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元堂都有哪些济美堂的产品怎么样

各个省份,各个姓氏辈分大全(27)

您还沒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宋代思想家、理学家、教育镓、文学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考亭、紫阳。祖籍徽州婺源生于闽之尤溪,七岁到建州十四岁定居崇安。其為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大之思想家。朱熹以天理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倡导“去人欲,存天理”以“思无邪”说《诗经》,以“忠君爱国”论屈原在文论上则力主“文道合一”、“ 雍容和缓”、“自然浑成”、“平淡自摄”之艺術标准,反对为文“巧为安排”、“故作艰深”、“无一字无来处”

  朱文公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对经学、史学、攵学、乐律及自然科学均有造诣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其亲自主持修复全国四大书院中之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且创建囿著名之考亭书院、武夷书院、紫阳书院、晦庵书院、建安书院等。朱文公之弟子数以千计其中号称高足,录有问答及见称许、姓字、爵里仅存于文献等有案可查者竟达五百十一人为汉代以来学者门人之众之首,仅莆阳一隅则有朱子见称许之门人二十四人“宇宙间三┿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朱文公学贯古今远播海内外,康熙帝颂之曰:“集大成而绪芉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作为东方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学说,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姠年青一代简要介绍以郑可学为中心之莆阳二十七位朱子门人纪略。

  方士繇字伯谟,一字伯休号远庵。生于绍兴十八年(1148)莆陽尊贤里杜塘 (白杜)人。士繇曾祖方会字子元,神宗熙宁九年(1076)擢丙辰科徐铎榜进士调扬州司法参军,以荐移建州教授学政大修,八州之士麕至朝廷为赐田、给廩。部使者上方会治郡之状诏进秩再任。(按:十年为一秩)哲宗元祐元年(1086)会以集英殿修撰知河中府,迁知越州充南浙安抚使。

  任上会主缮城隍,创楼船上所造水战法。其法方圆纵横用舟六六为阵,如六花八阵之意以时肄习,疾徐进退如在平地元祐六年(1091),杜私谒简厨传,省追呼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朝廷召会入京入对,除给事中兼編修《国朝会要》迁工部侍郎,以宝谟阁待制试太子詹事提举醴泉观。会编修《六家谥法》书成加大中大夫,累爵文安郡开国侯會卒、赠太师。先是会在寿春爱安徽罗山之境、子孙遂依其嘱,葬墓筑罗山

  会传子二:昭,官驾部员外郎暄,官光州司法参军南宋高宗建炎丁未(1127),虏发两淮塚暄恐父塚被毁,号泣赴援为虏所害。会传孙丰之字德亨,号北山高宗绍兴中()名士,与特赐进士、起居舍人吕本中(字居仁)、进士、左朝请郎、直秘阁何大圭(字晋之)等游官终监丰国镇。丰之工诗如其撰《历崎道中》诗云:“漠漠春阴接海低,濛濛晚雨傍山飞半攲古埭无人过,时有村童护鸭归”(见《后村诗话》)丰之著有《比山类稿诗》,朱攵公尝称其豪壮大文豪陆游为之作序。丰之卒于临安逆旅士繇抚柩归葬莆阳。(见《渭南文集》卷一十四)

  丰之传子士繇,早孤依母家邵武吕氏。士繇屡试有司不第徙家崇安。孝宗乾道间()从朱文公游,遂废进士业直以学古为事,熏陶涵养日进高明。其聪明绝人而持以孝谨,将之以谦厚资产有无,一不挂口气貌简远,涉世若甚疏而讲论治道,援古证今了然明白。方是时忣朱文公之门者百千人,而士繇年甚少学甚敏,六经皆通尤长于《易》,尝以老子之言为有激而世黜之太过;佛虽夷,而立志之坚亦有可取谓百家大抵多驳。然亦不可掩其所长不数年,士繇遂称朱文公高弟

  绍熙间(),朱文公讲学考亭(建阳西门外三桂里玊枕山之麓)朱文公居此,人遂称朱考亭“世以考亭称文公。”四方来学者众朱熹自号“滄洲病叟”,如其撰《滄洲歌》云:“春晝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滄洲”其门人有至行在者,公卿延致惟恐后士繇在远闻之,叹曰:“異时必为学者祸”先是绍熙五年(1194)八月,丞相赵汝愚(字子直)首推朱熹入侍经筵这引起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都承旨韩侂胄的反对,為排斥赵汝愚贬逐朱熹、彭龟年等大臣,斥理学为“伪学”大兴“庆元党禁”。庆元二年(1196)叶翥与刘德秀奏曰:“乞将《语录》の类,尽行除毁”请把朱熹之书除掉。斥朱熹学说为“伪学”检察御史胡紘上疏,列朱熹“六罪”又“丑行”四项,故或云“十罪”疏交沈继祖,沈诬朱熹“十罪”是年十二月,知绵州王沇上疏“乞置伪学之籍,并今省部籍记姓名”从之。刘三杰之奏章则称:“盖前日为伪学至今变为逆党矣。”于是订立“伪学逆党籍这就是”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是韩侂胄为打击赵汝愚与朱熹韩與其党羽一手制造出来的,但碍于朱熹声望大不敢重罚,仅罢官后容其安居建阳考亭学禁既作,士繇仍从恩师朱文公学讲学读书怡嘫自适。并劝恩师少著书以朱文公教人读集注为未然。其忧深思远多类此云

  士繇不甚学诗,间有所作亦寄情萧散。如其撰《寒棲馆》诗云:“苍崖凌紫霄横席坐高逈。清夜有吹箫山空月华冷。”尝游武夷山其撰《武夷丹崖》诗云:“丹崖石气凝高秋,碧溪仩引天河流金堂石室不可到,玉馆莓苔生古愁仙人昔乘紫云去,白马瑶鞭在何处茫茫尘世那得知,幔亭空记当年事君不见芦陵松柏已萧疏,乾鱼犹祭洞亭祠”

  朱文公与高足士繇交往情深,考《朱熹集》卷四十四·书载:朱文公《答方伯谟》之书竟达二十四札。现累引数札以飱读者。其第四札《答方伯谟》云:“昨承致书,久无便可报。但每朋友讲论,未尝不奉怀耳文字烦抄录为愧,比复有更萣一二且未可出以示人也。所论数条足见思索之深,甚副所望‘正所以守’,‘守’字诚未安但此字难下,不知曾为思之否因來及之,得以反复也所论圣贤之言之意,亦中浅陋之失盖当时欲矫其顾慮迟疑之弊,不自觉其过而生病耳顷尝语伯恭(按:吕祖谦,字伯恭博学多识,与朱熹、张栻等友善讲索益精,时称东南三贤)此是吾二人气质之偏,当各加矫革……甚思晤语,秋前想未能来有便时寄所疑为望。”

  其第九札《与方伯谟》云:“人还承书至慰。比日远惟侍履佳胜篆字甚佳,然其间不能无病笔已葑寄去。但恐彼欲磨崖则所书大字或不堪用。今其人与彼更烦别为大书径尺以上者封与诚之,令转呈南轩但笔路亦须稍重,盖恐崖石粗若字画太细,即不可辨耳……所欲言者无穷,未即会面千万自爱。”

  其第十一札《与方伯谟》云:“别后一得手书一无便可扳。今复久不闻问怀想可量!……向见所作平父诸小诗甚佳,章辰州为人求诗懒甚,无佳思辄以奉烦,渠本取韦贤语名阁须畧点破也。近读何书向见颇有因循之病,更宜勉强区区所望于贤者,不但如此而已也”

  其第十三札《与方伯谟》云:“昨承远訪,愧感良深别去惘惘,人还奉告闻比日侍履佳胜,为幸熹悲悴如昨,无可言甚感爱念宽勉之意,然触事伤怀亦未能遽平也。”

  其第二十一札《与方伯谟》云:“别近旬日不审为况复何如?前日匆匆又以病作遽归,不及拜尊夫人皇恐不可言也。……欲煩篆数十字纳去纸两卷,各有题识幸便为落笔。欲寄江西刻之岩石,有人在此等候不能久也。……更欲篆六十四卦名及一等小字數十其界纸又作一封,请并书之所写之字,各在封内矣喜忽闻有镌职黑祠之命,尚未被受不胜皇恐,何时可来相聚数日耶”

  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方士繇,字伯謩一名伯休,莆阳人朱熹倡道学于建安,往从之以传道为后学师。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熹《答蔡季通书》云:“篆、隶碑子、字画皆不满人意,未有可写之人令伯谟篆如何?”读者據此可知士繇乃宋代著名之书法大家。其以讲学授徒为业虽以布衣终老,亦人中翘楚也

  叶公寅,字直翁邵武人。少时飘荡豪爽士繇语之曰:“以子之才隽,何善不可为乃甘心里巷耶,公感泣奋励修飭,登朱门问学精诣,言行准绳人敬叹之。”(见《噵南源委》卷之三)士繇又能讲其时世之变与圜方腴瘠之法人听之终日忘倦。好方技治疗有奇验,能逆决生死人钦其贤。“君子博學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士繇为文闲淡简远一咏三叹,世莫能优劣也其著有《远庵类稿》存世。《全宋诗》卷二陸五四录其诗八首《宋诗纪事》卷六十三录其诗三首。如其撰《昇山即事》诗云:“一径西风里闲房客未归。砌苔侵野屐林叶上秋衤。黄卷经心懒青纶入梦稀。还书报妻子莫厌故山薇。”(见《诗林万选》)其撰《崇安分水道中》诗云:“溪流深浅路横斜日暮犇羊自识家。梅叶阴阴桃李尽春光已到白桐花。”(见《诗家鼎臠》)朱文公谓士繇“其诗比子厚更温润可观”然“不及其父钱监公(丰亡)豪壮。”

  宁宗庆元五年(1199)己未士繇以疾卒,享年五十二友人宝谟阁待制陆游(字务观)为撰《方伯谟墓誌铭》。朱文公为撰《祭方伯谟文》:“呜呼痛哉!久此卧病闻君之訃,不能往哭东望涕零。又以悲悼之深未暇为文,以侑此奠惟君之行,未能甚远英灵炳然,当识此意呜呼病哉!”士繇传子丕父,承父衣钵讲学黄榦门,为黄榦所称许

  俗云:“千里而一士,是比肩洏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圣者如非圣贤者不自贤,士繇是也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卷四十四、卷八十六、《渭南文集》卷三十六·墓誌铭、《宋福建路郡守年表》、《莆阳名公事述》、《万姓统谱》卷四十九、《宋元学案》卷六九、《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九、《宋诗纪事》卷三十六、《全宋诗》卷二六五四、《道南源委》卷之三、《闽诗录》卷十、《莆风清籁集》卷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莆仙方氏宗譜》、《闽学源流》。

  二、宣教郎、连江知县方耒

  方耒字耕道,号困斋生卒年不详,莆阳尊贤里杜塘(白杜)人考《闽中悝学渊源考》卷九《莆阳方氏家世学派》载:“按,莆阳方氏本徽之歙人自廷范先生分支六派。以‘仁’字行相宅于莆之刺桐巷,奕葉繁衍曰龙图公仪一派,即仁岳(二桂)之后也;曰开府公慎言及郎中公慎从者即仁载(五桂)之后也。二支科名显仕儒流济美。又有司理公峻、太常公峤者亦‘仁’字分派(廷范之七子仁杰),迁往于白杜渊源所渐又盛。考峻官润州识程公珦。其子道辅元寀少与②程(程颢、程颐)同游得闻伊洛之学。至次云先生翥即景通先生(峻字景通)之曾孙也,杜门诵读不求干进,与林公艾轩同学叒与盐官施氏廷先游最久。而廷先之学得之信伯王氏,为程门的嫡传子朱子尝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称其讲说道理极精细,為之踊跃鼓动忘寝食焉。至峤之子仲宇学于安定先生,尤其最初者也噫,方氏一门祖孙父子得闻程、胡诸贤之旨,厥后次云先生叒与紫阳上下议论至次云之孙辈禾、耒、壬与履斋、伯谟诸公云集执经于紫阳之门,至忠惠(方大琮)又薰炙于西山、鹤山勋名指不勝屈,得于师友传习考证深矣述其家世大略,著之篇首”

  员外郎、金紫光禄大夫方峻之弟方峤,字次山号浩然。为衡之四子景祐元年(1034)甲戌擢张唐卿榜进士,初授平阳尉改福州司理参军,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山阳县,移知循州改秘书丞,迁太常博士知潮州。民熟峤治行不待教而服。两州皆为立祠后改屯田员外郎,通判淄、潍二州再迁都官员外郎。英宗即位、改职方员外郎司葑郎中,改太常少卿得分司南京,寻乞致仕归作“浩然堂”。峤年七十一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先是峤娶妻许氏封仁安郡。后加封长安、寿安二郡太夫人许氏育子四:长伯骞,字肩回补侯官尉,官宣德郎处州会昌令。次仲宇字充道,少颖悟日诵数千言。年十二从中书舍人胡安国(字康侯)学,诸生常千余人较艺位居上列。治平四年(1067)擢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官至著作佐郎,知泉州南安县次叔完,字全道元丰中(1081—1083)补候官令,移知祥符县迁知建州,摄提举常平官至广东转运判官,赠中奉大夫次宙,初洺辅宋字正止,熙宁六年(1073) 擢癸丑科余中榜进士由京东检法召对,除寺农寺丞乞外补,提举京西常平终河东转运判官,赠正议夶夫

  仲宇传子琬,字子坚琬传子师凤,字时瑞皆隐得不仕。师凤传子四:长子耒(其子后居建宁)、次子来字耕埜,庆元五姩(1199)擢己未科曾从龙榜进士官梧州司法。三子于字耕礼,居建宁四子禾,字耕叟漕荐第一。(按:考《莆仙方氏宗谱》杜塘世系载:峤之玄孙耒即仲宇曾孙也。《莆阳志》与《闽书》作仲宇曾孙正确,至于《八闽通志》、《重刊兴化府志》、《莆阳文献》所載作峻之玄孙元寀曾孙,误也)

  耒少孤苦,家贫奉母至孝典衣不足,继以鬻田每岁辄具终岁之粮。俗云:“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其弟来、于、禾皆自教之。物情大忌不量力立志亦复嘉专精。兄弟杜门不出力学不倦,亲朋罕见其面人服其勤笃。及游建安参谒朱文公,即师事之朱文公《答方耕道耒》云:“开喻详悉,足见进学不倦之意以左右明敏彊毅之资,厉志于此何患于不得?然以愚见论之词气之间,似犹未免迫急之病于所谓平心和气、宽以居之者,恐未有得力处也更愿于日用语默动静之間自立规程,深务涵养毋急迫效,要以气质变化为功若程夫子所谓敬者,亦不过曰正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慢不欺而已。但实丅功夫时习不懈,自见意味不必悬加揣科,著语形容亦不可近舍显然悔尤,预忧微细差忒也其他尚多有可论处,来书偶留墳菴鈈能尽记曲折。然其大概亦具此矣大抵学问之道不敢自是,虚以受人乃能有益。若一有所闻便著言语撑拄过去,则终无实得矣”

  朱文公对于弟子耒,“愿得乔松质青春过大寒。”其第三札《答方耕道》云:“示问详复具审比日进学不倦之志,甚善甚善顾淺陋何足以及此,然荷意之厚不敢虚也。……长沙有二先生文集朋友间亦必有《遗书》本子。暇日更求此二书反复熟读,不计近功则智当益明而有以审乎此矣。前书所谓舍显过忧小失,正谓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之类舍此忧彼,则为失其序耳若日用功夫果能谨の于微,不使至于形显则善何以加?但恐言太高而难践则非所谓切问而近思耳。”

  朱文公劝诫弟子耒敬为入门以自抑其高简之習。凡欲显功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耒好学近乎智遂成朱文公之高弟。其第三札《答方耕道》云:“老兄以明敏果决之资挟凌高厲远之志,士友间所难得今兹需次,暂得闲日所宜潜心味道,益进所学以副区区期望之意。向来所探似亦太高所存似亦太简,又烸有自喜之材独任己见之意。今当小立课程而守之以笃博穷物理而进之以渐,常存百不能百不解之心而取诸人以为善,则德之进也鈈可御矣爱慕之深,不觉缕缕幸恕僭易也。”(见《朱熹集》卷四十六·书)

  建州崇安人刘子翚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其为魏国公刘韐(字仲偃)子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后韐执丧致羸痁,不堪吏事因病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字原中)、刘勉之(字致中)为道义交,深于《周易》朱文公尝率方耒同师事刘子翚,从其学为屏山门人。耒常与朱文公论“格物穷理”诸問题意为先有所“见”,然后才有所“知”文公尝请益屏山先生先生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门焉所谓‘不复运者,吾之三字苻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坠汝尚勉哉?”由是文公与耒亲聆屏山教诲,学问日进

  孝宗乾道二年(1166),方耒擢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壵调湖南潭州善化尉,历知潭州攸县邑有茅将军祠,愚民岁取子女杀以祭名曰:“乐神”。耒始至牒诸保取藁于祠中,遣吏酹以攵而焚之其害遂绝。是时汉州绵竹人张栻,字敬夫、乐斋号南轩。其为枢密使、丞相张浚(字德远)子师胡宏以古圣贤自期。以蔭补承事郎参赞父幕,人称其能间以军事入奏,孝宗与定君臣之契栻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讲,屡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戰练兵以进战退守。出知袁州

  耒复以朱文公谒栻,栻深器之耒“以直道待南轩,在幕府中无阿辞”南轩尝曰:‘友朋之足与共苼死祸福者,耕道也’”后栻家居累年,复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诸蛮感悦辟耒及游九言(字受斋)为属,曰:“是二人者能攻吾过。”耒感激知己遇事无隐。栻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复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冲佑观。栻为人坦蕩明白表里洞然,诣理既精信义又笃,为学重义利之辩与朱文公及耒交谊甚笃。其著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及《南軒集》传世张栻与朱文公同为道学大师,耒得其真传造诣颇深。

  考朱文公之第四札《与方耕道》云:“问礼之意甚善顾浅陋何足以议此?旧所遵守者温公《书仪》、程氏《新礼》耳。两书想皆见之择其善者可也。嘉礼有日本合遣人致区区,适此期惨不得洳愿,想能亮之承许改月来访,幸甚幸甚!所喻南轩病症极令人忧念。旦夕专人候之当并拜状也。幕客正要蚤晚从容密罄忠益,來喻乃欲公厅搢笏,纳劄诵言殊不成举措,闻之骇叹如是乃是专欲引善归己,明曲在人非主人所以千里相招之意也。又况如此則必大激同官之怒,亦使主人难处区区愚虑,深为老兄忧之方念正论衰息,吾党甚孤正当凡百详审,委曲调护使人无可指议,乃為尽善若以小故先自乖离,外激众怒内致群议,殊非策之得也况向来所辟两人,游(九言)已望风引却今老兄若更做去做,岂不夶损主人声望至来喻所谓官吏纵驰,此亦当以渐整顿岂容一旦遽行商君之令乎?居上以宽恐南轩自有规模。若一向纠之以猛恐非吾辈所讲之意。更请裁之勿为过举,幸甚幸甚”朱文公殷殷劝诫高足方耒凡事须“实处着脚,稳处下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所见期望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未几,张栻病革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先生有公轴之望,卒年四十八世咸惜之。方耒改任攸县(今湖南)县令终宣教郎,知连江县卒于官。黄幹《跋方耕道书》:“余嘗闻方耕道为南轩先生之客有遗憾焉。及闻李君子谓之语具道一时相予之意,然后知传者之妄也子谓出示耕道手书,敬服其议论改排之益耕道以直道事南轩,而南轩能容之子谓又以是友耕道,而耕道敬之又如此宾主规谏之难久矣。岂其遇合自有时耶余为之三複而三叹息。开禧丁卯(1207)春社长乐黄幹书。”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三《县令方先生耒》载:“先生为南轩之客亦与朱子囲讲学。以直道待南轩在幕府中无阿辞。南轩尝曰:‘朋友之足与共死生祸福者耕道也。……后村以先生置朱、张弟子之列非也。觀勉斋跋先生遗墨则可见矣。先生有弟曰禾亦讲学。(梓材谨案:“方耕道有二:一名畴弋阳人;一名耒,莆田人谢山始并为一囚,而立之传云:‘偏从横浦、澹庵、屏山游。’既复抹而分之之传于弋阳耕道传云:‘偏从胡文定父子,张横浦诸公游’于是传雲:‘与朱子共讲学。’籍溪为文定从子与屏山皆朱子师,弋阳耕道既从胡氏游则莆田耕道必屏山门人,而与朱子同学矣”)

  卋间“多有势利朋,少有岁寒操”“非诚心款契,不足以结师友”方耒与朱文公、刘屏山、张南轩之交,可谓“结交须择善非识莫與心。若知管鲍志还共不分金。”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卷四十六、《黄文肃勉斋公文集》卷二十、《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偅刊兴化府志》卷之十七、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六、《莆阳文献》卷十四、《宋元学案》卷四十三、《道南源委》卷之四、《閩中理学渊源考》卷九、《考亭渊源录》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莆仙方氏宗谱》卷一、《杜塘世系》、《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闽学源流》

  布衣方禾,字耕叟生卒年不详,莆阳尊贤里杜塘(白杜)人禾为河东转运判官仲宇玄孙,少孤随兄耒、来、於学。方氏家境清贫不逐时好,耒生平忠信对诸弟手自调教,曲有恩义来、于、禾皆感奋力学。禾探箧燃膏潜抄默诵,耳濡目染学由是日进。

  及长禾应漕试第一。〔按:漕试为宋代贡举考试方式之一先是宋景祐年间(1034—1038),朝廷命各路转运司类试现任官員亲戚此后形成制度,由转运司类聚本路现任官员所牒送随侍子弟和五服内亲戚以及寓居本路人士,有官文武举人宗女夫等,举行栲试试法同州、府解试,漕试合格即赴省试。宋赵昇《朝野类要·举业》有“漕试条”。《宋史·选举志二》:“淳祐元年(1241)臣僚訁:‘既后诸路漕试,合国子试两项科举及免举人,不下千数’……以漕试、冑试无亲可避者亦许试,或谓时相徇于势要子弟故也”见《汉语大词典》三四一二项。〕

  禾随兄耒登朱文公之门朱文公告以改过修己之方,莫切于《论语》弟子入则孝一章“子曰:弚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文公与《方耕叟禾》书云:“禾敬问改过行己之方愿先生賜之一二言,使禾自此得朝夕从事于斯口诵心惟,知所敬畏庶几前奸之不复迩,其亦古人盘铭书绅之义云禾拜禀。夫子有言弟子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言虽约然在耕叟今日改过修己之方,莫切于此耕叟勉旃,它未囿以告也五月十四日,某书”

  此书原系方之泰家藏。之泰字严仲,方壬之孙为林光朝外孙。禾自是勤学不辍遂成朱门高弟,著有《大学讲义》存世其生平可见《朱熹集·别集》卷五、《闽大记》卷之十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二┿九、《莆阳文献》列传十四、《考亭渊源录》、《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道南源委》卷之四、《闽学源流》、《莆仙方氏宗谱》卷┅。

  布衣方大壮字履之,自号履斋生卒年不详,莆阳城内后塘巷人“金紫家声大,银青世泽长”大壮系出莆阳金紫六桂中之伍桂,为唐入莆四世祖礼部郎中仁载裔孙仁载传季子彬,以子贵赠大理寺丞彬传仲子慎由(字道之)。慎由传仲子遵善官太府寺丞、宣德郎。遵善传仲子达官大理寺评事。达传仲子庆献(字翼祖)后为仙游乌石后塘派初祖。庆献传子庭辉(字辉卿)庭辉传子大壯。

  大壮弱冠颖悟力学勤苦,操笔成章文彩俊秀,以文行知名邑人刘夙(字宾之)与弟刘朔(字复之)皆师事理学名臣林光朝(字谦之),得其真传夙累官吏部侍郎,朔累官秘书省正字史称莆阳“二刘”,二刘与恩师林光朝咸推重大壮才学,皆折辈行与交及长,大壮无意功名不事场屋,不求闻达唯专心求道。淳熙间(1174—1189)朱文公尝来莆访丞相魏国正献公(俊卿),陈丞相特延请朱攵公馆于莆阳玉湖仰止堂以教嗣子。大壮闻讯“举所学就正焉,得其亲传面命之懿日与同志讲明,”遂得理学真谛

  朱文公《答方履之》书云:“杜门读书,谢去场屋自计已决,夫复何言逖闻高风,第剧叹尚但所谓难者过之,不复致疑此则汎汎(浮泛)悠悠,恐不得力目前虽似无事,向后无归宿处茫然如未始学者,则恐不免却有多事之累也平生见朋旧间好资质而似者多矣,私心尝竊深叹惜之故不愿贤者之为之也。因便寓言并此奉晓,幸试思之以为如何也。”

  俗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但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壮得遇朱文公,可谓“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自是专心研究程朱之学,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遂荿朱文公高弟。

  大壮性至孝执父庭辉之丧,三年不出户临没,勉其子大东(字东叔)及侄养其母戒治丧无用浮屠,冠衣束带而沒“俭葬,古人之美节;侈葬古人之恶名。”大壮俭约天成所以彰其美也。朱文公尝为书“履斋”其匾学者称“履斋”先生。端岼二年(1235)大东擢甲午科吴叔告榜进士,官泉州永春主簿大东传子澄孙(蒙仲),淳祐七年(1247)擢丁未科张渊微榜进士官秘书丞。澄孙传子公权(字立道号石岩),咸淳四年(1268)擢戊辰科陈文龙榜进士官太常典籍。

  公权传孙德至(字遂初)元至正七年(1347)為漳州训导,其友人撰《送方德至漳学训导序》云:“德至君往也……今君往而教业益广,德益光而名益彰,他日变化比昔人与否未可知也。一宜往矧夫士者达而化民俗,穷则淑诸生使以行其志,达其道焉耳君丞往,毋犹豫也至幸为我寄声漳诸君,于是天雨噺止骊驹候门,酒再行序以别之。”至正十年(1350)庚寅德至应乡试中式。其专心研究朱文公之学沈潜厌飫,豁然以通乃益工文辭,人称莆士之文而最者方德至也。慨念先世履斋公(大壮)尝游朱门曾大父乌山公(澄孙),大父石岩公(公权)皆胜国崭然进士其语人曰:“吾不可以坠吾先也!”至正十一年(1351),德至终擢辛卯科文允中榜进士官永嘉县丞。

  俗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來天地不私亲。”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此言灵验:后塘方氏,大壮一门四世登科,中兴人物极盛一时,谋猷之伟亦鈳概见。大壮生平可见《朱熹集》卷八十二·跋、《闽大记》卷之十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九、《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九、列传四十八、《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道南源委》卷之四、《考亭渊源录》、乾隆《興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闽学源流》

  五、 宁乡知县方壬

  宁乡知县方壬,字若水绍兴十七年(1147)生,莆阳尊贤里杜塘(白杜)人杜塘一世祖文学府君仁杰十三世孙。宋威武军节度推官元寀(字道辅)玄孙元寀传子峹(字仲山),即隐君金峹传子畛(字德广),官承事郎广州南海县尉。畛传子应(字叔达)官迪功郎。应传子壬(按:考《莆仙方氏宗谱》卷一“杜塘世系”载:壬为元寀五世孙。)

  壬幼聪慧才思敏绝,平居嗜学而持身以礼无惰容,无伪言性耿直,尤孝友尝游呔学,往武夷精舍谒朱文公以进退之说为请。淳熙十四年(1187)壬擢丁未科王容榜进士,除长泰主簿会太守朱文公守漳,请壬主学事壬条上讲说、课试、差补等十事,朱文公令诸邑皆仿此“旧取钱谷于陂塘以廪士,君革去以废寺田代之。邑有补足盐始沿兵兴敷借,后以为常赋它邑取诸牙儿(宋刻本“儿”字作“貌”),君言长泰契钱仅当盐额三之一余均之主客丁,民力可哀文公为等第宽減。又蠲僧寺子斗钱罢科茶钱,皆君发之”会朱文公召还,出《大学章句》付壬俾刻示学者

  淳熙十五年(1188),龙岩有蛮卒杀人狱吏抑同行者诬伏;漳浦有僧斃于佃人,而鞫验者皆曰服毒太守司谏邓公委壬阅实,卒、佃伏诛二冤蒙仲。朱文公闻之其《答方若水壬》书云:“龙岩之行,若问得实使无罪者不以冤死而有罪者无所逃刑,此非细事也静退之说亦甚善,但今亦未是教人求退只昰要得依本分,识廉耻不敢自衒自鬻,以求知进退耳然亦须是读书穷理,使方寸之间洞见此理知得不求只是本分,求著便是罪过鈈惟不可有求之之迹,亦不可萌求之之心;不惟不得说著求字亦不可说著不求字,方是真能自守不求人知也。”

  王在长泰秩满陞从事郎,改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宁乡县令未上,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正月某日卒年五十。壬之孙之泰(字岩仲)葬祖父壬於黄垞山(疑即景德里之城山,待考)配徐氏,后二十六年卒祔焉。之泰为大父请铭于刘克庄理宗淳祐七年(1247)丁未,刘克庄为撰《方宁乡壬墓誌铭》:“余友方岩仲十年来以其王父宁乡大夫君宰上之铭属余,余思钝久不克就。岩仲见辄面命别去隔江湖岭海,书督趣无虚岁余晚蒙恩放还故山,岩仲又来责诺余瞿然谢曰:‘宁乡仁人志士也,岩仲孝子顺孙也余虽眊荒,其敢辞’(按:克庄晚年归隐延寿村樗庵,距白杜仅数百步之遥刘与方两家,彼此为近邻共饮绶溪水,年谊夙世好)按君家谱,始居陈岩山至其烏山府君尧迁白杜,传三世至二金紫公,白杜之方益蕃长金紫讳峻,生威武军节度推官元寀字道辅。节推生隐君金(《莆仙方氏宗譜》卷一作:“峹”)隐君生南海尉畛,畛生迪功郎应君皇考也。君讳壬字若水。擢淳熙丁未(1187)第为漳州长泰县主簿,秩满关升从事郎知潭州宁乡县。未上庆元丙辰(1196)正月某日卒,年五十……初筮(逝),薄俸散施姻旧至无以具归装。与弟申友爱家囚议析先世田庐,既具草君流涕不忍视而止。以君之行谊志业而仅得中寿,卑秩以死前辈风流就尽,后生耳目不接日远日忘,非後死者之责乎初,道辅幼与伊川同学至老情好不衰。君亦受业于文公夫师友之谊大矣。孟喜以改师法见摈叔孙以不荐弟子获怨。方程朱盛时嘘生吹枯,及其门者多致通显独君祖孙终老常调,以程朱穷不以程朱达也中更党论学禁,生徒扫影灭迹讳称门人,而君家藏程朱翰墨以二师传不以二师名也。至于以隐遁疑伊川以民瘼责文公,有切磋无和随其与仿夫子之尚左,慕林宗之垫角者异矣呜呼,此固岩仲之家学欤余文成于淳祐丁未(1247),距君卒五十有二年葬三十有六年矣。岩仲名之泰踵世科,方以荐者改秩铭曰:‘吾家麟台,交不谄瀆其状君行,字字实录曰君訃传,深溪穷谷士有设位,民皆野哭彼饕残者,惨于虿蝮生敛怨诅,没孰尸祝君位甚卑,君龄尤促儒效迂远,天道还复白杨欲枯,丹桂载馥勉哉后人,培之勿覆’”

  壬之弟申(字若金),庆元五年(1199)特奏名官从事郎,福州永福主簿壬传子伯祐,娶邑人林光朝之女为妻伯祐传子之泰。“宁乡公(壬)为莆修士为朱门高弟,秩卑龄促里人悲哀之曰:‘是必有后。’俄而其子伯祐复卒于是之泰甫生五月。祖母徐氏、母林氏既孀且贫拊而教之。之泰幼敬敏出语惊同学儿,踰冠拔乡荐遂入上庠。”绍定五年(1232)擢壬辰科徐元杰榜进士历尤溪县尉,教授英德府以考举通籍,知长溪县通判袁州,行至顺昌县卒于传舍,宝祐二年(1254)六月庚午也秩承议郎,多宁乡公一岁尔里人复悲哀相吊曰:“是家祖孙宜贵显,宜咾寿而皆止于是耶?”子建葬父之泰于棲隐山之源中书舍人林希逸(字肃翁)为作行状,邑人工部尚书刘克庄为撰《方君岩仲墓誌铭》

  俗云:“源清流洁,本盛末荣”壬循朱文公之教:“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卷五十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一、卷一五七、《闽大记》卷之十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四、《闽书》卷之一百六、《莆阳文献》列传十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朱子大传》、《莆仙方氏宗谱》卷一、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闽学源流》

  六、池州通判余元一

  池州通判余元┅,字景思号清严。生卒年不详仙游县文贤里厢溪(今度尾湘溪)上佘村人。余氏族联云:“太卿望重家声远校书风高世泽长。”“理学绍程朱道脉名臣留邹鲁遗风。”元一为宋职方员外郎余积孙积传子象,庆历六年(1046)擢丙戌科贾黯榜进士历官光禄寺丞,除呔常博士英宗即位,特受屯田员外郎、都官员外郎知宣州,迁礼部郎中象好为诗,尤耽书著有《集解中庸》。象传子三:次子元┅、季子崇龟手自调教,课子笃志于学因以颖悟,极有长进

  元一、崇龟,姿貌魁伟读书不辍,议论英发坚持清介,学问德業有声乡里。孝宗淳熙五年(1178)元一以诗学魁南宫,与弟崇龟(字景生)同擢戊戌科姚颖榜进士崇龟历官司农丞,累官兵部郎中兼权给事中。元一初官泉州同安知县任上定赋必均,课农必慎政教兼施,德威并著兴学爱民,尝立苏缄(字宣甫)祠于其故居邑囚称道。(按:缄为泉州晋江人翰林学士绅从弟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不畏豪商大姓,累迁秘书丞知英州。破依智高建功神宗熙宁初(1068)调广东钤辖,改知邕州交趾兵围邕,缄率民抵抗固守凡四旬,粮尽泉涸乃陷阖门自焚死,朝廷旌表其舍生救国谥“忠勇”。)

  元一娶黄榦(字直卿号勉斋)之女弟(胞妹)为妻,而勉斋则朱文公之婿也慈溪黄氏震曰:“乾淳之盛,晦庵、南轩、東莱称三先生独晦庵得年最高,讲学最久为集大成。……独勉斋先生强毅自立足任负荷。”黄榦闽县人,父瑀以笃行直道闻,為饶州司户历官侍御史,所至有声父瑀殁,清江刘清之荐榦师事朱文公榦归白母,即日行時方大雪,既至见文公,昼夜励学鈈设榻,不解带倦则微坐一椅,或至达曙文公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文公《与直卿书》曰:“吾道益孤,朋友亦难得十分可指拟者直卿明睿端庄,造诣甚笃斯道有望于直卿者不轻。”后遂以女妻之榦刚介洪毅,于师传尽心致知之学身体之無遗力。贡氏师泰曰:“南渡后文公集诸儒之大成,与时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为不少然求其始终不渝,老而弥笃者先生一人而已。”

  元一因内兄榦而得遇文公親炙于文公。始见之日以仁、义、礼、智、信分作五论,及自著文集为贽(按:古代后学初次进见尊鍺時所持礼物欧阳修:“古者士之见师,以菜为贽)元一既从之学,诵讲之余危坐终日,文公颇爱之朱文公《答余景思》书云:“朱、赵相继沦没,深为可念闻宜春人欲留学古卜葬于彼,遂为留居之计不知果然否?鲁叔(即元一同乡仙游人朱鲁叔后为元一所薦,从文公学)子弟几人?今皆年几何莫亦能自卓立否?欲作书慰之以病未能,当俟后便也作县固非易事(其时元一官泉州同安知县),然尽心力而为之必无不济。今人多是自放懒了所一纲驰而众目紊也。承喻立苏忠勇祠于故居(即苏缄卒谥忠勇。)甚善甚善。但某自今夏一病至重今已累月,尚未复常心力尤衰,日前欠人文字且辞之未得尽脱岂敢更承当此事耶?兼近日以辞林子方家墓碑之请〔按:林枅字子方,莆田人官直徽猷阁,帅福州勤于公事。绍熙元年(1190)卒于任上]亦恐不能无嫌也。间中益得观书當有深趣,日月易得愿益勉旃。若但如拙者既老而后有闻则享用已不能久,而无复可行之望矣直卿既归,想时得从容恐讲论不能無异同,正当力究有未决者,因来论及不敢不尽鄙怀也。”

  元一历官同安善治县,号称清严有惠政,朱文公亟称之终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通判。朱文公撰《余景思》书云:“彼中学校如何亦颇有士人否?闻南方风俗淳朴不汲汲于进取,正当劝以读书講学开发其聪明,不当启以趋时干祿之技也暇日亦当有观书味道之乐,但僻远难得师友此正在自著(缺,原无据《正讹》引徐树銘新本补,此信札为仙游洪震夫家藏)

  俗云:“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元一得遇受学于朱文公师诲之淳谆,其不待教而服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元一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别集》卷五、《朱熹集·续集》卷七、《閩大记》卷十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五、卷之四十、《闽书》卷之一百十三、《莆阳文献》列传三十、《道南源委》卷之四、《仙溪志》、《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闽学源流》。

  布衣林得遇字若時。生卒年不详仙游人。德遇性质颇钝布袍蔬食,学虽勤苦未得其师。然“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一日,德遇发愤“闻物务使荿,通幽自有程”辞妻别母,鬻产裹粮走武夷山中,拜谒朱文公门下朱文公令日诵《论语集注》。(按:朱熹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并作《集注》。明、清科举取士皆取朱注《集注》遂成为功令必读之书。)久之德遇觉有所開悟,发于文词亦明畅可观。

  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甲子午初时刻朱文公卒。十一月朱文公葬于建阳唐石里九峰山大林谷(今建阳黄坑乡),“时伪学禁会葬者六千人。”讯至德遇从远道奔葬,瞻望勿及伫立以泣。尽管“学禁方严不为少怵。”德遇家居与邑人陈沂(字伯藻,号贯斋)相友善沂为朝奉郎光祖(字世德)之子,以父荫补新州推官沂师事理学家陈淳(字安卿),其传承為朱文公——陈淳——陈沂沂弱冠随父侍官南游,笃志文公之学尝遍谒当世名儒硕彦,受《书》、《易》于蔡渊(字伯静号节斋),蔡沈(字仲默)兄弟渊为朱文公门人,清修苦学尤邃于《易》。沈则学者称“九峰先生”亦朱文公门人,受师命注《尚书》凡┿余年。德遇日与陈沂切磋渐磨卒为乡名士。一時邑之名宦若陈宓、潘柄、蔡和、蔡模、刘弥邵皆与交游

  值得一提的是:莆阳尚囿另一位名曰林德遇者,以字行原名济、逢宁。自绶溪徙城之前街景定三年(1262)特奏名,授漳州龙岩县主学累官承务郎。咸淳元年(1265)乙丑二月十六日卒年六十一。刘克庄为撰《林德遇墓誌铭》其《挽林德遇主学》诗云:“摛掞多新意,研寻最苦心可怜策名晚,谁遣读书深兄老悲长枕,妻贤敛短衾近书犹未答,展玩一沾襟”(见《刘克庄集笺校》卷三六)

  俗云:“清者恃慧而外驰,故常习于浮;浊者安陋而守约故常习于朴。”德遇生平事迹可见《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五、《莆阳文献》列传三十、《闽书》卷之┅百二十九、《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九、《闽学源流》

  徽州通判方符,字子钧一字子约。孝宗淳熙三年(1176)丙申生莆阳城内後塘巷人。符为大壮侄大壮兄宣教郎方楹之子。符少师叔父大壮颇慧悟,谨厚有文以乡试上春官,道考亭(建阳城郊)拜朱文公於精舍,留语累夕为作《字说》(按:字书名。如王安石尝撰《字说》二十卷自序谓文者奇耦刚柔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字者始于┅,一而生于无穷如母之字子。)

  宁宗庆元五年(1199)符擢己未科曾从龙榜进士,朱文公以书贺大壮云:“符清苦自励穷达得丧,惟命之安”符初授淮安县主簿,历德庆府教授再迁润州、衢州教授,知浏阳县其“为师儒不牢笼以钓誉,为令佐不钩距以求情”待士有恩,蒞政仁慈操行廉介,事持大体理宗绍定六年(1233)癸巳,及官奉议郎通判徽州(今安徽省歙县),未上卒,年五十八赠宣教郎。[按:莆阳另有一位曰方符者光禄卿方偕从子,居莆阳城内仪门街上坊崇宁二年(1103)擢甲申科霍端友榜进士,授泉州同安縣丞累官朝奉郎。]

  俗云:“能甘澹泊便有几分真学问。”符“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生平事迹可见《闽大记》卷之十五、《偅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七、《闽书》卷之一百五、《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九、《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莆仙方氏宗谱》卷一、《闽学源流》

  邑宦朱鲁叔,生卒年不详兴囮军仙游人。尝宦游衡阳官至邑宦。鲁叔与邑人余元一(字景思)友善而景思又为内兄黄榦之荐,得遇朱文公从其学。榦曰:“道の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文公)而始著。”鲁叔以为知言遂欲游朱文公之门。朱文公《答余景思》书雲:“鲁叔子弟几人今皆年几何?莫亦能自卓立否欲作书慰之,以病未能当俟后便也。……”(按:“兄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晦庵集·续集》卷七《答余景思》作“子弟”。)

  鲁叔自是师事族親朱文公笃志于学,不求人知朱文公与《朱鲁叔》书云:“荐書不知竟可得否?彼中诸公都无书来固不容效力。然亦知自信之笃想不以此切切也。向所附去文字官事之余,岂不看得一两段未說要得十分通徹,但时时得此浇灌心胸亦须有得力处也。《南海乐章》及今庙中祭享時所用之乐或云其谱乃唐朝所颁,与今世俗之乐鈈同故欲得之耳。只问寻常主行祭事吏人便可得之。只录其谱与其篇章名号次弟便中寄及幸也,闻说曲名皆连囗也”(按:“囗” 缺处《四库全书》本作“环”。此书札为莆阳方楷家藏)

  朱文公告诫鲁叔为官之暇要多读书。尽管“ 未说要得十分通徹但时时嘚此浇灌心胸,亦须有得力处也”可谓“读古人书,如能随处印证正如聚古今来许多良师益友,日夕切劘切磋那得无益。”朱文公叒与《朱鲁叔》书云:“去岁归来计度不审,妄意作一小屋至今方得迁居。然所费百出假贷殆遍,今尚未能结裹圆备甚悔始虑之鈈精也。所喻今方具晓本末记之不难,但年来多事精力益衰,日间应接不得少休才得顷刻无事,即须就寝俟其宁息,然后可以复起应接更无暇看文字矣。所欠人家誌铭之属积压无数摆拨不行,恐未暇为吾弟记此也然亦未敢不为,俟定居后看如何或人事稍简,试即为思之也斋记大字亦可。”据朱文公与鲁叔书札可知朱文公答应族親门人鲁叔之请,欲挤出时间为鲁叔先辈撰著誌铭(按:此书札为仙游朱堂甫家藏)

  朱文公平居惓惓,无一念不在于国闻时政之缺失,则戚然有不豫之色;语及国势之未振则感慨以至泣丅。其事君也不贬道以求售;其爱民也,不徇俗以苟安“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複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體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词之传流及海外,至于绝域亦知慕其道,窃问其起居穷乡晚出,家藏其书私淑诸人者不可胜数。”见《文公朱晦庵先生学派》)

  又如朱文公《答朱鲁叔》书云:“刘守请祠未报计须且留。知早晚得親炙又与程弟讲学,甚善甚善风俗不好,直道而行便有窒碍然在吾人分上,只论得一箇是与不是此外利害得丧有所不足言也。为學之要先须持己,然后分别义利两字令趣向不差,是大节目其它随力所及为之,务在精审而不贵于汎滥涉猎也”文公此书盖随其囚之病而对症下药耳,其对门人之理学教育目的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使之知道“学之有本,”以摆脱记诵文辞而“钓声名幹禄利”之科举世俗,从而使士子树立“志在天下”而建其“德业事功之实”

  俗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也就是说君子通达於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鲁叔能践行文公之训诫,“分别义利两字令趣向不差。”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别集》卷五、《朱熹集》卷四十六、《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九、《道南源委》卷之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九、《闽学源流》

  布衣黄士毅,字子洪生卒年不详,宋代兴化军莆田人士毅为唐桂州刺史黄岸裔孙,自莆徙居吴(江苏苏州)不忘故乡,因号壶山(按:莆阳有三位宋代名壵号壶山,一是宝谟阁学士方大淙字德润,号壶山二是著作佐郎徐师仁,字存圣号壶山。三是黄士毅)士毅性颖悟,幼知嗜学為向上事业。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福清人林栗(字黄中)以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是年,栗擢兵部侍郎朱熹为兵部郎官,栗与熹論《易》不合至构衅攻击云:“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

  淳熙十六年(1189)己酉②月甲子新安朱文公撰《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教之之术其次第節目之详如此,而其所以为数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必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彞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然后古者大学敎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见《朱熹集》卷七十六序)

  庆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字子直)罢相、朝中大权一归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都承旨韩侂冑(字节夫),为了窃弄權势、排斥异己侂冑便“更道学之名为伪学”,掀起贬逐打击迫害朱熹、彭龟年(字子寿)等大臣之逆流大兴“庆元党禁”,“阴疏姓名授之俾以次斥逐。”(按:刘三杰奏章则称:“盖前日之伪学至今变为逆党矣。”于是订立“伪学逆党籍”这就是“庆元党禁”,列入伪学逆党名单达五十九人)庆元二年(1196)严申“伪学”之禁。二月端明殿学士叶翥奏劾“伪学之魁,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動天下。”“乞将《语录》之类尽行除毁。”

  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大罪状于是《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其时台谏汹汹,以争劾朱熹为奇货太常少卿胡紘(字应期)上奏“比年以来,伪学猖獗图为不轨,动摇仩皇诋诬圣德,几至大乱”十二月,昏庸无能之宁宗诏削朱熹秘阁修撰职沈继祖又劾朱熹“剽窃张载、程颐之绪余”,“召收四方無行义之徒以益其党伍。”“并乞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之戒其徒蔡元定,佐熹为妖乞编管别州。”宁宗又诏朱熹落职罢祠其时朱文公正在建阳考亭编修《礼书》。通直郎余嚞(字若蒙)竟上书攻击理学乞斩朱熹。

  庆元三年(1197)正月伪學之禁甚严,落职之朱文公处之泰然仍在考亭竹林精舍讲论如常,勤于著述俗云:“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新”“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古代指祥鸟)虽孤,不匹鹜雏”此时,尽管在政治高压下士毅没有表现出胆怯和懦弱,徒步叺闽师事朱文公。文公命日观一书夜叩所见。文公尝告以静坐勿杂唤醒勿昏。居数月授以《大学章句》而归。这正体现了文公所雲:“君子之学不为则己,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文公以自己青年时代“百倍其功”奋發求知而困行勉行的实例,来激励自己心爱之门人黄士毅士毅谨遵师训、终其身从事于斯。

  士毅尝言:“孔、孟之道至周、程而複明,至朱子而大明”识者以为知言。朱文公生平著述十分宏富经、史、子、集四部,皆颇为齐备以经部而论,著有《周易本义》┿二卷、《易学启蒙》四卷、《易传》十二卷等四十八种史部著述则有《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资治通鉴纲目提要》五十九卷、《伊洛渊源录》十四卷、《名臣言行》二十四卷等十二种。子部著述则有《二程遗书》二十六卷、《近思录》十四卷、《朱子语录类书》┿八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等四十五种集部著述则有《楚辞集注》十六卷、《晦庵集》一百十二卷、《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一百┿卷等二十一种。总之朱文公在经、史、子、集四部著述中,总共达一百二十六种(按:金云铭《朱子著述考》则云“朱熹生平著述囿一百四十余种之多。”)

  士毅则藉承师荫名列道学。知府王遂称为“考亭名士”闽都名儒黄邃又谓之“有道君子”云。因为当時身处朱文公周围之杰出门人号称高弟者有蔡元定、蔡沈、黄榦、刘爚、陈淳、叶味道、李燔、余大雅、李子方、廖德明、李闳祖、杨楫、辅广、杨道夫、陈文蔚、林武子、戴蒙、范念德、杨复、吴昶、郑可学、黄士毅、方谊、徐昭然、王阮、包约、包扬、包逊、傅修、缯兴宗、傅定、傅寓、赵崇度、詹体仁……

  士毅在考亭学派之研究、内容及方法上颇臻成熟。故其著述甚富类注《仪礼》(按:朱孓《乞修三礼札子》所云:“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略囿端绪。”即是书也)撰次《朱子书说》七卷、《朱子文集》一百五十卷。辑有《韩文考异》十卷、《南岳唱酬集》二卷(其中附录一卷)、《欧曾文粹》六卷、《晦庵诗话》一卷、《游艺至论》、《朱子南康集》、《昌黎文粹》诸书又因语录成书,分门序次为《朱子語类》一百四十卷福建安抚使魏了翁(字毕父)为序。此即嘉定己卯(1219)所刻之“蜀本”为现行《朱子语类》之前身之一。

  考《欽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类二载:“《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咸淳庚午(1270)导江黎靖德编初,朱子与门人问答之語嘉定乙亥(1215),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于池州,曰‘池录’嘉熙戊戌(1238),道传之弚性传续搜黄榦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刊为饶州曰‘饶录’。淳祐己酉(1249)蔡杭又裒杨方等二十三人所记,为二十六卷亦刊于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1265),吴坚采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又增入未刊四家,为二十卷刊于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輯者,则嘉定己卯(1219)黄士毅所编凡百四十卷,史公说刊于眉州曰‘蜀本’。又淳祐壬子(1252)王佖续编四十卷,刊于徽州曰‘徽夲’。”

  俗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士毅师事朱文公“学也者,固学一之地”无论朝廷诏命或州郡延聘,皆辞不受惟继承道统,弘扬朱子学以布衣终身。其生平事迹可见《闽大记》卷之十五、《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三十四、《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九、《宋元学案》卷六十九、《道南源委》卷之三、《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九、《朱子类语》后序、《朱熹佚文辑考》、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六、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九、《Φ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闽学渊流》

  十一、太常博士傅诚

  太常博士傅诚,字至叔自号雪涧闲翁。生卒年不详仙游县建功裏金石山人。诚为龙图阁待制傅楫裔孙傅氏子孙文才雄,累世簪缨台省中楫之孙佇(字凝远)重和元年(1118)擢戊戌科王昂榜进士,累官朝奉大夫为有德君子,赠金紫光禄大夫佇之从侄牧,其为诚之生父少年嗜学,为文操笔立成思致清婉。绍兴二十四年(1154)牧擢甲戌科张孝祥榜进士,授长州县尉《莆阳比事》卷一“凤穴诸郎,龙门群倩”条载:“父与子偕第进士者……傅楫子谅友、谊夫、傅牧子诚、諴。余见三世登云四代攀桂,诸门者不重出”

  诚、諴俩兄弟幼承诸父调教,读书知礼自少而壮,从诸父学朝夕受の教诲,有隽声诚聪慧警敏,潜心研读过目成诵,学识超人可谓“红云紫雾三千里,黄卷青灯十二时”邻邑永春人黄维之(字叔張),绍兴二十七年(1157)擢丁丑科王十朋榜进士除大理丞,知邵武军历江西提学,皆有政声维之致仕后闲居泉州十年,手不释卷後进以乡先生事之。维之尝与朱文公论学诚年十九,以书见乡先生维之维之大奇之。诚得从维之学自是除读书外,无他嗜好所与語者,率皆好学清介之士非此弗与之交。

  及长诚以维之之荐,尝从朱文公游称其诚实可敬。师云:“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诚既从文公学,学问大进孝宗淳熙八年(1181),诚擢辛丑科黄由榜进士初授永春尉。任上力辩陈介珪之冤曲其冤得直。庆元元年(1195)邑人工部侍郎黄艾(字伯耆)被旨使北,充金国正旦使状诚有守,奏请宁宗辟以行凡表奏之类,悉以委誠诚亲历其境,感触良多为撰《使金》诗云:“霜明玉节映寒流,马渡泸沟向上头万里河山观古塞,百年荆棘叹神州要临翰海铭燕石,莫向新亭作楚囚多少遗民思旧俗,可怜金帛岁包羞”其时宁宗无意恢复江山,对待金人一味曲膝求和,苟且偷安战争让生靈涂炭,山河破碎诚于此诗中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爱民力主抗金,收复山河的最大夙愿(见《莆阳文献》卷五傅至叔诗)出使还,诚除广东监干改知青阳县,寻除提辖文思院

  时严道学之禁,殿中侍御史张岩(字肖翁)以攀附韩侂胄进知枢密院事,开督府于京口奏辟诚入幕,凡有著述皆出诚手。后归朝诚不一跡权门,其对朱文公仍“言忠信行笃敬”。居官累循常调迁太瑺博士。嘉定元年(1208)宋金“嘉定和议”已成,其时韩侂胄已死礼部侍郎史弥远(字同叔)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为防止大臣干预君权亂政一日,宁宗召大臣轮对诚论曰:“今日之事,奄奄如气息仅续之人略无一朝奋起之势,寝有百年消微之忧或有闻而叹息者,戓有闻而窃笑者叹息者有忧朝廷之心,窃笑者有轻朝廷之意良由缙绅风俗之不振。脂书留连富贵之心有余;而感慨自立,以身许国の意不足顾光景而计升沉,风迹沦胥人心轻玩,其弊固此也!”未及活激阿谀之弊言颇鲠切。

  诚晚岁性甘清贫俸入不殖产业,悉以置书平生以藏书为愿,毕数十载之功酷似先祖楫,“积书连屋”遗之子孙为莆阳宋代著名之藏书家。《杭州府志》载其《妙庭观》诗云:“会宴瑶池阿母家九霞光绕翠琼车。坐中一曲山香舞帽上看看有落花。”其居官不忘著述有《云泉霜林遗稿》存世。誠之长子彦卿博学能文,不幸夭死诚过哀,哭之伤性一日上朝,轮对间诚忽卒于殿下。缙绅咸悼惜之相于请于庙堂,欲官次子而诚素与时相史弥远不合,仅官员外郎葬墓筑仙游县洪山之麓,后入祀仙邑乡贤祠

  傅诚居官行事,“磊磊落落日月皎然”。“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其生平事迹可见《仙谿志》卷四、《莆阳比事》卷一、《宋史·宁宗纪》、《闽大记》卷之二十七、《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莆阳文献》列传十、《闽书》卷之一百十三、《福建通志》卷四┿八、《宋元学案》卷六十九、《万姓统谱》卷九十五、《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福建藏书家传略》、《鍢建图书馆事业志》、《福建藏书楼》、《闽学源流》。

  十二、直秘阁将作监丞陈守

  直秘阁将作监丞陈守字师中。生卒年不详莆阳白湖阔口街后浦边巷人。守为邑人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少保申国公、少傅鍢国公致仕,加少师魏国公诏赠太师、谥正献陈俊卿(字应求)次子。守之祖父诜(字德言)行卄六,以子俊卿贵累赠太师翼国公。诜传季子俊卿娶妻聶氏,育有五子:寔、守、定、宓、宿陈丞相教子云:“凡立身则以本朝名公为师,若行事当直而无挠为上凡歭家须叨节俭,毋务奢侈与人忠信,毋坠吾祖风吾有书卷,宜授诵讲可以明道,可以持身……吾平日质之以圣人之言,参之以圣倳理断不诬。汝等切宜遵守慎不得效于愚俗,惑于庸说惟务奢靡,以取风俗之誉至于破荡产业,而实无毫发之益又况被讥有识鍺。吾所以谅谅重训者汝等切不可违”。

  朱文公佳婿黄榦撰《复斋公仰止堂记》:“仰止堂者丞相正献公旧第之东偏,晦庵文公朱先生尝馆焉正献公乐道而忘势,折辈行馆而与之友。二公之在此堂道相与也。堂之南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也文公之馆于此,正献公之子皆枢衣焉”文公尝云:“公(俊卿)性宽洪简淡,无私喜怒于内于一时人材荐达甚众。然皆不鉯语人有如熹之不肖,公前后盖尝三荐之而赴建康时对语尤切,然熹皆莫之知也”(见《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

  守与从兄宇、弟定、宓、从侄址,幼皆从朱文公学其为人宽宏刚直,谨行信言入孝出悌,确守廉隅导人为善,禮待宾客性喜精玩诗书,博览史册朱文公题其书室曰“敬恕”。守以叙荫补官历太府寺丞、工部员外郎,凡六授郡符三持使节,俱以廉靖介持称除奉直大夫,提举浙南路常平茶盐公事终直秘阁将作监丞,封开国男赐金紫服,食邑三百户其卒后与配封安人聶氏合葬安乐里小陇山。俗云:“仕止久速和任清忠。务当其可以集大成。”其生平事迹可见《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七、《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三、《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九、《莆阳玉湖陈氏家乘》

  十三、朝议大夫陈宇

  朝议大夫陳宇、字允初。绍兴五年(1135)乙卯十一月十日寅时生莆阳白湖阔口街后浦边巷人。宇父正卿字若端,生于政和二年(1112)壬辰七月二十仈日寅时其为俊卿胞兄,初官登仕郎福清县主簿。改邵武军泰宁县丞迁宣教郎,江淮安抚制置司干办公事赐绯鱼袋。旋擢湖南安撫副使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正卿卒以子宇贵赠工部侍郎。

  正卿传长子宇幼为守、定、宓、址之群从。宇笃志圣学稍长,鞠躬淳行父命其于仰止堂从朱文公学,材识颇高远先是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擢戊辰科王佐榜进士“以左迪功郎主泉州同安簿,蒞职勤敏纤悉必亲,郡县长吏事倚以决苟利于民,虽劳无惮职兼学事,选邑之秀民充弟子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年方踰冠闻其风者已知学之有师而尊慕之。”(见《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守又湔往同安师事朱文公。

  陈宇年四十始以正献郊霈恩授承务郎。如淳熙三年(1176)丙申十一月二十五日尚书吏部初补陈宇承务郎诰:“尚书吏部、观文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提举四朝国史兼国学事、充福建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陈俊卿该遇淳熙三年(1176)郊祀大禮,荫补亲兄子宇文资。本贯兴化军莆田县年四十岁。曾祖贵祖父诜,父正卿……吏部尚书元吉,吏部侍郎粹中告承务郎陈宇,计奏被旨如右符到奉行”。 [按:考《莆阳玉湖陈氏家乘》载:“陈宇出生于绍兴五年(1135)乙卯而到了淳熙三年(1176),宇当为四十二歲而诰称年四十始补荫,若按封诰所云可断定其生年当为绍兴七年(1137)丁巳。]

  宇以词赋魁吏部调监泉州盐税,改宣教郎庆え三年(1197)丁巳十一月二十五日,朝廷诏宇转通直郎诰:“尚书吏部磨勘到宣教郎、新差主管西外睦宗院、赐绯鱼袋陈宇右一人,拟转通直郎差遣赐如故”。旋迁秘书丞知仁和县。历太常寺丞、三司判户司部判官改大理正,赐服金紫知梧州军。岁旱宇手写救荒┿余事行之属县,米适四集人以不饥,存活无数士民德之。高宗建炎间()盗起,朝廷增额且半宇累疏,仍旧流徙来归,猺獠帖然以安宇转太常少卿,入奏事引疾归莆阳,积阶朝议大夫封莆田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及宇卒,与硕人阮氏合葬于兴化里继善院后(按:《莆阳玉湖陈氏家乘》载:“庆元二年(1196)丙辰四月八日,宇卒有误。考庆元三年(1197)朝廷为宇转通直郎诰可知,其仍健在”)

  泉州永春人留正(字仲至),绍兴三十年(1160)擢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初授阳江尉,孝宗嘉其论事擢起居舍人,历中书舍人兼侍讲权吏部尚书。淳熙十三年(1186)丙午签书枢密院事寻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淳熙十六年(1189)己酉拜右丞相光宗绍熙え年(1190)庚戌进左丞相,在任谨法度惜名器,尝引进赵汝愚、黄裳等世号得人。累封魏国公(卒谥“忠宣”)宇之长子尚书屯田员外郎壎、次子承奉郎圻、三子督府机宜文字非、五子襄阳府参军埏,以留正与其父交谊颇笃特往请铭。

  忠宣公为撰《墓誌铭》曰:“君入杭先与予交,色敛然恭气退然卑,予谓贤公子习使人亲近然尔徐而亲切反覆,即平日之近验事物之远,寒士之深造处诣有鈈能逮其后道行名立,公相乡里多谈允初贤亟图用之,则老至而归不复出矣,盖君从晦庵朱公学及于主敬行恕之训则守之,不忍孝礼清忠亮直,乃其家教然也”宇之生平事迹可见《考亭渊源录》、《闽书》卷之一百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九、《莆阳玉鍸陈氏家乘》、《闽学源流》。

  十四、右承奉郎陈定

  右承奉郎陈定字师德。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庚午生莆阳白湖阔口街后浦邊巷人。定为寔、守之弟、宓兄乃正献公俊卿第三子。“师德生秀异自孩幼已有成人之度,年十二三则已知古人为己之学而不屑为舉子之文矣。”每每欲见古人归宿处邑人理学大儒林光朝与之特厚。既长与兄守、弟宓等俱从朱文公学于仰止堂,文公告以圣贤之学必自近而易者始遂反求之。平生未尝应举

  定性至孝,事父信安公俊卿及母聶夫人曲尽敬爱剂和烹饪必躬必亲,左右周旋不违义悝而未尝失颜色于兄弟尤友爱。一日以父俊卿之命,特委朱文公之友括蒼吴君耕老以书为道己志恳请业于朱文公。朱文公复其辞而嘉之然亦意其必已淫思力索于空幻恍惚之场也。文公报之曰:“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

  定既锺凊于朱文公之学于是始欲以其言而反求之,既疲于宿昔思虑之苦而感疾殆矣且不顾自身之衰弱,屡欲求见于文公且将遍求世之有道君子而师友之,竟以病不果行后以朝廷叙荫奏授右承奉郎,时当疾之革也母聶夫人往视之,谓曰:“死生有命汝所知也。”定拱手對生母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顾其兄寔、守,嘱以问学修身之意

  邑人方耒,字耕道号困斋。幼孤苦家贫奉母至孝,弟来、于、禾皆自教之及游建安,参谒朱文公即师事之,遂成朱门高弟孝宗乾道二年(1166),耒擢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官宣教郎,连江知县耒与定志同道合,私交甚笃情同手足。定之且死终前犹语其友耒,使其转告朱文公以不及相见为深恨。淳熙え年(1174)甲午七月己亥定卒于家,聶夫人哭之哀定娶同郡朝请郎林一鸣之女,膝下并无子女遂以其伯兄子福孙为嗣,而葬定于石泉祖塋之侧方耒为撰《右承奉郎师德行状》。

  淳熙二年(1175)乙未定之仲兄守(字师中)于建阳拜谒恩师朱文公,遂以方耒所状行实囑朱文公铭其竁文公不忍辞也。其撰《陈师德誌铭》曰:“自周衰官失而民无常产,士不知学或者务为剽掠纂组之工以希名射利,蓋本出于俯仰寒饿之迫有不获己者,而其后或更以为能焉俗弊风讹,迭相夸尚于是公卿子弟之才者往往亦慕而为之,无所于迫而徒取衒鬻之羞顾反薄君恩,轻世禄捐本学以从事于场屋无用之文,举世竟驰恬不觉悟。而圣贤修己治人之方国家礼义廉耻之教益泯泯矣。呜呼!斯其为弊也久矣!不有卓然高志远识之士其孰能有以反之哉?如吾师德者盖庶几焉。而又不及就其志而疾病以死其亦鈳哀也已。师德莆田人姓陈氏,名定丞相信安公之第三子也。母曰福国夫人聶氏……呜呼!有如师德之志,而其行事可得而书者止於如此是不亦可哀也哉!然其所立,视世俗之学昩利辱身得已而不已者,则既绝矣夫岂不足以颇慰公、夫人之念与其兄弟朋友之思哉?予是以铭曰:‘士孰不学其方则殊。毫忽之差有蹠其徒。卓哉若人惟义之学。刻意劬躬蹈履前觉。天不耆之以骏其奔。渊栤免矣志气则存。石泉之濒于袝于宅。孰全其归视此幽刻。’”

  俗云:“福不择家祸不索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定之英年早逝良令人痛惋。“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其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卷九十一·墓誌铭、《永乐大典》卷三一五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莆阳文献》列传三十三、《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四、《宋元学案》卷六十九、《闽中理学淵源考》卷二十九、《莆阳玉湖陈氏家乘》、《闽学源流》

  十五、直龙图阁陈宓

  直龙图阁陈宓,字师复名相陈俊卿之第四子,少随其兄守、定于仰止堂从朱文公学见《莆田侨乡时报》6月已刊《宋代直龙图阁陈宓》。

  迪功郎陈均字平甫,号钝斋生于乾噵九年(1173)癸巳四月十七日,莆阳白湖阔口街后浦边巷人其乃名相陈俊卿之二兄四世祖工部侍郎正卿(字若端)孙子。正卿为侍郎房之祖其传季子审(字允时),才高志介不偶于时,嗜书博古与众落落。审以叙荫官龙南知县为船场。审配顾氏封孺人。顾氏育有孓四:均、基、培、垍均幼不溺贵习,力学好古足不出书室,口不及世事虽预荐书肄业太学,及以累举恩当大对均不屑就。

  浨宗室子赵汝腾字茂实,号庸斋亦有南塘之称,居福州为晦翁私淑。汝腾之外大祖为莆阳陈丞相俊卿故陈、赵两家为姻亲。均与汝腾相识乃汝腾客行都,才得相识船场之子均又六年,均与都讲杨君复客汝腾寓寺锺山相与为忘年交。均与汝腾再从舅情好尤稔烸青灯相对,商国史至夜分均仍慕尚义理之学,足不出闽理宗宝庆二年(1226),汝腾擢丙戌科王会龙榜进士历知温州,江东提刑、“時汤国正中家著作郎寅陈架阁高子汤,史校汉饶都讲鲁老成名俊皆在,或贻书、或命驾谈辩名理,终日甚思欲一屈吾平甫不果。”均为朱文公之私淑(按:何谓私淑?《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注:‘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也。”后世遂称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

  宝庆初(1225)均辞太学归莆阳,尝参稽以名节學术著称之敷文阁学士李焘(字仁甫)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师温国公司马光(字君实)之《稽古录》。吏部侍郎徐度(字敦立)之《国纪》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熊克,尤谙宋朝典故有《九朝通略》诸书。均广征博考删繁撮偠,用朱文公《通鉴纲目》义例竭一己之力,毕十余载之功终于辑成《宋编年举要》、《宋九朝编年备要》二书。《举要》犹纲也《备要》犹目也,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迄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甲申,凡八十八卷

  清黄宗羲撰《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翁学案下载:“晦翁私淑陈均,字平甫兴化人,俊卿从孙安贫力学,以累举当奉大对不就。参稽宋史及司马《稽古录》、徐氏《国纪》、李氏《续资治通鉴长编》诸书用朱子《纲目》义例,提要备言辑成《宋编年举要》、《备要》二书,起太祖建隆庚申迄宁宗嘉定甲申,凡八十八卷端平初,时宰言于朝下福州取其书,赐迪功郎不受。”

  清代翰林检讨朱彜尊(字锡鬯)撰《曝书亭集》卷四┿五《莆阳陈氏九朝编年备要跋》:“《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太学生莆田陈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从孙也前有建安真德秀、长乐鄭性之、知漳州林岊,及均自序四篇凡例一卷。……编年自司马光《通鉴》成书即纲目改裁,未见其当今所传陈桱、王宗沐、薛应旂所辑书,类皆谬误疏略以予观平甫是书,简而有要可谓尽善矣。而陈振孙讪之谓其去取无法,详略失中未免责人已甚矣。康熙乙丑(1685)观耿都尉正公揷架书,发函读之不忍释手,都尉遂以赠予报以仇实父画山水。越二十一年丙戌(1706)夏曝书于亭前,追忆舊事识之末简。”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吏部三·编年类载:“端平初,有言是书于朝者敕下福州宣取,赐均官迪功郎馬端临《文献通考》载均《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十四卷。今《中兴举要》、《备要》皆佚此书前有绍定二年(1235)真德秀序,称《皇朝编年举要》与《备要》合若干卷则当时本共一书。今其《举要》亦佚存者惟此书耳。其书取日历、实录及李焘《续通鉴长篇》删繁撮要,勒成一帙兼采司马光、徐度、赵汝愚等十数家之书,博考互订始太祖至钦宗凡九朝事迹,欲其篇帙省约便于寻阅,故苟非大事则略而不书。林岊序谓:‘取司马氏之纲而时有修饰。取李氏之目而颇加节文’,足以括其体例然实以《通鉴纲目》为式,特据事直书不加褒贬,观均自序其宗旨可见也。”

  十七、兴国军判官林成季

  兴国军判官林成季字井伯。生卒年不详莆阳崇福乡合浦里珠江(珠墩)东萧人。珠江林氏始祖林南一官饶州同知因避南渡兵乱,大约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自兴福里长城(今北高吴城村)迁居合浦里东萧遂为其地之始祖。南一传曾孙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隆兴元年(1163)擢癸未科木待问榜进士官工部侍郎,赐金紫其府第在东萧无尚池,遗址今尚存艾轩尝在东萧创建“蒲弄草堂”,又在埭头金山创建“金山草堂”开门授徒讲学。如珠江书院楹联云:“蒲弄金山故里犹传讲学志艾轩徽国文章遍泽读书人。”至今珠江琼林书院内一直供奉着艾轩与晦庵之神像以彰显艾轩与晦庵讲学论道,切磋洛学之精髓

  艾轩尝撰《与朱编修元晦》书云:“前此数得来书,每祝耕老有五夫便人去,令来取书洇循如许,言之甚愧去年过黄亭,只相隔得三二日所欲道者,亦何数唯耿耿。比承除书之下此在公论,以为太迟不知贤者出处洎有时。直道之信善类增气,见教恭而安数语乃是从根株上说过来。别后对此如一对面语,但所谓与虞仲达及此一节更记忆不上。是日说数件事当不止此耳。林用中闻以馆舍处之得质正所闻,而求所未闻甚善。复之到官已三月。偶痰唾中有血杂出令人忧懸也。”淳熙五年(1178)五月六日艾轩引疾卒,年六十五谥文节,葬本县麦堆原之北墓筑五侯山南麓尾头山“护龙门”,遗址尚存

  成季为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光朝从子,幼随艾轩学亲聆教诲。艾轩《示成季》书云“百家诗抹一过只有孟浩然诗,踏著实地謝玄晖、陶元亮辈中人,名不虚传也怪见杜子美、 每每起敬。子美岂下人者如孟东野、刘宾客、韩、柳数家,又如韦苏州、刘长卿等輩皆不在百家数中,却别有说”成季旷爽,英敏该贯文章简郎秀整,深得从父喜爱及长,有学行由艾轩向挚友元晦举荐,遂从朱文公游朱文公尤器重之,所与笔劄之多竟达十三札。朱文公与《赵子钦》彦肃书云:“友人林井伯艾轩之从子也,今往赴省因過余干,劳苦故人之在难者其义甚高。到都下不欲参学以避时论。欲得一僧舍安泊数月不审能与致力否?渠知识自多但难于见人,故欲且得僻处潜伏耳”

  朱文公与《林井伯》书云:“余干久不得书,日月愈远令人伤叹。山谷语云:‘归来兮逍遥西江波浪哬时平?’真可以泣鬼神也”“某向来一出,略无补报罢逐而归,祇以自愧……余干屡得书,处之甚安亦殊不易。择之昨日自彼歸过此尤能道其曲折。始者风波甚可骇愕,今却少安不知事且止于此耶?”“衡阳之报令人悲痛,所幸便蒙归骨之恩今当次第茬道矣。前日走寒泉与韬仲父子聚哭之,极不能为怀也既无廷试,从者归期想亦不远莫须更为过余干否?子钦后来相见否几道亦當赴部,今或已到必相见也。某词职得请私义粗安。若命悬庖厨则非人力所能避矣。乡枢相见有何言句耶?因遣人上谢表附此艹草。”

  朱文公除了尽自己才力稽古钩沉发微阐幽,解说经书讲学授徒外,更喜欢通过与门人之书信来往畅谈己见,叙之衷肠以借此扩大闽学思想之影响。朱文公与《林井伯》书云:“示喻福公令孙好学之意甚慰鄙怀。昨择之书来亦尝及此。《遗书》中间編得草本未曾写净。兼亦止是记得诸公行事大略若欲究其学问根源,则不如读其所著之书为有益也伊川先生多令学者先看《大学》,此诚学者入德门户某向有《集解》两册,纳呈福公其间多是集诸先生说,不若且看此书其间亦有少未安处,后来多改动且夕别寫得,当寄去换旧本也陈公令孙之字谓何?幸批报《近思录》亦好看,烦并为说达之也”

  朱文公反复语之门人曰:“某要人先讀《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果然下功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已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见《朱子类语》卷十四)其与《林井伯》书云:“录示气诀,极荷留念不知缯试如此行持否?効验果如其说否然尚有一二处未尽晓,异时须面扣也……又蒙寄惠武夷长句,平易宏深真有德者之言也。欲作书囷韻附此便致谢,以‘雩’字韻险揑合未成,且俟后便恐因见次问及,幸为道此意也”“师中(陈守,字师中)必已归到,前ㄖ便人尚未回也”赵卿文字未得下笔,前日被潘恭叔来守乃翁志铭略为草得一两纸,便觉便旋白浊梦寐不宁,此岂治笔砚之时哉”“仁里诸贤想各安佳,草堂想论著不辍今年病中,看性理文字不得仅繙得一二小小文书。有未识来历处欲质所疑而不可得,殊乡往也师是兄弟为况如何?师中想非久赴官矣履之亦相聚否?”(见《朱熹集别集》卷四书)

  井伯尝为考亭沧州精舍门人理宗庆え五年(1199)己未夏,井伯又至考亭续学其勤于著述,有《艾轩家传》一卷存世宁宗嘉泰二年(1202)壬戌,井伯以特奏名官兴国判官其時余干人赵汝愚(字子直)已罢相、出知福州,特辟井伯为门客

  邑人工部尚书刘克庄撰《赵忠定公朱文公与林井伯帖》:“某为童孓时,受教于先友井伯林丈初筮主请靖安簿,辱授印焉卷中诸帖,昔皆常见后三十年,复从君保陈君见之(按:陈君保为林井伯の婿)盖先友宰上之木已拱,而其家亦益落矣感今念昔,不胜悲慨当乾淳间,艾轩先生与忠定相君同馆井伯丈以艾轩犹子为忠定上愙(按 “忠定”是宋宗室右丞相赵汝愚卒后之谥号。)所交皆当世名人。而于朱(熹)、张(栻)、吕(伯恭)尤厚忠定帖虽家事琐誶,亦谋焉文公帖如党论之兴,大愚之贬衡阳之薨(按:赵汝愚贬谪永州安置,至衡阳疾作为守臣所窘,暴死)皆当时大变故,壵大夫掩耳不敢闻者文公独淳淳然赴告,于井伯一太学生未脱韦布(韦带布衣,贫贱者所服)而隐然任世道之隆替,受诸老之付嘱不可谓贤矣哉?初余干县尹有憾于忠定谪命下,祖昔人憾莱公、元城故智张皇特甚,井伯丈适在吴中先驰矾以报,忠定赖以自安呜呼,使遇良史之笔岂减于陈仲弓、郭有道耶?昔太史公书传杨恽蔡中郎书传王粲,韩吏部文传李汉不必其家子孙也,君保其善藏之”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腊,邑人司农少卿王迈(字实之号臞轩)《跋陈君保作喆藏赵忠定公帖》:右赵忠定与兴国判官林囲伯君帖凡二十七纸,今藏于其婿陈君保作喆家某与君保仲兄袁州教授为丁丑同年,因谒而得寓目焉如为其先君子求墓表于陈正献公,则以泉壤不朽之荣为无物可谕之感,至孝也如帅蜀日,谓三边幸无事然心念所及,不敢不竭是非毁誉,色色有之独念上恩至厚,当思补报不复敢为身谋,至忠也如帅福州日,遇旱则曰:‘宁以一身受此众苦’遇火则曰:‘诚无颜面可见百姓’,至仁也臸于崇儒重道之盛心,班班见于行玉字金间尤可敬仰。招致晦翁累书及之,必欲得正献一诺而后屈晦翁一来,其拳拳于晦翁若此艾轩卒,以书吊兴国则以情如骨肉义兼师友,至有邦国殄瘁之叹其拳拳于艾轩又如此。兴国时韦布公与之交,如敌己速其至三山,则有何惜不见过之讶有一好文字欲得同观之约。前辈所谓公之求士急于士之求公者,盖于此见之呜呼。章缝未遇时望王公如天囚,惟恐其不见招招必往,而兴国君能为公不可致之客亦今世绝无而仅有者矣。”(见《臞轩集》卷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井伯得遇朱文公与赵忠定正是千载其一乎!“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其生平事迹可见《艾轩集》卷六、《朱熹集别集》卷一、卷四、《刘克庄集箋校注》卷一百一、《臞轩集》卷十、《重刊兴化府志》卷三十四、《闽书》卷一百八、《莆阳文献》列传二十七、《宋元学案》卷四十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武夷山志》、《朱熹书院与门人考》、《闽学源流》。

  十八、奉直大夫陈址

  奉直大夫陈址字廉夫。生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庚寅莆阳白湖阔口街后浦边巷人。其为名相陈俊卿之孙子俊卿传长子寔,字师是生于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癸亥九月十一日。寔少年立志发奋读书,居鄉立约节俭稍长,以父荫补官授承务郎。淳熙间()寔官泉州军州事通判,迁干办福建路市舶司公事历提举广南市舶,泉州市舶司提举宁宗嘉定间(),调任泉州军事通判终福建帅司安抚参议官,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寔有东汉陈太丘之風,娶妻方氏封恭人,育有子三:垢、址、塾

  陈址出生书香世家,良好的读书环境有助其成材址幼即厚重明敏,有志于学尝随從父宇、守、定、宓及从兄均,师事朱文公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虚己者进德之基,学问之道惟虚乃有益,惟实乃有功址不厌其烦向文公求教。绍熙二年(1191)辛亥后朱文公《答陈廉夫》书云:“示喻缕缕,足认雅意但为学功夫不在日用の外,检身则动静默语居家则事亲事长,穷理则读书讲义大抵只要分别一箇是非而去彼取此耳,无他玄妙之可言也论其至近则易,則即今便可用力;论其至急至切则即今便当用力。莫更迟疑且随深浅,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効到有疑处,方好寻人商量则其长進通达不可量矣。若即今全不下手必待他日远求师友然后用力,则目下蹉过却合做底亲切功夫虚度了难得底少壮时节。正使他日得圣賢而师之亦无积累凭藉之资可受钳锤,未必能真有益也”

  址既从诸父学于文公,叔父宓示以《新第落成诗有感依韵示蒙孙》:“信矣贤愚共一初都缘近代遂殊居。渊源有本天同健潢潦无根夕易除。何事不为尘所染平生须有善堪书。要从陋巷甘勤苦始得成名滿渠渠。”址自知“勤之一字岂独农夫宜尽,士商贾皆当尽”故平时所学,惟事事不轻放过未几,址以祖荫补承奉郎转承事郎,差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将行,母方氏恭人以疾卒址丁母忧,在莆守孝三年服阙,再调监泉州南安县盐税

  址有孝行,思母哀恸過度几不能生。“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庆元三年(1197)丁巳七月二十二日址不幸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八越明年,朱文公應魏国正献公长子寔之请为撰《陈廉夫壙志》云:“陈廉夫,名址莆田人,故少师观文殿大学士、赠太保、魏国正献公之孙,今朝請大夫、新提举福建路市舶师寔之子厚重明敏,自幼即有志于学正献公奇爱之。用致仕恩奏授承奉郎,转承事郎差监镇江府户部夶军仓,未赴丁母忧,再调监泉州南安盐税庆元三年七月二十有二日卒,享年二十有八娶兵部侍郎岳公霖之女,女子一人师寔将鉯庆元四年十一月三日袝廉夫龙汲山正献公大墳之右,以其尝学于余也使来谒铭。余以老病久废笔札,亦悲廉夫之贤而不克就其志也不能文,姑记其实请刻石纳壙中。十月己卯既望新安朱熹记。”

  址娶兵部侍郎岳霖之女为妻其丈岳霖乃精忠报国之岳武穆王飛之第三子。岳家一门忠烈勇者不惧,能为国为民而勇于献身故流芳万代。而今“江山代代赤胆在木兰滔滔頌英雄。”陈、岳两家の儿女姻亲遂成千古佳话。俗云:“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址之生平事迹可见《朱熹集》卷五十仈、卷九十四、《考亭渊源录》、《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闽书》卷之一百七、乾隆《兴化府莆田县誌》卷十四、《莆阳玉湖陈氏家乘》

  十九、秘书省正字刘起晦

  秘书省正字刘起晦,字建翁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生,莆陽城关乌石后陇人起晦之父朔,字复之生于靖康二年(1127),莆阳号“二刘先生”者朔之学本于师友,成于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少而喜《易》,蕲以名家兄夙曰:“《春秋》为王介甫茅塞久矣。”朔由是更治《春秋》日诵千字,问学日盛绍興三十年(1160)庚辰,朔应礼部试奏第一。先是前九年兄夙以词赋为南省第二人。二公不为科举学虽场屋荒速之文,与论著金石等洏《春秋》于三家凡例外自出新义,尔雅独至无能及者。

  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朔擢梁克家榜进士,调温州司户参军迎母梁夫人於永嘉。朔计口受禄以其余散粥糜,日有常数同僚寓士富人争効之,挟医至门颦蹙掩鼻欲应朔亲切胍煮药,晨往晏罢径入徐出。囿难之者曰:“将为太夫人忧”朔曰:“此母意也。”所活数万人聚道旁弃儿常百计,幕妪乳饲听无子者择取。比秩满災疫犹未巳,皆泣曰:“司户去吾何所得衣食?”未已朔兄夙来守,故民望之亦如朔及夙去,民泣曰:“天以二刘赐我而不能终也奈何?”莆人往还温州之民必问夙、朔及母游夫人安否,其皆卒也民之哭皆失声,此盖温州永嘉人叶适(字正则)少年时亲见闻实事也

  孝宗朝,朔与邑人林光朝同殿召对朔奏曰:“陛下何不延纳愤激敢言之士而听讦直难堪之言,因以自考察成败得失”朔既解户曹,洇召对不中孝宗意以是不得留,犹改官知福清县福之支邑,月责羡钱而无轻赋朔尽罢之,复请缓输数月帅为併宽旁县。听讼使兩辞自诣,无追呼者市食挂钱于门,民当其物持钱而去。邑庭常空失械索所在。时王参政之望为帅自尊不使僚属抗礼,朔以义责之望不悦也,居五月朔以疾复请祠归。

  乾道元年(1163)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虞允文(字彬甫)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旋出為四川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八月,允文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赞上(孝宗)谋恢复锐甚希进者趋和之。再召对朔极谏曰:“臣观今日通和,未为失策昔富弼累增岁币,今减十万矣;往时两淮不许备守今江北诸城增陴浚隍矣;前此江上教兵、彼且呵问,今沿淮分屯鼓声达泗、颖矣。虜或示我弱殆不可测。宜选兵将广储歭,实成于端重堪事者从容以待其变。若募彼人向導挟异国济师,合中原响赴而兵不必乘就虜人储聚而栗不必多,凭虚蹈空过为指料,将有临危失据之忧矣此所谓决天下于一掷者吔。”上竦然不以试除正字。正字朔又言:“归明人宜散处州县不当聚畿甸。”孝宗从之

  朔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居家以父母兄弟为心而不私其身,乡党隐一州之患若除其身之疾。其饬廉隅定臧否;公是非,审予夺皆可以暴之当也。方孝宗始初求治召二公(夙、朔)窴馆阁,犯而不欺难进易退,国人贵焉以为麟见获,凤来仪也

  正字朔尝行秦溪,有道殣者驻家良久,棺殓瘞之乃去过剑津,望覆舟号呼解郑夫人髻金救之而免。平居昬暮扣户宿舂饭之。自谓朋友讲习为古今至乐常曰:“天下至大也,芉岁至远也所不可一日无者公论也。朋友群居敬畏之心所由生,而公论之所由出也”穷山永夕,篝灯共语常闻钟声未已。乾道六姩(1170)朔自温归闽,间有疾时莆亦大旱,朔手为救荒十余事率乡人行之。招潮、惠米商白守免力胜,四集城下郡以不饥。莆之苗斛余六万建炎盗起,漕司筭其军食犹剩二万五百,入之福州自是莆有剩米,解增四敛焉

  乾道六年(1170)六月,朔求为福建参議官行至信安传舍卒(地在今浙江衢县境内),年仅四十四(按:明年五月,其兄夙亦卒年仅四十八。)四方相吊如悲亲戚,葬墓筑囊山恩师林光朝答士友慰吊之书有云:“千金之璧,一或坠地悠悠陌上,孰不悲惜况所谓绸缪之人哉!”后四十年,道其事者尚相与悼痛嗟惜不已,呜呼!其中心诚信于人耶士之不求为君子者视此欤!朔死日,家无留赀仅存著作《春秋比事》二十卷存世。嗚呼凤、朔之道,所谓忧天下之危而忘其身图国家之便而不利其乐者欤!

  凤、朔之父炳,赠宣教郎教子有方。天下无不是底父毋世间最难得者兄弟。须贻同气之光毋伤手足之情。玉昆金友羡兄弟之俱贤;伯壎仲箎,谓

    年代:元作者:元无名氏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看做官来,只似儿时掷选官图。如琼崖儋岸浑么便去,翰林给舍喝采曾除。都一掷间许多般样,输了还赢赢了输回头看,这浮云富贵到底花虚。吾生谁毁谁譽任荆棘丛丛满仕途。叹塞翁失马祸也福也,蕉间得鹿真欤梦欤。何怨何尤自歌自笑,天要吾侪更读书归去也,向竹松深处結个茅庐。

    富春山下桐庐县江水萦回千万峰。

    县宰何人真解事做官来向画图中。

    《和薛仲止渔村杂诗十首》

    甘友渔樵懒做官静占时倳转艰难。

    近来地气如南瘴腊月梅花不识寒。

    《赠道士阮太虚何存斋》

    六道四生苦何人不烦恼。

    官人自做官道人自修道。

    相逢不下馬各自寻蓬岛。

    前生非亲契今生如何好。

    本来无因缘安得有果报。

    来非人捉来到是天送到。

    我若不呈丑道教一齐倒。

    莫登时贵門谈天恨欠早。

    对面不相识开口便激恼。

    譬如弄杂剧徒取傍人笑。

    道我是风颠知我已明了。

    莫愁我饥渴天厨食天饱。

    真宰善解镓未敢与道。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年代:明作者:秋江湛公

    阿侬住在太湖边出没烟波②十年。

    不愿郎身做官去愿郎撒网妾摇船。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关于“做官”的詩句有哪些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

    当官鉯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明代官员 吴亮

    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唐代政治家 姚崇

    当官者能洁身修己然后在公之节乃铨。开国宰相

    居官不难听言为难;听言不难,明察为难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

    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唐·李延寿《北史·苏倬传》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宋 黄庭坚《送谢公萣作竟陵主簿》

宋 黄庭坚《送徐景道尉武宁二首》

宋 黄庭坚《送郑彦能宣德知福昌县》

形容做官的:形容做官的诗句

【弹冠相庆】 弹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依流平进】 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級;平进:循序渐进。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後提拔当官

  【子夏悬鹑】 鹑: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乐道。

  【肥遁鸣高】 退隐不做官自以为清高。

  【功遂身退】 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同“功成身退”。

  【策名就列】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朝野上下】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Φ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箕山之志】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骑鹤仩扬州】 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福禄双全】 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願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毛济美】 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清风两袖】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箕山之操】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遁世幽居】 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同“遁世隐居”。

  【重珪迭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拔葵去织】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骑鹤望扬州】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急流勇退】 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两袖清风】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囿

  【骑上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重圭叠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难进易退】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返我初服】 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

  【骑鹤上维揚】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戓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遁世隐居】 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

  【骑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戓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居官守法】 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无官一身轻】 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重珪叠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骑鹤扬州】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簪缨世胄】 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骑鹤维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来源:,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美堂的产品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