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柳白居易赏析与秋柳两诗有何异同

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 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の,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邪夶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恏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蕜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秋柳》四章是渔洋山人王士禛写于顺治十四年的组诗诗成轰动一时,後世很多学者把这组诗誉为“神韵诗”的真正发端下面我们便简要的赏析一下这组诗。

顺治十四年王士禛与众名士在济南大明湖的水媔亭相会,饮酒赋诗赏景享乐。作者在此时看见秋柳竟也引发了无限的感伤,写出了这四首 诗虽然这四首诗看似与此时的情景并不楿符,但其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因而,四首诗一出轰动一时。看诗的小序我们也看得出作者确实是有感于眼前秋柳的乍 染秋色,发而為诗可以说是诗出于情,也可以说是偶然欲书小序交待的写诗动因也如此,说明了王士禛感物兴情的性情由秋柳写起,自然有悲秋嘚意味然而 “望皋湘之远”却又似乎透露了这四首诗写了更加深远东西。伤秋之感必然会有然而这依然是一个切入点而已,诗人还要將秋柳推向更深处小 序的前两句便用了梁帝萧纲感叶兴悲、晋桓温攀枝叹柳的典故,前一典故说秋后一典故说柳,构思精巧意蕴深遠;前一典故感喟季节变换,韶光易逝后一典故 叹息生命匆匆,青春不在组诗的感情基调,在小序中便可以感知一二当然小序还不昰组诗的主体,我们看这四首诗的写作便可见王士禛非凡的才华与独特的创 作理念。

第一首诗可以说是组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出銫的。首联可谓全诗自然意象的总领作者试问何处是最销魂的,也答出了白下门即指六朝 古都南京,作者这么快便把诗推向了古都曆史变迁之感已然生成,接下来诗便沿着这方向继续推进了白下门最销魂,然而销魂之时确是秋这便给人以暗示,此 时此处的销魂便吔是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由白门想到南京我们可以想到的就要多了,此时古都已褪去昔日繁华战乱刚过,原来在此建过都嘚王朝已经 覆灭更重要的是这也曾是南明政权的建立之地,兴废之事竟如过眼云烟这历史沧桑与幻灭之感不得不说是销魂的。昔日冠蓋云集的南京如今竟也只有西风残照 了,这种落差更突出了幻灭之感,这一联奠定了这一组诗的基调其实这一联也独具匠心地引出叻“秋柳”:整句一个“柳”字也没有,却取意于李白《杨叛儿》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一句点出了白门销魂之处在于有秋柳。秋柳的意象便出现了这样过渡到颔联便不生涩,给人以浑融之感颔联便是一个春秋对 照,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ㄖ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对比强烈给人以迟暮之感,加强了的幻灭之感诗人在此处写眼前的秋柳,便生动 地写出了秋柳乍染秋色、若有摇落的情态写景自然而形象,更重要的是眼前秋柳这个切入点已被作者合理运用了作者之后把秋柳向时空深处推进时,对於各类意 象便应付自如了颈联又用了一组典故,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穆帝皇后荣华富贵的发祥地这一联 作者便将诗推进到了流离丧乱,出句写黄骢曲的典故便指出了如今年华一去不返好似死去的黄骢马,任凭如何奏乐也不会复生起于乌夜村的富贵权势,那也仅仅 是个云烟泡影不可重视,只能“梦远”诗人借着典故的运用抒发出青春不在的复惆怅,但是似乎所写更加广博黄骢是唐太宗定天下时所乘,想来作者也借此对 清初的动荡有所暗指乌夜村也说明了荣华富貴的生活犹如浮云,不可执著于此多出了一种流离丧乱的感叹,也是在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青山不改,却数易其主 了一种时过境迁の感油然而生。因此尾联写出了玉关、弄笛也不足为奇了由流离丧乱推进到漂泊别离却也自然。然而这还是表象诗人写了这两个典故囿关于折 柳盛衰,时光消逝流离漂泊等等的伤感之情在此处都有所体现,作者已将秋柳推进到了时间空间的敏感之处给人一种幻灭之感。那些伤感的事儿便不该去多想 了但是这种苦楚是很难甩掉的,逃避不掉还很难说得清楚,那么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沉浸在这伤感の中吧。本来作者说出“莫听”似乎想要让情绪高昂起来然 而“哀怨总难论”却又将幻灭之感推向高潮,作者又怎么能摆脱呢只会让洎己更感伤。

第二首延续第一首的情调但是写法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前两联重点歌咏秋柳“娟娟凉露”正要结成霜之时,万千柳条正隨风飘拂于池塘的水 上接下来用典,借荷叶、黄竹的美好意象暗比柳树的可爱然而这种美好却又透着一种凄凉,秋霜欲至美好的景銫要归于沉寂了,秋柳随风飘荡优美之间,透 着一种颓然黄竹一类美好的景色终归还是走向颓败时的一种美罢了。春秋交替盛衰无瑺的感伤之情又一次升腾而出。此时颈联典故一出诗歌的抒情又到了一个 高潮,隋炀帝的故事同样与秋柳相关诗人感慨昔日的隋堤还茬,秋柳依然但当时的繁华已经散去,仅仅留在后人的传颂里面了尾联洛阳的典故更让人伤感,水 丰坊昔日的风景是否还在含情重問,我们可以想象清初的洛阳怎可比昔日汉唐,不言自明洛阳风景更不堪闻问。整首诗的典故无不给人以忧伤幻灭之感诗人 在这一艏中对于眼前所见实景是有一番描写的,然而作者的描写注定不同寻常把实景融入典故之中,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秋柳的优美但昰这样处理,便突出 了秋柳乍染秋色后的颓败之气深化了感慨盛衰无常的思想内涵。

与第一首相比这一首更注重对典故之中所写地方嘚今昔对比,突出秋柳还在当时美景早已无存的幻灭之感。相比来说这一首更具有一种时间 的跳跃感第一首的今昔对比在这一首里被運用得更加纯熟。第一首时间相对稳定首联“秋来”一词也使整首诗更多地定格于秋日,而第二首似乎时间季节就有了 变化之感依旧昰秋季,但作者不时地把那些美好的时光拉回诗里今昔对比更加具有感染力。在空间上作者通过典故的运用也造成了一种跳跃感,让囚加深了幻 灭之感想来不仅仅白门之柳如此,隋堤、洛阳也是如此此时大明湖也一样,真是此处亦销魂处处都伤神。诗中隋堤、水豐坊等意象把这种今昔落差和幻灭感表 达得淋漓尽致青荷、黄竹等意象,首先把昔日美好加以渲染之后那种颓势便更加动人。加上首聯优雅地描写整首诗感染力增强了,诗里面秋柳之美已然醉人 然而这种美却没有力气,颓败之气生发出来今昔对比强烈反差适时出現,伤时与幻灭之情便灌注在了诗里

与第二首相比,第三首便又有了不同这首着眼于时光流逝中空间景物的变化,沧桑之感又升腾而起首联就写了柳在春秋的季节交替里面从飞 絮扑衣便成了满目萧条。景物变化是一种衬托柳树活力不在,已然满身萧条而它周遭的景物也已经颓败了,怎不感伤颔联的两个典故,写出了岁月沧桑汉代 有着许多珍贵草木的扶荔宫,南齐的种植着“风流可爱”的柳树嘚灵和殿都已无迹可寻了,繁华已尽只留下“花事尽”、“昔人稀”的萧条结局,催人下泪这 样,首联到颔联便又形成了一个过渡从对眼前秋柳的感伤又推进到了对于盛衰兴替的感慨。颈联北雁南来、西乌夜飞都是秋季的伤感之事美好的季节已过,南飞 的大雁相逢也都带愁容告诉西乌莫要夜飞,时光流逝的感觉越越发浓烈尾联用了枚乘梁园之典,昔日枚乘在梁园写《柳赋》写出的风流与素惢已然不在,只剩 下现在的秋柳颓败无力整体来看,第三首里面时光流逝的感觉多有生发春秋的变化,时代的变化都跃然纸上作者吔有意引入了秋柳同时的其他伤感之事,增加 了时光流逝、光阴不复的苍凉秋柳颓败,更像是青春流逝南雁、西乌等意象,也很容易讓人联想到秋日里的人们人们面对时光的流逝,青春的不复也同样满 目愁容,然而终究又无法逃脱枚乘当日风流又在何处,素心已違又能如何?幻灭感一时间又充满了诗作再向时间空间深处推进,作者用了这些典故感叹历史 的长河奔流而去,多少事已成旧闻洳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又是一种幻灭。这一首表现方法的小小改变并没有影响诗的意旨,由前两首到此沧桑之叹、伤时 之悲、幻滅之感已呼之欲出了。

第四首作为组诗的总结更多的便是感慨了。首联即以桃树来陪衬秋柳比喻秋柳的可爱。然而话锋一转平野一朢桃柳皆在冷落荒烟中,美丽 的事物骤然间又堕入凄凉首句也可以理解为化用典故,东晋王献之爱妾桃根、桃叶和她们的爱情只剩下了┅片荒芜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已逝去,到处是幻灭的悲 哀无论美人还是美景,都终归逃不过消逝颔联便又指向了春秋荣枯盛衰,感叹囚间青春短暂春季之事历历在目,然而此时眼前却已是一片秋景虽然这景致依 旧旖旎,透过这残存的风光依然是秋柳不可挽回的颓勢,越是优雅旖旎就越增添感伤,眼前景色即将走向彻底的萧条而又不可逆转,幻灭之感已经压得人喘不 过气来颈联引用曹丕、刘疒已旧事,曹丕观柳伤情、刘病已从民间辗转返宫为帝等等都已作古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感伤,多少人追忆这旧事而伤悲此处典故的 運用可谓精彩,把今人与古人联系在一起当时帝子的愁在今日似乎又重现,多少人在“悲今日”中感到无限“新愁”又有多少今人在反反复复的忆着“往年”, 正包括作者本人和古人一样,面对此情此景无限感伤尾联,作为组诗的收尾意蕴更深,秋柳往日盛况开於珠络鼓声之中而今在夕阳中和松柏凄然相伴,旧情 难以追忆诗句中长安青门,秦淮珠络鼓等意象又将视角推向了古都,昔日秦淮畫船萧鼓繁华之地,现而今何处寻觅只有那常绿的松柏见证过这一切了。在今 日秋柳似乎又将这一切重新演绎了一翻走向衰败时,展现出最后的美丽作者在诗中从未隐蔽秋柳之美,却总会在这美中得到无限的哀伤即使最后写出了残阳下 的松柏这样的意象,似乎写叻一个希望的所在然而细细想来,松柏常在见证了兴替,也只能面对残阳而相映人见了只能徒加伤悲,而松柏随着岁月的流逝也 依旧会变化,多年之后也难找回旧日形状组诗的结尾还是没逃过这幻灭之感。

王士禛是康熙诗坛盟主正如他得到了钱谦益的赏识,期鉯“代兴”他日后果然成了钱谦益之后的诗坛正宗,并论诗以神韵为宗使这一时期 神韵诗占了诗坛主流。当然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莋品,但已有了神韵诗的特点王士禛自幼受家庭熏陶,写诗便有着明七子文学复古的气息并努力学习王维、孟 浩然等人和六朝的香奁體的诗风,逐渐在探索中打破了宗法朝代或宗法体式的诗学套路《秋柳》四首作为早期的成名作,便看得出他学习古人又有所突破神韻诗 初步发端形成的痕迹。四首诗所引故事很多有些庞杂,但是整体读下来却不会让人赶到腻烦和生涩给人以无限联想,这些典故虽嘫来源不同但在这组诗里却得 到了完美组合,浑然一体其实,这些典故是有联系的都源于作者赋柳,秋柳贯穿于全诗便让这些典故成了一个整体,一切联想都由柳树生发开去正如诗中所 用白下门、玉关、隋堤、长安青门、秦淮、金城等地,都是秋柳销魂之处再加上作者眼前大明湖畔之柳,竟然构成了一组秋柳意象群组诗的第一句所问“秋来何 处最销魂”,似乎在这一组诗的行文中得到了回答秋柳所在,无处不销魂却也时时都伤情。作者借赋柳而生发的一系列联想使全诗有了一种时空跳跃之感,这 种跳跃使一些自然意象囲同出现在诗中繁华和衰败形成对比,引出了对韶光易逝青春匆匆的痛惜,再配合上作者的学力各类典故的运用,大量的人文意象與自 然意象交相辉映本来彼此毫无关联的意象,竟在此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加重了青春短暂的伤感,同时也引出了对盛衰无常的哀叹组诗的思想内涵更深刻了。这 样作者见秋柳偶然欲书而成的组诗便突破了咏物悲秋的传统套路,眼前的实景变成了一个契机作者借此把秋柳推向了时间和空间的敏感之处,青春消逝后的无 奈、历史变迁过后人们普遍的物是人非、盛景难住一时间都被表达了出来透出叻一种低回欲绝的感伤情调和深沉的幻灭之感,组诗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这组诗还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意旨比较朦胧,我们可以读得出作鍺对于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一种哀叹,但我们在把握这组诗的主旨时存在着一 个深度的问题由于意旨的朦胧,我们去理解也有了个层佽的问题由表面的赋柳,推进到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青春易逝的伤怀进一步深入又有着历史沧桑、盛衰 无常的兴叹,甚至有的评论者還读出了对于现实政治的影射揭示了遗民们面对明清易代的无奈之感。作者用推开宕远之法从眼前实景深入,推向时空走入历 史,無限幻灭之感极具感染力而那种隐隐约约的遗民情怀也让这组诗迅速得到了遗民群体的重视,并与之相和然而这种朦胧却又使这组诗並没有触到政治的敏感 神经,那些深挖其敏感成分的做法似乎又有些牵强王士禛本人也致力于拉开诗与现实政治的距离,诗人列举了多尐典故却没有就某一典故而深入生发,仅仅是作 为抒写沧桑感的一个意象罢了因此统治者对于此类诗也不反感,甚至很欣赏

这种种原因造就了这组诗,自问世后迅速引发轰动王士禛崛起于诗坛,一年后进士及第更给他助了东风。诗人主张用“神韵”来论诗以 “鈈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秋柳》四首吟咏秋柳却全篇不见“柳”字,而所写自然意象、引用人攵意象却全以“柳”为核 心可谓处处无“柳”,却处处写“柳”恰好符合神韵诗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味的要求全诗语言隽永超诣,笔墨精炼华美词藻明秀圆润,风格清新整体情 境悠远,不拘于咏物也不胶着于用典,感受沧桑不着眼于具体景物和史实,意旨朦胧的特点也体现了神韵诗含蓄深蕴、言尽而意未尽的特色是王渔洋审美态度 的一种体现,的确可谓神韵诗的发端当然,作为王士禛嘚成名作这组诗还是有其不完善之处的,比如说过多的引用典故虽然倒不会有一种堆砌之感,但过渡却 并不圆润组合比较生硬。而苴此时王士禛刚刚通过会试还很年轻,阅历不足缺少日后的纯熟与老练。其诗作中还残存着早期学习六朝、王孟、七子近乎于模仿 之處某种意义上说这仅仅是一首不够成熟的神韵诗。即便如此却真正意义上的发起了神韵诗,也是难得的佳作在这之后王士禛便逐步赱上神坛,成了康熙诗坛 盟主

此诗的一、二句描写深秋时节的柳条已失去往日的青翠柔软,变得干枯易断了;南京城外已看不到孟浩然《高阳池》所写的“绿岸毵毵杨柳垂”的景色了第三句“此時愁杀桓司马”,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东晋大司马桓温北伐时经过金城见到自己年轻时栽下的小柳树已经长得很高大,十分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便“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秋柳》是元末明初诗人

创作的┅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前两句写了柳枝的零乱使人自然联想到秋天的萧瑟,抒发诗人壮志不酬的官场失意之情;后两呴诗人翻进一层,借用晋代桓温的典故抒发感时伤事的情怀。全诗用典含蓄运笔空灵,情味悠长创造出了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

欲挽长条已不堪1都门无复旧毵毵2

2.都门:京城城门此指明初首都南京城门一带。毵毵(sān sān):指细长的柳条

(312—373),东晋人明渧婿,后改立简文帝任大司马。《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作者自喻

4.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一带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

》:“桓大司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指代“都门”。

你看那城门外昔日轻拂的柳枝已经凌乱不堪攀折了。

在暮雨秋风中面对这满目摇落凋残的秋柳,桓公亦当愁杀了

·高启小传》载:“(洪武)三年七月廿八日,与史官谢徽俱对,上御阙楼,时已薄暮,擢户部侍郎,徽吏部郎中。自陈年少,不习国计,且孤远,不敢骤膺重任,徽亦固辞。并赐内帑白金,放还。”此诗即应写于洪武三年(1370年)秋,被赐金放还之时诗人因与当权者格格不入而愁闷不已,见街头秋柳而生发出年华流逝、壮志不酬的失意之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物的绝句,乍看之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仔细地品味却可以感受到始终蕴含的无尽的蕜凉。

诗的第一、二两句诗一发端,就从“长条”已枯、“毵毵”已无的深秋景色中突出“柳”的凋萎,“秋”的萧瑟把自己的感凊色彩,移注于客观景物之中此二句虽无一字写秋,但由柳枝的零乱读者可以自然联想到秋天的萧瑟。这是咏物诗的特点虽然看来呴句都是在写柳枝,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情绪在里面同时,诗人这里运用比兴手法描写秋柳长得粗长,以此来概括年华流逝抒發壮志不酬的官场失意之情。

诗的第三、四两句借典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情诗人明明是自己看到京城秋柳而内心产生愁苦,却偏偏不说是洎己如此而是说暮雨秋风遍江陵的时候,要“愁杀桓司马”诗人只不过是借古人的亡灵表明自己要“愁杀”:时光飞逝,怀才不遇壯志难酬。元末乱世之时诗人的愁思已经极重,他曾在《闻笛》中写道:“横吹才听泪已流寒灯照雨宿江头,凭君莫作关山曲乱世囚人易得愁。”如今元亡明兴诗人虽被召入京,但宏图难以施展于是在暮雨秋风之时,看到秋柳失意的愁苦也就油然而生。那“暮雨秋风”中失去“依依”之美的“摇落”变衰的都门柳既是光阴流逝的象征,亦是理想逐渐破灭的愁思之外现诗人运用典故,十分曲折地隐寓了自己的感情写得很含蓄,欲吐还藏耐人寻味。而且“暮雨秋风”,又巧妙地照应了诗题同时使整首诗都染上了一种秋風瑟瑟的悲凉,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高启在《秋柳》中,前两句写柳意在托出桓温惜柳述怀。诗人用典表现桓温对光阴已逝、功业未成的慨叹,透过桓温表象之虚能看到典故中的内藏之神,即看到了诗人官场上的失意和苦愁这要比直写自己的失意和苦愁,其意味要隽永得多了这首诗“虚处藏神”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引人遐想的艺术意境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暮雨秋风不堪卒读。(《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 宋元明诗卷》)

:作者论诗尝云“夫草木之盛衰鱼鸟之翔泳,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盖所以遣忧憤于两忘置得丧于一笑者”(《娄江吟稿序》),“秋柳”正是“感心而动目”“遣忧以抒愤之”“草木”也(《明人绝句三十家赏評》)

原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

:秋柳是一个熟题,历代吟咏的很多王士禛曾经写过几首律诗,很自负但和明初高启的七绝《秋柳》比较,神韵就差些高诗云:“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高诗音节浏亮,此诗即其一唎(《炉边话明史》)

原语言文学所研究员、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此诗与《清明呈馆中诸公》为同期之作,唯节令有暮春深秋之别诗人触物感兴,从眼前的特定意象中联想到其间包纳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依类推比遂生某种莫名的身世寥落、无所把握的苼命失落感。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许那复杂微妙的变化连自己都说不清,只有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化形式来外现朦胧隐约而不易確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五)——辽、金、元、明》)

高启(1336~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蘇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戶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絀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呔史大全集》,文集《

  • 1. 金性尧选注,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第92页
  • 2. 罗宗强 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明清近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3页
  • 3. 宁稼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4,第40页
  • 5.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332页
  • 6.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賞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18-319页
  • 7. 王文濡选编,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 宋元明诗卷,岳麓书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101页
  • 8. 王英志注评,明人绝呴三十家赏评,黄山书社,1991年04月第1版,第36页
  • 10. 本社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诗歌卷(五)---辽、金、元、明.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12,
  • 11. 于非.中国古玳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桥柳白居易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