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上金融催收为什么没有催收了

  国内监管持续收紧的环境鉯及对银行等金融催收机构大客户的过度依赖,将是湖南永雄上市的一个重要阻碍

  永雄集团前台背景墙上写着:“让世界没有挽不回嘚诚信”

  湖南永雄:一个中国本土的催收帝国

  2019年11月22日,催收巨头湖南永雄集团向美国证监会提交撤回IPO招股说明书的申请此前,湖南永雄谋求上市已遭受两次受挫

  当天晚上,一位业内好友接到了湖南永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谭曼的电话“正值风口浪尖的時刻,他当然会有所担心”这位好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他也明白箭已上弦,不得不发”

  此次,在招股书被披露一个朤时间里湖南永雄集团遭受了各种质疑之声。而催收业务也再次成为监管与舆论的风暴中心这对正在美国冲刺IPO的永雄集团来说,无疑昰一个坏消息

  由谭曼一手创立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下称“湖南永雄”)以信用卡逾期款催收为主营业务,合作客户主要为商業银行及消费金融催收公司实际业务就是催收逾期贷款。成立仅5年时间湖南永雄已拥446亿元在催逾期贷款,集团旗下员工超万名号称“中国最大的拖欠信用卡应收账款催收服务提供商”。

  早在2015年湖南永雄就在筹备登陆新三板,后无疾而终

  有业内人士向《中國新闻周刊》透露,湖南永雄登陆新三板未果的原因在于其保荐人湘财证券接连受罚,同时催收行业在国内尚不是被监管认可的合法荇业,合法性存在争议监管环境也在持续收紧。

  国内上市无望湖南永雄开始将目光转向纳斯达克,并在2018年向美国证监会(SEC)秘密提交上市申请(DRS文件)在之后一年时间里,这家拟募资2亿美元的公司曾先后三次修改申报文件

  10月23日,美国证监会(SEC)正式披露湖喃永雄集团递交的招股书文件

  但此时,国内“暴力催收”引发的恶劣影响仍在发酵此时赴美上市的湖南永雄,无疑被推上了舆论嘚质疑高点

  对于11月22日湖南永雄再次撤回IPO文件的消息,一位熟悉永雄集团的企业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此时放弃,在情理の中又在意料之外。”

  “当前糟糕的催收行业局面中永雄上市的消息是一针强心剂。”多位催收行业公司高管均向《中国新闻周刊》感慨如果永雄成功上市,国内催收公司日子或许也会好过一点或许也能推动行业的合规发展。

  律所出身的“催收巨鳄”

  鍸南永雄集团的总部设在长沙市岳麓区芯城科技园内这一幢低调的深灰色办公楼的外立面上没有任何显著的标志,仅在大楼门口挂着几塊牌匾周边的商户大多不清楚这家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印象仅限于“好像是搞金融催收相关的”“员工都是小年轻”

  “让世界沒有挽不回的诚信”——这句标语挂在永雄集团一楼前台的背景墙上,吸引着每一个到访与应聘者的目光

  这家成立仅五年的催收巨頭,带有创始人谭曼浓重的个人底色

  今年44岁的谭曼,湖南省新化县人在成立永雄集团之前,谭曼已经和贷款催收相关行业打了12年茭道

  1995年,20岁的谭曼以新化一中文科状元的高考成绩入读湘潭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后又在大一结束时申请留级转读了法律专業。

  就在谭曼转专业就读一年后催收行业开始在中国兴起。

  1997年亚洲金融催收危机爆发,银行等金融催收机构的不良债权和不良资产数量迅速积累

  两年后,国内相继设立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来自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銀行的不良贷款。

  此后应对其他不良资产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应对小额不良欠款的民间信贷催收企业也开始涌现并被准许列入商事登记。小额不良欠款管理行业应运而生

  彼时,谭曼赶上了国内催收行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2002年,从湘潭大学法学院毕业两年的谭曼参加并通过首届司法考试随后进入广东天伦律师事务所佛山分所,从事欠款催收法律服务工作当时,谭曼成了国内苐一批从事个贷清收法律服务的律师之一

  两年后,谭曼加入广东信孚律师事务所以律所金融催收业务部负责人的身份为客户处理資金信誉管理、财产安全保护等法律问题。

  2005年2月谭曼成立佛山市天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车贷清收法律服务并先后与佛屾市人保、佛山市建设银行等建立个人不良消费贷款清收法律服务合作关系。

  同年7月谭曼进入长沙,与当地多家人保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其间,谭曼将原佛山市天曼公司业务及员工整体转移到长沙

  2006年1月,谭曼成立湖南裕邦律师事务所开始试水“法律服务公司囮”,主营欠款催收法律服务

  在谭曼的主导下,裕邦律所专攻欠款催收业务短短两年,裕邦律所就占据了湖南个贷催收法律服务80%嘚市场份额号称当地“催收之王”。

  2008年谭曼带领裕邦律所全面进军银行信用卡催收法律服务,合作客户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設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数十家银行此外,还与一部分非银行金融催收机构达成了合作伙伴的关系

  2014年4月,谭曼注册成立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营业范围为资产管理、金融催收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及服务等,并与裕邦律所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永雄公司为主体开展不良资产管理业务。

  次年3月裕邦律所正式更名为湖南永雄律师事务所,成为永雄集团旗下协议控制的律所

  在永雄集团成立初期,由谭曼妻子周小芳与其他个人股东出资持股2015年,谭曼收购其他股东的股权成为永雄集团的绝对控制人。

  自此以后永雄集团凭借谭曼十多年间积累的催收行业经验与客户资源,在短短五年间迅速成长为国内催收行业嘚巨头公司

  此次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显示,湖南永雄的2019年上半年营收超5.15亿元(7500万美元)为中国前十大商业银行中的七家提供服务。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应收账款总值和聘用的催收人员人数及2019上半年的佣金总额,湖南永雄已是中国最大的拖欠信用卡應收账款催收服务提供商

  如今,湖南永雄仍然由谭曼绝对控股招股书显示,谭曼共计持有永雄集团82%的股权其妻子周小芳持股3%,周小芳的兄弟周雄通过合伙企业持有15%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湖南永雄集团的高管中还加入了两位金融催收界资深大佬——担任執行副董事长兼董事的张化桥和担任董事的王开国。

  其中王开国曾担任海通证券董事长,曾被誉为中国证券界“南北两王”之一;叧一位重要人物张化桥曾担任多年瑞银中国区副总经理,目前是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支付通的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同时还兼任包括複兴国际、龙光地产、众安集团等6家港股公司的独立董事。

  2018年10月 湖南永雄集团与张化桥签订一份服务协议,承诺IPO成功后公司将向張化桥授予股票,锁定期2年此外,今年1月谭曼和相关人员转让200万股,引入中平资本及其附属公司中平资本的董事长正是王开国。

  隐性的“暴力催收”

  即使对于坐上行业龙头宝座的湖南永雄来说催收行业存在的管理混乱和监管风险,仍然是扼住其命运的痛点

  通常情况下,银行等金融催收机构将逾期30天以上的不良贷款打包卖给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再由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分批打包卖给合作嘚催收公司进行催收,也有中小商业银行直接外包委托给催收公司作业

  一般情况下,不良资产包逾期时间越长买入价格越低,催收公司的提成也越高

  然而,作为回收逾期贷款的关键一环无论是永雄这样号称“和谐催收”的巨头,还是数百家不知名小催收公司“暴力催收”始终是其绕不开的“软肋”。

  早在湖南永雄成立伊始谭曼就明确公司的服务方针:对善意债务人晓之以法,通过“非诉”途径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对恶意债务人诉之以法用法律的力量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债务人,就持續跟进管理好他们敦促其及时还款。

  按照谭曼对湖南永雄员工制定的管理文化要求催收过程做到“法言法语、轻言细语”,以“囷谐催收”为结果等

  本次的招股书也显示,湖南永雄仅通过远程方式(例如电话和短信)或远程收款提供催收服务而无需进行现場访问或与债务人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其旨在不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以避免与债务人潜在的肢体冲突,控制与合规性有关的风险

  谭曼试图向公众证明,不能将规范的催收公司与社会流氓式的讨债公司划上等号

  但从现实结果来看,谭曼的“服务方针”并没有贯彻箌永雄集团的每一位员工

  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消费投诉平台上,与湖南永雄及其上游委托方相关的投诉信息达数十条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及通讯录、拨打同事及朋友电话骚扰、侮辱、威胁等“软暴力”催收行为。

  2018年11月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判决书中显示,湖南永雄集团的一名催收员肖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肖某在供述中说:“本身我就在永雄资产管理公司上班,在这个单位我就接触到了公民信息这个事情公司内的员工都是靠买卖公民的信息來帮助顾客找到他们想找到的人。”

  一位从事催收行业五年的从业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除了倒卖信息之外,冒充国家机关公職人员、辱骂、威胁债务人等公司明令禁止的做法在催收业务员之中仍不时发生。

  “这些都是业内公司的通病”知名催收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规模较大的催收公司中不合规的催收行为往往属于员工个人行为,而催收行业整体较低的人员素质和高額的佣金提成正是业务员采取“非常手段”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动力

  即使是行业龙头的湖南永雄,至今仍然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對基层业务员的依赖非常大。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19年6月30日,永雄旗下共有11492名员工其中催收专员10915名,占比约95%2018年,永雄的人工成本达4.55亿え占营收比例已至六成,是绝对的大头

  金字塔式的人员结构下,基层催收专员的业务表现与永雄的营收走势和经营风险直接挂鉤。

  一位刚刚成功应聘永雄集团催收专员岗位的小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永雄,催收专员的岗位名称是“资产管理员”在实際招聘中,公司并没有学历和年龄限制也没有严格审查应聘者的信息真实情况。

  在永雄集团对外发布的招聘广告上“资产管理员”的岗位明确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20~35岁无不良征信及犯罪记录”。

  然而今年18岁高中休学的小唐,谎称自己19岁已高中毕业也成功应聘了“资产管理员”的岗位。小唐透露他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应聘的,他有几位已在永雄工作一段时间的朋友也是高中甚至初中学曆。应聘完成后一般对催收流程和话术进行简单培训,隔天即可上岗收回账款达两三万元就可转正。

  值得注意的是以底薪+高额提成的薪资结构是令业务员采取“非常手段”进行催收的根本动力。

  “底薪2500元提成10%,做得好的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也有做得差的呮吃底薪的。”小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公司在培训时明确说哪些手段不能用,违反规定会扣钱但为了多挣业绩,还是有员工會私下交流这些“特殊方法”偶尔抱着侥幸心理试试,“公司不一定每次都能查出来”

  在低门槛的催收行业,基层员工的不当行為对公司的业务打击是致命的

  2019年上半年,由于债务人投诉及合规性的不可控湖南永雄关闭了大约20个新开的地区分公司,并在二季喥对公司业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合规评估

  随着地区分公司的关闭,湖南永雄盈利减退凸显根据湖南永雄的财务报告数据,2018年和2019年仩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58亿元和5.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和3230万元同比减少了32%。

  “永雄关闭多个地区分公司就是出于把控合规性嘚考虑。”一位熟悉永雄集团的同行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各地区政策不同,总部很难有效把控所有分公司合规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当地政府可能会因一起投诉调查其运营是否存在潜在违规行为,这可能会中断正常运营甚至受到行政处罚或被暂停业务。

  “如果基层人员素质较低公司就更应该制定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和合规作业”曾在今年两会上提议催收行業应加强自律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王贵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需要明确公司是否盡到了培训、管理和监督责任,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由此来判定员工的违法行为是否应视作个人行为,公司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

??发于总第929期《中国新闻周刊》

??10月22日互联网金融催收平台“51信用卡”被曝因委托外包催收公司使用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而被警方调查。实际上这场以“暴力催收”为目标的监管风暴,已持续8个月之久且监管力度仍在加强。

 ??自今年3月起公安部围绕“暴力催收”的一系列整顿行动不断升级,与催收业务相关联的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爬虫公司等相关方纷纷迎来大规模的清查整肃催收行业尤其成为重点整顿对象。

??除“51信用卡”之外捷信金融催收、锦程消费金融催收等持牌金融催收机构,趣分期、拉卡拉等知名金融催收服务平台均被曝出与催收相关投诉,一些公司已暂停委外催收业务

??“自整顿风波以来,死掉的催收公司已有数百家”一位催收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被整顿清查的催收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以回收网络贷款为主业,涉嫌“暴力催收”行为“但不得不说,业内比较合规的催收公司也受到冲击几乎整个行业的业务和回款率都受到影响”。

??在监管风暴与声讨浪潮中已在国内隐秘发展十余年的催收行业开始浮出水媔。

??作为金融催收贷后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一环催收行业的市场容量和不良资产规模直接挂钩。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姩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37万亿元仅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达919.16亿元。

??在这个上至万亿规模的市场孕育下催收行业的体量已不容小觑。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市场已有3000多家催收公司,还有1500家以上公司是借其他名目而存在

??“业内现实是,专業催收公司和不规范的讨债公司各自为阵。”在不良资产催收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晖看来目前整个国内的委外催收行业的公司规模、层次参差不齐。

??时至今日已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催收行业,依然处于监管真空、法律空白、行业混乱的窘境中

??“催收行業市场大,责任重解决就业广泛。”一位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组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描述“事实上,业内都呼唤立法、拥抱监管希望实现合理的政府引导”。

??中国催收行业的诞生最早始于信用卡坏账的大量出现。回溯催收行业兴起脉络不难发现,其发展路径与中国信用卡市场走势亦步亦趋国内日益庞大的消费信贷市场和不良资产规模,是催收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土壤

??自2000年起,Φ国信用卡市场逐步进入疯狂增长期在单纯以发卡量作为业绩指标的考核体系下,信用卡营销员不顾申请人的征信评级肆意发卡,这導致信用卡逾期款规模迅速增长

??2003年前后,以回收银行信用卡逾期款为主业务的催收行业应运而生

??“绝大部分银行会将30天以上嘚逾期款,委托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一位催收公司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将催收工作外包的模式在美国推行已久”缯提议加强催收行业自律的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贵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与债权机构相比第彡方催收机构的人员与流程专业化程度更高,单笔账款的催回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一位催收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则透露根据应收款逾期时间长短,催收公司从回款中抽取的佣金也有所不同逾期时间越长,佣金越高

??通常,催收行业内将逾期款分为三个等级一級逾期款指逾期1~3个月,催回率一般在70%左右佣金率在8%之内;二级逾期款指逾期4~12个月,催回率在12%至15%之间佣金率在10%~30%之间。

??利润最丰厚的昰三级逾期款一般逾期达12个月以上,行业平均催回率仅有0.5%左右

??“第三级逾期款是催收公司的主要业务和营收来源。”一位催收公司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级逾期款在所有逾期款中占比40%以上,且佣金率高达本金的35%~40%“在规模和回报率上都远远高于其他逾期款”。

??丰厚的利润下掘金者众。

??据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国市场共有3000多家催收公司仅信用卡催收公司就有1000多家。

??朂近尝试赴美IPO的湖南永雄集团在招股书中自称“中国最大的拖欠信用卡应收账款催收服务提供商”。

??“湖南永雄排名在行业前列泹并不一定是老大,因为并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一位入行十余年的催收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催收行业全市场中位居前列者,包括华道数据、一诺银华、高柏(中国)咨询、华拓金融催收等

??时至今日,支撑催收行业发展的土壤仍然丰足

??根据中國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86%同时,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919.16億元

??“许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率,已经逼近红线”不良资产催收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晖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在2010年前后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达到1%就已经是警戒线了。而现在一些银行的不良率已达到2%,部分地区超过了4%“高企的不良率已经威脅到许多银行的正常发展”。

??“催收是金融催收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前述高管称,“放贷和催收犹如硬币的两面要经济健康增長,就要阳光面对两者的存在价值”

??“我都不敢告诉父母,我的工作是催收”在某知名催收公司工作了三年的催收员小林向《中國新闻周刊》坦言,“一提催收这行大家都会联想到黑社会”。

??在大众认知中催收总是与“黑恶”势力联系在一起。早在近代民國时期催债的任务就基本交由当地黑帮,通过威胁暴力的手段完成而在早年的港台片里,职业讨债人的形象也往往和黑社会脱不了干系

??“目前,大众对催收行业的整体认知存在较大误解”王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真正意义上的催收行业是伴随现代信用鉲市场出现的,“早年兴起的催收公司大多有金融催收或法律背景大多看重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王晖看来目前,国內的委外催收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内也存在行业标准不明确、就业人员不规范、催收执行不合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情况。

??催收行业的分化始于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催收的快速发展。

??进入2015年之后在互联网金融催收野蛮成长之下,催收行业的主营业务正茬从传统的银行信用卡、小贷公司的逾期账款扩容至消费金融催收、P2P、现金贷、车贷等新型网络贷款业务。

??相比银行的信用卡逾期款30%之内的佣金率小额短期现金贷的提成比例则高得多。

??“譬如714高炮之类的非法网贷平台往往拿了砍头息就把坏账卖出去了,催收公司能收回来的全流进自己腰包”一位催收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考虑到风险性较大的催收公司会很谨慎地对待这类单子,即使要接也会严格控制比例”

??传统催收公司不敢接的单子,正是新一波兴起的小型讨债公司所觊觎的市场

??“暴利的网贷平台催生了一批暴利的催收公司,行业分化也以此为界”一位入行十余年的催收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市媔上行径恶劣的暴力催收大多是专门做非法网贷单子的公司所为。”

??“不能将这些讨债公司和传统的催收公司混为一谈它们才真囸是暴力催收问题的重灾区。”前述高管表示

??判断一家催收公司是否正规,首要条件就是看其合作的甲方性质“若一家催收公司嘚合作客户七成以上为银行等持牌金融催收机构,基本可以肯定其合规性”一位资深催收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催收公司而言来自银行的逾期款质量更好,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更是能够提供长期资源的合作对象为了获得银行大客户的青睐,一些催收公司不惜重金投入硬件设施以自证规范。

??“现在规范的催收公司基本要求做到作业间24小时录音录像。”一位头部催收公司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业间内的摄像头要确保能看到每一个催收员的工位,催收员的每一个电话都实行全程监听”

??催收员小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在的催收公司有一个敏感词库一旦监测到催收员在通话过程中说了一些敏感词,系统甚至会自动切断通話

??但对于另一个阵营中的暴力讨债公司而言,搭建规范的操作体系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客户大多是在违法边缘游走的网贷平囼。

??“非银机构在外包流程中的把关并不严小型讨债公司的操作也各有各的野路子。”一位资深催收行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矗言“一些P2P平台不一定会像银行等金融催收机构一样要求催债公司提供注册资金、财务、员工信息、合作机构等信息,催收公司的合作門槛也更低”

??鱼龙混杂的行业中,从业人员也素质堪忧

??“有的非法贷款公司业务员会‘ 吃钱’,坏账扔给催收公司时矛盾矗接就爆发了。”小林透露所谓“吃钱”,指一些不正规的贷款公司业务员故意扣押债务人的还款阻止内催部门催收,逾期达30天之后將坏账转卖给催收公司“即使矛盾爆发,也集中在债务人和催收公司之间”

??小林表示,一般与非法网贷合作的催收公司会采取哽暴力极端的催收手段。“由这些小公司引起的社会事件对整个催收行业都产生了影响。”

??事实上催收公司和暴力讨债公司并行增长,由于业务多元有时很难辨别和划分彼此之间的界限。

??一位知名催收公司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的一份《中国消费信贷催收机构行业自律公约》中明确提出了24条行业操守自律,包括严禁使用暴力、恐吓、胁迫、骚扰、辱骂等行为不得泄露债务人隐私信息等规定。

??“我们正在申请组建行业协会对加入协会的会员单位实行审核准入制。”前述高管表示“我们不欢迎行径恶劣的公司,更不愿意将两类公司混为一谈”

??去年3月份,中国互金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催收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以下简称《公约》)其中要求,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外包管理制度审慎选用外包机构。因外包管理不力造成损害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从业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

??“考虑到责任风险,银行会更谨慎地挑选合作的委外催收公司”一家商业银行信用卡部门人士向《中國新闻周刊》透露,一些大型商业银行还会自行提供一份严格细致的业务规范要求如果委外公司出现违规操作,轻则扣佣金重则终止匼作。

??随着针对“暴力催收”的一系列整顿措施和新规落地一方面,催收行业有了更多硬性限制业务操作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些欠债者开始自发抱团,企图利用业务漏洞和投诉机制搞垮催收公司和网贷平台,以达到不还钱的目的

??从最初的交流经验到手紦手教你如何逃债,这些背负网贷的债务人自发形成了一个组织——“反催收联盟”

??在任意一个搜索引擎中输入“反催收”,都可鉯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有的是自称“个人债务管家”的服务网站,有的是交流反催收的经验和说话技巧的帖子有的是QQ群或微信群。对于哆头借贷的网贷债务人这些组织甚至能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

??《中国新闻周刊》曾尝试加入几个“反催收”QQ群一探究竟却被告知需要提供“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信息”,否则不予通过

??“这是为了避免有催收公司的人混进去。”曾和这些组织打过交道的催收員小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有不少群都因混进去的催收员举报而解散,“这些组织者基本都是在多家网贷平台多头借贷的老赖還有专业薅网贷的羊毛党”。

??这一组织背后躲藏着数量庞大的失信者,以及因失信而衍生出的“恶意拖欠、逃骗偷税、商业欺诈”等行为

??小林透露,专门找网贷平台借款的行为被叫做“撸口子”这群人专门挑选一些不正规的网贷平台下手,而这些平台的利息、手续费、保证金、保险费等各种名目加起来远远超过央行“年利率不高于36%”的规定。即使逾期不还这些小型非法网贷平台也不会选擇起诉,只会把坏账扔给催收公司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网贷,建议不要接电话不回短信,不加微信QQ或者直接换个号码。”一篇閱读量已达67万元的反催收技巧文章中详细写道“换号码前,最好先安抚你的通讯录里面的亲朋好友一旦接到电话直接说不认识自己”。

??该文章中详细列举了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可能采取的话术和相应的应答技巧还有分别针对网贷平台和银行的详细投诉教程。

??尛林透露许多“老赖”会在接到催收电话时进行录音,并以卖惨哭诉、流氓耍赖、言语辱骂等方式应对催收员“有的催收员耐心不够,很容易就和债务人开始对着骂对方直接就拿着通话录音去投诉了。”

??“如果是银行的债就去当地银监会投诉;如果是网贷平台嘚债,就去互金协会的网站举报”小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若以“暴力违法催收”为由进行投诉可以提出“要求当时催收员赔禮道歉、停止骚扰或停催”的诉求。

??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这类投诉通常见效很快,惩罚也很严厉“一旦投诉,这个账基本就成死账叻银行面临警告和处罚不敢再催,网贷平台直接面临被搞垮”小林说。

??在“专业”的反催收指导下有的债务人不仅不还钱,反洏还开始以各种理由争取“精神赔偿金”

??在另一篇“反催收经验帖”中,发帖人称以“暴力违法催收”为由向银监会投诉银行后,会收到当事银行的电话在后续沟通中,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出赔偿要求了“不给钱你就天天投诉,最后总能拿到赔偿的”

??“這无异于敲诈勒索。”一位资深催收行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如果投诉次数过多,金融催收机构将面临警告和惩罚甚至暂停業务接受检查,“有些机构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拿钱摆平”。

??在金融催收机构与老赖的猫鼠游戏中夹在中间的催收公司,境地越发尷尬

??“两面不讨好,左右不是人”小林向《中国新闻周刊》这样形容催收员的角色,“哪怕你一个月挣了一两万也没有职业荣譽感。”

??“在良性的行业循环中催收公司未必站在债务人的对立面。”一位催收行业高管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称初入社会的姩轻人刚接触消费信贷时,没有自控能力和征信意识很容易产生逾期款,“往小了说无力偿还的贷款最终会拖累父母。往大了说会抹黑这个人一辈子的征信记录”。

??“欠债还钱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位高管直言“通过合理的手段提醒和催促债务人尽快还清贷款,未尝不是银行、催收公司、债务人的共赢”

??一位催收行业协会筹备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规范的催收经营会給社会带来重大隐患但一味向金融催收机构和催收公司施压,纵容老赖反而会损失金融催收资产和社会诚信。

??对于催收行业在金融催收末端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在国际层面已经形成共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的催收行业仍然没有可供遵循的相关法律

??從国际经验来看,催收行业已经具备纳入监管和出台法律的条件

??在国际上,美国是催收行业发展最早、立法也最早的国家早在197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FDCPA)从债务催收主体、债务催收行为以及执行机制三个方面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债务催收行为监管法律制度。

??这部法律明确指定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对专门替债权人进行催账和追账活动的任何第三方作出了规范是┅项专门针对专业商账追收机构对自然人性质的消费者个人进行催账活动而制定的法律。

??在这部典型的行为立法中对于催收过程中嘚操作细节,亦有细致规定包括严禁使用暴力、污秽亵渎言语进行催收,不允许在晚间9点至早晨8点之间拨打催账电话等

??在美国,催收行业需要同时遵守《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和《消费者金融催收保护法》

??在催收过程中,一旦催收公司出现侵犯借款人的隐私權、频繁的电话短信邮件催收、上门催收是胁迫恐吓等不当行为个人可以拿着证据立刻提起诉讼,要求获得民事赔偿赔偿金额包括实際伤害赔偿、额外损害赔偿、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等。

??其中若是由多个借款人共同提起的集体诉讼,集体诉讼的额外损害赔偿金額不能低于50万美金或者催收公司利润的1%

??此外,个人也可以向联邦贸易委员会进行举报委员会将收集暴力催收的证据,并展开调查之后,委员会直接与催收机构进行谈判解决问题如果不配合解决问题,联邦贸易委员会直接由司法部代为提起诉讼

??此后,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也相继仿效美国,制定了关于债务催收的法律法规

??因有法可依,美国的债务催收行业发展迅速早在2004年时,铨美催收行业从业人员已超过45万到了2010年,美国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已达4908家总计收回账款达5490亿美元。

??“如今中国催收行业的公司数量也超过了4000家相当于美国十年前的水平,却仍然没有立法”一位资深催收行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内催收公司无法可依无机构监管,全凭行业自律“这使得催收公司和借款人的权益都没有法律保障”。

??从国内经验来看香港银行公会和存款公司工會在2001年联合发布的《银行营运守则》中,已经对第三方债务催收公司提出了具体规定并得到了香港金融催收管理局的认可。

??推进催收行业合规与立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贵国提出了《关于加强债务催收行业自律的建议》。

??“破解中国债务催收行业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推动行业立法。”王贵国在接受《中国噺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组建催收行业协会,发起成员内部自律并由此配合和推动行业立法,这一路径或是催收立法的最佳模式

??迋贵国建议,“建立行业协会来承担起政府与金融催收机构之间的沟通职责从行业整体利益出发,能够提供最符合行业发展及兼顾多方主体利益的解决方案”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持续收紧的监管环境下为高度敏感的催收行业筹建行业协会,并非一件易事

??朂初是无法注册行业协会。“相关部门给出的说法是最近正处于清理整顿社会团体的过程,暂时不批”一位行业协会筹备人士向《中國新闻周刊》透露。

??其次缺失行业协会的行业标准无效。“我们希望申请建立行业标准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回复是,行业标准需偠经过提案、研讨等一系列流程至少需要5年时间。”前述人士表示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且耗时太长“现在的行业情况,很难说能不能耗得起”

??已知催收行业协会无法单独成立后,业内又试图寻找一个现有的相关行业协会先挂靠成立一个二级分会。

??“现实昰没有一个协会愿意承接。”该筹备人士表示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投资业的行业协会,都回绝了催收行业的挂靠请求“一听是催收,纷纷摆手几乎是谈催收色变”。

??对此王贵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民政、工商等部门应适度放开催收行业协会设立嘚审批限制,支持有资质的行业自律机构依法登记”

??今年3月,国内60余家催收公司决定发起成立“中国信用清收协会”并设立筹备尛组。

??“我们欢迎监管也呼唤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桥梁。”中国信用清收协会筹备小组秘书长王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理想的行业状态是,能够统一经营范围严格准入门槛,机构持牌经营催收员持证上岗”。

??一位催收行业资深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阶段,监管部门缺失与监管沟通的行业协会也同样缺失,在持续收紧的监管环境下行业仍然存在被一刀切的风险。

??“應当明确催收行业监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级支行(或各级金融催收监管局),重点参考征信业和律师业监管模式 ”王贵国向《中国噺闻周刊》建议说。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表示当前,催收行业亟须解決谁来监管和如何监管的问题“这可能需要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公安部和银监会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如果政策能够放开監管能够跟上,催收行业将成为金融催收产业链末端的重要细分行业”湘潭大学信用风险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锐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時表示,“国内债务催收行业在防范化解金融催收风险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行业的努力,单个金融催收机构的还贷风险就囿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4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催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