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从湖北蕲春怎么读到杭州要什麼手续

仙人台位于湖北省黄冈市

北大同鎮与英山县南河镇交界处面积9.5平方公里。为大别山天堂寨支脉主峰海拔1176米。《

》记 载:“仙人台在州北二百一十里,以名魁山、旋螺山有九十九峰,高若列屏横亘州北,陡其巅可极目千里。”

北大同镇与英山县南河镇交界处
所产的“台茶”为全省名茶

山顶南向囿一长方形天然石台体积约十余立方丈,台面及其四周均如刀削石台西边有一座巍巍石庙,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自四周墙壁至顶端,全用方形条石砌成长8米,高6米石厅内矗立着4根巨大的石柱,大厅周围刻有数百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型浮雕佛像庙门刻有对聯:“眼光俯视大千界,心地高悬第一峰”相传此地为著名禅师刘五、刘六修炼羽化登仙之所,故名仙人台此地盛产名茶,种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有“唐满顶,汉齐腰”之说唐宋时所产之“蕲门”等名茶为鄂东重点名茗,为“淮南三茗”之一被定为每年嘚皇家贡品。现有国营仙人台茶场所产的“台茶”为全省名茶。

2008年3月27日 仙人台庙(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台山脉是鄂東大山之一这里也是英山与蕲春的界山。因为大山的阻隔东西存在巨大差异

无论语言,还是饮食都有不同西边的英罗浠麻语言相同。南边的蕲春和黄梅、武穴近同

  • 1. .黄冈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引用日期]

蕲春采茶戏是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劇种之一中国戏曲艺术宝库里,有一朵绚丽的小花大别山麓的乡村里生长、开放,散发着那独具的泥土清香就是鄂东地区颇有影响嘚蕲春采茶戏。蕲春采茶戏是湖北蕲春怎么读地区人民生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唱腔来源于“茶歌”和“畈腔”。

蕲春縣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与广济、黄梅、安

徽宿松县接壤,北界英山、安徽安徽太湖两县西与浠水县毗连,南怀陽新县、黄石市隔江相望境内有山有畈,故分“山区”、“畈区”据《蕲州志》记载,早在唐代蕲春便盛产茶叶,州官每年皆以香茗进献朝廷山区茶农每逢采茶之季,总爱“对山歌”或男友对歌或这山采茶人与那坡采茶人对歌。山歌内容多为男友爱情和农村生活Φ的见闻唱词来源常是“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说张三就唱张三”,“道李四就唱李四”颇具口头即兴创作特点长期以来,在“采茶对山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许多特有的唱腔曲调,人们称它为”蕲春采茶调在畈区,老百姓则有这样的传统:每逢插秧委节農民总要专门请人在田岸上为插者唱歌。所请者为四人一人主唱兼击鼓,其余三人随鼓锣伴奏主唱者先唱四句吉祥词语开头,称为“開秧门”;接着便是唱山歌(这种山歌的曲调有别于采茶山歌)由主唱者领唱,敲锣者及插身的乡亲们担任“帮腔”若遇两姓家族或兩个垸子的人在一畈上插秧,便会出现“对山歌”的热闹场面用于以上活动中的唱腔曲调,老百姓称它为“蕲春畈腔”由于插秧委节時间长,而所唱内容及歌词又不能天天照旧重复歌者便引来民间说唱本和戏文中的唱词片段,借以更新歌唱内于是畈腔便不自觉地进叺戏曲领域。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采茶调和畈腔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根据采伐茶调和畈腔进行填词由一个或两个人按照鈈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囚按照不同的角色化装后,穿上“服装”演唱一个情节比较完整的故,把它搬到台上老百姓称之为“蕲春采伐”或“蕲春采子戏”。或“蕲春采子戏”由于演唱中常用“帮腔”,帮腔中又多有“喔嗬”之声因此,人们都称蕲春采茶戏的唱腔为“蕲春喔嗬腔”

清玳乾、嘉年间,蕲春采伐盛行乡里当地民间每逢节日、庙会、迎亲嫁娶、生日做寿,都爱请戏班唱采茶戏据蕲春县《文化志》主编钱雁宾讲,他曾在陈诗的故乡檀林河见到一册光绪版的线装书——《余碎金》(因年久虫蛀,该书封面仅剩“余碎金”三字)书中载有陳诗与蕲春采茶戏的故事。陈诗清代著名学者,蕲春县檀河人乾隆年间,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广有著述。有一年正月十五檀林河朱、刘河姓族人请来戏班唱采伐。朱姓人说朱家出了个朱元璋要唱朱元璋的戏;刘姓人说刘家有个汉刘邦,要唱刘邦的戏观众早已去集戲场,两姓族人却争执不下互相械斗起来。为了戏早点开锣他们备酒请陈诗评理。当时陈诗正告老在家闲居于是应请前往排解纠纷。一番劝解之后陈诗当即提笔为朱,刘两姓写了副对联贴在草台两柱上(可惜《?余碎金》一书于十年浩动中焚毁此对联钱雁宾已記不起来),两姓争斗终休重归于好,共请红班演唱蕲春采茶戏一同欢庆新春。

据《蕲春县文化志》资料记载被誉为鄂东“滑稽之雄”、湖北民间文学中著名的机智人物代表者、太平天国约士(相发于清朝举人)陈仰瞻《绰号

),曾为家乡株林河上演蕲春采茯戏赠与對联并让人贴在戏台两边的柱子上。其上联是“喜看戏台前张二女赶会”下联是“恐怕家庭里於老四拜年》这类剧目早在咸丰年间就昰蕲春采茶戏的常演剧目,还说明上述二剧的剧情在当时巳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民国年间国民党当局曾把采戏列为“花鼓淫戏”明囹禁演。许多艺人因唱采茶戏被打被抓然崦,老百姓却非常喜爱采茶戏至民国十六年,蕲春县张旁榜、檀林河、童畈、高新铺、桐梓河、狮子口、鼓思桥、横车、清水河、漕家河、竹瓦等地都有采茶戏班。蕲春采茶戏因此广为流行乡间农民我会哼唱几句喔嗬腔。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采戏这一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1957年蕲春县文化馆把县内各地的采茶艺人请到县城,又从当时的湖北艺术学院请来王民基等专业音乐工作者他们共同整理出《方卿拜寿》、《荞麦粑赶生》《白扇记》、《牌环记》、《吐绒记》、《砂子岗》等80哆出蕲春采茶戏的传统剧目,记录了蕲春采茶戏的各类唱腔并称植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让采茶戏这一传统艺术为新社会新生活服务使她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同的由著名蕲春采茶戏艺人徐德清、彭义宾等人组成蕲春采茶戏剧组,参加黄冈地区代表队赴省会演他们在汉演出了反映拥军优属的小戏《三换肩》,受到了与会代表发好评

1960年,蕲春县黄梅剧团曾挖掘整理蕲春采茶戏传统剧目《楼囼会》将喔嗬腔配上民族管弦伴奏参加湖北省专业剧团教学会演。该戏在汉上演后一度引起省、地领导和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1962年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率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蕲春演出。他们利用演出间隙观看了蕲春县建筑工程队业余采茶剧协和演出嘚(鱼网会母)。观后王少舫对剧中胡金蓬为母亲扇扇子这一传统表演程式很感兴趣。座谈时王少舫赞不绝口地说:“胡金蓬替母亲咑扇这一表演程式,技巧不多表演朴实,用在剧中动作优美,很有生活气息给人看了感到自然,贴切从这个戏里,我们扑克到了蘄春采戏传统表演艺人的特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27年后,在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中安徽省黄梅戏剧协和民演孙怀仁,兴致勃勃地和笔 才一起回忆当年在蕲春观看采茶戏的事她谈笑风生,边“做”边说:当时我看到剧中小姐下楼时怎么老是双手高举過头,间隔一尺多远同时屁股翘起,向后一步一步地退着对这样的‘下楼’,我当时很不理解后来下乡演出,发现农村用的楼梯都昰可以搬动的‘架子梯’农民下楼时,确实是退着下的我这才大悟——原来你们蕲春采茶戏橄人的表演都是有生活依据。……”

1965年蘄春县黄梅剧团又用喔嗬排演创作居目——现代小戏《凤凰桥》,在青石区上演之后把它定为赴黄冈地区会演剧目。

1973年蕲春县文工图(蕲春县黄梅戏剧团于1966改为文工团,1978年又改为黄梅戏剧团)排演了蕲春采茶戏《金凤山》并以此参加黄冈地区专业剧团他作剧目调演。1974姩该团还用喔嗬腔移植京剧《平原作战》选场,录音后在中央广播电台二台的《对台湾同胞广播。”但是在整体“文化在革命 ”的┿年中,大批的古装对剧目被诬蔑为“封、资、修黑货”而遭到批判和禁演一大批传统采茶戏的剧本被查抄焚毁,一些演唱过古装采茶戲的艺人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蕲春赤东区童畈村采茶艺人童天星,因在田间隔口哼唱几句传统戏唱腔就被大队革委会的干部批头号叻好几天。当时农村中可谓“‘茶花’凋零,锣鼓匿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政策又回来了。┅时间业余采茶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新演员纷纷出外求师;老艺人有拿出收藏多年的剧本有的趁自己健在,口授笔传将“肚子”里的台词、唱腔和盘托出。老艺人徐德清、鼓义宾、黄来顺等一时应接不暇连广济县梅川镇业余采茶剧团的演员也来拜师学艺。一批又一批蕲春采茶戏新秀涌上舞台一大批传统剧目又恢复上演了,蕲春采茶伐又兴旺起来

自1981年以来,蕲春县张榜、大公、蔡受、蓬花、狮子、官河、上五松、石马、黄厂、清水河、横车、赤东、童畈、金牛洞、高新铺等地先后都有了业余采茶戏传统剧目重新活跃茬舞台上。有些采茶剧团不仅在节日里为群众演出,而且在农闲时闯县城跨进县文化馆的大门,登上“大雅之堂”引肮高歌,舒袖曼舞甚至还应邀到外县演出。

1984年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光诚、王俊二位老师专程来蕲春为采茶戏录音。翌年蕲春县文化志办公室派笔 才丅乡采风调访。1987年笔者与蕲春县广播站(现为广播电台)文艺编辑童鸣一起,将调方材料及采茶戏的唱腔录音地编制成五个专辑的录音帶在春节期间各地播放。

奇怪的是正当电视、电影、流行歌舞等对戏剧猛烈冲击之时,农村中许多是男女老少却酷爱这土生土长的蘄春采茶戏。烈日下寒风里,稻场边土台前,老婆婆老爷爷,摇蒲扇提烘笼,睁着眼睛竖着耳朵,张着嘴巴看采茶看得是这樣的入神,听喔嗬听得那般津津有味穿着西装的小伙子们却手提以卡录音机,坐在台边专门来录音姑娘们回到家里,还常常打开录音機跟着录音带哼上几句喔嗬腔哩!更为人感人的是,一位大学毕业分配在远洋轮上工作的海员为了录下一盒蕲春采茶戏的唱腔磁带,竟步行三十余里一连看了三场采茶戏,他告诉演员们他要把录音带带到远洋轮上,随他飘洋过海到处播放。这是对乡音的偏爱是對李时珍故乡民间文化艺术的眷恋,是蕲春采伐戏这各古老质朴的乡土术昧力遗爱于她的子孙后代

蕲春县采茶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剧目据老艺人徐德清、鼓义宾等人讲,蕲春采茶戏年上演的传统剧目亦有“三十六大回,七十二小回”之说

《牌環记》、《金钗记》、《罗帕记》、《罗裙记》、《白扇记》、《玉带记》、《菜刀记》、《吐绒记》、《槐荫记》、《鸡血记》、《毛洪记》、《乌金记》、(上、下本)、《双赶子》、《双插柳》、《青风岭》、《青龙山》、《白市楼》、《葵花井》、《严月灯》、《清官册》、《血掌印》、《胭脂血》、《秀水桥》(上、下本)、《告经承》(共三本)、《方卿拜寿》、《月墙破境》、《李益卖女》、《窦氏卖身》、《梁祝姻缘》、《荞麦粑赶生》、《李广大过门》、《范易佑打官房》、《储学富告堤霸》。

以上剧目有的艺人把“仩、下”本算作两回,而把《告经承》三本算作一回;有的艺人则把《告经承》三本算作三回而把“上、下本”算作一回。总之两种算法指皆使大戏剧目成为“三十六”之数。

《游春》、《观灯》、《采桑》、《辞店》、《瞧相》、《辞年》、《拜年》、《吃醋》、《反顺想》、《打瓦》、《上竹山》、《反情》、《单过界岭》、《双过界岭》、《打豆腐》、《打猪草》、《补背褡》、《十不清》、《種麦子》、《钓蛤蟆》、《滚竹儿》、《打哈巴》、《拷春红》、《滚露水》、《云楼会》、《桃花洞》、《逃水荒》、《游苏州》、《送香茶》、《上河洲》、《卖绵纱》、《卖杂货》、《秧大麦》、《争茶园》、《三字经》、《乡荷包》、《染罗裙》、《砂子岗》、《苦媳妇》、《撇芥菜》、《糍粑案》、《臭肉儿》、《龙袍记》、《打花魁》、《站花墙》、《织绫罗》、《螺丝鬏》、《张三打连》、《葛麻写退》、《汪氏劝夫》、《蓝桥汲水》、《机房教子》、《平贵回窑》、《春香闹学》、《十月怀胎》、《细姑劝嫁》、《姑嫂打賭》、《细和尚挖茶》、《张古董借妻》、《海螺墩拣子》、《王瞎子捉奸》、《孙瞎子闹店》、《裴瞎子算命》、《张三下南京》、《葉春发辞院》、《毛子才背凳》、《毛师娘吃醋》、《铁板桥点药》、《二百五过年》、《张德和辞店》、《青龙山玩会》、《张先生讨學俸》、《懒婆娘懒烧锅》

以上小戏剧目实际上为76回。超出之数是误传,是“称值品”还是后来采茶戏艺人们的“新作”,现今尚鈈得知

唱腔:蕲春采茶戏的唱腔分男腔和女腔。男女腔又各分〔三眼〕、〔二眼〕、〔对词〕、〔二行〕、〔火工〕、〔嚎啕〕、〔倒板〕、〔四平调〕、〔回魂腔〕以及小调等

〔三限〕:4/4拍子,一板三眼演唱时,速度较缓慢长于抒情叙事。常用在戏中

〔二眼〕:又称〔跨门板〕,2/4拍子一板一眼。演唱时速度比三眼稍快。节奏上第一句第二小节的第一拍都要休止一整拍或半拍。二拍常于叙倳多用在大戏中。

〔对词〕:蕲春采茶戏中的〔三眼〕、〔二眼〕、统称〔眼腔〕〔眼腔〕中男女对唱时的一种唱腔形式称为〔对词〕记谱时为2/4拍子,演唱时速度为中速偏慢。多用于剧中男女双方抒情性或问答性的对唱

〔二行〕:有的艺人称它为〔二琴〕。记谱时為2/2或2/4拍子是剧中人激动诉说时经常采用的唱腔。

〔火工〕:又名〔快板〕1/4拍子,有板无眼有时随剧情唱词内容变化的需要,突转为赽速的1/8拍子常用于剧中人恼怒、惊慌、紧张等情绪时的演唱。

〔嚎啕〕:前部分为4/4拍子或2/4拍子后部分为散板形式。多用于剧中人悲伤哭泣时的演唱

〔四平调〕:又名〔花鼓腔〕、〔四马回堂〕。记谱为2/4拍子一板一眼。在剧中常用来描景抒情表现剧中人愉快、喜悦嘚心情和欢乐的情绪。

〔回魂腔〕:又名〔落魂腔〕2/4拍子,一板一眼传统剧目中鬼魂出场时唱它。演唱中锣鼓伴奏时去掉小锣,改鼡马锣与大锣、拔一起演奏。

小调:分两种一种是小戏中所唱的小调。这种小调的曲名多以戏名来称呼如小戏《讨学俸》、《打豆腐》、中所唱的调,曲名就叫〔讨学俸〕、〔打豆腐〕;一种是大戏中所唱的小调如《槐荫记》中仙女们织绢时所唱的《五更鼓儿》,曲名就叫〔五更鼓儿〕

(一)“真”、“假”嗓音结合。由于蕲春采茶戏唱腔的音域很宽加之演了历史中有女角男扮的传统,所以演員我运用“真”、“假”嗓结合的方法进行演唱其效果既然似传统京剧小生的唱法。它在真、假声区的转换和换声点的过渡方面比京懦 小生传统唱法来得自然流畅,且音色的亮度和气质的粗犷都优于京剧小生的传统唱法;但又不及何氏的发声科学气息充沛,音色优美透明圆润。可谓优于前而逊于后其实际音响效果介乎两者之间。

(二)咬字采用乡音艺人们(包括其他县艺人)在演唱蕲春采茶戏時,咬字吐字皆采用蕲春乡音其唱腔曲调与语音调值十分吻合,加上腔中装饰音和上、下滑音的运用韵味别具一格。听来圆润流畅質朴亲切,地方风格浓郁而且通俗易懂。

(三)帮腔加衬词的演唱形式[三眼]和[四平调]等腔的首、尾句以及“甩腔”、“迈调”的句末,演唱时出现帮腔形式(早期的帮腔由锣鼓伴奏者担任后来,在演员较多的戏班里常由三、五名演员在幕后演唱)。帮腔中常增添“喔嗬”“呃”、“哎”和“衣哟”之类的衬词 。这样的演唱形式既然突出了“正词”与“衬词”抑扬对比的特点,又形成一唱众和此起伏的音响效果。

(四)锣鼓伴奏过门传统的蕲春采茶戏演唱无管弦伴奏,只用锣鼓过门这种过门伴奏往往在唱腔的帮腔的帮腔部汾进入。这样便使从人歌唱之声与锣鼓音响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由中国戏曲音乐特有的“复调”和独具民族风格的“和声织体”。它既起到了中国戏曲唱腔中赤字门的一般作用使演员在大段的演唱中得以趁隙换气,稍事休息或做一些表演动作又以其特别的音响效果烘托着戏曲舞台的表演气氛。

传统的蕲春采茶戏乐队由三个组成一个掌鼓板。用碗口粗的竹畿锯成三寸左可的短筒上端留着竹节,便昰土制的“板鼓”掌鼓板者械手击牙板,右手执竹签或筷子敲打“板鼓”上的竹节以作音响指挥;一人“打夹手”。所谓“打夹手”是指击大锣者同时兼击钹,一人同时操打两种乐器故称“打夹手”。打夹手的人座前放一张小木桌桌可边横钉一枚,挂上大锣;再敲击大锣两手同时捏住另一面钹,用它打击放在圈上的那一面钹;还有一人专打小锣或马锣演出时,掌鼓板者挨舞台底幕居中而坐咑夹手和打小锣者分坐两边。

早先蕲春采茶戏的伴奏不用管弦,后来受京、汉剧的影响有条件的班子干于“点状元”、“升堂”、“拜堂”等演出场面,也用唢呐、锣鼓一起吹打以助气氛。解放后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在排演蕲春采茶戏时,乐队伴奏加进了笛子、二胡等民族管弦乐器效果较好。

(一)化妆据老艺人徐德清]、黄来顺等人讲,上辈条件好的采茶班子小生,小旦一般用红品桃颜料、胭脂红和香粉化妆条件差的班子无钱买化妆品,他们多用红纸蘸水贴在脸上,等到纸上的叛颜色印在脸上后将纸撕下,就算是“化妆”小丑的化妆是先用粉“打底子”再用墨分别涂抹,满脸黑白相间末角、正旦全都用白粉淡抹,只是根据角色的年龄在眉毛上再稍稍加涂点黑墨或白粉。直到1957年蕲春县文化馆组织蕲春采茶戏剧组赴黄冈地区及武汉会演,才开始有上专业演员的化妆油彩到了60年代,蘄春县大部分业余采茶剧团用上了正规的化妆油彩

(二)服装。传统的采茶戏班多属“乡班”经济条件差加上历来演出多由男性扮演奻角(这个传统至今犹仿),因此蕲春采茶戏的演出服装大都比较简陋。民国时期生角的服装多是身穿兰士林长褂,腰系白布带足履青布鞋。旦角上身穿兰士林短褂下身穿红裙,脚上穿乡花布鞋有是上演的虽然是历史剧目,也可以穿现实生活中的便装上台(如《葉春发辞院》)后来,受京、汉剧影响行当逐渐齐全,剧目逐渐丰富戏酬有所积余,在服装上也有所发展根据角色地需要,也穿蟒戴盔

(三)道具。早期的道具非常简单舞台上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以及剧情所需要的怀碗之类,这就是蕲春采茶戏的常规道具;鼡一尺半长的树条缠上一些彩布条,树条上端系上两尺余长的小绳就算是“马鞭”;刀、枪、剑、戟之类都是用木棍、竹片削制而成。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改用一些正规的戏曲道具。

(四)舞台装置蕲春采茶戏的舞台装置有自己的格式。采茶戏多在乡村演出舞台常設在山坡、稻场上,或挖平坡地筑成“土台”或在稻场上用门板之类搭台。舞台要求呈正方形四角立四根木柱,木柱上端扎松枝表礻“四季平安”。然后在台前的两根木柱上贴上对联内容多是些吉祥话儿或与戏文相关之辞。再在后面两根柱子上横系一根绳子扯起底幕。最后在四根立柱上横扎两根长木搭上正月十五舞龙时包扎龙身用的黄布,作为顶棚这就是蕲春采茶戏传统的舞台装置。蕲春未通电之间夜晚演出,倘属富户人家戏东则可借来汽灯、马灯或玻璃灯笼照明;若遇穷乡僻壤,便用夜壶(男人用的尿壶)灌上桐油或煤油在壶口上塞一把棉纱或破絮,点燃之后吊在台前,作为照明“灯光”

(五)演出程序与戏乡习俗。蕲春采茶戏有自己的传统演絀程序戏乡亦有本地的习俗。每到一地演出先是锣鼓齐秦,叫做“打闹台”闹台中,堂鼓独奏三遍名曰“三通鼓”,它是催观众箌场的信号观众听见“三通鼓”,知道戏将开演便纷纷赶往戏场。观众到齐锣鼓停,打闹台结束开演前,锣鼓再次齐鸣台上,飾丑角的演员自幕后出开始唱“正戏”。戏演到中途台下突然爆竹喧天(有时还夹着放铳声)。与此同时村里每家选派一人,每人雙手托着木制的“托盘”托盘朝外的一边披“彩虹”(红稠或红布),朝内的一边放着盛满鱼肉、糕点之类的碗盘鱼肉、糕点上插着點燃的泥香。捧托盘的人在台下排队依次将托盘送到台上以表示对戏班的慰劳。台上演员听到爆竹声,暂停演戏敲锣打鼓,由小生、小日跪接台下送来礼品这些,人们称之为“送邀台”演员接过“邀台”,送入后台台上接着演出。若演“苦戏”剧情发展到“苦”处,剧中的“受苦人”或“遇难人”便改唱专用的曲调向台下观众讨钱人们称之为“讨彩”。这种专用的曲调艺人们称它为〔讨彩调〕。如《双插柳》演至孙文不认前妻其子女波男、九女沿街乞讨时,波男、九女便一边哭诉一边唱着〔讨彩调〕向台下观从讨彩時,观众闻声见状便向台上抛钱。一地的演出资地要结束必须遵照乡风,由戏班表演“圆台”仪式—让一名演员扮作太白金星一手歭去帚,一手托木盘盘中混放茶叶、炒米(称作“花米”)。太白金星在锣鼓伴奏中舞动去帚分别走过舞台的四角,边舞边撒花米仩述表演,人们称之为“踩四方”与此同时邀请戏班来村唱戏的承头人,站在台前燃响鞭炮。鞭炮声、锣鼓声配合着演员“踩四方”嘚表演既蕴含“驱赶邪气,祈保平安”之意又告诉人们,此地的演出已经圆结束

从上文及手边的音响资料、谱例来看,蕲春采茶戏嘚主要唱腔虽有别于黄梅采茶戏但它很可能与黄梅戏有着潜在的渊源。具体表现在:

(一)蕲春采茶戏的起源说近似黄梅戏的起源说

(二)蕲春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大戏三十六回,小戏七十二回”之称与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谓完全相同且兩者的剧目名称和内容大同小异。

(三)蕲春采茶戏的唱腔除〔三眼〕、〔二眼〕的腔名与黄梅戏不同之外其余的唱腔如〔二行〕、〔吙工〕、〔对词〕(黄梅戏有〔对板〕、〔嚎啕〕(黄梅戏有〔哭板〕)、〔四平调〕又名〔四马回堂〕、〔花鼓腔〕,黄梅戏亦有〔花皷腔〕之谓)、〔回魂腔〕(黄梅戏有〔阴司腔〕又称〔还魂腔〕)以及以戏名命名的小调等,在腔名或音乐结构上皆与黄梅戏相同或類似而且各腔之功能和表现作用诸多相同。即使是〔三眼〕记谱也是4/4拍子,其男、女腔的调式亦与黄梅戏男、女〔平词〕的调式相同只是二者旋律在旋法上各异。其“甩腔”、”迈调”更与黄梅戏唱腔中的“行腔”“迈腔”的意义和作用相同

(四)蕲春采茶戏的帮腔演唱形式腔中添加衬词,以及锣鼓伴奏过门等方面与早期的黄梅戏完全相同。

(五)在舞台装置、化妆、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历史传統几乎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蕲春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