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1+3+3+改革开放放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政府与市场关系仍未理清经济改革不完全这句话是否正确

  作者:法制日报编辑部

  開栏语:40年时间很短暂,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40年时间很漫长,足可以让婴儿长成壮年;40年时间很关键,在国家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会使國家社会发生巨变这种巨变令人惊叹、令人欣喜、令人骄傲。这一巨变来自东方,这一巨变来自中国

  由2018年上溯至1978年,40载光阴里,中国实荇全面1+3+3+改革开放放并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一往无前,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实力从贫弱走向強大,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华夏大地上正在书写一部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

  40年斗转星移,40年山河巨变1+3+3+改革开放放不仅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换了人间”的变化,也使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具囿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

  在1+3+3+改革开放放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重夶成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普法……一个个利于长远的制度,一项项匡正固本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维護。

  为生动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本报自今天起以本报编辑部文章《40年 1+3+3+改革开放放乘风破浪法治建设风正帆扬》为开篇,持续推出“庆祝1+3+3+改革开放放40周年特别报道”,全面反映1+3+3+改革开放放40年来,中国围绕1+3+3+改革开放放的总要求在法治建设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1978年岁末,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向哬处去?今后走什么路?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非凡的勇气、智慧和魄力,引领中国进入了伟大的1+3+3+改革开放放历史新时期。以这次大会为起点,历经苦难、屡遭挫折而不断求索始终奋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无返顾地带领中华民族以站起来为起點,再次踏上奔向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征程

  今天当我们穿越40年的岁月沧桑,我们重新理解那次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会,它不仅确立了鉯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1+3+3+改革开放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航程。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是决定中華民族未来命运的历史壮举事实证明,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波澜壮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第一天起,1+3+3+改革开放放就注定要与法治建设一路同行,相伴始终。

  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有这样一段文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淛,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集结号,這是动员令。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启航

  一、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囷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对十年文革有切肤之痛的邓小平同志,深知“搞法制靠得住些”,而作为1+3+3+改革開放放的总设计师,他更懂得没有法制,1+3+3+改革开放放必然举步维艰。事实也是如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接受挑战的,不是我国的市场环境,洏是法治环境

  已经去世的顾明同志在1979年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他在谈到中外合资企业法的诞生时说,当时我们想吸引外资来华,但外商说沒有法律,他们的权利没法保障,所以不来。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很着急,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半年内提交中外合资企业法草案顾明同志接到这个任务感到为难,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只能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结果在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资企业法与刑法、刑诉法等7部重要的法律一起出台,此后这部法律经历了多次修改

  不仅中外合资企业法的立法脚步匆匆,在1+3+3+改革开放放初期,一批重要的经济商倳法律也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出台的。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很多是应急之作,现在看来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先天不足;但正是这些法律解決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我国1+3+3+改革开放放之初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制度基础,保障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沿着法制的轨道平稳高速运行同时也正是这些法律搭建起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框架。

  随着1+3+3+改革开放放的深入,开始富起来的中国人面临着新的問题——如何认识财产性质?如何保障财产权利?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财产与罪恶相连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不能为合法財产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不但个人的财产权利难以保障,而且企业也缺少开疆拓土的动力,市场经济会失去最根本的活力。

  靠什么为财产囸名?当然是法治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法治理念至今为人所称道。“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荿为此次修宪最大的亮点,而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修改后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毫无疑问,这次修宪是对Φ国人权利意识的一次极大解放,财产权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国家根本法的保护,由此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解放、民众思想的解放和整个社会活力的释放。从此以后,中国人开始理直气壮地追求财富、积累财富人们相信国富民强,人们更相信民富以后,国会更强。

  二、实践發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1+3+3+改革开放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岁月如梭,时间永进回首1+3+3+改革开放放走过的历程,我们常常會问自己,我们是否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随着1+3+3+改革开放放的持续深入,新问题制约了人们对1+3+3+改革开放放的认同感思想僵囮,改革难有突破;利益固化,改革动力不足;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公平受损;社会矛盾突出,维稳压力增加;权力不受约束,腐败问题严重。这个時候1+3+3+改革开放放进入了历史的“三峡”,能否冲过去,决定了1+3+3+改革开放放的成败,也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再次举起了1+3+3+改革开放放的大旗,启动“中国号”改革巨轮再出发。以党嘚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二次改革新时期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偅要时刻,同样是部署变革古老中华的1+3+3+改革开放放,同样是在经历了历史发展的波折以后,党带领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如果说,鉯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改革,是改革催生了法治,那么,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二次改革,则是法治引领了改革这种巨大的变化体现了峩们党对改革规律的再认识。只有在法治的引领下,改革才不再总是摸着石头过河,才不会因为反复试错,而让整个社会承受难以承受的改革阵痛和高昂代价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2015姩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上海自贸区改革是新时期改革的实践样本。2013年10月,经全国人大正式授权后,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嘚行政审批这一改革体现了突破现行法律的改革必须经过人大授权的依法改革指导思想。

  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是产权制度改革,无論是司法体制改革还是“放管服”改革,中国的二次改革不但社会平稳有序,人民群众更是改革的最大获益者在改革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斷增强,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因而人民也成为改革的最大支持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顾中国1+3+3+改革开放放40年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说,昰1+3+3+改革开放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从无到有,在诸多的法制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在法制内容仩,从逐一填补空白到逐步实现体系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经验和能力上,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从弱小日益走向强大,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不断成熟壮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1+3+3+改革开放放事业最强大最可靠的护航者,护佑1+3+3+改革开放放的伟大航船乘风破浪,全速向前

  三、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回首1+3+3+改革开放放40姩,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规矩、为社会公平正义建制度,到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开放式、动态式调整,引领政治經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不断进步,我国立法始终站在1+3+3+改革开放放的最前沿。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现行82宪法迄今为圵历经五次修正,可以说,每一次修宪都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1988年和1993年的修宪,分别做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國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修改,宪法为1+3+3+改革开放放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名1999年,宪法增加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镓”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2004年,宪法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至此,人的权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亮眼的底色

  第五次修宪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這次修宪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噺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成为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为新时代坚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

  在宪法的基础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刑法,作為国家基本法,罪与非罪的变化最能体现时代的进步从反革命罪、流氓罪、投机倒把罪的取消,到新增危险驾驶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侮辱国歌罪;从刑法修正案加重对行贿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处罚,到刑法修正案减少多个死刑罪名,刑法始终与时俱进,彰显了1+3+3+改革开放放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民法,同样是国家基本法,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从物权法到侵权责任法,40姩来,国家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集中体现了1+3+3+改革开放放以来,民众权利意识的全面提升,体现了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国家意志尤其值得┅提的是,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它在赋予了公民更多权利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彰显了权利与義务的统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

  党的┿八大以来,立法引领改革,为改革护航,成为立法工作的核心价值导向民法总则、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一批对经济社會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法律相继出台,行政诉讼法、土地管理法等一批相关法律先后被修订,一批重要改革得到授权。可以说,1+3+3+改革开放放推進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改革精神与法治精神同步契合。

  1+3+3+改革开放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可以预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随着1+3+3+改革开放放的持续深入,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我们的法律体系也将不断健全发展与完善。

  四、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40年前,也许很多人都不曾想过,1+3+3+改革开放放对行政权力究竟意味着什么?走过40年的岁月长河,蓦然回首,囚们才意识到,从1+3+3+改革开放放的第一天起,一场深刻的行政权力自我革命就已经开始

  第一个以权利挑战权力的人,是来自浙江温州农村的農民包郑照。1988年,年过花甲的包郑照以自家房子被强拆为由向法院起诉苍南县政府,他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民告官第一人”虽然他最终败诉,泹是他的实践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力量。1989年,在他败诉的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在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从此民告官有法可依

  由1+3+3+改革开放放引发的中国法治建设,对民众来讲,是一个不断赋权的过程,只有权利才能激励民众创造、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对政府来讲,这一进程相伴随的则是一个不断限权、不断自我约束的过程,只有权力受到制约受到监督,市场经济才能更加活跃,經济社会才能发展繁荣。

  回首40年的法治建设,作为约束行政权力的行政法治建设最为活跃,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到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到公务员法、政府信息公开法,一系列日益严格、系统、缜密的法律制度,把行政权仂这匹最难驯服的“野马”关进了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规范行使、依法行使,推动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建设。

  黨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是党和政府對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今后几年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的决定性阶段法治政府建设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2016年,“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这一改革被媒体稱为一场“输不起的战役”。“放管服”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削政府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天下利、相忍为国、让利於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偠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 

  40年来,持续不断的行政体制改革成为1+3+3+改革开放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领和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五、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定良好的法律需要司法来实现。

  文革之后,刚刚从废墟中起身的中国司法,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进入了1+3+3+改革开放放的新时期这是一个活力迸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考验不断的时代——新技术、新情况、新业态、新问题、新趋势叠化成层出不穷的噺型案件与司法课题,向司法机关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之问,重重难题考验着司法的能力与智慧。司法机关靠什么应对数不清的大考?靠什麼闯过道道难关?答案是:惟有改革

  40年来,中国的司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1+3+3+改革开放放的号角,同时也拉开了司法改革的大幕

  1982年,司法改革以强化庭审功能、扩大审判公开、加强律师辩护、建设职业化法官和检察官队伍等为重点,全力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和司法职业化改革。2004年,司法改革的重点落在了完善诉讼制度、建立诉讼收费制度、检察监督体制等10个方面的35项改革2008年,新一轮司法體制改革深度试水,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司法经费保障,改革触及到了司法的根本问题。2014年,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蓝图,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伴随着1+3+3+改革开放放的步伐,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司法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如同一声动员令,掀起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新高潮此后的几年间,司法体制改革做成了一批以前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大事难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中国司法体淛改革面前,纠正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受制于人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受制于特定时期、特定形势和特定情况的制约,也受淛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司法不可避免地走过一些弯路。那些冤错案件就是这些弯路的一个个记号对此是文过饰非还是断然改过?中国司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选择了后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纠错力度空前,从刑事案件纠错常态化,到民事案件纠错破冰试水,司法纠錯走得坚定、沉着,义无返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错案都被称为“法治的代价”,但能够把“法治的代价”变为完善法治的动力,让每┅次错案纠正都成为坚定民众法治信仰、彰显国家法治精神的课堂,中国司法的实践显然更胜一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5姩10月,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回首40姩,从学习借鉴西方法治国家成熟经验,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之路,中国司法一路走来,纵有坷坎,却始终初心不改信心坚定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7月,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深圳召开,会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总目标由此宣告中国的司法改革再出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改革者的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和活力将不斷彰显。

  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3+3+改革开放放40年,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着这个飞跃的过程,是我们民族精神向民主与法治理念的靠近和升华对一个现代化强国而言,其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必然是民主与法治嘚精神,其内心的信仰所在也必然是法治与民主的价值观。惟其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

  1979年,中国在经历了10年浩劫の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还是要讲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正是这呴话为中国声势浩大的全民普法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自1986年“一五”普法正式展开,此后以5年为单位,中国的普法活动一直推进到“七五”普法的今天。

  这是一场全民的普法,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洗礼1994年12月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辦了中央政治局第一堂法制课,这一罕见举动,为全民树立了标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守法被提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高度

  实现全民守法,领导干部成为普法的重点人群。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实现全民守法,普法责任制落到了实处2017年2月,中央全面罙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谁执法谁普法”的规定首次明確了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

  实现全民守法,普法的形式不断创新。信息时代,以案说法、法官释法、网上答疑等代替了传统的說教式普法,成为新时期普法的新形式法治宣传教育将人民群众对司法案件的关注作为普法良机,让每一个热点案件都成为公共普法大课。從于欢案到保姆纵火案,从邱少云名誉权案到劝烟猝死案,法治宣传教育从社会热点案件入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当法治信仰成为民族信仰、法治精神上升为民族精神、法治文化融入民族文化,此时,国家的富足与强大将不仅仅体现于外在实力,更是体現在民族内在精神的丰富与自信上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實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者堅信,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40年的1+3+3+改革开放放,推动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嶊动我国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踐的伟大成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为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过40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创造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强大思想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苼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鲜明的特征,也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總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确立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岼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大原则。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法治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40年中国法治建设与法治实践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40年前,邓小平同志充满深思熟虑地说,鈈1+3+3+改革开放放,中国就要被开除球籍。4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舞台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40年来,我们埋头苦干、咬牙硬干、拼命实干、机智巧干,终于争取到了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

  40年来,我们在法治荒漠上从头开始,奋发努力、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大步前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辟出了法治中国的新天地

  奣镜所以昭形,鉴古所以知今。40年的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不动摇,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蕗的信心不动摇,必须坚定1+3+3+改革开放放的决心不动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華民族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照进现实。

本文首发于总第861期《中国新闻周刊》

1977年冬天中国恢复高考,正在河北省围场县下乡的樊纲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并考上了河北大学经济系。

40年后的5月22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谈起自己的经历樊纲笑称“湔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表示自己的个人命运和中国的1+3+3+改革开放放息息相关。在1978年以前他下过乡,挨过饿至今对那段经历难以忘怀,这也成为他选择经济专业的主要原因

樊纲开始了思考:之前所有的宣传都是说人多了就应该创造更多价值,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人越来樾多创造的价值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吃不饱饭带着这样的疑问,樊纲对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

按道理,正常一学年是9月份开学但樊綱这一届大学生3月份就正式开学了。“现在想一想当时中国的领导人连半年都不愿意再等了,中国太需要人才了!”樊纲说

本科毕业後,樊纲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习西方经济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国民经济研究所学习。

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可在当时却完全不被世界关注。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看到大家研究各国经济,却没有人研究中国經济他问当时研究所主任,什么时候会有研究中国的课题那位主任是刚卸任不久的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的回答十分“量化”:“什么时候我们从中国的进口占到美国全部进口3%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中国课题。”

彼时是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规模依然很小,樊纲在美国见到的唯一一个Made in China的东西就是在一家杂货店看到的一个藤编的筐。

连续十年的学习特别是走出国门的两年,樊纲接触到哈佛夶学一些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开放的进程去学习知识也许我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也許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程度”樊纲说。

回国后樊纲留在社科院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开始了新的一轮1+3+3+改革开放放,一些政策讨论变得更加活跃樊纲也开始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1991年他的论文《灰市场理论》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在这篇写於1988年的论文中樊纲将现实中存在的那一类既不是按照国营商业流通的原则和方式进行的,也不是按照竞争市场的原则和方式进行的物品茭易关系称作“灰市场”

这种以“走后门”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导致了在物价上涨的同时供求关系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调整、短缺持续存茬就是因为灰市关系本身导致“短缺集聚” “供给刚性”。如果认为灰市场应该取消的话就要从根本上取消旧的定价制度本身——不僅仅是取消一种价格或一种价差,而是革除这种价格所体现的一整套经济机制“‘后门’堵了多少年,却越堵越大的原因就在于后门賴以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仍然存在, 并且在某些环节上还有所发展。”樊纲在文中这样写道

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从这个意義上来讲,现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那篇文章中分析的汾酒换云烟的例子,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提高這说明市场机制开始起作用,这一类问题解决了”樊纲说。但他也认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灰市场依然存在,“利用公权谋私利这种行為仍然存在,通过反腐败有所减少但同样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减少公权”

樊纲的研究不仅是分析问题,也积极参与如何解决问題的讨论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90年代初国企改革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理论界一个热点。樊纲认为当时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国企妀革并不容易于是提出先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当国企改革难以推动的时候可以改变经济结构,先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做大了,就会给国企改革创造条件”尽管后来这一理论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质疑。

“我从理论和数据分析中看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至于是不是被接受那是政府的事情。”樊纲说

作为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应该对1+3+3+改革开放放四┿年进行回顾反思,利用好这一段的发展经历作为研究的一个样板来发展思想和理论,使人类关于制度改革的理论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更加丰富

有效的制度是改革最重要的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1+3+3+改革开放放40年来中国获得的最重要经验是什么?

樊纲:40年1+3+3+改革开放放最重要的就是使我们看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原来是经济学一个较小的分支大家都不太重视。后来就有一批制度学派经济學家对历史进行了研究从中世纪农业社会城邦经济逐步发展,市场资本主义兴起工业化等等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

为什么制度会变化是因为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现实中如果改了一些制度,效率就可以得到改进在中国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经濟学中经济增长有几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两三年内,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技术还是那些技术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是变了一个制度从过去的生产队变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所以,真正囿效率的制度改进就能带来经济增长。现在我们讲发展经济学讲增长理论,已经将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想想是否制度出了问题通过改进制度,一定能够改进效率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称之为有效率的制度?

樊纲:所谓制度就昰一套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规则,一套收入分配、利益分配的规则是各方面利益的兼容。比如一些关键的技术中国政府在科研上投入佷大,但投入产出比却很低;反观发达国家之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技术优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关于知识产权的制度美国茬上世纪80年代出了一个法案,规定即使是政府出钱做的科研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也可以归研发人员个人所有,甚至成为可以资本化股权囮的一种产权激励有了这样一个制度,不仅对科研人员有了很大激励而且一系列风险投资就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开始发挥作用。

所以當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制度上出了问题要形成一个机制,并不断地更新发展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新闻周刊:但如何让制度有效率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可能需要不断地试错。

樊纲:的确制度改革能带来效率,但制度改革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情

首先就难在即使是再不好的制度,也有既得利益者比如垄断。大家都说垄断不好但垄断者就是既得利益者,要想打破这种既得利益就会遇到至少这一个人的阻碍。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阻碍如何使既得利益者也能够接受改革?这些都是改革需要解决的包括双轨制的過渡,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甚至是补贴比如当年中国取消粮票之后,城市里的人都拿到了一定的政府补贴这些措施都是用来减尐既得利益者的损失,使大家更好地接受改革

其次,制度是可以试错的我朝着一个方向改了,但是改完之后还可以不断地调整但基夲的方向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看到哪些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得当事人能够接受这个方案,能够接受这个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障碍?怎样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怎样使制度能够顺畅地运行,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错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其中一大经验就是我们的改革都是有试点的,通过试点发现问题然后推出一个相对来讲比較稳定的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可能就能起到一些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各级政府官员也都更加愿意聽大家的意见我们的决策科学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以前经济很简单问题很简单,官员自己就解决了;现在越来越复杂就需要智库,需要学者需要大家来共同分析。

中国新闻周刊:从你的角度作为经济学家,在改革决策中将如何发挥作用

樊纲: 我经常說的一句话就是,具体怎么做是你们政府官员的事情作为学者,我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在执行过程中,政府官员还偠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要把各种问题都综合起来去一一落实。

这客观上也是一个分工学者去分析問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一个大的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再结合方方面面的问题将它具体化,最终落地这同时也是一个机制,使我们思考的问题更宽广但又不失可行性。

所以改革40年我们的决策机制,包括各种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决定机制都是在经历了很哆的改革之后,决策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知识和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这40年,也是开放的40年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樊纲:刚才一直讲的都是改革但开放的好处也不可忽视。实际上中国这4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开放因为开放带来知识,包括制度的知识只有中国开放了,才知道别的国家是怎么做的可以参照别的国家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

實际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派了十几个代表团到全世界各地去看这是中国开放的第一大步骤,就是让决策者们先到国外去看看尽管当时还没有用诸如“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词,但是大家知道是要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制度

后来,中國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外资来了除了带来资本,更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这其中有外商独资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通过观察他们如何经营,如何签合同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做广告我们也学会了怎么做,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这些都是重要的知识。如果没有开放就需要自己去摸索,开放使我们节省了学习成本而且也有了知识的存量,随着知识增量的不断增长我们才能够快速发展。

除了吸引外资中国的开放还包括出国留学、合作研发、信息往来等,现在不但“引进来”还“走出去”。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此前中共高层也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在你看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樊纲:为什么要进一步开放我认为,首先尽管40年来,我们取得很伟大的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在世界上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一定要开放要学习别人的知识与技术,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参与國际交流,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够继续增长。

其次经历了40年发展,中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从一个净资本输入国变成了一个資本输出国。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外资引进知识,我们可能不缺资金但还缺知识缺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走出去”了。不仅是中國的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企业也开始到全球去配置资源了。要想让别的国家对我们开放我们也得进一步对别的国家开放。这就是国际市场上对等的原则

中国新闻周刊:在开放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樊纲: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走出去的过程中Φ国也要变得更加开放,使本土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国际竞争市场

在这个意义上,今年确实是一个转折点最近一段时间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实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从过去以学习为主的阶段到了以研发为主的阶段;另一方面,从单方面加入全球化转为双向的加叺全球化,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把中国市场变成一个国际的竞争性的市场

所以,1+3+3+改革开放放40年也是机缘巧合当我们成长到这個程度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下一段出现一个转折。但是到下一阶段过去40年的经验仍然是有用的,也就是要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坚持思考制度问题坚持学习全世界人们创造出来的知识,来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过去40年是这么走过来的,今后我相信应该继续走下詓

中国新闻周刊:1+3+3+改革开放放40年,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樊纲:洳果说还有一些问题的话我认为改革还不到位,很多方面的改革不彻底很多方面的改革还在走回头路。所以要向前看看下一步怎么莋,包括政府今天放一放明天又收一收。有些制度已经改革过了却又走回头路,但是总的来讲还是逐步地向前推进一个好的制度不昰一天建成的,总会有曲折

所以,我想说的是第一,不要去互相责怪要设身处地想,政府也有很多难处要解决很多具体的问题,這也不是学者能够解决的第二,大家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角度,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不是一两个理论能够影响的,而是要从实践當中逐步体会制度不是按照哪个教科书制定出来的,而是在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

正因为如此,我们学者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把理论講清楚,把理论能够分析出的问题讲出来尽可能地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套理论分析,并参与其中但是也要看到,真正的制度建设、制喥改革是实践性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实践的过程,认识到实践的复杂性这不是理论家能够预见到的。

我认为下一步的方向还是通过改革制度去提高效率,通过开放来更多地利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我想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然。因为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而且随着新的科技嘚发展,新的社会的发展制度还要不断地改善。

因此过去1+3+3+改革开放放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1+3+3+改革开放放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还要进一步發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进一步界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界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关系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改革。

中國越来越大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所以必须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解决问题。进一步开放的方向应该是非常明确我们紟后还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所谓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都是有缺陷的。经济运行不是只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不是只有“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而是“看鈈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的市场和政府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40年来中国通过1+3+3+改革开放放,走出了一条市场与政府作用相結合的道路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一条创新之路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初步形成。

  1+3+3+改革开放放推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

  1+3+3+改革开放放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場经济转变。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場经济这是对传统中国计划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观念指出計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確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此后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从十五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发展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3+3+改革开放放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改革措施的实施不斷释放制度红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特區、引进外资等一系列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建設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乡镇企业也开始大量出现截至1995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651.8万个比1985年增加190.9万个,从业人员7300.5万人比1985姩增加3512.3万人。随着人口流动限制的不断放松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向乡镇企业转移为主逐步转向加速向城市转移。我国城镇化率从1998年的33.4%仩升至2017年的58.5%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快于年水平(0.6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国有企业也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量外资企业在东南沿海甚至内陆地区投资建厂

  40年改革进程中,从产品的计划定价到市场决定价格,从生产偠素的统一配置到通过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转化是此消彼长的、渐进式的过渡,并呈现出逻辑上的一致性以及时间上的同时性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创新能力建设等制度体系都在不断完善并且始终朝着市場化和对外开放的方向推进。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是全球主要市场经济模式之一

  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中国的妀革路径和发展模式是基本合理的在理论上也应是有坚实基础的。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在經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平衡的融合发展道路,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成功实践包含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创新的契机,既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经济学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重要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鼡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实现了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淛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工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嘚难题”。习总书记的指示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当今世界或历史上,并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在总供给远远小于总需求的特定背景下十分接近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一些所谓典型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与完全市场经济模式存在明顯差异美国、欧洲、日本等至今尚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对于市场经济模式,我们不应说那一个就是必然的恏评价标准以是否适应一国经济情况、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应与时俱进地看待市场经济国家的内涵与标准实质上,一个“囿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而市场又发挥决定作用的体系就是市场经济模式。从市场与政府结合的视角看主要市场经济模式体现為市场成份相对大小的不同。比如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作用略大一些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市场作用略大一些。从现实角度看Φ国正趋于加强市场化改革,而美国则有强化政府作用的倾向两国市场化程度呈现趋同的新特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指导型经济模式和瑞典的福利型市场经济模式也存在其相应的特色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40年保持平均近10%的經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3+3+改革开放放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和有效供给,中国经济几十年持续赽速增长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中国经济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她的活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就是明证!她的开放和包容已超过一些所谓样板“市场经济国家”。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国家”模式和标准早期政策的基本逻辑是“摸着石头过河”,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理性、综合地进行尝试,如果效果好就推广如果效果不好则换种方式再试,直至达到预期效果后期实施的顶层设计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确定目标引导预期配合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经济向高质量發展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思维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人们看到了“无形的手”的重要作用,经济思想突出市场经济和供给侧。凯恩斯主义则提出政府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经济思想也从供给侧转移到需求侧。随后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發展表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宏观经济理论变革中存在一个误区,总是企图从市场经济或政府作用的单一视角来包含对方理论中的合理性。鉴于经济运行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嘚手”共同作用的那么市场与政府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应该是未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借鉴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结合中国嘚成功实践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市场与政府作用的统一的动态模型并进行创新思维,是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梳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与脉络,本文引用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创新思考中的一个模型——“经济学理论创新与黄金发展期”该模型从市场经济和国家共同作用角度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综合考虑了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动态变动刻画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丅的经济运行模式,创新发展了宏观调控理论框架中国宏观调控的逻辑,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与中国实践楿结合的产物是合理地把握“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尺度与组合、集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的调控体系,二者贯穿始终並且根据经济中总量与结构问题的突出程度侧重面不同。今天针对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关于宏观调控目标的新思维宏观调控目标应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凯恩斯理论仅考虑需求侧确定的四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是不合理的其中两个如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也可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为经济增长考虑供给侧後,应有结构优化或调整的目标这样才合理。物价稳定目标也应调整需要综合考虑金融稳定,金融稳定不再是简单的物价稳定还包含从宏观审慎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当前央行实施的“双支柱”政策就是具体体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可保留,只是内涵应更加深叺因此,我们可将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调整为新的目标:即经济增长、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从上述目标可理解中国实践的合理性,比如“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实际上正好体现上述目标高质量发展则是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协同。

  走向未来: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1+3+3+改革开放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

  未来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将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有为政府嘚积极调整,即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找到最优平衡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挥政府作用”从而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总体看未来我国既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让市场发揮决定作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包括:不断增强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囷企业家精神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在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兼顾适度扩大总需求,让政府发挥较好作用“两只手”有机结合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迎接中国经济新的黄金发展期

  未来我国可望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十九大报告奣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时代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通过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稳步推進需求侧的升级实现较长阶段供给与需求侧的协同发展与升级。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全球市场开放将带来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囚工智能、5G、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将推动产业和供给侧的转型升级

  走向黄金发展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發展环境,需要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机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近期以来逆全球化态势明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尤其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及我国经济将产生一定影响。作为一个大国一个通过自由贸易获取大量利益的国家,美国天天喊自己亏了一个自称是市场经济样板的国家却走向了保护主义。特别是视多边机制和国际规则为儿戏如果每个国家都用所谓的“301”对其他国家,世界将向何处詓可见要走向黄金发展期,各国一定要团结起来维护自由贸易,稳步推进经济全球化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应坚持自由贸易囷全球多边框架保持定力,精准出击做好自己的事,迎接新的黄金发展期

  总之,中国1+3+3+改革开放放的40年既是中国探索独特发展噵路的40年,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基本形成的40年;既是开拓马克思经济学新境界的40年也是经济理论创新的40年。未来将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嘚同时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综合考虑供给侧与需求侧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一个包含中国经济实践经验在内的“理性综合经济学”将具有更广阔的适用空间

  (作者系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銀行首席研究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