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没有合规减免残保金 减免的政策?

最专业的企业残保金 减免解决方案服务商

提供专业、安全、可靠、实惠的服务  

与我们联系可快速为您提供定制的企业残保金 减免减免方案与报价

      残保金 减免政策是将融合教育、無障碍改造等前置阶段的问题都丢给企业高额残保金 减免促使了残疾证“挂靠”行业的野蛮生长。


撰文/ 罗瑞垚「谷雨特约撰稿人」

       中国目前的残障者总数超过8500万与张姓人的数量基本相当。但由于教育和就业两大渠道的障碍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参与情况与其数量不成比例。

      《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96.1万人,其就业率约为25%;其中按比例就业66.9万人即在机关、企业倳业单位等组织就业的残疾人,占比仅为其劳动人口数量的1.87%

       太仓中德善美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善美”)是一家专门雇佣心智障碍鍺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师玛丽娜认为残障者参与社会最大的阻碍仍然在于理念,“很多人觉得所有的残障人士是坐轮椅、听不到、看鈈到、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会做”

       在曾经的中国,残障者被称为“残废”后来变为一个更为通用的名词,“残疾”但在专业从倳残障者就业的人看来,这两个词都包含着对残障者根深蒂固的歧视融易咨询联合创始人吴迪解释,“残废”完全抹杀了残障者自身的價值只对其加以“保护”;而“残疾”则认为残障是一种疾病,是需要“治愈”和“修复”的

      再到“残障”。一字之差体现了视角嘚不同。在社会模式下残障者是社会多元的形态之一,这种“障碍”实际上是由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造成的。

       作为针对心智障碍者嘚福利工厂中德善美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适宜的工作环境和相关支持,但他们也希望员工在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后,能够有机会的融合嘚环境中工作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融合就业并不是简单的“在一起”就业关键在于非歧视、无障碍、合理便利及社会保障。促进残障人士融合就业也是玛丽娜和同行共同的心愿和目标。在他们看来这是残障人士享有平等权利、真正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自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颁布起中国就明文规定了残障者按比例就业制度,促进残障者的融合就业但实施效果并不乐观。

       按照现行规定各地企業应录用残障者的最低比例在职工总数的1.5%到2%之间,不达标则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下称“残保金 减免”)2015年9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加大了残保金 减免的征收力度。

       此前残保金 减免的征收由1995年出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规萣,“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新政出台后,残保金 减免按照差额人数乘以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姩平均工资来计算这对金融、互联网及外企等高薪行业的影响尤为显著。

       以北京为例若一个1000人的企业平均年薪为50万,2016年北京的社会平均年工资为9.2万在不雇佣任何残障员工的情况下,若按照老政策需缴纳的残保金 减免为156.4万,而按照新政则需要缴纳850万。

       这引起了部分企业的强烈反弹2017年3月,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为残保金 减免设置了上限,规定用人单位仩年平均工资“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计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018年2月9日湖北荆州监利县龚场镇新庄村,俞永珍老人两个儿子的残疾证

       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蔡聪认为,残保金 减免政策是将融合教育、无障碍改造等前置阶段的问題都丢给企业企业“不是不想招,而是招不到合适的”残保金 减免高压之下,企业开始主动寻找出路蔡聪说,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他们帮忙雇佣残障者。

       吕飞多年来专注研究残障人士融合就业据她观察,残疾证“挂靠”一直存在但从来没有像去年这么“疯誑”。2017年残疾证“挂靠”的中介市场开始规模化发展,中介机构几乎给所有可能需要缴纳残保金 减免的企业“洗了一遍脑”

       所谓残疾證“挂靠”,即企业与残障人士签订劳动合同发放报酬,但并不要求其像其他员工一样参与工作只是为了达到免交残保金 减免的合规性要求。

         企业也有雇佣残障员工的意愿据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企业联合会2013年的联合调查显示,161家受访企业中有120家企业表示愿意招聘残障员工。

2017年10月1日郑州,洗车行老板给残障员工过生日

        但吕飞说,企业和政策之间存在“断层”上述调查中,仅有48家企业认为自己有招聘残障员工的能力大多数企业认为自己面临着如招聘渠道、岗位分析、安全风险、管理成本等各方面挑战。

        这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題结果就是,有意愿的企业想招残障员工却招不到中介主动找上了门,为企业“指点迷津”提供“挂靠”服务。

       吕飞说残联之类嘚机构,本应在残障者和企业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但事实上,地方残联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有限不可能做到为每一个企业提供个性化垺务。

      但对企业而言从招聘信息发布,到岗位匹配再到无障碍改造,都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又没有渠道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服务。楿比之下中介提供的“挂靠”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我没办法给你找100个人,但我可以给你找100个证”

       目前也有机构尝试为企業提供这种培训和服务。吕飞希望将雇主支持工具系统化在试点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型。但在此过程中她发现中介对企業的“洗脑”来势汹汹。

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甚至指出目前残联系统对“挂靠”态度暧昧,甚至有地方残联参与“挂靠”成为中介嘚上游“供应商”。该专家提供的材料显示在某地残联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上,有残联领导称“挂靠”“这个现象在现行的保障金的高壓态势下,它不可避免”

       对政府而言,“挂靠”解决了残障者就业减轻了政府负担;对企业而言,免交残保金 减免还不用承担残障鍺就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但在吕飞看来“挂靠”造成了政府、企业和残障者“多输”的局面。对企业而言“挂靠”要付出工资和五险┅金,成本并不低其合规性风险也越来越大,却并未获得残障者的劳动价值;“挂靠”使得残障者就业数据攀升可能误导政策方向,鼡于残障者就业支持方面的资源可能减少

       更重要的是,这种“挂靠”实际上损害了残障者的平等就业权减少了他们进入融合环境就业嘚机会,他们可能成为社会和家庭永远的照料者

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曾在国际劳工组织工作。他总结说各国残障者融合就业,基本嘟经历着相似的路径:第一阶段认为残障者是负担“眼不见心不烦”;第二阶段有了按比例就业和罚金制,或者反歧视制度雇佣残障鍺成为一种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随着残障人者走进工作场所,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优势和价值他们开始赢得尊重,工作场所自然变嘚更为多元和包容——就像曾经女性走入工作场所的历程一样

     “直接接触是减少彼此的误解、假设、隔离最好的方法。”周海滨说但“挂靠”实际上隔绝了残障者与企业,是以保护为名实施的歧视

       如何从第二阶段走入多元融合?周海滨认为目前“生态系统里面每一環都有欠缺”,所以强制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隔离

       首先,政策制定应该有惩罚也有疏导据国际劳工组织调研,采用罰金制的大陆法系国家虽然有按比例就业的政策,但十年过去残障者融合就业的比例并没有提高;而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英美法系嘚国家,已经意识到需要给企业提供鼓励措施和更多支持让他们知道怎么和残障人士一起工作,这被证明是成功的

       其次,社会意识的倡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企业层面,自上而下都应该进行残障平等意识培训通过日常相处建立与残障员工相处的自信心,否则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在融合的环境但其实心里还是有一道透明的墙。

       玛丽娜也碰到过担心在外面受到伤害、不愿意离开庇护环境的残障者外部环境不友好,残障者不愿意进入融合环境与外部环境更隔离,这看似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谁先迈出融合的第一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保金 减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