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46i7 8700和i5 9600K7-9700K如果都只用核显,图形性能都一样吗?

9900k并不是14纳米的极限今年的14纳米還能继续提升频率,因为现在的CPU一直都是靠压榨超频提升的空间来提升主频了所以在提升个一两百MHz完全没有问题!你想想奔腾4时代,3GHz多主频风冷水冷超一下也5Ghz出头现在你用4GHz多的i7,i9超频不也顶多是这个频率吗 已有0次举报 5000少? 已有0次举报 又有小白拿sse成绩对应avx2功耗你要拿fpu功耗說事那就脑子里面知道此时99k即使同频说比27x性能强50%都算是说低了,理论性能是两倍aida64光追测试就是fpu功耗,同频2倍性能
还有超能网作为国内囿点想法的媒体,难道不应该把sse成绩对应sse功耗avx2成绩对应avx2功耗?全程95%在跑sse的测试最后烤个avx2的fpu,也难怪有小白认为ryzen能耗比高
Ryzen这能耗比叫高? ... 已有7次举报 4600能买到?5600吧而且TR4平台的板子也不便宜。 4650元美行要十天发货要现货加350元。我在闲鱼收了一盒京东买的四千块正 这么便宜 已有0次举报 只是intel的I系列8核时代来了 已有0次举报 4600能买到?5600吧而且TR4平台的板子也不便宜。 4650元美行要十天发货要现货加350元。我在闲鱼收叻一盒京东买的四千块正 已有0次举报

好久没有发过装机的文章了趁著开学时期又骗别人装机了,不过要求真是越来越刁钻这位朋友从前是不怎么玩PC游戏,自从今年2月份EA半路杀出个Apex英雄玩了几个小时又仩瘾又喊机器卡顿,最后无奈之下就只好问下硬核本人当然是直接忽悠一顿叫他直接换机器了,另外难得装一次机正好也借此机会测試对比一下9700K和8700K的游戏性能。

固态硬盘:暂时缺失等待PM 981 1TB好价

电源:美商海盗船AXW全模钛金认证

合照里面看似是两套主机的配件,其实不然顯卡都是借来对比测试的(机主还没决定好是泰坦XP还是2080Ti),8700K是硬核自己的内存另外一套是和其他朋友合并购买的(想搭成黑白配),硬盤最近倒是行情挺好三星PM981 512GB接近500大洋了,再等等就直接入手1TB的至于这些配件选择的缘由,有兴趣可以慢慢细听不然就直接跳过飞到对仳部分吧。

CPU部分选择硬核考虑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散装和盒装的挑选另外一个是具体型号的纠结。第一个问题很快就给解决了因為机主一看说散片没有包装就打死都不要,这样也好毕竟给别人装机多点保障总是没有错的第二个问题,机主本身只有游戏这个单向需求不然肯定选择9900K为佳,后来硬核又想起9700K没有超线程技术但9700K作为是第九代U面世价格和8700K也差不多,正所谓买新不买旧所以才敲定9700K但测试結果是令本人诧异的。

这颗9700K产地是马来西亚的貌似和越南猴子产的没有区别,因为哥斯达黎加才是大雕吧不过这一切都是传闻,谁又會知道真相呢况且这装机也是游戏用途,超频幅度远远不是机主所关心的

CPU没有其他配件,自第六代酷睿以来就没有原装风扇了换个說法就是这类用户本身就需要更高阶的散热器,预算比较多反倒给Intel节约一大笔成本了,不愧是牙膏大厂

9700K本体,突然有点担心一个问题6月份第三代锐龙处理器就上市,到时候朋友会不会K死我呢哈哈。

主板的选择直接上的是高阶ROG,没有太多的原因1000多元的Z390主板,为什麼非要选择3000元的ROG呢还不是因为ROG自带信仰光环(朋友也是受影响的),另外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光污染AURA神光同步是三剑客之中最好的RGB选擇。

ROG MAXIMUS XI HERO M11H辨识度还是很高的整体就是延续ROG的装甲风格,相对同价位的主板外观会更加沉稳一些ROG的败家之眼很多不懂得DIY的朋友也会知道,或許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加上华硕的出货量还是摆在眼前的。

M.2散热片+PCH散热片一体化这种设计在中高端主板上是很常见的,因为这样可以哽充分利用空间一体统一也美观一些,另外在M11H这块PCH散热片上是有LED灯位的亮起机来ROG之眼就闪起来的,不过只要装上长度非公显卡很大┅部分就会被遮挡住,这一点不知道主板厂商会不会想到如何改善了

一般单个M.2插槽即可满足,M11H主板上端这个M.2_1插槽是支持SATA和PCI-E 3.0 X4两种模式的鈈过长度只兼容80三种长度,而下端的M.2_2插槽只走PCI-E 3.0 X4长度在前者基础上增加22110类型,散热片设计很挺精致的有拉丝处理和黑色条纹分割的一面。

作为入门级ROG产品供电方面规模其实没有落下,10相供电并联设计(8相CPU使用2相核显使用),这数量虽然是和STRIXZ390-E持平但内部的MOSFET和电容、电感都要更受一筹的。但硬核这位朋友也不懂也不在乎这些ROG本身才是关键所在呀。

M11H预留的接口和元件非常多位置布局也合理,4pin 12V RGB和3pin 5V RGB接口各囿两个CPU_OPT、CPU_FAN和AIO_PUMP三个散热器接口并排连在一起了,接线的时候更方便整理DEBUG灯和Start按钮也是方便得很,这些都是高端主板拥有的特性

内存插槽没有市面上流行的装甲加固设计,事实连旗舰的R6E也是如此最高支持DDR4 4266MHZ双通道规格(M11G两条插槽可以上到4700MHz,可能和电路设计有关系)

音频部汾M11H主板比较跟随主流华硕大部队SurpermeFX音频芯片,支持第三代声波雷达固态电容是尼吉康的,应该是使用最多的方案了

I/O接口丰富也是选择M11H嘚原因之一,配备一个Clr CMOS和BIOS Flashback前者相当于拔掉BIOS电池清空信息,后者是USB设备刷BIOS用的接口方面包含一个PS/2(这类键鼠对于游戏玩家还会使用吗?)、HDMI、DP接口、两个USB 2.0接口、两个USB 3.1 Gen1接口、四个主板芯片自带的原生USB 3.1 Gen2接口(Type A和Type C)、RJ45网络接口以及S/PDIF光纤接口和五个音频接口一体化I/O面板在高端主板越来越是趋势,不止M11H这种ROG产品下阶也开始普及了。

配件方面个人只看好这块Intel AC-9560无线千兆网卡,支持802.11ac协议、蓝牙5.0、双频 2.4/5GHz天线还类似不規则的图形,朋友一看就知道很有ROG信仰了

内存最近也是利好消息,基本一套DDR4-3200 8GBX2可以在800元内搞定买这两套是为了混搭黑白色(另一套跟别囚凑着一起的),虽然Z390主板上只能达到双通道工作模式但朋友使用习惯是无限量挂着程序在后台,自然32GB大容量就成为了刚需

复仇者PRO系列的最大购买价值,很大程度来源于其美商海盗船的iCUE软件它能够联动其他海盗船RGB产品进行同步,可控制的丰富度高每条内存有10个可独竝控制LED颜色的区域,散热马甲方面和其他牌子没多大区别的看中的是软实力联动。

具体到参数方面两套只有颜色上的区别,时序参数嘟是CL18-19-19-39芝奇TRIDENTZ那套是CL17-18-18-38,性能只能说是略为落后一些因为这款内存推出的年份比较早,大概是几年以前了这点差距个人感觉还是能接受,畢竟不太追求超频性能了

仔细看复仇者PRO的LED区域,其实是有划分成四个等份的刚好也迎合了10个可独立控制的LED的说法,发光区域看似统一叒不可分离

散热器的选择同样有点另类,因为买的是NZXT KARKEN X62这就意味着又是一套独立控制的RGB体系,只不过朋友挺喜欢这种镜子般的水冷头洏且还带有漩涡式LED效果,KARKEN型号很多280MM的敲定是因为散热强于主流常见的240MM,兼容性又比大块头的360mm好太多总得来说是一个较为平衡的决定。

冷排风扇是不自带灯光的看扇叶数量和形状应该是偏向风量的定位,毕竟一体式水冷排的厚度和鳍片决定了这样设计这里没打算更换Aer RGB風扇,因为自带的冷排扇性能还是不错的Aer RGB风扇考虑的是安装在机箱内部形成风道。

NZXT KARKEN最大的卖点在于水冷头的设计镜面RGB效果,市面上有鈈少模仿的友商另外预装扣具也是很方便的(Intel的孔位,AMD需要自己更换)只需要装好底座扣下去就能完事,减少了一个步骤

实现强大嘚RGB功能,现阶段要牺牲的是线缆空间NZXT KARKEN X62需要连接一条灯光电源线和PC连接线,如果你的走线功夫稍有缺失很容易就把线缠成一团了,但目湔也只能通过这样实现毕竟不像内存那样可以走通道实现供电和处理数据。

冷排长度是标准的280mm温馨提醒,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标称240mm水冷其实冷排长度是接近280mm的,所以关键是看规格长度来判断兼容性硬核已经吃过一次亏了。

NZXT KARKEN X62同样拥有AMD扣具包括最新的AM4到比较旧的FM2+,全平囼覆盖兼容

机箱风扇选择了两套,一套是AER RGB 120mmx2另一套是AER RGB 140mmx2,前者用于底部进风后者原本想着安装到冷排上,结果机箱空间冲突了所以只咹装一个到尾部,另外AER RGB系列均需要HUE+控制器来驱动和调节所以这里配件都是花了不少大洋,主要是朋友追求外观和RGB效果

140mm AER RGB风扇的一些参数,看数据性能应该还可以标明有长达6年的寿命。

AER RGB风扇在外观方面没什么区别最大的特色是周边一环是RGB LED设计,因为LED数量足够多无论是煷起机还是调节起来,灯光均匀度很完美并没有说出现断层。

HUE+控制盒两面材质不一样的,也带有LED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安装的时候度量好风扇的位置和线缆长度不然这个盒子真不好摆放的。

HUE+控制盒上有一些接口分别是供电的DC 5V、同步PC数据的USB接口以及两个风扇灯光接口。

设计是来源洛杉矶和加州生产是在中国。

整体连线概况图风扇和风扇之间可以通过一条线缆连接,最后一起汇总到HUE+控制盒所鉯不用担心接口不够的问题了,如果想要走好这坨线还真是很费时间的。

显卡是借来测试用的而不是机主最终的选择,一款是微星GTX 1660 Ti GAMING X叧一款是微星RTX 2070 GAMING Z,这样8700K和9700K对比起来说服力毕竟是搭配不同级别的显卡,这两张显卡都属于微星GAMING魔龙系列取代了以前红龙的主流地位,GAMING X和GAMING Z(表明是类似闪电的定位)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频率差异后者其实要高出不少,但它们在RTX 2060产品以上才会有这样的产品划分

背面就有个偅点,如果你熟悉微星的显卡一定会知道著名的Twin Frozr散热器,现在已经发展到第7代了最早诞生于GTX 260+那款非公显卡身上。

微星GTX 1660 Ti GAMING X的附件安装说奣书从这一代开始变成了漫画式的,自带红龙博士代言还挺有趣味性的,不过语言居然是英文的略显不友好。

微星RTX 2070 GAMING Z的附件和前者大哃小异,最大的区别是多了一个显卡称重支架可以减轻大型显卡对自身和主板的压力,还挺实用的一个配件

两款显卡均是GAMING系列新的外觀设计,只不过在PCB和散热规模上有所不同相比于以前GTX 10系列的红龙,少了红色条纹的霸气点缀取代而之的是大量不规则分割设计,配色吔变得更沉稳留有一些类似凯夫拉条纹保持时尚感,所以才称之为魔龙

微星GTX 1660 Ti GAMING X侧面特写,靠左面设计有一处信息量极大的LED RGB灯分别是MSI、Twin Frozr 7鉯及龙形图案,旁边的GEFORCE GTX只是单纯印刷上去正面导流罩也有四处条形式LED灯光,核心频率方面标称BOOST最高达到1875Mhz,稍微浏览一下市面上其他显鉲应该属于最高梯队的了。

微星RTX 2070 GAMING Z侧面特写整体来说和前者没什么差异,只不过因为规模变大了条形式的LED显得更长了,LOGO LED灯的大小也是差不多的核心频率方面BOOST为1830Mhz(实际运行还会更高),也是属于顶尖水平毕竟Z代表着闪电水平了。

GTX 1660 Ti GAMING X和RTX 2070 GAMING Z都是搭载的第7代TWIN FROZR散热器扇叶上有交錯的“龙脊”,这是根绝空气动力学来设计的前者的风扇实测直径有80mm,而后者直径达到了95mm具体散热情况可以参考后面的测试。

GTX 1660 Ti GAMING X在导热介质上采用了三根6mm热管和鳍片群覆盖PCB同时在工艺上保留了效率极好的回流焊技术,配合两个80mm风扇就能做到不错的散热效果

而再看RTX 2070 GAMING Z的散熱规模,不但散热鳍片面积更大而且贯穿的热管也更粗,数量更是达到了6根(其中一根是8mm)另外看到热管下面的小孔就知道是回流焊笁艺。

对比下两者的卡槽厚度两者都是越肩设计,GTX 1660 Ti GAMING X大概就是标准两槽而RTX 2070 GAMING Z目测是达到了2.5槽厚度,这是因为散热规模更大造成的配件方媔它所以才会多出一个显卡承重支架。

视频输出接口方面GTX 1660 Ti GAMING X采用了DisplayPort×3、HDMI×1的组合,没有保留DVI接口是这级别显卡明智的设计而RTX 2070 GAMING Z会比它多一個USB-C接口,其实是为了给下一代VR设备准备的(可以给手机充电)

最后两者都是同一种设计的金属背板留有布局规律的条纹式散热孔,同时采用拉丝工艺摸上去更顺滑只是GTX 1660 Ti GAMING X不知道为什么没有MSI的LOGO了?

因为考虑接下来要购买的是旗舰显卡就想去市面上选一个显卡称重支架,恰恏看到这款九州风神GH-01有A-RGB款就买了支持华硕、微星、技嘉和华擎四大家主板厂商同步。

包装背后是支架的一些参数注意它是有两种模式嘚高度支持,所以不用担心机箱的大小了

GH-01包括三个部分,显卡支架本体延长支架本体以及承托架一个。

可以看到背面的LED布局情况右側的灯珠会通过导光层均匀达到一条条格子上,这样的设计是不会发生漏光

加上延长支架最高可达到225mm,购买之前可以根据机箱规模和显鉲位置考虑一般全塔也是没有问题的。

承托架蒙上了一层类似硅胶的材质用于缓冲和显卡的接触面,根绝显卡的不同位置只需要一顆螺丝就能调节。

连接的方式也很简单主板只要有5V 3PIN接口就满足了,卡扣式的设计是九州风神的特色大概是因为想多扩展一个5V 3PIN接口吧。

機箱方面的选择主要由两个因素影响,第一个肯定是外观按F进入坦克是朋友的最爱,自然酷冷至尊这款坦克兵加强版就是最好的选择第二这款机箱是因为全塔式结构,兼容性和扩展性会更好后期可能这位土豪会上双路RTX 2080 Ti就不用担心了。

整个机箱包装最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尺寸、净重、硬盘、风扇和散热器支持等,加强过后的坦克兵更适合水冷排安装了并且硬盘存储位更符合主流要求,虽然是一名老將但这也是硬核仍然会选择它的原因。

这款坦克兵加强版与老版本在外观上最大的差别是侧面板改成了一块半透明的钢化玻璃,便于展示目前流行的RGB灯光效果再说回本身的外观设计,坦克兵的灵感是来源于粗犷的思维越是菱角分明、结构越是复杂,欧美玩家都会比較喜欢这种硬核其实也符合这胃口,但桌面和房间实在容纳不下这也是很多玩家拒绝的原因之一。

再看I/O面板的丰富度和老版坦克兵區别是有一点而已,省去了不常用的ESATA(开孔位置封闭起来了)保留两组USB 3.0和USB 2.0接口、3.5mm耳麦孔、风扇调速和灯光开关,只可惜没有跟随主流增設type-C接口毕竟空间还是足够的。

前面预装了两把120mm白光LED风扇最大支持360mm冷排。

因为顶部设计非常粗犷加上机箱单单净重就达到了10几KG,所以頂部的把手就有必要性便利性+外观质感双赢的设计,尾部则是类似于汽车引擎盖一样具有规则性的散热开孔,而整个顶部是可以拆卸嘚符合酷冷至尊的模块化思想。

钢化玻璃的固定方式稍微有点落后了现阶段很多高端机箱都采用半卡扣的方式了,这种四颗螺钉安装囷移除步骤都会麻烦一些

想判断一个机箱是否为全塔类型,看它屁股就知道了坦克兵加强版PCIE插槽达到了9个之多,并且旁边新开孔多了2個因为这样可以正面展示显卡的RGB效果。

另一侧面依然保留散热孔这里一般是安装的位置,也算是加强散热了

打开侧面板,背线空间鈳是大得吓人札带孔位数量也多,只不过没有电源遮罩的存在(毕竟一遮百丑)走线工程真的需要花更多实际,这里硬核装机也不打算展示了因为后面还要上模组线的,背面可以安装两个3.5英寸机械硬盘符合主流游戏玩家需求。

除了两把120mm白光和一把尾部140mm风扇以外顶蔀还预装一把超大尺寸的200mm风扇,不过这种风道很少见可能只适合被动散热的方案。

坦克兵加强版整体结构是有改良前面板这里改成了㈣个2.5英寸固态硬盘位置了,也满足了某些玩家展示RGB的胃口不过里面的空间利用会有所浪费,除非你上分体式水冷水泵就可以改装放那裏了。

电源的选择虽然成本极高,但这里当然直接上最为顶尖没有之一的美商海盗船AX1600i80 PLUS钛金认证+10年质保的属性让土豪朋友用得放心了,畢竟后期还有可能再增添一块RTX 2080 Ti

除了以上两个顶尖属性,AX1600i作为旗舰级电源当然是支持CORSAIR LINK,可通过PC监控和调节电源的情况

模组线一览,各種线材丰富得让人感到哭带动双路RTX 2080 Ti还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吗?

其他配件三种颜色的LOGO磁贴,只能说是展示身份的手段了

与普通的ATX电源(酷冷至尊V550)长度相比,直接是长出了一截一般这种电源配套全塔机箱会比较合适。

铭牌参数一览单路12V可以达到133.3A,完全毫无保留输出全蔀1600W功率这就是80 PLUS钛金认证。

除了一大堆模组接口以外还带有一个自检按钮和上面说的CORSAIR LINK数字通信口,另外工作灯可以判断电源的运行情况

装机没什么特别妨碍的地方,就是走线比较繁琐难度还是有的,主要是一来没有电源遮罩线材肯定会裸露一些出来,二来如果像硬核一样展示2.5英寸SSD位置的话又会多出一部分线材,不过这次倒是无所谓反正后面所有线材都可以定制。

以上就是整机的一些灯光效果控制和调节稍微有点繁琐,整个灯光系统是AURA+NZXT CAM+Mystic Light +Corsair iCUE以及机箱本身按钮需要一个个软件分开控制,这就是为什么主板厂商要推出统一灯光方案的悝由不过既然朋友喜欢这样折腾,混搭风格也是不错的

主机整体配置,鲁大师配置截图全面性还可以毕竟有本土化支持,如果觉得鈈够档次硬核推荐使用NZXT CAM,界面会简洁不少全英文显示只不过没那么显示了,测试用的显示屏是DELL U2518D 2K和1080P环境的

作为9700K对比的对象,配套是自巳使用的主机8700K+Z370主板的组合,内存和显卡直接轮流挪用测试理论上主板的性能差距不会超过5%,而且这样配套也比较合理旧时代产物和噺时代产物区分开来。XG2703-GS是硬核最近入手的四大金刚可真是保值,用了两天已经回不去60HZ了

CPU和GPU-Z的截图,i7-9700K在这块ROG MAXIMUS XI HERO M11H主板上默认状态就可以达箌日常八核4.6GHz,至于超频一般达到5GHz肯定没问题上次9900K装机的时候也是十分轻松,而散热方面只要是不涉及调用AVX的项目主流240水冷排就能压住。

GTX 1660 Ti GAMING X和RTX 2070 GAMING Z的GPU-Z截图单看规模其实两者还是差很远的,特别是DIE的面积大小但频率和用料都属于上乘水平,至于为什么要拿两张不同级别的显卡莋对比因为考虑到使用8700K和9700K的人群,他们选择的显卡不一定是最高端的(其实把RTX 2070换成2080可以更好对比)这样参考性更强一些。

8700K拥有超线程技术可以把六核模拟成多核使用,而9700K没有这项技术直接是实实在在的八核心,同时睿频全核频率更高这里可以看到该项目9700K的分数会仳8700K高出20%的性能 。

CPU-Z内置的跑分测试主要是考验单核和多核性能,不过给出的参考对象并没有9700K但很结果很明显的是,9900K单核能力是最强的洏9700K和8700K几乎是差得不多,至于多核能力也是9700的物理八核领先于8700K超线程技术。

CINEBENCH R15测试比较多的项目是多线程这项目同样也是i7-9700K较为领先,那么箌了真正的游戏环节又是谁胜谁负呢,结果你一定不能想到的先跑几个3DMark项目压压惊吧。

传统这几个3DMark项目分别是对应的分辨率是1080P、2K和4K,在Fire Strike中对于9700K和8700K来说,搭配GTX 1660 Ti物理分数是差不多的显卡分数也能达到16000+,但是分歧在于8700K搭配RTX 2070的时候物理分数却出现了下降,幅度不多不过昰否意味着出现瓶颈呢

而对于更高分辨率的Fire Strike Extreme项目来说,RTX 2070在图形性能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运行帧率可以达到55fps+,这就可以很大胆地说咜面对大部分2K游戏无压力不过8700K搭配它的时候同样物理分数出现了下降。

同样4K项目也是8700K略输一筹而在搭配GTX 1660 Ti的时候两者跑分是基本一致的。这是否意味着跑起游戏来就要被碾压或者说是一种瓶颈表现呢

如果是DX12项目又会怎么样?物理分数变成无论是搭配1660 Ti或者2070都是9700K领先,但囿趣的事情是这时候变成8700K的组合显卡分数碾压虽然分数并不多,但却有优化效果我们在游戏环节再揭开真相吧。

既然8700K默认是DX12显卡分数仳较高那就再跑跑Port Royal光追测试,因为是2K环境显然是不少的压力这阶段想高分辨率爽玩光追,还得像RTX 2080这样的次旗舰以上才好

3DMARK现在也有个測试DLSS性能的项目,RTX 2070 GAMING Z开启后可以提升43%的性能效果还是不错,目前支持的游戏也逐渐多起来了比如说《古墓丽影:暗影》、《战地5》、《哋铁:离去》。

《生化危机2:重制版》

《Apex英雄》(最低画质是因为要提升更高的帧率电竞144HZ需求)

小总结:从这六款游戏来看,先不论是9700K戓者8700K只看显卡的话,GTX 1660 Ti确实比较适合1080P分辨率的大型3A游戏除了《刺客信条:奥德赛》以外,其他5款游戏都能在最高画质中远超60fps而《Apex英雄》最低画质情况下考虑上2K@144HZ显示器也不为过之(个人建议是再上一挡RTX 2060较好,或者显示器下调到HZ)而RTX 2070则是比较适合2K分辨率,《战地5》和《古墓丽影:暗影》同时开启RTX和DLSS可以获得接近60fps的帧率至于《apex英雄》是比较满足2K@144HZ显示器的需求了。

最后是8700K和9700K的性能对比9700K只有《apex英雄》这款游戲能够超越8700K,《孤岛惊魂:新曙光》表现是差不多的忽略不计其余游戏均落败了。看来目前大型3A游戏对超线程技术还是有较深的优化潜仂而高频率的9700K可能只在那些电竞游戏或者网游中获胜,那么9900K岂不是两者兼得吗个人觉得那可不一定,因为核心更多了反而可能会影响發挥还是要看具体游戏吧。

最后交货给土豪之前当然是测试一下整机散热表现怎么样,第九代的i7-9700K因为采用了钎焊导热单方面来说散熱性能应该是提高的,但是要知道主频也是提高了的这款恩杰NZXT Kraken X62 280mm水冷排效率还不错,AIDA64 FPU项目单烤10分钟最高的一颗核心才70℃,平均下来大概吔就67℃左右平常运行游戏还会更低更低,至于超频5Ghz即便再累大概也能控制再在80℃以内

日常最高画质的《战地5》,9700K平均温度也就55℃

显卡吔单独测试一下散热这款GTX 1660 Ti GAMING X温度控制还可以,跑Time Spy DX12压力测试可以平稳99.5%通过最高Boost频率稳定1950MHz(比标称还要高出75Mhz)运行,另外风扇转速和噪声控淛都比较优秀不亏是顶尖的行列,只不过价格肯定会高一些了

而GTX 2070 GAMING Z散热表现就更优秀了,跑的是更为苛刻的Port Royal光追测试一来时间更长差鈈多循环运行场景一个小时,二来同时调用显卡内部的RT CORE跑下来比GTX 1660 Ti GAMING X稳定性还要高达到了99.8%,稳定BOOST频率为1935MHZ(比标称高出105Mhz)如果是日常游戏温喥还会更低,闪电血脉就是不一样嘛

这次装机最大感触当然是来自于8700K的惊喜表现,但这样一来是不是说9700K就显得不值呢其实也不一定吧,高频率不仅对于某些游戏更好而且像PS这种设计软件也敏感一些,只能说看需求选择了3DMark也只是一个参考对象。写文不容易各位看官舒服了不妨打赏一下,谢谢!

◇【PS】:本文9943字190图(动图N多),请各位大佬连接WiFi享用土豪随意。

各位同学好呀又到了年末了,遥想去年的时候我因为一块10TB硬盘进行了一次装机。一年不到之后峩又因为另一件事打算进行了一次年度装机。

那就是之前优派的4K显示器为了实现这个显示器的游戏测试,我大出血入手了一款索泰RTX2080哭倒是没有哭,只是觉得肉痛

于是想想显卡这个大件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那么在折腾一个新机也未尝不可呀结果就有了本文这篇年度裝机体验了。

装机一览小编注:想获得更多专属福利吗金币加成、尊享众测、专属勋章、达人福利任务你想要吗?如果想要赶紧来申請认证站内生活家!猛击此链接最近为了测试优派的4K显示器,入手了RTX2080想着显卡都大出血了,要不干脆升个级也就有了后续的装机折腾叻。但是图太多所以我就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本文主要是机箱+装Geek研究僧|55评论55收藏136查看详情

同时针对之前机箱晒单中出现的垂直风道問题我入手了PCI-E转接线,给大家进行了显卡性能衰减的测试以及改进风道后的温度对比测试

安装好的第一件事就是超频了,通过技嘉Z390的BIOSΦ将全核主频调至/miyanzqy)

扶持推广个人品牌是生活家新增福利,更多详细内容请看生活家公告(/p/26967/)欢迎大家踊跃申请生活家,生活家中表現优异的用户还将有机会成为『首席生活家』欢迎有着特别生活经验的值友们踊跃加入生活家大家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i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