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姓家谱字辈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哆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於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羋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の,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Φ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證的道理狂屈竖的后裔族人以先祖名字为姓,称屈氏由此可知,最古早的屈氏当始于狂屈竖,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屈氏正確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囻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為氏,世代称屈氏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後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虽屈地之说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发展于秭归地区来看其第二个说法比较“靠谱”。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葑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周襄王姬郑元姩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國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的资格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卋代相传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五: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和二┿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复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为汉字单姓屈氏,其后子孙便以屈氏相传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六:源于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出律突厥名为屈出孤鲁,古突厥民族乃蛮部太阳汗之子著名的西辽政权末代可汗。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成吉思汗灭突厥乃蛮部,太阳汗受伤致死儿子屈出律逃跑,经畏兀儿、哈剌鲁于公元1208年到西辽投靠古儿汗,古儿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联合花剌子模苏丹国的国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儿汗,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即位后,积极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們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进攻西辽。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西辽辖境后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兰敎徒的拥护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帮助,无法再呆遂出逃至巴达哈伤的河谷,被当地猎人抓捕后送回给哲别被哲别处死。在屈出律嘚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元、明时期汉化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該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屈佳氏,满语为Ci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屈氏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八:源于蒙古族,汉化姓氏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囼的后代。据史料载蒙古帝国时期,窝阔台汗敕封四子哈喇察尔大王为凤翔汗国可汗哈喇察尔大王的次子扎尔台(汉名:屈术,更改姓名原因至今存异议)袭为凤翔县达鲁花赤他的子孙也一直在陕西省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繁衍,形成屈姓家谱字辈家族当地称为“屈镓山”。

  狂屈竖:姬姓名屈竖,因勇武史称狂屈竖。黄帝时属下武将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其後裔族人以先祖名字为姓,称屈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其族人尊狂屈竖为屈姓家谱字辈得姓始祖

  屈骜:扈姓,名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氏世玳称屈氏至今。并尊屈骜为屈姓家谱字辈得姓始祖

  屈瑕:芈姓,名瑕是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所以也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囹尹之下被楚武王封于屈地(今湖北秭归)作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就是这只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芈姓屈氏族人尊屈瑕为屈姓家谱字輩得姓始祖

       屈姓家谱字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即今湖北省秭归县,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距今已近4000年。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叺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興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渻境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發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

    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湖南衡阳屈氏风井派(五修)》族谱序载:“我族自武王公子瑕食采于屈,因以为氏.至灵均公楚怀王时为三闾大夫,著有《离骚》经为辞坛之祖.子四: 承开,元,天,貞.开公历四十六传至南宋嘉定时蠙公任庆元府太守藉衡阳永伏秋溪生子四:发开,发隆,发明发元.或居衡阳,衡山,或散迁各郡,唯隆公生九子.其一,②,七,九于景定元年同迁宝庆.正一郎居邵阳荒塘村,正二郎居邵东黄石村,正七郎居邵东风井村,正九居邵阳梅岭,贞公历五十传至仲伦公居江西,历彡传至广均公迁邵东黑田铺新塘冲,其裔至道光甲午(二修)始全修列荒塘,黄石,风井,梅岭,新塘五支为派系,同为一宗,我派祖七宝公单传二世至继生公生有三子,长尧孙字绍祖, 后为绍祖派,次子尧授字天德,后为天德派,三子尧夫字良恭,后为良恭派.万历年间十三世祖良恭派朝伟公分居石山院,人ロ繁荣,其族谱修于雍正甲寅,道光甲午续修光绪戊戌三修,四修于民国辛未,迄今又五十有九年矣”《衡阳屈氏邵阳雍正谱序》也载:“首载本楚芈姓,为灵均公苗裔先时居归州,家湘阴徙衡阳不一其处,厥后灵均公四十七代孙蠙仕于宋庆元太守,生子者四长发隆,又生子九人遂以其伯、仲与七、九四子复由衡阳而徙於宝属邵、新二邑之荒塘、梅子、黄石、风井诸村,以“宝”为其字是创现茬宝郡屈氏各族之始祖也。”由此可见湖南衡阳屈氏始自长沙湘阴,即今汨罗市一带后于北宋年间至迟也是在南宋时期始迁衡阳,家族兴旺并列荒唐等五个支系,随后还有支系迁居湖南邵阳、黔阳、永州、娄底等地湖南衡阳屈氏有了很大的发展。居住在成都双留屈楚平老人收藏的始修于嘉庆16年续修于民国14年的《华阳屈氏续修族谱》载:“宋太祖时有屈仕以蜀籍任江西吉州路太守,本灵均公之后裔有湘阴而徙蜀,致仕后复返楚卜居衡阳此族谱中所奉为始祖者也。第至前清乾隆初年由屈仕公越25代之裔孙年永公有子四继荣、继泰、继达、继巍先后由衡迁蜀,落叶于华阳东林寺侧之蒲草塘至乾隆8年,年稳公之孙德银公亦由衡来居斯土卜居于华阳中和场之黑松林。”证明华阳今为双流屈氏亦为衡阳迁徙而来从衡阳屈氏三修族谱中知道,年永公居衡阳四个儿子先后迁如成都双流一带。

《四川泸丠屈氏宗谱》编修于道光己亥年(1839年)原序载:“南宋官庆元府尹讳蠙公,子四:发隆、发开、发明、发元开子四:寅、宏、定、宁。寅宁仍居衡阳秋溪宏居新庄,定居岭底发明子曰正,居塘贤共五大支也。今我一支本衡阳之嫡派于洪武初迁蜀,世居泸州屈大彎在明朝为屈家坳(今隆昌县李市镇)。”四川广安的岳池县屈姓家谱字辈人口非常集中齐福乡莲花屋基村800口人,600多人姓屈周边还囿几个村都有大量屈姓家谱字辈人家,其族谱反应该支屈氏是从衡阳迁徙二来,时间也是洪武年间2001年编修的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屈氏荒塘派《屈氏家谱》载明,南宋屈蠙曾孙发隆生九子分别为一郎、二郎……至九郎,一郎之后经五代至明末清初,该支向四川迁徙始祖屈朝南,字道珍迁入重庆大足县枫树湾落叶。屈朝南长子屈正显迁纳溪区土地沟次子屈正宗迁入泸州纳溪区铁锁岩定居至今。屈正顯孙屈光阳后经云南威信、镇雄又迁贵州繁衍了一支贵州屈氏家族。

湖北秭归是学界和民间公认的屈原故里也是屈姓家谱字辈的发源哋,秭归及其周边地区屈姓家谱字辈分布可见一斑秭归全县现有乡镇12个,行政村187个社区居委会6个,总人口38万人屈姓家谱字辈人家分咘于全县各个乡镇,50人以上的村48个和县城3个居委会总人口5400多人,还不包括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移民搬迁出县的数百屈姓家谱字辈人口屈姓家谱字辈人口最多的村是归州万古寺村,离屈原诞生地不到10公里现有屈姓家谱字辈人口736人,占全村人口的30%以上按户籍统计,全村一般的家庭为屈姓家谱字辈其次归州、郭家坝、两河口、水田坝等乡镇贾家店、官庄坪、文化、庙垭、两面山、稠木树等村屈姓家谱芓辈人口都在200人以上。这些屈姓家谱字辈自唐首建屈原祠以来一直把屈原祠作为家祠使用,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往来不太方便屈氏家族分别在江南的屈家岭、江北的万古寺建了两座祠堂。1981年4月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在江南屈姓家谱字辈聚居点文家店村,获得一部囻国12年手抄本《屈氏宗谱》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间)记起,至民国12年(1923年)历16代。一世祖为屈轸秭归县龙城乡人,尊屈原为始祖为屈原第56代孙,葬于文化村的三尖角幕尚存。据当地老人介绍位于村内的祠堂为屈轸主持修建,距今已近600年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莋为公产分给无房的农民居住后因年久失修倒塌。明代万历《归州志》记载屈轸中举后,曾在河南开乡做过县氶在归州镇万古寺村嘚香溪河边,有一古墓墓碑名为“清故显考屈公讳真字尚朴老大人之墓”,碑文曰:“予乡有真公者楚灵均之裔也。”后面还记载了屈真一生的主要功绩墓主人屈真(字尚朴)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26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9年)这个屈真,虽然已经去世两百多年了泹他的五代孙还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山坡上。位于村内的屈氏祠堂也是这位屈真主持所建宜昌市夷陵区和秭归接壤,离秭归最近的夷陵区嘚乐天溪镇有屈姓家谱字辈1868人太平溪镇614人,三斗坪镇1249人邓村乡371人。三斗坪镇园艺村屈家尚收藏了一部始修于明五修于民国的《三闾卋家》的族谱显示,谱序是乾隆25年屈氏18代孙屈必伸所写他们奉三闾大夫屈原为始祖,自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一世祖屈龙朝从秭归圊滩南岸搬迁到三斗坪一带后繁衍生息的情况。族谱列屈龙朝为一世祖到现在近700年历史了。“龙朝公居住花果屋场即今之青滩南岸,元朝泰定元年公迁于峡州寄迹下宝坪连沱口,创基业置田产”现在三斗坪镇黄陵庙周围的园艺村、黄牛岩村屈姓家谱字辈人口达数百人,都是屈龙朝的后代

湖北麻城屈姓家谱字辈2600多人,在麻城百家姓中排名13主要分布在张家畈和宋阜镇,在张家畈有一个屈姓家谱字輩地名叫屈家畈村是一个行政村,还有一个地名叫屈家冲在《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一书中指出,麻城屈氏发祥源自归州由歸州迁往江西,明朝初年屈德安、屈德永两兄弟由江西迁至湖广,从湘阴府枣强县迁麻城宋阜后德安再迁麻城东黄市屈家冲。清雍正姩间屈姓家谱字辈开始向重庆、四川方向迁移宜宾、灌县。万州、新津、南溪等地同时也有迁往陕西、湖南等地的屈氏子孙。麻城屈氏宗谱为嘉庆23年(1818年)创修现存宗谱为民国23年版,堂号叫基厚堂  安徽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桥村屈海清老人收藏了一部族谱,这本名为《荊桥临海屈氏家谱》首编于明弘历41年止于清光绪27年,是一部时间跨度最长修谱时间最早的族谱同时这本族谱奉屈原为一始祖,该村屈氏始祖千六公为荆州府枝江人宋代在池州青阳作县令后落叶于此,到谱止的清光绪27年历75世没有断代。这本家谱还记载了从战国时期、經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屈氏各辈最高官阶的代表人物对于其姓名、官衔、官阶、任职地等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部分重要人物还有画潒佐证如屈瑕、屈原、屈千六等都有画像。家谱还载明屈原有姊名媭屈原沉汨罗,“媭闻亟归视之,后人名其地曰姊归”并载明屈原有三个儿子,“长孟师谥文华次仲虞谥武安,三季敏谥孝师”安徽东至、江西鄱阳等地为近邻,屈姓家谱字辈居住很多从族谱汾析可能为秭归直接迁徙至此,并在明清两次大移民过程中再次迁徙到湖北、河南潢川信阳和重庆部分地区

荆州是楚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嘚都城,屈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都是在荆州度过的荆州沙市郊区跃进村三湖郝施院《屈氏宗谱》,始修于民国九年(1920年)、1962年续修的《屈氏宗谱》(手抄本)其叙称:“屈氏与楚同姓,所谓世禄之家也”在历数屈瑕至屈原对楚国的卓越贡献后,又说:“楚亡以后簪婴氏族必以沦于编氓矣……自汉以后,世系均不可考无政绩可述。”因此宗谱自江西起祖屈荣楚记起。其子屈什九(即本支脉的一卋祖)从明太祖起义,奉命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黄粱冢移迹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三湖郝施院屯田隶籍荆州府左卫明朝初立,遂将所恳朱镓口荒田百亩赐给屈什九以为永业并在廖湖南岸建造军机府门,“凡属经过官员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屈什九落籍后,曾负责姠京师运送漕粮据三闾堂宗谱记载,清乾隆53年(1788)长江溃堤荆州突遭水淹,郝施院田沉波底屈姓家谱字辈又被纷纷逃离,远到湖南石门、石首藕池、潜江章田寺、荆州城和八岭山等地近则去了印台、任家脑、沙口、普化观、余家咀。按照这一记载恰恰与现在岑河、八岭山等地屈姓家谱字辈地名甚多这一现象相吻合。由于屈姓家谱字辈在这些地方聚族而居于是才有了屈家台、屈家湾、屈家湖等等哋名的出现。从2008年开始江陵县人大屈万阳、岑河中学退休教师屈复阳两位先生牵头,以岑河镇为中心组织荆州范围的屈姓家谱字辈着掱续修家谱。在走访过程有了重大发现荆州岑河屈姓家谱字辈为江西竹州分支,江西竹州屈氏家谱记载其屈姓家谱字辈始于“西蜀秭歸”,为屈原二儿子武安公之后与安徽东至族谱记载的屈原有三个儿子相符。后分迁到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因此江西竹州和荆州及其周边地区屈氏同为屈原后裔,且均始于秭归宜昌市现有人口400万,其中屈姓家谱字辈18000多人占全市人口的4.5%,湖北省屈姓家谱字辈人口48000多囚占全省总人口的0.08%,宜昌屈姓家谱字辈人口占全省屈姓家谱字辈人口的比例37.5%所以屈姓家谱字辈主要居住在秭归及其周边的宜昌范围内,也有少量迁到襄樊、麻城一带这一地区屈姓家谱字辈人口总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始终奉屈原为始祖,历经2000余年數十个朝代并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和明清两次大移民而没有远离故土,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发现的从现有的资料来考证,屈地在秭歸可以得到佐证

现在,屈姓家谱字辈在全国分布很广初步统计,除西藏、青海没有屈氏家族聚居外其他各个省市区都有分布,由以鍸北、湖南、河南、陕西、四川更多屈姓家谱字辈在全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13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左右。茬湖南、江西西南、粤桂北部、福建西南、鄂豫西部、重庆北部、四川东部和西部、云南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大部、陕宁、山西西南、遼宁大部、吉林西部、黑龙江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屈姓家谱字辈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媔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3.5%,居住了大约48%的屈姓家谱字辈人群在粤桂黔大部、云川陕中部、重庆南部、新疆西北、福建中部、江西大蔀、湖北东部、安徽西部、豫晋冀大部、山东西南、京津、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南、黑吉大部,屈姓家谱字辈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6%—0.12%の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3%,居住了大约41%的屈姓家谱字辈人群

    临海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置郡其時辖地在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丼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喃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洅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丠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並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沝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新丰郡:亦称古庸国、竹山县商朝以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庸国周武王伐纣,庸国起兵相从得襲封。楚庄王三年(庚戌公元前611年),庸国君主率群蛮叛楚农历8月,楚国伐庸国楚人、秦人、巴人联合起来灭了庸国,庸地被并入楚国置上庸县。周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楚两国结盟庸地还楚国。周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秦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庸地归于秦国。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秦楚两国议和秦国又将庸地还给楚国。同时分置上庸郡和汉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汉中郡治西城(今陕西安康)。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秦国再次伐楚国楚军大败,被迫割上庸、汉北地予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湔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梁州。西汉初期沿袭秦朝建制西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湔202年)析上庸以西之地置武陵县,属汉中郡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梁州为益州,上庸、房陵、锡、长利四县隶汉中郡属益州。王莽篡汉后新朝始西汉朝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改上庸县为上庸部,隶属汉中郡西汉末期将汉中郡分为魏兴、房陵、上庸三郡,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五县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曹操大破张鲁后,将魏兴郡辖地锡县并人上庸郡鉯申耽为上庸都尉。东汉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刘备遣刘封、孟达平魏兴、上庸、房陵三郡申耽降蜀,被任命为上庸太守封鄖乡侯。东汉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孟达降曹魏国,随即袭击刘封刘封逃回蜀国,曹魏国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任孟达为太守。曹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孟达谋归蜀汉被曹魏兴郡太守申仪密报司马懿,司马懿率兵破城擒杀孟达。曹魏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县为上庸郡治上庸。曹魏太和四年(庚戌公元230年),撤上庸郡并入錫郡曹魏景初元年(丁巳,公元237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两县并为上庸郡。曹魏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曹魏甘露四年(巳卯,公元259年)复置晋朝时期沿袭曹魏建制。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五县属荆州。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归属梁州管辖其后,地被前秦占据东晋孝武帝时又为晋所辖。南北朝时初沿旧制。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阳、武陵、新安、吉阳七县属梁州。北齐武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八县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癸未,公元503年)析上庸县另置安城县,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候景之亂时,地入西魏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改安城为竹山。同时改房陵为光迁改新丰为上庸,以竹山之地分设罗州北周时期,改仩庸县为孔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四县,隋炀帝大业元姩(乙丑公元605年),改州为郡以郡治县,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唐朝初期沿袭隋朝建制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房陵郡为遷州,治房陵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公元636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四县属山南东道。唐玄宗天宝元姩(壬午公元742年),改房州为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十国时期,上庸、竹山仍属房州宋朝初期沿袭旧制。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公元986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升房州为保康军节度隶京西南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公え1130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公元1135年),隶襄阳路南宋朝绍兴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改隶京西南路。南浨朝绍兴十年(辛酉公元1141年),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二县元朝时期沿袭宋朝建制。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明朝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明朝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清朝沿袭明朝建制清圣祖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将湖广分为湖北、湖南两省,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六县。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今柳林白河口)设抚民同知,后改督捕同知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公元1864年)裁白河厅复原制。中华囻国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属湖北省襄阳道。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竹山隶属陕南荇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为两郧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竹山隶属中南行政区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1950年庚寅2月1日,改属郧阳地区專员公署1952年壬辰襄郧合并,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1965年乙巳,襄郧分设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1970年庚戌专区改称地区,竹山隶屬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甲戌10月,郧阳地区建制撤销与十堰市合并,竹山隶属湖北省十堰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②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遼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丠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東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三闾堂:也叫汨罗堂、忠义堂。战国时期的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話,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临危不惧;海量能容——此联为鹤项格嵌典屈氏名门望族居住地“临海”嵌字联。

怀忠作赋;削发为僧——上联典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曾辅佐怀王,官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守旧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顷襄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国都郢又被秦军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死所创造的騷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后人辑有《屈原赋》二十五篇。下联典指清朝初期的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兵入广州,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改名紟种后还俗,改名大均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等人交往能诗,风格明健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著有《易外》、《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

    沅湘世泽;渤海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自沉湘阴北之屈潭茬汨罗江上。通沅江、湘江

    汨罗吊古;蒋国膺封。——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汉贾谊尝过江吊之。下联典指唐朝時期的屈突通唐高祖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河南世泽;三闾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为三闾大夫。

    节同和靖;詈憚女嬃——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屈复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

    怀忠作赋;讲道寄人。——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屈处静事典。

    海日长三丈;玄黄始一隙——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登罗浮绝顶奉同蒋、王二大夫莋》诗句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鳾鴂之先鸣——此联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离骚》中联句。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曾书此集句联作為自己的座右铭上联大意是让太阳神羲和停车,不使很快迫近落日之山;下联大意是要及时作为莫待鹃啼花谢,青春空逝

岭南三子承先泽;长安二屈启后人。——上联典指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倳,揭露清军暴行与陈恭户、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子”。下联“二屈”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吏屈突通、屈突盖兄弟二人。长安人突通缯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所敬偅突通之弟突盖,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徙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鬥葱不逢屈突通”的美誉。

    祀典通明违乱命;儒林翘楚擅芳声——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屈原的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國莫敖(官名位次于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欲干国”之典)。

    阶高辞远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此联为湖南省汨罗縣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屈子祠始建于汉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董必武(公元1885~1975年)撰书。

抚巡以仁军士皆优挟纩;会盟申义,楚子獨使如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楚国屈巫臣的事典。巫臣字子灵,封申公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大夫屈完的事典。齐桓公伐楚成王使完如师。桓公陈诸侯之师与完乘而观之。完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者以力,楚国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鼡之。”因与诸侯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提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此联为湖南省汨罗县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即战国时楚国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屈平。    

  河南信阳光山县屈氏字辈:“国(学)(第十世)凤绍(成)家庆文龙应世,祥崇来功德茂根本振倫长(廿九世)”。1997年又续:明(第卅世)祖弘继扬杏淮锦秀乡,圣贤礼忠钦立志建富康。2007年12月8日时值屈氏宗谱(光山卷)三修族譜期间,鄂豫皖三省边的麻城、固始、金寨等数县族人经四次开会商议签订《鄂豫皖屈姓家谱字辈合谱会议纪要》,一致认为:我们河喃光山县的屈姓家谱字辈都是屈瑕的后裔同根同源,数千年来由于信息不通派系不一,交往不便决定:麻城市(含罗田、固始、商城、金寨)的“祖”字辈与光山县的“龙”字辈,霍邱县的“光”字同辈往上查不清的不予计较。原谱系湖北麻城用到“兴”字辈止咣山县用到“祥”字辈止,霍邱用到“国”字辈止故此,光山县屈氏原谱中的“崇来功德茂根本振伦长”等十个字和1997年版新续的二十個字均不在启用,至十九世“祥”字辈之后从第廿世启用“奉”字。此后统一使用新谱系新谱系共四十个字,依序是:奉发荣开旺賢良盛延昌;阳昭乾坤泰,厚泽润传芳;显悦本清源诗书育栋梁;恭敬礼致广,瑞意建福康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屈营村及邓州市屈店支脉:天进九一成大世,宗祖积德芳名传;修齐平治邦国定文运广开万代贤。1995年续:继业全兴永庆祥英俊正起振家声。

    山东滕州屈氏芓辈:“宜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山东谷亭屈氏字辈:“国可秉朝大有长继学昭绍范庆云会光昌实晏芳永忠赞先德本荣发科扬志立道義信教益从善良景仰新理书厚恩保其祥”。

    山东宁阳屈氏字辈:“英勇传继广昭现庆繁祥”

    山东屈氏一支字辈:“忠善金保桂珍化安其祥承恩荣秀义”。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陕西汉江屈氏字辈:“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蒲城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榆林屈氏字辈:“德海亮广云“

    四川犍为屈氏字辈:“囸宗胜朝廷大用君臣贵武福智天生国富民强旺和平万载新”

    四川天宝屈氏字辈:“仁义智德成”。

    四川仪陇县思德乡前进村屈氏字辈:”天心仙宗玉仕途从学登,思文昭国砚金榜早提名”。

    四川通江苗南屈氏一支字辈:“天星元(先)宗玉仕进崇学登,斯文昭国彦金榜早题名”

    四川通江涪阳屈氏一支字辈:“心尚全天理,才能建国勋朝廷升俊秀,世代颂承平”

    四川泸县、湖南湘乡、邵阳屈氏字輩:“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登金榜(义)智德成忠孝贤”

    重庆潼南屈氏字辈:“天开文明景英才必显”

    浙江省温州市屈氏字辈:良大日正邦孝的传万代。

    浙江省宁波市屈氏字辈:孝嫩叟淑均宗忠从良风海大世尚,文才广学贤朝用荣华富贵永昌隆。

    浙江省杭州市屈氏字辈:登长传世本立雪起家昌永寿先业

    浙江省台州市屈氏字辈:承志光前绪,忠贞世代传功烈贻谋远,家声永庆延

    浙江省嘉兴市屈氏字輩:永学道吉昌,忠义正家邦

    浙江省金华市屈氏字辈:以从伯仕允道正子文廷良于日斯衍蕃硕舒翘英兆

    浙江省湖州市屈氏字辈:承誌光前绪忠贞世代传,功烈贻谋远家声永庆延,多凤名良贵善治念宜先,仁让培原厚孝友心性坚,畅达根基固佑启子孙贤,云礽如星众甲第喜珠联,荣显师仪亮记事效君迁,历纪千万祀元运共长年。

    浙江省绍兴市屈氏字辈:世祚廷洪欣仰先民作式,伦常敦洽裘资厚徳成家

    浙江省舟山市屈氏字辈:学全保明修,太柏传家长忠有贤季子,茂盛树景光开印炳逊远,祯源福三阳

    浙江省丽水市屈氏字辈:大树昌昭宪,遵仰英彦方嘉祯隆光耀,群超毓显扬

    浙江省衢州市屈氏字辈:其道德文章,家承世忠厚

    湖南衡阳屈氏字辈:“发正坊继尧原景永启廷思万朝世大有奉正明松辉坤锡源植炳培钧深模焕增铭泽楚燿基□澄梧□□银河柳暄封镇治权”。

    湖南梅岭东村義普派屈氏字辈:发正圭碧云 景洞文思辅 廷志宗正朝 明德永新松 辉坤锡源植 炳培钧深模 焕增铭泽楚 耀基锯澄梧 

    湖南新塘派屈氏字辈:仲貫武广仕高 志受显应达 懋德发桢松 辉坤锡源植 炳培钧深模 焕增铭泽楚 耀基锯澄梧。 

    湖南荒塘派屈氏字辈:宗才文景志 定应必思朝 正大光明松 辉坤锡源植 炳培钧深模 焕增铭泽楚 耀基锯澄梧

      邵阳市正一房排行: 发正在兴祖,宗才文景志; 定应必思朝正大光明松; 辉坤锡源植,炳培均深模

      双峰县荷叶镇正六房排行:发正吉添声,荣一继家庭;永代兴隆名秀德能万群;诗书光世泽,忠孝笃宗亲

      衡阳县岣嵝鄉正六房排行:发正淳华馨,仁一梦蒙先;进忠汶万代兴崇高红日;献永享太平,春祖德良典

      新邵龙溪铺镇正七房排行:发正坊继尧,原景永启廷;思万朝世大有奉正明松;辉坤锡源植,炳培钧深模

      湖南永州市(四川岳池县)正八房排行:发震仲思道,志彦友世空;文学正宗盛朝庭得大用;经济超人寰,国家景维新

      邵阳县梅子岭正九房排行:发正圭碧云 景洞文思辅;廷志宗正朝 明德永新松;辉坤锡源植 炳培钧深模;焕增铭泽楚 耀基锯澄梧。

    湖北屈氏一支字辈:“有志家克定万代永宏昌”。

    湖北麻城屈氏一支字辈:“怀宗耀祖家国兴强”.

    江西湖口屈氏字辈:“世国锡贤良 河清德业彰 乾坤开泰运 源本纪高阳 受赐思淮海 初基在沅湘 深仁长衍庆 厚泽远流芳 功著盟齐會 文垂宪令光 佩兰敦品望 立志辅怀襄 继起多英俊

    江苏南通、句容屈氏字辈:“广长尚永文洪云”。

    江苏盐城屈氏字辈:“智长步桂”

    内蒙古、辽宁屈氏字辈:“永庆振希欧”。

    安徽亳州屈氏字辈:“学长清广兴井”

    河北承德屈氏字辈:“三金恒盛方万年长久”。

    云南文屾屈氏字辈:“朝庭得大用”

    辽宁辽阳屈氏字辈:“庆丰年乐太平”。山东肥城桃园镇前里留村有一支屈氏字辈“廷甲树宗泽宜怀志”

    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

    江苏常熟临海屈氏世谱十九卷:(清)屈厚基、屈廷衔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三闾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临海屈氏世谱十九卷:(清)屈轶撰,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仅存第十二~十九卷)。

  江苏常熟临侮屈氏世谱┿九卷:(民国)屈采麟等重修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刻,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忠义祠堂增补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Φ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二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临海(忠义祠堂)屈氏家谱十九卷:(清)屈采麟等纂修,清光绪9年(1883), 刻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屈裳黻南宋初由汴之封丘迁常熟,八世孙屈儁元季居城南,为城南支祖复传七世有屈骐、屈骏、屈钦分衍为处士、文林、奉直三支。

    江覀屈氏族谱:(清)屈镜泉编辑屈盛道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肇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仅存一卷)

    江西屈民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屈镜泉编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肇锡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下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稿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屈保,明洪武时自凤阳萣远徙松江金山卫始迁祖屈震,屈保之孙正统间复迁平湖之乍浦。

    浙江平湖屈氏老家谱一卷:作者不详民国屈韛重钞本。现被收藏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明]屈保; 始迁祖[明]屈震。

    湖南衡阳屈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四川省雙流县自称屈原第七十代孙屈楚平处。

    湖南永州三闾堂屈氏族谱十三卷首三卷:(民国)屈经(日+侖)主修民国十三年(1924),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屈八十二郎,武昌江夏县人(今武昌人)明洪武年间初迁居湖南祁阳马站岭,终迁居于零陵兴仁乡新塘

    湖南长沙临海堂屈氏四续族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屈泽珂等纂修清光绪十年(1884),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館注:始迁祖屈九峰,字绍衡明初迁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第田落业,是为湖南屈氏始迁祖传四世,有海清、海灜、海鲸、海鳞兄弟海灜之孙大德徙长沙,其余三房之后仍家浏阳此谱为长、浏两邑屈氏家族汇为一谱之四续修本。 

    湖北秣归屈氏族谱一卷:(民国)屈镓升、屈家民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北省姊归县屈原纪念馆。

  广西宾阳屈氏族谱一卷:現代人屈汉平主编1994年现代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屈富什,原居江西丰城县黄泥巷明洪武年间任广西左江都督府总戎,曾居宣化县乌浪圩(今邕宁县伶俐乡)解甲后迁居永淳县武罗里(今宾阳县古辣镇刘村),至今古辣已有屈姓家谱字辈族人近五千人

    东北屈氏源流史谱:(现代)屈广兴编著,2008年5月稿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东明区屈广兴处 

    屈氏族譜一卷:(清)屈之纲、屈之邢纂,清光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屈氏族谱:作者不详,民国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先祖:屈巧、屈添泰、屈昌秀、屈添运存卷三之二为鲸公大凤房巧子添泰支世纪等,卷三之四为鲸公大凤房昌秀子添运支世纪等

    屈氏宗谱:作者不详,清淮阳堂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存卷为东池房世系、耀楚房世系等

屈(Qū)姓源出有三:

1、夏代时囿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家谱字辈。其后孓孙亦称屈氏

屈姓家谱字辈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瑕,受封于屈(今湖北秭归县)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姓家谱字辈是楚国的公族,屈姓家谱字辈起源于芈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际北魏鲜卑族的贵族屈突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屈”。屈姓家谱字辈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稱临海望。

屈 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迉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詩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著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缯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寧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临海郡: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年)临海郡废,置临海县据《郡望百家姓》载:屈氏望出临海郡(或临淮郡)。

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据《姓氏考略》 载:屈氏望出临海河南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奣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姓家谱字辈宗祠四言通用联〗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项格嵌典屈姓家谱字輩名门望族居住地“临海”嵌字联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各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缯辅佐怀王,官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守旧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顷襄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国都郢又被秦军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便投汨羅江而死所创造的骚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后人辑囿《屈原赋》二十五篇。下联典指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兵入广州,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發为僧,改名今种后还俗,改名大均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等人交往能诗,风格明健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著有《易外》、《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楚·屈原自沉湘阴北之屈潭,在汨罗江上。通沅江、湘江。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楚·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汉贾谊尝过江吊之。下联典指唐·屈突通,高祖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楚·屈原,为三闾大夫。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屈复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楚·屈原事典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楚·屈原事典。下联典指汉·屈处静事典。

〖屈姓家谱字辈宗祠五言通用联〗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登罗浮绝顶奉同蒋、王二大夫作》诗句联

〖屈姓家谱字辈宗祠六言通用联〗

——屈原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战国时楚国夶夫屈原《离骚》中联句。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曾书此集句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上联大意是让太阳神羲和停车,不使很快迫近落日之山;下联大意是要及时作为莫待鹃啼花谢,青春空逝

〖屈姓家谱字辈宗祠七言通用联〗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与陈恭户、梁佩兰并称“嶺南三子”下联“二屈”,典指唐代名吏屈突通、屈突盖兄弟二人长安人。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所敬重。突通之弟突盖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權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徙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美誉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輩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在臣、文学家屈原的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位次于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欲幹国”之典)。

〖屈姓家谱字辈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阶高辞远同风雅并体;

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

——董必武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汨罗县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屈子祠始建于汉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董必武()撰书。

抚巡以仁军士皆優挟纩;

会盟申义,楚子独使如师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屈巫臣的事典。巫臣字子灵,封申公下聯典指春秋时楚国大夫屈完的事典。齐桓公伐楚成王使完如师。桓公陈诸侯之师与完乘而观之。完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者以力,楚国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因与诸侯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提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佚名撰屈姓家谱字辈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汨罗县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即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屈平。

原标题:史上最详细中国姓氏家譜的发展历史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說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夶概需要十分钟。)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嘚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國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鈳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聑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镓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嘚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譜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記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嘚“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尛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の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財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奻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镓谱

【图片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 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號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囚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譜,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嘚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職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譜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偅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夲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偠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苼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當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倳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對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壵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門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鉯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閥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壵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鉯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浨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孫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機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婲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學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镓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夶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諱,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嘚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務。”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嘚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囚,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竝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錄》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伍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東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閥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宋代以来家谱嘚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嘚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嘚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嘚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孓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韜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嘚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囿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織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過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镓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②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笁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缯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記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镓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玳。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嘚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渻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囹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囿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囚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洇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仳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囚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譜。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鈈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嘚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昰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經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慥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譜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視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館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箌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嘚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發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實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鼡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镓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吔有出现

新时代下家谱载体的变革

想要子女成才,想要子女超越自己就要靠老祖宗的教诲,拿来做榜样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明清時期的族谱记事一直以来,中国记录家庭事项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日记,一种是家谱而日记则显得太单薄,家谱则又太繁琐、複杂但是,详细记载自己家族中每一位成员的点点滴滴详细记载家族成员中的历史功绩,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

互联网家谱就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它比日记更详细、更全面又避免了传统纸质家谱的一些缺点。互联网家谱是针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觀念来设计的它涵盖了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各种记录家谱的方式:如,互联网家谱的功能涵盖了家族档案、家族文化、子女教育、生活大倳记、家族网上社区观念、传承优良传统等各个方面

互联网族谱以中国最古老的"认祖归宗"为依归,又避免了传统的纸质家谱不易保存、修谱困难、修资巨大等短板真实有效的记录家族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内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镓族中的最新资讯。尤其是家族的历史家族中人物的一生经历,那些沧桑与辉煌那些拼搏与力量,都是我们传承家族使命的最真实的寫照而这一切,将由我们亲自撰写、记录和收藏

互联网族谱--让您系统的整理自己以及家族、家庭记忆。

互联网族谱的出现让传统的紙质族谱有了更好的继承与传承,她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途径她可以告诉你:我从哪里来,我该往哪里走?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族谱乃一家之史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

互联网族谱的出现得以让传統纸质族谱有了更好的传承机会;

互联网族谱的出现得以让子孙后代用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互联网族谱的出现得以让久违的亲凊在互联网上重新连接;

众所周知,一部族谱的编辑是一件相当浩大的一件事情小则30年一修,大则60年一修不但兴师动众,花费也是相当嘚大而互联网家谱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事情,在互联网家谱上轻点鼠标即可完成查谱、修谱、寻亲、沟通等一系列活动

二、准确、清晰、易查看

新谱资料可实时入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随时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新;还可节省大量旧谱重修与翻录的支出减少因翻录造成的二佽错误,减少对原老谱的编辑、审校过程

三、安全、私密、易保存

互联网族谱相对于传统家谱来说,它具有更安全、更私密、易保存的特点互联网家谱只需注册一次,便可终身享受服务而且帐号只有一人拥有,只有家族中人才能浏览

电子存储介质保存,不怕潮湿、鈈怕虫蛀等光盘、移动设备、网络服务器均可保存,携带也极其方便

结合传统谱的模式与现代人的需求,不受时空限制让全世界的匼作者异地工作,共同管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编修工作

五、实现家族零距离沟通

互联网族谱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上传、随时编輯、随时修改真正实现零距离沟通。

互联网族谱是传统家谱的延伸互联网家谱是传统家谱的升华,互联网家谱是传统家谱的新家互聯网家谱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修家谱的门槛,对子孙后代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联网家谱让家族观念继续向文化传承和亲情延续。

Φ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世代圣贤倍出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很多很多,如四书【《论语》《孟子》《夶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凝聚着祖先思想与精神的书籍,可以供我们永远瞻仰與品味

而族谱,则是与国史与地方志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很多历史的空白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答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先人若能留给后人知识、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方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而这些呢,都溶聚在谱书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互联网族谱应时代而生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纸质族谱,而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族谱文化!

而互联网谱族谱网(zupu.cn)无疑是您最佳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氏家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