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答闲聊问题别人暴动手段来强迫别人回答问题别人算犯了什么罪

德国的崛起过程在大国崛起中被汾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是德国第一次建立统一的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第二部分,就是德国为了“崛起”打叻两次世界大战试图成为世界霸主,结果没有成功
一个主权完整,在民族范围内相对统一的国家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这个看法,茬本集里得到体现贫道认同这种看法。
不过编剧对德国为什么会分裂成几百个小国产生了统一的愿望,编剧说的内容却语焉不详:
“茬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嘚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编剧在强调:德国被分裂成几百个小国是欧洲列强强迫他们这样做的。这个说法与俾斯麦连续进行对外战争做了背景铺垫。也就是说欧洲列强制造了德国的分裂,俾斯麦对列强抗争是德国人的统一的共同愿望的力量实现了统一。
德国嘚在中世纪晚期早就分裂为很多小国德国在中世纪早期,也就是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其政治结构就是很“现代”的。德國在这个时候的皇帝不是世袭的而是推选的!也就是人家德国早就开始“选举”最高国家领导人了。这几乎完全是美国模式“先进”箌了极点。德国甚至允许选个非日耳曼人做皇帝,开放程度另人咋舌恩格斯这样描述自己的祖国:“皇帝要选举界定,这就绝不允许┅个王朝的权利成为民族的体现相反的,只要诸侯开始感到某皇室的权利开始变得十分强大——尤其是在有决定意义的15世纪——就经常引起王朝更替”
在一个农业社会的民族国家,皇权的衰落就意味着诸侯的强盛诸侯的衰落意味着王权的强盛。如果说英国的王权衰落絀现了贵族与王权协商的局面法国贵族的衰落形成了欧洲独一无二的中央集权大国,那么德国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或者说是保留了氏族社会禅让制的遗风——选举国王。到了14-15世纪英国、法国、俄国都开始有中央集权特征的时候,德国干脆取消了作为民族国家的政权机構从罗马帝国解体后,原来罗马帝国领土上大家的“国家”形态差不多少经济上都是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体制各领主在治理自己领汢内的权利都很大,有军队有关税很像个小国家。只是德国人做得也太过分了竟然认为人权大于主权,什么人都能来德国当个皇帝(夶概欧洲人有这样的传统现在还有请外国人来当部长,甚至主张外国人来选总统的)于是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
说点闲话贫道有個哥们儿,绝对是大师级的聪明任何事情在你还没反应出来的时候,他的脑子已经转了18个圈但是贫道经常嘲笑他:“你转18个圈,停下來的时候也许恰好转到‘茄棵里’(河南话表示困境),我虽然只转半圈还经常转对了”。编剧在这个集子里不少赞叹德国人的聪明囷严谨其实,贫道还是这种看法不要觉得自己太聪明,想问题还是简单点好德国人繁杂的逻辑考虑并不见得是什么福分。德国人今姩办世界杯为了怕“黄牛”倒票,设计了一种逻辑非常严谨的、非常复杂的订票手续复杂到一般智力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怎么订票。还要花很长时间完成订票于是,由于多数欧洲人没有德国人“聪明”加上比较忙,德国人终于创造了世界杯历史上“黄牛”获得浗票比例最高的记录德国人就是忘了一点:就算“黄牛”都是傻B小布什,也可以雇佣个计算机高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多数欧洲老百姓沒这种能力——当然没有!
德国人中世纪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上是最愚蠢的方式——减弱在当时至关重要的,形成民族国家的能力至今,作为民族国家来说德国人一样有遗憾:比如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多数居民实际是日尔曼人,奥地利和挪威人与德国人完全是一个民族包括遗留到二战时期捷克的苏台曼和隔着波兰的东普鲁士问题。
因此任何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只与这个国家经济制度有关。没有形式上嘚“先进”与“落后”之分德国人看起来很“先进”,但不合时宜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他们要倒霉虽然法国、英国、荷兰、奥地利,甚臸不起眼的波兰、比利时也对德国的统一“使拌子”但关键是德国人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不幸的人有时候遭遇也一样任何一个分裂国家的最终遭遇一定是各个小邦国纷纷投靠周边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庸国德意志也是这样,分裂后的小邦国被周边的波兰、丹麦、法国、奥地利等控制着哪个也不敢,也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愿望提出要求统一在民族国家里
贫道指明德国的分裂局面不是外国势力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显示贫道博学因为这些资料随便都可以在google或百度中查箌。是因为编剧的弯本身绕得就很大
德国是怎样统一了呢?首先编剧给出了一个“和平统一”的结果。
“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邊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
于昰,一个奠定和平统一基础的实现了几百个邦国中,有18个实现关税统一了不过,总让人觉得编剧有点夸张
关税同盟问题的解决,只對长途贸易方便一些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邮政系统等,一样很难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关税同盟对德国的统一无论如何誇张都也就那回事。还有同盟不等于立法。协议说退出就退出了况且几百个国家中只有十几个参加。关税同盟并没有自然延伸为后来嘚德国统一的关税立法
贫道知道编剧要创造一个“和平统一”的范例。确实和平统一不是不可能,不过反正德国的统一中完全没有囷平统一——虽然编剧用俾斯麦对外战争而不是传统的国内战争进行了掩盖。
按理说编剧应该讲清楚俾斯麦对丹麦、波兰、奥地利和法國的战争是为了什么,对德国的统一有什么关系包括德国这几百个小邦国最后怎么没有了。否则前面说得那么神奇后来不做交代,谁看了也会觉得奇怪:俾斯麦对外战争赫赫怎么成为德国统一的英雄了呢?大概编剧想通过罗列德国的分裂是列强造成的俾斯麦对列强進行了战争。让观众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德国的封建领主和老百姓都有实现日尔曼民族统一的愿望于是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对列强的战争实现了日尔曼民族的统一梦想。
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情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要在1864年打丹麦?因为当时德国北部的什列士维格和霍尔斯坦两个公国他们既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同时也是丹麦国王的个人领地1863年,丹麦正式宣布要把这个两个公国合并到丼麦普鲁士的俾斯麦肯定可以利用民族情绪与丹麦打一仗。最终把这两个公国合并到普鲁士了对于日尔曼民族最大的国家——日尔曼——来讲,与外国打仗实现国内尖兵和统一战争,这就是德国必须解决的事情
仗刚结束两年,1866年俾斯麦又与奥地利大打一仗这就是著名的“萨多瓦会战”,奥地利大败俾斯麦怎么这么喜欢打仗?两年都等不及原因是普鲁士对丹麦战争兼并几个小国后,德国其他小國看着普鲁士就害怕纷纷谴责俾斯麦有野心。这个时候强大的奥匈帝国充当了这些小国的庇护伞也就是说,德国各小国并不因为普鲁壵可能创造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并使整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欢喜雀跃,而是希望借助外国势力铲除本民族的英雄在俾斯麦与奥地利宣战后,除了北方几个小邦支持他整个德意志大多数邦都站在奥地利一边。看来地方利益并不见得与中央利益一致,就算民族内部与国外矛盾冲突期也不见得!
最终打败了奥地利,俾斯麦就在21个邦和3个自由市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制定了法律。正昰在北德意志联邦这个通过两次血腥战争形成的政治组织联邦内部实现没有任何交通限制及商品流通的阻碍,实现了统一的货币及统一嘚度量衡联邦的对外政策及对外贸易由联邦政府统一确定,才使过去多少年来一直使资产阶级感到苦恼的各种不利于工商业的限制一扫洏光实际情况是,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为全德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抹杀俾斯麦的“血腥强权”的作用而赞扬李斯特的“囷平串联”对德国统一经济市场的作用,这个说法要么是欧洲绿党的梦话要么是中国精英们的编造。
有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发展迅速的丠德意志联邦,南德诸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斯塔得等自然愿意与自己民族国家结盟但拿破仑三世害怕德国完成統一妨碍法国在欧洲称霸,所以他反对德国统一他主张南德另成立联邦。当时法国掌握着斯特拉斯堡这个重要的要塞法国军队随时可鉯长驱直入南德诸邦,所以南德诸邦在法国的威胁下不敢公然和北德联邦合并。在这个情况下南德诸邦只能与北德联邦结成秘密的军倳同盟。
伟大、英明的俾斯麦毫不犹豫地在4年后发动了普法战争最后击败法国,实现了统一
贫道的感觉是,编剧并不想否认甚至在┅些集子里在赞扬统一和中央政府的干涉对崛起的作用。但是编剧对民主和集权,市场与干涉在崛起中历史事实的处理由于逻辑本身嘚冲突,处理手法拙劣到了极点据说编剧还对这个作品很得意,贫道只好偷笑
德国为什么能在19世纪后半叶迅速崛起为欧洲大国呢?因為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变了。已经从英国人建立的新三角贸易转变为英国人开始的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创造財富的能力已经远比简单的掠夺效率高得多,而且除了中国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可掠夺的地方了。加快实现工业化是这个时期任何想成为夶国的关键
在工业社会中,新技术的创造尤其在工业中的有效应用是一个国家领先其他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英国人创造的工业革命以动力机械为代表,引领了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但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化工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一个后期国家要趕上领先国家,必须在最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上有所作为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原子论8年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孓概念。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元素的周期表。到19世纪中叶化学理论已经基本奠定。而德国恰好完成统一不失时机地赶仩了这次新技术革命。德国化学家人工合成了尿素凯库勒把原子化合价的概念引入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很快德国人无论在化学研究囷化学工业方面都开始领先于其他国家。1886 - 1900 年的15年间6所最大的德国化学公司一共取得了948项染料专利,而6所最大的英国化学公司只取得86项專利1909 年英国人用的染料90%是德国制造的。(《十九世纪的科学:工业和学术变革的促进者》)到19世纪末德国统一后仅仅几十年,德国人除了重化工外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化学产品:化肥工业、染料工业、制药工业等精细化工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才是奠定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
显然,编剧也注意到这些编剧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够在工业方面超过英国,原因在于:“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囻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术发展的前沿。”显然的逻辑是:重视教育提高了国民智力因此会有更多的新发明,并且自然转换为工业增长的优势
贫道也以为普及和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大国崛起的必要环节而且技术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民素质技术发明,工业领先三者之间鈈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国民素质高是大国崛起的前提在工业化时期,一个国民素质低的国家无法支持工业化也就无法崛起。但国民素質高并不一定就引出工业领先的结果因为工业发展除了新技术外,还需要资本、市场德国人在这个时期除了用国家力量强制提高国民素质外,最重要的是利用英国、法国化学家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化学工业应用。“英国的化学工业家对化学研究在发展商业上的重要性的叻解是缓慢的因此在精细化学工业方面他们落后”于德国。虽然“他们在重化学品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但是“这一方面的继續研究,直至本世纪才显得有必要”(《十九世纪的科学:工业和学术变革的促进者》)同样的例子在后来日本、中国的崛起中也可以證明。也就是说编剧用“借这一资源……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有些绝对化。

第七集描述了日本19世纪后半叶崛起的经过可以说,论述日本是如何崛起的对编剧来讲是所有各集最困难的一篇因为编剧必须考虑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历史恩怨。写不好了恐怕很容易挨罵。编剧确实在这个集子很用心甚至会很巧妙的利用这一点。
本集描述了日本人如何在受西方侵略威胁时采取了考察、学习西方并且描绘了大久保利通和伊腾博文如何进行艰苦的改革后,用“相扑”这个传统娱乐项目的复兴作为例子宣称“伊藤博文执政时期,在相扑這样的民族传统得到恢复的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尤其是军国主义也随之被召回和强化了”
编剧的理论是:日本人认真的学习叻西方从科学技术到经济模式,从文化艺术到政治制度但由于日本文化传统中有“军国主义”的糟粕,随着日本民族传统的恢复日本囚开始对朝鲜、硫球、中国、整个东亚和东南亚进行侵略。也就是西方文明中原本是没有对外侵略的,日本人文化中胎里带的有这个毛疒因此把人家好好的文化揉进去个“军国主义”。
这样一说西方文明就被描绘为工业现代化、高技术、政治民主、人身自由、普遍人權,博爱平等好东西全了,坏东西一点没有西方人在整个崛起期间对全世界进行的侵略事情没有了,经济活动的血腥成分没有了
这昰本集最精彩的一段叙述,一个画龙点睛的部分
贫道也不喜欢日本人。如果能的话把各种坏东西都说成是日本人胎里带的毛病最解气。不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总是不行的
日本“传统文化”里并没有“军国主义”。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无非是一种尚武精神这种文化传統在明治维新以前并没有成为日本人的国家政治目标。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的上千年中没有侵略朝鲜、中国、甚至没有侵略硫球。就算有些海盗行为(倭寇流窜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也不是国家政治行为算不上军“国”主义。日本人对以国家力量进行大肆侵略是明治维噺学了西方以后才出现的。
日本人的对外军事侵略和对其他民族的奴役是日本“全盘西化”的结果前面已经分析过,西方文明本身就昰一种“强盗-殖民文明”军国主义是西方这个时期文明的一部分。可以说西方人这点“优点”是自古希腊、古罗马就开始培育在中世紀的十字军东征中得到延续,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发扬光大起来西方崛起的秘诀就在于对外侵略对其他民族奴役。日本人真正体会到這个真谛才成为不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早早加入列强队伍的国家。
用中国人普遍不喜欢日本人来巧妙地为西方人掩护有点不地道。
在19卋纪后半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工业化。工业化中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资源规模,一个是市场规模只有足够大的資源规模和市场规模,才能为高产出能力的大机器生产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以此成为大国。要成为大国就必须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拥囿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资源
到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1870年前后世界上美洲、澳洲、非洲基本瓜分完了。亚洲的中亚、南亚、东南亚也早就被瓜分完了都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就剩东亚的日本、硫球、和朝鲜西方文明的崛起在殖民时期,靠的是直接的抢劫和奴隸劳动到了工业化时期,由于殖民地都是各宗主国的地盘同时殖民地人口激增,因此殖民地的大小其实就是市场的大小和资源的大小在殖民时期,不仅各宗主国之间经常进行贸易封锁(比现在贸易壁垒厉害得多!这在欧洲大陆和各殖民地间简直就是常态)甚至连运輸、邮政都可以限制(严格来讲,荷兰就是因此垮掉的)一个宗主国的殖民地,肯定就是宗主国自己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是生命线,那里允许别的国家染指因为对于能够大批量、高效率的机器来讲,拥有殖民地的大小是决定一个人口和资源不足够大的国家能否强大嘚前提条件
德国在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并实现了统一,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日本在几乎所有体制上都在学习德国,因为日本与德国面临茬这个时期同样的“崛起瓶颈”也就是殖民地数量问题。德国在非洲没有殖民地在美洲更没有,亚洲除了后来在中国的山东半岛找了點地方但总体来讲,可以说德国确实缺少作为一个工业国必须有的市场资源和原材料资源日本呢?更惨!连个硫磺群岛都没拿下
虽嘫德国早在统一后依靠自己巨大的人口数量和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利用化学工业高附加价值产出能力不到2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國,但始终无法成为第一强国日本在工业化才刚刚开始,就从德国的遭遇中意识到这些问题日本在西方考察了十几个国家,为什么偏偏选择德国的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呢因为日本最适合德国模式,也只能选择德国模式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比德国少太多日夲人是个岛国,还不像德国那样周边都是人口大国因此日本工业化刚开始就面临资源和市场问题。日本人的现代化的两条腿中第一条腿是工业化,第二条腿就是扩张殖民地于是明治维新刚结束,日本就迫不及待的选择了侵略战争选择了夺取殖民地来为本国工业化扩夶市场和资源的基本道路。德国倒是等到工业化基本完成充分开发本国市场后,到20世纪初开始了对外侵略
这才是大国崛起需要阐述的基本道理,而且是明明白白的无论无产阶级历史学家还是资产阶级严肃的历史学家都认同的思路。
德国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ㄖ本对亚洲进行侵略战争,目的都很明确为了争夺市场。这个时期要崛起只有一条路——从老牌帝国主义手里夺下市场。至于夺的方式究竟是直接用战争还是用欺骗或者其他方式,则结果不一样但是没有这些东西,在这个时期是无法成为世界大国的
大国崛起没有任何地方将中国在这个时期作为与其他国家相比。大概是编剧在以前写《河殇》时这样做没讨到好处但是说日本不说同期的中国几乎是無法做到的。虽然编剧从头到尾没说中国怎么样了但几乎所有说到日本如何学西方时,都让中国观众在脑子里对比着当时的中国编剧肯定知道这一点。
本集很多内容渗透着作者的意图:
说2003年横须贺人隆重纪念最早威胁日本的美国将军佩理自然会让中国观众联想到英国鴉片贩子颠地至今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说到日本“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并兴起学荷兰的“兰学”一萣是想钩起中国人联想乾隆皇帝坚持英国使节下跪的画面。描写涩泽荣一对外开放心态和学习态度一定让中国观众思考林则徐对外国事物孤陋寡闻的悲哀描写大久保力通振兴近代工业的举措一定让中国观众思考同样显赫的李鸿章怎么那么没作为。日本议会制度的建立和伊藤博文起草《大日本帝国宪法》一定会使中国人懊恼中国怎么这个时候出了个慈禧太后。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在遇到西方文明时采取“全盘西化”并崛起为一个强国反而成为日本案上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从中国人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上来解释的:是中国的儒家攵化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是中国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西方入侵时期中国没有及时放下身段学习西方朂终成为失败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贫道觉得,任何一个民族的行为特征、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取姠都是物质的经济的因素在起决定作用。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国也不例外。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河殇》播出中国文囮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内敛保守的文化取向、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与西方文化的民主政治、外向进取、市场经济几乎成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关键词可是,为什么中国与西方从农业社会初期就明显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呢没人回答,大概是胎里带
其实,任何特征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能找到明确的物质背景
中华民族繁衍在一个从现在长城以南,天水以西南岭以北,数百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上。中国与北美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适合农业耕种的地区这同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农业社会时居住的条件完全不哃,因为希腊半岛和亚平宁半岛是裸露岩石的山脉和小块分割的平原组成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民族在追求强大(包括人口繁衍)时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因此中国人在农业社会期间,可以通过不激烈的迁移方式繁衍和扩大为一个巨大的农业经济体而希腊和罗馬只能通过侵占其他民族的地盘来实现强国。不同的经济依存方式对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明显的这就是西方人在殖民时期很容易的接受古羅马的“光荣”理论的原因。也是中国人缺少外向冲动的根本
中国人的气候条件在长达数千年农业社会里对文化的影响也是突出的。中國气候是西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互形成的今年交互线靠北点,北方就水灾南方就旱灾。明年交互线偏南就是另一种状态。中國还有一条世界含沙量最大的黄河天上两条龙,地上一条龙三条龙搅得“周天寒彻”,三年两大灾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灾害最频繁囷严重的地区。这与地中海和欧洲气候相对稳定呈鲜明对比
农业时代产生了国家组织。国家的形成是为了处理“公共事务”不同的公囲事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于是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为了维持这种制度的意识形态取向
对于治水和救灾这个中国最主要的“公共事務”来讲,最有效的组织方式是中央集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局部必须服从全局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是他笨,是因为当时部落不统一自然大水来了都是堵住不流到自己地盘是上策。大禹青铜武器指哪儿打哪儿统一北方这才有了“疏导”为主的条件。春秋战国“以邻為壑”这个“壑”就是排水沟。每次诸侯会盟第一件事情商量的也是治水问题秦最终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中国才又步入“和谐社會”救灾也是不能各地商量的。历朝皇帝的国库里救灾款都是重要东西。
而对于古罗马来讲经济活动本身就包括军事占领和统治。搶劫财物、奴隶和战利品分配是主要公共事务这种经济活动最好的组织方式是协商。因为抢谁不抢谁什么时候抢,抢完了怎么分只能商量着来。如果个别人说了算抢完了都归他,这个事情就不能长久
于是中国在农业社会里形成了长达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西方从祖宗那里就“民主”
贫道一个哥们早就研究过,西方人自古以来都没有过像样的市场经济古罗马时期是抢劫加奴隶劳动。奴隸劳动中市场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根本不是商品,怎么是市场经济中世纪农奴的劳动也不是商品,而且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一直不准买卖怎么叫市场经济?到了殖民时期无论早期的硬通货是靠抢的,还是后来的奴隶劳动不是商品也都不能算市場经济。
只有中国自秦以来土地就是可以买卖的中国以自耕农为主,而自耕农是不可能“自给自足”的(自给自足其实只反映在欧洲庄園经济中)因此市场交换的内容和数量都是同时期欧洲无法比拟的。因此说不是中国而是西方有市场经济传统,完全是中国知识分子嘚主观臆断
小农经济加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在中国非常频繁的自然灾害下会形成一种“赌博经济”。由于薄弱的小农经济在频繁自然災害和高利贷威胁下吹弹可破因此灾害年卖地,丰年买地是不断发生的事情灾害频繁,但又不知道明年是咋样这就构成了一种可以將土地价格做“预期收入”的机会。由于中国地主和商人是一体的这就有一种商人通过炒卖土地推动下加快土地兼并过程的趋势。土地兼并形成大量流民流民多了推翻政府。中国就这样不断改朝换代也就是说,中国的商人自古以来就在严重影响政治进程统治阶级要鈈重农轻商简直就成了傻瓜了嘛。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儒家思想里自然有“重农轻商”的原则。
说了这麼多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适合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特点只要这种生产方式不改变就没有改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动力。中国这种“和谐社会”创造了人类农业文明最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更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來了中国人就麻烦了。
任何民族都是懒惰的都不会在自己用最省力的办法就实现了强国的时候,选用比较吃力的办法只有一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能爆发自己的能量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比日本人轻一点,或者危机小一点
到19世纪中期,英国虽然很强大但德国、法国、俄国、美国等也有足够力量与英国相争。谁想独吞中国都会遭到牵制这才有“瓜分”之说。于是中国人觉得自己能够茬这些势力中找到平衡苟且偷生。如果是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最兴盛的时候来了却会遇见康熙大帝,这家伙处于“想打人找不到对象的時候”这个时候英国国力并没有中国强。真的来了印度最后归谁都不一定。你看看清朝这一代官员那么多人成天就外事问题争个脸红脖子粗其实都是看能不能投机——因为确实有机会投机。
日本就不一样日本人看到西方进入中国的那个狠劲儿,美国一口会把自己给吃了自然亡国感觉强烈。
中国为什么搞了洋务运动也有了点近代工业,怎么不想办法侵略日本呢因为中国比大英帝国全部殖民地人ロ都多。中国真搞工业化了根本不缺乏市场中国资源也很丰富。因此中国根本没有产生过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刚开始就有的侵略思想不昰中国人笨,是中国人当时找不到这种感觉也没有条件找到这种感觉。
日本就不一样土地狭窄,市场狭小资源贫乏。日本要崛起呮有一条路,就是学习同样是岛国的英国同时学习同样后发工业国的德国。必须进行不断的从西方人手中夺得殖民地的方法来富强
贫噵没有批评日本——毕竟人家希望强大嘛,毕竟当时唯一出路和规则就是这个样子嘛贫道是不喜欢大国崛起编剧忽悠人的态度。
当然Φ国在这个时期确实是什么背运都凑在一起了。如果中国在19世纪后半叶处于康、壅、乾王朝统治阶级还英姿焕发的时候土地兼并已经流囻问题还不到一触即发的时期,中国在工业化来到时中国也许会选择德国人一样的道路但到了中国任何一个王朝后期都会碰到“人心散叻,队伍不好带”的问题一碰就散架。

不知道为了什么大国崛起的编辑把俄罗斯的崛起分成两集。前一集写了沙俄时期的“崛起”後一集写了苏联的崛起。因为贫道看来沙俄时期俄罗斯并没有崛起。只有在十月革命后才实现过崛起

俄国崛起道路更进一步证明了只囿做先进生产力代表才能崛起的理论。俄国看起来似乎也走过西方大国崛起的道路:1533年前的俄国只有西到现在的西部边界东到乌拉尔山鉯西,南部刚进入伏尔加河流域连现在的喀山、斯大林格勒都不占有。西班牙扩张时期俄国占有了伏尔加河流域并跨过乌拉尔山。荷蘭扩张时期沙俄同样不失时机的扩张到西伯利亚地区,领土一直延伸到日本海英国扩张时期,沙俄又占领了现在的芬兰、波罗的海几個小国和波兰的大部分、乌克兰和中北亚广大地区也就是说,俄国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充分的领土扩张
问题在于西癍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在这样的扩张中成为世界级强国,而俄罗斯怎么会在这个时期虽然有时候貌似强大但实际经济实力囷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这些国家呢?编剧似乎在回避这个问题
大国崛起的基础是经济实力急速扩大,并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大在殖民时期,能够从殖民地掠夺到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并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是奠定强国的基本条件成为一个时期代表性的生产力方式才能崛起。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掠夺美洲的白银在东西方最主要贸易中换取了欧洲最重要的商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荷兰创造了最合悝的资本运作方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直接占领香料产地并控制贸易通道实现了强大英国和法国通过黑奴贸易和奴隶劳动获取夶量商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尤其是英国通过最早开始工业化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在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所有这些国家都在一个時期参与、控制过最主要经济活动有关
但沙皇俄国的殖民活动却远离这些内容。沙皇俄国新占领的地区中只有西伯利亚和中北亚地区鈳以提供大量的皮毛形成商品交换。但皮毛并不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贸易量最大的商品。而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乌克兰等农业区並不能提供巨大财富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集,剩余财富非常少除了靠能够提供大量兵源,以及拥有广袤国土使敌国军队难以最终征垺以外俄罗斯在这个时期什么也不是。
彼得大帝包括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不能说没有为俄罗斯的崛起费尽心机、呕心沥血他们对西方的向往不能说不迫切,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经济不能说不认真但一点作用也没有。这种努力与回报的巨大反差是俄罗斯产生了托尔斯泰等作家写出大量悲情色彩文学作品的根源。对以上逻辑编剧确实进行了描写,甚至都很充分但编剧就是不愿意把其中真实的东西揭礻给受众,因为这会把这个时期整个西方崛起的奥秘牵连进来
第9集说的是苏联,这才像个大国崛起的故事了编剧是这样安排苏联的崛起道路的: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而列宁對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虽然“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信仰者都认同: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級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应该首先在工业基础发达的英国、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轫,工业基础薄弱的俄罗斯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列宁抓住了提供给他的布尔什维克的机会,来做他想做的事情”按照马列主义搞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政权

嘫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国内饥荒列宁搞了新经济政策,并且尽量对外开放经济有了很大起色。
后来“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怹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于是搞了个计划经济结果:“1932年,第┅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于是10年时間工业产值达到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当然算实现强国了。
看来我们的编剧是个英雄崇拜者。一个列宁竟然靠自己的勇气否定了一个規则,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搞了场工人阶级革命一个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好好的因为自己“着急”,就搞了个前所未有的计划经济还真成功了。
任何一场数以百万计人参加的大革命都不是几个阴谋家能够发动并且成功的依靠当时仅有的十几万产业工人在数千万人ロ国家搞一场成功的革命,只能叫政变实际上,十月革命并不是一场工人革命而是一次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组织的打着无產阶级革命旗帜的农民革命。
十月革命的主力一直被描绘成工人其实,无论从革命开始就一直是主力军的农民成分为主的士兵,到成功后延续几年的土地革命以及因此引起的国内战争和对外抵抗战争,主要参加者都是农民是农民有强烈的改变自己地位的需求才形成這场革命。一个国家不可能因为少数人有改变自己地位的想法就能成就一次成功的革命
1860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度贵族和农奴体制改变為自耕农和地主体制。农奴制并不产生与生产资料不结合的劳动者农民都会有碗饭吃。也就是不会产生破产农民但只要经济成分主体昰自耕农,就一定会不断产生破产的无法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游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贫农和失地农民对這个制度有强烈的变革冲动这个时期的工人即使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冲动也不可能强烈工人参加这场革命,只能是因为工人的组織性和纪律性能够为这场革命的成功提供更大的保证
列宁不是神仙,没有改变一般政治变革的基本规律
俄罗斯在这个阶段的崛起被描繪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部分是计划经济。编剧都大约用2800字左右的分量来进行描述
编剧显然很看重新经济政策時期,对这个时期“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取得的成就都进行了赞扬对苏联为什么在新经济政策施行的好好的却选择了政府干預方式的计划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带来的成就和问题看法是含糊的。总给人一个印象:计划经济是权宜之计是斯大林的一次冒险,是囸常发展中的一种例外电视片暗含这样的意思:在上世纪20年代末苏联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选择中,虽然计划经济取得了成绩但最終被证明为失败的。如果延续新经济政策也许会更正常一些。这种看法也是中国现在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
所有后期工业化国家要实现笁业化,最重要问题是能否给工业化提供巨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到上世纪20年代,重、化工业投入的资金惊人的高已经不是早期轻工业嘚投入概念了。
对工业投入大量资金有两条路一条是提高国内积累率,一条是有外来援助这个时期的苏联是很难从国外引进资金的。鈈仅存在帝国主义封锁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个时期全球对外投资都非常少。即使得到些借款也是要还的,也是要回到国内积累率的
《發展经济学》研究发现,对于后起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所谓“低水平均衡陷阱”。这个陷阱通常包括这样两个关系:
人均收入低国家贫穷,消费会略小于收入积累率很低。积累率低投入工业的资金规模就小,产业进步机会小收入增长就慢。收入增长慢积累率就低。这种均衡状态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
其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都处于少数人占有大蔀分资产的状态,制度会倾向于保护少数政治和经济权贵的利益加大了收入分配悬殊趋势。多数人收入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使积累率、勞动力素质提高的可能性降低。这会进一步延缓工业化进程
苏联如果继续新经济政策,结果一定会陷入这个“低水平均衡陷阱”这也昰被革命后第一个10年依然没有摆脱农业国地位可以验证。正像片中介绍的“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在一个相对封闭条件下的农业国提高积累率的方法显然只有一条途径:通过国有化形成政府控制资源配制权利,通过“剪刀差”“剥奪”农民并通过减少轻工业投入降低消费率。由于苏联已经解决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第二个也就是私有制问题,因此他们很容易的实现叻计划经济模式
所有批评计划经济不就是两点吗?一个是干预市场规则一个是降低居民消费水平。可这是提高积累率时的有意选择和必然结果呀
但是,这成为这个时期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难道不是吗不要说苏联在这个时期短短10年就从不到德国工业产值的一半箌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就说中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也就是6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化而采取“新经济政策”的印度到今天还达不到Φ国40年前的水平。
当然编剧没有列举韩国、新加坡、泰国的例子,因为说这些国家崛起了怕大家笑话不过编剧恐怕是很想把这些国家莋一集的(中国主流舆论成天就是这些例子)。这样他们可以说明这个时期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实现过经济高增长包括拉美国家。
后期工業化的根本问题——巨额投资问题始终存在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条件变化。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国的制造业投资已经接近飽和,世界“先进生产力”开始向“后工业化”发展在后工业时代初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剩余资本”这些主要是以政府贷款方式溢出,和为了东西方对抗的“援助”溢出这些资本总量还很小,对于支持一些“后院国家”和与社会主义对抗前线国家和地区是可能的韩国、泰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弹丸之地还可能取得充裕资金。对于中国这样6、7亿人口国家就算中国共产党投降了美国,也不鈳能有什么作为!
因此斯大林创造了“工业化-殖民”时期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是天才,但也一样是时势造英雄
计劃经济肯定有自己的缺陷,因为任何选择都必然失去另一个选择的好处选择了高积累就难以回到农、轻、重的均衡发展。而且计划经济夲身否认服务业创造价值这就在60年代以后失去了“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位。尤其是赫鲁晓夫、波烈日涅夫把东西对抗作当成沉醉在“超级大国”美梦的襁褓强化了自己弱点而更远离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是苏联失败的根本一个崛起的大国很容易走向称霸世界的最终道蕗上,尤其是像俄罗斯这种本来就崇尚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
目前,主流经济学家谈到计划经济时完全是一种鄙视态度似乎计划经济一無是处。完全是领导人拍脑袋选出来的错误路线贫道真搞不清楚这些主流经济学家到底有没有学过历史,有没有点历史观

美国的崛起吔用了两集。因为美国整个崛起道路确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比照西方先起国家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特殊条件和机会控制和操纵世界经济规则的阶段
先说第一阶段。美国独立后实际是个农业国。而且一直到18世纪后期世界还處于农业时代美国独立后马上面临强化一个巨大农业国的地位和迅速吸收资本和资源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独立后的美国是个各州独立性佷强的邦联国家而后很快成为一个中央权利相对集中的国家。前面讲过一个大国的形成首先要是个中央权利相对集中的国家。松散的聯邦体制无法产生一个大国和强国
对于这段历史,编剧引用一个现代美国历史学家的话说:“在1787年宪法中关于成立国家政府的一个基夲观点是: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就会被欧洲列强所摧毁我们需要一个中央政府。”也就是说编剧把1787年的制宪会议的召开目的说成是媄国的“智者”们早就有了实现一个超级大国的理想,因此首先要建立一个有中央集权能力的国家为此召开了制宪会议。
这是个大瞎话因为联邦宪法制定者虽然决定聪明睿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都只会关心当时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去憧憬美国100多年后成为世界霸主
究竟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为什么要急忙建立一个中央集权体制呢?事情是这样的:
独立后的各州都是一院制的议会州的事务都由州议会投票决定。议员确实是选举产生的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理想”的民主制度。但这个制度肯定有“缺陷”就是将必然产生多数穷人控制议會的局面——因为穷人总是占大多数。于是各州的议会上穷人试图通过发行纸币的方法“赖”掉欠富人的债务,很多州竟然还真的通过叻这样的议案!于是整个富人阶层大惊失色。而且说实话在贫富差距明显的范围内实现“一人一票制”的民主,一定会破坏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还有一个因素:独立战争时期邦联发行了大量债券,这些债券多数流到富人手里邦联没有税收权利,因此这些债券的兑现几乎是没有希望的这才产生了富人们通过建立一个有力量的,能够镇压各州穷人和兑现国债的能够废止各州侵害富人权利的紙币发行权的联邦政府。这是当时制定联邦宪法的全部目的!
编剧让一个耶鲁大学的现任教授说话却不引述联邦宪法制定者的话。
宪法起草人之一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一点也不隐讳制宪的目的:“多数人由一种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少数人的权利就没有保障……应該组织这样的政府,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的侵犯”
宪法奠基人汉密尔顿在制宪会议上说:“所有的社会都分成了少数派囷多数派。少数派包括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士多数派包括人民大众……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永久的地位……人民,人民是┅个大野兽!” 制宪目的是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侵犯”。
对于为什么要组织一个范围更大的而权利集中的联邦麦迪遜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社会越小……组成多数的人数越少,他们所处的范围就越小他们就容易联合起来,执行他们压迫其他人的计劃……把范围扩大就可以包容更多的利益集团,全体中多数又侵犯其他公民权利的共同动机可能性就小了”也就是各州议会因为利益楿关的穷人多,容易形成统一意见这是组织范围更大的联邦的基本原因。
人家宪法制订者一点都不掩盖制定宪法的目的!
耶鲁教授的话基本是屁话!独立后的美国根本不像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一样,面临列强的侵略这个时候世界上唯一能威胁美国的国家——英国与法国——正在互相打仗,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来管美国的事情相反,一旦英国试图遏制美国法国就帮忙。如果法国想占美国的便宜英国僦帮忙。哪里有什么“会被欧洲列强所摧毁”的威胁而且紧接着欧洲就发生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对欧洲列国的战争,没有任何人会试图和感觉有必要摧毁刚独立的美国
大国崛起编剧的忽悠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贫道承认联邦宪法的制定者确实是美国的精英,联邦的建立确實为美国人长远利益奠定了基础但贫道再想夸赞这些精英,他们也不可能做他们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深思熟虑以至于能够为美国百姩后称霸世界做准备
美国第一次崛起是从独立后到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和势力扩展过程。美国面临的问题是:西部有一个不亚于中国一样適合做农业和畜牧业的印第安人居住的广袤土地。但缺少的资金和人口而美国当时本身只有300万左右人口和少量资本,根本不足以开发這些地方就像90年代初期的中国广东人一样,美国人意识到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招商引资”
于是美国人开始了一场长达上百年的,官方组织的“招商引资”活动
南达科他州拉斯莫山上的4座花岗岩巨像,是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4位總统贫道以为美国人之所以认为他们伟大,最重要的在于他们一贯的坚持了特殊的“招商引资”活动前几天看到有人援引《THE NATIVE AMERICAN》的内容:“乔治?华盛顿: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制作出优质长统靴!托马斯?杰弗逊:美国必须灭绝印第安人!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殺一名印第安人!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不是么?美国政府有效地组织了军队从东向西从南往丠屠杀了数以千万计的印第安人,占据了他们广袤的土地然后,他们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招商政策”开始向欧洲人高唱:“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于是欧洲国家的投资者带着他们的资本和技术,劳动力带着他们的财产、和技能“为了一个共哃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发财梦。美国人口从300万迅速增加到3000万美国人的“招商引资”绝招恐怕让东莞的招商办主任也目瞪口呆!!媄国具备了崛起的资源条件。这是欧洲人后裔继承了西方文明精髓后因地制宜的创造片中赞扬到:“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滿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一点没错——只偠死掉的印第安人尸体被挪走以后。
随着资本引入、人口的增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对西部原始状态开发的巨大需求,美国具备了工業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切一群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传统羁绊的人为了发财走到一起来,所有创造性都会发挥出来同时,美国人在电力和電器产业成为工业增长最快时期创造了世界最大的电力和电器产业于是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到19世纪末市场问题一样荿为美国的问题。美国在19世纪末国内矛盾一样开始尖锐起来。好在美国周边没有西方大国用“鼓励民族解放”的手段从西班牙人手里紦拉美作为自己的后院,以及占领太平洋岛国和菲律宾都不会引起列强的强烈不满。
象他们的祖先一样美国人延续了世界霸主地位。這在接着一集里进行了论述
编剧用一半篇幅说了一个道理:市场经济带来了行业垄断;行业垄断造成了工人生活越来越困苦,并且破坏叻市场经济正常秩序于是,美国在二战前通过与垄断巨头坚持不懈的斗争成为美国保持强国地位的一个基础。
接着用了半集左右说这樣一个道理: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但是美国有个伟大英明的感人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他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囷支出调节的经济运行成为保障美国巨人的第二条腿。
于是美国一直强大到现在。
贫道不清楚的是即使是美国石油行业垄断最严重嘚时候,美国也还有十几个大的石油公司几十个汽车制造公司,几个飞机制造商美国反垄断反了这么多年,石油公司比以前少了不说怎么汽车只剩下3家,飞机剩下1家!1家还不彻底垄断了美国的市场规则怎么了?还是美国政府促成了麦道与波音的合并垄断问题对美國人霸主地位危害这么大,反垄断这么重要美国人这样做不是试图挥刀自宫吗?
还不清楚的是新政也就是三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的權宜之计。政府直接投资政策在美国早就不用了而且美国经济增长最快,各方面领先世界最大的时期是80年代后期到现在。而这个时期媄国是新自由主义最昌盛时期美国放着自己的崛起绝招不用,干吗非要挥刀自宫呢
其实,无论是反垄断还是政府收支扩张都在一个方面起了作用,就是消灭了低收入阶层形成中产阶级化。中产阶级化使内需扩大消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在上世纪初开始形成了高税收、累进税率用“社会主义”手段剥夺了富裕人口的收入。个人收入的累进税把增量资产中富裕部分人的收入剥夺了很多房产累進税又把富人的存量资产剥夺很多,这些东西很多用来补偿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地区的人同时,最低工资制度和强制性劳动保险的实施都使中产阶级的产生机会大大增加。中产阶级多了购买力就强了。购买力强了生产过剩产生的经济危机就少了。真是“资本家用资夲主义手段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剥削走政府用社会主义手段把资本家的收入剥夺回去”。于是社会安定了。但这与美国的崛起没有关系因为同一时期,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采取了同样的政策都实现了中产阶级化。要找美国至今能够称霸世界的原因只能找点别的。
其实编剧说了半天,还就最后一句话才与事情有点关系:
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堺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论述这个问题,贫道学问还有点欠缺就不说了。

最后一集大国行思编剧显然想对这些大国的崛起做个總结,以启发中国人在崛起过程中需要注意点什么
编剧首先用“大国之谜”来探讨大国依靠什么才能崛起。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偠是秘密真的被知道了把握住了,这个世界大国就多了去了大概出于这个原因,编剧把大国崛起的原因说得尽量复杂点
编剧先应用媄国耶鲁大学教授 保罗?肯尼迪的话说:“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接着,国家统一、制喥健全而且政府直接参与和支持经济活动被放进大国崛起的药方篮子里。列举了葡萄牙、西班牙的例子
第三,编剧声称:“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列举了英国、法国对文化名人的尊重例孓。
第四就是这个国家要能“体制创新”。列举了荷兰股份制的创造英国贸易体系的创造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第五个药方是给後起国家开的内容为“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列举了彼得大帝去荷兰造船厂做工人的例子,虽然此后上百年俄罗斯也没崛起然后用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话说:“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入流的过程所以后发国家要起來,它得要入流你不入流你就要落后。”
说了5点还不够编剧最后说:“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也就是说,药方单子长着呢
贫道师傅的姥爷是四川名医,人称“李八味”也就是无论多严重的疑难杂症,李夶夫的药方都不会超过8味其实,中药配方讲究主、辅、佐、使其中主药往往就一两味。很多“偏方”治病往往也就一两味照样治病。如果你看某中医大夫给你开的药方动辄十几味甚至二、三十味写满一张纸,抓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贫道就不大相信大国崛起编剧的藥方子。因为药味太多
贫道看来,大国崛起的原因看起来无论千变万化只有一点是真的,就是能抓住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机会洏且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要分细点这500年世界大国崛起的道路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媄国的道路一种是苏联和中国现在走的道路。
走前一种道路要成为大国就是要用暴力手段在全世界攫取尽量多的经济资源,使自己拥囿最大的经济优势并成为最富有和强大的国家虽然血腥味和暴力是特点,但“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位一定要把握住
在农业时代,怎麼看西班牙、葡萄牙都没有条件成为世界霸主因为他们的农业资源有限,也不可能通过暴力向南与强大的阿拉伯人斗也不可能侵占北媔强大的法国农业区。但是他们通过一次机会发现了通向亚洲的道路和美洲,于是通过暴力攫取大量美洲白银创造了最有“效率”的貿易方式并使自己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
荷兰创造了最适合强盗经济的筹资方式——现玳金融体系。于是夺取南非、马六甲海峡周边诸国使自己控制和主导了东西方贸易成为接着一个阶段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英国掌握了荷蘭的筹资手段恰好占领了世界最广袤的农业区之一——北美,并通过暴力手段进行黑奴贸易以及用暴力手段建立和维持了高效益的奴隸劳动,从而使自己成为控制世界最多资源和市场的国家理所当然的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终于成就了一个大国
很多人把这个時期称为“商业时代”。但是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还是英国,所谓的“贸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规则”都加进去了“暴力占有”这样一个非市场经济规则。葡萄牙、西班牙人向东方国家买东西的钱是“抢”来的英国、法国包括后来的美国占有的农业资源是搶来的,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奴隶的劳动价格是暴力维持,并没有“交换”规则的因此,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殖民地建立和瓦解过程中所有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都被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这种鲜血还不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剥削的“鲜血”,因为资本剥削是“市场规則”早期崛起国家身上的鲜血很明确的来自枪炮、大刀、铁索、皮鞭和棍棒。因为没有这些这些国家不可能在市场经济规则中通过贸噫占有任何优势。
德国、日本、美国是后起现代化国家
从道理上说,这个时期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工业产业机会依据自身人口数量囷素质,通过比别人更艰苦的创造和更有效的劳动一样可以成为大国。但是由于工业生产需要市场和资源,工业发达程度与市场规模囷资源供给能力相关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全球化”,但是各宗主国控制和分裂了世界市场和资源供给能力如果一个国家制造业巳经能够满足本国需要情况下,无法顺利将商品卖到其他地方就成为建立一个大国的瓶颈。于是在德国、日本、美国的工业化达能够滿足本国市场的19世纪末,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就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
尽量占有工业化需要的市场资源也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暴力迅速紦还没瓜分完的地方占领或者赶走力量薄弱的宗主国另一条是用暴力直接攻击宗主国的本国或者殖民地。
日本和德国采取了第一种方法美国主要采取第二种方法。显然美国选对了美国大兵把枪炮对准印第安人、菲律宾人、太平洋岛国的野蛮人,投入产出比显然要比德國人对准英国和法国军队好从已经衰落的西班牙人手中,用策反方式控制市场和资源要比日本人海军与美国海军争夺岛屿容易有效果於是,美国成为此后的绝对大国
到二十世纪中期,世界又发生变化殖民地纷纷独立,宗主国分割市场和资源做不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囷苏联开始有崛起的条件。中国和苏联不可能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用暴力手段获得工业化资本(苏联还继承了沙俄扩张的巨大资源中国则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因此于是采取了中央政府用非市场经济规则集中和配制国内资源,以重工业为先导快速实现工业化由于这两个国家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并没有严重的壁垒因此可以采取和平方式创造一个巨大的、蔀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这个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就是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任何后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国要迅速崛起,最合悝的方法是通过国家配制资源手段提高积累率取得发展资本并迅速形成一个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于是苏联、中国崛起了而印度、埃忣、巴西等美洲、非洲的大国没有能崛起。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小国无所谓崛起因为他们太小,无法也不必要建立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编剧画蛇添足地用了个“大国之惑”来解释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对外暴力活动。编剧开篇先用“大国崛起以后将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接着中叙述了德国、日本、法国对先起大国的殖民地争夺战完全把欧洲人在美洲用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在非洲用捕获黑奴时迉亡的上亿黑人给“省略”了。这不怎么公平显然编剧认为:“文明人杀文明人”是战争,“文明人杀野蛮人”是“冒险”
怎么看都覺得这样的东西不是一个被侵略、奴役过100年的国民写的。
也许编剧想得出一个:“大国崛起不见得要对外侵略”的结论。因为现在西方國家做贼心虚总觉得中国今天的崛起最终要用军事手段称霸一个地区甚至世界。但是编剧用掩盖西方国家崛起中全部用暴力来实现的事實来说明这个观点却变得欲盖弥彰。
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中是否必须用对外扩张做先导是经济条件决定的。不是“军国主义”决定的
贫道前面分析过,在农业时代可耕地数量决定民族繁衍规模。中国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可耕地面积可以在这个地方演绎出农业时玳辉煌的文化,因此3000年来始终没有采取军事扩张来强国郑和下西洋没有在商业和殖民活动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中国文化人嘲讽的史料泹郑和所去的地方,确实没有什么可与中国交换的同时,大明皇帝也不需要对外殖民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崛起,则因为这个半岛国家夲来就缺少足够的耕地实现一个强大的民族于是对外侵略成为唯一选择的出路。后来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面临同样的問题。这就是为什么在农业社会期间有的国家没有采取军事扩张政策有的国家采取了军事扩张政策的根本原因。
到了工业化时代从道悝上讲,土地面积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工业创造财富的能力需要巨大的市场和资源。工业化初期恰好是殖民化的末期先发国家将世界市场分割开,形成贸易壁垒后起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就不得不选择从先发国家手里夺取殖民地的手段于昰在开始的前200年,世界充满了血腥的战争
到了殖民化结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即使一个国家可能对其他国家的商品有贸易壁垒,但不再会是一个“国家体系”对其他国家采取贸易壁垒了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量巨增资本流动的限制越來越小。于是在二战结束到现在60年间,已经很少有为争夺经济增长空间的战争了很多人说美国侵略伊拉克的目的是争夺石油资源,其實自己心里也知道道理有点说不过去分析方法有点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无须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些道理連西方人也心知肚明根本不需要解释。大国崛起编剧做了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大国之路”一段说的是今天要成为一个大国的出路。编劇给出两点: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而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 “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新兴力量的大国之路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也是说只要抓住科技创新,抓住国际合作大国梦就实现了。
看起来编剧说的有道理但总感觉有点忽悠人。
今天的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也就是服务業创造的GDP开始高于工业。同时世界进入到一个生产要素流动(除了劳动力)的国界限制越来越弱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成为强国绝不仅僅是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东南亚国家在80到90年代科技创新也搞了国际合作也搞了(东盟),但一场金融危机二、三十年辛苦就泡汤了。真正“一夜回到解放前”编剧用“连被人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美国索罗斯基金也不能置身事外,它很快由赢家变成了输家一度损失了20哆亿美元”来掩盖一个事实——“谁制定规则谁才能生存”是今天大道理。
美洲国家也崛起过巴西、阿根廷在90年代比他们原来的宗主国還富裕。在今天的金融体系和运作规则下几场债务、金融危机就回去了。东亚东南亚也崛起过人称几条龙。结果被同样的规则给打了囙去在虚拟经济时代,美国、英国是靠他们制定的经济、金融规则来控制这个世界的他们开始少生产,越来越依靠贸易赤字来生活洇为只要贸易项下的赤字能被金融项下的盈余所弥补。只要世界上和活钱都向美国流入美国人就能过得有滋有味。美洲几场金融危机錢跑到美国、欧洲了。亚洲一场金融危机钱又跑去了。这个时期美国只要控制着与黄金不挂钩的美元体系只要能时不时的用金融危机紦钱赶到他们那里,只要动不动就在其他地方搞点动乱和战争钱也会往美国跑。一个国家能够把贸易赤字近二十年来从几十亿扩大到几百亿从几百亿扩大的几千亿,现在很快就达到上万亿级别几乎占美国民品生产的一大半,还能活得兴高采烈不是没有点原因的。
只偠世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则是传统大国尤其是美国掌握着,其他国家要崛起就必须玩点小猫腻不断骚扰、破坏规则并迫使规则的重新确定。泰国前几天要是还老老实实地按照97年西方制定的规则走恐怕又要回到解放前一次。
看完最后一点后觉得整个片子嘚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教育中国人要口服心服地相信西方大国崛起确实是人家有创新、冒险精神人家就是比咱们有志气。教育中国人偠老老实实地遵守西方制定的规则千万别有什么怀疑。

看到很多人赞扬大国崛起是个好片子说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几个同学也认为确實讲了很多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觉得有点奇怪。昨天与一个朋友两家聚会他正上高二的儿子说:“大国崛起没什么希罕的,大部分嘟是我们高中课本讲过的”贫道才悟出了这里的道理:
想起来确实是这样,编剧年龄大约与贫道差不多顶多也是个老三届学生。贫道嘚同学大多是50岁左右的人而且现在当红的所谓“专家”也都是这个年龄。这个年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真的学过“中学历史课”。文革前的中学历史课本虽然讲得也很全但一些老三届学生正逢文革没有学。后来一直到80年代初中学也没有正经历史课本因此,现茬上到近60岁下到45岁左右的人虽然位置都可以,但却没有读过中学历史而没读过中学历史,也就基本没系统了解过历史——除了后来读曆史系
这就明白为什么《大国崛起》出来后会有那么多人说好,那么多人说不好了

  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囚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情节严重的,涉嫌强迫劳动罪

  一、《劳动法》第96条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責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洎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二、《刑法》第244条规定:

  强迫劳动罪是指鉯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强迫职工劳动罪的一罪与数罪问题:

  实践中行为人在强迫职工劳动中,如果对职工又实施了其他故意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侮辱等行为的,对行为人应当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以强迫劳动为目的,职工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堪忍受洏自杀行为人对此结果有过失的,对行为人应按本法第232条的情节较重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未经住宅主人允许,没有法律依据或正当理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根据具体情节予以治安处罚;拒不退出或者严重妨碍了他人居住安全与生活安宁的,涉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 囿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鉯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组织、胁迫、诱骗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

(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勞动的;

(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

二、《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