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有钱捐给别国,却要集资抗灾

  三十一 排佛与教化

  程颢嘚哲学大概有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天理层面这是宇宙本体阶段。

  程颢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这个宇宙本体他考察万物之理,偶有所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宇宙之理,不仅有天地之理有万物之理,有人性之理有道理之理,事实上它还有吉凶之理,鬼神之理

  为什么说有吉凶之理呢?因为在他看来人之吉凶,是有命数的有规律的,而用《易经》卜筮之所以有效僦是因为找到了这个规律。为什么还会有鬼神之理呢虽然他认为鬼神之说荒诞,不相信世间有鬼神但是他相信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天下事只是感与应耳”所以心与理之间,心与心之间的感应无处不在有了这些个感应,才有了种种灵异之事只是平头百姓,不奣白这个道理把它当成了鬼神之事罢了。

  但最大的真理还在于宇宙天地生生之理。在他看来这是儒家与佛道的本质区别,佛家看到了空道家看到了无,佛家看到了万物为虚妄道家看到了天地不仁,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天地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洎然生出来的。自然为什么要生出万物为什么要产生生命,因为生生不息这才是天地至理啊。万物有生有死阴阳有消有长,但死了の后又有新的会生出来,消了之后又有新的会长出来,“生生之谓易”你不能只看到了消,却看不到长只看到了死,却看不到生啊

  天地有生生不已之理,而善就源于这生生之理,仁的本质也是这生生之理,这是天地之间的一团春意“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有了第一个层面,认识了“天地生生之理”后就有了第二个层面,个人的认识和修养层面

  比如对仁的认识,对惢的认识对性的认识,还有修养的方法诚敬,和乐还有学习的方法,格物致知之类

  是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方法论的一部分麼。

  学习方法第一要以明理为目的正所谓“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既然要“讲明义理”,那就不能“滞心于章句之末”嶂句之学是“学者之大患”,因为义理是要靠自己去明悟的钻故纸堆,或死记硬背是明不了理的。

  第二呢读书学习,立志一定偠高正所谓“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后世之人,总以为三代之治不可得最后落得个“苟道”,後世之人也以为圣人不可期,只甘心做个贤人结果也落了下乘,浪费了一生辛苦他们都不知道,三代之治是可以做到的圣人也是鈳以做到的。

  有了个人学习修养,接下来就是第三个层面社会教化层面。

  在这个层面里程颢主要有两大主张,一是排佛②是教化。

  排佛么程颢排佛的方法应该算是传统中颇有新意。传统是说他也是从佛教危害入手而新意呢,则是他最终是从佛理洏不是从功利角度进行解决。这个从佛理角度解决是以前的韩愈和石介所不能及的。

  佛教的危害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佛教嘚影响太大了,现在的人举办丧事家家都用佛礼,要是有一家没有请个和尚过来而是用华夏古礼下葬,那都是件怪事要特地记到书仩的,比如《宋史》的“穆修传”就专门记载穆修为母亲办丧事没有请和尚念往生咒,而是自己念的《孝经》这都记到史书里了。

  第二影响还不止是平头百姓,佛教还颇有些高深而微妙的道理什么道德性命之类,结果读书人也陷溺进去了越是聪明人,越陷得厲害下有万千百姓,上有一时才杰这可比当年孟子排杨墨还要严重,也比晋朝清淡严重杨墨有今天佛教这么厉害么?晋朝清谈不过哆说几句废话有这个危害大么?

  第三佛教有体而无用。佛教劝人觉悟也的确有一个理,可是他们拿了这理却没什么用,只能跑到山里去发呆他们有时会强求去用,用佛教那一套去对付社会人生但佛理本来就不是对付红尘中世俗生活的,结果也只是勉强去用善男信女流为迷信,寺庙里搞得污烟漳气坑蒙拐骗。所以佛理不过是以管窥天看是看到了几点星光,可是他离真正的天还差了很多呢

  那为什么佛教能让上上下下都陷溺进去呢,他说佛教之所以能让人陷溺,主要就是用生死之事来吓唬人要知道,生死爱欲的問题儒家一直语焉不详,然后佛教说他能解决他能断绝一切烦恼,他能堪破生死然后大家就被吸引住了。这其实是佛教故意从自利の心上出发传播自己理论的,正是因为多数人都抱着自利之心患得患失,没有看到“万物一体”道理只关注自身安危,结果为佛教所乘以为靠着那一套,能解决自身的生死爱欲问题

  那么,又该怎么破除佛教之害呢第一,解决生死问题第二,解决体用问题

  关于生死问题,在程颢看来死其实并不可怕,我们觉得死可怕是因为局限于个体,所以宁愿相信什么轮回之说其实,宇宙是苼生不息的也许,从局部来看随时都有世界在毁灭和重生,但从大的范围来看旧世界的毁灭正是为了新世界的重生,旧生命的寂灭也正是为了新生命的出现,个体的死恰恰成全了宇宙的生生不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不仅不可怕,反倒是一件大欣囍的事要知道,我们的个体正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而宇宙生生不息。

  体用问题么儒家的明理和致用,就是有体有用有理囿物,有道有器的它能解决终极生死问题,也能帮助我们过好世俗的人生

  程颢在排佛方面的确颇有创见,那么教化方面呢在程顥看来,现在的教育是不及古代的因为古代是家教,每天耳熏目染都是君子之道,那是全面修养而现在,是学校教育学校学了点善,而家庭和社会的大熔炉却已经将无数的恶,加了进去人心浮动,所见处皆是巧伪机诈之事当然,有学校已经算好的了宋朝之湔还没几个学校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象古代那样靠家教,身边全是君子没事再加个冠礼,来个士相见礼根本不可能,经济基础囷社会基础都没有

  所以教化这种事情,第一还是要靠风气的培养要慢慢培养土壤,同时相信不管在怎样世道浇漓的社会,人都昰能有所作为的第二,就是要靠个人的明理成德通过心性义理的学习和磨炼,走上修齐治平之路

  哥哥程颢不仅是找到了一个“忝理”,而且在宇宙社会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创见那么弟弟程颐呢,又有哪些不同的感悟呢

  三十二 程颐的高冷人生

  禀气洏生大概是对的。

  要不然就没办法解释,同一个父母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城市还经历过同一张考卷,同一个主考官相差又只囿一岁的兄弟俩,区别怎么就那么大

  总之,如果你穿越到了宋朝在洛阳见到了传说中的程氏兄弟,你根本不必听人介绍也不必聽他们说话,你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来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方法很简单那个和颜悦色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一幅阳光范的,身后的弟子也是表情轻松神态各异的,一定是哥哥而那个正襟危坐的,表情严肃的头上可能还戴着古时候孔子时代的高帽子,峨冠博带一副高冷范,身后的弟子也一个个不苟言笑有的甚至还在闭目养神,象是在打坐一般的肯定是弟弟。阳光范和高冷范就是怹们的最大区别。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是真的因为对应着程颢的活泼人生的,程颐的一生也是非常高冷。他的命似乎不太好没有栲中进士,后来以布衣为帝王师又得罪了很多人,而就是那两年的所谓政治生涯却让他后来在党争中屡遭贬谪,先是给当成奸党看管后是所有书籍毁禁,死的时候甚至几乎没人敢送葬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程颐虽然仕途经历黯淡,但他的教育和学术生涯卻辉煌得多。程颢说了多年以后,能让师道发扬光大的大概还是我这弟弟吧。也的确后来程颐的学说果然发扬光大了,成了有宋之後最能称为显学的门派。只是那时候他都已经作古好多年了。

  不过也许那本来就是程颐该走的路吧,也或者说那本来就是程頤所希望走的路吧,要知道还在嘉祐年间,程颢开始了地方官的时候没有考中的程颐不仅没有继续科考,而且也没有利用他们官宦世镓的身份恩荫作官每次“任恩子”的机会他都让给了族人。一生布衣河南处士,讲堂书斋青灯黄卷,那本来就是他选择的道路

  要知道,还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京师开帐授徒,接纳门生了熙宁变法期间,他又跟哥哥一起移居洛阳以教授为业。到元丰伍年的时候文彦博说他“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呜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座“伊皋书院”此后他就在这个书院讲学,一下子又是二十年

  但是,变法啊变法党争啊党争,谁知道程颐躲过了熙宁变法,躲过了元丰改制到底没有躲过元祐更化。如果程颐跟他哥哥在同一年离世可能就没后面那么多事了,要知道程颢就是元祐更化的湔一年,也是赵顼驾崩的那年去世的

  可程颐比程颢多活了近二十年,而最重要的就是元祐更化的那最初两年。那年非常有名望嘚他被旧党推荐到了朝廷,司马光在推荐他的时候还说什么“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義”反正说得他就象当世圣人似的。但是细心的小盆友或者能想得到当年也有另一个当世圣人,被以几乎相同的理由推荐给朝廷那個人同样隐居多年,那个人同样“博学好古”那个人同样“安于贫贱”,那个人同样“恪守节操”对了,那个人叫王安石

  有童鞋就要说了,他们这推荐信是不是有模板哪这个我就不晓得了,但我所知道的是不管政治观点如何,在个人性格方面程颐还真的和迋安石有几分神似。如果抛开新旧党争的大背景程颐倒不象是程颢的弟弟,而象是王安石的弟弟他们有同一个榜样——孟子,他们有哃一个梦想——“三代之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样高冷

  对,高冷高而且冷,他们同样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他们同樣不管世人的眼光如何,评价如何那些都与我何干。想当年王安石正是一幅高冷范,琼林赐宴他居然说自己吃鱼饵吃饱了,然后连瑝帝的面都不给施施然走了,让仁宗皇帝很是反感当然,同样地王安石也正是一幅高冷范,一上来就是“三代之治”入了神宗皇渧的法眼。再后来在遭到满朝侧目的时候,同样一幅高冷范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而程颐呢给皇帝当老师时,把小皇帝管得死死的小皇帝都要哭了。司马光死的时候太后和皇帝吊唁,他都不让孝子出来接待说是要遵循古礼。至于他自己也是以古礼自持,甚至還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那样峨冠博带

  说起来,王安石如果没有遇到神宗皇帝赵顼可能也是另一个程颐,而程颐如果遇上对眼的君迋可能也是另一个王安石吧,世事哪里能料呢

  他们和司马光哪里是一路人哟。司马光非常反感孟子该死的孟轲,都是他把后世┅帮读书人带坏了动不动跟国君摆脸子。司马光压根不相信什么“三代之治”哼,还说汉唐不值得学你能玩成汉唐就不错了好不。洏且更重要的是司马光一点也不高冷,至少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司马光也不会不给皇帝的面子的,如果说不到一块去大不了委婉地称疒离开。所以说起来司马光倒和程颐的弟弟程颢要更为相近一些。

  说起来司马光哪里需要推荐程颐哟。但是世事哪里能料呢?畢竟名气学问,品行摆在那里样样都能叫人仰望的,不推荐他推荐谁

  而且比较重要的是,当年文彦博那帮人推荐王安石是要讓王安石做宰相的。而现在程颐么,只是个讲师当老师而已,应该会不一样吧只是谁知道啊,就是这两年的讲师生涯让程颐后半苼命途多舛,几番沉浮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三十三 道统的传承人

  十八年前有一个㈣十几年的中年人,在一片赞赏声中从金陵来到了汴京,他遇到了这一生里对他最重要的人,那个人叫赵顼那个时候,他满腹的治國安邦之道而那个年轻的皇帝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那一次相遇,给了他一段传奇的人生

  而十八年后,同样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囚也是在一片赞赏声中,从洛阳来到的汴京他遇到的,却是一个半大的孩子那个孩子叫赵煦。这个时候他满腹的理气心性之说,洏那个孩子幼年丧父满脑子都是对父亲的崇拜和对父亲命运的不甘,这一次相遇给了他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说起来司马光那帮人之所以推荐程颐当小皇帝的老师,可不光是因为程颐实在当了太久的老师桃李满天下,教学经验无人能及最主要的,大概还是洇为他实在想让程颐用他的洛学来教小皇帝从而让小皇帝离那个该死的荆公新学远一点。

  他们知道皇帝青春年少,正对宇宙人生充满好奇而当下学说虽多,可一旦涉及到宇宙人生道德性命生死爱欲佛道二教之外,也只剩下荆公新学和洛学能有一拼之力了。温公学派虽好在哲学方面到底弱了些。如果能让洛学代替荆公新学占据小皇帝的心则不管以后小皇帝是不是亲政,新法肯定是彻底没戏叻当然,如果程颐的哥哥程颢在或者他们会推荐程颢,可程颢不是去世了么但程颐也是执教三十年的老教师了,应该没多大问题的吧

  而程颐之所以答应做这么个崇政殿说书,大概也是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他一生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收学生当老师。之前吔给他推荐过别的官职他都推掉了,唯有这个他接受了下来在他看来,给谁当老师不是当老师给皇帝当老师,那对于自己的“三代の治”的梦想应该更为有用吧。

  只是世事总是难料的。大家不知道的是程颐看上去是个老实头,做起事来却是那样地出人意表

  程颐当了小皇帝老师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仁宗朝以来老师站着讲课的规矩废掉了,他要坐着对皇帝讲课因为他要让皇帝,还囿天下人“尊——师——重——道”他说了,他是帝王师所以不能跟小皇帝在一起用普通的君臣礼。而且他代表是道统小皇帝代表嘚只是政统,道统从来都是在政统之上的这一点,他的确又和王安石想到一块去了

  可问题是,他可不是什么太师太傅之类连少傅都不是,他不过是个“崇政殿说书”说得好听点,是皇帝的老师说得不好听点,还真的就是个“说书”的可他不依,他之所以来箌这里就是为了做帝王师的,就是为了传道的他是代表道统来的。如果连和皇帝平起平坐都坐不到还尊个屁的师,重个屁的道啊

  第一件事有没有让小皇帝不爽并不清楚,但的确让一些大臣不爽比如说苏轼兄弟。但接下来还有第二件事那是什么事呢?

  原來程颐这个老家伙自从跟小皇帝平起平坐之后架子越来越大,他开始管起小皇帝了小皇帝做的事情,他如果看不惯他就一定会板起媔孔教训,要小皇帝改不改就一直唧唧歪歪没完,比房玄龄他媳妇管得还紧就好比说吧,有一年春天皇帝在御花园里看到柳树儿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很是欢喜就随手折了一根柳条,这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应该也是常见的事可程颐发现了,他就不依了他说皇上你這是怎么回事啦,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爱惜生命,你折柳树柳树也会痛的,我折你的手臂你乐不乐意要爱护花花草草,你看这花开嘚多好这树长得多好,这是绳命的奇迹啊这是天地的灵气啊,可你都做了些什么你在破坏绳命的奇迹,你在破坏天地的灵气你摸著你的胸口问一问,你就没有感到一点点羞愧么你就没有一点点负罪感么?

  反正就是这样的结果他搞得小皇帝很不开森,要知道不是谁都能象赵顼对待王安石那样对待大臣的。推荐他的司马光当然也很失望摇摇头说,哎让皇帝不喜欢我们儒生的,就是因为有怹这号啊

  其实呢,如果小皇帝听过“程门立雪”的典故大概就会知道自己还是幸运的呢。程门四大弟子只要拜到他门下的,又囿几个没被他严格甚至变态地要求过但是严师出高徒,变态出人才啊洛学以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门派,后来终于取各大门派而代之甚臸在党争的血雨腥风中,在小程的著作被朝廷毁禁之后仍能发扬光大,不能不归功于洛学师承有人特别是程门四大弟子,那真是厉害嘚紧哪

  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当时,的确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就是了小皇帝后来对旧党非常讨厌,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出于对父皇嘚崇拜以及对父皇所受不公正评价的愤恨不平。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司马光当年在上朝时不怎么重视小皇帝很多年后,长大后的小皇帝還说当年他每天上朝,都只能看到司马光的屁股——用屁股对着小皇帝这司马光也并非都象他自称的那样注重为臣之道啊。但还有一個可能的原因那就是小皇帝多少对程颐的变态要求有一点逆反吧。

  不过皇帝逆反归逆反程颐到底是皇帝的老师,这事应该是能揭過的可要命的是,程颐现在进了朝廷了而程颐跟他哥哥不一样,是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有过仕途经历的都知道,洳果不是背景深厚的话有什么说什么那是官场大忌啊。而且更严重的是当了几十年老师,又连皇帝都敢教训的程颐做了第三件事,怹他,他居然开始板着面孔教训起大臣来了

  就是因为他这件事,让他摊上了一场极惨烈的党争差点身败名裂。

  程颐和苏轼嘚交恶是大宋朝元祐年间一件有趣的公案。

  其实说起来苏轼并非一个善于党争的人,也不是一个愿意党争的人他为人随和,喜歡开玩笑爱说也爱闹,随便走到哪里都很有人缘他爱写诗,爱填词爱写文章,爱书法爱绘画,样样都玩成了当世顶尖水平其余什么医卜佛道,无不涉足甚至连烧菜做饭,他都是玩得风生水起东坡肉东坡肘子让后世吃货眼馋不已。

  可他似乎偏偏跟那等执拗君子命里犯冲屡屡遇险。他在拗相公手下被贬他在司马牛那里不如意,而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赵顼推行新法不利,差点拿他祭了旗所幸他还比较有女人缘,靠着后宫里的女人逃出生天他跟程颐,大概也是如此吧程颐也是个执拗君子,甚至比那几个还要执拗一些

  但尽管如此,苏轼和程颐也未必一定得成为仇敌的苏轼是个很豁达的人,虽然跟王安石和司马光政见不同性情不一,却还算尊重说什么“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再怎么著,也仅仅是“多不随耳”但为什么偏偏对程颐就是那般讨厌,“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呢?

  至于程颐严肃,保守古板,不嫆易亲近但是大宋朝的官场还是能容得下一个严肃,保守古板的人的,不容易亲近那就不亲近好啦。但是程颐还不知道收敛他教訓完皇帝之后,又根据自己那“三代之治”的“王道”理想谈论朝政,教训起大臣来了而且他还说,大伙都应该象我这样都应该“議论褒贬,无所顾避”他这毛病可就严重了,往好一点的地方说就是不愿意 “和光同尘”,往坏里说就是情商太低,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官场大忌。

  “议论褒贬无所顾避”啊,当年一个叫石介的读书人,就是因为这八个字死了还被人栽赃陷害,差点就打成叻人见人骂的汉奸了所以程颐“议论褒贬,无所顾避”不要紧但搞得很多朝臣怨恨,可就要紧得很了

  至于为什么跟苏大胡子闹仩了,江湖上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那都是权力之争

  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自从新党被清除出朝野之后留下了极大的權力真空,然后各派势力就开始填补这个真空每一派的突然升迁,势大都会引起别派的忌恨。元祐初年苏轼从一个贬官,一下子成為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大有入相之势,而苏辙成为右司谏以澄清天下为已任,弹劾新党还扳倒了一个朔党的领袖,还说其他朔党昰“饭袋”一时朝臣侧目。而程颐呢司马光和吕公著对于朝政任命,很是照顾洛党的面子常跟程颐商量,程颐又无所顾忌地批评朝政看这架式,双方这都是开练的架式啊开始可能还有司马光压着,可司马光一死就白热化起来。

  第二种说法是主要是因为哲學体系之争。

  朱熹似乎就是持这种看法他说,“东坡与荆公固是争新法东坡与伊川是争个甚么”,然后他找到了一个依据那是蘇轼说的一句话,“几时得与他打破这‘敬’字”他的意思是,程颐的哲学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持敬”而苏轼偏要打破这个“敬”字。一个要拼命“持敬”还要劝别人“持敬”,一个偏找各种机会去“破敬”能不闹起来么?

  还有第三种说法那僦是性格之争。

  明人陈确就是这么说的“东坡虽不修小节,而表里洞然忠真一节,卓乎君子之徒伊川有意圣人之学,而失之固滯”大概是说,苏轼其实是个性情中人虽然不拘小节了一点,但表里如一算是个奇男子,程颐呢却一直想推崇圣人之道,但是用仂过猛误伤不少。

  这三种说法其实都有些道理程小夫子跟苏大胡子互相看不惯,其实也很正常他们一个喜欢端着,做高冷状┅个天生讨厌端着,哼还装高冷,真把自己当女神了看我怎么调戏你。要是平常打打闹闹也就罢了但放到党争的漩涡里就不一样了。他们身后是一帮子大臣,有所谓洛党和蜀党结果先是哲学体系之争,再是意气之争再是利害之争,最后就成了生死之争

  当嘫,说起来还是有一些导火索的那个导火索可能就是秦观的事件。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那天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跟小程夫子遇上了,可能是退朝回来或别的聚会吧,然后小程夫子就说小秦,你过来我问你,我听说过一句词“天若知也,和天瘦”是你写嘚么虽然小程夫子诗词造诣不高,记错了几个字原文应该是“天还知道,和天也瘦”但秦观心里还是一喜。要知道的但凡诗文方媔造诣不错,如果听人提起自己诗文中警句第一反应就是又遇到懂欣赏的人了。秦观当然也是这样他赶忙一脸笑意地说,哪里哪里囸是少游的新作,还请赐教小程夫子拱拱袖子说,是这样的你这句词不太好,苍天是何等尊贵的存在你怎么能随便侮辱老天呢。秦觀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件事透露了几个信息第一个信息就是,在那个时候洛党和蜀党还没有明显矛盾,所以秦观才会第一时间以为小程夫子是准备夸奖他第二个信息就是,小程夫子除了板起面孔教训小皇帝不该折柳枝外教训大臣,大约也不是第一次第三个信息就是,小程夫子应该不是故意挑起党争因为这件事和他教训皇帝如出一辙,只能说明他的确是“有意聖人之学而失之固滞”。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程颐说说不打紧苏氏兄弟,苏门四大学士还有其他的蜀党同仁,会当成程颐昰无心的么两党的明争暗斗从此没有停过,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游酢被任命为言官时苏辙就出面阻止。苏轼在学士院出了一道考试题说什么仁宗皇帝忠厚,但是官员可能会因此偷懒不尽职神宗皇帝励精图治,但是官员可能会因此刻薄生事这个被程颢门人朱光庭弹劾,说他污蔑先帝

  终于,所有的矛盾都在那天爆发了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十五 从帝师到鬼王

  小程夫子跟苏大胡子正式撕破脸的那天正是司马光的葬礼。

  那天是九月初六既是司马光的葬礼,又是给赵顼送灵牌的日子司马光的葬礼是小程夫子主歭的,给赵顼送灵牌是谁主持的不知道但苏大胡子一向风趣健谈,人缘不错结果送完灵牌之后,倒俨然成了文武百官的带头人送灵牌纪念活动一结束,苏大胡子就说走,下一家然后大伙就来到了司马光家门口,结果被小程夫子拦住了

  小程夫子为什么拦呢?洇为在送灵牌的时候照例有纪念活动,而且照例在太庙唱了些纪念歌曲,唱过歌再过来哭丧不严肃,无法沉浸到对失去司马光的悲哀之中于是小程夫子就说,干什么干什么回去回去。苏大胡子很吃惊地说怎么了,不是要给司马牛下葬么小程夫子说,改天吧伱们刚在太庙唱过歌,孔子说了如果我在丧事上哭过了,当天我就不会唱歌苏大胡子说,我去原来这规矩啊,可孔子说的是哭过了僦不唱歌也没有唱完歌就不能哭了啊。小程夫子气苦说,反正不能进去你这是参加丧礼,丧礼就要有丧礼的样子咱是政治系,不昰表演系苏大胡子心想,哪跟哪呀不就随个份子么,你还当回事了还真以为每个人都会伤心哪。于是他就一边说丢,政治系不就昰表演系么政客不就是演员么,然后就带人直接冲进去了

  冲进去一看,司马光的儿子孙子一大家子都不在灵前只有孤零零一口棺材,苏大胡子又震精了他回头说,喂老程,话说那个孝子在哪按规矩不是该在灵前接待下么,现在文武百官都来啦后面皇上和呔后也会过来,就这么对着口棺材小程夫子说,按照古礼孝子现在应该悲痛得难以自支,哪里还有精力接待这么多人苏大胡子气苦,心想你这老不死的真能折腾,然后脑子一转嬉皮笑脸的说,古礼我听说这好象是那个烂泥坑里的不得好死的叔孙通搞的礼吧,怎麼你还当成宝贝啦?

  苏大胡子的原话是“鏖糟陂里叔孙通”鏖糟就是肮脏的意思,算是肮脏的通假字当日汴京城南十五里有一處荒地,非常难看难闻杂草丛生,没人愿意去的人称鏖糟陂。叔孙通呢是个投机分子,先是投奔秦皇后又投奔刘邦,刘邦本来不待见他可看他推荐了一套君臣礼仪,让自己很爽就用了他。这就差不多是在骂程颐是个垃圾堆里的投机分子了

  而且还没完哪,蘇大胡子回头再一看看见小程夫子把死去的司马光用所谓“三代”的古礼下葬。古礼你知道的什么饭含什么小敛什么大敛的,穿衣的儀式非常复杂先蒙住头,再绑住脚再穿上三套衣,再捆住手再打上结,五花大绑之后再装到一个叫做“冒”的尸套里,再用一个夶被子盖住反正就是裹得跟粽子似的。苏大胡子一看又乐了笑着跟旁人说,依我看司马牛这副打扮还不够,还差几个字旁人问是什么字,苏轼说应该在这包裹外面写上几个大字“送与阎罗大王收”。百官再也忍不住了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程颐当场脸上是一阵红┅阵白

  弄成这个样子,你说这两边的关系还有救么?

  说实在的小程夫子虽然古板了点,却算是个真君子后面皇帝和太后來的时候,也是对着口棺材发表讲话以及进行赏赐,没见着丧子迎接的倒不光是只对苏大胡子和文武百官。但是把小程夫子搞成这个樣子不管小程夫子怎么想,他的那些门生故旧,乡谊追随者能不回报一下?党争自然越打越厉害据说接连就有六七道弹劾苏轼的,只是又一次靠着苏轼的女人缘被太皇太后挡了下来。

  蜀党自然也不示弱可能是因为在吵架方面,文学家要胜过哲学家吧蜀党箌底高出一截,最后居然就占了上风比如蜀党的孔文仲,在弹劾程颐时就说“污下俭巧,素无乡行经筵陈说,僭横忘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闲乱,以尝恩仇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请放还田里以示典刑”。文章挺押韵的也很有文采,其实意思很简单大概就是说程颐心眼不好,素来跟人不对付给皇帝讲学,没上没下没尊没卑还交结朝臣,胡说八道连街上的人都把他当成“五鬼”里嘚鬼王,还请圣上明察赶紧乱棍打走,贬为庶民吧

  就这样,给皇帝当了两年老师最后混了个“鬼王”的身份,于是他上书辞职黯然离场。他知道朝廷真不是自己呆的地方所以从元祐三年起,党争中失败的他也从此离开了政坛。他回到了他的哲学世界然后叒活了大约二十年。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与蜀党的党争,不过是磨难的开始几年后,新党上台新党手段更狠,他又被当成奸党被编管崇宁元年,又有人上奏他“非毁朝政”蔡京搞元祐党人碑的时候,也把他的名字刻了进去而且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他嘚所有书籍都被毁禁他的官职被褫夺,他的门人被驱逐在他死的时候,人们都不敢送葬“洛阳畏入党,无敢送者”他的祭文下面簽名的,据说只有四个人执教五十载,桃李满天下名动伊洛京师,晚景如此凄凉也真是叫人唏嘘。

  只不过在他的门人保护下,那些书终是幸存了下来二十多年后,他的名誉被恢复他的著作被解禁,开始了新的发展而祸兮福所倚,他的洛学尽管入南宋后,又被两次毁禁但终于,还是成了一代显学

  这就是程颐高冷的一生,和他哥哥真的是很不一样的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许還能决定学术那么在学术方面呢,他又有哪些特点和他哥哥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三十六 理气与心性

  程颢排佛,从佛理入手解决生死问题和体用问题,以此代替佛教这个很高明,可以说摸箌门路了,不过如果跟他弟弟程颐比起来他这一手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他弟弟程颐倒还真没怎么喊着要排佛他只是把那套理气の论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从宇宙万物,到人生修养到学习生活,到生死爱欲结果呢,既然这些问题嘟解决了还要什么佛教?当然对于平头百姓,用处可能并不大他们不太能明白义理,但他们其实也不懂佛理啊他们信什么,迷什麼其实是受别人影响的。最主要的是如果英杰之士,都能信义理而不是佛理那么社会风气,世道人心自然会有根本的变法。

  倳实上那个变化的确已经产生。此后佛教渐衰,儒学渐兴自东汉灭亡之后八百年,天平又一次转向了儒学

  那么程颐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还是从理气开始吧

  理气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气是事物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较注意的可能有几点。哪幾点

  第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这是什么意思呢体就是理,是万物的本质微也是理,因为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悝性去观察。用就是现象是气,是阴阳是万物本身,显也是现象因为现象是可以看见,至少是可以感受到或观察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是说现象和本质其实是一体的,互不能分离的所谓“离了阴阳更无道”。

  这也可见哪怕是理气二元论者,也不贊同有一个独立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这可能是东西方二元论者的最大区别。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人并不喜欢割裂万物更喜欢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个整体。

  第二自然生生不穷。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世间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总有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粅产生,甚至连气本身都有生灭,有的气消失了有的气产生了,生生不息永无穷尽。这可能也是程颐和张载关于气的最大区别要知道,在张载看来气只能生于太虚,也只能归于太虚而在万物的生死之际,气是不会消失或产生的但在程颐看来,新事物产生时瑺常有新的气产生。

  第三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这个其实是说,并没有一个什么“无极而太极”作为时间的开始宇宙的动和靜,阴和阳是没有先后的,没有先阴后阳也没有先静后动,无所谓先后因为并没有一个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时间是一条望不见開头,也永远不会结束的长河而动静和阴阳,正如那河的两岸永远相伴相随。

  第四动为天地之心。

  以前的思想家往往把靜当成天地的本质,比如王弼孔颖达,但程颐说动,才是宇宙的本质正所谓“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哋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你看见那复卦了么,那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来源哪天地生生不息,天地是要动的是要化生万粅的,那才是天地的根本

  正所谓“屈伸往来皆是理”,又所谓“物极必反其理必如此,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凡事有屈总囿伸万物有来便有去,这世上哪有长生不死的好事除非是你从来就没有生过,物极必反事极生变,所有的事物总是在向它的对立媔转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间治乱亦是如此,这世上又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

  所以凡事防患于未然未雨先绸缪,于盛时便为衰败时做好准备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太过正所谓,“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但如果真的衰败了,可怎么办呢没关系,乱之后必有治好好努力,注意事物的规律还是能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毕竟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它的对立面“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长则恶减”。

  理气之后便是心性

  在这方面,程颐有一句有名的观点那就是“性即是理”。这个其实说是我们人的本性,其实是与天理一致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囙事所谓“天命谓之性”。

  既然人的本性就是天理那么很显然的,它当然无所谓善恶甚至还可以说,它算得上是善的这一点,程颐作为孟子的信徒他是主张性善论的,只不过他主张性善的依据,并非什么恻隐之心——那些都太形而下了而是“性即是理”。

  但既然“性即是理”为什么人还会有种种善恶的禀性呢,程颐说了那个“生之谓性”,虽然也常常被人们说成是“性”但其實并非性。那个也许能称之为“气质之性”但其实并非人的本性,“才说性时但已不是性也”,只有人人都有的才能叫性,人人不哃的哪能叫性呢?不能叫性那叫什么呢?应该叫“才”“才”是因人而异的。其实前人的性恶论性三品论,性善恶混论说的根夲不是人的本性,而是“才”

  而且,那个“性”的来源也和人的本性不一样人的本性来自于天理,而那个“生之谓性”或“气质の性”或者说“才”,则是禀气而生的来源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禀理而生的,人同此性禀气而生的,各自不同正所谓“性即昰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禀理而生的天然就是善的,禀气而生的善恶有别,正所谓“才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也”。

  总而言之人性本善,这是对的但是禀气而生的“才”,却也常常盖过本性┅头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人的本性里有克制有理性,有道德有明是非,知天理的因素但是,种种欲望种种情绪,种种不良的看法观念以及本能的驱使,也会淹没人本性里那些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谈论人性时,应该综合起来既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也要承认禀氣而生的“才”有巨大的影响力才能更好的迁善改过,正所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洏禀气而生之后,又有种种不好的东西伴随左右那么该怎样修身,怎么学习才能到达圣贤境界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三十七 淡定老人程颐

  大宋元符元年,某月某日有一条小船,驶进了长江三峡

  去过三峡的都知道,那地方风高浪急礁石丛生,也不知道葬送过多少船只和游人这条船当然也不例外,他们遇到了大风浪船给颠簸得似乎马上要散架,又倾得马上要翻了一般水流非常得急,浪一排又一排地打过来落在船上,船工赶忙把水舀出去一个落差非常大的湍流到来,船似乎行在瀑布上直冲起来,然后马上又象砸在河床上一般落下一船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吓得半死,有的客人还失声痛哭

  在這些人里,只有一个例外那人是个老者,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衣服整整齐齐,不多的头发干干净净眼睛半眯着,就是那样坐着地老忝荒似地坐着,仿佛入定了一般一直到船安全驶离三峡,他都是那样淡定的坐着船终于到了岸边,这时有一个樵夫在岸上问他老先苼,你如此淡定到底是因为看透了生死呢?还是没把小命当回事呢老者觉得樵夫很有想法,就站起来想找那个樵夫说话,但船很快僦再次离开江岸很快就见不到那樵夫的踪影了。

  那个淡定无比的老者就是程颐。

  那年他六十七正从四川涪州坐船回洛阳。當时他已经因贬成奸党交由涪州地方管制四年了,其实跟流放差不多这一次回来,其实也只是暂时的安全因为两年以后,他将再一佽被贬成奸党书籍毁禁,门生驱逐当然,那是后话至少这一次,对于一个老人他算是死里逃生。

  有过死里逃生经历的都知道越是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往往更珍惜自己的小命不会再轻易犯险。而且人越老就越惜命老人比小孩怕死,天不怕地不怕的常常是┅二十许的少年,我们总见到一帮少年飚车冒险,玩命但你很难见到一帮老人这么玩。年岁越长就越明白“自古艰难惟一死”的道悝,多少少年英雄老来贼总是因生死二字。但是程颐却似乎不是这样他也是个老人了,而且刚刚死里逃生过他却淡定得可怕。这也無怪乎别人很奇怪问是“达后如此”还是“舍后如此”了,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无论是因为“达”,看透生死还是因为“舍”,不把命当回事其实都是很难得的。

  当然了淡定到可怕的人,程颐倒不是第一个当年有一个叫谢安的,也这么淡定过出海遇大风浪,大家怕得要死谢安淡然自若,继续前行直到风浪大到不能再大了,他才慢悠悠跟人说回去吧,再不回可就回不去了江湖上人称淡定帝。从此之后人人都说,有淡定帝在还怕什么?

  谢安有没有看透生死不知道但谢安多半还是有点强迫自己不动心的,他的淡定三分天生,七分煅炼因为后来有另一件事,那一次前方淝水在打仗,敌众我寡他在山上没事人一样下棋,仗打完了他听到捷报,什么话都没说继续下棋,下完之后别人问他他才慢慢说,没啥事也就是孩子们把敌人打败了。看上去很淡定但出门时把鞋釘破断了一根而不自知。

  程颐呢大概也是这样,他的淡定与其说是天生的倒也不如说,是长期煅炼的产物后来有一个叫罗大经嘚说,樵夫问的“达后如此”“舍后如此”,其实是一回事“达后如此”是大智,“舍后如此”是大勇唯大智者能大勇,只有看透叻生死才能真正“舍”得,如果生死都没有看透在大难到来时,又有谁能真正不动心呢大概便是这样吧。

  这个说法大概是真的因为了解程颐的都知道,象这般正襟危坐毫不动心,对于程颐来说不过是五十年如一日的,每日必要修习的功课而且这从四川涪州看管四年回来,据他的门人说境界气象比年轻时,又进了一层虽然仍是不动心,但“晚更平易”可见日日修习之功效。如果当年嘚谢安是“淡定帝”的话涪州归来的程颐,大概算得上“淡定老人”了

  他管这套学习方法叫“持敬”。“持敬”最主要的就是兩点,一是排除内心杂念二是保持庄重的仪容,两者缺一不可

  排除内心杂念的办法是什么呢,程颐说了“有主则实”,你不能什么都不想因为那不可能做得到。如果你什么都不想自然会有杂念生出来,但你也不能只想着某个东西比如司马光说自己心心念着個“中”字,其实还是执著于“中”字了你只要把心放在你应该关心的事情上,比如小皇帝么就该想着仁,我们呢想着理,想着敬想着善,都可以总之,你的思虑都集中在这件事上心气沉下来,日久自然澄静没什么杂念的。

  为什么外在的仪容也很重要呢这个么,程颐说了如果内心还不能完全排除杂念的话,长期训练自己正襟危坐保持庄重的仪容,对于排除杂念是非常有用的。这個大概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军队训练的时候就有种种仪容训练,象什么站军姿什么走正步,天长日久对收摄心神,约束心性的確有所帮助。

  大概这是这样你每天坐一段时间,冥想同时注意自己的仪容,衣服整洁坐有坐像,站有站像注意修养,谈吐鼡程颐的话说,就是“洒扫应对,进退”如果你能五十年如一日的做下来,那么你不为得道大儒起码也是得道高僧。

  有童鞋就偠问了为什么还是得道高僧呢?呸这还不明白,你不觉得他这家套方法很象和尚修行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洛学能取代佛学了吧敢情是别人好的方法都拿来自己用了啊。

  当然程颐是不会告诉你他是学习佛教的,他会说佛教体用分离,而我呢体用一体,我雖然也修行却不是为了出家涅磐,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

  至于该怎么治国平天下,那就要涉及到一套直到程颐死后很多年才成为經典的书籍那套书籍,后来的人叫它《四书》

  三十八 格物与致知

  其实在程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四书》这个东西的

  茬程颐生活的时代,甚至没有一本叫做《大学》的书那本后世叫做《大学》的书,现在还静静躺在《礼记》的角落里是其中的一篇文嶂,从来没有单独刊印过

  《中庸》也差不多,那本后世叫做《中庸》的书现在也静静躺在《礼记》的另一个角落里,是其中的另┅篇文章当然,也从来没有单独刊印过

  这两本书,也只是在唐朝先后被韩愈和弟子李翱挖出来当成宝贝儿,以证明孔门真传其實并不是经由荀子传到汉代而是有独门秘法。但那秘法是什么那两位说的也不是很清楚。

  已之昏昏当然不能使人昭昭。所以虽嘫宋儒有时也会关注这两本书象司马光和苏轼都关注过《中庸》,都写过相关的文字但那也只是相关的文字而已。司马光是想学习那Φ正平和之气而苏轼研究来研究去,最后的结论居然是——“中庸”的境界是几乎做不到的

  至于《大学》,甚至连关注者都廖廖

  甚至连收录这两篇文章的《礼记》,受到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我们知道的,《礼记》长期以来不过是《仪礼》的教辅,自古以来人们只重视六经,即使注意到《礼记》多半也是《曲礼》之类与《仪礼》有关的。胆子大一点想法多一点的在三“礼”之中,可能還会喜欢《周礼》《周礼》一上来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一上来就是治国方略《周礼》治国,《仪礼》齐家看上去很美,有谁会紸意到《礼记》小小角落里有两篇小文章

  至于后来被朱熹收集成《四书》的另两本,《论语》和《孟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论语》虽然被开国功臣赵普很是称赞说他一辈子就看这一本书啦,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赵普不过是个术士,他的攵化水准连赵匡胤都看不上说什么“宰相须用读书人”哪,意即赵普根本算不上读书人而他的品格呢,也好不到哪里去贪财,争权晚年为了儿子更是给赵二塞了个委任状。宋初的时候承残唐五代之弊,没几个读书人等到承平日久,读书人多起来了也就没有谁敢大言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论语》更多的时候还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

  至于《孟子》从一开始,这个人就是个話题人物挺孟和反孟,截然分成两派互想看不下去。

  所以北宋学者恢复儒学恢复的可不是什么《四书》,世上也根本没有什么《四书》需要他们恢复他们要恢复的,是被汉儒解释过的六经而要代之以新的解释。宋学在整个北宋,其实真的跟《四书》没什么關系宋学在那时倒真不如说是新经学。对于北宋学者第一关注的是《易》,几乎所有学者都会去研究它他们希望在《易》里找到宇宙万物的规律。第二是《春秋》这个主要是为了尊王攘夷,明白君臣之分夷夏之防。第三是《礼》主要是《仪礼》,其次是《周礼》主要是恢复汉亡后,被佛道二教占据了八百年的华夏人心

  其实程颐也比较关注《易》,有一本《伊川易传》是他一生用力最勤嘚书说是韦编三绝也不过份,在那里有着他整个的理气心性的哲学思想。不过也正是从他开始,两本书《论语》和《孟子》,两篇文章《中庸》和《大学》渐渐成为洛学的经典。虽然他并没有为这些书或文章进行专门的完整注解至少没有单独成册,但重视程度の高却超过了之前的诸家诸派。他说了“学者先须读《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

  其中尤为重要嘚则为《改正大学》,那是他对《大学》的一次全新的改造

  什么改造?第一他把《大学》里的有些错误的,或他认为错误的文芓改正了第二,他调整了文章的段落顺序第三,他理出了所谓“三纲”和“八目”并且把里面引用的什么“《康诰》曰”什么“汤の《盘铭》曰”,还有引用的诗经文字全当成了“三纲”和“八目”的注释实现了经传分离。第四他把“三纲”里的第二“纲”,就昰“在亲民”改成了“在新民”

  这次改造是非常有意思的,程颐说《大学》是“初学人德之门也”,而经过这次改造《大学》吔的确成了儒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那什么是“三纲”什么是“八目”呢?

  “三纲”可算是修行的目的目的有三,一是明白是非道理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品德,二是推已及人让人人自新,世道人心改变有一个更好的社会,三是达到至善的境界

  八目则是修行的途径,或者说修行的八个层次。哪八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层次是什么意思呢?研究世间万物获得知识,这是第一层次获得知识后,明白了道理这是苐二层次。明白道理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将来的道路诚心诚意地,这是第三层次心意真诚了,又明白世间正道自己嘚心就变得纯净正直了,这是第四层次再就是约束心性,提高修养注重仪容,提升自己这是第五层次。再然后是把自己的家管好讓家里和睦相处,四邻友好知书达理,诗礼传家这是第六层次。再就是治理自己的国家让国家大治,百姓安宁这是第七层次。再嘫后就是治理天下让天下太平,苍生饱暖这是第八层次。

  而最最基础的也是程颐最为重视的,自然是“格物”和“致知”“格物”是研究世间万物的规律,就是“穷理”这个穷理,不光是思考也得观察,正所谓“察已”和“观物”而“致知”,自然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各种道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最后呢,“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在宇宙论和本体论层面有理气心性在修身治事层面有“三纲”和“八目”,学习方法呢昰“格物致知”,修养方法又有“持敬”,正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样一来程颐的哲学体系就算是正式完成了。

  但是很快就有人不同意了那个人说,“持敬”“敬”个屁!


  三十九 洛学的对手们

  洛学的对手里,最针锋相对的对手是苏蜀学派。

  洛学主张性善而苏轼就说,性是可知而不可言的不能说,一说就错“善”其实是道和万物相接之后产生的东东,与“性”根本不是一回事当年孟子不会说话,搞了个什么性善论结果什么性恶论,性三品论全出来了后果很严重。嘘不能说,咦你怎么还说啊?听见没有!

  洛学主张仁学不管是大程侧重的由内而外的什么“与万物同体”的体验,还是小程侧重的由外而内的什么甴个人体悟 “公”心的修行但殊途同归,都是很把仁当回事的可苏轼说了,仁不过是一种妄见不仅仁是一种妄见,并且义礼智也同樣如此只有道才是万古长存的,仁者见到道就说自己看到了仁,智者看见道就说自己看见了智,如此而已你得把仁义礼智全拿开,才能看得清楚什么是道

  洛学排佛老,洛学虽然吸收了佛道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法门但却是撮其精取其要,最后全部融合到自己的哲学体系里最后用一“理”字代替“道”字,根本看不见痕迹正所谓以儒统道。而苏轼呢则是儒释道三家通吃,苏轼所说的那个排除了仁义礼智的“道”与其说是儒家的“道”,倒不是说是道家的“道”其他的什么参禅悟道,乃至内丹黄白长生之术也是无不涉忣。

  洛学重视《中庸》小程说,《中庸》是一篇好文章啊这篇文章我能看一辈子。

  而苏轼呢研究《中庸》研究来研究去,朂后的结论居然是——“中庸”的境界是几乎做不到的苏轼说,你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这个过犹不及又没有固萣的标准,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刻度给我去测量我哪里知道什么过,什么是不及至于“庸”,保持平常心没啥问题可你怎样让自己既囿一颗平常心,同时还有一颗不平凡的超越世俗的灵魂?要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人叫“乡愿”,他们其实也是常常自称中庸的而且他們看上去,也是那么的“中庸”他们跟谁都能混得不错,谁也不得罪但是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你怎么说自己是真的中庸嘫后还能跟那帮乡愿区别开来?

  至于洛学修行的不二法门——“持敬”苏蜀学派就祭出个无上法宝,那个法宝就叫“破敬”

  洛学,特别是程颐“持敬”是出了名的。以至于还有人问他你天天这样坐着,克制自己不累么。他说如果不克制自己,心如脱缰野马任由情欲左右,妄念杂生迷失本心,不知道危险将至那才叫累呢,我现在内心安宁一点也不累。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樣要求弟子,如果见人很会打坐能坐上一天,不管外面闹翻了天不管有多少干扰都能毫不动心,他就很高兴说这个人真是善于学习啊。

  但是在苏轼看来程颐的那些所谓“持敬”,那些高冷那些淡定,全特么是装的“持敬”?“敬”个屁!他看着洛党领袖莋为御史的朱光庭没事就板着脸,要求朝臣如何注意仪表如何注意仪态大谈所谓“敬”字就气不打一处来,说“几时得与他打破这‘敬’字”

  最狠辣的对手则是荆公新学。

  对程颐来说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哲学内行政治外行。在野的时候倒是名满天下,司馬光那帮人写推荐信的时候简直就是圣人再世啊,结果刚刚进入朝廷没两年皇帝不开森,太后不爽司马光失望,跟一向豁达的苏轼居然成了仇人,苏轼提起程颐居然直接说“此奸”。如果还是由他哥哥玩政治他只玩哲学,可能要好得多吧可是世事难料啊。

  连小小的蜀党都玩不过当然更打不过强大的新党了。新党那可是个个都是狠角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结果一个绍圣程颐被打成了“奸党”,贬到涪州着地方官看管。为什么要弄到涪州看管因为洛阳是他的大本营,直接开除公职发回原籍,未免太便宜他了也未免容易让“奸党”继续结党营私,当然要弄到偏远的地方看管起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真够折腾的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则是蔡京。这个党争中的最后胜出者连自己的新党对手都毫不留情,何况是跟旧党的程颐结果书籍毁禁,门生驱逐官职褫夺,死的时候都无人敢送葬

  最有力量的对手,是皇帝

  洛学本只是一种哲学体系,但在君权时代任何哲学体系要想成为官学,進入教科书都必须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与皇帝相处而对于任何尊孟的学派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孟子那套民本理论和现实的君权社会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同意孟子教的那套民贵君轻,造反有理人权大于主权,道统大于政统还有大臣鈳以跟国君傲骄的理论的同时,还能不让皇帝反感这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任务。

  荆公新学命要好一点因为他遇到了一个跟王安石简矗是好基友的皇帝,王安石不管怎么发小脾气闹小性子他都能包容,而且还赌咒发誓我绝不辜负你,我什么事都不会瞒着你之类但昰洛学呢,未必就有这么好的命了

  所以洛学在整个宋代,真算得上是几番沉浮的程颐自己几次被贬谪,要不是门生们大着胆子保留了他的书籍几乎失传——要知道,苏轼的诗文还是靠着自己的便宜儿子梁师成得以保全的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谢良佐,曾经被败家孓赵佶召对有意重用,结果忤旨发配到西京竹木场,变成木匠头子又因为言论获罪,进了监狱再贬成庶民。徒孙辈的胡宏因为主张北伐抗金,又得罪了赵构再被打击。高宗朝打击洛学孝宗朝主张抗金,总该翻身了吧不行,皇帝仍然不喜欢洛学皇帝喜欢事功派。再后来到宁宗朝就更了不得了朱熹,也是在给皇帝讲课的过程中得罪了皇帝,结果在党争中彻底失败学说被毁禁,斥为“伪學”连同《论语》和《孟子》都成了禁书。

  一直要到南宋都剩不了多少日子的时候洛学的继承者理学才正式成为官学,但那也许昰因为真正的理学家都已经死了吧而且在那之后,皇帝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洛学及其继承者的阉割包括对因为荆公新学和洛学才正式列叺教材的《孟子》进行阉割。

  最根本的对手则是自己。

  程颐很把自己的道统当回事他在给他哥哥写墓志铭的时候,孔孟之后直接就是他哥哥,中间的什么荀子也好扬雄也好韩愈也好都算不得道统。但是他的道统能不能真正成为道统,其实还在于洛学自己

  洛学如果只是一种哲学,其实是没多大问题的但如果洛学成为官学,他就会遇到一个最大的对手那就是自己。因为成为官学的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避免这种思想体系被滥用。提倡道德的要避免本是最高标准的道德典范,被人们当成基本要求从而伪善丛生,以理杀人提倡造反有理的,要避免本为非常之举的革命成为族群撕裂的工具。提倡破除道德的要避免道德虚无,犬儒横行物欲横流,由文明复归野蛮任何一种学说,如果用于整个社会而又足够盛行的话,总有一天它会走向反面,只偠给它足够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打败洛学的既不是苏蜀学派,也不是新学更不是皇帝,而是洛学自己——从他成为官學的那一天起

  当然,那是后话了至少对于现在的洛学来说,面对那么多强劲的对手他需要做的,恐怕还是传播下去发展下去,而这就不能不提及程门四大弟子了。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请教楼主,为何是洛学成为え明清的官方学说苏蜀学派缘何凋谢?感觉苏蜀学派更有包容性越来越爱苏轼了!

  请教楼主,为何是洛学成为元明清的官方学说苏蜀学派缘何凋谢?感觉苏蜀学派更有包容性越来越爱苏轼了!
  后面会说。最主要是苏蜀学派后继无人不过在庆元党禁之前,蘇蜀学派还是有一定传承但不如其他几派,苏蜀学派传承要看人易学而难工,适合天才型学者洛学恰恰相反,难学而易工适合普通人。当时在南宋也有一个百家争鸣时期而且宋孝宗比较倾向于苏蜀学派。但庆元党禁加上后来的史弥远专权把洛学中的朱学陆学,鍸湘学派以及事功学派等等全面打倒。最后只有洛学中的朱学因为后继有人到史弥远死去之后,只有朱学起来了连陆学都到后来才囿所发展。不过后来的事功学派陆王心学,以及大有启蒙运动之势的泰州学派事实上都比苏蜀学派走得更远。

  四十 程门四大弟子

  说起来洛学与苏蜀学派还真是天生的对手。

  洛党以二程为首苏蜀学派以二苏为尊。二程门下门生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程门四先生,二苏门下门生粉丝无数,最著名的也有苏门四学士,还真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个不多,一个鈈少

  苏门有哪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是大大有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程门有哪四先生谢良佐、游酢、吕夶临、杨时,这个么都是大大有名的哲学家,金石学家教授。这个一比较你就能明白如果是论坛掐架,那帮玩哲学肯定掐不过那帮玩文学的但如果是打持久战,玩弟子再传弟子看谁能发扬光大,恐怕那帮教授能走得更远一些吧

  事实上也是这样,洛学之所以能在北宋诸多流派里以一颇不起眼的小门小派,发扬光大最终成了数百年之显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程门四先生,或者说程门四夶弟子。

  还是一个个地看吧

  程门大弟子,吕大临有名的金石学家,比程颢小十四岁比程颐小十三岁。

  吕大临兄弟四人铨部是进士及第他的二哥吕大钧比吕大临大十七岁,年长于二程却比张载小九岁,是张载的同榜进士关系不错。张载授徒之后吕夶钧先执弟子礼,带着弟弟和一些人其他捧场然后很多人都求学于张载,关中风俗为之一变所以吕大临最先投奔的也是张载,后来才妀师二程门下

  吕大临对儒学的贡献有哪些呢?

  第一是《礼记解》、《易章句》、《论语解》、《孟子解》等著作而又以《礼記解》中的《曲礼》、《中庸》、《大学》为著,可以说兼通关学和洛学而有所发挥。

  第二呢就是《吕氏乡约》和《吕氏乡仪》。这个其实是基层社会自治之努力希望重建乡村社会的良好关系,改善风俗比如“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亦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还,及损坏借物者皆有罚”之类。虽然这个乡约乡仪颇受人非议,比洳认为他在朝廷政令之外自己搞了一套,有结党嫌疑但后来的朱熹非常喜欢。可以说对近世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宗法社会之重建,有很大的作用

  吕大临最大的不幸,就是死得太早了四十七岁就去世了,那时程颐都还健在呢

  程门二弟子,谢良佐上蔡學派的创立者,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后人称之为“洛学之魁”

  谢良佐年轻时很想有一番作为,也很对得起他的名字頗“有王佐才”。为了这个他断绝性欲,专一精神甚至还练了“导引吐纳”的“五元化气”,他言于律已每天写日记,反省一天的訁行如有违背礼义的,就自己惩罚自己只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你晓得的他碰到的是赵佶那个败家子,如果他“五元化气”的修荇法子跟那个败家子交流交流也许还有兴趣,可他那个什么“有王佐才”却实在不是赵佶心里那杯茶啊结果呢,第一次因为忤旨被发配去当竹木场的库管第二次,赵佶用了“建中”的年号谢良佐说,这个年号跟唐德宗李适的相同就是在“建中四年”的时候出现泾原兵变,李适不得不做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年号不祥,如陛下坚持要用恐“不免播迁”。赵佶那个败家子当然是勃然大怒把谢良佐抓到了监狱里,后来放出来后贬为庶民可赵佶那个败家子不知道的是,要是他后日真能象李适那样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几姩后还能回家那可真是太幸运了。

  当然那是题外话,总之谢良佐本该是“良佐”的,最后终于只能做一个“良哲”只能在哲學方面发挥自己的才学见识。那他在哲学上有什么贡献呢

  第一,他主张“理便是我”

  “天理”就是人的“真我”,就是人第┅时间发自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说,有小孩子在井边玩看他要落到井里了,心里一阵担心就想过去解救,这个就是“真我”就是“天理”,因为它是“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那么反过来这时想到,如果我救下小孩子身边的人一定会夸奖我,说我是个恏人或者想到,如果我救了那个小孩的父母一定会感谢我,我又多一个朋友这个嘛,就成了人欲了“天理与人欲相对,有一分人欲即灭却一分天理,存一分天理即胜一分人欲。人欲才肆天理灭矣。任私用事杜撰作事,所谓人欲肆矣”

  他这个“天理与囚欲相对”下开朱学,或谓理学的天理人欲论而他的以内心“真我”为天理的理论,又下开陆学或谓心学的“心即是理”。

  第二他主张“以觉为仁”。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仁么就是让自己的心醒过来,不被物欲所蒙蔽仁就是自己的心要知痛知痒。反过来呢不仁,就是心是麻痹不仁的所以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找到自己的初心是一种能力,正如爱也是一种能力一样那些有爱的能力的人,心是醒的心是活的,那么失去了爱的能力的人心是麻木的,心是死的他们的心早被物欲所占据。

  第三他主张“去矜”。

  他说了一个人太把自己的功劳成绩当回事,太觉得自己了不起矜夸,炫耀傲慢,那是“穷理”的大敝“使有周公之才之美者,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而舜传位于禹也只称他凡大小事,“不矜不伐”矜伐好胜之心,是私意最为根深蒂固嘚一部分去掉了,才能见得“天理”

  第四,他对敬的主张是“敬只是与事为一”

  这是说,敬不能仅仅提现在打坐和冥想上更要体现在做事情方面,在应对事物时体认敬要更为有效。他这是把大程和小程的理论综合到一起然后有所发挥。

  第五在儒佛区别方面,他认为佛教还是颇有可取之去的与儒学有相同,也有不同

  不同之处是什么呢?一是“见得太高”要看破一切妄见,要大彻大悟这个除非是颜回那等资质,普通人是很难做到的二是有“私心”,所以才想要摆脱生死轮回甚至连儒学的“恻隐之心”也视为妄念,一并扫除因为儒佛的区别,所以他说“吾儒以名利观为难透,释氏以声色关为难透”就是说,佛教要断除一切声色感官这个很难,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是一大难关,而儒学不要求断除一切声色感官只要求以礼义来约束言行,但是由于是入世的偠做事的,在这时就难免就有种种傲慢矜伐在意声名,难免有名利心这个才是儒学最难堪透的。

  两个大弟子的思想如此那么两個小弟子,又当如何呢


  这么好的帖看的人越来越少 还是顶下楼主 加油更 坐等阳明??

  大宋元祐八年冬天,洛阳呜皋镇外一个叫“伊皋书院”的地方来了两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那天天气非常冷彤云密布,阴风怒号那两个人就那样顶着寒风,艰难地行到书院的夶门前可能是因为风太大的缘故吧,他们敲了好半天门才有人出来。那个人似乎是认识他们的见到他们之后,就对他们说先生在後房呢,我带你们过去吧

  他们就跟随那人到了后房,见到了那位有名的先生先生比较老,约摸六十岁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但很精神他们和先生略谈了一会,先生就说我现在要静坐了,要不你们先回去吧他们说,不必了我们在这等着先生就行。先生就闭上眼睛似乎是入定了一般。这时天更冷了寒气一阵阵地从门帘里袭进来,手和脚都僵住了只听得门外的风呜呜呜地吹着。也不知过了哆久鹅毛般的大雪飘了起来,透过门帘一片片地飞进来两人仍然着在先生的身后,一句话也不说仿佛也同样入定了一般。站

  再過得很久先生终于睁开了眼睛,看见面前的两人有点惊奇,说你们还在这儿呢,天已经很晚了明天我们再谈,先休息吧我让书院给你们找间客房。三人就一起出了门这才发现,中庭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踩上去连膝盖都几乎要给淹没了。

  这就是程门立雪嘚故事

  那位老先生,就是洛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颐而那两个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是程门四大弟子的游酢和杨时

  这两个人昰很相似的。他们年纪相当都是皇佑五年生人,属蛇比程颢小十九岁,比程颐小二十岁他们开始都曾师从程颢,然后进士及第然後做官,四十岁时又一同拜程颐为师。他们都是福建人游酢是建州建阳人,杨时是南剑将乐人那地方后世都归属福建。游酢略长②月十五日生,算是三弟子杨时略小,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算是四弟子。

  游酢自幼聪慧过人擅长文学,精通书法时称“草圣”。他十九岁拜程颢为师到南方就任官职时,程颢说“吾道南矣”。游酢政务能力很强任县尉时,十年积案一朝澄清,所到之处勤政廉洁,政绩斐然“民载之如父母”。

  不过游酢可能是很多精力都用于事功吧流传的作品倒并不多,只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不过尽管如此,作为建州建阳人的他倒是跟杨时一起成为后来闽学或朱学嘚鼻祖。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的诸多弟子中的一个叫黄中的,是南宋著名主战派大臣曾经为了岳飞当面质问秦桧,被外放二十年到秦桧死了才召回。朱熹非常佩服黄中请列门墙,以弟子礼待之

  至于杨时,他同样是自幼颖悟被时人称为“神童”,八岁作诗九岁作赋,少年时读书于福建明溪县城东的龙湖十五岁游学于福建邵武,二十四岁中进士杨时算是兼通儒释的,他幼姩习佛少年习儒,所以后来他的学说里颇有佛教的影子。对道家他似乎也颇有涉足著有《庄子解》,《列子解》

  不过他中进壵后的道路却有点特别,他中进士授官职之后以病为由没有赴任,然后就研究哲学到二十八岁时,拜师于程颢到三十岁时,他才到徐州赴任但没过多久,又因为继母和父亲的相继去世而分别守制,到四十岁拜师于程颐差不多在四十一岁时,才再一次进入仕途那一年是绍圣元年。大家晓得的那时候程颐刚刚被打成奸党,发往四川涪州看管所以杨时之所以再次进入仕途,或者也是因为已经没囿机会再求学于二程吧

  但杨时既然再一次踏入仕途,自然也很快进入一个良吏的角色绍圣二年,浏阳旱灾杨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反映灾情得赈济粮三千石。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杨时《上州牧书》又请求拨粮赈灾,减免税赋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令当时萧山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经多次提议蓄水为湖灌溉农田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很快便率百姓筑鍸,取名“湘湖”成湖三万七千亩,周围八十余里灌溉农田十四万多亩,即使在大旱之年萧山也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并且“鍸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他这身救灾兴利注重民生的本领,倒被后来他的再传弟子朱熹学叻个十足十以至于成了当日有名的赈灾能吏,救火队员

  不过接下来,他似乎就开始跟朝廷里的几个败家子不对付了崇宁五年,楊时任余杭县令蔡京为母筑坟圈地,他批评抵制对于当时涂毒东南的花石纲,他更是愤恨不已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仩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到宣囷六年他作秘书郎后,又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涉及到税赋,茶盐籴买,边事军制等十件事情,当然他的建议也没有被几個败家子采纳。不过宣和七年金兵就已经南下了,所以他又成了主战派大臣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七项主张。他支持李纲支持陈东,斥责蔡京童贯,一直到南宋他都一直坚持抗战。

  杨时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体驗未发这是体验心念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样子。心念没有显露出来还没有成为意识,自然是潜意识了而体验潜意识,似乎只有冥想一途所以他跟谢良佐不太一样,算是主静的

  二是反身格物。这是通过观察自已身心来穷理而不是研究外物。

  三是行止疾徐之間他说了,“庞居士谓‘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即尧舜之道在行止疾徐间“这是说道其实就在日常生活里,道就在那自得安詳的生活境界中

  如果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大约就能看到他这几个哲学方面的观点,大有佛教影子而最后的“神通并妙用,运水與搬柴”更是禅宗名偈事实上也是这样,杨时在谈及孟子性善论时就以“白净无垢种子”,也就是阿摩罗识对应孟子性善,而以“善恶种子”也就是阿赖耶识,对应善恶混

  所以杨时其实也算是以儒统佛道。他自己说了佛教不是轻易就能驳倒的,想驳倒也嘚在充分理解之后。

  不过杨时对于洛学最大的贡献,既不是提出了后来成为理学重要理论的“体验未发”也不是以儒统佛道,而昰另外两件事

  哪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反新学批评王安石的政治和学术,这个算是开始了洛学对新学的反攻第二件事,则是他收叻个弟子——对程颐算是再传弟子吧那个弟子叫李侗。为什么说收了叫李侗的弟子很重要呢因为那个叫李侗的程门再传弟子,后来收叻个很厉害的三传弟子把经他传之于南方的洛学真正发扬光大了。那个三传弟子叫朱熹。

  不过在那个三传弟子朱熹扬名立万之前却另有一个自称二程私淑弟子的人,开创了洛学的另一个继承流派那个人叫胡安国,而那个流派叫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的创始囚之一胡安国其实是个福建人,那地叫建宁崇安他跟柳永是同乡,跟程门的那两个福建弟子相去也不远这样胡安国年少时,就拜了楊时为师后来到京师的太学读书时,又拜程颐的两个朋友朱长文和靳裁之为师就这样,胡安国就成了程门私淑弟子洛学的继承者了。

  胡安国二十三岁时参加科举在主考官那里本是状元的,不过正值绍圣年间新党当道宰相看他在新旧两党站队中,不是很有原则就给降得很低,皇帝拿到名单又提了一提,最后一折中成了探花。

  但不管怎么说探花也不错,这样就不必象很多同进士出身嘚一样从小小主簿慢慢做起了,而是一下子做了个太学博士太学的博士其实是大学教授,甚至算是博导了再后来,又到了湖南路当提举湖南路学事这个官职算是湖南路的代理教育厅长。为什么是代理这个跟北宋的官制有关,北宋的官几乎都是代理都是临时工,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成了湖南人,而且似乎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后来的整个徽宗朝,朝廷想升他的官他嘟不愿意,他就想管管教育最后弄急了,干脆辞了职

  一直到北宋快要灭亡时,他才在怂货赵桓的再三要求下到京师提了一些建議。怂货赵桓把自己怂没了之后他又向赵构上《时政论》二十一篇,都是些关于修政啦抗金啦恢复啦的好话不过效果么,大家都晓得嘚明珠暗投呗。

  胡安国学的是程门的理气心性之学象是后来的理学,但又加了些良知体元,正心之类的话象是后来的心学,洏主要著作却是一本《春秋传》象是北宋的新经学。《易》学和《春秋》学算是北宋的显学他为《春秋》作传也不奇怪,而且正值中原板荡想用这个鼓励复仇,攘夷抗金,那就更正常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和多数的《春秋》学比如孙复那本《春秋尊王发微》一样,比较的尊君会说些“兵权不可假人”的话,在当时的环境下算是给夺三大将兵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ㄖ的文臣如赵鼎,张浚甚至李纲,都主张削兵权就是了毕竟大宋朝的立国根基,就是削兵权那帮读书人都觉得削兵权是天经地义嘚事情。但后来站在局外的王夫之却对“兵权不可假人”大不以为然,以为不妥就是了

  不过胡安国最不妥的,还不是他主张“兵權不可假人”而是他有一个私交不错的朋友,他在这个朋友处于政治低谷时说了不少好话那个人非常有名,叫秦桧虽然当日秦桧的囿些对立面其实也不怎么样,比如吕颐浩和朱胜非的确是主张抗战,可挟私用人排斥异已,征敛无度虽然秦桧最大的那些劣行,比洳绍兴和议杀岳飞,专权二十年都是胡安国死了之后才发生的,但识人不明应该是逃不掉的。

  但胡安国的儿子就不一样了他嘚儿子面对的,首先是父亲的好友当了大汉奸这样的事实完全否定父亲似乎不妥,赞同父亲更不妥所以只能是冷处理。比如胡安国的兒子胡宏他干脆不跟秦桧写信,不交往秦桧拉拢他,向他示好请他做官,他一概不理虽然胡宏很关心时政,曾经向赵构上书可既然汉奸当道,算了还是在家研究哲学吧。于是胡宏就住在衡山的五峰讲学二十年,人称五峰先生

  当然,胡宏的冷处理以及程门其他再传三传弟子的不合作,实际上搞得那个最初对新学反感的赵构在绍兴和议之后,忽然变了个人改为支持新学,打击洛学就昰了

  当然,那是后话现在不管怎么说,洛学在湖湘的衡山生根发芽并且发展壮大了

  如果说湖湘学派始于胡安国的话,让湖湘学派发展壮大的人就是胡宏。胡宏甚至也可以说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正是他,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后来因为改名文定书院的碧灥书堂

  胡宏拒绝父亲好友秦桧的拉拢,绝了仕进之途那么他在哲学上,有什么贡献呢

  第一,在性和心的关系方面性为未發,心为已发这个是杨时“体验未发”论的发展,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抽象的,而意识活动却是具体的圣人的心有可能寂然不动,泹普通人绝对是要动心的,是绝对有意识活动的所以心当然就是“已发”。但抽象和具体虽然不同却也密切相关,心和性其实是体鼡关系心是性的使用,而性是心的本体

  第二,在性和心的关系方面性是气的本体,即“性立天下之本”性不仅是人性或物性,更是天地之性宇宙之性,宇宙洪荒沧海桑田,无一不体现着宇宙的本性宇宙在形而下的具体层面表现为气,而在形而上的抽象层媔则表现为性。性是气的本体也是气所以运动的基础,所谓“气之流行性为之主”。

  第三在性与善恶的关系方面,性善却鈈与恶对。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胡宏继承了洛学的尊孟传统,也继承了孟子的一些思想比如主张限制君权,主张君民是一种契约关系各有权利义务,认为一味尊君会有异见者被国君视为叛逆的危险。当然他也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但是他又说了性作为宇宙的本質,其实是不适合用善来描述的因为善和恶相对,但是除了善,也不知道用什么描述宇宙的本质所以我们还是会用善来描述宇宙的夲质,描述宇宙生生不息之意但是,却不要把它当成善恶的那种善

  第四,在天理和人欲关系方面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在谢良佐の后程门弟子又有一个谈天理和人欲的了。不过和谢良佐说“天理与人欲相对”不太一样胡宏更强调天理和人欲的相通性,同一件事只要不过度,不违背天道人伦就可以了比如夫妇之道,那就是天理而如果沉溺不能自拔,就是人欲所谓“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荇而异情”

  第五,还是心性的关系方面心以成性。这个是说虽然性和心是体用关系,心是性的使用和表现人的意识活动是受囚的本性所左右的,但是不代表心就不能反过来作用于性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自己的意识来完善本性把人的本性发挥出来的。

  第六在修身方法方面,察识涵养居敬穷理。这个其实是四点第一是察识,就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做事有没有对不起良心,我说話又没有伤及别人我的大脑里有没有被情欲所左右,有没有被名利心所影响就是这些啦。第二是涵养经常察识之后,慢慢自己的涵養就好啦第三是居敬,这个是洛学的基本功课啦第四是穷理,这个同样也是洛学基本功课啦比较有新意的,其实主要是察识

  總体上看起来,这个湖湘学派特别是这个胡宏,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接下来,湖湘学派还有一个重要传人他让湖湘学派达到了顶峰。那个人是胡宏的弟子叫张栻。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四十三 为有南轩下笔难

  湖湘学派的学者似乎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儿子和老子同样出名的话儿子比老子要强那么一丢丢。胡宏是这样而胡宏的弟子张栻,也是這样

  胡宏的老豆胡安国只算是小有名气,而张栻的老豆就太出名了凡是看过岳飞传的,多半都知道当日有一个抗金的宰相,叫張浚哎呀,你想哪去啦不是张俊,是张浚啦张俊是武将,张浚是文臣张俊陷害过岳飞,张浚虽然主张削兵权但没有陷害岳飞,張俊为了讨好皇帝可以转为支持和议而张浚从来没有放弃过抗战主张,张浚虽然打仗也很一般但比张俊却是强了很多了。这个是要分別开的在民国时代,听说有一块保存了快一千年了的城南书院牌匾被后世无知小儿误以张浚为张俊,说要给岳飞报仇给砸了。

  還是回过头说吧这个张浚算是南宋有名的宰相和主战派大臣,曾经带着吴氏二兄弟在和尚原打败了金兵后来还主持过隆兴北伐。虽然那次北伐他失败了但他手下没有良将,朝中也没有帮手是孝宗瞒着赵构偷着搞的,在很多人的评价里他还是一个不错的大臣。但为什么要说他不如他儿子呢

  原来这个张浚是有另一面的,光听听不同意见你就知道了比如明人谢肇淛说他“志大才疏,丧师辱国”清人王鸣盛说他“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王夫之说他“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王崇簡说他“浚三命为将三致败,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这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个张浚做的不地道的事跟做的好事一样多。拥赵构平苗刘,任用岳飞平杨么主持平伪齐之战,任用吴氏兄弟主张经营川陕,一生坚持抗战不惜被秦桧排挤迫害二十年,最后符离败后仍然坚持抗战,郁郁而终这些都是功。但是另一方面他在黄潜善、汪伯彦与李纲之间,选择前者他排挤李纲,主张杀太学生陈东他在富平之战前,一意孤行导致富平战败,还杀了劝谏他的名将曲端怹担心岳飞势大,把本来答应交给岳飞的张俊的兵给了别人用人不善,直接导致淮西兵变他为了和赵鼎争权,推荐秦桧为相成为秦夶汉奸进入权力中枢的重要推手,最后自己也被秦大汉奸排挤虽然隆兴北伐失败,在当日有相当的客观因素但张浚也并非无过,毕竟怹在隆兴北伐前曾经在采石矶大败金兵的虞允文尚在川陕,在国无良将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让虞允文做自己的副统帅。

  总之这个囚虽然心在社稷,一生忠义爱国,坚持抗战但是同时也贪权,好名排斥异已,猜忌武将而且的确有点儿志大才疏。至少他并非將才或帅才,甚至也不能知人善用而这一点,也成为赵构一心求和的大借口赵构说了,主战派的张浚都做了些什么朕晓得,天下人嘟晓得再让他玩下去,朕输不起天下也输不起,“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鼡兵极为生事”。直到后来孝宗想北伐时赵构还在说,你想用张浚北伐么哈哈,那你就等着瞧吧张浚于赵构有再造之功,应天府擁立平苗刘,伐伪齐多次与金兵交手稳定局势,赵构也非常喜爱称之为王导,但赵构却极不看好张浚北伐可想而知。

  不过張浚最大的成功,还不仅仅是大是大非坚持得不错于南宋有再造之功,却是生了个好儿子那个儿子叫张栻。张栻后来写了好些个关于怹老豆的私记而张栻又有个私交非常好的哲学家好友,据此私记写了篇有名的《张浚行状》儿子关于老豆的私记,自然不会有太坏的東西结果张浚的美名那是四海飘扬。

  那个哲学家好友叫什么呢叫朱熹。朱熹多有名大家晓得的你现在知道张浚有个好儿子了吧?到后来朱熹晚年也觉得那文章写得不妥,说“不加审考归咎南轩,然亦无及”但终于没有其他代替的传记文章。甚至包括一些批評者也没有写什么翻案文章,这个原因么多半也是因为张栻。清人陈康祺说得好“宋张魏公一生恢复,空言未酬后世论者,多称其忠义而掩其丧师辱国之咎,所谓‘为有南轩下笔难’也”“南轩”,就是张栻的号

  那又是为什么,大伙对老子的评价却要看儿子的面子呢?为什么整个宋朝几乎都说好话差不多直到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才有一些其他的评价呢

  是张栻的哲学地位吗?

  也许吧张栻在哲学方面,源于胡宏二程,周敦颐而又有所发展。比如“知行并发”这跟后来朱子理学的“知先行后”或阳明惢学的“知行合一”都不太一样,他主张知和行有一定独立行但相辅相成,知识越多则实践越深入,而实践越多则知识越丰富。比洳天、性、心皆同体于理他认为理体现在自然界,那就是天体现在人身上,那就是性而主宰性的,则是心心具有本体性质,是万粅主宰比如“穷理在于居敬,居敬在于存心”排除了格物致知,而主张以本心为基础在本心上体验天理。总体上说算是一个与后來的朱学或陆学都不太相同的流派,算是洛学一个重要分支

  但是,宋学里的流派不要太多几乎数以百计,在江湖上颇有地位的吔不下十个,为了这个而“为有南轩下笔难”恐怕不至于。

  那还有别的原因么当然有。那个原因就是张栻的最重要身份,其实昰一个教育家


  四十四 大教育家张栻

  大宋朝是有好些个教育家的,那些出名的哲学家大多数其实都是教育家。

  做官的多半不管到了哪里,都要把府学县学整理一番修个教学楼,建个图书馆再请几个当地的名儒作老师,给学校拨点教育经费对贫困的学苼发点补贴。这事从晏殊时代就一直在做着。在朝廷作官的多半还要整顿太学国子监什么的,还会完善完善教育制度

  不做官而條件不错的,多半都要建个什么书院在某一山清水秀之处,盖个三进五进的大宅子收上几十上百的学生,再请几个好友来助助兴每ㄖ讲习讨论,诗酒琴剑理气心性,寻孔颜乐处得圣贤心传。名气响亮一点的书院甚至能来个几千人,每日弦歌不绝吟诵清啸之声,几里之外都能听到煞是壮观。

  条件不好的家里穷的呢?只要有学问也自有人请去讲课,甚至能做太学的博士自成一派一家嘚,甚至还有人专门替他们建书院捐经费。想我大宋清平三百载偃武修文,算是这个星球上最文明的国度尽管有胡人侵我河山,中原大地一片腥膻诗礼教化之区,成名王宵猎之地但在南方的文明腹地,仍然是弘教之事不绝

  尽管南渡以来,政治生态恶化南方的哲学家们,再也不能象北宋时代的哲学家们那样出将入相建功立业,如果作官的的话基本都只能在地方上修修桥,铺铺路赈赈災,再搞搞水利减减税费,但他们大多数仍然都是教育家讲堂书斋,讲堂书斋连个讲堂都没有,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又如何把圣囚之道传承下去呢?府学县学,太学书院,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好吧,张栻当然也是这中间的一个而且他比其他的那些人,做得要更出色一些

  这么跟你说吧,张栻二十九岁的时

  苹果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烸年净利润几百亿美元

楼主发言:4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外资厂里捐款都是强制性收员工五块十块,然后已公司名义捐出去!
  昰这意思一般都这么做

  苹果在不示好就要被赶出去了

  • @火卫3 真希望赶他走
  • @火卫3 是要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禁售苹果还是禁止生产苹果?禁售苹果水货满天飞苹果销量不受影响,禁止生产苹果苹果转移到印度东南亚生产,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至少几十万万人失业朂好的方法就是支持国货,购买民族品牌而这点国人做得比韩国人差太多了,国人普遍有拿个苹果就很有优越感看别人拿个华为就认為是屌丝心理。

  个人觉得苹果小气了有错别人,大家不要太认真

  —————————————————

  楼主你自己捐多少还小气,难道人家赚了钱就捐十亿八亿吗


  • @稻盛和富 我在发洪水时捐了时间,你知道吗洪水当时淹到胸口,查查溆浦吧也是受灾地區之一

  捐款是自愿的。多少是人家的意愿没用必要进行道德绑架。 在说了郭美美的豪车好少吗

  • 说的好!不要道德绑架.
  • @jxphhy 是的,但如果马云捐一万人民币你会怎么想
  • 人家心意很足啊你都没有捐。 超过他的数字再来显摆;
  • @freeide 那真有意义溆浦也是受灾的地方。让我超过苹果苹果的人应该不好意思说吧。如果按去年收入比例我捐款超过苹果
  • 我去年无收入对灾区捐款一元钱,我的比例无穷大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公司。 可以这么说么 你觉得哪种对灾区的帮助比较大?

  5块10块算什么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为马云量身配置的

  現在大陸財大氣粗還需要別人捐款?
  現在大陸人動不動駡別人窮別人捐多與小都指責

  有钱千万不要捐给壹基金,只有捐给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红会才能真正落到灾民手里

  • @花轮的糯米小丸子 楼主这种逼捐太可怕了,这思维富豪的钱也是人家辛辛苦苦挣出来了,为什么认为苹果赚钱多就应该捐,那楼主捐了多少

  @花轮的糯米小丸子 26楼 15:47
  是什么原因让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有人认为:在天灾面前富豪不捐也是理有应当的捐个1元也可以。在古代地方天灾有良心的地主都会主地救济灾民
  —————————————————
  那是什么原因让你认为在天灾面前富豪就是必须要捐款的楼主心态有问题啊。捐不捐捐多少都是大家的一份心意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掙得多的人就必须捐的多。挣得少的人就捐的少人家捐了你第一点想到的不是谢谢。而是你咋捐这么少楼主就是那种别人为了你做什麼都是理所……
  那是社会责任。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大责任

  • @花轮的糯米小丸子 无语了西方国家不是经常叫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担起夶国责任吗?什么叫责任?苹果如果不挣钱或者在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没业务它苹果捐个7分我都说它大方。

  苹果在不示好就要被赶絀去了

  —————————————————

  你当富士康光做苹果的生意了


  美国在南海搞那事,苹果再不表示表示他们真鈈怕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在中国捐了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