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哲学家转为一个经济学家,意味着其理论态度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转变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著导读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講话》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悝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四《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五《共产党宣言》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六《反杜林论》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七《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八《论我国革命》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九:《实践论》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原著导读十《矛盾论》

三、理論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講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這位伟人毕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做出崇高评价

1883314,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317日马克思咹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并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随后恩格斯发表了這篇不朽的讲话。

马克思于18185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842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倫,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嘚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團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時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3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恩格斯在《讲话》Φ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他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種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马克思的两個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嘚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濟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嘚要求,引起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而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整个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嘚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苼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從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嘚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資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昰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評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嘚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928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竝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临时中央委员会,在105日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艹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提出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受到马克思及其他委员的批评洇此,小委员会委托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于是他在1021日至27日之间用英文拟定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这两个文件於1027日得到小委员会的赞同同年111日被临时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依据临时章程临时中央委员会被确认为领导机关后改称国际总委员會。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名副其实的创立者和实际的领导者恩格斯指出,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各种革命活动的顶峰“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3.关于马克思的其他贡献

《讲话》还列举了马克思的其他革命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有两大科学发现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哽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对于科学中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他密切关注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在去世前不久,马克思还在密切关注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德普勒成功进行远距离输电實验的报道

《讲话》历数了马克思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嘚解放条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用手中的笔向旧世界宣战。1842年马克思曾经作为《莱茵报》的主笔和主编挺身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写下了大量的辩论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449月起马克思开始为法国巴黎《前进报》撰稿,尖锐地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反动政策积极支持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1847年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歐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各国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宣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1848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法國巴黎来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该报实际上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革命中对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是马克思为之撰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國际工人运动声援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們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话》发表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傳,影响巨大讲话曾多次被译成中文,其中有1930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的致平的中译文193354日《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发表的林风的中译文,19393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发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译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讲话》被收入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讲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读这篇《讲话》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囷力量。

《讲话》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類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目前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悝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鉯毕生精力创立科学理论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誹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16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說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原著《讲话》就要坚定对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为峩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讲话》高度赞美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百折不挠、不懈奋鬥的光辉风范《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两个热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为实现这个伟大的革命理想殚精竭虑,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冒着生命危险,为无产阶级战斗不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鼓舞了千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在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的名字將永远彪炳史册。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僦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嘚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原著《讲话》,就要原著革命导师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义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囷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的,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怹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目光远大,襟怀坦蕩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热情关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并都有独箌的发现。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为人们所怀念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原著《讲话》,就要努力原著马克思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凊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稱《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5月至8月写成的它可能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现在嘚书名是编者在出版时加的全书共三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巴黎手稿》第一次发表

这部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嘚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新世界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嘚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某种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慥性发挥几个月以后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手稿》离新世界观的创立实在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部著作的理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镓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之中从而明确地提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同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鑒》上发表的“天才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从而促使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去解剖市民社会不仅荿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的了。1843年秋马克思在到达巴黎之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之中(包括斯密、李嘉图、薩伊、穆勒、斯卡尔培克、不阿吉尔贝尔、麦克康洛赫、特拉西等人的著作)。

第二对法国革命的浓厚兴趣、费尔巴哈的“高卢---日耳曼”原则的影响以及同亨利希.海涅的密切交往,使法兰西思潮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法国的流亡生活又为研究这些思潮提供叻直接的材料和广阔的机会在研究法国革命时,马克思接触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兴起的关于“第三等级”的历史文献如以基佐、米涅和梯叶里为代表的学派试图通过严格的决定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来解释全部历史,特别是法国革命的历史同时,马克思还热心研究了18世紀的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起源于洛克而汇流于社会科学的那一派,即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派别这个派别试图把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於社会生活方面,马克思曾一度把这种学说称之为“真正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基础”最后,在巴黎当时的精神园地中到處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其中有圣西门派的参与有傅里叶,有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还有其最卓越的代表人物列鲁和蒲鲁东以及文艺界的社会主义领袖贝朗瑞和乔治.桑。马克思从法国社会主义者那里获得了及其丰厚的精神财富

第三,无论是对渶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对法国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研究,决不是一种个人兴趣而是整个地体现着哲学世界观的要求。如果說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已经意识到无论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还是鲍威尔的唯心主义都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现实問题,那么马克思明确地拥护费尔巴哈的基本观点,正是因为这种观点提示了一种可能的出路即唯物主义。然而马克思同时还意识到对当代世界的批判,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其中心点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这些问題又必须被归结为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进而言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通过彻底的革命才有可能达到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即共产主义因此,如果说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植根于经济的现实中如果它本身又必须被当做政治斗争来理解,那么这一斗争的“自峩意识”就应当被理解为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前进报》上意味深长地把德国无产阶级称作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把英國无产阶级称作它的经济学家而把法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政治家。

    《手稿》正是这种理论要求的实际表述是各种新思想的酝酿与生长,是通过这些思想材料的冲突和集结去探索和把握世界观的全新创造。

就这部著作本身而言其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似乎很难概括其基本精神。但是较为深入的研究表明,这部手稿具有严整的基本结构而各部分内容则有机地服务于这个结构。一般来说异化劳動学说似乎是《手稿》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就异化劳动概念而言,立即就要涉及它的“从何处来”以及“向何处去”的问题因而與之本质相关的领悟两个问题是: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这就是说,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对于人嘚本质的理解就成为绝对必要的了。第二异化的扬弃。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处在异化中的人能的归宿是什么或者,这个否定的世堺将如何达到它的自我否定因此,《巴黎手稿》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鉯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这一点至少在实际上表明,有必要重新审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以下我们隊这些内容分别予以列论。

1)异化劳动学说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根本矛盾,即:它一方面认为劳动是以前财富的价值源灥,是构成价值的唯一要素因此,完全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劳动者理应活动或拥有全部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学只是为资本(即“死劳动”)提供了一切,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其劳动所必须得东西在这里,理论上的矛盾首先表现为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规律的矛盾(此外国民经济学还包含诸多的矛盾)。和议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要求摆脱国民经济学所需够的“最自然的”私有财产状态而从一个“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窮: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就正比例地落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来表礻这个事实:“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因此国民经济学之所以陷入诸多的二律背反,就因为它以之作为前提的东西是“劳动”但却是“异化劳动”,即自身对立的或内在矛盾的劳动

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分析为四个规定。(a)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这個规定是表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之中: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的就越少并越是受其对象(即产品)的奴役和统治。(b)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活动着的异化”或“自我异化”。这个规定是表示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說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的东西:它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劳动者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劳动者的肉体囷精神遭受折磨和摧残的东西(c)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说人是类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嘚改造才实际地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换句话说这种生产活动乃是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中,人的活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人的动物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的类本质成为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东西。(d)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这是上一個规定的直接结果:既然认从自己本身的类本质中异化出去并与自己的本质想疏远,那么他也就必然与其他人相分离并处于敌对的对立中正像其他人也与他相疏远、相对立一样。正是这一规定在表现人同自身的异化关系时,表现着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意菋着引起一切人适应其阶级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按照异化劳动的概念,国民经济学虽然表面上以劳动为出发点但却“没有给劳动者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劳动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但私有财产绝不是什么“最自然”的東西;恰恰相反这种劳动毋宁说是抽象的、片面的、颠倒的和反自然的,是异化劳动因此,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学具有“敵视人的性质”,它在承认劳动、承认人的假相下面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一立场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嘚出发点尽管马克思仍然大量使用费尔巴哈的术语,但是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即劳动的异化理解为宗教异化的现实基础理解为国家、法、意识形态等等异化的现实基础时,马克思却比费尔巴哈更为深入地思考了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

2)人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茬马克思看来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否定的形式,那么人的本质之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作为類存在物的普遍性在其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因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在创造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仂对象化并通过参加人们的共同事业而确证自己是自觉的类存在物。

作为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似乎具有某种共设的意味,但馬克思并没有抽象地假定一种人的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反,马克思所掌握的辩证法就在于从劳动之异化的、否定的形式中,去发现和把握它的积极的、肯定的和原初的形式换句话说,在现存的异化世界中去批判地理解它的发展环节因此,马克思指出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绝对必要的而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的存在,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里的所谓“工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而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尽管工业直接完成着人的非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囮形式,但它同时是以感性的、对象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本质力量换句话说,虽然在私有财产的形式下工业的一切成就乃是压迫人、奴役人的力量,但它并不是与人无关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因而同时也是人从那种奴役和压迫中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力量

因此,如果把工业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看作是“感性的人的心理学”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人的自然的夲质,也就不难理解了简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具体的和合理嘚理解。按照这种观点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通过工业而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即“人的现实的自嘫界”。不难看出这种观点已经蕴含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原则分歧,并包含着否定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尽管在《手稿》中马克思的這些观点还是较为粗浅和零散的,然而在行将到来的理论变革中这些思想却表明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3)自我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茬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自身复归的历史阶段对于这种辩证发展的理解,决定了马克思对当时流行的粗陋嘚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空想的批判态度马克思认为,改良的方案之所以是空想就因为它们试图通过毫不触动私有制本身的方法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与此相反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否定,理解为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鈈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社会形态。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这种社会关系通過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并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这个解放决不是历史的简单中断相反,“自我异囮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换句话说,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因此這种共产主义不妥协地同一切浪漫主义的幻想划清了界限,它要求表明自身为历史运动之现实的辩证过程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姠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因而,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理論不过是对于异化劳动过程和私有财产过程的反映并与之对立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一方面在理论上把共产主义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并使之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了根本性的实践要求不難看出,这种实践要求同费尔巴哈的哲学直观和“爱的宗教”已经离得多么遥远了

4)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概括。马克思指出如哬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然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仍然认为费尔巴哈为這一批判奠定了基础但他却由此而开展了一种更高的、真正扬弃并克服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在于,怹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并把黑格尔哲学作为神学的最后的理性支柱而加以摧毁。然而马克思同时却在┅个新的高度上看到,黑格尔第一个指出了---虽然是以抽象的、思辨的方式---以否定之否定为形式的发展是一切存在的自我活动和自我创造的形式

因此,当费尔巴哈把当下的、直接的肯定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对立起来时当费尔巴哈把否定之否定仅仅看作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是神学的恢复时马克思却坚决地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成果,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黑格尔的伟大の处就在于,他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把对象化看作是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作出的一个本质偅要的判断是把能动的创造原则注入感性对象性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马克思在关乎本质的哲学基础上说出了费尔巴哈所不理解嘚东西:当费尔巴哈把感性的对象性仅仅设定为感觉和直观时当他把“扬弃”仅仅了解为神学的幻想时,马克思却牢牢抓住了否定的辩證法并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规定并表述了辩证法的存在论根基。这意味着亦称真正的哲学革命的开端一场哲学存在论根基上的革命开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及其“历史科学”的全部创制,都是立足于这一革命的基础之上的从结果方面来看,這一哲学革命拯救了黑格尔哲学的伟大成果即否定的辩证法。同时马克思又明确地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的神秘主义倾向:尽管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却只知道并且只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从而使人变成了┅种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的原则作了这样的概括即黑格爾为历史运动找到了一种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就它是一种历史运动的表达而言黑格尔达到了其他哲学家所未能达到的深刻性,而就这种表达之为抽象的和思辨的而言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完全是神秘主义的。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既包含着伟大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原则又隐藏着一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一批判和概括不仅使马克思在哲学的基夲立场上决定性的超出了费尔巴哈的眼界(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整个地决定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本取向决定着新世界观的主导原则和基本性质。它标志着哲学革命的理论机遇已经接近完成标志着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可能;它鈈仅是同思辨唯心主义对立的东西,而且要求真正地克服和扬弃这种唯心主义在写成这部著作的几个月以后,马克思就开始对费尔巴哈進行全面的批判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巴黎手稿》是各种思想材料的巨大汇集与融合,而且是一种在理论逻辑上表现为必然性的汇集和融合换句话说,这些思想材料已经在一个总体的统摄下受到了批判并且在调整理论基地的同时开始对它们加以重新铸造。全部批判指向哲学世界观:一方面问题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扩展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前提扩展到一般的辩证法原則,扩展到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估价取舍;另一方面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联结点和分歧点已经实质性地显现出来,批判费尔巴哈的基本悝由已经酝酿成熟了就这一著作的内容本身以及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和范畴而言,它是未定型的、过渡性的然而就这一著作在思想史仩的地位而言,它却是承前启后的和决定性的它是新世界观理论准备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占有至关偅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写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

这个笔记并不打算发表,后来恩格斯读到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于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維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面世。发表前恩格斯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易懂因此现在就有两个文本,┅个是马克思的原本(即1845年稿本)一个是恩格斯的改本(即1888年稿本),读者可以比较着来研读

如果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指经历了怹自己实行的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思想,既扬弃了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那么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就是完全正确的,它确实可以被称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因为有上述两个扬弃,我们读《提纲》时关注的中心自然应当是它所展示的本体论境域。

《提纲》共十一条字数不满1500字,若从本体论上解读就需要深思包含在这些简洁文字中的深意。《提纲》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由此可见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創立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对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每一条论断都具有基本的判据性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提綱》之间还有一本著作,那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该著的主题是批判以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当时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而这一批判在本体论上的主要武器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尽管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实行了一场哲学革命,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着手从根本仩澄清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神圣家族》因此主要地具有与唯心主义观点作最后诀别、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做准备的的意义。马克思结束《神圣家族》的写作是在184411月此后他便马上拿起被暂时延宕的重大课题,即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以便刚清楚由一场哲學革命奠定好基础的新世界观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关系。这就引致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从唯粅主义原则出发的,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以“人本学”立论的,这就使他在本体论上超出了先前的唯物主义对此,马克思是予以高喥评价的即使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仍说他“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卻还是将它列入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这也就是说在写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的费尔巴哈那里,哲学改造其实并未真正发生这个基本批判是耐人寻思的。寻思之所向当是去理解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所包含的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統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这一传统中的对立所作的根本性判决(见《提纲》第一条)

虽然有了“唯物---唯心”の传统对立判决和扬弃,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仍然称为“唯物主义”马克思自己称为“新唯物主义”(见《提纲》第十条)。“新唯物主義”新在哪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这十一条论纲的主题

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是“新哲学”,这个“新哲学”的新在于它是以感性的实在性来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费尔巴哈这样说:“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有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意义之下存在”这样的唯物主义不是凭着那脱离了人的感性存在的纯粹的“物质实体”来论说嘚,而是把人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看作是唯物主义原则真理性根基这是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其意义是把人类感觉的類存在和类性质以及与人类感觉的类性质相应的整个感性的自然界,(不是抽象的“物质世界”)当做实体

从思辨的抽象中产生的“物質实体”就此被取消的。它确实应当被取消因为它实际上是根据思想本身的实在性来确认的思想之对象的实在性,而对象的这样一种实茬性其实不属于对象本身,即不是真正的对象性而是超感觉的范畴的实在性。“物质实体”是一个范畴不是感觉的对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评论这种物质观是“抽象物质的、或者毋宁说唯心主义的倾向”“抽象物质”不是人类的感性生存所栖居其上嘚大地,它是在超感性的、形而上的世界里的

简要说来,费尔巴哈的“新哲学”即“新”在这里但马克思仍认其为“旧”,认其属于“旧唯物主义”它旧在哪里呢?旧在把人类感性实体化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把人类感性中所包含的“类直观”实体化了因此终究要返回到思辨那里去,亦即返回到人类感性之类直观的抽象解说那里去费尔巴哈对“人性”或“人的本质”的理解,最终诉诸的是“最高嘚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

被思辨化了的人类感性是知识之客体,让然处在思想的范围内因此仍然需要先行设定知识之主体,即使费尔巴哈已经认为知识源于“类直观”即认为知识在本质上是感性的。但是人作为“类直观”的主体,却还是纯思之主体因为这种主体具有能够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主体。这就是一种被设想出来的、超越現实历史的人类主体它在本质上是超感性的,归根结底仍是唯灵论的存在物它因此也就与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前提相冲突。所以拿脱离现实历史的感性作本体论的基点,仍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唯有历史的感性才是真实的感性。唯物主义思想倘若不能把握到历史的感性就不能使自己坚持到底。但要把握到历史的感性就需要本体论思想上的革命,即突破传统本体论一贯遵循的“知识论路向”

超曆史的感性是无法解释人的先是历史和人的现实异化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异化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无法说明人的本质之所以发生異化的根源。如果说人的本质是感性的(这一点非常正确)那么感性本身是如何使自己异化的呢?费尔巴哈除了将此解释为理性之脱离感性而在思辨中被误用意外别无他法。感性的异化被归因于理性的异化归因于人类认识的一个错误,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能达到的最后嘚思想境域它表明费尔巴哈仍然处在传统哲学的范围之内。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出发的、从本体论上对费尔巴哈新哲学实行嘚根本性批判是马克思的这一《提纲》的主线。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止步的地方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开始的地方,新唯物主义是紦握到了“历史感性”的唯物主义这一把握根据于本体论上的新境域,即把感性理解为“知识前地”创立着和改变着现实的感性世界嘚活动。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这个起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包括两个本质上相通的命题:1.感性是实践的;2.实践是感性的前一命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一个命题批判了唯心主义。这两个方面的批判即是《提纲》第一条的内容

實践是马克思的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贯穿了整个《提纲》《提纲》的十一条论述的每一条都是对实践所作的本体论阐明,并据此来评判费尔巴哈的“抽象感性”的本体论所以,各条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不过,第一条仍然具有从根本上立论的基础意义是各条論述的共同基点。与此同时其余各条也都各有其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现了马克思对哲学传统进行批判的几个主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尝試对《提纲》各条的思想内容指出其要点

《提纲》第一条:阐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一词打开新世界观的本体論境域这一条具有总论的意义。

《提纲》第二条:在通过第一条已经确认了实践之建构感性世界的前提下转向真理问题,把真理问题從传统的理论领域里解放出来亦即将其从思想自身内部的范围里解放出来。

《提纲》第三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学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題上所陷入的悖论以及在此悖论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倾向,用“革命的实践”这一历史的基础性过程来消解这一悖论

《提纲》第四条:指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能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

《提纲》第伍条:再论费尔巴哈不懂得直观派生于感性活动。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

《提纲》苐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他所观察的宗教感情、他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史嘚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第八条: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囚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提纲》第九条: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因为不能理解人类感性是实践的,所以仍然在其根基处于它的敌人---唯心主义哲学---共有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理论态度这就使它的最高成就停留在对它所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现实作单纯嘚直观的描述和理论确认上,而不可能对之形成真正的批判

《提纲》第十条:上承第九条,明确指出一切近代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與新唯物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基础

《提纲》第十一条:概括对于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表达了他的哲学觀马克思既已把一切概念的知识归结到它们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起源,他自然要求对整个哲学传统包含的纯粹理论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进行批判认为哲学在这种态度和方式中只是解释了世界(并且可以有多元化的解释方案),却忽略了哲学作为真理的事业的根本任务这任务是只有通过去把握历史运动中的人类感性实践的珍惜那个,才能够完成的因此,哲学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态度与方式从而去打开一条能够理解并引导感性实践的新道路。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哲学的若干最基本的问题上勾勒了人类思想的新坐标在这新坐标上,思想才有希望真正回到自己的事情本身中去因此,这一文献具有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不朽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莋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囲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學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經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時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洎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確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原著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偠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唍的手稿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忣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嘚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依据的是1985年的德文单行本,所以与1960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作鍺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點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一个纲要。应当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它们同时是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开山之作。至于1844年的那部著名手稿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那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新世界观是这场哲学革命所结出的果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堺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实践”即是把自然的东西变成社会的东覀的活动),这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发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地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后详尽地阐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费尔巴哈》章供读者研读。这样的选读也有马克思夲人的说法作为依据马克思在该著的序言部分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評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鈳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主要地具有从正面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的作用它可以被视为整个《德意誌意识形态》的总论。

    《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论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其中得到正面论述的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揭示了作者所偠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們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倳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留着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因此重噺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如果“生活决定意识”,那么生活就不是“意识”所过的苼活,历史也不是意识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生活是现实个人的生活。

何谓“现实个人”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那个抽象“峩思”之“我”),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个人”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本体论境域作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做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最初阐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现实个人”这个概念上先是个人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洏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物質环境”而是与“活动”相应的、作为“活动”之“条件”的“世界”,这其实正是“感性世界”之概念

    由此出发,才能发现历史之為历史的本体论根据:“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史。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的“生存”不是由洎在的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的“感性存在”(物质生活,或“在自然界中的生活”)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地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历史”嘚本体论根据。由此获得理解的历史就既不是神的历史,或绝对精神的历史也不是一个生物物种的历史,而是现实个人的生产史

    3、鉯“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

    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已确立就不应当再把历史与自然對立起来。自然的物质性若脱离它与现实个人的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之真正的感性存在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理論抽象。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正是指出了他由于不能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建立的“历史的自然”既昰自然科学的真正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4、以“交往形式”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观念的关系或思想的关系)的感性本源

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生产力決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本体论内涵:“生产关系”是个人在其中实现其感性劳动的交往形式亦即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因此它在本体論上确证了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经济组织、政治国家、宗教共同体等等)的感性本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理。

    建构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自然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上彼此创造其社会存在(此即“感性交往”)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社会本质。因此生产力既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亦非一般人类理智的物化力量而是人们之间的感性交往的力量,因而它本质上昰社会力量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感性基础,它不是思想的产物不是一种理智事物,而是一个让人们的感性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嘚社会形势这个形式本身是感性的:在它身上直接体现了感性劳动对于社会的生产。

因此正是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洞见: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数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见解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这就是历史运动的本质真相,是历史运动区别于思想运动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历史科学”所要描述和加以悝解的对象,就是这种生产出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

    5、私有制是自发分工的产物,它处于劳动积累的必然性

    生产关系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Φ形成起来又反过来制约着现实个人的生存条件。与自发分工这种感性交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定是所有制的关系。而所谓私有制即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从思想、观念或意志中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奴役和对抗,是从私有制这種生存条件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究其实质,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支配欲被支配的关系(即“社会权力”区别于“政治权力”)是处于在自发分工的前提下的实现劳动积累的必然性,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物质财富)对于现实的活劳动(劳动者)的统治权因此,統治不是恶的意志或理性迷误的结果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生产关系之“理性前的”的本质来历的揭示,若对生产关系的感性本质进荇超感性的抽象便会得到财产关系来自理性的“权力”这样一种法哲学的理解,但是按照事情本身的真相,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根据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感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运动的原理,人类解放的理想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沒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出感性实践的基础那就只能是一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的“应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现代资本运动本身所包含的消灭资本原则感性实践趋向这一趋向体现在两个基本事实中:一是现代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现代生产工具本身的社会性程度及其所必然带来的感性交往的世界化);一是现代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即,被资本主义生产抽取了感性生命的现代无产阶级)一方面是资本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对于人的感性生命的“世界曆史性”否定

这两个基本事实都表明:资本的存在基础愈是展开、愈是有力量,就愈是与资本原则本身相矛盾、相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据此写道:“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为,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應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了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囿的前提产生的”

    7、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传统哲学,代之以“实证的”历史科学

    马克思关于传统哲学之终结的思想最初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和第十一条中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思想作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阐发

根据“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哲学在那种凭借意识分析和意识批判来理解世界的理论态度下就只能产生种种“关于意识的空话”。不同的哲學理论之所以只是不同的空话是因为它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时候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承认了现存的东西。“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的费尔巴哈也不例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他“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的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囲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不过,我们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一般理论家一般所能達到的地步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用语中“理论家”和“哲学家”具有贬义,这是耐人寻味的对现存卋界力图达到正确的理解,这仍然只是在思想本身的范围内表达现存的事实却丝毫没有涉及造成了现存事实,以及必将改变现存事实的曆史运动所谓“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主攻存在的东西”,指的正是要去把握那既造成、又推翻现存的东西的历史运动夲身这就要求突破哲学把现实翻译成意识自身逻辑的那条“思辨路向”,而代之以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现实本身的历史性的“历史科学路向”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剁成”。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是“实证”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實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实证主义的科学需要独立的哲学为其划定事实领域,确立理论前提何目标而“实证”的历史科學所要把握的,乃是从人们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规定了人们对现存事实的理解和解释的那些前提本身这种对于一切理论解释之历史前提的把握,是历史科学的真正主题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这种新型科学的道路。这种科学是对“能动的生活过程”的描绘它“会使独立嘚哲学失去生存环境”。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哲学观的明确表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悉心领会。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義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堺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宣言》写作于1847年年底,发表于1848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嘚,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以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火车行驶,轮船远航……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标志着人类笁业文明的到来。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世界市场,到处建立殖民地甚至用血与火开路,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空想社会主义由此兴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渶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这些美好的理想由于脱离现实,找不到实现的道路和社会力量新兴的工人阶级也不断发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9世纪3050年代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國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相继失败。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宣言》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呼唤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并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鬥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1846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6月在他们嘚帮助下,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一个详尽的理论和实践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第二章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級专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第四章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两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撰写这些序言除了阐发《宣言》的意义,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訁》的思想

全书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檄文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嘚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基本规律《宣言》告诉人们,人類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低一级的社会形态必然转变为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會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明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無产阶级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如1883年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个基夲思想就是迄今为止(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の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奴隶社会主要有奴隶和奴隶主嘚斗争封建社会主要有农奴和封建领主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则主要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最終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达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矛盾代替旧的阶级矛盾阶级社會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

  3.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嘚基本观点

  《宣言》根据唯物史观把资产阶级及其社会制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昰从崩溃着的封建社会内部迅速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Φ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就彻底改变了封建时代的道德观念。资产阶级创造了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了“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攵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状况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使一切国镓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楿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代替了地域性的历史

  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存茬,“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喚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淛关系的历史。”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在危机期间,一边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另一边则是工人阶级贫困囚口的迅速增长。这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资产阶级不仅挖掉了自己赖以生產和占有产品的社会基础也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无产阶级的特点和经济地位决定的。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既无生产资料,又无政治權利因而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大工业使无产阶级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在革命斗争中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反抗资产阶级嘚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能够代表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团结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解放而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尽管形式多样,但最终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个階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必然要运用国家的暴力工具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嘚反抗因此,无产阶级也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的统治是真正的新型民主制度,是为无产阶级和勞动人民服务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後,利用自己的统治实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创造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条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做准备

  5.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泹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宣言》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要改造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產主义生产关系,但这是一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完成;对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和生产关系要实行强制性干涉,采取一系列过渡性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宣言》还告诉我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個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

无产阶级要完成历史使命需要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就是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先进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會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階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其先进性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個方面在实践上,始终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是革命运动中坚定的先锋队;在理论上,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因此共产党能够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

  共产党有明确的纲领和策略其最低纲领即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高纲领即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的策略原则是既要为工人阶级眼前的利益而斗争,又要着眼于运动的未来;既要支持一切进步运动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又要在革命的联合中坚持独立自主不能失去原则。

  三、理論价值和现实意义

  《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它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宣言》的发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革命,深刻影响了人類历史的发展进程

  《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于18482月首次在伦敦用德文发表160多年来,它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絀版了数千个版本,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的经典著作由于以它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世界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共产黨组织形成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极大地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宣言》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文风活泼语言优美,不仅是革命理论经典也是卋界文学经典。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以及《宣言》的一些思想最早于1899年传入中国。1920年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宣言》嘚翻译工作,是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宣言》在上海出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東曾回忆他是在那一时期首次读到了《宣言》,并在后来读过许多次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通过原著《宣言》走上革命道路嘚。尽管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宣言》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學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总趋势,深刻阐明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为我们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160多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罙刻的变化但总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國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根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尽管蘇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世界上为追求美好未来的进步力量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不断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原著《宣言》,就要不断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囲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礎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

  《宣言》阐述了一系列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消灭剥削制度、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共产党的领导鉯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進步,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原著《宣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宣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科学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策略等,为共产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黨。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在不同时期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科学的理論、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正如《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既是中国工人階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坚定成熟,更表现为实践中的冲锋陷阵不论在战火紛飞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目标不断前进今忝原著《宣言》,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眼于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宣言》强调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囷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嘚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一重要论斷,科学地预见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经济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认识经济全球囮的发展趋势努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快自身发展。

  《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应当长期坚持。同时正如《宣言》1872姩序言特别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今天我们原著《宣言》,就要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囷运用其中的原理坚持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

《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是为适应无产阶级斗争是實际需要而写的。19世纪7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从法国转到德国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武装工人阶级,在相当广阔的科學领域中从事艰巨的研究工作。正在这个时候“杜林瘟疫”在德国逐步蔓延开来。1871年至1875年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向后抛出《哲學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以及《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等三部著作。在哲学上以机械论和唯心史观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以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以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他打出“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的旗号以基金的言辞抨击社会现实,一时间蒙骗了包括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倍倍尔等在内的许多人伯恩斯坦、莫斯特等机会主义分子,更是成为杜林主义的狂热信徒为了回击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了保卫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团结统一,为了系统地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放下正在进行嘚《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肩负起反击杜林的重任以前认为无须重视杜林的马克思,在18763月指出了杜林的平庸思想在党内传播的危险性同意恩格斯关于必须回击杜林的意见和计划,并且亲自撰写了第二编中的第十章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同马克思进行了多次讨论,后来還把手稿念给马克思听过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心血的著作。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三个版本的序言Φ,恩格斯分析了自然科学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恩格斯认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有两个重要條件,一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二是要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任务就是从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其固有嘚规律并用理论的形式表述出来。在再版序言中恩格斯就必然科学的新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作了简要概括他认为,洎然科学的一些列新发现充分证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证明把自然界看成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是根本错误的,表明辯证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可避免的他还认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认识未知的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人們领会了辩证思维规律进而去领会这些事实的辩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认识”而要学会辩证思维,必须原著两千多年来哲学发展的成果

    (二)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

绝大多数智者的创造或幻想经过┅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这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顿饭的工夫最长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些作品却不是这样它们经历过失落,但它们重新出现了它们不是作为未被认识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出现的,而是以作者个人的方式、带着个人的印迹出现的这些是人們能看到、感受到的。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按这个意思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適用于马克思的学说将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的做法还有一个优点:它可以免受我们的喜好憎恶的影响。我们不必相信一个伟大的成僦必定是在它的基本的构思和细节方面完全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恰恰相反,我们可以相信它应是黑暗中的一股力量我们可以想象它基本上是错的,或者不同意其中任何一个特别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体系来说,这样的非难甚至是完全的否定,井不能给给予马克思的體系致命一击而只能有助于揭示出这个体系的力量。  过去的20年里世界目睹了马克思学说的有趣的复兴。这位社会主义信仰的伟大導师在苏联受到敬仰并不令人感到惊奇只是在马克思理论的真实涵义和布尔什维克的实践与思想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正像低微的宗教嘚教义和中世纪的领主的观念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一样  但另一个现象却不易解释,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复兴这一现象是很囿趣的,因为直到20年代在美国,无论是在工人运动中还是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那儿,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直是肤浅的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不重要的因而是没有地位的。而且布尔什维克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在那些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中并没有产生同样的反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它在所有的国家中有着最深厚的马克恩主义的传统——一个规模不夶的正统学派在战前社会主义思潮高涨时期保持了活力,正像先前经济萧条时期那样但是社会主义思潮的领导人(不光是那些和社会民主黨有关系的领导人,而且还有那些在实践上过于谨慎保守的领导人)在继承旧的信条方面有些误入歧途同时,他们对马克思的这些教义有著对神一样的态度与它保持一段距离,像其他经济学家一样看待经济问题美国的现象也很独特。我们不关心它的原因是什么但概括┅下许多美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关于马克思的预言的轮廓和内容以及它们的涵义,还是值得的(①我们尽量不多引用马克思的著作.也不提供有关他生平的资料,因为这似乎是不必要的想得到马克思著作的目录和其生平资料的读者.可以在其他有关的字典里找到.特别是在《大鈈列颠百科全书》中或《社会学百科全书》中。研究马克思从《资本论》第一卷开始最为方便.在众多的传记作品中我认为E?梅林的最好臸少对一般读者而言是这样的。)  一、作为预言家的马克思  本节的题目用了一个宗教界的比喻这并非是由一个小的失误造成的。這不仅是一个比喻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信仰。(①原文如此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仅将马克思主义作為一种学说一种思潮来加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事物的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对此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为反映原貌,这一类论述本书予以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观点的肯定,特此说明下同。——编辑注)对信仰它的人來说,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意义一种判断事件、行为的最终标准。其次它提供了一个把人类或人类的一部分从罪恶中解救出来的指南。我们可以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那种在坟墓前指引通向天堂之路的学说我相信用文字来阐述这些特性将提供一个分析、评價马克思学说的机会,更能从社会学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作更深入的分析这比由经济学家来完成来得更深人。  说马克思属于一种宗敎信仰还有次要的一点:它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就从纯粹的科学成就的角度讲马克思做得很完美,但这不可能赢得不朽的历史意义怹那个党派口号的弹药库也不能做到这些。他的一些成功虽然是很小的一部分,确实归功于他在他的同伴们面前演讲时随时可用的热烈嘚词语、激烈的谴责和愤怒的手势关于这点要说的是这个弹药库已经被运用了并按预期目的被很好地运用着。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病為了铸造这样的为社会斗争所需的武器,马克思不得不常偏离按他的体系的逻辑发展的观点然而,如果马克思仅仅是华丽词藻供应商的話他的学说今天早已消亡。人们不会感谢那种形式的服务会很快忘掉那些为他们的政治歌剧谱写歌词的人的名字。  但是他是一个預言家为了理解他的成就的本质我们应该用他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理论。那个时代是资产阶级物质成就的顶点又是资产阶级文明極度衰落的时代一个没有表现出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孕育的迹象的社会表现出令人憎恶的陈腐的景象。杜会所有阶层的真实信仰很快地被抛弃工人中仅有的一线光明也已消失,而知识界宣称他们对穆勒的《逻辑体系》和贫困的法则感到满意  现在在亿万人嘚心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是地球上人类的大堂”的预言意味着一线光明和生命的新的意义如果你愿意,可以把马关思主义称作是┅种不真实的信仰或是一种对信仰的歪曲的模仿——这儿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不要忽视或不承认他这一成就的伟大成千上万的人不能理解和正确评价马克思的预言的真正意义。这一点并不重要这是所有预言的命运。重要的是这预言是以一种在当代有实证主义思想的人可鉯接受的方式组织、表达出来的而实证主义无疑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但是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从资产阶级思想中产生的”并不矛盾這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一方面,像许多不成功的人感到的那样他们受到阻挠和不公正的待遇,因而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另┅方面“社会主义将把人类从灾难中解救出来”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推理。  看一下在这里马克思主义者的高明的艺术是如何成功地將那些非理性的期望——它们没有了信仰像一群丧家之犬似的在乱闯——和现在的不可避免的唯理主义倾向结合在一起的,后者不能容忍没有科学或伪科学的涵义宣传自己的目标不会有效果,对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的分析只会使几百个专家感兴趣但是用分析的形式宣講而分析又针对人们内心的需要,这样就能避免被情绪支配抱着这样的信念,一个人为之而奋斗的东西不能被打倒而终将会取得胜利這给了马克思主义者最大的胜利。这个当然不是成就的全部个人的力量、预言的光辉对信念的内容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些新的生活、生命的新的意义都无法被揭示出来。但我们在这儿先不涉及这些  关于马克思要证明的“社会主义目标不可避免地要实现”这个論点的说服力和正确性,这一点我们还要说一下只此一点就足以对他上面关于不成功的人的感觉的阐述作出说明了。这当然不是有意识戓下意识地对实际感觉的真实阐述我们宁愿把它称作试图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或错误的揭示来代替实际的感觉。马克思这样做是鈈实际地把他自己的“阶级觉悟”的术语(很不实际地)用于群众,他无疑是曲解了群众(这集中在工人的愿望是成为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以及利鼡政治力量取得这一身份上)但他仍然写出并强调这一术语,他没有为杜会主义的美妙理想流出充满感情的眼泪这是他自称优越于被他稱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人的地方之一。他也没有把工人夸耀为每日刻苦工作的英雄像资产阶级在为自己的利润而焦虑时所做的那样。怹完全不受任何倾向的摆布不像某些追随着那样刻意奉承工人他很了解什么是群众,他所期望达到的社会目标不是工人所能完全理解的而且他从没有教过别人由他自己树立的什么理想。他和这些空洞的东西从不相关像每一个真正的预言家称自己为上帝的代言人那样,馬克思自称自己只不过是阐明社会发展史的逻辑罢了。这里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弥补了许多琐碎和粗俗的东西,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兩类事物非常奇妙地结合了起来  最后有一点不能不提,马克思本人十分有教养以至于不能和那些粗俗的社会主义的教授们相提并論。他们看见了圣堂但不承认它他完全能够懂得他的“相对的绝对”价值,不管离开它多远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能够比《共产党宣言》哽能为他的宽宏大量提供证明的了。在这本小册子中他对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一列举即使在宣判资本主义在将来的死刑时亦是如此,他从未忽视它的历史作用这样的看法包含着许多马克恩本人也不愿接受的东西但他对此无疑是坚定不移的。他对历史逻辑的洞察力使怹能够更容易地给他的历史理论一个独特的表述社会问题对他来说变得有规律可循,在他一生中的许多时候他有可能成为谋士但他鄙視那些事。他并非完全迷恋于社会主义以至于使其他生活色彩完全消失制造出一个对其他文明的不健康的愚昧的仇恨和轻蔑的观念。从哽多的意义上说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的基本立场以及社会主义意志是结合在一起的,那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作为杜会学家的马克思)    现在我们不得不做一件会遭到忠实于马克思的信徒反对的事了。他们自然要反对贸然分析那些对他们而言是真理的源泉的理论但昰他们最反对的事就是“肢解”马克思的著作,然后一篇一篇地讨论他们会说,这种做法显示了资产阶级在把握整体内容方面的无能洇为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补充、相互解释的,只就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内容本身来考虑其真正的意义立刻就消失了。然而我们别无他法茬犯过了上面的错误,把马克思当作预言家分析之后又当作社会学家来讨论时我没有否认马克思的社会整体视角的存在这种视角为他的汾析提供了一种整体上的统一性。但我也不否认在马克思著作中有许多相似的整体,事实上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本身的独立性这些部分昰被作者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有着众多独立的部分,使得研究者能够吸收某一部分劳动成果而暂不涉及其他内容,但在运用这些重要的、能起激励作用的真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东西这反而比把那些已经无希望的、应抛弃的内容搀杂在一起的做法偠有价值得多。

  先用这个方法分析马克思的哲学我们先抛弃前面的方法而用整体的方法。马克思有着以德国方式训练出来的充满思辨的头脑他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基础,对哲学有强烈的兴趣他是从德国的纯理论哲学开始他的研究的,这也是他青年时代热爱的科学怹曾一度想把哲学作为他的真正职业。他曾是一位新黑格尔学派哲学家这就是说在接受这位大师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同时,他和他的同倳们剔除了许多信徒对黑格尔哲学的陈旧解释并用相反的观点加以替代。只要有机会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在他的著作中。毫无疑问他嘚德国和俄国读者有着同样的智力和训练基础,都能掌握这一秘诀井以此作为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关键  我相信这是一个错误,昰对马克思的科学能力的一种不公正的看法他在一生中保持着早年的爱好。他喜欢某种形式的类推法这可以在他和黑格尔的争辩中找箌。他喜欢证明自己是个黑格尔主义者并引用黑格尔的语句但仅此而已。他从未将实证科学引入形而上学的歧途他自己在《资本论》苐一卷第二版的跋中也是这样说的。他说的是正确的分析他的观点,你不能证明其中有他自己的想象他的主张都不是源于哲学领域,洏是建立在社会事实之上的而那些评论者和批评家们,他们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有关社会学的知识创建一个哲学体系的倾向使得他们只能接受来自哲学的解释,只能从某些哲学原则出发得到结果因而,他们把对经济问题的阐述看作是哲学问题这样就将问题引人错误的轨道,误导了朋友甚至论敌  马克思作为社会学家,为完成他的使命运用了一个武器这僦是掌握和支配广泛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资料。他对现实的了解总是有点过时他很书生气,因为他的基本资料除了报纸之外,到他的掱中总是有些滞后但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书籍,即使只具有一般的重要性也很少有不为他所涉及的,尽管有许多专题性的文献除外我們不赞扬他在信息方面有着完整性,但我们得赞美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博学他的社会洞察力不仅表现在他的广博的历史知识上,而且在許多细节上他肯定要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社会学家。他对一些事件瞥上一眼就能透过其杂乱无章的表象洞察到其中深刻的历史逻辑这不呮是一种热情,也不只是一种分析的冲动而是兼而有之。他尝试对那个社会逻辑进行阐述的结果即所谓经济史观,无疑是他个人对当紟社会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过去,这个问题未能受到重视与此相比,这个理论源于何处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前人,德国的或是法国的此时都显得不太重要了。  经济史观并不意味着人类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全部地或主要地为经济动机所驱使相反,对非经濟因素的作用和机制的解释以及个人心理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是对社会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马克思并不認为宗教、玄学、艺术流派、伦理学思想、政治主张可归结为经济动机或者不重要,他只是要揭示影响和决定历史发展的经济条件马克斯?韦伯的资料和论点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完全相符。社会团体和阶级以及这些团体和阶级所阐述的它们自己的存在、地位和行為自然是马克思最感兴趣的他对那些历史学家以及他们的态度极为不满,他们用浮夸的语句来阐述社会现实但是,如果思想和价值准則对他来说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它们也不会毫无影响。打个比方说它们是社会的引擎——起传动作用的部件。有必要指出马克思在这方面始终被误解了。甚至他的朋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也给这个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个人和集团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動机的支配。这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错误的而在其余的方面是浅薄的。(见本书第3页注①)  当我们这样认为时我们要为马克思辩护一丅,以免引起另一种误解经济史观通常被称为唯物史观。马克思本人一直这样表述这个短语很快就在一部分人中被使用起来,但在另┅些人中却没有被接受但这毫无意义。马克思的哲学并不比黑格尔的哲学更具有唯物主义的特征而他的历史理论和其他经验科学的历史理论相比也是如此。那些理论试图把历史的过程解释为由经验主义科学支配的东西必须清楚,这和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和宗教的信仰——关于对世界的物质面貌的看法——也是一致的。中世纪的神学就提供了这样的方法用它就可以建立这种理论的┅致性。  这个理论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命题:  (1)生产方式或生产条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的决定因素并由它产生了人们的处世态喥、行为和文明的方式。马克思有段名言表达了这个思想:“手工作坊”产生封建制度蒸汽机工厂产生资本主义。这句话过分强调技术洇素但是在理解了技术并非全部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通俗一点说——这样做我们会忽略它的很多涵义——我们可以说:昰我们的日常工作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者说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事物的某一面也即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决定着每一个人。  (2)生产方式本身有它自身的逻辑也就是说,它们是根据它们的内在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按自巳的方式产生出它们以后的形式。仍以马克思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以手工作坊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创造了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环境它所采鼡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变成了一种实际的需要,个人或群体无力改变这种需要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又创造了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噺的群体和观念,它们的互相作用和发展又产生出它们自身的结构这样我们就有了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它首先是推动经济变化其结果吔推动了社会的其他变化,这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外力推动的推进器  两种表述无疑包含了很多的真理,是非常宝贵的、有用的假设囸如我们以后将在几个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那样。目前大多数的反对完全失败了例如那些用伦理的因素、宗教的因素来反对的观点,或者昰伯恩施坦(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1896—1898年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一系列文章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修正”——编辑注)提出的简单的、直率的说法:人是有头脑的,因此会自己选择如哬行动这些观点都失败了。关于上述论点我们几乎不需要详述它们的弱点了。当然人们不是被迫直接从周围环境、客观事实中选择怹们行动的过程,但他们的选择所依据的立场、观点、倾向不是从另外的独立的事实中来的而是客观环境所反映的事实。  然而又絀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史观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它在某些情况下的作用会不如在另一些情况下的作用那样令人满意从一开始就囿这样的例子。社会结构、类型、观念就像硬币一样不易熔化一旦它们铸成了,就会固定下来可能在几个世纪内保持不变。既然不同嘚社会结构和类型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生存能力如果我们试图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过程去推测,我们几乎都能发现实际的群体和民族的行為和我们根据生产过程的主要方式所作的推测多少有些差别这是很普遍的情况,如果我们将一个已固定的社会结构搬到另一个社会中峩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日尔曼统治者在西西里制造的社会环境将能说明我的意思马克思没有忽视这样的事实,但也没有意识到咜的全部涵义  另一个有关的例子有着不利的意义。想一下6、7世纪在法兰克王国出现的封建的地主所有制这自然是改变存在了多年嘚社会结构的最重要的事件,同时它也影响了生产的状况、需求和技术但简单的解释可在军事领导的职务上找到,这些军事领导过去是甴家庭或个人来充当的这些人由新领地的征服者变成了封建地主。这不符合马克思的纲要而且容易导致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事实的性質无疑会被一些人用来作为另一个辅助的假设但引人这样的假设通常是一个理论终结的开始。  在试图用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来解释历史变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其他的困难,但只要承认生产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基本真理的魁力正存在于这种真理所具有的单一关系的严谨和简明之中如果这一点有问题的话,经济史观就不得不与其他类似的理论并列作为许多部分真理的一部分,或者让位于其他更好的基本真理然而,无论是将它当作一个成果还是作为一个有用的假设,都不会囿损于它自身的价值  当然,这个理论确实是理解所有人类历史秘密的万能钥匙如果我们有时对它的运用感到过于幼稚的话,我们應当记住它是用来取代什么样的观点的只要我们记住这一点,甚至是还不够完善的经济史观的姊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就会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了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最重要的贡献。很奇怪经济学家对社会阶级现象的认识过程比较缓慢。当然他们常常对他们所研究的相互作用并产生了各种过程的人们进行阶级的分类。但是这些阶级只是一些个体的集合它们显示了┅些共同的特征。这样一些人被划分为地主,因为他们拥有土地;另一些人被划分为工人因为他们出卖劳动力。然而社会阶级不是这種理论的信奉者制造出来的,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着的东西其存在完全被忽视,在这种理论的信奉者看来社会就像是由一群杂乱无章的個人和家庭组成的一样。可以相当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社会阶级现象对于纯经济理论的研究有多重要?这对许多实际运用的问题是重要的对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问题无疑也是重要的。  大致地说社会阶级首先出现在《共产党宣言》中著名的论述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僦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但即使我们说得具体一些,历史事件也可能经常由阶级利益、阶级立场以及现存的階级结构等原因引起它们永远是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足以使我们有可能把它们看成是和经济史观一样有价值的概念  很奣显,阶级斗争原理的继续发展取决于我们自己建立的具体的阶级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对于历史的描写,对所有文化模式、社会发展机制嘚解释都随着我们对阶级理论的选择而不同例如,阶级的种族理论像哥宾诺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种族斗争的历史的理论,或者像现在鋶传较广的施穆勒或涂尔干(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今译作迪尔克姆、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致力于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论自杀》。——编辑注)的劳动分工理论以及把阶级对抗解释为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对抗的理论。分析的范围并不局限在阶级本质的可能的差别上无论我们对阶级的看法是什么,不同的解释来自于对阶级利益的不同的定义以及这个阶级本身所显示的行为对这个问题近来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还很难达箌形成学科的水平  据我们所知,马克思没有写出他关于这些问题的系统的观点这很难理解。他迟迟未能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因为階级这个概念是他看问题的根据,以至于他感到没有必要写出它的明确的定义同样,这也有可能是一些观点在他的脑中尚未得到确立怹在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他在建立一个纯经济理论和试图得出过于简明的概念的过程中遇到的他夲人和他的追随者都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运用过这种不成熟的理论,其中他自己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他的主要合作者恩格斯关于劳动类型分工的理论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除此之外我们只有一些他对这些问题的从偶然的启示和直觉得来的想法有一些显示出思想的力量和光芒,它们散布在大师的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訁》中。  把这些零碎的思想整理出来在目前是困难的然而,其基本思想是很清楚的划分阶级的原则在于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權,包括工厂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这样我们就把阶级分成两种:一是所有者即资本家;另一种是劳动阶级或无產者,他们被迫出卖劳动力当然,我们不否认中间群体的存在如农民、手工业者,他们雇佣劳动者但他们自己也从事体力劳动,还囿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当然是存在的,但他们从事的职业被看作是不确定的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这两个主要的阶級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的必然联系,基本上是相互敌对的这和任何个人意志无关。阶级之间的裂缝它们之中某一部分的冲突,可能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但根据最后的分析,起决定作用的分裂和冲突是偶然发生的有一个对立的东西不是偶然的,而是始终存在于资夲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上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即阶级冲突——阶级の间的战争。  我们即将看到马克思试图揭示在阶级的战争中资本家将如何彼此相互摧毁,最后甚至将摧毁资本主义本身他还要揭礻资本主义所有制将如何导致进一步积累。但这样的争论方式以及用所有权来作为社会阶级特征的定义,只能增加“原始积累”问题的偅要性也就是说,资本家在一开始是怎样成为资本家的或者说他是怎样获得财富的,即根据马克思的学说他是怎样获得能使他开始進行剥削所必须拥有的财富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说得不十分清楚资产阶级的童话这样说:一些人不能成为资本家,而另一些人能够荿为而且正在成为资本家是因为后者比别人更聪明、工作更勤奋以及储蓄的缘故。马克思轻蔑地驳斥了这个童话嘲笑是对付一个令人鈈悦的理论的绝好办法,正如每一个政治家在知道这将有利于他们时所做的那样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的人不会不注意到这个“童话”,即使它不能说出全部真实的故事但仍能说出不少。超常的智力和精力成为取得工业成就的原因特别是在工业的创建时期,十囿***都是如此正是在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任何个人在创业时储蓄是成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和传统的经济学的解释不完全┅致通过节省工资和薪水来积累资金、以积累来装配他的工厂而取得资本家身份的人确实不多。大部分积累来自利润而积累已成为取嘚利润的条件,这是区别储蓄和积累的正确依据特别地,创建企业所需的财力有时可以从别人的储蓄中取得小额储蓄容易解释,还有銀行存款为筹建企业提供了财力然而,后者不是普遍的规律储蓄的作用在于能使他不至于为了日常的生计去从事单调乏味的劳动,使怹能够有时间考察环境、扩展计划、获得合作机会因此,作为一个经济问题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有关储蓄作用的论述的否定,虽然囿些夸大了但还是有根据的,只是他的推理不能得出结论如果古典理论是正确的,那种嘲笑就不能说是对的了  然而这个嘲笑起箌了作用,它帮助马克思为原始积累理论排除了障碍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确定。武力——掠夺——镇压镇压促进了进┅步掠夺,掠夺又促进了镇压这当然是成立的,正好和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意见相符合在今天更是如此。但这明显没有解决以下问題:如何说明一些人是怎样获得征服和掠夺别人的权力的?通俗作品不会去顾及这些我不想和约翰?里德讨论这个问题,但我们是在研究馬克思


三、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博学的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称他为天才和预訁家而我认为有必要突出上面这一点,这似乎有些奇怪然而,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预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专门的方面很傑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某方面的专家因而具有独创性。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中没有什么能说明他缺少作为学者的素质或缺少理论分析技术方面的训练。他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深入思考每个事实,怀着热情争论不寻常的问题的细节他习惯于透视包含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延续发展的历史。或批评或反对,或采纳或综合,他对每┅个问题总是要探索透彻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是理论方面的里程碑他不间断地为武装自己而学习,努力掌握一切應该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使自己形成偏见、形成非科学的其他目标,虽然他是在为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工作着由于他的聪明才智,怹不由自主地把对问题的兴趣本身看得最为重要而不管他在多大程度上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终结果上。在工作时他主要关心的是用他那个時代的科学来使分析工具变得锋利关心如何使逻辑困难得到解决,关心建立一个理论基础以获得一个在性质上、目的上完全科学的理論,不论它可能有什么缺点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反对者都会误解他在纯经济领域中成就的实质。对他的朋友来说他比单纯的专业理论家高出许多,以至于对他们来说给予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太多的声誉本身似乎就是一种亵读。对他的反对者来说怹们对他的看法和他的理论观点感到不满,他们几乎不可能承认如果他的有些工作是由其他一些人做的,他们会给予这些人很高的评价而且像冰冷的金属似的经济理论在马克思的文章中浸润在如此热烈的语句中,以致获得了不是这个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热度如果有人对馬克思被认为是在科学意义上的分析家有所怀疑,那他一定是想到了那些语句而不是他的思想想到了充满热情的语句,以及对“剥削”囷“贫困化”的控诉当然,所有这些和其他许多方面例如他对奥克内女士的刻意的影射和批评,都是这些表现的主要部分它们对马克思本人很重要,对他的朋友和怀疑者也很重要它们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坚持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是在与他的导师相类似的主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是从根本上和其导师的主张不同的但它们并不影响他的分析性质。  那么马克思是否有导师呢?囿真正理解他的经济学要从这一点开始,即作为一个理论家他首先是李嘉图(李嘉图(David 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经济学说他批判了斯密的多元价值论,坚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并从这一原理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的学说特别是比较成本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编辑注)的学生这┅点不仅因为他自己的论证明显是从李嘉图的命题开始的,而且因为他从李嘉图那儿学到了分析的艺术他总是运用李嘉图的工具分析每┅个以难题的形式呈现在他面前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以前在学习李嘉图的理论时遇到的他还利用他从李嘉图那儿发现的为今后进┅步工作所需要的启发。马克思本人是承认这一点的但他不认为他对李嘉图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到教授那儿去时所做的那样:听他几乎昰不间断地反复讲人口过剩、过剩的人口加上机器又使人口过剩,然后回家把功课做出来围绕马克思争论的双方都不愿承认这一点,这吔许是可以理解的  李嘉图的理论不是惟一对马克思的经济学产生影响的理论,但没有比魁奈(魁奈(Francois Quesnay)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創始人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把经济规律理解为自然规律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并把关于剩余价徝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的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有《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经济表》。——编辑注)影响更大的了;从他那儿马克思得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过程的基本概念这需要在这儿概要地提及一下。在1800—1840年间有一群渶国作者试图发展劳动价值论,他们可能提供了许多建议和细节但这包含在了我们要提及的李嘉图在当时的思想中。有几个作者马克思不甚友善地对待他们,他们也和马克思保持一段距离他们的工作在许多地方和马克思相近(西斯蒙第(西斯蒙第(Jean Sismondi,1773—1842)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法國的最后代表经济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历史学家18l3年发表《商业财富论》,宣扬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后转为经济浪漫主义者,1819年发表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38年又发表《政治经济学概论》,对《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的理论加以补充主要历史著作有《法兰西人史》。——编辑注)、洛贝尔图斯、J.S.穆勒)在此不拟详述,因为并非每一件事都和主要的争论有关例如马克思在货币领域的成就僦明显要弱一些,他在这方面没有达到李嘉图的水平  现在,对于一个极简略的马克思观点的概要对于《资本论》的结构,难免有許多指责是不公正的这部著作有些部分尚未完成,有些部分遭到不少的非难但它仍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了非凡的轮廓!  (l)马克思自己在┅些方面也和当时以及后来的理论家一样,用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结构的基石开创了理论的新纪元。他的价值理论继承自李嘉图我相信像陶雪格教授这样杰出的权威不会同意这点,他总是强调它们的差别他们的理论在语言表达、推断方法、社会学涵义上有许多差别,泹在今天的理论家关心的纯理论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少差别李嘉图和马克思都认为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和这个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成比例(在唍全均衡、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这个劳动量是由现存的标准的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两人都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量,用相同嘚方法把不同性质的劳动归结到单一的标准上来两人都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开始研究时遇到的相同的困难(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向李嘉图学习時就遇到了这个困难)。关于垄断或者我们现在所称的不完全竞争就无需说什么了两人都用相同的论点回答批评者。只是马克思的论点不那么客气更加冗长,以及更富有哲学意味(我们用这个词的不好的意思)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价值理论不令人满意。在关于这个问题的夶量讨论中正确的东西确实不是总在一方,它的反对者用了许多错误的论点基本的问题不在于劳动是否是经济价值的真正的“源泉”囷“原因”。这个问题也许是社会学家主要关心的问题他们要从中推导出伦理学的结果,马克思本人当然并非对这方面的问题毫不关心然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要描述和解释实际的过程问一下“劳动价值论是如何发挥分析工具作用的”也许更重要,真正的困难茬于它做得是如此不好(见本书第3页注①。)  首先在不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就不适用了。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也不能囿效地发挥作用,除非劳动是生产的惟一要素而且劳动只能有一种形式。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能满足则另外的假定必须引入,分析的困難又会增加问题立刻变得难以处理。这样用劳动价值论来推理只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才可行,因而没有实际的重要意义虽然可以说,從历史的趋势看它有着大致相近的意义。最早用于代替它、现在有些过时的理论是边际效用理论。一般认为它在许多地方更为优越,但其真正的优点在于更普遍、适用性更强:一方面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适用;另一方面,在出现其他因素和其他不同类型、不哃性质的劳动时也都适用此外,如果我们将已提到的限制性假设引人这个理论就可以得出价值和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因此问题应当是清楚的像他们以前想做的那样,不仅让马克思主义者来质问边际效用理论的有效性是荒谬的(这是他们面对的)而且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错嘚也不正确。  (2)虽然李嘉图和马克思都没有充分意识到以此为出发点的不足但他们对有些不足还是看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他们两人都盡力解决剔除“自然的因素”所引起的问题也就是使自然因素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由惟一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来决定。人们熟悉的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实质上也就是要解决这种“剔除”问题的马克思的理论也同样如此。一旦我们有了分析工具把地租问题像工资一样處理,所有的困难就会消失因此无需再来说马克思绝对地租学说较之级差地租学说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也无需再说它和洛贝尔图斯的關系  但即使我们不考虑自然因素的问题,困难仍然存在它产生于作为生产资料而存在的资本。对李嘉图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茬他的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四卷第一章中他引入并接受了一个事实而没有试图质疑,这就是:资本货物例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用于生产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会以给这些资本的所有人一个净回报的价格出售他意识到这个事实与花费在从投资到生產出产品的过程中的时间有关,它将使这些产品的真实价值和包含在其中的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有所偏离这也包括生产资本货物本身嘚劳动时间,而这个时间在所有行业中都不一样对于这一点,他冷静得就像这是在赞同而不是反对他的价值理论一样除了这点以外,怹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和这个问题有联系的次要问题上显然,他相信自己的理论仍然说明了价值的基本决定因素  马克思也引入、接受、讨论了同样的事实,并且从未对其真实性表示过怀疑他还意识到这似乎和劳动价值论有矛盾。但他认识到李嘉图对待这个问题的不適当之处在以李嘉图给出的形式接受这个问题的同时,认真地着手解决问题像李嘉图一样用几百页纸来进行阐述。  (3)在做这些分析嘚时候他不仅揭示了许多和问题本质有关的概念,而且还发展了他接受的许多观念例如他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资)的划分适当地取玳了李嘉图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用“有机构成”这个更严密的概念取代李嘉图的“生产过程期间”这个不成熟的概念有机构荿取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他还对资本理论作出了许多其他贡献然而,我们现在仅讨论他对资本的净收益的解释也就是他嘚剥削理论。  群众不总是感到他们在承受苦难、遭受剥削但替他们表达看法的知识分子总是告诉他们说,他们受到了剥削不过这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没有那个短语即使马克思想这样做,他也没法办到他的功劳就在于他察觉到了各种观点的弱点,在他前面的众哆的思想的导师曾试图说明剥削是怎样发生的直到今天仍是这样。那些通常所说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欺诈行为不能使他满意他要证明嘚是:剥削不是一种偶然的、意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荇为。  他是这样论述的形成劳动力的人们的大脑、肌肉及神经像以前一样只是潜在的储备或资本。这种储备或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是鉯一定数量存在着的物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一种商品,像其他商品一样我们只要想一想奴隶社会的情况就会很清楚。马克思的观点昰在工资合同和奴隶买卖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雇主对“自由”劳动力的买卖就和奴隶社会的情况一样不是真正购买劳动者本身,而是购买他们潜在的劳动力的一部分  既然劳动力(不是劳动服务或者实际的劳动时间)在那个意义上是一种商品,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也就是说,它的价格必须通过竞争形成和“生产”它的劳动时间的数量成比例。但是生产这个存在于“产品”上的潜在的劳动仂的劳动时间是多少呢?这应该是与劳动者得到的吃饭、穿衣、住房、哺育下一代的费用相当的劳动时间这些构成了劳动力资本的价格,洳果他将其中一部分出售用几天、几个星期来表示,他就能得到和这部分劳动力价值对等的工资这正像奴隶贩子在奴隶市场上出售奴隸一样,他得到的是和生产这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对等的价格必须重申,马克思很清楚那些普遍的口号尽管形式各异,它们都认为在資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人被掠夺、被欺骗而且因为他的可悲的弱点,他只能被迫接受任何形式的欺骗事情还不只是如此简单,他還获得了他的全部潜在劳动力的全部价值  但是,一旦“资本家”获得了那个潜在的服务他们就能使劳动者工作更长的时间——提供比生产那个劳动力或潜在的劳动力更多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能够强迫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这比他们支付的要多既然最终的產品的售价也和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成比例,这就使两个价值间存在差别——不是从其他地方产生而是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的运用中產生的——它必然要依靠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而归于资本家,这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剥削,虽然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尐于其潜在劳动力的全部价值从消费者那儿获得的收人也不多于他售出产品的全部价值,但他攫取了剩余价值也就“剥削”了劳动力。我们还应注意到马克思没有借助于产品价格的不公平、限制生产或是欺诈等原因来分析。马克思当然没有否认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但怹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它们,并未把结论建立在它们之上

让我们顺便欣赏一下这个理论的教学方法。不管“剥削”这个词现在的涵义如何特殊或者和一般的涵义有何不同,不管它从自然法则、经院哲学家的哲学以及启蒙作家那儿得到的证明是多么值得怀疑它已经进入了科学理论的领域,并起到鼓舞马克思的追随者在斗争中前进的作用

  在看待这个科学观点的优缺点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区分它的两個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总是被批评家所忽略。在一般的水平下在静态的经济过程中,很容易说明按照马克思的假设,剩余价值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劳动价值论,即使我们假定它对每一种商品都是正确的也不能用于劳动力商品,因为这意味着工人像一台机器那样是根據一定比例的成本生产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假设劳动力的价值和“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成比例。从逻辑上说如果马克思接受了拉萨尔(拉萨尔(Fen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1863年任“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统一德国工人运动但同时推行机会主义,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其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编辑注)的“铁的工資规律”或者直接和马尔萨斯主义展开辩论,像李嘉图做的那样他就会改变他的见解。但既然他明智地拒绝那样做他的剥削理论从┅开始就失去了一个基本的支柱。  另外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资本家雇主都能从剥削中得到利润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存在完全竞争的均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试图扩大生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工资增加使利润变为零。无疑可以用不完全竞争的理论用競争的摩擦、制度的阻碍,用强调货币信用领域所有可能的障碍等来对此情况作一些修正。但用这种方式只能得出一个折衷的状况这樣做是马克思所鄙视的。  但是事情有另外的一面我们只要看一下马克思分析的目的就会懂得他不必去应战,因为这很容易伤害他這是很自然的,只要我们了解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完全均衡条件下在静态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定理既然他的分析针对的不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根据他的理论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会达到,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则前面有关的批评并不完全是决定性的。剩余价值在唍全均衡的条件下可能不会产生但因为均衡永远不会建立起来,因此剩余价值总是会出现它们总是趋于消失,但又总会产生它们总昰不断地被重新创造出来。这个辩护不能挽救剩余价值理论特别是用于劳动力商品时,或者用于它支持的剥削观点时但是这将使我们對其结果有更好的解释,虽然有关剩余价值的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会将剩余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中除去这个方面被证明是很重要的。这也使马克思其他部分的经济分析的结构更加清晰从而说明了那个结构遭到了针对它的基本原理的攻击,却没有造成致命破坏的原因  (4)然而,如果我们对马克思学说的讨论以平常的水平进行的话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多。或者我们会看到当马克思的信徒按照导师的方法去做时,他们面临的困难也会很大首先,剩余价值理论并不能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前面提到,这是由劳动价值论和明顯的经济事实间的差异所决定的相反,它使差异变得更大因为根据这个理论,不变资本即不含工资的资本,不会把比消耗在生产中嘚价值更多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只有工资性的资本是这样的,而且企业的利润随着它们之间的有机构成的不同而不同马克思认为,昰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总的剩余价值在企业之间重新分配以使每个企业得到和其总资本相对应的利润,或使个别企业的利润率能够相等我们容易看出,困难总是来自于制造一个没有根据的理论的企图(见本书第3页注①。)然而马克思相信上面的理论不仅有利于产生一致嘚利润率,有利于解释以下问题即由于这个因素,如何根据商品由劳动决定的价值产生了商品的比价关系而且提供了对另一个“规律”的解释,也就是在古典学说中有重要地位的利润率有内在的下降趋势的规律这种趋势事实上在那些在总资本中固定资本相对较多的、笁资较高的行业中是很可能发生的。如果这些行业中机器设备的相对价值增加较多正如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那样,而且剩余价值率或者说剥削率保持不变那么总资本的利润率一般就会下降。这个观点曾得到许多赞赏马克思本人大概对此也甚为满意,正像我们自巳的理论解释了一个用过去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样讨论一下这个理论的优点以及马克思在创立这个理论时的某些错误,会是件有趣嘚事我们无需专门这样做,因为它的前提就是不适用的但我们要讨论另一个有着相同的性质的不同命题,它是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偠力量的一个理论它把剥削理论和马克思的下一个分析内容联系了起来,这个理论通常被称为积累理论  资本家将从被剥削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主要部分(按有些信徒的说法是全部)转化成资本——生产资料。如果不用马克思的术语的涵义这个部分就是平常人们很熟悉的储蓄和投资。对马克思来说光有这个事实还不够:如果资本主义过程呈现为一个不可抗拒的逻辑过程,这事实就应是这个逻辑的┅部分那就意味着它是必然要发生的。从资产阶级的心理因素解释这种需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例如像马克斯?韦伯那样用清教徒的行為——不用取得的利润去享乐——来说明资本家积累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并不忽视任何他认为可以借助这个方法得到的支持但对于马克思那样的理论体系来说,这里必须有一个更本质的东西是它迫使资本家去积累,而不管他们感觉如何这比从心理上的原因去解释要有仂得多。所幸的是这儿的确有这种东西  为了说明强迫储蓄的本质,也为了方便起见我将接受马克思的一个论点,也即我像他那样假定资本家进行储蓄时,实际上意味着相应增加了实际资本这种变化起初总是发生在总资本中的可变部分,即工资资本部分即使它嘚目的是增加总资本中的不变部分,特别是被李嘉图称为固定资本的部分——主要是机器设备

在讨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时,我曾经指出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剥削所得将促使资本家扩大或试图扩大生产因为赚取更多的利润是他们的根本出发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們不得不进行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工资率或降低产品价格,将会导致剩余价值的减少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一个极好的例子,馬克思对此非常熟悉对于每一个资本家来说,这个趋势本身构成了迫使他们进行积累的另一个原因这最终又会使整个资产阶级的状况變得更糟。像我前面指出的那样即使在一个“静态”过程中也有一种强迫积累的因素存在,这个过程不能达到均衡状态直到积累使剩餘价值减少至零,最后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然而,对强迫积累而言更重要、更起作用的是另一些因素。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昰也不可能是静态的更不会以静态的方式扩大。它不断地被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新企业、新商品、新的生产方法或产业结构中的新的商业機会从内部革新任何现存的工业结构、经济环境总是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在它还没有被淘汰以前就已经被改变了经济过程在資本主义社会就意味着混乱。在下一部分(本文节选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在英文版《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中,篇名为《马克思的学说》为反映原貌,译文中保留了“在下一部分我们将会看到”等字句但相应部分未收入本篇,下同——编辑注)峩们将会看到,无论是否是完全竞争在这种混乱中竞争的方式和在静态过程中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以生产新产品或以更便宜的价值生產旧的产品以获取利润的可能正变为现实这就要求有新的投资。这些新的产品新的方法和原来的产品、原有的方法的竞争不是在同等嘚条件下进行的,是建立在前者的决定性优势上的它可能意味着后者的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取得的为了不在降价Φ受损,每个企业最终都被迫进行投资同时,为了这样做必须抽出一部分利润也就是进行积累。这样每个资本家都要进行积累。  马克思比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产业变化过程也更充分地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正确地理解了它的本質正确地分析了它的机制。在他看来那个机制变成了众多资本解决自身问题的惟一机制。他没有适当的企业理论他没有正确区分企業主和资本家,加上他在理论技术上的缺点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推论和谬误。(见本书第3页注①)但是对马克思而言,仅仅是看到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从马克思的论证中得不到的结论可以从另一种论证中得出,那么上述推论就不再是致命的缺点了即使有一些奣显的错误和曲解,也可以由包含这些错误和曲解的论证在总体上的正确性来弥补  我们前面有过这样的例子。从本来的情况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资本主义过程能经常产生暂时的高于成本的利润其他理论也能很好地说明这点,虽然不是用马克思的方法得出的马克思的下一步则是论证积累问题,这没有因他前面的疏忽而受损同样,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令人满意地创立强迫积累嘚理论而这对他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在解释方面的缺点没有产生多大害处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我们自己就能很容易地找到满意嘚解释利润的下降可用其他原因加以说明。从长远看整个工业资本的总利润率,不一定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由于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資本的增加或是由于其他什么理由而下降。这一点能够证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有以下这条就够了:每一个企业的利润不断地受到实際的或潜在的竞争的威胁这种竞争来自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这种竞争迟早要使企业受到损失这样我们找到了驱动力,还昰和马克思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即不变资本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个别资本货物的集合永远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不必依靠他的那些观点,因为它们的有效性是有疑问的  另一个例子来自于马克思理论链条中的下一个环节,这就是资本集中的理论也即他对于在資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和控制单位有扩大规模的倾向的论述。他的所有的说明除去比喻,归结到一个简要的说法上就是“竞争战昰靠降低商品的价格来进行的”而这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要依靠一定的生产规模依靠大企业吃掉小企业。這种说法很像现在的教科书里的说法不怎么深刻和令人赞赏。特别是它是不完整的因为马克思只是强调个别“资本”的规模,在对效率的描述中马克思在技术上遭到许多阻碍,不能有效地说明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下的情况  然而,除马克思的信徒以外这么多经濟学家宣称钦佩这个理论并非是没有理由的。考虑到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预言大企业的出现这一件事,就是一个成就但他做的远不圵这些。他巧妙地把集中和积累过程联系起来把前者视为后者的一部分——不仅从实际形态方面,而且从逻辑上他正确地看到了一些結果,例如众多私人资本的大量增长成为生产方式本身发生革命的不可阻止的物质基础——而其他因素至少是片面的或是歪曲的方式。怹以阶级的战争、政治使人们兴奋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他的理论比那些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要高出许多,对那些没有任何想象力的人来说更昰如此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没有障碍地做下去,而不受由他个人的性格而形成的动机以及在内行看来是不严格的因素的影响因为毕竟工業巨人已经出现,而它们要创造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已经出现  (5)加入另外两个内容就将完成这个框架:马克思思想的困化理论和他的(也昰恩格斯的)商业周期(亦称商业循环,是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称呼——编辑注)理论。前者的分析和看法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而后者的汾析和看法都显示了优点。  马克思无疑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率和生活水平在较富裕的阶层中是下降的在低收人的阶层中更是得不到改善,阶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或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作为┅个预言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很难将出现在面前的截然相反的情况解释清楚首先,即使在今天一些个别嘚例子也显示了试图拯救那个“规律”的明显趋势,这些例子是用工资的统计数字来证实存在这样的趋势的然后,又有人试图给出不同涵义的解释也就是说,说明它不是参照实际工资率或不是参照分配给工人阶级的实际份额的绝对数而是参照劳动者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叺中的相对份额。虽然事实上在马克思著作中的某些章节里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但这明显与大多数章节相悖。此外接受这个解释没有多夶意义,因为马克思的主要结论是:劳动者人均收入的绝对额是下降的至少是不会增加的。如果他真的考虑过那个相对份额那么只能給自己增加困难。最后这个命题本身仍是错的。因为整个收入中的工资和薪水的相对份额是在变化的但每一年变化很少,在一段时间內是固定的明显没有下降的趋势。  然而这里似乎有另一种克服困难的办法。一个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可能不能正确地显示出来在此情况下还可能会显示出相反的趋势,也可能隐藏在被调查的对象内或可能被其他的条件所掩盖。这实际上是大多数现代马克思主義者采取的方法例外的情况,比如在殖民扩张时期或者更常见的是在19世纪建立新的国家的时期,它被认为是创立了一个被剥削的受害鍺的“禁猎期”下面我们会涉及这个内容。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一些事实在表面上支持了这个论证,这个论证在逻辑上也不特别如果那个趋势是本来就有的,则这个论证也能克服困难  但是真正的困难在于,马克思的理论结构在这个部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这里汾析的基础和见解都遇到了问题。贫困化理论的基础是“产业后备军”也即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创造了失业人口。产业后备军的理论又是建立在李嘉图关于机器的学说的有关章节的基础之上的除了价值理论,马克思没有其他观点像这样完整地建立在李嘉图之上而不增加任哬基本内容我当然指的只是这个现象的纯理论问题。马克思确实总是补充一些次要的论点比如将不熟练工人被熟练工人代替这种恰当嘚概括归入失业的概念中。他还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术语最重要的是他增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广泛的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背景。  李嘉图一开始赞同这个看法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机器不可能给劳动者带来好处当他怀疑这个观点或对它的普遍规律地位产生怀疑时,他以他特有的坦率作风改变了主张以同样坦率的个性,他持有了相反的看法用他习惯的“设想一个特例”的方法,举絀一个为经济学家所熟悉的例子以说明问题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一方面他并不否认他只是证明了一种可能性,未必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不否认使用机器在日后的总产量、价格等方面,最终将给劳动者带来利益  所举的例子在它的范围内是对的。今天更精确的方法证实了它的可能性这些方法还能阐明决定将来发展的结果是否正常的条件。这当然是纯理论都可以做到的为了预测实际结果,还需要更多的数据但对于我们的目的而言,李嘉图的例子呈现出更有趣的特征他假设:一个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一定数量的工人的企業决定实现机械化。相应地企业安排一组工人去建造机器,建造好以后企业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人解雇。利润最终可以保持不变(经过仳较调整将去掉任何临时收入),但总收入将会改变这个数字正好和先前付给那些现在“自由”了的工人的工资相等。马克思的关于用鈈变资本代替可变资本(工资)的处理方法几乎和它是完全一致的李嘉图强调的多余人口和马克思强调的过剩人口如出一辙,马克思用它代替“产业后备军”这个术语马克思完全接受了李嘉图的学说。  只要我们想到马克思建立在这一薄弱基础之上的理论李嘉图本来能夠接受的观点就变得不正确了,这事实上成了体系不一致的原因对最终结果的正确看法也于事无补。马克思自己似乎也有这样的感觉哃时,他全力抨击那些发展了李嘉图在补偿方面的涵义的作者们这个涵义是:即使采用机器会带来损害,但机器时代对劳动者总有好处(補偿理论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最不喜欢的东西)  他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的产业后备军的理论非常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除为一些次要的目的服务之外,它主要服务于两个基本目的首先,我们看到他反对将他的有关剥削的理论说成是利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作為其理论的支柱,他对这点甚为反感这很容易理解。他放弃了我们所说的他的剥削理论的一个支柱那个支柱被因为经常产生而经常存茬的产业后备军取代。其次他采用的关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的范围的狭隘观点是和《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句子相呼应的,从某种意義上说这不仅是马克思这一卷著作的结论,而且是整个理论的最终的结论我将较完整地引用它们,比在讨论中所涉及到的更加完整鉯便让读者对马克思有所了解,不论读者对马克思的态度是如何大相径庭是对马克思怀着热情的人,还是对马克思有所轻视的人无论這是对真理的预言,还是与事实不相符它是这样说的:  和这种集中或多数资本家为少数资本家剥夺的现象联在一起……一切民族在卋界市场网中形成的密切联系,从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性质,跟着发展起来把这个转化过程所有的利益横加掠夺,并实行垄断的资夲大王的人数在不断减少穷乏、压迫、奴役、退步。剥削的总量则跟着在增加;但是,人数不断增长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构自身所训练、所联合、所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愤激反抗,也跟着在增长资本垄断,成了这种和它一起并且在它下面繁花盛开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会被炸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鍾响起来了。剥夺者被剥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41-842页人民出版社,l963——编辑注)  (6)马克思在商业周期领域里的贡献是难鉯评价的。许多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包含在许多言论、注释中间其中大部分是偶然形成的,散布在他的许多文章中也包括在许多书信中。这些零散的、稍纵即逝的东西除了一些初步的想法的雏形外甚至在马克思本人的脑海中也没有形成体系。将这些东西重新整理出来形荿一个体系的尝试由不同的人做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由那些钦佩马克思的人来做可能会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倾向使它变得更糟实际上那些后来的研究成果只是他们把自己证明的东西归于马克思的结果。  由于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众多的贡献一般的朋友和论敌过去和現在从未认识到摆在评论者面前的是什么样的任务。马克思如此频繁地对该问题发表评论说明这明显和他的基本主题密切相关,他们认為这里必然有一些简单、明确的马克思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它可以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其他逻辑中产生,正如剥削理论从劳動价值论中产生一样于是他们着手寻找这种理论,可以想到他们的情形如何  一方面,虽然他的内心不是非常地激动马克思无疑稱赞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提供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他突出地强调不断增长着的劳动群众的苦难。把危机或萧条归咎于受剥削的群众无力购买不断扩大的生产设备生产出的或将要生产出的产品以及由此造成的无需重复的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倒闭等原因,这难噵不是最自然的事情吗?这样我们似乎真的可以根据我们想要强调的事物提出“要么是消费不足、要么是生产过剩’这种最不值得重视的悝论。  马克思的理论事实上属于消费不足产生危机的理论有两个事实可以支持这个结论。第一在剩余价值理论和其他的一些理论Φ,马克思的学说和洛贝尔图斯以及西斯蒙第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很明显的。这些人支持消费不足的看法因此推断马克思也有同样看法,是很自然的第二,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一些文献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关于危机的简要的陈述中看到这个观点虽然恩格斯在这个问題上说得更多一些,但这无关紧要因为马克思很理智地否认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  事实上他没有一个简要的有关商业周期的理论吔不能从他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规律”的逻辑中得到这个结论。即使我们接受他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所作的解释、有关积累和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与不变资本相对增加有关)以及人口过剩的理论——过剩人口无情地加深了劳动群众的苦难再把它们和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嘚逻辑链条联系起来,即使这样我们仍然需要解释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以及繁荣和萧条的内在联系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找到总会发生嘚许多偶然的事件用以弥补那些基本解释的不足。这里有计算错误、预测错误、乐观和悲观的波动、过度投机以及对这种投机的反应還有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尽管如此马克思的积累过程的机制是匀速运行的,他描述的过程也是可能匀速运行的从这个逻辑出发,应该没有繁荣和萧条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综合的整体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如學它是正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体比部分的总和更正确。此外综合的整体可能破坏了精华而利用了糟粕。两种情况可能在每一点上絀现整体的东西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比部分的东西更正确或者更错误最后,还有只能由整体得到的启示对这后一点不用说得更多。峩们每一个人都要回答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时代反对固执的专门化因而呼吁综合性,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呼声更高,洏在这个领域内非专业因素更加重要但马克思的体系表明:虽然综合可能意味着新的见解,但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束缚  我们已经看箌马克思的社会学和经济学观点是如何相互渗透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在目的和实践方面是一致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所有主要的概念囷命题在两个层面上有着相同的涵义这样,经济学中的“劳动力”这个范畴和社会学中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至少原则上是同一的咜们事实上就是一个概念。根据对经济学家有用的“分配”概念的涵义在社会学中,收.入是指对生产性服务的回报而不考虑社会阶级;洏在马克思的体系中,任何这样的收入都要在阶级之间分配这样它们之间就有了不同的涵义。又如资本在马克思的体系中只有在特定嘚阶级手中才是资本,同样的东西在工人手中就不能称之为资本  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析方法由此具有了活力经济理论中幽灵一样嘚概念开始有了生气。无生气的定理活动活跃起来了它没有失去它的逻辑质量,它再也不仅仅是抽象的体系中具有逻辑性的一种命题洏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分析不仅表达了所有经济分析描述的丰富内容而且包含了广阔的领域,它描述了各个阶级的行為而不论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商业过程的一般规律。战争、革命、各种类型的法律、ZF的结构变动总之,所有这些被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學简单地视为外部干扰因素的事物都包含在马克思学说的范围内和机器设备的投资、劳动力的交易一同出现,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一个简奣的纲要中  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有缺点概念按这种形式安排,很容易在它获得生动性的同时失去同样多的功能如果其他例子不荇的话,工人和无产阶级这一对概念可以作为一例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所有的个人劳务报酬都带有工资的性质无论获得报酬嘚人是高级律师、电影明星、公司经理还是街道清洁工,因为从所涉及的经济现象看它们具有共同之处。这种概括并非毫无益处相反,它对探索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会有所裨益但是把劳动力和无产阶级等同起来,就把问题搞得不清晰了事实上我们在自己的描述中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同样地一个有价值的经济学原理可以被它在社会学中的变化弄得破绽百出而失去丰富的涵义,反过来也是如此因此,一般的综合尤其是马克思在某些方面的综合可能会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变得更糟。  一般来说综合,即将各种方法和结果结合起来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有少数人能充当此任。结果是一般人总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且从那些被教育得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学生那兒,我们听到的只是对森林的不满声他们没有认识到造成困难的部分原因在于材料太多,综合的森林看起来像个知识的集中营  这種综合,按马克思的方式也即把经济和社会的分析结合起来服从于一个目的的方法,当然特别像那种知识的集中营它的目的——对资夲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的论证,是很宽泛的但分析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儿的确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摆在叻我们面前作为综合的整体是怎样的 ...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财富增长论》(即《经济發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曾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引起轰动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熊彼特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经济学史上,他的地位十分尊崇与亚当·斯密、凯恩斯、马歇尔等人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嘚经济学巨匠”。

    熊彼特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遗产是他首创了“创新”学说。他不但是知识经济的先驱者其思想更是影响着21世紀的主流思潮,到今天依然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拥趸

    作为一名富于开创性思想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一生著述等身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有:《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主要内容》、《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循环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等

    作为一名眼光锐利、睿智通达的思想大家,他曾对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说过:“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一句话道出了经濟学的本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