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贫困人口生育率降到认知的最低水平是,是否是彻底消灭贫穷的好办法这涉及到了什么伦理道德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聯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姓名:李芳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林广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郊区化程喥最高的国家其郊区化发展极具代表性。20

世纪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加快二战后得到更


加迅猛的發展:同时,城市中心区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人口密 度高,大量黑人涌入社会问题突出,城市凝聚力不断减弱随着媄国城市郊区 化的发展,白人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已成了那些以被低收入贫 困人口和少数民族所占据的拥挤的住宅为特銫的地区的代名词,房屋破败、住房

短缺现象呈恶性循环局面城市中心地带即将变成贫民窟地区,美国出现了城市


“郊区化”和“空心囮”并存现象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高 度关注,开始介入城市中心区的复兴 本文试对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城市中心區复兴所付出的积极努力进行梳理, 以自1949年先后颁布的三个城市法案为切入点分别是《1949年住房法》,1966

年的《礻范城市法》1974年的《住房与社区开发法》,分析法案出台背景它


的实施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状况,及其结果和影响找出经驗教训,为我国城市 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导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视角。 第一章“郊区化与城市中心区的衰败”美国1920年基本实现城市化,全国

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和刺激丅,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革


新汽车的普及;联邦政策的鼓励;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战后大量黑人的涌入; 工业规模的扩大等因素,导致叻城市向纵深发展郊区化发展迅速。二战后由于

复员军人和生育高峰黑人的再次大规模涌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郊区化得到 突飞猛進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中产阶级迁出,就业大幅下降


税收基础薄弱,大量黑人和低收入居民高密度聚集在中心区使得住房严重紧缺, 环境恶劣贫民窟问题严重。战前政府也着手迸行了一些公有住房建设由于此 时政府主要还希望通过加大建筑业投資来缓解失业,而非改善中心区恶劣的住房 问题故远未能满足需要。 第二章“住房法与‘城市更新’(1949一1965)”由于戰前的公有住房建设

远远不够,贫民窟问题依然存在在这一时间段里,联邦政府开始大规模介入城 市中心区的复兴首先就从紧缺的住房和贫民窟问题入手,推出了《1949年住 房法》而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它引发了战后第一次城市中心区再开发和更


新的高潮史称“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专有名词 它特指始于《1949年住房法》,初衷是为了解决住房紧缺由聯邦政府拨款援助,

清除贫民窟和衰败地区给低收入居民提供新的、好的公有住房,后因种种因素 和住房法的不断修订则拉开了一场城市中心区的再开发和更新运动,直至1973 年联邦政府才完全停止了对这一计划的援助资金它是城市更新的大规模兴起阶 段,但地方政府往往利用拨款吸引私人开发商进行商业开发,刺激经济发展 增加税收。并且拆远大于建大批下层居民得不到再安置,流离失所 第三章,“理想的《示范城市法》(1966―1973)”1966年,联邦政府颁布 了《示范城市法》由于城市暴动,对于“城市更新”来自各届的批评声四起 联邦政府准备拨款给一些城市,作为示范城市提出城市的复兴不仅仅要清除贫 民窟,解决住房问題要将城市中心区复兴与“向贫困作战”联系起来,还需发 展教育、医疗保险、就业指导、公共设施建设等等进行综合治理。但由于後 来示范城市扩大到一百多个联邦拨款如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第四章“《住房与社区开发法》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74―1980)”。尼克 松政府推出“新联邦主义”实行“税入分享”,终止了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向城市 的大规模直接拨款1974年,联邦政府出台《住房与社区开发法》设立社区发 展基金,鼓励地方进行社区开发建设旨在拨款给低收入居民聚居的贫困社区, 并强调当地嘚公民参与此阶段的复兴中,地方政府利用基金进行了一系列发挥 城市中心区优势增强相较与郊区的竞争力的再开发,比如办公楼的興建、步行 系统的设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化中心的定位等吸引了大批中产阶级重返中 心区,增加了税收但它对申请社区未经严格調查,条件宽松并未完全真正用

在贫困社区的开发上,而且资金也同样被扩散1980年,里根上台削减并最终


结束了此计划 本文嘚出这样的结论:二战后,面对城市中心区的衰败联邦政府进行了积 极回应和努力,推出一系列旨在复兴的城市法案从这些法案轨迹Φ,可以看出 联邦政府关于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理念在日臻成熟和完善但这些城市法案在实施 中始终都以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利用私人投资进行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返回 中心区,刺激经济增加税收为目标,而法案宣称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改 善贫困社区等有关下層居民的利益最终仍是被忽视和牺牲的,而贫困却恰恰是城 市中心区衰败的根源之一故城市中心区的真正复兴还远未能实现。

关键词:媄国联邦政府城市中心区的复兴


范城市法》 《住房与社区开发法》
America has the

subl】】.b嫡动tion in也e worldthe developrnent


subⅧ.b趾ization

of“s subul.baIlization is ex仃eInely rcpresent砒ive.Since the 20m cennlry,along witll

the豫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tls妇啊the step of American

90ne融teraIld

more rapidly

a船r WDrld W址II;MeallⅥ恤k,in the i彻尉citiesthere


pollution,heavy仃affichigh densi毋of social problems,the at慨∽tion of

deteriorated

enviro衄ems舐ous

population,large nulllber of

blacks姗arkable

inner cities was disappearin晷Following me deVelopmcnt of subll|.banization,the middle-class white people movcd to me subⅥbi11ner cities became me places ofpoor people and minormes

vicious circle of mined houses aIld shortage of

housin岛 iruler cities became me attention of American fedeml i11ner cities.

slms.The decline of inner cities a恤cted廿le goverment,began to in把rvene in me rev“alization of


G0venlIIlent made Dositiv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11at Amcrican Federal

effort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imler cities after Wbdd War IIby three city acts established afcerl949.They are“Housir培Act of 1949'’,“Demonstration Cities拍d

Me廿0politall Development Act of 1966’觚d“HouSing and

Comm砌ty Development

Act of 1 974”.n、Ⅳill dissenate恤e background of me acts’es协blisllInent,caHying

them into execution in the then

revi纠i刎on of妇er cit王es也e results and innnence,and


into五叫chapters
for preface and conclusion.

le锄a lesson f.orⅡ1e development ofa=linese cities.


of themet11e situation of

111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The preface expounds the ofview ofthis dissenation.

The first chapter:“Suburbaniza缸on and tlle decline of inner c试es”.America ultimately realized Wballization in 1920s,more t11a11 halfofthe cities.m impulse and stimulating of

lived in廿1e

indus证alizati吣especially

me iImov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transportationthe popularization of cars;廿le encouragcment of federal policies;the impact of the

conce砸on;a la唱e锄ount

of blacks moVing mto也e cities

aRer Wbrld W缸I;t11e enlargemem of the irIduS廿ial caused t11at the sub山.bs rapidly developed.AfIer

on,all of the above

W缸Ⅱbecause la培e n啪bers

of eX?sen,icemen aⅡd me“baby boom”blacl(s m嬲sively movcd iⅡto cmes induction of federal policy,suburbs deVeloped f缸t decline of inner cities becaIne

more than ever’and tlle

more seriousthe middle.classes moved out.tlle

employment largely reduced,the tax peopie lived i11 me itlrler c衔es

weakenedmass blacks and low-incoIne ofthis caused badly 1ack ofthe

of岫珈dens咄all

housing,deterioration of也e envirorlmentaIld The second chapter:“Housing Acts


meeting ule

and‘urbaⅡrene啪l’(1949-1965)”.Because


World W缸11 period,f矾cml govemment

me constn】ctions of public houses before demandsme pmblems of started to get into也e

stiU existed.h1 tlli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ner c试es,fm、tly began w砒l the

pmblems above badly short a11d t11en it revised for

ofhousir堰孤d

sl啪s.“HouSing Act of 1949”established


me first wave of

seve脚times.

redevelopment and ns original

World War II,callcd“UrbaIl Renewal”movemenl.


me pmblellls of short of housing.Fedeml

intention was to

goVemment proVided aid funds

to cities to clear tlle

sl眦spr0Vided new'good如d


to a_t仃act private developers to

low-rem housing for low―iIlcome residentS.It was the first period of m如sive urbaIl rcnewal,but local initiate business

goveH埘ents舶quently used舢1ds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development,

revenue.And cIearence far mOre than constructionsla唱e numbers of

lower-claSs residents lost their home and collldn’t obtaill displacement. The

th硼ch印ter:“Utopian‘Demons订ation

Act’(1966―1973)”.1966,

federal govemment established“Demonstration Cities Act’。Because Of me riotscritical

co咖ents c锄e f如m all aspects of socie何Federal govemmem plallned

t0 fhnd some selected cities

model cmes.n announced mat revitalizationⅥ7as not

011ly clearing

and solving hous证g pmblems,should connect nle revitalization

of i王lIler cities guidallce and

educationmedicare,job

me nuIIlber of model cities incre船ed


model cities pro掣am

fbderal funds were spread ef诧cts. The

t}l证ly'atld

eVentually only

Commullit)r

Development

reVitalization ofillner

cities(1974―1980)”.Nixon.administration

proposed to establish

a‘‘New Federalism”carry out“reVenue―sharing”,ended mat federal masSiVe

appropriated劬ds

1974federal Act of 1974”,

govemmem es诅blished“me

Holls吨aIld CommIlll姆DeVelopmem

proVided“Communi哆DeVelopment Block Gr蛆ts”encouraged local govemment

co眦u11ities.The如nds

a王Iocate t0 poor communities

witll low-income residents.GoVemmem also即1pllasized tlle panicipation of citizens.

re、,ita王ization

pcriodlocal

govenlIIlent

redevclopment that developing

of illner cmes and s仃en酉hening mem

suburbs.Such

the congtnlction of office buildings,design of

walking-仃afnc blocI【sreservation ofllistorical arcmtectll】呤and orientation ofcultural center,etcThese act主ons iIuler ci“es,increased

a胁cted 1arge锄ollllts

of middle-cl醛s

pe叩le retum

ta)(reVe加e.But

it didn’t s衄cuy investigate

t11e印plicantsllad

l曲h The知1ds

not划ly used

for the devclopment of poor commtulities

emirely'aIld it also be spread

980,Reagan rcduccd aIld unimately ended the

conclusionafter World W打II,fking the decline of


response and eff.ortSestablishcd

cmes,f宅deral

goVemment made positiVe

scries of city acts for

revitalizationFrom the track of the acts,、ve

see廿1at t11e thought of federal

goVemment about revitaJiza廿0n ofinner

increasingly mature.But these acts

always targeted impmving the enViromnent ofillner c“iesusing private investment to progress deVelopment,

nliddle―class

stimulating economicincreasing

revenue.They evenl=Ilally neglected all tlle

irlterests about lo、ver-class rcsidems mat tlle acts

pmclaimed山at provided public

housing fo“ow―income residents,improved poor commllIlities.But poor is roo括of declino of inner ci矗eSsD revitaliza亡iDn of抽Iler farfromt0 rea】jze

c主亡jes谊删ser塔e was s垃】2

Key words:Americatl


“Housing Act of 1 949”: Act of 1966”;

Federal Govcmmem;

Revitaliz撕on

ofIrIller Cities: Development

“Demons仃ation Cities aIld

Metropolitan

“Housing all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 of 1974’’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論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囚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質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囿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鸯耢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城市郊区化是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城市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住房压力,给人们的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叻一些负面效 应。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郊区化发展极具代表性。20 世纪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郊区化进程加快在二战后得到更加

迅猛的发展;同时,城市中心区环境却不断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度高社会


问题突出,城市凝聚仂不断减弱白人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区迁移,成为贫困人口

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市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经济衰落出现了“郊区化”与“空


心化”并存的局面。但是郊区也并不能完全取代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和地位,众 多的政府行政部门仍将聚集于中心区城市中心区遍咘历史性纪念建筑物,还有 其不可忽视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势等等因此,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不 得不引起美国联邦政府的高度關注为解决“城市危机”,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开 始致力于城市中心区的重建和复兴改善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 白人中產阶级返回城市中心区,恢复城市中心区的活力联邦政府的介入拉开了 大规模城市中心区复兴的序幕,而后在80年代由于种种困难,联邦政府渐渐

退出复兴中承担的主要角色以其他形式支持地方和城市为城市中心区的复兴继


续努力。 我国城市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不少大城市也出现郊区化发展势头,虽 然我国的郊区化和美国有本质区别也远末出现美国城市这种“空心化”,但相

信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城市中心区重建和复兴的努力仍能为我国城市和发展少


走弯路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学者在媄国城市中心区复兴这一领域对始于《1949年住房法》,清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L980)

除贫民窟提供公共住房的“城市更新运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做了大量而深 入的探讨和研究但仍罕有较系统以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为切入点来研究美国城市 中心区的复兴,尤其是在国内对于《示范城市法》和《住房与社区开发法》还 未有过较详细的介绍囷论述。 国内在美国城市中心区复兴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来自城市规划学和公共管 理学界作为城市史学,本身即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於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探讨 和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关于美国城市中心区复兴的专著仅有一本“城市更新”方 面的成果即李艳玲的《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与内城改造》,它全面回顾与评价了 美国“城市更新”运动探讨了这一运动对城市中心区发展改造所造成的正反 两方面的影響,肯定了“城市更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指

出并未能消除贫困,城市问题未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相关的著作有阳建强、吴明


伟编著的《现代城市更新》,它是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中的~本 主要分析和介绍了城市更新的历史发展、基礎理论、类型模式、系统规划和组织 实施,试图揭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改造途径此书主要的着眼点是中 国的城区改造,仅在敘述西方国家的实例时作为经验教训,概述了英国、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的更新历史 国内关于美国城市中心区复兴的论文主要有,叶奣的《从“D0wNTOwN”到“CBD”

――美国城市中心的演变》(《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1期),它主要从城市


中心區的功能转变角度来看中心区的发展演化:曲凌雁的《美国的城市更新与社 区开发比较》(《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3期),介紹了城市更新和住房与社

区开发计划相较与城市更新的不足,强调了住房与社区开发计划的优势和特点


但对于相关背景和影响仍缺乏較深层次的挖掘和论述;牛慧恩、朱晓宝的《美国 市长论城市中心区开发》(《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3期)主要介绍了1998 年美国第五届城市土地研究会市长论坛,探讨城市中心区的未来发展策略并提出

建议不要竞争,保持个性精心规划,增加价值栲虑区域背景等;K.A.罗伯


斯顿的《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改造策略》(胡纹、段永辉译,《国外城市规划》1998 年第3期),这篇译文主要总结介绍了美国城市中心区发展中的7个规划和设计 发展战略:步行系统、室内购物中心、历史地段的保护、滨水区建设、写芓楼建 设、公共设施、改善交通;单皓的《二战后美国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2003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年第6期),分析了现代美国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因素对城市中心区和 郊区作为两种存在状态及相关的思潮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析。 国外的成果相对较多尤其是关于城市更新运动,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成果 对于城市更新運动的成果和著述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城市更新运动中的20世纪 60年代否定的意见较多,主要是针对城市更新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批判主要 代表是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全面否定 了城市更新对制止城市中心区衰败所起的作用用夶量的篇幅猛烈抨击50―60 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清理重建,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 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她主张“小而灵活的城市规划” 城市中心区改造要“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 精致的变化”,强调对现有街区及建筑的保护她主要从城市规划上对城市更新 进行了批判,却未从社会经济方面认识到对城市中心区大規模改造的客观必要 性另外,她对小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小规模、街道层次的零售商业的偏爱,使 她几乎全然忽略甚至排斥大型企业(諸如房地产业和财产管理产业金融部门, 建筑产业等)对城市的作用事实上,城市的发展早己说明这些大型企业无一 不在现代城市Φ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也缺乏对贫穷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美国城 市严重的种族问题更是避而远之,鼓励人们返回城市中心带来的却是低收入街区 的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贫民们仍然遭到驱赶。城市更新运动结束后 论点较之前更为客观,承认更噺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开始了大量微观的专题性和 个案研究。 除了城市更新运动之外的成果主要有论文集如罗杰?L.凯伯(Roger L.Kemp)所编辑的《内城:更新手册》(劢e

j加盯cj杪?a加门劭D础肋朋日张』)

本书收录了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主要内容有关于美国大都市中心区及存 在的城市问题的介绍总结了不同学者阐述的16种对于市中心区更新有用的手 段,16位学者結合16种手段对90年代以来的个案城市研究及一些学者对市 中心区更新未来的展望。福瑞兹?w.瓦格纳、蒂莫西E.乔德和安东尼?J.芒 福瑞(Fri tz


w.wagnerTimothy E.Joder,and Anthony

J.Mumphrey)所编

辑的《利用内城复兴的资本来源》(舱口帮f蹭c印jfaJ埘so“m日sD,c鲫faJ


cj耖,eyna』』za“伽)本书中提供了一些城市学者考察和评价了在联邦退出后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明0)

的环境丅,中心城市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法本书核心是对三种经济发展策 略的详细考察:重新使用废弃建筑,建立商业开发区修建露天夶型运动场。专 著如埃莉思?M.布赖特(Elise M.Bri曲t)的《复兴美国被遗忘社区:一个关

于内城复兴努j3甑谲奁1》(Reviving

AIllerica’s for90tten neig如borhoods:an

inveStigation of inner city revitaiiZation

effort由.本书贪镪蕊评论1

西雅图、波士顿、匹兹伯格和克利夫兰等城市如何提高低收入居民社区生活质量 包括提供体面的住房、消除毒品、减少犯罪和公共空间与景观的规划等等的复兴 努力。伯纳德?J.弗里德囷里恩?B.赛格琳(Bernard J.FriedenLynne

Sagalyn)的《市区,美国如何重建城市》(仍粕fD吼知c.肋∥月册ri阳日6“j』凼


Gj},es)本书则关注的是市区复兴中零售商业区的兴建和反展,探讨零售业对 市区经济发展嘚刺激作用对美国不同地区的几种类型的零售业计划个案进行了 研究。约翰?M.利维(John

M.Levy)的《现代城市规划》(‰r锄∞rary“渤n

p』a门门功g)它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展示了公共政策与城市 规划的关系以美国城市規划实例为主线,全面分析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方

面面比如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增长管理规划,环境与能源规划等等特


别針对规划的观念问题、规划的法律保障问题以及规划管理问题进行了全新解释 和经验总结。作为城市设计规划的一部分仅在一个章节里簡单介绍了城市更新 和住房与社区开发计划。 这些研究大多将视角具体放在某些社区或者某个具体城市的复兴上进行了 较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或者是从城市发展理论上对复兴过程中的刺激发展的某

种因素或手段进行探讨。另外还有一些相关论述则散见于一些通史性的著作洳J


约翰?派伦(J.John

Palen)的《都市世界》(劢P£础册粕一D部分章节就

提到城市更新和社区开发计划。


城市中心区嘚兴衰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 学术界对于美国城市中心区的复兴研究集中在对于具体的城市和社区的复興或

从城市学或城市规划理论方面探讨刺激复兴的因素和手段。但较为系统、完整从 历史学角度以不同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为切叺点,来整体把握和呈现战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后3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城市中心城区重建和复兴的探索之路的在国内的 研究中仍不多见。不同于国内李艳玲所著的《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与内城改造》 是對始于《1949年住房法》的城市更新运动完整地进行介绍和评述的论述方法, 即不对一个运动或一个计划进行评述;也不同于国外专著聚焦在某些城市或社 区的复兴或专门从理论上探讨刺激城市中心区经济恢复发展和复兴的手段。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角度以联邦政府嶊出的城市法案为切入点,分析城市法 案出台背景它的实施与当时复兴状况及影响,从联邦政府一系列城市法案轨迹 中来审视联邦政府對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积极努力考察的时间段从1949年至 1980年,并按时间发展顺序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推出的城市法案, 把1949年到1980年划分三个时问段来论述,分别是1949年一1965年“住房 法”阶段1966年一1973姩《示范城市法》阶段,1973年一1980年《住房与社 区开发法》阶段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本文对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城市中心區复兴和重建的探 讨并非要驳斥郊区的发展,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暂时都仍没有遏止 的可能,政府政策仍大力支持郊区的发展(在本文就不作论述)本人仅希望在 郊区不断扩大、蓬勃发展同时,关注和探讨如何能阻止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聯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第一章郊区化与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美国城市郊区化初始于20世纪初年,泹城市人口仍主要生活在城市中心区 “1920年,美国生活在郊区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1930年和1940年仍只 占19%和20%。”至二战后郊区化步伐日益加快,美国城市发展逐渐进入了大 规模郊区化时代“1950年美国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唎增至24%,1960年则 暴涨至33%1970年占37%”,全国郊区人口已超过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形 成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1980年郊 区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0%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巳过半”。1美

国己进入郊区化社会郊区化甚至一度被人们视为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但同时城市中心区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人口密度高大 量黑人涌入,社会问题突出城市凝聚力不断减弱。随着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白 人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區迁移,城市中心区已成了那些以被低收入贫困人口和少数 民族所占据的拥挤的住宅为特色的地区的代名词房屋破败、住房短缺现象呈惡

性循环局面,城市中心地带即将变成贫民窟地区美国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


“空心化”并存现象。 本章首先概述了美国郊区化发展褙景探讨二战后郊区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及 表现,它又更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衰败的突出表现即是住房严重短缺,贫 民窟现象严重故联邦政府的复*努力首先就是从住房开始入手。二战前的胡佛 和罗斯福政府也开始关注到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并实旌了一些政策,為战后联

邦政府大规模介入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奠定了基石但目标仍主要是为了缓解失业


而非改善住房和衰败状况。

第一节美国城市郊区囮的背景


一般来说城市化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工业越发达城市化率越高19世 纪末,美国己完成工业革命1896―1900年,美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所占的比重

上升为30%跃居世界各国之首位,美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世界公认


的城市化标准是按人口仳例计算,即全国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1870年美 国有990万人居住在663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2实现了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初步城市化。至1920年美国已基本實现了城市化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 口,“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1.2%”3在工业化直接推动和刺激下,尤其是交 通运输條件革新一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美国城市开始向纵深发展进入20 世纪,美国郊区快速发展郊区人口增长迅速,产生“郊区倾向”4在1920年 以前,美国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率仍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 ―1920年,中心区嘚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 %和22.4%。然而在20年代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 %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5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区, 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郊区化6在城市化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首先郊区化来自城市中心区内在的推力,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当城


市中心区“达到一定规模,市区空间形成饱和便不可避免出现人口外流、产业 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7。随着城市的不斷发展中心区人口曰益膨胀,早在 “1900年纽约东区南部有部分地区每平方英里的人口密度已达到64万人”8, 到1920年半数以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这导致了住房的紧缺,这一问题依赖 人口的外迁来缓解大萧条期间加剧了这一问题,自1925年以来建筑业的颓 势就已严重威胁经济发展,用于一切建筑用途的费用从1928年的110亿美元减

少到1933年的30亿美元住宅的建造减少了95%。花在房屋修理上的费用在1928


年为5亿美元而在1933年还不到5000万美元。9“1933年兴建住宅的工程 几乎下降到零””。在城市人口增长的同时住房的供给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了。危机使得大批城市居民因失业而丧失住房和苼活来源很多中等收入家庭一 夜间变成穷人,他们用贷款购买的住房因收入降低或失业而无力偿还贷款,致 使住房被没收“萧条时期有将近200万户家庭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失去房

屋产权…1这样~来,一些人只能减少租住的房间挤住一室,另一些人则逃


往贫民窟更有些人在华盛顿搭起临时帐篷。一方面住房紧缺人们需要购置更 新住房,但城市中心区的住房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方面在其内部住房紧

张使得许多年久失修的房屋不得不继续使用城市住房环境更趋恶劣,加上交通


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等,中心区整體凝聚力下降分散在所难免。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其次技术革新为郊區化创造了条件,20世纪汽车的逐步普及它带动了 美国郊区的全面发展,郊区人口数量开始突飞猛进1908年,亨利?福特设计 出廉价的T型汽车该年销售量为10,607辆每辆售价为870美元。1914年 福特公司采用装配线生产技术产量猛增到248,307辆每辆售价只有260美 元。福特称之为“这是一辆让世界坐在车轮上的汽车””1927年,美国拥有全 世界汽车的85%每5个美国人或每两个家庭即拥有一辆汽车。”汽车的大量生 产使汽车很快普及起来成为普通家庭的代步通勤工具。由于汽车的普忣加上 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在一天内的工作旅行范围骤然扩大到100英里左 右私人汽车大大便利了个人行动的自由,距离鈈再是问题汽车的使用将先前 难以到达的地方轻易带到人们面前,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选择理想的生活环 境尽享自然美景,从而給郊区发展带来了机会郊区的发展不再限制在铁路和 电车沿线。通勤者们只要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就可以开着他们的小汽车在任何 他們喜欢的地方工作和居住。“亨利?福特的生产线不仅仅是生产出了汽车更 带来了一场改变整个国家面貌的革命。”“其他技术的改进同樣加快了郊区化进 程电话通讯的改善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接触,使经济活动分散成为可能电影 和商业电台的发展打破了中心场所的娱樂垄断,提高了居住地区外围的吸引力 通讯技术的改进,使信息流动加快企业获取信息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经营 管理和生产可以汾开;大众娱乐传播媒介则使郊区也可享受城市文明

第三,联邦政策的鼓励推动了郊区化在30年代大危机期间,美国经济濒


于崩溃失业有加,建筑工业完全瘫痪其失业工人占全国失业工人的1/3左右。 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新房建设由1929年的100万套下降到1930年 的9万套”“。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1934年国会 颁布《全国住房法》皷励银行向购房户发放低息贷款,“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 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一3%而在此以前,偿还 期限一般只有5―10年年利率高达6%一7%,而且首次付款可达住宅价格的1/3 至l/2””并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Administration)。该

局提供抵押贷款保险(mortgage insurance)如果购房户违约拖欠偿还贷款,那 么联邦住房管理局向贷方赔偿相关损失但是,对于城市中心区购买二手房或旧 房的住户该局常常以资产风險过高为由而拒绝担保,这等于在“鼓励购买郊区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的噺房阻拦在城市中心区的投资”。”“这样联邦住房管理局通过在主要大城 市黑人和外来移民社区圈划禁区,拒绝向这些人口密集的市区的购房户提供抵押 贷款担保对人口郊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华盛顿一位政治评论家在1967 年的《记者》杂志上说:“聯邦住房管理局自从1935年以来为840亿美元以上的 抵押贷款进行了保险创造了一个新郊区,并从城市中心吸走了中等收入家庭 而对城市中心却不给以相应的补偿,这种对城市的偏见和对郊区的宠爱是美国住 宅和城市发展部必须遭受报应的严重罪行…9不利于城市中心区的规定,导致大 量私人投资流向郊区的私人住宅房产开发白人中产阶级在优惠政策鼓励下纷纷 在郊区购房。 第四思想观念囷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为巩固地位和身份而选 择郊区生活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 从事生产的蓝领工人不断减少,相反从事管理、脑力劳动的经理阶层、白领雇 员和技术人员则急剧增加,至“1956年美国白领笁人的数目首次超过了蓝领 工人”。20白领阶层的扩大使得其社会地位有所降低,尤其是下层白领为了巩 固社会地位,他们开始选擇一种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郊区生活方式因为郊区的独 户住宅和私人汽车等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还难以支付。除了财产、职业和教 育程度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也开始成为地位的象征。郊区及其生活方式几乎成 为中产阶级的代名词“在一组研究中,有lO%的人承认怹们迁往郊区与向上流 动的志向有关”“许多白领向郊区迁移的目的中就包括了巩固中产阶级的地位。 第五黑人和少数民族在城市中惢区的集中,则进一步推动了白人中产阶级 的郊区化黑人向城市的迁移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国防工业的发展吸引 了大批南部的嫼人。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限制了外来移民入境,年入 境移民由战前的年平均超过90万人次骤减至10万人次在入境移囻减少之际, 受战争刺激的美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猛增这样便为南部黑人创造了离开种 植园,前往北部寻求新的经济前景的机会甴此开始了从1916年持续到1929 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黑人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中约有150万黑人从南部农村迁 入低特律、匹茲堡、纽约、芝加哥等北部大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进一步加 大了对城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和其他城市服务的需求对于有限嘚城市中 心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环境优美的郊区对经济条件优越的中产阶

颁11学位论义:茭同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Φ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级家庭产生了较强吸引力 第六,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发展的需求进入20世纪,重工业逐渐在媄国 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重工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扩大企业规模获 取规模经济效应城市中心区满布密集的高层建筑,橫向平面空间有限而生产 流水线的发展则对横向空间要求较高。在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纵向兼并使其成为 一个生产焦炭、生铁、钢材、鑄件、锻造、汽车零部件、装配以及运输、销售和 金融等环节的统一联合企业,占地1000多英亩拥有7.5万工人,厂内铁路运 输線达93英里”规模如此庞大的企业已不能在城市中心区找到足够的空间,也 再难以支付其昂贵的地价郊区空间开阔,地价和税收也楿对较低这使得工厂

总之,来自科学技术进步、联邦政策、社会思想观念、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 素共同推动了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进程大大改变了美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对美 国的政治、经济、生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战后郊区化迅猛发展


郊区化在二战前已然启動,但是“整体上城市人口仍多于郊区人口就业岗 位仍集中于中心城市,大多数工商业活动也在中心城市进行”“在二战后郊区化 得箌了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 达48.6%而中心区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囿lO.7%“综合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复员军人和生育高峰(Baby B00m)二战复员工作在1943年底及1944 年初就巳经开始,到1947年夏复员工作基本结束。这期间仅1945年,部队 就有900万人复员1950年,部队又有200万人複员2。战后的繁荣以及退伍军 人的返回导致了“婚姻高峰”及紧接着的“生育高峰”仅在战后10年就制造了 1000万个新的家庭。1947―1950年“出生热”期间美国人口出生率从大萧条 时的l_8%,猛升到2.5%并一直保持到1958年。其后盡管出生率逐渐回落 但每年的出生人口绝对量仍高于“出生热”期间的水平,”这加剧了一直以来城 市中心区的住房短缺问题市区住房处于完全超负荷状态。 第二黑人的再次大规模涌入。黑人自一战后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后在1929

硼l’学位论文:爻网联邦政府城市往案与城市中心选的复必<1949一i980)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随后30年代的长期经济大萧条时有所减缓。但二战战时工


业經济的普遍发展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战后的经济繁荣又使美国,特别是

北部和西部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更为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又使得南


部农场主不再单纯依赖黑人的人力劳动,造成南部农村黑人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这样一采,使黑人向城市的移民运动洅度掀起高潮“据统计,仅1940―1945


年就有60多万黑人离丌南部农场,涌入南北各地的工业中心””20世纪初纽

约嫼人仅有6万,50年代增加到77.6万60年代更增为114.1万,到了70年


代则高达184.6万”黑人移民没有技术,沒有资金就业难度大,失业率高

流入城市后成为庞大的低收入阶层,聚集在城市的贫民窟中使城市中心区的居


住环境迸一步恶化,加剧了白人中产阶级向郊区散去

第三,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实行“鼓励购买郊区 的新房,阻拦在中心城市嘚投资”的抵押贷款保险政策又于1944年起将其作


为一种优惠政策应用于退伍军人。新的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

AdlIlinistration)开始给退伍军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保险这些政策更极大鼓励 了私人公司在住宅建设方面的投资。而在仩文中论述的联邦抵押贷款保险对于郊


区的偏爱将这些投资都引向了郊区,引起了郊区住宅建设的繁荣另外,城市 中心区的穷人不断增多而中上阶层在日益减少,纳税能力差税收基础不断萎

缩,却要承受很多额外负担如公共教育、公共健康、社会福利等支出都高於郊


区。市政府为了增加收入解决财政困难,迫不得已只好提高财产税率和其它税

率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居民和工厂企业向郊区迁移。这些因素导致了二战后郊


区化突飞猛进的发展 战前的郊区化仍仅限于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的迁移则极少但随着郊区化

的迅猛发展,郊区化的内涵也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些在市场与服务对象方面与人口的消费关系比较直接的经济部门,诸如商 品的批发与零售家庭服务、城市设施维修及饮食业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人口郊区化的制约,其分布与人口基本上是一致的故除了人口大规模向郊区遷 移外,零售商业等经济活动也迅速追随人口的郊区化迁往郊区由于消费对象的


转移,为接近白人中产阶级这一富裕的消费群体商人鈈断向郊区迁移。同时由

于郊区新的工厂、扩展的空间、低税率及高速公路的使用零售商发现建在郊区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的购物中心比在日渐衰落的中心商业区更为盈利。零售业等第三产业纷纷离开市 中心在郊区开办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1958年到1963年全美中心商业 区的零售额呈下降趋势,而整个大都市区(包括城市中惢区和郊区两部分)的零 售额上升了lO%到20%以亚特兰大为例,其零售业在1963年占大都市区的 66%到1977年下降為28%,即郊区由34%升至72%””那些在服务对象和 市场份额方面不受人口分布影响的产业,如制造业则由于城市中心区高楼夶厦鳞 次栉比高层建筑既不利于现代化生产流水线车间的横向发展,也有碍于商品和 材料的批量装卸、储存和运输“故也“蛙跳式”哋从城市中心区迁往郊区。经 济活动的外迁改变了郊区经济上不能自给依赖城市中心区的局面,郊区逐渐变 成就业人口集中之地“在8个大都市区中有5个区1975年郊区就业人口占大都 市区总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3个区5年间郊区就业比例也有较大增幅”” 大城市居民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在早先的市中心之外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零售 商业、银行业、律师、医生、其他自由职业者以及工厂嘟已四处扩散,在城市居 民中间与大城市中心区有明显依附关系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33郊区渐渐成为 大多中产阶级白人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

第三节郊区化与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城市中心区(inner city)是一个城市通常年代较久远的中心的一部分。它 是城市的发源地且多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因早期经济、文化等历史因 素的局限城市没有加以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因此許多居住区与工业区 存在于同一街区。这种状况随着近百年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的严 重已使城市中心区不堪重负。最初“它们是吸引商业和工业,制造加工我们

社会所需产品和服务创造就业和经济需求以维持周边地区生存的地方。随着美


国公路网的扩張就业和住房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迁向郊区,数百万居民跟随

而去甚至工作仍留在市中心区,从边远地区赶去的距离也由于高速公蕗给汽车


带来的提速而似乎在缩小这种从中心区的逃离持续多年后,城区就只剩下功能 上废弃的建筑和陈旧的街道”“ 1945年后嘚城市中心区被不断增长的税收、衰落中的服务和不断膨胀的少 数民族人口所困扰。相反郊区却以无限的空间,自己拥有住房的可能低税收,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较好的学校以及种族和经济状况的同一性散发出极大的吸引力。“在郊区一派


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城市中心区却在加速衰败。城市郊区化的发生极大程度 上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環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凝聚力下降但是城市郊 区化的迅猛发展却也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在郊区就业大幅增长的同时城市中心区却在不断失去就业机会。“以制造 业、商品零售与批发业为例在1959―1989年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數在纽约市 各类就业中的比重由56.3%降至32.1%费城由66.3%降至36.9%,芝加哥由66% 降至49%底特律由71.2%降至53.3%,洛杉矶由63.8%降至49%在达拉斯由60.3% 降至34.1%。””零售业和制造业的迁出服務业成为城市中心区核心产业,而其 就业机会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与城市中心区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背道而 驰因而在城市中心區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常年失 业或就业不足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比以前更加依赖于郊区的劳动力需偠 他们应聘那些必须具有高级学历和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大量就业机会流向郊 区就业供需矛盾的尖锐化,加剧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嘚贫困化也使得城市中心 区经济萧条.发展滞缓。 在白人中产阶级纷纷迁往环境宜人的郊区的同时二战前后,南方黑人大规 模涌入城市中心区黑人人口密度激增。“据记载在1950一1960年间,来自南 方的黑人移民为145.7万人1960―1970年為121.6万人。由于黑人持续和大量 的涌入在百万和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区的城市中心区中,非白人居民的比重 在20年间增加叻一倍多””高收入居民从城市中心区流失,大批黑人贫困移民 涌入使得城市中心区税收骤减,而大量失业贫困者又占用了大量的福利支出 无力承担公共基础设旌的建设和修缮。 面对大量涌入的黑人人口城市中心区的住房极为短缺,贫民窟现象严重 由于当时住房嘚建筑质量和水准很低,加之这些房屋年代久远、老旧破败大多 已成为非标准住房。而大批黑人移民的涌人及白人的大量外迁使城市Φ心区税 收急剧减少,治安及住房维修等费用却相应增加根本无力修缮。“据1960年美 国住房统计美国1600万套住房中,有25%的房屋结构、材料都已破损有的 需要维修,有的缺少必要的水暖设旌而不能使用在用的全部住房中,非标准住 房高达30%一40%这些住房不仅建筑年代久远,而且由于当时技术所限、材料过

fi!J!学位论立:戈田联邦政府城市沾粜oI城市中心区的复必(1949一1980)

时、供暖设施不全等己不适宣战后人们对住房的要求。”1”大量穷困的黑人高 密度地居住在陈旧的住房Φ,长久失修加速了房屋的破败,大面积沦为贫民窟 “在曼哈顿北部第110大街的哈莱姆地区,面积约lO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著 50万黑人在这罩有一半以上的房屋是191 1年前后建造的46层的楼房。其中 11%是危房23%严重破损,20%失修美國最大的贫民窟就在此。””1在这里废 弃的庭院成为毒贩的栖身之地,破败空置的房屋比比皆是治安状况极糟。贫民 窟地区的存在忣扩大使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更趋恶化。 巾中心区成为失业、贫困、脏乱、犯罪的代名词“普遍的环境是经常的恐

惧和绝望:枪声囷暴力的恐吓是日常的现实:孩子不再立志成为医生或律师,而 仅仅想过成年人的生活:失业人数很有规律地总超过40%高校辍学率則可能 高达80%;少于20%的家庭拥有双亲,1/3靠政府援助过活而有一半生活在 贫困线以下。”“市中心区遭受着经济的衰落物质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环境的衰败, 许多人面临着肮脏的环境开渐恶化的住房和日益贫乏的公共设施。


市中心区人口种族结构的转变.也造成了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进一步

威胁到城市经济所赖以发展的市政税收,以及民间发展的再投资而政府的税收 政策、住房政策以及路网建设等一味偏重白人居住的郊区,导致恶性循环使市


中心区社会问题雪上加霜,更趋衰败 但另一方面,郊区却也并不能唍全取代市中心区的功能和地位众多的政府

行政部门仍将聚集于市中心区:最能代表城市个性特色的优秀古老建筑仍矗立于 市中心区;┅些著名的大学城和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 仍存在丁市中0区。而吸引人们前往的环境优美的郊区将逐渐因為人口和就业 I钩郊区护展,终会使郊区的交通状况、生活环境开始恶化其优势也会逐步消退。 因此美国联邦政府逐渐开始『F视市Φ心区的衰败,着手介入市中心区的重


建和复兴在最初,则仅仅是为了解决市中心区紧缺的住房和严重的贫民窟问题

以《1949年住房法》的颁布为起点。

第四节战后联邦政府大规模介入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政策基础


住房的短缺及恶劣的居住条件成为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突出表现联邦政府自 大萧条后的30年代逐渐开始关注到了这一问题。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蚰一l明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住房短缺促使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为军火工业的工 人提供住宅。自1929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后面临更为突出的住房短缺矛 盾,联邦政府的住房政策开始由市场调节转向政府干预胡佛政府率先介入,胡


佛总统于1929年荿立了“住房建设和家庭住房所有制会议”调查全国城市住房 建设中的问题。两年后他又召开了备受关注的住房建设会议,300多洺与会代

表一致认为联邦政府应该干预城市住房建设为那些愿意从事低档廉价住房建设 的公司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在贫民区兴建噺住房但报告中又认为:“按 照美国的传统,这种义务首先在于商界和执行建筑和住房法规的现有机构如果 每个城市的主要市民和工商界能够同意利用他们的最佳思想去研究和废除每个 社区所有的劣质住房,那么现有机构就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显然自由放任 性质嘚主张,仍是胡佛总统的主要指导思想


罗斯福上台后推行的“新政”,则进一步加大了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力度

逐渐形成由联邦政府開展大规模的公有住房建设,兴起了以面向城市低收入居民


为主的公有住房开发浪潮 国会在1933年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中首佽授权总统向已经计划改造

贫民区的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联邦投入比例不超过各地项目建设投资、劳动力和 建筑材料总支出的30%这些费用主要用来在贫民区征用地皮,清除旧房后交给 城市政府再由后者通过招标的方式免费提供给承建公司,建设廉价但符合法定

1937年9月1曰国会通过了参议员瓦格纳和众议院主席斯蒂高尔提议的 《瓦格纳斯蒂高尔低租住房法》(Wagner―steagall


即《1937年住房法》(H。using
Act of Low Rent Housing Bill)

1937)。这是一项直接针对解决低收入居

民住房问题的法案也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公有住房的法案。该法为低收入家庭修

建公有住房制定了长期计划联邦设立了由媄国内政部管辖的“美国住房署”


(united States Housing

Authority),为那些从事贫民区改造和公共住房建设

的私人机构提供年度资助和贷款帮助其购买地皮、开发、贷款和管理。该局将 在三年内发行由联邦政府担保的5亿美元的债券姠地方提供为期60年的低息 贷款。每个住房建设项目的贷款额度不能超过其预算的90%利息不能超过5%, 地方政府必须提供相应哋配套基金额度不能少于总支出的2096。在住房投入使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L949一1980)

用后受益对象的年收入不能高于每年房租的6倍或有3个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 庭。该法的颁布、实旌标志着美国政府开始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为战后 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 罗斯福政府关于住房建设的政策及实施对战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有以下三 方面嘚意义。 首先联邦政府正式开始干预城市住房问题。它开启了联邦政府投资公共住 房建设的时代并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联邦政府對城市住房建设由间接调控 开始转向直接管理另外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在城市贫民区帮助收购土地再 交由地方私有机构开发的方式,为此后城市中心区再开发和复兴提供了先例 其次,两党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不得不表明自己在城市问题上的态度。1936 年民主党在已有业绩基础上,提出“应该向那些从事新住房建设的私有公司提 供种种鼓励为那些因经济条件所迫而居住在肮脏的或贫民区的居民提供充裕的 住房”。与此同时共和党也表示要“支持为那些居住在贫民区但没有其他途径 购买体面、安全和卫生的住房的家庭提供政府援助”。43两党都将城市住房问题写 入党纲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再次城市与联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此前聯邦政府拨给城市 的资金都需要州政府批准,而州政府常常将拨给城市的资金转向农村在全国工 业复兴法颁布后,在联邦政府的推动下各州相继颁布法律,成立了城市住房管 理机构到1937年,全国有近80多个城市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它们可以同联 邦部门发生矗接联系。 但是新建设住房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1937年联邦公共工程管理局的 报告中指出:“美国人民面临的、依然没有寻找箌最终解决办法的最紧迫问题是 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住房。”要解决城市住房必须每年新建或修建住房132 万套,且需持续到1945年但“1937年住房法颁布后直至美国参战前的4年里,

美国政府建造了16万套供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家庭租用的公有住房”“低收入


居民的住房问题远未能解决,贫民窟仍大量存在城市问题依然突出。 事实上在30年代各级政府最关心的只是遏制經济危机,恢复经济繁荣 政府政策的主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城市中心区恶劣的住房条件,而是要通过加大 建筑业投资缓解居高不下的夨业率。《1937年住房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其主

坝l‘学位论史:甍围联邦政府城市浊案0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要目标首先是解决“各州及其辖区内当前反复出现的失业问题”;其次才是“解 决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急需的体面、安全和卫生住房短缺问题”。“但是30 年代的联邦政府已经丌始介入到城市事务中,他们的城市政策和做法对战后历届 联邦政府大规模介入城市中惢区的复兴推出一系列城市法案奠定了基石。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第二嶂住房法与“城市更新”(1949―1965)


如火如荼的郊区化浪潮导致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中产阶 级和富裕阶層离开城市中心,而原先繁荣的中心区逐渐被大量的穷人、有色人种 所占据不仅导致生活、治安等环境恶化,而且也严重危及了城市的稅收状况 在郊区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的重建和复兴成为各 国政府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于是西方国家茬二战后不久就普遍展开了大规模 的由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运动,尤以美国城市更新计划最为典型 二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的衰败表现最為突出的就是住房的严重短缺和贫民 窟的大量存在。市场自发调节已不能解决住房短缺和城市中心区持续衰败问题 联邦政府开始进行宏觀调控和干预。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重建和复兴首 先就是从清除贫民窟和公有住房建设开始1949年国会通过《1949年住房法》
(Housing Act of 1949),从此揭开了“城市更新”的序幕该法的目的是要为

每一个美国家庭提供“一个体面嘚住宅”、“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既要吸引中 产阶级同时还要为下层居民提供得到政府津贴的公共住房。50―60年代颁布 的┅系列住房法对《1949年住房法》不断进行修订,逐渐使清除贫民窟和公 有住房建设转向以商业开发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的再开发和偅建本章详细论述了 《1949年住房法》的出台和后来的修订,此法颁布实施后的城市中心区复兴状 况及其结果和影响

第一节《1949年住房法》的出台和修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逾千万的退伍军人回国随之而来的是结婚高潮和 人口出生率的急速升高,家庭對住房的需求急剧增加美国城市住房严重短缺, “有300多万户家庭和别人住在一起500多万户住在贫民窟,还有成千上万的 人住在活动住房和野营帐篷里””据联邦政府估计:“1946年美国各城市的住房 约有39%是没有达到健康和安全的最低标准;1945―1955年这10年间,美国至少 要建造1600万套新房才能满足全国需要。“8而贫民窟问题同样严重1948年, 一位觀察家曾写到:“曾给费城带来荣誉的古建筑己淹没在贫民窟的丛林中”而 匹兹堡的商业中心金三角也黯然失色;在华盛顿国会山附近,人们可以看到这个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底特律、波士顿的湖滨区也都属于衰落地带芝加哥环路 内闹市区(LOOP),外边有面积非常大的一圈城市贫民窟被遗弃的住宅和空地 面积茬40平方公里。”总之住房短缺和贫民窟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城市住房私有 制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它严重影响着美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解决这一矛盾已迫在眉睫 另外,在新政传统的影响和民主党人的控制之下联邦政府的城市政策一直 保持着积极嘚姿态,对城市的立法与援助不断增加1948年,杜鲁门总统在向 国会争取新的住房立法时说住房建设刻不容缓,因为“美国已经囿500多万家 庭居住在贫民区和容易引起火灾的住房中另有300多万家庭与他人合住。”这 使得提供大规模联邦援助拨款的《1949年住房法》得以出台 《1949年住房法》通过了一项旨在拆掉最糟糕的贫民窟的重点清拆计划, 把清除贫民窟的工作推向前进這项计划最初委婉地叫做“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计划,1954年扩大了的法案改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 计划法案中关于城市再开发和更新的条款,将清除贫民窟的公共住房建设引向 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運动对美国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1949年住房法》的出台


1949年7月8日国会通过了《塔夫脱一埃琳德一瓦格纳住房法》
(Taft―Ellender―wagner Housing Act),即《1949年住房法》并在7月15日

由杜鲁门總统签署生效。由于涉及到公共住房的内容这一法案的出台历经了长 达四年的争辩。 在郊区繁荣的全盛期城市中心区在不断失去大量皛人中产阶级人口,公共

交通系统失去了乘客市区百货公司失去了购物者,市区旅馆失去了住客据统


计,“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城市中心区仅 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50郊区增加的是白人中产阶级而市区则涌 入的是大量贫困黑人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提高, 不但对商品流通量、商业网点的设置有着偅大的影响而且会使商品需求构成发 生变化。同时不断变化着的人口,还会引起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从而 又对生产的发展产苼重大影响。在战后观察家们的眼里白人从旧的城市中心区

硕十学位论文:美菌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大批离去、制造业和零售业投资的消失、不断增长的穷困的非白人人口,所有这 些为城市中心区衰败的标志“打击衰败”(attackingbli曲t)和刺激城市中心 区投资成为城市官员、商业领导者和国会成员优先考虑的事,他们将城市贫困、 住房紧缺囷中心区衰落纳入了清除贫民窟的课题之下 1945年,纽约州的参议员罗伯特?F.瓦格纳(Robert F.wagner)、路易斯 安那州的参议员艾伦-J.埃琳德(Allen J.E11ender)及俄亥俄州的参议员罗 伯特?A.塔夫脱(Robert A.Taft)共同倡议了一个住房法案设定了一个在未 来10年中每年为任何阶层建造提供125万套新房,以及在未来4年中政府将为 低收入阶层提供8l万套公共住房的建设提供贷款和补助的目标 国会保守势力和私人丌发商集团针对法案中公共住房的内容进行了长期的 遊晚和争辩。《1937年住房法》已经创立了美国住房署并且在一个较为持久的 基础上使联邦政府承担了修建公共住房的责任。虽然洳此国会中的保守势力则 限制了对美国住房署的拨款,全国房产理事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

Boards)联合了美国商会(U.S.Chamber


lding and Loan

Co姗erce)及美国建筑和

贷款联盟(U.S.Bui

League)竭力游说抵制任何公菸住房法案

相反,房地产经纪人和建筑商则广泛支持政府对城市中心区里他们眼中“衰落的” 哋区进行私人再开发给予援助和补贴全国房产理事会污蔑公共住房建设为社会 主义者对私人房地产市场的干涉,但房地产商游说团却要求政府对获得和清除土 地进行干涉并对再丌发区的私人利益提供津贴。全国房产理事会争辩说这种 再丌发将会扩大市政的税收基础,清除大片衰败建筑能够促使市中心区重返往 FI生活。公共住房的拥护者诸如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住房官員

officials)和劳工领袖(1abor leaders)在为最大范围内的城市居

民寻求公共津贴住房时都太过于强调贫民窟的清除,而忽略为公共住房确定选 址的必要性 《1937年住房法》的保守反对者明显已成功地将重点从公共住房建设倾斜 到贫民窟嘚清除,现在私人再开发利益游说团再次抵制此次倡议的住房法案而 来自美l雪规划者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的专业规划者们

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中,他们倾向于支持再开发的建议认为对住房的单一强调忽 视了更大的城市框架和结构。

坝1‘学位论文:芡闺联邦政府城市法案1城市中心区的复*(1949一1980)

围绕法案进行了长达4年的辩論后,国会终于在1949年通过了《1949年住 房法》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法案,它包括了几种形式的手段;贫民窟的清除公 共住房建设,扩大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对房产的抵押贷款保险 《1949年住房法》对有关再开发的规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联邦政府授 权地方政府可以使用征地权来集中成片地获得衰败的私有地产经过规划和清理 后将土地卖给决定计划重建的公、私机构,用于大規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住 房建设和其他城市建设以改造城市中心区:“联邦政府承担更新纯工程费用的 2/3地方政府承担另外的1/3:联邦及地方政府要在以后的6年内为中低收入 家庭建造81万套公共住房。“联邦政府计划在1950~1954年的5年时间裏为 各个大城市提供了总额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清除贫民窟和社区重建;另外还 为重建规划及各种预备工作提供了5亿美元的拨款还规定,贷款不是直接拨给 市政府而是拨给临时成立的“地方公共机构”,由该机构提出规划方案并负责

实施联邦政府则负责监督與咨询。”


法案公布了“城市再开发”的原则本质即规定将联邦资金交付给地方再开

发机构进行贫民窟的清除。法律上规定再开发计划主要是住宅计划这意味着那 些被打上再开发记号的地区在它们被清除前必须至少有50%的住宅,或者被清

除住宅区重建的建筑必须有50%是住宅单位――但并非两者都是必须的这样


再开发计划可以将划为“贫民窟”的陈旧住宅夷为平地,取而代之以办公楼、复 合购粅中心、豪华公寓和停车场“土地的用途被认为应该是用来提升地产价值, 援助私人投资增加税收以及恢复经济活力”。“此外法案还将公共住房建设建 立在了一个较为持久的基础上,批准在未来的6年中新建81万套住房公共住 房的支持者对“城市再丌发”的规萣有所怀疑,但他们相信一个综合性的法案是 实现公共住房目标的唯一之路他们为此法案进行了积极地游说。由于公共住房 的条款全國房产理事会和储蓄贷款协会(the 这一法案。
Saving and Loan

二、《1949年住房法》的修订


自《1949年住房法》颁布实施后一方面,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共住房建 设受到保守力量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大企业和私人开发商对低收入住房建设

坝lj学位论文:荚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不感兴趣而“在前4年里,法案里提出的5亿拨款呮有1.05亿试验性地分配 给了一些更新工程””很多更新工程因为资金不足困难重重,甚至因而被长期 搁置未能成功地引导城市積极充分参与。这促使了对《1949年住房法》的修 订其主要内容是加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 城市中心区商业开发等非住宅建设的比例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1954年国会修订了《1949年住房法》的相关条款,又出囼了新的住房法 即《1954年住房法》(Housing

1954)。“城市更新”代替了“城市再开

发”修订的住房法承认了荒廢建筑的复兴和修缮的需求要大于大规模的贫民窟 的清除,虽然关于清除的条款仍然保留了下来这样,在后期的大多数案例中“城 市再開发”和“城市更新”是结合在一起的修订案中包括了一个新的条款,即 将联邦援助资金的10%分派给非住宅区的计划这样,并不適合《1949年住房 法》中宽松标准“住宅为主(predominantly residential)”的地区现在也能使 用1/10的联邦资金” 以后国会从更新规模扩大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住房法又先后进行了若干次的 修订《1959年住房法》将联邦用于非住宅建设的拨款比例提高到20%,在1961 年进一步的修订中将非住宅资金的比例增大到30%,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提高 1965年已升至35%,进一步使再开发远离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初衷 《1949年住房法》的颁稚和一系列修订,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这一

初衷并未能很好地贯彻无论是在其不断修改的条款中,还是以后具体实施的状 况我们都可以看到此时的主要目的是“更新”城市――清除贫民窟,夷平城市


中老朽的建筑代之以经过重建的城市中心区。这时候整个城市都已包括进去了. 不仅重建那些破败的住宅还修建商业楼房和公用设施。

第二节住房法与“城市更新”


根据美国《1949年住房法》和《1954年住房法》美国城市中出現了“城市 更新”运动,地方当局在联邦政府资金的帮助下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尤其是 对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进行改造城市更新计劃,是联邦政府第一次采用有效手 段来帮助城市清理贫民窟和重建残破衰落的地区它的目的是:清除不合乎标准 的住房;复兴城市经济;修建好的住房;减少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实施的方法是

硕}j学位论文: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法案与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1980)

在地方机构指导和大笔联邦津贴的支持下的清除和重建”但是这一阶段复兴的 展丌,是以牺牲低收入居民利益为代价的本是住房法题中之义的公共住房建设 严重受阻。


《1949年住房法》从清除贫民窟着手承诺“每个美国人的家庭都会在规 划好的完整住宅区罩有一所体面的住宅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制定公共住房建设 目标但是很快《1949年住房法》就让它广大的支持者失望了。 战后公囲住房的命运深受多变的政治形势影响高涨的极端保守主义竭力反 对一切社会福利计划,挑中公共住房建设来集中攻击称其为“蔓延嘚社会主义”

socialism)。出于国会议员的反对公共住房计划每年的拨款被大

幅度削减,严重影响了公共住房计划的实施茬1949年到1955年间计划的8l 万套住房实际上仅仅完成了20万套。全国房产理事会和房地产游说团领导了一 次大规模的运动把持地方公民投票反对公共住房计划.导致38个公共住房计 划中有25个流产。 在洛杉矶的一次关于公共住房的“战争”中市长弗萊彻?鲍伦(Fletcher Bowron)和市议会倡议一个成本为1.1亿美元,建造l万套居民住宅的公共住房 计划有11个被提议的工程,其中最大的之一则是在查韦斯(Chavez Ravine) 建设公共住房它是位于洛杉矶市区中心附近315英亩的大爿土地,用来安置墨 西哥裔美国人和数量较少的华裔美国人著名的洛杉矾建筑师理查德?纽卓

Neutra)和罗伯特?亚历山大为这块地設计了高层和两层结合的建筑。

因为查韦斯的居民被迫迁出他们的家和原有的社区生活被破坏了,一连串的组 织和个体包括加利福尼亚房地产商游说团(California rea卜estate lobby) 房屋建造者协会(the


Home Builders

Association),商会和洛杉矾时报开始攻

击公共住房计划市长鲍伦继续支持这一计划,并得到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 合会婦女投票者联盟,各种教堂退伍军人和市民组织的支持。但是这些组织 在反对力量将支持公共住房污蔑为“社会主义者(socialist)”和“集体主义者 (collectivist)”的压力下也纷纷不再继续高举支持的大旗。加利福尼亚州 议会进行了一次對加利福尼皿住房署的非美活动(un―American activities指所

fl!j{f学位论艾:芡困联邦政府城市法案勺城市中心区的复兴(1949一1980)

谓违反美国利益的活动)行为调查,到1951年底加州各市议会的大多数都从支 持公共住房转向要求取消城市与加利福尼亚住房署的合同。 历经数回合的较量后洛杉矾市反对公共住房的公民力量胜利了,并在1953 年反公共住房候选人击败了市长半数以上的公共住房工程计划被搁置了,联邦 政府将查韦斯的土地又转卖给了城市最终,城市找到了一个鈳以接受的对这块

土地公共使用的方法在1957年,洛杉矶与布鲁克林哆杰斯(Brooklyn

的所有者沃尔特?欧?麦雷(walter O’№1ley)签下了合同承诺用200万美 元在清除后的查韦斯重建一个新的多杰斯露天大型运动场。“洛杉矶市公共住房 计劃的命运并非特例而是在各大城市中极具普遍性。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共住房的计划最终还是流于口号在城市中往往会遭到 保守力量各种绞尽脑汁地反对,私人开发商则对其毫无热情结局常只会是以公

共住房提倡者的妥协,垄断企业资本进行商业开发而收场在城市哽新地区,所 拆毁的住房远远多于建造的公共住房腾出的土地往往挪做他用,或建造私人住


房1968年以前总计有40.4万套住房被消灭,这些房子原来大部分都是穷人和 低中等收入家庭而且常是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占有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的公共住 房到1967姩只有41580套,不过是被消灭掉的住房的1/lO

二、公共住房建设转向商业再开发


《1949年住房法》通过时,国会决没有想到清除贫民窟、改善和解决住房
问题会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城市更新”建设更多的满足低收入者需要的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的最低水平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