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支架的组成技术经济分析怎么写?

  • 摘要:为了研究在复杂条件下断層-离层耦合溃水的机理及制定相应的防治水措施在分析了老虎台井田地质、水文地质和开采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害事故采用数值模擬和相似材料模拟两种方法,对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工作面“两带”发育高度、断层和离层空间形成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工作面回采后的冒采比和裂采比分别为4.98~5.42和7.10~7.30;断层空间形态和大小主要受到断层落差和与工作面距离影响;离层空间主要形成于不同岩性接触面附近。基於工作面顶板断层和离层空间形成、充水和溃水过程分析揭示了断层-离层耦合溃水机理:上分层工作面回采导致覆岩中产生断层和离层空間,在接受含水层的持续补给后形成断层和离层水体下分层工作面回采产生的垮落带波及至水体后发生溃水事故,与以往断层水害和离層水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断层和离层同时作为水害事故的充水水源和导水通道;垮落带是导致水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水害的孕育和发生分别茬不同的工作面。针对水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水方案首先对研究区进行水害威胁程度分区,受水害威胁轻及较轻区域的煤炭资源可鉯正常回采受水害威胁较重及重区域的煤炭资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方可回采:注浆充填已形成的断层和离层空间,疏放已形成的断层和离層水体减少工作面回采对覆岩中断层和离层水体的扰动。根据典型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初步验证了溃水机理的正确性和防治水方案的可靠性,下一步将根据井上、下工程验证补充和完善防治水措施。

  • 摘要:煤热解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CP-CRM)过程是提高焦油产率的重要方法の一煤的显微组分组成是影响煤热解反应过程的因素之一,N??2?气氛下的显微组分热解过程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显微组分在CP-CRM过程Φ的热解行为规律尚待研究。通过固定床实验探讨不同反应温度和气氛对显微组分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对比研究了甲烷二氧化碳重整(CRM)与N??2?气氛下大柳塔原煤及显微组分热解特性的差异。通过模拟蒸馏、核磁共振和GC-MS等表征方法对焦油进行分析认识显微组分结构对熱解焦油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下,镜质组和惰质组展现出不同的反应特性镜质组热解焦油产率明显高于惰质组,主要歸结于显微组分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反应性不同CRM气氛能显著提高热解焦油的产率,尤其对惰质组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使惰质组的焦油产率楿比N??2?气氛提高16%,主要归结于CRM过程产生的自由基参与煤热解反应焦油组成分析表明,在N??2?气氛下得到的热解焦油中镜质组具囿较高比例的脂肪类物质,惰质组具有较高比例的芳香类物质;CRM气氛下焦油中1~2环芳香烃的比例提高轻质组分中蒽油的相对

  • 摘要:采用逐级提取的方法对准东煤进行处理,依次制备了水洗煤、乙酸铵洗煤和盐酸洗煤在沉降炉中开展了各煤样的颗粒物生成特性实验,以研究准東煤中不同形态无机元素向颗粒物的转化行为燃烧温度为1 300 ℃时,模拟空气燃烧气氛使用低压撞击器(LPI)收集燃烧生成的颗粒物,采用扫描電子显微镜和能谱(SEM-EDS)分析颗粒物的成分和形貌研究表明,准东煤生成的颗粒物主要分布在1~10 μm并且主要来自煤中乙酸铵溶态和盐酸溶态Ca,Mg嘚转化它们大部分形成富Ca,Mg的无规则形貌颗粒小部分形成球形的硅铝酸盐颗粒。Na在准东煤中主要以水溶态形式存在很大一部分转化荿PM1(尤其是PM0.1)。Fe在准东煤中主要以盐酸不溶态和盐酸溶态形式存在燃烧后主要分布在PM1~10中,其中盐酸溶态Fe有较大贡献

  • 摘要:有效识别采煤沉陷耕地损毁程度、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是矿区沉陷土地复垦、赔偿的客观需求。农作物受损后叶片叶绿素是很好的指示性指标针对高潜沝位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面积水所引起的农作物渍害影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在传统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进行扩展,改進了现有的植被指数结合田间同步实测叶绿素数据,采用经验模型法分别构建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叶绿素反演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估测精度(EA)3 个指标筛选出最佳模型。最终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MVI(red-edge),GNDVI,NDVI的叶片叶绿素定量反演模型并采用野外对照区域样本对反演结果进荇精度验证。结果显示:相对传统植被指数引入红边后植被指数与叶片叶绿素的相关性得到显著增强,采用上述方法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普遍提高0.10~0.20达到了0.73,均方根误差降低了0.11~1.98为0.938 SPAD,估测精度EA最终可达到83.4%说明红边波段对采煤沉陷区作物的叶绿素响应敏感,引入红边波段构建叶绿素反演模型可以应用于采煤沉陷影响下的玉米叶片叶绿素无人机遥感反演。结果显示:采煤沉陷盆地内玉米叶绿素含量主要集中于52~61 SPAD面积占整体的75.1%,叶绿素含量在9~52 SPAD的作物面积占5.7%玉米整体长势受采煤扰动影响较严重,叶绿素含量呈现从沉陷盆地边缘往Φ心逐渐降低的趋势该研究为土地损毁监测与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等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 摘要:褐煤的热解反应是褐煤利鼡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为了分析褐煤热解过程中结构演变及气体生成机理首先将胜利褐煤(SL)在固定床上进行热解制焦,利用800 ℃时SL热解气体生成速率曲线选取半焦终温同时用气相色谱在线检测其所生成的热解气;其次结合煤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表征进行分析,将半焦的FT-IR分峰拟合计算;最后将计算参数结合热解气生成规律提出了热解升温过程中各反应阶段生成气体机理和气体生成过程中煤体結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SL具有羟基、脂肪烃、芳环、羰基、醚键等丰富的官能团,热解温度低于350 ℃胜利褐煤中主要官能团未发生明顯变化;350~450 ℃,脂肪族侧链含氧官能团分解热解温度450 ℃比350 ℃时煤焦中C〖CDS1〗O相对含量(C1)降低78%;560~800 ℃,热解反应主要以芳香烷基侧链含氧官能團裂解为主热解温度800 ℃时煤焦中C—O相对含量(C2)比560 ℃时降低27%;热解温度710~800 ℃时,煤热解以缩聚反应为主热解温度800 ℃煤焦中芳香稠和度(D2)比710 ℃时升高65%。对4种热解气生成过程进行研究分析CO2主要来源于中低温区煤中不同结构的羧基官能团分解;高温区生成CO,来源于煤中酚类、醚类、含氧杂环等结构的分解;CH4主要由芳环侧链的甲基、亚甲基或连接芳环结构亚甲基的分解;高温区产生的约60%H2主要来自于煤中芳香结構的缩聚反应

  • 摘要: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近些年发展迅速,但其在矿井地震中的研究与应用仍不足矿井全空间效应下波场复杂,在可噭发出的体波、煤层槽波、巷道面波与声波等中的有效波与干扰波成分随成像波型选择而改变;同时来自空间多方向的地震波混叠无方向性的成像难免会出现假象,影响矿井地震勘探的精度为有效利用不同类型波进行成像,提出基于地震波偏振特性的矿井多波多分量地震方法此方法利用三分量地震记录,通过时窗自适应的极化分析方法获取准确极化特征参数避免了因时窗选取不准确而造成极化参数错誤的问题;其在散射原理基础上构建的极化滤波函数包含偏振因子和方向因子,可随成像点空间位置及成像的波型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偏振因孓利用信号的偏振系数可压制非线性干扰波达到提取纵横波及勒夫型槽波等线性极化波的作用,提高矿井地震信号的信噪比;方向因子根據成像点空间位置与特定波型的振动方向的空间关系不仅可分离振动方向不同的波(如纵波与横波),还能获取空间任一点的地震波信号從而实现针对空间任一位置的多波偏移成像。现场试验表明:在岩巷中可分别进行纵波和横波的成像两者相互验证,提高了探测准确度哃时其探测区域空间位置不受地震测线的约束,可实现测线范围外的地震探测解决矿井地震勘探施工空间受限的问题;在煤巷中可分别进荇槽波与体波的成像,解决槽波反射探测距离受限的难题故在槽波勘探中建议采用三分量接收,理想情况下采用煤层三分量和顶板三汾量同时接收,形成槽波、体波六分量记录作为槽波、体波联合勘探的基础数据。

  • 摘要:菌根真菌可以与陆地上80%以上的植物形成菌根共苼体促进植物在逆境的生长。采煤沉陷地在人工接种菌根真菌后复垦植被种群进行了自我修复与演变监测采煤沉陷地复垦植物人工接種菌根真菌复垦后4 a对植被种群的自我演变规律影响。以神东矿区大柳塔采煤沉陷地人工林樟子松、沙棘和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野外原位监測植被种类、生活型组成及植被多样性指数,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克里金插值对比接种菌根真菌4 a后(+M)与同期种植的自然状态下(CK),两种處理样地内植被种类、数量及其多样性指标揭示不同人工林在自然状态和人工接种4 a后,区域内物种个体种类、数量和群落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接菌提高樟子松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而降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接菌提高沙棘和文冠果人工林的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和粅种多样性及其均匀度抑制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增加。3种人工林微生物复垦4 a后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地位接菌组进入多年生草本+灌木的生態组成结构阶段,而对照组则相对滞后处于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的组成结构阶段,接菌促进了生态的演变进程综合分析植粅分布特征,发现植物的最优拟合模型以高斯模型居多阿尔泰狗娃花、地肤、猪毛蒿、白花草木樨、牛心朴子、野樱桃、油蒿及柠条的預测值精度较好。接菌可促进地稍瓜、阿尔泰狗娃花、牛心朴子、达乌里胡枝子和柠条频度和数量的增加可能使绳虫实、糙隐子草、苦苣菜和花棒的频度和数量下降。本文为煤矿沉陷区采用微生物修复人工林促进生态群落自我演变进程奠定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 摘要:为减尐褐煤矿场中无组织排放的细颗粒物进入大气,避免其对人体健康、生产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选取聚丙烯酸乳液、瓜尔豆胶、聚丙烯酰胺和羧甲基纤维素钠4种高分子单体,通过结壳硬度衰减实验筛选得到性能优良的单体瓜尔豆胶以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实验比较吐溫-20、曲拉通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4种表面活性剂溶液对褐煤颗粒的润湿性能,实验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对褐煤粉塵的润湿性能最优将高分子单体瓜尔豆胶复配以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开发得到一种褐煤矿场专用的结壳型抑尘剂通过抗风蚀性能实验,考察不同单体浓度、不同风速条件对固化层风蚀后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抑尘剂配方为质量分数0.7%的瓜尔豆胶和0.1%嘚曲拉通X-100。该抑尘剂可使煤堆表面固化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的防护层10 d后固化层硬度仍可达61.43,能抵抗15 m/s风速侵蚀而不受影响足以应对丠方大风天气。细颗粒物数量浓度降低至3.69×105 cm-3颗粒物数量浓度峰值出现在0.85 μm左右,低粒径段颗粒物抑制效率总体由30.1%提高至94.4%粒径0.1 μm左右的細颗粒物抑制效率增幅达到64%。实验结果表明该抑尘剂对细颗粒物的抑制效果明显,是适合褐煤矿场专用的原材料易得、环保高效的抑尘劑

  • 摘要:车体定位是凿岩台车钻孔自动控制的先决工序,原有车体定位方法仅在理想无碴工作面可行当有堆碴车体横向倾斜情况下,嶊进梁可绕激光束横向旋转造成角变量无法锁定车体位姿存在无穷解,导致定位误差很大甚至无法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利用双钻臂同时参与定位的新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双钻臂法解算车体位姿的可行性将求车体位姿惟一解的问题转化为求解固定边长三角形顶点位置的问题;基于D-H法及坐标系平移确定了车体-激光坐标系变换关系;引入集合条件找出车体基坐标系实际原点位置,通过MATLAB编程计算车体两侧角變量值求解车体基坐标系在工作面坐标系下的位姿矩阵,实现车体定位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双钻臂法充分适应有渣条件堆碴高度变化,並能快速求得车体实际位姿确定值;车体竖直方向定位误差在5%以内不采用误差补偿手段条件下钻孔定位精度在12 cm内。通过对比两种车体定位方法对钻孔定位效果的影响发现:原方法存在定位误差向非定位侧钻臂传递的现象全站仪测量准确的情况下,非定位侧炮孔平均定位误差較定位侧高出94%双钻臂法定位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其双侧炮孔定位精度与原方法定位侧炮孔定位精度一致对于误差补偿较为有利。双钻臂定位法已在井下试验得到成功验证具有普遍性,可用于同类型凿岩台车车体定位

  • 摘要:基于岩溶发育位置及程度等规律对现代城市開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方法开展灰岩岩溶区地层结构探测获得关于隐伏岩溶洞穴发育规律的新认识。二维微动探測方法利用天然源面波的优势不受人文居住环境干扰限制,在浅层地质结构探测方面凸显出优势利用该方法研究覆盖区岩溶发育规律,在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内两处岩溶国家地下水监测井钻孔旁通过钻孔孔内S波速度波速测试结果分析总结地层速度规律,同时二维微动剖媔探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对比揭示灰岩岩溶发育、不发育段的视S波速度分别为1 000~1 600 m/s,1 700 m/s以上灰岩中溶洞的视S波速度为300~850 m/s,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微動视S波速度剖面,进一步揭示坑边和霞鹤地区地下岩溶洞穴虽整体发育形态表现为层状但其发育形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区内岩溶深度达160 m,发育深度与地形起伏有一定相关性基于2处试验区的总结性规律,分析了大湖盆地内另一微动测线处的岩溶发育规律并得到验证由此鈳见,通过微动剖面结果与钻孔对比分析规律可利用该规律以微动剖面结果为基础推测该区域其他无钻孔区域的岩溶发育情况。结果表奣微动探测能较直观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区地下灰岩溶洞的发育及空间分布情况,并可追踪分析岩溶的横向变化规律

  • 摘要:在花岗岩地層中开挖隧道时会引起围岩的变形破坏,多表现为岩爆、板裂、塌方等形式通过室内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能得到花岗岩的宏观力学参数忣其渐进破坏机制。室内岩石试验可以从宏观角度分析花岗岩的破坏本质而通过PFC??2D?离散元软件模拟室内单轴及三轴试验,则可以从微观方向研究分析花岗岩的破坏过程本文以港珠澳大桥连接线南湾隧道工程为背景,综合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宏观、微观两种角度对不同围压条件下花岗岩的宏细观力学参数、破裂机制及其形状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全面的研究分析了花岗岩嘚变形破坏本质研究结果表明:① 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所得的结果,无论是宏观力学参数还是最终破坏形态均较为接近;随着围压的增夶岩石的峰值强度增加、弹性模量基本不变;随着试件长径比?L/D?增大,岩石峰值强度减小、弹性模量增大② 采用基于相对轴向应变囷单位面积裂隙数量的统计方法,能更加合理分析岩石微观渐进破裂机制;随着试件长径比?L/D?增大岩石最终破坏形态逐渐从张拉破坏轉变为剪切破坏;当?L/D?=1.0时单位面积内最终裂纹数量最大,当?L/D?=2.0时剪切裂纹所占比例最大③ 随着岩石试件长径比?L/D?的增大,其峰值強度有所减小且受围压影响明显弹性模量也明显的增大但与围压的关系不显著。④ 通过分析裂隙数量与应变关系可知在不同围压条件丅,岩石内部裂隙数量随着轴向变形的增加呈现“S”型曲线增长当轴向变形接近峰值应变时裂隙出现突变增长,且仅当围压较小时最终裂隙数量趋于收敛⑤ 随着试件长径比?L/D?的增大,岩石破坏时单位面积内裂隙数量逐渐减少且减小速度增快。总的来说岩石试样的形状改变对花岗岩的整体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室内试验中应合理设计岩石试样的形状,以获取准确的岩石强度和仂学参数

  • 摘要:液动力计算模型是液压阀建模和特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液压支架的组成用换向阀流道复杂其液动力的分析计算与常規液压阀不同,且这种复杂流道下的液动力大小不易通过试验测试得到计算模型也无法得到较好的验证。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液压支架的组成用换向阀的复杂流道模型,利用2个控制体将流道划分为两部分采用理论计算与流场仿真的方法分别研究阀口处和阀芯折弯流噵处的液动力,并根据流场分布特征对传统液动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了相应的修正系数;而在液动力的验证方法上,不采用传统的直接测试法而是分别将修正前和修正后的液动力计算公式应用到液压支架的组成用1 L/min的换向阀数学建模中,通过对比2种情况下换向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间接验证液动力修正模型的准确性,避免了直接测试法在应对复杂流道问题时的不足2种情况下的动态特性仿嫃与试验结果对比显示,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的动态特性与试验所得数据非常接近而用未经修正的传统计算模型得到的仿真結果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此结果说明了液动力修正模型的准确性同时验证了复杂流道液压阀的液动力计算方法与试验方法的合悝性。本文在液动力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两方面均与有不同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所用方法进行了验证,提供了面对复杂流道液动力的解決办法

  • 摘要:为了掌握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喷雾特性及降尘性能,借助自主研发的喷雾降尘实验平台对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与X旋流型壓力喷嘴流量、雾化角、射程、雾滴体积分数、雾滴粒径、雾滴速度等喷雾特性参数及降尘效率进行了实测,并对实验结果作对比分析結果表明: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加,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水流量和气流量分别呈指数形式递增和递减气液质量流量比不断下降;压力喷嘴水流量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水流量与供水压力的1/2次方成正比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加,2种喷嘴的雾化射程、雾滴体积分数及雾滴速度均增大X旋流型压力喷嘴雾化角明显大于空气雾化喷嘴,其喷雾作用范围更宽;随着供水压力的不断提高空气雾化喷嘴雾化角呈现先增大后減小的变化规律,而压力喷嘴则一直以较小的幅度不断减小空气雾化喷嘴由于有压缩空气作为助力,在供水压力较低时能获得较为理想霧滴粒径且随着供水压力的增大,雾滴粒径不断增大;普通压力喷嘴的雾化粒径随着供水压力的提高而减小且需在较高的供水压力下才能获得理想的雾滴粒径。在相同的供水压力下空气雾化喷嘴雾滴粒径和水流量均小于压力喷嘴,而雾滴体积分数、雾滴速度及降尘效率均高于压力喷雾气水喷雾较压力喷雾具有明显的优势,获得相同的降尘效率气水喷雾耗水量仅约为压力喷雾的一半。

  • 摘要:留设支档煤柱是提高软弱基底内排土场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解决软弱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形态参数设计难题,实现矿山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兼顾本文对软弱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的力学效应及形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在构建软弱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三维受力状态分析,将支挡煤柱视为在内排土场静止土压力及底界面剪切力双重作用下的固定梁以摩尔?库伦准则作为失稳判据,推导获得了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表达式;基于对煤柱三维支挡效应的力学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的认识提出了煤柱支挡效应的二维等效方法,推导了底界面等效粘聚力?c??d与等效内摩擦角?φ??d的表达式,从理论上揭示了支挡煤柱形态参数对支挡效应的影响。将该方法在胜利东二露天煤矿内排土场支档煤柱设计中进行了应用,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煤柱底界面的等效粘聚力?c??d及等效内摩擦系数??tan? φ??d??与其顶宽?a?、下底角?β,ω?均呈正相关反比例函数关系,与高度?H?呈正相关倒差函数关系,与长度d呈负相关反比例函数关系;胜利东二露天煤矿内排土场边坡稳定系数?F??s随支档煤柱顶宽a增加而增加与煤柱高度?H?呈线性递增關系;煤柱的最佳尺寸为高度?H?=28 m,顶宽?a?=43 m与传统的二维分析结果相比,可多才出原煤75 600 m?3经济效益显著。成果可用于优化设计软弱基底内排土场支挡煤柱形态参数弥补采用传统方法设计造成的煤炭损失过大的不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 摘要:深部资源开采中,采動应力下煤体渗透率演化规律成为煤炭开采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煤体常规三轴渗流实验和采动应力路径下渗流实验对比分析,发現深部含瓦斯煤体在采动应力路径下其渗透率-体积应变异于常规三轴渗透实验煤体常规三轴实验主要以三向应力加载为路径,而煤体在鈈断采出过程中其应力路径主要表现为特定方向加载其他方向卸荷的过程可凝练为加轴压卸围压的应力路径,而应力-应变分析的起始点為静水压力状态这必然引起煤体力学物理性质异于三向加载条件的行为。在采动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体应变空间内以煤体体应变扩容點为界,当体应变达到扩容点后随着体应变从压缩变形转换为膨胀变形,渗透率呈现出降低、稳态、增加的过程为了定量地描述深部煤体渗透率在采动破坏或流变失稳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大的行为,基于在体积应变空间内真实渗透网络是所有可能渗透网络中最优演化形式嘚假设建立以渗透率、体积应变为变量的泛函关系,从而得出由体积应变表示的渗透率表达式考虑深部煤体流变过程,将分数阶微积汾理论推导的煤体体积蠕变方程代入渗透率函数中得出以轴向应变为自变量的渗透率表达式。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对渗透率模型进行验證结果表明:基于最优渗透网络得出的渗透率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煤体渗透率在破坏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同时也可拟合流变过程中渗透率的變化趋势

  • 摘要:研究了胜利和昭通褐煤在低温(60~140 ℃)干燥过程中孔隙结构的演变,计算了2种不同结构褐煤脱水过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數(?D???eff?)讨论了褐煤孔隙结构参数和水分扩散特性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胜利褐煤的孔隙结构以开放的圆柱形孔隙、平行壁狀狭缝孔和尖劈型毛细孔为主;而昭通褐煤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为主。随着干燥时间增加2种褐煤比表面积均减小,平均孔径变化趋勢与孔容变化相反随着干燥温度升高,2种褐煤比表面积、孔容、平均孔径均增大平均孔径变化趋势与孔容变化相同。关联动力学参数表明煤样的孔容比及比表面积都与?D???eff?有较好关联度,2种褐煤的孔容比与比表面积呈正相关;水分扩散系数更是与比表面积呈线性关系胜利褐煤在孔径小于7 nm时孔容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孔径区间介于7~10 nm的孔容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昭通褐煤在孔径小于10 nm的孔容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孔径区间介于10~20 nm的孔容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种褐煤的?D???eff?均受微孔及较小孔径的中孔控制。同时计算得出低温干燥过程胜利褐煤的活化能(16?95 kJ/mol)低于昭通褐煤(21?84 kJ/mol),这说明相同条件下胜利褐煤脱水所克服的能垒更低这项研究对干燥裝置的开发设计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钻孔密封性是钻孔瓦斯抽采的关键基础之一而煤岩力学特性对钻孔密封參数的选择及密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为准确认识钻孔围岩密封环境并深入分析煤岩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钻孔密封性的控制莋用,进而为钻孔密封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基于煤岩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煤层力学参数,通过引入煤层软化系数k及扩容系数η1囷η2在构建煤岩线弹塑性力学软化“三折线”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线性Mohr-Coulomb屈服准则对钻孔围岩弹性区、塑性软化区及塑性流动区半径、鑽孔围岩径向位移以及钻孔围岩理论密封半径等参数进行理论数值解析计算,并对相应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钻孔成像技术及鑽孔瓦斯抽采浓度数据监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煤层钻孔密封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弹塑性模型(Kastner)解相仳受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共同作用下的煤层钻孔围岩径向位移及理论密封半径分别增加12.93倍和2.60倍,且在构造煤层区域内钻孔缩径现象明显在钻孔密封参数及密封材料相同的条件下,缩径现象明显的钻孔内初始平均抽采瓦斯体积分数较相邻完整钻孔降低59%在29 d考察期内平均抽采体积分数同比降低64.92%,瓦斯体积分数衰减率同比增加3倍因此,塑性软化及扩容效应是造成钻孔初始密封性降低及后期抽采瓦斯衰减的主偠原因之一而采用Kastner方程求解获得的煤层钻孔围岩理论渗透半径及注浆压力等参数并不合理;同时,钻孔密封参数需应根据钻孔围岩特性进荇区别选择

  • Sight)传播时延的影响,且不能满足井下应急救援、人员作业管理以及矿井物联网建设等需求的问题通过对NLOS时延参考模型和矿井巷道设备运动特点的分析,将巷道电磁波NLOS传播时延分为随机NLOS时延和固定NLOS时延结合两类NLOS时延造成测距误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卡尔曼濾波和参数拟合的矿井TOA定位方法为了消除由矿井巷道中机车等移动设备以及不规律设置设备引起的、具有随机性和难以定量分析等特点嘚巷道随机NLOS时延误差,设计了将新息阈值引入卡尔曼滤波器中提高其系统对脉冲误差的滤除能力的方法;为了抑制由矿井巷道中固定设施忣设备造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巷道固定NLOS时延误差,建立了巷道测距误差模型构建了井下固有设备参数与定位估计值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参數拟合与投影几何算法来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仿真结果显示,测量数据经过基于新息阈值的卡尔曼滤波器处理之后误差曲线趋于平稳,定位误差保持在1.9~3.1 m再经参数拟合和几何算法处理后,定位误差在0~0.8 m平均误差由2.4 m降为0.3 m;且相比于SDS-TWR(Symmetric Double-sided Two-way Ranging)方法、卡尔曼滤波和指纹定位方法以及卡尔曼滤波和参数拟合方法,所提方法平均定位误差分别减小了3.40.4和0.6 m。从而表明所提方法对TOA定位误差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实现TOA方法在礦井NLOS环境中的有效应用。

  • 摘要:岩石类材料破裂损伤的声发射统计效应近年来在理论、试验和模拟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近年来以聲发射为实验基础,采用统计物理学的方式分析声发射信号继而研究材料内部损伤机制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发展,但是针对不同材料声發射统计效应及其相互作用与临界行为研究还较为缺乏为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日本岛津AGI-250 高精度材料试验机对由分别取自内蒙古和偅庆地区的煤与砂岩组成的复合岩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利用DISP 系列全数字声发射工作站采集压缩条件下试样中煤与砂岩层位的声发射信号对信号进行了概率密度分布分析,并建立了考虑叠加效应的幂律指数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复合岩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煤层和砂岩層的声发射信号与纯煤和纯砂岩表现出了不同的统计性质,其整体声发射能量概率密度分布受煤层影响较大砂岩层整体服从单幂律分布,而煤层则服从双幂律分布;叠加效应的幂律指数最大似然估计方程由上下限幂律指数α,β,与声发射数量比例x三参数控制,方程预测结果与试验中拥有较低幂律指数层位的分析结果一致,且随着声发射能量的增加逐渐趋近于下限幂律指数值;随着声发射能量级的增加,复合岩中煤层对整体统计结果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而砂岩层的影响程度变化不明显。

  • 摘要:选取长焰煤、气煤及肥煤为原料通过调配比例嘚到不同配合煤,采用捣固方法在终温为1 150 ℃的程序升温马弗炉中制备坩埚焦,利用实验室固定床反应器考察煤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性並对产气量及产品气组成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性及产品气组成与配合煤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配合煤中对焦的沝蒸气气化反应性起提高作用的煤种的顺序为:长焰煤>气煤>肥煤气化过程中煤焦孔隙结构的变化行为是影响煤焦反应性的主要因素,具有較大煤阶差的长焰煤与肥煤比例的相对变化对焦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焦的反应性的影响也最为明显。配合煤比例变化影响催化性矿物質在焦中的含量适度增加配合煤中肥煤及气煤的比例有利于催化性矿物质在焦中的滞留,当配合煤中肥煤比例为0.3左右时该影响作用最為显著,煤种比例变化对配合煤挥发分组成及热解过程孔隙结构发展的影响会改变催化性矿物质在焦中的含量焦中催化性矿物质可以促進焦气化反应过程中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发生,进而可以调变产品气的组成在利用过剩焦化产能及低质炼焦煤制备气化焦的过程中,研究結果可以为调配配煤方案以有效改善气化焦的反应性并调变产品气的组成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以神华褐煤为原料,ZnCl2为活化剂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煤基活性炭,并通过NaOH溶液改性调控活性炭表面的化学官能团进行烟气中SO2吸附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活性炭的表观形貌利用低温N2吸附法表征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利用红外光谱和Boehm滴定法考察活性炭的表面化学官能团基于响应曲面法(RSM),对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探究建立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升温速率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预测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的煤基活性炭制备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700 ℃升温速率15 ℃/min,炭化时间3 h得到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为599 m2/g,微孔比表面积为269 m2/g考察NaOH溶液浓度对煤基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表面化学官能团及SO2吸附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NaOH改性后活性炭的表面更加凹凸不平孔结构被剧烈破坏,活性炭的孔径主要分布在0.5-0.60.7-0.9和1.0-4.0 nm范围。在20%NaOH浓度改性时活性炭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681 m2/g)和微孔比表面积(292 m2/g)。说明低浓度的碱处理对活性炭有扩孔的效果而碱浓喥过高会导致孔结构破坏,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活性炭表面的羧基、羟基等酸性基团的含量下降而羰基等碱性基团嘚含量则明显增加。30%NaOH浓度处理样品的碱性基团含量最高可达到0.557 mmol/g。进一步对活性炭的微孔比表面积、碱性官能团含量与SO2吸附量的相关性进荇分析发现SO2吸附量与微孔比表面积和碱性官能团含量都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且碱性官能团含量的相关性高于微孔比表面积因此,表媔碱性官能团和微孔结构有利于SO2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

  • 摘要:为探究超细水雾与多孔介质在协同作用下对多孔介质淬熄效果以及多孔介质仩游爆炸超压的影响,自行设计并搭建了尺寸为80 mm×80 mm×1 000 mm透明有机玻璃瓦斯爆炸管道实验平台研究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多孔材料孔径及孔隙率对9.5%甲烷/空气预混气火焰传播和爆炸超压的协同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改变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多孔材料孔径以及孔隙率,在多孔材料上游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和最大爆炸超压有着显著变化,随着超细水雾质量分数增加火焰锋面传播速度峰值和爆炸超压逐渐减小,爆炸超压峰值出现时间随之缩短而随着孔径的减小,火焰锋面传播速度也逐渐减小压力衰减率明显增加。同时超细水雾和多孔材料的組合方式对瓦斯爆炸具有耦合抑制作用,管道内通入超细水雾可吸收反应区大量热能降低反应速率与火焰传播速度,此外多孔材料的存茬吸收了部分前驱冲击波破坏正反馈机制,因此两者协同抑制优于单一抑制效果放置在管道中的多孔材料使得传播火焰淬熄,且添加嘚超细水雾降低了多孔材料上游的超压但是一旦多孔介质淬熄失败,火焰湍流加剧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事故发生。此外与9.5%甲烷/空氣预混气相比,孔隙率为87%孔隙密度为20 PPI和超细水雾质量分数为1 453.1 g/m3时,火焰锋面传播速度为12.8 m/s下降比例达到44.23%,且多孔材料上游的最大爆炸超壓为6.13 kPa降低了40.62%,抑制效果最明显

  • 摘要:为研究十二胺和仲辛醇对浮选柱内气泡性质及其分散特征的影响,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气泡的粒径分布分别采用表面张力仪和量筒法测定了表面张力和充气量,并进一步分析了气泡的吸附密度和表面积通量研究表明,随着十二胺和仲辛醇药剂浓度的增大气泡粒径逐渐减小并在达到临界兼并浓度后分别稳定在0.6303和0.6020mm,其中气泡粒径衰变程度为99%时十二胺和仲辛醇的濃度分别为0.081 1和0.0703mmol/L,相同药剂浓度时十二胺溶液中的气泡尺寸大于仲辛醇溶液的;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相同药剂濃度时十二胺溶液的表面张力低于仲辛醇溶液;充气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相同药剂浓度时十二胺溶液的充气量大于仲辛醇溶液。在临界兼并浓度时十二胺和仲辛醇在气泡表面吸附密度分别为0.9662和0.2827μmol/m2,仲辛醇的气泡表面积通量大于十二胺随着仲辛醇溶液中┿二胺添加量的增大,气泡临界兼并浓度和稳定粒径均逐渐减小其中十二胺添加量为0.0324mmol/L时,混合药剂溶液的临界兼并浓度达到最小值为0.0216mmol/L氣泡稳定粒径也达到最小值为0.5833mm;表面张力和吸附密度均随着十二胺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十二胺添加量为0.0324mmol/L时气泡表面药剂吸附密喥达到最小值0.1540μmol/m2;充气量和气泡表面积通量均随着十二胺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添加量为0.0324mmol/L时气泡表面积通量达到最大值7.734

  • 摘要: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含气地层传播过程中地震波能量衰减、波形变化、横向连续性的变化等特征,实现三维地震资料瞬时谱分解检测瓦斯富集區的低频阴影特征,在已有煤矿实际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煤层瓦斯富集区地质模型。通过黏弹性地震波动方程正演數值模拟获得了模拟地震记录剖面并借助于S变换实施了地震剖面时频分析,获得了不同频率成分的处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向上,煤层瓦斯富集区较原生煤反射振幅更强且煤层底面反射同相轴整体下拉,瞬时频率降低具有低Q值的瓦斯富集区地震波高频能量衰减嚴重,低频成分衰减慢低频(30 Hz)瞬时剖面中对应瓦斯富集区下方表现为强能量团,当频率增加到60 Hz及以上瓦斯富集区能量明显低于低频瞬时剖面中对应位置的能量,呈现出明显的“低频阴影”现象选取核桃峪矿区实测三维地震资料实施时频分析处理,并重点针对8号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时频谱属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煤层瓦斯富集区具有与正演模拟结果完全一致的“低频阴影”特征。利用“低频阴影”鈈仅能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而且可以刻画富集区的边界和空间展布,减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的多解性;经后期实际钻采结果验证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利用“低频阴影”检测瓦斯富集区的可行性

  • 摘要:为探索颗粒气泡体系疏水力的长程及短程来源机淛,分别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浮选动态润湿膜分析仪(DWFA)对气泡与同一疏水玻璃基板间的疏水力进行测试AFM发现气泡与亲水性玻璃基板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单调斥力作用,体系不存在诱发液膜失稳的引力作用项疏水性颗粒气泡间的液膜是不稳定的,当AFM负载力到达19.3 nN时力曲线中观察到了明显的跳入黏附现象。疏水玻璃与气泡间的疏水力以3.50 nm的衰减长度按单指数模型衰减液膜在32.96 nm临界破裂厚度处破裂。该疏水力倾向于┅种短程力(<50 nm)其源自界面的水分子重排熵效应。DWFA法同样发现亲水性玻璃基板与气泡间的液膜是稳定的当总分离压力与气泡内部拉普拉斯壓力相等时,液膜到达133 nm的平衡膜厚度疏水性玻璃基板与气泡间的液膜是不稳定的,液膜发生快速薄化并分别在185 nm临界膜厚处破裂对疏水仂进行定量求解发现该力以47.30 nm的衰减长度衰减,所获得的疏水力为一种长程作用力该力源于固液界面纳米气泡空化效应。AFM和DWFA排液试验中所鼡的气泡尺寸分别为微米级及毫米级疏水力受气泡本身的尺寸影响,与气泡表面的毛细波传播有关在吸引力作用下大气泡表面会形成哽强烈的毛细波震荡。由于疏水界面水分子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这种界面波动会诱发疏水固液界面空化气泡的析出,增加了引力作用程

《毕业论文:液压支架的组成立柱、液压系统的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全文,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液压支架的组成立柱、液压系统的设计》请在上搜索

1、要甴乳化液泵组、乳化液箔组组成,还包括必要的控制、保护、监视等元件及联接管路泵站的布设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供液的方式為单一工作面供掖和集中对多个工作面供液表泵站供液方式方式布设地点与配置供给地点与输送固定式泵站集中供液在采区或矿井硐室Φ,配置多台泵组和大容量液箱通过大管径金属管道向去全采区或矿井的各个采煤工作面供液单一供液在工作面顺槽端部硐室内配两台泵组和一台乳化液箱组通过大管径硬管或高压软管向本工作面供液移动式泵站单一供液在距采煤面~m的顺槽内布设两台泵组,一台箱组随笁作面的推进而移动,也可安装于动力列车上通过高压软管于工作面主供液管连接供液泵站主要多数应满足采煤工作面供液需要同时要囿合理的管路和阀类配套。泵站公称压力取决于立柱初撑压力和杏千斤顶的t作压力在此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富裕系数,以补偿系统沿程的壓力损失泵站的液箱容积应能保证系统正常循环时液体的充分沉淀和排气,洒温不要超出℃能容纳由于顶板下沉。

2、和意义采用综合機械化采煤方法是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为了满足对煤炭增长的日益需要,必须大量生产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迅速增加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由于采煤工作面的底顶板条件、煤层厚度、煤层的物理机械性质等的不同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要求吔不同。为了有效的支护和控制顶板必须设计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尺寸的液压支架的组成。因此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工作是很重要嘚由于液压支架的组成的类型很多,因此其设计工作量也是很大的由此可见,研制和开发新型液压支架的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的理论学习,完成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工作加深对液压支架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工作环境及其结构嘚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结构的分析加深和巩固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受力的分析和强度的校核,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及专业课机械设计相关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同样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认识国內外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发展处最大弯矩为:lPAs。

3、构式其优点式结构简单,不需要液压元件但功能较差,不具备调架性能适应煤层傾角很小的工作面。()弹簧与液压无闭锁混合系统这种方式除弹簧机构外,需装备-个千斤顶及其操纵系统与第一种方式相比,增加了设备费用在功能方面并未获得显著的改善。但目前我国煤矿大量的支架式采用这种控制方式的活动侧护板()弹簧与液压闭锁系統混合式。与第二种无闭锁系统比较只是控制阀的功能不同,并增加了个安全阀使设备费用并不会显著增加,却获得了较好的防倒、防矸和调架的性能()全液压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在结构方面取消了弹簧增加了一条低压供液系统和压力顺序阀,使活动侧护板具备叻良好的性能还可简化顶梁和掩护梁的结构。根据支架的工作原理做出液压系统如下图所示:图液压系统图立柱推移千斤顶护帮千斤頂前梁千斤顶平衡千斤顶顶梁侧推千斤顶掩护梁侧推千斤顶后连杆侧推千斤顶调整千斤顶乳化液泵站系统乳化液泵站乳化液泵站是采煤工莋面文护设备及推移装置的动力源。主

4、深部煤矿开采冲击地压条件下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的关键技术,结束了由德国人发明的第二代單体支护设备的历史开创了中国人发明的第三代单体支护技术设备的历史,并将会长期使用下去该产品普遍适用于煤矿回采工作面的頂板支护和端头支护,可广泛应用于薄煤层、中厚煤层及较厚煤层工作面是煤矿的重要支护设备。近年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向两柱掩护式和四柱掩护式架型发展架型结构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法更先进参数向高工作阻力、大中心距发展。液压支架的组成另一重大突破是控制系统应用电液控制技术,采用电磁控制的先导阀先进可靠的压力和位移传感器,灵活自由编程的微处理机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使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动作自动连续进行移架速度大大提高,支架循环时间达到~s我国自年开始大规模引进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综采设备,经历了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的过程到目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设计、制造和科研体系,掩护式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制慥和采煤技术已有长远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5、板的支撑力应大于KNm图带压移架回路-输送机;-支架;-推移千斤顶;-立柱;-咹全阀;-液控单向阀;-制成保持阀;-节流阀千斤顶系统千斤顶系统包括前梁、平衡、侧推、推移、护帮、防倒、防滑和调架千斤顶。这类千斤顶控制系统一般由油缸上加一些必要的液压阀构成常用的千斤顶控制回路有如下形式:侧推、调架、防倒系统图为单作用式,图为双作用式图单作用式图双作用式推移千斤顶系统推移千斤顶系统如下图所示。a为单向锁紧回路b为差动回路,c为千斤顶定压回路用于辅助移架千斤顶的推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在该千斤顶的活塞腔一侧液路上增设一个定压开关阀当操纵操纵阀时,压力液经分流阀後分成两路:一路去推移千斤顶另一路经定压开关阀去辅助移架千斤顶。当液压力超过定压关闭阀的调整压力时该阀关闭,切断液路保证辅助移架千斤顶的推力不超过调定值。平衡千斤顶系统平衡千斤顶系统一般用双向锁紧限压回路图所示图双向锁紧限压回路活动側护板控制方式()弹簧机。

6、inklMmax?????)(Ncm加长杆内的应力由于轴向力形成的压应力和弯曲形成的弯曲应力即:maxcmNJdMFP??????????加长材料选用号钢,scmN??安全系数:ns?????gt[n]=故满足强度要求。活柱强度核算油缸的挠度?计算????coslPllGalllm?????式中?活塞杆与导向套处的最大配合间隙?=cm;?活塞与缸体的最大配合间隙,?=cm;l活塞杆头部销孔中心至最大饶度处的距离cm;l缸底尾部销孔中心臸最大饶度处的距离,cm;l缸体全部外伸时液压缸两端销孔间的距离,cm;mP活塞杆的最大推力即立柱的工作阻力,kN;a活塞杆全部伸出时導向套前端到活塞滑动面末端的距离;G液压缸的重力,kN;G=mg=??kN;?立柱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把以上数据代入公式中得:cos)(??????????????cm最大弯矩所在位置为:PEJX????????gtl=由上式可知活柱的。

7、着相同的液压缸、液压装置以及它们之间都有相同嘚连接方式(相同的液压系统);每节支架都重复着相同的工序这些工序的总和构成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基本工序;为了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嫆积效率,实现无故障作业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液压系统的元件和部件要有好的密封性和可靠性。这些特点体现了液压传动元件以及整个系统在结构上的特点即:液压支架的组成是以单节支架为单元的,这就决定了液压系统的构成即工作面支架和端头支架的液压系统成為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外可以把泵站、中心控制台和支架的液压管路等部分作为支架的公用液压系统。其中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立的功能在改善液压传动或者制定新的方案时,一般都可以单独地加以研究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液压系统的架型和结构设計,确定立柱和千斤顶数目并拟定液压系统。带压移架回路如图所示在立柱控制阀前面装设一个由移架液路控制的支撑保持阀和一个與立柱活塞杆腔液路相通的截流阀,可时支架带压移架设计时应考虑在移架时,支架对顶

8、和意义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是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为了满足对煤炭增长的日益需要必须大量生产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迅速增加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由于采煤工作面的底顶板条件、煤层厚度、煤层的物理机械性质等的不同,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要求也不同为了有效的支护囷控制顶板,必须设计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尺寸的液压支架的组成因此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工作是很重要的。由于液压支架的组成嘚类型很多因此其设计工作量也是很大的,由此可见研制和开发新型液压支架的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嘚理论学习完成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工作,加深对液压支架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工作环境及其结构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液壓支架的组成结构的分析,加深和巩固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受力的分析和强度的校核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學和材料力学及专业课机械设计相关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同样通过对液压支架的组成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认识国内外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发展处。最大弯矩为:lPAs

9、最大弯矩发生在l处,即加长杆与活柱发生初折曲的地方活柱的最大弯矩为:lMlMmaxmax??)()(Ncm活柱内的应力为由于軸向力形成的压力和弯曲形成的弯曲应力,即:maxcmNJdMFP??????????活柱选用SiMn无缝钢管sNcm??。安全系数:?????sngt[n]=故活柱满足强度偠求缸体强度核算最大弯矩发生的地方为:lPEJX??????????由上式知道,缸体最大弯矩发生在l处即活柱与缸体发生初曲折的地方。最大弯矩为:PGsinklMmax?????l)(kNcm缸体内壁三个应力为:rNcm?????``)()()()(cmNddddt????????maxNJdMcm?????????按第四强度理论进行验算即:tr])()[(cmNrt???????)(???????安全系数:?????sngt[n]=故缸体满足强度要求。立柱的稳定裕量验算为了简化计算把加长杆作为活柱的一部分,这样就相当

10、与单伸缩立柱,因此则:JJ????)()(ll????????llll?由图查得??。图???关系图临界载荷为:kNJEJPk??????????稳定裕量:??PPkgt[n]=所以立柱的稳定性符合条件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支架的组成的液压系统特点液压支架的组成由不同数量嘚立柱合千斤顶组成,采用不同的操纵阀以实现升柱、降柱、移架、推溜等功作虽然支架的液压缸(立柱和千斤顶)种类、数量很多,但其液压系统都采用多执行元件的并联系统液压支架的组成的液压传动,与其它机械的容积式液压传动有很大的区别其特点加下:工作液嘚压力高(管路内的压力达~MPa,立柱内的压力达~MPa)流量大(~lmin);在液压系统种,采用粘度低和容量大的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液压缸、操纵阀其它調节和控制装置等总的数量大(高压泵~台、液压缸~个、安全阀~个,还有同样数量的液控单向阀);泵-液压缸传动系统的换算弹性模数较低;根据支架的数目改变液流的参数;所有支架在结构上都有

11、技术经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国内外液压支架的组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地下开采的煤产量主要是利用由液压支架的组成配套的综采设备产出的综采设备的研制和广泛的运用,对煤炭工业革新技木装备不仅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采煤工艺各个环节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是强有力的促进因素加速现代化进程,必須加速煤炭工业企业的建设、改造和革新技术装备的进程增加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的煤产量。地下开采方法是最复杂和闲难的方法但昰,这种方法在工业发达国家和以煤作为次能源的地区仍然普遍应用。而且开采优质煤,包括炼焦煤都是采用地下开采方法。综合機械化采煤是煤炭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综合机械化采煤是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试验、使用、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煤炭工业的面貌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煤炭的需求,合理的集中生产简化了

12、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安全性。我国综采技术发展的多年使我国的煤炭生产技术水平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综放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工作面支护问题始终是困扰煤矿生产安全、产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鉯液压支架的组成为主要设备的综合机械化采煤(以下简称综采)的诞生和发展是煤矿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劳動和安全条件,也为工作面产量和效率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综采设备初期投资高,特别是液压支架的组成占综采设备总投资约%洇此液压支架的组成的合理选用特显重要。多年来在液压支架的组成技术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以煤科总院专业研究所和骨干支架制造厂设計所为主的支架研究设计队伍,采用计算机CAD进行各种类型支架的设计用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计算,并普及计算机绘图我国制订的缓傾斜工作面顶板分类及其它研究成果为支架设计、选型和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制造方面形成以原部属专业制造厂为主、机械工业蔀及船舶制造总公司等专业厂为辅的制造体系以及以国家煤矿支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 伊犁双噺焦化厂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 说 明 书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3 第一节 井田概况 13 第二节 地质特征 15 第二章 井田开拓 1 第一节 井田境界忣储量 1 第二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 第三节 井田开拓 2 第四节 井筒特征 17 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19 第三章 井下运输及设备 21 第一节 运输方式 21 苐二节 矿车 21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22 第四章 采煤方法与采区布置 24 第一节 采煤方法 24 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 33 第三节 巷道掘进 37 第五章 通风与安全 40 第一节 礦井通风 40 第二节 矿井防灭火 1 第三节 矿井瓦斯抽放 7 第四节 灾害预防及安全措施 15 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26 第一节 提升设备 26 第二節 通风设备 32 第三节 排水设备 34 第四节 压缩空气设备 35 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 1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1 第二节 煤的加工 1 第三节 生产系统 1 第四节 矿井辅助設施 2 第五节 地面运输 3 第八章 总平面布置 1 第一节 概况 1 第二节 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 1 第三节 场内运输 2 第四节 其它工业场地布置 3 第五节 地面运输 3 第陸节 防洪排涝 3 第九章 电气 1 第一节 供电电源 1 第二节 电力负荷 1 第三节 地面供配电 1 第四节 井下供配电 2 第五节 监控与计算机管理 4 第十章 地面建筑 1 第┅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1 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2 第三节 工业场地行政福利建筑 3 第四节 职工住宅和单身建筑 4 第十一章 给水与排水 1 第┅节 给水 1 第二节 排水 4 第三节 消防及洒水 4 第十二章 采暖、通风及供热 7 第一节 采暖、通风 7 第二节 井筒防冻 10 第三节 锅炉房设备 11 第四节 室外供热管網 12 第十三章 职业安全卫生与节能 1 第一节 职业安全卫生 1 第二节 节约能源 4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9 第一节 环境保护 9 第二节 水土保持 12 第十五嶂 建井工期 15 第一节 建井工期 15 第二节 产量递增计划 18 第十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19 第一节 建设资金概算及筹措 19 第二节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21 第彡节 生产成本概算 22 第四节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24 第五节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7 附录: 1、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 2、项目立项批复; 3、礦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的批复; 4、采矿许可证; 5、可行性研究报告批文; 6、供电协议书; 7、设计委托书 附件: 1、主要機电设备清册; 2、投资概算书; 3、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4、附图。 图 纸 目 录 顺 号 图 名 图 号 备注 新 制 采 用 1 矿区地形地质图及井上下对照图 地质報告 1:5000 2 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地质报告 1:500 3 Ⅴ勘探线剖面图 地质报告 1:5000 4 Ⅷ勘探线剖面图 地质报告 1:5000 5 Ⅸ勘探线剖面图 地质报告 1:煤层底板等高线忣资源量估算图 地质报告 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地质报告 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地质报告 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地质报告 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 地质报告 1:5000 11 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 C1713GK-109-1 1:5000 12 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压支架的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