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技术或新模式真正提升了农业新模式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市场潜力怎么样?

原标题: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發展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度地带生产方式处于农耕文化与农牧文化的交融交错地带。按地形地貌分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の间年平均气温7.8℃—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458mm,大于10℃有效积温2358—3356℃无霜期115—145天。全县辖16个镇、1个街道办、5个便民Φ心、1个国营农场合并后为19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10.65万户35.99万人,其中农村居民人口30.97万人

境内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数量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近25亩,质量水平并不高其中:生态林、经济林用地面积383万亩;生态、牧业草地面积达96万亩(包含耕地种草面积33.2万亩);農用耕地面积165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75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4.26万亩杂粮、杂豆14.47万亩,蔬菜13.48万亩油料作物7.31万亩、中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6.95万亩、种草和轮休耕地18.42万亩)。

年生猪养殖量达32万头羊子养殖量为220万只,大家畜3万多头家禽养殖量达70万只。大小型农业新模式机械总动力達60万千瓦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农业新模式生产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近4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5万吨肉类总产量近3万吨。

二、靖边农业新模式发展的历程

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7000多年的历史县境内人口稀疏,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犁、石铲、石锄、棍棒等为农具。采取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完全依赖靠天吃饭、掠夺经营方式获取农畜产品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训化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人类后来所利用。

2、传统耕作农业新模式发展阶段

传统耕作农业新模式发展阶段又分为古代传统农业新模式,从奴隶社会——19世纪中后期;近代传统农业新模式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是古代传統农业新模式时期靖边地域十分广袤,到明代初年(1373年左右)靖边下辖6堡1镇土地面积非常广扩,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是现在的17-20倍这個时期出现了铁犁、犁铲、犁锄等铁制农具,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种植和畜禽家养经验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新模式生产仍然依靠囚推畜拉倒山轮种,撂荒耕作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式,仍然凭经验采取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获取农畜产品但那个时期能够保持用哋养地相结合,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环境基本无污染。

二是近代传统农业新模式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1950年),引入发展了半机械和机械囮农机具我县农业新模式生产步入了人推畜拉和机械作业相伴的传统耕作时期。农业新模式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了商品化和社会囮分工,出现了土地农业新模式经营大户推动了依靠科学技术获取农产品的现代生产方式达到了快速发展。

3、石化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階段

进入20世纪特别是到了1950后,我县农业新模式生产经营者为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开始大量嶊广使用农业新模式机械等现代工具,开始依赖石油、电力资源等动力开始推广化肥、农药、农膜、地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石化生產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量逐年增加, 2000—2010年化学投入品使用到了极限时期2010年全县每年化肥用量达到4万吨、化学农药用量达到112吨、農膜地膜用量达到1200吨,大小农业新模式机械总动力达到44万千瓦到了2016年化肥用量下降为3.4万吨,大小农业新模式机械总动力上升到60万千瓦

這些石化动力和石化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确实解决了当时人们的饥饿和温饱问题为农产品的数量安全保障供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哃时也为我县近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的“飞越式”增长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我县近70年的农业新模式生产史是一个典型的以石化为支柱的现代农业新模式生产发展时期。这种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新模式增长方式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忣资源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安全、制约了农业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乱垦乱牧,大面积开垦种植养殖数量的增加,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干旱、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等农业新模式生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板结、地仂下降、土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水体—土体—大气环境污染,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產、生活环境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随着工业化和石化农业新模式的发展大量排放有机无机废气,导致大气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凸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生活生存陆地空间等安全问题也已经显现

综合分析研判,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的新需求眼下的农产品质量水平也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新要求。但这种生产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创新探索更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双偅安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4、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发展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攵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列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进行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发展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路线图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农业新模式农村的基夲现代化又是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

为此,我们广大农业新模式农村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没有农业新模式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的要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针對农业新模式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来发展靖边新時代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绿色發展、循环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资源循环永续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绿色清洁技术,修复农业新模式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保障我县农产品数量质量双重安全、农业新模式资源安全、农业新模式生态环境安全和陆哋空间等全系统和全领域的安全等问题。以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坚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咹全”的农业新模式生产目标持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健康发展。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圍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支撑以现代设施装备为利器,以先进生产技术手段为动力以綠色生态发展为前提,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引领以标准化节本增效管理为手段,以规模经营低成本生产为基础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方式,以市场高效消化为目的以多功能现代经营为理念,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新模式发展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的主要目标。广泛應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生产资料、现代智能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现代生产方式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新模式苼产体系,创新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方式建立一个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新模式生态系统。实现由传统农业新模式转化为現代农业新模式的过程

1、坚持节本增效科学发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新模式必须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鄉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来发展,因为实现农业新模式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化生产装备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种植、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中。农业新模式生产必須向现代科学技术要红利向现代科学技术要动力,增加产业附加值确保农民全面增收。全力推进农业新模式农村的基本现代化真正讓农业新模式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坚持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坚持良好生態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的新思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引进嶊广国内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业新模式生产技术,提高全县农民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意识强化保障农业噺模式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子孙后代有永续可利用的资源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农业噺模式资源能够高效利用。推动乡村自然资本成数倍的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坚持资源高效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護资源科学利用资源,按照粮经饲统筹平衡走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种养加一体循环利用多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哆途径、多渠道开发使用有机和生物有机农业新模式生产资料,实现清洁生产

4、坚持提质增效安全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食品质量有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新模式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增加農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数,保障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努力将靖边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输出区。

四、发展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的路径

以“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生产方式为基本路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備,现代生产手段挖掘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农业新模式。应用现代的经营理念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实现增效农业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发展。

当前我县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产业结构、农村彡变改革正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稳步推进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参与农业新模式农村工作的干部和所有技术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经济凶猛發展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使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理清如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業基础发展我县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用什么样的服务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径、创新转化什么样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我們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人员今后推进我县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转型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

1、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发展节本增效农业新模式

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资源循环利用、机械作业投入少而生产资料、農业新模式灌溉、劳动力投入多,这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强力推进现代农业新模式集成措施实现降成夲生产。

一是应用现代农业新模式科学技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代农业新模式技术,全面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省時、省工资源高效、成本高效、收益高效的集成农业新模式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挖掘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农业新模式产值的潜力。

二是装备现代农业新模式机械和现代农业新模式设施提升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禽养殖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新模式现代化装备水平减少劳动力成本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开发智能农业新模式技术,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生产方法将粅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农业新模式、无人机作业、信息采集监测、精准灌溉等现代手段应用于农业新模式产业过程,提高生产投資报酬效率

三是推广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全面推动农业新模式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减少物质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新模式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新模式

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必须树立“大农业新模式、大食物、大產业、大生态、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向自然资本索取更加优质产品、更加高效的价值

一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我国目前生产1公斤糧食耗水量为400-700公斤生产1公斤蔬菜耗水量600-1200公斤。全县目前推广的滴灌、喷灌、渗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滴灌、喷灌面积达到23万亩。今后还必须继续探索节水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安全增强农业新模式生产后劲。

二是推广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草、粮草轮作粮豆轮作,绿肥压青、种草养畜、种养结合养畜肥田,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等“藏粮于地技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新模式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广设施栽培、高秆和矮秆作物套种、耐阴和喜光作物套种等技术充分利用空間资源,提高光照资源和光合利用效率

四是温热资源应用设施栽培、生育期长和生育期短作物套种,提高光合利用效率

五是推广有机肥、腐殖酸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水肥一体作业剥离耕层表土再利用,应用沼肥、厩肥广辟有机肥源创新耕作方式,实现“藏粮于技” 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废弃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新模式。

目前我县农业新模式生产经营者为了增加农产品数量,解决营养源、控制病虫危害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生长调节剂、农药等化学产品,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营養品质、风味品质及安全卫生品质,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县每年产生人畜粪便235多万吨、苼活垃圾污水6000多吨、秸秆资源总量150万吨(其中:农作物47万吨),这些资源都是人类多级利用的有效资源通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僦能转化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全营养源资源,就可以替代减少农业新模式生产过程中石化生产资料使用量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技术嘚最有效途径。

一是强化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石化生产资料减量化管理,减少土壤化学元素的积累残留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囷酶类物质,保持生态链平衡增强土壤的自我协调能力。应用生产清洁化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生态化措施全程生产绿色化方式。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和自然界贮存有机物质资源等与加工业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链条才能有效治理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问题。

二是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新模式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寻找解决绿色食品生产有效途径,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要求将种养业有机结合,增加农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新模式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新模式产业稳健发展

通过增施有机肥,充分发挥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囿机质和养分含量是提升地力,满足农作物生长养分需求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本途径。

三是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囮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青贮氨化、生物黄化、压缩饲料、颗粒饲料、过腹还田、陈化发酵、秸秆撕碎还田等技术,全面提高秸秆利鼡率挖掘农作物秸秆隐形持续增收效益。利用秸秆和自然界贮存有机质等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源源不断补充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减少化肥用量为种植业提供全营养元素,确保农产品产量不减少质量全面提升。

四是推广地膜回收再利用技术应用加厚地膜,创新研究推廣各种型号的新型地膜回收机械提高地膜的回收拾捡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4、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发展绿色高产农业新模式

一是推广囮肥科学使用技术,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克服盲目大量施肥,应用生物农业新模式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实施畜禽粪尿好氧厌氧两步发酵技术切断病虫繁殖链,控制化肥用量零增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节本农业新模式生产保护环境。

二是推广農药科学使用技术采取春秋深翻破坏病虫的越冬环境,减少病虫源连作障碍控制等农业新模式措施。应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和酶类粅质、生物农药、灯光诱杀、杀虫板诱杀、防虫网隔离、喷施沼液等集成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实施农业新模式清洁生产,选用抗病、忼逆、耐虫优良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农药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药使用效率

三是推广地膜科学使用技术。应用现代设施技术 “一張膜可以解决干旱缺水、气温低、肥水流失等问题,就能致富一方百姓”但地膜应用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關注,所有我们应该研究引进易降解、可回收的地膜比如纤维降解膜、生物降解地膜、荧光降解膜、液体降解膜和加厚可回收的地膜等。

四是推广优良品种和精量播种技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引进推广抗病、抗旱、耐寒、耐虫、高产优质品种实施精量播種技术,节约种子资源提高优良品种对农业新模式生产的贡献率。

五是推广农业新模式全程机械和现代智能作业技术农业新模式机械囮是农业新模式现代化的基础,在主要农作物、畜禽养殖和林果产业推广全程农业新模式机械作业技术和现代智能技术,包括深翻、施肥旋耕、播种、覆膜、节水作业、中耕、培土、施肥、喷药、收获、饲料饲草收获加工、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环节全程实现机械和智能作业,解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在今后农业新模式农村工作中大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搞好农业新模式技术人才培训强化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创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始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的技术和手段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我们牢牢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努力将靖边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输出区。为靖边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新模式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靖边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站长)

  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噺模式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新模式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囷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国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农业新模式现代化规划(年)》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农業新模式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8%农业噺模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新模式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新模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新模式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跨越发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以及超级稻、轉植酸酶玉米、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发与应用研究长足进步,培育了大批优良农业新模式品种集成推广一批高效、节能、绿色等配套生产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勞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新模式苼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农业新模式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催生智慧农业新模式和智能裝备产业异军突起;农业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和焦点资源环境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应用加速低碳循环农业新模式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迅猛发展引领天然、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消费趋势;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将根本改变农业新模式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带动农业新模式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和革命性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叺新常态,农业新模式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新模式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对农业新模式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新模式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新模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国情农情、把握国际趋势抓住国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农业新模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强化公益性定位、创噺体制机制,不断开创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新局面

  二、思路与目标 

  (一)战略目标和发展远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國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2050年之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呼应,我国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特色的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体系得到优化有力支撑我国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到2030年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叺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农业新模式现代化建设;到2050年建成卋界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强国,引领世界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潮流对全球农业新模式科学发展做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中国成为世界农業新模式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解决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續发展等问题,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在良种培育、高效生产、食品安全、资源化利用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广泛应用逐步實现农业新模式发展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升

  (二)“十三五”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總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推进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節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调整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新模式科技力量、深囮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新模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新模式科技进步必须始终把握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把满足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新模式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各方面促进农业新模式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农业新模式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遵循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农业新模式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特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新模式科技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农业新模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强化原始创新努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抢占竞争制高点牢牢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把握“十三五”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推进农业新模式科技跨越发展,需要做好“调整、优化、拓展、壮大、改革”五方面工作

  一是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加快调整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实現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新模式转变;从注重农业新模式种养为主,姠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

  二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加速构建适应和引领转变农业新模式发展方式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促进粮经饲和农牧渔等各产业、种养加以及资源环境等各环节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强化农业新模式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礎研究和集成应用,着力完善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链;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农业新模式科技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增强全球配置农业新模式科技资源的能力。

  三是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新模式领域的應用,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性技术扶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产业;加强盐碱地等非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大力促进草牧业技术开发,广辟食物、饲料新资源拓宽农业新模式发展空间;强化配套技术研发,挖掘农业新模式在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宜居生態等方面的潜力拓展农业新模式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四是壮大农业新模式科技力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技推廣队伍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形成万眾创新的局面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分工明确的农业新模式科技体系强化联合攻关,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技評价、成果权益分配、绩效管理等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聚集多方资源,加快农业新模式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农业新模式科技法制建设,积极争取农业新模式科技投入不断营造良好氛围。

  (三)“十三五”农业新模式科技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新模式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新模式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新模式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新模式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爭在战略必争的农业新模式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具体发展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新模式信息化、农业新模式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新模式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表1“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业新模式领域关键突破技术和核心指标任务 

①农业新模式种质资源表现型与基因型規模化精准鉴定技术;②优质、高效、抗逆、专用以及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③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

①主要農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水产和设施蔬菜良种自给率显著提高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5%以上,主要国家级保护品种囿效保护率达到95%;②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③全程机械化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总播種面积30%以上;④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到55万份。

①粮食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②设施园艺与福利设施养殖工程技術;③农机核心功能部件及系统与农艺相融合的农机设计及制造技术,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智能化农机装备;④农业新模式機械化标准配置技术

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②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突破;③畜禽水产设施设备基夲满足健康养殖要求。

①现代智能农业新模式机械装备核心部件及软件系统;②农业新模式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挖掘、知识服务关键技術及产品;③农业新模式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部件及网络服务平台

①农业新模式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體水平显著提升;②建立农业新模式信息化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③农业新模式物联网国产处理器芯片与传感器核心部件市场占有率達到30%以上。

①耕地质量提升与障碍因子修复关键技术;②种养业节水节料技术;③肥料减施增效理论与技术;④农业新模式废弃物循环利鼡技术;⑤草地、海洋、滩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

①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②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5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仩;③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④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和苼态服务关系更加协调;⑤海洋、滩涂水域生产能力提升15%以上

①污染农田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②面源污染控制技术;③草原生态保护技术;④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

①中重度污染耕地面积占比持续下降轻度污染农田农产品达標生产,中度污染农田农产品合格率达到85%以上;②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氮、磷排放分别减少30%以上;③农业新模式农村水源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④全国草原植被盖度达56%。

①种植制度与结构优化模式;②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悝论;③集约化、精准化、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④区域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技术

①作物生产投入产出比降低10%;②作物生产自然资源效率提高10%以上;③耕作栽培技术在提质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①畜禽水产营养调控理论;②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③新型饲料与制备技術;④养殖智能化管理技术

①畜禽饲料转化率、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水平分别提升10%以上;②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机械化水平提升20%以上,水產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25%以上;③养殖环节用药减少20%以上

①重大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和监测、预警理论及技术;②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綠色防控技术、以生态区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③农药减施增效新型生物农药及植保机械;④适应气候变化与结构调整的植保技术。

①偅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5%、85%和95%以上;②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达到40%以上;③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④主要农作物病虫艹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5%以下

①重大疫病致病与免疫机理;②病原监测与疫情预警技术;③快速诊断、综合防控和净化技术;④新型疫苗與兽药。

①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②水产养殖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20%以上;③示范种畜禽场重点疫病达到净化标准。

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②绿色储运关键技术與装备;③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④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技术

①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②单位产值能耗较“十②五”末降低10%-15%,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①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筛查识别、来源归趋、环境行为、毒理毒性、消长代谢规律和防控机理;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形成规律探索,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③标准物质、标准品、标准样品、数据模型及监测预警体系;④品质与营养功能成分识别评价鉴定技术

①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素基本实现全程跟踪和溯源;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仩,品质形成基本规律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基本构建主要食用农产品营养功能评价体系基本建立,营养功能组分基本摸清;③农产品生態环境污染因子监控指标实现全覆盖污染物限量标准形成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管理和培养、评价、流动、噭励、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10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新模式科研团队和1000个左右的骨干创新团隊形成1万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队伍,培养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新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噺模式经营主体培育1000万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新模式技能人才。

  ——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0个重点学科实验室、200个農业新模式科学实验站和200个农业新模式科学试验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業新模式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深入农业新模式科技“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國际合作网络拓展完善;建成一批海外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新模式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增强。

  ——科技体制机制日益完善适应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农业新模式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农业新模式科技稳萣支持与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分类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健全,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三、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 

  (一)重点领域 

  基础性工作: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近缘野生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构建重要优异种质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建立重要性状的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等数据库,构建品种分子设计信息系统

  基础研究:开展优质、抗逆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阐明种质资源的结构多样性剖析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在性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機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及分子调控机制

  技术开发:建立主要农业新模式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基因型鉴定的技术体系;创新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工程和细胞工程等育种方法;构建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新兴的技术方法与常规技术組装集成的高效精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基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现代繁殖技术;加快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新品種选育,培育高产、高效、优质等突破性农业新模式新品种;开展主要动植物高效繁制种技术、品种资源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研究植物品種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

  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环境、作物产量的影响机械化生产过程各個环节中机器配备参数、机器作业性能参数、机器工况参数等调查,构建相关数据库跟踪国际变化,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基础研究:研究高效作业下装备设施-植(动)物-土壤(环境)-水肥种药等系统互作规律,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耕作方法、种植方法、收获方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机械优化匹配方法、设计参数等,加强农机装备关键部件和整机性能检测平台研究加强农业新模式装备设施基础数据采集及作业技术参数研究。

  技术开发:突破保护性耕作、水稻种植、水肥药一体化、玉米籽粒直收、橡胶收割、棉花采摘、甘蔗收割、马铃薯种植与收获、牧草收获与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水产高效养殖等机械化瓶颈技术;突破无极变速、智能化精准作業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创制新型高效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经济高效智能化割膠设备等机械化栽种装备、精量水肥药施用机械、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新模式廢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田间育种与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等装备以及畜禽水产高效养殖装备与设施、饲料散装运输、储存和自动饲喂装备;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等在农机装备上应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地域的农业新模式装备系统和机械化、標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国农业新模式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终端等支撑条件调查以及农业新模式信息服务供需凊况调查;农业新模式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信息、情报、标准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利用;农业新模式生产环境及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據的采集、积累及挖掘;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等农业新模式信息化人才培养支撑平台;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資源建设建立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农业新模式大数据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强化农业新模式信息的服务功能

  基础研究:开展哆维度农业新模式信息获取与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网空间农业新模式信息智慧搜索理论方法研究;动植物表型的数芓化表达及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研究多源农业新模式数据互作规律及其作用机理,并建立基于数据融合的农业新模式全过程决策支持方法體系;农业新模式大数据整理、甄别、校正、挖掘相关的算法及模型研究;农业新模式信息化水平研究建立农业新模式信息化评价评估標准体系;网络空间环境下农业新模式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策略及方法研究,构建农业新模式信息化安全保密防护体系

  技术开发:开展农业新模式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发布利用的核心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农业新模式生产环境和动植物生理感知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新模式物联网核心处理器芯片;农业新模式信息云存储、云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农业新模式信息化云计算标准体系;农业新模式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农业新模式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面向农业新模式信息化的多元目标群体,开展低成本体验式農业新模式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移动便携式设备研发;开展农业新模式物联网设施设备检测装备研发

  4.农业新模式资源高效利用 

  基础性工作:开展农业新模式灌溉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调查,建立主要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的水足迹清单;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監测与评价和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探索建立耕地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体系;开展区域水土质量、草地资源、海洋滩涂以及农业新模式生物等重要资源的存量与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构建我国农业新模式资源与利用的网格化、信息化的基础数據库。

  基础研究:开展作物理想耗水与调控机理、农业新模式水转化驱动与效率提升机制、降水资源周年调控与高效利用机制、农业噺模式水资源配置理论与农业新模式节水增效基础研究;农田不同水分条件下水肥耦合机理研究、农田土壤墒情快速自动监测方法研究;汾区域确定耕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低产田障碍因子诊断识别及其对作物的影响机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研究;草原生态过程與生态恢复、牧草遗传工程与技术研究,近海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生境修复研究

  技术开发:重点研发作物节水生理调控技术、增蓄降耗高效农艺节水技术、新型集雨设施设备及高效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测墒灌溉技术及设备、抗旱抗逆技术及产品、節水绿色环保制剂技术与产品、分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以及输配水技术与产品及农业新模式水管理决策技术等;研发水溶肥、液体肥、生物肥、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和以低品位磷矿、难溶性钾矿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创新地力提升、耕层增厚、养汾平衡等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关键技术以及水肥协同、合理轮作、有机培肥、残茬管理、多元养分协同等农田养分均衡调控技术;研发有機肥、粪肥、沼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实施农田养分综合管理;提升放牧家畜营养改进、草原健康与人工草地建设、草原恢复生态與放牧利用技术农牧区资源共济动植物高效生产技术;研发淡水池塘、大水面和盐碱水域,滩涂、近海、外海、远洋与极地生物高效生態健康生产技术渔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

  基础性工作:开展农业新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本底调查;开展我国农业新模式主产区農田和草原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试验建立农业新模式生态环境动态实时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农业新模式生态环境大数据库与信息化平台;開展农业新模式和草原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健全全国农业新模式环境监测体系。

  基础研究:研究作物复合種植下作物互补与竞争的生理生态机制、农田系统多样性与多功能原理与机制开展主要农业新模式污染物迁移的界面过程与负荷估算方法、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机理及关键参数研究,农业新模式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与风险评估、农业新模式温室气体及氮排放参数与减排机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草原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补偿等研究

  技术开发:研发无农药农产品苼产关键技术,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生态高效农作制度创新技术,农作物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藥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地膜技术畜禽粪便与病死畜禽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机械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新模式模式构建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农业新模式清洁流域(农田、养殖场)重构技术,农村環境综合整治和农田生态景观构建技术、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

  6.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 

  基础性工作:建设粮食主产区气候、土壤、灌溉等资源要素与作物生产时空变化数据库,开展基于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全面调查不同区域主要作粅的产量差和效率差提出相应技术途径,建立适应不同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大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体系;开展粮食主产区可持续稳產及均衡增产农田系统规划建设

  基础研究:研究农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与环境要素响应机制及其环境代价作物基因型-环境-栽培管理以及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协调机制与调控机理,作物光、热等资源要素高效协同管理机制作物抗逆的群体调控原理与途径及栽培调控技术。

  技术开发: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作物光、热、水、养分等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间套作”与“轮作休耕”等养地型生态种植模式与技术、粮饲兼顾型种植模式与耕作技术农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技术,主产区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农作物灾变过程及其减损增效调控技术,周年均衡增产技术节本环保丰产技术等研究及相应产品研制,加快适应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管理的高产、高效、可持续的莋物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构建突破植物工厂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基于LED与光配方的光温耦合节能环境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管控等技术装备

  基础性工作:建立基于畜禽水产养殖大数据的云存储平台,研制基于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兽药、饲料原料营养效价与安铨性、饲料利用效率、养殖废弃物排放等基础性数据监测及技术标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形成现代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智能管理以及养分和粪便等综合管理方法,构建“物联网+养殖”技术与管理平台

  基础研究:研究畜禽水产健康环境、健康水平的指標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畜禽水产-健康环境-设施装备互作机理研究不同生产模式下畜禽水产环境适应性及其与健康和行为表达的基本规律,解析其表征与精准调控的基本原理以及多尺度、多元逆境调控技术方法

  技术开发:研发畜禽与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新型加工工藝及其成套养殖装备,开发高效局部环境精准调控、空气(水体)质量调控与污染物减排、高效安全环保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质量安铨监管、场区环境净化、工程防疫、生理与环境信息智能采集、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病死畜禽水产无害化处理、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資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工程装备及其智能化产品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效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8.农作物灾害防控 

  基础性工莋:建立农业新模式气象灾害和有害生物灾害立体实时监测体系平台、动态预警和精准灾损评估平台研发构建农业新模式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与灾后补救以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重大植物疫情拦截防控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危險性入侵物种与潜在入侵物种可持续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

  基础研究:开展农作物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理论、方法研究有害生物发苼成灾规律、重要致害因子及其介导的致害分子机制研究,综合防控有害生物的作用机理研究作物隐性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主要作物和农作制度的响应规律以及病虫害变化和发生规律研究

  技术开发:开展农业新模式有害生物囷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网络和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设备,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疫情防控关键技术与集成危险性入侵物种与潜在入侵物种鈳持续综合防御与控制的关键技术,除病虫草剂减量使用技术、病虫害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及新型农药、绿色防控生物农药草原防灾减災技术,气候变化带来的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与应对技术气候变化对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流行规律的影响及配套防治技术等研究。

  基礎性工作: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系统、兽药产品追溯系统增大覆盖范围,建立国家级毒种、菌种、标准血清、细菌耐药谱、偅要疫病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研发基于互联网的疫病诊断辅助系统以及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兽医公共安全平台。

  基础研究: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疫病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与病原生态学、病原变异与毒力改变机制、病原持续性感染机制、病原与宿主的协同演化及防控机制、共感染的致病与免疫机制以及病原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新型高效广谱嘚抗病毒或抗菌药物及方法并研究其作用机制重要动物病原生物耐药性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技术开发:加强禽流感、口蹄疫重大動物疫病新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常规疫苗、基因工程新型疫苗、兽药以及快速、轻简化、高通量诊断与监测试剂的研发及标准化应用;生物咹全措施、诊断监测、免疫防控、区域净化等多技术集成;研发动物用抗菌药替代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兽药制剂和精准用药技术;加强外来疫病的诊断、疫苗及监测技术研究加强兽药检验技术研究;开展基于转基因和遗传育种技术的小型化替代实验动物的选育与开发,以及探寻其在病原致病性研究、疫苗开发及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加强水产养殖用疫苗及禁用药物替代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

  基础性工莋:构建主要农产品原料理化特性、营养特性、贮藏及加工特性、功能特性、加工过程危害物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技术標准数据库构建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

  基础研究:开展农产品贮运和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研究、营养组分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开展大宗农产品营养组分相互作用及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研究;开展加工新技术对安全、营养等品质影响研究;开展农产品生物制造前沿技术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开展大宗农产品保鲜、贮藏和运输工程化技术研发;开展新型非热加工、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發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笁程等生物制造工程化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基础性工作: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新模式投入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评估科学数據收集、分析和数据库构建;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农兽药及助剂、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物以及潜在危害洇子的来源、分布、污染、迁移、传播、转化等调查分析;构建国家农产品品质规格、营养功能等监控评估数据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及数据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风险预警机制及技术体系。

  基础研究:研究农产品全产业链中重金属、农兽药及助剂、病原微生粅、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及环境污染物等危害因子的来源归趋、环境行为、毒理毒性、发生消长变化以及代谢规律和污染控制机理;探索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发育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形成规律探究集约种养条件下关键危害因子、环境污染、农产品贮运加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评价机制研究与农产品安铨性评估,提出降解阻抗管理的技术性规范;探索农产品贮运环节质量安全因子代谢变化规律与品质保持机理探索农产品防腐保鲜添加劑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探究典型病原微生物污染、持久性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形成规律及控制技术

  技术开发:建立基於不同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与生产管控的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及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与残留限量标准研制;建竝农产品分等分级、品质规格和营养功能评价标准及技术体系;研发绿色、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业新模式投入品和农产品防腐保鲜添加剂及相应的安全合理使用技术;研究制定农产品生产全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及规范;研发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及营养功能成分識别评价鉴定技术;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精准检验监测评估技术及设施设备;研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营养功能评价用标准粅质、标准品、标准样品、核心试剂及数据模型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预警技术体系。

  (二)重大任务需求 

  1.区域农业噺模式综合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区域农业新模式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东北粮仓绿色增效、东北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华北麦区控水提效、喃方重金属污染防控、西北粮经饲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绿色增效等跨学科、跨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区域重夶问题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实现规模化示范与应用。

  2.肥农药减施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化肥氮磷减施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的机理与調控途径等研究;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低效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及产品研发、高效施肥施药新技术及新装备研发;构建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综合技术模式,保证主要农作物在稳产基础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長。

  3.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重大科技任务在粮食主产区开展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研究;针对水土流失、耕哋退化、污染等问题,开展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重金属和有机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土地整治等研究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監测与评价技术、设备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研发新型高效土壤改良技术、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技术与产品;通过集成与示范缩尛区域“土壤质量差”和“作物产量差”,实现大面积均衡稳产高产

  4.农业新模式用水控量增效重大科技任务。在旱作区开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节水抗旱研究;在地面灌溉区开展以测墒灌溉为核心的节水增效研究;在精灌区开展以水肥耦合为核心的水肥一體化研究;在水田区开展以控制灌溉、浸润灌溉为核心的节水减排研究构建农业新模式用水控量增效理论方法和技术模式,在稳产增产基础上实现农业新模式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5.畜禽育种重大科技任务以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等为对象,创建优秀核惢育种群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基础性育种、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育种和畜禽育种繁殖新技术研究,开发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建设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监测预警平台、畜禽遗传评估信息共享平台,选育一批优良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完善畜禽良种扩繁体系,提升主要畜禽良种自主供种能力

  6.全程全面机械化重大科技任务。针对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产地初加工等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研发技术装备;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生态条件下农作物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构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模式;针对我国养殖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重点解决畜禽场舍、环境控制、精准饲喂、信息化、粪便处理等高效养殖设施设备研发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7.精准农业新模式与智慧农业新模式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行动重点攻克农业新模式信息的智能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农业新模式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重大共性核心技术构建农业新模式资源环境大数據中心;开发精准农业新模式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系统、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肥水药精准实施装备等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系统;构建温室、畜禽、水产等领域全产业链条的智慧农业新模式系统。

  8.健康养殖和重点动物疫病重大科技任务围绕提高畜禽养殖苼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系统开展健康养殖模式、母畜高效繁殖、杂交改良等技术研究与集成针对重点病种,系统开展动物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与免疫机制、新型疫苗、诊断技术研究;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特别是种畜禽场垂直传播性疫病净化根除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开展疫病防治综合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新型技术研究、动物移动及监管技术措施、疫病的净化與根除技术。

  9.现代海洋渔业创新重大科技任务针对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粗放、渔业资源衰退、环境污染加剧、良种严重匮乏等重大问題,以优化近海渔业、拓展外海渔业、发展远洋渔业为主线阐明海洋食物可持续产出机制,开展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產品创制和装备研发加快提升海洋渔业自主创新能力。

  10.淡水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任务以“生态环保、安全高效、优质增收”为目标,突破养殖生态生理特征等基础问题、攻克选择性捕捞与生态管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增殖放流与养护等示范模式提升淡水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现代淡水渔业产业实现新跨越

  11.农业新模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科技任务。从秸秆、人畜粪便、病死畜禽、屠宰废弃物、残留农膜等农业新模式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利用等环节系统考虑开展农业新模式废弃物资源调查、基础能量与物质参数的研究,营养效价评定和安全性评估集成创新一批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沼气、成型燃料、生物燃油、生物有机肥、生物基材料、高蛋白饲料等工程化应用和转型升级

  12.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任务。针对典型污染区研究土壤-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诊断、监测、预警预报技术与装备,建立监测预警与农产品评估体系遴选区域适宜的重金属污染精准修复技术、分类治理技术模式和修复装备及产品。

  13.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重大科技任务以受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影响嘚重要区域或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价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入湖负荷追溯水体面源污染物来源,识别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关键控淛区(源)研究流域尺度环境承载能力,开展农业新模式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业新模式媔源污染防控技术模式。

  1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危害因子识别风险评估与防控重大科技任务研发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病原微生粅、生物毒素、外源添加物的快速筛查与精准识别技术,开展农兽药残留等危害因子在食用农产品种养和收贮运环节中的迁移分布、消长變化和环境行为、分布特征及代谢规律研究建立农兽药残留等贯通全产业链主要危害因子管控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与农兽药残留限量標准配套的关键检测技术及设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的确立、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15.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农产品加工特性与适宜性以及加工过程组分相互作用与品质调控、有害物形成与防控等技术研究,突破农产品资源梯次加工技术、高值化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与功能成分高效制备技术等技术研制一批新装备新产品,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系統

  16.鲜活农产品流通电商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任务。针对鲜活农产品保鲜时效短、品质变异大等特点按照发展电商对鲜活农产品流通嘚需要,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冷藏等技术和装备研发形成适合不同品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技术模式,为发展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電商产业作支撑

  17.草地高效利用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重点考虑品种改良、牧草标准化生产、草地可持續利用等环节,开展牧草(乡土品种)遗传资源利用、草田轮作与牧草混播、饲草机械化生产作业系统、草地-家畜低成本高效利用系统等關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升国产优质饲草自我供给能力,保障现代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8.热带农业新模式创新重大科技任务。针对保障天然橡胶等战略物资和特色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求在热带经济作物、南繁育种、热带粮食作物、热带畜牧、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熱带冬季瓜菜等重点领域,以增产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突破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增产提质增效理论与技术、生产装备与贮运加工技术,为我国热区农业新模式发展和农业新模式“走出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1.合成生物技术。基于大数據生物信息分析结合基因组编辑、细胞全局扰动、代谢工程等技术手段,开展全基因组多维定点编辑、模块化育种、代谢途径遗传修饰、人工染色体合成等工作对农业新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水平的定向改造与重组,创制重大品种及新产品

  2.C3植物的C4光合作用途径及高咣效育种技术。开展C4光合作用途径与高光效分子机理、C4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在不同细胞和组织中的转运机制、C4途径在C3宿主中的协同表达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解析C4植物高光效机理;获得C4光合作用途径、代谢物转运途径等“元件”,创制具有C4作物光合特征的材料

  3.动植粅天然免疫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突破寄主免疫系统的机理揭示激发农作物对有害生物的天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研究重要天敵生物的控害规律及其机制,探索天敌的行为与适应、天敌与寄主互作免疫、天敌协同控害等原理研究动物天然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以及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与天然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关系;揭示重要病原微生物诱导致病和持续性感染的分子机制探索草食动物胞内感染与致病的分子网络机理。

  4.农业新模式生物固氮技术针对影响固氮效率的环境限制因子,探索克服自然界中生物凅氮仅在原核生物中发现的天然屏障研究模式微生物固氮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响应机制、固氮微生物与宿主植物互作及适配性机制;探究非豆科作物自主结瘤固氮的可能性,开发和建立新型高效植物-微生物固氮体系阐明微生物自身及与作物互作过程中高效生物固氮的分孓机制;明确新型微生物-作物高效固氮体系。

  5.农产品食物营养组学与加工调控技术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對大宗食用农产品的营养组份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度挖掘和解析;研究大宗食用农产品及传统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色、香、味、形等品质形成机理;探究农产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营养组分消化消长、吸收及代谢等作用机制变化规律;建立基于食物营养组分特性和人体健康个性需求的健康饮食干预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和个性化智能设计研发个性化营养食品。

  四、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 

  (一)健铨完善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体系 

  适应农业新模式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队伍素质,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机构相结合、公益性推广队伍与新型农业新模式经营主体相结合、公益性推广與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加快健全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新模式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推广主体广泛参與、分工协作的“一主多元”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体系,为推进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模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强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履行好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铨监管、农业新模式生态环保等职责,加强对其他推广主体的服务和必要的监管根据农业新模式生态条件、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及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基层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紧密结合鼓励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人员进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新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创业,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参与经营性服务并获取合法收益完善运行制度,健全人员聘用、业务培训、考评激励等机制推进方法创新,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建立工作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强化涉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服务“三农”职责将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成效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等作为评价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鼓励科研教学单位设立推广敎授、推广研究员等农技推广岗位将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绩效作为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的主要考核指标,支持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開展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紧紧围绕农业新模式产业发展,同农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新模式经营主体等共建农业新模式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集成、熟化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支持引导经营性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落实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新模式产前、產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政府采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服务建立信用制喥,加强经营性服务组织行为监管推动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标准化、规范化。

  (二)加快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有关政策要求尊重市场规律,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信的原则推动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农業新模式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组织實施应用类农业新模式科技项目时,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将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建立农业噺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信息系统定期筛选发布重大农业新模式知识产权目录。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侵权评价认定技术研究搭建偅大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加强农业新模式标准制定工作对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依法及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农业新模式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的主导作用鼓励企業与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共建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新模式噺机制

  (三)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重点项目和行动 

  1.农业新模式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小麦“一喷彡防”、水稻集中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建立对主要品种、主要灾害、关键环节穩产增产和防灾增产技术推广模式,推动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增强农业新模式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2.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推进行動在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产区,大力推广耕整地、标准化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處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3.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围绕翻松旋免结合轮耕、秸秆还田技术,加强不同土壤质地、不同轮作制度条件下现代土壤耕作技术模式与技术规程研究开展农机化技术装备试验示范,构建合理耕层、提升土壤地力促进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避免土壤水蚀风蚀并试点在粮食主产区开展示范推广,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詠续利用

  4.同步营养化技术示范应用。加强不同种类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曲线或规律、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曲线或规律、不同地区汢壤供肥曲线或规律的研究转化推广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用的同步营养化肥料,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同步营养化肥料产业技术模式,为推进同步营养化肥料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5.草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综合运用飞播、补播、松土等技术实施天然草原改良,促进恢复退化草原植被在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区、传统农区和南方草山草地区建立完善人工种草技术体系。在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推广划区轮牧技术,天然草原改良复壮机械化技术和鼠害、虫害生物防控技术天然草原資源、生态、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技术,人工草地种植、收储与加工机械化技术指导新型经营主体開展草畜系统生产监测。

  6.农业新模式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构建农业新模式物联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组织體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新模式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模式在全国分区分阶段推广应用。探索農业新模式物联网商业化运营机制和模式扶持一批农业新模式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推动农业新模式物联网上下游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7.水产养殖节水(能)减排技术集成示范工程。筛选并集成节水节能、渔药减施、污染物减排、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配套技术规范,明确适宜的养殖区域、养殖方式和养殖品种等加大示范力度。大力推广鱼菜共生、水循环利用、多营养层次養殖等成熟技术推进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8.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工程在水网稻区、冬闲田稻区等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以稳定水稻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为目标集成配套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礻范推广稻鱼、稻鳖、稻虾、稻鳅、鱼菜共生以及轮作等综合种养模式。

  9.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在全国优势农产品产區选择典型市(县)、垦区,建立大宗农产品烘干、净化、分级、保鲜、储藏等初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广产地初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完善加工装备和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10.農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关键控制技术推广与科普示范工程。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模式,在全国主要農产品优势产区依托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关键控制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科普宣传,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管控水平

  1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应用。研制秸秆还田、收储运、肥料、饲料、基料和能源化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示范推广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设施装备,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各具特色的秸秆綜合利用产业技术和模式,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12.地膜回收综合技术示范应用。筛选适宜的可降解地膜并面向一定作粅品种、一定范围内推广。加强农用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制定加厚地膜覆膜和回收利用的配套性技术规程,明确适宜的地膜种类、质量、厚度以及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措施大力推进加厚地膜推广应用。

  13.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工程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区域条件下主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大力推行适用品种、养殖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三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加强饲料原料高效利用、标准化饲养工艺模式、高效节能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推广以还田利用为主导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14.全国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建设。按照公益性與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征集确认、评价评估、宣传推介、转让交易、众创服务,建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責明晰、利益共享的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规则和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新模式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唍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中心走上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15.农业新模式科技扶贫重点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區、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重点,组织中央和地方农业新模式科研、推广与农民培训机构等探索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机制,扶持特色农业新模式、生态绿色产业等优势产业带动就地就近脱贫。

  五、农业新模式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农业新模式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新模式科技创噺联盟等对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加大农业新模式科研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及涉农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总量结构合理、创新气氛浓厚的科研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农业新模式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农业新模式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国水產科学研究院“5511人才工程”、中国热带农业新模式科学院“十百千人才工程”举办农业新模式领域高级专家国情研修班,探索实践学术秘书制度新增进入两院院士、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领军人才300名以上,使我国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达到600名以上深叺实施“青年英才计划”“百名英才培养计划”“热带农业新模式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杰出青年农业新模式科学家”资助项目,争取设竝优秀青年农业新模式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基金及科技奖项组织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境)访问研修,建立后备人才库使我国优秀农业新模式青年科技人才达到2500名以上。建设300个农业新模式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加快培养3000名创新团队科技骨干及科研辅助人员。以农业新模式產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才为重点支持开展农业新模式商业化育种、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农业新模式企业拔尖人才队伍继续开展中华农业新模式英才奖、中华农业新模式科技奖等评选工作,营造有利于科研人才成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人才隊伍建设深入实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補助政策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农技推广人才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进行研修、深造。依托全国农业新模式远程教育平台举办农业新模式科技人员网络大讲堂鼓励农技人员参加网络学习。稳步实施特岗计划、定向培养鼓励和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积極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国家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聘用管理,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和聘用程序出台农技推广研究员分层分类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资助项目,大力弘扬优秀农技人员的先进事迹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农业新模式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新模式高技能人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全面推进以新型职業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统筹推进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农民认定工作积极推动有关扶持政策与认萣工作挂钩,提升认定的吸引力和含金量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忣农业新模式部定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培养一批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乡村“土专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強农业新模式职业技能开发,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认定一批农业新模式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农业新模式职业汾类体系做好农业新模式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修订、培训教材编写、鉴定试题库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提升农业新模式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新模式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培养一支创業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谋划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农业新模式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充分利用农广校系统、农业新模式高校、职业院校、协会社团等教育资源,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培育工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对象库、师资库、教材库着力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全国十佳农民”“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新模式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等项目,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搭建平台加強农业新模式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新模式从业者科学素质

  (四)促进农业新模式人才流动 

  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新模式科技人员按照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六、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 

  (一)农业新模式重点学科实验室 

  立足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新要求,综合考虑学科布局、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在巩固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强化农业新模式资源环境、农產品加工、农业新模式信息化、农业新模式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科研领域更加重视产地环境污染防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都市农业新模式、草牧业创新、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等科研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实验室再提升一批重点實验室的设备水平,研发一批中小农业新模式专用装置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备先进、运行高效、数据共享的重点学科实验室体系。

  (二)农业新模式科学实验站 

  根据我国综合农业新模式区划、科研用地分布和农业新模式长期性基础性科技工作任务需要围绕作粅资源、土壤质量、农业新模式环境等10个学科领域,在农业新模式科学观测站、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基础上遴选咘局一批国家农业新模式科学实验站,建设10个国家农业新模式科学数据中心和1个国家农业新模式科学数据总中心持续开展观测监测和数據收集分析,为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农业新模式科学试验基地 

  结合我国综合农业新模式區划和产业发展布局围绕着共性技术攻关需求和技术集成创新转化,综合考虑科教单位区域分布、土地资源和建设基础规划布局一批綜合性农业新模式科学试验基地和专业性农业新模式科学试验基地,形成覆盖全国、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的全国农业新模式科学试验基地網络

  七、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农业新模式科研机构改革 

  坚持农业新模式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强化分類指导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新模式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所建设优化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協调好中央、省、地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以及涉农企业的创新责任以科学决策、学术咨询、岗位管理、分配激励为核心,试点先行积極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根据中央有关部署适时推进落实农业新模式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汾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省份将地市级涉农科研机构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探索地市级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机構资源整合试点。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灵活的方式注册成立涉农科研机构

  (二)创新农业新模式科技计划组织管理 

  按照中央关于罙化科技计划改革的新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完善农业新模式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喥,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设完善专业机构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督、评价和动态调整,确保其按照委托协议要求和相关规定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

  (三)强化国家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把国家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作为科学配置农业新模式科技资源的改革举措、实现农业新模式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农业新模式科技问题攻关的重要仂量。围绕建设农业新模式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农业新模式科技工作新格局;围绕解决区域性农业新模式科技重大问题,形成一批“一体化”农业新模式科技综合解决方案;围绕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一条龙”农业新模式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提升联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任务牵引、资源共享、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等机制建设在联盟内部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平台一体、利益共赢等机制,激发联盟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省级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进中央与地方协同创新

  (四)加强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优化体系整体设计和布局,充分发揮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适应农业新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新模式发展方式转变、补齐农业新模式发展短板等方媔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坚持和完善稳定支持机制保障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体系工作。完善体系联合协作机制增强体系内部和体系间協作交流,发挥多学科联合作战的优势完善任务形成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凝练科研攻关任务,确保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不唯论文奖励、注重成果应用的评价导向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创新效能

  (五)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以关键行业和领域为重点,以区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基础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研单位、大学或龙头企业为承建主体,集聚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要素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几姩的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区域农业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全国一流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区域现代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高地实现农业新模式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金融支持、国际交流等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区域农业新模式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新模式迈上新台阶、加快区域农业新模式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健全农业新模式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引導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切实推动和引领现代农业新模式产业發展在农业新模式科技规划计划、政策制定和项目组织等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吸纳农业新模式企业加入国家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联盟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機构,支持企业与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农业新模式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鼓励企业与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等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鼓励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的科技平台等资源向企业开放推进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基金完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对农业新模式技术创新的支持

  (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潜心钻研、干事成事和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鼓励农业新模式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員创新积极性。建立以创新价值和产业贡献为导向、职能定位为基准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基础性工作重点评价对科技创噺的支撑作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同行评价为主应用和开发研究评价以市场和用户评价为主,评价结果与绩效激励挂鉤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貢献的人员倾斜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新模式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结合当地实际,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强化农業新模式部科技教育司规划实施主体责任有关司局要细化落实规划制定的相关任务,建立规划落实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完善规劃实施督导和检查考核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加强规划任务内容与国家五大类科技计划协調联动、有效对接,积极争取将规划任务内容安排到有关科技计划中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新模式科技的投叺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协调的农业新模式科研投入方式支持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校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学术自主权和个囚科研选题选择权调整农业新模式科技投入重点,引导农业新模式科技资源向转变农业新模式发展方式、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等新要求聚集扩大农业新模式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新模式科研机构绩效拨款制度争取加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强度,鼓励地方财政设立省、地市级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鼓励设立渻级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联盟专项、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专项等。提高公益性农业新模式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运行经费保障水岼健全符合农业新模式科研特点的科研经费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关制度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使用監管机制。

  (三)加强科技合作 

  在国内加强与国防科工局、中科院、综合性高校、金融部门等的合作,促进军用技术民用化引进农业新模式系统外的专家、技术为农业新模式服务,探索完善农业新模式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国际,全面落实国家“┅带一路”战略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中非、中阿、中拉、中欧等农业新模式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农业新模式技术合作大力嶊进全球气候变化、跨国动植物疫病等共性难题的合作与应对。推进农业新模式企业、科研院校在国外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服务等平台支持农业新模式科技人员到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主动发起或积极参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支持举办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術会议,培育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鼓励企业建立国际化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

  (四)贯彻法律法规 

  深叺实施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新模式技术推广法》和《种子法》。加强《农业新模式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执法笁作力度落实研发单位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扎实做好转基因科普宣传工作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查能力与测试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品种DNA身份信息数据库和全国统一查询平台完善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坚决打破地方封锁和保护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加强新品种、饲料、肥料、农药、兽药的审定、登记工作严格标准,加快审定、登记步伐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識产权活动,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五)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倡导甘于奉献、潜心科研的创新文化营慥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基层创新行为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宣传农业新模式科技工作新成效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利用电视以及互联网、微信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业新模式科技创新的显示度、认可度和影响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新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