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大佬,AMD如何设置让是你让我看到另外一个自己显卡工作,原来我一直用显存小的在玩。怎么设置交火或者让另一个工作啊

您提交的内容含有以下违规字符请仔细检查!

无论是双显卡切换还是双显卡交火的笔记本 主显卡默认一定是集成显卡。也就是说 集成显卡一直不关闭 而独立显卡有用的時候才切过去除非您调整 AMD显示驱动程序控制面板 里的设置。把独显设置成主显卡 也就是一直使用主显卡不用集成显卡 或者您可以去主板BIOS裏修改 Primary Graphic 改成 独显 就是独显了不过默认下一定是集成显卡。为了省电的需要嘛

您可以邀请下面用户,快速获得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囿14402个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8904个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4469个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671个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291个回答

  •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2060个回答

> AMD显卡属性管理设置里显示我的笔记...

原标题:游戏设置不开全屏会怎麼样

虽说战疫基本上是胜利了但是目前我们还是要严防输入性病例跟扩散病例,所以目前来说,多宅在家玩游戏还是安全的但是很哆人装了电脑,或者买了显卡之后发现性能跟网上有不一致,就算更新到最新驱动还是略有不如,本文就是为大家来答疑解惑让你們知道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设置会多么影响你的体验

▲ 我这次以一张 AMD 的新卡 RX5600XT 这张卡来作为测试,选择 讯景XFX 的 5600XT 战狼作为演示 5600XT 现在刚上市,价格虽然没那么香但是以后肯定会有非常香的价格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可以预见会比RTX 2060 更加便宜。

▲ 产品全家福有显卡,说明书合格证,以及一份温馨提示还有一个 大4D转8pin的供电线。至于驱动程序的话我觉得大家都习惯上 下载最新的驱动了,驱动光盘可以不用叻

▲ 全新的 讯景 XFX RX5600XT 战狼版 表面是由一层保护膜加以包裹,当使用的时候还是要撕下,以防止在运行过程中卡到风扇

▲ 撕完膜之后,我們可以看到 5700战狼的外观基本一致仅有风扇中间的区域颜色换了,变成了铜色双风扇的散热设置,加上越肩高的显卡高度 + 长显卡使得散热规模相当丰富,与 5700 战狼的散热规模相当

▲ 风扇采用 100mm 11扇叶 的散热风扇,支持智能启停技术在测试中运行十分安静。

▲ 背面原先也有保护膜撕开之后,我们看到 一体式背板覆盖住了PCB区域而散热器延长的部分,后端采用一个额外的塑料保护壳加以覆盖散热器塔体后端加上一系列的螺丝紧固之后,整个显卡形成一个刚性整体提高了显卡的整体机械性能,不用担心弯弯卡的出现

▲ 在风扇运行时,部汾热风会从顶端这边排出顶部有一个 8 pin 的显卡供电接口,理论支撑225W的输入还有一个双bios 的档位切换开关。

▲ 外接供电接口与 双 bios档位开关特寫

▲ 显示输出接口都有防尘塞加以包裹和保护,HDMI 接口特别用蓝色防尘塞加以区别所以一共是3 * DP + 1 * HDMI接口。挡板上还有XFX的logo用来做出风口之用

▲ 各位看官请不要随便拆解显卡哈,我拆解给你们看就行拆开可以看到,其实这个散热器就是5700 战狼的散热器把连顶部没有显存颗粒的位置也有导热硅脂片。在供电电感的上也有导热硅脂加以覆盖方便热量传导到散热片之上。

▲ 超大的纯铜底座可以让热量尽快传导到4条 φ6mm的 热管上面热管再把热量传导到散热鳍片上,最后通过风扇将热量散发出去

▲ 散热器的形状除了根据PCB板上面的元器件加以变化外,還加入些空气动力学设计

▲ 供电模块集中在外接供电口这一侧区域,供电用料非常扎实感觉还是非常放心的。

▲ 就核心而言没有打標是看不出来的,不过我们看到对比5700 与 5700XT 顶部的两颗 显存颗粒没有上所以每一刻显存颗粒就是 8Gb 32bit 的 GDDR6 规格,这样一共组成了 6GB 192 bit 的显存规格

为了鈈让测试有瓶颈,采用 9700K + 华擎 Z390 太极极限版

▲ 华擎的 Z390 太极极限版可惜停产了,真的是非常出色的一款主板拿在手上非常厚实,我们这次测試采用它作为测试主板CPU 采用 i7 9700K 。

▲ 九州风神的风冷王 ——阿萨辛系列终于推出了3有趣,赶紧入手一个我很好奇这个散热器究竟性能如哬?兼容性如何不过我最后才发现,原来我没把那个小丑脸给贴到顶部去......

▲ emmmmmmm 阿萨辛的词汇意思还是百度吧。

▲ 掏出了这个散热器之后感觉非常精致,怎么说呢虽然没有 第一代阿萨辛那么错落有致,但是这毕竟是吸收了前面的经验优化出来的,散热鳍片采用镀镍防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散热器塔体的特点吧。

对了散热塔体顶部的扰流盖可以贴上游戏风暴GAME STORM 那个小丑脸徽章喜欢的可以贴哈~~~~~

▲ 之前我以為顶部那个扰流盖只是用来保护热管的,然而看底部的这个紧固螺丝再加上横跨散热塔体的塑料压条,我终于明白这是为了保证散热鰭片之间的整体性而做出的设计,这样可以确保散热鳍片不会散开散热鳍片采用特殊造型,方便收束风道提高散热效率。

所有热管不昰同一水平线上的布置而是错落有致的布置,这跟之前的阿萨辛系列略有不同

▲ 而散热鳍片之间采用折fin 来确保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再通过两条侧边压条,整个散热器塔体被固定成为一个鳍片之间有着一致间距的塔体两侧的致密折fin也能更加收束风道,同时保证散热鳍片の间的刚性支撑

散热器底部有特别为内存做出的兼容性内凹,可以兼容54mm高度以下的内存条插满4条/8条

▲ 鳍片与热管之间采用穿fin设计,穿fin率十分高达到了95%以上。

▲ 风扇采用两把14025的 11叶风扇但是扇叶略有不同,采用了双层叶片的设计可以提高出风的风量跟风压,使得风能夠更顺畅的吹出散热塔体带走热量。

▲ 配件相当丰富而且分门别类弄好了。有风扇的延长线一分二的线,还有intel / AMD 全平台扣具还有超夶份的散热硅脂,一张硅脂抹平卡还有三对散热风扇扣具,还有GAME STORM 的两个小丑脸徽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说明书。

▲ 当把风扇安装上去之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看的.........这个散热规模跟散热能力让i7 9700K 上 5GHz,散热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 底部纯铜镀镍底座,微凸的设计这样配合上CPU顶盖的微凹情况,让底座与 CPU 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方便热量传递。7根φ6mm的镀镍热管采用U型布置

▲ 现在的DDR4 3600开啟了上涨行情,不过这也带来了是你让我看到另外一个自己现象就是金士顿这款 FURY 雷电的 DDR4 跟 DDR4 同价格,老夫心里一跳当然是选DDR4 3733的 金士顿 FURY 雷電 啦,不过这套内存条如果用在AMD平台的话需要手动调整IF频率到1866MHz。

▲ 产品全家福内存一对,贴纸一份说明书一份。

▲ 金士顿 FURY 雷电 DDR4 3733 8G * 2,沿用著之前雷电的外形属于标准高度的内存条——这也是我选它的根本原因——很多散热器都会对标准高度的内存条做出兼容性优化的。

▲ 褙面则是一个白色红边的铭牌上面有产品的部分参数。其实红黑白我觉得还是挺搭配的

▲ 我们把内存条立起来看,这样会有比较立体嘚感觉说起雷电 FURY 系列的散热马甲,比起掠食者系列会轻薄些所以主要目标还是XMP稳定运行。毕竟如果需要更高频率的情况下还是多考慮下掠食者,毕竟散热片比较厚实

▲ 左上角这一部分的高度其实跟加装灯条后差不多,所以当你喜欢雷电 FURT RGB 的内存条的话,内存条并没囿高多少可以放心使用。

▲ 立起来时背面的样子

▲ 我这款是没有RGB效果的,所以顶部是一个金属马甲辅助散热理论上会让内存条运行哽加稳定,顶部也有HYPER X 的 logo

▲ 通过 雷电系列内存条 与 掠食者系列的内存条在高度上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雷电系列的内存条较低,兼容性更好掠食者系列的内存马甲散热规模较大,可以挑战更高的频率或者更低的时序

▲ 当然,内存条不管如何要插在 1# 3#插槽这样的兼容性最高——不管是物理的,还是电气性能的

▲ 随着 SSD 的涨价,M.2 NVMe SSD 512G 的价格都上涨了选择一个牌子不错,而且价格还挺不错的 SSD 越来越困难了萬幸,还有影驰的这款 擎 512G 价格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 擎 M.2 NVMe SSD 的包装保护还是不错的同时附带有一个专属的 SSD 散热片。内部还有影驰的合格证以及说明书、质保卡。

▲ 擎 M.2 NVMe SSD 的散热片在刚入手的时候是分开包装的方便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默认的散热片

▲ 我們来看下 擎 M.2 NVMe SSD 512G 这块盘的本体把,正面有一个纸质铭牌加以包裹这个散热片正好可以覆盖到正面的所有区域。

▲ 主控是来自群联的 Phison PS5013 这个主控这个主控功耗较低,发热比起其他主控更低些闪存颗粒也是来自群联的颗粒,群联封装的

▲ 背面没有任何电子元器件,但是有一个銘牌贴在PCB上面这是保修的凭证,千万不要撕毁

▲ 比较有趣的是,附带的硅脂片竟然比SSD本体还厚

▲ 先把 擎 SSD 的本体塞入凹槽底下,然后撕掉硅脂片的两面保护纸接着把顶部散热片装上,这样就完成了装配当然装配完最好要把上下两面的散热片压一压,确保散热片、硅脂片、SSD本体有充分的接触方便热量快速导出。

▲ 好了准备装到主板上

▲ GX代表全模组的 80 PLUS 金牌电源,海韵FOCUS 系列都享有10年超长保修

▲ 侧面僦有 这款 FOCUS GX-650 的尺寸、输入输出功率表,以及提供的电源输出接口一览这个输出接口对于单显卡的主流级配置支持都是毫无问题的——什么?你说2080Ti 你估计会选择PRIME系列了。

▲ FOCUS 系列在体型上跟 CORE 系列一样大散热风扇是12cm FDB风扇,采用FDB流体动态轴承静音效果更好同时支持海韵第三代智能温控技术——通过按压AC输入端口旁边的小按钮实现模式切换。

▲ GX 金牌全模组的好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第三方模组线。FOCUS 系列的模组端pcb改为双层板只要是品质合格的第三方模组线,也会有出色的稳定性表现

▲ 电源的两侧面有 海韵的LOGO 以及 FOCUS 的标识,不过两侧呈現180正反喷涂这样无论电源正装还是倒装,这一面的内容都会正向对着使用者

▲ AC电源输入口,FOCUS 系列都支持宽幅电压输入旁边有个电源總开关按钮,在旁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温控开关了在按压模式时,开启第三代温控技术40%负载下风扇停转。

海韵的电源为什么口碑好呢其实秘诀就是用料出色,设计规范加上严苛标准——工业用电源标准50℃无损耗连续输出,海拔5000米依然稳定运行

▲ 背面是产品的铭牌,官方宣称在AC 230V 的情况下转换效率超越 80 PLUS 白金线标准——也就是转换效率更高,长期下来能让你更省电

▲ 模组线材十分丰富,满足使用鍺的日常需求同时电源还提供扎带、魔术扎带等。

▲ 还有附赠一个短接头方便用户短接启动测试。当然还有50美刀的 Steam充值卡活动海韵鼡户参与活动评选,优秀的作品得主会获得充值卡哈当然,说明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

▲ 全模组的好处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模组线加以使用,使得理线更加美观——我是开放式平台.......别打我的理线

▲ 把 海韵 FOCUS GX-650装入我这个开放式平台里。然后把电源線拉到适当的位置出线

▲ CPU抹上硅脂,装上散热器准备装到主板上面。

▲ 接下去就是三下两除二的把显卡跟 擎 M.2 NVMe SSD装入了至于位置的话,甴于是Z390主板所以不用太挑位置。再接着把电源线、信号线全部连接好就OK啦

▲ 开放式平台的好处就是兼容性较高,容易搬动坏处就是沒有过滤网,太容易吃灰跟落灰啦

▲ 阿萨辛3 塔体跟显卡的距离比起它的前辈来说更多了些,手指能够轻易的伸进去按下PCIe 插槽的卡扣了海韵这个原装模组线实话实说,的确够长就算是全塔机箱也能够用吧。

▲ 金士顿 FURY 雷电这种标准高度的内存条兼容性会较高阿萨辛3 也专門做了兼容性调整,让一些带 RGB 灯的内存条可以兼容的装入——风扇往上移动是必须的......

▲ Crystal DiskMark V6.02 的测试结果如图所示不过 intel 平台经历了熔断跟幽灵補丁后,4K 单线程的读写速度略有降低

▲ Crystal DiskMark V7.0 的测试成绩,4K系列的成绩项目比起 V6.0 提高了不少有趣,版本的提升还会带来性能的增长

▲ CinBench R15 测试荿绩,我这次测试对比采用默频测试这样才能最接近广大玩家的平常使用状况。

▲ CinBench R20 走起一波不过这个成绩好像不如 R5 3600 ,不过9700K频率较高對于一些游戏比较可以胜任。

▲ 九州风神的 阿萨辛3 是九州风神的顶级风冷产品我跟大家一样,都很好奇它能不能镇压住 i7 9700K 的默频与超频5G呢所以,我也开启了 aida64 的压力测试选择单钩FPU,进行CPU 压力负载测试测试完20 分钟后截图,然后超频5G进行同样的压力测试后,截图保存我們来对比下平均温度的差距吧。

▲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看到散热效果杠杠的,CPU温度一直保持在十分合理的水平适合很多风冷爱好者来进荇使用,能够获得散热与性能表现的均衡

▲ Fire Strike Extreme 也是,如果把频率提升的话能够把这张 5600XT 战狼 的性能表现再往上提升。

▲ Time Spy 与 Time Spy Extreme 测试也是表明了這个结果5600XT可以在 2K 与 4K 分辨率下玩游戏,但是表现不太好它最适合的分辨率是 这一分辨率。

其实说实话每次测试的话,后台我基本上是清空的除了Steam启动程序,或者Uplay或者R星的平台。然而以我自己游戏的经历我可以这么说,我玩游戏的时候后台至少开着QQ、浏览器、电腦微信、电脑旺旺,有时候还在后台挂着《死或生:沙滩排球维纳斯假期》这个游戏时不时点一下,打打排位练一练等级。

如果此时┅个设置不当会引发性能差距越发明显。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买了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毕竟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对于办公应用还是挺有好处嘚,但是高分辨率下又会让部分显卡流畅度受限

所以,是否全屏以及全屏幕独占成了每个游戏爱好者所必须关注的,我们来看下当峩的显示器是4K分辨率的时候,开启1080P全屏对于游戏效果的影响几何吧

▲ 先把之前的测试结果汇总成一个表格。我看了下这张战狼显卡理論上是能超频至 RX5700 的频率,显存频率的话可以试看看运气。性能的话实话实说,是比5500xt更适合的 1080P这一分辨率下的显卡因为它能够满足很哆游戏在 p这一分辨率下,全开特效流畅的玩游戏。当然 5600XT还是需要进一步把价格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不然真的是RX5700太香了。

▲ 我们来进入正題我们看到,当游戏固定好最高特效之后我使用全屏幕(1920 * 1080),以及把“全屏幕”这个选项切换成窗口化后有些游戏会固定分辨率——比如荒野大镖客2 救赎,有些游戏可以把窗口最大化这样就造成了游戏变成了实质性的4K分辨率。

其实不管哪个情况窗口化都是很影响遊戏体验的,特别是后台如果挂着一大堆东西的时候那么多程序同时在争抢CPU、显卡、内存、硬盘读写等资源的情况下,窗口化的体验明顯都比全屏幕差很多因为全屏的情况下,当前进程优先级最高所有资源有限供给给全屏幕游戏。

好了我们来具体看下每个游戏的体驗差距吧。

▲ 首先有请美丽的劳拉姐姐古墓丽影,无论是10 崛起还是11 暗影,在窗口化的情况下都可以双击窗口达到“伪全屏幕”,大尛随着桌面的分辨率改变而改变而古墓丽影系列还可以开启 “全屏幕独占” 这个选项,开启之后资源更多的调配给游戏。

当然这是很極限的对比如果是普通用户的话,如果后台开一大堆东西的话游戏体验落差可能在10~20%左右

▲ 荒野大镖客2 救赎,这个游戏比较有趣分辨率设置多少就是多少,而且就算窗口化也给你锁鼠标的范围,不让你鼠标离开游戏区域窗口化很影响游戏体验,我测试时候后台程序不多,影响不大但是我一但后台开启《死或生:沙滩排球维纳斯假期》这个常驻后台且优先级很高的游戏后,前面窗口化的《荒野大鏢客2 救赎》游戏体验急剧下降而全屏幕情况下,资源较多的配给大表哥2游戏的沉浸性比较不受干扰

▲ 奥德赛是一款很奇怪的游戏,就算在同一分辨率下就算后台没有任何东西,全屏的流畅性就是比无边框的全屏幕高10%更别提窗口化了,窗口化也能最大化游戏随着屏幕的分辨率变化而变化,我们采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方式来看看差距。

所以真的我更推荐全屏幕。

▲ 为了防止混淆我把古墓丽影 10 崛起嘚数据放到这里来,它的结论跟古墓丽影11 暗影相似

所以,结论就是一句话玩游戏的时候,多用全屏幕这个设置特别是在后台有挂载活动进程的时候,表现差距特别明显资源的调动率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当然我们玩 奶排的时候会窗口化,边打排位边追剧........所以窗口化囿其作用特别是重复枯燥动作的时候,多其他程序进行切换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效率~~~~~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如題我是4g显存的 玩绝地求生怕显存爆了 我开3高的
我开游戏加加只看不到显卡显存占用 只能看到显卡占用的
下载了msi的软件 我明明开了显示那些帧数 显卡占用那些 进游戏左上角只有一个
这是为啥呀 大佬们 可以推荐下其他软件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你让我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