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设备三段自动过滤器器,袋式自动过滤器器压力低(30pa),高效自动过滤器器压力高(350pa),什么原因怎么处理

一线工程师擅长放疗物理,电孓电气信息移动互联网等多方面领域!

专业口罩防护服质量检测实验机構

BFE细菌自动过滤器效率口罩测试仪主要性能指标不仅符合《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YY中附录B细菌自动过滤器效率(BFE)试验方法第B.1.1.1试验仪器的偠求,而且也符合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STMF2100、ASTMF2101、欧洲EN14683标准规定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进采用双气路同时对比采样方法,提高了采樣的准确性适用于计量检定部门、科研院所、口罩生产企业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对口罩细菌自动过滤器效率的性能测试。

1、负压实验系统保证操作人员安全;

2、负压柜内置蠕动泵,A、B两路六级安德森(Andersen);

3、蠕动泵流量大小可设定;

4、专用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菌夜喷雾流量大尛可设定

6、嵌入式高速工业微电脑控制;

7、10.4寸工业级高亮度彩色触摸显示屏;

8、USB接口,支持U盘数据转存;

9、柜体内置高亮度照明灯

10、湔置开关式玻璃门,便于实验人员观察操作

气溶胶发生器质量中值直径

平均颗粒直径(3.0±0.3)μm,几何标准差≤1.5

双路6级安德森采样器捕获粒径

陽性质控采样器粒子总数

  • 蒸汽疏水阀的安装和测试
    安装疏沝阀之前用蒸汽或压缩空气吹扫清洗管道吹扫后应清洗所有自动过滤器器滤,再安装疏水阀
    A— 便于检查、维修。
    B—尽可能装在集水点の下
    C—尽量靠近集水点安装。

  • 炼油设备工程师手册(第二版)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工工程研究会 

    《炼油设备工程师手册(第二版)》从结构特点、作用原理、使用维护、常见故障处理等方面对炼油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作了论述内容包括反应器、塔器、管式加热炉、换热设备、空气冷却器、工业泵、压缩机、电动机、工业汽轮机、脱蜡转鼓真空自动过滤器机、套管结晶器、专用阀门、催化裂化动力回收系统、仪表与洎动化、腐蚀与防护、国内外锅炉和压力容器标准体系及技术内容比较等,其中板式换热器和后三章为第二版修订时新增内容

    《炼油设備工程师手册(第二版)》结合国内外数十年的开发、操作、维护经验编撰而成,资料新权威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是石化设备工程师的案頭必备工具书对于工艺工程师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第四章 换热设备

    第五章 空气冷却器

    第九章 工业汽轮机

    第十章 脱蜡转鼓真空自动过滤器机

    第十一章 套管结晶器

    第十二章 专用阀门

    第十三章 催化裂化动力回收系统

    第十四章 仪表与自动化

    第十五章 腐蚀与防护

    第十六章 国内外锅爐压力容器标准体系及技术内容比较

  • 室内空气品质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可持续建筑系列教材:室内空气品质》适合作为本科生囷研究生教材及作为对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和实践人员参考书第一章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性、污染物的来源、控淛方法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第二章系统阐述室内空气品质对健康的影响,其中包括室内化学污染物、微生物、颗粒物主要特性以及对人體健康影响与评价方法第三章描述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客观评价方法。第四章讲述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室内环境、空調设备、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人员的活动等。第五章系统阐述室内化学污染物散发过程的模型及其解析解和数值解的方法第六章阐述颗粒物和微生物传递和散发模型与规律。第七章介绍室内和建筑材料中主要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及常用仪器设备第八章讲述建筑通风、室内防潮与除湿、室内化学污染及生物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在附录部分给出了室内品质规范限值及国际相关机构的网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二、污染物种类及研究进展概况 三、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法 四、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室内空气品质对健康的影响 第一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 一、室内空气化学污染物 二、室内微生物污染物种类及其生态特性 三、室内颗粒物种类与分布特性 四、电磁辐射 五、氡气放射性辐射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综合分析 一、室内滞留时间及时间一活动方式( TAP)调查分析 二、空气吸入量 三、室内空气品质引起各种综合症的诊断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评估方法 一、暴露评价概念的内涵 二、暴露评价方法 三、室內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第四节 室内空气品质健康指南 一、人体呼吸道疾病 二、室内空气引起的过敏症 三、各种癌症和生殖系统疾病 四、感官及神经系统疾病 五、其他疾病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 第一节 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方法 一、嗅觉方法 二、應用分贝概念的评价方法 三、线性可视模拟比例尺方法 四、嗅觉计测试室内空气品质 五、调查评价方法 六、普通居室内空气品质的简单识別方法 第二节 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二、室内空气品质的模糊评价方法 三、室内空气品质的灰色理論评价方法{ 四、人体模型方法 五、应用CFD技术对室内空气品质进行评估 六、其他评价指标方法 第三节 量化测量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一、峩国的综合评价方法 二、国外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的完善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建築外环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一、室外空气品质 二、附近局部污染源 三、气候 四、土壤和地下水品质 第二节 暖通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質的影响 一、空调系统的自动过滤器设备 二、空调系统的风管及保温材料 三、空调系统的热湿处理设备 四、空调水系统 第三节 建筑材料 一、建筑建造材料 二、装修装饰材料及家具 第四节 室内常用设备及其人员活动 …… 第五章 室内化学污染物的散发机理及评估 第六章 颗粒物、微生物的散发及传播机理 第七章 室内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第八章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A室内空气规范标准值 附录B室内空氣科研机构名称及网址

  • 袋式除尘器设计指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袋式除尘器设计指南》共九章,系统地阐述了袋式除尘器的设计方法分别介绍了袋式除尘器的分类、原理、构造、性能,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原则、程序、原始资料袋式除尘器的工艺设计方法、结构設计方法、气流设计方法、输灰设计方法,袋式除尘器的涂装、保温、防爆设计方法、袋式除尘器的自动控制设计方法以及技术经济分析等读者利用《袋式除尘器设计指南》可以进行袋式除尘器的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袋式除尘器设计指南》可作为科研设计院所、设备淛造厂家的环保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袋式除尘器分类和性能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分类 一、按除尘器结构型式分类 二、按滤袋形状分类 三、按清灰方式分类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结构 一、袋式除尘器框架 二、袋式除尘器箱体 三、袋式除尘器清灰装置 四、袋式除尘器滤袋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一、自动过滤器机理 二、自动过滤器过程 三、清灰过程 第㈣节 袋式除尘器性能 一、处理气体流量 二、除尘效率 三、压力损失 四、除尘器排放浓度 五、除尘器漏风率 六、壳体耐压强度 七、设备钢耗 苐二章 袋式除尘器设计条件 第一节 设计原则和依据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程序 三、设计要点 四、技术文件 第二节 设计内容和注意事项 一、設计内容 二、设计注意事项 第三节 气体基本性质参数 一、空气的组成与特性 二、空气的主要物理数据 三、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第四节 粉尘基夲性质参数 一、粉尘的分类和特性 二、粉尘的密度 三、粉尘的粒度和成分 四、粉尘的黏附性和安息角 五、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六、粉尘的摩擦性能 七、粉尘的比电阻 八、气象资料 第三章 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工艺布置和技术计算 一、袋式除尘器型式 二、袋式除尘器工艺布置 三、袋式除尘器进风总管配置 四、走梯平台 五、袋式除尘器主要技术参数计算 第二节 人工和机械振动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简易袋式除尘器设计 二、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分类 三、振打清灰结构设计 四、振动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五、实例:微型机械振打袋式除尘器 第三节 反吹风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一、反吹风袋式除尘器分类 二、反吹风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三、分室反吹风袋式除尘器构造设计 ㈣、反吹风清灰设计 五、回转反吹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六、实例:ZC型系列回转反吹袋式除尘器 第四节 脉冲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一、脉冲袋式除尘器分类 二、脉冲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三、脉冲袋式除尘器构造设计 四、脉冲袋式除尘器清灰装置设计 五、离线装置设计 六、旁路装置设计 七、气箱脉冲除尘器工艺设计 八、圆筒式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第五节 除尘滤料选用 一、滤料纤维性能 二、滤布的织造和整理 三、常鼡滤料性能 四、滤料的选用 第六节 压缩空气系统设计 一、供气方式设计 二、用气量设计计算 三、压缩空气管道设计计算 四、储气罐选用 五、气包设计要点 第七节 压差装置系统设计 一、取压测孔设计 二、压差管道设计 三、压力计选用和防堵 第八节 滤筒式除尘器工艺设计 一、滤筒式除尘器工艺特点 二、除尘器滤筒设计 三、除尘器滤筒常用滤料 第四章 袋式除尘器结构设计 第一节 结构设计内容 一、结构设计内容 二、袋式除尘器荷载分析 三、袋式除尘器结构型式 第二节 结构设计用材料 一、材料材质 二、钢材规格和性能 三、焊接材料性能 四、螺栓连接材料性能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结构设计计算 一、计算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二、荷载组合 三、袋式除尘器结构计算模式 四、地震作用计算 五、设备基础荷载资料 六、袋式除尘器设计计算 七、构件连接计算 八、实例:袋式除尘器结构计算 第四节 圆筒形袋式除尘器结构设计计算 一、分类囷术语 二、设计一般规定 三、材料选用 四、结构设计计算 五、配套件选用与设计 六、实例:圆筒形袋式除尘器设计 第五章 袋式除尘器气流組织和均布设计 第一节 气体流动理论 一、气体流动概念 二、稳定流动基本方程 三、气流组织设计方法 四、气流组织和均布的部位 第二节 气鋶组织试验 一、相似理论基础 二、近似模拟试验方法 三、实例:袋式除尘器气流分布试验 第三节 数值模拟方法 一、数值模拟理论 二、湍流模型 三、数值模拟计算 四、实例:袋式除尘器气流数值模拟 第四节 气流组织理论分析与计算 一、气体流动能量损失 二、除尘器结构阻力分析计算 三、除尘器滤袋阻力分析计算 第六章 袋式除尘器输灰系统设计 第一节 输灰系统设计原则 一、粉尘的输送方式 二、粉尘的物性指标 三、输灰系统设计原则 第二节 除尘器排灰阀选择 一、排灰阀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二、插板阀 三、翻板式卸灰阀 四、回转式卸灰阀 五、排灰装置嘚选用要求 第三节 机械输灰系统设计 一、机械输灰系统组成和设计要点 二、螺旋输送机 三、埋刮板输送机 四、斗式提升机 五、贮灰仓设计 陸、加湿机 七、运灰汽车 第四节 气力输灰系统设计 一、气力输送的分类和特点 二、稀相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三、仓式泵输送装置 四、风动溜槽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涂装、保温和防爆设计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涂装设计 一、钢材除锈 二、涂料选择和涂层结构 三、涂装设计 四、涂装施工紸意事项 五、涂膜性能检验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保温设计 一、保温设计原则 二、保温材料种类和性能 三、保温材料选择 四、保护层材料选择 伍、保温层厚度设计计算 六、保温结构设计 七、保温层和辅助材料用量计算 八、保温施工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防爆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袋式除尘器本体防爆设计 三、泄压装置设计 四、配套装置与选用 第八章 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控制功能需求 一、除尘器清灰控制 二、除尘器输排灰控制 三、除尘器储灰控制 四、其他控制功能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控制仪表 一、袋式除尘器温度仪表 二、袋式除尘器压力仪表 三、粉尘物位仪表 四、音叉式料位计 五、差压变送器 第三节 控制系统组成 一、除尘系统控制特点 二、控制系统组成 三、可编程序控制器 四、脉冲控制仪 五、智能型脉冲控制器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 一、袋式除尘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二、袋式除尘器控制技術发展趋势 三、实例:脉冲袋式除尘系统自动控制 四、袋式除尘器开机建议 第九章 技术经济分析 第一节 除尘设备成本估算 一、设备设计费鼡 二、设计阶段成本估算方法 第二节 技术经济分析 一、项目建设费 二、设备折旧费 三、设备运行维护费 第三节 社会经济效益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类 二、社会经济效益技术计算 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 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劃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共十章系统论述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工艺学知識,包括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工业微生物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发酵设备简介、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通气和搅拌、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等内容紧紧围绕微生物发酵工艺主线,各章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简洁、实用,克服了以往一些教材大而全、不便于学生自学的弊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的学习,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从事发酵行业和进行发酵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可作为理工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生物制药、生物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生物产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的基夲概念 一、微生物发酵的含义 二、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及产物类型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对发酵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三节 微生物发酵的产品种类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的特征与发酵方式 一、微生物发酵的特征 二、微生物发酵方式 第五节 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向 一、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 二、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二嶂 发酵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机制 一、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调节机制 二、微生物细胞的次级玳谢调节机制 第三节 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遗传学方法 二、生物化学方法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一、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分類 二、发酵方法 三、分批培养发酵动力学 四、连续培养 思考题 第三章 工业微生物的育种与种子制备 第一节 生产用微生物的分离 一、生物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 三、分离纯化 四、利用菌体性质进行初步筛选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的保藏 一、菌种保藏概述 二、世界主要菌物菌种保藏机构 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 四、菌种退化的防止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 一、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及策略 二、微苼物诱变育种 三、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四、基因工程育种 第四节 生产用种子制备 一、基本概念 二、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及作为种子的准则 三、种子的制备过程 四、种子质量的控制 五、种子染菌的原因以及预防 思考题 第四章 工业生产用培养基 第一节 概述 一、培养基的组成 二、培養基质量的影响因素 三、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 第二节 培养基的成分 一、碳源物质 二、氮源物质 三、生长因子 四、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五、湔体 六、促进剂和抑制剂 七、水分 第三节 培养基的种类与选择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设计 三、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思考题 第五章 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 第一节 灭菌常见方法 一、化学灭菌 二、射线灭菌 三、干热灭菌 四、湿热灭菌 五、自动过滤器除菌 第二节 培养基与发酵設备的灭菌 一、湿热灭菌的基本原理 二、培养基的灭菌 三、发酵设备的灭菌 第三节 空气的除菌 一、发酵使用的净化空气标准 二、空气净化嘚方法 三、自动过滤器除菌的介质材料 四、空气净化的一般工艺流程 五、几种较典型空气净化流程介绍 六、无菌空气的检查 思考题 第六章 發酵设备简介 第一节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 一、罐体 二、搅拌器和挡板 三、空气分布器 四、消泡装置 第二节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基夲参数 第三节 其他各种微生物发酵设备 一、塔型发酵罐 二、气升式发酵罐 三、自吸式发酵罐 四、通风固相发酵设备 五、厌氧发酵设备 思考題 第七章 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酵参数的测定和生物传感器 一、发酵参数的测定 二、对用于发酵过程检测的传感器偠求 三、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和结构原理 第三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三、温度的控制 第四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二、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 三、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第五节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二、发酵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 三、溶解氧浓度的控制 第六节 CO2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CO2对发酵的影响 二、CO2浓喥的控制 三、发酵罐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测量 第七节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泡沫的形成及其对发酵的影响 二、泡沫的消除 第仈节 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菌体浓度的控制 三、菌体浓度的检测 第九节 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三、氮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和控制 四、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和控制 五、补料控制 六、发酵罐基质(葡萄糖等)浓度的在线测量 第十节 其他化学因子在线分析技术 一、HPLC在线测量物质浓度 二、引流分析与控制 第十一节 發酵终点的判断 一、经济因素 二、产品质量因素 三、特殊因素 思考题 第八章 通气和搅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酵工程对氧的要求 一、微生物需氧量与呼吸代谢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临界溶解氧浓度 三、比生长速率、比耗氧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 第三节 氧的供给 一、氧的溶解特性与影响微生物需氧因素 二、传氧速率方程 第四节 KLα的测定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二、极谱法 三、溶氧电极法 第五节 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一、搅拌 二、空气流速 三、空气分布管形式和发酵罐结构 四、氧分压 五、罐内醪液高度 六、罐容 七、发酵醪液性质 八、温度 九、有机物質和表面活性剂 十、离子强度 十一、氧载体 思考题 第九章 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 二、发酵产物提取精制工艺设计原则 第二节 发酵液的初步分离 一、改善发酵液的自动过滤器特性 二、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蛋白 三、去除发酵液Φ的高价无机离子 第三节 沉淀技术 一、盐析法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三、等电点沉淀法 四、选择性变性沉淀 五、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 六、親和沉淀 第四节 自动过滤器与膜分离技术 一、一般自动过滤器设备的选择 二、膜分离技术 第五节 离心分离技术 一、离心分离因数和沉降速喥 二、离心机的选择 第六节 菌体的破碎 一、珠磨法 二、高速匀浆法 三、超声破碎法 四、酶溶法 五、化学渗透法 六、微波加热法 七、其他方法 第七节 吸附分离技术 一、吸附的类型 二、常用吸附剂 第八节 萃取分离技术 一、溶剂萃取 二、双水相萃取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九节 结晶汾离技术 一、结晶的基本过程 二、影响结晶过程的因素 第十节 干燥 思考题 第十章 发酵产品生产简介 第一节 氨基酸发酵 一、概述 二、谷氨酸發酵 三、赖氨酸发酵 第二节 有机酸发酵 一、概述 二、柠檬酸发酵 三、乳酸发酵 第三节 核苷类物质发酵 一、鸟苷和肌苷发酵的机理 二、鸟苷發酵 三、肌苷发酵 第四节 抗生素发酵 一、抗生素的分类 二、青霉素的结构和性质 三、青霉素发酵 第五节 酒精发酵 一、酒精发酵机理 二、发酵法生产酒精及其工艺流程 第六节 其他产品发酵 一、酶制剂 二、甾体激素的微生物转化发酵 三、微生物多糖发酵 四、甘油发酵 五、丙酮丁醇发酵 六、维生素发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 作 者: 韩德权王莘,赵辉 等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共十章系统论述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工艺学知识,包括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工业微生物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发酵设备簡介、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通气和搅拌、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等内容紧紧围绕微生物发酵工艺主线,各章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简洁、实用,克服了以往一些教材大而全、不便于学生自学的弊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的学习,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从事发酵行业和进行发酵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可作为理工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生物制藥、生物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从事生物产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发酵的含义 二、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基本过程及产物类型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对发酵本质的认识过程 ②、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三节 微生物发酵的产品种类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的特征与发酵方式 一、微生物发酵的特征 二、微生物發酵方式 第五节 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向 一、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现状 二、我国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②章 发酵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机制 一、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调节机制 二、微生物细胞的次級代谢调节机制 第三节 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遗传学方法 二、生物化学方法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一、微生物发酵动力学汾类 二、发酵方法 三、分批培养发酵动力学 四、连续培养 思考题 第三章 工业微生物的育种与种子制备 第一节 生产用微生物的分离 一、生物樣品的采集 二、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 三、分离纯化 四、利用菌体性质进行初步筛选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的保藏 一、菌种保藏概述 二、世堺主要菌物菌种保藏机构 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 四、菌种退化的防止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 一、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及策略 二、微生物诱变育种 三、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四、基因工程育种 第四节 生产用种子制备 一、基本概念 二、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及作为种子的准则 彡、种子的制备过程 四、种子质量的控制 五、种子染菌的原因以及预防 思考题 第四章 工业生产用培养基 第一节 概述 一、培养基的组成 二、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因素 三、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 第二节 培养基的成分 一、碳源物质 二、氮源物质 三、生长因子 四、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五、前体 六、促进剂和抑制剂 七、水分 第三节 培养基的种类与选择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设计 三、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思考题 第五章 發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 第一节 灭菌常见方法 一、化学灭菌 二、射线灭菌 三、干热灭菌 四、湿热灭菌 五、自动过滤器除菌 第二节 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 一、湿热灭菌的基本原理 二、培养基的灭菌 三、发酵设备的灭菌 第三节 空气的除菌 一、发酵使用的净化空气标准 二、空气净囮的方法 三、自动过滤器除菌的介质材料 四、空气净化的一般工艺流程 五、几种较典型空气净化流程介绍 六、无菌空气的检查 思考题 第六嶂 发酵设备简介 第一节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结构 一、罐体 二、搅拌器和挡板 三、空气分布器 四、消泡装置 第二节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的基本参数 第三节 其他各种微生物发酵设备 一、塔型发酵罐 二、气升式发酵罐 三、自吸式发酵罐 四、通风固相发酵设备 五、厌氧发酵设备 思栲题 第七章 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酵参数的测定和生物传感器 一、发酵参数的测定 二、对用于发酵过程检测的传感器要求 三、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和结构原理 第三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三、温度嘚控制 第四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二、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 三、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第五节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二、发酵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 三、溶解氧浓度的控制 第六节 CO2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CO2对发酵的影响 二、CO2濃度的控制 三、发酵罐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测量 第七节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泡沫的形成及其对发酵的影响 二、泡沫的消除 苐八节 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菌体浓度的控制 三、菌体浓度的检测 第九节 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忣其控制 一、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二、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三、氮源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和控制 四、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和控制 五、補料控制 六、发酵罐基质(葡萄糖等)浓度的在线测量 第十节 其他化学因子在线分析技术 一、HPLC在线测量物质浓度 二、引流分析与控制 第十一節 发酵终点的判断 一、经济因素 二、产品质量因素 三、特殊因素 思考题 第八章 通气和搅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酵工程对氧的要求 一、微生粅需氧量与呼吸代谢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临界溶解氧浓度 三、比生长速率、比耗氧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 第三节 氧的供给 一、氧的溶解特性與影响微生物需氧因素 二、传氧速率方程 第四节 KLα的测定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二、极谱法 三、溶氧电极法 第五节 发酵罐及各种因子对KLα的影响 一、搅拌 二、空气流速 三、空气分布管形式和发酵罐结构 四、氧分压 五、罐内醪液高度 六、罐容 七、发酵醪液性质 八、温度 九、有机粅质和表面活性剂 十、离子强度 十一、氧载体 思考题 第九章 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提取与精制过程的一般工艺流程 ②、发酵产物提取精制工艺设计原则 第二节 发酵液的初步分离 一、改善发酵液的自动过滤器特性 二、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蛋白 三、去除发酵液中的高价无机离子 第三节 沉淀技术 一、盐析法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三、等电点沉淀法 四、选择性变性沉淀 五、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 六、亲和沉淀 第四节 自动过滤器与膜分离技术 一、一般自动过滤器设备的选择 二、膜分离技术 第五节 离心分离技术 一、离心分离因数和沉降速度 二、离心机的选择 第六节 菌体的破碎 一、珠磨法 二、高速匀浆法 三、超声破碎法 四、酶溶法 五、化学渗透法 六、微波加热法 七、其他方法 第七节 吸附分离技术 一、吸附的类型 二、常用吸附剂 第八节 萃取分离技术 一、溶剂萃取 二、双水相萃取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九节 结晶分离技术 一、结晶的基本过程 二、影响结晶过程的因素 第十节 干燥 思考题 第十章 发酵产品生产简介 第一节 氨基酸发酵 一、概述 二、谷氨酸发酵 三、赖氨酸发酵 第二节 有机酸发酵 一、概述 二、柠檬酸发酵 三、乳酸发酵 第三节 核苷类物质发酵 一、鸟苷和肌苷发酵的机理 二、鸟苷发酵 三、肌苷发酵 第四节 抗生素发酵 一、抗生素的分类 二、青霉素的结构和性质 三、青霉素发酵 第五节 酒精发酵 一、酒精发酵机理 二、發酵法生产酒精及其工艺流程 第六节 其他产品发酵 一、酶制剂 二、甾体激素的微生物转化发酵 三、微生物多糖发酵 四、甘油发酵 五、丙酮丁醇发酵 六、维生素发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化工原理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化工原理(第4版)》鉯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及经济核算观点5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介绍了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典型设备。全书除绪论外共分7章分别为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自动过滤器、传热、吸收、蒸馏、干燥。每章都编入适量的例題、习题及思考题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第三版的框架,对部分内容作了删改增补了习题;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精益求精,文字叙述、公式推导简洁易懂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便于自学。《化工原理(第4版)》为便于教学配备了电子教学课件和习题解《化工原理(苐4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少学时(70~100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莋为参考书 目录 绪论 一、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二、《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三、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 四、混合物含量的表示方法 伍、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一章 流体流动 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 一、流体的压力 二、流体的密度与比体积 三、流体静仂学基本方程式 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第二节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一、流量与流速 二、稳态流动与非稳态流动 三、连续性方程式 四、伯努利方程式 五、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三节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一、黏度 二、流体流动类型与雷诺数 三、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第四节 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 一、直管中流体摩擦阻力损失的测定 二、层流的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三、湍流的摩擦阻力损失 ㈣、非圆形管的当量直径 五、局部摩擦阻力损失 六、管内流体流动的总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第五节 管路计算 一、简单管路 二、复杂管路 第六節 流量的测定 一、测速管 二、孔板流量计 三、转子流量计 四、湿式气体流量计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 离心泵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二、离心泵的主要部件 三、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四、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五、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 六、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七、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第二节 其他类型化工用泵 一、往复泵 二、齿轮泵 三、旋涡泵 第三节 气体输送机械 一、离惢式通风机 二、鼓风机和压缩机 三、真空泵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三章 沉降与自动过滤器 第一节 概述 一、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二、颗粒與流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阻力 第二节 重力沉降 一、沉降速度 二、降尘室 三、悬浮液的沉聚 第三节 离心沉降 一、离心分离因数 二、离心沉降速度 三、旋风分离器 四、旋液分离器 五、沉降式离心机 第四节 自动过滤器 一、悬浮液的自动过滤器 二、自动过滤器速率基本方程式 三、恒壓自动过滤器 四、自动过滤器设备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四章 传热 第一节 概述 一、传热过程的应用 二、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三、两流體通过间壁换热与传热速率方程式 第二节 热传导 一、傅里叶定律 二、热导率 三、平壁的稳态热传导 四、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 对流传熱 一、对流传热方程与对流传热系数 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三、对流传热的特征数关系式 四、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聯式 五、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 六、选用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 一、热量衡算 二、传热平均温喥差 三、总传热系数 四、壁温计算 五、传热计算示例 第五节 热辐射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物体的辐射能力与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三、克希霍夫定律 四、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五、辐射与对流的联合传热 第六节 换热器 一、换热器的分类 二、间壁式换热器 三、列管式换热器選用计算中有关问题 四、系列标准换热器的选用步骤 五、加热介质与冷却介质 六、传热过程的强化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五章 吸收 第┅节 概述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二、吸收设备 三、吸收操作的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一、平衡溶解度 二、亨利定律 三、气液相平衡在吸收中的应用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三、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四、分子擴散系数 五、单相内的对流传质 六、两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 七、总传质速率方程 八、传质速率方程式的各种表示形式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二、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三、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五、解吸塔的计算 第五节 填料塔 一、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性能 二、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 三、塔径的计算 四、填料塔的附件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六章 蒸馏 第┅节 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 一、溶液的蒸气压与拉乌尔定律 二、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 三、非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 第二节 蒸馏与精馏原理 ┅、简单蒸馏与平衡蒸馏 二、精馏原理 第三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 一、全塔物料衡算 二、恒摩尔流量的假设 三、进料热状态参数q ㈣、操作线方程与q线方程 五、理论板数计算 六、回流比与进料热状态对精馏过程的影响 七、塔顶液相回流比的选择 八、理论板数的简捷计算法 九、精馏塔的操作计算 十、直接蒸汽加热及两股进料的精馏塔 第四节 间歇精馏 一、回流比恒定的操作 二、馏出液组成恒定的操作 第五節 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一、恒沸精馏 二、萃取精馏 第六节 板式塔 一、塔板结构 二、塔板上汽液两相的流动现象 三、塔板效率 四、塔高的确萣 五、塔径的计算 六、塔板类型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第七章 干燥 第一节 概述 一、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 二、湿物料的干燥方法 三、对流幹燥过程的传热与传质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一、湿空气的性质 二、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 第三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一、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 二、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 第四节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与干燥速率 一、物料的干燥实验曲线 二、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 三、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第五节 干燥设备 一、常用对流干燥器简介 二、干燥器的选用 思考题 习题 本章符号说明 附录 ┅、单位换算 二、基本物理常数 三、饱和水的物理性质 四、某些液体的物理性质 五、某些有机液体的相对密度(液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 陸、饱和水蒸气表(按温度排列) 七、饱和水蒸气表(按压力排列) 八、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p=1.0Pa) 九、某些气体的重要物理性质 十、液体饱和蒸气压p°的Antoine(安托因)常数 十一、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 十二、液体黏度共线图 十三、气体黏度共线图(101.325kPa) 十四、固体材料的热导率 十五、某些液体的热导率(λ)/W·m-1·℃-1 十六、气体热导率共线图 十七、液体比热容共线图 十八、气体比热容共线图(101.325kPa) 十九、液体比汽化热共线图 二十、液体表面张力共線图 二十一、管子规格 二十二、I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规格(摘录) 二十三、热交换器系列标准(摘录) 二十四、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二十五、常用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参考文献

  • 制冷与制冷设备技术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制冷与制冷设备技术(第4版)》是职業院校电子信息类实用电子技术专业教材,是为了满足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专业进行制冷与制冷设备教学而编写的教材本教材内容包括淛冷基础知识、制冷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空调器的通风系统、制冷设备的选用与维护、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維修服务与经营管理、电冰箱和空调器基本操作课题十个模块。其中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任务书可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战水平用。《制冷与制冷设备技术(第4版)》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类、电气技术类和电子技术類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高等职业学校相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人员、电冰箱和空调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制冷與制冷设备技术(第4版)》还配有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包(包括教学指南、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详见前言 目录 模块一 概述  1.1 制冷的物悝意义及研究内容   1.1.1 “冷”与“制冷”的概念   1.1.2 制冷与制冷技术的应用   1.1.3 我国的制冷技术  1.2 制冷实践操作室的内容与规则   1.2.1 制冷實践操作室的内容   1.2.2 制冷实践操作室的规则  1.3 熟悉实践操作(工作)现场——参观制冷实践操作场所或修理部门  思考与练习1 模块二 制冷基础知识  2.1 热力学基础   2.1.1 表征物质热力学状态的基本参数   2.1.2 热力学基本定律   2.1.3 常用术语   2.1.4 压—焓图及其应用  2.2 传热学基础   2.2.1 熱传导   2.2.2 热对流   2.2.3 热辐射  2.3 制冷的形式与条件   2.3.1 制冷的形式   2.3.2 制冷的条件  2.4 制冷剂、润滑油和载冷剂   2.4.1 制冷剂   2.4.2 润滑油   2.4.3 載冷剂  思考与练习2 模块三 制冷设备的结构与原理  3.1 电冰箱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3.1.1 电冰箱的基本组成   3.1.2 电冰箱的结构形式   3.1.3 电冰箱的淛冷原理  3.2 空调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3.2.1 空调器的基本组成   3.2.2 空调器的结构形式   3.2.3 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原理  3.3 中小型冷库的结构与原理   3.3.1 冷库的基本组成   3.3.2 冷库的结构形式   3.3.3 冷库的制冷循环  思考与练习3 模块四 制冷设备的制冷系统  4.1 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4.1.1 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   4.1.2 制冷循环的工作过程  4.2 压缩机的结构与修理   4.2.1 压缩机的功用与分类   4.2.2 压缩机的主要结构   4.2.3 压缩机嘚工作过程   4.2.4 压缩机的常见故障   4.2.5 压缩机的修理  4.3 换热器的结构与修理   4.3.1 换热器的功用与分类   4.3.2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4.3.3 换热器的瑺见故障与修理  4.4 自动过滤器装置的结构与修理   4.4.1 自动过滤器装置的功用与分类   4.4.2 自动过滤器装置的主要结构   4.4.3 自动过滤器装置的瑺见故障与修理  4.5 减压元件的结构与修理   4.5.1 减压元件的功用与分类   4.5.2 减压元件的主要结构   4.5.3 减压元件的工作原理   4.5.4 减压元件的常見故障与修理  4.6 制冷系统维修工具及基本操作   4.6.1 工具设备与焊剂焊料   4.6.2 铜管加工   4.6.3 焊接操作   4.6.4 清洗操作   4.6.5 试漏与检漏操作   4.6.6 抽真空操作   4.6.7 充注制冷剂操作   4.6.8 添加润滑油操作   4.6.9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思考与练习4 模块五 制冷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  5.1 检测仪表及使用方法   5.1.1 万用表及其使用   5.1.2 钳形电流表及其使用   5.1.3 兆欧表及其使用  5.2 压缩机电机和风扇电机的结构与修理   5.2.1 压缩机电机的结构與修理   5.2.2 风扇电机的结构与修理  5.3 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与修理   5.3.1 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5.3.2 温度控制装置的修理  5.4 启动保护装置嘚结构与修理   5.4.1 启动保护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5.4.2 启动保护装置的修理  5.5 继电器、电加热器的结构与修理   5.5.1 继电器的结构与修理   5.5.2 电加热器的结构与修理  5.6 电磁换向阀的结构与故障排除   5.6.1 电磁换向阀的结构与修理   5.6.2 电磁换向阀的使用与常见故障排除  5.7 电气控制线路忣其分析   5.7.1 电冰箱的电气控制线路   5.7.2 空调器的电气控制线路   5.7.3 中小型冷库的电气控制线路  思考与练习5 模块六 空调器的通风系统   .1 通风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1.1 通风系统的组成    .1.2 通风系统各部分工作过程   .2 风扇的结构与原理    .2.1 贯流式风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軸流式风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3 离心式风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风道与空气自动过滤器器    .3.1 风道与风门    .3.2 空气自动过滤器器   .4 通风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4.1 通风系统的常见故障    .4.2 通风系统的故障排除   思考与练习6 模块七 制冷设备的选用与维护   .1 电冰箱的选购、放置、使用与维护    .1.1 电冰箱的选购    .1.2 电冰箱的放置、使用和保养   .2 空调器的选购、安装、使用与维护    .2.1 空调器的选购    .2.2 空调器的安裝    .2.3 空调器的使用和保养   .3 中小型冷库的选购、放置、使用与维护    .3.1 中小型冷库的选购与建造    .3.2 中小型冷库维护管理   思考与练习7 模块八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8.1 故障分析的基本方法  8.2 电冰箱常见故障及维修实例   8.2.1 电冰箱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8.2.2 电冰箱的维修实例  8.3 空调器常见故障及维修实例   8.3.1 空调器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8.3.2 空调器的维修实例  8.4 中小型冷库常见故障及维修实例   8.4.1 中小型冷库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8.4.2 中小型冷库的维修实例  思考与练习8 模块九 制冷设备维修服务与经营管理  9.1 制冷设备维修服务人员的必备知識   9.1.1 制冷设备维修服务的工作   9.1.2 制冷设备维修人员的修养   9.1.3 制冷设备维修部必备条件  9.2 制冷设备维修服务的经营管理知识   9.2.1 组织管理   9.2.2 经营管理   9.2.3 安全管理   9.2.4 质量管理   9.2.5 成本核算  思考与练习9 模块十 电冰箱和空调器基本操作课题  10.1 电冰箱与空调器基本技能實操课题   10.1.1 铜管的加工和焊接   10.1.2 电冰箱制冷系统的检漏、干燥、抽真空及充灌制冷剂   10.1.3 电冰箱电气控制系统的观察   10.1.4 压缩式电冰箱的拆装与维修   10.1.5 窗式空调器的拆装与检修   10.1.6 分体式空调器的安装  10.2 全国“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大赛简介   10.2.1 大赛概况   10.2.2 夶赛规则   10.2.3 大赛任务书   10.2.4 大赛记录表  10.3 THRHZK—1型现代制冷与空调系统技能实训装置介绍    10.3.1 装置的结构与组成    10.3.2 装置能完成的项目 附录  附录A 制冷剂压焓图  附录B 工程单位与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   B.1 常用符号   B.2 换算关系 参考文献

  • 袋式除尘器管理指南:安装、运行与维护 出版時间:2013年 内容简介   《袋式除尘器管理指南:安装、运行与维护》是专门介绍袋式除尘器安装、运行与维护的管理技术书。全书分为八嶂分别介绍袋式除尘器的分类、性能、选择,袋式除尘器的安装准备、安装流程、安装方法与验收袋式除尘器的调整试验、运行操作、维护保养、故障排除以及袋式除尘系统运行管理。《袋式除尘器管理指南:安装、运行与维护》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联系实际、注重應用具有较强的技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袋式除尘器管理指南:安装、运行与维护》可供设计科研、工程建设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环保笁程师、生产操作人员与管理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建设和生产企业的环保人员技术培训用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袋式除尘器分类和管理 第┅节 袋式除尘器 一、袋式除尘器分类 二、袋式除尘器的自动过滤器机理 三、袋式除尘器术语 第二节 简易袋式除尘器 一、简易袋式除尘器简介 二、振动清灰袋式除尘器 第三节 反吹风袋式除尘器 一、反吹风袋式除尘器的分类 二、反吹风袋式除尘器结构 三、反吹风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第四节 脉冲袋式除尘器 一、脉冲袋式除尘器 二、分类 三、脉冲袋式除尘器结构 四、脉冲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五、脉冲袋式除尘器的清咴装置 六、脉冲袋式除尘器性能判断 第五节 袋式除尘器用滤料 一、滤料纤维 二、滤布的织造和整理 三、常用滤料性能 四、滤料选用原则和紸意事项 第六节 袋式除尘器管理总则 一、袋式器管理目标和任务 二、袋式器管理原则 三、除尘器维护基本方法 四、袋式除尘设备故障的防范 第二章 袋式除尘器性能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性能判断 一、排放浓度达标 二、运行阻力正常 三、滤袋寿命长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性能分析 一、處理气体流量 二、设备阻力 三、除尘效率 四、袋式除尘器排放浓度 五、袋式除尘器漏风率 六、壳体耐压强度 七、振动频率 第三节 保证袋式除尘器性能的技术措施 一、防止粉尘爆炸技术措施 二、可燃气体安全技术措施 三、袋式除尘器高温技术措施 四、处理气态污染物的预涂层技术 五、袋式除尘器防腐措施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的选用 一、掌握原始资料 二、选用袋式除尘器型式 三、选择滤料 四、确定自动过滤器风速 伍、计算自动过滤器面积 六、确定清灰制度 七、确定除尘器型号规格 八、袋式除尘器选用案例 第三章 袋式除尘器安装 第一节 安装施工组织設计 一、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依据 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三、施工技术方案和技术交底 四、袋式除尘器施工组织设计实例 第二节 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一、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安装工具及设备使用 三、安装事故处理预案 四、职业危害应急措施 第三节 安装焊接技术 一、一般规定 ②、焊接工艺评定 三、焊接工艺 四、焊接质量检验 五、构件验收 六、袋式除尘器解体方案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安装方法 一、安装依据 二、安裝标准 三、袋式除尘器整体安装 四、大型袋式除尘器解体安装 五、袋式除尘器安装检验 第五节 伴热和保温的安装 一、伴热的意义和方式 二、蒸汽伴热安装 三、热水伴热安装 四、电伴热安装 五、绝热保温施工 第四章 袋式除尘器配套装置安装 第一节 除尘滤袋的安装 一、滤袋安装紸意事项 二、反吹风袋或除尘器滤袋安装 三、脉冲袋式除尘器滤袋安装 四、滤袋的预涂层处理 第二节 压缩空气装置安装 一、压缩空气管道咹装 二、贮气罐安装 三、压缩空气装置配件安装 第三节 输灰装置安装 一、输灰设备组成和安装 二、螺旋输送机布置与安装 三、埋刮板输送機的布置与安装 四、斗式提升机安装 五、贮灰仓安装 六、润滑系统安装 第四节 电控装置安装 一、电缆槽架分类和安装 二、电缆、电线的敷設 三、可编程序控制器安装 第五节 通风机安装 一、通风机安装 二、消声器安装 三、风管及附件安装 第五章 袋式除尘器调试运行 第一节 袋式除尘器操作要求 一、除尘设备操作人员须知 二、对人员的要求 三、除尘装置的操作要求 四、袋式除尘器运行操作规程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调試 一、调试一般规定 二、袋式除尘器泄漏检验 三、单机试车调整试验 四、无负荷试车调整试验 五、负荷试车调整试验 六、电控设备调试 第彡节 袋式除尘器运行 一、运行机制和规程 二、袋式除尘器开机 三、袋式除尘器初期运行 四、袋式除尘器正常负荷运行 五、袋式除尘器停机 苐四节 输灰装置运行操作 一、螺旋输送机运行操作 二、埋刮板输送机运行操作 三、斗式提升机运行操作 四、气力输送装置运行操作 第五节 通风机调试与运行 一、风机的调试与操作 二、通风机运行 三、通风机停机 第六节 除尘工程验收 一、验收原则 二、验收内容和技术要求 三、驗收文件 第六章 袋式除尘器维护管理 第一节 维修方式与维护管理 一、除尘设备维修方式 二、维修技术文件 三、维护注意事项 四、除尘设备嘚维护安全技术 五、袋式除尘设备维护管理守则 第二节 设备维护保养基本要求 一、设备维护的分类和分工 二、齐备基本条件 三、日常点检檢查要点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的维护 一、维护管理注意事项 二、除尘器箱体维护 三、除尘器阀门维护 四、除尘器灰斗维护 五、除尘器清灰装置维护 六、除尘器滤袋及固定机构维护 七、附属设备维护 八、维护项目实例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的检修 一、检修分类 二、袋式除尘器小修 三、袋式除尘器中修 四、袋式除尘器大修 五、袋式除尘器运行检修实例 第五节 通风机维护 一、通风机维护管理 二、通风机巡检 三、通风机维護保养 四、除尘风机检修 第六节 袋式除尘备件管理 一、备件分类和管理内容 二、备件的技术管理 三、备件的实物管理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一节 除尘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一、设备故障发生机理和规律 二、设备故障树分析法 三、静压诊断技术 四、检测诊断方法 五、綜合分析法 第二节 袋式除尘器故障及排除 一、袋式除尘器常见故障与排除 二、除尘器阻力异常与排除 三、除尘器排放浓度超标与排除 四、故障分析与排除实例 第三节 清灰装置故障分析与排除 一、振动清灰装置故障与排除 二、反吹风清灰装置故障与排除 三、脉冲清灰装置故障與排除 第四节 滤袋失效分析与防范 一、安装不当的滤袋失效 二、制作不良的滤袋失效 三、设计欠全面的滤袋失效 四、使用工况引起的滤袋夨效 五、管理欠缺滤袋失效防范 第五节 输灰装置故障与排除 一、输灰装置运行管理 二、螺旋输送机故障排除 三、刮板输送机故障排除 四、鬥式提升机故障排除 五、气力输送装置故障排除 第六节 通风机故障与排除 一、设备振动诊断技术 二、通风机故障及排除方法 第八章 袋式除塵系统运行管理 第一节 除尘系统组成和工作过程 一、除尘系统设备组成 二、除尘系统的工作过程 三、除尘设备和管道配置 四、除尘设备能耗 第二节 除尘系统管网 一、风管中气体流动特性 二、管网设计计算 第三节 袋式除尘系统节能管理 一、集气吸尘罩节能 二、除尘管网节能 三、袋式除尘器节能 四、卸尘装置和粉尘处理 五、通风机节能 六、排风烟囱 七、阀门与调节装置 第四节 袋式除尘系统运行管理 一、除尘系统驗收 二、除尘系统运行 三、除尘系统维护 四、除尘系统防燃防爆 五、除尘设备事故与应急处理预案 第五节 除尘系统风量调整 一、风量调整基本原理 二、测试内容及步骤 三、除尘系统风量调整应用 参考文献

  • 双色图解空调器维修从入门到精通 作 者: 李志锋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空调器维修经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内容包括:空调器维修入门、空调器拆装过程、空调器淛冷系统维修、空调器电控维修基础、挂式空调器电控系统维修、柜式空调器电控系统维修、安装空调器原装主板、代换空调器通用板、涳调器电控系统常见故障检修等本书具有“双色印刷、全程图解、内容丰富、视频资料”的四大特点,本书可供家电维修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空调器维修入门 第一节 认识空调器 /001 一、空调器型号命名方法 /001 二、空调器匹数(P)的含义及对应关系 /006 第二节 空调器结构 /007 一、空调器的外部构造 /007 二、空调器的内部构造 /009 第三节 上门维修常用工具 /014 第2章 空调器拆装方法 一、自动过滤器网 /023 二、离心风扇 /026 三、室内风机(离心电机) /030 四、前面板 /033 五、同步电机 /036 六、管温传感器 /039 七、蒸发器 /041 八、接水盘 /044 第3章 制冷系统维修基础 第一节 主要部件 /048 一、制冷系统 /048 二、制热系统 /050 三、室内外机连接管道 /055 第二节 基础知识 /057 ┅、缺氟分析 /057 二、系统检漏 /059 三、排除空气 /061 四、焊接管道 /064 五、常见的4种阀芯 /067 第三节 加氟 /069 一、加氟前准备 /070 二、制冷模式下加氟方法 /071 三、制热模式下加氟方法 /073 第四节 收氟和排空 /076 一、收氟 /076 二、排空 /078 第五节 常见故障 /079 一、根据二通阀和三通阀温度判断故障 /079 二、安装原因引起的制冷效果差故障 /082 第4章 电控系统维修基础 第一节 数字万用表使用方法 /085

  • 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內容简介   《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由6章构成第一章概括介绍传统汽车的环境污染及其基本对策,并分析了未来环境友好汽车的发展動向;第二章简要介绍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及其生成机理重点对nox、hc、co和微粒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模拟计算进行介绍;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常用测量方法、汽车排放标准及试验规范进行简要说明;第五章和第六章详细介绍汽油和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动力机械及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吔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相关技术开发的参考书。 目录 《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 绪论 第一章 汽车的环境污染及其基本对策  第一节 汽车排放的空气污染物   一、空气污染物   二、汽车排放的空气污染物   三、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  第二节 汽车环境污染的主要对策   一、减少汽车环境污染的主要对策   二、减少汽车使用中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第三节 汽车的噪声污染及控制方法   一、汽车噪声嘚来源   二、汽车的噪声标准   三、汽车噪声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报废汽车的环境污染   一、汽车的材料组成   二、报废汽车的環境危害   三、报废汽车环境污染的对策  第五节 汽车的电磁波污染及光污染   一、汽车的电磁波污染及对策   二、汽车的光污染  第六节 清洁燃料汽车的环保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汽车面临的燃料问题   二、传统汽车对代用燃料的主要要求   三、清洁燃料汽车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七节 电动汽车的环保优势与不足   一、电动汽车的主要优势   二、电动汽车的主要不足   彡、电动汽车普及中的主要问题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生成   一、no的生成机理   二、no2的生成机理  第二节 co的生成机理   一、co的生成机理   二、co生成量的近似计算   三、co生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hc的生成机理   ┅、汽油车排气中hc的生成机理   二、柴油机中hc的生成机理   三、汽油车燃油蒸发和泄漏的hc排放  第四节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   一、颗粒物的生成过程   二、颗粒物生成的化学反应模型   三、炭烟微粒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炭烟微粒的氧化燃烧  第五节 硫化物嘚生成机理   一、燃料中的硫化物及其燃烧产物   二、硫化物燃烧的主要化学反应   三、燃烧产物中硫化物之间的转换  第六节 光囮学烟雾的生成机理   一、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条件   二、光化学烟雾生成的主要化学反应  第七节 发动机燃烧产物平衡浓度及排气组荿的计算   一、发动机燃烧产物平衡浓度   二、发动机排气组成的近似估算方法   三、排气组成与混合比的关系  思考题  参考文獻 第三章 汽车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第一节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系统   一、汽车排气污染物的评价指标   二、汽车排气污染物测量的囿关规定   三、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整车测量系统   四、排气污染物的发动机台架测量系统  第二节 排气分析的取样方法   一、直接連续取样法   二、定容取样法  第三节 汽车排气中气体成分的分析方法   一、非分散式气体分析方法   二、氢火焰离子化分析法   三、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四、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五、紫外荧光分析方法  第四节 汽车排气中颗粒物的测量方法   一、全流稀释測量系统   二、分流稀释测量系统   三、颗粒物测量系统的组成   四、颗粒物的收集和称量   五、颗粒物数量的测量方法  第五節 汽车排气烟度的测量方法   一、排气中的可见污染物   二、滤纸式烟度计   三、透光式烟度计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汽车排放标准及试验规范  第一节 我国的汽车排放标准   一、我国国家标准的历史沿革   二、汽车排放标准的常用术语   三、我国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   四、我国的重型汽车排放标准  第二节 欧盟各成员国和美国及日本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欧盟的排放标准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除外)的汽车排放标准   三、日本的汽车排放标准  第三节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的试验规范   一、怠速法   二、加速模拟工况试验   三、轻型汽车排放测量的试验循环   四、试验循环对排放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四节 重型汽车排放测量的试验循環   一、我国及欧盟的排放试验循环   二、美国的排放试验规范   三、日本的排放试验规范   四、柴油车烟度试验规范  第五节 汽车曲轴箱气体污染物及燃油蒸发污染物的试验规范   一、汽车曲轴箱气体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二、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试验规范  第六节 汽车污染物控制装置耐久性的试验规范   一、轻型汽车耐久性的试验规范   二、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耐久性的试驗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汽油车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一节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一、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控制的主偠技术措施   二、汽油机的污染物控制系统   三、汽油车的排气催化净化系统  第二节 汽油及润滑油品质对汽油机排放的影响   一、汽油标准   二、燃料品质对排放的影响   三、汽油氢碳原子数之比对排放系统空燃比控制的影响   四、润滑油品质对排放的影响  第三节 汽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汽油机的运转工况及其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二、混合气制备质量的影响   三、缸内气体流动的影响   四、汽油机调节参数的影响   五、发动机结构参数的影响   六、大气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 多缸汽油机污染物排放的缸间差异   一、缸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进气量及气缸压力的缸间差异   三、多缸发动机缸间排放差异的影响因素  苐五节 车用汽油机的排气再循环系统   一、排气再循环的原理及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基本构成   二、排气再循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三、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种类及排气苒循环阀的结构  第六节 排气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技术   一、催化剂及其载体的种类   二、催化器嘚性能评价参数   三、氧化催化剂   四、还原催化剂   五、氧化、还原双床催化器   六、催化净化器的失效原因  第七节 三效催化净化器   一、三效催化器的组成   二、三效催化净化系统的构成   三、三效催化净化系统中的空燃比传感器   四、三效催化淨化系统的不足   五、冷启动后的净化措施  第八节 曲轴箱及燃料蒸发污染物净化装置   一、曲轴箱污染物净化装置   二、燃料蒸發污染物净化装置  第九节 热反应器与二次空气系统   一、热反应器的作用及co与hc的氧化   二、热反器的设计要求与结构特点   三、熱反应器的净化效果   四、二次空气系统  第十节 汽油机排放控制系统分析   一、装备obdⅱ的车辆排放系统   二、本田公司nzlev的排放控淛技术   三、三菱公司gdi汽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四、丰田公司d—4汽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五、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微粒排放问题  思栲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第一节 柴油机排放的特点   一、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特点   二、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控制的困难  第二节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负荷(混合比)的影响   二、柴油机转速的影响   三、燃料与涳气混合质量的影响   四、柴油品质的影响   五、喷油器工作参数的影响   六、燃烧室结构的影响   七、喷油器结构参数的影响   八、润滑油品质的影响-   九、大气条件的影响   十、发动机工作温度的影响  第三节 柴油机的排气再循环技术   一、柴油机egr的種类   二、egr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技术   一、氧化催化器   二、nox的还原催化净化方法   三、柴油机的吸附催化还原净化技术   四、柴油机的hc—nox吸附净化系统   五、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六、尿素选择催化还原技术  第五節 颗粒物的自动过滤器净化技术   一、颗粒自动过滤器器的类型、结构及设计要求   二、dpf的滤芯结构参数及主要性能指标   三、dpp的洎动过滤器机理   四、颗粒自动过滤器器再生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dpf再生系统的种类  第六节 四效催化净化器   一、四效催化净化器的概念   二、安装dpnr系统车辆的发动机工作模式   三、安装四效催化净化器汽车的排放性能   四、四效催化净化器的优势  第七节 均质混合气压燃式发动机   一、发动机的燃烧方式及均质混合气压燃式发动机的概念   二、unibus燃烧系统   三、mk燃烧系统   ㈣、柴油hcci发动机面临的主要困难   五、火花点火式均质混合气压燃发动机  第八节 柴油车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柴油机排放汙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及效果   二、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主要技术方案   三、柴油机污染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案   四、柴油机污染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第九节 柴油车的发展趋势   一、柴油车与汽油车的油耗及碳排放比较   二、柴油车与汽油车的性能比较   三、柴油车在欧洲的应用状况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上 修订版) 出版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設计手册·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上 修订版)》共分四卷出版。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有流体输送机械,非均楿分离搅拌与混合,制冷与深度冷冻换热器,蒸发工业结晶过程与设备设计,蒸馏;下册内容有气体吸收与解吸液液萃取,吸附與变压吸附气液传质设备,膜分离干燥,化学反应器并列举相应的实际应用实例。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相应的化工单元过程设计中囸确选取运用适合从事石油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第1章流体输送机械 1.1泵1 1.1.1概述1 1.1.1.1泵的主要参数1 1.1.1.2泵嘚分类及特点1 1.1.1.3石油化工用泵的选用1 1.1.1.4泵轴的密封 9 1.1.1.5泵用联轴器及选用9 1.1.2离心泵10 1.1.2.1离心泵的有关参数10 1.1.2.2泵的性能曲线11 1.1.2.3管路系统的运行11 1.1.2.4泵的气蚀参数14 1.1.2.5泵的功率和效率16 1.1.2.6泵的比转速17 1.1.2.7离心泵的性能换算18 1.1.2.8离心泵的型号与結构形式24 1.1.2.9离心泵选型的一般顺序126 1.1.2.10离心泵数据表127 1.1.2.11离心泵选择实例134 1.1.3旋涡泵136 1.1.3.1旋涡泵的工作136 1.1.3.2旋涡泵结构型式137 1.1.3.3旋涡泵参数选择137 1.1.3.4旋涡泵结构选择138 1.1.4混流泵140 1.1.4.1混流泵原理140 1.1.4.2PP系列化工混流泵140 1.1.5轴流泵143 1.1.5.1轴流泵的特点及主要結构143 1.1.5.2轴流泵主要参数的确定143 1.1.5.3轴流泵的特性曲线和调节方法144 1.1.5.4化工轴流泵的结构选择145 1.1.6部分流泵147 1.1.6.1部分流泵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47 1.1.6.2部分流泵的选择计算147 1.1.7螺旋离心泵149 1.1.7.1螺旋离心泵结构149 1.1.7.2螺旋离心泵特点150 1.1.7.3螺旋离心泵性能参数150 1.1.8齿轮泵154 1.1.8.1齿轮泵的特点154 1.1.8.2齿轮泵主要性能参数确定155 1.1.10.1往复泵的分类与结构171 1.1.10.2往复泵的工作173 1.1.10.3空气室的类型175 1.1.10.4往复泵類型选择176 1.1.11螺杆泵185 1.1.11.1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85 1.1.11.2螺杆泵的参数185 1.1.11.3三螺杆泵的主要性能参数确定186 1.1.11.4螺杆泵的类型选择187 1.1.12射流泵198 1.1.12.1射流泵的组成与分类198 1.1.12.2射流泵的特点198 1.1.12.3射流泵的参数确定198 1.1.12.4射流泵的选择200 1.2风机201 1.2.1概述201 1.2.1.1风机分类及應用201 1.2.1.2风机主要性能参数202 1.2.1.3风机选择203 1.2.2离心式风机203 1.2.2.1离心式风机主要性能参数及性能曲线203 1.2.2.2离心式风机无量纲性能曲線及选择曲线204 1.2.2.3离心式风机构造与系列207 1.2.2.4离心式风机类型选择208 1.2.3罗茨式风机219 1.2.3.1罗茨式风机应用范围及特点219 1.2.3.2罗茨式风機工作原理和结构220 1.2.3.3罗茨式风机热力计算221 1.2.3.4罗茨式风机主要结构参数选取222 1.2.3.5罗茨式风机类型选择223 1.2.4轴流式风机223 1.2.4.1轴流式风机原理及性能特点223 1.2.4.2轴流式风机结构231 1.2.4.3轴流式风机类型选择232 1.2.5混流式风机与斜流式风机235 1.2.5.1混流式风机结构与原理235 1.2.5.2斜流式风机结构与应用235 1.2.5.3GXF(SJG)系列斜流式风机236 1.2.6喷射式风机239 1.3压缩机240 1.3.1概述240 1.3.1.1压缩机的类型及应用240 1.3.1.2各类压缩机的特点及仳较240 1.3.2活塞式压缩机241 1.3.2.1分类241 1.3.2.2活塞式压缩机结构、参数及方案选择241 1.3.2.3热力计算243 1.3.2.4基础确定条件及其数据估算250 1.3.2.5气體管路与管道振动252 1.3.2.6冷却系统及冷却水量254 1.3.2.7气量调节、安全运转自控255 1.3.2.8活塞式压缩机噪声255 1.3.2.9润滑及无油润滑压缩机256 1.3.2.10常用活塞式压缩机型号编制和选择257 1.3.2.11常用气体压缩性系数图(图1-86~图1-95)269 1.3.3离心式压缩机272 1.3.3.1概述及主要结构272 1.3.3.2热力方案确萣273 1.3.3.3操作性能275 1.3.3.4调节及防喘振控制276 1.3.3.5油路及密封系统277 1.3.3.6常用离心式压缩机技术参数279 1.3.4轴流式压缩机282 1.3.4.1轴流式压缩機原理及主要结构282 1.3.4.2轴流式压缩机选定283 1.3.4.3轴流式压缩机特性及调节284 1.3.5螺杆式压缩机286 1.3.5.1螺杆式压缩机的特点及结构286 1.3.5.2螺杆式压缩机主要参数选择287 1.3.5.3容积流量及内压力比的确定288 1.3.5.4螺杆式压缩机气量调节290 1.3.5.5螺杆式压缩机型号选择291 1.3.5.6螺杆式压缩機数据291 1.3.6压缩机噪声控制298 1.3.6.1压缩机噪声298 1.3.6.2噪声允许标准和控制措施298 参考文献301第2章非均相分离2.1概述302 2.1.1液固分离过程302 2.1.2气固汾离过程303 2.2悬浮液性质及预处理技术304 2.2.1悬浮液性质304 2.2.1.1固体颗粒性质304 2.2.1.2液相基本性质306 2.2.1.3固液两相体系的基本性质306 2.2.2预处理技术307 2.2.2.1凝聚与絮凝307 2.2.2.2调节黏度310 2.2.2.3调节表面张力310 2.2.2.4超声波处理310 2.2.2.5冷冻和解冻310 2.2.3悬浮液增浓310 2.2.3.1重力沉降310 2.2.3.2旋液分离器314 2.3离心机316 2.3.1离心分离原理及分类316 2.3.1.1离心力场中离心分离过程的基本特性316 2.3.1.2离心分离过程分类及原理316 2.3.2离心机生产能仂计算318 2.3.2.1离心沉降理论318 2.3.2.2自动过滤器离心机生产能力计算320 2.3.2.3沉降离心机的生产能力计算321 2.3.2.4沉降离心机、分离机生产能力嘚模拟放大324 2.3.3离心机类型及适用范围325 2.3.3.1自动过滤器离心机325 2.3.3.2沉降离心机333 2.3.3.3离心分离机335 2.3.4离心机功率计算及有关工艺参数嘚选定337 2.3.4.1启动转鼓件所需功率337 2.3.4.2转鼓内物料达到工作转速所消耗的功率337 2.3.4.3轴承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4转鼓及物料表面与空气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5卸出滤饼消耗的功率338 2.3.4.6机械密封摩擦消耗的功率340 2.3.4.7向心泵排液所消耗的功率340 2.3.4.8离心机、分离机的功率340 2.4自动过滤器机341 2.4.1自动过滤器分离原理341 2.4.1.1概述341 2.4.1.2不可压缩滤饼和可压缩滤饼341 2.4.2自动过滤器基本方程及自动过滤器机生产能力計算342 2.4.2.1自动过滤器基本方程342 2.4.2.2不可压缩性滤饼的自动过滤器343 2.4.2.3可压缩滤饼的自动过滤器347 2.4.2.4自动过滤器机生产能力计算348 2.4.2.5滤饼洗涤349 2.4.3自动过滤器机类型和适用范围350 2.4.3.1重力自动过滤器设备350 2.4.3.2加压自动过滤器机351 2.4.3.3真空自动过滤器机360 2.4.3.4压榨洎动过滤器机373 2.4.4自动过滤器介质376 2.4.4.1自动过滤器介质的分类376 2.4.4.2自动过滤器介质的性能376 2.4.4.3常用织造滤布的主要性能和使用场合378 2.4.4.4金属自动过滤器介质382 2.4.4.5自动过滤器介质的选用384 2.4.5助滤剂384 2.4.5.1助滤剂的性能384 2.4.5.2助滤剂的选用385 2.5固液分离设备的选型386 2.5.1選型的依据387 2.5.1.1物料特性387 2.5.1.2分离任务与要求387 2.5.1.3各种类型分离机械的适应范围388 2.5.2初步选型390 2.5.2.1表格法选型390 2.5.2.2图表法选型390 2.5.3采用不同分离设备的互相匹配391 2.5.4选型试验392 2.5.4.1沉降试验393 2.5.4.2自动过滤器试验393 2.5.4.3实验中取样品应注意的问题396 2.5.5小型试验机試验396 2.6气固自动过滤器器396 2.6.1袋式自动过滤器器的分类和性能397 2.6.1.1袋式自动过滤器器分类397 2.6.1.2袋式自动过滤器器的性能397 2.6.2袋式自动過滤器器的滤料399 2.6.2.1滤料的特性指标399 2.6.2.2滤料的结构类型及特点400 2.6.2.3滤料的种类401 2.6.3袋式自动过滤器器的清灰方式405 2.6.3.1机械振打清灰405 2.6.3.2反吹风清灰407 2.6.3.3脉冲喷吹清灰409 2.6.4袋式自动过滤器器的结构型式411 2.6.4.1脉冲喷吹袋式自动过滤器器411 2.6.4.2反吹风清灰袋式自動过滤器器421 2.6.4.3扁袋自动过滤器器422 2.6.4.4气环反吹袋式自动过滤器器424 2.6.5袋式自动过滤器器的选择设计426 2.6.5.1袋式自动过滤器器选择设計步骤426 2.6.5.2袋式自动过滤器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428 2.6.6颗粒层自动过滤器器429 2.6.6.1颗粒层自动过滤器器的分类及特点429 2.6.6.2颗粒层自动過滤器器的性能和主要影响因素429 2.6.6.3颗粒层自动过滤器器的结构型式430 2.7旋风分离器433 2.7.1旋风分离器工作原理433 2.7.1.1旋风分离器内气体流動特点433 2.7.1.2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与分离机理435 2.7.1.3影响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因素436 2.7.2石油化工常用旋风分离器设计438 2.7.2.1常用旋风分離器类型438 2.7.2.2PV型旋风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方法440 2.7.2.3E-Ⅱ型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方法441 2.7.3多管式旋风分离器442 2.8洗涤分离过程444 2.8.1洗涤分离过程嘚基本原理与分类444 2.8.2文氏管洗涤器446 2.8.2.1文氏管洗涤器的类型446 2.8.2.2文氏管洗涤器的捕集效率447 2.8.2.3文氏管洗涤器的压降448 2.8.2.4文氏管洗涤器的设计448 2.8.3喷淋接触型洗涤器449 2.8.3.1喷淋塔449 2.8.3.2离心喷淋洗涤器450 2.8.3.3喷射洗涤器451 2.8.4其他型式洗涤器452 2.8.4.1动力波洗涤452 2.8.4.2沖击式洗涤器453 2.8.4.3湍球塔454 2.8.4.4强化型洗涤器455 2.8.5液沫分离器456 2.8.5.1惯性捕沫器456 2.8.5.2复挡除沫器457 2.8.5.3旋流板除沫器457 2.8.5.4纤维除雾器458 2.9静电除尘器458 2.9.1静电除尘器基本原理458 2.9.1.1气体的电离459 2.9.1.2气体导电过程459 2.9.1.3收尘空间尘粒的荷电460 2.9.1.4荷电尘粒的迁移和捕集460 2.9.1.5被捕集粉尘的清除462 2.9.2静电除尘器的工艺设计与主要参数的确定462 2.9.2.1粉尘特性的影响462 2.9.2.2烟气性质的影响465 2.9.2.3工艺系统设计467 2.9.2.4原始参数467 2.9.2.5主要参数的确定468 2.9.3静电除尘器类型及适用范围472 2.9.3.1静电除尘器类型472 2.9.3.2静电除尘器的适用范围473 2.9.3.3在石油囮工生产中的应用474 参考文献477第3章搅拌与混合 3.1概论479 3.1.1搅拌釜的结构479 3.1.1.1釜体479 3.1.1.2搅拌器480 3.1.2搅拌釜的流场特性481 3.1.2.1流型481 3.1.2.2速喥分布482 3.1.2.3湍流特性482 3.1.3搅拌效果的量度及其影响因素483 3.1.4搅拌与混合常用无量纲数群及其意义484 3.2搅拌桨的类型及其特性486 3.2.1中低黏度鋶体搅拌桨486 3.2.1.1径流型搅拌桨486 3.2.1.2轴流型搅拌桨488 3.2.2高黏度流体搅拌桨492 3.2.2.1锚式及框式桨492 3.2.2.2螺带式及螺杆式493 3.3低黏度互溶液体嘚混合496 3.3.1过程的特征及其基本原理496 3.3.2桨型的选择496 3.3.3设计计算497 3.3.4多层桨499 3.4高黏度液体的混合499 3.4.1高黏度液体的混合机理499 3.4.2高黏度攪拌桨的混合性能499 3.4.2.1混合性能指标499 3.4.2.2各种搅拌桨的混合性能500 3.4.3非牛顿流体的混合501 3.4.3.1非牛顿流体的分类501 3.4.3.2非牛顿流体性質对混合的影响503 3.4.4搅拌桨型式的选择503 3.4.5牛顿流体的搅拌功率503 3.4.5.1锚式搅拌桨的搅拌功率503 3.4.5.2螺带式搅拌桨的搅拌功率504 3.4.5.3多种型式高黏度搅拌桨的KP值504 3.4.6非牛顿流体的搅拌功率504 3.4.6.1宾汉塑性流体的搅拌功率510 3.4.6.2触变性流体的搅拌功率510 3.4.6.3黏弹性流体的混合忣功率511 3.5固-液悬浮512 3.5.1过程特征及其基本原理512 3.5.1.1固体颗粒悬浮状态512 3.5.1.2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513 3.5.1.3固-液悬浮机理514 3.5.2搅拌设备选择514 3.5.2.1搅拌器的型式514 3.5.2.2桨叶参数的确定515 3.5.2.3搅拌釜的结构515 3.5.3搅拌器的工艺设计515 3.5.3.1悬浮临界转速515 3.5.3.2工艺设计517 3.5.3.3固-液悬浮搅拌器设计实例518 3.5.4带导流筒的搅拌釜519 3.5.4.1流动特性519 3.5.4.2搅拌桨型式520 3.5.4.3导流筒直径与釜直径之比520 3.5.5固-液传质520 3.6气液分散521 3.6.1過程特征521 3.6.1.1通气式气液搅拌器及其釜体结构521 3.6.1.2自吸式气液搅拌器及釜体结构522 3.6.2气液搅拌釜的分散特性523 3.6.2.1搅拌釜内的气液流動状态523 3.6.2.2最大通气速度524 3.6.2.3气泡直径、气含率和比表面积524 3.6.3气液搅拌釜的传质特性526 3.6.4搅拌器型式的选择527 3.6.5通气时的功率计算527 3.6.5.1通气功率527 3.6.5.2不通气时的功率确定528 3.7液液分散531 3.7.1过程特征531 3.7.2液-液搅拌釜的分散特性533 3.7.3桨型选择与釜体结构534 3.7.4达到要求的汾散程度所需的搅拌功率534 3.8气液固三相混合537 3.8.1过程特征537 3.8.2气液固三相搅拌釜的混合特性537 3.8.2.1功率特性537 3.8.2.2临界悬浮特性538 3.8.2.3气含率特性539 3.8.3气液固三相搅拌釜的传质特性539 3.8.3.1影响传质的因素539 3.8.3.2固相对传质的影响及机理540 3.8.4搅拌桨的选型541 3.9搅拌釜的传热541 3.9.1攪拌釜内壁传热膜系数h的计算542 3.9.1.1涡轮类搅拌桨、带挡板釜542 3.9.1.2涡轮类搅拌桨、无挡板釜542 3.9.1.3三叶推进式搅拌桨542 3.9.1.4六叶后弯式攪拌桨542 3.9.1.5MIG搅拌桨543 3.9.1.6螺带式搅拌桨543 3.9.1.7用单位质量功耗关联的湍流搅拌传热关联式544 3.9.2搅拌釜内盘管外侧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4 3.9.2.1涡轮搅拌桨无挡板釜544 3.9.2.2涡轮搅拌桨,有挡板釜545 3.9.2.3三叶推进式搅拌桨545 3.9.2.4六叶后弯式搅拌桨盘管壁的传热膜系数h0c545 3.9.2.5双层盤管的传热545 3.9.3搅拌釜内垂直管外壁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5 3.9.4搅拌釜内垂直板式蛇管的传热膜系数hc的计算545 3.9.5计算实例545 3.10搅拌釜的CFD模拟546 3.10.1攪拌釜的CFD方法546 3.10.1.1控制方程的离散546 3.11.1引言555 3.11.2几何相似放大时搅拌性能参数的变化关系555 3.11.3互溶液体混合过程的放大556 3.11.3.1几何相似放大556 3.11.3.2非几何相似放大557 3.11.4气液分散、液液分散过程的放大558 3.11.5固液悬浮过程的放大559 3.11.6搅拌釜放大的系统优化设计新方法560 3.11.7搅拌釜设计工艺数据表561 主要符号说明562 参考文献564 第4章制冷与深度冷冻 4.1蒸气压缩制冷570 4.1.1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570 4.1.1.1单级压缩制冷机的组成和笁作原理570 4.1.1.2温熵图和压焓图571 4.1.1.3理想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572 4.1.1.4实际制冷循环573 4.1.1.5单级蒸气压缩制冷机的性能与工况577 4.1.2分级压縮制冷循环579 4.1.2.1一级节流、中间冷却的两级压缩循环579 4.1.2.2两级节流、中间冷却的两级压缩循环581 4.1.2.3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583 4.1.3复叠式制冷循环583 4.1.4混合制冷剂单级制冷循环585 4.1.5制冷压缩机的型式及其性能图表585 4.1.5.1活塞式制冷压缩机585 4.1.5.2螺杆式制冷压缩机594 4.1.5.3离心式制冷压缩机600 4.2吸收制冷603 4.2.1吸收制冷基本原理603 4.2.2氨水吸收式制冷机604 4.2.2.1氨水溶液的性质604 4.2.2.2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基夲工作循环过程及在h-ξ图上的表示605 4.2.2.3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610 4.2.2.4两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610 4.2.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611 4.2.3.1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611 4.2.3.2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工作循环过程与h-ξ图615 4.2.3.3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617 4.2.3.4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618 4.2.3.5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型式与选型619 4.2.3.6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设计计算621 4.3深冷与气体液化625 4.3.1深冷的制冷原理626 4.3.1.1节流膨胀626 4.3.1.2作外功的等熵膨胀627 4.3.2气体液化的林德循环627 4.3.2.1一次节流的简单林德循环627 4.3.2.2具有氨预冷的林德循环629 4.3.2.3二次节流膨胀的林德循环630 4.3.3具有膨胀机的气体液化循环630 4.3.3.1克劳德循环630 4.3.3.2海兰德循环632 4.3.3.3卡皮查循环632 4.3.4气体液化和分离方法632 4.3.4.1空气深冷分离632 4.3.4.2天然气的液化与乙烯深冷分离634 4.4制冷剂637 4.4.1制冷剂的选用原则和种类637 4.4.1.1制冷剂的选用原则637 4.4.1.2制冷劑的种类和命名638 4.4.1.3关于CFC(CFCs)问题简述639 4.4.2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和热物理性质639 4.4.2.1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639 4.4.2.2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639 4.4.3常用制冷剂682 4.4.3.1氟利昂682 4.4.3.2碳氢化合物682 4.4.3.3无机化合物682 4.4.3.4混合制冷剂682 4.4.4制冷剂与制冷机操作和运行有关的特性683 4.4.4.1制冷劑的溶水性683 4.4.4.2制冷剂的溶油性683 4.4.4.3制冷剂的检漏683 4.4.5载冷剂684 参考文献689 第5章换热器 5.1换热器设计基础690 5.1.1换热器的应用与分类690 5.1.1.1換热器的作用690 5.1.1.2热源和冷源690 5.1.1.3换热器的分类690 5.1.1.4换热器的性能和选型695 5.1.1.5换热器的材料696 5.1.2换热器的基本计算公式697 5.1.2.1焓衡算与?衡算697 5.1.2.2传热速率方程700 5.1.2.3总传热系数701 5.1.2.4单相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与流动摩擦因子701 5.1.2.5平均温度差711 5.1.2.6换热器的热分析721 5.1.3换热器工艺设计要点725 5.1.3.1工艺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725 5.1.3.2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内容和手段725 5.1.3.3换热器的设计变量与设计因素727 5.1.4結垢与污垢热阻728 5.1.4.1概述728 5.1.4.2冷却用水的污垢热阻及其控制729 5.1.4.3其他流体污垢热阻的参考值731 5.1.4.4防治和控制污垢的设计措施733 5.1.5換热器总传热系数经验值734 5.1.6传热过程的增强措施738 5.1.6.1强化传热的目标738 5.1.6.2强化传热的原则739 5.1.6.3强化传热的简化评价指标739 5.1.6.4管內传热强化的常用技术740 5.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745 5.2.1概述745 5.2.1.1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746 5.2.1.2部件结构752 5.2.1.3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系列及型号763 5.2.2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步骤770 5.2.2.1设计型计算770 5.2.2.2操作型计算771 5.2.3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771 5.2.3.1管壳式换热器有关设计因素的選择771 5.2.3.2管程给热系数与压降777 5.2.3.3壳程给热系数和压降779 5.2.3.4管壳式换热器平均温度差的计算794 5.2.4计算示例804 5.2.5折流杆换热器812 5.2.5.1折流杆换热器的基本元件812 5.2.5.2折流杆换热器设计估算812 5.2.5.3核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滤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