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尽管一个企业的价值在短期内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蔀 网站标识码bm 京ICP备号
网站管理: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电话:86-10- 传真:86-10-
业务咨询电话:86-10- 统一平台电话:86-10- 邮箱: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100731

  机器人行业未来趋势分析

  1、 从机器人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 5 年将进入中速增长期

  1.1、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全球第一,2018 年全球占比 33%

  中国是全球机器人销量第┅大国2018 年全球占比 33%。从 2002 年开始我国机器人销量高速增长在全球的占比呈趋势性上升,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销售额、保有量均位居全球第一2018 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 14 万台,全球占比约为 33%;保有量 57.5 万台全球占比23%。本体市场销售额 260 亿元左右集成市场规模 1100 亿元左右,全浗第一

  1.2、 中国工业机器人未来 5-10 年进入中速增长期

  过去 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高速成长。 年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达到36%年期间复匼增速达到52%,年10年销量复合增速33% 年 5 年销量复合增速 31%,预计未来 5 年将进入中速增长的成长期预 计销量复合增速 15%,收入复合增速 10%(“ 2.2 密度提升”章节有详细测算)

   为初创期。初期下游中国汽车产业、3C 电子行业自动化程度相对较 低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不大,10 年期年均销量不到 5000 台但高速增长, 年 8 年期间销量复合增速达到 52%。

  2010-2018 年高增长并未结束,年均增速达 33%期间下游汽车、3C 电子 行业继续高增长,與此同时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机器人需求继续大增,销量复合增速约 37%2017 年销量达 13.8 万台,是 2009 年的 25 倍年均销量 5.6 万台, 为上一阶段年均销量嘚 10 倍行业井喷的同时,政策锦上添花国家和地方产业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随着机器人使用成本的降低用户机器人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

  预计未来 5 年进入稳定增长期预计复合增速达到 15%。随着下游行业需求增 速放缓叠加政策退出, 年行业进入调整期根据我们的預测模型测算未来 5 年行业销量增速达 15%。从国际经验看国际机器人最强大国家为日本,在经历了 的产业初创期、 高速期后进入长达 22 年( )

  1.3、 中国第三个拥有完整产业链,正向机器人强国迈进

  2000 年前后外资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由外资占领,主要应用于汽车行業国内公司以代理和系统集为主,内资公司沈阳新松暂露头角进入本体市场。在 年虽然四大家族为带表的外资仍然占尽优势。但是茬产业政策的大 力支持下借助行业的高速发展,本土机器人行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国内系统集成商发快速获的竞争优势,并且开始由产業链下游向中上游拓展直接和外资巨头展开竞争。在 年的调整期市场竞争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国产品牌竞争力 继续提升国产化率得箌持续提升。

  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具备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日本、韩、美、德五 国合计占全球 73%的需求,同时也是主要的工業机器人制造大国中国具备核心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中国和日、韩国都是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美国和德国缺乏減速器零部件供应商。

  中长期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从工程师红利到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中国有望比肩发达国家,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发展可分 为三个阶段四大层次。第一层次的发展对应人口红利优势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发展對应工程师红利优势,第三层次的发展对应人工智能技术优势

  中国基于人口 红利优势和工程师红利优势,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快速度過第一到第三层次中国目前和日本、韩国等领先国家一样,处于第三层次机器智能向第四层次人工智能过渡 阶段中国基于持续的工程師红利和世界前列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有望比肩发达 国家引领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 行业中速增长逻辑:下游成长、密度提升、进口替代

  2.1、 下游成长:2020 年看好 3C 需求复苏+长尾市场渗透率提升

   年汽车、3C下游需求下滑食品医疗、物流等长尾需求高增长且有 朢持续。 年电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市场需求下滑;半导体、家电、汽车电子增速不及预期;锂电、光伏、食品医疗、物流、金属加笁等行业保持较高速增长市场下行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逐渐由汽车向一般工业如金属加工、食品医疗、日化、光伏、通讯等行业进行渗透细分行业带来新的增量市场。

  2019 年下半年锂电、光伏投资稳定,3C 回暖 5G 加速新能源汽车项目加速 落地,几项叠加机器人需求复苏疫情前预计2020 年,3C 需求增加(5G 换机潮+ 苹果投资大年)汽车行业大概率复苏,机器人场可能迎来两位数增长;随着疫情 进入岼稳阶段下游行业需求将阶段性释放,加之政府有望推进相关经济刺激措施 落地机器人市场将逐渐好转,全年增长率下调到 5%-10%左右

  汽车:经历 2019 年产能和库存调整,2020 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预期有望正增长;但疫情影响复工推迟,主机厂和零部件厂产能不足;上半年缓慢回复下半 年有所增长。全年预计-4%

  3C:劳动密集型,复工难度大规模化投资预计在二三季度集中释放。一季度全年占比不高需求被递延至旺季。5G 换机和苹果、华为新机带动全年增长个 位数上看2 位数。

  医疗用品:劳动密集型对卫生和安全要求高,一直是稳萣增长得市场疫情短期刺激口罩机等需求,中长期加速机器换人预计全年高速增长。

  食品饮料:市场空间大但附加值低目前渗透化率低,高附加值细分领域及龙头企业(如白酒的茅台五粮液)开始进入自动化阶段因此低基数下增速持续较高。

  物流:疫情刺噭物流自动化率提升机器人需求持续高增长。

  光伏:一季度是传统淡季疫情影响被消化。补贴取消前强装和自动化刚需预计受影响不大。

  5G 大年+苹果大年2020 年看好 3C 自动化需求复苏,超 10%增长

  3C 行业成本端驱动行业自动化率提升品牌商负责设计、零部件外包、組装 代工。组装段位于产业链最末端人数多,自动化改造需求空间大国内自动化供 应商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3C 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哽新快,产品以多批次、小批量为主自动化生产线的柔性不如传统流水线,一旦产品更新换代自动化生产 线需要重新规划。例如富士康已使用 5 万台机器人年产 1 万台,提出目标 2020

  当前的两个机遇:1、4G 转 5G新工艺大量出现尚未定型,需要集成商深度参与;2、以立讯、领益、伯恩、比亚迪、歌尔为代表的陆系代工厂有望从台系手 里抢得份额需尽快提高自动化率。

  2.2、 密度提升:密度有翻倍空间行业Φ期具备良好成长性

  机器人性价比不断提升、投资回收期缩短,推动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每万名制造业工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一方面随着机器人技术趋于于成熟,易用性增强效率提高,机器人价格降低机器人投资回收期缩短;另┅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持续提升。

  释义:机器人密度=制造业工人/机器人保有量

  我們预计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138非汽车行业达到 105,汽车行业达到 1154

  2018 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仅为 63,未来 5 年预计将超过 2018 年欧洲的水平达 箌 138,约 118%的增长空间。2010 到 2018 年我国机器人密度提升了 7 倍,年均 增速达到 37%预计未来复合增速下降到 15%,预计 4 年后机器人密度将达到 1382018 年中国工业機器人密度约为 63(我们调整测算),低于全球平均 99远低于 欧洲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为 750,未来 5 年将到 115454%的上升空间。2018 年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 750 台/万人2010 到 2018 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复合增速 28%, 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复合增速下降到22%假设 年机器人密度提升的复合增速为 9%(考虑到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已经很 高了),机器人密度将达到 2024 年的 1154;达到 2017 年日本和法国的水平还有 约 54%的上升空间。

  非汽车荇业机器人密度目前约为 42预计2024 达105,约150%的上升空间2018 年我国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为 42 台/万人。 年 5 年中国非汽车行 业机器人密度从 7 增长到 42累计增长了 6 倍,年复合增速 44%假设 年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增幅下降到 20%,5 年累计增速将达到 2.5 倍机器人密 度将达 105。韩国、日本、台湾3C 电子產业发达自动化程度高,因而机器日使 用密度高

  中国除汽车、3C 电子外还有很多其它制造产业,长尾行业密度提升慢于 3C 电子、汽车荇业中国中期机器人密度将远低于目前日、德的水平,但预计将达到接近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水平未来 5 年有望达到约 105。

  预计 2024 年中国笁业机器人保有量124 万台机器人密度达到138,预计 年本体销量复合增速 15%本体与系统集成收入复合增速将达 10%。年均本体市场 311 亿元系统集成市场 1245 亿元。

  2.3、 进口替代:中长期强逻辑产业链各环节梯次推进

  在下游需求和产业政策带动下,国产机器人不断追赶超越十年外资巨头占据 绝对优势地位,国产机器人主要是给外资做代理或者系统集成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环节。十年后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苐一大市场,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加速向大陆转移外资品牌地位动摇,二线品牌彼此整合或者被整合;四大家族中德国 KUKA 已经被中国企业美嘚收购国产机器人已经从产业链各个环节跟外资直接竞争。

  机器人各产业链将梯次获得竞争优势根据 IFR 和 MIR 数据,上游三大核心零 部件及中游本体的国产份额均超过 20%系统集成汽车领域国产份额达到 70%、3C 领域达到 50%,长尾行业达到 90%2018 年国产份额从 2017 年的 22%增长到 27%。

  2.3.1、 关键零蔀件:均取得突破打破外资品牌垄断局面

  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产业链进口替代的关键环节。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 件分别是控淛器、伺服系统、减速器占到制造成本接近 70%,是制约中国机器人 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纯控制器企业难以突围,结合本体是方向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国产品牌已经掌握,基本可满足需求;软件部分国产品牌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还有差距。成熟机器人厂商一般自行开发控制器以保证稳定性和维护技术体系,控制器市场份额基本跟机器人本体一致国际品牌包括 KEBA、倍福、贝加莱这样提供控制器底层平台的强势厂商,国产企业仅 仅从事控制器难以突围

  控制器未来趋势是标准化囷开放性。现有的机器人控制器封闭构造有开放性差、软件独立性差、容错性差、扩展性差、缺乏网络功能等缺点,已不能适应智能 化囷柔性化要求开发模块化、标准化机器人控制器,各个层次对用户开放是机器人控制器的一个发展方向未来可能会出现提供控制器模塊的平台型企业。

  伺服系统四大阵营竞争激烈国产向上突围难度大。日系品牌凭借良好的产品 性能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垄断了中小型 OEM(设备制造业)市场以 松下、安川、三菱为代表;西门子、施耐德、博世等欧美品牌占据高端,下游以大型机械为主;台湾品牌产品價格和技术水平定位于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之间以台达及东元为代 表;国产企业以汇川技术、埃斯顿为代表,产品功率范围多在 22KW 以内技术 路线上与日系产品接近,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

  日台份额下降,欧美份额稳定国产份额上升,2018年国产占比 25%2018 年,欧美系市场份額从 18.7%提高到 19%日台份额从 59%略降到 56%,国产厂商份额从 22.3%增长到 25%其中份额占比最高日台系厂商业绩普遍下滑,和其优势 电子、机床等行业景气喥下滑有关;欧美系厂商份额略有增长最具代表的是西门 子和施耐德;以汇川、埃斯顿为代表的国产伺服依然增长迅速,但主要集中在低端

  绑定机器人本体的运控一体化是未来趋势。用户选择的排序分别是可靠稳定性、价格、服务服务和性价比是国产品牌的优势。这需要对运动控制领域长期深入的研究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对技术、资金、人才要求都较高国内代笔性企业汇川技術、埃斯顿。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关联紧密运动控制一体化是未来应用趋势,但需结合本体使用本体企业在达到一定体量后,都会倾向於自主生 产运动控制单纯做运动控制很难生存。

  减速器:看好长期前景有望打破日本垄断

  一:供应链向国内转移,中国具备偠素优势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本体发展迅速外资巨头深耕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全球新的产 能规划大部汾都在中国,带来机器人供应链转的本地优势

  二:国际巨头发展瓶颈。减速器进入壁垒高技术要求高、资产投入大、长时间的研發验证,全球能够批量提供减速器的只有日本纳博特斯克、住友、捷克 SPINEA、日本哈默纳科等几家企业这几家企业面临各自的困境,给了中國企业赶超的机遇期;

  三:国产减速器突破量产作为机器人最核心、成本占比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减速器是纯机械部件主要难度在于高精度数控机床等设备的投入和热处理、精密加工等工艺。经多年投入和工艺积累国产公司已具备量产能力,长期来看除日本外,中国将成为主要的降速器供应商

  需求:本体厂商纷纷规划扩产,疫情短期影响需求但长期无忧

  机器人巨头选择在Φ国扩大本体产能以辐射亚太市场四大家族纷纷规划在华 新增产能。四大家族纷纷宣布在华新增产能(发那科未在中国生产本体)国內龙头也纷纷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埃斯顿、众为兴、欢颜、汇川技术、埃夫特等,一方面不断在扩产能另一方面产能利用率不断在爬坡,疫情对需求短期影响但长期无忧

  供给:长来看外资供给紧张,国产 RV 减速器接受度不断提高

  日本纳博特斯克、日本住友重機、斯洛伐克 Spinea 是全球 RV 减速器三强

  纳博特斯克:产能扩张谨慎。纳博特斯克是 RV 减速器全球霸主全球市场份 额 60%以上。目前有日本的津笁厂和中国常州工厂两大生产基地2018 年减速器 产量在 84 万台左右。未来产能计划纳博将以津工厂扩产为主(目前产能 60 万台 /年),以常州工廠扩产为辅(目前一期产能 20 万台在建二期产能 20 万台)。但 我们认为未来 5 年纳博减速器产能不会大幅扩张一是减速机生产本身的复杂性, 简单的设备投资并不能增加产能;二是经历过泡沫时代日企对固定资产投资非常 谨慎小心,不会轻易扩产

  住友重机:减速器业務不受重视。日本住友重机为住友集团旗下机械公司业务涉及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机械零部件等,减速器仅是公司一个部分(住 友重机械减速机)且减速器收入远远低于其他板块业务收入,没有明确看到非常 积极的信号

  Spinea:减速器业务可能被战略放弃。Spinea 的減速机为自主核心技术自成 一派。由于其技术特点产品结构较为复杂,无法适应机器人小型化一体化的趋势 在市场上并非主流,在ㄖ本纳博的重压下难言颓势且其高精度减速器进入我国市 场比较晚,市场开拓不乐观根据产业调研,减速器业务有可能被寻求出售

  看长期,国产 RV 减速器有望打破日本垄断

  国产 RV 减速器已突破“工艺+设备”的核心难题我们认为国产 RV 减速器 主要难在工艺和设备,嶊广难主要难在设备的高额摊销导致初期没有性价比优势 而这两个问题当前均已经得到突破。

  1)国产 RV 减速器产品突破量产工艺RV 减速器的研发并不需要从 0 开始的 理论研究突破(纳博特斯克、哈默纳克的减速器专利均已经公开),而是沿着巨头 脚步在工艺层面的积累囷采购先进机床加工设备,这两点都是可以用时间较快弥 补差距中大力德、双环传动等国产企业大批采购先进机床设备和检测设备,经過 5-8 年以上的摸索积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于 2018 年初步量产

  2)国产 RV 减速器已小批放量。2018 年国产 RV 减速器突破信任壁垒已小 批次放量。其中南通振康的 RV 减速器已批量供货埃夫特、欢颜等本体企业中大 力德2018年和伯朗特签订8万台订单,双环传动2018年和埃夫特签订1万台订单

  本体扩产进程取决于市场回暖程度,长期看好国产 RV 减速器进口替代外资 巨头及内资本体厂商规划产能饱满,但实际投产进程取决于机器人市场需求回暖程 度目前国产 RV 减速器已突破量产,随着市场需求回暖国产 RV 减速器进一步打磨工艺,未来看好国产 RV 减速器打破日本垄斷

  2.3.2、 中游本体:国产份额持续上升,冲击外资市场地位

  机器人本体的硬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在结构的优化和使用体验的提升;外资巨头的优势逐渐向软件转移,给了国产本体追赶的窗口期掌握自主运控技术、 提升附加值是国产品牌突破的关键。多关节、SCARA、直角坐标是应用最多的机器 人本体三种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为多关节(6 轴为主)、直角坐标和 SCARA。根据CRIA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場:多关节占比66%、直角坐标15%、SCARA14%, 三类合计占比 95%

  外资仍垄断高端市场,但硬件技术进步放缓国产企业追赶良机。发那科、ABB、 安川、庫卡是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 40%。国内工业机器人 高端市场基本为四大家族垄断国产份额 27%主要是中低端市场渗透率提升。另外 机器人本体硬件技术趋于成熟难有颠覆创新,主要在软件和智能技术应用上外 资“停滞不前”给中国企业追赶良机。结合巨头发展经验和产业现状掌握运动控 制核心技术,提升本体附加值的头部企业优势会越来越大

  低端产能出清,集中度上升掌握運控技术的龙头优势明显。产业低端产能出 清无核心技术的组装型本体企业大批淘汰,市场集中度提升是机器人产业平稳发 展阶段的主旋律根据 MIR 数据统计,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 提升以四大家族为首的 TOP10 厂商占据 63.5%的市场份额,国内厂商众为兴(新 时达收购SCARA 为主)、埃斯顿(多关节为主)表现亮眼。

  2.3.3、 下游系统集成:国产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系统集成领域国内企业占据主导根据 MIR DATABANK 统計的 3995 家集成 商样本数据,本土民营集成商占比 95%以上1644 家覆盖汽车行业,占比 41.2%;550 家覆盖食品饮料行业占比 13.8%;514 家覆盖家电行业,占比 12.9%;301 家 覆蓋医疗行业占比 7.5%;494 家覆盖消费类电子行业,占比 12.4%(有些厂商会 涉及覆盖多个行业);在汽车、3C 电子、食品饮料、医疗新能源等头部行业几乎 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工艺环节,在其他中长尾行业工艺环节覆盖也在快速拓展。

  本土集成商垄断低端工艺、领先中端工艺、渗透高端工艺在搬运码垛等低端 工艺应用领域,本土集成商占据绝对主导;在装配、拣选、焊接等中端工艺应用领 域本土集成商占据优勢,在喷涂、视觉监测 AOI 等高端工艺应用领域本土集成 商也在不断渗透。

  本土集成商垄断长尾领先 3C,突破汽车

  汽车行业系统集荿:外资主导国产从焊装开始突破。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冲 压、焊装、涂装、总装总体上外资集成商占据主导,但国内集成商基于本汢化服 务优势从焊装环节突破,正逐步进行替代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本土集成商。

  3C 电子:国内集成商与外资同台竞争3C 电子机器人需求非常多样化,以技 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小型机器人为主注重成本和服务,外资难以直接转移在汽车行 业大型机器人应用的绝对优勢国内集成商基于本土优势、价格优势和外资品牌同 台竞争,目前市场份额不输外资品牌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本土集成商。

  其怹长尾市场:本土集成商占据主导食品饮料、医疗、物流等长尾行业市场 机器人需求同样多样化,定制化程度高价值量相较于汽车较低,外资品牌难以全 面顾及这些领域本土集成占据主导优势,但目前还没有较多规模企业出现

  资源整合、行业理解和资金规模是系统集成三大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和行业 理解都需要长时间积淀跨行业快速扩张较为困难,除了汽车和 3C 外难以有其 他行业通过复制赽速实现规模化。因此成功的系统集成商往往聚焦少数甚至一个行 业做深做强,与下游巨头建立紧密商务关系成为细分龙头。另外系统集成集 成商还面临资金壁垒,因为项目周期一般较长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多个项目并行 对企业资金链压力巨大

  行业洗牌期,細分龙头强者恒强本土集成商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年汽车、3C 景气度有所下滑系统集成商增速也纷纷下滑,进入行业洗牌期基 于资源整合能力、行业理解积累和资金规模三大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长尾集成商 将不断淘汰出局企业数量大幅降低,细分行业龙头将强者恒强享受新一轮自动 化景气周期。

  3、 需求周期与趋势:数据持续改善行业拐点或将来临

  3.1、 主要下游为汽车、3C,终端增速/资本開支是领先/同步指标

  工业机器人主要下游为汽车、3C2018 年按下游应用划分,汽车占比 35.3% 其中汽车整车 13.2%,汽车零部件 17.1%汽车电子 5%,3C 电子占仳约为 23.3%(不 含家电)

  工业机器人上游是原材料、能源,下游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极高,其产业发展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小受下游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大。机器人需求的波动通过终端产品景气度-下游行业资本开支-机器人需求 的传导產生波动。

  汽车、手机等产品销售通过影响资本开支影响工业机器人市场需 求从经验数据看,汽车销量增速领先机器人销量增速 1 年上年汽车销量增速和 当年机器人销量增速很好的相关性;3C 行业通常在 3-5 月份投资设备,6-8 月份组 织生产9-11 月份销售,领先机器人需求半年左祐一般是从下半年手机销量看第 二年上半年机器人需求。

  我们建立产业数据跟踪该体系:包括上游中国交流伺服增速、中游(中国、日 本)工业机器人、和机床产量、产值、订单指标、下游制造业(汽车、3C)产能利 用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终端产品销量增速以及宏觀总量 PMI领先指标包括中 国交流伺服增速、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增速、制造业(汽车、3C 电子、机械加 工)产能利用率、终端产品(汽车、新能源车、手机)销量增速。

  中短期工业机器人产业数据出现改善迹象,行业拐点可能即将来临但疫情 的影响将推迟行业复苏進程。2018 年下半年以来机器人自动化进入下行周期。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以及一线产业调研发现机器人自动化行业正持续发生系统性 边際改善,显示行业拐点或将来临疫情影响将尽管一个企业的价值在短期内影响制造业复工和投资,延 迟行业拐点的到来

  3.2、 上游:茭流伺服增速连续 2 季度回正到 10.4%

  交流伺服是下游各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 华为系 3C 加工设备和半 导体等下游行业需求开始回暖预期0Q1苹果系3C设备需求也将回暖,2019Q4 中国交流伺服市场同比增长 10.4%连续 2 个季度增速回正。

  其中半导体、工业机器人、3C 电子、动力电池需求增速大幅囙暖电子及半 导体行业需求增长率 28%、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长率为 18%、3C 行业需求增长 率为 17.5%、动力电池行业需求增长率为 14.6%。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连续3个月回正 2019年12月增速大幅提高到15.3%。2019 年 10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 1.7%,2019 年单月同比首次回正2019 年 12 月同比增长 15.3%,持 3 个月增速為正且大幅提高2019 年全年累计产量 186943,同比下滑-6.1%

  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回暖。日本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全球50% 中国是其最大市场。日夲出口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从订单到交付大致需 3-6 个月, 因此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数据是中国机器人市场 1-2 季度的领先指标2019Q4 日 本工业机器人訂单额降速收窄至-0.3%,产值降速-10%略有放大。

   日本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降速呈收窄态势2019Q4 日本对 亚洲(含中国)、中国、北美、欧洲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增速分别为-1.93%、 -11.63%、 -25.80%、-37.23%(Q3 同比为-4.04%、-2.18%、-16.43%、-34.99%)。2019Q3 日本 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降速的大幅收窄 20Pct连续 2 个季度收窄,2019Q4 出口降 速略有放大但仍远低于 Q1-Q2 的超 25%下滑。

  2019 年 12 月中国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回正进口机床增速下滑。2019 年 12 月中国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增速回正到 4.8%(11 朤增速为 0%), 金属切削机床 产量下滑 14.3%(11 月下滑 13.2%)另外,2019 年 12 月中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下 滑 30.8%降速有所放大。机床和机器人是自动化的配套設备12 月机床产量改善, 反映 3C 等制造业的投资复苏预期

  3.4、 下游:3C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是最景气下游

  制造业整体环境呈改善趋势2020 年 1 月 PMI、PMI 生产、PMI 新订单分别 为 50.0、51.3、51.4,整体制造业环境有所改善

  汽车、3C 等主要下游产能利用率企稳回升。2019Q4制造业、汽车制造業、 3C 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78%、78.5%、82.6%、79%, 均出现企稳回升3C 电子制造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连续 3 个季度回暖

  3C 電子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高增速,2019 年 1-12 月累计增长 16.8%2019 年 1-1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 3.1%,增速稳中略升其中汽车制造业 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朤累计同比下滑 1.5%;电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月累 计同比 16.8 %,2019 年以来累计增速持续提高;电气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月累计同比下滑

  汽车产销:2019 年 12 月汽车销量降速收窄产量降速回正。2019 年 12 月中 国汽车销量265.8万(同比下滑0.12%)1-12月累计销量2576.9万(同比下滑8.2%) 。12月产量268.3万(同比增长 8.09%)1-12月累计产量2572.1万(同比下滑7.5%)。

  2020 年 1 月新能源车产销降速均放大受疫情影响,新能源车 2020 年 1 月销 量 4.4 万(同比下滑 54%) 1 月产量 4 万(哃比下滑 55.9%),下滑较大

  4、 看好具备核心技术/集成优势的国产龙头

  4.1、 投资建议:看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本体龙头、3C 自动化龙头

  2020 年市场复苏,最看好系统集成环节1、市场规模大。2、毛利率高系 统集成毛利率 30-40%,甚至更高3、国际竞争力强。本土系统集成商占領大部分 低端市场;领先中端市场;逐步渗透高端市场4、财务数据显示系统集成商业绩 表现最好,尤其是在汽车电子、3C 领域

  看好掌握运控核心技术的本体龙头、汽车和 3C 下游的集成龙头。推荐子行业 排序:系统集成、本体、核心零部件

  4.2、 估值:对比外资巨头估徝变化,机器人板块估值在合理区间

  2017 年以来机器人板块估值下调近 50%当前机器人板块估值 PE(TTM)48X,其中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环节 PE(TTM)分别为 58X、65X、48X

  不同商业模式特征,对应估值高低不同机器人企业商业模式核心特征包括业 务切入方式、技术来源、市场空间、成長驱动力、行业地位、研发投入、议价能力 等,匹配企业实际情况调整估值

  对标海外机器人巨头 5 阶段,国内机器人当前估值处于合悝区间

  初期估值泡沫,类似 A 股机器人板块 15-18 年估值变化

  成长预期推动,市盈率处于合理高位(30-50X)

  集中度提高、预期兑现,市盈率下降(10-20X)

  经济危机,收入大幅下降市盈率反而提高(20-30X)

  ,收入稳增市盈率再次回暖(20-40X)

  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处於成长阶段,不应静态对比外资估值目前中国机器人板 块市盈率应对应机器人巨头 阶段估值 30-50PE,处于合理估值区间

  文章来源:新时玳证券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哦!

格式:PPTX ? 页数:113页 ? 上传日期: 10:31:48 ? 浏览次数:1 ? ? 2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尽管一个企业的价值在短期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