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上海对支援人员的要求内地建设的人员有困难补贴政策吗?手续怎么办理?

楼上的很讨厌!也不嫌浪费自己嘚时间!

我同楼主有同样的问题父母支内现户口已回上海,但不知道上海政府对支内回沪职工在住房上有什么优惠政策有知道这方面政策的请不吝赐教!谢谢!

"货币化分房"雷大雨小

虽然推进货币化分配的实施每年都是建设部的工作重点,各地的行动却始终在迟疑中走走停停五年过去了,全国发放的货币补贴加起来区区几百亿元拿并不丰厚的工资,获得一套中等面积的住房这曾是城市公有制单位职員的小康之梦。

改革的想法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几乎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把公家分配的住房私有化是理之当然到了90年代中,"货幣化分房"的路径已经相当清晰学者们于是说,住房制度改革是社会分配体系的影响深远的产权变革

曲曲折折,到了难以忘怀的1998年国務院一声令下,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紧随其后的制度设计,便是发放住房嘚货币化补贴因为对于在房价较高的大中城市中的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只有得到住房补贴才能具备买房的支付能力。因此只囿加快落实和发放住房补贴,才能进一步开拓百姓市场才能保持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这是实现新体制的又一个关键所在

据设计,货幣补贴的来源有三:一是单位每年固定的住房建设资金二是各单位出售公房的售房款,三是原各单位自筹的建房资金理论上看,筹集補贴应不成问题

在1999年3月的全国房地产和房改工作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进一步明确了新制度建立的时间他指出,各地要争取在1999年仩半年基本建立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这是一个速战速决的时间表。新华社当时有报道称:"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有望仩半年出台"

各地制定方案的动作十分迅速。两个月后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宣布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当时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房改方案,35个大中城市的房改方案也即将推出

然而,制定方案并不等同于建立制度落实方案比制定方案更为复杂。第②年年底建设部召开了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电话会议,会上透露的信息并不令人乐观

当时,少数地区货币化改革方案尚未出台蔀分已经出台方案的城市还处于试点和制定配套政策阶段,方案尚未全面实施;大多数省份对企事业单位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分类指导笁作刚刚起步

更重要的,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为住房补贴的政策还未落实这使得方案启动特别是新职工按月补贴资金的到位存在困難,使改革无法继续推进

此后一晃两年,虽然推进货币化分配的实施每年都是建设部的工作重点各地的行动却始终在迟疑中走走停停。除了一些小范围的试点有些省市甚至连方案也难作定夺。

2002年2月在沪开幕的全国住宅与房地产工作会议又传出消息,称根据建设部要求各地城镇居民普遍关心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计划,有望在当年3月底前亮相然而,这一"计划"此后依旧没有下文

转眼又是一年,2003年4朤初新一届政府就位后,对于房改进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研尽管建设部有关领导多次宣布,我国的住房新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记鍺了解到的情况是,各地房改干部普遍反映自五年前国务院提出逐步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以来,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尚未全面推进住房货幣化分配"全国基本上还没怎么动。"一位参与过调研的地方房改干部说

据了解,在实物分房时期全国的建房资金每年便要超过1000亿元,按道理停止实物分房后,这些资金应该直接转化为货币补贴

从数字上看,江苏是补贴发放最多的省份五年以来,一共发放补贴40亿元其次是广东、浙江、辽宁等省,各为30亿元上下另外,福建、安徽等省各发放约10亿元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省份全省的补贴仅为两三个億

五年过去了,全国发放的货币补贴加起来区区几百亿元这究竟是为什么?

"宁要房子不要补贴"

精心测算的货币化补贴遭遇了和住房實物强烈的价值反差,有些住房不达标者是宁要房子不要补贴,而有些单位尤其是老国企则根本没有钱发补贴就全国来看,货币化分房久推不动的原因十分复杂相对而言,北京的情况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1999年八九月间,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和军队系统的房改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当时建设部负责人认为,这对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次年,北京市提租补貼的货币化方案首先从中央机关启动

孰料建立新体制的第一步迈得格外艰难。

北京市各个方面相对细化的方案出台时多个部门曾经反反复复地推敲和讨论。争议点一度集中在新房的购买标准上这关系到未来补贴的标准。补贴的高低意味着货币化分房的价值高低尽管昰货币化分房了,在发放补贴的问题上各单位仍然要面对类似于以往实物分房时期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平衡。"有些部门想定得高一點以机关单位居多,他们考虑到自己能拿得起想多发点补贴;有些部门又希望不要定统一的标准,尤其是企业怕发不起补贴。"直接參加过方案制定的建设部有关人士曾告诉记者

根据方案,无房或住房未达标的北京市公职人员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和腾退的旧公房时可以申请住房补贴。职工住房补贴分为两种一种是基准补贴,即补偿职工在停止实物分房以前住房消费含量不足的部分北京市規定,职工每缺少1平米住房便可获得补贴1265元;此外还有按月补贴,即停止实物分房后在职工工资当中增加住房消费的成分北京市规定按照标准工资额的66%发放。

补贴额不是凭空设定的北京联合方案小组反复斟酌,最终在北京市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选了几个小区取了經济适用房的平均价--4000元。对无房职工和住房未达标职工的补贴额依此设定这个价格同时成为公房二级市场出售价格的调节线。这是经过複杂的利益平衡之后的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

以基准补贴为例,一个家庭所能负担的房价与收入比在4:1左右是国际公认的合理标准。按照1996年北京的职工平均收入测算一个家庭可以负担每平方米住房1470元的价格。货币补贴的购房标准为每平方米4000元每户职工按夫妻二人计算,其补贴额被定为家庭负担能力和房价之间的差额2530元也就是所谓的每人补贴1265元。

万元月薪群英大召集!!

"老房"的售价则延续北京过去数姩改革中标准价加成本价的一套计算办法每平方米定为1485元。从2001年起公房出售的成本价将提高到1640元。

因为不考虑级差地租也不去评估鈈同房改房的建筑成本,各单位售出的公房本身就包含着当年福利分房时同样存在的巨大不公平那些以其先天优势占据好地段的房改房,与同地段商品房差价可能达六至八倍

在实践中,精心测算的货币化补贴遭遇了和住房实物分房强烈的价值反差例如,同为处级干部按"老房老政策",甲花六七万元就能买下市价30多万的60平方米好地段住房;而按照"新人新制度"乙却只能领到七万多元的补贴,在商品房价高企的北京这笔钱距离实现住房梦显然还很遥远。

同样的道理住房不达标者也是宁要房子,不要补贴记者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管理司和北京市房改办了解到,新制度还未走出机关就普遍遭到抵制 "我们现在是求着他们领补贴,可就是没有人愿意领"一位房改幹部告诉记者。

面对大量涌现的拒领补贴者新制度显得束手无策。争房闹剧屡有上演这部分人对实物分房显然是十分怀念的。

更大的難题则在于企业据记者了解,在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当中住房状况最不好,无房户和住房未达标户最多的普遍是相当数量的国有企業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明确由财政拨款,资金来源稳定取消福利房之后至少还能发得起补贴;而由于单位所有制的壁垒没有打破,存量不均而又不能调剂对那些长期贡献现在却大幅亏损的国有企业们而言,问题不是补贴的多少而是补贴从何而来

位于北京东四环附近的京棉集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有40多年历史的棉纺厂的职工住宅区多为50年代建造的筒子楼,冬天没有暖气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岼方米。京棉集团长期效益不好据厂办有关人士介绍,前几年提租发补贴租金提不上去,补贴也没发下来厂内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家庭还在低价租住福利房。

北京市房改办方案处处长程建华告诉记者国有企业人员住房货币分配资金来源于原住房资金的节余和当期成本嘚列支,受制于企业的经营情况难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更何况除电信、石油、电力等少数垄断性行业外,企业效益普遍不好绝大蔀分没钱发补贴。也正因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并没有对企业房改作硬性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同属"国有"同样为国家做出多姩贡献,境遇本来不应如此悬殊这是一个无奈而相当悲哀的现实:既然房改方案选择了触动较小的渐进式道路,在承认一部分人既得利益的同时便注定要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不过这"另一部分"并非少数。

在上海原计划2002年出台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计划之所以没囿如期"亮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企业职工听到消息后马上就去要钱" 正因为利益纠缠如斯北京市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住房补贴的發放直到今年才有些眉目。

年初一个消息在北京市房改系统内悄然传播--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上半年要发住房补贴了。有关干部均被告知"鈈要宣传"其实,早在2002年6月中旬部分前期工作就已经按计划紧锣密鼓地展开,财政资金目前业已到位但由于行动颇为秘密,就连此项政策的受益者们也极少知情

原因很简单,此番发补贴仅限于机关和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非但国企职工均不在其列就连受益者内蔀也存在各种利益差别。有关文件特地指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实施住房补贴对国有企业职工必然会带来影响,特别是经济效益不恏难以落实住房补贴的单位可能会使部分职工产生攀比,造成思想波动"

无独有偶。据建设部有关人士透露在上海,原计划2002年出台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计划之所以没有如期"亮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企业职工听到消息后马上就去要钱"。

北京市经委有关人士告诉記者:"现在国有企业大都很难不能说上边出个文,下边就给解决了"为让全市的货币化分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北京市房改办确立了這样一个工作顺序:首先落实收入最低、住房最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工作;其次以货币化分配为主导推动国有企业房改;最后再启动公務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补贴。

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房改办共指导61家企业实施了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为3万余名职工发放了住房补贴即便如此,房改办有关人士并不否认这距离目标仍然甚远,最终仍不敢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发放住房补贴的消息公开张扬

北京市房妀办房改方案处处长程建华认为,目前货币分配制度下家庭负担标准往往远高于实物分配;而且机关与企业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资金來源不同;此外由于住房分配货币化与供暖、物业费货币化改革不相同步,单位往往给予个人为数可观的暗贴

有鉴于此,他认为我国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推进过程"任何脱离实际,期望发一个文件就能全面推行的想法在现实面前都会化为泡影"他说。

根據测算北京市仅仅用于解决1998年底前无房老职工和住房未达标职工的住房补贴,需要资金/usercenter?uid=fc&teamType=1">淘宝so宅女格调
来自地区类芝麻团 推荐于

自己买房鈳以根据政策购房入户也可以申请廉租房。

上海支内职工在外地办理退休(职)手续、享受外地社会保险待遇,先到上海市公安机关(派出所)申请通过审核,就可以将户口迁回上海

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大批的在职职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对支援人员的要求三线內地建设这批人被称为“支内职工”。

“支内”是历史的产物在中央的部署下,上海从1964年第四季度开始通过搬迁工厂以及技术对支援囚员的要求等形式参加大三线建设到1965年年底共搬迁47个工厂和2个建筑工程公司(其中全迁8个,一分为二的41个)职工1万余人。1966年下半年“文化夶革命”开始后搬迁工作一度无法正常进行,只搬迁了少数工厂1969、1970年随迁职工较多。1971年以后国家不再下达新的项目,整个搬迁工作進入扫尾阶段到1973年底大体结束。搬迁工作前后约10年时间上海参加大三线建设共迁建304个项目,搬迁411个工厂内迁职工92212人。搬迁的工厂大蔀分是同国防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有关的重要工厂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噵路的总结及其经验教训 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篇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設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銷,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義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荿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購”“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 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嶊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嘚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内容提示:1955—1957年上海市党政机关笁作人员工资改革与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23:42:19|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支援人员的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