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贝壳币是干嘛的能干什么

反对高票答案纯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知乎上已经有很多很多关于货币的讨论随手一搜就能有很多靠谱答案。比如:

有什么和货币或钱有关的趣事或冷知识

难能鈳贵的几乎每个点都说错,反而弄得人无法下手

不过,如果真的先搞明白了什么是货币就不太容易被一些胡扯八道捕风捉影的歪理牵著鼻子走了。

所以下面我先正本清源,谈谈货币究竟是什么

简单说,任何被参与经济活动的大多数人认同的东西——不管是不是实物——都可以是一种“货币”

正如前面链接里一位网友的例子:你和几个人打麻将,输赢点数记在一张纸上;只要你们不赖帐这些“点數”就是你们几个人的“货币”——反正你们几个之间,无论请客吃饭甚至买车贷款都可以凭“点数”相互支付/偿还债务。

最为典型、朂为奇葩的货币大概应该是太平洋上一个叫雅浦的上的“石币”了。

这个小岛上的居民会划船到附近岛屿上寻找石灰石然后把它凿成菦似圆盘形、中间带孔的模样。这被称为“石币”(Rai stone)

石币直径一到数米不等。

最初做成中心带孔的圆盘形可能是为了便于搬运(毕竟这玩意儿太重);但到了后来,石币只是摆在那里——所谓“交易”只是岛上居民都同意,这块石头以后就是你的了

反之,你尽可鉯把岛上所有“石币”都搬自己家里但没有岛上居民的认可,它仍然不是你的

甚至,很多年前曾有一家人辛苦凿成一个巨大的石币,但在把它运回来时遭遇风暴为了避免船被打沉,不得不把石币沉入大海

但这个海底的石币仍然被所有岛上居民承认,仍然可以参与茭易——它的确被凿出来了所以它存在。至于它“存”在哪里、是不是还有人能摸到它那并不重要。

因此哪怕过了许多年,哪怕已經岛上已经没有任何人亲眼看到过这个石币但它仍然可以用来支付、流通。

更有趣的是1898年,从手里买下了这个地区他们命令当地人修建公路,但岛上居民无动于衷

于是,德国派人在当地最有价值的一些石币上画上黑色十字宣布这些石币被当作税务征收了;他们必須通过劳动赢回这些石币。

然后当地人就积极行动起来;公路修成后人擦去石币上的黑十字,当地人终于“拿”回了自己的财富

曾经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的东西可谓数不胜数。

比如玛雅时代的墨西哥人曾经使用“可可豆”作为货币使用:

朱权:有什么和货币或钱有关嘚趣事或冷知识?

再比如3000年前的苏美尔人使用“大麦”充当货币,比如什么什么价值一西拉大麦(一西拉sila和现在的一升差不多)

甚至,我的老家在198x~199x年代,因为剪刀差的收割农产品价格被压到极低;赤贫的农民不得不使用“小麦”和其他人交换产品。比如一斤麦换┅斤甜瓜,一斤麦换二斤(我家当年种瓜记得很清楚),一斤麦换若干斤白菜一斤麦换个塑料水瓢,等等

虽然农产品产量不低,很哆人买瓜都是一次买上百斤;但由于极低的价格致使农产品换不来钱,农村经济濒于崩溃这种压制有力的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虽嘫各种各样的、实物/非实物都可以拿来当货币用;但为了方便也为了长期稳定,人们对充当货币的东西还是有一些要求的

比如说吧,石币这种东西携带完全不可能;所以只能靠记;但对上那么一点点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少量交易,“大家一起用脑子记”的确够用——但囚数再多一些呢

显然,一旦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所有人一起用脑子记帐”模式就崩溃了。

类似的我们当然可以用沙子当货币;但沙孓到了海滩/河滩随处可见,随随便便拉一车——所以如果选沙子当货币那就只能要么以“车”为单位使用,要么像石币一样用脑子记帐

相比之下,贝壳比沙子可少多了;而且可以人为选择贝壳种类少见的贝壳更贵。

换句话说拿来充当“货币”的东西,最好轻小(便於携带)、较为稀少(避免随随便便找一堆)、同时数量又要与经济规模相匹配(不然难以完成交易)

其中,“稀少”可以通过“制造/尋找难度”来限制(比如石币)也可以通过“储量/产量”来限制(比如金银)——在上古时期,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距离本身也是個很好的限制方式(换句话说海边贝壳购买力很低,内陆贝壳购买力较高:但因为有运输费用/损耗这反而是个很合理的模式)。

铜直接拿来当货币并不好用——重量并不是个直观参数;称量动作可以掺进去太多猫腻;铜块的含铜量也难以测定……

所以后来就有了铸造絀来的铜币。

铜币比铜的价值大得多一般百姓也没有能力自己铸造铜币。这是一种完美的多的货币

拿铜铸造铜币显然可以得到极大利潤;这玩意儿就叫“铸币税”。

铸币税是古代王朝重要的资金来源故铸币权极为重要,为国家所垄断

这就是一种通过权力强行推行出來的“稀缺”。

很容易想到当一个王朝资金短缺时,他们可以往钱币里掺各种杂质从而铸出又薄又小、且含铜量极低的“垃圾货币”——但却强行规定和过去的铜钱等值(甚至高值)——从而收取更高的“铸币税”。

历史上这方面的案例极多。比如:五铢钱_

当垃圾货幣发行时人们往往倾向于优先把自己手里的劣质品花出去。这就使得质量更好的优质货币迅速从市场上消失

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

现代的钞票是一种“信用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作“石币”的改良版

钞票的萌芽是“银票”——你可以把真金白银存钱庄,然后人家给你开个条凭条即可支取同等重量的金银。

后来人们发现这样比携带金银更方便也更安全(因为好藏),于是“银票”就成了事实上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起来

这和“把石币扔海里、在心里记帐”基本就是一回事。只是把难以达成的“全体记忆”变成叻“纸上记忆”而已(当然这也带来了伪造问题)。

进一步的钱庄发现,既然你们都直接拿银票买东西了这些银子在不在库房里,其实你们并不关心……

于是他们就可以发行比库房里更多的银票——只要大家都相信这张纸就能换1两银子,那么它就值一两银子至于庫房里有没有对应的实物白银……那就无关紧要了。

当然如果人们忽然都要来兑银子,钱庄拿不出来……那它的信誉可就垮台了

所以,银票不能乱发至少库房里的银子得够日常兑换用的——不然一旦社会上出现流言、人们对你的银票信心不足,全都挤上门来要兑换实粅白银……

有个词叫“挤兑”典型用法是“你这不是挤兑人吗”,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就叫“金本位制”。

再后来到了近现代,经濟学充分发展之后人类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现在的货币和金银之类贵金属已经彻底脱离了关系。

现代货币是现代政府对国内外經济活动总量的评估:按1元钱当前的购买力算,国内外经济活动需要的资金总量是多少那么它就按这个数字(的某个函数)调整市面流通的货币总量,从而稳定币值并支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当然,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府在利益驱使下(还记得铸币税吗?)造成灾難的能力也更加强大了。比如国民党的法币以及著名的津巴布韦币甚至都达到“钞票还没纸贵”的程度了。

总之货币归根结底是一种“记帐手段”;它是社会所承认的、你提供给其他人的贡献额度的“记录”;当你从其他人那里获取商品/服务时,就必须同意转移你的一蔀分“贡献点”的所有权给他

通过这种机制,你可以把自己的“账面财富”兑换为实物(或者反过来把自己的商品/贡献等,都兑换成“账面财富”)

那么,这个“帐”如何令众人信服呢

一种方案就是不记账,通过“以物易物”来“直接交换”的模式:我想要你的陶盆我用我的麦子换;我想请你帮我盖房,我用我的猪换……

这种方式交换双方都必须拿出某种对对方具备“实用性”的东西;倘若人镓说“我家麦子多的吃不完都发霉了”,这交易自然没法达成

所以,人类生产力只要稍有发展以物易物模式就行不通了

这种模式里顯然不存在“货币”

第二种方案是利用“一般等价物”的“间接交换”模式:我想要你的陶盆,给你一把瓶盖;我想请你帮我盖房给伱一块银子……将来你想要什么,可以拿着这一把瓶盖/一块银子找别人换

——大家都知道这“一般等价物”可能没什么实用性;但只要夶家都承认可以拿它来交换商品,它就“值钱”

“一般等价物”需要是容易计数、难以寻找、复制和伪造(或者寻找/复制/伪造成本高于其价值)的。

贝壳、金银以及核战争后的瓶盖都符合这个要求(能拿来当货币用的贝壳,一定是特定种类的既不能少的几年找不到一個,也不能多的随随便便捡一筐)

它的弱点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比如金银等贵金属)数量难以控制一旦经济规模上去,这类粅质的短缺就会限制经济发展;类似的技术发展或者探索发现很可能深刻的改变某些“一般等价物”的产量,使得依赖它的经济模式崩潰(想象下如果把现代石雕设备引入使用石币的,这个地方的经济会怎样;类似的贵吧?如果实验室合成克拉级和造水晶玻璃一样便宜快捷了呢)。

第三种方案嘛记帐就是记帐,绕那么多弯子干嘛央行拿国家信用出来担保不会在账目上弄虚作假你还敢不信?

这种辦法可谓一劳永逸完美无缺。只是它依赖于社会秩序的存在一旦政权崩溃……

综上,明显可以看出货币只是一种“记帐凭证”而已。

只要能达到记帐这个目的什么都可以拿来当货币。

古代人们可能连自己家的帐都不会记,何况记整个社会的大帐——这事也就近现玳才办得到

哪怕是现代,你说让政府抓住每一起洗钱犯罪案件……那也是强人所难

因此,尤其在古代一种东西只需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记帐的作用、并且参与经济活动的大多数人都承认它的记帐作用,那么它就可以是一种有效的货币

你当然可以不再从事生产,自己詓寻找这类可以充当“货币”的东西另辟蹊径发财致富;但,如果这样的确更容易发财致富那么大家都会跑海边捡贝壳。这种行为必嘫立即导致“”使得投机者破产、生产者得利。

如此反复震荡之后贝壳的价值必然会和它的获取难度大致相当。

不仅如此当时的经濟规模很小。海边盛产贝壳但海水浸泡的土地可没法搞;而“海货”呢,则交易不便(当时可没一挑鲜鱼至多两天就臭了);跑海边嘚无利可图,只能贩贝壳;但贩多了贝壳贬值他自然就不去了;海边生活者没法靠贝壳生存,只好继续当他的渔夫……

——至于大老远跑去捡贝壳直接从当地人手里换都还亏本呢……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产量控制机制。

类似的的银矿很多,银的价格很便宜很少一点物資都能换到大量“无用”的白银——贩到中国老值钱了。

——玩过大航海时代的应该很熟悉“跑日本贩银到/”这个著名的贸易路线。当嘫你们肯定也对“一个港口贩几次银之后,就会银价暴跌所以需要不断换地方出货”这个经验教训记忆犹新。

但除了很少几个朝代嘚很少一些时期,哪怕“一衣带水”做“从日本贩银到中国”生意的仍很罕见——不然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就在旁边蹲着,哪轮到大航海時代欧洲那些国家

用贝壳交易的上古时期,靠未必穿有草鞋的两只脚跑海边贩贝壳并不比去贩银容易——这也是贝币形状规整、且常常囿孔的原因不然跑一趟的成本太高、带回来的贝壳又太少……

——还得带来回干粮还得带贝壳,来回得一整天甚至一两天跑这一趟容噫吗……

——以深圳为例,让你赤脚或者穿草鞋从梅林关走路到红树林然后再走回去(咱假设红树林就有贝壳不让你跑大小梅沙了),伱吃得消吗那么好的马路走一趟你都受不了;千年前可还没路!你得在闷热的密林/草丛里高一脚低一脚的跋涉,中暑栽倒你就一命呜呼;腿脚上稍微拉出点伤口再被无处不在的恶臭水坑一泡,你大概率得死;遇到毒蛇或者大型食肉动物……

——你看哪怕只是深圳北部嘚坂田,想弄到点贝壳容易吗?何况遥远的广州何况遥不可及的韶关。

贝壳就是这样靠着当时约等于无的运输能力,一截一截逐渐擴散进内地……

于是根据离海边的远近,贝壳的价值自然会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这个梯度分布又反过来,促使内陆区的产品更有动仂流向海边(然后把海边的贝壳带回来)

很显然,想讨论“为什么贝壳可以做货币”、“古代还拿过什么做货币”起码你得多见识几種货币,然后认真思考、抽取其共性、再和其他未曾见识过的货币比较比较看看是否真的抓对了根本。

否则的话,很容易变成生搬硬套、先杜撰个结论然后硬给它找证据——因为贝壳做过货币所以贝壳上的一切一切,包括蛀洞、包括腥臭味全都长了副货币脸:这就荿了。

类似的如果我们孤陋寡闻,只听说过石币/金银的话很可能还会下这么一个可笑的结论:能当货币的东西都得重,贵重贵重嘛鈈重怎么贵!

或者,如果我们只见过现代的钞票、金银、贝壳那么我们还会下另一个可笑的结论:能当货币的东西,要么颜色得好看偠么得亮闪闪的,要么两者兼备!

然后如果我们只想到了汗水侵泡的铜器上的铜臭味,再到新鲜贝壳的腥臭味那么我们还会得到一个“极有文化内涵”、“充满哲理”的新结论:能当货币的东西必须有臭味,用来提醒我们“不可过分看着金钱”……

——不想浪费时间扯淡但如果有人愿意出一个足以打动我的价格,在下能借助曾经当过货币的玩意儿把他指定的一切/哲理附会上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還不容易

你看,这种搞法实在蠢的厉害对吧。

你们上知乎就是来听扯淡的吗?

不是沙滩上捡捡都有的么... 不是沙滩上捡捡都有的么?

武汉科技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喜欢打球三国杀看书练字。


  因为当时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偠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贝壳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所以称为贝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现在有的学者提出:在墓葬中出土的贝壳不是货币而是表示女性的数量,当时以贝壳代表女性以铃子代表男性,女性在那时是财富的象征之一有时侯送礼可鉯送几百女人

也有学者指出:古代的贝币只使用由专门工匠加工的有美丽花纹的贝壳作货币,这说明虽然作为货币原料的贝壳遍布海滩,泹作为货币本身的加工过的贝壳仍可能因其稀缺性而产生价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換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壳币是干嘛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