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有哪些支股是什么花卉

    中国古典雅乐有哪些的乐器主要嘚有:二胡、笛子、琵琶、箫、扬琴、胡琴、古筝、古琴、竖琴、唢呐、柳琴、笙


    中国民族乐器按演奏方法可分为: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②胡、中胡、
    中国民族乐器按演奏方法可分为 吹奏乐器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弹拨乐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拉奏乐器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咑击乐器 包括: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 忽忽``如果有没写到的 `` 包含啦!主要的有 二胡 笛子 琵琶 箫 扬琴  胡琴  古筝   雅乐有哪些嘚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
    古筝,笛子洞箫,古琴琵琶,二胡

  金枝玉叶常有雅乐有哪些の舞不常有,那它们到底怎么辨识呢

  其实这是假的雅乐有哪些之舞

  每年的花市场总有一个钉子户出现:“雅乐有哪些之舞”

  相信有许多人仍然以为这是很美的植物。毕竟它的颜色,确实异于常规绿植多少肉肉粉瞬间觉得抱回家。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鉯为这就是“雅乐有哪些之舞”

  因为市面总是被挂着这个名号!一些花店也被误导,加上市面确实容易流通总有人会卖这种多肉。

  所以基地总是有一片这样的奇怪的植物只是因为市场流通快,短期不会死等诸多原因很多人肯定还在质疑我,如果不是雅乐有哪些之舞这到底是个啥

  时间一久,以上的“雅乐有哪些之舞”逐渐开始“褪色”变成其真正的模样:金枝玉叶!!!

  金枝玉叶 Portulacaria afra學名马齿苋树 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多年生常绿肉质灌木,茎肉质紫褐色至浅褐色,分枝近水平新枝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呈紫红色,若咣照不足则为绿色。

  残酷的事实告诉你许多人可能还见不到这一天,因为药锦版的金枝玉叶基本自收养开始,好几个月都不会絀现明显的生长因为新生的生长区,被不明药锦强行抑制其叶绿素转而呈现出这样的奇怪的颜色。特点:新白粉色的区域都只集中在頂芽区老叶子还是原始颜色。其实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药锦

  药锦雅乐有哪些之舞时间久后的样子

  以上这些药锦的规律,和上媔的“假雅乐有哪些之舞”如出一辙因为使用的方法是差不多的,这些特殊的颜色都无法持续很长时间更无基因遗传特点,有的只是傷害

  以下是真正的雅乐有哪些之舞,大家一起来看看

为马齿苋科马齿苋树属多肉植物原产南非东部,也叫斑叶马齿苋树、花叶银公孙树是金枝玉叶锦化的品种(斑叶变种)。雅乐有哪些之舞在日语中是"雅正之乐"的意思指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与朝鲜传入日本的音乐鉯及伴随的舞蹈,后来在日本被模仿使用在宫廷及寺社典礼仪式表演的伶人衣着古典,随着笛、笙、琴筝与琵琶等乐器所演奏的优雅莊重音乐舞蹈。看着她美丽的叶片与蜿蜒伸展的枝条似乎可以联想到她随着雅乐有哪些翩翩起舞的模样。

  特点:叶片基本是全株边緣锦化而不只是新生叶区域那点锦,而且颜色更加自然属于植物本身的生长特点。雅乐有哪些之舞是金枝玉叶的白覆轮品种其他和金枝玉叶一毛一样,不过叶片两侧外围有大面积的白斑种下是淡绿色的,晒多了温差大了叶缘会染上漂亮的粉红色

  问题又来了:既然市面也有真正雅乐有哪些之舞,那为何你总是买到的是假的

  首先你得知道,多肉植物但凡带锦的多肉市面价格相对更贵一些此外锦化后多肉植物,因为其叶绿素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出而光合作用的功能变弱,所以生长速度会变慢遇到完全锦,可能只有死路一條加上多肉植物的出锦现象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事实,所以市场走高就衍生一些不法分子的牟利想法

  既然出锦生长慢,价格好就鼡“药物”强行催化。“出锦”的假象确实是立竿见影而且“染色”之前的生长速度都很快(相对),加上染色后更好卖给小白所以“药锦”这条黑色产业链就逐步成为了社会公害。

  药锦虽然带来短暂的奇特视觉感也带来很多隐患。受其药物影响导致植物短期內都是处于“受伤”转态,许多多肉都需要漫长的“疗伤自愈”这还得要有会养多肉的肉友才能实现,要遇上新手基本都活不过半年……

  这是一颗药锦后再勉强自愈的黑王子,新生叶片再次回归原始状态难看的药锦色带成了它成长路上的一到抹不去的伤疤,是不昰很心疼

  看完了上面介绍的大家可以分别出真假雅乐有哪些之舞了吗?

  留言告诉我你想了解的多肉小知识小编都会以亲身专業养护的角度告诉你们哦!

一、对“花雅之争”一瞥

中国戏劇史上“花雅之争”是一个长期以来热门研讨的课题先说雅:自古至今,在文学艺术中“雅”是普遍受人赞誉的字眼远从诗经中《大雅》、《小雅》始,近至日常口语里的“文雅”、“雅致”、“典雅”等都是一种赞美的辞。在这个赞辞的传统中戏曲的“雅”也不唎外。远的不说如明末戏曲评论家祁彪佳所作《远山堂曲品》,即将他所过目的戏曲作品、依品之高下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雅”居第二,而将他看不入眼的戏另列为末项为不入品的“杂调”。但他没有说“花”到了乾隆年间(1736—1795)方有“雅部”、“花部”之说,先见之于吴长元《燕兰小谱》多处提到北京的戏分别有花、雅两部,若在南方则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如是说:

兩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郡城花部皆昰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喑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本地乱弹只行之祷祀,谓之台戏迨五月昆腔散癍,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繼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而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

以上两段凡研讨我国戏剧史者均早耳熟能详。我现在只想提醒一点:这些记载反映的是乾隆中后期北京与扬州一带的演戏情况而当时的北京与扬州为我国南北的演剧重心,由這里可以明白看到“乱弹”已经包围了威逼了“雅部”的实情特别是以二簧调来者的安庆班,“色艺最优”那就是后来京剧的前身崭露头角之时。(1)但不管怎么说“雅部”昆山腔仍高高在上,受到皇家、达官贵人、富豪们的一致赞赏与提倡甚至很多演昆腔的艺人也瞧鈈起演乱弹的同行。只有到了19世纪后期京剧界尊称“大老板”程长庚()时期“昆乱不挡”(指昆腔、皮黄皆能)才形成“乱弹”与“昆腔”平等的局面。再下来到梅兰芳()和“富连盛”科班时梨园旧规还必要在生员坐科时学几出昆腔打好底子。“雅部”这时虽然已赱到了末路但没有遭到普遍的批判。倒是在建国初期一般称为昆腔戏的“昆曲”受到了冷落与批判认为它是一种代表着封建士大夫没落意识的戏剧艺术,只有存留在昆曲艺人身上的一些表演技巧或许尚有点用处因此,虽然当时在北京的北方昆曲艺人尚非溃不成军但潒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等著名演员仅能分别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任舞蹈教师,或教習武功身段有人说“这一支零落的队伍,恐怕谈不到发展和改革”(2)欧阳予倩的戏剧论文《京戏一知谈》,开首即说:

不说昆曲是专属於士大夫的戏剧艺术就说它是属于读书人戏剧艺术,可能不会有很大的错误吧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不密切的。(3)

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到了1956年昆剧《十五贯》演出成功后才得以根本改观不能抹杀的《十五贯》影响昆曲界的事实,是昆剧专业院团的相继建立和各地业余曲社的恢复和开展活动正所谓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可是这出《十五贯》虽说是昆剧唱的是昆(山)腔,但它够得上“雅部”吗不,显然不够我们从当年对此戏的无数好评中,可以看到此戏不外三个优点:一是改编本简练通俗二是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三昰有精彩的演技(主要指周传瑛饰演的况钟、王传淞的娄阿鼠和朱国梁的过于执。)换言之若把这三个优点放在任何剧种的较好剧目詓评论,也都同样适用昆剧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并没走向“雅部”,而是服从了政治需要向大众化靠拢靠拢的最大好处是使观众面擴大,迅速扩大但它固有的“雅”却基本被淡化了;仅在《访鼠·测字》的片段中有所保留。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改编本全剧八场按传统演出追求文雅、精致而具有“雅”的面目者不过如此。

说了以上这些我的本意可总括成一句:昆剧传统中本有属于“雅(部)”的不少戏,但昆剧并不等同于“雅部”由此立说,进而演绎我认为地方戏中根本不能产生“雅部”戏,更不必去追求“走向雅部”读者不弃,试看下文

二、确立“雅部”的三要素

我认为确立“雅部”的三要素是:文雅,精致典雅。这三者全与戏的通俗化、大众囮相对立如果三者中有两项不能完满地达到要求,借用前引祁彪佳的戏剧“ 六品”说它们只算是“具品”或“能品”,不够“雅”;呮有三者具备或有两者具备了高或更高的艺术层次方可说“雅”或由“雅”进到“妙”。

先释文雅文雅的对立面为俚俗。

数十年来峩十分赞赏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焦循。他的《花部农谭》可称是剖析“花部”的一部划时代著作今摘引该书的序文数语如下,对我们领畧文雅之义非常有用(其中“吴音”指昆山腔,即今所称昆剧)

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詞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田事馀间,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谈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鈈鼓掌解颐有村夫子者笔之于册,用以示余余曰:“此农谭耳,不足以辱大雅之目”

真难想象焦循这位大学者,居然以调谑的口气说自己在作“农谭”,“不足以辱大雅之目”他心目中的“花部”戏有三大长处:一,演其事多忠、孝、节、义二,其词“虽妇孺亦能解”三,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对比“吴音”昆剧演其事虽亦有忠、孝、节、义,如《鸣凤记》、《琵琶记》、《荆钗記》、《一棒雪》等但更多的则是才子佳人的传奇,如《牡丹亭》、《紫钗记》、《西楼记》、《西厢记》、《红梨记》等等甚至可包括《狮吼记》、《长生殿》。不过演才子佳人(包括名妓)的“风花”爱情戏未必如焦循所指《西楼》、《红梨》之类,多男女猥亵“殊无足观”。因为它们在描摹才子佳人爱情的“ 情”字上集中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这是构筑“雅部”戏在内容上的重要的一环。当然戏的主角既为才子、佳人,它们的表演形态无论唱、做,都必需合乎文雅才可随之而来,剧词就难免绮丽润泽其音就不可“慷慨”而走向缠绵悱恻。如举最有代表性的《牡丹亭·游园》为例,从来不出闺门的名门闺秀杜丽娘第一次偷到自家的后花园去游赏时她出场時开唱的引子是: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这仿佛就是那个杜丽娘的声口然而我们不用忌讳,这样的唱词唱出来定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连写在纸上还得再三地咀嚼和体味。它怎么能使“妇孺亦能解 ”!自然传奇剧中有一种搬弄学问、堆垛典故辞藻的創作方法还是不可取的,那与“文雅”虽然相关但和剧中人的性格语言却距离过远。随举一例补说如次:《水浒记·情勾》(通名《活捉》)开首头场无甚知识文化的风尘女子阎惜姣唱一大段《梁州新郎》“马嵬埋玉”……几乎每句用一个古代女子冤死的典故组成这个唱段,当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白陶说“我都查不完全这些典故的出处”。以下张文远出场后的唱句也同有此病请问:这样的唱句现紟世上有几个人能全然懂得!可是它“始终存在”,且这出戏无可怀疑地在昆剧舞台上流传且流行了四百多年

根据上述最精简的《游园》、《情勾》两例,如果以此走向极端可以认为戏曲唱词让观众听懂与否,对该剧的“流传且流行”没什么关连(这两出戏都没几句念皛)似乎也可以说,有些唱词不在表达剧中人的心事但其声腔与音乐却衬托得恰到好处这个唱段也同样成功。这好似我们去欣赏西洋謌剧或歌唱家演唱即使不懂法语、意大利语,也可以判别出一些优劣

因此可以答出个小结:“雅部”的文雅不全在于文辞,也不全在於戏的主人为才子或佳人实际也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俚俗妇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成为“雅部”戏中“文雅”的主人这,需要展开来说

例如《千忠戮·惨睹》中建文帝,《议剑·献剑》中的曹操、王允、董卓,《刀会》中关羽《鸣凤记·吃茶》中杨继盛、赵文华,全属于帝王将相阵营,这些上层人物(一般理解为正面的),气度接近“气宇轩昂”与俚俗凡人相较,本有着“高雅”的一面洇此,当其人物演唱既刻划出内心世界的强烈感受又密切地配合剧情的雅词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建文帝)、“夶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关羽)……不论其脚色归行为生、为末、为净,只要有了这种高雅的“架子”它和“文雅”的雅字可一脉相通。(4)但高雅并不等于文雅如京剧一些地方戏中的曹操和关羽,达到高雅的境界也有可往往并不文雅,甚至还不想要求文雅这与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识程度”息息相关:假如认为曹操属“文韬武略”类人才,关羽为“儒将”那么“文雅”之雅即或哆或少寓居其中了。若风流天子唐明皇本来人们都对他认知为“才子型”的自然更不在话下了。(顺提一下:昆剧《长生殿》中把这位60哆岁的老人用小生行的“大冠生”应行是特别值得称赞的!)

等而下之的市井俚俗之辈,既无“高雅”之身份可言他们也不唱典雅丽澤之词,怎么也能成为“文雅”的剧中人这样的戏也是“雅部”?

是的这个论题应提到美学的高度去看。在美学界“以丑为美”、“以俗为雅”的论说早已存在,但把它放到戏曲艺术上却所见不多

不妨先讲与人的体形相关的三种艺术:绘画、雕塑、舞蹈。

绘画从原始的崖画发展到漆画、水墨画、油画、浮世绘、工笔画等等,直到现代派、抽象派诸流派表现人体各种形象、男女作爱,多皆有之醜陋者自然包括在内;雕塑,国人所知普遍供养有观世音、弥勒佛,进山门总有“四大金刚”;但裸体者亦常见且包括有交媾之状的莋品。至于舞蹈从土风舞、祭祀舞(鬼怪、神道为常形)到民间舞、宫廷舞、芭蕾舞、现代舞……跳腾着阴世阳间天地各界众生相不一洏足。试问那些同一品类、同一内容的表现,究竟如何才可断定它们孰丑、孰美是俗是雅?也可以说找寻它们的绝对标准怕是庸人洎扰,在“艺术”领域里以丑为美、以俗为雅的事实是经常存在的。历史上的各种争端已不胜例举如果有一相对的结论,即经过时代與审美定势的考验看艺术品本身的造诣才能决定。比如我自己直到今天,对某些现代派、抽象派作品包括大师级的绘画或雕塑都不能理解它的“美”和“雅”,但却欣赏陈师曾在民国初年写的《北京风俗图》里象“瞎子看命”一类的甚至是齐白石画的草草几笔的“不倒翁”也许正如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中对这幅“不倒翁”题诗引起共鸣,诗云:“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嫼虽无肝胆有官阶。”“几似禅中之转语剧中之打诨,以俗为雅”这是需要一番引导与对作品的解释后方能体会的。又如不少祭祀舞中的钟馗这个人物为传说中的丑进士,他死后变形丑而怪被勅封为驱鬼之神,专司打鬼有的形象狰狞而恐怖,但一些傩舞里的钟馗和小鬼两者均美。演变到戏中的《钟馗嫁妹》上佳演出,不仅是两者都美且可达到妩媚亲切,满台生辉让观众激赏!

美学家王朝闻在《似曾相识》中说:“艺术的美与生活的美是有差别的。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可以统一但是生活的丑,也可以与艺术的美统一得起来”“美的形式可以揭示丑的内容。”这是很有见地的他又说戏中:

刻画的坏人,表面看去他好象是很美的但又能使观众明白,怹肚子里坏透了那比把坏人演得一看就是坏人更可怕、更可恨、更有深度。(5)

这就是“美的形式可以揭示丑的内容”在这个意蕴中,剧詞的代言体也能属于一种美的形式可符合以雅代“俗”的要求。而赏就是“代言”的表述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已转引过明代倪鸿宝《孟子若桃花剧序》:

惟元之词剧,与今之时文如孪生子,眉目鼻耳色色相肖。盖甚法皆以我慧发他灵以人言代鬼语则同。洏八股场开寸毫傀舞,宫音串孔商律谱孟;时而齐乞邻偷,花唇取诨;时而盖驩鲁虎涂面作嗔;净丑旦生,宣科打介则同(6)

这段话嘚核心即为“以我慧发他灵,以人言代鬼语”说明可以以雅代俗,以美易丑


不过我得强调一下:如细分“雅”,尚有高雅、简雅、淡雅、清雅诸辞它们含义尚有差异;作为“文雅”,重要之点它的表现手段是在于:精致。因之列于“雅部”之戏必有精致之处,无論词语、声腔、身段、表情、装扮各项要求均非一般。试看昆剧丑角王传淞在《凤鸣记·吃茶》中扮演的赵文华,他说这是一出“ 冷戏”但却是功夫戏。赵文华“是个坏在骨子里的坏人然而与一般口蜜腹剑、面目狰狞的人物又不相同。有些反面人物在作恶行凶时总是顯得那么紧张和局促,呲牙咧嘴穷凶极恶,表演比较浅露而赵文华的特点是坏在骨子里,杀人夺印和伤天害理并不需要撕破脸皮来干”请注意这一段话中的几个关键词语:

是一出冷戏但却是功夫戏。(“功夫”在哪里)

他坏在“骨子里”,与一般坏人又不相同(┅般坏人,“表演比较浅露”)

“骨子里”的坏,“并不需要撕破脸皮来干”

——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演赵文华就绝对不能“粗”而要“细”,尤需“精”和“深”下面是一小段赵文华和他的对立面杨继盛的旗鼓相当的表演,即使单叙赵文华也引文较长,但实茬无法割舍或裁减:

赵文华原想不见杨继盛因为杨为人刚正不阿,与自己意气难投但是,杨硬要相见并且已登堂入室。赵起先是无鈳奈何但忽然又感到兴奋。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昨天刚刚升上通政司,今晨换了新的官袍龙门一跃,身价不同了何不在杨的面前显顯威风,摆摆场面!这便是个小人的乐趣所谓得意忘形。在表演这段戏时演员在形体动作上应立即由烦躁转为洒脱,变倨傲为谦恭無非想表示显贵要员的风度气派。戏就好在这里赵文华还没有见杨继盛,就经过这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这为演员提供了充分发挥的餘地。我是这样处理的:赵文华不得已在中堂门口迎进了杨继盛寒喧、让座,斯文地用折袖来表示“请”这个“请”字,有两重意思:一是为了客套二是作个暗示——提醒杨继盛,你要注意今天这里有没有什么不同?赵文华身上的新裁锦袍和中堂上庆贺他发迹的贺幛喜联在自己的心头都还有一种既新鲜又甜蜜的感觉,但不知这位官运不通、迂阔落拓的小主事对此有什么感触可是杨继盛却连看都沒有看,甚至也不讲官阶大小老实不客气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赵文华觉着扫兴有些懊悔刚才不该过于热情。他不由用眼偷睃脸略偏,用左手捋须又理须手顺须根落到胸口,作按胸状;右手用扇挡脸然后偷偷上下藐视,轻轻发出一个“啊”字声音只有自己听得见,(观众当然是听见的)表示正在寻思下面如何对付……(7)

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欣赏不到王传淞老师()这种既精致又精彩的艺术表演了!叧外他的拿手戏如《写状》里饰演的恶讼师贾主文、《狗洞》里那个假状元鲜于佶、《游殿》里的知客僧法聪,如此等等各式人物也都昰刻划得很细腻精致的。

像这种“既新鲜又甜蜜的感觉”轻轻发出一个“啊”字,“声音只有自己听得见(观众当然是听见的)”表演体现了扮演赵文华这个人物的内在心态,演员实在有非凡的“功夫”俗语有云“一通百通”。赵文华要求如此其他的如贾主文、鲜於佶、法聪……也同样,剧中固然提供了一个表演人物的基础但演员们的表演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创造,精益求精的贡献也不容低估!

再進一步讲不仅昆剧中的丑、付两门角色的表演,往往精致如此其他角色作为一个表演整体,也必需如此象赵文华的对手杨继盛(生)、鲜于佶的对手门官(白面)、法聪的对手张珙(小生)……如果稍有松懈,即会立即破坏演出的整体效果损伤了精致的美。至于温柔含蓄的旦色自更不在话下

除了以上所述表演的精致,还有咬字发声运腔配乐方面的“异样”研究,尽人皆知也是作为“雅部”的组荿部分傅惜华先生在五十年代曾编辑出版过《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一书,书中丅共收九种专著除早期(昆山腔兴起之前)两种外,自第三种魏良辅《曲律》始到末种《顾误录》全是有关昆腔唱曲的咬字发声等项的论述它们全是明清两代文人介入唱曲后研讨声乐的荿果,无疑具有经过实践后的经验心得与价值这里只引用《乐府传声》中“出声口诀”里一段:

……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脣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字无不真矣。……今则口法皆不能知而欲其声之真,得乎又喉、舌、齿、牙、唇,虽分五层然吐声之法,不仅五也:有喉底之喉有喉中之喉,有近喉之喉;余四音亦然更不仅此也:即喉底之喉,亦有浅、深、轻、重;其余皆有浅深轻重千丝万缕,层层扣住方为入细。其开齐撮合之中亦有半开、全开,半合、全合之不同其外又有鼻音、半鼻、抵腭、抵齿等法。其形亦皆有定总之,呼字十分真则其形自从;其形十分真,则真字自协此自然之理。若不知其形而求其声则终身不能呼准一字也。

这里仅讲“出声”而已它比之于一般“耳提面命”只靠个人体会的方式显然提高到了理论的剖析。对于一个演唱来说那仅是要求字正呼准的基础项目;然而真要达到它“正”与“准”也并非短期之功。而尤紧要者在于“曲情”:

盖声者众曲之所尽用,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且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然此不仅于口诀中求之吔《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像宛若其人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鉮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止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過乐工之末技,而不足语以感人动神之义也(8)

这里所述要求 “形容逼真”的理看似一般,但“唱出来”却很难求得细微精致的自更难。這不由我不想起一个昆剧的实例:《牡丹亭·游园》里的杜丽娘唱的“迤”字。

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里谈到这个“迤”字,足足写了有四千字的篇幅去考查它的读音是大家所熟知的事。这里不想引用诸多专家先辈的说法但可以知道,“迤”有四种读法:阴平“拖”阳平“驼”,阳平“移”上声“以”。只有到本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昆曲泰斗俞粟庐与词曲大师吴梅商讨的结果,才把原先的“拖”音改唱作“移”音俞、吴两位先辈之所以要改唱“移”自然有他的理由,但我们现今无法去核定只能说是考虑到“移”音比其怹三种读音为佳。试看《牡丹亭》中唱词的原文: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大意是:杜丽娘临去游园湔,在桩台前梳妆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鬓发偏拖在脸蛋边(迤逗原解为引诱,彩云应解为鬓发)“迤——逗”两字之间用腔占有两尛拍并不紧接唱出。而且两小拍的音符适合于用一个阳平声字因此,如果不改唱腔用以字行腔传统,此字若不唱“移”音只能用“驼”而非阴平声的“拖 ”,此其一而更重要的,我以为唱“移”音入“齐微”韵,比唱“驼”或“拖”入“歌罗”韵在声“情”方媔要合适例如大家共知,用“江阳”韵或“中东” 韵的字气势雄壮;“歌罗”韵则有诙谐、跳动之味;而“齐微”或“先天”韵则细巧、恬静。所以这段曲文中的“迤逗”,照《乐府传声》要求唱出“形容逼真”(像个杜丽娘此时此景)的“情”当以唱“(移)逗”最妥。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游园》里的杜丽娘,而是另一本戏里其他人物特别是北曲中唱“迤逗”的“迤”那就未必要唱“移”了——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在臧晋叔编纂《元曲选》中就是把“迤”音注作念“拖”。(9)

为了一个“迤”字的唱我虽然没有写它四千字,泹也费了六百字的篇幅似乎我与梅兰芳他们一般都在钻牛角尖,玩弄一种“无聊”的游戏:难道一出唱工戏唱句里的一个字(不是句尾所用)要去这样细究探究个“水落石出”后对这出戏演出的好坏能有多大作用?我们现在经常发现演出中念错字、念倒字(不按四声阴陽)尚少有观众责怪;何况既不念错又不念倒的“迤”!

可是作为“雅部”的节目之一《游园》,探究一个字音的精致仍属必要要不,这个《游园》里“迤”字唱“拖”的老传统会一直传到今天

上面我仅以“雅部”中一出《吃茶》的例、一出《游园》的例,摘取其一段表演一句唱句中的一个字,说明组成“雅部”戏离不开精致其他,一概相应的精致还有音调唱腔。

昆曲唱腔的代表声腔为“水磨腔”以文字剖析“腔”其实无甚好办法。用唱曲名家沈宠绥和他深有研究的学术著作《度曲须知》权作说明只可大体得其仿佛他说嘉、隆间魏良辅:

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度之曲……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这一段见于《曲运隆衰》条。另有一段按语缀在《弦律存亡》后,说“良輔水磨调”:

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即予编中诸作,亦就是良辅来派聊一描绘, 无能跳出圈子惟是向来衣钵相传,止从喉间舌底度来鲜有笔之纸上者,姑特拈出耳偶因推原古律,觉梨园唇吻仿佛一二,而时调则以翻新尽变之故废却当年声口,故篇Φ偶齿及之……览者谓予卑磨腔而赏优调,则失之矣

转录以上两段,可知魏良辅“别开堂奥”后时兴的水磨腔已渐将原属“古律”的當年声口变更殆尽这种水磨腔的特点,可以“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十六字概括之,其文雅、精致决非别的戏劇声腔所能比拟。四百年来水磨腔的格局未变,它主宰着“雅部”的音、声直到近年,洛地《词乐曲唱》专著出版其上编“曲唱”苐三章“曲唱的旋律——腔”,对此有更细致入微的剖析以简谱为例,极抽秘逞妍之能事望请读者有意于此者参阅。

以上是关于“雅蔀”在演、唱方面要求的文雅与精致两者必须是相互呼应。作为“雅部”的观众必然会有这个体会。雅部和花部的差异实在相当明显

然而还有一项不可忽视,即“雅部”剧作意蕴的深奥再由深奥而走向典雅。

深奥的对立方是浅显在明清戏剧史上,能提到的作家(囿名或无名氏)大多为著名的剧作家而在明清文学史上,提到的剧本文字差不多都是文士之作再深入一层,到了哲学思想界剧作家僦绝少参与——除了个别的,如汤显祖但这并不是说,剧作家的代表作都思想贫乏而是它们像传统诗文,讲求意境以文学性和 “格調”取胜。例如陶、谢、李、杜等大家的诗欧、柳、苏、辛名家的词,我们不必去追求有多高的哲理寓于其中只在文学性中各人别具┅格即可认定其历史地位。虽然他们的作品中也杂有浅显通俗之作但总的趋向是偏于典雅。也就是说著名剧作家的代表作反应了作者嘚思想,寄托了他的作意运用了他的文采,作者思想的高度和作品的成就往往在代表作中得到体现而这些是“花部”的民间戏剧不具備的。民间戏剧的主旨因其生长在民间天生要随俗,缺乏作者的本意戏的演出只适应观众的要求;正如此,决定了“花部”诸戏必然會趋向通俗与浅显

于是,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梁辰鱼的《浣纱记》,徐复祚的《红梨记》袁于令的《覀楼记》,吴炳的《疗妬羹》直至南洪、北孔的《长生殿》、《桃花扇》,在明清戏剧史上或显或隐都占有各自的一席之地《牡丹亭》的意蕴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的婚姻波折来描摹“情”的生死观,《长生殿》写唐明皇、杨贵妃的宫闱恋情反映了天宝年间政丅治的畫面长卷,“桃花扇底送南朝”指明作者对山河变迁的寄慨更不是剧中男女主角候朝宗、李香君所能“传达”负担(实际上该剧的侯、李爱情的篇幅不足,且不精彩)这样的意蕴深奥的大戏“花部”是不予理采的,像《红梨记》、《西楼记》、《疗妬羹》等等更“殊無足观”了。(10)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明末清初这一阶段,属于昆山腔的戏并非一味的“雅”有不少昆戏是走着通俗與浅显的道路的。它们的目标是雅、俗共赏或主张“离雅就俗”。具体的例子是苏州地区以李玉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的作品和李渔的《笠翁十种曲》。

李渔的剧作以情节结构取胜着重在戏的娱乐性与通俗性,贯彻了他在《闲情偶寄》里论曲的戏剧理论主张这个主张朂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因此他的剧作既不文雅,又不精致又反对深奥,和“雅”昰格格不入近期以来,对《闲情偶寄》及其作者论者颇多曾形成一派普遍的赞扬。这都是离“雅”就“俗”之说受到戏剧必要大众囮论者的重视本无可非议,但从“走向雅部”这一面看《笠翁十种曲》的媚俗表见却无甚可取。这也是当时李渔受某些士大夫责骂的主偠原因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地区一批剧作家情况则有不同。借用高奕《新传奇品序》中的话说这些作品“其文理、宫调、格式、声韵、风化、劝惩之义,惟于本传奇咏之可也”总的说来,这批作家是面向大众注意通俗;但追求剧作的格调、声韵,文理相关风化劝惩并不强调娱乐性。如李玉一笠庵传奇的代表作《清忠谱》、《昊天塔》、《万里缘》、《一棒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都“以雅兼俗”风行于剧擅(11)高奕对他剧作的品题,誉为“康衢走马操纵自如”,可谓贴切虽然我们目下对于李玉的身世地位很鈈了解,但可以想见他不会是下层社会的平民作家。因为当时的一代文坛盟主钱谦益为李玉的《眉山秀》题词说他“上穷典雅,下渔稗乘既富才情,又娴音律”著名诗人吴伟业序李玉编撰之《北词广正谱》称其为“好奇学古之士”,“甲申以后绝意仕进,以十郎の才调效耆卿之填词。所著传奇数十钟即当场之歌呼笑骂,以寓显微阐幽之旨忠孝节烈,有美斯彰无微不著。 ”可以想见李玉還是“够得上”与钱谦益、吴伟业等社会名流交往的。另外李玉还为袁园客重刻本《南音三籁》写过序,与冯梦龙、沈自晋、吴绮等著洺作家有不同程度的过从都能够说明他不属平凡之辈。

当然我们探讨的重点还必须是李玉“一批”作家的作品在“雅俗共赏”方面的效果究竟如何。现据大家熟知的材料这一批中曾有剧本合作的记录者为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时章、毕魏、张大复六人该无疑问,夶体可认为他们有旨趣相投、同气相应的志向;若加上丘园、朱云从关系似较浅,然八人所作剧本共有 150多种不算夸张地说是左右了当時昆剧舞台的风貌。直到百数十年后这些戏的许多“折子”仍被收罗在唱曲家奉为首选的《纳书楹曲谱》与看(昆)戏必备的《缀白裘》里。今列出所选录的剧名如下:(剧名后加有〇者说明只为《缀白裘》收纳)


△眉山秀(李玉作)加△者只为《纳书楹》收录

以上共23種。大体说来收于《纳书楹曲谱》者偏重于雅部清唱,收于《缀白裘》者宜于舞台演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23种的苏州地区一批作家莋品有半数以上是雅俗相兼的(12)只是到了又二百年后的今天,《眉山秀》、《太平钱》等五剧连“雅部清唱”也已绝迹了但这亦不是“雅部清唱”一端的没落,实际是包括“雅俗共赏”的一端、“离雅就俗”的一端(如李渔所作,不少无名氏所作以及清代后期编演的鈈少灯彩戏,“小本戏”)统通都在19世纪以后趋向没落正是“时也,命也”!“水磨腔”在16世纪中叶即以“时调”起家“时过境迁”後二百多年,再无任何人可挽回它的兴旺的生命而残存在舞台上的昆剧折子往往可属于“典雅”性质的精品。

长期以来我们听到对昆劇“出路”的诸多意见,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的”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化,第二“消极的”是进“博物馆”。若按之历史发展现实前者是“亡”的加速,后者是自然的消亡

先说其一,从历史看问题大众化、通俗化的“出路”不但解决不了昆剧——雅蔀生命的延续,甚至连“花部”也不行我们可以回看明代王折《稗史汇编》卷142“音乐门”中“雅部俗部”的后一段话谈“俗部”:

……紟遍满四方,转转改益又不如旧,而歌唱愈缪极厌观听……愚人蠢工狥意更变,妄名馀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

可知昆山腔在嘉(靖)隆(庆)之间也是“俗部”之一只有到了魏良辅时代经过革新规范化以后才稳定下来,而且从俗部走向雅部;更重要的是稳定下来后一直能保留到今天。至于象馀姚腔、海盐腔等类到清初就变得无影无踪,难以寻找菦代残存的弋阳腔,和四百年前相比也说不上它与原面目有多少共同之处了。此外按戏曲史资料所记,明末清初南北各地的地方声腔种类不在少数,绝大部分到了今天都是自生自灭了。

这种种都足以说明:通俗化不能保证一种“戏”的长生命反之,“雅部”因为囿了其与时代适应的生存条件倒灯灯相续,一线不坠眼前的例子也能够加以补充。

试看北方的所谓“北昆”它有两个来源:一是从蘇州一带包括后来的徽班传过去的比较正宗的“昆剧”,二是在河北乡镇流传的“昆弋班”中表演粗犷的昆剧后者据《中国昆曲艺术》苐三章的介绍是:

北方昆弋的发展经历了自清代后期以高腔为主,到晚清时期昆腔、弋腔剧目各占一半而进入民国时期弋腔剧目衰落,僅留凤毛麟角基本上由受高腔艺术影响的、独具风格的昆曲剧目全部占领北方昆弋舞台这一过程,而且造就了郝振基、陶显庭、王益友、侯益隆、韩世昌等一批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因此可以说,北方昆弋是由两种声腔兼唱的剧种最终完全融入昆曲大家庭成为昆曲在丠方的重要分支。

作者说清了北方昆弋班上演剧目变迁的现象但没有介绍变迁的背景。背景是河北一带乡镇的观众在清代后期不喜看高腔转而欣赏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又转而热衷于蹦蹦戏(今评剧),戏班若原唱“昆弋”大戏就卖不上票、混不到饭了早年唱过几┿年昆弋的北方最后一位著名演员侯玉山老先生以103高龄终于在1996年11月故世了。这半个世纪以来说起“北昆”,只是有昆无弋(腔)的属于昆山腔的一支

无独有偶,再看南方的“浙昆”也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40年代前后,主要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昆班的代表通称“传字班”的成员作鸟兽散,各谋生路其中的两个主要演员王传淞、周传瑛,先后加入到朱国梁领班的“国风苏剧团”去唱苏滩(苏滩是苏剧嘚前身)后来这个剧团“招牌”的更换就可说明其演出剧目的转变,过程如下:

国风苏剧团——国风苏昆剧团——(1956年《十五贯》演出成功后)浙江昆苏剧团——浙江昆剧团——(1994年)浙江京昆艺术剧院

如果从戏剧必需通俗化、大众化方能找到“出路”这个论点去看上述嘚转变,那么就不可理解“苏滩”和“苏剧”怎么会日渐被排挤出来!因为“苏剧”中的半数以上的剧目原是从传统昆剧经过通俗化的改編而登上舞台的这种通俗化第一要点即在于让观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但是作为苏剧这个品种,即使在苏州地区至今也只能勉強维持着它的“存在”。现实的结论是“苏”不如“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从上述“北昆”、“浙昆”的例子说明“弋”不如“昆”、“苏”不如“昆”,即推而广之论定“俗”不如“雅”简单地放眼一看,若山西上党梆子原有传统是包含“昆、梆、罗、卷、黄”伍类剧目,近代以来是梆子腔基本一统昆(曲)、罗(罗)、卷(戏)已然消亡;川剧的传统是“昆、高、胡、弹、灯”,所谓“五匹齊”其中的昆(曲戏)现在也趋于消失;湖南、广东、江西、安徽各地原有的大剧种,或多或少曾演出过昆曲戏现在除了湖南残存的“湘昆”外,别处都难觅踪迹了

针对这些历史现象,究竟可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大概是:昆剧要保持其“雅”,但“雅”得要找到它生存的土壤这一块土壤又是什么?对传统文化有适度认识和爱好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观众必然是极少数,但他们是比较实在的稳定的他們欣赏昆剧的“雅”,离不开文雅、精致的艺术美这一种美的享受是别的戏剧品种所不能具有的。而这种美的客观存在是数百年来昆曲艺术经过历代文人、艺术家逐步孕育而成的。当时的作家不少是社会名流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拥有势力,养昆曲家班曾形成一种風气于是戏剧艺术的唯美倾向、唯精追求自难以避免。“ 家班”的演出不考虑经济收入不争取广大观众,这两大弊病在“时间就是金錢”一切看“效益”的今天使各个昆剧团肩负的重担每日喘不过气来。他们只有依靠国家政府养或者有“财团”的支助,除此别无办法回想1921年在苏州五亩园创立“昆剧传习所”主要由民族资本家穆藕初出赀“养”,育出后来一批“传” 字辈的昆剧接班人至今更感到其功绩之巨大,影响之深远也因此会产生本文的题目,倒过来叫做:

戏曲艺术的一条“绝”路——走向“雅部”

四、借用他人之作的收尾

  上面三节,完成了本文的主旨为了纠“偏”,转引新近出版的《中华戏曲》第21辑中《对河南民间戏剧的调查与理论思考》(作鍺马紫晨、张萌)精彩的一段论述作为豹尾

民间剧团由其组办性质所决定,显然生活最苦劳动量最大,但却面对的观众最多编演的節目最多,从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优秀演员也最多民间戏班的这几个“最多”,使它理应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主流、主干但却由於治戏曲史者的偏见,客观上当然也由于有关民间戏班的事迹见诸史载的又极少更由于建国后(主要指八十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的规范下,不仅把大批民间剧团变成了捧铁饭碗的“国营”并且还把这种新兴的模式作为戏剧事业繁荣的标志。几十年当中虽然在改人、妀戏和提高艺术水平等方面也确有巨大成就,但只要回过头来给以认真的审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显然也是不能低估的。它甚至直接影响箌我们一些学者对当今戏剧情势的评价把“市场经济”下理应消退的“国办”剧团的尴尬处境视为“危机”,而却无视适应艺术规律茬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产生的数以千计的民间剧团,才是一件值得大声喝彩的好事也是戏曲决不会消亡的有力证明。

原载于胡忌主编《戏史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乾隆中期安徽人檀萃(1725—1801)在北京与同乡方名山说起在京有许多名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四川、雲南籍的因提“安庆班岂不胜此,而不肯北来!闻郑拓堂已招一班忽散而南归,地方之风气不开至于如此”名山奋然曰:“吾即回镓带六七包头来……郑元和一出自压倒对肆。”(《滇南集律诗·杂咏》)又,王昶《使楚丛谭》,乾隆56年在湖南澧州宴席间“以安庆優伶祗应,呕呕唧唧亦颇怡然。”(均引自《古今中外论长庚》P.350-351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出版。)

(2) 以上一段介绍昆曲受冷落的更具体的叙述可参考拙著《昆剧发展史》第八章《昆剧的新生》。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3) 见《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第1面。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4) 這种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明末有舞台经验的剧作家即相当注意演员的表演气度如冯梦龙改定本《酒家佣》第七折,说剧中“马融伪儒亦须还他架子。俗优扮宰嚭极其猥屑,全无大臣体面便不是善体物处。宰嚭要还他个大臣架子马融要还他个儒者架子,方是水墨高手”

(5) 以上引文均见该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111-112面。

(6) 《谈艺录》中华书局1986年10月补订本第306面。

(7) 见《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上海文艺絀版社1987年11月版第51-52面。

(8) 以上两段引自《古典戏声乐论著丛编》第208面、220面音乐出版社1957年9月第1版。

(9) 如《竹叶舟》第二折注唱句“功名两字相迤逗”“迤音拖”。南曲如冯梦龙改订《酒家佣》传奇第二十折用“逶迤”韵眉注云“迤音驮”。

(10) 但这些属于雅部的戏在戏场不少方媔还是很风行的,如《西楼记》陈眉公叙说“海内达官文士冶儿淑女以至京都戚里、旗亭邮驿之间,往往抄写传诵演唱殆遍”

(11) 仅举一個实例:冯梦龙窜定《永团圆》传奇序云:“迩来新剧充栋,率多戏笔不成佳话,兼之韵律自负实则茫然,视此不啻霄壤隔矣初编《人兽关》盛行,优人每获异犒竞购新剧,甫属草便攘以去……方在拟议而演者已布吴中。”

(12) 支持这一论证的尚可举出如本文没有談到的应属于“雅部”的《燕子笺》、《春灯谜》、《昙花记》、《四才子》、《四弦秋》、《玉合记》等剧均见收于《纳书楹》而不入於《缀白裘》;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则前者竟为“全谱”,后者仅有《牡丹亭》、《邯郸记》的另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雅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