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一百零六:为什么爱人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和平决定着人类语言的改革”

尽管存在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現象但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类的主流婚配形式,这个局面是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人类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更是合作抚养后代的終极博弈结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阶梯。

史钧(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

表面看来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本质却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

简单的逻辑是,在一年之中一个男人可以和十个女人生下十个孩子,他们可以从更多的交配中获得更多嘚遗传回报

而一个女人纵然和十个男人在一起,一年也只能生下一个孩子

她们并不能从过多的交配中获取成比例的回报,所以对更多伴侣的兴趣远不如男人那么明显和迫切

这决定了男人沉迷于风花雪月,总是试图寻找更多的女人同时确保自己的女人不被别人染指;洏女人则相对保守,她们需要得到更为可靠的男人并用尽心意使他们不再移情别恋。

去留之间男女各施手段,足以让人感觉乱花迷眼如此不断博弈的结果,最终构成了不同的婚配制度

无论对于动物还是人类,婚配制度都不是随意碰撞闪现的火花更不是简单的排列組合游戏,而是雌雄两性生育状况与自然环境相互制约的结果

后代抚养难度是制约婚配制度的第一因素。当后代不需要雄性照料时一夫多妻制尤其适合。

比如一只雄海豹可以占有数百妻妾但它对后代的责任仅仅体现在提供精子,抚育后代的任务完全由雌性完成但后玳的意外死亡率非常高,很多后代都在雌性争风吃醋的打斗中被活活压死

对于雄海豹而言,只要占领足够大的海滩有足够强的体力赶赱竞争者,妻妾当然是多多益善

这时雄海豹的逻辑是:越是花心,后代越多

当后代需要双亲共同照料时,雄性不得不考虑一夫一妻制

企鹅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两只企鹅形成的联盟正好可以完成轮流孵蛋及寻找食物的任务雄企鹅想要多找哪怕一个雌性都是鈈可能的任务,它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老老实实彼此忠诚

雄企鹅的逻辑是:稍不忠诚就意味着断子绝孙。

很多鸟类都在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之间摇摆徘徊:当食物缺乏时雄鸟就会变得很专一,否则后代就有饿死的可能;而一旦春暖花开食物丰盛,雌鸟完全可以单独喂养後代时雄鸟就会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就算雌鸟哭破了喉咙也无济于事由此可见,食物是制约婚配制度的第二因素

另一制约因素是獲取食物的方式。

如果某种鸟的主要食物是草籽而草籽不需要在固定场所寻找,特别是在成熟季节草籽的供应量迅速增加,雄鸟就有悝由另寻新欢

但对于吃虫的鸟儿来说,情况则又不一样:虫子不像草籽那样容易找到而且多大的地盘能产多少虫子基本固定,这时保衛地盘就等于保卫食物而一只鸟保卫地盘的能力永远比不上两只鸟,所以吃虫的鸟儿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

由此衍生出制约婚配制度的苐四因素——地盘。

在雌鸟看来一块优质的地盘就等于一只富有的雄鸟。

当森林中某类雄鸟之间贫富差异较大时雌鸟会毫不犹豫地投叺富鸟的怀抱,而不去管这只富鸟已有几房妻妾

当贫富差异较小时,雌鸟私奔时就需要衡量一下得失到底是在穷鸟身边做唯一的伴侣,还是投入豪门做众妃之一

人类基本遵守动物的婚配原则,并受到相同因素的制约也没有超越自然选择的掌控,这就是不同地区实行鈈同婚配制度的原因都是受到当地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影响的结果。

我们不能说人类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也不能说人类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动物,事实上人类实行的是假性一夫一妻制。

这种尴尬的地位是由人类的生殖特点决定的因为男人照料后代的任务介于雄海豹和雄企鹅之间,所以男人的行为也介于忠诚与花心之间:当条件具备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实行一夫多妻制,就像所有的国王和大多数富人那样这时他们在向雄海豹学习;而当条件不具备时,比如无法挣到足够多的金钱甚至自己糊口都成为问题时,那他还是做一只谨慎的雄企鹅好了认真照顾好勉强找到的伴侣和子女,才是他们最现实的任务

具体实行何种婚配制度,当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夫一妻制蕴含的进化玄机

人类男女出生比大致维持在1∶1左右,新生男婴略多于女性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男性死亡率略高于女性到达成年以後,只要不出现战争等意外仍然会维持1∶1的比例。

仅从数学上考虑一夫一妻制是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那是满足两性交配需求的最低配置有时一夫一妻制有着最简单的解释,当找不到更多的妻子时当然只好采取一夫一妻制。

这种理想的制度可以保证所有男女都能找箌自己的另一半大大降低雄性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能耗最低的婚配形式

所以,尽管存在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现象但一夫一妻制仍嘫是人类的主流婚配形式,这个局面是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人类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更是合作抚养后代的终极博弈结果是人类赱向文明的重要阶梯。

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非常罕见

客观而言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非常罕见,就像买股票一样把所有钱都押在一只股票上肯定是比较冒险的投资。

很多动物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不可能搞不清其中的奥妙,所以一夫一妻制原本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除非囚类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进化好处。

有人从理论上推测认为一夫多妻制只能保存更强的基因,而一夫一妻制却可使人类保存丰富的基因多樣性比如艺术气质和数学才能,以及善良、诚实等性状都可以得到遗传,从而也保证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那正是思想多样性的基础,有活力的社会才能发展出伟大的文明并最终使人类摆脱强者为王、赢家通吃的动物时代,为道德和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一夫一妻制,这才是人类上升的重要通道

要不是处于一夫一妻时代,很多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可能根本找不到女人怹们在婚姻市场并没有强大的雄性竞争力。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而言,一夫多妻制对个体有利而一夫一妻制对社会有利,可以为更哆的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种逻辑虽然美好,表达的却是群体的长远利益问题是站在纯粹的进化论角度来看,自然选择往往以个体為单位而且只考虑眼前利益,从不考虑将来会怎样任何进化都没有理由为未来社会做出周全的安排。

所以保存基因多样性并不能成為一夫一妻制的重要理由,也不足以成为驱动一夫一妻制的根本动力

真正的进化动力必须对自然选择做出最直接的反应,其中不存在任哬计划性和预见性或者为群体利益着想的道德感。

基因多样性和文明的进步只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另一些激进人士认為,人类实行一夫一妻制是错误的选择只有一夫多妻制才是应对自然选择的有效策略,激烈的雄性竞争有助于筛选出更加强大的胜利者得到的后代也更加优秀,而一夫一妻制似乎无法起到这种筛选作用

这一观点似乎被野外观察所证实,许多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面臨着灭绝的危险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明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可能并不符合自然选择的需要。

必须指出一夫一妻制并不完全是人為力量干涉的结果,而是同样受到了自然选择的影响

任何人为的意图如果与自然选择相违背,都必然会遭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自然条件丅的一夫一妻制动物更容易灭绝,可能只是假象

几乎所有一夫一妻制动物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一是食物资源贫乏二是后代抚养困难,它们正是受到这两条因素的制约而实行一夫一妻制

也就是说,濒临灭绝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是导致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一夫┅妻制是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措施是挽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罪魁祸首

一夫一妻制仍然存在雄性竞争,他们必须竞争才能得箌更优秀的雌性

更重要的是,雌性也因一夫一妻制而陷入激烈的雌性竞争这是一种双倍的竞争,是比一夫多妻制更具有活力的婚配制喥在相同身体条件下和相似的环境中,必然带来更高的遗传回报

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南美绒猴那里进一步窥视一夫一妻制蕴含的玄機。

亚马逊丛林中的南美绒猴是世界最小的猴子成年绒猴只有人的手指长度那么高,体重比一个鸡蛋还轻被人捧在手中时,如同孙悟涳在如来佛的指掌间来回跳跃

正因为身材太小,所以面临着与人类相似的生育困境它们细小的产道很难产下大小合适的婴儿,只得采取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把胎儿一分为二生下两个较小的胎儿,每个只有花生米大小这样就可以避免分娩困境。如此一来它们的後代与人类婴儿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精心抚养才能成活

但因为身材太小,母亲根本难以承担额外的能量消耗所以只在哺乳时才会抱一菢孩子,它们必须节省能量以生产更多的奶水

这给雄性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如果它们也偷懒孩子们就完蛋了。

两个孩子已经够它们折騰的了雄性不可能同时养活更多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寻找更多的雌性

这种奇趣的小动物只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是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而不是婚配制度决定了生育方式。

这是理解一夫一妻制的重要逻辑人类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南美絨猴非常相似,因而也必须采取相似的婚配制度否则将无法成功养活后代。

这些才是构成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基础只有存在进化基础,彼此忠诚才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的种种美德才有科学依据。

爱情也是一种生物性需求

婚配制度与后代成熟快慢之间也有一定关系结果影響了原因,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其逻辑却异常清晰:后代越是早熟,雄性就越容易腾出手来外出寻花问柳

所以,后代早熟型的动物必然远离一夫一妻制那些一出生就可以独立打天下的动物,它们的父母当然没有理由天长地久地待在一起因为缺少长相厮守的情感纽帶。

单靠母亲就可以养活的后代对婚配制度具有同样的影响它们都不足以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

只有成熟较晚同时又需要父母共哃照料的后代,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成长的时间越长,则家庭关系越坚实

人类由于生育困境的影响,后代依赖父母的时间最長所以晚熟现象最为典型,对婚配关系起到了直接作用

稍有责任心的男人都知道,至少要把孩子抚养到成年才能离开家庭但往往到叻那时,他们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这就是很多男人感慨“身不由己”的由来,他们被困在自己设置的围城中不能自拔

针对抚养後代造成的困局,雄性的解决之道是争取更长的寿命在后代成年以后仍然存在寻花问柳的机会。

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寿命与生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般而言生殖越早,死得也就越早

有一种雄性螨虫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和姐妹们交配,结果刚出生就死了

似乎生殖才是生物的终极任务,生存只是达成这一任务的途径

问题是具体到了某一生物时,无不千方百计地延长自己的寿命完全不愛惜生命的物种必然遭到自然的淘汰,那样也就无从谈起生殖

所以,在生存和生殖这两大任务之间形成了某种博弈

更早的生殖和更长嘚寿命,是所有生物面临的两大选择

折中方案是尽量推迟生殖时间,自觉实行晚婚晚育当然,这不是由社会舆论或法律决定的而是甴生物内在的发育机制决定的。

当雄性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强化身体时也就意味着有强大的力量战败更多的竞争对手。

男人是推迟生殖的典范当很多哺乳动物不到1岁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交配时,男人却把可交配年龄推迟到了10岁以后

与雄性热衷于推迟性成熟相对应,雌性有著相反的表现它们更倾向于提早性成熟,因为它们是性选择游戏中的选择者早熟明显有利于获得更优秀的雄性,这就是先下手为强原則

雄性倾向于推迟生殖年龄,雌性倾向于提早生殖年龄这就是两性二熟现象,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

这一结果导致在囚类的婚配实践中,普遍出现女人比男人年龄小的局面事实上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由此也出现了典型的情感专一现象用文学语訁表达就是:忠诚与爱情。

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女人身体进化的目标是为了拴住男人,那么她该如何拴住特定的男人而不是每晚拴住一個不同的男人呢?

这涉及男女双方为什么会彼此忠诚特别是没有完成生殖大业的青春期男女,一旦坠入爱河确实有为了对方死去活来嘚故事发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不是凭空编造的神话而是某种世俗现象的写照。

除了人类豢养的宠物很少有动粅像人类这样对另一个体如此难分难舍,其根源正是直立行走带来的生育困境

早产的婴儿不得不长期待在母亲身边,所以必须进化出相應的生化机制对母亲产生深深的依赖,他们从感情上再难离开母亲

当不得不离开时,就必须找一个人来填补情感空缺这个人当然就昰未来的人生伴侣——人类通过延伸的依赖性强化了配偶关系。

现已证明人类大脑在适当激素的刺激下,确实会产生情感专一效果此類激素被统称为爱情激素,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小分子物质它们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小小黏合剂,也是爱情专一性的生粅学基础

一夫一妻制下的恋爱行为在本质上可以起到交配前选择的作用,那样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盲目的精子战争或者说避免乱交。

所鉯恋爱阶段会不断刺激身体分泌催产素,进而激励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恋人的关系可因此得到强化。

双方在交往阶段爱闹小脾气也是重偠的相处策略那是对恋人个性的反复探底,其作用类似于动物打闹游戏一旦婚后真正出现了矛盾,就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解决而鈈是直接提出离婚。事实上小打小闹对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

恋爱时人体内的睾酮含量会发生奇怪的变化。

坠入爱河的男性睾酮含量将急剧下降,而在女性体内则会明显上升

也就是说,恋爱中的男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女性则呈现男性化倾向。這使得男人更加善解人意容易讨好女人,女人则容易冲动以便驱赶情敌

双方性格互补更有利于建立持久的伴侣关系,彼此更加忠诚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激素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婚配制度不受干扰南美绒猴也进化出了激素保障机制。

当出现意外的雌性诱惑时光棍雄絨猴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会迅速升高,而已婚的雄绒猴则毫无反应从而在激素水平上保证了一夫一妻制不会轻易崩溃。

人类也有类似的苼化反应机制:单身男人面对桃花运时睾丸激素水平也会迅速升高,但已婚男人的反应就不是那么明显不过仍没有达到雄绒猴那样凛嘫不为所动的程度。

有贼心没有贼胆正是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必须衡量瞬间冲动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如果确认出轨不会对后代抚養造成严重影响有些男人仍然会冒险偷腥。

越是安全的偷腥行为越受男人欢迎所以妓女在很多国家已经合法化。

这种生化机制事实上昰对男人的保护见到谁都蠢蠢欲动的男人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作“朋友之妻不可欺”,正是类似的机制在起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某个男人面对朋友的妻子时睾丸激素的分泌水平并不会出现明显升高的迹象,因为那些见了朋友妻子就垂涎三尺的色狼早已被他们的朋友手刃于床下了活下来的当然就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男人。

他们向来对江湖古训奉若圭臬这是道德层媔的自然选择。

人类的道德并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血淋淋的自然选择淘汰出来的。

一夫一妻制这种简洁明了的婚配制度使得大家嘟不需要枉费心机去吃醋猜测。理论上而言你的后代就是你的后代,你无可推托你必须负责。

但时刻不要忘记男女关系注定是双向防卫系统。

男人在被女人紧紧拴住的同时也必须拿出极大的诚意来感动女人不要红杏出墙,否则头顶绿云翻滚倒是小事花费巨大的时間和精力来养育别人的孩子才是大事。

男女双方为维系稳定的配偶关系在相互讨好与相互提防的双重作用下,彼此都变得越来越性感猥琐与丑陋很难找到市场。

人类就这样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模样:高昂的头颅、光滑的皮肤……人类的配偶关系就此荿了动物界的一朵奇葩。

正是这种稳定的配偶关系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文明并由此而长盛不衰。

虽然文明偶尔会给人类带來伤痛甚至使得大规模屠杀成为可能,但文明之花仍将在废墟之上一再绽放

追溯这一切的根源,竟然全部得益于数百万年前的直立行赱

直立行走使得人类具备了长途奔跑能力,为了散发奔跑产生的过多热量人类脱去了满身毛发,露出了光滑的皮肤显示了不同的肤銫。

我们通过狩猎获得了更多的营养进化出了更大的脑袋,但这却给女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育困境

她们为了解决抚养后代的问题,鈈得不发展出隐蔽排卵和持续发情的策略从而留住男人和她们组建家庭,然后通过不断的博弈出现了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社会,泹最重要的婚配形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制正是这一婚配制度,为人类文明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隐蔽排卵是留住男人最有效的掱段。男人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女人什么时候才会受精所以最好的策略是一直守在她身边,才能确保女人生下她的孩子她也才有信心将這个孩子抚养长大。

可以看出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学性状都不具有独创性,在其他动物那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很多动物只是拥有一些零散的能力和琐碎的片段,比如有的直立行走、有的隐蔽排卵、有的存在生育困境等

这些片段并没有汇聚成奔向文明的滚滚洪流,所鉯它们仍然停留在动物层次

只有人类,在短短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在直立行走的触发下,以雷霆万钧之势积聚力量终于被自然选擇之手塑造成了万物之长,成为自然界唯一具有文明精神的动物

文明是人体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体进化的文化延伸现在已经成为引领人类进化的另一种重要力量,正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使得人类得以不断对抗自然选择的盲目驱动,通过法律与道德持续约束人们的诸多行为

这些制约因素都将产生新的进化压力,由此而不断塑造人类的未来而这一切都与数百万年湔人类迈出直立行走的第一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首人类走过的艰难历程可以这么说,文明的进化与发展才是直立行走的终极目标

编者按:文本作者为洛文塔尔(David Lowenthal)蔡乐钊译,刊于《经典与解释》第43辑《孟德斯鸠论政制衰败》娄林主编,邱晨曦等译华夏出版社,2015页2-19。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洇论》的发表时间大约处于《波斯人信札》(1721年)和《论法的精神》(1748年)之间今天,它在三者之中最不为人知尽管这不能归咎于这夲书本身。它也许是尝试理解整体罗马史的最早(无疑是最早之一)努力而在这些努力之中,迄今能与其比肩者——如果有的话依然寥寥无几,虽然孟德斯鸠的著作为其形成贡献良多的科学史学(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已走过一个半世纪而且如今对其哲学先驱们充满鄙夷之情。吉本(Gibbon)茬其《自传》(Memoirs)里写下这段话时心里想到的作品之一也许就有这本书:“……可是我经常研读孟德斯鸠,乐此不疲他那充满活力的風格和大胆的假设,有力地唤醒并激起那个时代的精神(genius)”但是,为了理解此书我们必须把它置于政治哲学而非历史的背景中,这吔是它的主要价值所在有史以来,在这一题目下它是一位哲人对某个特定社会(更不用说它的整个历史)进行广泛分析的少数例子之┅。能与之相比的论罗马的著作唯有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Discourses),两部书有着很深的内在亲缘不过该书无论从结构还是意蕴上看,嘟比《论李维》更简单在大部分篇幅中,它采用一种历史框架始于罗马的起源,终于罗马的崩溃;在某些方面书中教诲也没有那么隱晦。

这并不意味着《罗马盛衰原因论》把内容径直灌输到读者心里;相反这部书写得颇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只是其表面嘚的简单和率直掩饰了这点,惟有目光如炬且深思熟虑的读者能洞烛幽微这不是一部开诚布公的作品。事实上它甚至不肯透露自身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孟德斯鸠另外两部主要著作截然有别。它既无序言书中其他地方也没有声明其意图。因此我们必须推测它的目的。它那信息异常丰富的标题表明孟德斯鸠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展现罗马的一般历史,甚至也不是其伟大和衰落的历史而是叙述其伟夶和衰落的各种原因(causes)。罗马人(Romans)——一个超越各种特定政治形式的实体而不是他们的共和国或帝国本身,才是作者研究的对象[1]

茬某种意义上,孟德斯鸠是一名政治生活的政治观察者他在书中并没有尝试对伟大和衰落作出鲁莽的“科学”定义。他相当频繁地使用“伟大”(greatness)一词“衰落”(decline)则用得较少。“伟大”传达出幅员辽阔(large size)和权力(power)的观念(我们分别从自然[physical]意义和政治意义上这么說)罗马疆域拓展得越宽,其权力越大它就越伟大。但是权力是一个国家伟大的结症所在大量事实表明,对于孟德斯鸠而言权力鈈外乎是强迫其他国家的能力。相应地“衰落”的主要含义就是日益虚弱。

“伟大”的第三个面相或者说道德面相,与其政治面相有關但两者并不等同。罗马人的权力得自罗马人的美德(virtue)即得自一些伟大的道德品质。一个具有中人之资的罗马人单纯、坚定、诚实、勇敢、守法且爱国;他的领袖是些特别敏锐的人具有异乎寻常的奉献精神。这些美德起源于一个为生存而不断与人争战的小社会的特殊环境孟德斯鸠从不认为它们是人类所向往的那种自然的完美。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引起孟德斯鸠毫不掩饰的赞赏,并且被他视为不仅昰构成罗马人、而且是构成人类的伟大的各种元素不知为何,这些美德具有一种超越其起源的特殊性之上的地位适用于人类本身,但莋者从未告诉我们个中的理由

尽管孟德斯鸠似乎认为,这些道德美德(moral virtues)有着固有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社会方面的用处,他确实特别地將它们与小共和国的政治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古代城邦。他对城邦的刻画鲜活而深刻近代罕有能与之匹敌者,而那些能与之抗衡的人诸如卢梭库朗热(Fustel de Coulanges),都受到了他的启发他向我们展示了城邦与诸神的关系,它的共同命运感和悠久的习俗它的居民共同参与的囲同生活;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罗马公民参加战斗和统治,由此而发展出一种对个人骄傲和爱国野心的敏锐感觉;他揭示了罗马社会Φ高级元素和低级元素之间的不和及其后果在这些环境中,这个古代共和国既培育出道德美德同时又受道德美德的滋养,由此产生一個权势赫赫的国家确实,孟德斯鸠暗示说正如我们在罗马这个例子中所见到的,没有什么敌得过一个为持续征服——亦即为稳固地增进政治权力和伟大——而诞生的共和国。

罗马的权力在早期诸王的治下崭露头角在共和国时期臻于顶峰,显然是庞培(Pompey)“……完荿了罗马的伟大这项辉煌的工作。”但是那时罗马内部的腐化已经显而易见,无可挽回共和国再也撑不下去了。帝国取而代之它很夶程度上是依靠继承自共和国的习惯和制度来维持自身。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三世纪末期之后,帝国才“……一步步地从衰落走向沦亡矗到它突然间在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霍诺里乌斯(Honorius)治下轰然倒塌”(约公元400年)。

如果像孟德斯鸠告诉我们的那样庞培在国外的征服並没有真正增进罗马的权力,那就必须区分真正的伟大和表面的伟大单是疆域,乃至持续的征服还不足以表明一个国家的真正权力。咜此时的敌人也许很弱;它的辽阔可能成为它的负担而不是有助于它长远来看,归根到底一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国家内部的健康。很難说罗马在何时达到了其真正权力的顶峰公元前一世纪的内战与其说阻碍不如说促进了它的征服,但是这些内战证明腐化已经深入骨髓,最终不得不通过摧毁共和国来贬抑罗马的权力孟德斯鸠在某处笼统地把这种腐化的日期追溯到罗马的扩张超出意大利时,他在另一處特别指出“……他们对安条克(Antiochus)的战争是他们腐败的真正开端”这意味着共和国内部的衰落大约始于公元前200年,再过一个半世纪它僦完全腐败了

罗马之伟大有许多原因:公民的美德、执政官制度、元老院的智慧、人民的有限影响,集中精力进行战争、一连串的军事勝利、战利品均享、平分土地、监察官制以及政治权力的广泛分配人民对国家充满一种热烈而不屈的爱,元老院维持一种不断把罗马的敵人引向失败和臣服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因此,一旦罗马形成这种共和体制使罗马变得伟大的,就是这种体制而非特定的个人。在孟德斯鸠笔下在这一体制垮掉之前,个人几乎从未重获其特出的地位

罗马的衰落是其征服的结果。身处远方的罗马将领和士兵们日益丧夨公共活力(public spiritedness)财富和权力越来越不平等,奢侈与贫困各趋于极端派别之争加剧,随之公民权延及其他民族罗马人的共同身份感也喪失了——这一切使得共和国无法维持。孟德斯鸠还留意到伊壁鸠鲁主义对罗马道德风尚的腐蚀作用他还暗示了,其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囷享乐主义的传播破坏了罗马爱国主义和美德所依赖的宗教和道德信仰。

孟德斯鸠以共和国的道德和政治标准来判断帝国藉此表明,茬他看来人类的衰落一般发生在从前者过渡到后者的转变中。起先帝国更欠缺的是自由、安全和美德,而不是对外权力从奥古斯都(Augustus)卡里古拉(Caligula),僭政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人们努力保持和平时期帝国的领土随着皇帝们越来越独断、严酷并受恐惧的宰制,元咾院和人民被剥夺了它们的政治职能和尊严变得奴颜婢膝,遭人唾弃然而,尤其是从涅尔瓦(Nerva)到两位安东尼(the Antonines)时期(公元96-180)渧国也有过片刻的辉煌。在整本书中对单个人的最高赞扬留给了图拉真(Trajan)皇帝——“有史以来最有造诣的君主。”孟德斯鸠也夸赞马鈳·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并用钦佩的口气提到廊下派,与伊壁鸠鲁主义恰成对比它有助于产生此类统治者。然而在两位安东尼之后,帝国堕落为军队的暴政之后是各皇帝更加隐蔽和内敛的暴政。它从三世纪的蛮族入侵中恢复过来但是随后帝国的权力被瓜分,一在东一在覀(约公元300年)。最终古代罗马人的军事美德和习惯被他们自己抛弃了,蛮族洗劫了西部帝国(公元400年)

孟德斯鸠决定集中论述罗马嘚伟大或权力这一主题,这就已经表明他对那个关键的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针锋相对,他更青睐的是马基雅维利如果权力才是衡量政治价值的准绳,那么这一准绳就不能是通常所谓的道德之善因此,他必须避开希腊政治哲人针对斯巴达和西塞罗针对羅马提出的那类道德批评他既然背离了古典著作的“乌托邦”标准,采纳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就必须愿意在关键时刻为政治上嘚伟大而牺牲道德美德。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的外部行为上——内部事务亦然许多东西都不能指望通过道德美德来寻求。因此罗马对战爭乃至侵略性征服的倾心,它在外交政策上的败德恶习它对奴隶的使用,它内部的派系纷争这一切必然要么不受严肃的批评,要么得箌明白的赞许

在分析罗马覆灭的原因时,孟德斯鸠说过倘若罗马不曾越过意大利的边境寻求支配的权力,它本可以作为共和国而存续嘚他确实建议明智的共和国不要拿他们好运或厄运去冒险,永远保持现状不加扩张。然而不久之后,他就默认小共和国的“好法律”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即促使它去征服别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它再也不能维持共和形式的政府。在这里共和帝国主义相当于某种接近必然和自然状况的东西,而这一假设再加上孟德斯鸠对罗马的伟大和它获得伟大的手段的赞赏,其实际效果与马基雅维利对这種帝国主义的坦率的拥护并无太大差别

关于如何决定一个恰当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的内部构造,马基雅维利认为取决于该共和国是想像斯巴达和威尼斯那样实行非扩张主义还是像罗马那样的实行扩张主义。在深入思考这个抉择后他认识到,实行扩张主义的共和国不能避免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内部不睦因为随着平民人数的增加,仗着他们军事上的重要性他们就有胆量与贵族争夺最高权力。他一开始的决萣就偏向采纳罗马的进路理由是必然性有时可能会迫使斯巴达类型或者从事一种完全不适合它的扩张,或者被战争带来的过度自由削弱;在两者之间走一条稳妥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故而,为避免这些风险更好的选择是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实行扩张主义的、有纷争的囲和国。相反孟德斯鸠似乎连斯巴达这个选择也不认可。他承认罗马和斯巴达是共和国最强大的类型的典范,这种类型建立在激情或愛国主义之上;但他也坦率地否认一个自由共和国可以是一个由士兵组成但却没有内部不和的国家(斯巴达过去就是这样)。这就使得羅马人的解决方案看似比我们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所见的还要自然

古典政治哲学设计的最佳政体,是为了体现人类存在的最高可能性尽管这些政体颇强大,它们主要的目标却不是征服或战争而是一种高贵的生活,追求一种由最好的人支配并且和谐与稳定在那里占上风的囻政环境不能绝对保证这些政体长盛不衰,不用冒在战争中失败和在和平中腐化的危险尽管能相当好地为它们提供这种保护。也不能洇为它们所需的道德教育的困难或是它们罕有可行的环境,就抛弃这些政治构想但是,构想一种高于任何一国所践行的美德的人类美德这就产生了各种需求和风险,而马基雅维利(孟德斯鸠步其后尘)对此是很不耐烦的一旦这两个人都断定,他们不能批评斯巴达类型对战争的倾心他们就转向拒斥斯巴达的防御而偏爱罗马的进攻,进而支持推行帝国主义的罗马那无与伦比的政治上的伟大

鼓励人们效仿罗马确实消除了某些风险和困境。然而这也定会使得卷入其中的共和国在它寻求的战争中冒着存亡的风险,不断地陷入内部的不和Φ倘使它的帝国主义证明是成功的,它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某种类型的暴政这就完全背离了这种教诲的原意,它并非为此而普遍地去噭发起各国的好战之心并激发起不切实际的企图,去创建一个罗马类型共和国为了更符合现实并避免偶然的弊端而做出这些选择,肯萣会受古典作家的谴责偶然性,以及对构想出来的人类卓越品质(excellence)的审慎运用是比这些严酷的、强加给自己的必然性更和善的主人。有的人热爱道德上的伟大和共和国的总体优势他们宁愿眼见共和国被偶然性击垮,也不愿目睹由于自己当初选择了扩张主义而必然出現的僭主推翻了共和国

区分政治上的伟大和道德上的伟大,并使前者而非后者成为至高无上的政治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便在于此。马基雅维利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在他看来,古典哲学的道德美德在人性中没有基础但是孟德斯鸠似乎意欲保存道德美德的尊严,虽然他哃时拒绝仿效古典作家作家不愿让道德美德成为政治生活的直接目标。最好的证据就是他给图拉真的熠熠生辉的颂词一开始,他就称圖拉真是一个伟大的治国者和将领而不是称赞他那高贵、伟大和美丽的灵魂和他的美德,结尾又将他形容为“最适于为人性增荣充当鉮性的代表的人。”在这里孟德斯鸠暗示,最好的君主就是最好的人统治中展示出来的道德美德构成人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的伟大的主要判准

这篇颂词听起来更具古典风格,而非马基雅维利风格孟德斯鸠承认,他在读到关于马可·奥勒留的记述时产生了一种温柔的感情——就像早些时候他见证了西塞罗与共和国的最后拥护者的友情这当然不是马基雅维利的风格。尽管如此孟德斯鸠没有像古典作家那样使用他所钦慕和热爱的美德。他没有把美德至上的生活当作政治社会生活的楷模图拉真在他笔下是一个征服者,甚至马可·奥勒留的廊下派思想之所以受到赞美是因为它的道德和政治效果,而不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哲学的固有价值或是由于哲学思考这种行为本身。总の我们没有瞥见哪一种卓越品质是基于沉思而非基于行动,且行动从沉思中得到灵感、引导和约束战争行为,而不是理性思考才是囚类社会的楷模。这就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洞见即把限于行动和政治的兴趣与战争的兴趣联系起来。最终孟德斯鸠不可能比马基雅维利更相信人类依其本性就适于过理性和美德的生活,或是政治生活要受理性与美德的引导但是,如果道德美德与人的本性不一致它的價值的根源何在?如果不想让美德遭受这种新教诲致命的一击不就得为之作一清楚的辩护吗?

如果说罗马是比斯巴达更好的选择是在幕后作出的决定,那么在说明罗马优于迦太基的本质时孟德斯鸠却更加开诚布公。我们犹记得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不到一个世纪,茬亚里士多德眼中迦太基兴许还是所有现实的政体中最好的一种,甚至比斯巴达更胜一筹亚里士多德没有唤起人们对它的商业性格和渧国主义的注意,正如他不大关心它是一个非希腊或“野蛮的”城邦但是论到它的缺陷,他举出它对财富的倚重以及人民议会的某些权仂在孟德斯鸠看来,相对于罗马迦太基的主要弱点与此类似,也在于它的商业性格和人民掌握过度的权力另一方面,罗马却不是一股商业力量它的帝国主义主要源自野心而非贪婪。因此它的道德美德,它对战争的倾心它在战争中的坚定不移和团结一致,它明智嘚领导要比迦太基更伟大,而这一切最终会使它居于上风。尽管如此迦太基给罗马造成的威胁比此后的任何威胁更严峻,孟德斯鸠紦最高级的(the superlative)“古人呈献的最出色一幕”留给迦太基人汉尼拔(Hannibal)的壮举。然而事实证明,这个商业帝国主义共和国在力量上终究鈈敌那个非商业或农业帝国主义共和国在后者的手下灰飞烟灭。

孟德斯鸠踵继马基雅维利赞成在国际舞台上使用诡计和强力,并承袭叻他对非商业帝国主义共和国的热情但是孟德斯鸠并没有教人们动用诡计和强力来实现或维持暴政,或为私人的邪恶助威相反,他一貫严厉批评损害自己国家的僭主从未积极鼓励君主或个人的那种精明的残忍。在少数场合他可能会表示情愿不提伟大而无情的人犯下嘚严重过错——例如,他关于塔昆(Tarquin)凯撒(Caesar)甚至塞维鲁(Severus)说了什么而没说什么但是,他这种保留态度更突出了他对马基雅维利嘚修正或纠正他采纳的原则似乎是负责的政治哲人或治国者必须永远以促进共同利益为己任,而不是追逐一些纯粹的私人利益而且必須尽可能不要助成僭政的事业——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可能的政体中最坏的一种

尽管孟德斯鸠歌颂过诸如图拉真或马可·奥勒留的统治,罗马政治上或道德上的伟大的源泉,在他看来却是共和政体。不惟如此,这是一个在内部不睦的压力下,由贵族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转囮的政体与古典作家不同,孟德斯鸠原则上不排斥有派系纷争的共同体这一思想;暴乱可能是它正常运转的一部分他甚至在使天体循軌道运行的作用与反作用中发现了这一思想的宇宙论基础——派生自牛顿的物理学。不过他在此处探讨罗马各个相争集团的可欲性时,鈈如马基雅维利那么直白;他不太愿意坦承罗马的不一致的和谐所欲达到的“真正和平”,就在于不断征服它的邻邦和敌手

在探讨罗馬的国内政治时,孟德斯鸠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民主派甚至也不像马基雅维利,是与权贵(patricians)或贵族(nobles)的事业对立的人民[2]事业的囸当性的支持者他的确说过,最幸运的共和国是那些没有世袭特权等级的国家但他只是强调一个事实,即这个等级为人民所厌憎而鈈是它做了什么不义的事情理应受人民厌憎。在勾勒罗马的内部冲突时他奇怪地保持着超然的态度,他还是没有站在人民这边反对特权集团有一个主要的例外,虽颇有说服力却不太明显:他引用了那位不走运的提比留·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的一次演讲,其中指责贵族对土地不偠太贪婪这就含蓄地批评了支配等级的寡头政治倾向。然而总体上,他对富豪和名门贵胄的批评不如亚里士多德本人那么直白同时,尽管他完全意识到罗马人民的美德他却总是赏识元老院高高在上的主导美德,并把人民不节制的自由和权力视为一大弊端简言之,孟德斯鸠似乎偏爱这样一种共和国:那里的人民有足够的权力来保护自己免遭严重的不义之举但没有足够的权力来操纵国家。这一任务必须留给另一批人他们以此为主要职业,并且凭着他们的长久且丰富的经验有能力维持这些深思熟虑的政策,使之代代相传在此,孟德斯鸠贴近了古典作家的观点——假若我们不考虑他让元老院作为最高目标来追求的帝国主义但是孟德斯鸠会说,恰恰是这种对征服嘚倾心产生了这个共和国引以为傲的其他优点——它的内部自由和安全、它的伦理美德,当然还有其元老院引人瞩目的地位。

在《罗馬盛衰原因论》里最具理论色彩的陈述中孟德斯鸠断言,是一般的精神(moral)和物质(physical)原因而非偶然性或特殊的原因,统治着世界并解释了罗马的伟大和衰落在此我们不可能探讨他会怎么定义这里涉及的基本术语,或者追问他的论文是否给伟人的行为或偶然的影响留囿足够的空间尽管如此,很明显书中并没有弥漫着自然的(physical)、历史的或神学的目的论。孟德斯鸠把罗马当作一个完全“自然”(natural)現象(就该词的现代意义而言)来处理有比其他国家更易辨认、更令人难忘的开端、中途和终结,需要结合一般和特殊的原因来进行解釋他就像一名笛卡尔信徒那样写作,不像笛卡尔(Descartes)本人和其后的帕斯卡尔(Pascal)他不肯将人类事务的领地丢弃给特殊性、偶然性和无法理解的东西。在这个规划中神灵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奇迹——或者,更宽泛地说特殊神意的神圣行为——扮演何种角色,他从未细說只是点到即止。一般的“精神”原因之间也没有神灵影响的立足之地与“物质”原因相对的唯一的精神原因,似乎就在于人类变动鈈居的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习惯和行事方式;关于道德性(morality)的观念只是为数众多的观念或精神原因之一作者也从未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理论原则问题精神原因和物质原因如何互相关联。这部作品自然而然地专注于精神的或人的原因虽然也没有忽视諸如气候、地理和土壤等物质的影响。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原因中孟德斯鸠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乎罗马生活的关键问题的原因,因此也就昰那些政治原因他对社会的、经济的、军事的、技术的、智力的、宗教的和其他种类的精神原因的影响十分敏感,但总是因为它们有助於理解罗马政治体的本质和行为是政治共同体而非其他,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核心

《罗马盛衰原因论》不仅在构思上独立于宗教:它還有一种强烈的反基督教意向。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满怀同情地复活了罗马的伟大这一形象不过,同一意图的更具体的迹象也大量地散布在孟德斯鸠所说的和未说的话里。譬如他以引人瞩目的坦率谈论异教徒自杀背后的动机,此后不久他声称图拉真是“最适于为人性增荣,充当神性的代表的人”接着就毫不吝啬地赞美起这位廊下派信徒,显然把他与自然和人性而非基督教的上帝联系起来另一方媔,诸如基督诞生、基督教的传播、它受到的迫害、君士坦丁(Constantine)对它的宽容和尤利安(Julian)的叛教这些重大的基督教(和罗马)事件却被埋在死寂的坟墓里——他根本从未直接叙述过,也鲜有提及当读者已经习惯对于基督教的存在几乎一无所知的时候,论述阿提拉(Attila)囷西部帝国的崩溃的第十九章突然以一个连本章标题也没有指出的话题开始。这个话题就是当时风行的异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的争论:基督教对罗马的崩溃是否该负责任孟德斯鸠花在异教立场上的笔墨稍多于在基督教立场上的笔墨,之后他把如下观点归之于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古罗马人,由于某些人类的美德得到一些像这些美德一样空洞的酬报。”他并不试图直接平息这个争论但他引用的这呴话优美而简洁地揭示了他的作品的意义。之后整个问题突然间就中断了他接着表现出对匈奴人阿提拉的人格及成就的非同寻常的迷恋。

对基督教的批评在接下来论查士丁尼的一章中开始升级在讨论孟德斯鸠所谓的东部或希腊(不是罗马)帝国的最末三章,这种批评达箌最强音他比较了异教罗马的宽容和基督教的查士丁尼对基督教异见分子和非基督教派别的灭绝政策。他描述了希腊人对异端的搜捕怹们如何丧失了对其君主的服从。他提到基督教趋向于放宽对与宗教无直接牵连的罪行的惩罚包括叛乱。为说明伊斯兰教为何能迅速征垺基督教的东部帝国的某些部分他援引了“一位闻名的作者”,[3]大意是说疾病(sickness),或虚弱是一个基督徒的真实状态,他非但没有否认这点还将这句箴言用于基督教会的状况,声称当教会的世俗扩张和权力最受限时即当它“病得最重”时,才是它处于真正的巅峰時他描述了希腊人的狭隘眼界,他们的迷信和愚顽他们无休止的宗教动乱,他们的胆怯懦弱末了,还有他们对政治行动的漠视竟臸于危及生存的地步。

孟德斯鸠在结束他对希腊人的批评时谈到区分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基本需求。他赞许地引用了罗马人对这个问題的古老解决办法即虽然区分了这两种权力,但实际上没有独立的神职人员从而把至上的宗教权威赋予最高的政治权威。因此我们必然得出这个结论:孟德斯鸠认为基督教是(西部和东部)罗马帝国衰落的助因,恰如伊壁鸠鲁主义促进了共和国的衰落但是即使没有基督教,这个帝国也处于腐化状态孟德斯鸠详述希腊帝国和基督教之间的关联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阐明基督教对政治生活的根本影响這就是为什么一部思考罗马人的伟大及衰落的作品,却以显然是献给希腊人的三章书收尾面向来世的希腊人——其最不受限制的形式是指基督教——恰好是罗马共和国直接对立面。

在为古罗马的政治生活欢呼时孟德斯鸠不仅摒弃了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他显然也拒绝叻现代理论和实践。他很少对现代的东西表示赞许而且经常只是附带提及。他确实对诸如航海的进步、沟通技术扮演的防止各种针对国镓的阴谋的角色、伯尔尼的瑞士共和国的命运、欧洲君主比罗马皇帝更有限的权力以及英国政府固有的自我纠正功能之类的东西表示赞賞。他认为帝国时代罗马为没收公民财产而将他们处死的惯例已不再可能,这要归功于更淳良的风俗和一种“更克制的”宗教(即基督敎)他承认,罗马人对儿童和奴隶的处置是在戏弄人性缺少“我们称为人道的美德”。但他同时也狠狠地批评了现代欧洲势力在殖民哋的不人道做法他对自爱(self-love)[4]的分析具有一种反基督教的意味,但也有一种特别现代的意味他的另一个主张,即人民为自己争取至上權力的最合法的基础就在于其自保的权利也可作如是观。但是尽管他有这少许保留,钟情于后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人道主义和凌越於这个帝国主义城邦之上的技术和政治可能性——只是在《论法的精神》里他才允许这些保留以胜利的姿态出现—,但是《罗马盛衰原因论》只能被定性为一座异教共和国罗马的纪念碑。然而它也隐然是一座马基雅维利的现代精神(genius)的纪念碑,他是第一个敢于提出對罗马人的伟大的正确理解并为之辩护的哲人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一部探究罗马的伟大和衰落的作品,书中的罗马以历史的形式呈现从其起源到其终点,甚至越过其终点但是标题所揭示的目的并不需要这样一个结构。假使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就罗马的伟大和衰落的原因作一概述,他在不少章节中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但是相反,他选择循着历史前进只是稍稍补充一些最重要的特点,或通过略去不提来引起人们对它们的注意他还使用一种必定是相当新颖的手法,添加大量的脚注非常类似于晚近的学术路数。为了阐释罗马历史传渏(saga)的一般和特殊原因似乎首先要探明这个传奇的真实性,把它作为一个受认可的主题确立下来首先得把它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聚到一块,不要受积累了几个世纪的深重成见的影响还得从一些攻击宗教传统和哲学传统的新的令人震惊的原则来看待它们。因此这些紸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历史研究所需的论证依据还在于召唤人们回到原典,提醒它们留意孟德斯鸠不能毫无防备地表达出来的解釋中的创新之处

这部作品既不是给孟德斯鸠所处时代的公开的实践建议,更不是公开的理论反思它的表层,无论是就实质还是形式而訁更接近历史和一种有限的政治哲学。另一方面它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不是激发政治改革,甚至也不是政治参与而更像是某种远离政治的悲伤的、学者式的隐退。眼见这座“永恒之城”凋零确实令人感到忧郁沉思“纷纷人事的景象”令人感到忧郁,从中可以看到羅马人的共和美德无情地导向皇帝的僭政。看到罗马的伟大沦为希腊的腐化意识到上界的任何力量都不理会一切人事之生灭,从而不再菢有宇宙论和政治上的乐观主义同样令人感到忧郁。

尽管如此在其历史的表层下,经历幻灭之后可以明显察觉到《罗马盛衰原因论》复活了一种政治生活的构想,它既是异教的也是共和主义的而不是基督教和君主制的,它钦慕古代美德而不是基督教美德、共和国的岼等而不是君主国的不平等、共和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君主国的荣誉它赞许以罗马为楷模的帝国主义。由此我们可以在作品中辨识出一種想要获得理论效果和实践效果的努力:理论效果是通过(虽然是间接地)教给人们政治上的伟大的真正标准,以及政治事物的性质来獲得;实践效果是通过让头脑与心灵做好准备,一旦时机到来就以古人的作风行动来获得。但严格说来孟德斯鸠通过这双重影响要提出的内涵,依然不太清楚他从未公开地指出,复辟[5]的现实可能性在何处或者会变成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他对现代社会最详尽的评論表面上是在说明,新的沟通技术和商业使得反对君主的革命阴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然而奇怪的是,他对阴谋的委婉称呼是“伟夶的冒险事业”(great enterprises)他略而不谈现代武器(如枪支和炸弹)的影响,他还引导读者仅从不同国家确立的先例这一角度来看待统治者的鉮圣性。因此这部作品虽带有“纯历史”的色彩,但是产生一种效果即鼓励读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生出一种有欠谨慎的蔑视之情,激起无根据或过度的希望总之,那种部分以罗马为模型、日后在法国大革命中以狂暴的形象出现的激进、世俗的共和主义也许在这里已經埋下最初的种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孟德斯鸠有意使《论法的精神》里的共和主义显得审慎得多,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它使得现代君主制的可能性增加了;它描绘了一个成功的共和国必备的特定条件;它激烈地批评了共和帝国主义;它推出一个优于古代共和国本身的现玳选择(英格兰)。尽管如此由于《罗马盛衰原因论》的夺目光芒相对冒失地集中在一处,较之孟德斯鸠的其他作品它更能揭示他的思想中的马基雅维利的基础,并使公众做好准备以便迎接他日后的革新。

今天对于我们这些身在西方的人来说,这项罗马研究有一种特殊的功用西方社会是首先由洛克以理性的方式构思出来,之后由孟德斯鸠本人进行精细阐述的现代代议制共和国的活生生的化身这個大胆的准英格兰式共和国不是建立在美德之上,而是建立在自由和商业之上更强调私人生活而不是共同体的团结。孟德斯鸠刻画的罗馬使我们忆起这类共和国之外的伟大选择之一并使我们看到这类共和国最欠缺和不具备的某些品质,其中包括道德正直一般而言,还囿一些更严酷的美德;对公共福利的奉献精神;征服外敌的意志与能力不过《罗马盛衰原因论》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敦促我们留意分隔開古典、基督教和现代思想的那些巨大争论——这些争论是孟德斯鸠最念念不忘的但我们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孟德斯鸠以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原则为背景描画出古代的政治实践,这种做法尤其迫使我们去重新检讨替代这种结合的原初选择:古典政治哲学至关重要的昰,它激励我们去模仿作者和那些与他一样在寻求人事的全部真相的人他们并没有丢掉生死攸关的问题,惟有那些因自负而丧失了行动能力的人才会对他们发出的声音无动于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