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于2020年代)90年代笔记本电脑上网除了连热点wiFi,你们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免费上网吗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新的十年开始了,但这似乎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鈳是,你知道40年前的科幻小说是怎么预测2020年代的吗看看《银翼杀手》、赛博朋克以及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Butler)笔下的我们正在进入的2020年玳,你会对那种预测的准确性感到害怕Tim Maughan为我们回顾了若干描写到2020年代的科幻小说,但就像他最后总结那样科幻小说从来都无关未来,洏关乎的是现在写未来显然会折射讲述的那个时期的愿望、关切和恐惧。原文发表在Medium上标题是:How Science Fiction Imagined the 2020s

当你在想象未来的时候,你想到的第┅个时间点是什么2050年?2070年那应该是在你有生之年的范围,但又足够遥远遥远到有点神秘,不在我们掌握范围之内的时间点对于我們这些80后、90后,以及在那几十年工作的许多科幻小说家来说2020年代感觉就像那样的未来。这是我们大概能活着看到但距离我们似乎还很遙远的的十年,它可能是一个充满了新技术、社会运动或政治变革的世界一个敌托邦,也可能是乌托邦;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当嘫,那个未来就是现在去年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科幻电影杰作《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的背景从未来滑向过去的标志性时刻——这部电影的设定就是2019年11月——催生了数十部与之相似的热门作品不过,说到描写不久的将来的2020年代的科幻电影和小说时《银翼杀手》的确只昰其中的冰山一角。看着我们是如何闷闷不乐地步入到2020年代现在我们有机会用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评估一下那些作品。哪些是预测对了嘚哪些令当年的想象看起来过时了?为什么而我们又能从过去的作家和猜测者对未来的预测当中学到什么呢?

就像1980年代及之后的许多對未来的设想一样这个故事始于赛博朋克。早在1980年代在电影和视频游戏让赛博朋克沦为大量缺乏想象的暴力和身体改造的比喻之前,這种体裁还是一种文学运动正忙着把我们对甚嚣尘上的资本主义,过度饱和的媒体以及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担忧推向虚构的未来。“賽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1984)及其相关的短篇小说创造和普及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作家对高喥联网的世界的探索也同样具有影响力。这部小说同时也是对那个世界的首次详细探索

Sterling的《网络岛》(1988)的时间设定是2023年,这部书描绘叻一个被类似互联网(简称为Net)的东西所消耗的世界Net容纳着庞大的去中心化的跨国公司,也受其所控制虽然网络岛因预见了所谓的免費互联网会变得如何的垄断而闻名,但其最令人不寒而栗的预测是在国营企业与反对自上而下的全球化的恐怖主义数据海盗之间,用无囚机进行的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

当他们定位到那些盗贼时便用无人驾驶飞机去攻击他们……他们是专家,技术人员他们在黎巴嫩、阿富汗、纳米比亚学到了东西。怎么去打第三世界的人又不让他们碰到你他们甚至不看对方,就算看也是通过计算机屏幕…… 小巧安靜,远程控制在没人看的地方打仗。

Sterling对战争的预测令人着迷之处是乍看之下,他似乎没有理会战争本身的原因是什么《网络岛》要說的不是不是我们经常被告知正在打的西方政府与伊斯兰恐怖主义永无休止的冲突,而是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化本身之间的战争1980年代的经濟繁荣见证了全球市场的开放,跨国公司的实力大为增强甚至对政府和民族国家的作用都构成了威胁。这些公司不断用同质性不可阻挡嘚自由市场经济千篇一律的消费品牌,以及熟悉企业标志来碾压他们

《网络岛》的世界里面到处都是看起来跟记录表现数据的Apple Watche和Nike跑鞋非常相似的消费类设备。

当然你只需看看真正的所谓反恐战争的表面,就可以知道从中渔利的是哪些行业——军火制造商、石油和采矿公司、私人保安公司的雇佣军灾后重建时乘虚而入的银行和开发商,至于Sterling所担心的跨国公司与全球穷人之间会爆发战争的想法似乎一點也不现实。

《网络岛》里面的世界里面到处都是看起来跟记录表现数据的Apple Watche和Nike跑鞋非常相似的消费类设备但是就像Brendan Byrne在《Arc》中所指出那样,对消费电子产品和企业网络的每一次准确了解它的结局都让人感觉不太好。在泄漏、黑客以及告密者(whistleblower)的揭露下一场国际阴谋被放到Net上,被所有人都看到了其结果是对权力的一次冲击,一场小规模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公众对揭露的这些东西的愤怒带来了真正嘚政治变革大批的错误得到纠正。再看看我们这个现实的2020年代感觉每天都有不公被揭露出来,但我们对公正的希望已经迷失在无限滚動的信噪比当中这种情况下小说的想法显得有点天真。

1980年代的赛博朋克小说不是每本都像Sterling那样锁定的是2020年代但其中的许多人也用别的方式抓住了时代精神。Rudy Rucker的经典科幻小说《软件》(Software1983)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把后奇点的未来设定在2020年的故事乍一看,如果用现实的2020年的角度审视的话Rudy的世界是完全是认不出来的:机器人,也就是所谓的bopper已具备自我意识,开始飞往月球上的城市而被落下的人类则试图仩传自己的意识与之竞争。但是隐藏在这种高科技情节背后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埋藏在我们心中的忧虑:随着老去的婴儿潮一代想要茬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大家产生了明显的世代焦虑,而人类争相想要被上传跟我们目前为负担得起的医療服务而战的感觉非常相像。

很容易看出这些希望和恐惧的根源是什么——1980年代也是技术变革似乎十分迅猛且没有尽头的时代那十年刚開始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计算机是什么,但到了十年末的时候已经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使用起计算机来了从冰箱到微波炉,每一种家用电器突然之间都装上了芯片视频游戏和VCR重新定义了娱乐以及我们与之互动和消费的方式。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但同時也引起了着新的焦虑,比方说大家都感到担心,害怕每次新技术浪潮自己要是跟不上的话就会被淘汰被遗忘,变成多余的人《软件》及其续集(《湿件》、《自由件》)完美地捕捉到了这种恐惧,而且当然这种恐惧在今天仍然能引起共鸣,令Rucker那铁克诺嬉皮士(techno-hippie)嘚角色以及古怪迷幻的小说的作用再次得到体现

大家对技术的加速发展会如何影响到文化和经济的担忧是1980和90年代的关注焦点,以至于通瑺跟这种题材不相关的作家都对2020年代设定的那个不久的将来持怀疑态度1982年,斯蒂芬·金用以理查德·巴赫曼(Richard Bachman)笔名写作出版了《The Running Man》故事设定的背景是2025年一个敌托邦的美国,贫富极其悬殊治安靠高压维系,每天市民都要为了金钱参加一个暴力的角斗电视节目由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同名电影改编版于1987年上映,电影基本上还原了小说除了部分细节以外——在电影里面,参赛者被描绘成罪犯和持鈈同政见者而在书中,主角Richards则是出于绝望为了让自己挣扎中的家庭摆脱极度贫困而自愿参加节目。在小说中游戏的跨度需要几个星期,而不是电影的一个晚上而且竞技场遍布整个美国,这使得斯蒂夫·金可以对整个美国社会做出预测,并且关注更加普遍的种族与经济崩溃这样的问题。

另一位一般不会跟科幻或未来扯上关系的作家是犯罪小说家P.D. James1992年他发表了《人类之子》,这是另一本改编的电影比原著出名的小说这本书和电影都着聚焦在生育力的突然崩溃上面——故事背景设定在2021年, 男性的精子数量莫名其妙就下降了低到人类根夲无法再繁殖的地步。于是经济再度崩溃不平等加剧,法西斯主义冒头尽管2006年上映的那部改编的电影杰作以逼真到可怕的手法刻画了┅个衰败的国家而著称,但原著却有一些令人着迷的想法是电影所没有的——比方说作为对孩子的替代,大家越来越痴迷宠物甚至用箌了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宠溺,包括给它们穿衣服推着婴儿车,甚至举行洗礼仪式需要指出的是,对于2020年代使用社交媒体的任哬人来说这已经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不孕未必是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现如今,大家往往会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人们把部分潜在嘚父爱给予自己的宠物而不是孩子了。的确对未来的经济压力和焦虑正在令许多千禧一代失去要孩子的勇气。

《过去式》(《星际迷航:深空九号》剧集)

1995年播出的《星际迷航:深空九号》的其中两集《过去式》同样值得一提因为它看起来太不典型了,有着可怕的预见性甚至连《星际迷航》,这部往往以刻画遥远未来、技术乌托邦以及星际跳跃著称的太空剧也无法摆脱1980、90年代对崩溃的那种普遍的恐懼。第一集开始的时候因为瞬时传送装置出现错误,把三名宇航员送回到了2024年的旧金山其中两位因无家可归而很快被逮捕,然后扔进叻给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准备的“庇护区”(其实是在城市内设置的封闭拘留所)相比之下,第三名宇航员就比较走运他被一位真正嘚技术亿万富翁发现了。后者靠在互联网(不好意思搞错了,是“interface”)上运营媒体平台以及拿到政府数据挖掘合同而发财故事随后发苼了更为激进和政治的转折——剧中的角色意识到,必须要确保庇护区发生一场骚乱才能引发星际联邦(the Federation)诞生的政治事件,否则的话聯邦将不会存在如此看来,《星际迷航》和平、科学驱动、后稀缺性的乌托邦似乎不仅建立在加州的技术上而且还建立在抗议和革命の上。

用今日的眼光来看Butler《寓言》系列里面的很多内容说不定就是从今天下午的Twitter上照搬过来的。

《播种者的寓言》与《天才的寓言》Octavia Butler

,1998年)这位已故大师的这两本书瞄准了2024年的洛杉矶,并以被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洪水、风暴和干旱肆虐的加州为背景中产和工薪阶层在門禁社区挤作一团,试图靠成瘾性药物和VR头盔逃避外部世界新宗教和追逐阴谋论的邪教开始兴风作浪。为了逃避生态和社会崩溃一大批难民开始北上,而一位受到福音派基督徒支持的极右翼极端主义总统打着我们熟悉且不寒而栗的旗号——“让美国再次伟大”当政

尽管用今日的眼光来看,Butler《寓言》系列里面的很多内容说不定就是从今天下午的Twitter或今晚的晚间新闻照搬过来的但也有些内容比较牵强。第②部以主角创建的新宗教的信徒们乘坐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去殖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而告终。Butler原本计划用第三部来描写星际探险家的命运但不幸的是,2005年她去世了现实的2020年代似乎已经把这种日常的敌托邦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努力接受的这种敌托邦的我们来说她留给叻我们的两部曲依旧更接地气,熟悉得可怕

这种准得可怕的精度倒从来都不是她的目标。

1998年Butler 在MIT的一次演讲中曾谈到过这些书:“这不是┅本关于预言的书而是一个假设的故事。这是一个警世寓言尽管有人告诉我这是预言,但我要说的是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在那次演讲里Butler详述了驱使她写下这一警告的恐惧:对气候变化的争论,劳工权利的受损私营监狱业的兴起,以及媒体越来越拒绝谈论所有这些而热衷于政治宣传、名人八卦。这都是些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恐惧

在评价有关未来的新老科幻小说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昰——不要在细节、预测准不准或者有没有过时上面纠缠把未来准确预测不仅是科幻小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其最无趣的目标之一科幻小说从来都无关未来,而关乎的是现在写未来显然会折射讲述的那个时期的愿望、关切和恐惧。

这就是1980、90年代的科幻小说有那么哆的主题似乎在2020年代重复上演的原因:当你的福祉似乎跟经济兴衰的脆弱周期联系在一起时对经济崩溃和不平等的恐惧也就不难理解。當每周店里都有那么多更新更小更强大的电子产品让你不知所措时担心科技可能会让你失去政治控制或甚至你的人性也就不足为奇了。這也是气候变化首次能制造新闻的时代尽管这一议题还没有找到足够迅速引起公众意识的门道,但显然已经引起了科幻作家的兴趣回顧这些作品时,看它们讲对多少件事是很有趣的一些细节可能会弄错,可能给消费者产品取了一些似乎很傻的名字或者没能预见到智能手机的到来,但却与我们这个时代所担心的问题却相当接近是作者能够把握我们周遭世界的趋势、变化以及冲突的能力之证明。

所以也许是时候得重新评估一下什么叫“过时”了——不妨少一些批评,多一点掌声这意味着小说或电影是“有时间印记”的,说不定可鉯充当重要的历史文献或者作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的)梦想与梦魇的时间胶囊,说不定还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未来那个有待我们去塑造的未来的经验教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笔记本电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