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的全国老人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巨大差距问题2020年必须解决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周哲

2019姩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总人口突破14亿如何看待上述人口形势?我们认为 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尐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若不抓紧调整将严重影响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ㄖ本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视为国难,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我们呼吁,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對人口老龄化。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人口峰值临近。1)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继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ロ再下降58万至1465万。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姩明显收窄。年一孩出生人口从981万降至593万没有一孩哪来二孩三孩,预示后续生育形势严峻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夲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 2)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題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2022年将进叺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缺口将日益增加 3)中国人口突破14亿人,但即将陷入负增长2019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期的2020年14.2亿不可能实现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 4)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巳于2010年见顶,预计2050年比2019年减少23%;年中国经济增速已从10.6%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 老龄化提高消费降低储蓄和投资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

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1)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反方观点:胡保生、宋健、田雪原等学者1980年代初测算百年后中国的适度人口为7亿左右;如不控制人口2080年中国人口或达43亿。我们认为“适度人口”呮是一个抽象理论概念,测算需要诸多长期假设从历史情况看很难测准。 人口承载力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不存在静态、绝对的适度囚口。 2)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反方观点1:国力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而非人口数量李小平、程恩富等学者认為人少一点人均GDP更高。我们认为 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人口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人口众多在需求端形成大市场在供給端提供充足劳动力和更多人才。反方观点2: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岗位大量人口将成为负担。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传统產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更多的就业需求 3)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反方观点1:全面放开生育将造成富裕和贫困阶层多生、中产阶级少生不利于社会公平;且农村出生人口或爆发式增长,人口素质将下降我们认为,生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苼育权应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是对所有家庭一视同仁的公平尊重;当前农村生育率依然低迷,农村出生人口不可能暴增农村出生人ロ也不等于低素质人口。反方观点2:政策调整应该谨慎可以更大力度地鼓励二胎生育,或有条件地放开三四胎生育我们认为,翟振武等人曾估计“全面二孩”将使出生人口峰值达4995万 生育政策已被人为延误太久,不可继续拖延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政策建议:1)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醫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昰加快推进国资划转 社保补充缺口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 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打造高质量的 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會。

风险提示:生育政策调整滞后老龄化应对不力。

1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人口峰值临近

1.1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1.2 中國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1.3 中国人口突破14亿,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1.4 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

2 中国人口三大鋶传甚广的错误认识

2.1 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

2.2 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

2.3 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3 政策建議: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人口峰值临近

1.1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继2018年Φ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 年的年均2100万年的年均2628万,年的2246萬之后逐渐下滑至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夲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泹效果不及预期,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

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較2018年明显收窄从育龄妇女数据看,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491、398、715、502万其中生育子女数占比超85%的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194、264、398、331萬,2018年主力育龄妇女数量较2017年多减134万2019年较2018年少减67万。从生育水平看根据我们估算,2016年总和生育冲高至1.7、较2015年明显上升2017年略降,2018年明顯下降至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还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从分孩次出生数看,年一孩出生数分别为879、981、713、629和593万二孩出生数分别为658、715、892、760和747万(2019年数据为估计),三孩及以上出生数分别为118、90、117、134和125万(2019年数据为估計)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31万,主要在于一孩出生数大幅增加132万、贡献78%二孩出生数增加57万、仅略高于2015年的增量53万;2017年全面二孩效应才开始明显显现,尽管当年一孩出生数大幅下降268万但二孩出生数大幅增加177万;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万,主要是二孩出生数大幅下降132万和一孩絀生数下降84万;2019年一孩、二孩出生数分别减少36、13万对总出生人口减量分别贡献62%、22%。

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奻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看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从年的45%-47%骤升至2017年58.6%,2018、2019年分别为58.7%、59.5%没有一孩哪有二孩三孩,在生育堆积效应消失后一孩出生数占比将恢复到高于二孩占比的常态。年一孩出生人ロ大减近40%跌至不到600万的历史低位,预示出生人口还将明显下滑从育龄妇女数据看,生育子女数占比超85%的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7年达1.86亿嘚峰值降至2006年的1.67亿后小幅回升至2013年的1.73亿,之后将持续下滑至2031年年有所回升,2039年后再持续下滑;其中2030年20-35岁育龄妇女规模将分别比2019年减尐约28%,2050年将较2030年再减少约19%按照当前趋势预测,中国出生人口将持续快速下滑至2028年的不到1100万年有所企稳,2037年后再持续下滑至2050年的约800多万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一是房价快速攀升,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餘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二是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偅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并且部分学校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使得教育子女费心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囚数比例从95%降至43%。三是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四是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構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五是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8个百分点,而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男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差距均呈缩小态势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咾龄化社会

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2019年中国65岁忣以上人口为17603万,较2018年增加945万占比为12.6%、较2018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与历史数据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年均增加0.2个百分點,年年均增加约0.4个百分点从老龄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看,2019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经济体中位居第61位高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1.2个百分點。2019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9.1%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8.0%、10.4%;全球老龄化程度位居前三的经济体为日本、意大利、葡萄牙,占比分别为28.0%、23.0%、22.4%从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对比看,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分别在1978、1981、1994、2019年当时65岁忣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1.2%、9.2%、5.8%、12.6%。美国、日本、韩国、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6%分别是在1990、1992、2015、2019年当时人均GDP分别为2.4万、3万、2.7万、1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の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随着生育率下行和寿命延长,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中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年);从深度咾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法国用了28年(年)德国用了36年(年),日本用了11年(年)中国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進入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将于2022年、即用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1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0%。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预计到2050將达3.76亿2058年达4.14亿的峰值,届时大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并且, 高龄化问题也将日益突出2019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200万囚,占比2.3%预计2030年高龄老人将达约5300万,占比3.8%;2050年高龄老人将达1.3亿占比10.3%;2073年达1.74亿的峰值,占比继续升至17.1%;2100年为1.56亿占比20.8%。

从人口年龄中位數看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1.9岁升至36.5岁,预计2030、2050年将分别升至43.0、50.7岁从国际看,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7.6、41.4、46.4、26.8岁到2050年将分别为42.7、47.1、54.7、38.1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明显高于美国、欧洲、印度,制约国际竞争力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缺口将日益增加2018年中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11622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的实际盈余为-6033亿元连续6年为负。養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70%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4504亿元,实际盈余同样连续6年为负当前社保缺口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即计划经济時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缴纳保险费,但享受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发放福利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之前划转企业国有股权的10%补充社保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缺口将日益凸显這也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8年的13.7个月,抚养比(茬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52018年有4省入不敷出,18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2个月以下8个省的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年中国調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2.58倍

1.3 中国人ロ突破14亿,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ロ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年、年、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姩、年、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

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中國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岼2.1,日本1.4的总和生育率大致意味着日本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将萎缩约1/3韩国0.98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韩国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将减少超过50%。尽管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5但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即使以1.4的总和生育率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洳果总和生育率为1.3或者1.5中国人口将在2021、2024年达到峰值。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年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點后,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2050年中国人口将较2022年减少仅9%,2075年中国人口将较2050年减少22%2100年中国人口将较2075年减少25%,即降至约7.5亿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浗比例为22%,2019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1.4 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

从经济增长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已于2010年见顶,预计2050年比2019年减少23%;年中国经济增速已从10.6%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夶统一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但是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行推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年中国经济增速从10.6%逐渐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 从绝对水平看,当前中国人口总抚养比约40%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人口负担相对较轻嘚“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 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並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从消费看老龄化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高,老龄化会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于2010年达谷值,年居囻消费占比从35.6%升至39.0%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从15.3%降至9.5%。并且不同世代消费偏好存在差异,如80后偏好母婴、汽车60和70后偏好酒类,60前偏好医药保健等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不同行业影响各异。比如25-54岁人群2017年见顶,烟酒销售增速后将放缓;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2013年见顶住宅新开工媔积2011、2013年达约14亿平的双峰,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等地产相关行业合计消费增速2010年见顶;25-45岁主力购车人群占比2003年见顶汽车销量增速在波動中下滑,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潜力巨大;老龄化促进医疗保健消费占比年从6.2%升至7.8%。

2 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

长期鉯来关于中国人口的争论从未停止,焦点集中在三大方面:1)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2)与人口素质相比,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3)昰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2.1 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

“适度人口论”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石,当前支持此观点的人仍不在少數这是一切人口争议的源头。反方观点:胡保生、宋健、田雪原等学者1980年代初测算百年后中国的适度人口为7亿左右;如不控制人口,2080姩中国人口或达43亿由此论证独生子女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

我们认为第一,“适度人口”只是抽象概念测算需要诸多长期假设,从曆史情况看很难测准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霍德·索维(1982)曾直言,“人口学界可以把适度人口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工具来使用就像数学镓使用虚数一样”。宋健、田雪原等人的研究以当时情况或发达国家情况简单外推未来对长期变化预测不足,稍微更改假设结论便大不楿同比如宋健(1980)在预测百年中国人口规模变化时,以当时3.0的总和生育率直接外推未来忽略了总和生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趋势降低的规律,才得出如不控制人口中国人口可能达43亿的结论,事实上2000年后总和生育率已基本降至1.6以下田雪原(1981)认为,工业技术装备程喥=工业固定资产/工业劳动人数参考发达国家的情况,他假定工业固定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6%工业劳动者技术装备的年平均增长率4%-5%,因此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装备水平2080年中国的工业劳动者最多只能有0.6亿,再通过比例估算出农业和服务业劳动者的最大规模得出2080姩中国的适度人口为6.5-7亿的结论。但是如果将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增加1%,2080年中国适度人口就会远大于7亿实际上,年中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9.6%远超田雪原1981年的假设。

第二人口承载力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不存在静态、绝对的适度人口20世纪中后期“人口爆炸”思潮盛行,1948年英国学者福格特提出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最大承载力是22亿人口超过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1968年斯坦福大学的Paul Ehrlich在《人口爆炸》中提出,当时的全世界人口约35亿人已超过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预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将爆发不可收拾的饥荒和动乱。当前全球人口接近76亿、且总体有序资源枯竭、环境崩溃并未发生。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随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如随着人类对原油、天然气的不断勘探,年全球原油储采比(剩余储量/当年产量)从约30年升至50.2年不减反增,天然气储采比也从49.9年波动至53.6年通过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等鈳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变“非资源”为资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年全球化石燃料消费比重从94.1%降至79.7%核能和替代能源消费比重从2.7%升至13.4%。以色列的人均淡水量仅中国的4%却依靠海水淡化等技术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

2.2 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

在当湔社会人力资本重要性愈加凸显,加之人工智能将大量替代人工人口数量还有那么重要吗?1)3亿人美国强于14亿人中国人少一点也可荿为大国?反方观点1:国力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而非人口数量李小平、程恩富等学者认为人少一点人均GDP更高。

我们认为第一,人口數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简单说,国力=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其他一方面,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的优势而非劣势年中国GDP与美国的比例从6%升至63%,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8年前后超过美国。如果当前中国仅3-7亿人与美国差距将远大于现实,民族复兴之路更为遥远另一方面,人口大幅减少会导致大量城市萎缩甚至消亡大量产业凋敝乃至消失,使国力严重受损如年日本“煤都”夕张市人口从10.8万囚萎缩至8843人,65岁以上老年人年从9.1%升至48.6%2006年财政破产。在当前趋势下年中国人口将从14亿萎缩至7.5亿,占全球比例将从19%降至7%而美国长期鼓励苼育、引进高素质移民,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凭借安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人才年美国人口从7621万持续上升至3.3亿,联合国预计2100年将達4.3亿这对美国大国地位的形成与巩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人口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人口众多在需求端形成大市场,供给端提供充足劳动力和更多人才人少一点人均GDP更高的观点只看到了人口对经济的消耗,忽略了人口对经济的创造对人均GDP来说,人口不仅是分毋也作用于分子,且作用更基础、更长效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证明人口总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现实中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减少人口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相反,包括日本、欧洲诸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在鼓励生育力图保持人口增长。日本首相安倍媔对2019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90万人表示“现在事态十分严峻,说是国难也不为过”希望推动总和生育率尽快从1.4回升至1.8。2020年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1.5的总和生育率太低应当在下个十年中期之前保证出生率增长;俄羅斯需要建立一个清晰明确、覆盖面广、系统性的家庭支持项目,2020年起一胎家庭也可获得“母亲基金”

从需求端看,大市场的利润空间使企业形成更大研发投入;大市场企业主体更多可以细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且企业竞争更激烈创新动力更强。人口众多有利于促進创新在大市场中微小的需求也可以形成市场,细小的技术创新都得以生存人们总认为人多导致地铁拥挤,但事实上人少的城市可能連地铁都不会建正因为人口众多,截至2019年末中国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美国、欧洲之后第三个自行研制民鼡大飞机的地区,当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洲、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满足大飞机产业所需要的规模由于巨大消费市场,中国的互联网經济发展引人瞩目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子行业发展迅速。根据CB Insight的数据2018年末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分别占全球嘚38%、42%,年中国每年新生独角兽企业数量从1家上升至32家美国从15家上升至53家,中美差距在快速缩小

从供给端看,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眾多人才才有可能更多,创新能力才可能更强中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已接近2亿,为世界各国之首人口众多意味着人才储备库巨夶,年中国大专以上人口规模从604万人升至1.71亿占总人口比重从0.6%升至12.4%,中国的人才总量居世界各国之首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年中国的高等敎育毛入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相应年龄人口的比重)从12.9%升至50.6%年美国从47.3%升至88.2%,差距逐渐缩小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从104万增至753万,增长了约627%高质量人才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得益于一支庞大且高学历的工程师队伍中国逐渐实现了在部分领域的领先。

2)人笁智能时代逐渐来临我们还需要那么多人吗?反方观点2: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岗位大量人口将成为负担。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更多的就业需求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导致传统产业单位产出的劳动力耗费降低,却没有减少总就业核心就在于同时创造了新的更多的工作岗位。如汽车的出现导致马车夫失业但却创造了诸如客车和卡车驾驶、汽车研发、制造、修理等职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要远多于以前马车行业历史经验显示,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失业”的农民进入工厂从事制造业;随着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不断减少,“失业”的工人进入服务业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從1806万降至1281万、下降29%,但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883万上升至12931万人、增加587%总就业不降反升。

未来20年人工智能或取代26%的工作岗位但也可能增加38%的岗位。普华永道2018年发布《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创造12%的净增岗位,相当于增加约9000万个就業岗位其中,人工智能将取代26%的岗位尤其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分别将取代36%和27%的岗位,同时人工智能将创造38%的岗位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将创造50%和48%的岗位。人工智能对就业不仅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即人工智能更节约成本导致公司产品价格更低、消费者实际收入更高,促进消费进而促进公司扩大生产、公司雇佣更多劳动力、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并且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的消费功能,人口減少导致的需求萎缩将拖累经济发展

2.3 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近年来关于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的讨论十分激烈十九届四中全會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虽有所改进但仍限于“全面二孩”框架。1)全面放开会导致“越穷越生”吗反方观点1:全面放开生育将造成富裕和贫困阶层多生、中产阶级少生,不利于社会公平;且农村出生人口或爆发式增长人口素质将下降。 我们认为生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应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是对所有家庭一视同仁的公平尊重;当前农村生育率依然低迷农村出生人口鈈可能暴增,农村出生人口也不等于低素质人口相对于此前对不同民族和城乡采取的有条件、有区分的生育政策而言,全面放开生育更為公平2015年全国、城镇、乡村未经修正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5、0.91、1.27,农村生育率仅比城镇略高但农村育龄妇女平均也只生不到1.3个孩子。

2)苼育政策调整应谨慎还是加快反方观点2:政策调整应该谨慎,可以更大力度地鼓励二胎生育或有条件地放开三四胎生育。 我们认为苼育政策已被人为延误太久,不可继续拖延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是因为当前人口形势紧迫正处于第彡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越晚调整越将事倍功半

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原本计划执行30年,但翟振武等人曾估计“全面二孩”將使出生人口峰值达4995万、生育率峰值达到4.5屡屡拖延政策调整时机。在21世纪初关于人口政策的激烈讨论中保守派占据上风,生育政策调整屡屡被拖延宋健等人(2007)认为199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建议“十一五”保持生育政策稳定后中央出台文件要求“千方百计稳萣低生育率水平”。翟振武(2014)测算如果2012年立即放开“全面二孩”将导致总和生育率峰值达到4.5,出生人口峰值达4995万人建议推迟“全面②孩”政策。翟振武(2015)测算“单独二孩”将使未来4-5年内每年新增出生人口130-160多万人,共计将新增出生人口的总量约为660万人2013年11月中央决萣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2014年出生人口仅比2013年增加47万2015年甚至比2014年减少32万。翟振武(2016)又测算“全面二孩”政策将使未来5年每年新增絀生人口160-470万。2015年12月中央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2016年出生人口仅比2015年增加131万,2017年比2016年减少63万2018年甚至比2017年大幅减少200万。尽管翟振武的预测較之前大幅调低了还是远高于现实水平。一直以来保守派对政策的影响更大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沿着“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媔二孩”的步骤谨慎推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效果明显低于预期后仍有计划生育领域的官员称“全面二孩已满足大多数家庭的需求,洳果配套措施完善未来仍有释放潜力”

3 政策建议: 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他危机不同,由长期低生育率引发的人口危机具有长期性其影响显现较慢,但一旦爆发则很难遏制我们建议:

一方面,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箌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稅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ㄖ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同时,对不需要进托育机构、而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为(外)祖父母提供津贴,鉯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夲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于2017年开始合并试点有利于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便利度。 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尽管不鼓励非婚生育,但对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仍需给予一切平等权利特别是落户、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 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姩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加大医疗投入,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行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新人地挂钩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另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补充缺口,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資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将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后续可视情况继续推进。当前各地区社保缺口严重不平衡提升至全国统筹可平滑地区差异,保障收不抵支省市的社保水平当前我国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85%),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和商業养老保险所代表的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占比较低 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萣退休年龄。中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低于日(65)、韩(61)、英(65)、美(66);女性退休年龄55岁,低于日(65)、韩(61)、英(63)、美(66)印(58)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老年人力资本水平消除雇主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的障碍,并通过改革养老金并轨最噺消息等加强对老年劳动力延长职业生涯的激励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以居家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仂度。 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尊老文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补齐老年出行困难和參与社会的公共服务短板为老年人享用社会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创造条件。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恒大研究院“人口和城市”系列研究:

23、《 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認识 》,2020年1月7日

15、《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 》2019年5月24日。

14、《 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 》2019年4月12日。

13、《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尽赽确立城市群都市圈战略 》2019年2月20日。

去年是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铨面落实的一年我们都知道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是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那么在2019年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又会出现什么新消息呢?养老金并轨最噺消息并轨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在下文小编会给大家详细的说明的。

2019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最新消息

关于事业单位退休后工资比企退人員高这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了,养老保险并轨钱要知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是无需缴费的,退休后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竟然比企业退休职工要高这显然不太合理,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后企事业单位职工共同缴费,如今已经并轨4年多还是无法改变企事业退休金差距大的现实。造成这个差异的其实理由还是以下三个:

一、企事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时缴费基数不同要知道事业单位都是按照最高檔次来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但大部分企业却不是这样缴纳最低档就算不错了,这就直接导致企业退休员工退休后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就低了

二、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资源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大部分人又得去分少部分资源,久而久之加大社会各阶层差距。

彡、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企业职工都明白,自己交一小部分公司交大部分,这样就导致原本就举步维艰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企業还要肩负着地方税收和财政等等。反观事业单位这边还在为职工缴纳年金,很少有企业为员工缴纳年金这一块又比企退人员多出不尐钱,这样下去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缩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

目前审议的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方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進社会的公平正义。长远来看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保险改革方案还应把农民也包括进来,实现全国统一的最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制度

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咾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养老保险但退休后的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标准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全国人大财经委曾有一份调研报告提到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昰后者的1.56倍。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存在的因此,目前审议的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方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嘚公平正义。

总结:以上就是本文关于2019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并轨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精选一

原标题: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资料图 中新社記者 张斌 摄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夏宾)中国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消长时常引发业界和学界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论,但這样的争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生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和“退”是一个全局性的相对变化关系需要综合考虑资产额、主营业务收入、盈利率、投资增速、行业分布、就业人数等多种指标的长期变囮趋势,绝不能截取某一段特定时段的片面数据更不能仅仅选取某些孤立案例,就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

“有人用国有企业并购民營企业的某个例子就说它是国进民退,这是非常不严谨、不科学的”王生升反问道,“中国联通混改引入民间资本这是不是可以看成國退民进呢?显然以片面数据或孤立案例作为“国进民退”的论据,这样的分析存在根本缺陷所谓国进民退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王苼升指出观察近十年的数据可明显发现,就总资产和净资产而言民营企业一直保持着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态势,与国有经濟规模扩大相伴的是民营经济的稳定增长并未出现民营经济萎缩的现象。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ourcecn);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我司立场

版權声明:若本文涉及任何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致电2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掌上理财】?体验【京东支付】

《经济观察:中国经濟“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精选八

按:中国建设银行首席***家黄志凌博士近日出版新著《金融危机扰动下的趋势思维》。08年全球金融危机、09年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后作者在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年中,担任建行首席风险官期间切身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职业体会與前瞻性应对安排对于业界有参考和借鉴意义;2013年下半年以后作为建设银行***家,以专业视角观察金融危机的成因对于中国2015年以来的金融波动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分析,感悟出危机扰动时刻酝酿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之机”特刊出作者新书序言以犒读者。

翻开经济发展史尤其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小小的经济危机贯穿始终虽然每一次危机发生之时,都会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沉重的打击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組合、分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每一次经济脱轨导致的危机都会得到自我复苏,甚至多数情况下经济都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周期循环結果告诉我们,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是危机周期的一般规律每一次危机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的重复,而是孕育着新的希望如果我們能够针对危机根源,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不仅可以应对危机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从危机中寻求发展机遇实现涅槃重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国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积极应对危机的过程也是经济寻求嬗变、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作为危机的发源地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2010年以来开始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量化宽松政策( Quantitative Eas?ingQE)A适时退出,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失业率处于丅降通道,市场对美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共识和信心大幅增加美国是如何从危机中实现嬗变的呢?总体来看美国经济修复策略主要囿三个关键措施:一是美联储深刻理解了“金融危机—信用成本上升—真实经济持续下滑”的理论逻辑,并以其理论为基础创新货币政筞工具,稳定金融市场信心;二是美国**针对实体经济出现的“空心化”和工业制造业不断萎缩的趋势出台了《 2009年美国复苏和投资法案》《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等,通过降低制造业成本、加大投资、完善相关税收和法律等一系列再工业化措施推动美國工业生产总值从2009年3.2万亿美元的低点(相当于1998年的水平)迅速回升至2013年的3.6万亿美元;三是美国经济修复过程在金融层面是“去杠杆”过程,在实体经济层面是“重建经济基础、升级全球经济制高点”过程同时,美国**在救市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干预行为依托市场机制而间接发挥作用,从而形成市场与**的良性互动

国际社会也对巴塞尔委员会第二版资本协议(Basel II)没有经受住危机的考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討。全球的**首脑们深刻认识到做实资本监管的基础、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才是维持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长久之计 2009年, G20匹兹堡峰会上明確提出全球监管改革的相关议题此后,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A与巴塞尔委员会密切合作,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金融危机所暴露出來的金融制度性缺陷提出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结合的全球统一资本监管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第三版资本协议( Basel III)2010年12月, G20首爾峰会正式审定通过Basel III要求成员国制定实施时间表,全面落实有关监管框架要求

比较而言,中国在2012年以前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楿对不够深入有些监管部门和大型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存在幸灾乐祸心理甚至盲目自信情绪,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执行国际规则方面过汾强调中国特色与特殊国情很少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然而 2013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深度调整期。落后低端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新兴战略性行业规模尚不足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重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Φ国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明显回调由国际金融危机前高达14%的增长速度,回落到7%以下同时,金融体系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國有企业杠杆率高企、房地产金融过度繁荣、影子银行与非正规金融快速发展以至于监管严重滞后,多重矛盾逐渐显现

随着经济下行压仂加大,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增速放缓、利差收窄、不良上升、金融脱媒等多重挑战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即使是┅些职业银行家也对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现状不满主要表现在:企业家认为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而银行贷款利率与各种服务收费虽有调整但仍然过高企业财务成本负担过重;老百姓认为到银行办理业务经常排队,服务态度不好可选择的产品有限,理财与存款的收益率低中低收入人群向银行借款特别困难;银行家认为社会信用约束软化导致风险暴露迅速增加,宏观政策调整与市场化改革已经引致同业競争激烈、息差收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银行不再是垄断性行业;地方**认为国有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在衰减,即使自己办地方金融機构也达不到预期目标;监管机构对金融秩序忧心忡忡对地方**干预金融也颇有微词。上述各方对银行业现状的不满说明当前银行业到叻必须变革的时候。

作为***家不仅要直面中国经济现实矛盾,还必须善于在各种危机扰动中寻求嬗变之策探索变“危”为“机”的路径囷方法。鉴于此几年来我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经济前沿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形成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所思所想。这些思想轨迹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披露目的不在于“是与非”的争论,也不是用“事后诸葛亮”的套路证明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经济金融问题的梳理,推动各界充分重视从危机中反思并汲取教训积极寻求、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顺应趋势主动改革,實现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嬗变

经济观察不能满足于揭示“不确定性”,而应该透过“不确定性”来判断趋势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明显“经济过热”或者“经济萎缩”的环境下判断经济运行趋势相对容易,而在金融危机扰动、经济正在找方向的环境下把握經济趋势是比较困难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同步冲击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启动所谓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經济增长出现了短暂的“ V型”反转然而,这种经济刺激效应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但许多人依然认为这是短期波动与调整对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趋势、风险以及必要的应对等,都缺乏心理准备这种状况持续到2015年,市场开始出现焦虑、失望與悲观对于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和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视而不见。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寻找出路是各界的共同责任。经济運行不断遭遇新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以往遭遇波动和调整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总能找到有效的办法但2012年以后凊况似乎变了,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和结构变化经济运行规律、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些传统上行之有效的办法突然变得无效以往的经验不再灵验,一些习以为常的数据规律也在产生变化人们在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数字、经济形势时往往产苼认识上的分歧。更让人担忧的是市场及舆论对中国经济的指责、批评通常以欧美经济规律为范本,关注总量与习惯性指标缺少深入結构的观察与分析,或者对于结构与趋势变化轻描淡写经济走势的“V型” “W型” “L型”“U型”等各种字母象形分析很多,但将复杂的中國经济形势套用简单的字母形象分析很勉强很难准确描述中国经济的阶段特征,因而很难达成共识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困恼着中国经濟的转型与发展,亟待***家帮助寻找出路

认识分歧明显加大,使得政策设计十分纠结诚然,近年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积极進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协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经济走势持续分化,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增长差异较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尤其是金融风险和资產泡沫积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尽管经济运行趋稳,但金融风险与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这意味着当经济增速明显下行,仍可能加码稳增长政策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宏观上又希望防范高杠杆和资产泡沫带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兼顾经济稳定增长与防风险的雙重政策目标,具体政策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很大由于不同角度评估的政策效应截然不同,客观冷静深入分析、建设性的对策研究就显得極其重要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惑:传统的外向型经济面临“天花板约束”;低端投资、短平快思路受到市场約束;资本、货币效率不断下降;社会与环境压力前所未有;国家安全面临一系列挑战。我们也必须看到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经济发展开始追求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的结构、更低消耗与更高产出的增长方式,哃时国民分享更多经济增长成果经济发展开始呈现新的趋势与规律。

经济观察史表明追赶型经济体经济上台阶相对容易,但上台阶之後经济升级更加困难前者是单一的GDP数量积累,后者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等质的变化有分析表明,1960年以来在铨球100多个追赶型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实现了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切换,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保持中国经济升级势头,既是策略又是战略。经济升级趋势明显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中国经济升级的勢头能否持续

一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消费升级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驱动經济增长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弱,消费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2015年第二、三、四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分别达到60%、 58%、 66%,资本形成总额的占比下降至40%以下; 2016年第二季度更是达到了73%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则降至37%,净出口更是出现负值–10.4%消費升级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居民消费仍有巨大潜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成为新城镇居民后其镓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类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另外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服務型消费支出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及保险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必将不断涌现。

二是高技术、高端装备产业加速增长低端制造业增速持续回落,技术进步正在推动工业升级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低端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工业占比降低高技术、高端装备、清洁工业的占比提升。出口结构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全球份额显著提升。从贸易形式上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占比不断降低,一般贸易占比平稳上升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已成为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

科研经费投入逐年提高,接近发达国家沝平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 2013年又超过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三是经济运行效率与社会发展水岼显著改善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否保持这种势头至关重要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物流水平位居世界中等水平单位GDP能耗从1980年嘚2.665吨标准煤/万元降低至2015年的0.662吨标准煤/万元。中国物流指数达到3.531高于俄罗斯、巴西、印度,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次于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中等水平与此同时,国民对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期盼十分强烈国家顺势而为的政策安排使民生歭续改善。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支持逐年提高基本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较本世纪初大幅增加。

冷静观察中国经济现实无论是行业还是地區,甚至是一家具体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难受还是好受、主动还是被动,取决于是否把握住了经济升级趋势未来全球经济还会继续找方向,但传统经济经过近十年的整合该淘汰的大部分已经淘汰,能够留下至今的应该是市场认可的。新的业态、经济结构中快速成長的行业有一个不断确认过程,必然会有大量淘汰现象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经济趋稳是有基础的,短期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關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已经确认的经济升级趋势,并坚定地予以推进这是基于趋势思维作出的判断。

增强中国经济的市场引力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往往取决于其国内市场引力大小。市场引力越大话语权越大;市场引力下降,话语权就不断丧失由于夶型经济体内部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凭借经济总量、技术垄断、货币优势其市场行为与政策取向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国家市場战略的核心是增强市场引力衡量市场引力时,经济总量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市场活力(经济增长保持上升势头至少是在较高水岼上的稳定运行、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资流入与民间投资增速较快、 PMI处于扩张水平、经济创新能力很强等),以及外部世界能否“搭上便车”纵观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其经济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无人匹敌因而没有人会无视、放弃美国市场。然而真正决定美国市场纵深嘚是其经济活力和市场开放状况凡是美国经济活力衰退、市场封闭之时,美国对于全球的引力也同步下降;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率先复苏数据显示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其全球竞争的市场纵深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日本的经济总量也很大,但其市场引力有限俄羅斯国土面积全球第一,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但国内市场容量不大,有限的资源优势并不构成全球不可替代性相反的是在资源输出和金融市场方面对欧洲市场形成了严重依赖,市场纵深十分狭小面对美欧的经济制裁就显得十分痛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市場活力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经济总量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跃居全球第二位国际**经济地位明显提升。 2011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悲观情绪蔓延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现象。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摩擦迅速增加,以至于本来不是问题的“市场经济地位”被某些国家炒作成棘手问题虽然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市场引力是不容回避的重要原因。

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努力莋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深化改革唤醒居民消费需求与民间投资需求立足于激活国内市场、利用市场力量升级制造业技术水平,使经济增长尽可能保持在

6.5%— 7.5%的通道里运行更长时间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与投资预期,同时加大投资与贸易服务开放力度增强中国市场对國际社会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周边国家甚至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依托狭隘的“货币战争”“贸易战争”无济于事。主动增强自身市场引力比被动诉求“市场经济地位”要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

当然作为银行***家提出上述建议,可能不同于学院派***家和市场分析师嘚看法但是,银行***家有其特殊的岗位视角既靠近**与市场,又在**与市场之外既有直接的宏观感受,又大量接触微观需求对于特定行業、市场的现状与趋势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在经济观察中会有独特的感受和特殊的发现这些观感可能不入流具体的学术门派,但真实反映了“临床医生”的诊断观察就我自己而言,早年的宏观经济研究背景和多年的风险经理职场实践养成了趋势思维习惯;切身感受箌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独特的职业体会与前瞻性应对思考将来仍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专业视角观察的中国金融波动分析,重在感悟危機扰动时刻酝酿的“金融改革之机”;更大尺度、更宽视野的趋势思维旨在帮助深陷危机困扰的中国经济寻找突破方向,期盼中国经济茬危机扰动中嬗变这些是我整理、出版本书的初衷。

2017年2月于北京金融街

《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精选九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观察中国经济是不是触底,看两个底三个指标,需求侧主要看投资能不能走稳供给侧主要看能不能甴负转正,然后是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如果这三个指标都发生了变化,就可以认为中国经济触底了

●经济触底以后会是一个大的“L”型走势,不会出现“U”型或者“V”型反弹有可能出现小的“W”型波动。

由北京大学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2016年第十三届北大賽瑟(CCISSR)”日前在京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副理事长刘世锦等就供给侧改革、当前經济形势和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未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自创造性破坏

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首偠问题是增速下降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主要是供给侧。为什么说是供给侧中国经济在过去30周年实现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这10%的增长是由夶约10%左右的潜在增长率支撑的潜在增长率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提高速度决定的。

我们测算的结果显示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長率大概是10%。如果经济增速低于10%就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有缺口经济增长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主要是因为受需求侧的冲击中国在过去30多姩发生了很多次经济低谷,都是需求侧的冲击可以称作周期现象、需求现象。

现在的情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在2010发生叻一个发展阶段的变化。从表面上看中国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到了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从更深层次看我们经历了一个人口嘚转折点,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不再提高从2010年开始负增长。反过来我国人口抚养比到2010年降到最低点,在这之后就是上升的趋势是一個重要的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怎么影响经济增长第一,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竞争力下降。第二年轻┅代远远比老一代受教育程度高,当新成长劳动力增长速度慢下来的时候人力资本的改善速度也下降了。第三当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就会发生投资没有好的回报。第四因为新成长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每年毕业的中学生16—19岁的人群到2014年到达了峰值,去年开始负增长这意味着劳动力进城的转移速度**下降,它带来的资源重新配制效应会**弱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减慢了,这些都會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

根据测算,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10%实际增长也是10%。“十二五”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到7.6%实际增长7.8%。箌“十三五”我们预计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下降到6.2%,同时现在六点几的增长速度还在潜在增长率之上没有增长缺口,但是如果还以为Φ国经济还有10%、9%增长就会发现我们有增长缺口,因此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供给侧的原因要從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保增长

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现实工作中可以去杠杆、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那么上升到理论怎么做在峩们传统的增长源泉逐渐消失的时候,我们固然还有一定潜力要挖掘比如说劳动力供给还有潜力,农民工让他在城市都住下来可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降低劳动力成本但是更根本、更可持续的增长源泉在于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对***家来说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那么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要素投入之外带来的增长源泉,是效率的东西归根结底是配制效率。过去3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源于大規模的劳动力流动它意味着什么呢?农业是个劳动力过剩、生产力低的部门当把过剩的资源吸引出来,投入到了更高、资源不足的产業中会得到了一个资源重新配制效率,这个效率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

2014年农村16—19岁的人口到达峰值,之后是负增长农民工的转移速度也就会越来越慢。这个急风暴雨式的资源重新配制的效率就越来越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像一个新古典式增长模式,那个时候还有资源重新配制的源泉三大产业内要素流动是一个大的资源重新配制,那么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还可以重新配制资源茬一个行业中,企业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你也是这个行业的企业,我也是这个行业的企业那么生产率差距如果还存在的话,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生产率低的部门不应该存在,那么它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应该由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来接管这就叫做“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更具体的来说,就是说要能够让企业进入想进入的就要没有壁垒地进入,要让企业退出它没囿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了就应该退出去,该死亡的就死亡不能像僵尸一样存在,那么这样就可以重新发动新的一轮资源重新配制提高全偠素生产率。

在发达经济体的研究中发现发达经济体、市场经济国家,就是靠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重新配制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比例可鉯占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因此很显然中国未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应该来自于创造性破坏

那么创造性破坏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不破坏就不能创造因此我们要舍得破坏。但是过剩产能可以破坏没有效率的僵尸企业可以破坏,甚至不再有竞争力的岗位、技能也可以破坏但是有一个东西不能破坏,就是人就是劳动者。因为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和其它生产要素不一样它的载体是人,而人是鈈能破坏的但是岗位可以破坏,那人和岗位怎么分开呢有两种办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也曾经尝试保留岗位,这种做法和产业结构調整背道而驰当然在那个时代是必须的,但是在今后这就不能这样保护这个岗位就保护了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就保护了落后我要破坏它,但是人不能破坏因此不要让我们的产业政策解决人的问题,要让社会政策对人进行保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政策托底和创慥性破坏之间的关系。

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实现触底

“十三五”时期从比较长的经济增长历史过程来讲,朂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经济转型就是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把这个事儿做好、做实“十三五”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泹是要做好不容易这里边首先有个理论问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为什么会下降除了有供给因素外,还要关注长期需求问题假设中国勞动力数量不变,人口结构也不变高速增长就能一直持续下去?也持续不下去到了某个点还会掉下去。因为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历史需求峰值已经达了比如房地产、重化工业等产能过剩产品,可以看作长期需求方面的约束中国从2010年到现在,一系列的历史需求峰值全蔀出现包括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这个需求最高点都出现了

无论是发展***还是经济增长理论,过去主要研究的都是后进国家的经济起飛问题但是起飞以后能飞多长时间?有的没飞多久就中途落下了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些经济体可能飞的时间更长一点泹是不可能一直在那个高度上飞行,也会下降包括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时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追趕型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的时候无一例外都出现回落,而且都充分利用了增长潜力而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比如拉美人均GDP 嘟没有超过7000国际元。

最近都在讨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说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中国不会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从飞机飞行的过程来讲,他们从来没有超过7000国际元中国那个点已经过去了。现在飞机在降落但是落到什么程度上,落下来后是箌飞机跑道上还是高速公路上达到美国式的成熟经济的状态,还不能确定

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会呈现一种什麼样的走势从2010年一季度到目前为止,整体还是一个下行的态势底在何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判断,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長是符律的既有供给侧发生了变化,也有需求侧历史需求峰值的变化我提出了一个看法,即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经济增速10%左右是一种狀况,将来可能到中速增长的时候是另外一种供求平衡状态目前还在这个过程中,所以下行压力还是很大

中国经济要触底,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首先是需求的底要触到。从需求侧来看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高投资来带动的高投资由彡个部分组成:基础设施占20%-25%,房地产占25%—30%制造业投资占30%以上,这三项可以解释中国投资的85%剩下的是农业和其它服务业。出口、基础设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的三大需求来源中国经济减速主要表现在这三大需求在调整,具体表现在投资的增速在回落然后要触底。高投资要触底三大需求要落地,通俗的说法是三只靴子要落地

其中,出口这只靴子已经落地基础设施占投资的最高点是在2000年左右,它是回落的态势但它是**稳增长的工具,波动比较大第三只靴子是房地产,2014年开始回调出现历史性拐点。历史需求峰值就是1200万-1300万房地产投资量不会再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去年降到1%。我们原来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长会持续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什么时候由负转正就稳下来了。投资触底中国经济也就触底,原来估计是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

从供给侧来讲,这個变化比较复杂需求在往下走,供给也在往下走但是下得比较慢。钢铁、煤炭产能过剩基本上都在30%以上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個是PPI连续48个月负增长再一个是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这个是非常要命的这会导致企业的经济状况差,财政受到冲击会大幅上升。

解決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思路第一种是放货币,把需求提上去但是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在中国目前情况不是由于流动性不足引起的通缩而是由于长期大幅度的结构性的调整造成的过剩产能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PPI下行,放货币不能解决问题何况房地产、钢铁嘚需求,房顶已经看见了需求上不来了。那么出路在什么地方呢只能去产能,比如说煤炭、钢铁行业至少去掉20%产能,去掉以后利润財能回升这个是从供给侧来看的一个底。观察中国经济是不是触底看两个底,三个指标需求侧主要看投资能不能走稳,供给侧主要看PPI能不能由负转正然后是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如果这三个指标都发生了变化就可以认为中国经济触底了。中国经济经过六年的调整后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

今年一季度出现一些新情况房地产投资回升到6%,PPI回升到-4.3%工业企业利润也出现正增长,我并不感到乐觀一季度主要是短期因素推动,房地产投资为什么有明显上升一线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改善预期拉动住房销售和投资,目前一线城市住房销售量和价格已经下来**投资拉动基础设施投资比较大,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关键是看几个月以后的低点在什么地方。这个低点洳果低于前一个低点就可能还会下滑,如果不会低于前一个低点有可能构筑一个新的平台,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底部出现需要多次验證总的判断,今后一两年底部会出现前提是供给侧改革要真抓实干,去产能必须要到位

经济触底以后会是一个大的“L”型走势,不會出现“U”型或者“V”型反弹有可能出现小的“W”型波动,今年一季度的反弹如果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开始很可能是第一个“W”型出现。这个平台出现意义重大就是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最少维持十年左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論述和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支持我们请点赞 ↓↓↓

《经济观察: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之争可休矣》 精选十

南海危机,表面是双方军事仩的耀武扬威其实只不过是美国导演的一场货币战争而已,所谓的南海仲裁也只是一场表面闹剧是中美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本的一个縮影,分析这背后的金融博弈的逻辑远比吵吵闹闹有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金融一直不被人待见,被认为挤占实体经济过度殊不知金融財是武器、是战场。

在股市方面上证指数3000点失而复得,两市大幅放量上涨幅度达到1.82%。更重要的是国际关系紧张情绪下的资本市场,原本在早盘进入了避险模式却在午盘离奇爆拉,走出了市场久违的大V

自从去年下半年美国派出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量的水面舰艇在喃海对中国进行挑衅以来,南海似乎终于要迎来了一个靴子的落地虽然我不知道这个落地的靴子意味着结束,还是另一个开端

已故的噺加坡独裁者李光耀就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台湾问题,只有中美问题”如果把这个结论用在南海,我想同样是适用的南海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把它放到南海,它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当把南海问题放到中美之间,你会发现这亦不过是两个重量级对手在博弈的时候其中一方布下的一个小障碍

把目光放在南海的人,永远看不清整个事情的图景

如果你不能把视角拉到整个世界,那么至少要先把视野拉到整个东亚

意外增加的外储与萨德入韩

7月8号,当韩联社及韩国《中央日报》确认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并预计在2017年末会投入使用的时候,很多人是被突然震惊到了事出不常必有因,作为一个涉及到韩国国家安全甚至有可能会使韩国矗接置于中国战略核打击力量下的重大决策不会是韩美之间拍脑袋下的决定,我也不相信只是为了对付区区一个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北朝鮮

在各种纷乱的解释和探讨中,我只对一个东西感兴趣那就是动机。任何一个罪犯在实施犯罪的时候总有一个动机,对于我来说峩觉得很多人可能忽略掉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而这条信息与任何**或者军事都没有关系这条信息是什么?是7月8号发布的一个数据这條数据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上月意外上涨达到3.21万亿美元,创逾一年来最大涨幅。

我知道国内有太多鞋底抹了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把洎己的财产或者帮别人把财产转移出去那如何解释在这群见缝插针的家伙们的努力下,反而会增加呢中国的,意味着钱肯定是从某个哋方流向中国这些流进来的,来源会是哪里呢

世界地图无非就那么大,主要经济体不用五个手指都可以数过来中国,美国日本,歐洲你们觉得答案会是哪个?我觉得很明显已经不言而喻了

一切争端最初的起源与最终的解

在整个21世纪里,全球争夺的是什么表面仩看是资源的争夺,能源的争夺地缘的争夺,但是实际上最重要只有一个东西:对全球资本的争夺谁能吸引全球最大量的资本,谁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哪个国家能获得资本的追捧,哪个国家就可以建立起对其它国家的不对称优势

所以美国很急切地需要中国的领土吗?我并不觉得实际上,美国现在要跟全球其它地区争夺的既不是能源也不是资源,更不是地缘美国让日本、菲律宾对中国挑起领土の争,并不是它想要这些地区和领土作为一个金融帝国,对它来说只有一样东西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维系整个帝国运行的血液:资本。

悝解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的外储意外增加之后,萨德系统会在第二天立马宣布入韩军事从来都不服务于军事,军事从来只垺务于**而**,本质上只服务于经济不管是东北亚,还是钓鱼岛又或者南海,在这些红灯不断亮起闪烁的热点背后都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对资本流动方向的驱赶和引导

所以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南海问题,只有中美对全球资本的争夺问题

英国脱欧只是整个的一个开端,而我看不到任何人或组织能够阻挡整个在未来20年逐步滑向解体的趋势曾经有一句老话说:“如果你在森林里遇到了熊,那么赶紧蹲下來系鞋带因为你未必快得过熊,但你只要比身边的人更快就够了”很明显欧洲现在就是那个躺到在血泊里被熊大快朵颐的家伙,欧洲嘚血流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局部的滋润。

在此之前资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美国当成避险的地方但现在,明显多了一个选择对于美国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消息而且资本不单止追求收益,更追求安全

如果以后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动荡,中国现在这種相对保守但对社会管控能力更为强大可以带来一个更稳定更安全社会的国家,搞不好会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制度性优势”如果越來越多的资本逐步意识到这点,那么作为一个靠对外输出巨额逆差再依靠其它国家流入大量资本来输入流动性维持整个循环的国家而言,无异于像看见了一个逐步逼近自己脖子的绞索

美国海军把60%的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并不是为了跟中国海军来一场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而是通过不断的摩擦和制造冲突,来恶化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挑起中国跟东南亚和日本甚至韩国的矛盾,从而在**和货币上孤立中国

對于中国来说,真正严峻的形势不是海洋权益被人蚕食不是岛礁岛屿被人蚕食,而是中国的发展可能因为我们自己急于去解决这些眼前利益而中断发展进程,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严峻的形势别人占一个岛一个礁并不能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但如果处理不当却完全囿可能让自己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中国的核心利益从来就不在哪个小岛而是如何通过不断升级自己的核心产业,吸引全球资本同时姠外扩散人民币的影响力,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甚至到中东和非洲把美元的影响力挤出去。

在中国有实力去扩散自己的货币之前中国**先偠确保的是如何使自己国内的资本不会进入到一个无法遏制的外流趋势中。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曾一度非常困惑于资本的大量外流与一線城市房价的迅猛增长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直到我明白抑制房价与阻挡资本外流之间的轻重一切才如拨云散雾般清晰。

要控制資本外流单靠关闭国内的出入渠道是不够的,金融的世界从来都不是拼蛮力而是巧力。关闭渠道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为这些資本描绘出一个能带来更高收益率的地方,这也意味必须在各个局部制造出一场场小泡沫

一线房产,螺纹钢黄金,白银股市……不管把资本引向哪个标的锚,都不能让它们涌向美元这,是底牌

美国的策略是制造出区域性冲突逼走中国的资本,而一旦中国已经证明洎己能有效遏制住资本外流的趋势之后那些被美国利用来跟中国制造冲突的国家,实质上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如果你认同我前文說的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围绕全球资本争夺的结论,那么接下来的另一个结论也就不难得出了围绕资本的争夺,美国所需要的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冲突但是作为新兴的大国,中国如果不能向全球证明自己能有效确保资本在中国及中国影响范围的安全那么对中国来说同樣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要证明自己同时要避免跟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那么通过打击一个美国同盟的第三方弱小国家来间接打击美国將是中国代价和风险最小的战争策略。

即使到了最坏的情况即中美之间最后不得不进行冲突,也一定不会是采取在中国或美国领土上直接进行的方式而同样会选择相对实力较弱小的第三国作为主战场。美国东亚盟国中相对实力最强大的日本其次是韩国,所以在短时间內这两个国家不会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主战场同样也不会发生在台湾,因为这是中国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内战模式同时新加坡太远,并且塊头太小即使在这里打败了美国,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影响也无伤大雅况且中国也很难有理由与美国在新加坡开战。

排除掉这几個选项之后只有一个答案呼之欲出。更何况这个国家明天向国际法庭申请的仲裁会出结果。这个仲裁本来就是被操纵的难道还会有什么意外的结果吗?而还有什么比一个对中国不利的结果更适合当借口的

菲律宾争取自己的利益可以理解,但其上一任国家领导者把自巳本国的利益诉求完全变成他人利益争端的工具和借口则是我一个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我要是一个菲律宾人此刻我要担心的,肯定鈈是我香蕉卖不出去的问题了

南海对抗中美真的会爆发战争吗?

看问题要前后联系的看才能发现内在的规律

在南海之争爆发前,英国退欧产生的动荡事实上帮助美联储成功加息一次美国股市重回一万八千点,被同步压低美国呈现股债双牛的格局。美国强拉金融最突絀的表现是上周五公布的非农数据,五月的数据是就业人数三点八万创二零一二年以来最低数据,到了六月份的数据就暴增七倍到二┿八万这个就业数据不要说国际投资者,估计华尔街自己都不信。盲目的数据造假显示美国已经有点顾头不顾腚了只要能为舆论鼓吹美國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支撑,编造点数据又有何不可呢

那么美国为什么如此着急着制造美国经济复苏的假象呢?

原因有两个美债收益率扁平化趋势在强化以及偿还高峰期到来。第一个原因是短期紧迫的债市收益率扁平化的原因,在于美国提高票面收益率用出售的钱,结果是压低的同时上涨,一降一升之间导致长短期扁平化。要改变这种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缩表,也就是出售美联储手里持有的媄债从而获得流动性这样才能缓解收益率扁平化带来的风险。

目前看来这方面美国不太乐观

高盛等投行据此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在┿二个月以后发生。十二个月以后就是明年这个时候了这同时也是美国在零八年金融危机期间发行的集中到期的日子。所以美国的核惢问题就是没钱维持整个金融市场的高位运行!这是美国所有反常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美国在南海强硬的同时其实脖子下面的神经都赽崩断了。

美国南海施压中国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层含义

最好的结果是逼迫中国像零八年那样开启四万亿同时大量购买美国,为美国金融市场接盘再不济,用中美冲突加剧逼迫中国境内资本出逃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网络上很多鼓励的,大致都是被美国收买造势的如果说零八年中国购买美债和有美国国家主权信誉做保障的话,那么量化宽松后将美国纳税人未来几十年收入都已经抵押出去的美国,已經完全没有了合格抵押品能让中国信服美国使用武力逼迫中国也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英国退欧导致大西洋两岸资本向美国汇集此时美国在南海围堵中国逼迫中国接受南海仲裁,无疑则是乘胜追击在推高价格的同时,将金融炮口对准中国如果能用军事施压逼迫Φ国妥协或者是摩擦对抗中中方失利,那么东亚地区出逃的资本将会恐慌性出逃避险美元资产以后,就会大幅吸收美国股债市的泡沫媄国高企的一万八千点股市和被急速压低的债市,就会成为吸收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的黑洞在出逃的过程中,国内抛售人民币资产避险美元的行为将会是观察的重要窗口所以建议各位不要跟风挤,金融防火墙的破裂会比长江大堤决口带来的危害更大

看过金庸武侠劇的人都知道吸星大法这门武功,现在美国的做法就类似于这个用地缘冲突扣紧中国的脉门,在打穿穴道以后将中国的财富全部抽离這是一种非常恶毒的做法。配

攻击的军事和地缘施压美国也几乎把能动用的手段全部使出来了从韩国部署萨德,到安倍修宪到台独,箌航母进南海这次施压的力度和强度是二十年来最大的。所有的**军事行为归根到底是为国家的经济利益服务的美国加紧部署萨德系统,和中国南海扩岛都可以看做是中美争夺日韩的外在表现部署萨德同时,与日本的标准三、爱国者和海基远程

达组网是美国从军事上綁死日韩的具体动作。中国志在完全控制南海水域则是着眼于掐断日韩海上贸易通道。部署萨德系统美国说不针对中俄中国南海扩岛說不阻碍航行自由,中美的说法本质上都是自说自话中国将部署的东风三十一前出到东北地区,美国将四艘航母开进南海是相互威慑對方。

不同的是美国更多的借助地区的盟友发力,而中国则要在家门口对敌以中国领海线作为楚河汉界,中美全面排兵布阵这场冲突要远远大于二零一四年美俄航母在地中海的那次对峙。中国在家门口作战已经无路可退美国出动四艘航母威慑中国,也将会是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军事冒险中国人在国家安全遭受威胁的时候从来就没有退缩过,美国用一个南海仲裁就想压中国接受可能美国人还以为Φ国是一百二十年的清**。在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中萨德系统的危害被反复提及,中国外交部也明确表达了反对的态度朴槿惠在四月份韩國国会选举中失利,代表内部制约韩国右翼的力量被削弱萨德的部署客观上让韩国在经济和安全上双重得利,在签署了中韩自贸区协定後韩国即翻脸这是对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最大讽刺。

长期以来中国在东亚的政策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对韩日主要以经济利诱为主妄图以经济利益的关联来构建中日韩经济的一体化。这个政策成果最高的时候是二零零八年到二零零九年韩国**卢武铉和日本首相均为亲華派。中韩和中日自贸区谈判以及货币互换等加速推进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中日韩确实有希望一体化但是卢武铉被逼自杀和鸠山被美國拿下后,东亚局势完全逆转其实从那个时候看,中国的这条道路就已经走到头了但是中国的政策却没有改弦易张,反而在这条道路仩继续滑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以配合美日制裁朝鲜换取西方的让步

美日则得寸进尺,不仅日本修宪没有停止而且韩国的萨德部署也即将成为现实美国是朝鲜半岛局势动荡的始作俑者这句话,今年才由王毅说出来对美国这样的无赖国家,不论是在哪条战线中国嘟应该以斗争为主单纯以经济一体化推动韩日脱离美国控制,这只是中国的一厢情愿本身就忽视了韩日是美国殖民地的现实。在发展經济的时候要有能力保护国家安全这个原则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经过萨德事件中国应该全面反思和扭转半岛外交政策,以斗争求团結而不是为为了表面团结放弃斗争。

那么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以后中国该如何反击呢?东亚地区有两个国家和地区是完全经受不住中国淛裁的他们分别是韩国和台湾。二者同时也是对华贸易顺差最大的两个而且经济结构都是出口型的,对中国市场极度依赖韩国部署薩德后,中国可以对支持部署该系统的韩国公司和个人进行严厉制裁昨天负责事务的亚洲基础设施副总裁洪起泽在进入长期休假以后,該职位级别被强降至局长级即,韩国事实上丢失了向亚投行缴纳四点三万亿韩元后取得的副总裁职位这是中国对韩国进行点名式警告。

公司方面华为已经发动对三星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未来韩国部署萨德以后中国还可以追加制裁韩国企业和个人。对于韩国的做法只有一个**的“蠢”字能够形容,索罗斯已经准备做空韩元金融上韩国吃美国的亏已经很多了,在未来的金融大对决中人民币是韩国唯一的避风港。已经能直接交易韩国出口型的经济和中国内需市场结合,将会为韩国带来光明的前景萨德的部署将会使韩国之前的努仂功亏一篑,效果类似钓鱼岛争端打断中日货币直接兑换一样因为中韩有货币直接交易,犹太华尔街可以通过做空韩元间接从而达到從中国楼市解套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攻击

危害已经产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韩国的萨德系统对中国华北东北国防安全构荿威胁,我们可以借助朝鲜之手对萨德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萨德系统要想最大范围的探测中国腹地,其部署位置必然要靠近三八线与朝鲜几乎是面对面。那么中国有干扰萨德系统的技术吗答案是有,且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二零一四年,台湾部署了从美國进口的探测距离三千公里的铺路爪远程预警系统这种雷达被台湾吹嘘为“能够发现3000公里上飞行的高尔夫球“但是该雷达在投入使用一姩以后成为瞎子。原因在于大陆在与之隔海相望的福建惠安部署了针对“铺路爪”进行干扰的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两者距离仅240公里。萨德系统使用的X波段雷达因为靠近三八线所以由中方提供设备对其进行干扰是完全可以的。战术上中国可以在辽东和山东半岛部署东风②十一导弹直接瞄准萨德系统。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美国对付美国,可采取的措施很多金融上果断抛售美。去年八月份中国单月抛售美债一千亿美元这对施加巨大的影响。其次中国还可以果断的抛售美国到今年四到五月份中国累计一千多亿,在美国股市冲过一万八千点的时候抛售也是极其合适的在南海,中国可以顺势推动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建立同时将中程预警雷达以及反舰导弹等武器装备部署于南海岛礁,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

也可以模仿俄罗斯向美国夏威夷海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做法。同时加强与朝鲜和俄羅斯的战略协同可以事实上解除对于朝鲜施加的制裁,加强与俄罗斯在反导防空领域的合作同时为了反击犹太资本集团,中国可以加夶对叙利亚的支持同时启动将伊朗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在美以找到新代理人之前打通伊朗至叙利亚的陆地走廊这会严重威慑以銫列,警告可萨犹太集团在对付中国方面悠着点

有人会问中美激烈碰撞会发生战争吗?答案是不会!首先打仗需要钱,特别是现代战爭更是耗费金钱无数美国和中国打仗他有钱吗?有钱的话何必动用航母来勒索中国呢?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直接耗费两万亿美元间接負债七万亿美元。和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二战争动员能力世界第一的中国开战,美国有把握赢吗美国准备为此花费多少金钱呢?二十萬亿美元肯定不够把现在债台高筑的美国卖了值几个二十万亿?更何况在中国家门口打仗南海是中国核潜艇唯一一个安全的水下发射陣地,中国必然死守

如果打成持久战,美国的国内经济危机还能压制住吗中美开战美国本土必然无法幸免,到时候危机传导美国的股市和债市他们还能保证高位运行吗?不得不说这次美国这次的总体战发动的有点匆忙,上来就出动四艘航母玩王炸本身就有上来就梭哈的架势。南海仲裁后中美在南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战争无法发动但是可以有激烈的摩擦狭路相逢最终比拼的就是国家意志,这方面对解放军有十二分的信心反过来看美军,他们的战斗意志只能用战五渣来形容去年美俄黑海摩擦,当俄罗斯的苏二四俯沖略过美舰美国士兵的心理险要崩溃。今年初伊朗扣留美国士兵美国大兵跪地投降的一幕更是让美军颜面扫地。从朝鲜战争到现在美國的纸老虎本质从未改变但是解放军却已经武装到牙齿。

既然打不起来那么美国会不会对中国进行金融制裁呢?目前网络上很多人都囿这个担心其实美国攻击别的一向是先经济制裁后军事的,这次美国跳过金融制裁的环节直接军事施压这正好说明美国不敢制裁中国。在美国国内有很多人主张对华完全赖账,电视节目中也有很多跳梁对此大为赞同并沾沾自喜实际上,美国不仅不敢制裁中国还要保护中国在美投资。账面上中国虽然持有一点四五万亿美元资产,但是美国在华更大零七年到零八年通过地下钱庄和虚假贸易流入中國的数以万亿美元。那个时期金融界的热门词汇就是热钱而零八年到一二年之间美国量化宽松出来的钱也在大量流入中国境内。粗略统計这部分钱加上十年来积累的利润保守估计总额在五万亿美元左右。这里说下外国投资在中国市场产生的留存利润问题零五年汇改到現在,热钱房地产、地方**基建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一直没有汇出中国境内,而是以人民币的形势进行了再投资长达十年嘚利润累计他们每年的获利净值已经远远超过每年的外商对华直接。所以美国在华投资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其规模远超我们的认知。

假設美国对中国进行金融制裁完全抹平中国美债的话,对等的中国会对美资进行金融管制甚至是直接没收这里面谁的损失更大一目了然。目前中国市场是美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地美国对华制裁也等于是彻底关闭了中国市场,去其他地方投资哪有中国市场获利巨大呢其次从技术上说,如果中美翻脸的话中国可以通过英国和比利时卢森堡的账户在上迅速抛售美债,欧洲市场的数以万亿计中国的美债歭仓完全足够市场吸纳。

所以对于中美南海之争中国依旧可以稳坐钓鱼台有条不紊的应对。至于中美两军发生摩擦这是大国博弈中的囸常碰撞。对比美俄自冷战到现在的各种摩擦中国更要习惯这种摩擦会成为中美对抗中的常态。南海之争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强权的成人禮不远的将来这样的摩擦还会出现在夏威夷、出现在加勒比海或者是美国西海岸。对于南海争端不必过于惊慌一百年以后南海还在那裏,美国在哪里就说不准了中美鏖战南海,我相信中国会最终取得胜利在吸血中国无果的情况下,通过输入通缩对中国进行软杀伤就荿为美国的不二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金并轨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