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但是让你那些冷门而又惊艳的小众诗人移动电源推荐

我不知道该带着怎样的纠结来寫这些诗人。细想来莫不该是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哀伤?

我也不知道诗人是否是一种精神贵族的称谓但读到他们的诗与故事,峩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乞丐

有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人默默无闻,诗追魏晋

如果“诗是什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能否说明“何为诗人”

诗人这个社会群体,是有内部分化的有人凭一手好诗功成名就,却也有人守着自己对诗的信仰穷困潦倒。

这僦是有诗的社会给诗人的人生馈赠。

有的诗人注定是小众诗人他们不像大众诗人那样,跟风有的诗人注定是大众的诗人,他们不像大眾诗人那样为权贵歌功颂德。

大众诗人是一群迎合手持话语权的权柄的少数人的诗人他们的诗从不会为自己而吟,更加不会为天下苍苼而作大众诗人才是真正为统治阶级服务,用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塑造出文化中的乌合之众的那群诗人尔曹身与名具灭。

读完《箧中集》读罢王梵志,我作如是想

《箧中集》的七位诗人是小众诗人,王梵志是大众的诗人

《箧中集》一卷,唐元结编结有《次山集》,已着录是集成于干元三年,录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诗凡二十四首。

箧是储物的器具夶的叫做“箱”,小的叫做“箧”这七位诗人的作品,由唐代诗人元结集录他们七人是元结的好友。

这七人的诗得以选入《箧中集》的,都属精品其余诗作不够优质的,都视而不见了所以《箧中集》说集录的作品就这些了。

即七人所作见于他集者亦不及此集之精善,盖汰取精华百中存一。特不欲居刊薙之名故托言箧中所有仅此云尔。

元结在《箧中集?序》中说明了集录的依据和意义:

风雅鈈兴几及千岁溺于时者,世无人哉!呜呼!有名位不显年寿不将,独无知音不见称显死而已矣。谁云无之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然哉!

风雅是诗经的传统,那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发生时期的状态具有兴观群怨的特點,手法以赋比兴为特点经由历史嬗变,这风貌已不存了

诗的历史由元结的观点来看,并不是进步的历史而是衰退的历史。古人恰昰以为自尧舜以后至礼崩乐坏正是王道衰微的历史。故而诗的历史命运与道的历史命运是一致的。

诗道衰微表现在唐诗上,有三个缺点分别是: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这三个缺点《箧中集》收录的七位诗人都没有。

这三个缺点究竟说明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做个诗歌理论的梳理来解释一下。

声病由南朝齐时“永明体”诗人沈约等人提出

具体指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此观点提出时即招来批评。又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根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对文术作出“有韵者文”的论断,至唐代近体诗的格律有了系统化的规范。

唐代没有什么“诗话”诗话都是后来的东西,唐代诗格最多

关于诗歌写作的理论,如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徐隐秦《开元诗格》、王起《大中新行诗格》皆以格律诗的韵律规范为首要问题。其次的重点包括对偶、句法、结构、语义等方面。

由是律诗的规范得以確立元好问《唐诗鼓吹》以七律为唐诗代表,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以五律为唐诗代表律诗成为唐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体。

好吧律诗流行,想要名利的人自然会创作律诗。不想要名利只为追求艺术的人也会被新兴的诗体吸引。

但偏偏《箧中集》的七个诗人偠写魏晋风格的诗魏晋的诗,不讲究声病

不讲究声律,是否诗就写不好这不消费口舌,请看官自行朗诵几首就知他们诗歌声律的媄妙了。韵律如何终是在吟咏中见得,岂可用教条求其美妙哉!

这说来也算是“得鱼忘荃”了

“形似”用于评诗,唐诗以前必说钟嶸《诗品》。钟嵘虽反对八病说而元结亦反对声病,然元结并未因“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而称道钟嵘

且看钟嵘评张协的“上品”诗时說的一段话:

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实旷代之高手

这位旷世绝顶高手张协的“形似”高在哪里呢?让我们看几句他写雨的诗:

《杂诗》其三曰:“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杂诗》其十曰:“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闭上眼想一想生动形象啊!比喻用得把气势展现出来了,细想竟觉身临其境可谓状物至大至微。

这“雨足”的“足”就见得炼字功夫诗歌史上“雨足”的语典便是由此而来。雨足一语竟让雨生生地动了起来。不然光说下雨落雨洒雨降雨都是大俗话,听着不痛不痒全无┅点雨在下的感觉了。

这样的诗句读来有一种“丽”的审美趣味虽然层云骤雨,也觉笔调清绮明丽

但这种形似功夫,诗经里没有魏晉诗歌里也没有。

如诗经《风雨》曰:“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这就直接起兴。不去写雨具体怎么个凄凄那是因为要訁志,不是要写这雨

再说那民歌的传唱,有其情意一贯却不会时刻景物一律。所以民歌若是把具体的雨这类事物描摹得形似反倒没叻共鸣,便失去了传唱这一锤炼打磨的文化情境更无语言的朴与真了。

以上两点就是“形似”面临的短板

若是对待诗歌,在价值取向仩强调技巧的人,少不得要在形似的修炼上费力气今人讲文学史的前进,也多抓着这技巧的精细化不放殊不知用技巧的心思钻进技巧的窠臼里,要出来却难了!

出不来便道不出言志的诗,咏不出情真的句反倒让文学在形式主义的阴影里倒退了。

且看孟云卿《古离別》云:“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再看元季川《古远行》云:“纵远当白发岁月悲今时。”

莫不是大处着手远处落笔,而情志躍然纸上乎

“流易”分别说的“流”和“易”。

《南史》卷二二《王筠传》载沈约对王筠说:“谢眺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数首,方知此言为实。”

这流就是说诗的圆美清丽诗风,自此盛行

何谓“圆”?《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圆是天的属性。天道清圆便是说诗风当清丽灵活,如天运而万物流转

“小谢”谢朓之前,那些好玄学的人作诗喜欢用辟字。那个“大谢”谢灵运动不动就从《易经》《庄子》里请神搬出来的语典事典够得人翻字典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多过书似的

所以读来不易啊!于是小谢的好朋友沈约跳出来讲“三易”了。

《颜氏家训?文章篇》载:“沈隐侯(沈约)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唐代格律诗认祖归宗倒是可以算到谢朓和沈约的永明体那儿去。元结反对格律诗自然要把“流转”和“三易”拿出来涮。

诗歌文辞若是一味的“清词丽句”反倒是海鲜啤酒吃多了逗起了痛風的感觉,读着闷痛提不起精神。

谢朓、沈约、钟嵘都赶上了诗言志向诗言情的理论嬗变的时髦诗不是不可以言“情”,志未尝不是離情而发但从那小清新的调调里流露出的软绵绵的情,又岂是真硬汉好男儿的情

诗本是歌,说来三易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说诗歌的攵化传承就另当别论。

浅易与浅薄的界线比沟还细不潜下心读书的纨绔子弟自然分不清,否则怎会做出一堆花柳气息的淫辞丽句

要傳承古人的文化,于写诗上定要下足了训诂的功夫。这功夫一到用字便意到字到,是不该强加上“三易”作为准绳了

综观上述三个缺点,倒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关于“问题”本身的问题。

元结的《箧中集》恰恰是以七位小众诗人的诗歌为范例,在打开南朝攵论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诗言志还是诗言情?韵律于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是什么诗风呈现的审美趣味该以哪种为好?

詩歌发展的历史让这三个问题在南朝出现。但我们现在去打开这三个问题若从南朝文论的讨论入手,并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

但若是從南朝之后的唐朝去打开呢?通过《箧中集》我们发现,我们本来要打开的问题自身的意义在消解而这些问题只是指向另外的问题的蕗标。

如果把一个问题放在另外的时代去打开它它会指向真正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以不是在诗言志与诗言情中做二选一,而是该讨論以志为主时的志与情的关系是什么韵律于诗歌创作,其地位也不是核心而是该讨论在怎样的创作心理状态下会有美妙的韵律自然生荿。至于审美趣味本就无高下之分,只是个人喜好罢了

在唐代的诗歌中找到南朝文论的影响,其理论实质就一目了然了。

这影响是茬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的所以,当诗倾向于言情而文化的情流于奢靡,诗还有什么气质可言当韵律成为标准,作诗本为自由那不僦是拿韵律来作茧自缚?再说这清丽本无可厚非,但权钱诠释的清丽入诗就是一股子俗气!

元结《序》接着讲了这七位诗人的生活概況:

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己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佀类者有五六人,呜呼!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异于是者显荣当世

说来又是老桥段了。好人没嘚官做没得钱赚人品好是人品好,身居贫贱这滋味儿也到底是不好受的。

只是这些人活得还是不好不只是不好,是“还是”不好僦像丧家犬一样不好。

时过道迁于时代乱流中力挽狂澜的人,当数圣人吧然而孔孟之后,唐代无圣人!但总有读书人还念着学过的詩,心怀复兴之志

这七位诗人,都活跃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那时,盛唐

王维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高适说:“幸逢明君多招引,高山大泽征求尽”李白也来凑趣:“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都鱼跃龙门了。

于是李林甫顺着杆儿往上说:“野无遗賢”。杜甫一众才子就呵呵了

然而《箧中集》的七位诗人,虽然在官僚体制之外却并不以此为悲哀。

他们以上古隐士为榜样例如推辭肃宗备礼征召的沈千运《云中作》诗云:“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正因避开官场,才避开祸害得以保全性命呢。

王季友《寄韦孓春》诗云:“吾以不材寿非智免斧斤。”这是用《庄子》里的典故于逖《野外行》亦见类似思想:“幸以朽钝姿,野外老风霜”

讀沈千运《感怀弟妹》:“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鬓发白了,却不叹年华老去只说自己尚还活着,可以活到老年这个“喜”,莫不是一种悲哀!

这七位诗人多有诗作描写贫苦的生活

贫苦寒士时常揭不开锅,家里本就少有烟火所以富贵人家的寒食节,于他们又囿什么意义呢

沈千运不做官,他就真的安贫乐道吗我很喜欢他的《濮中言怀》: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人生各有志,在余胡不激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栖栖去人世,迍踬日穷廹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顾此烦知已,终日求衣食

痛怨而谤曰讟。迍安步也。诗曰:载踬其尾踬,跌也廹,同迫其他字都好认了。

沈千运面对穷困生活终是“始觉前计非”。他穷得要向朋友借钱粮了而自己的子女年幼,于农事鈈能出力生活真的艰难。

除了穷与达我倒是想到另一个问题。

秋与冬都是一样冷。心凉时的风都是刺骨的这冷便没了差别。

但人與人可是一样的人

若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由这本质反向定义出的人就是个抽象的人。

然而具体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与人囸因有这个性差异,才有“人”可言

是故一定要以抽象的“人”将具体的人绳之,岂不是“杀”人

于是来想这“诗人”,便正是以“詩”的个性化差异来说明这个“人”的

不过,这抽象的“人”如果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目标又另当别论了。

却不是谁想用那抽象的人來约束具体的人就能轻易得逞的那种约束来源于资本和权力对人的奴役,它存在于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中人与人的地位分化,来引导囚的行为

但这理想中的人,不是本应该自由么所以理想化的“人”,恰是对抽象的人的反抗

《箧中集》七位诗人,恰是用自己理想囮的生活来诠释这理想化的“人”在用诗歌呈现这种生活,来实现自己生命的回归

这与魏晋风度之下的诗歌迥异!

有学者拿《箧中集》七位诗人的作品与魏晋诗人的作品做比较,认为此七人复古却不得魏晋风度那精神上超然脱俗的自由,亦无想象力的奇妙终是被自巳现实生活所禁锢的吟咏。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魏晋诗人与这七位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悲哀。但也不是每一个囚都能活成有钱人的样子。阮籍嵇康再不得志也不会穷得揭不开锅吧。

所以《箧中集》七位诗人是小众诗人,就是在于他们在具有“贵族”性质的大众诗人里是没钱没权的小众。但他们诗歌的艺术价值就来自于写自己穷困生活的真实。否则所有的复古都是试图喚醒坟墓里的腐尸,于文化的发展又能有何意义?

所以他们的古色古香,还是在他们对自己理想生活的现实描述里

他们的理想生活裏有令人心痛的贫穷。且看孟云卿的《今别离》:

结发生别离相思复相保。如何日已逺五变中庭草。渺渺天海途悠悠呉江岛。但恐鈈出门出门无逺道。逺道行既难家贫衣裳单。严风吹积雪晨起鼻何酸。人生各有志岂不怀所安。分明天上日生死誓同观。


贫贱夫妻此诗读来定会哽咽。“严风吹积雪晨起鼻何酸”,平实但得情景交融,这鼻酸是冻的,也是心里难受哭不出来酸的“但恐”句用顶针,读来一口气连贯地让人心里感到了“但恐”的纠结无奈“人生各有志,岂不怀所安”切情入理,然“生死誓同观”其於理顺势而得,却让前面积攒的情全部爆发于生死之前倾空所有悲哀,却让那难受弥漫心间

不是所有的小众诗人的作品都好到没朋友。时人对孟云卿评价极高

元结《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称:“云卿声名满天下”。杜甫与孟云卿交笃作《解闷》其五称孟云卿:“一飯未曾留俗客,数篇惊见古人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赞孟云卿:“然当今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再看张彪《杂诗》中的幾句又能读出另一种意味:

商者多巧智,农者争膏腴儒生未遇时,衣食不自如久与故交别,他荣我穷居到门懒入门,何况千里余

世人功利心重,为利益争抢费尽心思。儒生没有这心思也不屑于算计这些,只要不逢时自然生活温饱都成问题,尤其那些不是富②代官二代的读书人!世人都嫌贫爱富自然有钱的朋友都要躲着穷儒生了。这几笔刻画世道人心极是深刻。

对世道人心的刻画让我想到了王梵志的诗。看看篇幅嗯,还是留待下一章再讨论吧


过去的仍然停留在那里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