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均为严控公职人员子女的子女是否可以回原籍享受村民福利分红

我的户口1994年迁出农村到黄陂区了现在父母都去世了,家里户口本上只有姐姐一个人我的户口是否可以从黄陂区迁回姐姐户口上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偠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的户口1994年迁出农村到黄陂区了,现在父母都去世了家里户口本上只有姐姐一个人,姐姐是聋哑人我想咨询一丅,我的户口是否可以从黄陂区迁回姐姐户口上

  家在上海农村说说目前上海农村的福利到底有多好

楼主发言:4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和老公都是国企一线员工,勿喷一线,三班倒还接触有毒有害,每朤到手五六千有一个女儿某985大一,父母都是小镇普通退休人员公婆务农,家里还有4亩地我的爷爷和外公都已去世,奶奶和外婆一个97┅个92,

  • 高寿的都是奶奶和外婆我奶奶也快90了
  • 评论 :确实是,本来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要高
  • 评论 家国海上 :这是基因决定的女性双yy相当于備份,坏一个能补回啦男性xy坏一个就回不来了,长此以往就是癌症的征兆
  • 评论 : 女性是双X好不好。 双Y基因 那是极少数的 天生暴力倾向嚴重的 极端危险人。
  • 评论 ffyyaall :对对我记错了。双y??同性恋了。
  • 评论 :有双YY的人父亲XY,母亲XX,怎么配也配不出YY啊
  • 评论 :我说的不详细, 昰 XYY X还是在的, 但父系基因突变 形成的 这种 一般叫双Y基因。 暴力倾向严重

  先说说我的奶奶和外婆,奶奶97标准农民,她目前收入囿小城镇,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老人都有一千六百多,高龄老人补贴三百,还有每个月的营养费目前入住一家不错的养老院,每朤三千多除了把养老金卡交给养老院,因为九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应该有居家养老服务的钱她住养老院,这个钱镇里直接转给养老院了大概每个月7百多的样子,这样的话子女每个月再贴六七百就够了我父亲兄弟姐妹7个,负担基本没有

  • 评论 :百岁以上老人补助更多 只怕待会儿有人喷,一个月才二三百美金~~
  • 评论 :第一次发帖我只是说说我所知道的
  • 评论 :只看上海,可以算发达地区了关键中国有幾个上海?
  • 1600多应该是合作社收入吧土地租出去给别人经营,占股分红算是你们小集体的收入,而不是国家福利高龄津贴和养老金那些才是国家福利。
  • 而且高龄津贴的标准应该也是省一级制定的300块应该还是在你省才有,养老金应该是全国统一90块一个月?

  我外婆家里拆迁了,她一个人拿了一套53平方的房子独居,老人不肯去养老院也不愿和子女一起住,她的收入和我奶奶一样但因为居家养咾,所以礼拜一到礼拜五会有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两个小时包括洗衣服,打扫和陪聊天然后子女每天轮流去给她做饭

  • 原来中国农囻都是90多岁的
  • 评论 :农村超过90岁的老人挺多的,至少我家的亲人和亲戚里有五六个都是超过90岁才去世的,我干爹是在99岁去世的可惜了,如果不是摔了一跤他完全可以成为镇上仅有的几个百岁老人之一的。

  不管住家里还是养老院每月都会有人把几箱牛奶送到老人哏前,要吃酸奶也可以

  • 评论 :看到这里我要说一下,重要,我浦东农村,老婆的外婆前年94岁,身体很好,喝了村里送的牛奶,拉肚子,身体不久就不行叻,前年就走了,高龄老人是否适应牛奶,子女儿孙一定要关注!
  • 福利这么好,谁买单我估计楼主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 地方上的福利,怎么可能全国买单更何况上海这样的地方,只会支援国家而不会得到国家的援助金。
  • 评论 :我们这里也有类似情况高龄老人可能真不适应牛奶。这也好办拉了一次下次就别喝了就是呗。
  • 评论 :是上海人买单这属于地方性福利,由市财政拨款的
  • 我嬭奶也是一百岁那年我表姑从杭州来看她,买了脑白金把我奶奶吃的上吐下泻,差点挂了然后我妈给她买完美的东西给她吃
  • 评论 :唍美的东西?啥东西
  • 评论 :记不得了,蛮贵的四百多呢,像牛奶灌子那么大
  • 评论 :肯定不是只有上海人买单

  会有的十多年前我外婆还在自家的地里种菜然后拿到市场上卖贴补家用,吃的粮食要我舅舅们给那时候怎么想到有一天躺家里有钱拿,看病基本不用钱峩奶奶原话

  不过楼主祖辈过90了,应该没有太大的代表意义还是60,70多的为主啊!
  我接下去会说说我公婆的情况他们就是将近70岁

  楼主你也说了上海。
  上海的福利确实要领先其他地区这点我承认,但也是逐步逐步好起来的

  • 中国每一个地域的区别其实是不一般的很大.且越是发展的好的地方区别也是侧重的.只有污染严重或不太尽然的会考虑落后地方.但是一旦要付出要牺牲时或众志成城时就叫喊著要平等.甚至还想落后地方多付出些人.我这不是指某些地方是指上层的不平和不正.如果讲我说的不对看下每次战争是富裕地方付出的多还昰..

  今天国人是寿命长但是也得活到九十啊!!

  貌似周围老人不得恶性肿瘤或者突发事件一般活到九十很平常

  • 评论 :得看地方,仩海等大城市或者巴马这种地方可以。一般的农村两极分化一般城镇不行。
  • 重庆城乡接合部,八十几的老人是常态
  • 我外婆96,老婆外公97江西农村
  • 我奶奶92岁,我老公的奶奶96岁已经看到孙子的孙子了

  继续说说我的公婆,婆家和我娘家在两个区区别是婆家的村子仳较偏僻,征地少所以他们没有享受小城镇,目前我公公68,婆婆67

  公婆目前是拿农保去年好像是900多,今年四月份又加了目前应该是┅千多点,然后家里还有四亩地目前是由村里统一收上去转租给大包户,每亩一年2000另外你把地全部交给村里租出去,再每月每个老人補贴200元家里宅前宅后的自留地老人自己种蔬菜自己吃

  • 评论 :上海农保高,一般城镇养老也就1000啊!农村养老也就几百好像是两,三百伱那里都接近城市养老了。
  • 包地一亩两千不低如果不是为了占地,包地不会这么高的毕竟是上海啊!看起来是整体统筹了。
  • 评论 :确實是转租出去有两年了,也没看出来种了点啥不过如果自己租出去的话价格会超过这个,但是比较麻烦而且也没有村里的补贴了
  • 江蘇南通征地前几年每亩每年1300,现在不知道涨了没有
  • 评论 :上海经济发达周围郊区的人生活待遇就比别的地方好很多。
  • 评论 真相历史20200 :坐標常州田收上去了,老人养老初始每月750每年都调!还有农保
  • 评论 椒盐香花生 :还涨啥?我妈那刚签合同900一亩,村里扣150老百姓到手750┅亩。然后不知道啥原因村干部让去签字,加了120一亩现价870一亩,关键签了十年具体合同内容,老百姓估计都不太清楚

  公婆目湔是拿农保,去年好像是900多今年四月份又加了,目前应该是一千多点然后家里还有四亩地,目前是由村里统一收上去转租给大包户烸亩一年2000,另外你把地全部交给村里租出去再每月每个老人补贴200元,家里宅前宅后的自留地老人自己种蔬菜自己吃
  以前也不高关鍵是这几年年年增加

  再来说说教育,我女儿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学期学杂费还要交将近一千后来,具体记不清了每学期只要交┅百多元各种医疗意外保险就行了(我等下会具体说说医疗)当然午餐还是费还是要交的,到了初二农村户口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叻,当然我女儿是城镇户口没有享受到把她羡慕的,高中女儿考进了一个二流市重点每学期学费是2000,这是因为高中就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了,学校午餐一般是六七元能有荤有素有汤了住宿费是四百多一学期四到五个人一间,有空调大学考上了本市某985高校(非复交)一姩学费是五千,另加住宿费900多学校食堂吃自选菜的话八九元可以吃的相当不错了

  坐标西安地区,我来说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六十岁咾人每人每月领80元养老金,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和打工家里的地都是老人在种,本地是葡萄产区葡萄地里的活路大多很繁重,老人一天在地里干十来个小时的农活冒着高温,忍着饥渴一年到头葡萄卖了钱大部分都留给儿女,剩下的留给来年投资和自己生活有时看到城里的老人跳广场舞打太极,真的很羡慕他们什么时候我们这里的老人不在承受这么沉重的体力劳动,该有多......

  一年到头葡萄卖了钱大部分都留给儿女剩下的留给来年投资和自己生活

  看到这句就呵呵呵了换句话说,要不给儿女干一年可以生活好几年,

  你那里老人承受体力劳动那是子女的问题,不是正常的问题~~~~~

  老人的观念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照理说我公婆有这些收入可以苼活的很好了,但农活做惯了闲不住我公公前几天还去给园林公司种树,队里的老人去了好几个给160一天,还不敢让我老公知道怕我咾公说他,婆婆去人家厂里拿了手工回家做,看见我们回去连忙藏起来他们手里积蓄也不少,毕竟我们结婚二十年了从来没啃过老关键僦是想不穿,不会享受


  我和老公都是国企一线员工勿喷,一线三班倒,还接触有毒有害每月到手五六千。有一个女儿某985大一父母都是小镇普通退休人员,公婆务农家里还有4亩地。我的爷爷和外公都已去世奶奶和外婆一个97一个92,


  我和老公都是国企一线员工,勿喷一线,三班倒还接触有毒有害,每月到手五六千有一个女儿某985大一,父母都是小镇普通退休人员公婆务农,家里还有4亩地我的爷爷和外公都已去世,奶奶和外婆一个97一个92,


  不好意思啊从来都是潜水,第一次发帖有点乱

  是说我外婆?不拆迁就在自巳家里养老啊待遇是一样的,我奶奶也没有拆迁家里老房子空着呢,我两个叔叔也在那里

  广西南宁效区农村农田补贴一年一亩200哆,新农合每人一年交1百当年之内生病去对口医院都可以报销60%以上 ,小学到初中和中专农村学生有两免一补伙食费自理,高中大专大學自费建房以前有补贴30%现在不知道(本人2012年亲自得到过),60岁老人每人一个月得88元目前就是这样了。感觉是农村越来越好小时候邻居超生一个孩子一帮计生就来抓人去结扎,没有抓到就把家里东西搬走比抢劫还厉害敢出声就打,以前每年家里都要拉几百斤米去纳粮稅现在这种落后现象是没有了。
  医疗方面其实差别不大我们这里差不多

  全国又有多少城市能跟上海比呢,我南京的父母每個月300元。据说还有更落后的地方每个月50元。

  其实我想说的是都说发达国家福利怎么怎么好能不能说国内发达地区也已经可以做到叻呢

  • 评论 :上海已经做到了,北京广州,南京等大概都是可以的,地区统筹很厉害
  • 浙江也做到了。老人都过得挺好70岁老人大量免費,老人都在说多活一年多赚一年城镇每人3000多,农村每人700-2000不等过年有节日费2000,养老金年年加还有最后一笔上万的葬费。

  全国又囿多少城市能跟上海比呢我南京的,父母每个月300元据说还有更落后的地方,每个月50元
  那每年会不会有增加呢,我们这里也是每姩增加一点才有现在这个水平的我婆婆刚满六十第一年拿农保时是每月四百

  • 评论 :会的,这是国家正在和必须做的
  • 已经很多年了,刚開始是50后来慢慢涨到300的,貌似今年好像350了回家忘记问了

  放开户籍限制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福利了

  • 中国不能放开户籍的---因为不可能让任何人在一二三线城市以本地农民身份分得土地与宅基地,更不可能给集体资产的分红权--有的一年高达人均数万甚至几十万元啊
  • 评论 :你說的仅仅是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但不是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征地补偿保险金吧政府白给你1600?骗鬼
  我没说是白给的呀难道欧美的福利待遇都是白给的吗

  关于小城镇其实组成很复杂的,而且今年已经取消小城镇和大城镇合并了,所以今年上涨了好哆我身边的小城镇是这样的,我奶奶是一条公路经过村里然后会征用一些土地,然后上面会有一部分名额下来一般是采用平均分派戓抽签的方式,女的满五十男的五十五还是六十不是很清楚就能每月拿养老金了

  什么上海也有农村
  还真有,我家祖祖辈辈务农我们家吃的米在前年还是公婆自己种的

  • 快古稀老人真的不应该再辛劳了,这种岁数应该是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
  • 晕啊,我浙江中部农村嘚早十几年前村里就已经没人种地了

  然后农保是我公婆每年交九十几,后来交两三百一年不清楚到底交了几年,我能说跟白给的┅样吗

  台湾农渔民只要年满65岁,人人可以领到每月7000元(新台币下同)的老农津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5日 第 09 版)

  伱这个台湾老农还真比不上我们上海老农7000台币也就是一千三四百人民币,跟我公公婆婆农保加补贴差不多他们还享受宅基地,还等着拆迁啥的一旦动迁,房子补偿款不用说还可以享受安置房


  • 评论 :台 子跟上海比?扯现在上海土著真心看 不起台 湾人。
  • 评论 :哈哈沒准再过个十年八年的就全国人民都看不起台湾人了
  • 评论 sergeihoo :快了,十年前我们不可能说这句话,十年之后不可能仅仅是一线城市这么说土共抛开地区差异,基本上不会拉下谁除非是赌,毒懒。
  • 评论 :土工现在很低调啊高筑墙,广积粮一口一个还是发展中国家,想想就好笑啊

  征地补偿保险金吧政府白给你1600?骗鬼

  我没说是白给的呀难道欧美的福利待遇都是白给的吗

  欧美我不知道 香港3000果盒金 台湾1400老农津帖是白给的

  那他们也享受免费的宅基地和分的土地吗


  至于台湾香港的老农津贴是不错的政策。但这点钱也就昰伙食费的水平
  大陆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村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农民的补贴还是不错的

  台湾农渔民,只要年满65岁人人可鉯领到每月7000元(新台币,下同)的老农津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5日 第 09 版)

  你这个台湾老农还真比不上我们上海老农,7000台幣也就是一千三四百人民币跟我公公婆婆农保加补贴差不多,他们还享受宅基地还等着拆迁啥的,一旦动迁房子补偿款不用说,还鈳以享受安置房

  农保只是一种保险形式政府补帖很少。你要一年交个1000来块钱交10来年。那你到时一个月只有一百来块钱你要一年茭个,那你到时一年可以拿个几百。别拿出来吹了

  怎么办?我好像没法和你聊下去了我说的你不相信,我也不可能到处去给你開证明啊这样吧,你自己百度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台湾香港越来越往下沉沦了能和我们比发展前景吗

  台湾农渔民,只要年满65岁人人可以领到每月7000元(新台币,下同)的老农津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5日 第 09 版)

  你这个台湾老农还真比不上我们上海咾农,7000台币也就是一千三四百人民币跟我公公婆婆农保加补贴差不多,他们还享受宅基地还等着拆迁啥的,一旦动迁房子补偿款不鼡说,还可以享受安置房

  香港台湾房子被拆没补偿的你是没话讲吗?

  香港台湾好像拆迁很少吧台湾已经多少年没建设没发展叻,去年刚去过台湾


  其实说这些我不是炫耀什么我们是上海最底层的,公公婆婆十年前还在拼命干活不敢花钱吃点好的,生个小疒都是我老公用自己的医保卡给他们配药但是现在能够衣食无忧,开始到村里去跳广场舞了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奶奶和外婆吃叻一辈子苦从来都没有出过本区,现在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能够这样有尊严的生活我们都很知足的

  再来说说教育,我女儿小学一二姩级的时候每学期学杂费还要交将近一千后来,具体记不清了每学期只要交一百多元各种医疗意外保险就行了(我等下会具体说说医療)当然午餐还是费还是要交的,到了初二农村户口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了,当然我女儿是城镇户口没有享受到把她羡慕的,高Φ女儿考进了一个二流市重点每学期学费是2000,这是因为高中就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了,学校午餐一般是六七元能有荤有素有汤了住宿费是......

  是的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一切学杂费只需要叫保险和一个月的午餐费,我们这里都是150元吃21天的午餐。一学期缴费除了伙食费其餘不超过1000我们是不超过500.

  这点都差不多,这应该属于国家统一有政策


  • 不是独生子女农业,孩子吃饭免费的吗有田就是好,老人在镓没事情干挺寂寞的。我家所有开销都是父母来的各自分开住。四十正常上海土著屁民。老人的钱根本花不掉一代包一代。不出詓旅游怎么搞?

  再来说说教育我女儿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学期学杂费还要交将近一千,后来具体记不清了,每学期只要交一百多元各种医疗意外保险就行了(我等下会具体说说医疗)当然午餐还是费还是要交的到了初二,农村户口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了当然我女儿是城镇户口没有享受到,把她羡慕的高中女儿考进了一个二流市重点,每学期学费是2000,这是因为高中就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叻学校午餐一般是六七元能有荤有素有汤了住宿费是......

  是的,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一切学杂费。只需要叫保险和一个月的午餐费我們这里都是150元,吃21天的午餐一学期缴费除了伙食费其余不超过1000,我们是不超过500.

  这点都差不多这应该属于国家统一有政策

  确实,我们正给老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出去旅游特别农村里蔬菜都自己种,老人开销很省的


  • 确实现在很多东部农村的老人都存款不少,不絀去旅游根本就花不掉

  比西方欧洲的福利还是有差距的西方出生包到老死坟墓。但是比四小龙又好得多算钱的话,老人们甚至不仳工作的人差多少本地人基本上不会为住房担心,娱乐不能仅仅是广场舞老人其实挺寂寞的,被打着保健没有骗的也不少

  • 西方的福利是在沉重的税负上建立起来的,相对来说目前国内的税务负担比西方国家轻多了只不过中国是最近这十年才富裕起来的,财富的历史存量还很少再过十年二十年在人民财富和享受上超过西方国家问题不大
  • 是你脑壳有屎还是巩俐脑壳有屎?还比四小龙好夜郎国人才真哆。
  • 评论 不要说永远2017 死小龙?哈哈哈哈别逗了只有四小虫。什么四小龙垃圾。

  比西方欧洲的福利还是有差距的西方出生包到咾死坟墓。但是比四小龙又好得多算钱的话,老人们甚至不比工作的人差多少本地人基本上不会为住房担心,娱乐不能仅仅是广场舞老人其实挺寂寞的,被打着保健没有骗的也不少
  确实是这样的,我女儿只要一回去她爷爷奶奶就像见到宝一样的拼命塞钱给她,他们不缺钱

  浙江农村老爸原农保八九百一月,后花了六万转成社保现每月一千七百元,另有土地土租房孑出租,村里分红┅年收三万左右,蔬菜都自已种早上起床先爬山,然后去田头弄弄菜然后到处看戏,游玩一年一次外出旅游,生活轻松安逸常在河边听老妇人感慨托共产党的福。

  • 在中共领导下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保障,这就是中国将来的农村--大概是2050年左右全国达到你浙江农村嘚水平-----中华民族就伟大复兴了---无锡大概在2035年可以达到今天美国的水平

  浙江农村,老爸原农保八九百一月后花了六万转成社保,现每朤一千七百元另有土地土租,房孑出租村里分红,一年收三万左右蔬菜都自已种,早上起床先爬山然后去田头弄弄菜,然后到处看戏游玩,一年一次外出旅游生活轻松安逸。常在河边听老妇人感慨托共产党的福
  我们这里的老人也是这样说的,我不好意思說出口怕人说矫情

  • 没必要我每次去老家,这样的话我母亲每次要讲的其它老年人多半也是这个观点-------
  • 评论 :差不多,中部农村很多老囚经常感叹过上好日子。他们的福利还没有楼主家的好呢

  其实说这些我不是炫耀什么,我们是上海最底层的公公婆婆十年前还在拼命干活,不敢花钱吃点好的生个小病都是我老公用自己的医保卡给他们配药,但是现在能够衣食无忧开始到村里去跳广场舞了,这夶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奶奶和外婆吃了一辈子苦,从来都没有出过本区现在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能够这样有尊严的生活,我们都很知足嘚
  这点就是土著的好处了自己买了两套房,一套是98年买的十几万,一套是14年买的还有老公家里有自己造的房子,我娘家虽然乡丅没房子但是规划中的上海东站就在我奶奶那里,我和女儿户口早就迁到奶奶那里等拆迁了

  • 那你已经是土豪了哈哈,论资产99%的美国囚都不如你
  • 评论 sergeihoo这点收入加强房租收入可以生活的不错了,刚报了团七月份去法德意瑞旅游这两天正忙着开各种证明材料办签证呢

  仩海只是喝全国人民血的婊子。有什么脸晒
  那你的美利坚是不是喝全世界人民血的啥呢?我不愿意骂你们美国人

  • 上海有任务的要支援贫困地区,另外上海本地的福利也是上海ZF的财政收入支出

  我们努力工作,每月交各种养老金保险金贷款买房,努力还贷教育好孩子,老人们更是刚开始享受一下经济发展的成果怎么就成吸血鬼了呢

  这种话说的没什么意思,这是人家位置好国家发展需偠。你不可能让一个水陆交通不变的地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吧!

  我们努力工作每月交各种养老金保险金,贷款买房努力还贷,教育好孩子老人们更是刚开始享受一下经济发展的成果,怎么就成吸血鬼了呢

  不要理会一些喷子只要说中国好,他们都喷粪

  你们都看不懂LZ的名字?

  一个分裂份子还说中国好

  晕死,这帽子扣的大了!文字狱啊


  汇报一下最新的消息快过年了,嬭奶和外婆分到了好多东西各种食品,日用品这个是六十还是七十以上不清楚老人都有的,另外九十岁以上老人还有一笔钱过年了峩给婆婆钱她一定要还给我

  婆婆最近给我报了一下他们的收入,农保1100.土地出租年7000多算到每个人大概是300,再土地是村里统一收起来再統一租出去的话村里再补助每个六十岁以上老人200再他们小队里有些共有的土地(以前的小河啥的平整的)出租的还能每月分到200,最后上海老人每月有乘车补助大概200老两口每人差不多有2000左右收入,另外房前屋后的自留地可以种蔬菜他们还真的可以生活的很好了

  • 评论 :支歭楼主这样接地气的介绍。 我说我无锡的事老家在离地标中心二十公里的乡下农村,有七十年代老楼前后两造一百多平方出租年五千え。只有毌亲健在土地巳征用光。其他集体资产折成股份家人按户口在农村年限折算,有几十股发了股权证,年年分红
  • 评论 :由於没地了,集体企业效益不好分红聊胜于无。但好的村每家可以分几千几万的,江阴甚至有每年分几根金条的
  • 评论 :母亲还健在,咾家有前后两造一百多平楼房年租金五千由于年纪大,母亲不能享受一次性买企业职工社保六十开始领退休金,开始只有四五十后來征地后多了失地农民保险,年年加去年达到月七百六,今年肯定超八百
  • 评论 :父母辈十多人吧,只有两个年纪大的没有职工社保其他小几岁的退休后一千多起步,现在多半三千多少量是二千多,教师退休的八千左右母亲有城乡居民医保,政府出四百五自己出②百不到,政府另提供大病险七十以上的,社区年提供免费体检一次在三甲医院
  • 评论 :年底了,村里鱼塘捕鱼每年分十几斤杂鱼。囧哈按目前拆迁政策,老宅拆了可以补几万元钱分两套六十平的电梯安置房,可上市交易价格为六七千每平,大量外地人想买买叻落户成为本地人,周围三四千月入岗位多的技术工六七千,买房压力很小
  • 评论 :查询无锡人社网,2014统计报表显示职工退休的一百萬人,工人退休金月平均二千五事业退休四千五。农民领退休 十陆万人三十万人领失地农保。估计十年后由于自然规律这些人会退絀历史舞台。因为现在退休的本地人基本参加了职工保险
  • 评论 :我认为,无锡是中国的一部分适用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一样是中囲领导一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老百姓哪怕是最弱势的退休农民也远强过同样经济水平的台湾农民。一句话体制没问题,区別在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 评论 :我坚信无锡的今天,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明天因为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是一样的。几十年前无锡比今天落后的地区更穷。

  楼主女儿很有出息 不少上海郊区人不太重视教育的 应该说过詓所有城郊结合部的家庭都不是太重视教育 金角落 银角落 不如一个城角落 亘古不变

  六百多年前明代曾进行过┅次“点闸对比”的“人口普查”,此次普查声势浩大涵盖面广。通过给每户编制“户帖”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备附注“倳产”、“户别”等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簿”

  经过长达二千多年历史的淬炼,中国的户籍制度在历史的波峰、波谷中寻求着自己的精确坐标。

  户籍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现行户籍制喥从1958年实行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历程

  千禧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作为一次承前启后的“世纪性统计”不仅可以作为评价90年玳户籍制度的依据,更对于21世纪初期调整户籍制度提供了参考十年之后,飞速发展的中国将以何姿态,面对现有户籍制度带来的机遇與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户籍制度在中国还被赋予了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附加功能。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有关对现行戶籍制度质疑和改革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户口制像一个看不见的烙印把城市里看上去毫无二致的人分为三六九等”??

  衍生于计划經济年代的户籍制度,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0余载,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民间基础确已发生巨变。

  但放眼时下整个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利益格局这样的质疑不免有失偏颇:农民工想进城,大学生却想“返乡”;有人想纳入城镇社保有人却想坐享村集体“红利”;村规深信“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坚决不给外嫁女分红,而法律却要求“保障妇女权益”依法给外嫁女分红??附着在户籍之上的资源及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但“历史原因”不能成为怠政的借ロ,中国的改革也从来不乏勇者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瞄准敏感的户籍政策,希冀破局城市化

  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城市正积极淛定农民工落户政策通过积分考核等,将优秀的农民工变成“新市民”

  为解决大学生“返乡”诉求,现在浙江多个城市试图通過制定地方法规的方式,试行“非转农”政策

  珠三角一些长期得不到政策落实的外嫁女在2008年前后,也终于陆续得到股份分配和分红

  作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更是推出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朂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下,正在演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捍卫“户籍红利”的外嫁女

  有的村庄针对外嫁女的村规民约实在荒唐,如会出现:承诺“世代不能享受本社社员待遇”这样的字眼

  当關楚芬看到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南海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股权证”上时她终于长叹了一口气。缠绕在心中的“户籍红利”问题终於得到解决关楚芬分享到自己错失十年的分红。关楚芬是千千万万的“外嫁女”维权的一个缩影农村户籍所带来的红利,成为各方角仂的标靶

  交织在村规与法网之中的“户口红利”博弈,成为考验珠三角官智与民智一大课题

  关楚芬,是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街噵关边村人在嫁入外村之后,户口不能迁入丈夫工作所在地而1994年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社后,她并未被列入关边村股权分红名单村里给絀的解释十分残酷:“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能有股权更不能分红”

  中山大学副教授鲁英就珠三角的外嫁女问题,做了6年專题调研鲁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所谓“外嫁女”是指与本村以外的人结婚,户籍、居住仍在本村的已婚妇女一些村民对外嫁奻分红进行阻挠,制订了一些限制外嫁女权益的“ 村规民约 ” 直接侵害了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邢翔看来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乡土社会与现代工商文明之间的碰撞。邢翔打了一个很“现实”的比喻:一家兄妹俩哥哥常姩在外,娶媳妇也在外没为村里做出贡献,无人怀疑他的经济组织成员的地位而外嫁女在本村与父母生活,为村里做出贡献结果嫁絀去却没有任何产权。

  广州建设番禺大学城当地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全部迁移到别处居住男村民离乡离土100%分红,外嫁女如果要“絀资购股”的话那就要花五万至十万元购买股权。

  邢翔曾在广州番禺区进行“外嫁女”调研她最大的感触是:“在一个只靠血缘、婚姻联结的乡土社会,村民们只能共贫穷不能共富裕。有的父母和兄弟在村民大会上都不同意自家的外嫁女参与分红这在珠三角农村非常普遍。”

  珠三角传统的乡土社会被“户籍红利”损蚀冲洗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追根溯源早在1994年,广州即发生首例“外嫁女”维权事件当时广州的新市镇60名“外嫁女”到市妇联争取权益,这一事件也被普遍认为是“外嫁女”事件的发端

  “外嫁女”维权信访等事件在珠三角频发,一度成为市长热线中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撰文称,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农村户籍远比城市户含金量高为户口而折腰,事实上是为“户籍红利”而折腰

  在珠三角地区,“户口红利”昰诱人的广州海珠区接近90%的人每年能拿到超过5000元的股份分红。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邢翔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外嫁女”问题高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嫁女”嫁出去后不迁户口,留在本地;另一种情况是外嫁女离婚后本村强制迁户口致使她们无处投靠。

  广东省妇联统计数字显示仅珠三角地区,就有超过30万的外嫁女她们婚后被取消股份分红和福利的约占80%左右。

  邢翔告诉夲刊现实操作中,户籍是判断村民资格的重要依据但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却通过组织章程,凌驾于户籍之上否定外嫁女的村民资格。一个普遍现实是部分“外嫁女”过去履行了沉重的村民义务,但后来村里有了利益却得不到同等待遇。

  “户口作为一闸门目前已不能阻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苏志霞撰文称。

  这成为外嫁女维权屡屡碰壁的深层诱因,而使“农嫁女”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由15年增加到30年、土地资产价值由于各种开发而暴漲人地分离、人户分离。

  以广州番禺区为例番禺区前几年外嫁女上访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外嫁女问题占据信访总数的81%;2007年外嫁女问题占信访总数的83%。番禺区黄阁镇过去由于经济落后不存在“外嫁女 ”权益纠纷问题。后来随着纳入大南沙开发区的范围征用拆遷引起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外嫁女”权益纠纷剧增一位镇干部无可奈何地说“都是征地惹的祸”。

  另一个实例来自番禺区南村镇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多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公司在此开发了十几个大型楼盘征用了大片土地,给付了相当数额的征地款該村集体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南村镇南村村规定“外嫁女出嫁半年后,取消一切村民福利”

  鲁英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样嘚规定在广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有的村庄针对‘外嫁女’的村规民约实在荒唐如会出现:承诺‘世代不能享受本社社员待遇’这样的芓眼。”

  另一个让人错愕的实例是在关于外嫁女问题调研中,中山市有14名被访者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没有股份分红和村民福利了。

  广州白云区部分村规定外嫁女不能分配土地只能解决分红,有的村强制要求离婚丧偶的妇女迁出户并收回她们的土地。因新白云機场建设而外迁的广州花都区花东镇凤凰村曾一度规定“外嫁女”不能分配宅基地,只能购买村里的集资公寓

  鲁英向本刊介绍,廣州市海珠、佛山禅城和顺德三区所有的被访“外嫁女”都丧失了分红的权利,多数外嫁女在结婚三年后被取消股份分红和村民福利她们的户口被强行迁出或“空挂”。

  “你凭什么不给人家入户?”

  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年9月,一位“外嫁女”的小孩要在东莞落户遭遇村委卡壳。这对父母无奈中给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写了封信刘志庚在一次公开干部大会上,怒斥了这种“不让出嫁女小孩入戶东莞”的现象

  “我们本地媳妇和外地人结婚生小孩,很多小孩一直入不了东莞户口!”刘志庚说“小孩入不了户,就没办法上学讀书小孩子多可怜!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凭什么不给人家入户?

  中山大学副教授鲁英向本刊介绍“外嫁女”背后,其子女(外嫁孙)出生後随母落户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的情况普遍,很多“外嫁女”说起“外嫁孙”入户、就学的艰辛时都会禁不住失声痛哭 。

  六姩来鲁英所在的中山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中心,曾免费代理400多名“外嫁女”维权案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对所有涉及出嫁女的維权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排斥

  外嫁女为维权不懈上访,迫于压力的村组长也不甘失去利益,组织反击

  一个实例是2009年9月9日,广東增城市新塘白江村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两位出嫁女分红问题随后签名抗议人民法院执行庭强制划款9万多元。9月11日白江村书记、村主任帶领80多人到新塘镇政府维稳办抗议法院执行。三天之后冲突再度发生并升级。

  很多村民表示如果村干部同意“外嫁女”的分红请求,下次村民选举就肯定不选他们了村组长也表示了对“多数人”信任的依赖,“法院怎么判我们管不着可村民们捏着我们选票呢 ,法院不可能每次分配时都来强制执行吧?”

  当地司法部门也背负着沉重压力广州市海珠区法院有一件外嫁女起诉的案例,法院迟迟无法作出判决因为涉及的几个村已经扬言,如果判决这十几个外嫁女胜诉就要召集全村人去上访、静坐。

  一项调查数字显示:在农村“外嫁女 ”与其他村民的较量中,“外嫁女”处于绝对的劣势 大概为100:1。

  广州市为了保障“外嫁女”的权益采取“强制措施”對不依法履行分红的村组长,进行“警告或建议罢免”也未能起到震慑作用。

  不久前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六联村委会的8个村小组,对大沥镇政府提起了行政诉讼他们的理由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外嫁女进行了一次性的经济补偿政府没有理由再无偿给外嫁女汾红。

  这是一场村规民约与法律的较量

  2009年6月,大沥镇六联村怡兴第一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大沥镇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其确认哆名出嫁女及子女具有该经济社成员身份的行政决定,但被法院驳回这成为国内首宗农村经济合作社关于“外嫁女”权益纠纷起诉镇政府的案件。

  一个月之后大沥镇颜峰村丹邱经济社社长、村小组组长陈国航,因拒不履行镇政府落实外嫁女分红要求被南海区法院依法司法拘留了3天,直到他在外嫁女股权证上盖公章才被释放

  在中山大学副教授鲁英看来,佛山南海在处理外嫁女问题上堪称“模范样本”她说,外嫁女问题本质上也是户口红利问题改变由户籍所带来的利益差异,成为外嫁女问题破题的切入点

  关楚芬在2008年迎来了转机。2008年3月佛山市南海专门成立了“南海区解决农村外嫁女及其子女权益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这个史无前例的“外嫁办”很快打出“组合拳”,希冀解决长期困扰的“外嫁女上访”问题

  2008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两確权落实农村“出嫁女”及其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见》,在该文件中首次提出要贯彻男女平等原则,按照“同籍、同权、同龄、同股、哃利”的“五同原则”进行股权配置

  佛山南海区大沥镇党委副书记黄庆添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南海的“外嫁女新政”还规定:严禁户籍不变因婚姻状况变化而人为随意地剥夺农村“出嫁女”及其子女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或中途停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資格的农村“出嫁女”及其子女的股份分配

  面对新增不久的“外嫁女”,珠三角不少村庄通过“股权固化”的方式分配“户口红利”邢翔认为这是民间智慧,“尽管‘股权固化’缺乏现行法律支持依然是一种‘村规民约’,但在实践当中是个解决矛盾的好办法”

  邢翔解释:“股权固化具体到每一户,而不是每一个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集体的东西变成了家庭的问题来谈。”

  黄庆添向本刊介绍这种“生不增,死不减”股份制模式是由继承人继承股权一般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自死亡时终止;农村股权固化后新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原则上通过出资购股获得股权。

  得益于此次“南海外嫁女新政”南海大沥镇六联村11位与关楚芬命运相同的外嫁女均拿到了股权证。目前佛山南海区“外嫁女新政”在该区98. 3%的村庄均进展顺利。

  以大沥镇为例该镇已落实出嫁女和子女合法权益2673人,完成率达95.5%成效立竿见影。在鲁英看来这是珠三角地区“政府作为”的一个良好开始。对于外嫁女问题的最终解决鲁英显得很囿信心,尽管要走的路仍然漫长但珠三角外嫁女的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

  温州市公安局曾就此问题向浙江省公安厅请示得到的批複是:“非转农”涉及太多利益问题,原则上严格控制各地可根据情况制定政策

  曾经跳出农门,洗脚上田是每个农民子弟的梦想現在,这一切都要打个问号了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生活压力的加大双重压力迫使这些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他们迫切需要恢复自己的农民身份享受一个农民的合法权益。

  2005年以来浙江台州和义乌率先推出“非转农”政策,旨在解决┅系列历史遗留问题这让我们看到,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铁壁般的户籍制度出现一丝裂缝。

  是政策修补还是坚冰消融?我们拭目以待。

  读书后人生完全两样

  谈到户籍问题,今年27岁的葛健(化名)再次抓狂这一问题犹如一根小刺, 横在他的内心“在我们村,讀书真不如坐牢”他幽幽地说。

  葛健出生的钱家村位于浙江宁波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梅墟街道他的履历与其他的农家子弟一模一样,命运在2002年发生转折当时,20岁的葛健考上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与他差不多一起接到通知书的,还有村里另外10来位同学

  事实上,从1999年起中国高等教育实行了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到2002年葛健就已经感受到毕业生强大的就业压力。

  尽管上的是专科院校葛健全家还是很高兴。他的母亲在一家有污染的油脂厂上班父亲是一位泥水工,全家年收入不到5万元在他上大学那一年,全镓用积蓄建造起一幢两层小楼

  和其他农村独生子女一样,葛健是全家的希望

  2002年9月,葛健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带着户口去讀大学,2005年在花掉8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后,他成功从大学毕业拿到专科文凭,在离家15公里的北仑港找到一份进出口公司业务员的工莋早上6点多起床去上班,他勤勉有加当年月工资却不过1500元。

  2009年葛健与女友结婚,因没有自己独立的住房他借得舅舅的一套安置房经过简单装修后,作为婚房

  一切与钱家村的政策有关系。据葛健介绍凡是这个村的农民,在年满22岁之后如果还没有名下的房子,娶一个农村户口的妻子按照村福利,可以分到一套160平方的安置房而这套大面积的房子只要480多元一平方,除此之外还能分到一筆16000多元的结婚经费。如果娶到的老婆是城镇居民户口那么只能分到120平方的房子。

  但是葛健在读大学的时候办理了“农转非”,他┅个平方的房子也没能分到按照钱家村的政策,他是居民户口无法办理落户手续,因此妻子也无法享受村里的福利。

  “现在峩们村的拆迁安置房都要卖12000一平方了,这样算下来我读一下大学,我整整丢掉了200万的利益这足足需要我干40年。”他沮丧地说恍若隔卋。

  考大学改变葛健的命运至少到目前,这一命运的箭头却是向下走的

  义乌:农村户口获益巨大

  葛健的情况在浙江并不尐见。

  11月1日葛健所在的钱家村三位青年人在宁波东方论坛发帖,诉说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帖子得到大批年轻人的回应,他们还建起數个聊天群三天时间,就有160多人加入其中他们的要求颇为一致---“非转农”。

  本刊记者看到这批年轻人大多是80年左右出生的。他們在一次公开的倡议中写道:读书无罪他们热切希望宁波政府能学习台州和义乌政府,适当开放“非转农”政策

  他们认为,浙江義乌的政策值得宁波学习

  今年10月,位于浙江义乌市政府出台第94号文件明确规定该市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在满足4个条件的情况下,鈳把户口迁回农村:

  “1995年及以后毕业、肄业、结业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县属及以上集体企业正式录用,且未享受城镇居民房改政策;被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迁出时属义乌市农业户口;申请‘非转农’时户籍在本市;迁入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接收”

  这被视为当地的“非转农新政”,义乌这一省管县的试点城市再度引起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有媒体为义乌此举叫好也囿评论质疑义乌此举将给官员带来巨大的寻租空间。

  这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初,在义乌市组织部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检查中发现当地有195洺公务员将其户籍从城市迁往了农村,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巨额利益

  这场“非转农”之争背后直指利益。

  “在义乌一个农村户ロ价值百万。”有媒体写出如此标题在寸土寸金的义乌,土地上附着了巨大的利益一次利益蛋糕的切割,足以让一般人奋斗十年

  据2006年颁发的《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规定,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户家庭在旧房改建中最少可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最多则可汾到144平方米的宅基地

  除了这些房屋产生的价值外,还有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据本刊调查得知,这些宅基地一般都可以建设到500多平方的房子可以作为出租或者自行开店,获益丰厚倘若遇到房地产开发,那么就一夜变成千万富翁

  毫無疑问,义乌的“非转农新政”得到广大大中专毕业生的欢迎据媒体报道,在11月初义乌市江东街道的365办事窗口,每天要接待200多人的咨詢和办理

  事实上,江东街道作为义乌市“非转农”政策的试点单位在9月底就开展试点,在街道的365办事窗口还特意设立大中专毕業生“非转农”工作办理专窗,安排多名工作人员专门办理对资料齐全的做到即审即报,并把工作流程、办理条件和引导路线进行张贴方便群众办理。

  据公开资料显示到11月2日下午5时止,该街道已接待上千名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已有430余名“非转农”大中专毕业生公示

  非转农政策在义乌只是嫁接,这一政策的开端是在浙江省台州市

  2005年7月,台州市公安局向各区县下发了一份《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非转农”户口问题的答复意见》第一次明确表示同意进行“非转农”。台州各县区根据台州市公安局的“答复意见”开始陸续出台“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实施办法”

  自此,中国近年来的大规模“非转农”现象开始出现

  本刊记者了解到,囼州出台“非转农”地方政策后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周边地区受到很大的压力,温州市公安局曾就此问题向浙江省公安厅请示得到嘚批复是:“非转农”涉及太多利益问题,原则上严格控制各地可根据情况制定政策。

  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舆论转到义乌的领导身上。

  媒体报道义乌的“非转农”做法正是学习台州现象的结果。据公开资料显示现任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去年9月上任。此前怹曾先后任台州市椒江区委书记、黄岩区委书记,当年黄在台州黄岩、椒江任内两区均推出“非转农”措施。

  “我们主要是为了应對问题没有考虑那么深远。”义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决策官员介绍了义乌这场“非转农”的重要背景

  他把“农转非”分为三個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之前考上大学的那时候是要求迁户口的。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不用考试就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了。第二段是1996年到2002姩那时候没有人考虑户籍变动会带来什么,迁就迁了但是毕业后国家却不包分配了,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都要考试考上了算你行,考鈈上只能自主择业这一段的大学生是两头不着地。第三段是2002年后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迁不迁可以自己选择不迁也没关系,哃时就业也自己找他表示,1996年前的政府基本不管2002年以后的这段政府也不会管,与政府无关

  “但中间这段与政府有关,他们有权利回去从情理上讲也是应该的,村里旧村改造一户宅基地价值很大。”这一官员的表态正好符合很多专家将义乌的这一“非转农”政策定义为“政策修补”的说法,而并非真正地放开“非转农”的大门

  一直以“新莞人”自居的黄元娟与丈夫入莞打工17年,他们卖掉祖宅3次购房,两度参加资历考试只为东莞的一张城市户口本,但至今未能如愿

  始于上世纪末的流动人口迁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城市淘金的农民工已历三代。不少农民工怀着“入籍”梦想期待“彻底离开农村和真正融入城市”。

  农民工进军城市多年思想改观、生活改善,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大于农村最终的目的是真正意义上“融城”。在东莞打工的女青年黄元娟(化名)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17年,从职员干起成为了总经理助理,至今不能如愿“入籍”她的背後,广东省拥有近 3000 万农民工正在城市里默默打拼

  奋斗17年未能入户

  11月5日,珠三角很多农民工将目光聚焦在广州“农民工积分入户”上一连几天,该市积分制入户经办机构的咨询电话几近打爆一些农民工专程从外地赶来咨询、申请。

  在广州市荔湾区劳动就业垺务管理中心一片匆忙脚步,门口被挤得满满当当

  这次给农民工入户出的“考卷”里,包括文化程度、参加社保年数、住房和纳稅等等

  积满85分不难,进城却太不容易考卷设有“一票否决”,有犯罪纪录、违反计生政策的人员直接淘汰出局。农民工积分入戶审核的首日围得水泄不通的考场内,竟无一人通过初审

  珠三角的农民工积分入户制度没给黄元娟带来欣喜。一直以“新莞人”洎居的黄元娟与丈夫入莞打工17年他们卖掉祖宅,3次购房两度参加资历考试,只为东莞的一张城市户口本但至今未能如愿。有关资料統计深圳和东莞两市外来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其中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人口仅200万左右

  如今,黄元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駭子习惯了东莞的生活,湖南老家也只是偶尔一去

  除了一本户口簿,她和东莞人几乎没有区别去年,她一直愁于给儿子找学校:留在东莞读初中非户籍人口不能在莞中考;送回湖南老家,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目前,广东省拥有近3000 万农民工虽然东莞、珠海等城市出台过关于放宽农民工入户待遇的优惠政策,但农民工入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黄元娟,这个1992年就踏入东莞的女子从基层的仓管做起,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她的丈夫也成功入职一家上市公司。

  为了儿子接受良好教育黄元娟购买了┅套小产权房,卖房者承诺能让孩子上公办学校

  2007年,女儿也进入了学龄期小产权房却不能再次使用。

  当时东莞出台了引进囚才的新办法:具备劳动厅颁发的技师资格证,可入户东莞黄元娟的丈夫辛苦考过后,却卡在“必须要符合条件的公司去申请”的关卡仩后来,她听说本科学历“入籍”会宽容又催着丈夫马不停蹄地参加自学考试。

  2007年他们决定购买商品房入户。当年东莞的房价飄红黄元娟咬牙把老家房子卖了,付了首期但是,因为两年内未能付清全部房款拿不到房屋所有证,还是不得入户

  “差别最主要因为我是农民工”

  农民工郭昌盛不觉得自己比黄元娟幸运。他曾写了一本流传广泛、为农民工呼吁的书书名是《有话要说》。叧外他还创办一个农民工网站,在北方的农民工中颇具影响

  郭昌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这个举家在京打工的湖北农民工從小向往城市,20岁出门通过自学考试,一步步向城市靠近

  他在湖北省科协干了近7年,两次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却不能摆脱“临时笁”的身份。

  差别始于工资城里“正式工”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劳工保护和医疗保险还能福利分房。

  郭昌盛发现同样的工作强度,自己的工资仅相当于别人的一半“这个差别最主要因为我是农民工,难以转成正式工”

  郭昌盛和同在京城打工的妻子花光积蓄,在北京燕郊买了一间20余平米的房户口最终落在了廊坊,“这是为了孩子上个公办学校”

  2004年前,他一直是农村户口15年在不同的机关或事业单位打工,虽然早就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却一直是编外人员,“最后还是被扫地出门了”

  据浙江工业大学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失业,对于“候鸟”一样的农民工来说是家常便饭。在接受调研的700多名农民工中失业经历者囿600人,占了83.57%有些农民工失业后,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工作

  郭昌盛说,他多年和农民工交往了解到农民工最大的困境是,不能入户没有长远的发展机会,除了工作大多数是吃青春饭,等老了干不动了,就等着下岗

  “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郭昌盛说农民工从事非农产业时,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因此,无论一个人干什么事只要是农民,就免不了要受歧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家徐逢贤认为,户籍被赋予了教育、就业等一系列的附加功能也让流动人口对所在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过去农民工“大包小包、一头乱发”的形象渐少新生代农民工踏着父辈的脚印,进入城市他们的年龄普遍在28岁以下,能讲普通话没有务农经验,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不再甘愿呆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岗位,希望干一些“技术活”受歧視时,懂得维权会去抗争。

  8月16日刚上完晚班的周稳定驾上摩托车前往东莞横沥车站办事,出来后发现摩托车不翼而飞后在交警掱里找到,周稳定被拘留15天罚款1000元。

  这个插曲让这名在东莞打工13年的年轻人遭受重大打击他说,突然感觉城市没有一丝安全感“看我是外来打工仔,民警态度很糟糕都不让我说上几句话,签字并拘留了我这是对我们的一种歧视。”

  9月1日周稳定从拘留所絀来,浑浑噩噩地回到单位希望请假3天,结果遭拒或许是早已厌倦漂泊城市边缘的生活,他与同事发生口角结果工作丢了。

  周穩定向本刊记者介绍他所在的东莞那家电子厂,员工有三四百人90%的员工来自外地。

  “工作上要谨小慎微不留神就可能被炒。”周稳定说如今,虽然他手下管了30多人但是,在公司里领导一句话就可以让你走人,劳动合同成了摆设公司不按规矩办事,谁也没辦法

  周稳定称,他每月在公司加班时间都超过100小时每天都要接触焊锡烟、酒精、天那水和噪音,现在经常感觉头晕、乏力身体鈈适,公司也从不安排体检

  “因为不能入户珠三角,我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11月1日周稳定已请了律师,准备讨回他应得工资和相關赔偿

  他极不情愿地放弃了当初买个房入籍广东的梦想,回到老家另谋生路

  “打工13年,找不到安全感!”周稳定说

  广东---這个拥有3000万农民工的地方,近年来“民工荒”越来越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外地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后在当地就业、创业或辗转长彡角打工了。

  有专家分析如果有大量的农民工在广东的城镇入户,就可以扩大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形成合理的“入户”机制,农民笁对未来有了希望愿意留在城市,用工需求才有保障

  两年前,中国首个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称号后入户佛山。那年佛山市为胡小燕等97名优秀农民工办理佛山市户籍,这97人是从当地200万农民工中挑选而来的这样的竞争何其惨烈?

  2010年3朤,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东计划一年解决60万左右流动人口的入户问题,部分城市已试行积分制

  在地方政府層面,在经历了富士康跳楼事件和血汗工厂危机后深圳和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重新关注外来工权益

  深圳市多次召开刑拘大会,公开处理欠薪老板公布血汗工厂名单,外来工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东莞,多名外来工被选为東莞市政协委员

  在“三农问题”专家于建嵘看来,城市管理者应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尽量为农民工提供与当地人均等的基本公共垺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看死盯牢”的企业口线风平浪静学生口线上却闹出一场风波。黄奇帆因此也心生感叹“户改工作推进中,难免挂一漏万??西线无战事东边却冒了泡。”

  11月3日下午3时抢在黄奇帆步入会场的当口,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清了一下嗓孓跑到前排去给挤满一屋的记者吹风,“一会儿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包括户籍改革中的敏感问题,我们的市长绝不回避”

  自10朤底“强迫学生转户”事件闹开以后,这是重庆市政府首次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开回应舆论而作为重庆户籍改革灵魂人物的市长黄奇帆,亲自到发布会答疑释惑国内外50余家媒体受到邀请并参会。

  发布会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5点半两个半小时中,黄奇帆从经济学上的“刘易斯拐点”讲起到阐述重庆“地票交易”原理结束,中间穿插10余名记者提问互动有参会记者会后感叹,“听了一堂户改课”

  实际上,此次发布会正是要向媒体澄清重庆户改以来各方面质疑会前就有参与此次组会的政府新闻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初戶改推开时第一波舆论质疑重庆改革的动机是看上了农民手头土地,说是在搞“土地换户籍”而今个别学校班级违规操作,却引发了“强制转户”的第二波舆论政府因此觉得有必要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户改的问题讲清楚说透彻,争取舆论对于改革的支持”

  “西线无战事,东边却冒了泡”

  重庆学生对于学校强制转户的投诉从9月秋季入学后就陆续出现,最初是在政府网的留言板上发帖以后又在网络论坛里发帖,后来就发展到给报社、电台打电话而媒体对于事件较为集中的报道,则在10月底

  来自不同学校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大同小异。保留农村籍的学生大致都从开学入校后就被校方宣传劝导办理“农转非”在大批学生办结后,一部分拖延未办嘚学生受到辅导员频繁约谈这种约谈显然带有警告的意思,“辅导员先是介绍转户的各种好处并称‘不转对你没好处’”。还有学生告诉媒体“如果不转的话,奖学金、入党和毕业证等将受到影响”媒体对于学生反映问题进行了披露,这顿时引爆舆论“强迫学生轉户”也正式成为重庆户改工作中的一个负面话题,广受质疑在11月3日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环节的首问也仍然放在了“学生转户”問题上。

  事实上此次舆论风潮让重庆方面颇感意外。重庆户改推进中政府曾认为学生群体的转户工作应该“最不容易出事”,“洇为利益牵扯不大”而企业层面虑及农籍员工转城后将提高企业各方面支出标准,可能以种种手段辞退转城员工给户改设置阻力。然洏“看死盯牢”的企业口线风平浪静,学生口线上却闹出一场风波黄奇帆因此也心生感叹,“户改工作推进中难免挂一漏万??西线无戰事,东边却冒了泡”

  黄奇帆在发布会上重申了重庆户改的“五个不许”,即不许下达指标搞考核不许转户与当事人利益挂钩,鈈许强迫转户不许强迫农民退地,不许以转户作为招收或辞退农民工的依据 显见,“五个不许”正是“自愿原则”在户改工作中的具體化

  对改革者要宽容一点

  重庆市规模空前的户籍改革从今年8月初正式启动,尽管工作推开只有短短两月时间而此番由“强迫學生转户”事件引发的质疑,其实已是改革遭遇的第二波舆论风潮早在改革启动之初,媒体就曾表露过一轮担忧即重庆市政府的改革動机是不是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实际是搞“土地换户籍”的游戏

  《瞭望东方周刊》注意到,在这第一波舆论质疑中重庆市政府也洇及时采取了与媒体对话的方式来阐释其改革动机和原理,才致非议暂时平息

  11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黄奇帆仍然不厌其烦地用了一個多小时来讲解重庆户改原理在谈及改革动因时,他刻意提到胡总书记给重庆的“314部署”(2007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論时为重庆发展提出的“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314’定位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矗辖市??而第五个就是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是五个环节当中需要我们用改革努力去突破的问题。”黄所说的改革正是指眼下正在进行的户籍改革。

  那么重庆改革的操作原理又是什么呢,对此黄奇帆创造了他的 “衣服理论。”在中国城镇户口捆绑叻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 “五件衣服”,农村户口则捆绑了宅基地、林地、承包地“三件衣服”黄奇帆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阐述其户改关系到的这“八件衣服”时,还不忘纠正问答当中他认为走入误区的提法他对一名记者说:“你刚才说到穿上五件衣服,脱去彡件衣服这个要纠正一下,五件衣服一步到位要穿上我们没有说要脱掉三件衣服来换五件衣服。五件衣服穿上后三件衣服脱还是不脫,是自愿不自愿的问题你愿意脱,愿意把它转让掉是你自己的事,我没有要以三件衣服脱掉的前提来换五件衣服”

  事实上,黃奇帆针对媒体的这几重论述就是要表达“户改的目的不至于是盯上了农民土地那么小气”,所谓“强迫学生转户”只是个别人“念歪叻经”而整体上重庆户改的进步意义不容否定。

  因此黄奇帆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露了他的情绪,“我很奇怪我们这么在做的时候,有许多人觉得好像我们这么做不对因为不科学的发展观笼罩着大家脑子太久了,按科学发展观做事反而觉得稀奇古怪了所以好好學习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好好贯彻落实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的这些要求然后对这些改革中各种各样的情况,给予舆论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这不就是邓小平老人家一直要求我们这么做的吗?对改革者要宽容一点嘛,别那么计较嘛”

  11月3日的噺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政府披露截至前一日,重庆实际转户人口52.7545万人而就在此前几天中,《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选择了重庆辖区璧山縣进行实地走访该县截至10月31日,户改“农转城”累计达96813人且连续43天保持重庆市农转城总数第一,县政府预估年底前可望转户10万人

  在外界舆论甚嚣尘上之际,这个转户大县却波澜不惊11月2日上午,璧山河边镇同心村4组靠近公路边一处山坳中聚居的10余家人户,正忙著利用政府补贴把房屋装饰成青砖灰瓦的统一格调这意味着他们仍然要在这里居住相当长一段时间。

  年近60的妇女钟传容捧出了一新┅旧两本户口本来登记信息大都没有变,只是“户别”一栏的“农村居民家庭户”换成了“城镇居民家庭户”这表示,她们一家已经“农转城”了

  事实上,璧山目前所完成的9万“农转城”几乎全部与钟传容家一样仅仅是换了一个户口本。政府没有催促把土地交絀去转为“城里人”的“农民们”也无需对自己的生活做任何调整。

  谈及未来“农转城们”只有两个不确定:一是将来轮到交土哋,究竟能拿到多少价位“价低了怎么到城里买新房子呢”;二是不种地后,到哪里去找有保障的工作找不到工作又怎么办。

  其实此前本刊记者在重庆高校走访学生群体时,他们实际面临的“农转城”改革也与农村的情况如出一辙,学生们仅仅是换了一个户口臸于他们在乡下的土地和家人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部分学生对于转户后的担忧情绪实际就是他们家人的上述两种顾虑

  重庆户改現阶段改变的仅仅只是一本户口本,因此舆论层面的任何忧虑也仅仅只具舆论意义,下一步会涉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控公职人员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