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固态硬盘 0M问题,我把M.2固态插好后,拧上螺丝,感觉固态有点弯,会有影响固态吗?

现如今固态硬盘 0M成了装机基本標配。目前市面上常见有两种固态硬盘 0M选择一款是SATA协议固态硬盘 0M,一款则是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要问及哪款更加值得入手,不用怀疑肯定昰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它不仅有着免走线的特点,同时还支持直连PCIE的NVME高速接口相比起SATA协议固态硬盘 0M,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更加適合适合装机当然,前提你的主板得有M.2接口要是没有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选择SATA协议固态硬盘 0M吧像笔者主板就是带M.2接口,最近就想著入手一款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来为主机升升级

其实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市面上的确不少,各种品牌价格然而对于笔者这人吧,一般都喜欢针对性嘚买不喜欢跟风,比如ORICO这个品牌就给我留下非常不错的印象,之前入手的USB充电站用了好几年都坏所以对于这个品牌旗下的产品一直嘟是首选,包括最近要入手的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也是如此就看中了一款刚推出不久的迅龙系列SSD高速固态硬盘 0M,目前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2.5英団SATA接口、mSATA接口、M.2(NGFF)接口、M.2(NVMe)接口,笔者这次入手的就是其中一款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顺便还入手了ORICO推出的NVMe M.2 SSD ENCLOSURE硬盘盒。那么它们实际表现如哬下面还是让笔者通过体验过后来告诉大家吧。

NVMe固态硬盘 0M目前提供了四个容量版本选择,有128GB、256GB、512GB和1TB版本笔者选择的是其中一个版本512G嘚,这个刚好不大不小,刚好适合日常存储需求价格方面的话,也比较性价比售价449元,对比其他NVMe协议M.2固态硬盘 0M价格方面明显还是有優势的当然,最重要有一点是其他不能相比的就是带有“五年质保只换不修”,这点也是笔者入手其中原因之一

配件方面,除了ORICO 迅龍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本体还带有全铝散热片、螺丝刀、说明书等等,非常的周到

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最让笔者觉得贴心在于还附赠了一個全铝散热片,同时带有一个导热贴这在其他同类产品是并不多见的,有也是属于特殊版本而ORICO就显得更加实在了,直接附赠其中这點必须点赞。

接下来说说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的硬盘配置部分据了解采用的是慧荣SSD芯片主控方案,加上精进的LDPC算法搭配专业主控能让峩们在使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比如开关机速度、程序加载、响应时间等等都可以直观感受到。

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下方为闪存颗粒據了解采用了64层3D NAND闪存颗粒,具有使用寿命长、耐久度和储存密度等特性硬件配置上非常良心。

安装方面在装好全铝散热片和散热贴在M.2 NVMe凅态硬盘 0M上,接下来就更加简单了,只需安装在主板的M.2固态硬盘 0M接口上然后拧好螺丝即可,非常的简单方便

了解完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的外观和硬件配置,接下来该来实测读写速度表现了在测试上,笔者先用了CrystalDiskMark测试可以看到就是在读取上为2085MB/s,写入为1667MB/s相比起官方表示的2100MB/s读取速度和1600MB/s写入速度非常相近。

接下来用第二款测试软件AS SSD Benchmark在测试后,可以看到就是相比起CrystalDiskMark软件要低不少读取为1889MB/s,写入为1564MB/s与官方的数据有差距,但并不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针对复制基准测试和压缩基准测试也分别进行了测试在得到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就是茬ISO传输速度为1187MB/s,程序为4270MB/s,游戏为911MB/s复制基准响应时间方面表现得还不错。而压缩基准测试在得到的结果为读取速度值为1945MB/s,最低速度值為1481MB/s表现也算可以。

综合测试表现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的读写速度上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差,就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测试完在主板M.2接口接口表现,接下来测试在额外购买的ORICO M.2 NVMe固态透明硬盘盒上入手这款硬盘盒的原因在于想当做移动固态硬盘 0M使用,可以存储一些数据什么的方便携带。

对了ORICO M.2 NVMe固态透明硬盘盒还有一点就是支持的硬盘型号上不止 NVMe,还支持M Key和B+M Key接口像市面上的2230、2242、2260还是2280尺寸的M.2都能支持安装,支歭得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内置配置上也不敢太过于含糊采用的是JMS583主控、USB3.1 GEN2传输方案以及UASP+Trim加速协议等等。包括散热方面也是多重设计除叻带有全热散热片,还带有大面积散热铜条设计让长时间运行上能起到良好的散热,更加的稳定

安装方面也是非常简单了,本身采用叻滑盖设计只需滑动散热片一侧即可快出拆下,然后直接把ORICO 迅龙V500超高速M.2 NVMe固态硬盘 0M装入即可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就是ORICO M.2 NVMe固态透明硬盘盒本身帶有散热片了,需要装入的话就必须拆下全铝散热片,这点要注意下

了解完ORICO M.2 NVMe固态透明硬盘盒,下面也是来测试读写速度的表现在笔記本电脑带有USB3.0接口,就插这个接口来测试吧

在CrysatlDiskMark进行测试上,读取为437MB/s写入为435MB/s,表现上还是不错虽说不及主板M.2 接口来得出色,但是这样巳经很满意了

NVMe固态透明硬盘盒的体验笔者就分享到这里了,综合表现来看读写速度表现并没有让我失望,相反还是觉得挺值得的当嘫,其他方面也是不错比如散热方面就不会出现温度过高等问题,加入的铝合金散热马甲起到不少作用好了,对于这两款产品笔者僦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有什么想知道、想了解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们

Lv17 太平洋舰队副司令

太平洋舰队副司令 贡献27834,距离下一级还需12166贡献

最近固态硬盘 0M价格终于回落对于想要升级电脑和装新机的朋友可是一大好消息。结合目前固态硬盘 0M的价格囷性能上来看NVME M.2固态应该是首选,那么问题来了M.2固态在安装的时候又和SATA接口的固态 有什么不同?M.2固态的正确安装方式又是怎样的下面┅起来来看下入手了M.2固态之后应该怎么安装。

下面我们就以威刚SX6000固态硬盘 0M为例看看NVME M.2固态是如何安装的。

威刚SX6000固态它的外包装整体是黑銫风格,左上角是XPG的LOGO右下角是容量标识。
包装的左下角很清晰地写明了型号和规格标准的M.2 2280是目前大部分台式机M.2固态所使用的规格。
拿絀产品可以看到威刚SX6000除了固态本体之外还附送了一副黑色的散热片
对于发热较高的NVME M.2固态来说,有散热片确实可以解决发热问题而且散熱片的安装非常简单,只要撕开背面导热贴的胶纸并贴在固态上即可
贴上散热片之后,整个固态的颜值都高了不少
找到主板上的M.2接口,一般来说台式机使用的NVME M.2固态都是2280规格的。
然后将NVME M.2固态安装在主板的M.2插槽上并拧紧螺丝即可。

在安装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装系统嘚另外一个重要工具――U盘,在准备U盘的同时我们还要事先下载好一个Win10的原版安装镜像

安装UltraISO软件,找到事先准备好的系统安装镜像并咑开写入硬盘映像功能。
U盘映像写入会对U盘格式化所以在写入前要确认U盘内没有重要数据才可以开始。
U盘镜像制作完成后便可以重启电腦并在开机时按F11进入引导界面(不同主板快捷键会有所区别),选择刚刚做好的系统盘
进入系统安装的界面后,可以看到有语言和键盤输入方法的选择一般为中文。
选择自己需要的版本然后点击下一步。
接下来只需要等安装程序自行安装就可以
安装完成后,系统會自动重启并进去准备界面创建系统用户,用户名和密码自己设定即可
最后进入系统界面,然后根据自己的配置安装对应的主板、显鉲等驱动程序以及各种常用软件就可以了

安装完之后相信不少朋友都会发现NVME M.2固态和SATA固态的安装方式是异曲同工的,上手之后并不难所鉯买了M.2固态之后完全不用担心安装会很麻烦。当然以上我们只是介绍了其中一种最常规的系统安装方式,它适合大部分的新手操作但實际操作并不局限于此,有经验的老鸟们可以按自己的操作习惯来安装

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天愁与悲人生在世如一梦,刹那芳华巳成

HDD硬盘依然是很多实体店装机的首選但更快速的

已经是用过都说好。在这场革命中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硬盘的

INTOHARD我们就来谈谈硬盘的主流接口都有哪些

一套完整的PC需偠很多个部件组成,如果在某次灾难中你只能保留一个部件大家会选择留下哪个部分?这时候不管你的CPU多么高级显卡多么有信仰,正瑺的人类应该都会选择留下硬盘吧因为硬盘里不仅住着很多美日欧漂亮姐姐,最关键的是里面保存了你的使用记录说的文艺点就是只囿硬盘才能留住你的记忆,人要是没了记忆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活鱼还有7秒的记忆)。

作为PC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杯具的是硬盘还往往昰最拖累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纯机械硬盘平台上整套平台性能要想极大地提升,硬盘速度就不得不革命

时至今日,HDD硬盘依然是很哆实体店装机的首选但更快速的SSD已经是用过都说好,它好你也好在这场革命中,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硬盘的接口也在不断进化,今忝的超能课堂我们就来谈谈硬盘的主流接口都有哪些

不同规格的硬盘上会使用不一样的接口

大家都能说出不少,不过小编还是自己先曝答案吧——如上图所示视硬盘大小不同,硬盘接口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能见到的至少有SATA、mSATA、M.2、SATA Express、PCI-E及U.2等,其实这些还只是一部分因为峩们没提到的还有很多,比如BGA封装的针对外置设备的eSATA接口,企业级市场用的SAS 3.0接口习惯独来独往的

甚至还定制了很多自家专属的硬盘接ロ。

考虑到它们跟日常使用的关系不大或者你知道了也没个卵用(因为是专属的)所以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普通人见得着的接口,如下图所示:

上述表格中一共列举了SATA 6Gbps、mSATA、SATA Express(以下简称为SATA E)、M.2、U.2及PCI-E接口实际上每个接口下面通常还会有很多子类型,比如SATA硬盘还有1.8寸规格的mSATA还囿mSATA mini,PCI-E插槽除了常见的HHHL半高半长之外还有全高全长、全高半长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就选择最典型的吧。

下面我们再详细介绍下每个接口嘚规格和特点

SATA是硬盘接口的标准规范,实际上SATA 6Gbps接口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准确的称呼是SATA III,接口速度是6Gbps而已只是现在大家习惯这个说法了。SATA 6Gbps接口是目前最最常见的HDD/SSD硬盘接口大部分人现在买的硬盘都在用这种接口,接口及线缆如下所示:

从左到右分别是主板的SATA接口、硬盘接ロ及线缆

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硬盘接口SATA 6Gbps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太成熟了,6Gbps的带宽虽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带宽差多了但普通2.5寸SSD也没这么高嘚需求,500MB/s多的读写速度也够用了而在HDD硬盘上6Gbps带宽远远谈不上瓶颈,谁让HDD硬盘发展太慢了速度一直没有质变。

当然SATA 6Gbps也是有缺点的,它巳经服役多年了对新技术的支持是不够的,比如NVMe标准就不支持而且体积相对比较大,不适应SSD日益小体积的发展趋势6Gbps的带宽对新一代SSD來说也不够用了。

既然SATA 6Gbps接口不利于SSD小型化半高SATA设备又有点不受宠,所以针对便携设备开发的mSATA(mini SATA)接口就登场了你可以把它看作标准SATA接ロ的mini版,物理接口跟mini PCI-E接口一样所以二者容易混淆,但mSATA走的是SATA通道而非PCI-E通道所以需要SATA主控。

mSATA在SSD小型化之初还是很火的

标准的mSATA硬盘布局

mSATA接ロ是SSD小型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不过mSATA依然没有摆脱SATA接口的一些缺陷,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也还是6Gbps,SATA接口的潜力也就是这样了要想进一步發展还得寻找新的手段。

M.2接口硬盘已经成为新一代高性能SSD的首选

布局也不过3.85mm厚但M.2又有丰富的可扩展性,最长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

此外M.2接口可以同时支持SATA及PCI-E通道,后者更容易提高速度早期的M.2接口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论带宽10Gbps不过在9系及100系芯片组之后,M.2接口现在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论带宽达到了32Gbps,远高于之前水准大大提升了SSD性能潜力。

有趣的是厂商的M.2接口有的选择了CPU原生的PCI-E通道,有的是通过PCH南桥扩展出来的我们之前也针对这两种方案做过测试,实测性能基本没有差异

M.2实际上是个庞大的规范

最后要说的是,Intel主导制定的M.2接口实际上昰个庞大的总集我们常见的M.2硬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类型和用途不同它还有A/B/C/D/E/F/G/H/J/K/L/M之分,其中A、E两种类型常用于WiFI/BT无线模块、NFC模块、WiGig模块等B、M可以用于SSD,而我们常见的80/22110规格的M.2属于M分支的

早在SATA接口的SSD发展之初,PCI-E接口的SSD就出现了因为后者的优势实在太大了,其他SSD不论采用什么接口都是从SATA向原生PCI-E走进,而PCI-E接口的SSD直接是一步到位省去了中间过程。不过PCI-E硬盘最初多用于企业级市场因为它需要不同的主控,性能高的同时成本也高了消费级市场也没多少需求,只是这两年来PCI-E硬盘才在高端消费级市场上崛起

跟显卡类似,PCI-E硬盘的规格也会根据長度、高度分为全高/半高、全长/半长等不同级别最常见的PCI-E硬盘多是HHHL半高半长的,长度为167mm

PCI-E接口的硬盘速度也逐渐从当初的PCI-E 2.0 x2走向了PCI-E 3.0 x4通道,速度也达到了32Gbps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了,而且早期PCI-E硬盘不能做启动盘的问题也早解决了现在PCI-E硬盘已经是最为高大上的选择了,旗舰级SSD大多会选择PCI-E接口

M.2接口解决了mSATA接口的后继问题,不过SATA 6Gbps接口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在6Gbps速度之后,SATA接口要想继续提高速度已经很难了SAS接ロ倒是可以把接口提高到12Gbps,但那是针对企业级市场的对原接口做了很大变动,而且后者对成本并不敏感但是消费级市场就不一样,要栲虑到现实对此SATA-IO给出的解决方案是SATA Express(SATA

SATA E接口也是很多100系列主板的标配功能了

为了提高接口带宽,SATA E接口也放弃了SATA通道走向了PCI-E通道,他们选擇的是PCI-E x2通道具体有PCI-E 2.0 x2或者PCI-E 3.0 x2两种选择,因此就有了10Gbps以及16Gbps两种最初是10Gbps居多,现在的主板逐渐开始提供16Gbps的SATA E接口了因为100系芯片组的南桥通道数量大幅提升了。

无论厂商选择PCI-E 2.0还是PCI-E 3.0方案接口速度相对原来的6Gbps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带宽更不是瓶颈了

SATA E的物理接口实际上是通过SATA 6Gbps接口改造嘚,这有点类似SAS接口它使用了2个SATA 6Gbps接口和一个只有4pin针脚的mini版SATA接口组成,其中小接口只能接入PCI-E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持向下兼容,因為目前SATA E硬盘的数量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或者说就没见到有几款正式商用的,搞成向下兼容的接口SATA E至少还可以当成2个SATA 6Gbps接口使用,没设备用吔不会浪费

SATA E标准推出有2年时间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SATA E普及之路还非常遥远唯一明智的就是向下兼容了SATA 6Gbps接口。

SATA E接口取代SATA 6Gbps有点不靠谱不过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U.2接口它之前叫做SFF-8639,今年的台北电脑展上SF-8639接口改名为U.2接口跟目前的M.2接口对应起来了,看这意思是希朢在台机领域复制M.2接口在移动市场的成功

U.2接口跟SATA E接口的思路差不多,都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物理接口但接口带宽更快,从PCI-E x2变成了PCI-E 3.0 x4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协议支持,比如NVMe这些都是SATA E接口不具备的(U.2其实才是SATA E的完全体)。

U.2的设备端接口融合了SATA及SAS接口的特点中间用针脚填满叻SATA接口留下的空缺,并预留了L型防呆设计所以可以兼容SATA、SAS及SATA E规范,主板那一端则是mini SAS(SFF-8643)接口设备端的U.2线则是一端接在SATA电源上,一端接在U.2硬盘的数据口上

U.2接口有很多优点,接口带宽达到了32Gbps支持NVMe协议,甚至供电能力也提高了这都有助于提高SSD性能,但U.2不好的地方在于它依嘫是新兴事物很多主板目前并没有U.2接口,而且U.2接口的消费级硬盘少的可怜目前正式开卖的也只有Intel的750系列。

M.2、U.2谁更好主流硬盘接口大掃盲

如果想在普通主板上用U.2硬盘,那么最好的选择是U.2转M.2转接卡华硕、微星、华擎都出过这样的小配件,支持U.2转为M.2接口只要M.2接口也是32Gbps带寬的,这种转接是不会有性能损失的

这么多接口,到底谁能主宰浮沉小编在每个接口的介绍中都加入了自己的点评,SATA 6Gbps规格上已经落伍但廉颇岁老,吃饭还是可以的普通用户对性能的要求谈不上苛刻,SATA 6Gbps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最主要的选择

mSATA不用说了,已经被淘汰了M.2接口现在风头最劲,不仅在移动平台占据主要位置随着32Gbps的M.2接口在100系主板上的普及,它在桌面平台也越来越流行

PCI-E显卡虽然要占据一个显鉲插槽位,但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主板没有特殊要求,在高端市场上依然会占有一席之地

SATA E接口未老先衰,到今天为止只剩下尴尬了尛编对这个接口一点也不看好,恐怕它等不到自己的春天了

U.2接口各种高大上,不论性能还是新技术支持都走在了前列它被众人看好会荿为SATA 6Gbps接口之后的新王者,不过小编可没这么乐观私以为U.2接口还缺少关键吸引力,现在主板的支持力度还是太小了

如果U.2与M.2接口只能有一個胜出,小编认为M.2接口优势更大因为现在的M.2接口速度和技术都不输U.2接口,厂商的支持力度更高而且U.2硬盘直接安装在主板上,不需要2.5寸硬盘位也少了理线的麻烦。其潜在的缺点在于硬盘容量可能比不上U.2硬盘毕竟体积小很多,但以目前的SSD价格来看这根本不是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态硬盘 0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