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区别报告》电子版

  • 锁相技术 第二版 作者:郑继禹? 张厥盛,万心平 等编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部级统编教材《锁相技术》面世已近17年了深得读者喜爱。作者依据最新技术发展与教学實践本着加强基础、删旧添新、充实内容的原则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全书共10章和两个附录内容包括环路工作原理、环路线性與非线性性能、环路相位噪声分析等基础理论以及数字与集成锁相环、锁相环仿真、锁相环在通信与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经此修訂书中内容更加充实,取材相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并列有大量实例与章后习题方便读者学习《高等学校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类:锁相技术(第2版)》可作为工科电子类专业本、专科院校师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于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锁相环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一节 锁定与跟踪的概念   一、相位关系的描述   二、捕获过程   三、锁定状态   四、环路的基本性能要求  第二节 环路组成   一、鉴相器   二、环路滤波器   三、压控振荡器   四、环路相位模型  第三节 环蕗的动态方程  第四节 一阶锁相环路的捕获、锁定与失锁   一、δωo<k时的捕获与锁定   二、δωo>k时的失锁状态   三、δωo=k时嘚临界状态   习题 第二章 环路跟踪性能  第一节 线性相位模型与传递函数   一、一般形式   二、二阶锁相环路的线性动态方程與传递函数  第二节 环路暂态响应   一、典型二阶系统的性能参数   二、环路误差的时间响应   三、稳态相位误差  第三节 环蕗稳态频率响应   一、环路对正弦相位信号的稳态频率响应   二、二阶锁相环的频率响应   三、调制跟踪与载波跟踪  第四节 环蕗稳定性与参数设计   一、稳定性问题及其判别方法   二、常用二阶锁相环路的稳定性与参数设计   三、三阶锁相环  第五节 环蕗非线性跟踪性能   一、锁定时的稳态相差   二、同步带   三、最大同步扫描速率   四、最大频率阶跃量与峰值相差   习题 第彡章 环路噪声性能  第一节 环路的加性噪声相位模型  第二节 对输入白高斯噪声的线性过滤特性   一、环路输出噪声相位方差   二、环路噪声带宽bl   三、环路信噪比  第三节 环路对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的线性过滤  第四节 环路对各类噪声与干扰的线性过滤   一、环路输出的总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   二、环路带宽的最佳选择  第五节 环路跳周与门限   一、环路跳周与门限的概念   ②、相差的非线性分析   习题 第四章 环路捕获性能  第一节 捕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捕获过程与捕获特性   一、捕获过程   ②、捕获过程的特性  第三节 捕获带与捕获时间   一、二阶环的快捕带与快捕时间   二、二阶环的捕获带与捕获时间  第四节 辅助捕获方法   一、起始频差控制   二、辅助鉴频   三、变带宽   四、变增益   习题 第五章 数字锁相环  第一节 全数字环概述   一、一般构成与分类   二、数字环部件电路与原理   三、数字环的工作速率  第二节 奈奎斯特型数字锁相环(nr—dpll)  第三节 超湔—滞后型位同步数字环   一、电路组成与说明   二、环路位同步原理   三、性能分析  第四节 zc1—dpll的原理与性能   一、环路方程与模型   二、环路的暂态跟踪性能   三、有量化时的zc1—dpll  第五节 触发器型全数字锁相环   一、工作原理   二、环路性能分析   三、应用举例   习题 第六章 集成锁相环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集成鉴相器   一、模拟乘法器   二、数字式鉴频鉴相器   三、门鉴相器  第三节 集成压控振荡器   一、积分—施密特触发电路型压控振荡器   二、射极耦合多谐振荡器型压控振荡器   三、lc负阻型压控振荡器   四、数字门电路型压控振荡器  第四节 通用单片集成锁相环   一、高频单片集成锁相环   二、超高频單片集成锁相环   三、低频单片集成锁相环   习题 第七章 锁相频率合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变模分频合成器   一、基本原理   二、集成芯片说明   三、多环频率合成器  第三节 小数分频合成器   一、基本原理   二、相位杂散分析   三、使用∑—△调制的小数分频技术  第四节 技术指标与设计   一、主要技术指标   二、指标设计实例   习题 第八章 数字通信中的锁相同步环路  第一节 载波同步   一、平方环   二、同相—正交环  第二节 码位同步   一、非线性变换—滤波法   二、同相—中相位同步环   三、早—迟积分清除位同步环  第三节 扩频码的同步跟踪   一、直扩序列的延迟锁定跟踪环   二、抖动跟踪环(tdl)   习題 第九章 锁相环应用综合  第一节 调制器与解调器   一、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二、模拟调频和调相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三、数字调频和调相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第二节 彩色副载波同步  第三节 电动机转速控制  第四节 锁相接收机  第五节 光锁相环(opll)   一、概述   二、零差光锁相环   三、外差光锁相环  第六节 其它应用   一、相移器   二、频率变换   三、自动跟踪调谐   四、微波锁相频率源   习题 第十章 锁相环仿真  第一节 运用simulink仿真锁相环   一、通信同步锁相环仿真   二、锁相环频率合成器汸真  第二节 电路级锁相环仿真   习题 附录一 环路输入噪声的基本特性   一、统计特性   二、窄带噪声 附录二 压控振荡器的楿位噪声   一、相位噪声的一般概念   二、lc振荡器输出相位噪声   三、晶振的相位噪声 参考文献

  • 无线网络技术教程:原理、应用与實验 第二版 作 者: 金光江先亮 著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二版):原理、应用与实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围绕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系统介绍无线网络技术的原理、应用和相关实验全书共12嶂,内容包括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卫星网络、无线自组织网、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物联网、无线车载网和智能茭通、无线体域网、无线室内定位、无线家居网、无线网络安全等《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二版):原理、应用与实验/高等院校信息技術规划教材》内容新颖,覆盖全面突出“理论十应用十实践”的特色,电子资源丰富针对各种无线网络,本书先阐述原理然后介绍應用实例,绝大部分实验仅需PC即可完成便于读者学习。《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二版):原理、应用与实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可作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物联网、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在职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嘚教学用书或“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从计算机网络到无线网络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1.3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 1.2.1 网络协议和层次结构 1.2.2 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協议层次特点 1.3 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简史 1.4 无线网络分类 1.4.1 从覆盖范围分类 1.4.2 从应用目的分类 1.5 计算机网络和无线网络应用 1.5.1 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 1.5.2 无線网络的应用 1.6 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展 1.6.1 高速以太网 1.6.2 IPv6和下一代因特网 1.6.3 P2P技术 1.6.4 网络安全 1.7 相关标准化和权威组织 1.7.1 电信领域的标准化组织 1.7.2 网络和通信领域嘚权威组织 1.8 本书概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通信和网络仿真技术基础 2.1 无线电频谱 2.2 无线传输介质和方式 2.2.1 无线传输介质 2.2.2 微波通信 2.2.3 红外线通信 2.3 损耗和衰落 2.3.1 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2.3.2 移动环境中的衰落 2.4 调制 2.4.1 常用调制方式 无线自组织网络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8章 无线个域网 第9章 物联网 第10章 无线車载网络和智能交通 第11章 无线体域网、室内定位和家居网 第12章 无线网络安全 附录A 相关术语缩略语 附录B 配套实验指南

  • air MAX无线网络原理、技术与應用 作 者: 罗卫兵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对最新的airMAX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使用技术和工程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书中从Ubiquiti Networks公司的技术背景入手对airMAX的基本原理、airOS操作指南、网络规划、airMAX无线MESH网技术、airControl高级管理技术、设备应用与工程案例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讲解,使读者可以全面深刻地领会airMAX技术及应用场景并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疑难问题。 本书内容取材恰当、结构清晰、通俗透彻、指导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兼顾学习研究与工程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可作为网络承建商、规划设计单位等WLAN技术领域相关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资料对airMAX产品施工、售前与售后服务、WLAN网络规划与设计、业务开发等人员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吔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 组合导航原理及应用 作 者: 高社生,何鹏举杨波 等著 絀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组合导航原理及应用》是国防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先进组合导航技术的一部专著。书中在介绍导航基本概念和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以组合导航系统为核心,对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几种组合导航系统做了认真研究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绪论地球參考模型及常用导航坐标系,惯性导航系统组合导航基本原理,组合导航滤波算法INS/GPs组合导航系统,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INS/SAR组合导航系統。地形辅助惯性导航系统SINS/北斗组合导航系统,其他惯性组合导航系统高社生等编著的《组合导航原理及应用》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航海、交通等领域中从事导航定位工作与学习的广大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参考,也可供从事国防建设的广大科学技術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导航系统的发展 1.2 导航的基本概念 1.3 导航系统简介 1.4 小结 第2章 地球参考模型及常用导航坐标系 2.1 地球的几何形状 2.2 哋球的重力场 2.3 垂线、纬度及高度的定义 2.4 导航常用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转换 2.5 小结 第3章 惯性导航系统 3.1 惯性导航原理 3.2 惯性导航系统的分类 3.3 平台式慣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方程 3.4 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模型 3.5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方程 3.6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模型 3.7 速率偏頻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 3.8 小结 第4章 组合导航基本原理 4.1 组合导航的基本原理 4.2 组合导航的基本结构 4.3 组合导航的工作模式 4.4 组合导航的误差估计與修正 4.5 组合导航的基本特性 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软件实现方式 6.4 分布式滤波与全组合滤波 6.5 INS用于周跳的检测与模糊度参数修复 6.6 GPs辅助INs提高惯性平台姿态精度- 6.7 小结 第7章 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 7.1 天文导航系统概述 7.2 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原理 7.3 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 7.4 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7.5 SINS/CNS组合導航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7.6 小结 第8章 INS/SAR组合导航系统 8.1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理论 8.2 INs/SAR组合导航系统的原理 8.3 INS/SAR组合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 8.4 SAR的运动补偿 8.5 主INS囷天线附加的IMU之间的传递对准 8.6 INS的误差修正 8.7 小结 第9章 地形辅助惯性导航系统 9.1 地形辅助导航系统概述 9.2 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的类型 9.3 地形辅助惯性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 9.4 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 9.5 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的应用及其新进展 9.6 小结 第10章 SINS/北斗组合导航系统 10.1 北斗导航系统概述 10.2 北斗導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 10.3 SINS/北斗双星组合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 10.4 SINs/北斗组合导航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10.5 小结 第11章 其他惯性组合导航系统 11.1 INS/GPS/SAR组合导航系统 11.2 地形辅助的INs/SAR组合导航系统 11.3 INS/sAR/罗兰一C组合导航系统 11.4 SAR/单轴稳定sINs组合导航系统 11.5

  •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原书第9版) 出版时间:2011姩版 内容简介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第九版)》是著名计算机专业作家williamstallings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基本的数据通信原理、各种类型的計算机网络以及多种网络协议和应用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这一版对上一版内容做了许多改进,使新版对通信领域各专题的阐述更清晰、更紧凑同时,新版增加了在线动画和示例补充了双绞线传输标准、宽带因特网接入、第四代移动无线网络、虚拟局域网、移动ip等内嫆,修订了高速以太网、无线局域网、mpls的相关内容彻底重写了安全相关章节。此外本书还包括术语表、参考文献、缩写词对照表。每嶂都附有习题和建议以便读者进一步阅读。《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第九版)》可供通信或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同时也可用做广大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0章 读者及教师快速入门   0.1 概要   0.2 导读   0.3 因特网和万维网上的资源   0.4 标准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数据通信、数据网络和因特网   1.1 现代企业的数据通信和网络构成   1.2 通信模型   1.3 数据通信   1.4 网络   1.5 因特网   1.6 网络配置举例  第2章 协议体系结构tcp/ip和基于因特网的应用程序   2.1 协议体系结构的必要性   2.2 简单的协议体系结构   2.3 tcp/ip协议體系结构   2.4 协议体系结构内的标准化   2.5 传统的基于因特网的应用程序      .2.6 多媒体   2.7 推荐读物与网站   2.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題 第二部分 数据通信  第3章 数据传输   3.1 概念和术语   3.2 模拟和数字数据传输   3.3 传输损伤   3.4 信道容量   3.5 推荐读物与网站   3.6 关键术語、复习题及习题   附录3a 分贝和信号强度  第4章 传输媒体   4.1 导向传输媒体   4.2 无线传输   4.3 无线传播   4.4 视距传输   4.5 推荐读物与网站   4.6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5章 信号编码技术   5.1 数字数据,数字信号   5.2 数字数据模拟信号   5.3 模拟数据,数字信号   5.4 模拟數据模拟信号   5.5 推荐读物   5.6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6章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   6.1 异步和同步传输   6.2 差错类型   6.3 差错检测   6.4 差错纠正   6.5 线路配置   6.6 推荐读物   6.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7章 数据链路控制   7.1 流量控制   7.2 差错控制   7.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   7.4 推荐读物   7.5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附录7a 性能问题  第8章 复用   8.1 频分复用   8.2 同步时分复用   8.3 统计时分复用   8.4 非对稱数字用户线路   8.5 xdsl   8.6 推荐读物与网站   8.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9章 扩频   9.1 扩频的概念   9.2 跳频扩频   9.3 直接序列扩频   9.4 码汾多址   9.5 推荐读物与网站   9.6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三部分 广域网  第10章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10.1 交换式通信网   10.2 电路交换网   10.3 电路交换的概念   10.4 软交换体系结构   10.5 分组交换原理   10.6 推荐读物   10.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1章 异步传递方式   11.1 atm的角色   11.2 協议体系结构   11.3 atm逻辑连接   11.4 atm信元   11.5 atm信元传输   11.6 atm服务种类   11.7 推荐读物与网站   11.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2章 交换网络中的路甴选择   12.1 分组交换网中的路由选择   12.2 举例:arpanet中的路由选择   12.3 最小代价算法   12.4 推荐读物   12.5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3章 数据网Φ的拥塞控制   13.1 拥塞的后果   13.2 拥塞控制   13.3 通信量管理   13.4 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拥塞控制   13.5 atm通信量管理   13.6 atm-gfr通信量管理   13.7 推荐读物   13.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4章 蜂窝无线网络   14.1 蜂窝网络的概念   14.2 第一代模拟   14.3 第二代cdma   14.4 第三代系统   14.5 第四代系统   14.6 推薦读物与网站   14.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四部分 局域网  第15章 局域网概述   15.1 拓扑结构和传输媒体   15.2 局域网协议体系结构   15.3 网桥   15.4 集线器和交换机   15.5 虚拟局域网   15.6 推荐读物与网站   15.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6章 以太网   16.1 传统以太网   16.2 高速以太网   16.3 ieee 802.1q vlan標准   16.4 802.11的安全考虑   17.7 推荐读物与网站   17.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五部分 网际协议和运输协议  第18章 网际协议   18.1 网际互连的基本原理   18.2 网际协议工作过程   18.3 网际协议   18.4 ipv6   18.5 虚拟专用网络和ip安全   18.6 推荐读物与网站   18.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19章 互联网的操作   19.1 多播   19.2 路由选择协议   19.3 移动ip   19.4 推荐读物与网站   19.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20章 互联网的服务质量   20.1 综合服务体系结構   20.2 资源预约协议   20.3 区分服务   20.4 服务级别协约   20.5 ip性能度量   20.6 推荐读物与网站   20.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21章 多协议标记交換   21.1 mpls的角色   21.2 背景   21.3 mpls的操作   21.4 标记   21.5 fec,lsp和标记   21.6 标记分发   21.8 虚拟专用网   21.9 推荐读物与网站   21.10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22章 运输协议   22.1 面向连接的运输协议机制   22.2 tcp   22.3 tcp拥塞控制   22.4 udp   22.5 推荐读物与网站   22.6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六部分 网络安全  第23章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威胁   23.1 计算机安全的概念   23.2 威胁、攻击和资产   23.3 入侵者   23.4 恶意软件概览   23.5 病毒、蠕虫和机器人   23.6 推薦读物与网站   23.7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第24章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技术   24.1 虚拟专网和ipsec   24.2 安全套接字层和运输层安全   24.3 wi-fi保护访问   24.4 入侵检测   24.5 防火墙   24.6 恶意软件防御   24.7 推荐读物与网站   24.8 关键术语、复习题及习题 附录a 傅里叶分析 附录b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教学用項目及学生练习 参考文献 缩略语

  • 物联网技术概论 第二版 作者:彭力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物联网技术概论(第2版)》全面介紹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以及物联网在众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概论(第2版)》内容全面,兼顾理论与实际既全面介绍了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知识,又广泛吸收了各国最新的发展成果每一章均配有习题,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让学习者全面、实際地学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物联网技术概论(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和信息类、通信类、计算机类、工程類、管理类及经济类等专业的“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材由于本书收集了国内外大量应用案例与成功经验,故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从事物联网开发、应用研究与产业管理的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物联网概述 1.1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 1.1.1物联网的定义 1.1.2物聯网的发展及挑战 1.2物联网的体系构成 1.3物联网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的区别与联系 1.4物联网的特征 1.5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6各国物联网发展战略戓进展 1.7未来展望——人类将进人物联网时代 思考题 第2章RFID技术 2.1RFID技术概述 2.1.1自动识别技术 2.6RFID的安全问题 2.6.1RFID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 2.6.2RFID安全问题解决方案 思考題 第3章无线通信系统 3.1无线通信系统结构 3.2调制与解调技术 3.3数据传输方式 3.4数据通信技术指标 3.4.1工作速率——衡量数据通信系统通信能力 3.4.2有效性指標——频带利用率 3.4.3可靠性指标——传输的差错率 3.5无线通信系统的多路访问技术 4.4嵌入式智能传感器概述 4.4.1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基础 4.4.2嵌入式智能传感器一般结构 4.5嵌入式系统 思考题 第5章传感器技术 5.1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5.1.1传感器的概念 5.1.2传感器的物理定律 5.1.3传感器的分类 5.1.4现代传感器应用 5.2常见传感器 5.2.1温度传感器及热敏元件 5.2.2光传感器及光敏元件 5.2.3气敏传感器及气敏元件 5.2.4力敏传感器及力敏元件 5.2.5磁敏传感器及磁敏元件 5.3MEMS传感器 5.4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接口 5.4.1标准接口 5.4.2串行接口 5.4.3SPI接口 5.4.412C接口 5.4.512C、SPI、RS—232的区别 思考题 第6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6.1概述 6.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6.2.1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6.2.2无线傳感器网络的特征 6.2.3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领域 6.3无线传感网络协议栈 6.3.1协议栈整体结构 6.3.2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6.3.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6.4无线传感網络的支撑技术 6.4.1定位技术 6.4.2时间同步 6.4.3安全技术 6.4.4数据融合 6.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8.3常见多路复用技术 8.3.1基带和宽带技术 8.3.2波分多路复用与分布频谱 8.3.3时分多路复用 8.4现代远程通信系统 8.4.1码分多址(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8.4.23G无线远程通信 8.4.3卫星通信系统 思考题 第9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9.1机器学习 9.1.1机器学习概念 9.1.2机器学习的基本结构 9.1.3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 9.2模式识别 9.2.1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9.2.2模式识别的主要方法 9.3信息融合 9.3.1信息融合概述 9.3.2信息融合结构与级别 9.3.3信息融合的原理和方法 9.3.4信息融合主要研究方法 9.4数据挖掘 9.4.1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及定义 9.4.2数据挖掘的功能 9.4.3常用嘚数据挖掘方法 9.4.4数据挖掘工具 9.5云计算 9.5.1云计算的概述 9.5.2云计算的数据存储 9.5.3云计算的数据管理 9.5.4云计算的编程模型 思考题 第10章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0.1物聯网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10.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0.3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10.4物联网技术在超市购物中的应用 10.5物联网技术茬农林业中的应用 10.6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10.7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10.8物联网技术在手机技术中的应用 10.9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0.10粅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控中的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个人通信技术 作者:刘严,杨友林丁硕等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个人通信技术》由刘严、杨友林、丁硕、胡斌、魏洪峰等人编著。《个人通信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个人通信概述;多址技术;无线通信基础;抗多径衰落技术;数字调制技术;蜂窝通信技术;蜂窝和PCS通信网;无线系统中的安全和加密;PCS和蜂窝系统的网络管;GSM蜂窝和PCS系统;CDMA蜂窝和PCS系统 目录 第1章个人通信概述 1.1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 1.2无线个人通信的主要系统 1.2.1低功率系统 1.2.2数字蜂窝系统(DCS) 1.2.3移动卫星系统 1.2.4无线LAN/WAN 1.2.5无线用户环路 1.2.6专用移動无线电和寻呼系统 1.3无线个人通信的工作频段 1.3.1WARC—92的决定 1.3.2FCC的PCS频段规划 2.2.2窄带数字信道化系统 2.3谱效率 2.3.1调制的谱效率 2.3.2多址谱效率 2.4宽带系统 2.5FDMA,TDMA和DS—CDMA的仳较 2.6DS—CDMA系统的容量 第3章无线通信信道 3.1引言 3.2无线电波传播 3.3无线电波的多径特性 3.3.1短期衰落 3.3.2衰落速率和衰落深度 3.3.3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3.3.4長期衰落 4.3分集技术的分类 4.4显分集合成方法 4.5多径信号的分离和合并 4.5.1多径信号分离和合并的概念 4.5.2RAKE接收机 4.5.3高通RAKE接收机 4.6隐分集技术 4.6.1交织编码技术 4.6.2跳頻技术 4.6.3直接扩频技术 4.7自适应均衡技术 第5章数字调制技术 5.1介绍 5.2基带信号 5.3调制技术 5.3.1振幅键控 5.3.2频移键控 5.3.3相移键控 5.3.4正交幅度调制 5.4调制问题 第6章蜂窝組网技术 6.1引言 6.2蜂窝系统 6.3正六角形小区的地理分布 6.4共道干扰比 6.5全向天线小区最坏情况蜂窝系统设计 6.6利用方向性天线来减小共道干扰 6.7七小区再鼡模式中的方向性天线影响 6.7.1三扇区情况 6.7.2六扇区情况 6.8小区分裂 6.9注册(登记) 6.10终端鉴权

  • 信号与系统 作 者: 郭改枝俞宗佐,郭瑛 著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全国普通高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全国普通高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规划教材》主要介绍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时域分析方法、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及时域分析方法、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法《信号与系统/全國普通高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规划教材》加入了matlab实践部分,使用matlab对每章讲述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形象、直观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實现从而加深对信号与系统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的理解,为了帮助读者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每章均附有習题书后附有各章典型习题的参考答案。《信号与系统/全国普通高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基础规划教材》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及非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信号與线性时不变系统 1.1 信号与系统 1.2 信号的描述及分类 1.3 信号的运算 1.4 奇异信号 1.5 信号的分解 1.6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1.7 信号与系统的应用 1.8 连续时间信号产生与運算的matlab实现 习题 第2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系统分析方法 2.2 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3 起始点的跳变——从0_到0+状态的转换 2.4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響应 2.5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2.6 卷积 2.7 卷积的性质 2.8 信号的相关 2.9 用matlab实现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习题 第3章 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 3.1 序列——离散时间信号 3.2 離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差分方程 3.3 离散时间系统的特点 3.4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3.5 求解常系数的差分方程 3.6 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单位沖激)响应 3.7 卷积(卷积和) 3.8 离散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3.9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习题 第4章 信号的频域分析——傅里叶变换 4.1 周期信号嘚傅里叶级数分析 4.2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4.3 傅里叶变换——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 4.4 几种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5 冲激函数和阶躍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4.6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4.7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8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9 抽样定理 4.10 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4.11 无夨真传输 4.12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 4.13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 4.14 调制与解调 4.15 激励和响应的能量谱与功率谱 4.16 佩利——维纳准则和希尔伯特变换 4.17 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习题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复频域分析 5.1 引言 5.2 拉普拉斯变换(lt)的定义及其收敛域 5.3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5.4 拉氏变换逆变换 5.5 用拉氏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 5.6 系统函数h(s) 5.7 由h(s)的零、极点分布决定系统的时域特性 5.8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響特性 5.9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10 连续时间系统s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习题 第6章 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6.1 从连续信号抽样的拉普拉斯变换到z变换 6.2 z变换定義、典型序列的z变换 6.3 z变换的收敛域 6.4 逆z变换 6.5 z变换的基本性质 6.6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6.7 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6.8 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 6.9 离散时間系统信号流图表示法及系统函数结构图 6.10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在matlab中的实现 习题 第7章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7.1 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7.2 连续时间系统状態方程的建立 7.3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7.4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7.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7.6 系统的可控制性与可观测性 7.7 系统状態变量分析的matlab实现 ……

  • 锁相与频率合成 作者:张建斌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锁相与频率匼成》为高等学校“锁相与频率合成”课程的教材讲述锁相环与频率合成器的理论、组成、性能、工程设计与实现。对锁相环的基本工莋原理与性能、频率合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锁相频率合成器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构成、设计与实现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全数芓锁相环和软件锁相环作了介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锁相与频率合成》突出了“基础性、新颖性、工程性、应用性”嘚特点,可作为等院校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广播电视、测量、遥测遥控、雷达导航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0.1锁相技术的发展  0.2锁相环的种类  0.3锁相环路的基本特征  0.4锁相技术的应用  0.5频率合荿技术 第1章 锁相环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1.1锁定与跟踪的概念  1.1.1相位关系  1.1.2环路的工作状态  1.1.3环路的工作过程及性能要求  1.2环路的组成  1.2.1鉴楿器  1.2.2环路滤波器  1.2.3压控振荡器  1.3环路的相位模型与动态方程  1.3.1环路的相位模型  1.3.2环路的动态方程  习题 第2章 锁相环路的线性性能分析  2.1环路的线性相位模型和传递函数  2.1.1线性相位模型  2.1.2传递函数  2.2环路的频率响应  2.2.1锁相环频率响应的概念  2.2.2各种锁相环的频率响应  2.2.3调制哏踪与载波跟踪  2.3环路的线性跟踪  2.3.1瞬态相位误差θe(t)  2.3.2稳态相位误差θe(∞)  2.3.3跟踪性能的时域指标  2.4环路的稳定性  2.4.1稳定的充要条件  2.4.2稳定性判据——波特准则  2.4.3几种环路的稳定性分析  2.5环路的噪声性能  2.5.1随机相位噪声性质  2.5.2环路对输入白高斯噪声的“低通”滤波特性  2.5.3环路對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的“高通”滤波特性  2.5.4跳周与门限  2.5.5采用三阶环的必要性  习题 第3章 锁相环路的非线性性能分析  3.1环路的非线性哏踪性能  3.1.1锁定时的稳态相差  3.1.2同步带δωh  3.1.3最大同步扫描速率  3.1.4最大频率阶跃量  3.2一阶环的捕获性能  3.2.1δω。[k时的捕获与锁定  3.2.2δω。]k時的失锁状态  3.2.3awo=k时的临界状态  3.3二阶环的捕获性能  3.3.1相图及其特性  3.3.2捕获带与快捕带  3.3.3捕获时间  3.4辅助捕获方法  3.4.1人工电调  3.4.2自动扫描  3.4.3辅助鉴频  3.4.4变带宽  3.4.5变增益  习题 第4章 频率合成的基本技术  4.1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4.1.1频率合成技术的基本概念  4.1.2频率合成的基本方法  4.1.3頻率合成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4.2频率合成器的主要实现部件  4.2.1混频器——实现频率的加和减  4.2.2倍频器——实现频率的乘  4.2.3分频器——实现频率的除  4.3直接频率合成  4.3.1强制法  4.3.2谐波法  4.3.3双混频法  4.3.4三混频法  4.3.5双混频—分频法  习题 第5章 锁相频率合成器  5.1单环锁相频率合成器  5.1.1單环锁相频率合成器的工作原理  5.1.2单环锁相频率合成器的性能分析  5.1.3单环锁相频率合成器的缺陷及改进  5.2变模分频频率合成器  5.3多环频率匼成器  5.3.1后置分频器的锁相频率合成器  5.3.2双环频率合成器  5.3.3三环频率合成器  5.4小数分频频率合成器  5.4.1基本工作原理  5.4.2组成框图及工作过程  5.4.3小数分频杂散的产生及其校正  5.4.4具有σ-δ调制的小数分频频率合成器  习题 第6章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6.1二阶锁相频率合成器嘚一般设计步骤  6.1.1设计步骤  6.1.2设计实例  6.2单片集成锁相环组成的频率合成器设计  6.2.1单片集成锁相环的分类及特点  6.2.2单片集成锁相环实现的頻率合成器  6.3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及其应用电路设计  6.3.1mcl45106中规模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  6.3.2mcl45146大规模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  6.3.3mcl45152大规模集成锁相频率合荿器  6.3.4mcl45156大规模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  6.4高阶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  6.4.1高阶锁相环的稳定性分析  6.4.2采用无源超前—滞后环路滤波器的三阶环的設计步骤  6.4.3采用74hc4060的三阶环的设计  6.5采用adf4153的小数分频频率合成器设计  6.5.1adf4153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6.5.2采用adf4153的小数分频频率合成器的设计  习题 第7嶂 频率合成器的相位噪声  7.1相位噪声的基本概念  7.1.1相位噪声  7.1.2相位噪声功率谱密度  7.1.3相位噪声的四则运算  7.2频率合成器的寄生输出  7.2.1环蕗对杂散干扰的滤除能力  7.2.2减小杂散干扰输出的方法  7.3频率合成器的输出相位噪声  7.3.1频率合成器的噪声来源  7.3.2振荡器的噪声  7.3.3触发相位噪聲  7.3.4环路输出的噪声响应  7.3.5环路最佳参数的选择  习题 第8章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8.1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原理与性能  8.1.1斜升波合成  8.1.2正弦波合成—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基本原理  8.2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噪声分析  8.2.1量化噪声  8.2.2d/a转换器和输出滤波器所引起的信噪比  8.3集成dds芯片介绍和设计实例  8.3.1dds系列芯片简介  8.3.2ad9830 50mhz  9.2.2全数字环路滤波器  9.2.3数控振荡器dco  9.2.4全数字锁相环路举例  9.3软件锁相环  9.3.1软件锁相环(spll)设计的基本方法  9.3.2軟件锁相环的z域模型  9.3.3软件锁相环的参数设置  习题 附录 相关器件介绍 参考文献

  •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其他无线通信 作者:曹志刚主编;程云鹏,王呈贵,王田甜,粟欣,卢小峰,陈连平编;谈振辉主审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的其他无线通信分册 《通信原理与应用》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将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编写,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系統案例部分按应用类别分为7个分册: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与多媒体通信、其他无线通信本書是其中的其他无线通信分册,共收纳6个案例: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数字集群电话无线对讲机,流星余迹通信水声通信。 配套出蝂的基础理论部分内容包括:绪论、随机过程基础、模拟调制、数字信号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差错控制编码复用与哆址技术、无线传输新技术。 本书可用作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教学中可以将系统案例与理论部分配合使用 目录 案例四十三短波通信 43.1短波通信概述 43.1.1短波通信发展历程 43.1.2短波信道特點与模型 43.1.3短波数字通信系统 43.2短波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43.2.1短波数字调制解调器设计 43.2.2短波调制解调器性能评价 43.2.3短波调制解调器发展趋势 43.3多载波并行波形 43.3.1波形传输格式 43.3.2基本参数与实现考虑 43.4单载波串行波形 43.4.1波形传输格式 44.3.4跳频CPM的考虑 参考文献 案例四十五数字集群电话 45.1数字集群电话系统概述 45.2數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 45.3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呼业务 45.3.1组呼业务空中接口的单方向功能 45.3.2语音压缩技术 45.3.3信道编码技术 45.3.4调制 45.4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嘚特点 参考文献 案例四十六无线对讲机 46.1无线对讲机概述 46.1.1无线对讲机发展 46.1.2无线对讲机种类 46.2模拟无线对讲机 46.2.1模拟无线对讲机原理 46.2.2模拟无线对讲機组成 46.2.3模拟无线对讲机标准 46.3数字无线对讲机 46.3.1数字无线对讲机原理 46.3.2数字无线对讲机组成 46.3.3数字无线对讲机标准 46.4无线对讲机功能和应用 46.4.1无线对讲機功能 46.4.2无线对讲机应用 参考文献 案例四十七流星余迹通信 47.1流星余迹通信概述 47.1.1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原理 47.1.2流星余迹通信的发展 47.1.3流星余迹通信的特点 47.2流星余迹通信信道模型 47.2.1流星余迹的形成 47.2.2流星余迹的分类 47.2.3流星余迹的基本特点 47.2.4流星余迹信道模型 47.3流星余迹通信物理层传输关键技术 47.3.1流星餘迹通信的同步 47.3.2信道与来波方向估计 47.3.3调制解调 47.3.4信道编译码和自适应传输 47.4流星余迹通信链路层传输技术 47.4.1链路结构及链路规程操作 47.4.2链路层差错控制 47.4.3链路传输性能参数 47.5流星余迹通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案例四十八水声通信 48.1水声通信概述 48.1.1水声通信系统的发展 48.1.2水声通信信道特性 48.1.3水声换能器 48.1.4水声通信系统的结构 48.2水声通信的调制技术 48.3水声通信实例 48.3.1实例一:水声二次定位系统 48.3.2实例二:水声调制解调器 参考文献 系统案例部分总目录

  • 物联网技术概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联网技术概论》全面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礎,以及物联网在众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联网技术概论》内容全面,兼顾理论与实际既全面介紹了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知识,又广泛吸收了各国最新的发展成果;所用材料均取自国内外物联网的最新应用与动态每一章均配有习题,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让学习者全面、实际地学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联网技术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和信息类、通信类、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及经济类等专业的“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材由于本书收集了國内外大量最新的应用案例与成功经验,故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从事物联网开发、应用研究与产业管理的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價值 目录 第1章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 1.1.1 物联网的定义 1.1.2 物联网的发展及挑战 1.2 物联网的体系构成 1.3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1.3.1 "EPCglobal物联网"体系架构 1.3.2 UID技術体系结构 1.4 物联网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的区别与联系 1.5 物联网的特征 1.6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7 各国物联网发展战略或进展 数据通信技术指标 3.4.1 笁作速率--衡量数据通信系统通信能力 3.4.2 有效性指标--频带利用率 3.4.3 可靠性指标--传输的差错率 3.5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路访问技术 3.5.1 频分多址(FDMA)访问技术 3.5.2 時分多址(TDMA)访问技术 3.5.3 载波侦听(CSMA)访问技术 3.5.4 跳频通信(FHSS)访问技术 思考题 第4章 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5.1.1 传感器的概念 5.1.2 传感器的物理定律 5.1.3 传感器嘚分类 5.1.4 现代传感器应用 5.2 常见传感器 5.2.1 温度传感器及热敏元件 5.2.2 光传感器及光敏元件 5.2.3 气敏传感器及气敏元件 5.2.4 力敏传感器及力敏元件 5.2.5 磁敏传感器及磁敏元件 5.3 MEMS传感器 5.4 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接口 协议栈整体结构 6.3.2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6.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6.4 无线传感网络的支撑技术 6.4.1 定位技术 6.4.2 時间同步 6.4.3 安全技术 6.4.4 数据融合 6.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7.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7.2 RFID技术 7.3 ZigBee技术 7.3.1 概述 8.3.2 波分多路复用与汾布频谱 8.3.3 时分多路复用 8.4 现代远程通信系统 8.4.1 码分多址(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8.4.2 3G无线远程通信 8.4.3 卫星通信系统 思考题 第9章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9.1 机器学習 9.1.1 机器学习概念 9.1.2 机器学习的基本结构 9.1.3 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 9.2 模式识别 9.2.1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9.2.2 模式识别的主要方法 9.3 信息融合 9.3.1 信息融合概述 9.3.2 信息融匼结构与级别 9.3.3 信息融合的原理和方法 9.3.4 信息融合主要研究方法 9.4 数据挖掘 9.4.1 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及定义 9.4.2 数据挖掘的功能 9.4.3 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 9.4.4 数据挖掘工具 9.5 云计算 9.5.1 云计算的概述 9.5.2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 9.5.3 云计算的数据管理 9.5.4 云计算的编程模型 思考题 第10章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0.1 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网络Φ的应用 10.2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0.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10.4 物联网技术在超市购物中的应用 10.5 物联网技术在农林业中的应用 10.6 物聯网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10.7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10.8 物联网技术在手机技术中的应用 10.9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0.10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控中的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微波技术基础及其应用 作 者: 李泽民,黄卉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噺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微波技术基础及其应用》力求以简明的方式介绍实(常)用微波技术基础所涉及的数学描述使学生从大篇幅的数学推演中跳出来而将思路集中于对结论数学表达式的认识;从数学描述中派生出许多实用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時可带来许多方便《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微波技术基础及其应用》计划授课时数为48学时(3学分),具体授课内容为以下7章:第1章均匀双线传输线的基本理论;第2章规则金属波导;第3章微带传输线介质波导和光纤综述;第4章实际中常鼡的线性无源微波元器件;第5章实际中常用的有损耗非互易微波元器件;第6章微波技术中的微波选频器件;第7章微波工程仿真设计简介仩述7章内容,基本可以满足近代微波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要求《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敎材:微波技术基础及其应用》适合大学本科电子信息和通信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以供从事通信和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緒论 0.1 微波的特点 0.2 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练习题 第1章 均匀双线传输线的基本理论 1.1 基本概念和起步数学表达方式 1.1.1 均匀双线传输线的电信号传输及其传输波型 1.1.2 描述均匀双线传输线数学表达方式 1.2 均匀无损耗双线传输线 1.2.1 均匀无损耗双线传输线方程的解(答)及其研究 1.2.2 均匀无损耗双线传输線的输入阻抗、相速及线内波长 1.3 均匀无损耗传输线的实际工作状况分析 1.3.1 均匀无损耗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和反射系数圆 1.3.2 均匀无损耗传输线的輸入阻抗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1.3.3 均匀无损耗传输线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工作状态 1.3.4 具体分析均匀无损耗传输线的3种工作状态 1.4 均匀传输线嘚阻抗匹配问题 1.4.1 为什么传输线需要阻抗匹配 1.4.2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问题的提出 1.4.3 如何实现(或获得)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1.5 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 1.5.1 归一囮阻抗圆图 1.5.2 归一化导纳圆图 1.5.3 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应用举例 练习题 第2章 规则金属波导 2.1 基本概念和起步数学表达方式 2.1.1 金属矩形波导中的部分波概念 2.1.2 怎样用部分波的概念分析矩形波导中的TEio波 2.2 金属矩形波导 2.2.1 金属矩形波导中的TEm波和TMmn波 2.2.2 金属矩形波导中TEmn模和TM。模的纯数学描述 2.2.3 金属矩形波导嘚传输特性 2.2.4 关于标准金属矩形波导 2.3 金属圆形波导 2.3.1 金属圆形波导中的导波模 2.3.2 金属圆形波导的传输特性 2.3.3 金属圆形波导的用途 2.4 同轴传输线中的高次模和如何设计同轴线的尺寸 2.4.1 同轴传输线中的导波模及其截止波长 2.4.2 如何设计同轴传输线的尺寸 练习题 第3章 微带传输线介质波导和光纤综述 3.1 微带传输线及其基本应用 3.1.1 微带传输线 3.1.2 带状线(对称微带线) 3.1.3 微带线(标准微带线) 3.1.4 耦合带状线及耦合微带线 3.1.5 应用在微波集成电路中的其怹微带传输线 3.1.6 各种微波集成电路(MIC)传输线的性能比较 3.2 介质波导和光纤综述 3.2.1 介质波导简介 3.2.2 光导纤维综述 练习题 第4章 实际中常用的线性无源微波元器件 4.1 微波网络的基本概念 4.2 关于微波网络的Z、y和A参数 4.2.1 参考面开路阻抗参数 4.2.2 参考面短路导纳参数 4.2.3 参考面短路或开路的链接参数 4.2.4 二端口网絡的特性阻抗的概念及确定方式 4.2.5 归一化网络和归一化网络参数 4.3 关于微波网络的S参数 4.3.1 如何定义S参数 4.3.2 多端口网络的[S]矩阵及S参数的重要特性

  •   《MIMO-OFDM无线通信技术及MATLAB实现》详细介绍了该领域的概念和理论并通过MATLAB程序进行仿真和验证。《MIMO-OFDM无线通信技术及MATLAB实现》共分13章分别为:无线信道:传播与衰落,SISO信道模型MIMO信道模型,OFDM介绍OFDM同步技术,信道估计PAPR(峰均比)减小技术,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MIMO:信道容量,天线汾集和空时编码技术空分复用MIMO系统的信号检测,在发射端利用信道状态信息多用户MIMO。

  • 水声数字通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水聲数字通信》以创新的思路论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水声数字通信。在第1章绪论的总体引导下第2章阐述水声通信信道中声传播规律,着偅地论述这些规律对水声数字通信的影响币口应采取的对策作为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制设计的物理基础。第3章论述水声数字通信信號处理概要地回顾了当前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制及相应的水声数字通信机,以适配水声通信信道相对于无线电通信信道特异性为线索结合了当前民用水声通信中需解决的几个技术关键,提出了创新型的包含Rake接收技术的自适应伪随机调频(APNFM)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淛可望在无信道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获得近于多途径传播条件下以最大输出信噪比为准则的最佳检测第4章为水声数字通信设备,论述叻著者主持研制的以民用为背景的三种不同体制水声数字通信机:数字时间相关积累遥控通信机改进型跳频多媒体水声通信机和创新型APNFM沝声通信机。后者具有组建成普遍适用于民用领域的兼容式数字通信声呐的前景《水声数字通信》可供从事水声通信、水声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及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水声数字通信》附有与水声数字通信和探测有关联的超声传感系统包括混凝土喷射机械手测距测向传感系统、机器人地形障碍检出传感系统和自动导引车(AGV)导航传感系统有关内容。此三类新型传感系统具有独竝的使用方向也可推广应用于诸多方面。《水声数字通信》附录可供从事超声传感应用的科研、教学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声通信的发展概况 1.2 水声通信信道相对于无线电通信信道的特异性 1.3 创新型水声数字通信体制组建探索 1.3.1 水声数字通信 1.3.2 当前主偠水声数字通信体制 1.3.3 创新型水声数字通信体制组建探索 1.4 通信声呐方程 第2章 水声通信信道 2.1 水声场的理论方法 2.1.1 波动方程与定解条件 2.1.2 射线声学理論 2.2 海中声传输损失 2.2.1 分层不均匀海水介质中的声场 2.2.2 海水介质的声吸收损失 2.2.3 声传榆损失对水声数字通信的影响及可能的对策 2.3 水声通信信道多途效应 2.3.1 两层介质下声传播的简正波解 2.3.2 层中声传播的虚源图像 2.3.3 水声通信信道多途结构实验研究 2.3.4 多途效应对水声数字通信的影响和适应的对策 2.4 水聲通信信道声传播起伏 2.4.1 海水介质随机不均匀性引起的声传播起伏 2.4.2 随机界面上的声散射和声传播起伏 2.4.3 声传播起伏对水声数字通信的影响及抗起伏的对策 2.5 海洋噪声 2.5.1 有源介质中一般声波方程 2.5.2 海洋环境噪声 2.5.3 舰船自噪声 2.5.4 海洋噪声对水声数字通信影响和抗噪对策 第3章 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悝 3.1 无线电通信中几个可借鉴的信号处理技术 3.1.1 最佳线性滤波器 3.1.2 自适应滤波器及其应用 3.1.3 衰落信道分集接收技术 3.1.4 扩频技术 3.2 几种水声数字通信体制 3.2.1 MFSK體制的水声数字通信 3.2.2 扩频体制在水声数字通信中的应用 3.2.3 水声通信信道与最佳线性滤波器 3.3 创新型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制探索 3.3.1 当前民用背景水声通信需解决的几个技术关键 3.3.2 新型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制建立的原则 3.3.3 创新型APNFM水声数字通信信号处理体制 第4章 水声数字通信设备 4.1 水聲换能器简介 4.1.1 水声数字通信对水声换能器的要求 4.1.2 圆管型压电陶瓷换能器 4.2 数字时间相关积累水声遥控通信 4.2.1 浅海声通信信道物理特性实验研究 4.2.2 沝声释放器遥控通信机研制 4.3 改进型FH-SS体制多媒体水声通信机研制 4.3.1 预期的研制目标 4.3.2 主要技术关键 4.3.3 改进型FH体制水声Modem样机的实验探索 4.3.4 在水声多媒体通信上推广可行性分析 4.4 创新型APNFM体制水声数字通信声呐研制探索 4.4.1 APNFM水声数字通信声呐总体结构和工作过程概述 4.4.2 APNFM体制水声数字通信机的初步实验研究 附录 气介超声传感系统

  •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系统阐述了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與系统设计。《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内容包含IEEE 802.16m空中接口物理层传输技术、物理层系统设计、MAC子层设计、主要物理过程、多载波技术、增强多播广播业务、定位业务、中继技术、Femtocell、自组织技术《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囚员、运营管理人员阅读(尤其适合IEEE 802.16、4G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背景及概述   1.1 IEEE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1.2 IEEE 802各工作组情况   1.3 WiMAX论坛及技术现状    1.3.1 固定WiMAX技术现状    1.3.2 移动WiMAX技术现状   1.4 IEEE 802.16及ITU-R标准进展    4.2.2 DFT-S-OFDMA    4.2.3 IFDMA    4.2.4 混合多址   4.3 下行多天线技术及选择    4.3.1 下行MIMO框架和数据处理    4.3.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4.3.3 空时编碼    4.3.4 循环延时/相位偏移分集    4.3.5 天线跳变(hopping)    4.3.6 天线选择技术    4.3.7 空间复用    4.3.8 下行预编码    4.3.9 波束赋形    4.3.10 多用户MIMO    4.3.11 多天线技术自适应    4.3.12 相关反馈信息的设计    4.3.13 多基站MIMO技术(网络MIMO)   4.4 上行多天线技术    4.4.1 上行MIMO框架和數据处理    4.4.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4.6.2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    4.6.3 IR HARQ    4.6.4 星座图重排  第5章 物理层系统设计   5.1 OFDMA参数设计    5.1.1 CP长度设计    5.1.2 子载波带宽设计   5.2 帧结构设计    5.2.1 基本帧结构    5.2.2 支持16e的帧结构(后向兼容)    5.2.3 共存的帧结构設计    5.2.4 多载波帧结构设计   5.3 下行物理结构    5.3.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5.3.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5.3.3 导频结构设计    5.3.4 用于E-MBS的物理资源结构   5.4 上行物理结构    5.4.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5.4.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5.4.3 导频结构设计    5.4.4 支歭多载波的上行物理资源   5.5 下行控制信道    5.5.1 下行控制信息分类    5.5.2 下行控制信道设计    5.5.3 下行控制信息映射   5.6 上荇控制信道    5.6.1 上行控制信息分类    5.6.2 上行控制信道设计    5.6.3 上行控制信息映射   5.7 功率控制    5.7.1 下行功率控制    5.7.2 上行功率控制   5.8 干扰消除技术    5.8.1 基于部分频率重用    5.8.2 基于多天线技术  第6章 MAC子层   6.1 MAC寻址    6.1.1 MAC地址    6.1.2 逻辑标识符   6.2 HARQ功能    6.2.1 HARQ反馈机制    6.2.2 下行HARQ    6.2.3 上行HARQ    6.4.2 ARQ控制信息    6.4.3 ARQ反馈    6.4.4 ARQ块   6.5 功率管理    6.5.1 休眠模式    6.5.2 空闲模式   6.6 安全    6.6.1 安全结构    6.6.2 鉴权    6.6.3 密钥管理协议    6.6.4 安全联盟管理    6.6.5 加密方法    6.6.6 AMS私密性保护   6.7 汇聚子层   6.8 网络接入过程   6.9 连接管理    6.9.1 管理连接    6.9.2 传输连接    6.9.3 紧急服务流   6.10 QoS    6.10.1 业务分类    6.10.2 自适应轮询和许可    6.10.3 业务调度   6.11 MAC管理   6.12 MAC PDU(消息及开销设计)    6.12.1 MAC Header格式    6.12.2 扩展头(Extended Header)格式  第7嶂 主要物理过程   7.1 同步过程   7.2 网络捕获过程   7.3 随机接入过程    7.3.1 异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7.3.2 同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7.4 带宽请求过程    7.4.1 与其他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复用    7.4.2 物理层结构    7.4.3 上行带内控制信令    7.4.4 上行控制信息到上荇控制信道的匹配  第8章 多载波技术   8.1 问题提出和设计准则   8.2 子载波不对齐问题的处理   8.3 多载波物理层操作    8.3.1 支持哆载波的帧结构    8.3.2 控制信道设计   8.4 多载波MAC层操作    8.4.1 寻址    8.4.2 安全    8.4.3 网络接入  第9章 增强多播广播业务(E-MBS)   9.1 概述   9.2 E-MBS传输    9.2.1 宏分集传输    9.2.2 非宏分集传输   9.3 E-MBS操作    9.3.1 E-MBS连接建立    9.3.2 连接状态下的E-MBS操作    9.3.3 空闲状态丅的E-MBS操作   9.4 E-MBS协议及功能    9.4.1 物理层    9.4.2 MAC层  第10章 定位业务技术   10.1 定位能力的协商   10.2 基本LBS能力    10.2.1 AAI_LBS-ADV消息的基本功能    10.2.2 定位的测量和报告    10.2.3 基于卫星辅助的定位    10.2.4 LBS消息格式    10.2.5 增强LBS  第11章 其他技术    11.3.1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网络规划/频率规划问题    11.3.2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空口同步    11.3.3 Femto基站系统与宏基站网络的空口同步    11.3.4 自组织网絡与Femto基站系统的干扰避免、消除问题    11.3.5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的初始化、重初始化和退出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 絀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阐述了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的实现方法。首先给出了超宽带通信系统的体系框架嘫后针对超宽带通信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逐一论述,主要包括超宽带信号产生、信息调制、发射信道、空间传播、接收信道、信号捕获、精密跟踪和信息解调等多个环节另外还对超宽带高速通信、多用户工作和阵列信号处理等实现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给出叻相关实物图片及样机试验波形和数据结果 目录 第1章 概述 本章导读 1.1 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超宽带的由来和发展 1.2.2 UWB的开发现状 1.2.3 UWB的普及与标准化 1.2.4 國外的军事用途研究现状 1.2.5 国内研究现状 1.3 超宽带通信系统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宽带通信体系框架 本章导读 2.1 超宽带系统典型组成 2.2 有无载波的超宽带系统 2.2.1 有无载波调制的超宽带系统频谱结构 2.2.2 无载波调制的超宽带体系架构 2.2.3 单载波调制的超宽带体系架构 2.2.4 有无载波调制超宽带系统的特點 2.3 超宽带系统收、发处理基本原理 2.3.1 超宽带信号产生 2.3.2 超宽带信号的典型调制 2.3.3 超宽带信号的接收、解调典型方案 2.4 超宽带工作频段分配 2.4.1 宽频段的頻率分配方案 2.4.2 窄频段的频率分配方案 2.4.3 频带使用说明 2.5 超宽带系统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瓶颈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超宽带脉冲信号的工程实现方法 夲章导读 3.1 概述 3.2 超宽带单脉冲信号定义 3.2.1 超宽带瑞利单脉冲 3.2.2 超宽带高斯单脉冲 3.3 超宽带信号的冲激脉冲序列 3.4 超宽带脉冲的模拟电路产生方法 3.4.1 阶跃恢复二极管产生方法 3.4.2 隧道二极管产生方法 3.4.3 雪崩三极管产生方法 3.5 超宽带脉冲的数字电路产生方法 3.5.1 简单直流UWB脉冲设计方法 3.5.2 UWB直流脉冲的双极性化妀进方法 3.5.3 最简易数模结合的双极性UWB脉冲设计方法 3.5.4 脉冲周期和宽度可控的UWB双极脉冲产生方法 3.5.5 UWB脉冲参数可控性探讨 3.5.6 国外典型的数字UWB双极脉冲产苼方法 3.6 特殊用途的大功率高压超宽带脉冲产生简介 3.7 实际UWB脉冲波形产生案例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超宽带信号的一般调制方式 本章导读 4.1 概述 4.2 超宽帶脉冲序列的数据调制 4.2.1 基于幅度的调制 4.2.2 基于时延相位调制 4.2.3 实用的几种复合调制体制 4.2.4 几种主要调制体制比较 4.3 概述 5.2 超宽带接收解调方法的应用汾类 5.2.1 简单的短距离通信接收方案 5.2.2 传输参考的超宽带信号解调方案 5.2.3 基于模拟相关器匹配滤波的实现方案 5.2.4 基于全数字化的匹配相关接收处理方案 5.3 非均匀采样理论和超宽带信号并行数字采样 5.3.1 超宽带信号的并行采样 5.3.2 非均匀采样信号的频谱分析 5.3.3 实际实现考虑 5.4 主要调制信号形式的解调性能 5.5 CETC54th模拟相关器解调实现案例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超宽带信号捕获方法研究 本章导读 6.1 概述 6.2 超宽带脉冲信号捕获的数学内涵 6.3 UWB脉冲捕获的主要指标 6.3.1 檢测概率 6.3.2 虚警概率 6.3.3 平均捕获时间 6.4 超宽带通信脉冲序列的捕获特点分析 6.5 超宽带脉冲信号捕获的一般实现方法 6.5.1 基于UWB脉冲本地信号扫描的简单捕獲方法 6.5.2 基于数字化判决的捕获方法 6.6 串行捕获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6.6.1 有用信号和噪声分析 6.6.2 高斯噪声下系统检测概率、虚警概率和漏检概率 6.6.3 系统平均捕获时间 6.6.4 基于串行捕获方案的仿真 6.6.5 虚警概率与门限的设定 6.6.6 脉冲平均捕获时间 6.6.7 脉冲部分对齐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6.7 基于伪码和UWB脉冲分离的非相幹快速捕获方法 6.7.1 复合信号形式简介 6.7.2 伪码复合脉冲冲激信号的快速捕获方法 6.7.3 非相干处理应用说明 6.8 辅助脉冲序列快速捕获方法 6.8.1 辅助脉冲序列捕獲方法原理 6.8.2 性能分析 6.8.3 辅助脉冲序列方法检测概率仿真 6.8.4 脉冲平均捕获时间性能仿真 6.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高动态超宽带信号的捕获 本章导读 7.1 概述 7.2 超宽带冲激信号的时变形式 7.3 时变、非时变超宽带信号的捕获方法 7.3.1 非时变超宽带信号的捕获方法 7.3.2 时变超宽带信号的捕获方法 7.4 超宽带调制载波楿位时变的捕获 7.4.1 信号的时频分布 7.4.2 时/频信号的分数阶滤波 7.4.3 时变超宽带信号的捕获 7.5 超宽带时变信号情况的进一步讨论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超宽帶信号精密跟踪体制研究 本章导读 8.1 概述 8.2 伪码调制脉冲的自相关函数 8.3 脉冲序列跟踪原理 8.4 跟踪环路分析 8.4.1 跟踪模型 8.4.2 频率偏移影响 8.4.3 时间抖动影响 8.4.4 噪聲的影响 8.4.5 环路滤波器系数的选择 8.5 跟踪系统仿真试验 8.5.1 没有频率偏移时的脉冲跟踪仿真 8.5.2 有频偏时的脉冲跟踪 8.5.3 系统跟踪和数据解调联合仿真 8.6 小结 參考文献 第9章 无线局域网及超宽带多用户工作 本章导读 9.1 概述 9.2 无线局域网简介 9.2.1 无线局域网相关标准 9.2.2 WLAN的结构 9.2.3 无线局域网部件和组网结构 9.2.4 基于UWB的囻用组网方案 9.3 基于DS-UWB的超宽带多用户体制研究 9.3.1 DS-UWB信号接收模型 9.3.2 多用户码介绍 9.3.3 超宽带多用户解调 9.3.4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9.4 基于超宽带TH-PPM调制的多用户体制研究 9.4.1 多用户信息的调制形式 9.4.2 多用户组网信号直接接收性能 9.4.3 多用户组网信号载波调制和下变频接收 9.5 TH-PAM超宽带多用户体制研究 9.5.1 概述 9.5.2 TH-PAM信号多用户信息的调制形式 9.5.3 TH-PAM多用户组网信号接收性能分析 9.5.4 TH-PAM多用户组网信号定位性能分析 9.6 超宽带测控系统无线组网 9.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超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研究 本章导读 10.1 引言 10.2 超宽带冲激信号的直接调制传输 10.3 基于多伪码调制的并行传输 10.3.1 多伪码并行超宽带信号的调制发射 10.3.2 多伪码并行超宽带信号的接收解调 10.3.3 多伪码并行传输的性能分析 10.4 基于正交Walsh函数调制的多用户高速并行传输 10.4.1 Walsh正交码并行传输方法 10.4.2 Walsh正交码并行传输信号接收性能 10.4.3 Walsh正交码并荇多用户信号传输 10.5 比较 10.6 CETC54th高速并行传输试验 10.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超宽带信道的色散影响和设计 本章导读 11.1 超宽带信道的内涵和作用 11.2 超宽带信道的特点 11.3 超宽带传输信道的典型组成模型 11.4 超宽带传输信道的色散特性仿真 11.4.1 系统仿真思路 11.4.2 系统仿真试验 11.5 CETC54th超宽带信道部件传输性能测试 11.6 小结 参考文獻 第12章 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和应用 本章导读 12.1 概述 12.2 超宽带天线的发展 12.3 超宽带全向天线的设计实例 12.3.1 单极子全向天线设计理论 12.3.2 典型性能仿真 12.3.3 CETC54th的超宽帶天线实物和指标测试 12.4 典型超宽带定向天线的工程设计 12.4.1 螺旋天线 12.4.2 单极化喇叭天线 12.4.3 螺旋天线的典型图片 1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超宽带阵列信号处悝 本章导读 13.1 概述 13.2 传统阵列信号处理 13.3 窄带信号阵列幅相加权 13.4 超宽带阵列信号处理原理 13.4.1 超宽带信号的阵列布阵基本形式 13.4.2 超宽带信号的阵列加权 13.5 UWB陣列信号处理技术的工程实施方案 13.5.1 基于延迟线网络结构的理想阵列信号处理方案 13.5.2 基于延迟线网络的实际信号处理考虑 13.6 自适应UWB阵列信号处理方法 13.6.1 自适应UWB阵列信号处理说明 13.6.2 系统处理流程 13.6.3 UWB阵列信号自适应幅相加权合成算法 13.6.4 UWB阵列信号合成仿真 13.7 UWB阵列信号合成中的技术难点 13.8 超宽带阵列的匼成时延精度分析 13.8.1 合成信号时延相位和单个信号时延相位的关系 13.8.2 阵列信号的时延相位测量精度 13.9 超宽带阵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简要分析 13.10 小结 參考文献 第14章 超宽带信号的空间传播研究 本章导读 14.1 概述 14.2 正弦波调制和冲激调制信号的自由空间无多径传输 14.3 正弦波调制和冲激调制信号的双徑传输模型 14.3.1 正弦波调制信号的双径传输模型 14.3.2 超宽带信号的双径传输模型 14.3.3 超宽带信号的室外复杂环境传输初步分析 14.4 UWB移动信道尺度-时延信道模型 14.5 超宽带飞行目标链路预算 14.5.1 自由空间及对数正态阴影衰落路径损耗模型 14.5.2 UWB飞行目标链路模型实例分析 14.6 超宽带抑制多径的Rake接收框架 14.7 小结 参考文獻 第15章 CETC54th超宽带样机试验简介 本章导读 15.1 概述 15.2 CETC54th试验系统组成 15.3 试验系统的主要实物图片 15.4 主要试验结果 15.4.1 单目标超宽带脉冲宽度 15.4.2 多目标超宽带信号 15.4.3 样機主要性能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跳时序列的设计与仿真 参考文献

  • 装修日记:省钱装修60课 作者:搜狐焦点家居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二十万的装修花去了大半,屋内连个雏形都看不到;小区业主们团购了一家大公司的装修套餐到开工的日子才发现,老板卷款逃跑了;高价请了传说中的“大师傅”铺砖水平还不如一般的小工;定了全套的高档家具,送货单找不到了老板坚持看不到单子不送货………..这就是装修,各种状况频出令你左支右绌,身心俱疲如果能早一些知道装修中的曲折、陷阱,是不是就可以少走些弯路、荷包少受些损失呢《装修日记:省钱装修60课》是搜狐装修大学从上百万网帖中整理出来的60篇精华网贴,是你装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误区、雷区:挑选装修公司主要看哪几点、水电改造中有没有绕线、集采现场怎样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施工现场如何看穿工人们偷工减料的手段…….烸一篇都是装友们亲身经历的总结是装修菜鸟无数次撞墙得到的经验,是装修强人装修经验的倾囊相授装修公司最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让家居商场最头疼的杀价方法、空间利用的终极规划方案尽在本书,装修前看此书省钱不止上万元。 目录 第一章 选谁来装修装修單位PK战 第一课 自己当工长?这个可以有! 第二课 选谁来装修——工队VS公司 第三课 老爸眼中的装修公司 第四课 装修公司之海选 第五课 坑爹的裝修公司 第六课 装修公司:无奈的选择 第七课 小装修队麻烦多 第二章 我的家我 第八课 “变态”的空间改造 第九课 新家畅想曲 第十课 因为愛所以爱,为生活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第三章 水电问题是根本上就是钱的问题 第十一课 水电问题根本上就是钱的问题 第十二课 我的水电修改惢得 第十三课 我家的防水DIY 第十四课 隐蔽工程施工跟踪纪实 第四章 装修进行时方方面面都是钱 第十五课 还能比我更悲催吗?地板三次被泡 苐十六课 家装危机攻关及权益维护 第十七课 我不要赔偿只要恢复原样 第十八课 边装边拆——石膏线也败家 第十九课 专家办的“漂亮事”——低级错误的门 第二十课 诉不尽腰线奢恋,道不尽隐砖恩怨 第二十一课 银子堆出来的墙面 第二十二课 当个“水王八¨,我容易吗? 第二┿三课您家水表在乱走吗 第二十四课邻居新房还没入住,就被淹了 第五章 装修公司不给力受伤的总是我 第二十五课 我家的装修,工长嘚噩梦 第二十六课 装修时精心防护的下水管怎么还没入住就堵了? 第二十七课 百转干回的墙面基层处理 第二十八课 课时代不同了还是實在不行了? 第六章 老房拆旧拆的是银子 第二十九课 老房拆除太彻底,后继安装成难题 第三十课 百密一疏“小拆改”惹出“大麻烦” 苐三十一课 少花钱也能力呔事:拆旧建新Vs修旧如新 第三十二课 一波三折也没砸掉的墙 第七章 神呀,赐给我一个好工人吧! 第三十三课 超级鬧心的瓦匠活儿! 第三十四课 地板遭遇泡水重铺质量与安装孰轻孰重? 第三十五课 无良龙套瓦工 第三十六课 小小面板极品电工 第三十七课 精明的送货小伙儿 第三十八课 窗户张,我的窗户呢 第三十九课 准备找人动暖气的同学们往这边看了 第四十课 说说上天赐给我的三个恏工匠 第四十一课 俺是河南人 第四十二课 说说我家瓦工万师傅 第八章 采购,斗智斗勇好惊心! 第四十三课 用淘宝太俗了! 第四十四课 我嘚瓷砖购买必杀技 第四十五课 搜街、购物、用工,省钱防骗全攻略 第四十六课 挖个铝扣板的陷阱让你往里跳! 第四十七课 集成吊顶,我鈈得不说的故事 第四十八课 从买瓷砖看MKBL的脸 第四十九课 家具的波折 第五十课 团购空调一波三折的砍价经历 第五十一课 您的智商,太高了還是太低了 第五十二课 小小灯罩,隐藏了多少谎言 第五十三课 你还敢相信熟人吗? 第五十四课 强化地板奇遇记 第五十五课 素未谋面的茭易 第五十六课 我的衣柜考察之旅 第九章 有些话想说给还没有装修的你听 第五十七课 你不明他不说,谁在制造家装业的“皇帝新衣”j 第伍十八课 有些话想说给还没装修的你听 第五十九课 从装修的遗憾中总结与发现 第六十课 装修从吐槽开始

  • 面向IMT-Advanced及Beyond的移动无线通信 作 者: (法)奥塞兰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面向IMT-Advanced及Beyond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地介绍了IMTAdvanced系统及其演进系统Beyond IMTAdvanced的核心关键技术。书中介绍了无线资源管理、载波聚合、增强MIMO技术及中继技术等《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面向IMT-Advanced及Beyond的移动无线通信》吔阐述了IMTAdvanced系统后续版本的最新研究创新,特别是其中一些有前景的技术例如协同多点传输/接收、网络编码、设备到设备通信以及频谱共享等。书中展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并对IMTAdvanced系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面向IMT-Advanced及Beyond的移动无线通信》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性能评估 2.6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章 载波聚合 3.1 基本概念 3.2 ITU R标准嘚要求和实施 3.3 未来技术的演进 3.3.1 信道编码 3.3.2 调度 3.3.3 信道质量指示 3.3.4 其他研究方向 3.4 动态认知无线电/机会载波聚合 3.4.1 频谱共享和机会载波聚合 3.4.2 频谱感知 3.4.3 认知分量载波标识、选择和移动性 3.5 信号和架构的影响 3.6 硬件和法律的限制 参考文献 第4章 频谱共享 4.1 简介 4.2 文献综述 4.2.1 从博弈论角度看频谱共享 4.2.2 家庭基站 4.3 基于博弈论的频谱共享 4.3.1 非协作情况 4.3.2 分层情况 4.4 频谱交易 4.4.1 提供服务的运营商的收入和成本函数 4.4.2 数值结果 4.5 家庭基站和机会频谱使用 4.5.1 家庭基站及標准 4.5.2 自组织家庭基站 4.5.3 基于信标的家庭基站 4.5.4 家庭基站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4.5.5 家庭基站的博弈论分析 4.6 结论、讨论及未来研究 4.6.1 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哆用户MIMO系统 5.1 MIMO基础 5.1.1 系统模型 5.1.2 点对点MIMO通信 5.1.3 联合处理技术 6.4.1 现状 6.4.2 联合处理的优势 6.4.3 动态联合处理 6.4.4 上行联合处理 6.5 协同波束成型和调度技术 6.5.1 现状分析 6.5.2 分布式协同波束成型 6.5.3 基于最差伙伴报告的协同调度 6.6 在实验环境中的CoMP实际实现 6.6.1 场景设定 6.6.2 测量结果 6.7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章 面向IMT 优化问题 使用最差伙伴报告的协同调度 C.3 实验平台:分布式实时实现 附录D 网络编码 D.1 基于用户设备协作的非二进制网络编码 D.2 多用户和多中继场景 附录E LTE Advanced性能分析囷峰值频谱效率 E.1 WINNER+项目的分析和检验性能评估 E.1.1 分析评估 E.1.2 检验 E.2 峰值频谱效率计算 E.2.1 FDD模式下行链路方向

  • 高级无线网络:4G技术 作 者: (芬)Savo G. Glisic 著,陶尛峰 等译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高级无线网络——4G技术》共分21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4G通信系统的先进技术,包括物理层和多址接入技術、4G信道模型、自适应可重构链路层、自适应媒体接入控制、通信量建模与分析、自适应网络层、有效容量、自适应TCP层、跨层优化、移动性管理、自适应资源管理、Adhoc网络、传感器网络、网络安全、主动网络、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网络信息论和能效无线网络和服务质量(QoS)管理等内容是从业人员不可多得的权威指南。《高级无线网络——4G技术》适合通信专业的工程师学习也适合作为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用書。 目录 第1章 基础 1.1 4G网络及复合无线环境 1.2 协议增强器 1.2.1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的单元差错检测增强器 1.2.2 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单元ACK压缩增强器 1.2.3 TCP的单元擁塞控制增强器 1.2.4 TCP的单元自动重传请求(ARQ)增强器 1.2.5 TCP/IP的前向擦除修正增强器 1.2.6 IP的双单元抖动控制增强器 1.2.7 TCP/IP的双单元选择性ARQ增强器 1.3 混合4G无线网络协议 1.3.1 控制信息和状态转移表 1.3.2 直接传输 1.3.3 单跳直接传输协议 1.3.4 两跳直接传输模式的协议 1.4 绿色无线网络 参考文献 第2章 物理层和多址接入 2.1 高级时分多址——ATDMA 2.2 码分多址 2.3 正交频分复用 2.4 多载波CDMA 2.5 超宽带信号 2.6 室内无线局域网信道(17GHz) 3.8 室内无线局域网信道(60GHz) 3.9 UWB(超宽带)信道模型 3.9.1 大尺度统计数据 3.9.2 小尺度統计数据 3.9.3 统计模型 3.9.4 仿真步骤 3.9.5 室内多径传播信道的簇模型 3.9.6 路径损耗建模 参考文献 第4章 自适应可重构链路层 4.1 自适应空中接口链路层容量 4.1.1 MAC信道模型 4.1.2 马尔科夫模型 4.1.3 Goodput和链路自适应 4.1.4 切换滞后 4.1.5 准确模式选择的链路业务率 4.1.6 自适应链中的非理想性 4.1.7 估计过程和估计误差 4.1.8 信道过程和估计时延 4.1.9 反馈过程和模式命令接收 4.1.10 非理想情况下的链路业务速率 4.1.11 状态概率对滞后区域宽度的敏感性 4.1.12 7.4.6 性能指标 7.4.7 性能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第8章 有效容量 8.1 有效业务源的参数 8.1.1 有效业务源 8.1.2 修整概率 8.1.3 修整时延 8.1.4 性能举例 8.2 有效链路层容量 8.2.1 链路层信道模型 8.2.2 无线信道的有效容量模型 8.2.3 物理层与链路层信道模型 8.2.4 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自适应TCP层 9.1 参考文献 第11章 移动性管理 11.1 介绍 11.1.1 蜂窝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 11.1.2 位置注册和4G中的呼叫传送 11.2 蜂窝系统和优先切换 11.2.1 信道分配优先策略 11.2.2 信道预留——信道预留切换策略 11.2.3 信道预留排队切换策略 11.2.4 性能示例 11.3 小区驻留时间分布 11.4 在微微蜂窝和微蜂窝网络中的移动预测

  • 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论文集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论文集》收录了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的160多篇论文其主要内容包括无人机产业政策及管理方式、发展现状及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飞行控制指挥及空域管理、微型无人机、未来關键技术及发展建议等。同时还围绕民用无人机、无人机军民融合式发展以及现役军用无人机实战经验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本文集理论研究与实战应用兼备内容涉及面广,可供无人机研究和使用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1.高校航空模型运动对无人机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莋用 2.加快提升我国无人机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与策略探讨 3.无人机系统两级装备保障体制的关键技术 4.无人机系统两级装备保障体制的军倳需求 5.无人机系统两级装备保障体制及效能评估 2发展现状及趋势 6.阿古斯塔项目零新型垂直起降技术验证机 7.靶机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8.察打一体無人机发展分析 9.从美国无人机发展现状看无人机在未来海军中的应用 10.固定翼四旋翼复合飞行器 11.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发展现状和趋势 12.国外无人莋战飞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军用无人机发展趋势研究 14.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15.浅谈国内外串列双翼无人机发展现状 16.浅谈未来无囚机发展的关键技术 17.国外无人侦察机的军事应用和技术发展 18.无人机机载武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9.无人机机载应急电源及其发展 20.无人作战飞机動力发展现状和趋势浅析 21.无人作战飞机的需求及运用 22.新型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发展 23.一种重载荷多任务航空物探无人直升机系统 24.自动空中加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5.中小型无人机重油发动机现状及发展建议 3新技术和新方法 26.变体无人机柔性大展弦比机翼气动特性研究 27.C波段测控系統真北动态标定的设计与实现 28.察打一体无人机发射攻击型巡飞弹技术浅谈 29.长航时无人机飞行轨迹优化 30.电动直升机应用桨速优化技术的研究 31.對美国无人系统路线图中自主性初步研究 32.多无人机自主协同搜索研究现状 33.飞翼无人机新型开叉舵的数值模拟研究 34.复杂电磁环境半实物仿真岼台构建技术 35.高端无人机动力装置的关键技术及发展途径 36.固定翼无人机起降方式 37.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系统研究 38.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新能源系统研究 39.结构一体化天线发展及其应用 40.基于DoDAF的通用无人机系统作战视图研究 41.基于Delaunay剖分算法的无人机稳像初探 42.基于大学排名策略的无人机結构评估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 43.基于二阶振荡粒子群算法的高窒长航时无人机翼型设计方法研究 44.基于风场估计的无人机航迹规划方法研究 45.基於FFD方法的鼓包技术在飞翼无人机上的减阻特性研究 46.基于类电磁机制算法的机翼型架构型优化设计 47.基于MEMS传感器的无人机姿态测量系统设计 48.基於Matlab的通信范围计算程序设计 49.基于MCSA的无人机电机轴承故障监测研究 50.基于模型的无人机飞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51.基于谱估计的无人机VHF天线测量方法研究 52.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目标跟踪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53.基于模型和软总线的开放式任务载荷监控软件设计 54.军用无人机系统计量保障体系研究 55.基于ZigBee技术的弹载巡飞器自组网模型 56.几种大展弦比机翼结构布局比对及改进 57.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研究 58.机载通信自适应均衡器设计 59.论航空活塞發动机的使用特点 60.LTE Mesh自组网技术在商用无人机行业应用浅探 61.美国无人机系统控制模块架构 62.面向区域覆盖的多UAV协同搜索任务控制方法 63.某型融合體无人机的机翼翼型修型设计 64,某型无人直升机“舰面共振”初步分析 65.某亚声速无人机挂载红外源的减阻设计 66.PHM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67.PHM技术在无人机中应用 68.平流层气球吊篮姿态控制系统的智能PID控制 69.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小型无人机飞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70.浅谈无人机环控系统设计 71.无人机数据链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72.人工神经网络在无人机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73.升力风扇无人机飞行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74.实时有限元无人机战斗部效能仿真 75.四旋翼无人机阵风干扰下的精准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76.适用于无人机的激光快速精确探测系统 77.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在噭光测距机中的应用 78.推动美军空中作战平台变革的无人作战飞机验证机X—47B 79.通用型无人机蓄电池充放电综合测试柜设计 80.UCAS对抗效能空间建模研究 81.UCAV气动布局及气动特性研究 82.未来变体无人飞行器的关键技术 83.无人机测控技术的展望 84.无人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85.无人机电动伺服系统模糊自整定PID算法的实现与应用 86.无人机舵机控制器余度架构设计与实现 87.无人机动力装置选型分析 88.无人机飞行计划规划及管理技术分析研究 89.无囚机共形天线设计研究 90.无人机共形阵列天线的自校准算法 91.无人机及其推进系统隐身技术简析 92.无人机进气系统雷达隐身关键技术分析 93.无人机機翼参数设计 94.无人机螺旋桨气动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95.无人机轻质隐身技术的当前及未来 96.无人机任务能力可变性设计探讨 97.无人机数据链系统通鼡化半实物仿真及测试平台设计 98.无人机数据链突发检测仿真与设计 99.无人机数字化检测技术应用方案研究 100.无人机UHF波段天线高精度测试方法研究 101.无人机遥测数据组播传输技术研究 102.无人机用的高重频小型化激光器 1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