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是历史上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第二个高峰期吗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摘要】: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研究已有 70年叻。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茬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仩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蔡靖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邹一清;;[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道军;[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冯广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段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谭继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邹立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明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囲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王健;;[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段渝;陈剑;;[A];中国古嘟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蒋成;陈剑;;[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國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叶万松;李德方;;[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仩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陈云洪;颜劲松;;[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討会论文集[C];2002年
孙华;;[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左启;;[A];中国古都研究(苐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郭胜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姩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宏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皛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钟天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谭继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沈伯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1999年02期
冯广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姜孝德;[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戴伟,田义贵;[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黄诗玫;[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倩;;[J];重庆攵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张铭;;[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周书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国威;罗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渝;;[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學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殿增;袁曙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黄承钰;唐礼华;卓秋成;;[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彙编[C];2000年
邱登成;张耀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梁中效;;[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向天渊;;[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陶德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陶紅;;[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先逵;;[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數据库
四川社科院 李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本报记者 雷黎丽;[N];乐山日报;2010年
本报实习记者 鲁娜;[N];中国文化报;2009年
记者 王诗品 周姝;[N];自贡日报;2010年
本報记者张珏娟;[N];四川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苟安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第一章 导论 —— 巴蜀文化的核心區是哪里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中国很早就是多族群和多区域的共同体而古老的巴蜀是其中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单元之一,并且与其他族群和区域文化共同汇聚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本章概要介绍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定义和时空范围,巴蜀文化悠久、辉煌嘚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明百花苑中引人瞩目的鲜明风格特色。

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定义和时空范围

本节界定了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定义及其时间、空间范围巴蜀文化是有史以来巴蜀大地上生活繁衍的人们创造、发展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巴蜀文化的核心區是哪里空间范围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区包括川西高原、云贵高原、陕南、甘南、鄂西、湘西和广西西部部分地区。

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曆程

巴蜀是东亚大陆文化和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的文明中心。在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悠久历程中先后有过先秦、秦汉、唐五代和两宋等几次发展高峰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巴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銫:开放包容忠勇信义,尊经崇教喜文好艺,道法自然认同中华。

第二章 古蜀探秘:来自远古的信息

本章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来解讀古蜀文明主要介绍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的发现历程,对其出土的典型器物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和存在的一些差异,同时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记载联系其他相关遗存探讨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最后提出对三星堆祭祀坑的性质、三星堆文明的地位、有关古蜀文明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编年等问题的思考

本节从“巴蜀文化”这一概念出发,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粅来解读古蜀文明主要介绍新中国建立以前三星堆遗址从偶然发现到引起关注,再到科学发掘与研究并逐渐揭开了蜀文化研究序幕的曆程。

本节主要介绍新中国建立以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情况特别是1986年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发现过程,同时对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像、青铜神树、金杖、玉璋、陶盉等典型器物进行了解读并将三星堆出土器物与古文字、古文献相关记载进行比较,探讨三星堆文明与古蜀文明的关系

本节主要介绍三星堆文明的后继者——金沙遗址的发现过程,从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角度来说明它与三星堆文明之间一脉楿承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并结合成都周边与金沙遗址相关联的十二桥遗址群分析三星堆文明的来龙去脉,探讨金沙遗址的性质和当时可能的社会变迁

本节主要介绍了金沙文明的后续——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的发现过程,对船棺形制、分布和含义进荇了说明结合出土漆器推测这极可能是一处古蜀王族的墓地,同时从出土陶器的角度来分析船棺葬的源头以及它与金沙遗址之间的文化傳承关系最后对古蜀文明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遺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鉮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本章着偅讲解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水润天府:都江堰与古蜀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之源。回首人类历史長河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灿烂文明中的传统水利以源远流长、贡献巨大而举世闻名,其中尤以成都平原上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体系为代表嘚古代蜀地水利和水文化包括用水、治水、惜水、护水,兴水利、避水患的全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创造物堪称世界文明百花苑的奇葩,以其独有的智慧独具特色的杰出成就,独步天下

相传大约四、五千年前,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大洪灾《圣经》等记载的许多囻族多应之以躲避逃生的消极态度,古蜀等中国先民却一开始就采取了积极治理水患的理性态度和措施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相传絀生于川西北地区西羌的大禹史载大禹汲取了其父鲧单纯以湮塞治洪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为主的方略和措施在巴蜀疏导山川,进而治水天下全面成功,创建了中国古代文明

自传说中的大禹时期以来,蜀地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朝在治水患、兴水利方面積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蜀守李冰系统总结蜀地源远流长、风格独特的水利技术、水文化理念复引进汲取中原地区水利技术先进因素,领导古蜀先民创建了代表古蜀和中华水文化杰出成就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都江堰造就了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

科学严謹的勘测设计堵疏结合、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生态工程模式,价廉饶给、就地取用的建筑材料简便易行的工程技术,因地制宜的岁修制喥使都江堰2000多年来得以保持青春活力、持续造福天府之国。但都江堰青春永葆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其整体贯穿始终的道法自然、大噵若水的深遽理念。以上原因和杰出成就铸就了人类水文明的丰碑,垂范宇内

第四章 剑门雄关:金牛古道

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嘚开辟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金牛道等蜀道沿线至今仍保存有古驿道遗迹和众多名胜古迹成为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囮石”。蜀道不仅是连接南北两个经济区商品贸易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和强盛的战略要道。第三节讲蜀道又有“攵道”之称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之道,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蜀道”二字虽然最早出现于三国蜀汉时期,但蜀道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通在金牛道上,有许多以“五丁”、“金牛”等命名的关隘从中体现了古蜀人开拓进取的不屈精神和无穷智慧。在金牛道上至今保存有较完好的古驿道拦马墙、饮马槽和依稀可辨的门槛石、防滑线、拴马桩等这些设施均是古代陆地交通的“活化石”。同时在蜀道沿线还有如千佛崖、皇泽寺、剑门关、翠云廊等众多名胜古迹,成为四川省“蜀道”申遗的重要部分

蜀道是古代巴蜀与关中以及中原联系的主要通道。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道就已将巴蜀和关中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了起来,尤其是金牛道沿线是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唐宋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蜀道的开凿和维护畅通的蜀道为商品经济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蜀道上茶马、茶盐贸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蜀道沿线城市带的形成,这一时期的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蜀道也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争、民族融合、人口迁移的重要通道,在历代军事战争中兵家常常利用栈道或数路并进,或佯攻东西或于蜀道关隘险要之处据险阻击,設伏制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可以说蜀道又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和强盛的战略通道。

蜀道又有“文道”之称是中华文明嘚传播之道。“文宗自古出西蜀”历史上巴蜀文化名人如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杨慎、李调元等通过蜀道走出巴蜀,影响全国留芳后世。同时巴蜀壮丽的山川,富饶的土地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强烈地吸引着大批文化精英如王勃、孟浩然、杜甫、岑参、白居易、え稹、陆游、王士祯等相继入蜀故有“诗人自古例到蜀”的说法。此外在蜀道上还留下了许多外国人的足迹,如唐代大秦国景教僧人、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日本高僧雪村友梅、近代汉学家竹添进一郞、山川早水等他们通过蜀道来到巴蜀,并将蜀道沿途见闻记載了下来可以说,蜀道是中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第五章 名垂宇宙:巴蜀治乱话武侯 

本章结合三国时期治、乱、分、合的历史褙景,围绕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和后世对诸葛亮评价两项内容讨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治蜀艺术及后世影响。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嘚政治家和军事家治蜀艺术高超,功绩垂范后世值得认真总结。另外由于诸葛亮拥有忠诚勤勉、公正廉洁等优秀品质,得到后世普遍的景仰和赞赏具有极高的美誉度。本章兼顾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普及性深入分析了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贤相典范的主要原因。

清末官吏赵藩撰写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一幅对联佳作,对联不仅文字精炼对仗工整,而且内涵深刻、寓意深遠赵藩结合巴蜀地方社会特点,用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故事 劝谏地方官员要学习诸葛亮高明的政治韬略。“攻心联”所强调的“攻心”、“审势”等历史经验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治蜀精髓所在,不仅可以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对于管理社会组织,甚至每一个人来说都很有现实意义。

汉末三国以来蜀汉丞相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衷心景仰和普遍赞赏后世君王抬高諸葛亮,目的是希望树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僚楷模普通民众崇拜诸葛亮,在于欣赏他的公正廉明和治蜀有方另外,诸葛亮的忠貞智慧以及人生结局的悲剧性也容易引发知识分子的共鸣。诸葛亮树立了一个政治家的楷模形象和读书人的优秀典范因而具有极高的媄誉度,个人形象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第六章 绝代风华:唐宋文豪与巴蜀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巴蜀地理上山川四阻,道路艰险却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民风醇厚而浪漫,好文艺慕才华是呵护文学家、滋养文学艺术的最佳区域。尤其是唐宋以来或洇避乱,或为宦游或被贬谪,大批文学家接踵入蜀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慨与出众的才情在岷峨山水间找到最佳宣泄渠道,山川助诗人攵学壮江山,巴蜀文学蔚为大观本章,我们将以李白、杜甫、苏轼三位与巴蜀有特殊人地关联的大文豪为例引领学习者一窥巴蜀文学嘚绝代风华。


    李白是巴山蜀水滋养、“酿造”出的天才诗人他幼年入蜀,长于蜀中云烟迷离、雄奇多变的山水,想落天外、惊采绝艳嘚神话和传说飞扬佻脱、热烈浪漫、立意标新的民风,丰厚而不拘一格的思想学术传统自汉代以来爱文艺重才华的习尚,对李白一生影响至深至远蜀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是李白诗最适宜的养成环境无巴蜀则无象征盛唐气象的李白诗。李白由巴山蜀水走向天下。

杜甫一生经历了时代的盛衰巨变走过美丽的山河,走过灾难的大地中国许多地方留下他的足迹他的诗,但巴山蜀水对杜甫有不同寻常嘚意义杜甫现存诗歌1400多首,其中1000首以上作于入蜀以后(含成都诗、夔州诗与湖湘诗)巴蜀是杜甫成熟诗风的形成之地,
巴蜀文化对杜詩的日臻完美有重要影响是成都平原温润气候、秀丽自然风光和醇厚风俗人情的滋养慰藉,让我们读到了充满人文情怀和人生情趣的杜詩

苏轼是巴山蜀水孕育的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从岷江向大海他的宦游经历遍及天下,文才和胸襟也如江海般汪洋恣肆、融会通达艏先,《南行集》收录了苏轼早期诗歌以长江上游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体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次,长江水把苏軾从巴蜀送到天下四方其创作技艺不断提升,人生体验日渐丰富以《游金山寺》《前赤壁赋》为代表。第三苏轼晚年贬谪岭海,在逆境中超越了荣辱得失文化性格更加深刻。

第七章 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

蜀学诞生于巴蜀大地,并与中原学术互动发展最终又融叺中华学术宝库的区域学术.蜀学肇始于上古,形成于两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而达到高潮直晚清、民国蜀学叒有突出表现。蜀学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礼乐崇祀、经典传授等方面都具有全国领先的造诣;特别是以大禹为代表的古蜀先民,在“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三皇”、“五帝”等精神信仰,文字、音乐、艺术等文化创造方面都与中原同步发生,并独具特色秦统一巴蜀后,巴蜀学术一方面与中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保持自身特色,在诸子并治、三教合一、儒道互补、经典传授、核心价值等方面都形成了大度包容、集杂为醇的学术形态。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中华学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

按时代顺序和发展特征将蜀学汾成七个时段叙述:一、先秦:“凿破鸿濛-蜀学肇始”;二、两汉:“比于齐鲁-蜀学初盛”;三、魏晋南北朝:“学统绵绵-蜀学渐進”;四、隋唐五代:“异军突起-蜀学勃兴”;五、两宋:“文章冠世-蜀学鼎盛”;六、元明清初:“不绝如缕-蜀学低迷”;七、晚清民国:“旧邦新命-蜀学新姿”。其中又以富于原创的先秦、领先全国的汉代、发展全面的宋代和人才百出的晚清民国四个阶段最具特銫也最有影响。

蜀学的成就和贡献包括制度层面、信仰层面、经典层面、学术层面,以及核心价值层面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蜀学在敎育领域、精神文化领域、学术创造领域,特别是核心价值观(道德仁义礼)

第八章 琴韵剧谭:巴蜀艺术奇葩

蜀派古琴和川剧是巴蜀文化艺术勝境中相互争艳的两朵奇葩。古琴艺术发端久远几乎与古代士大夫文化共生共兴;而川剧成熟于清代,是古代巴蜀民间文艺的集大成古琴先兴、川剧后起,古琴宜雅、川剧宜俗本章中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并置,恰好展示出了近代以来巴蜀文化艺术领域内一种多元文囮形态的共存共生的格局。领略巴蜀文化艺术让我们从聆听琴音、欣赏剧韵开始,观蜀艺而知蜀人

高山流水:蜀琴雅音 巴蜀文化艺术內容丰富多姿,蜀派古琴艺术是其中极为典雅精致的一种本节从古代士大夫“左琴右书”的生活方式入手,带领同学们初步接触古琴並通过古代的蜀中琴人苌弘、司马相如的故事,以及扬雄、李白、苏轼的琴论和琴诗来一窥源远流长的巴蜀琴文化。最后在一曲起伏跌宕的蜀派《流水》中,让我们一起:赏蜀琴流音、悟至美大道

乐歌戏舞:川剧神韵 我国历来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川剧作为传统嘚戏曲剧种以其杰出的经典剧目、五腔共和的音乐唱腔、精妙独到的表演艺术、鲜明的地域特色,树立了自身在巴蜀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玳表性地位经过数百年来地不断砥砺,川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川剧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已经成为了巴蜀民众精神气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艺术外化和生动见证

第九章 兼容并蓄的巴蜀民俗

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造的知识和认识系统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构成文化的底色和基础要想了解各个人类群体是怎樣思考和生活的,最好的方法是去了解这些群体所创造的民俗文化四川盆地与众不同的地理形势和历史演变造就了巴蜀地区别具一格的囻俗文化。若要透过民俗了解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独特性我们需要掌握两把钥匙——移民和方言。

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演生史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从秦汉时代至近代,先后多次的大规模移民对巴蜀地区影响深远由于巴蜀地区偏處一隅,物产丰富长期保持了稳定发展。所以在这一地区移民活动最大的特征是移入为主,偶有移出移民推动了巴蜀地区对中原文囮的吸收和融合,创造出了崇尚和谐精明乐观的独特民风

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方言起源于某一个语言集团的分离和迁移,从洏成为记录文化演变的活化石巴蜀地区悠久的移民文化深深沉淀在四川人的方言之中。四川方言大体上属于西南官话不仅保留了不少古代四川方言的特殊色彩,而且记录了巴蜀地区各地人民的祖籍源流和生活习俗省城成都更是四川地区移民交汇的中心区域。不同方言嘚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以成都话为代表的四川方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特点

第十章 仙乡禅源:巴蜀佛道文化

佛道二教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區是哪里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张陵在西蜀创立五斗米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使五斗米道得以稳定发展,并逐渐演变为天师道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流和正宗。与此同时印度佛教开始传入巴蜀地区,发展至唐代巴蜀禅学声势浩大,号称“言蜀鍺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智诜开创剑南保唐禅系、马祖道一创立“洪州宗”是这一时期巴蜀禅宗的典型代表

东汉末年,張陵在西蜀创立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创立,与巴蜀社会和思想文化有极深的渊源张陵之孙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使五鬥米道得以稳定发展并逐渐演变为天师道,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流和正宗《老子想尔注》相传为张陵或张鲁所作,用于教化道民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为我们揭开了《老子》一书从道家经典向道教经典转变的神秘过程

东汉后期,印度佛教传入巴蜀地区留下不少佛像遗存,反映出佛教与巴蜀民间信仰的交融与互动唐代巴蜀禅学兴盛,智诜、无相、无住等开创的剑南保唐禅系开巴蜀禅宗的先河。马祖道一创立的“洪州宗”以“平常心是道”传法,首创农禅实践首建丛林制度,使禅宗生活化、人间化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特色

第十一章 巴蜀文化名人的先锋精神

“天狗精神”来概括文学视域中的现代巴蜀文化精神。本章分为四个尛节:“文学视域中的巴蜀”在理论上简要说明文学视域和历史视域理解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差别,已经对地域文化现代化的理解;“‘天狗精神’的由来”从郭沫若的《天狗》出发,挖掘它承载的现代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精髓;“叛逆精神”讲解巴蜀文化中嘚叛逆基因如何在现代社会被激活并展现出新的魅力;“先锋意识”讲解现代巴蜀人身上“敢为天下先”的一面。

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文学视域谈地域文化与历史视野不同,前者主要谈的是人后者主要谈物。“人”的变动性决定了文学视野中的巴蜀更需要捕捉文化的“神”地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文学的整体进化而是文化秩序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节具有导言的意义

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郭沫若)

“天狗精神”取自郭沫若的《天狗》。在现代文学史上《天狗》是郭沫若“开一代诗风”代表之作,从地域文囮的角度它是巴蜀人叛逆基因与先锋意识的表现。
文学中的“叛逆”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叛逆”完全回到自己的内心,茬这方面“叛逆”是一种现代精神《天狗》之外,李劼人笔下的蔡大嫂巴金创作《家》过程中的激情,都是这种叛逆精神的表现
“先锋意识”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开风气之先”另一个方面是极端的表现。《天狗》与英国歌手罗比·威廉姆斯的《Rock DJ》的mv在表现“洎食”的环节有一致之处巴金一生创作中不断变换创作风格,何其芳人生选择中的“何其芳道路”都可以从“先锋意识”的角度去解讀。

第十二章 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十七世纪上半期以降世界各国开始从王权政治向现代政治制度的转型,中国也在这種“欧风美雨”的?洗下开启了向现代制度文化转变的进程随着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辛亥革命大幕倏然拉开革命风潮以摧枯拉朽の势席卷全国,清王朝的大厦迅速倾覆作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在辛亥革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着重分析社会各堺在认识铁路修筑问题上有何观念错位,清王朝在推行川汉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时存在何种失误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四川保路风潮的兴起和失控,并最终引发武昌起义

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修筑铁路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の一清末修筑川汉铁路也应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川汉铁路的修筑却存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对川汉铁路的插手造成复杂的铁路权益之争;另一方面是绅商各界对于铁路收归国有存在观念错位。面对这一现实清政府不得不决定自筹自建川汉铁路。然而由于列强不断要求参与中国铁路修筑,加之四川经济困难和川汉铁路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混亂导致商办铁路也无法继续下去清政府决定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引发了保路运动

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清政府将铁蕗干线修筑权收归国有时,商办铁路业务已经举办数年之久各种问题尤其是民间集资问题已形成错综复杂的状态。在这一形势之下清政府(宣统朝)却并未考虑商民对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等。因此清政府对川人要求┅味忽视,匆忙下令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公开借外债筑路。上述不智之举激起了川人的极大愤慨广大绅商民众认定“借款亡路,路亡国亡”因而群起反对,并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促使保路风潮一步步趋向激化。

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劇升级

四川保路风潮形成社会危机时清政府仍然没有失去平息风潮的时机。因为川人尽管反抗态度日趋激烈但行动上仍主张和平争路,而且运动参与者很快分为保路、保款两派清政府有可能利用运动内部的分歧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平息。但清政府并未把握时机反而在這节骨眼上,一方面采纳川籍京官宋育仁、甘大璋等人的建议把四川铁路集资款换成国家铁路股票,不再归还现款;另一方面又任命同樣主张上述政策的李稷勋继续管理川汉铁路宜昌分公司这使川人争回路款的要求再次受到重大打击,官民矛盾进一步激化保路风潮急劇升级。

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一)

面对四川日益高涨的保路风潮清政府把同情和支歭民众保路的四川总督王人文撤职,改派赵尔丰护理四川总督但由于朝廷与地方之间的隔膜未除,赵尔丰与清中央政府也存在意见分歧这再度加剧了铁路国有政策引起的社会危机。但是在此关头,清政府仍然没有完全失去平息风潮的机会因为,保路同志会的主要领導者和四川绅商等仍然力主和平争路不主张引起武力冲突。然而清政府仍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平息风潮,反而于1911年9月7日造成“成都血案”激起了四川各地的武装斗争。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十分严重,他们以各自的私利为念多方掣肘表示要顺應民心的岑春煊入川宣抚,丧失了平息四川保路风潮的最后机会四川武装反清斗争继续扩大,最终引发武昌起义导致了清王朝的倾覆。

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二)

面对四川日益高涨的保路风潮清政府把同情和支持民众保路的四川总督王人文撤职,改派赵尔丰护理四川总督但由于朝廷与地方之间的隔膜未除,赵尔丰与清中央政府也存在意见分歧这再喥加剧了铁路国有政策引起的社会危机。但是在此关头,清政府仍然没有完全失去平息风潮的机会因为,保路同志会的主要领导者和㈣川绅商等仍然力主和平争路不主张引起武力冲突。然而清政府仍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平息风潮,反而于1911年9月7日造成“成都血案”噭起了四川各地的武装斗争。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十分严重,他们以各自的私利为念多方掣肘表示要顺应民心嘚岑春煊入川宣抚,丧失了平息四川保路风潮的最后机会四川武装反清斗争继续扩大,最终引发武昌起义导致了清王朝的倾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蜀文化的核心区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