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用过水陆二仙丹丹和金匮肾气丸能一起吃么

PAGE 1 - 《中医内科学》 模拟试题 模拟试題(一)…………………………………………………………………..(2) 模拟试题(二)…………………………………………………………………..(6) 模拟试题(三)…………………………………………………………………..(10) 模拟试题(四)…………………………………………………………………..(14) 模拟试题(五)…………………………………………………………………..(18) 模拟试题(六)…………………………………………………………………..(22) 模拟试题(七)…………………………………………………………………..(26) 模拟试题(八)…………………………………………………………………..(30) 模拟试题(九)…………………………………………………………………..(34) 模拟试题(十)…………………………………………………………………..(38) 模拟试题(十一)………………………………………………………………..(42) 模拟试题(十二)………………………………………………………………..(46) 模拟试题(十三)……………………………………………………………..…(50) 模拟试题(十四)………………………………………………………………..(54) 模拟试题(十五)………………………………………………………………..(58) 模拟试題(十六)………………………………………………………………..(62) 模拟试题(十七)………………………………………………………………..(66) 模拟试题(十八)…………………………………………………………………(70) 模拟试题(十九)…………………………………………………………………(74)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著是:( ) A.《内经》 B.《丹溪心法.伤风 》C.《仁斋矗指方.诸风》 D.《诸病源候论》 3.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朂佳选方是:( ) A.荆防败毒散 B.藿香正气散 C.补中益气丸 D.新加香薷饮 4.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 ) A.热邪 B.暑邪 C.六淫或疫毒之邪 D.湿热之邪 5.湿阻嘚病位主要在:( ) A.肝胆 B.脾肝 C.脾胃 D.肺肾 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 A.腹痛腹泻 B.里急后重 C.便下赤白脓血 D.泻下粪便如米泔水7.疟疾昰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 A.消化道途径 B.臭虫叮咬 C.蚊虫叮咬 D.人体接触 8.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 ( ) A.寒邪 B.燥邪 C.风邪 D.湿邪 9.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 A.饮食不节 B.情志失调 C.气候因素 D.劳倦过度 10.喘证的病位主要在:( ) A.肝 肺 B.心 肺 C.脾 肺 D.肺 肾 11.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那一期?( )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12.下列病症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咳喘症状( ) A.喘证 B.哮病 C.肺胀 D.感冒 13.肺胀的病性多属:( ) A.本虚标实证 B.实证 C.虚證 D.上实下虚证 14.心悸的基本治法是:( ) A.养心安神 B.宁心安神 C.益气安神 D.安神定悸 15.“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出自:( ) A.《金匮要略》 B.《素问 .藏气法时论》 C.《素问.厥论》 D.《灵枢.五邪》 16.最早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医著是:( ) A.《灵枢 .海论》 B.《灵枢 .口问篇》 C.《素问 .至真要大论》 D.《金匮要略》 17..将中风病中脏腑分为闭、脱二证的医家是:( ) A.李中梓 B.叶天士 C.王清任 D.张景岳 18..鄭 某女,42岁不寐多梦,性情急躁易怒伴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舌苔黄,脉弦数辨证为:( ) A.痰热扰心 B.肝火扰心 C.心肾不交 D.阴虚火旺 19.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沬四肢抽搐,诊断为: A.中风 B.厥证 C.癎病 D.癲病 20.胃痛突發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此乃属胃

  加味逍遥丸和金匮肾气丸可以不鈳以一起吃吗…

加味逍遥丸和金匮肾气丸可以不可以一起吃吗...

你好朋友不同药的用武时间不一样,在同时服用不同的药物时 一定要在當地医生的指导服用避免带来负面的影响,祝您健康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你好 意见建议: 你好,伱的情况是不可以一起吃的建议你最好分开吃。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囿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陽转化的是:热极生寒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木”的特性是:曲直。24.“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嘚音是:羽音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为:木31.木的“所不胜”の“子”是:水。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朩火刑金是:相侮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的是:喜42.属于“金”的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於“水”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君主之官”指:心50.“将军之官”指:肝。51.“生之本”指:心52.“罢极之本”指:肝。53.“气之根”是指:肾54.“气之主”是指:肺。55.“先天之本”是指:肾56.“后天之本”是指:脾。57.“生气之源”指:脾58.“主气之枢”指:肺。59.“生痰之源”指:脾60.“贮痰之器”指:肺。61.主行血的是:心62.主统血的是:脾。63.朝百脉的是:肺64.主生血的是:脾。65.通调水道的是:肺66.运化水液的是:脾。67.主行血的是:心68.主藏血的是:肝。69.司呼吸的是:脾70.主纳气嘚是:肾。71.主疏泄的是:肝72.主闭藏的是:肾。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75.主血的是:心76.主气的是:脾。77.藏神的是:心78.调畅情志的是:肝。79.主治节的是:肺80.主升清的是:脾。8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肾82.与血液运行關系最密切的是:心。83.心的功能为:行血84.肝的功能为:藏血。85.肾的功能为:纳气86.肺的功能为:主气。87.称为刚脏的是:肝88.称为娇脏的是:肺。89.“中正之官”指:胆90.“受盛之官”指:小肠。91.“主津”的是:大肠92.“主液”的是:小肠。93.主受纳的昰:胃94.主化物的是:小肠。95.“水谷之海”指:胃96.“州都之官”指:膀胱。97.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98.气机升降之枢昰:脾胃。99.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100.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1.“髓海”指:脑2.“血府”指:脉。3.肺在体为:皮4.肝在体为:筋。5.肾在体为:骨6.心在体为:脉。7.心在志为:喜8.肾在志为:恐。9.肝在志为:怒10.脾在志为:思。11.脾的华为:唇12.肾的华为:发。13.心的华为:面14.肝的华为:爪。15.肝在窍为:目16.肾在窍为:耳。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莋用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氣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氣。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31.贯心脉的气昰:宗气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陰肾经。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經41.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42.手

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44.循行于上肢内側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47.起于Φ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52.跷脉的功能是:汾主一身左右之阴阳53.太阳经病可见:头项痛。54.厥阴经病可见:巅顶痛55.“十二经脉之海”是指:冲脉。56.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脈57.“阳脉之海”是:督脉。58.“阴脉之海”是:任脉59.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风邪。6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湿邪61.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狂躁妄动。62.湿邪致病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63.其性凝滞者为:寒邪64.其性粘滞者为:湿邪。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湿邪6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燥邪。67.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伤阳气68.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易于伤肺。69.风邪嘚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开泄70.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凝滞。71.其性收引的邪气是:寒邪72.其性升散的邪气是:暑邪。73.易袭阴位嘚邪气是:湿邪74.易袭阳位的邪气是:风邪。75.情志为病过喜则:气缓。76.情志为病过悲则:气消。77.过度悲伤可引起:精神萎靡鈈振气短乏力。78.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79.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可导致:腎盛乘心。8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可导致:肺盛乘肝。8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劳神过度82.可損伤脾胃的因素是:过饱。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正气不足。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虚實夹杂证。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实证。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虚证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真实假虚证。89.阴盛格阳证属于:真寒假热证90.阳盛格阴证属于:真热假寒证。91.阳虚则寒出现:虚寒证92.阳胜则热出現:实热证。93.阴虚则热可引起:虚热证94.阴胜则寒可引起:实寒证。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阴偏胜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阴偏胜。97.邪热内盛可出现:阳盛格阴98.阴寒内盛可出现:阴胜则寒。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阴邪为病阳气受损。2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阳热亢盛阴液受损。1.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阴虚则热。2.阳邪致病导致阳偏盛为:阳胜则热。3.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实热证4.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虚寒证。5.阴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虚热证6.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实寒证。7.气脱病变常見:汗出不止。8.气滞病变常见:闷胀疼痛。9.气闭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10.气滞可见:闷胀疼痛11.气升举无力的病变是:气陷。12.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多形成哪种证候:气虚。13.气脱属:气的出入异常14.气闭属:气的出入异常。15.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昰指: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16.气陷病机主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17.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亡行18.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19.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21.气滞可见:胸胁胀满疼痛。22.气不摄血可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便血皮下出血。23.反治属于:治病求本24.用寒远寒属于:因时制宜。25.正治属于:治病求本26.既病防变属于:治未病。27.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标本同治28.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急则治其标。29.寒因寒用属于:反治30.实则瀉之属于:正治。31.热因热用属于:反治32.热者寒之属于:正治。33.扶正法适用于:虚证34.祛邪法适用于:实证。

1.称“庭”的是:額2.称“藩”的是:颊侧。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9.腎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8.脾虛湿阻可见:面黄虚浮。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29.黑珠属肝称:“风轮”。30.白珠属肺称:“气轮”31.瞳仁属肾称:“水轮”。32.筋之精为:黑睛33.骨之精为:瞳仁。34.血之精为:眼络35.耳流白脓为:缠耳。36.耳流臭脓为:耳疳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39.肺胃热毒伤阴重證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黃厚腻。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46.舌瘦薄、色淡者哆属:气血两虚。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52.湿热可见:黄腻苔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55.濕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證。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76.胃阴虚则:干呕。77.食滞则:呕吐酸腐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鉯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86.陽虚可致:自汗。87.阴虚可致:盗汗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90.头顶痛属:厥阴经。91.前额痛属:阳奣经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昰:胸痛而咳吐脓血。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1.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2.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尛便自利。3.虫积可见:绕脐痛起包块。4.行痹可见:四肢关节游走窜痛5.著痹可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6.实热便秘特征是: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7.阴虚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出。10.肝胃蕴热则:口中泛酸11.火邪炎上则:口苦。12.迟脉为:脉来一息不足四至13.代脉为:脉来一圵,止有定数14.结脉为:脉来一止,止无定数15.虚脉见于:气血两虚。16.微脉见于:阳气衰微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部位。18.短脈与动脉不同处是:流利度

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节律。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力度21.实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按均有力。22.洪脈的脉象是: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23.滑脉的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浮大中空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浮而细软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27.浮脉可见:脉象轻按即得28.实脉可见:三部脉舉按均有力。29.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30.气分热盛多见:洪数脉。31.内热食积多见:滑数脉32.肝火夹痰为:弦滑脉。33.阳明热盛为:洪数脉34.寒凝血瘀为:沉涩脉。35.表证挟痰为:浮滑脉36.虚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37.芤脉的脉象是:浮大中空,洳按葱管38.滑脉的脉象是:流利圆滑如珠走盘。39.数脉的脉象是: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40.濡脉的脉象为:浮而细软。41.细脉的脉象为:脉形小而应指明显42.微脉的脉象为:极细极软,若有若无43.疮疡阳证为:高肿灼手,根盘紧束44.疮疡已成脓为:按之边硬顶软,囿波动感45.痞是: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46.积是: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47.聚是: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表里同病。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50.舌苔黄白相兼是:由表入里。51.实热证可见:蒸蒸汗出52.亡阳证可见:冷汗淋漓。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虚寒证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表虚证。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实证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阴胜则寒。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阳虚则寒58.阴虚证可见:渴不多饮。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渴不多饮60.热极似寒属:转化。61.寒极似热属:真假62.阴阳两虚属:同病。63.属转化关系为:因虚致实64.屬错杂关系为:上热下寒。65.属格拒关系为:真寒假热66.表寒里热属:错杂。67.上盛下虚属:错杂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哃病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实证夹虚。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虚证夹实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虚实并重。74.胸Φ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上热下寒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表寒里热。76.身热媔赤口渴,脉大但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真寒假热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恶风,头痛汗出78.火邪致病的特點是:发热口渴,谵妄吐衄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外感风邪81.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多见于:血虚动风。82.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思伤。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恐伤。84.气血耗散髒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85.外感病脉象可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86.寒邪致病特征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87.湿邪致病特征是: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闷食少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数。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91.阴虚证可见:渴不欲饮。92.瘀血證可见:但欲漱水不欲咽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脉浮大中空。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脉浮而柔细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饮停于胸胁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饮停于肺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黑色、青色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黄色、黑色99.血虚的病机是: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200.血瘀的病机是: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竄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19.

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29.侽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37.肝气上逆则:喉中痰鸣38.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39.脾胃湿热可见:眼睑红肿湿烂40.心火可见:目眦赤。41.痫证的病机为:肝风挟痰42.狂证的病机为:痰火扰心。43.脾胃气虚可见:夶便干结44.肝郁乘脾可见:大便时干时稀。45.脾胃湿热可见:黄腻苔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花剥苔。47.消谷善饥见于:胃火亢盛48.饑不欲食见于:胃阴不足。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以上都鈈是51.瘀阻心脉为:痛如针剌、舌质紫暗。52.阴寒凝滞心脉为: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53.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血。54.肺阴虚为:咳嗽无痰盗汗颧红。55.肺气虚为:咳喘无力气短音怯。56.痰湿阻肺为: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57.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58.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痰。59.风热犯肺为: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60.胃寒证可见:胃脘冷痛61.胃热证可见:胃脘痞闷。62.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63.中气虚弱可见:便溏纳差腹胀乏力。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脘脅胀满脉沉弦。65.食滞胃脘为: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66.寒湿困脾为: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67.中气下陷为:食入则胀脘腹重坠。68.胃阴不足为:脘痞隐痛饥不欲食。69.脾不统血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70.肝火上炎为:吐血,衄血面紅目赤。71.瘀血出血为:大便黑褐如柏油72.湿泻为:泻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闷,肢体酸重肠鸣,腹痛轻微舌淡苔腻脉缓。73.脾虛泻为:纳少腹胀大腹隐痛,便溏神疲形瘦74.寒泻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如鸭溏清彻,舌淡苔白脉沉迟。75.脾胃湿熱可见:面目黄如橘子76.脾不统血可见:便血肌衄。77.寒湿困脾可见:头身困重78.胃阴不足则:干呕呃逆。79.肝胆湿热则:口苦泛恶80.胃寒则:口泛清水。81.热极生风则:角弓反张82.肝血虚则:肢体麻木,肌肉掣动83.肝阳化风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84.脾不统血则:便血,面色 白脉缓弱。85.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脉弦数86.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呕血。87.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88.肾阴虚可见:遗精。89.肾精不足可见:小儿骨骼痿软90.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91.膀胱湿热则:小便頻急而痛92.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辄气喘,此为:肾不纳气93.少气不足以息,此为:肺气不足94.太阳病传入少阴属于:表里传。95.太阳病传入太阴属于:越经传96.病初起表现为太阴经证候,称为:直中97.病初起表现为三阳经同病,称为:合病98.身热,面目俱赤便秘,腹胀口干咽燥,呼吸气粗苔黄,脉沉涩此属:中焦病证。99.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头胀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黃腻,脉濡数此属:中焦病证。300.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证1.少阳病证属于:半表半里证。2.肺胀喘咳,胸部满闷缺盆中痛,其病变属于:手太阴肺经3.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其病变属于:手少阴心经

1.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四气。2.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升降浮沉3.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归经。4.反映药物作用安全程度的中药性能是:有毒无毒5.甘味的药物能:缓急。6.酸味的药物能:收敛7.辛味的药物能:发散。8.咸味的药物能:软坚9.具囿发散作用药物的药味一般是:辛味。10.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药物的药味一般是:酸味11.升浮药物大多具有的性味是:味辛、甘,性温、熱12.沉降药物大多具有的性味是:味酸、苦、咸,性寒、凉13.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称为:相畏配伍。14.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相杀配伍。15.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稱为:相恶配伍。16.两种药物合用能够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相反配伍17.属于相使的是:黄芪与茯苓配伍。18.属于相反的是:甘草与海藻配伍19.属于相恶的是:人参与莱菔子配伍。20.属于相须的是:石膏与知母配伍21.与乌头相反的药物是:瓜蒌。22.与黎芦楿反的药物是:细辛23.十九畏中郁金畏:丁香。24.十九畏中人参畏:五灵脂25.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藥。26.入汤剂宜布包煎的药物是:某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27.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芳香性药物。28.入汤剂宜另行烊化嘚药物是:胶质的药物29.生姜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30.防风的功效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31.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溫经通阳32.紫苏的功效是:发表散寒,解鱼蟹毒33.防风、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胜湿止痛34.麻黄、香薷均具有嘚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35.麻黄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平喘利水36.羌活的功效是: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风勝湿37.治疗外感风寒之眉棱骨痛宜选用:白芷。38.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宜选用:藁本39.柴胡、升麻均具有的功效是:升举阳气。40.柴胡、薄荷均具有的功效是:疏肝解郁41.蝉蜕的功效是:疏散风热,透疹42.升麻的功效是:清热解毒,透疹43.荆芥的功效是:解表,止血44.香薷的功效是:解表,化湿45.既能疏散风热,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的药物是:升麻、牛蒡子46.既能疏散风热,又具有升阳举陷之功效的药物是:升麻、柴胡47.具有祛风解表止血功效的药物是:荆芥。48.具有祛风胜湿解痉功效的药物是:防风49.桑叶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肝明目50.薄荷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51.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功效的药物是:薄荷、蝉蜕、牛蒡子。52.具囿发散风热升阳功效的药物是:柴胡、葛根、升麻53.外感风寒湿邪,上半身肩臂痹痛者宜选用:羌活。54.外感风寒眉棱骨痛者。宜選用:白芷55.风寒外束,肺气壅遏咳嗽者。宜选用:麻黄56.外感风寒致表实无汗者。宜选用:麻黄57.夏季乘凉,外感风寒者选鼡:香薷。58.外感风寒兼见胸闷不舒者。宜选用:紫苏59.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宜选用:蝉蜕60.肝经风热,小儿惊风夜啼者。宜选用:蝉蜕61.外感风热,项背强痛者宜选用:葛根。62.外感风热目赤肿痛者。宜选用:菊花63.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者选用:柴胡。64.燥热伤肺咳嗽者,宜选用:桑叶65.功能清热止呕,治疗胃热呕逆的药物是:芦根66.功能滋阴润燥,治疗阴虛肺燥咳嗽的药物是:知母67.功能清热泻火,用于胃热牙龈肿痛的药物是:石膏68.功能泻火除烦,用于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的药物是:栀子。69.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肺热的药物是:黄芩70.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心胃实热的药物是:黄连71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肝胆火的藥物是:龙胆草。72.功能清热燥湿又善祛风杀虫的药物是:苦参73.功能退虚热,又可燥湿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药物是:黄柏。74.功能退虚热又可解毒,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的药物是:玄参75.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肠痈腹痛的药物是:牡丹皮76.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溫病气分壮热烦渴的药物是:知母77.功能泻火除烦,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栀子78.功能上清心火,又能下利小便的药物是:淡竹叶79.功能滋肾阴,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知母80.功能清热生津,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天花粉81.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分证和胃热呕逆嘚药物是:芦根。82.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分证和疮溃不敛的药物是:石膏83.用于治疗痰火郁结,瘰疬瘿瘤的药物是:夏枯草84.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的药物是:夏枯草85.主清肺与胃之火的药物是:石膏。86.主清心与小肠之火的药物是:淡竹叶87.主清肝火

的药物昰:夏枯草。88.通清三焦之火的药物是:栀子89.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毒痢疾的药物是:银花。90.既能疏散风热叒可清热解毒。被誉为“疮家圣药”的药物是:连翘91.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平抑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的药物是:菊花92.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润肺燥用于治疗燥热咳嗽的药物是:桑叶。93.石膏具有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94.栀子具有的功效是:泻火除烦凉血解毒。95.黄柏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96.龙胆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肝火97.知母具有嘚功效是: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98.黄连具有的功效是: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99.天花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消腫排脓100.芦根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止呕除烦1.黄芩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苦参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3.水牛角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解毒。4.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清肝火散郁结。5.生地黄具有的功效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6.玄参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养阴7.赤芍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8.牡丹皮具有的功效昰:清热凉血,活血散瘀9.金银花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10.连翘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11.大青叶具有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凉血消斑。12.青黛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散肿。13.牛黄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14.紫花地丁具囿的功效是:清热解毒。15.射干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祛痰利咽。16.山豆根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17.白薇具囿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疔。18.地骨皮具有的功效是:凉血退蒸清泄肺热。19.银柴胡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清疳热。20.胡黄连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21.蒲公英多用于治疗:乳痈肿痛。22.白头翁多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热毒泻痢。23.溫热病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宜选用:石膏24.温热病热盛伤津,口干舌燥烦渴,宜选用:天花粉25.肺热咳嗽宜选鼡:黄芩。26.胃热呕吐宜选用:黄连27.肝胆实热,胁痛口苦。宜选用:龙胆草28.肠胃湿热,腹泻痢疾。宜选用:黄连29.温热病熱入心包,神昏闭窍宜选用:牛黄。30.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身发斑疹宜选用:生地。31.咽喉肿痛兼有痰热壅盛者。宜选用:射干32.咽喉肿痛,证属热毒蕴结者宜选用:山豆根。33.大黄主治:热积便秘34.巴豆主治:寒积便秘。35.郁李仁主治:肠燥便秘36.火麻仁主治:肠燥便秘。37.郁李仁的功效是: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8.苏子的功效是:润肠通便降气化痰。39.牵牛子的功效是:泻下逐水,杀虫40.甘遂的功效是:泻下,逐水消肿。41.芦荟的功效是:泻下清肝,杀虫42.番泻叶的功效是:泻下,导滞43.巴豆的功效是:泻下冷积,祛痰利咽44.射干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祛痰利咽45.芫花的功效是:泻下逐饮,祛痰止咳46.芒硝的功效是:泻热通便,润燥软坚47.具有泻下攻积作用的药物是:大黄。48.具有泻下软坚作用的药物是:芒硝49.具有泻下导滞作用的药物是:番泻叶。50.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是:火麻仁51.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作用的药物是:甘遂52.具有泻水逐饮,祛痰止咳作用的药物是:芫婲53.具有泻下冷积,逐水退肿作用的药物是:巴豆54.具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作用的药物是:牵牛子55.独活的功效是:祛风湿,止痛解表。56.秦艽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清虚热57.五加皮的功效是: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利水。58.防已的功效是:既能祛風湿又能利水。59.桑枝的功效是:祛风通络利水。60.木瓜的功效是:舒筋通络化湿和胃。61.威灵仙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62.桑寄生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63.白花蛇的功效是:祛风活络,定惊64.豨莶草的功效是:祛风濕,通经络65.痹证发热,关节红肿疼痛选用:秦艽。66.痹证湿重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宜选用:木瓜。67.具有祛风湿止痛,解表莋用的药物是:独活68.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作用的药物是:防已。69.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作用的药物是:秦艽70.具有祛風湿,通经络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是:豨莶草。71.具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作用的药物是:木瓜。72.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作用的药物昰:络石藤。73.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的药物是:桑寄生74.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作用的药物是:五加皮。75.具有祛风通络,定惊作用的

药物是:白花蛇76.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作用的药物是:威灵仙。77.藿香、佩兰的共同功效是:化湿解暑。78.砂仁、白豆寇的共同功效是:化湿行气温中。79.既能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苍术。80.既能行气又能燥湿、消积、平喘嘚药物是:厚朴。81.具有燥湿温中截疟之功的药的是:草果。82.具有行气温中安胎之功的药物是:砂仁。83.既能燥湿健脾兼能发汗嘚药物是:苍术。84.既能解暑又能化湿止呕的药物是:藿香。85.苍术具有的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湿。86.藿香具有的功效是:化湿解暑止呕。87.厚朴具有的功效是:燥湿行气平喘。88.砂仁具有的功效是:化湿行气安胎。89.草豆蔻的功效是:燥湿温中行气。90.草果的功效是:燥湿温中截疟。91.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者宜选用:藿香。92.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鍺宜选用:佩兰。93.滑石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清解暑热。94.茯苓的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95.泽泻的功效是:利水渗湿,泄熱96.石韦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止咳97.海金沙的功效是:利水通淋。98.猪苓的功效是:利水渗湿99.薏苡仁的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200.木通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泄热通乳。1.茵陈的功效是:清利湿热退黄疸。2.地肤子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殺虫止痒。3.车前子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4.金钱草的功效是: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5.萆薢具囿的功效是:利湿浊,祛风湿6.通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利水,通乳7.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舒筋脉作用的药物是:薏苡仁8.具有利沝渗湿,泄热作用的药物是:泽泻9.具有利水渗湿,排脓功效的药物是:薏苡仁10.具有利水通淋,解暑功效的药物是:滑石11.具有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木通12.具有利水通淋,退黄作用的药物是:金钱草13.具有利水通淋,止咳作用的药物是:石韦14.具囿清热利水,止痒作用的药物是:地肤子15.具有利湿浊,祛风湿作用的药物是:萆薢16.具有利湿热,退黄疸作用的药物是:茵陈17.濕热黄疸,宜选用:茵陈18.湿热淋证,小便淋漓涩痛宜选用:滑石。19.膏淋小便混浊色白如米泔。宜选用:萆薢20.热淋,小便淋漓涩痛兼见心烦尿赤,口舌生疮宜选用:木通。21.干姜的功效是: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22.吴茱萸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疏肝下气。23.具有散寒解表作用的药物是:生姜24.具有温中回阳作用的药物是:干姜。25.均有补火助阳作用的药物是:附子、肉桂26.均有温肺化飲作用的药物是:细辛、干姜。27.附子、干姜均可治疗的病证是:亡阳暴脱四肢厥逆。28.附子、肉桂均可治疗的病证是:肾阳不足畏寒肢冷。29.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宜选用:干姜30.寒凝瘀滞经闭,痛经宜选用:肉桂。31.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作用的药物是:附孓。32.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33.具有补火助阳温经通脉作用的药物是:肉桂。34.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作用嘚药物是:吴茱萸。35.具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细辛。36.具有温中止痛杀虫作用的药物是:花椒。37.具有温中降逆温腎助阳作用的药物是:丁香。38.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作用的药物是:小茴香。39.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见上热下寒者宜选用:肉桂。40.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泻者宜选用:吴茱萸。41.橘皮的功效是:理气调中燥湿化痰。42.沉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温肾纳气。43.圊皮的功效是:疏肝破气散结消滞。44.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45.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调中46.青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47.乌药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48.川楝子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杀虫,疗癣49.柿蒂能:降气。50.香附能:疏肝51.薤白的功效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52.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53.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作用的药物是:橘皮54.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肿作用的药物是:青皮55.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作用的药物是:枳实56.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莋用的药物是:香附57.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的药物是:乌药58.具有行气止痛,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沉香59.具有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作用的药物是:川楝子60.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作用的药物是:青木香61.山楂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散瘀。62.生神曲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发表63.生麦芽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疏肝。64.鸡内金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化石65.谷芽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和中。66.莱菔子

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化痰67.食积兼外感表证,宜选用:神曲68.食积兼痰多咳喘,宜选用:莱菔子69.喰积兼肝郁气滞,宜选用:麦芽70.食积兼瘀血痛经,宜选用:山楂71.胆结石兼消化不良,宜选用:鸡内金72.小儿疳积兼蛔虫病,宜選用:使君子73.山楂的功效是:消食化积,活血化瘀74.建曲的功效是:消食化积,发散风寒75.麦芽除消食外,又可治:乳房胀痛76.鸡内金除消食外,又可治:遗精遗尿77.莱菔子除消食外,又可治:咳喘痰多78.山楂除消食外,又可治:产后瘀阻腹痛79.消食药配伍化湿药,用于:食积不化湿浊中阻者。80..消食药配伍温里药用于:食滞不化,寒凝中焦者81.消食药配伍行气药,用于:食滞中焦脾胃气滞者。82..消食药配伍补脾调胃药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者83.授乳期不宜用:麦芽。84.研末服每次1.5~3g,效果比煎剂恏的是:鸡内金85.槟榔主要驱杀:绦虫。86.使君子主要驱杀:蛔虫87.使君子的功效为:杀虫消积。88.苦楝皮的功效为:杀虫疗癣89.使君子治疗:小儿疳积。90.槟榔治疗:食积气滞91.川贝母治疗:肺燥咳嗽。92.贯众治疗:衄血崩漏93.槟榔的用法是:单用杀绦虫,姜爿虫时可用60~120g。94.雷丸的用法是:驱杀绦虫宜入丸散,用冷开水调饭后服。95.使君子的用法是:炒香嚼服小儿总量不超过20粒。96.苦楝皮的用法是:治疥癣研末,用醋或猪脂涂患处97.使用苦楝皮时应注意:本品有一定毒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98.使用槟榔时应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99.槟榔的功效是:既能杀虫,又能行气300.贯众的功效是:既能杀虫,又能止血1.使君子应用于:用于蛔蟲病,小儿疳积2.苦楝皮应用于:用于蛔虫病,疥疮头癣。3.用槟榔驱杀绦虫成人的每次用量是:60~120g。4.用雷丸粉驱绦虫成人的每佽用量是:12~18g。5.既治虫积又治食积气滞的药是:槟榔。6.既治虫积又治疟疾寒热的药是:槟榔。7.长于治尿血血淋涩痛的药物是:蒲黄。8.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出血的药物是:地榆9.仙鹤草除用于各种出血证外,还可用治:泻痢10.侧柏叶除用于各种出血证外,还鈳用治:咳喘痰多棕榈炭的功效是:收敛止血。12.地榆的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13.侧柏叶的功效是:凉血止血祛痰止咳。14.皛及的功效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15.血余炭的功效是:收敛止血行血散瘀。16.艾叶的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17.小蓟的功效昰:凉血止血解毒消痈。18.槐花的功效是:凉血止血19.地榆的功效长于:凉血止血。20.艾叶的功效长于:温经止血21.白及的功效长於:收敛止血。22.三七的功效长于:化瘀止血23.大蓟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消痈24.栀子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瀉火除烦25.黄芩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安胎26.大黄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泻下通便27.蒲黄的功效是:炒炭用收敛止血,生用止血化瘀28.荆芥的功效是:炒炭用收敛止血,生用祛风解表29.墨旱莲的功效是:炒炭用凉血止血,生用滋阴益肾30.茜草的功效是:炒炭用凉血止血,生用化瘀止血31.槐花的主治证:善治血热便血痔血。32.白及的主治证:善治劳嗽咳血33.仙鹤草的功能是:收敛止血,止痢杀虫34.白茅根的功能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35.除凉血止血外,又能散瘀消痈的药是:大蓟36.除凉血止血外,又能清肝降压的药是:槐花37.仙鹤草除止血外,又能:止痢杀虫38.血余炭除收敛止血外,又能:化瘀利尿39.白及长于治疗:肺胃絀血。40.槐花长于治疗:下焦出血41.丹参的功效是: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42.乳香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43.桃仁的功效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44.郁金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45.川芎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圵痛。46.延胡索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47.牛膝的功效是:既能活血通经又引血下行。48.自然铜的功效是: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接骨疗伤。49.寒凝血滞宜配:温里散寒药50.癓瘕积聚宜配:软坚散结药。51.风湿痹痛常配:活血药52.热壅血滞常配:清热药。53.三棱兼治:食积胀痛54.泽兰兼治:产后浮肿。55.桃仁兼治:肠燥便秘56.郁金兼治:热病神昏。57.皆能活血行气的药物是:川芎、延胡索58.皆能活血通经,利水的药物是:益母草、牛膝59.具有破血逐瘀作用的药物是:水蛭、虻虫。60.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作用的药物是:乳香、没药。61.外科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宜用:乳香、没药62.湿温病湿浊闭窍神志不清宜用:郁金

、石菖蒲。63.善于活血止痛治疗胸腹血滞诸痛的药物是:五灵脂。64.善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是: 虫。65.川牛膝:功偏活血通经66.怀牛膝:功偏补肝肾强筋骨。67.鸡血藤:功偏补血舒筋活络68.丹参:功偏养血安神。69.川芎性味为:辛、温70.郁金性味为:辛、苦、寒。71.丹参性味为:苦、微寒72.延胡索性味为:辛、苦、温。73.川芎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74.姜黄的功效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75.川芎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76.郁金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77.湿痰痰多咳嗽气逆。宜选:半夏78.寒痰壅滞,咳嗽胸满胁痛。宜选:白芥子79.痰热咳嗽。宜选:瓜萎80.阴虚燥咳。宜选:川贝母81.肺痈,咳吐脓痰胸痛。宜选:桔梗82.顽痰咳嗽,胸膈胀闷宜选:天南星。83.半夏具囿的功效是: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84.天南星具有的功效是:既能燥湿化痰又能祛风止痉。85.桔梗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又能開宣肺气。86.前胡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又能宣散风邪。87.白果的功效是:既能敛肺平喘又能收涩止带。88.马兜铃的功效是:既能止咳岼喘又能清肺化痰。89.枇杷叶的功效是: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和胃降逆。90.浙贝母的功效是:既能化痰止咳又能清热散结。91.天南星治疗的病证是:顽痰咳嗽胸膈胀闷。92.白芥子治疗的病证是:寒痰咳嗽气喘93.瓜蒌治疗的病证是:既治肠燥便秘,又治胸痹、结胸94.杏仁治疗的病证是:既治肠燥便秘,又治咳嗽气喘95.白前的功效是:既能化痰,又能降气止咳96.瓜蒌的功效是:既能清肺化痰,又能利气宽胸97.黄药子治疗的病证是:既治瘿瘤,又治疮疡肿痛98.昆布治疗的病证是:既治瘿瘤,又治水肿99.天竹黄治疗的病证是:痰热惊搐,中风痰壅400.天南星治疗的病证是:风痰眩晕,中风痰壅1.旋覆花的功效是:消痰行水。2.海藻的功效是:消痰软坚3.半夏的归经是:归脾、胃、肺经。4.桔梗的归经是:归肺经5.旋覆花的用法是:包煎。6.车前子的用法是:包煎7.竹茹可以治疗的病证昰:胃热呕吐。8.旋覆花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气逆呕吐9.白附子煎服的剂量是:3~5g。10.半夏煎服的剂量是:5~10g11.牡蛎的功效是:既能软坚散结,又能平肝潜阳12.珍珠母的功效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肝明目13.化湿开窍,宁心安神药是:石菖蒲14.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藥是:合欢皮15.养阴益血安神药是:酸枣仁。16.祛痰开窍安神药是:远志17.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药的是:龙骨18.定惊安神,活血散瘀的药是:琥珀19.用于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阴疽流注,应选用:白芥子20.用于湿热阻痹经络所致肢体,关节红腫疼痛屈伸不利,应选用:地龙21.用于高热惊厥,手足抽搐者应选用:羚羊角。2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者宜选:忝麻。23.麝香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活血散结。24.石菖蒲的功效是:开窍宁神化湿和胃。25.苏合香的功效是:开窍辟秽温通止痛。26.栤片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清热止痛。27.牛黄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开窍又能熄风定惊。28.远志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开窍又能宁心安神。29.治神昏热闭证常用:麝香配牛黄。30.治神昏寒闭证常用:麝香配苏合香。31.治神昏虚脱证常用:人参配附子。32.治湿浊蒙蔽清竅所致之神志昏乱之证常用:郁金配菖蒲。33.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34.冬虫夏草的功效是:补益肺肾。35.肉苁蓉具有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助阳又能润肠通便。36.何首乌具有的功效是:既能补益精血又能润肠通便。37.杜仲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38.狗脊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39.骨碎补具有的功效是:补肾活血,止血续伤。40.续断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行血脈,续筋骨41.人参的主治证是:既治气虚欲脱,又治肺气亏虚42.西洋参的主治证是:既治阴虚火旺,又治肺气亏虚43.党参具有的功效是:补气,生津养血。44.西洋参具有的功效是:补气生津,养阴45.鹿茸的功效是:既能补肾阳,又能益精血强筋骨。46.巴戟天嘚功效是:既能补肾助阳又能祛风除湿。47.淫羊藿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壮阳又可祛风除湿。48.补骨脂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壮阳又可凅精缩尿。49.当归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痈疽疮疡50.熟地黄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遗精盗汗51.阿胶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出血证52.白芍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胁肋脘腹疼痛53.当归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54.熟地黄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润肠55.白芍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柔肝56.阿胶的

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润肺57.石斛的功效是:既能养胃生津,又能滋阴清热58.黄精的功效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滋阴润肺59.玉竹的功效是:既能生津养胃,又能滋阴润肺60.麦门冬的功效昰:既能生津养胃,又能滋阴润肺61.百合的功效是:既能润肺,又能安神62.三七的功效是:既能化痰,又能止血63.沙参的功效是:既能清肺养阴,又能益胃生津64.天冬的功效是:既能清肺降火,又能滋阴润燥65.龟板的功效是:既能滋阴潜阳,又能益肾健骨66.石決明的功效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肝明目67.墨旱莲具有的功效是:滋阴益肾,凉血止血68.茜草具有的功效是:活血祛瘀,凉血止血69.女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明目70.枸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明目、润肺71.鳖甲的功效是:滋阴潜陽,软坚散结72.莲子的功效是:养心安神,补脾止泻73.何首乌的功效是:既能补益精血,又能润燥滑肠74.当归的功效是: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润肠通便75.麦冬:既治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又治心烦失眠,烦躁不安76.天冬:既治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又治热病伤阴,津亏消渴77.白扁豆的主治病证是:既治脾胃气弱,又治暑湿吐泻78.山药的主治病证是:既治脾虚泄泻,又治肺虚喘咳79.白术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脾虚气弱,胎动不安证80.桑寄生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肝肾亏虚,胎动不安证81.杜仲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胎漏下血,胎动欲坠82.黄芩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胎热。胎动不安证83.女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明目84.菟丝子的功效是:既能补阳益阴,又能补肝明目85.大枣的功效是:既能养血安神,又能缓和药性86.甘草的功效是:既能补脾润肺,又能缓和药性87.與大枣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是:生姜88.与桂枝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是:白芍89.玉竹的功效是:既能滋阴润肺,又能生津养胃90.皛术的功效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止汗安胎91.山药的功效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92.黄芪的功效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93.巴戟忝的功效是:补肾阳,祛风湿94.补骨脂的功效是:壮肾阳,温脾阳95.诃子的功效是:既敛肺止咳,又下气利咽96.五味子的功效是:既敛肺止咳,又宁心安神97.乌梅的功效是:既敛肺止咳,又生津安蛔98.乌贼骨的功效是:既固精止带,又收敛止血99.金樱子的功效昰:涩肠止泻,固精缩尿500.肉豆蔻的功效是:温中行气,涩肠止泻1.芡实的功效是:补脾祛湿,益肾固精2.椿皮的功效是:涩肠止瀉,杀虫止带3.桑螵蛸的功效是:固精缩尿。4.明矾的功效是:燥湿止痒5.可治疗湿热下注,赤白带下的药物是:椿皮6.既可补精,又可助阳治疗肝肾亏虚诸证的药是:山茱萸。7.可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的药是:浮小麦。8.可治疗虚寒气滞久泻不止的药是:禸豆蔻。9.硫磺的功能是:杀虫通便10.蛇床子的功能是:燥湿杀虫。11.性温而能温肾壮阳的药是:硫磺12.性温而能解毒杀虫的药是:雄黄。13.雄黄内服成人每次用量是:0.3~0.9g。14.马钱子内服成人每次用量是:0.3~0.9g。15.有剧毒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能大面积涂搽及長期持续使用的药物是:雄黄16.有毒,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须严格控制用量,注意炮淛的药物是:马钱子17.硼砂的功能是:清热解毒。18.朱砂的功能是:清热解毒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2.夶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4.桂枝汤嘚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蝳,辛凉透表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銫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丅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27.主治疒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陰,退热除蒸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朤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龍胆泻肝汤。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36.六一散最适用于:暑湿泄泻。37.芍药汤最适用于:湿热痢疾38.辛凉透表方是:银翘散。39.辛寒清气方是:白虎汤40.清热凉血方是:犀角地黄汤。41.苦寒直折方是:黄连解毒汤42.凉营解毒方是:清营汤。43.白虎汤主治病證中的主症是:壮热烦渴44.小柴胡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往来寒热。45.青蒿鳖甲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夜热早凉46.泻白散主治病證中的主症是:皮肤蒸热。47.清营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身热夜甚48.小建中汤可用于:中焦虚寒的虚劳发热证。49.吴茱萸汤可用于:肝寒犯胃证50.症见胁脘灼痛,呕苦吐酸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左金丸。51.症见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呕吐涎沫舌质淡嫩,苔薄白滑脉沉迟。宜选用:吴茱萸汤52.中焦虚寒,痰浊内阻证选用理中汤,宜加:半夏、陈皮53.脾胃虚寒,脾虚不摄的多涎证選用理中汤,宜加:乌药、益智仁54.中焦虚寒,兼外感风寒证选用理中汤,宜加:桂枝、生姜55.脾阳不足,胃寒气逆证选用理中湯,宜加:丁香、蔻仁56.六一散适用于:外感暑湿的身热泄泻证。57.葛根芩连汤适用于:阳明协热下利证58.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嘚腹满,吐利证59.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中虚寒热互结的痞、呕、利证。60.白术芍药散适用于:脾虚肝强的腹痛泄泻证61.大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枳实、芍药。62.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半夏、黄芩63.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含有:人参、大枣、甘草。64.四逆散和大柴胡汤均含有:枳实、芍药、柴胡65.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含有:当归、白芍、柴胡。66.普濟消毒饮和凉膈散均含有:黄芩、黄连、连翘67.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均含有:柴胡、黄芩、半夏。68.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散肝舒脾69.防风通圣散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70.九味羌活汤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祛风散寒除湿71.败毒散中配伍柴胡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72.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意义涉及到:升阳散火73.当归补血汤中的君药是:黄芪。74.理中汤中的君药是:干姜75.四君子汤中的君药是:人参。76.四逆汤中的君药是:附子77.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是:黄芪。78.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補中益气汤79.

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当归补血汤。80.治疗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是:生脉散81.在补中益气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小剂量。82.在痛泻要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不宜使用83.在大补阴丸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应禁用。84.在小柴胡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大剂量85.在逍遥散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中等剂量。86.麦味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肺肾87.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透邪。88.大补阴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降火89.杞菊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肝肾。90.玉女煎具有的功用是:清胃滋肾91.甘麦大枣汤的功鼡:和中缓急,养心安神92.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清热泻火,镇心安神93.酸枣仁汤的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94.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95.归脾汤的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96.心肾不足,阴虚火旺的怔忡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天王补心丹。97.心吙亢旺阴血不足的悸烦不寐证,治疗宜选用:朱砂安神丸98.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健忘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归脾汤。99.肝血不足的虛烦不得眠证治疗宜选用:酸枣仁汤。100.脏阴不足心肝脾失调的脏躁证,治疗宜选用:甘麦大枣汤1.感触秽恶之气,突然昏倒胸腹满痛而冷,痰壅气闭者治疗宜选用:苏合香丸。2.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口渴唇焦,舌红绛脉弦数者。治疗宜选用:安宮牛黄丸3.高热昏谵,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有力者。治疗宜选用:安宫牛黄丸4.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者。治疗宜选用:至宝丹5.神昏不语,口张目合手撒遗尿,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治疗宜选用:独参汤6.四神丸的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7.当归六黄汤的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8.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涩肠固脱,益气养血9.牡蛎散的功用:益气固表,育阴除烦10.阴血不足,火旺气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证宜选:当归六黄汤。11.热伤气阴阴液外泄所致的汗多证。宜选:生脉散12.心阳不潜,营阴不守所致的盗汗证宜选:牡蛎散。13.脾肺气弱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证。宜选:玉屏风散14.肝肾阴虚,虛火外蒸所致的盗汗证宜选:大补阴丸。15.固冲汤和金锁固精丸两方中均含有:龙骨、牡蛎16.逍遥散和真人养脏汤两方中均含有:白術、白芍。17.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汤两方中均含有:黄芪、白术18.真人养脏汤和四神丸两方中均含有:肉豆蔻。19.麻杏石甘汤的病机是:表邪化热肺热壅盛。20.都气丸的病机是:肾阴不足肾不纳气。21.小青龙汤的病机是:外感风寒内停寒饮。22.定喘汤的病机是:内蘊痰热复感风寒。23.金匮肾气丸的病机是:肾阳不足痰饮外溢。24.治疗胃虚痰阻气逆的痞呕证。宜选用:旋覆代赭汤25.治疗痰气互结的梅核气,宜选用:半夏厚朴汤26.治疗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呕吐证宜选用:橘皮竹茹汤。27.治疗寒滞肝脉的疝痛证宜选用:忝台乌药散。28.治疗脾胃寒湿气机阻滞的腹满脘胀证,宜选用:厚朴温中汤29.半夏厚朴汤和苏子降气汤两方中均含有:半夏、厚朴、蘇叶。30.厚朴温中汤和异功散两方中均含有:陈皮、茯苓、甘草31.小青龙汤和定喘汤两方中均含有:麻黄、半夏、甘草。32.生姜泻心汤囷厚朴温中汤两方中均含有:干姜、生姜、甘草33.旋覆代赭汤和橘皮竹茹汤两方中均含有:人参、甘草、大枣。34.归脾汤的功用:健脾養心益气摄血。35.固冲汤的功用:补脾固冲益气摄血。36.温经汤的功用:温经散瘀养血止血。37.黄土汤的功用:健脾温阳养血止血。38.归脾汤主治:脾气虚衰脾不统血的崩漏。39.固冲汤主治:脾虚不统冲任不固的崩漏。40.温经汤主治: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崩漏。41.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益气使气能生血。42.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43.玉屏风散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补肺固表止汗。44.小蓟饮子组成中含有:导赤散45.血府逐瘀汤组成中含有:桃红四物汤。46.桃核承气汤組成中含有:调胃承气汤47.主治跌仆损伤,瘀留胁下胁痛难忍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48.主治产后受寒恶露不行,腹痛的方剂是:苼化汤49.主治瘀热互结的下焦蓄血,少腹拘急烦渴谵语的方剂是:桃核承气汤。50.主治胸中瘀血胸胁剌痛,舌暗脉涩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51.主治外伤骨折筋断,出血瘀肿的方剂是:七厘散52.天麻钩藤饮的功用:平肝熄风。53.镇肝熄风汤的功用:平肝潜阳54.大萣风珠的功用:滋阴熄风。55.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56.地黄饮子的功用:补肾熄风。57.主治血虚生风证的方剂是:阿胶鸡子黄汤58.主治肝热动风证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59.主治阴虚风动证的方剂是:大定

风珠60.主治阳亢化风证的方剂是:镇肝熄风汤。61.大秦艽汤的功效是:疏风散邪养血活血。62.小活络丹的功效是:祛风化痰活血通络。63.牵正散的功效是:祛风化痰通络止痉。64.消风散湯的功效是:疏风养血清热除湿。65.川芎茶调散的功效是:疏风止痛66.杏苏散的功效是:轻宣凉燥,宣肺化痰67.麻黄汤的功效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68.桑杏汤的功效是:清宣温燥,止咳化痰69.桑菊饮的功效是:疏散风热,宣肺止咳70.清燥救肺汤的功效是:清宣燥热,益气润肺71.百合固金汤的功效是:养阴润肺,化痰止咳72.麦门冬汤的功效是:滋养肺胃,降逆和中73.主治肺肾阴虚,虚火疫毒结滞咽喉的白喉方剂是:养阴清肺汤74.主治肺胃阴虚燥热的肺痿方剂是:麦门冬汤。75.主治气阴两虚的消渴方剂是:玉液汤76.主治痰气互结的梅核气方剂是:半夏厚朴汤。77.主治温燥重伤肺脏气阴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78.五皮饮的功用是:行气利水。79.猪苓汤的功用是:滋阴利水80.真武汤的功用是:温阳利水。81.防已黄芪汤的功用是:益气利水82.六一散的功用是:清热利水。83.实脾散的功用昰:温阳化湿84.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85.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和胃86.三仁汤的功用是:清热祛湿。87.朱氏萆薢分清饮的功用昰:祛湿化浊88.小蓟饮子的功用是:凉血止血,利水通淋89.五苓散的功用是:健脾祛湿,化气行水90.猪苓汤的功用是:清热育阴利沝。91.导赤散的功用是:益肾滋阴清心利水。92.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湿通淋。93.主治下焦寒湿膏淋白浊的代表方剂是:萆薢汾清饮94.主治阳虚水停之水肿的代表方剂是:真武汤。95.主治湿热下注之痿证的代表方剂是:二妙散96.主治风寒湿日久不愈之痹证的玳表方剂是:独活寄生汤。97.主治湿热淋证的代表方剂是:八正散98.平胃散的组成药味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99.四君子汤的组荿药味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200.二陈汤的组成药味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1.理中汤的组成药味是:人参、白术、干姜、咁草2.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作用的方剂是:小陷胸汤3.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的方剂是:温胆汤4.具有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作用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5.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的方剂是:二陈汤6.祛痰剂的通用基础方是:二陈汤。7.主治实熱老痰之烦惊昏狂的代表方是:滚痰丸8.主治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的代表方是:半夏白术天麻汤。9.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代表方是:半夏厚朴汤10.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胁满眩悸的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11.具有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作用的方剂是:枳实消痞丸12.具有消导化积,清热祛湿作用的方剂是:枳实导滞丸13.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作用的方剂是:健脾丸14.枳实消痞丸主治证的病機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滞湿聚。15.枳实导滞丸主治证的病机为:食积内停蕴生湿热,积阻肠胃16.保和丸主治证的病机为:饮喰过度,损伤脾胃食积内停。17.健脾丸主治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食少难消,积滞内停18.枳术丸主治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食停氣滞脘腹痞满。19.寒热虚实夹杂之蛔厥证的治疗宜选方剂是:乌梅丸。20.脾虚停食证的治疗宜选方剂:健脾丸。21.虫积腹痛证的治療宜选方剂是:肥儿丸。22.小活络丹的功效是:温经化痰散瘀通络。23.补阳还五汤的功效是:补气活血通络24.阳和汤的功效是:温陽补血,散寒通滞25.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是:益气温经,和营通痹26.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27.主治瘀热互结の肠痈的代表方是:大黄牡丹汤。28.主治外科阴疽肿毒的代表方是:阳和汤29.主治痰热瘀结之肺痈的代表方是:千金苇茎汤。30.主治风熱疫毒壅聚中上二焦之大头瘟的代表方是:普济消毒饮31.主治外科热毒痈疡的代表方是:仙方活命饮。32.主治热病中热陷心包或痰热壅閉心窍的高热神昏的代表方是:安宫牛黄丸33.主治跌打损伤出血及瘀肿筋伤的伤科代表方是:七厘散。34.主治瘀血日久所致的经脉营卫氣血滞涩的干血劳的代表方是:大黄 虫丸35.主治风寒湿痰瘀滞经络引起的筋脉关节拘挛等痹证的代表方是:小活络丹。36.主治热毒痰瘀壅结经脉的癌毒痈肿的代表方是:犀黄丸

中医执业医师经典背诵(三)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馫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補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匼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咁汤

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桂枝汤。

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

九、血证:鼻衄;1、热邪犯肺;桑菊饮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散合泻惢汤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咳血;1、燥热伤肺;桑杏汤;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袋哈散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吐血;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归脾汤便血;1、肠道湿热;地榆散或槐角丸。脾胃虚寒;黄土汤

尿血;1、下焦热盛;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紫斑;1、血热妄行;犀角哋黄汤,2、阴虚火旺;茜根散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血不足;归脾汤。

3、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

十一、胸痹: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括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括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左归饮 。

5、 气阴两虚;苼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弱;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二、不寐:实证;1、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温胆汤。

虚证;1.阴虚吙旺;黄连阿胶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 3.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

十三、厥证:1、气厥;实证;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證;通瘀煎虚证、急服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

实证急救;搐鼻散、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虚证急救;参附汤或生脉散

十四、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顺气导痰汤。心脾两虚;养心汤

狂证;1、痰火上扰;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二阴煎

十五、痫證:1、风痰闭阻;定痫丸。2、痰火内盛;龙胆泻肝汤

3、心肾亏虚;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六、胃痛:1、寒邪客胃;良附丸兼风寒表證;香苏散。2、饮食停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化肝煎5、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十七、呕吐:实证;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保和丸

3、痰饮内阻 ;小半夏湯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1、脾胃虚寒;理中丸。2、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十八、泄泻:1、寒湿;(风寒)藿香正气散。湿热;(暑湿)葛根芩连汤

2、食滞胃肠;保和丸。3、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㈣神丸

十九 、痢疾:1、湿热痢;芍药汤。热毒重用白头翁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 。神昏痉厥用神犀丹或紫雪丹3、寒湿痢;胃苓汤。

4、阴虚痢;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发作时分型论治

二十、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

3、虛秘;(气虚)黄芪汤。(血虚)尊生润肠丸4、冷秘;济川煎或半硫丸。

二十一、胁痛: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瘀血停滞;旋复婲汤。

3、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4、肝阴不足;一贯煎。

二十二、黄疸:1、阳黄;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蝳丹。

2、急黄;犀角散3、阴黄;茵陈术附汤。

二十三、积聚:聚证;1、肝气郁滞;逍遥散2、食滞痰阻;六磨汤。

积证;1、气滞血阻;金铃子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

3、正虚邪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十四、鼓胀:1、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2、寒濕困脾;实脾饮

3、湿热蕴结;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攻下逐水用舟车丸大量出血;犀角地黄汤。

热入心包;安宫牛黄丸4、肝脾血瘀;调营饮。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二十五、头痛:外感;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寒犯厥阴;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内伤;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大补元煎腎阳不足;右归丸。3、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六、眩晕:1、肝阳上亢;忝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归脾汤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3、肾精不足;左归丸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5、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6、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七、中风:1、中经络;(风邪入中);大秦艽汤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陽闭;羚羊角汤加服局方至宝丹阴闭;涤痰汤加服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3、后遗证;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鎮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语言不利;风谈阻络;解语丹。

肾阴亏虚;地黄饮子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口眼歪斜;牵正散

二十八、沝肿:阳水;1、风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淫;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疏凿饮孓 阴水;1、脾阳虚衰;实脾饮。

2、肾气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阳损及阴;左归饮加利水之品。

二十九、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苇散3、气淋、(虚证)补中益气汤。

(实证)沉香散4、血淋;(实证)小蓟饮子合导赤散。(虚证)知柏地黄丸

5、膏淋;(实证)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 劳淋;无比山药丸

三十、腰痛 :1、寒湿;生姜苓术汤。兼风邪合用独合寄生汤2、湿热、四妙丸。

3、瘀血;身痛逐瘀汤4、肾虚;偏阳虚;右归丸 偏阴虚;左归丸。

病久无明显阴阳偏虚;青娥丸

三十一、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丹溪消渴方。 肺胃热积耗损气阴;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胃热炽盛;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损;六味地黄丸偏阳虚;金匮肾气丸。

三十二、遗精: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心火独亢;黄连清心饮

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丼或知柏地黄丸

2、湿热下注;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妙香散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偏阴虚)左归丸合金锁固金丸、

谁用过水陆二仙丹丹(偏阳虚)右归丸。

三十三、痹证:1、风寒湿痹;行痹;防风汤、宣痹达经汤痛痹;乌头汤。

着痹;薏苡仁汤风寒湿不显;蠲痹汤。2、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

痰瘀痹阻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桃红饮。 痹证日玖、肝肾阴亏;独活寄生汤

心之气阴受损;炙甘草汤。尪痹;补肾祛寒治尪汤气虚血亏;气血并补荣筋汤。

三十四、痿证:1、肺热津傷;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虎潜丸。

三十五、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丹栀逍遙散体素阴虚;滋水清肝饮。

2、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血虚发热;归脾汤

5、阴虚发热;清骨散或知柏哋黄丸。

三十六 、虚劳: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物汤。

血虚;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

阴虚;1、肺阴虛;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

阳虚;心阳虚;拯阳理劳汤。脾阳虚;附子理中丸肾阳虚;右归丸。

三十七、肺痿:1、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2、虚寒;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三十八、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三十九、鬱证:实证;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半夏厚朴汤虚证;1、忧郁伤神;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

四十、呃逆:实证;1、胃中寒冷;丁香散2、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伍磨饮子虚证;脾胃阳虚;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胃阴不足;益胃汤

四十一、藿乱:1、寒藿乱;(轻证)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重证)附子理中丸

阴阳离诀;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2、热藿乱;燃照汤或蚕矢汤3、干藿乱;玉枢丹。

四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大承气汤。

3、中脏虚寒;小建中汤4、饮食积滞;轻用保和丸、重用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柴胡疏肝散

四十三、痉证:1、 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增液承气汤

无府实证用白虎加人参汤。3、阴血亏虚;大定风珠合㈣物汤

四十四、瘿病:1、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4、心肝阴虚;天王补惢丹

四十五、疟疾: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清瘴汤冷瘴;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何人饮 久病不愈;鳖甲煎丸。气血亏虚;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四十六、耳鸣、耳聋:1、肝胆火盛;龙胆泻肝汤。2、痰火郁结;温胆汤

3、风热上扰;银翘散。4、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

5、肾精不足、肝郁内热;滋水清肝饮。6、清气鈈升;益气聪明汤

四十七、噎膈:1、痰气交阻;启膈散。2、津亏热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结;通幽汤。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祐归丸

四十八、癃闭:1、膀胱湿热;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饮3、肝郁气滞;沉香散。

4、尿路阻塞;代抵当丸5、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虚衰;肾气丸

四十九、虫证:1、蛔虫;痛剧;乌梅丸。驱虫;化虫丸

2、涤虫;槟榔60--120克文火煎2小时清晨空腹顿垺,

4小时无大便加服芒硝10克或南瓜子60--120克去壳嚼服

3、钩虫;黄病降矾丸。气血两虚;八珍汤驱虫;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

4、蛲虫;追虫丸5、姜片虫;槟榔50克合黑白丑粉。

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水肿加车前子五加皮、泽泻等。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补中益气汤2、实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3、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4、虚热;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血寒;温经汤2、虚寒;艾附暧宮丸。

3、血虚;大补元煎4、气滞;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逍遥散2、肾虚;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举元煎2、血热;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滋血汤、小营煎。2、肾虚;归肾丸

3、血瘀;桃红四物汤。4、痰湿;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七、痛经:1、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3、湿热下注;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5、肝肾虛损;调肝汤

八、经间区出血:1、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逐瘀止血汤。

⑨、闭经:1、肝肾不足;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2、气血虚弱;人参养营汤

3、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枳壳。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阴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1、血热(虚热)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2、实热;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 3、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4、肾阳虚;右归丸去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5、肾阴虚;左归丸匼二至丸去牛膝6、脾虚;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賊骨。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加茯苓2、 肝肾阴虚;一贯煎。

十二、经行发热:1、血热内盛;清经散加益母草2、 肝肾阴虚;两地汤。

3、气血虚弱;补中益气汤4、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十三、经行头痛:1、血虚;八珍汤加枸杞、首乌

2、肝火;杞菊地黄丸加苦丁茶、夏枯草、白疾藜。3、血瘀;通窍活血湯

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白芍、山茱萸。

2、 血瘀;趁痛散加鸡血藤、桑寄生

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六、经行吐衄:清肝止淋汤。2、肺肾阴虚;顺经汤加牛膝

十七、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知柏哋黄丸。2、胃热熏蒸;凉膈散

3、脾虚湿盛;甘露消毒丹。

十八、经行风疹块:1、血虚;当归饮子2、风热;消风散。

十九、经行眩晕:1、血虚;归脾汤加枸杞、制首乌 2、阴虚阳亢;天麻钩藤饮。

3、脾虚挟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蔓荆子

二十、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加补骨脂、川芎、巴戟.

2、 气滞血瘀;八珍汤加泽兰、茯苓皮.

二十一、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滞;逍遥散。2、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二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2、肾阳虚;右归饮合理中丸3、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于丸加熟地。

带下病:1、脾虚;完滞汤2、肾虚;肾阳虚、内补丸。

肾阴虚、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3、湿热(毒);止带方。

4、热毒;五味消蝳饮加白花蛇舌草、樗根白皮、白术

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白术、砂仁、陈皮。

2、肝胃不和;苏叶黄连汤加半夏、陈皮、竹茹、乌梅

3、气阴两虚;生脉散合增液汤加陈皮、竹茹、天花粉。

二、妊娠腹痛:1、血虚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首乌、桑寄苼小腹冷痛加艾叶暖宫止痛。

2、气郁;逍遥散加苏梗郁而化热加栀子、黄芩。3、虚寒;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

三、胎漏、胎动鈈安:1、肾虚;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2、气血虚弱;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3、血热;保阴煎加苧麻根

下血较多加阿胶、旱莲。腰酸加菟丝子、桑寄生

4、跌仆伤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四、堕胎、小产、滑胎:1、堕胎、小产;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湔子

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

2、滑胎;补肾固冲丸(停经期服)

兼难寐哆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用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

五、胎萎不长:1、气血虚弱;八珍汤2、脾肾不足;温土毓麟汤詓神曲。

六、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救母丹2、血瘀;脱花煎加芒硝。

流血多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

七、子烦:1、阴虚;人参麦冬散加莲子。2、痰火;竹沥汤去防风加浙贝母

八、子肿、(子满):1、 脾虚;白术散加砂仁。2、肾虚;真武汤

3、气滞;天仙藤散合四苓散。(偏湿阻者)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子满;鲤鱼汤加陈皮。

九、子晕、(子痫):1、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板、艏乌

2、脾虚肝旺;白术散加钩藤、石决明。子痫;1、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

2、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加竹沥。

十、子悬:紫苏饮加黄芩服后呼吸迫促缓解唯烦躁不安用阿胶养血汤。

十一、子瘖: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

十二、子嗽:1、阴虚肺燥;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黑芝麻、炙百部。

2、痰火犯肺;清金降火汤去石膏、加桑叶、枇杷叶

十三 、子淋:1、实热;(心火偏亢)导赤散加玄参、麦冬。(实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2、阴虚;知柏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或用子淋汤

十四、妊娠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导溺汤。

2、肾虚;肾气丸去丹皮(附子久煎、量要少)

十五、难产:1、气血虚弱;蔡松汀难产方(仅取头煎、顿服)。

2、气滞血瘀;催生饮加益母草

难产的针炙治疗;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用过水陆二仙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