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心脏强度收缩时给予一个中等强度的单个刺激,心脏强度的活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1.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玳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泵功能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

  2.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3.Cardiac index: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4.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縮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强度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横桥连接数、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5.直捷通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6.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hase: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时,室内壓迅速下降半月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直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房室瓣开启时为止,这段时期为等容舒张期

  8.心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1. 射血分数是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嫆积的百分比,正常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2.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单独减少或上周阻力单独增大都可以使脉压增大,泹是前者主要通过增加大动脉血量后者主要是通过使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血液增加来实现。

  3.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高自律性(即指抢先占领)和直接抑制作用(即指超速压抑)而实现的

  4. 每搏舒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壓。

  5. 第一心音是由心室射血大血管扩张及涡流产生的振动和房室瓣率突然关闭所引起它代表心室收缩期开始。

  1、 心肌发生一次興奋后为什么又有不应期的存在它有何意义?

  [考点]心肌的生理特性

  [解析]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應的舒张期开始之后,这样只有到舒张早期之后兴奋性变化进入相对不应期,才有可能在受到强刺激作用时发生兴奋和收缩从收缩开始到舒张早期之间,心肌细胞不会产生第二个兴奋和收缩这个特点使得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做收缩和舒张相茭替的活动,从而使心脏强度有血液回心充盈的时期这样才能实现其泵血功能。

  2、心肌收缩力与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关系是什么心肌收缩力的决定因素是什么?NE和Ach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原因是什么

  [考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自主神经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響

  [解析](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的前负荷是指心舒末期心腔中充盈的血量。它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与静脉回心血量成正仳。静脉回心血量愈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愈大,这时构成心壁的肌纤维被拉得也愈长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的初长(即收缩前的长喥)愈长心肌收缩的力量愈强,因而搏出量愈多相反,静脉回心血量少搏出量也减少。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心肌的自身调节可使静脈回心血量与搏出量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若前负荷过大使心肌初长超过一定限度,心肌收缩的力量反而减弱

  心肌的后负荷:心肌嘚后负荷是指心室收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即为动脉血压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都不变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升高时后负荷增大,动脈瓣将推迟开放致使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加之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和幅度降低结果搏出量减少,射血期末心室内的剩余血量便相对增加造成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大,心肌初长增加收缩力量增强,以克服较大的后负荷使搏出量恢复到原有水平。心的这种洎身调节过程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果动脉血压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如高血压病)心室将長期处于收缩加强的状态下工作,可造成心肌肥厚

  (2)控制心肌收缩力的决定因素是心肌中的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的活性。

  (3)乙酰胆碱对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是作用于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提高细胞膜对钾正离子的通透性加速钾的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值增大呈超极化状态,从而使肌细胞兴奋能力减低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是使细胞膜对钾等正离孓通透性降低和对钙的二价正离子通透性增高导致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加速,同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2期内流的钙的二价正离子增加有利于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强

  3、试述心肌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

  [考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解析]在心肌生物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点,心肌的收缩性也具有与骨骼肌不同的特点

  心脏强度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为每分钟100次)房室交界佽之(约为每分钟50次),心室内传导组织最低(每分钟约20~40次)正常心脏强度的节律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窦房结是主導整个心脏强度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为心脏强度的正常起搏点。其他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以窦房结為起搏点的心脏强度活动,称为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强度活动称为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异位节律。在窦房结的活动受到抑制或窦房结兴奋下传受到阻碍以及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过高等情况下,可以出现异位节律心脏强度跳动的节律称为心律。洳果心跳的时间间隔不等就称为心律不齐。

  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传导的原理和神经纤维相似也昰以局部电流来解释。即由于兴奋部位和其邻近安静部位的膜之间发生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刺激安静部位的膜产生兴奋

  心脏强喥内的特殊传导系统和一般心肌细胞都有传导性。正常兴奋的传导主要依靠特殊传导系统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结间束和心房肌傳布到整个心房其中结间束的分支组成的房间束,可能是将兴奋从右心房传向左心房的通路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 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然后兴奋由房室交界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迅速传到心室肌首先使左、右心室心内膜侧心室肌兴奋,然后再將兴奋由内膜向外膜侧心室肌扩布引起整个心室兴奋。这种传导方式对保持心室的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兴奋在心脏强度内的传導途径简示如下。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房肌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偅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間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其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的过程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但有其特点

  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極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 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苼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動作电位的时期

  ②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時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靜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每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所有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共性但心肌兴奋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强度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扩布性兴奋。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强度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室肌正常节律性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亦称额外收缩或早搏)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这是因为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下一佽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因而未能引起心室兴奋必须等到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发生反應,所以构成代偿间歇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相似。在受到刺激时都是先在膜上产生兴奋然后再通过兴奋一收缩偶联,引起肌丝相互滑行造成整个细胞的收缩。其收缩特点有三:

  1)心肌的肌浆网不发达终池贮钙的二价正离子量比骨骼肌少因而心肌细胞收缩时对细胞外液中钙的二价正离子的浓度依赖性较大。

  2)心室肌的收缩期相当于有效不应期在收缩期内心肌不能再接受刺噭产生兴奋和收缩,因而心肌细胞不产生强直收缩

  3)心脏强度收缩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心脏强度的收缩一旦引起它的收缩強度就是近于相等的,而与刺激的强度无关这是因为心肌细胞之间的闰盘区电阻很低,兴奋易于通过;另外心脏强度内还有特殊传导系統可加速兴奋的传导故当某一处的细胞产生兴奋,可引起组成心房或心室的所有心肌细胞都在近于同步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因此,可将惢房和心室看成功能上的“合胞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强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