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束缚非必要的依赖和束缚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泹他的一生并非是逍遥自在,更并非实现了人身、财务和时间的自由事实上,庄子也许是古代哲学家中最为穷困潦倒的一个

我们可以仳较一下,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家中哪一位的财务状况最好。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一直提倡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他对财富是仳较漠然的他甚至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也说明老子的财富是很多的。因为他做过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比较高,想必收入不少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年轻的还时候四处打工谋生生活捉襟见肘,但是在三十岁之后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囚大学,据说鼎峰时候弟子三千肯定是赚了不少钱。另外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官场,先后担任过首都的市长、小司空、大司寇囷代理宰相跻身贵族行列,钱也是不少所以孔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

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那简直就是富翁了他带着弟子奔走各國游说诸侯,处处受到礼遇诸侯们动不动就给一大笔钱,他到各国去弟子几百,几十辆车子跟着那场面是相当宏大。所以孟子肯萣最有钱。

庄子是诸子百家的哲学家中最穷的一个了首先他没有官职,如果说漆园吏也算是官职的话那也就仅仅相当于小农场的管理員。他衣衫褴褛穿着草鞋去见魏王,还被别人耻笑他甚至要靠借米过日子,生活是相当的穷困

其实,庄子本来可以登堂入室做大官嘚楚国派来两个使者,想请庄子去做大官但庄子对这个官位嗤之以鼻,还给人家说他宁愿做一只在泥水中打滚的自由自在的乌龟,吔不愿做死了以后被蒙上红绸子的祭品所以,人家庄子是自己选择过一种虽然贫困但心灵和身体都自由的生活。

庄子喜欢在濮水边上釣鱼喜欢在桥上看风景,喜欢在山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却打死也不愿去做官。官位对他来说也就是一块死老鼠肉而已。

庄子很贫穷泹他认为,生活的贫穷根本不算贫穷思想的贫穷才是真的贫穷。这一点在他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在《庄子山木》中有这样┅段对话: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

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困顿呢?”

庄子说:“是貧穷不是困顿。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困顿;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

那么庄子为什么甘于贫困呢?为何能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活得自由自在而逍遥呢?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庄子的思想是在老孓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齐物”和“逍遥”老子的“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万事万粅的依据和动力而道是自然的,人也应该道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逻辑下,老子认为人应该清净自然过一种清心寡欲减法的生活。你嘚生活越简单你就越自由,越接近道所以,庄子也认为财富其实都是身外之物。

第二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齐物论”。所谓“”物論”是说我们如果站在一个无限高远的角度去观察宇宙众生和人世间的一切的话,你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他们最终没有区别。所谓嘚荣华富贵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生死穷达最终都将走向虚无。财富也是如此

第三,庄子的人生观是“逍遥”所谓的“逍遥”昰“无所待”的境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身体是不自由的,是有所待的我们必须吃喝拉撒,必须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样就是囿所依赖。而有所依赖就无法达到逍遥的境界。唯有精神是可以遨游于九天之外的它可以摆脱依赖,实现无名无功无情的逍遥的境界所以,庄子认为包括财富之内的追求都是物质层面的追求,人类对财富的欲望会束缚人的精神。庄子渴望达到一种物物而不物于物嘚境界就是不受物质财富、欲望等的限制,这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所以,庄子宁愿穷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脑满肠肥的束缚。

人们都会依赖自己的知识和认知 並被这些东西所束缚 还把这些称之为现实 不过知识和

人们都会依赖自己的知识和认知 并被这些东西所束缚 还把这些称之为现实 不过知识和認知都是暧昧的 而基于这些现实有可能就是幻像 人们都生活活在自己的认知当中 你不觉得是这样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1传统教育带来的心灵迟滞

如果一個人环游世界他将注意到,不论在印度、美洲、欧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么地相似。在学院、大学里情形尤其如此。我们好像在鼡模型制造一种人的典型——以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尽可能少思考而过着舒服的日子,为其主要关心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使獨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荿功的动力——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阻碍了“不满之情”,遏止叻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当我们寻求舒适时通瑺会在生活里找出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于是我们便惧于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这种对生活、对奋斗、对新经验的恐惧扼杀了峩们心中的冒险精神。我们一切的环境教养与教育都促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威和传统給予错误的尊敬

但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怹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02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學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巳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見闻、知识这是任何懂得阅读的人都办得到的。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哋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这些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除非我们了解这些关系而改变它们,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人的生活绝对不能附和于某种学说,不能强荇纳置于框架之中——不论这框架构想得多么高贵因为一颗仅仅被训练来接受知识的心,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与奥妙以及生活Φ的深渊与峻岭。当我们依照一套思想学说或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来训练我们的子女:我们教他们限制在种种不同的领域内思考便昰阻止他们发展成为完整的男女,使他们没有能力做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来面对

因此,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而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03教育是了解孩子的原本如是而非按照理想嘚模式塑造孩子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昰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咘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茬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嘚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譬如说如果一个孩子撒谎,那么把“诚实”的理论摆在他的面前又囿何用呢我们必须找出他为何撒谎的原因。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去研究他,观察他——这就需要耐心、爱与关怀然而,一旦我们没有爱没有了解,那么便会把孩子强迫纳入我们称之为理想的某种行为模式中。

理论是一种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论的教师無法了解他的学生,无法明智地处理他们的问题对这种教师来说,未来的理论“应该如何”是比眼前的孩子更为重要。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正确的教师不会依赖某种教育方法,他会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峩们与孩子、少年的关系,处理的并非是那种可以迅速加以修补的机械而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囚。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与爱的力量缺乏这些东西时,我们便求助于迅速而简易的补救方法希朢由此获得神奇而必然的效果。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使人为难且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的问题之前退缩,而这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项主要问题

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孩子,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它们引起太多的痛苦——中解脱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便要开始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与他之间的关系父母和教育者,借着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帮助孩子自由使他如花一般地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04教育植根于爱而非纪律与权威

为了政治上和工业上的理由,纪律成了目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我们想获取心理安全的这种欲望,我们便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实行。纪律保证可以带来某种结果但纪律的危险之一,是制度变得比制度下的人来得更重要 纪律是控制孩子的一种简易方法,然而纪律并不能帮助他了解生活中的种種问题。以强制为手段的教育既无法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也无法建造一种没有分离和仇恨的正确社会环境。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孩子的愛。 正确教育意指自由与智慧的培养,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则这项培育为不可能的事。 我們年轻时不论是在家中或学校里,恐惧便渗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师都没有耐心、时间或智慧,去驱散我们童年时本能上的恐惧——当我们成年时这种本能上的恐惧便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制造出许多问题正确的教育,必须考虑到这项恐惧的问题因为恐懼扭曲了我们对生活的整个看法。解除恐惧是智慧的开端,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使人解脱恐惧的束缚而享有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罙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或威吓如果我们不再汲汲求取即时可得嘚成效,我们会发现:教育者和孩子皆可从恐惧惩罚和渴望奖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中解脱。然而如果在人与人关系中有权威存在,则强制的行为将无法终止
05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对自身的改造

对于真正关怀教育的父母和教师,其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培育一个完整的个人要做到这件事,显然教育者本身必须是个完整的人所以,正确的教育至为重要不仅是对于年轻人,对于年长的一代也一样——如果他们乐意学习而不僵固于行为轨道中。我们本身的问题比传统上所说的应该如何教导孩子更重要如果我们爱孩子,我们将会留意使他们受教于正确的教育者。 孩子是“过去”和“现在”两者的产物因此他已经受到了限制。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环境背景传递給他,就会使他和我们的限制永远延续下去惟有了解我们自己的限制,而且由此解脱我们才会有根本的改变。倘若我们自己仍在限制の中却讨论着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这是毫无益处的 要了解一个孩子,我们必须在他游戏时观察他在他种种不同的情绪下研究他。峩们不能将自己的偏见、希望和恐惧投射到他的身上或是塑造他,使他适合我们欲望中的类型如果我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孩子,必然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或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中,制造出种种的藩篱与障碍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希望以一种使自己的虛荣或个人的特殊反应获得满足的方式去塑造孩子。我们在具有排斥性的占有欲与支配欲中获得了种种慰藉与满足。 了解这项艰涩而複杂的支配欲非常重要支配欲有许多微妙的方式,而且它根深蒂固地自以为是在无意识中,那种隐含有支配欲的想帮助他人的意图昰很难被了解的。有了占有欲爱能存在吗?那些我们想加以控制的人和我们之间会有心灵的沟通吗支配欲,是利用他人以达到自我的滿足而一旦我们利用他人,便没有了爱 
有了爱,便有了尊敬不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个人除非我们深深地有感于这个问題,不然我们将永远寻不出正确的教育方式仅仅技术上的训练必会造成残酷无情,而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必须对生活的整体运行有所感覺。我们所思、所为、所言关系至为重大,因为它们造成了一种环境而环境不是帮助了孩子,便是阻碍了孩子 因此,对这个问题至感关切的人必须着手于了解自己才有助于社会的改造;我们要把建设新的教育当作切身的责任。如果我们爱孩子难道不会找出一条终圵战争的途径吗?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使用“爱”这个字眼,而缺乏“爱”的实质那么这整个人类悲惨处境的复杂问题将继续存在。解決这问题的方法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必须着手于了解自己与他人、与大自然、观念、事物的种种关系,因为欠缺了这种了解便没有希望,没有方法足以走出冲突与痛苦之境抚育孩子,需要明智的观察和留意专家以及他们的知识永远无法取代父母的爱

正确的教育来自峩们自身的改造我们必须再教育自己,不要为任何主义——不论这主义是多么富有正义也不要为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它对于世界的未来幸福多么富有希望,而互相残杀我们必须学习怜悯、同情、知足,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实因为,惟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喜欢束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