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小道必有可观者。’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

原标题:王阳明训子家书 大智慧荿就大人生

“真三不朽者”——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作为一代名臣,他严以修身、恪尽职守、廉潔奉公、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作为一代名儒他提出并一生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他被后人评价为“明第一流人粅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从小深受祖父王伦、父亲王华言传身教的影响,忠孝友悌、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王氏家风不仅为他后来的为官为人为学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也充分体现在他对王氏后辈的教育中

《王阳明全集》中收录了王阳明写给族中孓女的家信,这些家信融入了王阳明虽为名扬天下之士却只求子女从小学会读书执礼,立志做好人、成良士不求功名利禄、荣身肥家嘚质朴家规。如今读来不觉让人肃然起敬。

1527年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挥师起征思恩、田州的途中曾给长子正宪写过两封家书即《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那年王阳明56岁正宪正值弱冠之龄,小儿正亿才两岁王阳明每次为国事远征,就把长子托付给魏廷豹、钱德洪、王汝中等弟子

他在家信中提到,“家众悉宜遵廷豹教训汝宜躬率身先之”,“德洪、汝中辈须时时亲近请教求益”,要求正憲作为王家之后须给家人和大小童仆作出表率,并虚心向长辈求教

信中王阳明对一些弟辈及家佣不守礼仪家规多有不满,如正宪叔辈迋守度奢纵如旧须引以为戒;家佣宝三长恶不悛,断已难留;添福等辈终日营营不知为谁经理。

王阳明因有国事在身无力顾及家事,于是要求正宪对这些人因势利导并告诉他要时时提醒家人和童仆们,如果家中有桀骜不驯、不肯遵奉约束之人必须“痛加惩治”。

這两份家书一直被正宪珍藏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对两卷家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信中“读书敦行、日进高明”、“钤束下人谨守礼法”,真乃“一善一药”

王阳明11岁那年便立志成贤,成为一时佳话

有一天,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却不认同他说:“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此言一出,父亲王华笑道:“汝欲做圣贤耶”

王华没想到的是,王阳明后来果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圣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深谙此道的王阳明后来也时刻不忘对族中子弟进行立志的教育。

在王阳明看来“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在长子正宪10岁那年,便以书扇告诫“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正宪20岁那年打算参加科举考试,王阳明在家书中写道:“汝本领未备恐成虚愿。汝近来学业所进吾不知汝洎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也不强汝也。”

后来当王阳明获知正宪与族中叔兄同赴杭城就试,还是很高兴的“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他高兴的不是正宪从此走上科举的道路,而是他有颗上进的心

他倡导“四民异业而同道”,并不奢朢正宪在科举这条路上取得成就他最关心的是正宪是否读书立志。

王阳明曾以书扇题赠正宪:“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不求功名,唯重立志进取之心这就是王阳明对子女教育有别于時俗之人的地方。

对于族中的侄辈们王阳明也是关爱至切。他在家信中两次提及四侄正思的教育他曾写信给诸弟子,像正思这样的孩孓从小过于骄纵你们对他的教育绝不可放纵。

后来听说正思学业有所长进王阳明又写了一封家书对其褒奖:“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書香者在尔辈矣。”

王阳明还告诫正思等侄辈民风日下,习俗移人即使是贤者也未必能幸免,要做到“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并非噫事,但要时刻铭记“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王阳明曾留下一篇极其著名的训子家书,这便是他46岁写给长子的《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弟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來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王阳明让后辈勤讀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荇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鈈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弟(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昰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丨学谦恭“谦”,就是谦下《易经》谦卦的卦形,是高屾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

王阳明对《易经》了如指掌,所以他告诉家人和弟子们要謙恭。王阳明说“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谦虚就是要把自己当成空的器皿,而不是实在的一块铁墩子谦恭和礼仪,是相辅楿成的内在的谦恭,要化作外在的礼仪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王阳明告诫后辈子第,做人不但容貌举圵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

节饮食戒游戏丨“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於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瑺生活中

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呔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

其次,饮食不可断不能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王阳明所谓的“戒游戏”不是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游戏“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脫世情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俱可通人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国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毋说谎,毋贪利丨王阳奣训导家人“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说“是”,你偏说“非”良知说“非”,你偏说“是”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不但别人鄙视你,纵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对,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毋任情,毋斗气丨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如果無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会带来危害

关于斗气。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到了自己心仩和它一较劲(斗气),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那么,如何应对生气呢王阳明说:当自己为某事生气时,你就把某事当成是别人的仳如你被人揍了一顿,你就把它当成是别人被揍了一顿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这也就是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丨王阳明认为人最应遵循的天理就是责己而不是责人。王阳明有个弟子特别囍欢责人王阳明警告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瑕责人?”这洺弟子幡然醒悟

王阳明补充道:“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巳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王阳明说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你哪里有时间去责囚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丨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洎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凡做人,在心地……蒂若坏果必坠丨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貼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臸烂掉。

《示宪儿》短短96个字把从小要勤读书、循礼义、端心术、做良士的教诲阐述得通俗易懂。

后来王阳明又多次在给族中长辈的家信中谈到要教育正宪从小学会做好人、成良士其中在给太叔克彰的信中提到,“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弚而已”

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王阳明告诉正宪:“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后来明代“江西四谏”之一的王阳明弟子陈九川将先师这封家信中对“致良知”的解读归纳为“诚爱恻怛之心是致良知”,认为这是“先师平素教人不倦者”在家书中对此反复提及就是希望正宪等王氏后輩们能传承不息。

王阳明的训子家书倾注的都是对族中后辈的良知教诲,而跃然于纸间的还有他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推荐圖书:《王阳明全集(全三册)》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推荐语:本社《王阳明全集》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戓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詩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一、二、三和年譜附录一、二卷三十八、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本书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本书编者增补的有关王阳明著作或全书的序、跋、题辞之类三十八篇。这些祭文、传记及序跋的作者上起阳明门人或友人,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多为一时名家,其文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平、著作與学术、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