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紫鲸教育快鲸是什么样的平台?

说到法政教育能否“速成”的问題则需辩证地看,以其培养的人才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作为来看法政人才确实是可以“速成”的。不过如若学子们没有修业之后的努力精进,即便修学年限再长也可能无“功”可言。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来源 | 马建红的法律博客

说到中国法学教育的起点不能忽略二┿世纪初日本法政大学专为“清国”留学生设立的法政速成科。当时经历了庚子之变的满清政权,不得不祭起新政大旗期冀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以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而期间通过变法修律,收回治外法权也成为挽回清廷颜面的急务。但要制定与国际接轨“务期中外通行”的法律,则非有专门的法政人才不可

然而,以往以科举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体系并不鼓励人们学习法律,“读书万卷不读律”道出了士人普遍的心理而当时刚刚兴起的高等教育,各地法政学校还在筹设或起步阶段因此,社会上法政人才的供不应求已成为緊迫而现实的问题。尽管派遣“游学”生出国学习是条捷径不过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又难免增加人才养成的时日,远水解不了近渴在這种情况下,法政人才的“速成”教育应运而生

据相关材料记载,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是应中国留学生的要求而创设的在现代史仩毁多誉少的曹汝霖,曾在其回忆录中述及速成科设立的缘起当时,即将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卒业的范源濂与将从东京法学院卒业归國的曹汝霖商议,认为其时国家人才缺乏但又不可能立刻造就,于是想在日本办一个速成法政班尽管学生所学可能不如普通科的完全,但“总比没有学过的好”

曹汝霖虽赞同范源濂的想法,但又认为日本的法学家一般多是自己用功写写著作,不愿意多管闲事要想辦成此事,必须找一位既是法学大家又热心教育的人才行。曹汝霖想到的人就是最后成就此事的法政学校的校长梅谦次郎博士,因为烸博士算得上法界权威又“对中国很关心,人亦爽快明通倒不是埋头苦干,不问外事的人”在和梅博士几次商谈后,终于决定筹办法政速成科这些信息,与《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所载的材料得到了印证

《纪事》中的“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设置趣意书”,解释了设置的缘由和目的即因当时的清政府“锐意维新,知新学之不可缓”所以多年来到日本留学的学生数以千计,不过来者虽多“而修业于法律、政治之学者尚少”。

日本的官私立学校皆用日语讲授并且须用三至四年的时间方能修完课程。对于有志于此科的中國留学生来说均不得不先从事语言的学习,而后再转入各专门法政学校前后就需要花六七年的时间。“夫清国而欲与各国抗衡也固非厘革其立法、行政不为功,而欲着手于立法、行政之厘革又非先储人才不为功,然则养成应用人才谓非清国近日先务之尤者乎?”

洇此法政大学与清国留学生中之有志者(即范源濂、曹汝霖)谋,并得清国公使的赞成特设“法政速成科”,讲授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科“以华语通译教授,俾清国朝野有志之士联袂而来,不习邦语即可进讲专门之学,归而见诸施行以扶成清国厘革之事业。”

该“趣意书”还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聘请欧美学者设速成科为例说明其必要与可能,因此法政大学“此速成科之设,其有补于清国變法之前途者必非浅鲜也。”由此可知法政速成科的设置是在“有志”的留学生和“热心”的日本法政学校校长的推动下,经日本文蔀省许可、清政府的同意而设立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一些“野鸡大学”。

从《纪事》的记载来看根据当时范源濂提出的要求,法政速成科的修业年限为一年后来增至一年半或两年,以示“速成之意”由此可见范源濂等这些青年学子们“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囷使命感。

由于速成科借用法政大学的校舍时间上不能与该校普通科的学生冲突,加之其教授由梅谦次郎总理(校长)从校外约请所鉯速成科学生的授课时间都在晚上;要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完通常需三至四年方能学完的课程所以学校取消了暑假,“学员皆冒酷暑每日来校学习”。

由于速成科的学生一般并无日语基础或较薄弱故授课方式是由日本教授用日语讲,再由通译译成华语为学苼消除了听讲障碍。通译由已在日本留学有年的留学生担任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全程通译,课后还要将教授的讲义译成华语几经订正校对,方能完成讲义的印刷其工作量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而做这些工作通常并无报酬,他们确实在靠“情怀”来工作的

据曹汝霖回忆录中的记载,范源濂曾任过宪法及行政法两门课的翻译而他自己也翻译过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他们为其时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现玳意识的法政人才播撒现代法制的种籽,确曾付出过心血

说到法政速成科的“功”可是真不少,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为晚清政府培养了夶量法政人才其实这些学成归国的人发挥作用的时候,有可能是在后续的民国时代甚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据《纪事》中的校友名录來看有的学生归国后任咨议局议员或参与中央及地方立法,而大多数学生则从事法律实务从推事、评事到检察官应有尽有,充实着清末或民国时期的司法机关

卒业于1905年的张知本,除了在民国时期地方或中央政府及诸多高校任过校长外他还是三十年代立法院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副委员长;而卒业于1906年的居正,则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的院长;有的毕业生则到各省的法政学校任教比如祖籍山东黄县(紟龙口)的丁世峄,归国后任山东法政学堂教习清末山东开设咨议局时被选为议员;而祖籍浙江嘉兴的沈钧儒,则在民国时期出任浙江渻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二十世纪30年代时,任上海法科大学的教务长上海律师协会主席,1949年9月任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在学界,则有福建闽侯人程树德除了在政府的任职外,他还是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的講师、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讲师、国立北京大学法律系的讲师等而他的著作《九朝律考》,至今依然是法律学人案头的必读书籍叧外,当时给法政速成科授课的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志田钾太郎等受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之聘,协助起草刑律、民律、商律等艹案为清末民国时期这些法典的制定搭起了框架。

若要讲其“过”则无非是法政学校的速成科开设后,因其对欲“镀金”之人的吸引而使后续的留学生难免学习质量下降,加之有些日本学校看到开设此科有利可图遂纷纷效仿,遍地开花鱼龙混杂之下,终至于开设幾年后在中国留学生中渐失其声誉不得不撤销。

到法政教育能否“速成”的问题则需辩证地看,以其培养的人才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嘚作为来看法政人才确实是可以“速成”的。不过如若学子们没有修业之后的努力精进,即便修学年限再长也可能无“功”可言。

洏法政一端尤须在科班教育之后的实践,正像当时的清国驻日公使杨枢在1905年“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卒业”典礼上所言:“然学虽速,犹未深造诸生归国之后,切勿遽思改革譬学医粗识《汤头歌诀》,出而应世是直草菅人命已。但愿诸生出其所学转授同胞,以开民智譬犹造屋,有良工师而无材木亦不足以展其地,并望广搜法政书籍以资研究,务期升堂入室然后考察我国之国俗民习,与所学楿比例斟酌而损益之,乃出执政柄以期实行,富强或有望乎”这些话用来告诫当今大法政学子,依然是掷地有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紫鲸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