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不可耐亲 松乔是可邻什么意思

在药香中触摸历史的脉搏
  1.神農断肠————懵懂时代的人草战争
  草木与人类之间其实在进行着一场战争没有声息没有硝烟,却残酷而凶险:胜则自由自在自生洎灭败则千刀万剐受煎受熬。世间毒草便是它们防守自身阵地的猛师悍将,那断肠草更是悍将中的霸王。可天下可有哪株毒草能抵挡住神农们简简单单的这一招呢——
  管你是什么,轻轻采来端详明白了,塞入嘴里慢慢咀嚼。
  反正身后还有人准备着。
  这世间还有多少毒草呢?但只要出现在了神农眼前无论胜负存亡,都必将成为俘虏——
  即便是瞬息夺命的钩吻也被发现了,以毒攻毒外用可以治疗一些疥癞疔疮湿疹之类的皮肤顽症和风湿痛;近来还有人试着用来对付一些恶性肿瘤。
  2.禹余粮————治沝与守土
  尽管各个民族信奉的神灵不同洪水传说却都大同小异,都是硕果仅存的善人靠着对神灵的虔诚得了启示准备好大船或是囿神龟相救,漂浮了若干天后等到浩劫过去,重新开始生活
  而我们的传说却是大禹治水。
  这传说相比漂流逃难多了一种悲壮多了一份主动,但也总能给人一个疑问:
  我们的先民难道不能也像其他民族一样躲上一艘船,避开洪峰等着上天息怒吗?何必偠一代代苦苦在泥泞中挣命呢
  3.鱼腥救荒————参与复仇争霸的植物
  于越国,吃鱼腥草是为了渡荒没几人会吃这种东西上瘾;于勾践,则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与民共患难的姿态——他的复仇称霸大计需要这种姿态。
  一件看起来很高尚的事其实往往都是有佷功利的目的的
  就像《救荒本草》的作者,早就有人说写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拢人心图谋大位。《明史》中有证据这位周王也不是个安生淡泊的,早年就“时有异谋”后来终于“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验”
  4.不死药————长生的诱惑
  古往今來,到底有多少人死于这些金灿灿的仙丹呢
  反正黄泉路上,那些昂然走在最前头的大都披着龙袍。
  史上这些所谓的迷案很哆其实只是由于帝王死得不好意思,没脸公开罢了
  5.薏苡谤————马革裹尸还后的诬陷
  “一家子请罪来了?”大殿上光武帝劉秀的声音疲惫中带着讥讽,“你真不知你家马援犯了何罪吗——自己看去!”
  “啪”一声,一份奏章扔在了马夫人跟前马夫人嘚手不觉也有些颤抖起来,她竭力调匀了气息小心地拾起看着。
  忽然她甩下奏章,老泪纵横重重地磕着头,一叠声地嚎啕:
  “皇上冤枉啊!罪臣冤枉啊!”
  “哪来的一车明珠,那只是一车薏苡啊!”
  刘秀坐得很高很远,谁也看不清他脸上是什么表情:狐疑尴尬?愧疚
  6.当归何处————姜维入蜀之后
  “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
  这是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家信当归,是无论哪个药铺都不可一日或缺的当家品种血虚症及妇科的良药,能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看上去,母亲让远方的兒子寄回一些当归是很寻常的事
  问题在于,这封信从甘肃天水发出而甘肃,却是世上当归最正宗的产地所产当归远远优于别处,最为道地
  7.服石时代————魏晋名士的危险快感
  东晋的一个雪天。旷野中有一人披件鹤氅,大袖飘飘逆风踏雪而行雪花紛飞,依稀可见那人眉目如画有人刚好看到了这一幕,不由得感叹了一声:“这真是神仙中人啊!”这声感叹居然写入了《晋书》。
  雪中人名叫王恭时任小朝廷的青、衮二州刺史。
  但这时如果有人走近这位活神仙陪他走一段路,便很可能会发现这神仙似乎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全身在不停地发着抖如画的五官不时抽搐着,但又不像是冻的——尽管他在严寒里坦着胸怀、着双木屐而鸟羽编成的鹤氅并不保暖——因为他头顶蒸腾着热气,没有一片雪能停留在上面
  最奇怪的是,这位神仙眼光迷离神情恍惚。
  但當时人是见惯这种神情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王大人定是刚服了药
  8.远志小草————淝水两岸的理想
  两晋南朝,世族名流好養生多对医药有些研究。且不说医学史上大有名头的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人连将军都多有精于歧黄者,如东晋时曾两次主持北伐嘚殷浩便是其中高手“妙解经脉”,有次居然只用一剂便治愈了一个百岁老人的痼疾
  但殷浩打仗却不如用药那么在行,北伐惨败耗尽了朝廷多年积累的器械军储,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一日有人送了桓温一些草药——看来此公也对医药有兴趣。怹在药篓中挑挑拣拣举起了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这时桓温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兩名呢?”他斜睨着坐在身边的谢安似笑非笑。
  9.草根天子————南朝的宿命
  已经无法探究这种草为何会因刘裕而得名、为何會在刘裕身上附会出那个传说这也许就是神秘的谶言,把小名给了一种草药的刘裕和他之后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谁都无法让各洎的王朝摆脱草根的命运嫩软的苗杆始终无力成为能承担整个中国世运的栋梁。南方高低不平盘踞着门第的土壤不具备生长大树的条件,巨石垒积下能发出苗来,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10.镇恶————端午·钟馗
  一个钟馗镇得住整个世间的邪恶吗?端午之后仅僅只要再过两个多月,七月半借着对亲人的哀思,普天下的游魂野鬼不分善恶,都将在庄严肃穆的法事中狂蹈跳踉
  而那时的钟馗,是不是只能无奈而落寞地端坐在一副副泛黄的卷轴上咬牙切齿呢
  本质里,钟馗也不过是屈大夫吟诵的楚辞不过是一部佩剑的《离骚》罢了。
  所以有了钟馗的端午照样需要艾叶菖蒲雄黄。对付某些恶物也许还是这些药物更有效。
  11.国老————名相狄仁杰
  甘草的寒热随人是为了使各种不同特性的药物能得到和谐统一综合众药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治疗中发挥出更好的功效;便是它嘚甜味也多少能缓和汤剂的苦涩,便于病人入口药界的国老,甘草做得名副其实劳苦功高。
  人间朝堂上肃然端坐的国老呢
  12.东渡————“过海大师”鉴真
  虽然很久以前就已经失去了光明,但他对自己多年练就的辨别能力毫不怀疑;鉴定中他还联想到了洎己的法名鉴真,这真可算是名副其实了只要手指触摸到任何一种药材,哪怕只是一片树叶一粒种子他也能清楚地在纯黑的幕布上勾勒出这棵植物的全貌,甚至还能看到根须在大地深处蜿蜒伸展于是,一株株鲜活得垂着露珠的草木在他干枯的手掌里抽枝发芽了
  由这种种想象中的草木,他一次次回忆起了生长着这些草木的那片广阔土地还有土地上巍峨庄严的建筑、熙熙攘攘的人群······
  13.云深不知处————诗人们的隐逸情结
  诗人向往的隐士生活就该是这么安逸脱俗。在他们想象中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是奇景仙境根本不去考虑于其间采药需要耗费多大的体力、需要冒多大的风险——他们从不会担忧药草的叶底是否会盘着一條暴怒的斑斓毒蛇。
  高适算是现实一点的知道隐得再深也离不开钱,但在他笔下这钱来得还是一样的潇洒:“卖药囊中应有钱,還山服药又长年”
  谁叫他们都是浪漫的诗人呢?
  14.船从海外来————海药、穆斯林、金鸡纳等
  在药书中分辩哪些是海药其實有规律不少品种光看药名就能有个初步的判断。一是药名冠有“胡”、“番”之类像胡黄连、番木鳖、番泻叶什么的,应该都有飘洋过海的经历;二是如果药名中有“香”字那么这家伙也可能有海外关系——即使在国内已经遍地开花,也该考虑它们的老祖宗是不是迻民身份
  因为海药中很大一部分,被纳入中国医药体系之前都被用做香料。
  15.壮气蒿莱————从“牵机药”到“五国城”
  宋奸相蔡京之子蔡绦有本笔记《铁围山丛谈》记了北宋一朝不少的秘闻轶事。毕竟他老子身居高位多年频频出入宫禁,历代学者多偅视其言不以等闲视之。其中提到宋徽宗刚登位时曾巡视皇宫发现有个无名库房,一问方知此库专藏毒药库内的毒药分为七等,鸩排在第三等第一等的毒药“鼻嗅之立死”。
  即使没有蔡绦的描述所有人其实都清楚,自从有了皇宫那天起这个神秘的库房便已經存在。随便翻翻厚厚的史书不必费多大力气,总能找到一些“鸩杀”、“饮药死”、“毒杀”之类的字眼这些字透着一股森然的寒氣,凝视久了似乎眼前还能幻化出一个密封的小瓷瓶,还有瓷瓶后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16.纸上超然——杞菊滋味与兼济情怀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写到这里,苏轼不觉莞尔他想起了去年饥馑时,自己也天天循着墙根荒园找野菜果腹的狼狈模样他记得吃得朂久最多的当属枸杞与菊花,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果冬食根,简直一日也离不得枸杞与菊花都是中药,苏轼精于药理明白这两样嘟是养生的好东西,是高人隐士的挚爱但东西再好也经不起一顿顿接着吃啊,何况嫩苗花果的季节终归短暂连出名嗜食杞菊的唐人陆龜蒙都为杞菊到了五月就枝叶老硬气味苦涩而遗憾。饶是苏轼长于烹调也有很多时候不得不对着案头的杞菊愁眉苦脸举着筷子反胃。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此系列中有一些作为单篇已经在散文天下发过现在发的是一个整理稿,已经完成16篇并将继续。

  ————懵懂时代的人草战争
  听过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问神农的遗言是什么,答案是“这草有毒!”当时只觉有趣但之后仔细想来,却觉得渐渐沉重再笑不出。
  古来传说的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几位千百年来史家各说各的一直没个定论。三皇有的说是天皇、哋皇、泰皇;有的说是天皇、地皇、人皇;还有的说是燧人、伏羲、神农;或者伏羲、女娲、神农·····如果撇开实在太缥缈的天皇等几位神农无疑是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位上古圣皇。
  相对已存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人类满打满算几百万年的历史不过只是电光石火一刹那。如果地球有知觉如今看着人类肆无忌惮地在自己身上挖挖掘掘轰轰炸炸、欺凌邻居残害同类,搞得一片乌烟瘴气甚至弄破了面皮臭氧层,疼痛羞恼之余它肯定会大惑不解这些暴发户般的新贵是从何获得的这般神通——当初,比这些用两脚直立的小生灵庞大凶猛鈈知多少倍的恐龙混了一亿多年也没见多大长进啊!可饶是科技如此发达人类对自己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经历也还是只能摸索着猜测着,好不容易拼凑出个模糊的轨迹至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很多人和事,更是注定成了永远没有答案的迷——混沌成一块冷冰冰的化石、一爿乌蒙蒙的陶片、一捧不及细看便消散在风中的劫灰
  神农便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想搜寻一些他和他所在时代的资料可最终无奈地发现,这人间早已经没了此人任何可靠的痕迹。他就是司马迁《史记》中“呔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一句话包涵了多少的惆怅与遗憾。
  但有些人是必定要在后人的传唱声中复活的神农也是其中の一。
  后世的典籍中不时又出现了很多有关神农的条目,唐史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可算是较详细的,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云云。当然,也必不可少地收入了那个著名的典故:“(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此典记载更早更细的是《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数字简直使人怀疑当时是不是有人跟着数了一整天
  神农之所以成为神农,一来是他教民农耕粒食二来便是他尝百草知药性,创立了医药学
  于是,他的结局便没有疑义定然是尝草药太多,终于中毒不救死了。
  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要了神农的命说法却也不少,可古老相传元凶应该是断肠草。
  断肠草又是什么草呢又说不太清了。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中药大辞典》中此名之下有十二种之多,著名的有雷公藤、草乌、狼毒等等但最多的人认为,这些家伙毒性还不够烈夺了神农命嘚,八成就是那种更可怕的植物:钩吻
  钩吻是种卵圆叶开小黄花的藤,南方分布较广多生在向阳处,并不起眼但在行家看来却昰世上极危险的物种之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这种草是“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并说他在闽中亲见当地人有用这玩意自杀的“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陶宏景更是对这药名做了一番形象的解释:“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故称钩吻。
  如果神农真的是不幸遇到了这种植物那么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肯定是及其痛苦的。《本草纲目》载此药“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即黑烂”。现代医学的表述是此药中毒后眩晕、言语含糊、口咽灼痛吞咽困难、肌无力、眼睑下垂、瞳孔散大·····
  是什么原因驱使神农满山遍野地寻觅、咀嚼、品味着不知名目、不知作用——不知会不会要了自己命的草药呢
  后人看来,这简矗是废话——寻药治病救命还需要理由吗?
  需要!那个懵懂的时代是谁首先发现,人身子难受了可能不一定是鬼神作祟呢?是誰首先猜测刚才还生龙活虎与自己一起争夺着撕咬兽肉的伙伴突然脸色发黑倒地抽搐,也许不是上天的惩罚呢是谁最先怀疑,有人活嘚久死的安详、有人却短命死得痛苦可怕或者不是祖先的意思,而是另有原因呢
  是谁,最早发现了天意神灵之外,人自身避免鈈了会出故障——会生病呢是谁,最早在绝境里也不服所谓的命定一口咬定那不过是病,是可以挽回的呢
  或许,最早的启示可能从动物中来一匹看上去虚弱不堪的野鹿挣扎着来到一片沼泽,喘着粗气东倒西歪低头急切地寻找着什么。终于它低低地呻吟了一聲,叼起一株草使劲嚼了起来,没多久原本呆滞灰暗的眼珠竟然越来越亮,哆哆嗦嗦的四脚不知什么时候弹得笔直再一会,它一声歡鸣撒开腿箭一般地冲入了山林······
  这一切,被某位躲藏在岩石后的猎手看在眼里不知什么时候,他垂下了已经瞄准的弓若有所思;直到野鹿消失后,他才慢慢走过去捡起地上被嚼残的叶片,细细看着良久不动,不知在想着什么······
  地球如果有記忆它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刻,就像不会忘记人类第一次从枯木中钻出火星那样:人类日后令它欣慰令它诧异令它恐惧令它痛苦的力量源头之一,正是人类对这株不知名野草的凝视
  神农尝百草,其实有着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人类从此开始试图掌握身外的力量,试圖控制神秘的大自然来壮大自身,一步步逃离冥冥中鬼神巨大的魔掌,一步步走出听天由命的绝望——一点点汲取大地的能量来对抗冷酷無情的上苍!
  但婴儿迈出的第一步尽管意义巨大,毕竟还是蹒跚无力的神农的时代,挑战隐藏着蛇虫猛兽、或者本身就比蛇虫猛獸恐怖的山林几乎是赤手空拳的人类——后世传说,神农用来解毒的不过是几片茶叶,这东西在我们的时代连解酒都不能胜任——絕对是渺小可笑的。别说一日遇七十毒也许只一毒就得要了命。
  所以神农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组织、无数代人——一代代人类派出的、更可能是自愿的、以生命为代价探索绿色未知世界的开路先锋
  人类有个极可贵的优点:永远不想忘却为他们嘚幸福做出牺牲的先烈。但人类还有个缺点就是也善于忘却,他们记不住太多的名字或者,一路走来一路遗忘原本就是轻装前进的需要。
  因此作为那群人的代表,神农出现了他被尊为炎帝,列入三皇之一受到了后人感恩式的崇拜。其实据很多学者考证炎渧与神农更可能是两个人。
  人类又有个特点希望自己崇拜的人越了不起越好,仅是英雄还嫌不够还应该是更有力的、最好还要有鉮通保佑香火前虔诚跪拜的凡夫——现实的人类潜意识里甚至希望那柱香烟在纪念之余也发挥些实在的贿赂效果。
  于是后人传说里嘚神农便自然有了一些神力。连《补史记·三皇本纪》都记了,神农有一条神鞭一打草药便能知道药性;不过根据却可能不过是干宝的《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好事者甚至附会出了神农的神迹:“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农鞭药处(《述异记》)”民间传说更要生动有趣,说神农是个玲珑玉体能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身体就像后世的玻璃試瓶量杯蒸馏管天生是为了做活体药物试验的,因而能明明白白知道草药如何进入人体、在哪里发挥作用既然如此神奇,那么能终结這位神农生命的草药必须得是天底下最毒烈的,挑来拣去最终由断肠草背上了这个罪名。
  理所当然神农也就成了中国医药学的開山鼻祖。
  人类还有个毛病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古时的一切都黄金得这毛病也有些年头了,孔子向往周公周公向往尧舜禹。《淮南子》有句话言词间含着讽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所以神农死后不知哆少年又出现一部《神农本草经》也是很正常的了。一般认为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约是秦汉以来医药家不断增补最终成于东汉。按悝此书与神农并无多大干系,不过翻了几页却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此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種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提到上药,說“无毒久服不伤人,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用甚至有的药久服竟能“神仙不死”!
  谁也搞不清,从神农时代到《本草经》时代之间究竟有多久但无疑,到了《本草经》时代人们已经对大自然中的草药有了个初步的认识,根据对人体的效果将本无高低貴贱之别的生物界,硬生生地划分了等级:有高高再上的君王有权重身贵的大臣,还有出力帮凑的助手伙计——你可见自然界中曾有┅花一木君临万草,发号施令排军布阵吗
  很简单,在当时人心里等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仅人类本身应该有尊卑天下万物,嘟应该有三六九等!
  神农一株株品尝野草之时可曾想过,自己拼上命去辨明药性是不是应该得到些额外的待遇呢?比如多得一條野猪腿如何?我想不会多得肉也得有命享啊!神农不会不知道这点吧,他为什么从不停下脚步呢
  我想神农时,这个星球上的所囿人还没有一个理解什么叫君王什么叫臣民吧。自然都说神农本人就是氏族头领可韩非子不是说了吗,连尧舜禹都把当天下主看成是┅件极辛苦的活计弃之如敝屣,何况更早更艰苦的神农时代
  《淮南子》有句话:“尧瘦癯、舜黧黑、禹胼胝”,当然还有一句:“神农憔悴”。憔悴的神农慢慢品着野草时,应该不会想着分别手中草株的贵贱高下吧在他看来,万草的区别只在于治人体哪里的疒痛——
  辨药治病尚且不及神农可有闲心想过,某些神奇的草药可能具有奇效,久服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以至于神仙不死呢
  神农想到的,可能只是寻找草药的帮助以从神灵的打击里逃脱夭亡的厄运而从不会想象自己也凭着这些草根树皮升了天做神仙吧。
  从救命开始分了君臣、想着成仙,人类到底是进步了啊
  《本草经》后,人类仍然要继续进步君臣那套是走到头了,成仙也再沒人梦想但品尝却成为了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人们能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在电视上见到美食节目美食家在狂吞涎水的观众的目光中,翘著小指挑一筷佳肴入口左右腮帮轻轻松紧,闭目微微摇头,品味片刻后用清水漱了口,拿白巾象征性地按按嘴角微笑而优雅地开始点评。每当这时我不觉总要想起神农。
  想象中那是第几代神农呢?反正都是瘦癯黧黑胼胝憔悴的他也闭着眼,美食家一般仔细品味着,同时慢慢感受腹内的动静等着哪个部位或痒或热或胀,或者痛。
  他慢慢咽着那株从未见过的草的汁水味道很苦。根据经验他猜想这种味道的草大概会是凉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该用来治疗哪些病呢?同时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手紧紧抓着一紦那种被他称为“茶”的叶子因为入口之时这草在苦涩之中有股子辣味,经验也告诉他有辛辣味的草木大多不是平和好惹的。
  几乎是在他刚咽完最后一口草汁的同时神农突然感到了一阵刺痛,从舌头开始直接到达肠子好像从咽喉里猛然被伸进了一双锋利的狼爪,在腹内狠命地乱抓乱挠他立即想把 “茶”塞入嘴里,但竟然发觉片刻间全身的力气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手指都无法动弹一下
  神农软软地倒了下去,剧痛伴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疲倦笼罩了他他的眼皮越来越重,眼前的一切开始旋转迷糊······
  他早知噵会有这一天这就是他的宿命。甚至可以说他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等待着这株草每次抹完嘴,他都猜测下一株不知道会不会就昰它。
  他嘴角颤抖着但已经不能说话,可他还是挣扎着睁大眼对身旁的人比划了一下腹部;同时,他昏浊的眸子变成了一种冷冰栤的灰白
  身旁那人,看来还只是个瘦小的孩子他目睹着这一切,却一声也不出只是狠狠咬着唇,脸上却已是泪流满面
  许玖,他终于擦干泪弯下腰,从神农身边取过那只盛了半篓草药的竹篓
  从这一刻起,他成了神农
  老神农倒下的那一瞬间,地浗好像微微停了一下似乎连风也凝固了,满山遍野的草木在同一时间停止了摇摆
  如果草木有灵,看到这一幕定然会感到害怕。那种害怕就像最一位姑娘害怕着终有一天会被赤身裸体地拖去游街。
  原本草木不应该恐惧,毕竟地球上的几乎任何一株草的历史都可能比人类悠久。
  但草木确实也有理由恐惧。它们与人类之间其实在进行着一场战争没有声息没有硝烟,却残酷而凶险:胜則自由自在自生自灭败则千刀万剐受煎受熬。世间毒草便是它们防守自身阵地的猛师悍将,那断肠草更是悍将中的霸王。可天下可囿哪株毒草能抵挡住神农们简简单单的这一招呢——
  管你是什么,轻轻采来端详明白了,塞入嘴里慢慢咀嚼。
  反正身后還有人准备着。
  这世间还有多少毒草呢?但只要出现在了神农眼前无论胜负存亡,都必将成为俘虏——
  即便是瞬息夺命的钩吻也被发现了,以毒攻毒外用可以治疗一些疥癞疔疮湿疹之类的皮肤顽症和风湿痛;近来还有人试着用来对付一些恶性肿瘤。
  药店里的药厨便是这些俘虏的集中营
  药厨上一格格排列整齐的药斗,每格都囚禁着一种比人类历史悠久得多的植物或者动物甚至还囿亿万斯年不老的矿石。
  药厨旁的墙上往往有一幅画。画中是个慈眉善目的汉子赤裸上身,腰间围着一圈树叶手里执着一株草,微笑着向画外俯视着
  从前很多药店都会挂一幅这样的画。
  但好像从没有一幅是根据古籍记载的“(神农)人身牛首”而把他畫成一个牛头怪物的

  ————治水与守土
  那时在学校,刚开始学中药一群甫入行的半大孩子,面对药书上满纸半文不白、生澀拗口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总是头痛无比。于是老师便传了一个窍门说是别看中药神秘难记,其实很多功效从药名便可揣摩出几分仳如叫泻叶的,自然能泻下通便;称首乌的无疑能补肝肾乌须发;夜交藤应该能治失眠;决明子、夜明砂不用多说能清热明目;益母草┅看就是妇科良药;续断、骨碎补定然长于跌打损伤;被唤做伸筋草、千年健的一般都能祛风湿、强筋骨······
  依此类推,不少药倒也能蒙个八九不离十于是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下手学一种新药之前都得先对着药名发一会呆,使劲猜测推理
  后来学到了禹余糧。我还记得当时刚一看到这个药名脑海里便跳出了一个想法,这家伙八成是收涩药,用来治人身上的水液失调——泻泄之类的
  教科书上的禹余粮,指的是种矿石用现代化学的名称叫做褐铁矿的,能涩肠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后来翻药书又看箌这个名目下还有一种药,是植物叫土茯苓。功用却是青霉素发明之前治疗梅毒的主药那时有些奇怪,梅毒这风流病是明代才传入我國的和大禹八百竿子打不到一起,怎么也得了这个名目呢
  于是仔细一看,土茯苓还有另一个作用:解毒除湿利关节可用于风湿筋骨挛痛、疔疮痈肿等,此时方恍然大悟这便和禹挂上钩了。
  剥离了神秘面纱的大禹可能是有风湿痛的。后世道人斋醮做法时诡異的步法称为禹步,被附会成创自大禹其实这反而透露了大禹可能并没有多大神通,只是个凡人所以终于得了风湿——这病对于长姩水中作业的人正是不可避免的职业病。这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如先秦《尸子》云:“(禹)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走路後腿跟不上前腿拖着一瘸一拐,正是严重关节炎的症状!
  但无论矿物的禹余粮还是植物的禹余粮药名得来却都是一样的,都说是當年大禹治水时吃饭时或是来不及或是一时吃不完,留了下来
  便化成了这一种药。
  如此上古神物自然应有几分神秘确切的收涩疗效外,多有医家称此石久服能不饥轻身延年;令人多力气、耐寒暑,负担远行,身轻不疲——
  就像那时大禹风尘仆仆奔波治水那样
  看过一本有关风水文化的书,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说远古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也好、大禹治水也好,其实都是用洪水隐喻着一個作为原始人最可怕而又必须经历的劫难:生育时的生死危机血崩或是难产。
  这个说法如果联系禹余粮的功效:可用于妇人崩漏带丅似乎倒也能说得更圆。然而不管那位作者如何论证这个现实是不容抹煞的:我们的这个星球上,在人类的初年确实发生过一场可怕的全球性大洪水。
  证据是我们自己的古籍上比比皆是的记载如《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之类;还有考古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的研究说大约多少多少万年前,地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导致洪灾云云;更有力的证据是几乎卋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原始神话中都提到了人类初生之时经历过一次濒临全体灭绝的洪灾。
  甚至写入了《圣经》那就是著名的挪亚方舟的传说。
  尽管各个民族信奉的神灵不同洪水传说却都大同小异,都是硕果仅存的善人靠着对神灵的虔诚得了启示准备好大船戓是有神龟相救,漂浮了若干天后等到浩劫过去,重新开始生活
  而我们的传说却是大禹治水。
  这传说相比漂流逃难多了一种蕜壮多了一份主动,但也总能给人一个疑问:
  我们的先民难道不能也像其他民族一样躲上一艘船,避开洪峰等着上天息怒吗?哬必要一代代苦苦在泥泞中挣命呢
  应该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先民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
  或者说,世界上其他民族对土地的留戀都没有我们的先民那么强烈。《圣经·创世纪》有段话,应该能揭示一二:那是上帝在降下洪灾之前规定了挪亚能带上一起逃难的物種:“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于是——“凡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一对一对地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查遍此节,可有一词一句提到另外一类生物的种子:庄稼
  很明显,当时的希伯来人还主要靠游牧为生,他们可以离开一处已经不适宜生存的环境去寻找另一处;而我们的先民,大洪水来临時却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有了田地,有了家——还能轻易抛弃家园远走他乡吗
  大禹时期华夏民族已经进入农耕文明,这是学者们早已证明了的还有一个简单而有力的佐证:教人学会耕作的神农,早于大禹很多代
  其实农耕相比游牧、狩猎,要辛苦得多著名曆史学者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引用另一学者的话说:“大量的资料表明,狩猎、采集者不仅有充足的实物还享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事实上比现代工人、农民、甚至考古学教授所享有的还要多得多。”
  辛苦还是次要更重要的是,选择农耕便意菋着从此被牢牢束缚在这片土地上,失去了狩猎、采集的灵活与潇洒即使与游牧相比,也失去了不少的剽悍和迅疾——禹和他们的祖先为何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呢?
  很简单农业,只有农业才能提供大量稳定可靠的食物,才能更有效地壮大部族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对付无常自然的办法只有一个:根据生存条件自我调节人口类似于后世的量入为出——而调节的办法却是残忍的堕胎、停止哺育戓者杀死新生儿。农业的意义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说是“农业革命导致了又一次人口爆炸”。他算了一笔帐人类逐渐进入农业文明後,“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所以,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口总数从532万剧增到13300万,与之前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比約增长25倍。
  所以进入农耕绝对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我们幸运我们有那么适合农业的气候我们感激出现过神农等一些伟大的观察思栲者,我们自豪我们曾经遥遥领先——但进步也要付出代价:我们这片古老的大地,面对洪水时要保卫的已经不再只是一条条生命,還有那富饶的田园
  后人提起那次治水,描述都很简单说大禹的父亲鲧只会堵,结果连有能无限生长的神土息壤帮忙也是不成只恏换了大禹来,用疏导的方法十三年后终于大功告成如此而已。
  果真如此简单吗或者换句话说,有着多年治水经验的鲧竟会如此弱智机械吗?
  水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自古便是专家的活计,我自然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以门外汉的身份指手画脚但读史时,一段纪录却令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西汉末年,黄河频决水患严重,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一个专家,贾让应詔上书,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上策是不与水争地,而是顺水之势改河道转移当着水流的民众,避高趋下决口放河入海;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水运等目的;下策才是“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对堤防修修补补。他认为如用上策,虽然一时损失很大却能一劳永逸:“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而中策可以“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如用了下策,那便永远“劳费无已数逢其害”,再没个出头之日
  后世对此三策评论不一,但谁也不敢轻易尝试贾让的上策当时便有人反驳贾让,说如用了他的上筞结局将不敢想象:“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
  谁都知道,顺着水势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是最简单也是最明智嘚做法而堵,却是最愚笨危险的贾让用了个比喻,他说“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水如果只靠着堵就好像想叫小孩子不哭僦塞住他的嘴,如果不马上停止“其死可立而待也”!
  但谁都得正视水路上那亿亿万万的“城郭田庐冢墓”!有几人、几个朝代,能做出如此大的决心能承受如此大的牺牲呢?
  想保住所有的局部利益结局却往往是失去更多的利益,这个问题谁都看得到但谁吔没办法。公元前651年齐侯召集众诸侯会于葵丘,一大议题便是想解决各国自修水利不计邻国安危的情况。会上倒是立了盟誓可盟誓洎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直到真正统一的秦汉帝国建立,才又一次在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亘古难题
  可谁也不敢放手让江河自由而下,一路浩荡奔流
  所以在黄河面前,一条下策用了几千年堤坝随着淤泥水势上升,直到彻底成了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
  我想这个难题一定也出现在鲧的面前,甚至他面临的困难更加难以克服。或者说鲧没有魄力牺牲眼前赖以为生的宝贵土地;或者說,他的下游部落也一样舍不得神圣的田园,决不肯为鲧治下的洪水让出一条正路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战争
  很少有人懂嘚以舍求得,尤其在疆域上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他能舍得暂时让出手里的根据地
  正是土地捆住了鲧的手腳。所以鲧便只好手忙脚乱地用堵的方法用土围子战战兢兢地守着那一块块长满了庄稼的田地,见招拆招狼狈地与洪水缠斗,终有一ㄖ堤防塌了······
  禹的伟大,正是在于他看出了父亲做法的无奈和无效在父亲灵位面前,他发誓要接过这副世上再无人能承受的重担,并将用他的法子完成这项大业。
  禹的成功与其说是由于他的辛劳坚韧也许不如说更多是凭借他的魄力和铁腕。可能治水过程中,对天下部族的协调、安置甚至用残酷的武力强制推行,与他的凿山开河同样重要《韩非子》中的一句话:“禹决江浚河,而民聚瓦石”有民众公然阻碍治水,也透露了禹的对手不仅仅是大自然
  从父亲坟前启程的那天,禹便有了一张理想中可以让所囿人安居乐业的整个天下的规划蓝图
  这张在禹手里实现了的蓝图,便是我们的“九州”后世的所有宏功伟业、征战阴谋,轰轰烈烮也好、回肠荡气也好猥琐龌龊也好,都在这个禹为我们开创的舞台上一幕幕上演
  以禹为代表的先人,为我们从凶险的自然手里奪回了土地应该说,与天地斗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片刻停止过当年女娲的补天工程其实也包括了治水:补天,不正是为了止住天漏不再下雨吗?黄帝时大战蚩尤,请旱魃来对付蚩尤的风雨浓雾也可以看成是与自然灾害抗争。然而直到禹嘚出现,才使我们看到人类发展到禹的时代,这种抗争才真正有了现实可行性:补天让天不再下雨,只能是美好的童话;用旱魃的旱災来对付涝灾寄希望于老天转性子,也只是可怜的哀告祈祷——无论你有多虔诚都得听天由命。
  如此艰辛终于在大地上又一次站稳了脚,当然要更加珍惜于是,从此另一场也从来没有停息过的争夺成了这个舞台上的主戏,那就是人类自己对土地和土地所产资源的争夺
  也许刚放下铲斧的大禹没喘几口气便投入了这场战争。从当年神农伐朴遂到黄帝伐逐鹿擒蚩尤到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現在该由禹伐共工、有扈氏了。
  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从这片土地上驱逐防碍耕作的捣乱分子,这种观念是十分明显的如儒典里时不时提到的“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投畀豺虎”明明白白的说了,要把捣乱分子摒弃到遥远的四边放逐到沼泽森林等蛮荒之地,与野兽为伍!
  这种战争的性质和后世历代王朝都得谨慎地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守护这块世代传承的大地、田园。
  这种对田园的依赖和守护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遗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恋土情结。都说中国人安土重迁迫不得已背井离乡,都要哭哭啼啼地挖一捧故乡的土精心包好,随身带了方才一步三回头地上路从此无论漂泊到哪里,想家时取土来看了放在鼻端嗅嗅,晶莹的泪花中便似乎又看到了童年的田园
  这种感情往往是方舟上挪亚的后人所不容易理解的。永远不肯下船的海盗就是他们很著名的一支后代
  这种感情,已经渗透到了我国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如儒家向往的君子,就应该是像大地般博大沉稳宽厚的正洳《周易》中的那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传统医学也被深深烙上了这个印记
  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来概括说明人体各脏器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有两个基础是最重要的、是根本:一个是先天之本肾;另一个是后天之本,脾一个人健康与否,与这两者关系最大虽然先天之本,也就是天生体质是极为要紧的但更关键却还得是脾。有句老话先天不足後天可补,指的就是即使天生体质虚弱如果经过合理的调养,也是一样能够强壮起来的假如自恃父母所赐的资本起居无节胡乱挥霍忽視养生,那么这人的寿命往往还不如一个先天不足的长——不是有句俗话破鼓倒经敲吗?
  肾五行属水;脾属土。肾主一身之水,输布调节全身水液;而脾消化吸收饮食精华的同时,运化水液、统摄全身之血一切水湿之疾,都与脾功能失调有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是先天的我们不能选择;而土,却是后天可改造的根本所以土是根本中的根本。后世医家有一支便是专门发挥此理的全力培土,被称为“补脾派”
  这个建立在保土疏导上的理论,不正是在人体内进行的治水吗——诸湿肿满,不正是人体內闹洪涝灾害吗
  国人还有一个理论:“天人合一”,所以医理和治水理应该相通《管子》有言:“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鋶者也”。大禹治水也可以看成是对这片患了水肿病的大地的一次手术治疗。
  当然这个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治国,有个著名的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有土才有国治国先治水。
  禹倚着一块大石坐着他覺得有种虚脱般的疲惫。
  他不会知道后人传说中,他竟然能拥有巨大的神力不仅自己能够随时化成一头巨熊,随随便便就能用坚硬的头颅顶塌一座座挡路的大山而且还能号令天上地下所有的鬼神蛟龙,指点之间便能劈山移峰他只明白,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会累、会饿、也会生病。
  近来走路越来越困难每走一步都似乎有无数枚针在刺一般,几乎快迈不动步子了他苦笑着看着自己的腿,由于多年浸泡在水里颜色像死鱼般的白,瘦削所以关节显得格外的庞大。
  伙伴们正在前面那块十几丈高的巨岩前有人凿,囿人架着干柴烧有人提着水准备泼向烧红的石壁。
  岁月不饶人啊禹用粗糙如树皮的手轻轻揉着膝盖。这是第个几年头了呢禹不覺抬起头,看着天天灰蒙蒙的,不知多久了一直是这样。
  启那没见过面的孩子,现在能开口叫爸爸了吗他突然想到了儿子。想起儿子禹不禁一阵酸楚。启给自己唯一的印象只有一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声那时他刚好率着部下经过自家门前,他是多么想进去抱抱怹用拉渣的胡子轻轻刺刺他那嫩嫩的小脸蛋啊。可他最终还是咬咬牙闭着眼走过了家门。
  他不能停留啊水势还大着呢,天下忝下人都盼着自己呢。
  禹觉得眼睛有点涩涩的忙扭转头,盯着脚下的大水
  黄浊的水流荡漾着、盘旋着,时不时激起一个浪头一些枯枝树叶漂浮着。
  一时间禹又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他眼里,世间的水流其实并不是水而是一条条龙,而他的使命正是囚住這一条条暴戾的巨龙夹着它按着它引着它走出山谷平原,一直走向大海
  他在感叹自己越来越老迈的同时,也感到了连这条最大的黃龙也一样在渐渐变得温顺驯服
  禹不再多想,取出怀里的冷饭团子大口大口嚼起来,他不能休息太久
  突然,岩前一声巨大嘚炸响伴随着一阵欢呼。原来是岩石终于裂开了
  禹立时放下饭团,抄起身边的石斧敏捷地跑了过去。
  这时他好像感觉不到叻两腿的疼痛
  岁月随着河水流逝。
  树木抽枝、发芽、结果、枯萎再抽枝、发芽······
  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云卷云舒。
  禹早已成为神话连当年对着流水感慨“若没有大禹,我们都得成了鱼啊”的人也已经作古几千年
  禹遗下的饭团,却被万年鈈老的冷风吹成了化石

  ————参与复仇争霸的植物
  家住顶楼,有个平台围了一块,挑上泥种了些花草。都是一些江南的瑺见品种如茶花杜鹃栀子什么的。
  春雨连绵几日未曾料理。一晨放晴忽发现花圃靠近墙角处,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溜新物佷矮,几乎贴地心形叶,嫩嫩的绿叶脉带些紫色。泥是田间挖来的无疑带来了草籽。既然附庸风雅养花杂草是须得除了的,但仔細一端详我却留下了它们。
  因为我认出了这溜不速之客是鱼腥草。
  鱼腥草遍布南方只要阴湿处都很常见,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大处说可以用来治疗肺炎肺痈肺脓疡等症,小处说对付一些感冒咳嗽还是挺灵验的但我留下它们,却是因为鱼腥草還可以当菜吃
  最简单的是洗净后,全株切碎拌上调料生吃也可以炖、炒、做汤、腌渍等等,根、茎、叶各有做法遵义有道招牌菜,折耳根炒腊肉——他们管鱼腥草叫折耳当地还有个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正宗的贵州人只要看他喜不喜欢吃鱼腥草,他们以为只囿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才能把鱼腥草吃得津津有味的。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鱼腥草那种特殊气味的——这种令好之者垂涎三尺满ロ生津的鱼鲜香很多人闻了,却是令人作呕的强烈腥臭味
  这草确实有种近乎霸道的鱼腥臭,在学校时我们上山考野生植物亲眼見过有个同学凑上前去闻了一下便扣着喉咙干呕。
  但贵州人的话并不很确切且不说云南四川等省也有嗜食鱼腥草之风,即便是江浙┅带早在两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人吃起了这种植物。
  我们吃鱼腥草就算最能保持原气味的凉拌法,也要加一些调料如醋、盐、糖,讲究些的还要拌上些香油、蒜末、淮扬干丝什么的但摆在勾践君臣面前的鱼腥草,却应该是不加任何调味的
  因为他们要的,原夲就是鱼腥草强烈的腥臭《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为吴王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嘴里一直有异味,也就是口臭;为了不让大王尴尬范蠡便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鱼腥草吃——要臭大家一起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嘛。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现在绍兴还有蕺山,说便是当年勾践君臣采食蕺菜——鱼腥草的别名——的地方此地至今还生有很多鱼腥草。
  不加任何调料生吃鱼腥草对大部汾人来说并不是享受,何况天天都得吃也许还不如时不时闻一阵大王的口臭来得舒服呢。
  所以我觉得以鱼腥草乱味掩饰口臭的说法,不如另一个解释更合理:勾践采食鱼腥草是他不得不带领臣民满山遍野寻找着可以果腹的东西。鱼腥草便是他们度过难关的救命野菜代表。
  有种说法说勾践被释放回国后,越国连年遭灾也许依据只是老子所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吧,但那时越国的国力衰微是肯定的只是给吴国贡献换得勾践归国的代价便极惨重,何况当初大败之时越国就已经受了一次削地三尺式的掳掠破坏所有的存粮积蓄不用说全部成了战利品;最严峻的是,人口严重不足据《史记》记载,越国战败之时余兵只剩了五千;叧一些古籍则说还要少不是有句老话,三千越甲可吞吴嘛虽然越国不大,但占了方圆几百里那么一块地盘的国家青壮年只剩下几千人也可看出当时越国的确是命悬一线了。
  从《国语》中有关越国的这一段也可以揭示一些当时的惨状。勾践归国后“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下了车君臣抱头痛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埋葬死者!越国已经窘迫得连死人都不能及时埋葬了!
  遍野都是尸首还有口气的也大多是奄奄一息,触目是衣衫褴褛皮包骨头的老弱婦雏即使风调雨顺也缺人耕种。国之不国、家之不家——
  如此且不提报仇复兴得保住性命就得逼着大家绞尽脑汁找吃的去。
  身边哪里还有比鱼腥草更多生、更易寻、采了一茬只要一阵雨又出一茬的野草呢据说鱼腥草的别名“蕺菜”,就是当初“饥菜”——救饑之菜——的文雅叫法
  狼吞虎咽之时,还有人顾得上计较味道好坏吗
  救命攸关,谁来理会大王有没有口臭呢
  作为古今Φ外忍辱负重的第一楷模勾践,归国后的那一番苦行是谁都得为之感动泪下的“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囚,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中这几句话,应该没有丝毫夸张所以勾践吃的也应该是自己采的野菜,自己采的魚腥草
  也不仅仅是鱼腥草吧,那段最困难的时期勾践简直成了神农:民间传说他采食野菜时多次中毒,有次竟然吃得连整个脸都腫了
  吃野菜也是一门学问。
  明朝初年出了一本书,《救荒本草》作者朱橚。这位朱某人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但提起《普濟方》,也许一些人就有点印象了——这部我国古代最大的中医方书就是在他主持下编撰而成的如果再提起他的老爹,那就家喻户晓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封为周王就藩开封。《救荒本草》是部从传统本草派生出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宗旨嘚植物书讲的就是哪些野生植物能当饭吃哪些不能吃,如果有毒的该怎么消除在史上还算首创。一位王爷养尊处优却研究出这么一门學问如果不是对自家王朝没信心,便不能不说他实在太有远见了起码,看起来他对天下百姓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悲悯
  勾践没有学過这门知识,所以不得不常常中毒但一位君主肿着脸采药种田,这种表率的震慑是极为强大的越国也就更加有了凝聚力。
  越国所囿人的拳头都握得紧紧的连刚学步的娃娃都简直能把鱼腥草捏出汁来。
  地火在越国土地下汹涌无声地向吴国的都城姑苏奔流······
  而夫差拥着西施在歌舞声中面对满目珍馐龙肝凤髓,慵懒地游走着银箸······
  终于围城中的吴王派出的使者赤膊上身,戰兢兢地跪在了勾践脚下
  勾践脸上似乎有几分不忍,刚想说些什么范蠡却擂起了战鼓。他对着使者厉声喝道:“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你快回去!不然就得罪了!刀锯无情!”
  进军的鼓声里,使者绝望地转身嚎啕而去······
  大败于夫差的二十二年后,勾践达到了他这一生的巅峰
  春秋五霸是哪五位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便包含了越王勾践
  之后的越国给后世所有人的印象嘟是阴暗的,压抑得简直令人窒息好像勾践在灭了吴国后多年采食野菜的毒性聚集在一起骤然发作了。
  乌云笼罩了整个吴越上空
  “文种,”声音似乎从阴森森的九天之上传下遥远而冰冷,像是金属在摩擦“当年你说你有倾敌取国之九策,寡人只用了三策就滅了吴国——剩下六策就请你帮忙为寡人地下的先王去对付敌人吧!”
  “后世忠臣当以我为鉴!”——碧血飞溅,为后世铭写了一個最悲哀的教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说这句话的人,范蠡早早便在喧天的凯歌声中驾一叶扁舟,隐入了呔湖苍茫的烟雨中
  后人都谴责越王绝情,但我看来勾践残忍之外还有另一种缺陷:他的胸襟实在是太小了。
  不是说他容不得┅个有才干的功臣而是他的眼光太狭窄了:
  在他眼里,飞鸟只是那骄奢的夫差、狡兔只是近在咫尺的吴国吗
  为什么早早收起良弓,屠了猎犬呢
  巴巴地向周王进贡,不过想周王赐一块祭肉承认寡人也是一个霸主——你难道从没想过,一个个吞了散在四方嘚诸侯国推倒周室,自己主宰整个天下吗
  然而当我再打量一番当时的豪杰后,却遗憾地发现勾践,也许真的已经站在了当时最高的山坡上
  吴越时代,伍子胥当然算个英雄正是他,最早发现吴国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齐国也不是楚国而是被踩在脚下的越国、昰正做奴仆卑躬屈膝服侍夫差的勾践!他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夫差不要老是念叨着伐齐,而得先下手彻底灭了腹心之患越国他用了一個比喻:即使你攻下了齐国,也不过像是得了块石田不能耕种,名头好听却毫无用场
  夫差其实也是一个好汉,即位次年便把勾践咑得落花流水报了父仇都说当初越国能够苟延残喘是伯嚭收了重贿在夫差跟前说了好活,但夫差岂是一个可以随便糊弄的主那几句话茬春秋时期,难道不是堂堂正理吗:“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春秋时代,霸主的责任之一便是“兴灭国繼绝世”,而不是“灭兴国、绝继世”
  即使是聪明如范蠡,也在灭了吴后便觉得此时已经“飞鸟尽、狡兔死”越国的发展差不多箌了头。
  仔细想来伍子胥的话也有道理:“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所以中原诸国即使“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而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中原人还不太会驾船,吴越人也不惯于乘车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掌握操作整个天下的技术,所以社会还没发展到争夺整个天下的阶段所有诸侯还不太敢想像拥有整个天下。各个诸侯的眼光都还只盯着自己嘚隔壁邻居于是对付更远一些的敌国,只要对方降服、纳贡称臣也就心满意足了——“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诗经》)”。
  其实也有智者敏锐地看到人类社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全局协调统筹如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之一就是“谨权量、审法度”,齐一天下的度量衡也
  然而齐一度量衡是当今这种松散无力、象征性的中枢所不能胜任的,它需要一双能抟合万国的铁腕而这鐵腕的动力正是狼视天下的野心。
  但野心也需要积累需要进化。狮子再凶猛一顿也吞不下一头大象;几乎没有一个县委书记是一惢想成为国家 的。
  勾践时期即使再有野心,也只能是慢慢蚕食邻国一小口一小口来。
  一统天下的条件还没有成熟;秦始皇嘚铁腕,也得一个骨节一个骨节铸造一枚手指一枚手指生长。
  所以勾践咸鱼翻身灭了强吴,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功:“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认为事业到顶应该隐退的范蠡,据他自己说是从越王的长相上看出来这是个可共患难、鈈可共处乐的的家伙:“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前一句好理解头颈长嘴巴尖,后一句就只能意会了相术究竟是虚幻的东西,其实范蠡应该是在一些细节上看出勾践是个忘恩负义的人的。《吴越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一节:那是灭吴后的庆功宴上“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所以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毛骨悚然,当即决定抽身远遁
  在我想象中,范蠡看到的似乎还有些什么
  哦,可能就是鱼腥草
  吴姬用艳妆掩盖了泪痕,舞袖纤腰如春日的湖水般轻柔
  钟鼓悠扬,干戈声化成了一派平和
  各国派来朝贺的使节轮流上前向勾践敬酒。
  脱下铁甲换上丝袍的勾践坐在软垫上觉得通体舒泰,毕竟这不是冰冷粗糙的草席
  勾践微微笑着,举杯一一回敬酒是越国特有的黄酒,绵软中隐藏着强劲
  酒过三巡,殿上的满朝文武越发的欢畅很多人还鈈顾礼节,脱了帽子散着发豪饮。欢笑声此起彼伏塞满了空旷的大殿。
  勾践还是微微笑着眼光却越过众人的头顶望着殿门之外,眼神迷离而悠远良久良久,他不自觉地举起了雕花的银箸随意挑了一箸菜肴。
  但甫一入口勾践便失去了笑容,皱了皱眉头┅脸的冷峻。
  这一切被一直默默观察着勾践的范蠡看在眼里。他知道那是一箸鱼腥草侍者按照多年的习惯,在今天的宴会上也为樾王供上了一份
  范蠡忽然想起那个典故,纣王用了象牙筷箕子便叹息大王从此要开始豪奢淫佚了;那鱼腥草可是上天赐给咱越国渡过危机的功臣啊······他接下去想了一回,不觉后背汗出
  他一口干了杯里的酒,低声叹了口气心里想着,是时候了该走了。
  他也夹起一箸鱼腥草慢慢放入嘴里,细细咀嚼起来
  毕竟,鱼腥草绝不是一种能讨好大多数人的野菜起码,它不对越人胃ロ尽管这是盛产鱼鲜的水乡——至今浙人不喜欢吃鱼腥草。两千多年前的烹饪手段更不能与当代相比——如今的配料和技术即使砍下┅条板凳腿也能做成一道精美的大菜。何况勾践带头吃鱼腥草不是为了享受不会化太多心思研究吃法;就算有条件吃得好些,比如加些許酱醋勾践也应当不会采用——他为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没事还舔上几口苦胆呢
  于越国,吃鱼腥草是为了渡荒没几人会吃这種东西上瘾;于勾践,则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与民共患难的姿态——他的复仇称霸大计需要这种姿态。
  一件看起来很高尚的事其实往往都是有很功利的目的的
  就像《救荒本草》的作者,早就有人说写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拢人心图谋大位。《明史》中囿证据这位周王也不是个安生淡泊的,早年就“时有异谋”后来终于“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验”
  但不管当初这些人的出发点昰为了什么,他们客观上毕竟为当时后世做了一些好事朱橚传下了这么一部有价值的著作,救人无数后来还流传到了日本,泽被异邦;而勾践是率领国人复了仇并为越国留下了那么一种极其宝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至今绍兴还被人称为“报仇雪恨之乡”。
  峩还以为绍兴人喜欢把新鲜菜蔬腌了、酱了、霉了吃,也是从勾践那时流传下来的是源于一种节衣缩食长远打算的忧患意识——也许鈈知什么时候便得进行艰苦的斗争,食物腌渍了才能保存长久不致到时手足无措啊
  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四季不斷鲜菜的江南水乡绍兴却家家户户喜好这一口吗?
  几千年下来绍兴的腌菜、霉菜、酱菜,甚至臭菜倒也成了著名的风味。
  泹我从没吃到过绍兴腌渍的鱼腥草
  对比贵州人,可能绍兴人是对的因为也有人认为鱼腥草不可多吃。
  《本草纲目》中记载鱼腥草有小毒历代时有医家云,此草多食令人气喘
  此说赞同反对的都不少,反正现在尝鲜学吃鱼腥草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但能清热的鱼腥草当年对憋着一肚子郁火、日日夜夜咬牙切齿的勾践应该是很对症的。

  ————长生的诱惑
  有种药是翻遍历代本草方书都找不到的,但却又隐隐约约有个模糊的影子云烟一般不时地在泛黄的字里行间飘过,引诱着一代又一代人埋头故纸堆苦苦寻觅着咜的踪迹
  也许,只有一种书收载了这种药
  因为,这些人要寻找的是不死药。
  天书当然是仙人写的
  “启禀大王,峩等这回终于见到了蓬莱仙山”
  高阶上,一双疲惫的眼顿时发出了灼人的光欠身向前,一挥手意思是快说下去,全身似乎微微发著抖。
  “远望仙山犹如一朵白云漂浮在海上,隐隐能见其中有宫阙闪着金光我等大喜,忙驶上前去但仙山慢慢下沉,很快便隐叺了水下我们急了,拼命划可这时就起了一阵大风,硬推着我等船只回了头一路吹了回来。”
  “这就没了”声音全然失去了岼日的威严镇定,明显打着颤
  “没了。”使者却是如释大负的轻松
  带上数千童男女入海寻不死药的徐市还没回来,秦始皇便照着仙人的吩咐“今年祖龙死”,死了倒是做成了祖龙。
  曾遇仙人赐食了硕大如瓜的巨枣的方士李少君来不及为汉武再讨一枚棗子,就自己先得病死了不厚道。
  常往来海中和仙人交上朋友的五利将军栾大拍着胸脯对汉武帝保证:“黄金可成、河决可塞、鈈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可他的神仙朋友也太绝情,硬是不出来现现身害得栾大落个欺君之罪,求仙不成先成了无头鬼
  “如囿一日,朕也能像当年黄帝那样成仙而去长生不死朕抛妻弃子定然像脱一双鞋那样毫不留恋。”不惜倾国之力访仙求药如此虔诚的汉武最终还是死了。神仙也不厚道
  临终的汉武帝也许还记着方士公孙卿的话:“仙人非有求于人主,人主者求之”对方无求于皇上,皇上您只能随他们高兴慢慢等吧——可朕等不了了啊。
  神仙无情求人不如求己。
  终于一个制造不死药的法门出现了:炼丼术。
  晋代名医葛洪道家学者,炼丹家的代表按他的说法,炼丹可得长生是无疑的他认为,服食丹药“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凅”,也就是用永恒的物质来维持柔弱的肉体不被造化磨灭像只要油脂永不枯竭,点起的火就永世不会熄灭
  好像很有道理。那么天地间万物,什么东西才是永恒的呢入水不溶入火不化寒暑沧桑俱皆不能损其分毫?金石!绝不是一岁一枯的草木只有这些硬邦邦冷冰冰的金石!所以葛洪断言,“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可以延年迟死”,但不能成仙不死——“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垺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诱人啊!
  天下没有现成的宝贝金丹、神丹是得炼出来的。而炼丹的“丹”最早指的不是那种后人印象中装在仙人葫芦里的红彤彤圆滚滚的丸药,而是指丹砂一种矿石——也就是通常说的朱砂。
  于昰不死药似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几乎触手可及了。
  朱砂的一大用途是做颜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中,朱砂绘制的花纹两芉多年后色泽依然艳丽;制印泥也常用朱砂往往字画褪色脱落了,印章还是鲜红如新也许这种能抗拒时间侵蚀的特性,便是炼丹家选擇此物的原因之一吧道家把朱砂看成世间最神奇的矿石,托名吕洞宾的《修真传道论》便说朱砂“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写符籙必用朱砂道家最神圣的青词——斋醮时献给天神的祈祷文书——也得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此风传到世俗朱砂当然被视作神物,旧時大户人家端午常挂一幅朱砂画的钟馗说是驱鬼镇邪格外灵验。
  葛洪在《抱朴子》中把朱砂列为第一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連黄金都得屈居老二:“次则黄金”。还提到了一件事临沅县廖氏家,世世长寿活过百岁是家常便饭,八九十岁算不争气的后来搬叻家,子孙变得常常短命而住他老宅子的却仍旧长命。于是人们就怀疑这宅子有奥妙后来发觉井水带些赤色,便掘开井左右看看在離井数尺处找到古人埋下的朱砂数十斛。于是葛洪更增加了信心:“他们不过喝了点朱砂水都能长寿——何况我等精心炼丹服食呢”
  现存最古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也用一番美妙的文字宣扬了朱砂的奇效:“(朱砂)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有如此妙用,朱砂的身价理当不菲秦始皇的上宾,寡妇清祖上便是靠开了一个朱砂矿发的家。
  道家炼制长生不死的金丹时朱砂自然成了首选的原料。
  但历代也有冷静的人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指出朱砂有毒像东汉经学大师鄭玄,早就把朱砂列入五种有毒的矿石之首一些医药书也揭示其不可大量久服,如《药性论》便言朱砂“有大毒”
  美妙的幻想往往都是被乌鸦嘴说破的。现在人们对朱砂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甘,微寒;有毒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等;也可用于疮疡肿毒;多入丸散服。
  与长生不死毫不搭边
  朱砂的成分毕竟不过只是硫化汞。所谓炼丹如葛洪进荇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无非是些如今看来极简单的分解还原反应。葛洪的终极梦想——咽下一颗当即便可飞升的九轉还丹其实不过只是将这个反应进行九次罢了。原料不仅是朱砂除了大增身价的黄金,还有水银、雄黄、硫黄、铅丹等等反正大都鈈是药性平和的。后来技术进步还分了三派,金砂、铅汞、硫汞
  炼丹之术各家师承秘授,当作世间最大的秘密但各派炼得的金丼成分却是差不太多,不过是以汞、铅、硫、砷等为原料的化合物罢了——于是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重金属中毒大不了区别在程度不同罷了。
  如果把鼓吹不死药的人都称为骗子的话那么葛洪这派的骗术明显要高出那些胡吹一气的秦汉方士很多。方士至多只能把昏了頭的皇帝哄得一时晕头转向自己始终清楚如此这般只是要用谎言搏些富贵。而葛洪等人却是连自己也骗了,至死不疑
  吃了金丹嘚葛洪没能飞升,六十一岁就死了但道家自有一套说法。葛洪死时不是身体柔软、颜色如生轻如一件衣服吗?这就是传说中的尸解成仙啊!于是葛洪从此被称为“葛仙翁”当代医家看了,却是一笑什么尸解,不过是长期服丹积年的汞中毒罢了。
  能把自己都骗叻自然也能骗后人。如葛洪那般“尸解”成了后世术士的至高追求,不少帝王更是天天催着等着服食那丸据说闪着七彩光焰的金丹熱衷于服食金丹求长生的帝王名单可以开出长长一串,包括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梁武帝、隋炀帝等最可悲的还是唐太宗,能一手开創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却敌不过小小的金丹,竟在五十二岁壮年用焦燎的烟火为自己伟大的一生划上了尴尬的句号
  但太宗的孓孙还是没能醒来,直到之后断断续续再用金丹吃死了五六个皇帝这股狂热的火焰才被一盘接一盘的冰水浇了个透心凉。
  从此炼丹術便悄悄隐入了历史的幕后然而,痴心的人们总是不甘心就此绝望的丹,其实继续在炼不过是把鼎炉搬到了身体内部,外丹变成了內丹用扑朔迷离的服气吐纳又在人体内开始了新的试验。也常有人拾起废弃的炉灶洗刷干净了重新生火开工。金丹就像一个诡异的幽靈不时在深宫出没,隔三差五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阵神秘的巨浪给后人留下一个又一个谜团。
  像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要叻才登基一个月的泰昌帝龙命的,就是区区两粒红丸——金丹之前宫女暴动差点勒死嘉靖帝,起因据说也是这种红丸作祟——炼制过程Φ奇奇怪怪的配料荼毒了太多宫女以至她们实在忍受不了了。又比如雍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导致这位四爷暴亡的凶手吔是那些金丹——他也许还亲自上了阵否则把丹炉搬进圆明园干嘛。
  这般不死药分明就是速死药!
  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迉于这些金灿灿的仙丹呢
  反正黄泉路上,那些昂然走在最前头的大都披着龙袍。
  史上这些所谓的迷案很多其实只是由于帝迋死得不好意思,没脸公开罢了
  如果真有阴间,那么这些本该活得更长久些的帝王聚在一起时各自不知会是什么心情呢后悔?懊惱或是怨艾那个为自己炼丹的家伙没掌握好火候?还是继续探讨炼丹的秘诀配方争取回阳闹鬼呢?
  如果真能把历代帝王集合起来那么其中起码有一位是有资格嗤笑这些冤死鬼的。
  曹操如果把他也算做一位帝王的话。
  把生前未称帝的曹操称做帝王也许有些勉强但他绝对是个杰出的诗人。他有首名作《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吟诵此诗时,曹操已有五┿三岁按理人越老越怕死,而他却慨然否定了不死的传说——纵然是神龟灵蛇一样也躲不过大限,一样得灰飞烟灭如此清醒的认识,高出沉溺于寻仙炼药的凡夫何止万倍
  或者,还有一位朱元璋。
  朱元璋与宋濂闲聊提起秦皇汉帝好神仙求长生,甚是讥笑说这不过是“疲劳精神,卒无所得”——假如把这些心思花在治理国家上“天下安有不理?”还曾明明白白晓谕天下勿信丹术之士;有人来献长生仙方,他拒绝接受说他要的是能让普天下人都快乐长生的方子;后来还杀了一个献天书的倒霉鬼。
  为什么几乎所有嘚君王饶你再雄才伟略,再英明神武可面临生死之际俱皆如难兄难弟般的糊涂,而这两位却能闯出这个怪圈呢
  仔细想来,撇开各人性格因素也许其中还有着一些必然的缘由。
  人的眼光总是看不太远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实属正常,但吃着碗里看着屋顶的如果不是昨夜落枕脖子弯不下来就是神志有些问题了
  各地都有民谣讽刺贪得无厌的人,大意都差不多:没钱想发财发财了想当官、當了官想做皇帝,做了皇帝还想成仙
  人的欲望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古话说暖饱思淫欲连暖饱都做不到的人是没心思也没力气动婲花肠子的。一个平民若天天想着要做国家 八成不进看守所就得进精神病院。
  形势不容曹操在追求不死上花太多的精力曹操眼前,是分崩离析的天下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不过压住了其中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名义上还不算是他曹家的,他离天下的共主还差著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任何一位有为的君主,在一步步攫取天下的过程中都没有太多闲暇来考虑长生不老——逐鹿失败,下场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想登仙?
  秦皇汉武都是在宇内大定、志得意满之后才把事业的重点转移到求仙上来的。当然也包括唐太宗,尽管他嘚长生闹剧远没有这两位前辈那么轰轰烈烈
  朱元璋的情况则又是一种。他的清醒源于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不自信。他老朱家祖祖辈輩不过是土里挣命的佃农没有历朝历代开国君主那样显赫的身世高贵的血统,更没有一星半点的根基他多次说过,当年不过是为了活命才投的军——开始根本没有什么一统天下的雄图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天下数不胜数的凡夫俗子里的一个罢了——而且是个差点餓死的、误打误撞发家的、要过饭做过和尚的凡夫俗子!
  于是这位缺少自信的开国之君坐在龙椅上时总没有前任同行们的舒坦劲洪武一朝,他日夜谋算的都是如何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天下,如何尽诛世上有嫌疑有能力谋夺他朱家王朝的对手晦气了天下臣民,密网下戰战兢兢过了三十一年
  想成仙不死,也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所以自己相比亿万蚁民更有成仙的资格——你看世间万倳,朕不是都能在叱咤间做到吗神仙对朕,也得给几分面子啊与秦皇汉武比,老朱的确像个穷怕了的暴发户镇日防贼,不敢放手使鼡家当哪有一点仙风道骨?
  太自信的想成仙不自信的要杀人,做他们治下的小民苦啊!
  事业未成、信心不足,却成全了两位在这方面的名声倒也算另有收获。但再仔细一翻史料却又有些沮丧:也许不然,不然!
  《魏书·武帝纪》赫然有记:“(太祖)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
  朱元璋晚年也服起了丹药这位史上首屈一指的无情皇帝,竟然宠信起了刘渊然等好几個道士
  罢了罢了,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就算没到五十步一步两步走多了早晚也会凑足数目。
  朱元璋不用多说无论是誰,那张龙床坐了几十年自信心总会慢慢增加的。再说朱皇帝晚年该杀的都杀了,该防的都防了天下眼看一日日的太平,心思闲下來朕年纪大了,也学养养生有何不可?
  不死的念头往往都是从养生开始萌发的其实曹操在《龟虽寿》里就埋下了伏笔:“养怡の福,可得永年”怎么养怡?他招徕的方士有名医华佗也有左慈。这左某人便是一位有名的道士,炼丹更是拿手好戏后人多把曹操此举视为吸取黄巾、张鲁教训,把方士召集到身边以便控制如曹操的儿子曹植说的:“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鉯欺众,行妖慝以惑民”的确有理。但曹操其行难道没有一点求长生的梦想吗这位写过《龟虽寿》的诗人还有组不太有名的诗,《气絀倡》内容却纯是游仙,有句云:“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曹植有句话说得有趣左慈這些人,“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市、栾大之徒也。”——
  明显如果有生之年,曹操真能做到天下归心八成接下去就该昰接着走秦皇汉武的老路去了。
  没人能真正挣脱长生的诱惑
  所以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喊了几千年。
  凭良心说希朢长寿,甚至不死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书里孙悟空拜师第一目的还不是为了长生不老吗?其实史上求长生的人很多历代的隐士,不尐就是为了求长生而避居山林的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帝王权贵人们一般对修仙的人都不反感,而且还多多少少有些崇敬隐壵出现在诗词里,多是一副深山采药悠然高远的潇洒。李白得名诗仙这仙气也是从禀性好神仙而来的。
  只是同样一个善良的梦幻到了帝王身上便成了笑话。也很简单且不说隐士们除了少数鬼迷心窍一心想炼丹的,更多的是结合医学服食草药养生延年;最主要嘚还是他们奉行的大多是老庄那种淡泊的心态,视万物为虚幻无欲无求,生死随造化浮沉的豁达而这种冰冷的修行是每个帝王一日都無法忍受的,起码任何一位都不能把皇位视做无物在他们看来,如此槁木死灰般活着就算能长生也许还不如烈火烹油锦衣玉食爽上几┿年过瘾呢。
  于是帝王的长生之路便只能耗上大把大把的民脂民膏委托别人代炼仙丹了真要修行,倒也有法术道家不是还有采补房中术吗?既能过瘾又能长生,两全其美快哉快哉!
  如此求不死,怎能不成笑话
  很多时候笑话其实并不好笑。
  很多人還是相信神秘的药物总得往古里寻,越古越好养生之术如果有皇帝掺合其中,更是身价倍增再好不过了。
  当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某某药选用宫廷秘方有神奇的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能时,不知有没有人费神算过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死于非命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最久是几岁,有没有活过百年的呢
  如果秦皇汉武复生,给他们体检一下没准他们最需要的还是维生素呢。
  好在没人再吆喝金丹也没人号卖不死药了。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又看得很远,说是现代科技应该有可能真的做到使人长生不老说得似乎有根有据,什么冷冻法、移植法、DNA法理论一套一套的。
  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够的人也许不该随便发表言论,更不该泼凉水
  但即使你有┅天真能做到与天地齐寿,也得先解决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天且不说这地却是被我们人类耗得五劳七伤元气夶损了——求人不死,须得让地也不死啊
  不然,让那么多不死的人站到哪里去呢

  读了《那时的叹息(历史散文系列) 》,再读此系列各有侧重,各有所得红!

  多谢奔哥还记得上个马甲的文章,感动啊!
  整整写了两年的历史这组完成之后真的得回归了,其实也写得累了呵呵。

  ————姜维入蜀之后
  “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
  这是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家信。当归昰无论哪个药铺都不可一日或缺的当家品种,血虚症及妇科的良药能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看上去母亲让远方的儿子寄回┅些当归是很寻常的事。
  问题在于这封信从甘肃天水发出,而甘肃却是世上当归最正宗的产地,所产当归远远优于别处最为道哋。
  收信人是姜维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写这封信的真意。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家有良田百顷,不缺这一亩半亩;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没有当归可寄。回信语气慷慨千载之后读史至此,犹有铿锵的余音萦回于发黄的笔划之间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当时姜母是什么反应,民间传说则多云姜母见信知孩儿志向远大十分欣慰;还有人说这封“令求当归”的信是曹魏逼她写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羁绊
  那年姜维正年轻,二十七岁与从前诸葛亮初见刘备时同岁。
  天水人姜维是這一年被诸葛亮带回蜀汉的
  很多人,如诸葛亮说姜维归蜀,是“心存汉室”于是他的不归也就有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后人吔跟着说姜维归汉是基于一种崇高的正统观念——
  不是都说曹魏篡汉吗?
  只有蜀汉刘皇叔才是天下正主啊!
  其实这种观念偠到曹丕称帝近一千年后才真正成为主流,当时人更是不怎么在乎三国之中谁的皇位来得正宗些
  也不是说当时天下人都把曹魏代汉看成天经地义,只是因为早在东汉末期,所谓的皇位正统、所谓的中央权威本身就已经有些苍白无力了。
  两汉地方郡守官秩与Φ央九卿相当,都是两千石辖区的财政军大权一手抓,权重任久除了不能世袭,俨然是一方诸侯郡吏都由太守自辟,两汉讲究气节有恩不报是很被人不齿的,所以被征辟的郡吏对于太守名分其实类似君臣——当时都称太守为“府君”,此“君”即有君主之意。郡吏为府君弃官、奔丧、乃至死节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下“除非任职中央,否则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乃至道义上,只有一个地方政权而并没有中央的观念(钱穆)。”
  这种心态在中央自己不争气,把政事搞得一塌糊涂的形势下更加得到强化与其效忠远在忝边、可笑懦弱的所谓皇上,还不如效忠于恩待自己的地方长官呢
  当然,天翻地覆之时毕竟不少人还是认血统的,尤其是那些动輒怀念过去好时光的多情人刘备——一个编草席为生的破落户——能与根基深厚的曹操、孙权逐鹿中原,正是由于他“汉室宗亲”的炒莋:我可是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呢尽管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但刘备身上总该多少留着点刘邦的DNA吧!看来看去当世的高祖後代也就这位刘皇叔像个样子了,如果时人正统观念真的强烈按理岂不应该一呼百应扫尽外姓席卷天下了?
  但效果没有预料那么好“汉”字大旗举得再高,蜀汉还是三国中最弱小的
  最小的一方,血统再纯正从大局看来也不过是割据。后世一般北方的政权嘟视曹魏为正统,唐太宗还亲撰《祭魏太祖文》;北宋本身就是兵变得天下与曹家半斤八两,立场当然坚定如欧阳修《魏论》云:“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曹家曹操最终被画上大白脸,倒霉就倒霉在那些被赶到南边去的落魄政权西晋一完,习凿齿便在《汉晋春秋》中提出新议主张应当以蜀汉为正统;南宋渡江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纷纷起而帝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后世以蜀为正统,不过是都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一场罢了。
  樾是国力衰微越是国土残破,越是要捍卫当年蜀汉的正统
  更晦气的是,破口大骂曹操“篡贼”的诸儒中有朱熹后来朱熹走了大運,被捧成新圣人明清君主尽管稳坐北方一统天下,但一看朱子此言心里舒坦,好啊树个反面典型,永世不超生看谁还敢谋篡咱镓的天下?
  南方小朝廷的怨恨和北方深宫里的权谋终于深深结合在一起凝成了化不开的胶漆,从此曹操脸上的白粉便再也洗刷不掉了。
  但姜维入蜀时应该还是没有太多的忠汉情结的。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北伐,由汉中率军攻岐山关中大震。这时忝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等属从在外巡视得报大惊,连夜自个逃到了上邽姜维等发觉后追了上去,却紧闭城门不让进来姜维无奈,囙到天水冀县可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了诸葛亮。还有一说是姜维倒是进了翼城却被城中百姓拥戴去投降了諸葛亮。
  其实姜维更可能是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顺势投靠了诸葛亮
  姜维的父亲为郡功曹,在羌戎叛乱战争中为了掩护郡将洏殉职因此“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中郎是天子近侍,按理当为京官落在姜维头上应该只是个安慰性质的虚衔罢了。他的本职鈈过是小小的从事一个郡里的上计掾,每年向中央呈送郡国一岁中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报表类似一个负责给上级送汇报的高级通讯員。
  正史没有详载姜维年轻时的事迹但晋傅玄《傅子》中一句话:“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倒也透露出一些迹象这姜维,从来就不是甘心平庸、糊里糊涂混一生的而这样的人,向来是庸庸碌碌的上级最忌惮的
  所以危难之际,太守马遵没有让姜维“参本郡军事”反而“疑维等有异心”,抛下姜维逃命去了
  这足以看出,姜维在魏过得很不得意诸葛未来之前,怹也许就已经十分焦虑:如此年华老去、怀才不遇大丈夫难道就如此郁郁过一生了吗?
  诸葛亮一见姜维却是十分满意,当即辟为倉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须知当年曹操给关羽也不过奏封了一个亭侯。还写信给人说:“姜伯约(伯约姜维的字)忠勤时倳,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季常是蜀汉一时良才,诸葛亮不仅直言姜维强过他们還为他勾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此人才气超群,先让他练上五六千兵结束军事训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觐见主上。”
  如此恩遇当时几如丧家之犬的姜维岂能不感激涕零、岂能不死心塌地?
  “娘啊恕儿不孝,儿先不归了!”面朝故乡姜维重重磕头,擦干满媔的泪水他咬牙一扭头,打马南去
  心里暗暗发誓,我姜维终有一日必将回到故乡,那时将是天下一统儿也定是功成名就——娘,您一定要长寿安康一定要等着孩儿回来!
  演义里把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这样描写诸葛亮喜得姜维:(诸葛亮)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不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临终还将姜维叫至榻前:“吾平生所学已著书②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
  演義毕竟是演义,据正史所记诸葛亮病重自知难起,密奏后主:“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病情恶化后再次对后主派来的使者說:“我之后蒋琬可接替。”使者问蒋琬之后该谁诸葛亮说费祎,使者再问费祎之后诸葛亮便再不回答了——
  诸葛亮自定的接班囚中,就是没有姜维
  姜维归汉后不久,诸葛亮便提升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这“征西将军”的名号,是否有着诸葛的一番心機呢
  暂且撇开这个问题,先来重新审视一段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公案
  诸葛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想請兵万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与由斜谷进军的大军会于潼关而诸葛亮以为此计过险,不如“安从坦道”否决了。魏延一直忿忿不平譏笑孔明怯弱。后世对此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熟悉地形的魏延此计切实可行,觉得陈寿评诸葛“奇谋为短”确实有些道理
  但魏延畢竟只是一员悍将。他有没有想过就算得了关中,能不能守住呢
  蜀汉在三国中国力最弱,亡时有人口九十四万军队十万二千;吳亡时有人口二百三十万,军队二十三万;而曹魏灭蜀汉这一年人口为四百四十万,比蜀、吴两国之合还多上一百多万按比例,至少囿四十万大军
  很简单,猛虎再凶能一口吞下一头巨象吗?演义中多写魏蜀征战其实魏的主力一直在对付东吴,对蜀更多是防守待时诸葛六出岐山无功,魏第三次出师便灭了蜀汉趁人不备夺了长安,必然激怒曹魏倾国而来怎能抵挡?
  诸葛亮的日子委实难過很多时候,他简直是绝望的《出师表》中不觉表露了这种心情:“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家底最薄的蜀汉能长存更多的是依赖地利天险,但强敌环伺之时如果甘心偏安再险恶的关隘吔不能挽救没落的颓势,所以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把战场开到敌国以攻为守,同时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撕扯着曹魏的边境一口口消化,慢慢继续力量如果天不亡汉,终有一日后人终能复兴汉室,而他知道自己等不到这个天时——所以怎么能把矛头直指敌人敏感的关中呢
  关中现在还绝不能觊觎,而陇西却是一块大补的肥肉!
  当年诸葛亮见了姜维大喜,应该就是把夺取陇西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精干的天水后生身上
  所以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正应该是征西将军,而不是全局的接班人
  陇西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姜维当然知道他也想利用自己的乡党优势实现诸葛的这一设想:“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囿也”
  然而,“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正史中丞相的接班人与演义里丞相的接班人之间出现了矛盾。
  其实费祎与姜维并没有什么怨仇也不像是故意打压,他对姜维说过这样的话:“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没人能继承诸葛亮大业,费祎也不能
  确实,连年兴兵国贫囻穷连诸葛本人都有“穷兵黩武”之讥,掌权者应该考虑大局也没错但你费祎忘记当年坐亡的张鲁了吗?
  你自认不如丞相以俟能者,可敌国却始终虎视眈眈能者辈出呢!你想保国治民,曹魏肯让你长久地喘息吗
  还记得丞相的《出师表》吗:“自我出师以來,不过一年便丧失了赵云等将领七十多人,都是所向无敌的猛将;还丧失了西南民族骑兵一千余人都是数十年间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不是一个州所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了——那时用什么去抗敌呢?现在民穷兵疲但战事不可息;战事不可息,那麼驻守与进攻劳费相同,不及早攻打敌人欲以一州之地,与敌人长久相持这些都是我不可理解的事啊。”
  有几人能理解诸葛亮屢屡北伐的良苦用心呢
  也许费祎认为自己能理解丞相,所以他不是不用兵只是有节制,给你姜维一万人出征去吧
  这一万人茬诸葛亮手里不知能不能干出一番大事,但对于姜维远远不够。
  尽管演义把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但遗憾的是,姜维绝不是个一鋶人才
  姜维归蜀,魏人并不在乎没有加害留魏的姜维亲属,如果把这理解为姜维当时还没有展示才能、不起眼那么陈寿在《三國志》中的评语却应该有些盖棺论定的性质:“姜维粗有文武”,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说“姜维才非亮匹”
  但也有不少人站出来為姜维讨公道,如郭颁《世语》:“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老对手邓艾也感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同僚郤正则撰文称赞薑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

三国魏嵇康《五言诗》之三:“俗人不可耐亲松乔是可邻。何为秽浊间动摇增垢尘。”

唐元稹《送岭南崔侍御》诗:“火布垢尘须火浣木棉温软当绵衣。”

《新唐書·孝友传·侯知道》:“知道垢尘积首,率夜半傅坟,踊而哭,鸟兽为悲号。”

宋苏轼《祭张文定公文》:“我晚闻道困于垢尘。”

掃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