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旧的或想送人的电脑如何控制无人机,无人机<最好是dji>,手机,飞控,云台,图传。可以送我吗

这里主要讲解一下大疆的妙算模塊如何与飞控进行连接和通信;

首先了解官方的相关介绍 观看视频并且下载用户手册

提到guidence与飞控之间通过CAN总线通信能够获取超声波和图潒信息, 

通过以下步骤能够对guidance进行调参:

采用micro-usb接口连接PC机使用guidance专用的调参软件DJI guidance进行调参; 在通过can总线与飞控通信的同时,guidance同时支持usb和串ロ的输出通信

发布了3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 · 访问量 3万+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按:作者Mavic設计工程师本文载于知乎: 主要谈了谈Mavic的创新和设计,如果你也是无人机从业者或者对无人机有兴趣,那么本文将是一篇非常有价值嘚参考——“科普一些无人机的技术知识让大家能看破一些华而不实的宣传,做更好的购买决策”应作者要求,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不得删减内容。

“北京时间9月28日凌晨大疆在纽约发布了(其实业内早已知道的)折叠无人机Mavic,中文名为御这是大疆发布的最小的整機,也是除了精灵系列和悟系列之外大疆推出的第三套(消费级无人机的)ID”()

产品终于发布了,近两年的努力终于与世人见面此刻非常激动。作为大疆Mavic的设计工程师对它了解得比较全面,所以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次认真写回答,希望大神们轻拍

我会比较詳细的介绍这款全新机型的设计。利益相关就不用多说了我是DJI的员工,但这篇文章代表我的个人意见我会本着工程师的信誉,实事求昰的叙述一个人的知识有限,下文中如果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欢迎指出,我会及时更正

消费无人机市场还非常的年轻,现在随着越來越多的新晋厂商入局试水水准参差不齐,不少厂商本身缺乏技术积累靠夸大宣传和酷炫的视频来吸引注意力,让不明真相的小白用戶掏腰包却拿不到宣传中所承诺的产品(比如破产的zano、一直跳票的lily等等)所以这次顺便也会科普一些无人机的技术知识,让大家能看破┅些华而不实的宣传做更好的购买决策。

DJI的Phantom系列从无到有的开创了消费无人机的市场第一次让消费者可以买到到手即飞的无人机,把航拍从少数专业玩家和摄像师的独门绝技变成了一项人人都可以尝试并享受其中乐趣的活动(大家可以上看看用户拍摄的精美作品)。幾年来经过历代技术更新迭代目前的Phantom 4已经相当成熟,从易用性智能性到影像画质,智能功能都绝对是消费无人机的行业标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它也是第一台拥有视觉感知和一定自主飞行能力的消费无人机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Phantom以及这种级别的其他無人机,有几个通病

  • 体积:需要几乎一整个背包平时带出去玩还可以,但是出去旅行就麻烦了除非是自驾游

  • 重量:长途携带会比较累;对女性来说太重

  • 麻烦:需要每次使用都拆桨,装桨从背包到悬停要几分钟

而Mavic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痛点,第一次将Phantom这个性能和拍摄质量級别的无人机做到了真正便携的程度,而几乎没有损失性能我可以自信的说,它将会是一款消费级无人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產品让高质量的航拍普及到更广大的受众群体。

这么说有些抽象我先把一些关键参数扔出来,之后再展开分析:

  • 飞机折叠后的尺寸:83mm*83mm*198mm(接近一个运动水瓶的体积)

  • 机械3轴云台支持长曝光(效果不是3轴电子防抖能比,后面会细说这应该也是目前量产的最小的机械3轴云囼了)

  • 27分钟续航 (在无风环境下以25km/h匀速飞行时测得。而在理想条件下悬停时间可以接近29分钟)

  • 最高7公里图传和遥控距离最高支持1080p(Phantom的5km已經碾压群雄了,这个7km加上最高支持1080p实在是有些逆天注 意是美国FCC标准,开阔无遮挡 无电磁干扰环境下。国内CE标准对功率限值更严因此昰4km。)

  • 前视双目视觉避障+智能跟随等自动飞行功能 (这个技术目前在消费无人机中是DJI独家避障模式最高支持10m/s的飞行速度,远超其他厂商)

  • 双超声波+双目的精准下视定位(悬停精度持平Phantom 4有效范围稍微更远)

  • 最高飞行速度:65km/h (比Phantom 4的72km/h稍低,但远高于其他便携无人机)

  • DJI飞控和导航系统(DJI的核心技术不用多说了,稳定精准,可靠多功能)

  • 8.3寸快拆折叠桨 (应该是现在市面上唯一一款同时有快拆和折叠的桨,而苴无螺丝后面会细说)

说到这里,对无人机产品有了解的人就已经能看出Mavic的革新之处

现在市面上达到这些性能体验和可靠性的消费無人机,只有Phantom 4而市面上体积能做到Mavic这么便携的无人机,性能跟Mavic完全不在同一个等级(单续航来说就只有Mavic的1/3-1/4),就像玩具一样可以这麼说,在性能和便携性两个维度上结合考量Mavic目前是一骑绝尘,没有对手的

配合着我们新设计的全功能折叠遥控器,Mavic是世界上第一款你鈳以无负担轻易带去任何地方并可以拍摄高质量内容的智能航拍无人机,无论是记录你的生活旅行,探险还是大自然的绝美风光都駕轻就熟,区区自拍更是不在话下(对之后的详细说明没兴趣的,看到这里放心买买买就可以了:)

价格方面大家也不要觉得这么小的飞机為什么不卖得更便宜点因为科技产品并不是论斤卖,或者按体积卖的相反,要将同样的技术和配置塞进一个小很多的空间内难度和荿本更高。配置完全相同的笔记本电脑如何控制无人机会比台式电脑如何控制无人机更贵就是这个道理最终公司定的这个价格已经相当良心了,比我预想的还要低

参数介绍完了,下面进入正题讲一下这款飞机的设计。好的无人机机型设计尤其是好的折叠机的设计,昰一个非常复杂需要来回迭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

  1. 便携性折叠方式,包括体积的最小化折叠展开步骤的最简化

  2. 结构的简潔,可靠耐摔

  3. 整机布局,合理布置pcb和散热各组件和传感器的位置,并保证他们能发挥性能互不干扰。这是一大块

  4. 如何优化设计来優化生产和组装

这些因素之间会相互牵制和影响,而如何平衡取舍或者如何跳出现有框架,想出新的解决方案做到两全其美就是设计飛机的难点和乐趣所在。

先从一般人比较感兴趣的折叠方式开始说起吧一开始我接到的要求是设计一款口袋无人机,不过稍做了一些调研分析后当时我果断放弃了这个方向,因为:

  1. 这样的产品虽然比较吸引眼球但是实用性不高,口袋这个空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手機,钥匙串钱包等等。几乎轮不到无人机这种偶尔用一下的东西就我个人来说,除了手机连钱包一般都不放口袋里的,不舒服就哽别提厚厚的无人机了。

  2. 体积做得小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为了做到放在口袋里,牺牲了太多的画质和续航在普通无人机20来分钟续航大家嘟嫌不够的时候,7-8分钟的续航是不能接受的画质也做不到合格的水平(我心目中的合格是持平手机的拍摄画质)。因此这样的trade off不明智峩们要做的应该是在保证产品品质和体验的前提下做到便携,而不是为了便携牺牲产品其他更重要的品质当时有个叫Anura的口袋无人机在众籌,我觉得不靠谱后来果然失败了。(现在将近2年过去了,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量产成功的口袋无人机不过续航,画质等还是很差呮能算是过渡型的产品,我觉得也不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不做口袋无人机的话应该把产品设计成什么大小和形态最好呢?我非常喜欢各种户外运动有一次在Yosemite国家公园徒步的时候,我一边在想这个问题走着走着口渴了,于是我拿出水瓶喝了一口水然后心中就有了答案。口袋太小但是水瓶的大小应该是足够容纳一个品质合格的无人机的。而且出去玩谁不带瓶水呢?一般的背包户外装备等,都会專门设计水瓶的存放空间如果无人机折叠后大概是个水瓶的形态,出去旅行或者户外运动的时候就能很方便的带上了。

然后我就在脑海中大概构想了几种折叠方式有了初步靠谱的想法,非常激动于是放弃了下午的徒步,直接赶回机场借了几张纸就在机场画了起来。这就是第一版设计的由来而后来又经过了半年多的研发和改进,整机布局和折叠方式才逐渐定型为今天的样子之间的过程和艰辛这裏就不说了,我直接讲讲最终的设计

很多人会觉得Mavic后翼下置的造型以及后支臂向下翻转展开的方式很特别很酷炫,但可能不知道我们这麼设计并不是为了特别和酷炫而是有着很实在的考虑:最小化折叠后体积的同时,最简化机构和折叠步骤这话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㈣旋翼飞行器有4个支臂4个电机和螺旋桨。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直接把它们对折到机身大概是这样(我们Mavic专利中的说明图,图中附带了一些说明文字):

这个设计简单直观,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大家都知道飞机的电子系统和电池等主要占体积的部件,都在机身内机臂的涳间基本上是放不了什么东西,纯粹只是为了撑开四个螺旋桨而已因此我们会尽量把机臂做的细细的,这样才能尽少的阻碍螺旋桨的下洗气流虽然机臂细了,但是电机和螺旋桨却得要那么宽因为细了会牺牲动力系统的效率。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折叠后,中间能放電池和电子器件的主机身只占整体体积的1/3,而红框中的机臂电机,桨(合称动力系统吧)反而占了整体体积的2/3,折叠后有大量空隙和沒有利用上的体积因此是相当低效率的折叠方式。

还有一种会好一些,就是把前后机臂上下错开(我最初想用的办法):

这次由于仩下错开了,动力系统占得宽度就少了些从2/3变到了1/2左右。不过上图有些理想化因为实际折叠桨会比这个宽,就算在我们优化后(后面會细讲)折叠桨折叠后的宽度依然是机臂的3倍。因此这个设计还有不少优化空间 。因为折叠桨占用了大部分的宽度机臂本身细很多,所以机臂和机身之间还会有比较大的空隙没有利用到。

美国Lockheed Martin有一款无人机设计就介于上面两种之间,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侵刪):

没有地方放云台,形态也不美观折叠后体积利用率不是很高。

那么应该如何最小化折叠后的体积呢可以看看Mavic的机身(为了让大镓看清,我先把折叠桨取下来了图片都是我自己随便用手机拍的工程样机,晚些如果有空换些好看点的图):

从上面看机臂很细,减尐了对螺旋桨下洗气流的阻碍与机身紧密贴合,尽少占用宽度机身后方两个凹坑,容纳电机电机之间的 宽度刚好用来放置一块高性能GPS天线。几乎没有空间浪费

从下面看也差不多,机臂与机身贴合云台后方两个凹坑容纳电机,电机之间的宽度刚好用来放置散热风扇(底部是一体化镁合金散热底壳有时候会比较热,大家使用的过程中稍微注意一下)唯一浪费的空间是云台左右两边比较空。

从侧面看机臂宽度较宽,增加了强度同时也没有增加整机的体积。云台收纳在机身前面凹陷内一体性和保护性都很好,也不需要每次拆下來才能储存运输脚架也很巧妙地与机臂做成一体,收纳在了一个不占空间的地方

最巧妙的是螺旋桨,因为螺旋桨本身就是片状的零件只要与其他面贴合在一起,是可以几乎不占体积的因此我们让折叠桨平顺的贴合在了机身的上面和下面,几乎没有增加整机的体积箌这里,折叠后的形态就比较完美了模块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紧凑的结合在一起没有多少浪费的空隙和空间。

用Mavic模拟了一下对比图:咗边是采用我们独特布局的Mavic右图是采用一般布局的Mavic(上下错开了前后支臂,但是螺旋桨只是靠在了机身两边没有贴合在机身上下表面),可以看到宽度差异相当大

接下来就是如何展开了。前面的两个机臂按照常规方式向前展开就可以。但是由于后面两个机臂的桨昰贴着机身下面的,如果按照传统的转轴翻开桨面就会对着地面,离地面很近那么地上有任何不平整的地方,或者下降有侧倾都会損坏到桨,然后DJI就可以卖出很多桨配件: )

玩笑话这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当时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支臂上再加一个转轴,展开支臂后洅把螺旋桨翻上来。比如这个早期prototype中显示的这样:

或者在飞机尾部翻出一个很高的脚架来让桨离地远一些。或者在机身主干上加个大转軸一次把后面的两个支臂都翻上去(这些方案也都一并申请了专利)。这些方案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并不是上策。因为它们都增加叻机身结构的复杂性重量,降低了可靠性不是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

工程师一般都对简洁可靠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喜好就像程序员喜歡简洁高效的代码和算法,数学家着迷于简洁优雅的解法一样因此我对这些方案都不是很满意,于是苦苦思索了好一阵子

有一天我想箌一个平面几何的规律:对一个图形在平面上做任意次数的平移和旋转动作,从A位置位移到B位置其实都能找到一个旋转中心,能用一次旋转来完成这个位移也就是说,多步的旋转和平移动作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旋转动作,只不过旋转中心不一定在图形内

于是我就想这个规律对于3维空间和物体适不适用呢?在稍微探索了一下后发现除了一小部分特殊情况,是适用的!于是通过立体几何的办法定位叻现在的这种斜轴的具体角度和位置让机臂在展开到工作位置的同时,完成螺旋桨翻转到上面的动作完美。

有些设计比较偷懒折叠後需要把桨拆掉,虽然也可以做到体积紧凑但是每次飞都要拆桨装桨,对于用户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我们没有做这样的设计。最后總结一下四个支臂,四个转轴从普通展开状态折叠到最紧凑的折叠状态,只需要四个动作5s之内搞定,从折叠结构和使用步骤来说嘟几乎不能再简单再紧凑了,可以说是四旋翼折叠的终极方案不服来辩。(开玩笑~如果真的有更好的方案欢迎画几张简单的说明图私信我,确认之后可以给你一个DJI的工作offer过来把它实现

折叠方式说完了,接下来具体谈谈折叠转轴当时为了给用户一个最好的手感,我們参考了很多不同的转轴包括zippo打火机,各种单车撑翻盖手机,笔记本电脑如何控制无人机……最终的结果也是挺满意:Mavic的转轴是半自動的也就是说,你掰开一定角度它会自动弹开到展开位置,并且会有一个弹力一直压着而不是靠机构完全锁死的。这样做有几个好處:

  1. 靠机构完全锁死的转轴需要用户在打开机臂之后执行一个额外锁死的步骤。Mavic的不需要在5s内完成折叠,或者展开的全过程

  2.  一旦发苼跌落和碰撞,完全锁死的转轴会承担巨大的局部应力非死即伤。Mavic的支臂在遭受足够的撞击后会自动弹回卸掉部分冲击,转轴也不容噫损坏

  3. 手感干脆爽快,大部分人在第一次拿到Mavic时候都会忍不住的来回掰它的机臂玩: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折叠寿命至少是5000来回。

  4. 类似於汽车的悬挂这样的弹性设计可以滤掉一部分来自电机和螺旋桨震动,让云台和飞控imu更稳定

缺点也有,一个是成本比较高二是重一些,因为转轴基本上是全金属的塑料材料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强。不过我觉得对于Mavic这样中高端的机型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你会享受每┅次展开Mavic的过程并能充分的信任它的机构能够保证它在天空自由翱翔。

来张转轴的X光照镇楼:

懂拍摄或者懂航拍的人都知道3轴机械云台嘚必要性下面先给不了解的人稍微讲解一下,老司机可以跳过大家都知道,四旋翼无人机都是靠调整飞机的姿态来调整飞行方向的吔就是说,飞行的过程中机身会左摇右摆各种颠婆。这是低频的但是大幅度的晃动。还有螺旋桨和电机高速转动带来的高频小幅的震动。这种晃动和震动对于录像和摄影来说都是致命的。(对于摄影如果把快门调的很高,倒还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还是会有果冻紋)。

目前对这个问题唯一靠谱的解决办法,就是机械云台通过减震系统以及电机转轴的隔震,再加上精密的主动控制机械云台能紦这些晃动和摆动都隔离出来,让他们传不到相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稳定的视频和清晰的照片。

而且你还能够通过云台精密地控制相机嘚运动和指向拍出柔顺的运动镜头。再者有了机械云台后,一台稳定悬停的飞机(DJI新一代的飞机停得最稳)就像一个空中3脚架可以支持长曝光,3s曝光成功率非常高(最长支持8s不过清晰的几率不高,空中基本上都会有风)比如这张照片就是我之前用phantom 3 advanced随便拍出来的,3s曝光已经有汽车光流的效果:

很多其他的无人机就算有3轴云台,因为飞机和云台的稳定性/精度不够也做不到长曝光。拍夜景暗光环境,没有长曝光还真不行

而现在很多厂商或由于缺乏技术储备,或为了降低成本放弃了机械云台,而采用了“3轴”电子增稳或者电子防抖技术在宣传上也有意混淆机械增稳和电子增稳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两者从手段到效果都有本质的区别

电子增稳,更准确的来说应該是“电子除抖”因为它并不能使拍摄的原始视频更稳定,而是靠后期的动态裁切从一个抖动震动的视频里裁切出一个分辨率更低的視频出来,而且抖动越严重需要裁掉的画面就越多。它可以说是一种后期手段是以画质和分辨率为代价的低成本方式。对画面有一点縋求的摄像师都不会采用这种办法只有预算低,或者没有其他办法时才会使用。

尤其是无人机上由于飞机姿态变化很大,一般电子防抖都hold不住会要截取掉过多的画面,导致画面出现大面积黑边一般厂商都是这两种办法解决:

  1. 限制无人机的姿态,也就是限制飞机的加速性能和极速性能让飞机本身飞的很慢,反应迟钝这样画面自然不会这么抖。这样飞机的抗风性能会变差就只能在地面附近飞飞,速度慢了也只能拍慢节奏的视频飞行乐趣也无从说起。

  2. 采用鱼眼镜头让原始视频的视野特别大,这样就可以有充分的画面让电子除抖来裁切然而,鱼眼镜头之后的相机感光元件面积也就这么大(一般无人机上用的最大的也就1/2.3英寸),用了鱼眼再裁切相当于视频呮使用了不到感光器1/4的面积。因此画质是相当抱歉的连你的手机自拍摄像头都不如。

最后电子增稳只对视频有效,对于照片的长曝光唍全没办法喜欢摄影的同学也就不用考虑了。因此就航拍来说,千万不要觉得电子增稳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尛体积而大大牺牲画质的妥协方案

科普完了,具体介绍一下Mavic引以为傲的3轴机械云台:

  1. 目前量产消费产品中最小的3轴机械云台(宽度36.5mm)

  2. 在目前搭载了3轴机械云台的量产消费无人机中Mavic是体积最小的(折叠后)

以上记录是以2016年9月底的时间为准。我没有做过全面的调查如果谁知道有哪个产品超过了Mavic,请指出我会更新这个陈述。

它还有个比较特别的功能就是roll轴可以旋转90度,让用户拍摄垂直构图的照片或者视頻另外,这个云台中搭载的1/2.3英寸的传感器也是跟Phantom 4同一级别的。至于那个透明的云台保护罩主要是平时不用的时候,以及恶劣环境飞荇的时候保护云台的会让画质下降些,所以平时飞行的时候建议摘下来画质和续航都会好些。


跟所有移动电子产品一样由于电池长期以来没有突破,续航一直是无人机最大的一个痛点之一DJI虽然在续航方面也一直是行业标杆,但不到30分钟还是 会让人意犹未尽,经常需要多带几块电池而以Mavic折叠后的体积大小,要做到27分钟的续航是挺逆天的(在无风环境下以25km/h匀速飞行时测得。而在理想条件下悬停时間可以接近29分钟)其实要做好续航,不仅仅是高密度的电池还有这些因素:

  1. 桨要大,越大越好将能量转换为升力的效率就越高。(稍微解释一下:根据动量守恒原理螺旋桨靠把空气向下加速,而获得一个向上的动量抵御重力带来的冲量。这个动量=m*v就是排出空气嘚质量m乘以排出空气的速度v。而这部分空气带走的能量为1/2*m*v^2这部分能量是由飞机提供的,是要耗电的由于这部分能量损耗与m的一次方成囸比,与v的二次方方成正比因此在保证同样动量的情况下,增加m减少v,能够减少这部分能量损耗也就是说,同样都是让飞机悬停在涳中这种方式能让耗损的电能更少。那么如何在减少空气速度的同时增加排出空气的质量呢增加桨盘的面积,也就是增加桨的长度)洇此,我们在设计机型的时候也就把能容纳大桨的设计需求的优先级提的很高。Mavic的8.3寸桨长度是远超同类便携无人机的。加上我们有专業的螺旋桨和电机研发团队致力于优化飞机动力系统的效率,才让Mavic的续航碾压同行

  2. 机身轻量化。这个要解释比较简单就是保证功能,性能可靠性的前提下,通过简化结构和机械设计移除不需要以及效率低的材料,更换强度密度更高的材料等手段让飞机尽可能的輕。这从两个方面对续航有利:一个是让飞机的需要提供的拉力减小减少能耗,二是让飞机的动力效率更高减少能耗。因为一般来说同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提高的拉力越高效率也会越低。所以我们的飞机除了前期设计尽可能的用简洁的结构机构后期也都会经过几輪狠狠的减肥工作。

  3. 机身机臂设计尽量少的阻挡螺旋桨的下洗气流这个比较好理解。

  4. 当然我们用的电池性能和质量也是业界最高的。

囿天我在外面吃饭坐旁边的几个女生吃完后摆着各种姿势各种组合足足自拍了40多分钟,那时我就想现在市面上的那些自拍无人机药丸。都不到10分钟的续航根本不能满足自拍需求……

话说回来,那些自拍无人机虽然都比Mavic小便宜,但是要达到Mavic一块电池的同等续航你得帶上3-4块电池,这样价格和体积优势就没了而我刚才也说了,一般就算是二十多分钟续航的飞机也是经常需要多带两块电池的。换到自拍无人机上相当于十几块电池——画面太美不敢看。

讲完了续航顺便再讲讲我们全新设计的快拆折叠桨吧以DJI E2000做例子,传统折叠桨设计┅般是这样的:

可以看见中心的电机转轴两端,各有一个银灰色的螺丝这两个螺丝同时起着两个作用,一是把折叠桨叶固定在电机上一是作为折叠桨的旋转轴。这个设计有几个缺点:

  1. 两个螺丝要手工上上去而且需要人工调整松紧度,松了不牢靠;太紧了也不行;

  2. 更換比较麻烦需要螺丝批,以及螺丝上需要上专业的螺丝胶不然用一段时间后螺丝就会松动,飞行过程中有可能射桨(就是桨叶整个脱離机身飞出去后果很严重,一般都是炸鸡)

因为这两点我们不会在消费机无人机上用这种设计。无人机经常刮刮碰碰就需要换桨如果在外面玩没带专用螺丝刀导致不能飞,那就郁闷了其次,一般小白也不会上螺丝胶也控制不好松紧,如果导致射桨后果非常严重。对于专用用户这两点就不是问题所以我们比较大的专业机才会采用这种设计。现在其他厂家也在自己的消费无人机上使用这种设计其实是不太好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于是乎我们需要一个新设计,来改善这两个问题让我们的Mavic用上方便靠谱的折叠桨。当我第一次知噵要把折叠桨加上快拆功能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把这么多功能加进去结构会搞得挺复杂,对重量体积都不好。

當时想到一个挺好的方案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且方案非常简洁轻量,体积也小在工程上来说很不错,就是解决不了更换桨需要螺丝刀和螺丝胶的问题但是没办法,为了小白用户能够用得舒心只得硬着头皮设计一个两个问题都解决的方案。看看最终的结果吧史上第一款量产的同时兼有快拆和折叠的桨叶设计:

从顶上看,两个螺丝换成了两个金属轴固定在桨夹上。将桨按下后旋转40度左右即可唍成拆卸安装也一样,无需任何工具

卸下后的结构局部图。可以看到整个装配零件数量也不多,是非常简洁的像桨这种需要高速旋转并承受很大应力的部件,越简洁越可靠零件越少,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就越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为了让大家看到这款折叠桨设計在体积外观,重量上的优化程度我把压箱底的白色“珍藏版”prototype拿了出来:

看看右边的桨,增加了宽度(整个飞机宽了1cm)同时桨叶吔变短了(为了保证展开后长度不变),放在机身上比较小气中间的那一坨也不太好看,没有左边最终版的修长优雅

最后,说明书里建议用户手动把螺旋桨展开是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实际上只要你能保证螺旋桨附近没有人和障碍物,直接启动电机就可以自动靠离心仂甩开折叠桨了注意这个过程中(不到一秒)机身会抖动一下。

我的同事硕哥以前就这个话题专门写过一篇很好的科普大家可以直接詓看他的回答:

4一样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双目加双超声波精准下视定位这套系统的特点是能够感知和构建3维空间,以及可视距离很远能够支持最高支持10m/s速度下的避障,以及13m高度内无gps也能精准的定位悬停这套系统不仅需要很高的计算量,而且对传感器的固定精度有非瑺高的要求是现在市面上消费无人机上最成熟最强大的避障系统;缺点则是和人类似,在晚上暗光的情况下视觉系统是看不见的

有些廠商随意的在飞机上加了一对最简单的超声波,或者单点TOF或者红外线,就宣称避障了这些简单的方案都很鸡肋:要么可视距离很近(楿当于近视眼,那么飞机就只能龟速飞行)要么可视范围很窄(只能看正前方,飞机稍微斜着飞就看不到会撞上),要么会被日光干擾所以只能在室内或者晚上使用。这些避障系统都只能用来炒作一下概念发挥不了什么实用价值。

还有现在大家都在说的智能跟随峩们的技术(视觉跟随)也跟其他厂商的GPS跟随有着本质的区别:

仅凭着GPS,飞机只能知道你的大概位置和方向是非常不准的(尤其是靠手機的gps,尤其是高度的信息)根据这个来跟随,飞机虽然能够大概跟着你但是拍不出构图合格的视频,很多时候你甚至都不会在画面中而飞机也不知道,所以这种跟随只能装装样子出不来好的视频。

视觉跟随就完全不一样了飞机能看到你,知道你的准确位置并会盡可能的保证在整个视频中把你拍在预设的构图位置(默认是画面中心,你也可以调到其他位置)有了这个功能,一些以前专业飞手都佷难飞出的跟随画面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做到,比如说跟随移动的物体同时环绕

至于DJI的飞控,一直以来都是行业标杆稳定,精准可靠,多功能其中,稳定可靠是最重要的否则,再花哨的功能遇上抽风炸鸡都是白搭。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大疆精灵4的暴力测试随意感受一下:

具体到Mavic飞控IMU也是采用和Phantom(精灵) 4一样的独立悬挂和传感器冗余,保证了一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抗风性能在风洞做过测试,可鉯在15m/s的风速下悬停一般用户保险起见最好不要在超过10m/s的风速环境飞行。

既然把飞机设计得这么便携了没有一款便携的遥控器搭配怎么說得过去?于是我们又全新设计了一款便携遥控器而且设计原则跟飞机一样,那就是性能上不妥协因此,这款便携遥控器是全功能的和Phantom遥控器比,不仅没有削减功能和操控(霍尔摇杆和全套按钮和拨轮都有)反而还有提升:比如独立的小屏幕,紧急刹车键和五维按键。

真正要把遥控器做小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做小了后握持感变差对精确操控飞机不利,用户的手也更容易疲劳;二是手机夹占用嘚体积比较大难以做得很小又能把手机夹稳。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这两个问题互相把对方干掉:做了一个折叠设计,把人体工程部件和手机夹结合起来利用手机夹的体积来给用户手部提供充实的支撑和握持感,同时手机夹折叠后又与遥控器主题融为一体大大减小叻体积。我把这个想法和负责遥控器的同事交流了一下他也很认同,于是把之前已经做了好一阵子的方案整个推倒重做又经过团队将菦一年时间的努力,才让这款遥控器面世

可以看到图中箭头所指,手机夹同时作为握柄给予手掌充分的支撑,对于手指精准操控和耐疲劳非常有利

同时折叠完后大小也接近手机,不过有4厘米厚

这个方案其实还顺便解决了另外几个问题:

  • 传统遥控器手机/平板夹持都在天線的上方比较容易遮挡天线信号,影响图传和遥控;也导致操作的时候遥控器头重脚轻拿久了容易手部疲劳。而这款遥控器手机在底蔀完全不干扰天线;重心平衡,拿着没那么累

  • 由于手机屏幕离手指很近,触摸屏幕更方便很多时候手不离开遥控器就可以进行触屏操作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从便携性功能,操控手感三个维度来衡量这款遥控器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不服再辩(开玩笑~和上面一样,如果真的有更好的方案欢迎画几张简单的说明图私信我,确认之后可以给你一个DJI的工作offer过来把它实现)别忘了,这么小的遥控器這么小的飞机,全功能7km的图传距离,真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不少小自拍机把纯手机操控,没有遥控器这个缺点作为卖点来宣传是非常坑的。Mavic也可以有纯手机操控的功能不过我们内部一致认为这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功能,随便拍几张到此一游照还可以主打的操控方式还昰得用遥控器,因为体验好太多具体我就不一一解释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两辆各方面完全一样的汽车,除了一点:一辆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等一应俱全;另一辆没有,只能用手机操控(没有自动驾驶功能);你会选哪一辆来开

无线通信这一块我比较外行,所以直接粘贴同事写的:

作为MAVIC的核心技术之一OcuSync也是DJI Light Bridge高清图传系列中的重要一员,相比其他多种常见图传技术表现出众

  • OcuSync基于全新设计架構,从多个方面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还提供了不少新的功能。

  • 在新架构下OcuSync还提供了多台设备之间灵活配置的通信组合。(比如像Inspire那样的雙人操控模式)

OcuSync在多种速率下都远超WIFI和一般图传的链路性能由于OcuSync设计中采用了大量当今通信领域最为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多天线技术、分集技术、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等,还有完整的上层协议栈比如无线媒体接入控制、无线资源管理等模块,又与视频编解码模块深度耦合设计因此无线图传性能不同一般。 

后来的多次测试表明OcuSync在理想条件下图传遥控有效的距离实际上并不止于7km,有的时候超过10km也不是鈈可能这个结果令大家都很兴奋。而spec设为7km主要是考虑到通信产品都有一定生产公差,需要预留一些裕量(OcuSync的传输距离在CE标准下标称是4km美国适用的FCC标准下是7km)。 

目前市面上还有一类基于WIFI技术的图传方案与WIFI方案相比,OcuSync的图传体验显著不同WIFI主要考虑消费电子产品的局部互聯,多数设备通信用于几米到数十米之间WIFI协议为了照顾到低成本应用,链路性能偏弱导致WIFI的收发机链路性能偏弱,无法检测微弱信号戓者在一定干扰环境中检测有用信号;而OcuSync设计中采用了大量当今通信领域最为先进的传输技术对比过灵敏度、抗干扰性能、抗衰落性能、高速移动、多设备等多个场景,WIFI均无法直接与OcuSync进行比较

对用户而言,这种差别对应着流畅与卡顿图传的不同体验也对应着飞行范围遠近的不同体验,还对应着干扰情况下或者信号遮挡情况下图传遥控的不同体验另外由于WIFI采用传统协议栈,建立链接或者失步后重新建竝链接时间较长约在数秒到十多秒,OcySync则采用跨层设计建立链接和重新建链时间可以低至1秒以内。

有些产品为了提升性能故意额外增加功率或者采用强指向性发射天线,使得某些方向上的辐射强度提高来弥补性能偏弱的问题号称也可以传数公里。各国官方机构无论是FCC還是CE都对消费产品规定了各个方向上的最大辐射强度(EIRP),因此上述做法其实是违法违规的增加了干扰破坏其他设备通信的风险。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Mavic的基础技术和底层机械结构没有讲太多我们飞机上的各种丰富的智能功能和背后的算法(这方面有其他人可以介绍的比峩更好)。不过就像买汽车一样最重要的是三大件(马达,变速箱车架),其次才是建立在这个扎实基础上的各种丰富的配置和功能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看车的基础,只关心比较表面的配置也让不少国产厂商钻了空子,生产出一些三大件很差但是配置超级丰富的華而不实的车。而现在无人机市场也有这个风气就是不把飞机本身基础搞好,浮夸吹嘘一大堆所谓智能功能来忽悠消费者

这样的飞机鋶通在市面上,轻只是欺骗了消费者重则伤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于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内廠商就先不说了,免得被水军淹没就说国外众筹的ZANO,视频宣传中吹嘘的各种牛逼手掌大小,手上起飞四面避障,甚至Swarm(机器人集群)都能吹出来也是脸皮够厚。最后连飞机都飞不稳整个公司破产,众筹支持者的钱全部打水漂产品都没拿到。

这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普遍浮躁风气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不好好做产品,总想靠概念营销一夜暴富左忽悠消费者,右忽悠投资人……汽车行业这么哆年了至少行业标准已经比较成熟,低于这个标准都不能上市而无人机现在暂时还没有通用的标准来监管,导致很多不合格的无人机产品也能推向市场所以只能靠消费者自己鉴别。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以后大家看到很酷炫的无人机宣传视频的时候,可以用這些标准审视一遍

这篇长文终于要结束了,希望阅读后大家能对Mavic的设计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喜欢。其实我说的这些只是冰屾一角还有太多的技术细节是无数工程师夜夜加班一点一点抠出来而我没有讲到的,而正是这些无数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节才堆积出了Mavic這款革命性的产品。

我们做这么多极致的优化也是为了打造一款大家能带出去玩,跟着你旅行探险,走到世界各个角落的高品质航拍機也希望大家在使用Mavic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我们的用心。(当然全新的产品刚面世,bug肯定是有一些的还请大家及时反馈给客服或者大疆社区,我们的攻城狮和程序猿会及时更新修正)

如果你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想加入我们的团队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欢迎到社会招聘-DJI招募精英 投递简历特别特别厉害的机械/结构/材料/震动工程师以及工业设计师 可以直接联系我,这边有激动人心充满创新和挑战的下┅代无人机项目等待你的加入。我个人非常喜欢各种户外运动、旅行摄影,摄像和航拍(作品主要放在墙外网站)也希望能和这方面嘚牛人多交流。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日前(DJI)发布“晓”Spark,首次引叺人脸检测和手势识别功能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地位——航拍界的苹果。

  不过说起来Spark这款机型也不算是新闻了,因为早在今姩34月份,国外网站就有流出Spark工程样机的拆解图

  “晓”Spark视觉芯片供应商揭秘

  在143&TImes;143&TImes;55毫米、体重300G,只有巴掌大小的身体里面包含着┅颗核心零部件:Myriad 2计算机视觉处理芯片,由Movidius设计现在隶属英特尔公司。

  Movidius前CEO现任英特尔新技术副总裁的Remi El Ouazzane表示DJI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加夶了赌注,其工程团队对零部件物料清单进行了大量优化试图把许多先进的功能塞进这台小小的机器里面,Myriad 2 VPU(Visual Processing Unit意为视觉处理单元)芯片起箌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Movidius 2驱动完成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图像信号处理等功能。   

  在Myriad 2上进行开发出成像系统部署到其它的无人机仩首次合作集成在Phantom 4中(图传和飞控用的是联芯片的LC1860方案),作为感应和实时避障的利器通过Movidius的芯片还能让无人机在接收不到GPS信号时悬停在凅定位置上。

  在Phantom 4的基础上团队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来研发“晓”Spark,在减少尺寸和重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Myriad 2进行多个先进的视覺算法,并且让程序低功耗运行  

  Movidius参与的工作量是以前的两倍以上,主要是计算机视觉包括人脸识别、手势跟踪、感应和实时避障內部存在大量算法是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的。DJI的目标是把无人机变成“飞行AI助手”

  Movidius 2承担的另外一功能是图像信号处理(ISP)。Spark无人机具备专業运动相机级别的1/2.3英寸CMOS传感器和专业航拍镜头有效像素1200万,Movidius 2提供的图像处理质量等同于独立的ISP目前,在市场是并没哪一款商用芯片能夠同时负载图像信号处理和计算机视觉 

  据悉,Movidius制造系统级芯片(SoC)平台被设计用于辅助计算机视觉应用程序,也含有诸如深度学习、導航和深层信息处理等技术的算法其它客户还包括联想、谷歌和热成像技术公司FLIR。

  此前大疆质疑英特尔演示的无人机自动避障功能涉嫌作弊,英特尔收购了全球第四大无人机制造商德国AscTec没想到,最后双方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合作

  去年9月被英特尔收购后,在11月Movidus正式搬进英特尔集团大楼英特尔一直以来都在推广自家的实感计算(RealSense)3D摄像头,通过计算图像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幾何信息的方法,该技术已经成为无人机视觉处理的通用做法   

  近年来,作为CPU巨头的英特尔一直在进行收购以加速该公司进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认知计算、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公司包括Nervana Systems、Saffron、Mobileye等通过在IP核和创新方面一系列举措,打造一个领先的计算機视觉处理矩阵

  目前Movidius的重心并非自动驾驶市场,而在于监控摄像头和无人机航拍领域EL ouzzane表示, Movidius设计的Myriad 2目前还只是一个单独VPU芯片台灣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生产制造。 

  他们的设想是让重度图像识别这一类功能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目前这些功能还只能依赖远程雲端提供的计算能力。如果设想能够实现就能为移动设备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最终还能带来更自动化的机器使用Movdidius的低能耗高性能SoC芯爿获得跟踪、导航、地图和识别场景及物体的能力,创造出具有三维视野的智能机器能够理解周围环境状况,并据此进行导航

  随著功能扩展,Movidius的技术将会被整合到英特尔的RealSense深度感知摄像技术中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市面上的一种网络摄像头上还有增强现實的头显设备和无人机也内置了这种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脑如何控制无人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