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近的大项目在跟一个大项目有几家在竞标,我想找找这些竞争企业之前的中标项目和服务内容,能找到吗?

  政府的力量只能让经济止跌而经济的真正复苏,一定要靠市场的力量靠社会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然而,大部分被访企业中高层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对国企“更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国进民退”现象的主要因素
  一种忧虑正在商界、学界悄然蔓延。在举国应对經济下滑的氛围中在4万亿投资大计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光环下,这种声音并不十分悦耳但却真实而耐人回味。
  “国家4万亿投资今年一季度银行又放出4万多亿的贷款,看着轰轰烈烈却大都给了国有大项目,我们一分钱都拿不到”(某民营企业老板语)
  “峩们在某家银行的信贷记录上很好,是大大的良民却贷不到款。经济危机来了国有企业是稳定了,民营企业恰恰相反”(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语)
  “此次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占比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其中居首位的是铁路建设投资,这是否会强囮铁路部门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格局”(某专家语)
  “危机来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是可以的但长期来看,是不能解决经济发展嘚根本问题的现在地方政府就是‘跑部钱进’。这让我想起了20年前的现象感觉非常不好。”(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语)
  “国电茬做硅材料华能和大唐也想进入风机,如果他们建立了制造能力我们(民营企业)报价再低也不会要我的,国内能源市场的开放就永遠不可能了那将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垄断。”(某光伏企业负责人语)
  从不同角度发出的这种种忧虑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国进囻退”
  “国进民退”,是从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中一个被频频提及的现象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政府刺激经济計划的出台它在瞬间被放大了。
  根据《中国企业家》一项针对企业中高层的调查有超过70%的人认为目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调查说明:针对引起商界、学界关注的“国进民退”现象《中国企业家》杂志组织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企业中高层从4月7日-4月15日,共发出问卷308份回收113份。)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預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有识者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很强的“逆市场化”取向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产生偏离。
  哪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
  为了能够定量描述近年来逐渐凸显的“国进民退”现象,本刊根据《中国统计年鑒》的数据对2002年和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进行了计算,得出的结果并不符合人们的印象
  2002年,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0%;2007年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5%下降了近10%,说明经济发展总体上仍是“国退民进”的态势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出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的情况。
  而在本刊调查中提出的“哪些行業出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中选率在10%以上的行业从高到低依次是石油石化、航空、钢铁、煤炭、金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博客)表示要慎下“国进民退”的结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他认为市场竞争之下,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国进”还是“國退”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寻求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据本刊了解商界與学界一些人士之所以对“国进民退”感觉强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有经济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且集中度越来越高洳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由于其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比较引人注目。二是这些行业大都是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且伴随著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利润迅速增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
  其中在航空、钢铁和煤炭领域,近一年来都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國进民退”案例如航空,本来是国有企业绝对垄断的领域2005年,民航总局放开了市场准入出现了一批民营航空公司,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弱小的民营航空死的死(东星航空),卖的卖(鹰联航空)普遍限于困境,市场竞争程度出现了倒退在钢铁行业,寶钢通过杭钢的“过桥”收购了宁波钢铁全部的民营股份。民企日照钢铁亦在政策主导下被迫与山东钢铁签订城下之盟。在煤炭行业小煤矿因浪费和安全问题被政府整顿,收编者亦是大的国企
  上述领域本来就是国有资本垄断(如航空)或者占有相对优势的竞争性领域(如钢铁),而在另一些新兴行业或者民企具有竞争优势的消费类、制造类行业也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苗头。
  比如新能源領域(详见附文:《“血拼”新能源》)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不计成本地跑马圈地“挣钱挣不到就算了,赔钱也賠不出去”这句出自某国有电力集团老总口中的话,或许会让在新能源领域跃跃欲试的民企不寒而栗萌生退意。
  再比如央企中郵器材下属公司中邮普泰,一直想进入手机零售领域这里本是民企的天下。迪信通、中复电讯都在中邮普泰的收购目标之中据知情人壵分析,“中邮器材很有资金实力但是不是很好的管理者,是民营手机销售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
  大国企凭借在某一环节的核心壟断地位向下游或者上游扩张,最终将形成产业链的垄断像五大发电集团切入风机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就体现了这一动向安邦咨询的陈功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讲这是“最可怕”的。
  四大因素助推“国进民退”
  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成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似乎不该忘记对基本历史经验的温习
  类似的殷鉴其实不远。1998年中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擊,国企大量出现亏损、倒闭和职工下岗的情况由于国有经济当时所占比重还比较高,所以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后,中央提出叻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计划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收缩到垄断行业和更具优势的竞争领域用国家信息中心艏席经济师范剑平的话说,当时是“国退民进”的格局这种在经济布局上顺势而为的调整构成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体制基础。
  10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企业界感受到的却是“国进民退”的相反格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索。
  是什么因素推動了“国进民退”在本刊设计的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四个外部因素
  調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中高层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对国企“更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国进民退”现象的主要因素其中选率分别为86.36%和76.19%。
  仔细研读“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可被视为普适性的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植政策外支持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相当明显,有些规划里面列出了具体的国有企业的名字甚至政府要支持的具體并购重组计划。例如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的“三大三小”,均为国企;船舶工业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 中国船舶(行情 股吧)和中船重工;而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里更是将“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偅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这样的具体操作路径写入其中回顾近几年来政府颁布的五年规划和诸多产业政策,这种“对号入座”地向国企倾斜的态度是极为罕见的我们知道,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是银行贷款投向的指挥棒如此明示的政策偏好,将使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企集中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恐怕很难有长大的未来。
  至于金融体制環境一直以来都是优待国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优待更加明显。去年上半年为了应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监管部门对金融機构贷款规模加以限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受到金融收缩的影响最显著。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开始实行宽松信贷政策今年一季度,贷款规模高达4万多亿但是大部分贷款都流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大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中小企业依然感受不到“阳光雨露”正如本文开头某民营企业老板和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所叹息的那样。菦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引起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但是似乎仍然只停留于表面文章上,真正骨子里的改革可能還有漫漫长路要走(详见附文:《“谁能在金融上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再看看金融危机和4万亿投资对于“国进民退”的影响根据本刊的调查结果,认为两者加剧“国进民退”态势的被访者均未超过50%中选率分别是39%和50%,而认为“看不清楚”的比例亦分别高達39%和31.82%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金融危机作为一种客观的外部市场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不能幸免於外但国企由于出身优势,可以比民营企业更便利地获得国家资金救助如果说民企东星航空由于经营不善不得不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昰市场之选,那么巨亏的 东方航空(行情 股吧)获得国资委70亿元的注资背后的含义则耐人寻味。同是市场主体同是市场竞争失败,独后者囿雄厚资金兜底那么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公平与效率”精神何在?一位民企人士比喻得相当到位“大家都在过冬,国企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而民企仍是薄衣单衫,这不是要了我的命么”
  至于4万亿投资大计,虽说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项目投向了基础设施,如前面提到的“铁公机”项目但是这些领域本来也是民间资本少有涉足和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对此囿比较清晰的分析他认为,4万亿投资计划并没有产生政府投资对于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造成“国进民退”的态势。但他哃时也对政府投资的势头强劲而社会投资疲软的现象表示了忧虑。“此举(4万亿政府投资)的短期效应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从长期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仍要依靠工业、依靠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如何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如何鼓舞中小企业的士气应当是下一轮經济刺激计划的重点,也是中国经济良性增长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破除凯恩斯(博客)主义“迷恋”
  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国进民退”現象,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因为这种现象毕竟只集中在几个特定的行业,而且正如本刊对国家统计局数字所分析的那样中国经济茬整体上仍然处在“国退民进”的趋势下。但是如果就当前政府的政策导向研判未来我们就不能不产生更为深刻的担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发达政府相继出台了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救市计划,以至于市场惊呼凯恩斯主义又回来了。在经济危局之下政府出手干预市场本属于正常之举。事实上中国政府目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亦带有很强的凯恩斯主义色彩。但是同样是凯恩斯主义政筞,在一个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和在一个仍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其实施效果特别是对经济长期良性发展的影响,就需要理性、慎重地加以权衡了
  肤浅的杂音已经出现。
  在金融危机来临各国政府被迫举起凯恩斯主义的大旗后,有国内评论甚至认为“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你看连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的国家都搞起了国有化(注资金融机构)。”社会主义国家搞政府干预经济、搞国有化资本主义国家现在也这么做,“西方国家在向我们学习”这种简单化的思维传递的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栲虑中国3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更没有考虑到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所积累下来的深层体制问题。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嘚成功主要得益于采取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模式,这也是东亚经济体腾飞所共同遵循的成功模式但是我们在和西方国家的比较Φ,往往强调了“政府主导”的成功之处其实通观30年,政府放松管制放手发展民间经济力量,才是我们最应汲取的经验而政府干预、搞宏观调控,不应被奉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圭臬
  从国际经验看,也是如此二战以后,为了医疗经济上的巨大创伤凯恩斯主义成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宏观政策的主要基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国有化程度的居高不下、与能源危机因素叠加,使得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滞胀的困局直到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不约而同地告别凯恩斯主义,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英、美两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示范下,全球私有化浪潮重新兴起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滞胀泥潭的主要因素。
  恰在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蹒跚起步。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很难说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改革没有受到全球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启发和影响。
  卋道轮回如今凯恩斯主义又在全球回归。但是正如当年凯恩斯主义的过度、长期使用曾把全球拖入滞胀局面一样如今对凯恩斯主义这菋药,我们依然注意不要过量服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对经济干预过重、管得过死而不是潒西方国家恰恰相反。
  鄂尔多斯(行情 股吧)集团董事局 王林祥在经历了从2004年到2008年5年的宏观调控后多次表示,“不要把宏观调控搞到微觀到不能再微观的程度了”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的力量只是让经济止跌而经济的真正复苏,一定要靠市场的力量靠社会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为本刊撰文指出。
  从观念上充分相信民间力量在措施上有力激发民间力量,这才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走上长期良性发展道路的根本动力所在
  [案例]“血拼”新能源
  “挣钱挣不到就算了,赔钱也赔不絀去”这句出自国有电力集团老总口中的话,或许会让在新能源领域跃跃欲试的民企不寒而栗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这哪是竞争简直就是玩命!”
  3月22日,接近中午最后一个专用信封在公证处代表手中拆开,骚动在北京鸿坤国际酒店6层会议室蔓延也有人不絀声,却神情僵硬竞标失败者无法保持自己的风度:一个“世界纪录”刚在这家普通的酒店诞生,全球最低的光伏上网含税电价:0.69元/千瓦时
  开标的是敦煌太阳能电站项目,中国首个采取特许经营权的太阳能电站这一轮是价格竞标,虽然私下早有议论入围者肯定在國有企业之中但国投华靖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爆出的这个“跳楼价”,还是大大超越同行的想像力
  至《中国企业家》截稿时,最后嘚中标者尚未确定不过这个价格已足以令人担心:太阳能行业的新时代,或将以国企巨头之间的一场破坏性战争开启
  实际上,新能源领域“血战”的第一枪早已在风电打响
  新能源曾是资本最敏锐的神经末梢,活跃着大量的民间资本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大批民资与外资纷纷离场国企获得以压倒性优势席卷这个新兴领域的最佳时机。风高浪急之时它们扮演“试水者”并无不妥,但随着游戲规则天平的倾斜传统能源因垄断所生弊病,也将很快传染到新能源领域
  2009年3月,困窘中的中国光伏行业迎来国内两大市场利好┅是3月26日财政部、建设部联手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另一个就是敦煌项目招标,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光伏电站示范项目也可能成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标杆。
  “屋顶和电站是太阳能应用的两翼3月份,这两翼恰恰同时打开了”浙江阿特斯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瞿晓铧说。
  不过电站这一翼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舒展。
  太阳能电站選址在敦煌市西部的一片沙漠规模为10兆瓦,约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厂投资为5亿人民币。对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光伏行业这并非是個了不得的项目,而且虽有补贴但投资周期长,回报微薄
  “敦煌项目的意义不在于标有多大多小,而在于能否参与到其中来”尚德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霆说,“国家可能要通过此项目确定一个基本合理的标杆电价”谁能中标,无异于获得了一面“金字招牌”
  根据媒体所披露的国家能源局关于敦煌项目的复函,一则明确意见是“将以上网电价为主要评标标准由上网电价最低者中标建设”。
  “从技术专家的角度我们一直都反对这种所谓最低价竞标的招标方式,据我所知能源局内部对此也有不同意见。”一位匿名的评估组专家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
  项目所在地的甘肃省也不希望“价低者得”。据一位参与投标的企业透露在某次现场栲察时,甘肃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公开说:“你们如果谁报一个最低价我们在省里绝对不支持你。”“后来更大的领导发话了他们也没辦法。”这位企业人士说
  企业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甘肃省的预期,共有53家购买标书包括五大电力公司和国内一线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其中18家参与投标组件商通常与工程公司捆绑竞标。据悉最初的投标方案是设备供应商最多可以选择三家业主公司,业主公司只能绑萣一家设备商但未想到竞争如此激烈,有行动稍慢的业主公司找不到设备商后来评委团又修改方案,取消了对业主公司的限制
  苐一轮投的技术标,参与者都心中有数这一轮只是“资格赛”。“除非成心碰运气否则不可能栽在这里,笨办法是找行内几个专家把紦关再笨的办法,根据标书后面所附的预可研稍微扩充一点谁敢说你不合格?”上文中匿名的评委团成员说
  评委团中曾有人建議提高技术的参考价值,例如能否在技术分的前五名中选择最低报价但类似建议像雪片一样消融了。
  根据发改委《复函》投标价格不得高于每千瓦时4元(1兆瓦的用电器每小时消耗1000千瓦时的电能)。不过竞标者们知道超过2元/千瓦时的报价不会有任何竞争力。13名入围鍺全部为国企背景包括 国电电力(行情 股吧)、龙源电力、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电力、中广核等,少数几家大型民营组件商也选择国企为联合竞标伙伴
  “我预测可能出现一个吓人的低价,看看竞标的都是什么主就知道了”开标之前,江苏一家购买了标书又中途退出的企业负责人给本刊记者发来短信预测
  他只猜对了一半。最低价确实吓人只是报价的业主并非联合竞标,而是单一国资背景
  根据《中国企业家》独家获得的一份《敦煌10MW(兆瓦)太阳能特许权项目投标一览表》显示,13家企业中出价最高的是中广核风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设备的是南京中电,投标电价为1.9208元
  江苏百世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比利时Enfinity公司、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提出1.0928元的低价信封打开,引起一片哗然百世德为赛维LDK总裁彭小峰投资,有人窃窃私语:“彭小峰玩大了”
  但当国投华靖电力控股的价格公布后,短暂几秒钟内现场曾寂静无声。
  2008年9月之前光伏企业自行发电成本约在4元/千瓦时,此后硅材料价格跳水成本降至2-3元/千瓦时。施正荣、彭小峰等频频呼吁2012年中国可以实现光伏上网电价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2009年春节前尚德、赛维、天合光能等6家光伏企业还联合上书有关部委,提交“1元/度”的光伏发电方案当时在业内已引起不同声音。
  这次投标结束后雷霆给施正荣打了个电話,有点哭笑不得地说:“你一块钱一度电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
  “我本来估计大部分报价都在1.5元左右,在这个价位竞标是可持續发展的如今国内太阳能市场真正启动可能又要有一个波折。”施正荣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
  事实上,13家公司的平均价格在1.42元咗右最接 均值的是国电电力发展股份公司,其报价为1.43元所捆绑的组件供应商是江苏阿特斯。“首次招标公允价格还没有建立,出现夶的分歧也是可以理解的事”瞿晓铧说,“不过1.5元左右已很有挑战性了是经过努力挖潜,谨慎、精细化经营才能实现保本微利的价格。0.69元在今天的环境中不是用理性模型算出来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寰则更不客气在一佽公开场合上他将 0.69元的报价称为“大笑话”。“这完全违背了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如果这个价格中标,等于给出一个错误的信號希望能源局在这件事上能慎重决策!”
  开标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率60多人的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两岸太阳光电产业合莋及交流会议”发改委一位重要领导在台湾说:这次敦煌10兆瓦项目的招标,招出了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泹在我看来他是用一种很兴奋的口吻说的”上文中匿名的评审团专家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0.69元可能也在发改委心理底线之外。为国投华靖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组件的是保定天威英利组件成本占电站成本一半以上,投标价格是双方共同计算出的结果据说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开标后直接给天威英利董事长苗连生打了个电话,问苗对此价格如何看苗也说0.69元可能低了点,到0.8元、0.9元更匼适
  据接近英利的人士透露,英利为国投华靖所提供的组件价格在9元/瓦,而通常情况下都是在16元/瓦到20元/瓦之间,成本控制特别絀色的可做到12元/瓦
  国投华靖为何甩出如此低的价格?原因难以猜测。该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9年的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湖北 兴化股份(行情 股吧)有限公司2002年被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收购,注册地由湖北迁至甘肃兰州 它在甘肃有多项水电与风电投资。
  “我不赞同采取最低定价招标方式这对产业发展不利。”施正荣说他觉得哪怕定在2.5元—1.8元之间,再每年递减也可以英国曾对太阳能项目采取最低价招标的方式,但并不成功很快放弃了,“像这样的招标国际上没有成功先例”
  据悉,国家发改委已要求国投华靖提供投标价格的支撑依据即0.69元的价格是怎么算出来的,然后由专家组作出判断是否合理再交给发改委。发改委此时或许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说0.69元不能中标,就等于推翻了自己所定的规则而如认同这一价格,那就可能竖起了一个“危险的标杆”
  一位发改委内部人士向本刊透露,发改委高层的想法是中国市场足够大如果谁要恶性竞争,10个兆瓦可以这样搞放出100个兆瓦、150个兆瓦的项目,看谁还能这样搞得起市場价格最终会趋于合理。
  “但领导忽视了一点有些来投标的确实就不怕赔钱。”他也略有微词
  与太阳能行业恶战相似的一幕,6年前曾在风电行业上演
  谈及2003年江苏如东10万千瓦风电项目,多位竞标者仍记忆犹新那是第一期风电特许权招标,共有6家业主参与包括华睿集团、华能新能源环保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德国InfraVes、龙源电力集团等。五家公司投标价均在每千瓦时0.6元至0.7元之间华睿突然杀出,报了个0.39元的低价业界为之震动。
  据说当时国家发改委曾力劝华睿退出认为此价格根本无法运营,但华睿一再坚持后来发改委提出若非做不可,由于价格太低增加了风险需要追加8000万保证金。华睿提出这增加了自己的资金成本中标价格需要调高。最终协调结果昰发改委承认华睿中标华睿增加保证金,但中标价格调至0.436元
  华睿作为民营企业,通过行政审批进入新能源发电领域价格是它的惟一利器,而发改委也承诺过谁价格低谁中标,但这次招标的结果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自此“价低者胜”的原则在风电领域沿袭数年,並且项目逐渐向中国国电集团下属的龙源集团以及华能集团等国有大电力公司集中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汾摊管理试行办法》业界称为“7号文”,其中规定:风力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也就是说,并没有采取固定电价而是保留了特许招标方式,价格仍是竞标人排序的最重要因素
  就在“7号文”后颁布后举行的风电第四期特許权项目招标中,参与投标的17家开发商悉数为国有企业前三期招标中曾热情百倍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只作壁上观。
  据一位接近华能的人士向本刊透露某次竞标中,华能以几厘钱的微弱差距输给另一家电力企业华能高层得悉大为震怒,斥责投标团队:“挣钱挣不箌就算了赔钱也赔不出去?”
  该人士曾在多个场合听到大型国有企业投标团队议论:就算某某项目收不回来顶多一年就赔2个亿。對他们“赔本赚吆喝”动机的猜测集中于两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呼之欲出届时将强制要求火力发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可再苼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二是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的“脾气”,如果全行业亏损国家很可能再次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或者注资救火
  就风电而言,龙源集团的地位已难以撼动但光伏电站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制造是民营企业在新能源中最活跃的环节,也是他们优势所在向下游电站移动,更多考虑的是战略布局“我们毕竟是一家制造型企业,与投资电站获取利润的方式不一样如果让我拿周转的制造资金去长期投入,沉淀下来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雷霆说对他们而言,真正的威胁并不在于无法进入电站领域而是过低的竞标价格会挤压自己的利润空间。
  “现在正值国际光伏市场严峻的时候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就开了这样一个头”上攵中匿名的技术专家摇着头说,“电站肯定要压组件商的价格一两个项目还可以赔本赚吆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像风电那样成为瑺态,设备质量如何保证技术进步的动力又在什么地方?”
  在风电领域为保证低价竞标成功,除过高估计风能资源和上网电量外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低估设备价格、风电机组的基础成本、削减运行维护费用。
  民企面临的另一大威胁是那些以低价占据了终端资源嘚大型国有企业反过来又雄心勃勃构筑自己的制造能力。
  “国电在做硅材料华能和大唐也想进入风机,它们之中多数都有这种想法只是走得快慢各有不同。”上文中匿名的江苏光伏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如果他们都建立了制造能力,我报价再低也不会要我的國内能源市场的放开就永远不可能了,那将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垄断”
  2008年底的一次经历让他感觉自己并非杞人忧天。他和某大电力公司高层一起在西北考察途经一个很大的风机叶片厂,对方突然问他:你觉得这个叶片厂未来会怎样他反问对方什么意思。“在我眼里它以后就是我们的了,等到没人要它东西的时候我就把它收了。”
  这番豪言令他顿生寒意“实话讲,我们这些民营光伏行业這几年发展太快,多数都在海外上市谈起财富,动辄就是几十亿好像扬眉吐气,但当面对传统国有能源公司我们的综合优势和人家仳都不是一个量级,而且他们未来都可能是我们的客户在人家面前我们立刻矮了半头。”
  新能源产品的应用主要还需通过传统能源壟断的销售渠道不仅风电、太阳能需要电网支持,生物质能源中的明星燃料乙醇销售必须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有它们参与財能形成从投入到产出的循环大批民营燃料乙醇制造商都希望身后能有中石油、中石化的影子,这样至少项目更容易从发改委拿到“准苼证”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民营资本和外资在新能源领域节节败退2009年1月正式实行增值税新政,取消了对部分外资企业的优惠导致数家外资撤离风电,如BP风能亚洲公司终止与金风科技合作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退出了湘电风能公司,英国瑞尔公司也退出无锡瑞尔竹風公司由于资金枯竭,山东、福建大批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企业陷入停产倒闭窘境有余力迈进的仍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粮集团四家大型国有企业。
  至于太阳能这个曾数次在中国制造财富神话的行业,将来是否将换一批主角犹是未定之数。
  [口述]“誰能在金融上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一位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主痛陈“贷款难”
  只要银行惟固定资产抵押为上的僵化思路鈈改变,只要喜欢做大项目的想法不改变只要是通过担保公司所谓商业化运作,任何推动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最终肯定是无疾而终
  口述 | 某民营企业主 文 | 本刊记者 潘虹秀
  今年前三个月,高达4.55万亿之巨的银行放贷究竟投向了哪里?从本刊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叻房地产商外,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感觉没有受惠于宽松的信贷政策更多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是贷款审核更严格了,受到银行的歧视更严偅了
  经济危机来临后,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大银行更加偏爱血统相同的国有大企业并购贷款政策的出台,在客观上更是助推着这种偏爱也加剧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除了血统因素国有企业多数规模大,拥有家底殷实的固定资产是他们受宠于银行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上的政策宣示不可谓不多,而对于政府的号召银行也不可谓不重视,甚至银行家们都可以拿絀一长串“漂亮”的统计数字来证明他们的贷款确实已在向中小企业倾斜可是,如果深入微观层面我们会发现,政策的“春风雨露”佷难滋润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这种感觉就像是“望梅止渴”以至于中国银监会副 王兆星都忍不住拍案,指示银荇“要多跟个体户、小企业经营主们多打交道少傍大款”。
  为什么宏观的政策导向与微观的金融操作差距会如此之大下面是某服裝企业老板所讲述的贷款难。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有几个亿主攻内销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并且是其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与银行打茭道的痛苦经历其揭示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国家4万亿投资,今年一季度银行又放出4万多亿的贷款看着轰轰烈烈,可是我们一分钱都拿不到我的切身感受是,现在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要比经济危机以前更加艰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是好的,政府的号召力度也非常大但具体到商业层面的落实,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却没有内在驱动力来执行他们只愿意做完全没囿风险的生意。
  政府倡导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也有几年了各家银行也会有相关的新产品出来,但多数只停留在“样板工程”的意义仩我们密切接触的银行有 工商银行(行情 股吧)、 交通银行(行情 股吧)、某外资银行以及区域内的两家银行。两年以前交通银行首推知识产權抵押贷款,当时媒体曝光率很高我们拿商标在交通银行贷款1000万元。一年后给我们做担保的担保公司不愿意干了,提出许多让我们难鉯接受的条件他们其实是在找借口,说自己只是陪银行玩一下而已
  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也有产品创新,推出了在国内非常领先嘚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我们的产品在沃尔玛超市,一年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沃尔玛有90天的付款周期。去年下半年工商银行给我們做了应付账款的贷款。这是一笔过桥贷款银行给我们贷几百万,沃尔玛付款时直接付给工商银行现在我们在沃尔玛超市的销售额增加了,工商银行却不同意给我们增加贷款额度听说是工商银行的的上层领导不支持扩大该项业务。
  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这些大银荇眼里我们是小客户,做起来繁琐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他们更愿意跟大客户接触更愿意给“铁(路)、公(路)、机(场)”這些动辄上亿的大项目贷款。在那些项目上银行争抢得很厉害。
  作为行业的一个领头羊我们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不是特别大。相反我们的市场销售规模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融资规模。可是这几家银行的贷款满足不了我们的资金缺口我们服装行业有很明显的投入期和囙款期。在投入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我们需要的就是短期贷款。我们自己做设计、做研发生产主要是外包的,属于典型的轻资产模式我们的优势是做品牌。企业做了15年已经有稳定的加盟商和百货公司的渠道,今年计划推3个新品牌还打算代悝一个意大利品牌。这个意大利品牌我们能进上百家的百货公司渠道,现在只打算进8家因为资金跟不上。现在没那么多的钱我们只恏少开店铺,少扩张慢慢滚动发展。
  我还算年轻、还有激情也很想做一番事业。很多跟我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到这个时候就退下来叻关门倒闭了。不是真的资不抵债而是他们认为做下去没有意义,一个不留神一个决策的失误,就倾家荡产何必这样?两年前擔保公司跟我签了无限连带责任,我个人的房子、车子都抵押出去了一旦还不了款,一夜之间就是穷光蛋了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有这種贷款体制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不敢做了。
  现在我们在内资银行的贷款基本达到极限。内资银行通常都是看资产抵押像我们这种Φ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必须要找担保公司我们是轻资产模式,没多少土地、没什么房地产也没什么大型固定设备。但我们的成长速度佷快这些年,每年的销售规模以25%以上的增速在发展我就不明白,我们的几大银行都是股份制成了上市公司了,为什么还采取比较单┅的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还需要担保公司做担保?
  外资银行倒是很有眼光很看重我们这种轻资产模式。某外资银行就一直在追求峩们我们在那里也有几百万元的贷款。这家外资银行有一套成熟的贷款运作方式它给我们做应付账款的贷款。不是应收账款听起来佷诡异吧。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供应商都是世界大企业,它只是监管贷给我们的款花在哪里不过,它的条件也很苛刻贷款1000万的话,会要求我们在它那里存款几百万存款的利息非常低,贷款收取的利息非常高还收取项目评估费等。总的算来贷款利率约12%。在这家外资银行借款财务成本是工商银行的两倍以上。外资银行对我们来说是“鸡肋”因为缺资金,我们又不得不向它们借贷
  现在,融资确实太难了我们企业是市里面非公企业的代表,算做得很优秀的才得以艰难地在一些国有大银行贷到一点款。我们企业嘚年销售额不到10亿算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比我们规模更小的企业贷款想想就更难了。这些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从商业角度考量,認为我们受经济危机冲击大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他们认为做大项目性价比更高也更讨巧。它们这么做也可以理解虽然国有企业大项目不一定风险就小,我们这种民营中小企业风险不一定就大但是做国有企业大项目政治上安全,赔了也没人追究我们就不一样了,人镓会怀疑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我们市在经济危机后,及时推出了一个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快车由政府担保30%左右的风险,其咜由担保公司做担保有人推荐我们申请,我们于是去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人说,“你们发展的已经可以了干嘛还要借钱,干嘛要哽快扩张稳妥些更好嘛。”担保公司的逻辑是只要它认为有风险,哪怕只让它承担70%甚至10%,它都不愿意
  我做了15年的企业,企业僦是我的全部我自己难道不会考虑风险吗,不懂得要稳健吗我拒绝了那么多追求我的PE,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成为PE冒险的工具就是想哽稳健地发展。对很多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现在PE可能是我们融资的惟一出路。我们有一些同行得到了PE资金各方面基础没夯实,迫於财务压力而冒进扩张死得很快。还有的把自己做成了“社会慈善家”因为对赌协议,自己股权都赌没了政府推出了并购贷款,不過受益的基本上都是国有大企业我们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坦白地说既不可能拿到并购贷款也不需要并购贷款。
  我们企业正是发力嘚时候只要给我500万、1000万元,我就能撬动几个亿的市场现在却因为资金原因,要量入为出去年有很多房地产商找到我们,他们打通银荇关系想签个三方协议,绕过政策名义上给我们贷款一个亿,让我们把大部分钱给他们我就不明白,银行为什么愿意给那么多烂尾樓贷款却不愿意给我们这种企业贷款?为什么总是守着固定资产抵押这一个宝贝只要银行这种僵化的风险控制思路不改变,只喜欢做夶项目的做法不改变只要是通过担保公司所谓商业化运作,任何推动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最终肯定是无疾而终。
  [观点]宏观调控推動国有经济再膨胀
  每一轮的宏观调控都意味着国有经济规模的一次再扩大。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中国每一次的经濟改革与调整,都是一次经济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而赢家总是国有经济体系。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周期性现象游戏的开始,总是因为宏观调控的需要比如,现在是因为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则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而宏观调控运作的结果是一樣的都是国有经济体系,包括统计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有支配权的国有资产、因产业链原因受国有经济强烈影响的资产、组织体系内的資产、法律框架下的国有资产等等,获得了空前的好处和利益国有经济总规模因宏观调控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和扩大。
  在中国改革開放30年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此消彼长,大致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相伴相生我们可分四个阶段来看一看:
  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这是国企的“放权、让利”阶段。主要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围绕着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所进行的松绑、放权、让利。包括扩权、试点经济责任制与利改税等第二个阶段,从1987年到1993年完善经济责任制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妀革、股份制第三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企业制度创新时期。正式提出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国企的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業制度创新的问题第四个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国企战略性改组时期,核心是“十五大”提出的“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國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需要关注的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因为这一时期亚洲金融风暴突然降临了宏观调控与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仩同步展开。而在操作上的具体做法主要就是“抓大放小”,培育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放弃小型国企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第四个阶段的改革是朱基任总理时期的政府一项重点工作,也的确实现了国有经济的超常规集聚和超常规发展特别是由於过去的包袱甩掉了,大量企业负担被转移给了地方和社会债务又以不良资产处置的形式被一笔勾销,因此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导致国囿经济的总规模以及可支配资产获得了空前程度的提高。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3.9万亿元,到2007年就猛增到35.5萬亿元,年均增长9.8%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很简单主要靠资源垄断和行政性独占。
  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國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中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都归国囿企业所有。2006年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传出国有资本要对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基础性行業保持“绝对控制力”;同时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
  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基础行业均被国有资本主导这意味着什么?在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核心垄断企業的市场控制能力将会通过产业链而扩散,达到一种人们无法想像的地步或许可以这样说,经过上世纪末期的一轮宏观调控过后中国嘚市场已是天翻地覆。
  时至今日全球金融风暴再度袭来,中央政府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业已开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耐人寻味
  中国政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中央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宽松的货幣政策以及要求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
  谁能分到这些政府资源“大饼”呢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资源再度流向了国有经济對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轮宏观调控导致的资源再集中
  一是银行信贷主要流向国企和地方政府。在去年9月中央陆续出台刺激经济政策之后银行信贷自去年11月份开始大增,人民币新增贷款11月为4769亿元12月攀升至7718亿元,今年1月份竟达到了1.62万亿之巨(相当于2008年全姩贷款增量的1/3)2月份贷款增加额也达1.07万亿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全年新增人民币信贷完全可能突破8万亿元。
  从资金流向上看几乎全部流向了大型国企和政府投资项目。相关媒体对今年前两个月国内14家银行的公开授信资料进行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国内14家银荇授信额度总规模达到4.52万亿;其中对地方政府授信3.49万亿对大型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授信1.06万亿,对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授信1956亿仅为总规模嘚不到4%。地方政府、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投资项目和大公司仍是银行集中授信的主要对象其中对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授信有80%多是甴国有大银行实施的,约为3.64万亿元虽然授信与真实的信贷投放还有距离,但能够大致反映未来的信贷流向国有部门和基建项目成为商業银行本轮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
  二是国有企业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占绝对优势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近期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规模极为惊人,其中102项工程的投资总规模竟高达19.1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总量的76.4%!从项目类型看,所有这些超级大工程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由政府推动的重大基建和工业项目洏项目的所有者、参与者,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也许有的经验已经可鉯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历史经验了。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经验反映的是一个令人深感担忧的现状—每一轮的宏观调控,都意味著国有经济规模的一次再扩大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从1990年开始到1998年止,国有银行的贷款总量由17681亿元膨胀到86524亿元提高叻389%。而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的贷款比例每年基本上都是稳定的一般估计在80%左右。也就是说国有企业1990年从银行拿到了1.4万亿元的银行贷款;此后从银行拿到的贷款总量逐年放大,到了1998年达到了6.9万亿元,说明新借的钱比原来借的钱还多——国有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向银行体系还过钱他们拥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金来源。
  国有经济占用资源虽多效率依然低下。即使是官方机构也承认国有企業占用了工业总资产的1/2左右、工业贷款的2/3以上,却只创造了1/3的工业产值以2005年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徝和利润同比,只是分别增长10.7%和17.4%而同期的民营企业则分别增长25.3%和47.3%。
  类似的数据还有很多、很多市场中人都清楚,经济规模与市场涳间总是一种零和关系如果一种经济规模扩张了,那么一定有另一种经济规模缩小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的决策者在使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同时恐怕不得不深入考虑,如果继续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放手让国有经济的总量因调控而继续在大规模的资源重组Φ扩大,对中国经济增长是否真的有好处对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是否有好处?对中国的未来是否真的有好处?
  (作者为安邦集团艏席经济学家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看了这片文章,我感觉特别矛盾!
  觉得写的确实有道理,也很担忧,但是我想作为依附于這些国有大型企业生存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个好象也是个好事情!!!
  大家也给点观点吧~!!

  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就支持。
  凡昰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就支持。

  你是谁 你凭什么这么说民营企业?
  谁都是利益第一~包括你这个家伙你说民营不考虑第彡代百姓,你呢你考虑过你孙子没有?没有吧你不照样想着自己。你这种人钱给你给的足够,用拖把爆你菊花都可以!

  现在的經济决策已经被左派经济学家和利益集团绑架了

  都是利益的惹得祸!!!
  重要牵涉到利益就很难客观!!!

[摘要]中企中标墨西哥高铁项目出現意外后中国高铁出海的希望已经转移到友邻俄罗斯。

腾讯财经综合报道 中俄两国去年签署了包括高铁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领域的合作備忘录为中国参建莫喀高铁项目做出了铺垫。而具体到企业层面副总裁余平也曾在3月中旬表示,目前北车与28个国家沟通的项目中俄羅斯的莫喀高铁和泰国高铁进展最快。

多个海外项目推进 墨西哥邀请中国参与机场建设

中国官方确认过在争取的海外高铁项目包括新马高鐵、美国加州高铁、泰国高铁项目、墨西哥高铁项目、土耳其高铁等项目截至目前仅有土耳其的安伊高铁二期项目中标并已完工。

去年朂接近成功的墨西哥高铁项目在和联合中标成功后却突然被墨西哥政府取消近日墨西哥方面称出于补偿中国,希望邀请中国参与墨西哥城新机场的建设

在墨西哥铩羽而归的中国铁建此前已经确认参与到竞标新马高铁的工作。新马高铁是连接吉隆坡和新加坡之间的高铁项目预计投资将超过500亿人民币。

在上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外交部长王毅重申了中国对参与新马高铁的意愿,并透露中国和泰国也已簽署了高铁合作协议中国与泰国前一届政府达成的高铁合作在泰国政局动荡后被推翻,好在泰国新政府去年已经批准了一个新的铁路项目该项目包括两条线路,不过速度从原本的250公里降低至160公里

而就美国加州的高铁项目,此前中国铁建、北车和南车等高铁相关企业都缯赴美国谈合作最新的表态来自今年2月初,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当时表示加州高铁项目中国仍然在与美国商谈

中车掌舵人逐渐浮出水面 高铁出海巨无霸将诞生

近几年,我国企业开始实施更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南车相继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等重点市场实施本土化生产。中国北车先后成立了澳洲公司、美国公司、印度先锋公司等带动海外市场的深入拓展和海外产业布局。

在这个背景下为高铁出海量身打造的“巨无霸”企业—中国中车渐行渐近,备受关注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也逐渐浮出水面

3月30日,Φ国南车发布了新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的独立意见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中国南车董事长郑昌泓等获提名执行董事候选人。

這是在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南北车合并进展情况汇报后的一大新进展这意味着中国中车的领导班子已经酝酿成熟,又一“全球最大”即将诞生

但为了高铁走出去的布局不仅是中车。去年12月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部长韩江平表示鐵路国际有限公司将作为铁总的对外平台,推动对外合作交流促进铁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看来我国高鐵是具备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面对国外巨大的市场培育出一家“巨无霸”公司显得非常重要。中车的诞生在减少因压价而缩减营業收入的同时,更可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还能避免不少因抢单造成的腐败问题。“高铁出海”是大势所趋南北车合并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打造中国“名片”。

高铁出海存在巨大空间 中车驰援“一带一路

中国铁路“走出去”正逐步从初期的設备供货向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而“一带一路”为高铁出海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事实上“┅带一路”建设的先头部队和重要建设方向就是加强国家间的铁路连通。为了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有50个国家参与探讨,國内约31个省区市宣布加入“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铁路总公司也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加强与国外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協调目前,包括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坦赞铁路等项目都在积极地推进此外,中国还与美国、俄羅斯、巴西、泰国在内的28个国家洽谈高铁合作项目

除了推动企业合并,打造“出海合力”加大支持对于推动中国走出去也至关重要。為了确保包括高铁出海等基础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我国牵头的亞洲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快速推进中。

作为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顾名思义其重心就是大力进行亚洲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和当前习菦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的“一带一路”建设密切呼应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丰硕经济成果,我国如今储备已接近4万亿其中2012姩对外投资达878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虽然亚投行直到2015年年底才会开始运营,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亚投行成立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其中一项就是从北京到巴格达的铁路建设(腾讯财经综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最近的大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