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来学网押题题骗人?看我怎么退钱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为朱永新对话约翰·库奇的活动现场)

近日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与苹果首任教育掌门约翰·库奇,在搜狐媒体大厦,就“学习的升级:技术如哬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话题展开了一段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对话。

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掀起一场未来的学习革命,学习能力已然荿为了每位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能通过哪些途径改变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又该如何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升级自己的学習?朱永新向约翰·库奇提出的“教育十问”引人深思。

朱永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约翰·库奇(苹果公司首任教育掌门人,乔布斯亲自登门邀请的第54号员工)

(图为约翰·库奇在现场)

1 在线學习对于边远、农村地区、高中生、学习科学方面的学科更有帮助

朱永新:可汗评价你说你一直是在线学习方面的先锋,是最早真正了解课堂技术力量的人之一你认为在线学习对于哪个阶段的学生最合适,对于哪种类型的学生最合适对于哪些学科的学习最合适?

约翰·库奇:我认为高中生可能更适合在线学习。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们若是对课堂上老师讲得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可汗学院了解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可汗学院在在线教育领域做得非常出彩的部分。

在我看来在线学习在学科方面并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但学生们通过网絡平台在线学习科学相关的学科知识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能让他们受益。

尤其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对美国郊区的学生们来说,通過互联网学习在线课程是他们非常大的优势。

(图为朱永新对话约翰·库奇的活动现场)

2 一个冰淇淋的故事让所有斯坦福的学生都想来蘋果上班

朱永新:你和乔布斯曾经是同事我听说他曾经提出过教育领域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我们在教育技术上投入了如此多,却遠远没有发生像工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变化我想了解一下,乔布斯是否真的提出过这个问题你对于乔布斯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约翰·库奇:经常有人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乔布斯之问”,就认为这肯定是真的,便越传越广,我也算其中之一后来,我跟作者核实才发现這个作者其实根本没有见过乔布斯。

在我的印象里乔布斯是一位非常聪明绝顶并且才华横溢的人。他很有激情很有个人魅力,并且特別善于讲故事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跟我分享了对于苹果未来发展的愿景当时他引用了一篇《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探讨了哪种动物能使用最少的能量完成指定距离的移动“秃鹫第一”,乔布斯说“人类排名最低,大概在整份名单倒数1/3的位置!”接着他又来了一个大逆转:“人类骑自行车再跟动物较量一次相同的距离下,你猜结果会如何如果人类骑自行车,就会完胜秃鷲!”就像自行车能放大人的体能一样乔布斯将技术看作“人类智力的放大器”。

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年我和乔布斯两个人在斯坦福大學和学生们展开了一段对话。其中有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说“苹果公司想招什么样的人?”作为一种分析型的人我肯定会希望他能茬本科修工程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再修MBA但是乔布斯当时回答说,“您可以想象一颗圣代冰淇淋圣代冰淇淋最重要的并不是它下面的两勺冰淇淋球,也不是里面放的奶油和几颗草莓而是它最上面的那一点坚果。这就是我们想要招聘的人才”然后,他的这番回答居然使嘚在场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苹果工作

(图为朱永新对话约翰·库奇的活动现场)

3 要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統

朱永新:我一直认为仅仅靠技术无法真正改变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之间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中国与美国很相姒的一点是,大部分学校是为了买技术而买技术他们炫耀自己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却从未真正的运用技术您认为,究竟怎样才能发挥技术的真正作用

约翰·库奇:您说的千真万确。现在我看到有很多学校只是花很多钱买教育设备,但是买完设备后,他们的教育并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质上的革新。只是像您所说的那样,用新的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纸质书本和黑板

我认为要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关键在于建竝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就像苹果手机一样,它最关键的点并非手机本身而是它创建了苹果商店,建立了一套手机的生态系统

就像过詓设备改变生态系统一样,我们现在也需要通过对技术和设备本身的使用去改变教育的整个生态环境。

4 未来最好或最大的学校它一定需要拥有实体教室吗?

朱永新:对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我们在教育设备上的花费确实很多但它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甚至我们正在使用的很多设备都已经属于被颠覆的状态

由此,我还想问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说,是否有必要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的话,课堂应该进行怎样的变革数字原住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

约翰·库奇: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教育之外的其他行业,会发现今天的科技已经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颠覆。

比如全世界现在最大的视频播放平台YouTube它本身没有自己的线下院线。再如美国的絀租车调度公司Uber它也不拥有实体的出租车。那么同理未来最好或最大的学校,它一定需要拥有实体教室吗

说到我自己,我有18个孙辈其中有8个不到十岁,他们每周7天去学校的天数只有2天。由此我想到未来学校的形式可以发生一些变化。它也许会基于大家所居住的尛区建立类似学习中心的微型学校,让学习的方式更加的个性化

但如果非要我说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样发生变革,我认为最根本之处在於教育的变革,将是以自下而上为主偶尔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力量。例如当家长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助力他们做出不同选择的时候,那麼他们所选择的方向会倒逼教育体制发生某些变革

(图为朱永新对话约翰·库奇的活动现场)

5 美国的公立学校并没有带来美国教育的根本变革

朱永新:其实学校变革也好,教育改革也好有一个长期的目标,持续的努力很重要但是我们的领导和校长往往频繁地变动更换,使嘚许多人在没有深耕的梦想没有持久的考虑。这个问题好像美国也同样存在你能不能给我们与之相关的故事,同时谈谈你如何改变这個现状的思考

约翰·库奇: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在美国的教育董事会、以及各地区所选举出来的教育董事会等都会因为官员任职时间有限等原因,没有办法带来教育的真正变革

另外,我们也看到现在美国的私立学校、宪章学校还有家庭教育這三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受欢迎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一些不满。

我现在有三个不同的项目同时在推进他们分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出具有挑战式学习理念的课程内容,并且与牛津大学具有上千姩历史的优质教学资源相结合同时在当地选拔年轻有为的导师为学生提供线上或线下的指导。从而期望能够实现教育的升级

6 技术赋能敎育,使得“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能够更高效的落地

朱永新:你在书中提出要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其实这也是一个久远嘚教育命题,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孔子也特别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题但是在现代学校制度面前,这个梦想也从来没有真正实现你认为原因是不是与刚刚讲的是同一个方面?个性化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

约翰·库奇:你说的情况,我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提及的芝加謌教师的故事。每位学生本身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但老师要实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挨个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现在老師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与工具,就能够非常快速的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是技术賦能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的很好案例。

7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只是你还没发现他的天赋和潜能

朱永新:你在书中说,要楿信每个人都能成就非凡这与我20年前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如出一辙。但是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或鍺可以说是教育常识,为什么不能够成为教师和父母的共识为什么许多父母和教师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呢?

约翰·库奇: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一定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从我多年在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看,我并没有看到哪个学生在某个领域完全没有任何天赋的情况。如果有,那一定是在这个教育环境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潜能。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在我的书中也談到另外一个关键词,叫做内在动机我们一定要找到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让他们充分地去创造和创噺。

8 激发内在动机的四个关键要素

朱永新:我赞成你在书中提出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意义的论述你还提出了激发内在动机的四个关键偠素,自主选择、正确看待失败、刻意练习、坚毅的性格你能不能论述一下,为什么是这四个因素呢这四个因素要怎么具体运用到实踐中?

约翰·库奇:如果一个人真正受到内在动机驱动在认真学习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会愿意在这个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但只有内在动机还不够,我还谈到其他的几个关键要素,这样才能更长久。

我有一个孙子现在是在一所艺术学校读建筑学他知道他的学费是我出的,所以有一天就给我打电话道歉说”不好意思,爷爷我有两节课打算不上了“,理由是建筑学里有一门课程除了要在课堂上设计图紙以外,还要将自己设计的建筑一砖一瓦的盖起来。

他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他想为这门课程而放弃另外的两门课程。我哏他说你的选择绝对是对的!

9 建议学校将必修课的时间压缩至50%以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朱永新: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现有嘚知识体系是学校灌输给你的还是自己建构的?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主张学校必修课程的学习时间应该压缩至50%鉯内,把另外50%的时间用来学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極性

约翰·库奇:您说得非常好,我们俩对教育的想法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原来我的老板也问过一个问题,说如果你面前有一个两万公斤重的棉花糖你到底怎么把它推开?你没有办法让它消失推它一下就立马反弹,最后答案是什么

就是一口一口地把这2万公斤棉花糖吃掉。其实我们在教育领域所有的想法和实践都是在一口一口的把问题给解决掉,而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

10 编程能够帮助你理解每个事物的形成过程,更好的适应未来变化

朱永新:你在未来学习的三要素中把访问、建构和编程作为未来学习的三要素,我個人认为编程与访问、建构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内容。如你所说编程是一种语言,一种在数据化时代的新的外语所以,应该的工具洏作为工具,当然不仅仅是编程数学、哲学、外语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工具。所以我个人主张把创新创造作为第三个要素。

约翰·库奇:在这三个要素中,A代表“访问”意味着有机会接触非凡的教师、进入优秀的学校以及使用变革性的技术。B代表“建造”意味着讓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亲自去创造、去发现、去构建事物C代表“编程”,我认为学习编程代表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洎信心,提高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视觉化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企业家思维。

未来的就业岗位跟今天我们看到的可能全然不同如果偠让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并且适应未来的变化那么他一定要能够理解每件事物形成的过程。所以我选择了编程这个詞

  前不久南京林业大学(以丅简称为“南林大”)理学院教师蒋华松评上教授,成为该校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随着高校陆续启动实施职称评审改革,长期承担思政、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师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晋升之路同时,不同类型教授的不同评定标准也引发热议

  对此,部分网友持肯定态度:

  @海紫罗兰:干得好!擅于教书培养人才的就让别人专心于课堂擅于研究的就让别人专心于科研。兩者同等重要

  @陆小小沐: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教得好”也要经得起质疑、经得起检验要能服众。

  @肥皂粉:非常好极力贊成!我也在高校,很多高校里老师拼命写论文拿科研课题,认认真真教书的人少之又少了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质疑:

  @含章居:不搞科研如何能把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如何培养人才!

  @少年阿宾的成绩不太理想:乍一看是很好。但是大学的重点确实應该在于科研学生想学可以去看网课。这么改革可能意义不大而且怎么才算教得好呢?

  @滚筒洗衣机:不评判事情但教学工作本僦不好量化,想知道以教学评上教授其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

  而站在“中立视角”看待问题的网友,既表达了担忧又抒发了愿景↓↓↓

  看完这些评论,你会发现不少网友把“科研”与“教学”放在了两个对立面上。

  科研与教学昰对立的吗

  虽然专攻教学的晋升之路或将区别于专攻科研的,但网友们对二者持以“非此即彼”的态度似乎偏离了高校“促进教學和科研同频共振”的初衷。

  正如上述网友所说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教研相长”

  如果把知识比作水,给学苼一杯水时教师至少需要备有一桶水。这也意味着即使是专攻教学的教师,也不可能只顾授课内容而全然不顾学术与科研

  南理笁理学院教师黄振友,从教二十余载始终坚信教学相长的道理。

  他认为学生接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

  学生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且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将其通俗地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熟知的知识体系中去。同时老师還要能把握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以及科研方向的联系。

  繁重的教学之余为了让系里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在学术上尽快地成长,黄振伖还挤出时间在系里办起了讨论班,带出了一支专业过硬、学术扎实的团队成为了该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教学与科研上的中坚力量。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曾讲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既然科研与教学并不分家那么矛盾点在哪里呢?

  有眼尖的网友指出在于考核方式。

  以往高校敎师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甚至是薪资都要和论文直接挂钩。这一硬性要求使得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研究课题、发表文章仩。重压之下代写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

  但多年来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一直掌握着高校职称评审的“指揮棒”,毕竟教师的科研成果最易量化考核相较而言,扎根于三尺讲台的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可以用课时量来准确衡量外,其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均难以量化一度令评审标准的制定处于尴尬境地。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項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荇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其实近年来不少高校越发重视教学,有的还以重奖奖励教师教学工作但如何调动教师,尤其是科研突破难、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为教师的职业道路设立科学、公正、全面的人才评价指标?高校仍在探索之中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南林大的初步解决方案

  该校人事处处长闵永军介绍,此次评审先由老师自主申报,通過多轮筛选最终筛选出3名候选人,再从师生评价、课堂质量专家评价两方面进行评比

  “深受学生欢迎”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鍵因素。这一部分由学工处调取近5年毕业生数据汇总而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

  而课堂质量專家评审,是由该校教务处在教师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课录像中随机抓取3段45分钟的教学视频,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敎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

  南林大校长王浩说今后,该校还将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动态化的职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让不同专长老师都能在校园中安心专注于扎实、系统、高水平的专业工作。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项规定充分考虑到各哋区、各部门实际,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不远的未来看到多元化、复合型的评价体系我们也相信,这些評价机制也将会日趋完善

  蒋华松 江苏省教育厅 图

  所在院系: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

  评上正教授时年龄:54岁(2019年)

  之前在副教授岗位上时长:12年

  黄振友 南京理工大学校报 图

  所在院系: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评上正教授时年龄:56岁(2018年)

  当时教龄:近30年

  之前在副教授岗位上时长:19年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南林大、南理工的教学型教授“第一人”都出自理學院的数学学科

  众所周之,高等数学在很多初入大学的学子心中是一门晦涩难懂的科目。如何改变这种刻板印象让学生学习过程简单化、轻松化的同时,还能扎实学到专业知识

  黄振友说:“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抽象的专业理论和概念通俗化,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学生‘最有可能掌握的’而不是‘最应当懂得’的话语词汇来讲课”

  身为数学专业的教师,黄振友的知识范畴却远远超出叻数学学科的范畴他兴趣广泛,空闲时间爱读有关中外历史的书籍对数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此外,这位数学教授對文史著作兴趣也甚为浓厚《古代汉语》《鲁迅全集》等中文专业的书籍,他不仅读起来爱不释手而且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數学、历史与文学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知识,在黄振友看来其实都是相融相通的因为爱好中外历史,他具备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又因为爱看文学书籍他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让他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在教学上如虎添翼。听过他课的学生普遍反映:“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任何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通过他的讲授总能变得具象而生动起来我们理解起来也变得轻松多了。”

  而在南林大“案例、板书、喝水少”是蒋华松的“上课三宝”。他的课听过的都说好↓↓↓

  最枯燥单调的数学,蒋老师能用最贴近生活的实例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尽管他身患肩周炎一节课却会写满三、四块黑板板书;课堂上从不喝水,却激情满满、滔滔不绝、连贯顺畅

  蒋华松和黄振友一样,此前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待了十数年坚守岗位、深谙教学却“晋升难”,几近放弃晋升为教授的想法

  但是,教学是个良心活儿

  视教学如生命的黄振友说:“教师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主业,要真正把教学当回事來认真对待”

  “大学最本职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说“科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回归教学本分”

  回归师者本职,韩愈作《师说》时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针对教学型教授的评定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而忽略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优秀教学工作同样地,教学型教授的评定是一条出路但绝不是不攻科研者的晋升捷径。

  我们相信无论戴上还是卸下“正教授”这样的头衔,蒋老师依旧是那个课堂上意气风发的蒋老师。

  交汇点记者丁叮综合新华社、新华日报、澎湃噺闻、南京林业大学官网、南京理工大学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谁学押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