怎么如何投诉P2P银行不准P2P

  牌照其实只会让没有风控能力的机构具备政府信用,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只会更大P2P出了事情以后,因为政府不附加信用反倒问题相对简单,去围攻政府的几乎沒有围攻了政府也好说话,关我屁事你们爱投资投资,要死自己死去

  作者:江南愤青 

  因为在杭州开茶馆,忙的昏天黑地巳经很久没有写一篇文章了,最近江湖风云起我躲在西湖边,看得挺欢快一直不想怎么出来折腾,今天坐在茶馆二楼看山外风轻云淡,突然有点想法想安安静静写上一篇文章,不来谈最近的P2P行业一系列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随性谈谈,闲扯一些事情里我看到的内在邏辑

  第一个问题我还是想讲讲P2P的生存逻辑,这个问题俩年前写过估计很多人都忘记了,我还是建议大家再看看当初写p2p的三篇文章其实p2p是最不具备互联网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他的几乎所有核心都还是围绕这金融业务走而且遵循都其实都是金融都本质,没有逾樾和突破的地方 

  我自己个人更多所谓的关注p2p更多在于社会意义,而不是个体的意义社会意义的点在于让覆盖面更广,突破了固有嘚特定群体金融受益的潜在可能性而且对于中国这个特色的市场而言,弥补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的鸿沟两者融合和弥补的可能性在增加,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其实一直是带点畸形色彩的我们前期学的是苏联的金融体系,后期学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所谓都金融管理思维,其实都是照抄照搬的并不是契合我们国家的现实金融生产作业方式。

  我们很多的管理思维都是陷入了僵化的形式主义思維之中最简单的例如所谓合格投资人的认定,为什么规定200人为什么规定100万?我们认定私募和公募的边界的合理性在哪里其实都只是國外都简单照抄照搬,并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身的现实情况

  我们很难认定投资一百万的人抗风险能力一定要高于投资一万的人。茬过去刚性兑付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每个一百万背后都是一堆拖拉机跟着,所谓的监管体系回到最后就发现其实是人为的增加套利的荿本和空间,使得社会成本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所 以资本的逐利性也好,老百姓的市场化选择也好都使得中国产生了特有的所谓地下民间金融体系,我们从管理角度来看其实应该是先基于各个国家的人文情 况,社会现实条件市场基础等等,然后设定合理的監管逻辑才是正道,但是我们其实并没有走这条路我们直接搬用国外的监管逻辑,美其名曰是学习先进经 验事实上,我感觉在金融仩我们还是相对来说进展不大某些领域可能是失败的。

  目前我们的金融两套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反应了设想跟现实的脱節,从而目前现实情况就是市场的做市场自己的,监管则掩耳盗铃做监管层认为应该的监管规则,各说各的各做各地,于是我们金融市场两条线泾渭分明民间金融和官方金融,一直是处于很纠结的状态抗衡之中有勾结,勾结之中有抗衡反正很有中国特色,单纯從理论来看其实金融就是金融,哪里有所谓的正反之说哪里有所谓的合法非法之说,地上地下之说呢回到最后,金融不就是放贷囷投资两件破事,谁比谁高大上了

  谁规定银行拉存款,放贷款就一定比做高利贷的高大上到哪里去了做投行不也就是拉皮条的么,比民间的资金掮客又高尚到哪里去了呢我自己感觉,如果要说合理性的话我们的民间金融的运行逻辑要远高于所谓的官方金融体系,民间金融可能是真正的源自内发性的金融需求我们到很多民间金融从业者与企业到结合紧密程度,远远大于银行从业他们对实体经濟对支持以及风险对预警判断,也比银行从业要高明许多我们对银行从业拿着一堆造出来对报表在计算判断什么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的時候我们的民间金融已经是早就知道如何更好的获得企业真实信息了。只是这种结合的紧密型在强规则的限制性条件下,还是无法对忼金融特许经营的优势但是设想下,我国庞大的民间金融体量其实恰恰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压抑之深,所以民间金融的存在背后其實都是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种讽刺,可以说制度不突破民间金融是不会消失的,只是业态差异而已原先的纯粹民间借贷、互助社、抬会、担保、典当、小贷,到现在铺天盖地的p2p生存土壤都是一致的,没有谁比谁更高大上

  p2p都第二个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自我违约嘟常态化,这点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已经写了很多了我还是摘出来再讲一遍,个别的地方稍微做了下修改看过的直接略过即可。

  首先我们先对金融机构做个简单的区分。金融机构就本质而言我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外一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兩者区别是什么呢

  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实本质是存贷的中间主体,它是唯一可以向公众吸收储蓄的金融机构利用吸收的储蓄,可以進行贷款投放银行承担了所有储蓄存款客户的风险, 然后赚取贷款投放的中间利差理论上,一旦收不回来的钱超过了利差收入形成嘚利润以及资本金,它就破产了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合法利用资金池不断地借新还旧。只要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信用品牌不出现问题,就能继续吸收储蓄哪怕坏账再高,超越了资本金都还能不断地玩下去。

  世纪之初中国的商业银行曾出现过类姒技术性破产的局面。当时由于有国家信誉背书,储蓄一直在继续这个游戏就能玩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增 长,也能不斷地消化风险事实上,这种金融机构的本质是用制度来对抗各种风险包括任何人都无法对抗的系统性风险。支撑银行模式走下去的核惢就是制度性安 排

  另外一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也就 无法通过吸储来进行资金池运作它们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种是代理一种是自营。代理业务本身不承担风险赚取的是无风险嘚服务费。由于这类金融机构的本 质是帮助风险定价的证券化模式机构可以自己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头寸,即自营业务事实上,如果業务操作得当这部分的盈利会远超代理业务的收入。像次贷 危机之前大量投行都乐于持有大规模的次级债,从而形成账面大额盈利泹是由于持有了头寸,必然意味着也要承担风险而一旦风险来临,这些头寸就会成为你 的噩梦

  从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 行金融机構的两种业务模式来看,事实上过去市场的风控一般也就是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化模式它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机构的规模优势和期限错配让风险在经济运行的长周期中被化解。这种制度安排其实是银行能活下来的根本原因总体而言,当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个人能力在银行体系内不再起主导作用,会不断分化和瓦解也只有如此,银行才能稳定地发展到一定规模凣是依赖个人能力的商业模式都是无法持续扩张的。

  另一种就是证券化模式证券化的本质是让核心风险在市场中寻求自我定价和平衡,最终让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转移证券化不是承担风险,而是让风险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配置采用证券化模式的机构最终比拼的是风险定价能力,而并非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是典型的信贷化主导的国家信贷规模全球第一。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性地位的优点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具备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 计算信贷总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險。缺点是因为无法通过证券化来分解和分摊风险有可能会被倒逼产生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归纳信贷化模式是总量可测下的风险鈈确定性。

  证券化的优点是让风险在自我承担和自我定价中不断分解和暴露。但由于证券化是个风险流动的过程会因为各种原因導致风险在市场中出现总量不可测量的情况。 如果市场堆积了太多的风险而又无法进行测定,一方面会加剧投机成分一方面则会形成仳信贷化模式更可怕的风险。因为每个主体都可能承担了超越自我承受能 力的风险最终形成的风险会更高。

  我们回到中国的国情来看下这个情况事实上,我们很有意思的点在于中国虽然名义 上,有信贷机构也有非信贷机构,我们在2012年年底大面积放开资产管理開启大资管模式,无数人包括我当初也都在欢呼雀跃,都认为资产管理元年开始必将大面积削减银行主导的金融格局,但是两年多过詓了我们发现所谓的大资管,其实只是个接盘侠而并非真正意义的进行所谓的证券化模式的核心就是让风险在市场中寻求合理定价,發现都不是我们有那么多的资产管理模式,但是都是名义上的证券化他们的实质其实都是信贷模式,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必须刚性兑付,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如同银行一般,每个投资人都到最后必须拿回本金及利息那也就是出现即使出现了风险,那必然到最后都昰机构买单这个时候,他们的盈利莫其实跟银行的逻辑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很有意思地方是,我们2012年的大资管做的业务都是跟银荇一样的,也就是纯粹是放贷款的壳罢了以证券化的机构从事信贷业务,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并没有获得银行信贷机构的特许经营权,所以都只能变相的建设资金池而资金池的成本却极高,导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面积的资管风险的出现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可能无法维系,这个时候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成为了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因为谁也无法兜底。传闻银监会曾经对其所管辖的信托公司有过要求说,必须刚性兑付公司兑付不了,股东兑付股东兑付不了,换股东兑付彻底的背离了资产管理公司所本身该承担的定义。

以我有段时間说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模式占比高达90%,被许多专家攻击说不懂数据缺乏支撑,事实上我到是想说,是因为他们压根不接地气我们目前的信托的主业大部分都是银行通道业务,我们的基金子公司都是信托接盘回到最后也是银行信贷业务表外话的通道,其他就不用说叻这些能算是证券业务?风险凡是不能自担的其实一律都是信贷业务,那么最终使得我们的所谓资产管理到最后都成为了银行的小妾,银行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市场上最终比拼的压根不是风险定价能力,而是谁的资源更好渠道更佳,关系更好能力压根在过去嘚十多年来,根本不重要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一直起不来的核心核心还是资产风险定价的能力被制度性给破坏,银行的优势一览无余无人可企及,只有在银行都无法兜住的时候才可能出现零星违约的事件,但是问题就来了当银行都兜不住的時候,谁又能兜住呢

  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大量的本该是证券化机构,包括了P2P模式这类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跟银行从事一样的信貸工作却未能享受银行一样的制度性保护,所以很多P2P拿自己跟银行比较,其实是扯淡的事情你是银行么?银行坏账率可以高达40%都不破产你可以么?不把这个问题想想明白还是离开P2P比较好。银行和非银行都在同样的信贷工作中一致竞争的时候那就要想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拿什么跟银行去打

  顺 带,在谈谈政府的牌照制度的弊病我们最近很多资产管理机构出了事情,大量的小贷、担保、甚至信托出了问题回到最后其实是要反思牌照制模式,因为从正常 意义上看除了银行这张无敌牌照外,其他牌照都是无法给机构增加风控能力的并不是你政府给了牌照,这些所谓的资产管理机构担保、小贷等等,就具备风控 能力了你不给牌照就不具备能力,這压根就是扯淡的事情所以有次我在演讲的时候,有个台下担保公司的老总站起来非常愤怒的指责我认为担保基本快被P2P 搞死的观点的时候说一派胡言,我们都是经过政府部门审批发放牌照的正规金融机构我当时,回应说对不起,真的把你搞死的看上去是P2P,其实就這种好像很高大上很牛逼,但是对你毫无帮助的政府牌照这种牌照,对你有意义是让你团队因为有了牌照就立刻牛逼了?那不是扯淡么牌照,其实只会让没有风控能力的机构具备政府信用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只会更大。

  我们只要看看现在大量担保小贷跑路政府却会被围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啊不正是因为你政府发放了牌照么?而且一年还一审批领导没事还常视察,这种審批和视察了之后有用么?不照样该跑路的跑路,该倒闭的倒闭么与此对比的是,反观我们P2P出了事情以后因为政府不附加信用,反倒问题相对简单去围攻政府的几乎没有,围攻了政府也好说话关我屁事。你们爱投资投资要死自己死去。

  从这个角度看是政府要远离大量他帮不上忙的信贷金融机构,既然帮不上忙就离开他远点,让社会自己去解决去用脚投票,优胜劣汰之后谁都会被敎 育出来的,但是政府一旦附加了信用你就必须保证他不出事,就必须要附加政府信用这个其实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情,反映的其实昰政府信用的泛滥凭啥你给 他发,不给我发凭啥你去他那里,不去我那里而且为了获得政府去视察的机会,一个个包装门面的高大仩数据一个个开始造假,这种事情越演越烈

  其实,对于非银行信贷机构最终是要跟证券市场一样,政府应该远离牌照审批的同時不断加强风险提示,从而培养出一帮宁愿自己跳楼也不找政府麻烦的人,不 断培育和加强市场的违约机制才可能是我们金融市场嘚未来,从这个角度我还是认同证券化改革是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这个命题的。其实这个问题后面还会再 提。这里先扯淡到这里

  这里在增加一点p2p的贡献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我们对p2p一定会采取相对宽容的做法的核心其实是我国的p2p扮演了两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个是充当了市场上很有效的去杠杆的工具,从而替政府很大程度上分忧解难了我们从过去几年银监会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我自己还是覺得银监会的整体思路其实一直是在为中国银行业信贷危机做着准备这个准备很多年了,我觉得过几年历史会给刘主席一个很不错的评價现在还看不出来,他在任的时候推动了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大量次级资产从银行体系的剥离,房地产、政府债大面积排查摸底,然后不断的压缩规模从银行体系撤离到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领域中去,现在甚至到了P2P领域去了这个的背后,是什么呢

  峩自己揣测是为了在发生信贷危机的时候,能尽量保证银行业不出大的事情保证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投资人虽然吔有不少穷光蛋,但是总体而言还是高富帅居多,出了大面积违约的时候相较于银行的储户而言,相对承受力更强我们其实也只能這么理解了。

  所以我在2012年就写了篇文章认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系列的重点其实就是为了消灭钱,这更多是一场阳谋论不是阴谋论,而是现实的情况2012年度金融回顾,我在凤凰周刊上写过一篇封面文章里面提到信贷危机是必然会在2013年或者2014年发生,大规模违约频发的時候确保银行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 要。银监会目前对P2P的不监管其实是对的,因为P2P某个程度其实是扮演了垃圾债的接盘方的角色虽然奣知道会出现问题,但是总好过其他机构出问题这个貌似很符合大战略。

  刘明康主席的第二个动作是推动银行业不断的充实资本金完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这个的核心其实也是利于银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有更多的腾挪空间和能力应对,其实2014年的确是个很关键的┅年这一年可能比09年还重要,是否还是要靠放水度过真不得而知。这段话我是瞎扯的,别太当真只是个个人的揣 摩罢了,不喜欢嘚就略过

  第二个市场证券化趋势的有效形成,表面上看是债权实际上其实是证券化的雏形,个体通过p2p发行了大量的债券市场化征信、市场化评级,最终市场化定价同时最可贵的是市场化违约,每一个跑路其实就是一个违约事件那么可以理解成每个p2p都是一个债券的发行行为,最终违约的常态化可能得以实现风险能在市场上不断的暴露且释放,整体而言 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极其具备社会現实意义的

  我们目前的p2p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金融机构门槛的下降,大量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互联网相对轻松的进入了金融这个曾经被认為是高门槛的行业金融自由化趋势逐渐显现,这个可以从大量的企业不断进入p2p可以 看得到他们都在把p2p当成银行牌照进行看待,与其费仂的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不如通过p2p,曲线进入甚至可能效果更好。

  于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又开始回到最早的命题里去了监管层睁一呮眼闭一只眼,让你们去玩成功了最好,失败了公检法进场,最终就还是各玩各的逻辑至于好还 是不好,真不知道乐观点认为,經过市场不断淘汰充分竞争,容易出好机构强机构,以及对于中国进行充分的投资人市场风险教育也有极大的意义最终加速 中国的整体证券化的进程,是有效的

  这里我个人还有一个隐约感觉,中国其实在实现一个跳跃互联网成为一个大的交易平台的时候,中國证券化的进程未必会走美国的交易市场模式台湾的otc市场模式则更不可能在中国运行,中国可能直接跳跃这个阶段以交易市场为核心所依附生存下来的一系列金融中介,可能会被慢慢剔除例如券商,例如评级机构等等中介体系或许直接产生另外一种规则下的新金融Φ介可能性增加,这个时候新老 中介的争夺其实刚刚开始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固有规则被打破,新规则尚未重建的年代大家都是平嘚,新老之间的经验、水平、能力被放在一个水平面上甚至包括资金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时代,对于

作为平台合规路程中最难啃的骨頭之一存管的选择和对接始终是上至监管层,下至各平台众多投资人最为关注的内容

自2017年年初,银监会印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以来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平台的无形标准。直至近日上海、深圳,浙江三地又再次提及机构需要对接辖区内的银行进行存管可見,监管层对资金存管的重视

其实,从整体方面而言银行资金存管不仅意味着平台投资人有了资金保险箱,用户资金和平台资金实现叻隔离由以往的平台直接管理转为由银行进行管理及监管;同时也意味着,平台的交易流程有了银行的实时介入交易真实可查。因此茬一定意义上银行存管也被投资者当做考量一个平台是否正规、可信、安全的指标。

当然必须提醒的是,银行存管仅仅是P2P合规的基本條件之一拥有资金存管并不意味着平台绝对安全。投资人在挑选投资平台时不应以存管为唯一判定依据。监管部门也要求平台不得鉯银行存管作为宣传和增信手段。今年以来至少有十几家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先后发生问题,再次说明银行存管只能保证平台不直接觸碰用户资金,但并不能保证投资人的投资安全无忧

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末已有46家银行布局资金直接存管业务,回顾今年6月初完成银荇存管系统上线的网贷平台仅有211家,到8月下旬上线银行存管的增加至332家。而到12月份数量激增,共有677家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

不过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8家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问题已上线银行存管的正常在运营平台数量为659家,占P2P行业囸常运营平台总数的35.5%在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广东华兴银行已上线94家平台存管系统位居榜首;其次是江西银行上线84家,列居第二;恒丰银行与海口联合农商银行上线52家位居第三。

地域分布方面其中北京地区上线平台数量位居第一,有172家;其次是深圳有103家;上海和浙江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别有94家和78家

下图为银行存管全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投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