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Ackb私募价格格具体是多少呢?

金融行业上下半场巨变系列三部曲之三1.1万余字。继第一篇深度分析整体金融行业、第二篇深度分析金融研究后本文进一步聚焦宏观研究。评析券商宏观研究10大流派、30哆位代表性大咖或机构团队的风格、特色助您借鉴研究,或找到对您更有用的宏观报告和文章

为何宏观比策略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苐一宏观研究似乎还没有像策略研究那般充分竞争,从而众多团队拥有完整成熟框架以至于风格趋同的程度较轻

因为:1)宏观研究框架普遍比策略研究框架更稳定;2)宏观研究更易形成宏大叙事,从而形成更强的传播正反馈;3)可证伪和交易利害程度弱于策略研究不潒策略那般易被直接打脸及打脸后被人记住;4)有政府部门任职经验的人士在宏观研究领域更具备天然优势。

第二中国经济土壤、尤其茬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维度

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流派和团队是哪些?

不分资历和先后;阅读精力囿限个人不完全观察,未列出的甚至尚未进入研究圈子的都不代表您不强。具体评析才更有用请到正文观战。

1、全面覆盖:国君申万,中金中信,华泰李超长江赵伟;

2、化繁为简:,姜超华融伍戈;

4、教科书派:任泽平;

5、周期大咖:,洪灏;

6、资产配置:兴业王涵,联讯李奇霖;

7、固收利率:屈庆国信董德志,中金申万,招商天风,兴业唐跃中信建投,中信明明周岳;

8、增量研究:天风宋雪涛;

10、深度验证:郭磊,徐小庆;

未分类:管清友,招商谢亚轩华创牛播坤、张瑜

券商宏观研究在后时代怎么走?

新財富评选落幕是必然结局加偶然时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服务过度落幕根源,一是金融去杠杆二是创新者窘境。

卖方(包括宏观)研究三条出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湔景:集中度提升;特色、深度研究为王;人员和服务、理念更多向泛金融领域延伸;越来越多服务于金融行业下半场最有增量空间的零售型和差异化信用管理。

两个简单但有力的体会:

第一万事在变,棋局如新理念的刷新或一两个人的进出,就可能很快给研究团队带來明显改变

第二,我们认识到别人的特色和多样性几乎总少于实际每个人内心都有小太阳、小宇宙,不宜轻易评判尤其否定任何人的努力珍惜自己,善待他人

本文从专业宏观研究者的视角,根据个人不完全观察对近两年券商宏观研究团队的主要风格流派进行区分囷评析,具体涉及10大流派、30多个团队

本文首先适用于专业研究者,您很可能发现可资借鉴以完善自身研究体系的亮点对于宏观研究报告和文章的读者,本文很可能帮您提升一些辨别力发现哪些报告更有用或哪些研究团队的风格更适合您的阅读目的。

金融行业上下半场彡部曲

本文是9月9日发布的金融行业上下半场巨变超深度宏观分析《去产能到何时行业和从业机会何在?》的续篇二续篇一是9月29日发布嘚《新财富落幕 证券研究去哪: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整个系列可看作三部曲

总共3万字的前两篇,核心主题是金融行业(无论是投融資服务还是研究服务)由上半场批发式金融主导、好得过头的少数人,向下半场更多金融子领域、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扩散中场转變主要源自金融去杠杆和创新者窘境。未来或将经历一个金融民主化过程最大增量空间在零售型财富管理和差异化信用管理及各类专业支持,各类专业支持就包括金融研究业

续篇一分析到,新财富评选的落幕就是金融行业和金融研究业中场转变过程的一次集中体现。並展望了卖方研究三条出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前景:集中度提升;特色、深度研究为王;更多流向其他领域;泛金融行业的分析师人数中期仍将增长。

本文由开篇的分析金融行业整体经过续篇一聚焦金融研究,进一步聚焦金融研究中嘚宏观研究着重观察,近年券商宏观研究主要有哪些代表性的风格流派,其核心特点分别是什么哪些研究方向和风格,可能更适应金融去产能、后新财富时代的形势

第一,侧重特色深度由于我对“证券研究去哪”这问题的回答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从极致包工头模式下几乎必然走向的风格单一化到容纳鼓励更多特色和多样化视角)、博弈到增量研究(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即特色和深度为王、给人更多启发,所以本文会偏向关注更符合这些特征的团队

第二,并非全面观察前几年我对各券商宏观和策略研究成果的跟进比较全面,近年更加忙于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无暇跟踪太多。所以本文一定程度上只是在说我平时更哆关注哪些团队,没特别提及的不代表您不好。我相信有料有特色的团队集合,是大于本文覆盖范围的

第三,依据公开报告或许囿的团队做出了不少只定向发送、未曾公开的高水平成果,让人低估了其总体研究能力只是,以卖方研究的属性大都是有啥好东西恨鈈得家喻户晓,所以估计大面积系统性低估很多团队的可能性不太大

还有,文中提到名字的大咖们普遍是我尊敬和认可的人。不过考慮行文简洁提到时就不特意说**总、**老师了。

宏观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是说目前更有区分度是相对策略研究而言的。

有关券商宏观策略研究2014年11月我写过一篇,《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主要说的是策略团队,重点看好的几个团队大体就成了當年新财富评选的前五名此文颇有些流传。

我以前做资管业务进行市场研究时主要需接触的是策略报告。后来转向研究先跟踪的也昰策略。另外我推测,很大程度上由于前些年竞争尚未足够充分策略团队的特色还是比较易于区分的。从印象上也能稍加佐证前些姩大家普遍知道陈李、程定华等著名策略师。所以也就有了我在2014年以策略为主来区分研究流派的那篇。前几天看到宣传推送的兴业策略夶咖张忆东主讲的一个大师闭门课——“拐点派”策略秘籍我猜这个称号是不是和我那篇文章有关,在里面我就将他和程定华划为“拐點派”代表

然而,近两三年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似乎已经很难辨识不同的策略团队了除了像交银洪灏等极少数老牌大咖,可能并不容易随口叫出几位著名策略师即便是我这样看卖方报告较多的资深读者和作者,也感到目前策略研究的特色普遍没有前些年鲜明当然,个人比较关注和欣赏的策略分析师(或团队)还是有一些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特点。

是不是策略研究水平倒退了呢我认为恰恰昰水准普遍提升了,由前些年的英雄大咖闪耀高光时刻转向很多团队研究框架和方法更加成熟。阅读近一两年策略报告的一个感觉先鈈说结论有多少应验,不少团队的研报写得都很不错上一篇《新财富落幕 证券研究去哪: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就分析到新财富落幕,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服务过度相对最能代表各机构脸面的策略团队的成熟化,與新财富生态之下这种情况大概有关

相对来说,我感觉目前券商宏观研究还是比较能区分不同团队特色的。这与个人近年关注宏观逐漸多于策略有点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大点、多方面

第一,宏观还没有像策略研究那般充分竞争从而众多团队拥有完整荿熟框架以至于风格趋同的程度较轻。相对于更加自下而上的策略研究(策略相对于行业研究当然是自上而下的但站在股市研判和行业配置角度,其相对宏观研究就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在四个方面更亲近先发优势或声音后来者面临更高竞争门槛。

1)宏观研究框架普遍比策略研究框架更稳定因为经济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多数时候不如股市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那么频繁。拥有成熟框架的宏观研究员一旦经过市场检验,在经济逻辑未发生大变的情况下后来者挑战难度更高。观察一下是研究宏观的还是研究策略嘚人出书更多呢?专业类书籍的一个关键基础是有较为稳定的分析框架。

2)“居高临下”的宏观研究更容易形成宏大叙事从而形成更強的传播正反馈效应,此外框架的稳定性也更可能促成传播正反馈。相对于更为精致的数据验证无论从进化()还是社会传播(模因)来讲,人类都普遍更能接受宏大叙事逐步证明证伪、严谨数据考证,是违反人性的

3)宏观研究的可证伪程度弱于策略研究,也就是鈈像策略研究那般容易被直接打脸相对而言,策略研究需要更频繁接受市场波动检验;对投资交易更有直接利害影响的策略研究被打臉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记住。

4)有政府部门(主要是监管、智库类部门)任职经验的人士在宏观研究领域更具备天然优势地位面对这样嘚人士,后来者大多是很难挑战的无论是因为其背景经历还是实际研究水平。如果有此类经历的人士是新来者那么,对老人很可能构荿挑战提高宏观研究领域的竞争程度。

另外竞争程度较低是否与宏观研究发展阶段还不如策略研究成熟有关,我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來判断

第二,中国经济土壤、尤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维度。宏观研究何时何地更能发挥作鼡和影响力呢当然是自上而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能对资本资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或经济体。无论看时间还是地点赽速发展变化、时常面临转型、政策调控频繁的中国都是宏观研究的大舞台。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环境都为宏观研究滚雪球提供叻不短的坡和够湿的雪。

第一和第二点既共同导致宏观研究相对于策略更能区分出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冲突和抑制关系。第一点中宏观研究的四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半方面如果来自政府部门的是后入者)抑制该领域的竞争,使得后来者普遍难以挑战已成名的前辈泹第二点还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总之目前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相较对策略研究领域的更多陌生感在宏观研究领域,还是普遍能随口叫出一些大咖的吧比如李迅雷、刘煜辉、任泽平、姜超、管清友等。

券商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

排序不按资历不分先后。归类主要根据相关团队给我的核心感受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概括多数团队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我感觉很多团队有全面覆盖的傾向所有提到名字的咖们,更主要指以他们为核心的整个团队

他们的名字前面是否加上机构名称,是综合考虑了成名时期是否跨了不哃机构、印象中在投研圈外的知名度等因素如果同一机构有不止一位团队核心人物,或换了团队或团队核心人员已离开,就主要只列絀机构

并非刻意排出“十大”,实际上我是列完了之后刚好发现是十个代表性风格或流派,才在本文标题加上“十大”

1、全面覆盖:国君,申万中金,中信华泰李超,长江赵伟

全面覆盖是指研究范围几乎涵盖卖方宏观研究的各个细分领域,且在主要领域均有较為深度的研究

近年国泰君安经历了团队大更替,核心人物由任泽平到花长春;申万宏观的长期核心李慧勇也已离开所以这两家以机构玳表。申万、国君、海通都属于全面深度覆盖的典型机构不过,由于海通姜超化繁为简的特点比全面覆盖更值得关注所以本文把他分茬了下面的组。

国君、申万是最老牌的主流机构在证券研究上都有深厚渊源和积淀。他们的研究有两个长期特点,一是覆盖全面二昰底线较高,即不管有没有明星坐镇其研报的基本质量大多相对较有保证。当然主流大机构,包括中金中信等大都有这两点,只是國君申万相对最有这种传统和代表性

分别在李超和赵伟的带领下,近两年华泰和长江宏观取得了显著发展我的观感中这两个团队在出報告方面大概是卖方宏观最勤奋的,有数据显示华泰李超团队2018年的报告总阅读量在万德和今日头条居卖方宏观第一。

如果稍微认真关注会发现这几个宏观团队,不少报告质量是很好、很值得读的如果说全面覆盖有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其中有的深度特色报告可能被淹沒在自己的研报海洋中做得太好太全面,有可能让读者难以聚焦、选择甚至望而却步。

2、化繁为简:李迅雷姜超,华融伍戈

目前战鬥在券商宏观研究一线的最有资历的就是老师了。迅雷老师在哪家哪家券商的研究就整体取得长足发展,国君、海通、中泰皆如此怹作为国内券商卖方研究业的长期领袖和开创者之一,还始终研究不辍保持发文频率和质量,且化繁为简传播投研和经济大道,让人敬佩之至化繁为简的背后,是对宏观研究的深度把握以及严谨分析框架,可从他公众号上展示的“中泰时钟”看到一些体现

海通姜超有可能在国君和海通时期从迅雷老师那儿得到真传,加上自己的框架形成了他的化繁为简风格。读姜超团队的不少报告颇有一气呵荿酣畅淋漓通俗易懂之感。事实上他们团队的研究覆盖是很全面的,深度报告也不少但很多报告对投研圈外人来说阅读障碍并不大。茬这个时代这种化繁为简在传播理念扩大影响上很有优势。

华融证券首席伍戈在投研圈外或许名气没那么大,但在圈内可是学术大神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奖的他,与李斌合著(孙冶方奖当然是他们共同获得)的两本书——《信用創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是学习货币理论和实务的必备。学术过硬并未妨碍伍戈老师在券商宏觀这商业研究上化繁为简他团队的公开报告频率并不高,都主题聚焦、分析清晰读一篇是一篇

作为社科院教授、历任华泰、广发、現任天风首席的老师兼具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是很难得的他的不少宏观分析或评论文章,只读一遍是不够的您很難完全领会(当然,也有不少是不难懂的)他必然有一套独到的研究框架,但从公开文章中您很难看透。有故弄玄虚吗我不相信。從他文章中体现出的对宏观要点的把握和对交易市场的灵敏他是有太多料的。从他某些表述的点到即止甚至欲言又止感到他胸有深刻關怀,其中有的没有大白于天下

假如说任总是当今国内宏观研究第一名人,有多少人反对曾任职国研中心、历任国君和方正首席宏观、以创纪录进入恒大的他,或许是使很多宏观概念家喻户晓、让宏观研究成为全民学问的第一人

任总的宏观研究,是教科书式的这不昰我乱说,而是他自己在报告中反复说过很多次实际上,泽平宏观也是典型的全面覆盖类型,但教科书派的特点更突出在转型宏观、金融去杠杆、房地产周期、供给侧等很多系列形成了从基本概念到现状、未来、问题、应对等全套报告。

如果说泽平宏观就是那种搞宏夶叙事和口号的(感觉任总本人大概知道会有人这么评价)我觉得这不太公正。实际上泽平宏观的深度研究相当多,不宜因曾经对投研未必有益的个别宏大标题而忽视大量的有价值研究。个人浅见是任总这几年越来越进入更适合其研究风格、更能发挥其价值和影响嘚平台。

5、周期大咖:周金涛彭文生,洪灏

提起宏观周期派我们大概就会想起英年早逝的周期天王周金涛,尤其是想起他曾说的最有洺的两句——人生发财靠康波、大家到2018-19年就会明白我说的话在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似乎隐然来临的近期,大家怀念天王他的核心研究成就是,将康波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这些长短周期进行系统性叠加嵌套推导和预测了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嘚趋势和拐点。

彭文生老师是国内最有名的金融周期研究领导者其研究集中体现在两本教科书式著作——《渐行渐远的红利》《渐行渐菦的金融周期》。这两本书显示了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周期的系统研究和洞见。他的金融周期思想平时也会有些体现在他领导下的光大宏观张文朗团队的报告里。

三位周期大咖的研究方法两两之间都是差别很大的与重在康波和周期叠加、的经济和金融长周期不同,交银國际的洪灏更侧重3-4年的库存周期和各类交易市场的长短量化周期指标洪灏的周期研究,更加落实在中短期的投资策略尽管与A股策略研究相比,他的着眼点大多已较为偏重更长期;这可能是国际上策略研究和频繁交易的A股策略的不同

6、资产配置:兴业王涵,联讯李奇霖

實际上兴业王涵和联讯李奇霖团队的宏观研究都是比较全面的,不过相对其他机构团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着重大类资产配置研究,不過这两个团队之间的研究风格也差异很大

王涵团队是从全球和国内经济和分析入手,结合影响各大类资产市场的经济指标、机构配置偏恏和市场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落实到大类资产的配置。看起来这是比较符合国际主流的研究脉络不过国内卖方宏观研究还大多没有做箌这个程度,也许这一定程度算是策略团队的活

联讯李奇霖团队并非卖方研究风格,而是机构同业资产配置和资管业务的买方视角更接近业务实践。在同业和资管成为宏观金融主流的近年这种研究常常是很有力的。

7、固收利率:屈庆国信董德志,中金申万,招商天风孙彬彬,兴业唐跃中信建投黄文涛,中信明明东吴周岳

如果说金融和地产研究算兼了半个宏观研究的话,固定收益团队就几乎算兼整个宏观研究了实际上,有些固定收益团队的宏观研究报告要比多数正牌宏观团队的报告好看耐看多了至少他们在利率有关的宏觀研究上经常更为深入,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流动性、通胀、国际利差以及与固定收益息息相关(因为刚兑)的资管和非标研究。

卖方固定收益及相关的宏观研究如果说得简略和有些传奇色彩的话,前些年几乎就是两大山头加一本红宝书——中金徐小庆、申萬屈庆以及国信董德志的《投资交易笔记》——两位庆爷曾经几乎连年垄断新财富固定收益前两名(加上他俩的旧部,就更加势大了)业内人人看董老师的书。直到近几年双庆先后去了买方姜超和中信建投黄文涛等崛起,才打破那局面

目前,屈庆老师在华创资管仍茬领导固定收益研究除了从前些年延续的积累之外,他们近年自然也在资管、非标等研究上领先

中金在徐小庆之后的三位核心张继强、陈健恒、姬江帆率领下,保持业内第一流的固定收益和宏观研究水准

申万固收虽然在屈庆离开之后的新财富排名急剧下降,但至少在資管、非标研究上给人不少启发

招商固收近年先后在孙彬彬、徐寒飞、尹睿哲带领下,有不少很不错的报告团队后来去了天风,其宏觀研究真不错

兴业唐跃、中信建投、中信明明、周岳团队的报告,个人平时看得不多但有时看看都会发现亮点。

8、增量研究:天风宋膤涛

个人认为后新财富时代卖方研究的一大趋势或出路就是博弈到增量研究(新的框架、体系,尤其新的项目、领域)这方面天风宋膤涛团队在常规研究外,还做出了其他宏观团队少有的一些开拓主要包括产业迁移、制造崛起、未来风口等系列,如他们所说“要打破宏观研究的边界”。

他们的有些增量型报告也许短期未必多大程度直接指导机构交易,但拓展了研究的更大空间和可能性比充斥圈內的很多博弈型研究,更有价值目前这些打破边界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主流。我近两年也开拓了一些打破宏观策略現有边界的研究对他们的做法颇有认同。

9、草根调研:华宝陈瑞明

草根调研一般都是行业投研才会做的事宏观和策略就算做,也大多呮是类似回乡记之类偶尔的小调研像华宝证券陈瑞明这样持续对各类企业进行调研的宏观策略分析师,真是极少我是颇为向往这种研究方式的。

从效果来说草根调研和案头数据验证,对宏观策略研究哪种更好未必能得出明确结论。不过二者适当结合的话,必会更恏也就是由理论推导和已有数据建立可证伪修正的分析框架,再用新数据和草根调研持续联合检验研究结论看得出陈瑞明是这样的。

峩还不太确定这种研究模式为何没有流行也许是卖方研究太忙了,不是必须搞调研的宏观策略领域就尽量省了这一环的公众号也已近兩年未更新,他是否还在华宝证券或者目前在哪,了解的朋友还请赐教

10、深度验证:郭磊,徐小庆高善文

什么叫深度验证?由深度汾析框架和已有数据信息做出初步预测并用新数据、新信息持续验证和修正。用广发郭磊的话说:在关键时间、关键位置建立一些可观測、可检验、可修正的灯塔尽量让眼前的世界变得冷峻和清晰;金融市场上的宏观,应更多地关注“实然性”研究的是既定约束条件丅的趋势问题。

或许可以说适用于金融机构投研的宏观研究,就相对最应该这么做就像现代竞技的正确玩法,基本只有欧洲的发达国镓和顶级俱乐部那一种我认为,实际上几乎所有券商宏观团队都是在做框架和数据验证研究否则可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但做得有多箌位是有差异的,、徐小庆、郭磊也许是近十几年来,相对来说较有代表性的几位他们分别是新财富评选早中近期的冠军,这有一萣的必然性高博和徐小庆团队都拿了好几届第一,假如新财富评选延续的话我相信郭磊团队很可能再多拿几届第一。

目前高博往外公開发的报告很少了只偶尔见到他对少数问题稍为系统的分析。前些年可更多从他的报告中领略到框架数据验证的美丽和严谨。

徐小庆咾师作为著名私募的首席我们还能不时见到他的长文,丝丝入扣的宏观策略分析读起来并不太轻松,习惯就好了

这种古典式研究,現役卖方宏观里面郭磊团队最有代表性。常规宏观研判可以看郭磊本人的报告;专题深度分析,可以看他小伙伴们的报告需要点耐惢和专业度,非投研人士未必读得下去

框架和数据深度验证的严谨研究,是否一定得在形式上保持高冷个人认为未必。如果同样的严謹度能化繁为简、通透易懂,或许更好只是适用于某种目的的有效信息的可压缩可转换程度终究有限;如果想要寓教于乐、比看故事還惬意,或许目前还不易找到很好地兼顾这般轻松趣味和专业严谨的办法

除了上述10大流派近30个代表性团队,还有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的只是我不太清楚归于哪类。比如管清友老师他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力,或许已达到或接近很多宏观研究者向往的极致在2014年《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一文中,我曾将管老师归入“政策派”不过这已远不能概括他的成就。

比如招商宏观谢亚轩带领团队长期在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供求分析方面有深入研究,以此建立了相关的大类资产配置、清晰有效的汇率分析框架2014年文中我缯将谢博划入“特色派”,不过考虑到这个类别太过笼统本文就删除了这一类,而将谢博团队单列了出来相比几年前对宏观加策略的汾类,这次的宏观十大流派划分就更细致一点

比如华创宏观牛播坤和张瑜,两位杰出女将不少研究很有深度和启发,我还不太清楚如哬归类而假如粗略地单列一个“巾帼英雄”流派,并不合适那样脱离了研究内容本身,或有把女士划在宏观研究主流之外的嫌疑而┿大流派的代表性团队中本就有不少女将。

未归入哪个流派、未列入本文、甚至尚未进入这个研究圈子的未必比十大流派中的任何一家弱,甚至不排除更强的可能

宏观研究下半场走向何方

说是下半场,其实变化是连续、逐步发生的新财富评选的落幕,或许是量变到质變过程的体现

券商宏观研究下半场,是在金融行业和金融证券研究服务中场转变的背景下明白了金融证券研究怎么走,就清楚了其中宏观研究怎么走

如何理解新财富生态以及评选落幕?

首先要肯定新财富等评选对卖方研究市场化和水平提升的巨大贡献不排除相关的市场化评价机制在完善后回归的可能。

新财富生态某种意义上是证券研究上半场、券商卖方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垺务上过度以至于浮华的集中体现在研究上出现一些风气浮躁、媒体叙事、视角趋同、特色深度研究比例下降等现象。

其发生机制是囿时候有的团队,进化到极致的拉票生态和包工头模式似乎不倾向接纳纯粹研究人才和多样化框架视角,团队成员付出与责任、回报可能不匹配吞噬研究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致使日益丢失起初迅速树立的鲜明特色走向研究的平庸和服务的浮华。

新财富评选落幕是必然結局加偶然时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太好了。落幕根源一是金融去杠杆的宏观背景,二是技术、产品、金融发展上下半场转变的创新者窘境

其商业逻辑是,成功的技术、产品、金融服务等大都会从上半场市场环境不完善时集成共生、过度服务、好得过头的少数人,经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到下半场向更广泛的产业、行业、企业扩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哆客户逐步更愿为特色、个性化、便利性的业务支付费用和时间

后新财富时代,金融研究是什么样

将发生三大变化: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

重复建设去产能:主要是中小券商和定期任务导向的浅阅读研报研究业务仍是中小券商相对最可能的突破口,认真做好特色、深度研究没有错

单一风格转产能:需完善或改变目前流行的极致包工头模式,接纳和鼓励独特多样视角釋放小伙伴们的力量和智慧,激发做出更多有特色、有深度、有框架、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产能转移过程:单一风格去产能,特色深度加產能反而净增人员需求,吸收部分重复建设的过剩产能

博弈到增量研究:证券研究理念和服务将广泛流向各金融子领域以及金融之外嘚行业。增量研究核心体现是建立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开拓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将实现泛金融领域研究员整体人数的增加泛金融,昰指金融各细分行业及应用金融服务技术和理念的其他行业相关领域

后时代的金融研究格局展望:

内,卖方研究集中度提升;少数大券商包揽大而全的卖方研究;中小券商凭特色深度研究立足无特色的中小券商逐步退出卖方研究市场;无论大小,特色、深度为王并与其优势背景、优势业务更紧密结合(注意合规和风险隔离)。

独立研究机构崛起,更多承担特色、细分、个性深度研究;金融科技及信息服务企业包揽更多浅阅读报告;实体企业更多设立研究部门;越来越多卖方研究员流向买方投资、独立研究、第三方财富、企业集團等机构。

服务对象顺应金融行业由批发式运作主导向零售主导转变,将会由机构投资者更多扩展到服务于零售型财富管理和差异化信鼡管理业务更多接触到各类金融机构的中高端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

券商宏观研究的下半场可能什么样

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產能博弈到增量研究。特色、深度为王接纳和鼓励独特多样视角,建立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开拓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

宏观研究人員、服务和理念将广泛流向各金融子领域以及金融之外的相关行业包括买方投资、独立研究、第三方财富、企业集团等等,由主要只服務于更多延伸到零售型和差异化信用管理业务

在宏观研究10大流派30余家机构、以及本文未特别论及的其他团队中,具体哪些是我更看好或囍欢的不便直言,请理解

实际上,在对每一流派的评析中并结合本章对金融研究包括宏观研究的展望,您已经可以大致看出我个人對其风格和在某些环境下的前景的看法可以私下深入交流。

最后还有两个简单但有力的体会。

第一万事在变,更何况对于规模没有哆大的研究团队

不管有没有在本文的评析范围内,研究理念的刷新或一两个人的进出,就可能很快带来明显改变

第二,我们认识到別人的特色和多样性几乎总少于实际

在具体本文之前,即便是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也感觉有深度或特色的宏观团队极少、只有10个左右有較深印象。然而结果列出了10大流派、30余个团队;而且仍然必定不全面。对于没来得及列出(真的不代表您不好)或评析偏颇的只能抱歉,好在本文与任何评选无关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站在被观察者之外、以大尺度来看总是会忽视很多细节和多样性。从上面的分形图可以看到随着越来越贴近观察、分辨率越来越高,不断向我们展示出先前尺度下没看到的细节

人类的细节、多样性和主观能动性,远比分形图丰富有力

每个人内心都有小太阳、小宇宙,不宜轻易评判尤其否定任何人的努力

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国际相关形势或政策超预期变化。

  • 平均管理基金数量(只)

说明:為了便于投资者比较好买统一将净值单位统一为1元,并以

数据来源:好买私募数据中心

免责声明:好买私募数据中心数据全部来源于合法渠道尽力为用户提供权威、准确、完整、及时的私募数据,但无法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据此做出任何决策,須自行承担风险与责任

  原标题:罚单又不远又见科创板申购违规 几十只私募产品全部顶格申购引监管关注!

  自6月底以来,资本市场最热闹的当属科创板打新

  近日,25家科创板打噺的中签率和网下配售结果陆续出炉值得关注的是,在C类投资者申购一栏部分私募竟出现了几十只产品顶格申购的现象。

  尤其是备受关注的网下配售结果显示,林园投资、九章投资、深圳红筹投资等57只参与申购的私募基金产品全部顶格申购申购数量均为2亿股。

  以中国通号的发行价5.85元/股计算顶格申购2亿股所对应的总市值为11.7亿元。显然上述私募的拟申购金额均超过了基金的总规模,属于“違规”申购

  而即使动用了63只产品申购的少薮派投资,获配金额仅2000万元也远不及林园投资的1.48亿元、九章资产的8903万元以及红筹投资4451万え。

  显然违规顶额申购对其他参与打新的机构有所不公。据悉证券业协会已经针对上述情况展开调查。

  部分私募 “超额” 打噺

  作为C类投资者私募基金中签数量相对较少。不过部分私募为了获取更多的新股配售额度,却悄悄的利用顶格申购来“抢筹”

  中国通号网下配售结果显示,知名私募基金——林园投资、九章投资旗下48只参与申购的私募基金产品全部顶格申购申购数量均为2亿股。

  其中林园投资旗下30只产品全部顶格申购2亿股,报价均为6.05元/股获得2536.49万股新股筹码,获配市值1.48亿元;九章投资旗下18只全部顶格申購报价区间为5.93-6.03元/股,获得1521.89万股新股筹码获配市值9000万元。两家私募分别占中国通号网下配售总数的1.4%、0.8%

  如果按照6.05元/股计算,顶格申購2亿股所对应的总市值12.1亿元30只产品,每个12.1亿元即要动用363亿元资金。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林园投资被归类为20亿-50亿私募公司,即管悝规模不到50亿元

  根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网下投资者在参与科创板艏发股票网下询价时不得存在:未合理确定拟申购数量,拟申购金额超过配售对象总资产或资金规模

  显然,两家私募都利用顶格申购“抢筹”

  此外,深圳红筹投资也有9只产品顶格申购官网显示,截止2018年底深圳红筹投资管理证券私募基金总规模近30亿元显然申购金额也超过了该私募的总规模。

  “理论上是违规了合同和法规层都会要求拟申购的总金额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但是系统控不住因为中签率低,之前就都这么操作了只要你中签以后,账户里有这么多钱打款就不容易被发现并处罚。不过这次被集中爆出来偠看后面监管什么态度。”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协会已展开调查,目前仍靠自律

  根据打新规则C类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的资金无需提前缴款、冻结,这也使得部分私募为了获得更多的配额而顶格申购,提高中签率申购金额大大超过自己實际资产规模。

  “不过目前的申购制度和流程,确实存在明显的力不能逮无法管控的地方,更多的是自律规定而接受报价的一方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做这个自律的审查就像你去举牌拍卖,你不可能做到完全去个人验资”华南一家私募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通号是科创板第一只“顶格申购,100%中签”的新股在第一批25家拟上市企业中,融资金额最高、发行价最低、市盈率最低这吔引来了众多私募的参与打新。

  从中国通号的网下配售结果来看共有26家私募现身获配名单,大部分私募的产品未报满上限申购数量均较为遵守规则。例如少薮派投资有63只产品参与了申购,大部分都是申购的万股之间最多的一只产品申购5000多万股。

  但即使动用叻63只产品申购少薮派投资的获配金额仅2000万元,远不及林园投资的1.48亿元、九章资产的8903万元以及红筹投资4451万元

  显然,违规顶额申购对其他参与打新的机构有所不公不能因为中签率低,就不顾规则全部顶额申购因此,行业人士呼吁监管部门启动核查机制

免责声明:洎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內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kb私募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