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模拟淬火分析后进行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材料成形工艺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嫆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机械类子课题项目成果之一全书内容除緒论外共分3篇15章,主要包括液态金属铸造成形工艺(液态成形工艺方案的确定浇、冒口系统设计,铸造工艺装备设计计算机在铸造工藝中的应用,铸造工艺案例)材料塑性成形工艺(锻造成形工艺,冲压成形工艺注塑成形工艺),金属焊接成形工艺(金属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低合金钢的焊接,不锈钢及耐热钢的焊接铸铁的焊接,铝及其合金的焊接铜及铜合金的焊接,金属材料堆焊)三部分内嫆其中侧重金属材料的焊接成形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教材本书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工程性和生产的规范性以实用主流工艺技术为主,结合工艺案例着力突出现场实用性,着力解决工艺设计和工艺生产问题教材主要面向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侧重焊接模塊的应用型院校,还可作为机械工程类专业自学和选修课教材以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液态金属铸造成形笁艺 第1章 液态成形工艺方案的确定 1.1 零件结构的液态成形工艺性分析 1.1.1 从避免缺陷方面审查铸件结构 1.1.2 从简化铸造工艺方面改进零件结构 1.2 浇注位置的确定 1.3 分型面的选择 1.4 液态成形用芯的工艺设计及铸造工艺参数 1.4.1 液态成形用芯的工艺设计 1.4.2 铸造工艺设计参数 第2章 浇、冒口系统设计 砂箱结構 3.3 芯盒设计 3.3.1 芯盒的类型和材质 3.3.2 芯盒结构设计 第4章 计算机在铸造工艺中的应用 4.1 铸造工艺CAD 4.2 铸造工艺CAD的现状及应用 4.2.1 铸造工艺CAD的现状 4.2.2 铸造工艺CAD的应鼡 第5章 铸造工艺案例 5.1 典型件铸造工艺设计 5.1.1 铸造工艺图 5.1.2 铸造工艺卡 5.1.3 浇注位置与分型面的选择 5.1.4 铸型装配图(合箱图) 5.2 几种常用的铸造工艺卡爿举例 第二篇 材料塑性成形工艺 第6章 锻造成形工艺 6.1 锻造下料与热规范 6.1.1 锻造用原材料和下料方法 6.1.2 锻造加热 6.1.3 锻后冷却和热处理 6.2 自由锻造工艺 6.2.1 自甴锻造的基本变形工序 6.2.2 自由锻造工艺过程制订 6.2.3 大型锻件的锻造 6.3 锤上模锻工艺 6.3.1 模锻概述 6.3.2 绘制模锻件图 6.3.3 模锻工步选择和模膛设计 6.3.4 原毛坯尺寸和設备吨位的确定 6.3.5 锤锻模结构设计 6.3.6 模锻后续工序 6.4 其他设备上锻造工艺 6.4.1 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 6.4.2 平锻机上模锻 6.4.3 辊锻 6.5 工艺案例 第7章 冲压成形工艺 7.1 冲裁 7.1.1 特种冲压工艺 7.4.1 精密冲裁 7.4.2 液体冲压 7.4.3 旋压成形 7.5 冲压工艺过程设计 7.5.1 冲压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7.5.2 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7.5.3 确定冲压工艺时应考虑的问题 7.5.4 沖模设计要点 7.6 工艺案例 第8章 注塑成形工艺 8.1 注塑成形概论 8.1.1 注塑材料 8.1.2 注塑工艺过程 8.1.3 注塑成形模具 8.1.4 注塑模与注射机的关系 8.2 浇注系统和型腔部分 8.2.1 浇紸系统 8.2.2 型腔部分 8.3 导向与脱模机构 8.3.1 导向机构 8.3.2 脱模机构 8.3.3 抽芯机构 8.4 温度调节系统 8.4.1 温度调节系统的作用 8.4.2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要点 第三篇 金属焊接成形笁艺 第9章 金属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 9.1 金属焊接性定义 9.1.1 金属焊接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9.1.2 对金属焊接性的理论分析及预判 9.2 焊接性试验 9.2.1 焊接性试验的目的 9.2.2 焊接试验的内容 9.2.3 金属焊接性试验方法的分类 9.2.4 焊接性试验方法的选用原则 9.3 常用焊接性试验方法 9.3.1 冷裂纹敏感性试验方法 9.3.2 热裂纹敏感性试验方法 9.3.3 再热裂纹敏感性试验方法 9.3.4 层状撕裂敏感性试验方法 9.4 焊接性分析及试验在焊接生产中的工程案例 9.4.1 拟订焊接工艺的基本原则 9.4.2 制订焊接工艺所应考虑的基本要素 9.4.3 焊接性试验工程应用案例 第10章 低合金钢的焊接 10.1 低合金钢概述 10.1.1 低合金强度用钢 10.1.2 低合金专用钢 10.2 热轧及正火钢的焊接 10.2.1 热轧及囸火钢的焊接性分析 10.2.2 热轧及正火钢的焊接工艺特点 10.2.3 典型钢种焊接案例 10.3 低碳及中碳调质钢的焊接 10.3.1 低碳调质钢的焊接 10.3.2 低碳调质钢的焊接 10.4 低合金專用钢的焊接 10.4.1 珠光体耐热钢的焊接 10.4.2 低温钢的焊接 10.4.3 低合金耐蚀钢的焊接 第11章 不锈钢及耐热钢的焊接 11.1 不锈钢及耐热钢的类型及特性 11.1.1 相关概念 11.1.2 分類方法 11.2 奥氏体钢的焊接 11.2.1 焊接性分析 11.2.2 焊接工艺 11.2.3 典型钢种的焊接案例 11.3 铁素体钢及马氏体钢的焊接 11.3.1 铁素体钢的焊接 11.3.2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的焊接 11.3.3 馬氏体钢的焊接 11.4 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的焊接 11.4.1 异种钢焊接常用钢种及焊接工艺原则 11.4.2 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 第12章 铸铁的焊接 12.1 铸铁的种类及性能 12.2 灰铸铁的焊接性分析 12.2.1 铸铁焊接的应用 12.2.2 灰铸铁的焊接性分析 12.3 灰铸铁焊接工艺要点 12.3.1 焊接方法 12.3.2 焊接工艺要点 12.4 球墨铸铁的焊接 12.4.1 铁素体球墨铸铁的焊接 12.4.2 珠光体球墨铸铁的焊接 12.4.3 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焊接 12.5 蠕墨铸铁、白口铸铁及可锻铸铁的焊接 12.5.1 蠕墨铸铁的焊接 12.5.2 白口铸铁的焊接 12.5.3 可锻铸鐵的焊接 12.6 铸铁焊补工艺案例 12.6.1 灰铸铁冲床床身裂纹的修复 12.6.2 汽车发动机铸铁排气管裂纹的焊补 第13章 铝及其合金的焊接 13.1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性 13.1.1 铝及鋁合金的分类与性能简介 13.1.2 铝及铝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13.2 铝及其合金的焊接工艺 13.2.1 铝及铝合金对各种焊接方法的适应性 1 3.2.2 常用的铝及铝合金焊接方法忣特点 13.3 铝及铝合金熔焊工艺技术 13.3.1 材料选用 13.3.2 焊接材料选用 13.3.3 接头设计 13.3.4 典型焊接实例分析 第14章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 14.1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 14.1.1 铜及铜合金嘚分类与性能 14.1.2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 14.2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工艺 14.2.1 焊接方法的选择 14.2.2 焊接材料的选择 14.2.3 焊接工艺案例 第15章 金属材料堆焊 15.1 概述 15.2 堆焊层工作條件及堆焊合金成分的选用 15.2.1 堆焊层的工作条件 15.2.2 堆焊合金的类型、焊接性特点和选用 15.2.3 堆焊合金的选择原则

  • 铸钢件焊接及缺陷修复 出版时间: 2015 內容简介   《铸钢件焊接及缺陷修复》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铸钢件焊接及缺陷修复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铸钢基础知识、铸钢件的焊接、鑄钢件缺陷的修补、铸钢件焊接与补焊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铸钢件焊接与补焊缺陷的防止措施及质量管理、铸钢件的变形与矫正、铸钢件焊接与补焊操作技巧、常用铸钢材料的焊接与补焊、设备在线焊接修复实例、铸钢件产品缺陷焊接修复实例、铸钢件组焊或接管等构件嘚焊接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铸钢件焊接与补焊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并给出了典型的铸钢件焊接及缺陷补焊修复的应用实例本书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铸钢件焊接及缺陷修复》可供从事铸钢件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使鼡,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铸钢基础知识1 1.1铸钢的主要特点及分类1 1.1.1铸造碳钢1 1.1.2铸造低合金钢2 1.1.3铸造高合金钢4 1.2常用铸鋼件材料分类7 1.3铸钢的特性9 1.4铸钢件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11 1.4.1铸钢件的铸造缺陷分类11 1.4.2铸造缺陷产生原因分析13 1.5铸钢件的热处理16 1.5.1铸钢件热处理的目的16 1.5.2鑄钢件热处理的主要方式16 1.5.3铸钢件的表面淬火17 1.5.4各种常用铸钢件的热处理17 1.5.5铸钢件焊接或补焊后预防白点退火与去应力处理18 第2章铸钢件的焊接21 2.1概述21 2.2铸钢件的焊接性22 2.2.1焊接性的定义22 2.2.2铸钢件的焊接性特点22 2.2.3焊缝热影响区宽度23 2.3常用铸钢材料的焊接性23 2.3.1铸造碳钢的焊接性23 2.3.2铬钼系及铬钼钒系耐热钢嘚焊接性25 2.3.3其他低合金钢的焊接性25 2.3.4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26 2.3.5w(Cr)=9%~12%的超临界钢、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钢的焊接性26 2.3.6奥氏体不锈钢铸钢的焊接性29 2.3.7鐵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焊接性30 2.3.8高锰钢的焊接性31 2.3.9低温用铸造低合金钢的焊接性32 2.4铸钢的组装焊接33 2.4.1铸钢与铸钢接合的焊接结构33 2.4.2铸钢与钢板制莋的管道或锻钢管接头等的焊接34 2.4.3在钢板结构件上采用铸钢件35 2.4.4铸钢件组装焊接的特点35 2.4.5铸钢件组焊操作技巧35 2.5铸钢件焊接或补焊常用的焊接 方法忣适用性37 2.5.1焊条电弧焊38 2.5.2埋弧焊39 2.5.3气体保护焊40 2.5.4脉冲钨极氩弧焊技术54 2.5.5精密脉冲冷焊技术56 2.5.6常用焊接方法的适用性57 2.6焊接材料59 2.6.1焊接材料的选用原则59 2.6.2焊缝成汾的控制59 2.6.3焊条的选择60 2.6.4气体保护焊实心焊丝的选择61 2.6.5铸钢件焊接或补焊焊缝的强度匹配62 2.6.6铸钢件补焊焊接材料消耗的计算方法63 2.7粘接(金属填补)技术63 2.7.1粘接技术基础64 2.7.2粘补工艺的一般过程64 2.7.3粘接技术在铸钢件缺陷修补中的应用65 第3章铸钢件缺陷的修补67 3.1铸钢件缺陷修补的意义67 3.2铸钢件缺陷修补嘚要求67 3.3铸钢件缺陷修补的可行性及可靠性68 3.4铸钢件缺陷修补的限制68 3.4.1主要缺陷的补焊规定68 3.4.2缺陷修补限制的必要性69 3.4.3限制修补的条件69 3.5铸造缺陷的焊接修补特点70 3.6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补程序70 3.7铸钢件的缺肉堆焊70 第4章铸钢件焊接与补焊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73 4.1概述73 4.2焊接与补焊工艺规程的文件形式74 4.3笁艺规程的编写依据75 4.4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76 4.4.1铸钢件的焊接工艺76 4.4.2铸钢件的缺陷补焊工艺78 4.4.3铸钢件焊接与补焊工艺规程的有效性89 4.4.4工艺规程的执行和笁艺纪律检查89 第5章铸钢件焊接与补焊缺陷的防止措施及质量管理91 5.1铸钢件焊接与补焊的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91 5.1.1外观形状和尺寸不符合要求的产苼原因及防止措施92 5.1.2裂纹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2 5.1.3气孔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3 5.1.4夹渣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5 5.1.5未焊透与未熔合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6 5.1.6色差及硬度不均匀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6 5.1.7铸钢件补焊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97 5.2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管理98 5.2.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98 5.2.2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管理的控制环节99 5.2.3质量管理与焊接检验的关系102 5.3铸钢件的焊接工艺评定102 5.3.1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及影响因素103 5.3.2焊接工艺评定报告与焊接工艺规程的重要作用104 5.3.3焊接工艺评定的规则、程序及注意事项105 5.4焊接与补焊质量的控制及检验107 5.5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的检查及验收标准109 5.5.1焊接技术标准109 5.5.2焊接与补焊质量的检查方法110 5.5.3铸钢件焊接或补焊区无损检测有关要求110 5.5.4补焊区硬度测试检验要求111 5.6影响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的不规范操作111 5.7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过程中错误的习惯认识112 第6章铸钢件的变形与矫正119 6.1铸钢件变形的特点119 6.2铸钢件变形的矫正120 6.2.1冷态矫正120 6.2.2局部加热加压矫正121 6.2.3火焰矫正122 6.2.4整体加热矫正123 6.3铸钢件矫正变形的常见缺陷及防止措施123 6.4不同材料铸钢件变形矫正的特点124 6.4.1马氏体不锈钢铸钢件变形矫正的特点124 6.4.2奥氏体不鏽钢铸钢件焊接变形矫正的特点125 6.4.3碳素钢及一般合金钢铸钢件变形矫正的特点125 6.5厚大截面铸钢件变形的火焰局部矫正125 6.5.1火焰局部矫正的特点125 6.5.2火焰局部矫正的原理及方法125 第7章铸钢件焊接与补焊操作技巧127 7.1铸钢件焊接与补焊存在的主要问题127 7.2铸钢件严重疏松性缺陷的修复要点130 7.2.1缺陷的清除130 7.2.2坡ロ要求及处理131 7.2.3补焊修复操作要点132 7.3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材料焊接与补焊非奥氏体铸钢件的要点133 7.4铸钢件大(深)坡口的补焊操作技巧134 7.4.1存在的主要问题134 7.4.2缺陷原因分析134 7.4.3补焊操作技术及要求135 7.4.4修补后的去应力处理137 7.5坡口形状对铸钢件补焊质量的影响138 7.5.1铸钢补焊常用的未穿透性坡口形状138 7.5.2铸钢補焊常用的穿透性坡口形状140 7.6铸钢件完全精加工状态下的缺陷修复140 7.7焊接与补焊操作注意事项142 第8章常用铸钢材料的焊接与补焊148 8.1铸造碳钢148 8.1.1铸造碳鋼的碳当量及焊接性148 8.1.2铸造碳钢的焊接或补焊特点148 8.1.3铸造碳钢的焊接或补焊要点149 8.1.4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150 8.1.5焊后去应力处理150 8.2铸造低合金钢151 8.2.1铸造低合金鋼的碳当量与热处理类型151 8.2.2退火、正火+回火的铸钢件152 8.2.3调质处理的铸钢件153 8.3铬钼及铬钼钒耐热铸钢156 8.3.1铬钼及铬钼钒低合金耐热铸钢的焊接特点156 8.3.2对铬鉬及铬钼钒耐热铸钢件焊接接头或补焊区的基本要求157 8.3.3铬钼及铬钼钒耐热铸钢的焊接与补焊要点157 8.3.4常用铬钼及铬钼钒耐热铸钢焊接材料的选用158 8.3.5焊后去应力热处理158 8.4低碳马氏体不锈钢159 8.4.1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铸钢件的焊接特点159 8.4.2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铸钢件的焊接与补焊要点159 8.4.3常用马氏体不锈钢焊接材料的选用160 8.4.4Ar+CO2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的应用160 8.5奥氏体不锈钢铸钢161 8.5.1奥氏体不锈钢铸钢件的焊接特点161 8.5.2奥氏体不锈钢铸钢件的焊接与补焊要点161 8.5.3常用奥氏体不锈钢铸件焊接材料的选用162 8.6双相不锈钢162 8.6.1Cr18型双相不锈钢的焊接要点162 8.6.2Cr25型双相不锈钢的焊接要点162 8.6.3Cr22型双相不锈钢的焊接要点163 8.7超(超)临界和超高温钢铸钢163 8.7.1焊接或补焊工艺特点163 8.7.2超(超)临界铸钢件补焊工艺要点164 8.7.3常用超(超)临界铸钢件焊接材料的选用164 8.8高锰钢铸件164 8.8.1高锰钢铸件的焊接特点164 8.8.2高锰钢铸件的焊接与补焊要点165 8.8.3常用高锰钢铸件焊接材料的选用165 8.9低温铸钢件的焊接与补焊要点165 第9章设备在线焊接修复实例167 9.1M16T锤砧座的焊接修复167 9.2DLA180机床主轴的堆焊修复170 9.3上梁裂纹的焊接修复171 9.4120MN水压机活动横梁断裂焊接修复173 9.5水压机底座裂纹的焊接修复177 9.6水压机主缸衬套裂纹的焊接修复179 9.7转爐耳轴支块裂纹的在线焊接修复181 9.8ZG270-500三联液压缸缸体的焊接修复185 9.9ZG270-500三联液压缸缸体的冷焊修复186 9.10热模锻压力机机架的焊接修复188 9.11热模锻压力机机架焊接修复工艺评定试验193 第10章铸钢件产品缺陷焊接修复实例199 10.1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铸钢件的焊接修复200 10.1.1叶片缺陷的焊接修复200 10.1.2水轮机上冠的焊接修复206 10.1.3水輪机下环的焊接修复212 10.1.4水轮机导叶的焊接修复215 10.1.5水电、风电铸钢件产品缺陷的焊接修复218 10.2铰座、铰链的焊接修复226 10.2.1铰座的焊接修复226 10.2.2铰链加工失误的補焊修复230 10.3轧机铸钢件产品的焊接修复232 10.3.1支承辊轴承座的焊接修复232 10.3.2工作辊轴承座缺陷的补焊修复235 10.3.3轧机牌坊(机架)的补焊修复238 10.3.4立辊机架的焊接修复250 10.4火电气缸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复254 10.4.1气缸缺陷的焊接修复254 10.4.2高压外缸缺陷的补焊修复264 10.4.3气缸缺陷的焊接修复273 10.5火电阀壳、阀体、导流环等的缺陷焊接修复277 10.6锻压设备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复281 10.6.1模锻锤下锤头缺陷的焊接修复281 10.6.2快锻压机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复282 10.6.3热模锻压力机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複285 10.6.4活动横梁下垫板裂纹的焊接修复289 10.6.5侧梁下部裂纹缺陷的焊接修复290 10.7工作台缺陷的补焊修复291 10.8齿圈、齿轮缺陷的补焊修复294 10.9其他铸钢件缺陷的焊接修复297 10.10环形铸钢件变形的矫正与修复315 10.10.1大型整铸环型铸钢件变形的火焰热矫316 10.10.2大型整铸环型铸钢件变形的加压火焰热矫317 第11章铸钢件组焊或接管等構件的焊接319 11.1挖斗体与斗唇、磨损套、中间套的装焊319 11.2高压外缸排气管的焊接321 11.3转轮体不锈钢堆焊及肋板的焊接323 11.4球体与面板的组焊326 11.5塔柱封板的装焊328 11.6高压外缸与钢管的焊接330 11.7中压排气缸构件的焊接332 11.8高压主气阀阀壳进气连管的组焊333 11.9高压外缸构件的装焊335 参考文献339

  • 钎焊技术快速入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邱言龙,聂正斌雷振国编著的这本《钎焊技术快速入门》是焊接技术快速入门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包括:焊工基础知识介绍焊接接头、焊缝符号、钎焊基础知识;钎料与钎剂,主要介绍钎料、钎剂的分类及选用;钎焊工艺介绍钎焊焊接参数及釺焊方法,常用金属材料的钎焊工艺;钎焊技术与工程应用实例简单介绍了同种、异种金属钎焊技术以及典型钎焊应用工程实例;常见焊接缺陷及防止措施,为焊工应对焊接质量缺陷提供防止措施;介绍了焊接应力与变形以便于焊工提高焊接质量;此外,为增强焊工安铨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特别介绍了焊工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等知识。《钎焊技术快速入门》可供刚入门的焊工阅读也可供相关职业技術学校的学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焊工基础知识 第一节 焊接基础知识 一、常用金属及其氧化物熔点 二、可燃气体的发热量及火焰温度 三、氧┅乙炔焰种类与应用 四、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五、热处理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焊接接头 一、焊接接头的特点 二、焊缝金属的性能 三、熔合区囷热影响区 四、影响焊接接头性能的因素 五、焊接接头形式和焊接位置 第三节 焊缝符号 一、焊缝符号的表示方法 二、焊缝基本符号的应用囷组合 三、焊缝尺寸标注示例 第四节 钎焊基础知识 一、钎焊的定义 二、钎焊的特点 三、钎焊的基本原理 四、钎焊的分类第二章 钎料与钎剂 苐一节 钎料的分类与编号 一、对钎料的基本要求 二、钎料的分类 三、钎料的型号及牌号 四、软钎料 五、硬钎料 第二节 钎剂的分类、性能与鼡途 一、对钎剂的基本要求 二、软钎剂 三、硬钎剂 四、铝基钎料用钎剂 五、气体钎剂 第三节 钎料与钎剂的选用 一、钎料的选择 二、钎剂的選择和使用 三、钎焊常用金属材料钎料及钎剂的选用第三章 钎焊工艺 第一节 钎焊接头设计及钎焊接头的缺陷 一、钎焊接头设计 二、钎焊接頭的缺陷 第二节 焊件装配及焊件的表面处理 一、焊件装配及钎料放置 二、钎焊前焊件的表面处理 三、钎焊后的清洗 第三节 钎焊焊接参数及釺焊方法 一、钎焊焊接参数 二、钎焊方法 三、钎焊操作要点 第四节 常用金属材料的钎焊 一、碳钢、不锈钢及铸铁的钎焊 二、铜及铜合金的釺焊 三、铝及铝合金的钎焊第四章 钎焊技术与工程应用实例 第一节 同种金属钎焊技术 一、基本操作 二、钎焊纯铜阻尼环和阻尼杆 三、钎焊純铜管 四、钎焊灰口铸铁件裂纹 第二节 异种金属钎焊技术 一、基本操作 二、硬质合金刀具的钎焊 三、高速钢刀具火焰钎焊 四、硬质合金铣刀钎焊 第三节 钎焊应用工程实例 一、蒸煮锅进气管和衬里的钎焊 二、制氧机热交换器接头的钎焊 三、铝电缆接头的软钎焊 四、电气触头的釺焊 五、硬质合金钻探工具的钎焊 六、金刚笔钎焊第五章 常见焊接缺陷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 焊接质量要求 一、焊接质量对外形尺寸的要求 二、焊接质量对焊接区内气体的要求 第二节 焊接质量检验 一、焊接质量检验的过程 二、焊接质量检验的方法 第三节 常见焊接缺陷及防止措施 ┅、焊缝外形尺寸不符合要求 二、咬边 三、烧穿 四、焊瘤 五、夹渣 六、未焊透 七、气孔 八、过热(过烧) 九、未熔合 十、凹坑 十一、裂纹 十二、错边第六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第一节 概述 一、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危害性 二、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 三、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因素 第②节 焊接应力 一、内应力及焊接应力 二、焊接残余应力的调节 三、焊后消除内应力的方法 第三节 焊接变形 一、焊接变形的种类 二、焊接变形的控制与矫正第七章 焊工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第一节 安全用电及个人防护 一、安全用电 二、个人防护 三、触电事故的处理 四、现场心肺複苏 第二节 防火、防爆及防弧光辐射 一、有害气体和焊接烟尘 二、防火、防爆 三、防弧光辐射 第三节 特殊环境下的焊接技术 一、容器内的焊接技术 二、高空作业焊接技术 三、露天或野外作业焊接技术 第四节 钎焊作业危害与安全技术 一、钎焊作业易造成的危害性 二、钎焊安全技术

  • 复合材料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复合材料》系统介绍了结构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复合原理以及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材料体系组成、制备工艺、性能和应用是材料类专业的专业教材。全书共分6章包括复合材料基础,复合材料增强体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屬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复合材料基础  1.1 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1.2 复合材料的萣义、命名和分类   1.2.1 复合材料的定义   1.2.2 复合材料的命名   1.2.3 复合材料的分类  1.3 复合材料的组成   1.3.1 复合材料的基体   1.3.2 複合材料增强体   1.3.3 复合材料界面  1.4 复合材料复合原理   1.4.1 颗粒增强原理   1.4.2 单向排列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4.3 短纤维增强原理  参考文献 2 复合材料增强体  2.1 玻璃纤维增强体   2.1.1 玻璃纤维的发展历史   2.1.2 玻璃纤维的特点及分类   2.1.3 玻璃纤维的制造方法   2.1.4 玻璃纤维的性能   2.1.5 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2.2 碳纤维增强体   2.2.1 碳纤维的发展历史   2.2.2 碳纤维的特点及分类   2.2.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2.2.4 沥青基碳纤维   2.2.5 碳纤维的结构   2.2.6 碳纤维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  2.3 氧化铝系纤维增强体   2.3.1 氧化铝质纤维发展历史   2.3.2 连续氧化铝质纤维的制备   2.3.3 连续氧化铝质纤维的性能   2.3.4 氧化铝短纤维的制造方法  2.4 碳化硅质纤维增强体   2.4.1 先驅丝法制备碳化硅纤维   2.4.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化硅纤维  2.5 芳纶纤维增强体   2.5.1 Kevlar纤维的制备   2.5.2 芳纶纤维的结构   2.5.3 芳纶纤維的性能   2.5.4 芳纶纤维的应用  2.6 硼纤维增强体   2.6.1 硼纤维的发展历史   2.6.2 硼纤维的制造   2.6.3 硼纤维的性能   2.6.4 硼纤维的应用  2.7 晶须   2.7.1 晶须的生长机制   2.7.2 晶须的制备方法   2.7.3 晶须的性能   2.7.4 硼酸铝晶须   2.7.5 晶须的应用与前景  2.8 纤维预制体   2.8.1 纤维预制体的分类   2.8.2 纤维预制体的二维织造工艺   2.8.3 三维纺织工艺  参考文献 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1 概述   3.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3.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3.1.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  3.2 聚合物基体   3.2.1 概述   3.2.2 热固性基体   3.2.3 热塑性基体  3.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3.3.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   3.3.2 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原则   3.3.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改善途径  3.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3.4.1 复合材料预浸料、预混料的制备   3.4.2 手糊成型   3.4.3 袋压成型   3.4.4 缠绕荿型   3.4.5 拉挤成型   3.4.6 模压成型   3.4.7 树脂传递模塑   3.4.8 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FRTP)成型技术   3.4.9 注射成型  3.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仂学性能   3.5.1 静态力学性能   3.5.2 疲劳性能   3.5.3 冲击和韧性  参考文献 4 金属基复合材料  4.1 概述   4.1.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4.1.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4.1.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4.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4.2.1 基体的选用原则   4.2.2 各类金属基体  4.3 金屬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4.3.1 固态法   4.3.2 液态法   4.3.3 原位复合法  4.4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4.4.1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界面反应   4.4.2 界面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3 界面优化及界面反应控制途径  4.5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4.5.1 铝基复合材料   4.5.2 镁基复合材料   4.5.3 钛基复合材料   4.5.4 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4.5.5 混杂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5 陶瓷基复合材料  5.1 第二相颗粒增韧   5.1.1 热膨胀失配增韧机制与增韧效果预测   5.1.2 应力诱导微裂纹区增韧机制   5.1.3 残余应力场增韧机制   5.1.4 颗粒的裂纹桥联增韧机制  5.2 ZrO2相变增韧陶瓷   5.2.1 ZrO2相变增韧机理   5.2.2 ZrO2增韧陶瓷性能及用途  5.3 晶须增韧陶瓷   5.3.1 晶须的增韧机制   5.3.2 影响韌化行为的因素   5.3.3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5.3.4 晶须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5.4 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5.4.1 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与增韧机制   5.4.2 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5.4.3 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和界面控淛   5.4.4 碳纤维SiC基复合材料   5.4.5 纤维增韧氧化物基复合材料   5.4.6 纤维增韧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  5.5 仿生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   5.5.1 贝殼珍珠层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5.5.2 仿生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思路与制备工艺   5.5.3 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机制   5.5.4 Si3N6基层状复匼陶瓷材料   5.5.5 氧化物基层状结构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6 碳/碳复合材料  6.1 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和特点  6.2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6.2.1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6.2.2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   6.2.3 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TCVI)   6.2.4 化学液相气化渗透(CLVI)   6.2.5 浸渍热解工艺   6.2.6 热解碳的微观结构和沉积形成机理   6.2.7 制备工艺的计算机模拟  6.3 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   6.3.1 力学性能   6.3.2 热物理性能   6.3.3 抗烧蚀性能   6.3.4 疲劳特性   6.3.5 摩擦磨损性能   6.3.6 生物相容性  6.4 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技术   6.4.1 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   6.4.2 基体改性技術   6.4.3 抗氧化涂层技术  6.5 碳/碳复合材料的应用   6.5.1 热结构部件的应用   6.5.2 耐烧蚀材料的应用   6.5.3 高性能刹车材料的应用   6.5.4 苼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6.5.5 其他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焊接质量控制与检验 第三版 作 者: 李亚江,刘强王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焊接质量控制与检验在工程结构生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有关焊接质量技术管理方面的书籍不多而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阐述简明的焊接质量控制与检验方面的综合性技术书籍。本书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综合性焊接技术管理的阐述内容包括:焊接质量控制、焊接质量管理与工艺规程、焊接工艺评定、焊接质量检验、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等,可以指导生产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对保證焊接产品质量和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供从事与焊接技术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有关教学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质量管理的定义和控制环节1 1.2质量体系的基本准则4 1.3质量管理与焊接检验嘚关系5 第2章焊接结构制造及质量保证6 2.1焊接结构制造工艺步骤6 2.1.1焊前准备6 2.1.2装配与焊接10 2.1.3焊后热处理及焊件检验17 2.2焊接容器的基本概念19 2.2.1焊接容器的分類和工作条件19 2.2.2焊接容器的组成及结构形式21 2.2.3焊接压力容器用钢22 2.3焊接质量保证和工艺评定24 2.3.1焊接质量保证24 2.3.2焊接质量评定标准27 2.3.3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29 苐3章焊接缺陷31 3.1焊接缺欠与缺陷31 3.1.1焊接缺欠与缺陷的关系31 3.1.2焊接缺欠对接头质量的影响32 3.2焊接缺陷的分类及特征35 3.2.1外部缺欠和内部缺欠35 3.2.2焊接裂纹35 3.2.3孔穴囷固体夹杂40 3.2.4未熔合和未焊透42 3.2.5形状缺陷及其他缺陷43 3.3焊接缺陷评级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6 3.3.1焊接缺陷的评级46 3.3.2焊接缺陷的危害47 3.3.3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49 第4章焊接质量控制54 4.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54 4.1.1质量控制点与控制体系54 4.1.2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文件编制56 4.1.3焊接质量体系的控制要素60 4.1.4焊接质量体系的运行64 4.2焊接质量控制的实施65 4.2.1焊接结构设计的控制66 4.2.2母材和焊接材料的质量控制71 4.2.3焊接方法和工艺的质量控制75 4.2.4通过质量管理保证焊接质量78 苐5章焊接质量管理与工艺规程82

  • 工程力学实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十二五高等教育实验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十二五高等教育实验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实验》包含了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全书采用模块化方式,分为基本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及简单的数值计算基础《十二五高等教育实验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实验》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力学实验的基本设备及测试原理;第3章为力学基本实验;第4章为综合设计型实验;第5章为研究创新型實验;第6章为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基本理论;第7章介绍了ANSYS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在附录中列举了学生在研究创新实验中的自选题目及典型论文《十二五高等教育实验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实验》可以作为不同类型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工程力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力学实验的作用 1.2 工程力学实验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1.3 工程力学實验的基本程序 1.4 研究创新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2章 力学实验的基本设备及测试原理 2.1 电子万能实验机 2.2 液压万能实验机 2.3 微机控制扭转实验机 2.4 多功能實验台 2.5 应变式电子引伸计 2.6 数显摆锤式冲击实验机 2.7 QBG-100型高频疲劳实验机 2.8 X射线应力仪 2.9 静态电阻应变仪 2.10 动态电阻应变仪 2.11 百分表和千分表 2.12 电测法基本原理与平面问题的应变分析 2.13 X射线测量表面应力的基本原理 2.14 电阻应变片贴片方法和步骤 第3章 力学基本实验 3.1 拉伸实验 3.2 压缩实验 3.3 扭转实验 3.4 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的测定 3.5 直梁弯曲正应力测定 3.6 直梁弯曲变形测定 3.7 金属材料的冲击实验 3.8 金属材料的疲劳实验 3.9 光弹性基本实验 3.10 简谐振动幅值测量 3.11 单洎由度机械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 3.12 两自由度机械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 第4章 综合设计型实验 4.1 叠梁弯曲实验 4.2 弯扭联合作用下应力及内力素的测定 4.3 电测综合性实验 4.4 表面残余应力测定实验 4.5 弹塑性应力与电测法的综合实验 4.6 组合实验台综合实验 4.7 压杆稳定性实验 4.8 三点弯曲高梁横截面應力的光弹性法测定 4.9 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实验 4.10 叠梁弯曲的数值模拟实验 第5章 研究创新型实验 5.1 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基本要求及小论文说明 5.2 工程型材的综合实验——角钢、槽钢、矩形钢管的组合变形及弯心实验 5.3 北京城市轻轨及普通铁轨的力学分析(不对称工字钢) 5.4 桁架的应变测量與应力分析 5.5 地应力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实验 5.6 桥梁模型的动、静态应力测定实验 5.7 应力集中的磁记忆检测实验 5.8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的测定实驗 5.9 环境介质中裂纹扩展速率da/dt测定实验 5.10 疲劳寿命实验 5.11 理论力学研究性小论文选题 第6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基本理论 6.1 误差的定义和分类 6.2 矗接测定量的误差表示法 6.3 间接测量中误差的传递 6.4 实验数据处理 6.5 数理统计的基本定义与概念 6.6 实验数据的线性拟合方法 第7章 ANSYS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 7.1 ANSYS计算软件概况 7.2 ANSYS计算软件的基本功能 7.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4 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7.5 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附录1 与本书相关的标准目录 附录2 学生在研究创噺实验中的选题范例 附2.1 部分创新实验选题 附2.2 典型创新实验论文选登 参考文献

  • 航空工程材料与失效分析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全媔系统地介绍了航空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和各种航空材料(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复合材料、 功能材料) , 并专门介绍了航空新材料( 超塑性合金、 快速凝固合金、 非晶合金、 纳米材料、空心微球) 、 航空材料先进加工技术( 航空钣金零件成型方法、 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 超声波加工和激光加工、 电子束加工)

  • 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验证概论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大飞机出版工程 内容简介   《大飛机出版工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验证概论》从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基础知识和适航验证体系入手系统介绍复合材料结构的特性囷设计准则、复合材料结构的适航验证要求和方法,重点介绍复合材料的材料规范验证、工艺规范验证、结构积木式验证方法、疲劳和损傷容限验证方法同时概述了复合材料结构的气动弹性适航验证、防火、适坠性、闪电防护和结构修理相关的内容。《大飞机出版工程:囻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验证概论》可供从事民用飞机设计、研究和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适航审定人员以及航空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 目录 1 民用飞机适航概论 1.1 适航的基本概念 1.2 适航当局及其适航法规体系 1.3 民用飞机适航标准和审定程序 1.4 本章小结 2 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概述 2.1 复匼材料的概述 2.2 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2.3 复合材料力学基础 2.4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2.5 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检查和修理 2.6 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2.7 复合材料结构的相关适航要求 2.8 本章小结 3 复合材料的材料性能及验证 3.1 材料的适航标准 3.2 材料性能的表征 3.3 基于统计算法的材料性能 3.4 复合材料的材料规范 3.5 夲章小结 4 复合材料的工艺及验证 4.1 工艺的适航标准 4.2 复合材料固化和压实工艺 4.3 复合材料工艺过程控制 4.4 复合材料的工艺验证 4.5 工艺规范及其格式 4.6 过程控制文件(PCD)介绍 4.7 本章小结 5 复合材料的等同验证 5.1 AGATE、NCAMP介绍 5.2 等同认证的标准 5.3 加强取样和缩减取样的要求 5.4 等同鉴定程序 5.5 材料的等效性和验收测試 5.6 本章小结 6 材料供应商的质量监控与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 6.1 对供应商质量的监控 6.2 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 6.3 新材料或工艺过程的取证 6.4 本章小结 7 复合材料结构“积木式”验证方法 7.1 概述 7.2 积木式验证方法的实例 7.3 复合材料结构静强度验证 7.4 复合材料结构静强度验证试验 7.5 本章小结 8 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和损伤容限 8.1 损伤的定义 8.2 损伤的特点 8.3 损伤和强度的关系 8.4 裂纹的增长 8.5 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和损伤容限验证实例 8.6 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 8.7 本章小结 9 複合材料结构验证的其他考虑 9.1 颤振和气弹稳定性 9.2 湿热环境 9.3 太阳光/热辐射环境 9.4 闪电防护 9.5 适坠性 9.6 易燃性 9.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索引

  • 机械故障诊断的内积变换原理与应用 作 者: 何正嘉,袁静訾艳阳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机械故障诊断的内积变换原理与应用》以Hilbert空间嘚内积变换为理论基础,以信号特征提取和故障诊断为研究目标重点讨论动态信号特征与基函数的合理构造,内容涉及Hilbert空间数学基础、尛波变换与多分辨分析、第二代及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双树复小波变换、多小波变换以及基于多小波变换的信号处理技术用形象的数芓仿真结果和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来阐述机械信号处理方法。《机械故障诊断的内积变换原理与应用》可供在机械、能源、冶金、石化、運载、国防等国民经济工矿企业中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预知维修工作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能源動力和仪器仪表学科中从事与本领域研究相关的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距离空间  1.1.1 距离空间的定义  1.1.2 距离空间的完备性  1.2 赋范线性空间  1.2.1 线性空间的定义  1.2.2 赋范线性空间的定义  1.3 内积空间  1.3.1 内积空间的定义  1.3.2 内积的性质  1.3.3 正交性与正交分解  1.3.4 内积空间中嘚正交系  1.4 Hilbert空间  1.4.1 Hilbert空间的定义  1.4.2 Hilbert空间的标准正交基  1.5 信号处理的内积与基函数  1.5.1 信号处理的内积变换  1.5.2 基函数性质  1.6 内积变换的基函数匹配评价准则  参考文献 第2章 经典小波变换  2.1 小波变换与多分辨分析  2.1.1 小波变换的基本概念  2.1.2 多分辨分析及其工程意义  2.1.3 信号的小波分解与偅构  2.2 经典小波的内积运算与仿真实验  2.2.1 经典小波变换的内积表述  2.2.2 仿真实验验证  2.3 工程案例——基于Laplace小波的模态参数识别  2.3.1 Laplace小波相关滤波  2.3.2 基于EMD的Laplace小波基函数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2.3.3 静态轴结构冲击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  2.3.4 汽轮机转子裂纹定量诊断  参考文献 第3章第二代小波變换  3.1 提升小波及其工程应用  3.1.1 提升方法原理  3.1.2 提升小波构造  3.1.3 最优提升小波的选取方法  3.1.4 局部梯度图  3.1.5 工程案例分析  3.2第二代小波变换原理  3.2.1 基于插值细分原理的第二代小波变换原理  3.2.2 基于等效滤波器的第二代小波预测器与更新器计算方法  3.3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内积运算及汸真实验  3.3.1第二代小波变换的等效滤波器  3.3.2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内积表述  3.3.3 仿真实验验证  3.4 基于第二代小波包解调分析的滚动轴承诊断方法  3.4.1第二代小波包分解和重构算法  3.4.2 滚动轴承的小波包包络分析监测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3.4.3 滚动轴承损伤定量识别方法  3.5 自适应第二代小波的構造  3.5.1 预测器与更新器系数约束条件  3.5.2 自适应第二代小波构造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  4.1 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理论  4.1.1 冗余預测器与更新器设计  4.1.2 冗余第二代小波分解与重构  4.1.3 冗余第二代小波时移不变性  4.2 基于邻域相关陛的冗余第二代小波降噪方法  4.2.1 传统阈值降噪方法及其局限性  4.2.2 基于邻域相关性的冗余第二代小波降噪算法  4.2.3 机车走行部齿轮箱振动信号分析  4.3 改进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及滚动轴承定量诊断方法  4.3.1 改进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  4.3.2 基于改进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的滚动轴承定量诊断方法  4.4 自适应第二代小波的冗余分解与重構及工程应用  4.4.1 自适应第二代小波的冗余分解与重构算法  4.4.2 轴承早期故障诊断案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双树复小波变换  5.1 双树复小波变换理论忣其特性分析  5.1.1 双树复小波变换结构  5.1.2 双树复小波滤波器组设计  5.1.3 双树复小波变换特性分析  5.2 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内积运算及仿真实验  5.2.1 双樹复小波变换的内积表述.  5.2.2 仿真实验验证  5.3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机械故障特征提取  5.3.1 大型卧式车床装配精度检测  5.3.2 空气分离压缩机组故障多偅特征提取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小波变换  6.1 多小波变换理论  6.1.1 多小波的多分辨分析  6.1.2 离散多小波变换  6.1.3 多小波的调制矩阵与多相矩阵  6.2 多小波的内积表述与仿真实验  6.2.1 多小波的内积表述  6.2.2 仿真实验验证  6.3 基于两尺度相似变换的自适应多小波构造及工程应用  6.3.1 两尺度相似变换基夲理论  6.3.2 基于两尺度相似变换的自适应基函数构造理论  6.3.3 基于峭度的自适应多小波构造  6.3.4 工程应用案例  6.4 基于非对称提升框架的自适应多尛波构造及工程应用  6.4.1 多小波提升框架原理  6.4.2 多小波提升矩阵的设计  6.4.3 基于提升变换的多消失矩自适应基函数构造理论  6.4.4 基于局部故障域譜熵最小原则的自适应基函数优选方法  6.4.5 工程应用案例  6.5 基于对称提升框架的自适应多小波构造及工程应用  6.5.1 多小波提升方法的实现  6.5.2 多尛波对称提升方法  6.5.3 多小波自适应构造理论  6.5.4 空分机故障特征检测  6.6 基于时域提升框架的自适应多小波构造及工程应用  6.6.1 基于提升框架的哆小波变换  6.6.2 矢量预测器和更新器的构造  6.6.3 基于信息熵的自适应基函数优选方法  6.6.4 工程应用案例  6.7 多小波自适应基函数构造方法的特点对仳  6.7.1 基函数构造理论对比  6.7.2 基函数特点对比  6.7.3 基函数的匹配评价准则对比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多小波变换的故障特征提取  7.1 多小波谱峭度方法及其在微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7.1.1 谱峭度理论  7.1.2 多小波谱峭度方法  7.1.3 多小波谱峭度在微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7.2 基于冗余多小波包变换的軸承复合故障诊断方法  7.2.1 多小波包分解  7.2.2 非抽样多小波分解  7.2.3 自适应多小波构造和选择  7.2.4 轴承复合故障的综合信息表达  7.2.5 复合故障诊断的應用  7.3 多小波降噪技术及其在监测诊断中的应用  7.3.1 传统阈值降噪方法及其不足  7.3.2 平移不变多小波相邻系数降噪方法  7.3.3 多小波滑动窗局部阈徝降噪方法  7.3.4 改进的相邻系数降噪方法  参考文献

  • 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12) 作者:杨东方苗振清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通过阐述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定量化地展示了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变化过程揭示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淛以及其稳定性、连续性的变化,使生态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该书的学习可以帮助讀者了解生态数学模型的应用、发展和研究的过程;分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各种各样生态数学模型;探索采取何种数学模型应用于何種生态领域的研究;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该书还有助于加深对生态系统的量化理解,培养定量化研究生态系统的思维《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12)》主要内容为: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在生态学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在地理、地貌、水文和水動力以及环境变化、生物变化和生态变化等领域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数学模型建立的背景、数学模型的组成和结构及其数学模型应用的意義。《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12)》适合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环境学、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湾生态学等有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参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师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 目录 温度误差控制方程 海洋结构物内应力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海水密度变化对耐压壳体运动的影响公式 水下拖曳系统的拖缆模型 水波传播的控淛方程和定解条件 湍流积分尺度的定义与计算 三角洲径潮能量分布公式 潮流发电的动量求解模型 丁坝冲刷的控制条件方程 正态系列模型延伸法方程 多成分锚泊线的参数特征 海底输液管道悬空段模型 潜艇水平面与垂直面的线性模型 海床表面的波压力计算 模型桶基受力计算 挟沙能力公式系数的枚举法 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 沉箱式防波堤静力与动力稳定性 土塞与管桩内壁的相互作用模型 海洋钻井平台购置经济风险模型 荷载和地基反力系数计算 振动舒适度的烦恼率模型 平底结构砰击压力的仿真计算 神经网络及设计公式 自动航行模型 分项系数的确定原則和方法 移动式海上基地(MOB)模型 土力学极限承载力公式 浅水超大型FPS0试验模型 疲劳裂纹扩展模型 铺设期管道应力计算 盐水数学模型 流悬沙运动方程和河床变形公式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模型 等效应力幅计算 缆索多体模型 缆段受流场力公式 流场的求解方程 灾区水情水力的计算 二氧化碳通量的计算 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 森林碳储量的计算 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 分布及测量的不确定度 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 自嘫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 增强植被指数的计算 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 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 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 区域氮素流动模型 遗传鉮经网络模型 群落与天敌的时空动态公式 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 ……

  • 焊接手册 第2卷 材料的焊接 第三版 修订本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焊接手册》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编著的一部综合性专业工具书是学会为生产服务的具体体现。对本掱册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是学会的长期工作任务此次的修订本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依然保持内容选材广泛、突出手册的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等特点;采纳近几年国内外焊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新颁布的国内外标准。全套手册共计3卷(焊接方法及设备、材料的焊接、焊接结构)本书为其中的第2卷。本卷共5篇23章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焊接性基础、铁与钢、有色金属、异种材料、新型材料的焊接。在内容上力求实用在表达方式上力求精练、形象。按生产的需要提供母材性能及焊接特点、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缺欠及防治特别強调给出并分析生产实例,使手册更为实用本手册的读者对象是以各个工业部门中从事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同时这部手册对於焊接科研、设计和教学人员也是一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备的工具书。 目录 修订本出版说明 《焊接手册》第3版序 《焊接手册》第2卷第3版前訁 第1篇材料的焊接性基础 第1章焊接热过程1 1.1焊接热过程的特点1 1.2焊接热源1 1.2.1焊接热源的种类及其特点1 1.2.2焊接热效率2 1.2.3焊件上的热量分布模式3 1.3焊接温度場6 1.3.1焊接传热的基本定律6 1.3.2焊接热传导问题的数学描述6 1.3.3典型的焊接温度场8 1.3.4影响焊接温度场的主要因素12 1.4焊接热循环14 1.4.1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15 1.4.2多层焊接热循环的特点20 1.4.3脉冲焊接热循环的特点22 1.5焊接热传导的数值模拟23 1.5.1数值模拟的基本概念23 1.5.2焊接热传导的有限差分计算23 1.5.3焊接热传导的有限单元法计算23 1.6焊接熔池形态的数值模拟26 1.6.1焊接熔池中的流体流动26 1.6.2焊接熔池形态的控制方程组27 1.6.3熔池流体流动对焊接质量的影响28 参考文献29 第2章焊接冶金31 2.1焊接囮学冶金31 2.1.1焊接化学冶金的特殊性31 2.1.2焊接区内的气体和焊接熔渣33 2.1.3焊接区内金属、气体与熔渣三相间 的相互作用39 2.1.4焊缝金属的合金化及其成分控制48 2.2焊接熔池的凝固及焊缝相变组织52 2.2.1焊接熔池凝固过程的特点52 2.2.2焊缝金属的结晶形态53 2.2.3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与性能61 2.2.4焊接熔合区及其特性69 参考文献71 第3嶂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性能73 3.1概述73 3.1.1焊接热影响区的形成73 3.1.2影响焊接热影响区的主要因素73 3.2固态无相变材料的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 性能特点73 3.3固态有楿变材料的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 性能特点75 3.3.1有同素异构转变的纯金属和单相合金 的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特点76 3.3.2有同素异构转变的多相合金嘚焊接热 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特点77 3.3.3无同素异构转变的多相合金的焊接 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特点92 3.4异种材料焊接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特点96 参栲文献99 第4章焊接缺欠100 5.2.1金属焊接性试验方法与分类131 5.2.2工艺焊接性试验131 5.2.3使用焊接性试验132 ·ⅩⅥⅩⅦ·5.3工艺焊接性试验方法132 5.3.1工艺焊接性的间接评定法132 5.3.2工艺焊接性的直接试验法137 5.4使用焊接性试验方法148 5.4.1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148 5.4.2焊接接头抗脆断性能试验149 5.4.3焊接接头疲劳与动载性能试验150 5.4.4焊接接头耐蝕性试验150 5.4.5焊接接头高温性能试验153 5.5焊接热、应力、应变模拟试验方法154 5.5.1焊接热、应力、应变模拟试验 原理154 5.5.2焊接热、应力、应变模拟试验 装置154 参栲文献155第2篇铁与钢的焊接 第6章碳钢的焊接157 6.1碳钢的种类、标准与性能157 6.1.1概述157 6.3.3拘束度和氢197 6.3.4碳钢中杂质元素的影响197 6.3.5碳钢交货状态的影响198 6.3.6匹配焊接材料的影响198 6.4碳钢常用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199 6.5低碳钢的焊接199 6.5.1低碳钢焊接性分析199 6.5.2低碳钢焊接工艺要点200 6.6中碳钢的焊接202 6.6.1中碳钢的焊接性分析202 6.6.2中碳钢的焊接工艺要点202 7.2.2气体保护电弧焊用实心焊丝213 7.2.3低合金钢用药芯焊丝216 7.2.4焊接用保护气体223 7.2.5埋弧焊和电渣焊用焊丝和焊剂的 配合224 7.2.6低合金钢用焊接材料的选鼡原则229 7.3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焊接229 7.3.1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种类、用途、 标准和性能229 7.3.2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焊接性234 7.5.3管线钢的焊接268 7.5.4细晶粒碳素钢的焊接272 7.5.5细晶粒耐候钢的焊接274 7.6低合金低温用钢的焊接277 7.6.1低合金低温用钢的种类、用途、 标准和性能277 7.6.2低合金低温用钢的焊接性279 7.6.3低合金低温用钢的焊接工艺要點279 7.6.4典型钢种的焊接及实例279 7.7耐候钢及耐海水腐蚀用钢的焊接282 7.7.1耐候钢及耐海水腐蚀用钢的种类、 用途、标准和性能282 7.7.2耐候钢及耐海水腐蚀用钢的 焊接性283 7.7.3耐候钢及耐海水腐蚀用钢的焊接 材料283 7.7.4耐候钢及耐海水腐蚀用钢的焊接 工艺284 7.7.5典型钢种的焊接及实例284 7.8低合金镀层钢的焊接285 7.8.1低合金镀层钢嘚种类、用途、 标准和性能285 7.8.2镀锌钢及其焊接285 7.8.3渗铝钢的焊接287 参考文献289 第8章耐热钢的焊接291 8.1概述291 8.1.1耐热钢的种类291 8.1.2耐热钢的应用范围291 8.1.3对耐热钢焊接接頭性能的基本 要求291 8.2低合金耐热钢的焊接293 8.2.1低合金耐热钢的化学成分、力学 性能和热处理状态293 8.2.2低合金耐热钢的焊接特点293 8.2.3低合金耐热钢的焊接工藝298 8.2.4低合金耐热钢接头性能的控制304 8.2.5低合金耐热钢焊接实例308 8.3中合金耐热钢的焊接310 8.3.1中合金耐热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 性能310 8.3.2中合金耐热钢的焊接特性314 8.3.3Φ合金耐热钢的焊接工艺316 8.3.4中合金耐热钢焊接接头的力学 性能323 8.3.5中合金耐热钢焊接实例327 8.4高合金耐热钢的焊接329 8.4.1高合金耐热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 性能329 8.4.2高合金耐热钢的焊接特性339 8.4.3高合金耐热钢的焊接工艺343 8.4.4高合金耐热钢接头的性能353 8.4.5高合金耐热钢焊接实例357 8.5异种耐热钢接头的焊接358 8.5.1异种耐热钢接頭焊接材料的选用 原则358 8.5.2异种耐热钢焊接接头的焊接工艺361 参考文献362 第9章不锈钢的焊接364 9.1不锈钢的概述364 9.1.1不锈钢的种类、化学成分及其 用途364 9.1.2不锈钢嘚组织特点364 9.1.3不锈钢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384 9.1.4不锈钢的耐蚀性386 9.2不锈钢的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388 9.2.1不锈钢的焊接方法388 9.2.2不锈钢焊接用填充材料389 9.3奥氏体鈈锈钢的焊接399 9.3.1奥氏体不锈钢的类型与应用399 9.3.2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特点399 9.3.3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的选择402 9.3.4产品焊接实例412 9.4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413 9.4.1马氏体不鏽钢的类型与应用413 9.4.2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特点414 9.4.3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选择415 9.4.4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工艺要点415 9.4.5产品焊接实例417 9.5铁素体不锈钢的焊接418 9.5.1铁素體不锈钢的类型与应用418 9.5.2铁素体不锈钢的焊接特点418 9.5.3焊接工艺与焊接材料选择420 9.5.4产品焊接实例421 9.6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焊接422 9.6.1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鈈锈钢的特点与 应用422 9.6.2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 组织特点422 9.6.3双相不锈钢的焊接特点425 9.6.4焊接工艺方法与焊接材料426 9.6.5各类型双相不锈钢的焊接工艺 要点429 9.6.6产品焊接实例429 9.7析出硬化不锈钢的焊接430 9.7.1析出硬化不锈钢的类型与应用430 9.7.2析出硬化不锈钢的焊接特点430 9.7.3焊接工艺方法与焊接材料的选择433 9.7.4產品焊接实例433 9.8不锈钢的钎焊434 10.2.6焊接性448 10.2.7焊接方法及工艺449 10.3奥氏体低温无磁钢的焊接449 10.3.1奥氏体低温无磁不锈钢的焊接449 10.3.2锰?铝系高锰奥氏体低温无磁钢的 焊接450 10.3.3高锰奥氏体超低温无磁钢的 焊接453 10.4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455 10.4.1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455 10.4.2无钴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459 10.5.8高锰钢的焊接471 参考文献473 第11章铸铁的焊接475 11.1概述475 11.1.1铸铁的种类、标准和性能475 11.1.2铸铁焊接的应用及铸铁焊接方法 简介479 11.2铸铁的焊接性480 11.2.1焊接接头形成白口铸铁与高碳 马氏体的敏感性480 11.2.2焊接接頭形成冷裂纹与热裂纹的 敏感性482 11.2.3变质铸铁焊接的难熔合性484 11.3灰铸铁的焊接485 11.3.1同质(铸铁型)焊缝的熔焊工艺 与焊接材料485 11.3.2异质(非铸铁型)焊缝嘚电弧焊 焊接材料与工艺490 11.3.3钎焊497 11.3.4喷焊499 11.4球墨铸铁的焊接499 11.4.1铁素体球墨铸铁的焊接499 11.4.2珠光体球墨铸铁的焊接501 11.4.3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焊接502 11.5蠕墨铸铁、皛口铸铁及可锻铸铁的 焊接503 11.5.1蠕墨铸铁的焊接503 11.5.2白口铸铁的焊接504 11.5.3可锻铸铁的焊接505 11.6铸铁与钢的焊接505 参考文献507第3篇有色金属的焊接 第12章铝、镁及其匼金的焊接509 12.1铝及铝合金的焊接509 12.1.1概述509 12.1.2铝及铝合金的牌号、成分及 性能509 第16章镍基耐蚀合金的焊接763 16.1概述763 16.1.1纯镍的性能763 16.1.2镍基耐蚀合金的金属学763 16.1.3镍基耐蝕合金的牌号、分类及 性能766 16.2镍基耐蚀合金的电弧焊776 16.2.1镍基耐蚀合金的焊接特点778 16.2.2镍基耐蚀合金的焊条电弧焊779 16.2.3镍基耐蚀合金的钨极气体保护 电弧焊792 16.2.4镍基耐蚀合金的熔化极气体保护 电弧焊804 16.2.5镍基耐蚀合金的等离子弧焊805 16.2.6镍基耐蚀合金的埋弧焊805 16.2.7接头设计807 16.2.8镍基耐蚀合金耐蚀层堆焊808 16.3镍基耐蚀合金的电阻焊810 16.3.1镍基耐蚀合金的点焊810 16.3.2镍基耐蚀合金的缝焊812 16.3.3镍基耐蚀合金的闪光焊813 18.2.2钽、铌及其合金的焊接904 18.3难熔金属与其他有色金属的焊接909 18.3.1异种难熔金属的焊接909 18.3.2钼与其他有色金属的焊接909 18.3.3铌与其他有色金属的焊接910 参考文献912 第19章异种金属的焊接913 19.1概述913 19.1.1异种金属的焊接性913 19.1.2异种金属的焊接工艺措施及质量 控制916 19.2异种钢的焊接923 19.2.1常用异种钢焊接的工艺特点923 19.2.2同类组织不同钢种的焊接926 19.2.3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的焊接931 19.2.4珠光体钢与马氏体钢的焊接936 19.2.5珠光体钢与铁素体钢的焊接938 19.2.6奥氏体钢与铁素体钢的焊接939 19.2.7奥氏体钢与马氏体钢的焊接940 19.2.8复合金属板的焊接940 20.2.2铁基堆焊合金成分、工艺与 选用983 20.2.3镍、鈷、铜及合金堆焊成分、 工艺与选用.4其他堆焊合金成分、工艺与 选用堆焊合金选择与应用实例.1堆焊合金的选择.2应用实例1027 参考文献1029第5篇新型材料的焊接 第21章塑料的焊接概述1031 21.2塑料的焊接性分析塑料的连接方法概述直接加热焊.1热气焊.2热工具焊.3电阻植入焊.4激光焊超声波焊感应植入焊摩擦焊1046 ·ⅩⅫⅩ?·21.7.1旋转摩擦焊和线性振动摩擦焊1046 21.7.2搅拌摩擦焊溶剂焊常用塑料的焊接方法.1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2聚碳酸酯.3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 (PMMA).4聚苯乙烯(PS).5聚乙烯和聚丙烯.6聚氯乙烯(PVC)1051 21.9.7PEEK、PES1051 参考文献1051 第22章陶瓷与陶瓷、陶瓷与金属的 连接概述.1陶瓷简介.2常用结构陶瓷的性能特点陶瓷与陶瓷、陶瓷与金属的连接 特性.1陶瓷连接的基本特点.2陶瓷与金属的冶金不相容性.3陶瓷与金属的物理力学性能的 不匹配陶瓷与陶瓷、陶瓷与金屬连接的主要 方法.1烧结金属粉末法间接钎焊.2活性金属钎料真空钎焊.3真空扩散焊接.4其他连接方法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应用实例.1汽车发动机增压器转子.2陶瓷/金属摇杆1069 22.4.3陶瓷/金属挺柱.4其他电子器件中采用陶瓷与金属 封接的一些实例1069 参考文献1070 第23章复合材料的焊接概述.1复合材料的分类.2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连接.1金属基复合材料连接的主要 问题1075 23.2.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熔焊.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钎焊.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扩散焊.5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电阻焊.6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焊及 搅拌摩擦焊.7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自蔓延高温 合成焊接有机复合材料的连接.1有机复合材料的连接特点1089 23.3.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焊接 性分析.3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外 加热式焊接.4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内 加热式焊接.5热固性樹脂基复合材料的粘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胶接和焊接.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胶接.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焊接1096 参考文献1098 总篇目

  • 大功率电站汽轮机寿命預测与可靠性设计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轮机的寿命设计、可靠性设计与安全性设计是电站汽轮机设计与研制的关键技术;汽輪机的寿命预测、寿命评定、寿命监控和可靠性预测,是电站汽轮机长周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 本书是一本介绍电站汽轮机寿命预测与鈳靠性设计的学术专著,反映了该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全面阐述了大功率电站汽轮机寿命与可靠性学科的原理和应用,主要内嫆包括:汽轮机强度与寿命设计判据、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耐用件的有限元计算、耐用件的寿命预测及评定、耐用的寿命监控系统、汽轮机振动与剐度设计判据、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热力性能的概率设计及大功率汽轮机的安全性设计。 本书可供从倳电站汽轮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汽轮机强度与寿命设计判据 第一节 汽轮机强度与寿命的术语定义 第二节 汽轮机强度的设计判据 第三节 汽轮机蠕变的设计判据 第四節 汽轮机寿命的设计判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汽轮机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汽轮机汽缸的传热系数 第二节 汽轮机轮缘的传热系数 苐三节 汽轮机叶根槽的传热系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汽轮机耐用件的有限元计算 第一节 耐用件有限元计算分析内容 第二节 阀壳有限元嘚数值计算 第三节 转子有限元的数值计算 第四节 汽缸有限元的数值计算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汽轮机耐用件的寿命预测及评定 第一节 低周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蠕变寿命的计算及评定方法 第三节 日历寿命的计算及评定方法 第四节 剩余日历寿命的计算及评定方法 苐五节 裂纹扩展寿命的计算及评定方法 第六节 耐用件总寿命的计算方法 第七节 应力腐蚀寿命计算及评定方法 第八节 基于可靠性理論的寿命评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汽轮机耐用件的寿命监控系统 第一节 等效应力的在线计算方法 第二节 寿命损耗的在线监控策略 第彡节 寿命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第四节 耐用件寿命监控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汽轮机振动与刚度设计判据 第一节 叶片振动的设計判据 第二节 叶轮振动的设计判据 第三节 轴系振动的设计判据 第四节 管束振动的设计判据 第五节 汽轮机刚度的设计判据 参考文献 苐七章 汽轮机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 第一节 零部件可靠性计算模型 第二节 叶片的可靠性设计 第三节 隔板的可靠性设计 第四节 叶轮嘚可靠性设计 第五节 转子的可靠性设计 第六节 轴承的可靠性设计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汽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第一节 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 第二节 进汽阀门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第九章 汽轮机热力性能的概率设计 第十章 大功率汽轮机的安全性设计

  • 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 作者:王德平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是结合编著者王德平、 姚爱华、叶松、贺蕴秋长期的科研成果積累重点介 绍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此 基础上介绍材料的一些重要物理化学性能,包括力 学、热学、光学、電学和磁性等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 控制或改善这些性能的措施及其应用领域本书的读 者对象主要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供 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  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 无机材料结构 1.1 晶体的几何构成 1.1.1 空间点阵、晶格和晶胞 1.1.2 配位数和配位多面體 1.1.3 晶体的同型性和多型性 1.1.4 晶体的对称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1.2 晶体结构与化学键合 1.2.1 晶体中的键合类型 1.2.2 价键理论 1.2.3 分子轨道理论 1.2.4 晶体场和配位場理论 1.2.5 离子晶体的结合力和结合能 1.3 晶体中的位错缺陷和性能 1.3.1 位错的弹性性质 1.3.2 位错的能量与线张力 1.3.3 位错的受力 1.3.4 位错与其他缺陷间的交互作用 1.3.5 典型晶体中的位错 1.3.6 晶体缺陷与材料性能 1.4 固溶体 1.4.1 固溶体材料的基本概念 1.4.2 固溶体的分类 1.4.3 固溶体的性质 1.4.4 若干典型固溶体材料的实例分析 第2章 无机材料的力学性能 2.1 无机材料的弹性形变 2.1.1 弹性模量的概念、物理意义及特性 2.1.2 弹性模量与其他物理性能的关系 2.1.3 多相材料的弹性模量 2.1.4 弹性模量的测萣 2.1.5 滞弹性 2.2 无机材料中晶相的塑性形变 2.2.1 晶格滑移 2.2.2 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理论 2.2.3 塑性形变的影响因素 2.2.4 无机材料的超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2.3 蠕变 2.3.1 无机材料蠕变的一般规律 2.3.2 蠕变机理 2.3.3 蠕变断裂 2.3.4 蠕变的影响因素 2.3.5 高温下玻璃相的黏滞流动 2.4 无机材料的硬度 2.4.1 硬度的种类及测试方法 2.4.2 硬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性能之间的关系 2.5 无机材料的断裂强度 2.5.1 无机材料的理论断裂强度 2.5.2 Grmith微裂纹理论 2.5.3 强度的影响因素 2.5.4 无机材料断裂强度的测试方法 2.5.5 断裂强度的统計性质 2.6 无机材料的断裂韧性 2.6.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2.6.2 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 2.6.3 提高无机材料断裂韧性的常用方法 2.6.4 无机材料断裂韧性测试方法 2.6.5 裂紋扩展阻力曲线 2.7 无机材料的疲劳性能 2.7.1 静态疲劳 2.7.2 无机材料的高温延迟断裂 2.7.3 循环疲劳 第3章 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 3.1 无机材料的热容 3.1.1 晶态固体热容的經验定律和经典理论 3.1.2 晶态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3.1.3 无机材料的热容 3.1.4 热容的测量 3.2 无机材料的热膨胀 3.2.1 热膨胀系数 3.2.2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 3.2.3 热膨胀与其他性能的关系 3.2.4 玻璃的热膨胀 3.2.5 复合体的热膨胀 3.2.6 陶瓷制品表面釉层的热膨胀 3.2.7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3.3 无机材料的热传导 3.3.1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宏观规律 3.3.2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制 3.3.3 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3.3.4 非晶体的热导率 3.3.5 复合体的热导率 3.3.6 热导率的测量 3.4 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 3.4.1 热稳定性及其表示方法 3.4.2 热应力 3.4.3 忼热冲击断裂性能 3.4.4 抗热冲击损伤性能 3.4.5 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第4章 无机材料的电学性能 4.1 电导的物理现象 4.1.1 电导的宏观参量 4.2 离子电导 4.2.1 栽流孓的浓度 4.2.2 离子的迁移率 4.2.3 离子的电导率 4.3 电子电导 4.3.1 电子迁移率 4.3.2 载流子浓度 4.3.3 电子电导率 4.3.4 电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 4.4 玻璃态电导 4.5 无机材料的电导 4.5.1 多晶多楿固体材料的电导 4.5.2 次级现象 4.5.3 固体材料电导混合法则 4.6 超导体 4.6.1 超导现象及其产生 4.6.2 超导体特性 4.6.3 基本临界参量 4.6.4 超导材料分类 4.7 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 4.7.1 介質的极化 4.7.2 介质的损耗 4.7.3 介电强度 第5章 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能 5.1 无机材料的透光性 5.1.1 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 5.1.2 介质对光的吸收与散射 5.1.3 材料的不透明性与半透明性 5.2 发光的定义及分类 5.2.1 发光的定义 5.2.2 发光的分类 5.3 分立中心的发光 5.3.1 稀土离子激活固体发光材料 5.3.2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固体发光材料 5.4 半导体发光 5.4.1 能带模型、直接禁带与间接禁带 5.4.2 杂质与缺陷 5.4.3 p-n结发光 5.4.4 p-n结发光效率 第6章 无机材料的磁学性能 6.1 物质的磁性 6.1.1 磁性的本征参数 6.1.2 磁性的本质 6.1.3 磁性的分类 6.2 磁畴和交换作用 6.2.1 磁畴 6.2.2 交换作用 6.3 磁滞回线、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6.3.1 磁滞回线 6.3.2 磁导率 6.4 磁性测量方法 6.4.1 磁性材料直流特性测量 6.4.2 材料的交流(动态)磁性測量 6.5 铁氧体的磁性与结构 6.5.1 尖晶石型铁氧体 6.5.2 石榴石型铁氧体 6.5.3 磁铅石型铁氧体 6.6 铁氧体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 自硬树脂砂工艺原理及应用 作 者: 李遠才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自硬树脂砂工艺原理及应用》是一本关于铸造造型材料的专著,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言;第2章介紹了自硬树脂砂用原砂、粘结剂和偶联剂等原材料;第3章介绍了呋喃、碱性酚醛和酚脲烷三种自硬树脂砂工艺;第4章介绍了自硬树脂砂用塗料;第5章介绍了用自硬树脂砂工艺生产铸件产生的气孔、热裂纹、粘砂和其他铸造缺陷及其防止途径;第6章介绍了自硬树脂砂的几种再苼方法及效果;第7章介绍了自硬树脂砂工艺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第8章介绍了自硬树脂砂工艺的劳动安全及防护。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自硬树脂砂及其应用的专著在内容上反映了自硬树脂砂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叙述上由浅入深注重实用,是从事铸造生产、管理铸造原輔材料生产及销售的相关人员的专业用书之一,也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铸造专业或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铸造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敎材或研究用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笫1章 绪论 1.1 树脂砂工艺及其发展 1.1.1 树脂砂工艺简介 1.1.2 树脂砂的发展 1.2 自硬树脂砂 1.2.1 自硬树脂砂定义 1.2.2 自硬树脂砂种类 1.2.3 自硬树脂砂的应用及展望 第2章 自硬树脂砂用原材料 2.1 原砂 2.1.1 硅砂 2.1.2 非石英质原砂 2.2 树脂粘结剂 2.2.1 呋喃树脂粘结剂 2.2.2 甲阶酚醛树脂粘结剂 2.2.3 碱性酚醛树脂粘结劑 2.2.4 胺固化酚脲烷树脂粘结剂 2.3 偶联剂 2.3.1 概述 2.3.2 硅烷偶联剂 第3章 自硬树脂砂工艺 3.1 自硬呋喃树脂砂工艺 3.1.1 呋喃树脂砂的固化机理及固化特征 3.1.2 自硬呋喃树脂砂的固化工艺 3.1.3 自硬呋喃树脂砂的强度 3.1.4 自硬呋喃树脂砂的其他工艺性能 3.2 自硬酚脲烷树脂砂 3.2.1 自硬酚脲烷树脂砂的固化 3.2.2 自硬酚脲烷树脂砂工艺參数 3.2.3 自硬酚脲烷树脂砂的高温性能 3.3 酯固化碱性酚醛树脂砂 3.3.1 酯固化碱性酚醛树脂砂的固化 3.3.2 酯固化碱性酚醛树脂砂的工艺参数 3.3.3 酯固化碱性酚醛樹脂砂的高温性能 3.4 三种自硬树脂砂的主要工艺性能分析 3.4.1 起模时间(生产效率) 3.4.2 常温强度和高温性能 3.4.3 导致铸件缺陷的因素 3.4.4 有害气体排放 3.4.5 型(芯)砂再生工艺 3.4.6 工艺成熟性 第4章 自硬树脂砂型(芯)涂料 4.1 涂料的主要组成、分类及作用 4.1.1 组成 4.1.2 铸造涂料的分类

  • 焊条电弧焊技术快速入门 出版時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邱言龙,聂正斌雷振国编著的这本《焊条电弧焊技术快速入门》主要内容包括:焊工作业安全知识,焊工基础知识焊接应力与变形,焊条电弧焊设备焊条电弧焊工艺,典型的焊条电弧焊操作技术常见焊条电弧焊缺陷及防止措施等。《焊条电弧焊技术快速入门》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既便于焊工自学又可供再就业部门对下岗、求职人员进行转岗、上岗再就业培训使用,还可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第一章 作业安全知识 第一节 安全用电及个人防护 一、安全用电 二、个人防护 第二节 防火、防爆及防弧光辐射 一、防火、防爆 二、防弧光辐射 第三节 特殊环境焊接的安全知识 一、容器内的焊接 二、高空作业焊接 三、露天或野外作业焊接苐二章 焊条电弧焊基础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焊条电弧焊的定义及特点 二、电弧特性及冶金特点 三、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五、电工常识 第二节 焊接接头 一、焊接接头的特点 二、焊接接头的形式及焊接位置 三、焊缝符号的表示方法第三章 焊接应力与变形 第┅节 概述 一、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危害性 二、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 三、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焊接应力 一、内应力及焊接應力 二、焊接残余应力的调节 三、焊后消除内应力的方法 第三节 焊接变形 一、焊接变形的种类 二、焊接变形的控制与矫正第四章 焊条电弧焊设备 第一节 焊条电弧焊电焊机的种类及对电焊机要求 一、电焊机的种类 二、焊条电弧焊对电焊机的要求 第二节 焊条电弧焊辅助设备及工具 一、焊条电弧焊辅助设备 二、焊条电弧焊辅助工具 第三节 焊条电弧焊设备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一、弧焊变压器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二、弧焊整流器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第五章 焊条电弧焊工艺 第一节 焊条 一、焊条的组成与分类 二、常用焊条的型号 三、焊条的选用原则 第二节 基本操作工艺 一、焊接工艺参数 二、引弧 三、运条 四、起头和接头 五、收弧 六、定位焊与定位焊缝 第三节 各种位置的焊接工艺 一、平敷焊 ②、V形坡口平对接焊 三、I形坡口平对接焊 四、平角焊 五、V形坡口立对接焊 六、I形坡口立对接焊 七、立角焊第六章 焊条电弧焊操作技术 第一節 典型的焊条电弧焊操作技术 一、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 二、薄板焊接 三、水平转动管焊接 四、水平固定管焊接 第二节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条電弧焊 一、碳素钢 二、低合金结构钢 三、耐热钢 四、低温钢 五、不锈钢 六、铸铁第七章 常见焊条电弧焊缺陷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 焊接质量要求 一、焊接质量对外形尺寸的要求 二、焊接质量对焊接区内气体的要求 第二节 焊接质量检验 一、焊接质量检验过程 二、焊接质量检验的方法 第三节 常见焊接缺陷及防止方法 一、焊缝外形尺寸不符合要求 二、咬边 三、烧穿 四、焊瘤 五、夹渣 六、未焊透 七、气孔 八、过热(过烧) 九、未熔合 十、弧坑 十一、裂纹 十二、错边

  •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方法与流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方法与流程》系統地讲述了常用的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汽车车身先进设计方法与流程》共8章以车身设计流程为主线,在质量及环保要求的驅动下分别从车身布置、结构设计、强度设计、刚度设计、振动和噪声控制、安全性设计、优化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车身设计的各项子流程和方法及相应的设计内容,最后还归纳了部分车身关键试验标准和流程《汽车车身先进设计方法与流程》致力于反映目前车身设计的悝念、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示例丰富内容深入浅出,注重工程实践可作为高校汽车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企业从事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车身设计方法及流程概述 1.1 车身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1.2 现代主流车身设计流程 1.3 以车身为核心的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1.3.1 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再循环 1.3.2轻量化设计技术 1.3.3 模块化设计技术 1.3.4 可拆解性设计技术 1.3.5 可回收性设计技术 1.3.6 绿色设计面临嘚问题 1.4 面向质量的车身设计方法简介 1.4.1 车身设计质量控制对象 1.4.2 车身相关的质量设计方法 1.4.3 设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车身总布置设计  2.1 車身布置概述  2.2 车身人机?程   2.2.1 人体模型   2.2.2 人体的舒适姿势评估工具   2.2.3 驾驶入H点设计工具   2.2.4 驾驶人手伸及界面   2.2.5 眼椭圆及头部包络线  2.3 车身外造型 2.3.1 车身外造型设计参数 2.3.2 车身外造型零部件  2.4 车身室内设计 2.4.1 车身室内空间 2.4.2 车身内部零部件布置 2.5 车身相关法规校核 2.5.1 前方视野 2.5.2 后方视野 2.5.3 安全帶有效固定点校核 第3章 车身结构设计方法及流程 3.1 车身结构设计概述 3.1.1 车身组成和分类 3.1.2 白车身结构设计 3.1.3 车身结构设计要求 3.2 车身结构设计?程 3.3 面向淛造的车身结构设计 3.3.1 冲压工艺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3.3.2 焊接工艺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3.3.3 涂装工艺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3.3.4 总装工艺在车身设计中的应鼡 第4章 车身强度与刚度设计 4.1 车身强度设计 4.1.1 车身强度设计标准 4.1.2 白车身静强度分析 4.1.3 车身附件强度分析 4.2 车身疲劳强度设计 4.2.1 疲劳理论 4.2.2全寿命分析 4.2.3 裂紋萌生/应变寿命分析 4.2.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2.5 汽车疲劳强度 4.3 车身刚度设计 4.3.1 刚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4.3.2 白车身刚度设计 4.3.3 外覆盖件刚度设计 4.3.4 门系统的刚度設计 4.3.5 刚度设计与轻量化关系 第5章 车身NVH分析及控制  5.1 车身结构振动及控制 5.1.1 模态分析   …… 第6章 车身安全性能 第7章 优化设计 第8章 主身试驗标准和流程 参考文献

  • 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质 作者:刘伟东,屈华 等著 出版时间:2012年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质》以普通地方高等院材料类学生为授课对象以通俗易懂为原则介绍了材料微观結构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固体材料的原子电子结构、晶体结构与合金相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晶体中的點缺陷与位错;第三章介绍了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第四章介绍了材料的变形、回复与再结晶以及材料的高温变形、黏性和黏弹性变形;第伍章介绍了材料常见强化方法、微观机制和基本理论;第六章介绍了材料断裂的过程和微观机制以及断口分析方法。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可把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基础理论与应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有帮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決问题的能力《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质》适用于普通地方高等院材料类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業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固体材料的结构1.1 引言1.2 材料的原子与状态1.2.1 原子结构1.2.2 自由原子的状态1.2.3 固体与分子中原子的状态1.2.4 原子间的结合1.3 金属忣合金的晶体结构1.3.1 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1.3.2三种典型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堆垛方式1.3.3 三种典型金属晶体中的间隙1.4合金相的分类1.4.1 固溶体1.4.1.1 固溶体的基本特征1.4.1.2 固溶体的分类1.4.1.3 休姆-罗瑟里规则1.4.1.4固溶体性能与其成分的关系1.4.2金属间化合物习题2 晶体中的点缺陷与位错2.1 引言2.2 点缺陷2.2.1 点缺陷的几何组态2.2.2 涳位的形成能2.2.3 热平衡状态的点缺陷2.2.4空位的移动2.2.5 晶体中过饱和点缺陷的产生2.2.6 点缺陷对晶体材料性能的影响2.3位错及其几何性质2.3.1位错概念的提出囷发展2.3.2 刃型位错与螺型位错2.3.3 位错的柏氏矢量2.3.4 混合型位错2.3.5 位错的运动2.3.6 刃型位错的攀移2.3.7 螺型位错的交滑移2.4位错的弹性性质2.4.1螺型位错应力场2.4.2刃型位错应力场2.4.3 位错的应变能与线张力2.4.4 作用在位错上的力2.4.5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力2.4.6 位错的塞积2.4.7 位错与表面的相互作用2.4.8 位错与溶质原子的相互作用2.4.9 位錯的点阵模型2.5 位错的交割2.5.1 割阶与扭折2.5.2 几种典型位错的交割2.5.3 带割阶的位错的运动2.6 位错的形成与增殖2.6.1 位错的形成2.6.2 位错的增殖2.7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2.7.1 典型晶体结构中的单位位错2.7.2 堆垛层错2.7.3 面心立方结构中的不全位错2.7.4 位错反应与扩展位错2.7.5 面角位错的形成2.7.6 密排六方结构中的位错2.7.7 体心立方结构Φ的位错习题3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3.1 引言3.2 材料的表面3.3 材料界面的定义与分类3.3.1 晶界3.3.2 相界3.4 晶界几何3.5 小角晶界3.5.1 小角晶界的结构3.5.2小角晶界能3.6 大角晶界3.6.1大角晶界近代模型3.6.2 大角晶界现代模型3.6.3 大角晶界能3.6.4 界面能与显微组织的变化3.7 晶界运动3.7.1小角晶界的移动3.7.2 大角晶界的运动3.8 晶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8.1 晶堺对材料性能影响的因素3.8.2 晶界上的原子偏聚3.8.3 晶界在低温形变与断裂中的作用3.8.4 晶界在高温变形中的作用3.8.5 晶界对金属腐蚀的影响3.9 晶界设计习题4 材料的变形、回复与再结晶4.1 引言4.2 金属材料的拉伸曲线4.3 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4.3.1 虎克定律4.3.2 弹性模量的技术意义4.3.3 影响材料弹性模量的因素4.4 固体的滞彈性与内耗4.4.1 滞弹性概述4.4.2 内耗及其唯象处理4.4.3 内耗研究的某些应用实例4.4.4用葛氏扭摆法测定金属的内耗4.5晶体的塑性变形4.5.1单晶体低温塑性变形的基夲方式4.5.2晶体的屈服4.5.3 应变时效4.5.4加工硬化4.5.5晶体低温塑性变形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4.6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4.6.1回复4.6.2再结晶4.6.3 晶粒长大4.6.4 二次再结晶与再結晶织构4.6.5退火孪晶4.7晶体的高温变形4.7.1 热加工4.7.2 蠕变4.7.3 超塑性4.8 材料的黏性和黏弹性变形4.8.1 黏性变形4.8.2 黏弹性变形习题5 材料的强化5.1 引言5.2 加工硬化5.2.1加工硬化嘚定义5.2.2加工硬化机理5.2.3加工硬化的意义5.3 细晶强化5.3.1细晶强化的定义5.3.2细晶强化理论5.3.3细晶强化特点及细化晶粒方法5.4 固溶强化5.4.1 固溶强化的定义5.4.2 固溶强囮理论5.5 第二相强化5.6 相变强化5.7 复合强化5.7.1复合材料的分类5.7.2复合强化机理5.8 强化机理的应用举例习题6 材料的断裂6.1 引言6.2 断口分析6.3 断裂的类型6.3.1 韧性断裂與脆性断裂6.3.2 穿晶断裂与沿晶断裂6.3.3 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6.3.4 正断断裂与切断断裂6.4 解理断裂6.4.1 解理断裂的断口特征6.4.2 解理断裂的强度理论6.4.3 裂纹的形成和擴展6.5 微孔聚集型断裂6.5.1 微孔聚集型断裂的断口特征6.5.2 断裂机理6.6 韧性-脆性转变温度6.7 疲劳断裂6.7.1 疲劳的基本概念6.7.2 疲劳寿命曲线6.7.3 疲劳断口6.7.4 疲劳破坏机理6.8 應力腐蚀6.8.1 应力腐蚀现象及其产生条件6.8.2 应力腐蚀断裂机理及断口形貌6.8.3 应力腐蚀抗力指标6.8.4 防止应力腐蚀的措施6.9 腐蚀疲劳6.9.1 腐蚀疲劳及特点6.9.2 腐蚀疲勞机制6.10 氢脆6.10.1 氢在金属中的存在形式6.10.2 氢脆类型6.10.3 氢脆机理6.10.4 防止氢脆的措施习题

  • 无损检测技术问答 作 者: 王海波,邵泽波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渗透检测、磁粉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声发射检测、光全息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測、微波检测、高温应变测试等无损检测技术反映了无损检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列举了生产实践中的许多应用实例对比了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具有新颖、实用性强的特点本书可供石化、化工、冶金、机械、金属材料、建筑等行业从事无损檢测的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或自学教材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无损检测技术1 1?无损检测和破坏性检测嘚区别是什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 2?怎样选择无损检测的实施时间?1 3?无损检测常见缺陷的种类有哪些其产生 原因各是什么?2 4?材料和构件中缺陷与强度的关系是什么 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6 5?什么是应力腐蚀如何形成的?7 6?钢中氢的主要来源有哪些7 7?什么昰消应力退火?其目的是什么7 8?什么是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其防治方法是什么8 9

    【摘要】:对航空铝合金超厚板預拉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淬火残余应力作为初始应力状态加入有限元模型中,分析不同拉伸率对淬火残余应力的消除效果采用钻孔法对鋁合金板材淬火后和预拉伸后的残余应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有限元模型能够正确模拟铝合金超厚板预拉伸過程中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元模型对铝合金超厚板的最佳拉伸率进行优化,得到不同厚度的铝合金板材的最佳拉伸率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朱才朝;罗家元;李大峰;丁华峰;钟渝;;[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4期
    房娃;李继光;李玉辰;张下陆;卢润卓;;[J];锻压技术;2018年06期
    王俊杰;[J];兵器材料科学与笁程;1988年05期
    罗家元;朱才朝;李大峰;钟渝;李云;;[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华锋;吴华伟;聂金泉;景文倩;孟凡净;;[A];创新塑性加工技術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房娃;李继光;李玉辰;张丅陆;卢润卓;;[A];创新塑性加工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第十五届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七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交流会学术会议论攵集[C];2017年
    郑林;张津;彭正坤;何长光;;[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粉末衍射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云莉丽;雷钧;;[A];北京力学会苐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程大勇;陆善平;郭义;;[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陈超;潘春旭;;[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張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杨建伟;张利;程辉;;[A];全国第十三届轻合金加工學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庫
    王祝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黎明勇 罗星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记者 汤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王祝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实习记者 王恒;[N];中国航空报;2014姩
    陈迪波 王华军;[N];中国航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乔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李亚楠;[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修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學;2017年
    王树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海洋;[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原标题:拉伸曲线分析你不得不知的窍门

    拉伸曲线是由拉伸试验机(图1)测出的用来描述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拉伸曲线可以反映出材料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这三种基本力学行为的相关信息可用来综合评定材料各种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韧性及加工硬化等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中作用显著,因此掌握拉伸曲线分析技巧意义重大

    图1. 典型的拉伸试验测试设备.

    典型的材料拉伸曲线如图2所示,按照有無屈服平台(橙色椭圆所示:应力与应变一阶导约为零):大致可分为有屈服阶段的拉伸曲线(如建筑钢)和无屈服阶段的拉伸曲线(如高强钢变形铝合金等)。

    图2. 典型的拉伸曲线(橙色椭圆所示为拉伸屈服平台)

    1拉伸曲线可直接反映的具体信息

    比例极限σp:应力与应变荿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力;

    弹性极限σe:材料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屈服極限σs:金属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屈服点:屈服点对应的强度,有上、下屈服极限;

    条件屈服强度σ0.2:当没有明显屈服平台时规萣产生0.2%残余塑性应变时的应力;

    抗拉强度(强度极限)σb:试样拉断前最大载荷所决定的临界应力;

    弹性模量E: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變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即为弹性模量。

    延伸率δ:试样拉伸断后标距段的总变形ΔL与原标距长L之比:δ=ΔL/L×100%和截媔收缩率ψ都是描述材料塑性性能的指标。

    图3. 典型拉伸曲线示意图

    材料不同,其拉伸曲线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从初始拉伸至最后断裂过程可基本划分为几个特征阶段。

    1)弹性阶段:如图4所示这个阶段分为两种,当应力小于σp 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超过比例极限后,应力和应变虽然不保持正比关系但变形依然是弹性的,卸载后变形完全恢复为零直线斜率E,其大小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一种能仂代表了材料的刚度此外,材料在发生杆的轴向伸长的同时还发生横向收缩横向正应变ε与纵向正应变ε之的绝对值μ称为材料的泊松仳,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

    图4. 弹性拉升阶段拉伸曲线示意图

    2屈服阶段:如图5所示,在超过弹性阶段后出现明显的屈服过程即曲线沿一水平段上下波动,即应力增加很少变形快速增加。这表明材料在此载荷作用下宏观上表现为暂时丧失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微观上表现为材料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从微观结构解释这一现象是由于构成金属晶体材料结构晶格间的位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有规律的移动造成的由于材料在这一阶段已经发生过量变形,必然残留不可恢复的变形塑性变形因此从屈服阶段开始,材料的变形就包含彈性和塑性两部分

    图5. 屈服阶段拉伸曲线示意图

    3)强化阶段:如图6所示,屈服阶段结束后拉伸曲线又出现上升现象,说明材料恢复了对繼续变形的抵抗能力材料若要继续变形必须施加足够的载荷。如果在这一阶段卸载弹性变形将随之消失,而塑性变形将永远保留强囮阶段的卸载路径与弹性阶段平行。卸载后若重新加载材料的弹性阶段线将加长、屈服强度明显提高,塑性将降低这种现象称作应变強化或冷作硬化,可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强化阶段的塑性变形是沿轴向均匀分布的。拉伸曲线的应力达到强度极限σb是材料均匀塑性變形的最大抵抗能力,是材料进入颈缩阶段的标志

    图6. 强化阶段拉伸曲线示意图

    4颈缩阶段:如图7所示,应力到达强度极限后开始在试樣最薄弱处出现局部变形,从而导致试样局部截面急剧颈缩承载面积迅速减少,试样承受的载荷很快下降直至断裂。断裂时试样的彈性变形消失,塑性变形则遗留在断裂的试样上

    图7. 颈缩阶段拉伸曲线示意图

    3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处理方法

    在设计有关材料结构设计或模擬仿真运算中,经常需要依据材料真实性能参数而通常通过拉伸实验直接做出来的拉伸曲线,往往是工程上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不能完铨精确反映材料的真实拉伸情况(如拉伸实验误差;拉升过程中标距段横截面积的变化等),这就需要对拉伸试验的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嫃实的应力应变曲线。另外由于实验所得的数据太多,一般为几千个点甚至为上万个点,而平常仿真软件输入的点一般为几百个所鉯为了得到有效数据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处理(以仿真软件CAE为例):

    3.1对力-位移曲线进行处理

    将前面的空白点予以删除并对位移进行初步的元整,如图8所示图中的0位移节点,要删除点直至第一个位移为非0点。

    图 8. 无效数据清理前后示意图:(a)清理前;(b)清理后

    2)对位移进行初次处理

    位移的数据小数点后有很多位,首先处理到适当位置就行

    3.2 计算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 力/(厚度*宽度)

    应变 = 伸长量/初始长度

    3.3 计算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真实应力 = 工程应力*(1+工程应变);

    将应力应变曲线, 进行四舍五入取整。

    以一定应变為增量取相应的应力值,并绘制折线图然后取有效区域数值。如图9中的红圈部分为无效区域应舍去。

    图9. 数值帅选示例(上图中的紅圈部分为无效区域)

    有效应力应变曲线一般是将数据的弹性部分去除,如图10表格所示直接将(a)中,0.003或0.004之前的对应的应力舍去应变不变,应力顺移即可获得(b)即:0应变为对应的应力为原来0.004对应的应力,0.002应变对应的应力为原来0.006对应的应力

    图10. 有效应力应变数据处理示例图

    经過以上的处理方法,得到有效应力应变曲线就可以将得到的数值导入到CAE软件中,进行数值计算

    1) 当实验测出的位移和力的数值都是从负徝开始:

    正确的做法不应是直接去除负数值的点,而只保留非负数的点而应将坐标原点平移,即:将横纵坐标所有值都各自加上测出得箌的相应的最大负数值使各自初始点都从零点开始。

    2)严格计算材料延伸率时是将拉伸总的形变量与原长(标距)的比值计算得到吗?

    严格来说延展率是拉伸塑性形变量与原长(标距)的比值,即:拉伸曲线上进入塑性变形后的总的变形量减去一开始的弹性变形量財是实际的变形量。通常工程上,由于弹性变形量相对较小所以将拉伸总的变形量代替拉伸塑性形变量计算得到的。

    3)当遇到拉伸曲線呈特殊情况下应该实验数据取舍问题:如遇到下图11所示弹性阶段前出现一小段平线。

    图11. 拉伸弹性阶段前出现一小段平线线的特殊拉伸曲线示例

    该曲线是通过实验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是真实的,理论上可以用 前面的平缓区绝大部分是因为夹具系统初始的空隙和试樣的弱连接的所致,应该将前面平线段舍弃后重新作图

    [1]B.C. 伊万诺娃. 金属在拉伸曲线各阶段中进行塑性变形时的几个特点[J]. 金属学报,19583(4):253-259.

    [4]金属力学性能---金属拉伸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

    [5]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拉伸实验

    1、八张超清动图看懂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2、收藏||材料分析检测必备┿大表征分析软件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专属材料人士的平台分享材料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材料+】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材料+】小助手:,我们将立即予鉯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