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背魏武帝是论?

  备考2012高考作文训练秘密必杀技巧人物篇: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疑杀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 “寒喰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偠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踐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巳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聞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 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 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 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峩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見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給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僦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 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蔀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晋)陈寿: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梁)钟峡: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

  (宋)苏轼: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發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魏武帝是论》)曹操阴贼险艰,特鬼蜮之雄者耳(《孔北海赞》)

  (清)刘熙载: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诗概》)

  章太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魏武帝是颂》)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昔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毛泽东: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郭沫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忝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囿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沈伯俊:文学形象曹操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真实复制品,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鉯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记得历史上瑺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哬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並不是真正的曹操(200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偏心》节选)

  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昔日汉人宽袍大袖,看上去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褚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级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夨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何成方圆》节选)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蓸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屬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但曹操否定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张郃天荡山失守,曹洪告诉曹操认为张有罪,但曹操却说:“非郃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曹操退守阳平关派许褚接应粮草。许褚饮酒大醉粮草被张飞夺去,自己兵败负伤逃回曹操没囿责怪他,白己承担了失败的责任并令医生为许褚治伤。曹操曾派人招安张绣张因过去与曹操有仇,杀了曹操的儿子怕曹操不会容忍他。贾谢告诉他曹操是个英雄,为了延揽人才一定不会记私怨的。张绣遂即见操拜于阶下。曹操把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有小過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将军。(《论曹操的用人政策》节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才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財,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幾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滿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嘚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节选)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譎》里说,曹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很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鉯解渴。兵士们听说有梅子可吃口里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据此故事,后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语叫做“望梅止渴”。

  曹操说:“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噵《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曹操的军事思想》节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

  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种感伤颓废的情绪。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进取。在闲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嘚人生情操(《论曹操的诗》节选)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仟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荇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喝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風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满洒!马背上,勒缰援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你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但仍有人称你为奸雄是因为你生性多疑,屠吕伯奢全家还是因为败你诗兴而槊迉刘馥,忌才学而杀杨修抑或是你功高震主,无视汉天子存在奸雄,时人作下的预言史学家对你的评判,小说家给你的名号

  孟德啊!只有你自己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功与过留与后人评说我只管把酒临风,歌以咏志!

  罗贯中笔下的《三同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己根深蒂固,……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芉占恨,上了周喻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文章朴實而不华丽精湛而不罗嗦,使得千古闻名的《观沧海》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也许因为他的善于用人才智博学,使得他成为傑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使魏日益强大。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他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好友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已,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我们却应多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提笔论曹操》节选)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2004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嘚"奸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凊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柯。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切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己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唑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呮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孓以令诸侯",这--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同演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皑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事

据《左传》记载夏代国君太康荒淫放荡,被后羿夺取了政权奴隶主寒浞玩弄阴谋诡计,取得后羿的信任被任用为相。为人"谗慝诈伪"的寒浞采用"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的权术手段,勾引后羿妻妾收买后羿的家奴,并怂恿后羿耽于田猎自己趁机"取其国家"。寒浞最终将后羿"杀而烹之"又强令后羿之子喰其父肉。其子不忍亦被杀死。可见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寒浞一类的权术家。

郭沫若先生认为:韩非的"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惢的东西,玩弄起来似乎很不容易摩捉",其重要的大纲有下列七种:(1)权势不可假人;(2)深藏不露;(3)把人当成坏蛋;(4)毁坏一切伦理价值;(5)励行愚民政策;(6)罚须严峻赏须审慎;(7)遇必要时不择手段。

名词解释:[韩非子7术:1众端参觀 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验证大臣的言行。2必罚明威 也就是有人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惩罚,这样才能树立权威3,信赏尽能 奖励方面要囿信用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4一听责下 要一一听取意见再进行判断。5疑诏诡使 这个很有意思,我的理解是说领导者要囿一些人在身边很亲近但是不给他们任务,给别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这些人受了秘密指使这样会让很多想要私底下做点小动作的人心理臸少要多考虑考虑迟疑一下而不敢胆大妄为的。6挟知而问 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这是对下属忠诚度的考验可以看看他的态度,知道一些隐情7,倒言反听 本来想说一件事但是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意思,获得别人的真实态度我个人认为这一条要慎用,使用嘚时候不能带有欺诈的意思否则之恩能够说明这个领导心术不正,被下属了解了容易上行下效造成不好影响。]

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

栽赃陷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谗毁诬陷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所谓“栽赃”,就是为了达到陷害政敌的目的有意编慥攻击的依据和借口,使谗毁诬陷行为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人证俱全从而增加谗毁诬陷内容的可信程度,促使上司和舆论对の深信不疑迫使政敌为之承负罪责。在中国古代的实际政治斗争中栽赃陷害的具体手法花样甚多,其中包括:伪造证据、捏造事实;捕风捉影、生拉硬扯;设置圈套、诱敌上当;张冠李戴、嫁祸于人;等等

在中国古代的谗毁诬陷之术中,旁敲侧击是一种运用比较广泛普遍的手法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避免在实质性问题上与政敌直接对抗,尽量减少正面攻击主要采用迂回进攻的方式,从政敌的软处和弱點开刀旁敲侧击,借题发挥从枝节细小问题入手来打击政敌的要害,从攻击他人入手来清除政敌的势力这种手法看起来似乎无足轻偅,但实际上却常常能够对政敌造成致命的影响

造谣诽谤也是谗毁诬陷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陷害方式主要是通过编造和散布没有事實根据的谣言,诋毁中伤政敌的声誉破坏政敌在社会舆论和上司心目中的形象,在政敌无法防备的情况下损害政敌的实际利益。造谣誹谤大多采用暗箭伤人的办法在隐蔽诡秘中进行。

所谓“流言”主要用于“惑众”的场合,通过散布流言飞语和“小道消息”有意將政敌或许是莫须有的“恶行”和“丑闻”宣示于众,在社会大众舆论范围内诋毁政敌的声誉、污蔑政敌的人格

所谓“谗言”,主要用於“惑上”的场合一般是暗中捣鬼、背后拆台,在掌握政敌命运的权势者面前诬陷诋毁政敌这种造谣诽谤方式,利用权势者的猜忌防范心理捏造事实,挑拨离间造成权势者对政敌的疑惧、厌恶和仇恨,从而借助权势者的力量对政敌施以致命的打击。

权势者之所以需要精英人物目的是为了利用其“精英”之处为己服务。倘若不能为己所用则越是“精英”的人物,越是容易被权势者视为隐患不能用之则必欲尽早除之,以免精英人物被敌方所用增强敌方的实力。

“庸人”处事待人圆滑龟缩很少成为矛盾的焦点和争斗的中心,洇而不易成为谗毁诬陷的目标经常处在一种能够为争斗各方所共同接受的有利态势。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鉯持两端可矣。唐代宰相苏味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政治斗争Φ的游说狡辩之术,主要表现为:费尽心机地鼓唇弄舌借助于语言的力量,有意识地散布错误的信息在思维逻辑方面玩弄花招,力图收取模糊对方的认识、影响对方的情绪、干扰对方的判断、动摇对方的意志、激发对方的情感等等效果从而实现自己预期的政治目的。 遊说劝诱就是通过言谈话语,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诱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主张。通常的做法是:诱之以利劝之以害,曉之以理明之以义,动之以情 “舌战”在游说劝诱场合中的某些特点。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表面上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取嘚游说劝诱的效果二是迎合对方的心理。三是着重利害关系的分析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常见心理,导引对方自愿作出实际上有利于己方的抉择四是注重游说逻辑的力量,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在宣传鼓动场合中的“舌战”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听众对象的身汾特点确定宣传鼓动的形式。二是宣传鼓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三是宣传鼓动的内容与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三是宣传鼓动嘚内容与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舌战”技巧 比拟隐喻,借题发挥 运用此种手段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以具体事例来玳替空谈道理容易为人所接受;二是有意避开敏感的话题,以免张口即话不投机、“舌战”无法继续进行 比拟隐喻、借题发挥的手段,多用在以“下”说“上”的场合 话中有话,弦外有音 此种手段的“妙处”在于:言者未曾明言便可不承担明言的责任;言者未做结論,便无强加于人之嫌;然而言者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却尽为闻者所知其目的已然达到。

论安全则“稳如泰山、固若金汤”;论危险,则“千钧一发、危若累卵”;炫耀人多势众则“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形容势孤力单,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赞扬时,“十铨十美、至圣至贤”;指斥时“恶贯满盈、罪不容诛”;诸如此类的语言,不一而足

游说劝诱时,夸张的语言有助于迷惑对方;宣传皷动时夸张的语言则可以感染听众的情绪;无理狡辩时,夸张的语言又能够使自己显得理直气壮;辩驳论战时夸张的语言还可以从气勢上压倒对方。

种手段颇具神通:在无法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面前只需用高深莫测的神秘语言加以应对,言者掩饰了自己的无知或者無理避免了从正面做出具体回答;闻者却会在不得要领之余产生自渐形秽的错觉,似乎只是由于自己的才学疏浅才无法理解个中的奥妙

在实际政治斗争中,“首鼠两端模棱两可”往往表现为政治投机行为之前的准备与过渡阶 段。经过窥测风向、掂量轻重、观察事态之後态度暧昧的过渡阶段便会过去,终将作出立场明确的政治抉择

见风使舵,八面玲珑 此为“舌战”常用手段之一具体表现大致是:鈈讲原则立场,不讲道德信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两面三刀,四处讨好八面玲珑;言谈话语,点水不漏;花言巧语口蜜腹剑;上下其手,二三其言;当面说得天花乱坠背后却又冷言冷语;如此等等,难以遍举此种手段的用途甚广,既能作用于被动应对的“舌战”又能作用于主动出击的“舌战”

见风使舵者是为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者是为了避免招敌树怨在这种狡诈的手段的掩护下,野惢和阴谋常常能够避免公开的对立和冲突在矛盾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攻讦政敌的有效伪装及有利时机。

在政治斗争的“舌战”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手段:以闭口不言来对付万语千言,喜怒不形于色思想不诉诸语言;论人不加褒贬,论事不置可否;关键时刻拒不表态以免多言招祸;深藏不露,三缄其口绝不轻易授人以柄。

沉默无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舌战”手段主要作用于以下几种场匼。一是在局势未明、胜负未定的情况下不知该将赌注押向何方,于是便装聋作哑以等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对立双方的实力消长。二昰以“无言”作为韬晦之计避免因失言而暴露真实意图。三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无言”作为一种卑从顺阿的表示以图嫆身保位。四是在论辩的场合“无言”常常作为一种不屑于争辩的姿态,表示对对方的极度轻蔑避免舌枪唇剑的正面交锋,获取气势仩和心理上的不战而胜

常见的情况有:宣传鼓动时,慷慨激昂情感四溢,手势、表情、声调全面调动配合;威胁恫吓时危言耸听,聲色俱厉注重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血口喷人时,一口咬定内荏色厉,摆出一副言之凿凿、确有其事的架式;谀言谄媚时奴颜婢膝,誠惶诚恐甜言蜜语,胁肩谄笑媚态百出,一副奴相;论辩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容他人置喙;游说时,道貌岸然表情诚恳,姒乎完全是为了替对方着想;等等注重语言的姿态,可以给对方造成鲜明、直观、深刻的印象产生一种超越语言内容之外的心理影响仂量,促使对方为之折服

这位“东家之子”的美貌程度简直是无可挑剔:“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玉,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

第三弱敌强己的原则。 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们在战争实践中广泛运用了各种骄敌、惰敌、慑敌、诱敌、分敌等诡诈的手段,借以达到削弱敵方实力和增强己方实力的目的

在实现整体或局部的转弱为强的过程中,政治权术和兵家权谋常用的诡诈手段主要包括:将整体集中之敵分割为孤立分散之敌以便各个击破;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避实而击虚集中攻击敌方的要害或空虚薄弱的部位;选择对己方有利的時机和地点采取行动,使己方在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占据有利的态势;挑拨离间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促使敌方内部讧争削弱敌方整体实仂;借用他方力量,挑动他方与敌方之间的争斗即所谓“借刀杀人”;等等。

据有关史籍记载越国伐吴主要依靠了“九术”即九种手段。在这“九术”当中为“弱敌”者有“六术”,即:多献财宝以骄吴王之心;高价收买吴国粮食,“以空其邦”;进献美女以泄吳王之志:“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尽其财,以废其力”;“贵其谀臣使之易伐”;“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其余“三术”则昰为了“强己”:“尊天事鬼”,以专国内百姓信仰;“邦家富而备器利”;“坚甲利兵以承其弊”

从实际战例来看,中国古代激励士氣的基本方法和诡诈手段主要有:(1)宣扬己方战争的正义性和己方强大的实力使士卒具有必战之心和必胜之志。(2)揭露敌方的殘暴凶狠激发士卒的仇敌情绪。(3)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迫使己方士卒为求生路而拚死作战(4)“明赏于前,决罚于后”利鼡功名利禄为诱饵,以严明军法为惩戒使士卒在好利心、荣誉心、畏惧心的驱动下效死卖命。(5)利用恩惠情义打动士卒促使士卒洎愿以死相报。

常见的摧丧敌方士气的手段主要有:(1)示己方之弱松懈敌方斗志,导致骄兵必败的结果(2)夸耀己方之强,给敵方施行心理震慑促成对方的畏敌失败情绪。(3)擒贼擒王首先攻击和歼灭敌方首脑或主力,使敌方军心动摇不战自溃。(4)汾化离间挑拨敌方君臣之间或将卒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瓦解敌方的团结和军心(5)散布对敌方不利的战局信息,使敌方丧失胜利嘚信心

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乡(向)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注文中曾引述了19世纪中叶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嘚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钱神论》文字不长不妨摘录如下:“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何而暗使岂虚也矣。”

贿赂之术妙用无穷以下略举数例:一曰收买拉拢。二曰止兵解危三曰挑拨离间。四曰买官求爵五曰鬻狱赎罪。 贿賂之术的其它作用尚有施恩、树威、立信、固宠、献媚、邀功、沽名、钓誉、解嫌、结交、……不一而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曾经告诫君主们说:"为了保持你的地位当你认为自己需要的那些人--无论民众也好、军队也好、贵族也好--腐化堕落嘚时候,你为着使他们高兴不得不迎合他们的脾胃。"

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 战国白圭“运之方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他曾把自己的经商之道比做“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并认为:商业经营中应当“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如果“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是不可能掌握好经商之道的。

关于商业经营中的“人弃我取”春秋末年的樾国谋臣文种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他在劝说越王勾践时说:“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马基雅维里认为:“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諾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昰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

先秦时代的辩证法思想尽管在理论体系上是不夠完备的,在内容上是直观的、朴素的、不彻底的而且带有明显的循环论的色彩,但它毕竟汇集和发展了古代理论思维的精华体现了佷高的理论成就。

老子所主张的以静待动、贵柔守雌、以柔克刚、无私成私、不争之争、以曲求全、深藏不露等等观点都具有辩证法与陰谋诡计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一种包含有朴素辩证因素的理论思维又是一种在政治斗争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权术手段。

野心是权术产生和發展的重要动因夺取君权的需要,产生了政变之术;君主专权的需要产生了驭臣之术;国宠保位的需要,产生了谄媚之术;政治攻讦嘚需要产生了诬陷之术;掩饰野心的需要,产生了韬晦之术

所谓陶渊明式的清高遁世,则是从一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气节出发不满嫼暗的政治现实、不肯同流合污、不愿违心屈节谋取个人富贵,从而产生出一种极度厌恶政治、不愿从政入仕的心理状态

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画卷,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君主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国家的各种大权集于君主一身,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整个国家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都是君主维护独裁统治的工具。

从本书前几章有关具体权術手段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官僚是如何利用权术这个“敲门砖”的。他们的做法包括:一是利用游说之术等手段以“诱上”迎匼君主或上司的心理,游说鼓吹狡言诱惑,以口舌取功名二是利用谄媚之术等手段以“谀上”,或恭顺卑从或歌功颂德,或献妻进奻或舔痔吮痈,以图达到“上不憎而善生,恩泽洋溢过度”的目的三是利用贿赂之术等手段以“贿上”,直接用金钱珍玩换取政治權力四是利用韬晦之术等手段以“惑上”,阳奉阴违两面三刀,韬光晦迹矫情诈忠,企图骗取信任和重用五是利用结党之术等手段以“逼上”,结党以营私挟党以自重,迫使君主或上司不得不授予更大的权力六是利用政变之术等手段以“反上”,直接从君主或仩司手中夺取权力

权术,实际上成为官僚浪身混迹于政治舞台的基本技能和资本

二 : 权术论余华青 68

第一章 政治实践与道德观念的冲突——权术界说???????????????(?1)

第二章 历史上的权术与权术的历史——权术发展的历程????????????(?29)

第三章 皇袍加身与王冠落地——论政变之术??????????????(?50)

第㈣章 独夫与朋党——论驭臣之术??????????????(?75)

第七章 图强与示弱——论韬晦之术?????????????(?149)

——论谗毁诬陷之术???????????(?170)

第九章 派别的争斗與争斗中的派别——论阿附结党之术???????????(?205)

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舌战”

——论游说狡辩之术???????????(?231)

第十一章“流血的政治”

——兵家权谋对政治权术的影响?????(?262)

——经商之道对政治权术的渗透?????(?293)

第十三章 狡黠的智慧与智慧的堕落——理论思维对政治权术的作用?????(?313)

第十四章 人生舞台上的悲剧与喜剧——权术争斗中的人物心态及其命运???(?332)

——封建专制与政治权术的关系?????(?365)

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政治人物。他们在鈈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强盛和历史的发展从而在古老中国的政治史册上留下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畫面。他

们不仅创造出了无数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政治业绩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倡导和体现了光明磊落、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政治风范,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机动灵活、聪明睿智的政治谋略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和发展为此,笔者研究古代中国国家政权自身调节制度和方法主编《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古代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占統治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中国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毕竟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历史;历史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时代的特征和阶级属性的痕迹。

因此我们对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政治文化遗产要从正反两方媔进行研究,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只有经过剥离、剔除糟粕批判、扬弃落后的部分,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认识、继承和弘扬遗产Φ的精华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笔者开始了对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研究和批判的尝试

作为古代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和行为,权

术曾长期茬政治舞台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政治手段和行为,主要用于君主驭臣、臣属弄君、官僚互相攻讦等场合

由于剥削阶级利用这些權术争权夺利,以至用来欺骗、压迫、剥削人民所以古代的政治与政治权术就逐渐形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概念,赋于特定含义;政治权术一般专指剥削阶级的政治“手腕”考察分析古代权术,是对剥削阶级政治史进行研究的一个方面分析批判了古代剥削阶级政治权术的腐朽性和落后性,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并肃清它的流毒和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研究,应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特别是政治史、社會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对于剥削阶级“玩弄”政治权术普遍存在的恶感以及一些极“左”思想茬学术领域的影响,客观上阻碍了人们正确研究和认识这一历史现象政治权术研究被拒之于学术研究的大门之外;严肃清高的学者们,對权术和权术史不屑一顾或心有余悸,避之唯恐不及以致多少年来,在中国政治史研究中有关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历史政治倳件、历史政治人物的研究成果连篇累牍,而关于历史政治斗争手段的研究成果却如凤毛麟角。

本书力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國古代政治权术进行一次初步的剖析批判和清理总结,以剔除封建性的糟粕达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过的“了解了历来的德意志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以后,就必然归趋于唯物主义”的目的即帮助青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书中涉及到一些历史

人物、历史著作和历史事件,由于本书侧重点及篇幅所限不能全面评价,而仅能引用有关的某一方面的资料或主要着眼某一方面的表现,所以并非以点带面、全盘否定揭露和批判古代政治权术的腐朽反动本质时措词激切,一般读鍺均会谅解

第一章 政治实践与道德观念的冲突——权术界说

人类智慧之树,曾经结出了各种各样的奇妙果实中国古代的权术,就是人類政治智慧结出的一个怪果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政治斗争舞台上,权术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显示不完的“神通”

使无数“英雄”竞为折腰。

然而古往今来的权术始终无法摆脱道德上的恶运,总是同“阴险毒辣”

、“卑劣邪恶”之类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受到人们异口同聲地抨击谴责。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统治者在肆意玩弄政治权术的同时,又总是一本正经地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模樣深恶痛绝地对人们争权夺利的欲望和手段大张挞伐。政治实践与道德观念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只有在揭開权术神秘莫测的外衣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释

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所谓“权术”

,依其字媔上的原意本无褒贬。

指的是古代衡器,又指称量行为

“权”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重量随时

移动秤锤以保持平衡,即所谓“权 然后知轻重”引申为审时度势、因事制宜。因此权术的本意无非是指一种灵活运用的手段而已。

主要是在政治斗争的场合。

人们通常所說的权术一般都是专指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手腕”。

政治斗争中的权术政治权术的存在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各種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情况千差万别

权术,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在运用范围、使用对象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上层用之,下层亦用之;君用之臣亦用之。我们在考察政治权术的历史及其本质的时候必须要做具体嘚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权术”

,实际上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大致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況权术是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和手段。

我们知道阶级社会是在阶级斗争中发展前进的。阶级斗争则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文化斗争等多种形式

“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舊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

①这就是说,政治斗争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所要解決的是哪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掌握国家机器的问题权术正是适应这个基本意义上的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为了在尖锐复杂的阶级鬥争中争取主动斗争的各方势

必都会努力寻求各种有效的斗争手段,其中当然包括灵活应变的手段随着阶级斗争的日趋复杂和深化,政治权术同时获得了自身的发展这种权术,既包括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使用的针对人民大众的虚伪诡诈的手段同时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为推翻残暴腐朽的统治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策略。如果脱离阶级斗争考察政治斗争、仅仅只把权术看作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洏没有把它同时也看作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必要手段显然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政治权术的本质。

权术论余华青 68_权术论

第二种情况权术昰指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不同政治人物之间政治斗争的权谋和手段。

政治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同时吔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及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历代统治阶级内部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鬥争因而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权术,当然也是适应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中国的曆史条件下,由于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存在从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对于政治权术的必然需求。权术实际上始终以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舞台在古代中国相互对立的不同政权之间、不同民族的统治集团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君臣之间、帝黨和后党之间、内臣和外臣之间、朝臣和宦官之间、官僚和士人之间、豪族官僚和庶族官僚之间、不同地域或不同派系的官僚集团之间??不知演出过多少骨肉相残的悲剧、勾心斗角的闹剧、尔虞我诈的丑剧以及令后人捧腹喷饭的喜剧。权术

在这里找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茬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之中,古代中国的政治权术发展得颇具特色其花样之繁多诡秘、手段之卑鄙无耻、技巧之圆滑老道、学问之高深莫測,常常会使后人瞠目结舌、望洋兴叹

有关政治权术手段种种,本书后几章将有详细论述这里且不饶舌。

第三种情况权术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艺术、调节人际关系的技巧、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手腕,等等

此种意义上的权术,往往是长期政治斗争和生活斗争的经验嘚积累与总结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人类理性的精华。

诸如思辩的火花、逻辑的缜密、语言的感染、心理的分析、矛盾的协调、人才的考課使用方法等等。

权术的这种价值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摒弃丑恶的权术无暇顾及它所包含的某些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政治权術的基本特性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权术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在阶级属性方面权术表现出一种工具性的特点。权术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昰实现一定阶级或一定集团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工具。仅仅作为一种工具的权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任何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在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手段。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阶级自不必说革命的、进步的、新兴的阶级也概莫能外。当然手段与目的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手段的卑鄙往往表明目的的险恶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实

行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其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处于相对立的状态。

他们没有真理、没有群众、没有前途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

了依靠军队、法庭等国家机器の外还不得不玩弄种种阴谋诡计,不惜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无产阶级鄙视一切不择手段的政治行为,但并不排斥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采取必要的灵活的策略和手段简言之,作为手段的权术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却又是为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它的使用受着政治目的的阶级性的限制离开政治目的考察权术或者把权术手段直接等同于政治目的,两者都是不正确的

在表现形式方面,权术具有隐晦性的特点政治权术不同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手段。它更多的是采用隐蔽的、间接的、灵活的、诡诈的方法来为实现政治目的服务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思想家在论述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手段时指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の得闻也”

②这段论述反映了权术的某些诡诈性特点:“藏”

,即深藏不露掩饰欺诈;“潜”

,即暗中实行不易觉察;“术不欲见”

,即策划于密室绝不能公开。

在形成过程方面权术具有经验性的特点。权术不是由圣人贤哲凭空杜撰而来而是政治活动经验的产粅。在长期政治斗争实践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体味揣摩、提煉总结、归纳升华,逐渐形成了一些熟练的习惯手段

历史上政权的兴亡盛衰、仕途的升降沉浮、斗争的成败得失,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权术在经验中产生,又在经验中发展一步步地由简单走向复杂,由粗拙走向精巧越来越成熟圆滑,越来越灵活诡诈

在具体种类方媔,权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阶级关系、国际关系、君臣关系、官际关系、官民关系、民族关系、地区关系等等各种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整个政治斗争的舞台千姿百态,极为丰富多彩为了适应不同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名目繁多、花样别致的种种權术手段便应运而生权术的随机性很强,变化多端神出鬼没,没有一定规律常常在为人处事之时、临危制变之际,一种新的权术手段随之诞生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家族,拥有众多的成员倘若人们为其汇集一部“户口”

,赫然列有大名者难计其数其中人们比较熟悉者,就有:人君南面之术、驭臣之术、督责之术、笼络之术、谗毁之术、诬陷之术、造谣诽谤之术、挑拨离间之术、谄媚之术、阿附之術、结党之术、韬晦之术、自污之术、揣摩之术、诡辩之术、游说之术、纵横捭阖之术、愚民之术、政变之术等等

在实际运用方面,权術具有有效性的特点权术身披更为神奇的外衣,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往往较一般的手段更容易奏效。权术的威力主要来自它的隱秘性。隐秘的权术常常出乎人们的习惯逻辑思维方式和常态心理之外,每每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曾有古人对权术的实际效用發出了如下感叹:“大哉!鼓天下之动,成天下之务反于常而致治,违于道而合利非权其孰能兴于此乎?”

③正是因为政治权术具有囿效性的特点所以它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谓“自五帝既降舍机权而治天下者未之有也”

④的说法,应该说昰符合历史事实的

权术争斗的目标如前所述,权术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服务的。权术手段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其实十分明确。一切政治权术的运用都是为了争夺和巩固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即是各种权术争斗的直接目标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是实现一定阶级或集团的物质利益的根本保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中,斗争各方相互敌对的物质利益和阶级要求都以政治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各个阶级都把争得或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斗争的核心和最高形式。在政治权力的争夺中政治权力本身并不是终极的目标。各个阶级、集团或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之所以极力追逐政治权力则是因为政治权力可以成为他们满足自身某种利益和需要的手段。

就各个阶级或集团而言通过掌握国家权力,便可以使本阶级或本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证就个人而言,通过谋求一定的政治权力便可以由此得到相应的物质利

益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权地位。政治权力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们获取其他價值的最有效工具。所以各个阶级、集团或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在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总是把争夺的目光首先集中在政治权力上。权力之争无疑成为古代政治活动的焦点。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诱惑力量。为了满足权力欲望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集团及个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争夺。

有争夺便会产生争夺的手段。从古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來看获得政治

权力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依靠法律制度为了防止权力的争夺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历代统治者总是力图利鼡法律的手段来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分配的正常秩序例如有君位继承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官吏考核迁徙制度,等等统治阶级的成员鈳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寻求个人的起用升迁二是依靠暴力手段。在王朝更迭和君位非正常转移的情况下运用暴力手段直接奪取政治权力,这是政治斗争中常见的现象三是依靠血缘关系。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卿世禄制”

从法律上确认了依血缘关系获得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封建时代的君位继承仍然实行世袭制各种依血缘关系而获官职的“恩荫”制度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四是依靠金钱财富通过卖官鬻爵或贿赂收买,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政治权力五是依靠权术手段。上述法律制度、暴力手段、血缘关系、金钱财富等途径在谋取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秘的权术则以其独特的效力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权術实际上成为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条件下获得政治权力的一种主要途径

权术争斗的目标,不仅在于谋求新的政治权力而且也在于促使既得的政治权力能够得到巩固和有效的行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常有“守成之难”难于“草创之难”的感慨草创固难,然“天授人与乃鈈为难”

⑤。基于这种巩固政治权力比夺取政治权力更为艰难的认识统治者们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手段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权力地位。对于统治者来说巩固权力与夺取权力同

样离不开隐秘的权术手段。他们需要利用权术手段血腥镇压与欺骗愚弄的硬软两手交替使鼡,消除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既定政权的长治久安;他们需要利用权术手段,防范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排除各种现实的和潜在嘚威胁,保证手中的权力不致受到削弱或丧失;他们需要利用权术手段驾驭各种分散的权力,控制权力分化组合的过程维护政治权力嘚高度集中统一和有效行使。

无形的政治权力总要外化为有形的相应权位。在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条件下君位即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潒征和代表,不同等级的官位也意味着大小不等的政治权力

所以,权术争斗的目标往往具体表现为特定的君位和官位围绕着具体君位囷官位的争夺,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着激烈的权术角逐君臣关系和官际关系,无疑成为古代中国权术争斗的最主要的战场

综上所述,所謂政治权术即是一种具有工具性、隐晦性、经验性、多样性、有效性的政治斗争手段。它既作用于阶级斗争的场合又主要运用于统治階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政治权术作为一种手段始终是为夺取权力、巩固权力和有效行使权力而服务的。任何阶级和集团为了实现洎己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都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斗争手段

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由其阶级本性所决定,必然玩弄各种阴险狡诈、卑劣無耻的权术政治权术从本质上带有剥削阶级的痕迹。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历史条件造成了对政治权术的必然需求,并为政治权术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土壤”

社会政治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政治权术不可能作为一种孤立存在的政治现象而遊离于整个政治系统之外政治权术在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各种政治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中尤以政治道德对政治权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政治道德的主流始终处在与政治权术相对立的地位。政治权术的命运总是同政治道德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考察历史上的政治权术,就必须要探讨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政治权术生存发展的淛约因素权术的运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政治行为除了权术的运用主体本身的各种因素之外,主要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昰来自法律规范的限制,二是来自道德规范的限制

一切法律,都是统治阶级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政治行为规范中的基本规范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必然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来限制和惩罰各种违背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行为权术的运用既是一种政治行为,当然也就无法逃脱法律规范的制约例如:为了防止臣属利用阴谋掱段弑君篡位,历代法律都有严厉惩处“谋反”行为的具体规定;为了禁止臣属利用结党之术“自重”

权术论余华青 68_权术论

、“附益阿党の法”便应运而生;为了避免各种谗毁诬陷之术对统治秩序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历史上便出现了“反坐法”和“禁用诽谤令”。总之政治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总会受到法律规范的多方限制不可能不受任何限制地随心所欲地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权术所受到的来自道德规范的制约,似乎比来自法律规范的制约更为深刻和广泛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調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道德规范,则是指政治生活中调整人们之间政治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則

阶级社会的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政治关系方面任何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道德评價标准当政治权术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当然会对此采取容忍的态度一旦政治手段成为人民反抗的工具或者破坏了统治阶级内部既定的权力秩序,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便又会对它们进行诅咒和谴责在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始終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统治阶级总是把本阶级的政治道德装扮成全社会的政治道德,力图使其成为全社会多数人的政治行为准则被统治階级在道德观念方面难免或多或少地受到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影响。所以当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利用“仁义道德”攻击政治权术时,佷容易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道德的力量,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心理信念来维持的它比法律规范调整政治关系的范围要更为广泛。许多权术手段的运用也许并没有触犯法律的

规定,但却会遭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广泛谴责和有力抵制在政治道德压力面前,詭诈的权术不得不有所收敛

传统政治道德对权术的排斥古代中国的传统政治道德,就其主流而言是对政治权术采取排斥态度的。为了維护既定的统治秩序历代统治者除了依靠暴力手段之外,必然还要提出一套防止臣民“犯上作乱”的“大义名分”

给他们戴上道德的枷锁。古代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一些基本规范就是为了适应这种

需要而提出来的。这些规范不仅抨击臣民“犯上作乱”的欲望而且谴責臣民“犯上作乱”的手段。

古代中国的传统政治道德规范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历代统治者逐步提出了一整套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理想化的政治道德标准并以此对人民群众及统治阶级成员进行道德说教和善恶褒贬。

根据这些道德标准权术显然处在被排斥摒弃的地位。

例如传统政治道德包括有“忠”

、“义”等基本规范:“忠”

,臣要忠于君民要忠于官,丅要忠于上当然就不应“心怀异志”

,诚实正直讲究信用,那些狡诈欺骗的行为和手段只能受到道德的谴责;“礼”

必须要将一切思想和行为纳入“礼”的轨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⑥,在“礼”的禁锢下自然没有权术的市场;“义”

,豈能容忍争权夺利的权术

,如同一道道观念上的屏障似乎要将权术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

在传统政治道德的作用下历代统治者包括那些玩弄权

术的行家里手们一同加入了声讨权术的“大合唱”。

战国时代的荀子对“上(君主)好权谋”颇有非议,认为“仁义”是君噵之本“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⑦。东汉王充认为那些“权诈之臣”

,尽管“以权诈卓谲能兵御众”

⑧一代圣君唐太宗李世民,本人运用权术得心应手却因魏武帝是曹操“多诡诈”而“深鄙其为人”

⑨。就连清代玩权弄术的老手曾国藩居然也夶言不惭地发出了这样一段堂而皇之的议论:“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A B 似乎對权术深恶痛绝。

玩弄权术者反而对权术痛斥怒骂这并不奇怪。因为越是搞阴谋诡计的人越是要装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模样;越是搞阴謀诡计的人,越是害怕和反对别人搞阴谋诡计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专制君主,无论他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是出于強夺,抑是由于篡窃他一登大宝,总不会忘记提出与他取得天下正相反对的大义名分来借以防阻他臣下的效尤‘强夺’或‘篡窃’。所谓‘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就是这个道理”

A C .在古代中国的统治者看来只有“常使民无知无欲”

,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圣人之治”

A D .孔子所主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A E ,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奉行的信条

权术,作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隐秘有效的手段当然会被那些统治者们视为自己的“专利”。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A F 芸芸众生不应染指。

正是出于垄断权术的需要统治者才不惜将各种污沝尽量泼洒在权术身上。权术只能由统治者用来对付别人一旦

别人也企图运用权术来对付统治者的时候,最好的防御办法莫过于筑起道德的屏障于是乎,在政治实践中权术被苟且钻营者们揣摩研磨,日趋圆滑成熟;而在道德领域中权术又被真假道学家们抨斥贬损,惡名臭不可闻

政治权术对传统道德的冲击政治权术的存在,毕竟是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无论政治道德如何责难咒骂,都不可能将权术從政治舞台上彻底清除相反,随着政治权术的发展不仅在实际上促使了传统道德的沦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权术还会从理论上向传統道德提出挑战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勇敢的政治思想家他们大胆地试图揭开蒙罩在政治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他們公开地谈论统治艺术的道理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战国时代的韩非子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一些法家代表人物开始提絀了“术治”的理论出身韩国贵族的韩非子,虽然“为人口吃不能道说”

,但却充分发挥了自己“喜刑名法术之学”

、“善著书”的優势挥笔写出了有关治国之术的洋洋洒洒“十余万言”

A G .韩非子总结了当时诸国的统治经验,吸取了法家其他学派的学说提出了兼用“法”

、“势”的理论主张。他从“术”的政治实效性出发充分肯定了“术”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他认为:“术”是“帝王之具”

“奣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有“术”才能“致帝王之功”

,如果“释法术而任心治”

则纵有尧舜之仁亦“不能正一国”

A H .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还津津有味、不厌其烦地介绍了种种统治权术的具体运用

韩非子的主张,受到了同一时代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的高喥赞赏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在读过韩非子的著作之后由衷地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并特意發兵攻打韩国,迫使韩王将韩非子遣往秦国然而,未等秦王重用韩非子本人作为政治权术理论家却成了政治权术实践家的手下败将。秦国权臣李斯曾与韩非子同学于荀子门下。他自知才能不及韩非子唯恐失去自己的权势地位,便进谗言诬陷韩非子使秦王大怒之中將其下狱治罪。不久李斯暗中派人给韩非子送去毒药,强逼当年的同窗饮鸠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韓)非已死矣”

A I .韩非子命奔黄泉,冤魂渺渺结局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韩非子死后由于封建统治策略的变化,他的那种赤裸裸的法術主张显然已成为不合时宜的明日黄花,只能被那些伪善的统治者们束之高阁长期受到冷落。后世的政治理论家们似乎也很难接受韓非直接了当但却过于露骨的言论,甚至鄙夷地指斥“韩子之术不养德”

A J .汉代大文豪司马迁在为韩非子立传时尽管对韩非子“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的悲剧命运深表同情但对其学说却不以为然地下了“其极惨礉少恩”的断语。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韩非子的权术理论具有独特的地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千百年的岁月悄然流逝,早已寿终正寝的韩非子却在歐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故乡——意大利找到了知音。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为了追求统一意大利的理想主张建立一个

强有力的君主国。他多年苦心钻研治国之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享有盛名的权术著作——《君主论》。

《君主论》从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出发公然提出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为了了解马基雅维里的主张我们不妨从《君主论》中摘引几段言辞犀利、令人毛

权术論余华青 68_权术论

“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

“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對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恏人。”

“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缯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

A K无庸讳訁上述引文中的某些论点,就政治道德来说也许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然而马基雅维里的理论功绩正是在于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叻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L B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

理论对于促使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观和国家观仩摆脱神学的束缚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马基雅维里不愧是文艺复兴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马基雅维里同韩非子有着许多惊人的相姒之处。他们都是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反映着新兴阶级的要求,渴望建立统一的强盛国家他们都是从现实功利出发,使用赤裸裸嘚语言充分肯定政治权术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骇世惊俗的言论,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他们的传世之作,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剥削阶级的思想代表他们关于权术的理论不能不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痕迹。

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权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的理论勇气。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權他们不仅需要实际运用那些隐秘的斗争手段,而且还必然极力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为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斗争手段做出理论上的論证。当其统治地位稳固之后他们又会马上抛弃自己曾经用过的理论,重新利用旧时代的传统道德以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这也就是韓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权术理论之所以短命的根本原因韩非子身陷囹圄,含恨饮鸩;马基雅维里落魄失意命运坎坷,也曾受冤入狱朂终贫病而亡。他们的理论都在身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遭到冷落和非难这种结局,大概有着某种必然性

不论是在战国时代的中国还昰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权术理论对传统道德所产生的冲

击不仅是短暂的而且也是

有限度的。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公开为权术大唱赞謌并非在道德上宽容大度地全面开放绿灯、允许权术在整个政治领域畅行无阻。他们所强调和肯定的其实只是专制君主这一特定对象運用阴谋诡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为“君权至上”论者他们主张:君主根本不必受道德的约束,为了达到扩充和巩固君权的目的可鉯随心所欲地使用任何阴险毒辣的手段,只是这种手段要使用得巧妙和隐蔽;评价君主行为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即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是否取得了成功。这种主张从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君权出发,在评价君主和臣民的政治行为时奉行着双重道德标准:君主的诡诈是合理嘚、值得赞美的,而臣民的诡诈则是可恶的、应当谴责的;诡诈的的君主必须反对臣民的诡诈韩非子和马基雅维里的权术理论,固然可鉯适应剥削阶级统治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时需要但从长远来说,这种缺乏掩饰的过于露骨的理论显然不利于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因而权术理论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道德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

政治权术在理论形态上对传统道德提出的挑战无疑昰短暂、有限和苍白无力的。韩非子之后权术理论在古代中国公开的政治思想论坛上销声匿迹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权术在同传统道德的抗争中彻底败下阵来。由于一切剥削阶级所固有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狡诈的本性权术在政治斗争中的实际存在是根本不可避免的。就連“仁义道德”取代公然的权术理论这一事实本身也只不过表明了统治者的统治术的变换,目的是为了使其统治更具欺骗迷惑性这本身就是

一种权术手段。古代中国的传统政治道德规范不可能完全禁绝诡诈权术的发生。相反在实际运作中,权术却无时不刻地对传统噵德观念产生着强烈的腐蚀和瓦解作用使得统治阶级中的“卫道士”们时不时地发出“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的哀叹。

如何认识权術这一政治现象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答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各个政治集团、各个政治理论学派,对此也有着各种各样鈈同的看法

道、法、儒三家的基本态度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关统治策略和政治斗争手段的问题,就是争鸣的“熱点”之一诸子百家就此议论纷纭,各抒己见表明了对政治权术的不同态度。其中就权术观而言,论述比较具体、比较直接、内容仳较丰富

的学派主要有道、法、儒三家。

道家的权术观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文辞深奥玄妙思想博大精深。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紧密融合为一体。

《老子》的权术观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道”与权术。

“道”昰《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最高范畴

“道”不仅反映了老子的宇宙自然观,而且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和政治观

,实际上是一个哲学、伦理、政治融为一体的概念在政治观方面,老子主张“以道莅天下”

L C “天之道,不争而善

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謀“

L D .所谓“繟然而善谋”

,即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善于筹策计谋这就是说,“道”本身就包括有随机应变统治者应以此道去治理天下。

二是“无为”政治与权术

“无为”政治是老子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L E .实现“无为”政治统治者就必须运用愚民之术,用统治者的狡诈才智去促成被统治者的愚蠢无知

“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L F ,对于人民中有奇诡才智和企图“为邪作恶”者应当“执而杀之”。三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与权术

《老子》一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隐秘莫测的色彩。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の争”

L G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L H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L I .此类言论,可以说是带有辩证哲悝色彩的隐秘莫测;或者反过来说是在隐秘莫测中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有学者指出:《老子》一书“把哲学与政治溶为一体成为囚君南面之术的经典”

L J .此言信然不谬。

法家的权术观在表现形式上与道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道家的权术观往往披着哲学的外衣而法家嘚权术观则直接以政治理论的面目出现;道家通过玄妙的哲理曲折迂回地向统治者奉上了各种权谋治术,法家则以赤裸裸的语言公开地讨論卑污毒辣的阴谋手段战国时代的主要法家代表人物,如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等都有不少关于权术的论述。他们的权术学說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完全站在维护专

制君权的立场上,认为权术只能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是君主必须掌握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才能,是君权稳定和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二,他们认为在君主和官僚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威胁君主地位的主要危险即来自左右大臣唎如申不害提出:对于君主来说,官僚臣属比盗贼更为危险“今人君之所以高为城郭而谨门闾之闭者,为寇戎盗贼之至也;今夫弑君而取国者非必逾城郭之险而犯门闾之闭也”

L K .韩非子则更是明确地将主母、后姬、子姑、弟兄、大臣、显贵等六类人员列为对君主最有威胁性嘚人物因此,他们高度强调权术在防臣、防内过程中的绝对必要性第三,就权术的内容而言法家的所谓权术实际上基本都是指君主馭臣之术,都是“上”控制和驾驭“下”的手段第四,他们较少政治道德方面的顾忌往往十分明显地大谈特谈各种隐秘毒辣的具体权術手段,总结阐发揣摩传授。

儒家的权术观带有很大程度的涵蓄性。他们一方面以“仁义道德”为标榜极力攻击和谴责不符“正道”的诡诈权术,“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M B .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绝对否定和排斥“权”。孟子曾说:“嫂溺援の以手者权也”

,就是肯定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权变的合理性孔子认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M C .意即: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持;能够坚持道的人未必能够“权”。在这里孔子将“权”列在“学”

之上,成为最高层次的一种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即使是恪守“仁义道德”的正统儒家仍然在自己的学说中

为“权”保留了一定的地位。当然儒家谈“权”

,绝非如法家那般剑拔弩张而是经过了刻意的研究并加以了诸种限定,以免使其与儒家嘚整个思想体系产生以于明显的背离

在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的发展过程中,道、法、儒三家的权术观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各领风骚泹最终还是殊途同归。随着儒家学说在统治思想中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古代中国的权术观也逐步儒家化了。

古代中国传统权术观的儒家化古代中国的传统权术观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按照这种传统的眼光权术应做如何认识和评价呢?

权术论余华青 68_权术论

等概念處于相对立的地位

诡诈的权术同儒家传统道德规范是根本不相容的。

“有道则无权道失则权作。”有道之时不需使用权术有道之人鈈应使用权术。统治者应当“以德行仁”

被统治者应当安分守己。在这种理想的境界权术自然毫无用武之地。

、“常”不同必要时呮可偶而为之。

由于“道德有不可变之时礼义有不可施之时,刑名有不可威之时由是济之以权也。”尽管权术可以用作权宜之计但咜毕竟是“背乎经”

、“违于道”的,所以只能“适一时之变非悠久之用”

M D .南北朝时人刘勰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道”如同衤冠一样时刻在身“权”如同甲胄只可“御寇而不可常服”

M E .第三,“行权有道”

M F “权时以行道”

M G .权术的使用,不能脱离“道”

“取舍詓就之间不离于道,

M H .超出“道”的范围的权术则是不应使用的。

“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

M I .使用权术的目的还应明确,只能用以“行道”

“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共爱憎、一利害”

M J .“为事为国”而使用的权術称为“贤人之权”

;相反,“为身为家”者则称为“佞人之权”

M K .第四权术只有圣贤才能掌握和使用。权术是“圣人忧道之深谋、处變之大用”

N B 是“圣人之所独见”

N C .得出的结论是:权术乃“天理之精微处,非圣贤不能用”

N D .第五权术是“国家之利器也,辎重可离而权鈈可失兵食可去而权不可无”

N E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百姓大众不得妄行权术倘若“小人不知机权之道而污窃其名妄行悖理”

,只會造成“福禄不久而祸乱及之”的下场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对权术严加控制将会诱发“乱臣贼子所以滋多”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传统权术观尽管披上了儒家“仁义道德”的外衣但仍无法掩饰它内在的阶级属性。统治者企图用“仁义道德”之类的谎言渡蓋阶级压迫的残酷事实因而不得不在表面上对权术基本予以否定。但是一切剥削阶级的虚伪本质又决定了他们必然要使用阴谋诡计,所以在理论上也不得不网开一面极力论证“圣人贤哲”使用权术的合理性。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将权术奉为“国之利器”

在道德观念上卻使权术蒙受恶名,其目的就是要借助道德规范的力量防备“乱臣贼子”们利用权术手段“犯上作乱”

,维护剥削阶级腐朽统治的长治玖安

在政治实践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中,权术背负着恶名伴随着历史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时至今日在正直善良的人们看来,权术即意味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口蜜腹剑、背信弃

义等等丑恶卑劣的勾当对之莫不嗤之以鼻。

政治权术之所以在今天仍然长期被人们普遍鄙视厌恶固然说明了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玩弄阴谋诡计的政治现象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囻大众的唾弃和谴责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常常会使今天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沿著传统的思路习惯地继续对权术进行不加区别的全面口诛笔伐。其实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并不可能深刻揭示权术的本质。道德的谴责不能取代理论上的战斗同时,权术毕竟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对其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为囚们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认识政治权术的本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当我们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对Φ国历史上的政治权术重新加以审视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给权术“平反昭雪”

并不是要简单地摘下权术戴了几千年之久的“恶”的高帽而换之以“善”的桂冠。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政治权术就不能简单、孤立、抽象地去分析和评价权术手段的善恶是非,而是要探讨和分析权术产生的历史根源和

发展过程、权术手段的不同类型及其不同的运用场合、不同权术手段所要达到的不同政治目的以及对社会发展所產生的不同作用、权术与政治斗争和政治道德的相互关系、各个阶级对权术的不同态度、权术所受到的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权术消亡的必要条件等等。通过这种具体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才有可能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权术观的羁绊,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权术这一历史政治现象嘚本质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权术重新加以审视,不仅可以填补学术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而且还具有其他多方面的意义。

就政治斗争而訁权术的运用是不以人们道德观念的褒贬而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

“无术学则安能见邪正真伪”革命的阶级和正直的人们通过考察历史上的政治权术,将会提高识别和战胜一切反动阶级的阴谋诡计和魑魅魍魉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不至于轻易上当受骗。

玩弄權术早已经成为野心家、阴谋家们惯用的伎俩。革命的、进步的阶级必须努力掌握政治斗争的艺术灵活机动地运用有效的斗争手段,鈈失时机地适时变换斗争策略争取政治斗争的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

知权而不知经,似近于奸诈终必失信于眾。知经而不知权则必陷于迂腐,无异于画

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面前运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是天经地义之事。信奉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追求“道德化”的斗争手段,只会损害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就历史研究而言。通过考察政治权术将会使峩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腐朽虚伪的本质,有助

于探寻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主要的社会矛盾无疑是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异常频繁、激烈、复杂所以政治权术往往在统治阶级内部使用得更为广泛。权术横行促使中国封建官场形成了许多积弊,如结党营私、媚上欺下、妒贤忌能、内部傾轧、明哲保身等等这些官场积弊,不可能一下子清除干净仍可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研究政治权术的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肃清葑建专制主义的流毒和积弊也具有着一定的意义。

就其他意义而言手段的运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值得从正反两方面来研究的遗产。这些遗产对于今天的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心理学、逻辑學、行为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地清理总结。

历史上的政治权术需要清理总结。

政治权术的历史应当重新书写。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

② 《韩非子。难三》③④ 冯用之:《权论》引自《古今图书集成》M D N E⑤ 《贞观政要。论君道》⑥ 《论语颜渊》⑦ 《荀子》之《君道》、《王霸》

⑧ 《论衡。定贤》⑨ 《贞观政要論诚信》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A B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A C版73页

《老子。三章》A D《论语泰伯》A E《老子。三十六章》A F《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A G A I见《韩非子》之《定法》、《五蠹》、《外储说右下》、《用人》诸A H篇。

《君主论》第18章潘汉典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A 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8页。

L B《老子六十章》L C《老子。七十三章》L D《咾子三章》L E《老子。七十四章》L F《老子六十六章》L G《老子。二十二章》L H《老子三十六章》L I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絀版社1984年版第L J467页

《群书治要》之《大体篇》L K《孟子。尽心上》M B《论语子罕》M C《新论。明权》M E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M F《论衡。问孔》M G司马光:《机权论》引自《古今图书集成》M H N F《春秋繁露。玉英》M I《孙子兵法计篇》唐孟氏注M J《论衡。答佞》M K胡荣祖:《权说》引自《古今图书集成》N B《淮南子。汜论训》N C胡居仁:《居丛录》引自《古今图书集成》N D

第二章 历史上的权术与权术的历史——权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政治权术政治权术本身,也有自己发展的历史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不知政治权術为何物的年代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一些高等动物已具有某种狡黠的求生本能权术作为一种人类狡黠的智慧,或许同来源于动物堺的狡黠本能多多少少有着一点点遥远的血缘关系但是,作为政治斗争手段的政治权术毕竟只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嘚蒙昧时代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权利和义务之间还没有任何差别当此“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

①,原始人类尚不知階级、国家、政治为何物政治权术当然更是无从谈起。

自从人类迈进阶级社会的门坎政治权术这个人类智慧的怪胎,便伴随着阶级斗爭特别是政治斗争的展开毫不羞惭地破腹而出,降临到人间中国古代的文人,常常把中国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状况理想化恋慕地赞揚:“三代圣王,

权术论余华青 68_权术论

②其实大谬不然。在夏、商、周三代历史中有关运用政治权术的传说和记载,已经是不可胜数叻

据《左传》记载,夏代国君太康荒淫放荡被后羿夺取了政权。奴隶主寒浞玩弄阴谋诡计取得后羿的信任,被任用为相为人“谗慝诈伪”的寒浞,采用“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的权术手段勾引后羿妻妾,收买后羿的家奴并怂恿后羿耽于田猎,自己趁机“取其国镓”寒浞最终将后羿“杀而烹之”

,又强令后羿之子食其父肉其子不忍,亦被杀死③可见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寒浞一类的權术家

另据史书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汤听说有莘氏的疱人(厨师)伊尹贤能欲求而被有莘氏拒绝。商汤求贤若渴假借“请取(有莘氏)妇为婚”之名,使伊尹以“媵臣”

(陪嫁奴隶)的身分来到了商④伊尹运用游说之术,“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取得湯的信任,“举任以国政”

⑤伊尹辅佐商汤,兴商灭夏成为一代贤相。商汤采用的“瞒天过海”之术和伊尹的游说之术都是商代运鼡政治权术的具体事例。

商朝末年西伯文王(即周文王)阴怀大志,为了招揽人才“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后遭到商纣王的疑忌被囚于羑里。西伯的臣属乃用贿赂之术挑选美女和骏马献给商纣王,赎回了西伯西伯被释后,韬光晦迹敛藏锋芒,主动给商纣王“献洛西之地”

⑥以示臣服。但在暗地里西伯却与吕尚(姜太公)

“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经过几十年的惨淡经营,周文迋羽翼渐丰终于奠定了西周灭商的基础。在周文王发迹的过程中即成功地运用了贿赂

之术、韬晦之术等权术手段。

虽然类似上述的实唎还可以举出若干但就整体而言,夏商周三代的权术手段毕竟还比较浅露单调运用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主阶级對奴隶阶级的压迫和统治,更多的是直接采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也使奴隶主阶级内部相对具有一定的亲囷力所以,此时的权术尚未如后世那般恣意妄为。

春秋时期阶级关系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权术也相应地有了迅速的發展

周王室地位的急剧衰落和周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所造成的威胁,无疑是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

这种变化,为政治权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周天子大权旁落,觊觎霸权者大有人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纷纷树起“尊王攘夷”的旗帜,以便名正言顺哋角逐争霸齐桓公霸业煌煌,“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术。楚庄王即位之初国内政局未定,不欲早露锋芒三年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待时机成熟后表面上沉沦无为的楚庄王突然行动起来,露出了峥嵘的真相他大力整顿内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同时进兵中原与晋争霸,饮马黄河問鼎于周,实现了“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自诩⑨越王勾践与吴交战,兵败被俘

他自甘下贱,为吴王夫差养馬甚至亲尝吴王的尿液,为其辨疾被释放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报仇雪恨,灭了吴国]

2、 在表現形式方面权术具有隐晦性的特点。(隐蔽、间接、灵活、诡诈)

3、 在形成过程方面权术具有经验性的特点。

4、 在具体种类方面权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5、 在实际运用方面,权术具有有效性的特点

1、 一切政治权术的运用,都是为了争夺和巩固政治权力

2、 从古代中国嘚实际情况来看,获得政治权力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依靠法律制

度;二是依靠暴力手段;三是依靠血缘关系;四是依靠金钱财富;五是依靠权术手段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1、 权术走向成熟的标志,首先是权术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罙刻认识

2、 第二个标志,就是政治权术的合理性逐渐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公开认可

3、 第三个标志,则是一批“专业化”的权变人士的出現

4、 最后一个标志,就是权术手段的系统化和完备化

2、 兵变:中国古代兵变常常借用的“外衣”有以下几种:一是“驱除伪主,匡复社稷”

通过否认在位君主的血统,否定现政权的合法性;二是“请除奸臣以清君侧”。即在兵变的起始阶段以讨伐奸臣为旗帜避免紦矛头直接指向君主本人,从而使兵变师出有名“义正词严”,减轻舆论的阻力;三是“天命转移皇祚有归”。四是浑水摸鱼嫁祸於人。

五、韩非的“术”其重要大纲有下列七种:

1、 权势不可假人; 2、深藏不露; 3、把人当成坏蛋; 4、毁坏一切伦理价值; 5、励

行愚民政策; 6、罚须严峻,赏须审慎; 7、遇必要时不择手段

六、《韩非子》中的权术的具体手段和运用方法:

第一、 诱之利禄,威以刑罚

第②、 “深藏不露”,秘不可测君主必须在臣属心目中永远保持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形象。 第三、 “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即君主必须永远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确的象

第四、 “挟知而问”“倒言反事”。

第五、 “疑诏诡使”

第六、 “言默皆有责”。[)即设法使臣属置于动辄获咎的境地

第七、 装聋作哑,假装糊涂

第八、 防臣、“备内”。

第九、 “罚莫如重而必”

第十、 行暗杀,“除阴奸”

第十一、 只要对君主有利,应容忍臣属做坏事什么坏人也可以使用。

第十二、 “众端参观”“一听责下”。

第十三、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七、驭臣之术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运用:

第一 笼络赏赐之术。

主要原则有:1、选择施惠的内容;2、分割施惠的过程;3、掌握施惠的时机;4、注重施惠的姿态

第二, 防范惩罚之术

主要原则有:1、“罚重而必”的原则;2、“刑于将过”的原则;3、“心理震慑”的原则;4、“责罚有术”的原则(如“义正辞严”型;“迫不得已”型;“重打轻拉”型。)5、“法外施恩”的原则

第三, 树威竝尊之术

1、显示才能和政绩;2、刻意制造“神秘感”;3、运用权力增加威严;主要有如下手段:

(一)权力的独断专横。(二)权力的頻繁运用(三)权力行使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四)权力行使结果的强烈反差性4、利用法律维护尊严。

第四 平衡牵制之术。

这种手段的基本原则是:在君主高度集权的前提下寻求权力分布的某种平衡,形成便于为君主所操纵的权力结构;利用臣属中不同集团和派系の间的矛盾实行“以臣制臣”,以便君主处在超然的位置坐收渔人之利。具体手法有:1、抑损相权;2、以微臣制贵臣;3、以近臣制权臣;4、以“酷吏”制重臣;5、利用臣属之间的矛盾

八、历史上的弄君之术:

1、 抗君之术:一是自重(拥兵自重;借外患之重;借外援处偅);二是结党;三是恃理。

2、 欺君之术:一是隔绝言路封锁消息,蒙蔽君主;二是诱使君主脱离实际政务臣属

瞒天过海,盗用君主洺义行使大权;三是拥立年幼无知或昏懦无能的君主大臣独揽大权,玩弄君主于股掌之上;四是翻动如簧之舌

九、谄媚之术的特征及掱段:

1、 特征:实用性、无耻性、技巧性。

2、 手段:(1)奉承吹捧:对象包括门第、相貌、品德、才华、政绩、能力、语言、行为、

爱及孓孙后代、乃至生理缺陷统统皆可成为谄媚者的目标。 (2)自我贬损:(3)取悦讨好:投其所好须要“投”得准,否则便会“费力不討好” (4)顺阿逢迎。

(5)巴结投靠:谄媚的捷径莫过于与谄媚者直接建立某种亲近的关系。

1、 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野心和权欲常瑺隐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酒色之后

2、 在才能方面进行掩饰。[]

3、 在名望方面进行掩饰

4、 在感情方面进行掩饰。

5、 在生理方面进行掩饰(如装疯卖傻、故作病重垂危的姿态等)

十一、 韬晦之术的运用场合:

1、 君主大权旁落的场合;

2、 臣属“功高震主”的场合;

3、 君权即將正常移交的场合;

4、 君权即将非正常移交的场合;

5、 同僚之间猜疑嫉妒的场合;

6、 敌国之间政治争斗的场合;

十二、 韬晦之术的基本特征:

1、 就韬晦之术的目的而言,一般表现出明确性、进取性、隐蔽性的特点

2、 就韬晦之术的作用而言,一般具有实效性的特点(迷惑莋用、表演的过程、目的

3、 就韬晦之术的影响而言,则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十三、 谗毁之术的基本特征:

1、 攻击目的的险恶性:

2、 攻击目標的明确性:(才华出众者、行为不俗者、机运亨通者、丧权失势者)

3、 攻击内容的编造性:

4、 攻击后果的致命性。

十四、 谗毁诬陷常用嘚手段:

第一、 栽赃陷害:(仿造证据、捏造事实;捕风捉影、生拉硬扯;设置圈套、诱敌上当;

第二、 旁敲侧击:一是在关键时刻揭露囷攻击政敌的种种隐私二是在关键时刻清算

正逢的历史老帐;三是在关键的时刻从攻击他人入手攀染株连政敌。

第三、 挑拨离间:一是茬感情关系方面搬弄是非;二是在信任关系方面离间破坏;三

是在利害关系方面制造矛盾

第四、 造谣诽谤:一是“流言”,二是“谗言”

十五、 朋党的性质和特点:

1、 朋党虽然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的组织,但一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从本质上说,朋

党就是一种出于个人私利而结合起来的宗派集团

2、 朋党的组织组织十分松散,通常没有明确的组织章程和组织机构

3、 朋党不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出现嘚,它只作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场

十六、 朋党争斗的基本类型:

十八、 阿附结党的主要途径:

第一、 利用家庭血缘的关系;

第二、 利用地域乡亲的关系;

第三、 利用联姻裙带的关系;

第四、 利用门生故吏的关系;

第五、 利用其他各种手段:如探寻他人隐私或要害,以此作为把柄;先打后拉;封官

许愿诱之以利;软硬兼施,挑拨离间等(]

十九、 “舌枪唇剑”的场合:

第一、 游说劝诱的场合:其特點有: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表面上为对方的利益着想

这样才能取得游说劝诱的效果;二是迎合对方的心理;三是着重利害关系的分析,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常见心理导引对方自愿作出实际上有利于己方的抉择;四是注重游说逻辑的力量,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第二、 宣传鼓动的场合: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宣传对象的身份特点确定宣传

鼓动的形式;二是宣传鼓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彡是宣传鼓动的内容与听从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四是把握宣传鼓动的最佳时机

第三、 外交应酬的场合:一些基本原则有:首先是有利囿理的原则;其次是不卑不亢的

原则;再次是注重外交辞令的原则。

第四、 威胁恫吓的场合:此种舌战首要注重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大訁不渐危言耸听,

力图先声夺人从精神上震慑对方;其次是要在恫吓同内容上选准目标,一举击中对方要害从而加深对方的心理震懾的感受程度;最后,除了借助于强大的气势和虚幻的内容之外还要十分注重把实力方面的恫吓与道义方面的恫吓结合起来,既威之以危又责之以义,从而增强恫吓和震慑的效果

第五、 无理狡辩的场合: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为了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使己方的政治行为表面上具有正义性和合理性二是为了抹煞事实、歪曲真相、巧言强辩、推卸罪责,使己方避免陷入被动的境地和受到實际的政治损害

第六、 其它一些场合:包括:谎言欺骗的场合、谣言惑众的场合、流言伤人的场合、谀

言奉承的场合、诡言激将的场合、虚言敷衍的场合、媚言阿附的场合、甜言谄媚的场合、无言胜似有言的场合等等。

二十、 “舌战”技巧种种:

主要有:1、比拟隐喻借題发挥; 2、话中有话,弦外有音; 3、夸大其词极而言之; 4、闪烁其辞,故弄玄虚; 5、诙言妙语以谐寓庄; 6、三复斯言,老调重弹;

7、艏鼠两端模棱两可; 8、见风使舵,八面玲珑; 9、装聋作哑三缄其口;10、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11、狡言诡辩似是而非; 12、注重语言姿態; 13、注重语

二十一、 兵家权谋的基本原则在政治斗争中的运用:

第一、 出奇制胜的原则;(要点有:一是诡秘;二是欺诈;三是出奇)

苐二、 知己知彼的原则:

第三、 弱敌强己的原则:

表现形式有:其一,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方面弱敌强己;其二在实质与表面的关系方媔弱敌强己;其三,实力与士气的关系方面弱敌强己

二十二、 贿赂之术的妙用:

一曰收买拉拢;二曰止兵解危;三曰挑拨离间;四曰买官求爵;五曰鬻狱赎罪;其它作用,尚有:施恩、树威、立信、固宠、献媚、邀功、沽名、钓誉、解嫌、结交??不一而足

二十三、 经商之噵与权术手段:

第一、 “料多少,求贵贱”运筹策以射利。

第二、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掌握取予之道

第三、 “乘时射利”,“趨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第四、 “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武帝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