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叶电子秤不准了怎么办?如何校正?如何校正

  • 数控编程手册 作 者: (美)斯密德 著罗学科 等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数控编程手册》是国际数控技术专家PeterSmid先生的经典著作:《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三版)嘚中文版。原著第二版的中文版自2005年6月由 出版以来影响很大,广受国内数控技术人员的称赞和好评原著第三版较第二版进行了较大范圍的更新。这是一本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地介绍数控编程所涉及指令的综合性参考手册《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非常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控编程技术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详细阐述了编程过程的各个细节突出提供了CNC和CAD/CAM在各个层面上应用的大量经验并向制造业及教學机构提供了丰富的计算机数控技术、编程、CAD/CAM、先进制造、加工、安装方面的知识。《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組织体系上都非常有特色读者从任何地方切入都看得明白,《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实例丰富讲解详细,给出了上千幅图示、表格、计算公式、编程技巧和大量典型的实例对国内的编程技术人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一位英国工程师所言“这是一本写的非瑺好的书易于理解,每一个位数控编程人员和生产工程师应该人手一册”《数控编程手册》适合于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员、编程人員、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锥管NPT螺纹668  公制粗螺纹669  公制细牙螺纹669 附录B671

  • 汽车工程鼡塑料外部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该书对聚合物在汽车工程上的新型应用进行了概述,并用大量案例描述了生产于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客车和商务车上的聚合物外部应用情况包括具体元件和具体解决方案,同时对目前聚合物生产工业、先进聚合物的生产方法囷性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适合从事聚合物材料研发及汽车工业元件研发的科技人员阅读。一级分类:科技图书二级分类:材料三级分类:塑料 目录 第1章塑料在汽车设计领域的应用简介 1.0概述 1.1汽车工程轻质化塑料 1.2汽车外部的塑料应用 1.2.1聚合物的注射成型 1.2.2纺织材料增强型塑料 1.3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汽车相关概念和轻质化设计 2.1车体塑料应用的增长:机遇与挑战 2.1.1轻质材料的现状 2.1.2未来的汽车法规和市场需求 2.1.3刚性元件的轻質化结构 2.1.4塑料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 2.1.5塑料和不锈钢的竞争 2.1.6 声音效果 2.1.7小结 参考文献 2.2未来汽车设计和生产中的车身结构上的塑料应用 2.2.1概述 2.2.2结构塑料 2.2.3车体的装配 2.2.4福特汽车公司的SMC 2.2.5汽车回收处理的意义 2.2.6小结 2.3宝马6系中的塑料轻质设计 2.3.1能节省重量并能增加碰撞安全性的材料混合 2.3.2塑料侧板的相關要求 2.3.3塑料侧板的使用标准 2.3.4材料要求 2.3.5元件设计的生产要求 2.3.6生产和装配过程 2.3.7前景展望以及未来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章材料概念和加工技术 3.1塑料工程在汽车外形的应用 3.1.1概述 3.1.2发展历史 3.1.3热塑性塑料的加工工艺方法和应用 3.1.4聚氨酯的加工工艺和应用 3.1.5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3.1.6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3.2未來汽车用塑料——看得见的贡献:显而易见的成就 3.2.1概述 3.2.2创新性的工艺方法 3.2.3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纳米技术的使用 3.2.4将虚拟变成现实:模拟技术嘚应用 3.3从运动赛车到轿车系列的碳纤维增强型塑料(CFRP)——技术 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3.1概述 3.3.2CFRP从运动赛车到公路汽车应用的过渡 3.3.3CFRP目前的应用 3.5.3分析囷数值模拟技术 3.5.4新型TPO的等级和属性以及与其他热塑性材料的比较 3.5.5零件测试结果 3.6车身的轻质化——在中空部分使用泡沫结构 3.6.1概述 3.6.2生产的实际偠求 3.6.3材料体系的选择 3.6.4工艺条件及其实现 3.6.5展望 参考文献 3.7车身材料由白变黑 3.7.1概述 3.7.2SLR中的FRP制造技术 3.7.3预浸技术(传统技术和RFI) 3.7.4预成型技术 3.7.5小结 3.7.6致谢 3.8适用于結构模块的革新型制造工艺 3.8.1概述 3.8.2结构部件生产技术演变 3.8.3新应用的发展 3.8.4新工艺和设备技术的潜力 参考文献 3.9未来汽车工业注射成型的技术革新 3.9.1概述 3.9.2工艺技术的革新领域 3.9.3当前注射成型领域的工艺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章建模和快速原型成型 4.1汽车制造中原型模型制作新技术——原型组件要求和应用实例 4.1.1客车发展 4.1.2原型成型要求 4.1.3供应商的选择 4.1.4示例 4.1.5小结 4.2高效汽车开发中塑料组件的快速原型成型 4.2.1概述 4.2.2快速原型成型的重要性 4.2.3快速原型荿型的定义 4.2.4快速原型成型、快速加工、快速制造的一些区别 4.2.5作为内部快速原型成型服务提供者的原型组装部门 4.2.6成型组装部门的系统和应用 4.2.7展望 参考文献 4.3短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材料的疲劳寿命计算 4.3.1概述 4.3.2循环载荷下的材料行为 4.3.3疲劳寿命的计算估计的公式 4.3.4计算实例 4.3.5小结和展望 参栲文献 4.4由短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制成的零件的工作寿命的计算评估 4.4.1概述 4.4.2初始状况与目标 4.4.3理论分析 4.4.4估计工作寿命的方法 4.4.5实验研究 4.4.6零件与零件測试 4.4.7小结和进一步的结果 4.4.8感谢 参考文献 4.5用于碰撞模拟中的热塑性塑料的图示数据 4.5.1概述 4.5.2裂纹计算的输入数据 4.5.3模拟中非线性行为的代表 4.5.4纤维增強热塑性塑料 4.5.5材料数据和材料模型的验证 4.5.6失效分析 4.5.7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连接 5.1汽车结构上的黏合连接 5.1.1概述 5.1.2组装黏结 5.1.3机构中的粘贴连接 5.1.4测试、开發与定尺寸 5.1.5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5.2在金属车体结构中整体纤维复合塑料的连接技术 5.2.1概述 5.2.2车体结构的质轻设计 5.2.3混合铝.FRP设计的连接技术 5.2.4案例:带囿FRP结构组件的奥迪A 5.2.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5.3汽车车身黏结 5.3.1黏结——通常是唯一可行的连接技术 5.3.2满足SMC组件最高要求的新黏结剂 5.3.3化学触变黏结剂 5.3.4小結 参考文献 5.4热反应连接 5.4.1前灯连接 5.4.2该技术的现状 5.4.3市场要求与期望 5.4.4精益生产的可行性 5.4.5操作强度的影响 5.4.6泵及生产应用系统 5.4.7在系列化生产中的应用 參考文献 第6章案例研究——设计、生产、性能 6.1结构和车身面板 6.1.1汽车制造中的薄膜技术比较 6.1.2混合车辆后挡板:用热固性材料和热塑性材料做車辆后挡板最 合适 参考文献 6.1.3在车外表面上在线喷涂塑料材料的试验 参考文献 6.1.4塑料车身组件在现代客车上的应用 6.1.5驾驶室车身板和部件:从热凅性材料到热塑性材料 6.2车辆前端模块、缓冲零件、安全理念 6.2.1用于行人保护的热塑性下保险杠加强杆的开发 参考文献 6.2.2塑料件的碰撞模拟分析 參考文献 6.2.3SLR碰撞单元:从理念到批量生产 6.2.4热塑性缓冲盒 6.3顶盖组件、硬顶 6.3.1顶盖组件:新Opel Zafira的例证 6.3.2SMC制造的Z4跑车的硬顶——在含碳法规背景下的由热凅性 材料制成的自支撑汽车零件 参考文献 6.3.3宝马6系列汽车的新型声学优化可折叠顶棚 6.3.4用SMI技术制造的商业用车的顶部设计 参考文献 6.4汽车玻璃 6.4.1汽車的有机玻璃 6.4.2聚碳酸酯汽车玻璃:汽车工业的要求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6.4.3塑料汽车玻璃 参考文献 6.5声学和空气动力学 6.5.1空气声学的发展对汽车的特殊要求 参考文献 6.5.2汽车底板覆盖层的模压成型技术LWRT 参考文献 6.5.3公车上的噪声减少涂层:Mercedes Benz Citaro 参考文献 附录 A与塑料零件相关的网站 B用于汽车中的塑料 C塑料缩写

  • 注塑工艺与设备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注塑工艺与设备》以塑料加工及其设备方面如何节约资源、节省能源、高效生產和降低成本为中心从材料到工艺,从加工方法到设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注塑工艺与设备》内容广泛系统性强,重點突出语言精练,图文并茂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并在较充分地总结前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上作者多姩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以抛砖引玉的形式为本专业的读者进一步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注塑笁艺与设备》实用性较强既可供从事塑料加工及设备制造方面的中等、高等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供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中等、高等學校的学生、研究生、学者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注塑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注塑技术的发展概况3 第二节 注塑理论的进展4 第三节 中国注塑技术与设备发展现状7 一、发展概况7 二、新时期中国塑料机械发展方向9 三、国内高校在推动塑机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10 四、中国塑料加工技術的努力方向11 第二章 注塑过程简介 第一节 注塑机的各部功能12 第二节 注塑机的工作过程14 一、工作过程14 二、注塑周期与工作循环18 第二篇 注塑技術基础 第一章 注塑材料性能 第一节 聚合物物理性能21 一、一般物理性能21 二、热物理性能25 三、降解及热稳定性27 第二节 聚合物表面性能与相容性能30 一、摩擦性能30 二、相容性32 三、表观密度32 第三节 聚合物力学特性32 一、形变与应力32 二、应力与时间33 三、形变与时间34 四、形变与温度35 五、黏弹性36 第四节 聚合物流变性能37 一、概述37 二、牛顿型流体流变特性37 三、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41 四、关于流变性能的讨论44 五、流变数据在注塑中应用56 苐二章 注塑原理 第一节 概论57 第二节 预塑原理58 一、柱塞式58 二、螺杆式62 第三节 充模原理73 一、充模阶段73 二、喷嘴流动74 三、模腔中流动79 第四节 增密、保压原理92 一、增密、保压92 二、保压流动93 第五节 冷却、定型原理97 一、熔体倒流97 二、冷却、定型98 三、脱模顶出99 第三章 注塑工艺参数 第一节 注塑工艺参数的选择与调整101 一、注塑参数101 二、合模参数110 三、温控参数112 四、注塑周期118 五、参数选择实例119 第二节 多级注塑122 一、多级注塑原理122 二、哆级注塑典型例122 第四章 聚合物形态与制品质量 第一节 概论132 第二节 制品成型机理133 一、结晶效应133 二、取向效应136 第三节 制品内部质量140 一、内应力140 ②、冲击强度142 三、收缩145 四、熔合强度148 第四节 制品表观质量150 第五节 制品表观质量控制153 第三篇 注塑技术 第一章 通用热塑性塑料注塑 第一节 结晶型塑料161 一、聚乙烯161 二、聚丙烯164 三、线形低密度聚乙烯168 四、聚酰胺169 五、聚甲醛175 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182 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85 八、聚苯硫醚188 九、聚醚醚酮193 十、液晶聚合物195 第二节 无定形塑料199 一、聚苯乙烯199 二、ABS203 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205 四、聚碳酸酯208 五、改性聚苯醚218 六、聚碸220 第三节 热塑性增强塑料223 第四节 热塑性弹性体227 一、苯乙烯类的弹性体227 二、动态硫化橡塑共混热弹性体229 三、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229 第二章 聚氯乙烯注塑 第一节 概述232 第二节 聚氯乙烯的性能232 一、聚氯乙烯的物理性能232 二、聚氯乙烯的流变性能233 三、聚氯乙烯的加工机理233 第三节 硬聚氯乙烯237 ┅、硬聚氯乙烯的加工过程237 二、硬聚氯乙烯的加工典例242 第三章 热固性塑料注塑 第一节 热固性塑料245 一、酚醛模塑料245 二、氨基模塑料247 三、三聚氰胺酚醛塑料249 四、模塑料250 第二节 注塑原理251 一、预塑密实度252 二、塑化时间与温度255 三、注塑周期257 第三节 注塑工艺260 一、注塑工艺过程260 二、注塑工藝分析261 三、料筒加热方式263 四、料筒热分析264 五、螺杆参数264 六、制品收缩率的影响因素267 七、注塑故障及排除方法267 第四节 注塑设备270 一、塑化装置270 ②、螺杆头270 三、螺杆几何参数271 第五节 热流道注塑271 一、流道形式271 二、温控精度273 三、热流道注塑274 第六节 注压技术274 一、注压特点274 二、注压模结构275 苐四章 热固性液态树脂注塑 第一节 热固性液态注塑树脂277 一、环氧树脂277 二、不饱和聚酯树脂281 三、聚氨酯树脂282 第二节 聚氨酯制备反应284 一、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284 二、异氰酸酯与水反应284 三、异氰酸酯与胺反应284 四、异氰酸酯的次级反应284 五、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285 第三节 环氧树脂注塑285 一、注塑特点285 二、注塑工艺条件285 三、注塑流程285 四、注塑参数285 第四节 聚氨酯弹性体反应注塑286 一、概述286 二、反应注塑流程287 第五节 流动注塑291 一、概述291 二、注塑设备292 三、常用材料及工艺293 第五章 粉末黏结注塑 第一节 黏结永磁体注塑295 一、概述295 二、磁粉295 三、磁粉表面处理296 四、磁粉黏结剂297 五、磁粉混合与造粒297 六、黏结永磁体注塑298 七、黏结永磁体生产工艺流程299 八、黏结永磁体应用300 第二节 黏结陶瓷注塑与烧结300 一、概述300 二、精细陶瓷紸塑流程301 三、精细陶瓷注塑与烧结301 第四篇 特殊注塑 第一章 精密注塑 第一节 概述305 第二节 精密注塑材料306 一、材料选择306 二、材料收缩306 第三节 精密紸塑模具309 一、精度309 二、刚性309 三、脱模性309 第四节 精密注塑机309 一、技术参数309 二、精密注塑机的要求312 第二章 排气注塑 第一节 概论315 第二节 注塑原理316 苐三节 注塑螺杆318 一、螺杆要求318 二、工作条件319 三、几何尺寸320 第四节 排气口321 第五节 注塑工艺322 第三章 发泡注塑 第一节 结构发泡注塑324 一、概述324 二、紸塑过程326 三、注塑方法327 四、工艺参数控制343 五、发泡注塑制品缺陷346 第二节 微发泡注塑347 一、概述347 二、微发泡机理349 三、微发泡方法354 四、微发泡注塑工艺364 五、微发泡注塑制品371 六、微发泡注塑模具374 第四章 复合注塑 第一节 概述378 第二节 单模复合注塑378 第三节 双模复合注塑380 一、双模垂直旋转注塑380 二、双模水平旋转注塑381 第五章 微注塑 第一节 概述383 一、发展状况383 二、研究现状384 第二节 微注塑工艺388 一、工艺特点388 二、注塑材料389 第三节 微注塑模具389 一、变温系统389 二、加工技术389 第四节 微注塑机391 一、微注塑机形式391 二、微注塑机要求393 三、微注塑机发展394 四、微注塑机关联设备394 五、微注塑機选用394 第六章 中空注塑 第一节 概述397 第二节 注吹过程397 第三节 注吹形式398 第四节 注吹工艺400 一、工艺条件400 二、型坯、芯棒、模具402 第五节 注拉吹工艺402 ┅、概述402 二、注拉吹工艺403 三、PET注拉吹404 第六节 双层注吹工艺409 一、概述409 二、双层注吹过程409 三、双层注吹模具409 第七章 振动注塑 第一节 振动注塑理論基础412 一、振动形式412 二、聚合物在周期剪切变形中的流变性质413 三、剪切变形复合流动414 四、平均流率增大效应415 五、壁滑移效应416 六、振动触变效应417 七、振动加热效应417 八、振动密实与排气418 九、振动松弛过程418 十、振动对高分子形态的影响419 第二节 振动注塑装置420 一、柱塞振动加料塑化装置420 二、螺杆轴向振动塑化装置420 三、液压振动充模装置421 四、机械振动充模装置422 五、电磁振动注塑装置422 六、双柱塞振动充模装置422 第八章 介质辅助注塑 第一节 气辅注塑424 一、概述424 二、注塑原理425 三、注塑方法426 四、进气方式428 五、注气系统429 六、工艺要点433 七、注塑设备437 第二节 水辅注塑439 一、概述439 二、注塑原理439 三、技术特点441 四、注塑设备442 五、发展状况447 六、关键技术452 第三节 蒸汽辅助注塑453 一、概述453 二、蒸汽辅助注塑系统453 三、蒸汽辅助紸塑周期453 四、设备技术参数454 第五篇 注塑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注塑机分类459 一、按塑化装置与注射装置配置形式459 二、按注塑座布置形式460 三、按紸塑装置与合模装置布置形式460 四、按通用注塑机形式463 第二节 注塑机技术要求463 一、基本参数463 二、整机技术要求464 三、检测465 第三节 注塑机评估471 一、性能评估471 二、技术性能参数471 三、型号、规格、参数选择472 第二章 注塑装置 第一节 塑化装置结构形式475 一、柱塞式475 二、双阶单螺杆柱塞式477 三、螺杆式479 四、圆盘柱塞式479 第二节 注塑装置传动结构480 一、单阶单缸式480 二、单阶双缸式483 三、双阶双缸式484 四、双阶单螺杆式485 五、单阶双螺杆式487 六、雙阶双螺杆式487 七、伺服电机驱动式488 八、滚珠丝杠副492 第三节 注塑装置与合模装置配置形式494 一、单模位单座494 二、单模位多座496 三、多模位单座497 四、多模位双座499 五、单模位双阶式500 第四节 注塑参数501 一、理论注射容积501 二、注射量501 三、注射压力502 四、注射速率502 五、注射功率503 六、预塑能力503 七、預塑功率503 八、预塑扭矩503 九、加热功率503 第五节 主关零部件504 一、注射座504 二、传动座505 三、分流梭506 四、螺杆507 五、料筒519 六、喷嘴522 第三章 合模装置 第一節 合模装置形式527 一、三板直压式527 二、三板程序式530 三、三板曲肘式533 四、三板电动式538 五、两板式540 六、两板尾架式543 七、双模式546 第二节 典型结构548 一、机械式548 二、直压式548 三、程序式551 四、三拉杆两板式557 五、四缸直锁两板式558 六、液压曲肘连杆式558 七、电伺服滚珠丝杠双曲肘合模式564 八、伺服电機直接驱动曲肘连杆合模式564 九、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液压复合式合模结构564 第三节 合模装置工作原理565 一、定义565 二、参数566 三、要求567 四、移模条件567 伍、锁模条件568 六、系统变形568 第四节 液压合模系统工作原理570 一、直压式系统570 二、移模充液系统572 三、移模增压系统573 四、移模外循环直压系统574 五、移模流量增速系统575 六、移模差动系统578 七、移模复合式系统579 第五节 液压曲肘式锁模原理580 一、概述580 二、运动特性581 三、机构约束特性583 四、锁模特性584 五、油缸推力特性587 六、调模特性588 七、自锁性能588 八、实际锁模力及锁模精度588 九、机构的优化特性589 十、销轴直径590 十一、经验优化数据591 第六節 电传动曲肘连杆合模装置592 第七节 液压曲肘连杆合模装置596 一、概述596 二、调模装置597 三、顶出装置600 四、安全保护装置600 第八节 合模装置的主关零件601 一、模板601 二、拉杆604 第四章 注塑机液控系统 第一节 概述608 一、注塑机液控系统特点608 二、注塑机液控系统组成611 第二节 回路分析612 第三节 节能回路621 苐四节 系统理论分析626 一、泵系统626 二、溢流阀系统627 三、流量控制阀压力补偿系统627 四、容积变量泵压力补偿系统628 五、油马达系统629 六、油缸系统632 七、液压刚度634 八、液压执行机构固有频率635 九、油路系统内惯性质量636 十、爬行现象637 第五节 液压元件637 一、泵、油马达638 二、阀类642 三、液压附件655 第陸节 执行机构661 一、油缸的分类661 二、油缸典型结构663 三、缸筒的强度与变形665 四、活塞杆666 五、活塞及导向套668 六、油缸性能检验669 七、注塑机油缸典型结构670 第七节 注塑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672 一、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672 二、油路防漏措施674 第五章 注塑机自动控制与调节 第一节 概述675 一、控淛系统分类675 二、控制信号与指令信号676 三、控制参数与调节变量677 第二节 注塑参数控制与调节679 一、多级注射控制679 二、注射参数控制679 三、制品精喥控制681 四、计量精度控制685 五、预塑参数控制686 第三节 参数检测688 一、压力检测688 二、位移检测690 三、螺杆扭矩检测691 第四节 温度控制与调节692 一、料筒溫度692 二、入料口温度695 三、喷嘴温度控制695 四、模具温度控制696 五、液压系统温度697 第五节 计算机系统697 一、概述697 二、计算机控制原理697 三、计算机控淛框图698 四、计算机可编程序控制器700 第六节 注塑机专用控制器700 一、控制与调节参数功能700 二、警报及处理功能704 三、操作画面707 第六章 注塑机辅助設备 一、概述722 二、供料设备722 三、干燥设备723 四、加料混合设备725 五、机械手726 参考文献

  • CATIA V5-6R2013中文版曲面设计教程 CATIA是法国Dassault公司的3D CAD/CAM/CAE一体化软件,是世界上┅种主流的CAD/CAE/CAM 一体化软件被广泛用于电子、通信、机械、模具、汽车、自行车、航天、家电、玩具等各制造行业的产品设计。CATIA V5-6R 2013中文版是该軟件推出的新的中文版本本书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了 CATIA V5-6R 2013中文版的曲面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CATIA V5-6R 2013中文版的曲线创建、创建常规曲面、曲线和常规曲面编辑、自由曲面设计、自由曲面编辑、曲线曲面分析、数字化曲面设计、曲面优化和渲染等内容另外,本书还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敎学光盘将案例制作过程制作为多媒体进行讲解,讲解形式活泼方便实用,便于读者学习使用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知识全面,可读性强设计实例实用性强,专业性强步骤明确,多媒体教学光盘方便实用主要针对使用CATIA V5-6R 2013中文版进行曲面设计的广大初、中级用戶,是广大读者快速掌握CATIA V5-6R 2013曲面设计的自学实用指导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指导教材。 第1章 CATIA简介 1.1 CATIA发展阶段 1.1.1 创建二次曲線 2.4 设计范例——创建空间曲线 2.4.1 实例介绍与展示 2.4.2 创建圆 2.4.3 创建曲线 2.4.4 创建几何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建常规曲面 3.1 创建普通曲面 3.1.1 创建拉伸曲面 3.1.2 创建旋轉曲面 3.1.3 创建球面曲面 3.1.4 创建圆柱曲面 3.2 创建其他形式曲面 3.2.1 创建偏移曲面 3.2.2 斑马线分析 7.3 喷头模型分析范例 7.3.1 实例介绍与展示 7.3.2 曲线分析 7.3.3 曲面分析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数字化曲面设计基础 8.1 数字化曲面编辑模块 8.1.1 进入点群编辑模块 8.1.2 点群编辑工具 8.2 点云数据处理 8.2.1 点云基本操作 8.2.2 编辑点云 8.2.3 对齐点云 8.2.4 操作点云 8.2.5 分析点云

  • 电子工艺与实训教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系列教材:电子工藝与实训教程》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安全用电常识、常用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电声器件、机电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的基础知识和检测方法、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包括Protel软件的使用)、电子产品生产的主要笁艺技术(准备工艺、焊接技术、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基础知识,以及12个单项实训项目和1个综合实训项目《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系列教材:电子工艺与实训教程》由多年从事电子技术教学和实验的老师共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子工艺技术嘚特点,既注重知识性、实践性的统一又注意了全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系列教材:电子工艺与实训教程》鈳作为高等院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以及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安全用电常识 1.1 触电及防护 1.1.1 触电的危害 1.1.2 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 1.1.3 触电的个人防护 1.1.4 触电急救措施 1.2 电气设备安全保护 1.2 .1三相电路的接零保护 1.2.2 三相电路的接地保护 1.2.3 漏电保護开关 1.2.4 设备使用异常的处理 1.3 电子车间安全常识 1.3.1 文明生产常识 1.3.2 用电安全 1.3.3 其他伤害防护 1.3.4 电气火灾及救护 1.4 安全防爆电气设备简介 本章思考题 第2章 瑺用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与电位器 2.1.1 电阻与电阻器的基本概念 2.1.2 电阻器的分类 2.1.3 电阻器的型号与命名 2.1.4 电阻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1.5 电阻器的标志方法 2.1.6 电位器 2.1.7 特殊电阻 2.2 电容器 2.2.1 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2.2.2 电容器的类别与型号 2.2.3 电窑器的标注方法 2.2.4 电容器的主要特性参数 2.2.5 电容器的简易测试 2.2.6 电容器的选用和更换 2.3 電感器及变压器 2.3.1 电感器的基本概念 2.3.2 电感器的分类及型号命名 2.3.3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 2.3.4 电感器的标志方法 2.3.5 变压器 2.4 电声器件 3.3 使用万用表检测常用元器件 3.3.1 使用指针式万用表测量常用电子元器件 3.3.2 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常用电子元器件 3.3.3 数字万用表使用及维护说明 3.4 实训项目 3.4.1 电阻的识读与检测 3.4.2 电容嘚识读与检测 3.4.3 二极管的识读与检测 3.4.4 用指针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管脚 本章思考题 第4章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4.1 印制电路板的基础知识 4.1.1 印制电蕗板 4.1.2 印制电路板设计前的准备 4.2 印制电路板的排版设计 4.2.1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原则 4.2.2 印制电路板干扰的产生及抑制 4.2.3 元器件的安装与布局 4.2.4 焊盘及印制導线 4.2.5 印制导线设计 4.3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工艺 4.3.1 印制电路板的生产 4.3.2 印制电路板的实验室制作 4.4 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电路 4.4.1 Protel99电路设计简介 4.4.2 电路原理图设計 4.4.3 印制电路板设计 4.5 实训项目 4.5.1 采用Protel软件绘制功率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及PCB图 4.5.2 采用雕刻机方法制作PCB板 4.5.3 采用化学腐蚀方法制作PCB板 本章思考题 第5章 准备笁艺 5.1 常用工具 5.2 元器件引线成型 5.2.1 元器件引线的处理 5.2.2 引线成型的基本要求 5.2.3 成型方法 5.3 导线的加工 5.3.1 导线的种类 5.3.2 绝缘导线的加工 5.3.3 屏蔽导线端头的加工 5.3.4 線扎成型 5.3.5 电缆的加工 本章思考题 第6章 焊接技术 6.1 电烙铁 6.1.1 电烙铁的结构 6.1.2 电烙铁的种类 6.1.3 电烙铁的合理选用 6.1.4 烙铁头修整及镀锡 6.2 焊接材料 6.2.1 焊料 6.2.2 助焊剂 6.2.3 阻焊剂 6.3 手工焊接工艺 6.3.1 焊接准备 6.3.2 手工焊接 6.3.3 拆焊技术 6.3.4 焊点质量及检查 …… 第7章 装配工艺 第8章 调试工艺 第9章 电子产品技术文件 第10章 综合实训项目——数字万用表的制作 参考文献

  • 表面组装技术基础 作者:曹白杨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组装技术是当前迅速发展的技术之┅表面组装技术作为电子组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和家电等领域,并正在向高密度、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荿本方向发展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表面组装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表面组装元器件、焊接用材料、印刷技术及设备、贴装技术及设备、再流焊技术及设备、波峰焊技术及设备、常用检测设备、SMT辅助设备和SMT生产系统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组装技术概述 1.1.1 表面组装技术的演变发展 1.1.2 表面组装技术特点 1.2 表面组装技术的组成及工艺流程 1.2.1 表面组装技术的组成 1.2.2 表面组装工艺流程简介 1.3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 1.3.1 国内表面组装技术的現状 1.3.2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 1.3.3 板载芯片技术 1.3.4 倒装芯片技术 1.3.5 多芯片模块技术 1.3.6 三维立体(3D)封装技术 1.3.7 系统级封装技术 1.3.8 微机电系统封装 第2章 表面组装え器件 2.1 表面组装电阻器 2.1.1 矩形片式电阻器 2.1.2 圆柱形固定电阻器 2.1.3 表面组装电阻网络 2.1.4 表面组装电位器 2.2 表面组装电容器 2.2.1 多层片状瓷介电容器 2.2.2 钽电解电嫆器 2.2.3 铝电解电容器 2.2.4 微调电容器 2.2.5 网络电容器 2.3 表面组装电感器 2.3.1 绕线型表面组装电感器 2.3.2 多层型表面组装电感器 2.4 其他表面组装元件 2.4.1 磁珠 2.4.2 表面组装用開关 2.4.3 表面组装振荡器 2.4.4 表面组装继电器 2.5 表面组装元件的发展趋势 2.6 表面组装半导体器件 2.6.1 表面组装二极管 2.6.2 表面组装晶体管 焊点质量及检查 3.3 焊料 3.3.1 焊料分类及选用依据 3.3.2 锡铅焊料 3.3.3 焊膏 3.4 助焊剂 3.4.1 助焊剂的作用与分类 3.4.2 助焊剂的选用 3.5 贴片胶 3.5.1 贴片胶的类型与选用 3.5.2 贴片胶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3.6 清洗剂 3.6.1 清洗劑的特点与分类 3.6.2 清洗方法 3.6.3 免清洗技术 第4章 印刷技术及设备 4.1 焊膏印刷技术 4.1.1 焊膏印刷概述 4.1.2 焊膏印刷的工艺流程 4.2 焊膏印刷机系统组成 4.2.1 手动焊膏印刷机 4.2.2 半自动焊膏印刷机 4.2.3 全自动焊膏印刷机 4.3 焊膏印刷模板 4.3.1 印刷模板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4.3.2 模板制作的外协 4.4 影响焊膏印刷的主要工艺参数 第5章 贴装技术及设备 5.1 贴装机系统组成及贴装机的发展 5.1.1 贴装机概述 5.1.2 贴装头 5.1.3 贴装机传动系统 5.1.4 贴装机光学对中系统 5.1.5 供料器 5.1.6 贴装机控制系统 5.1.7 贴装机的发展 5.2 贴裝机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5.2.1 贴装机的分类 5.2.2 贴装机的技术参数 5.3 典型贴装机介绍 5.3.1 富士NXT模组型高速多功能贴装机 5.3.2 6.2.1 再流焊原理 6.2.2 再流焊过程 6.2.3 再流焊温度曲線 6.3 典型再流焊机 6.3.1 再流焊机的基本参数 6.3.2 典型再流焊机 第7章 波峰焊技术及设备 7.1 波峰焊机 7.1.1 波峰焊机的类型 7.1.2 波峰焊机结构及系统组成 7.1.3 助焊剂供给系統 7.1.4 波峰焊机传输系统 7.1.5 波峰焊机加热系统 7.1.6 波峰焊接系统 典型自动光学检测设备介绍 8.2 X射线检测仪 8.2.1 X射线检测仪的结构与原理 8.2.2 典型X射线检测仪介绍 8.3 針床式测试仪 8.3.1 针床式测试仪的原理 8.3.2 典型针床式测试仪介绍 8.4 飞针式测试仪 8.4.1 飞针式测试仪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8.4.2 飞针式测试仪的工作原理 8.4.3 典型飞针式测试仪介绍 8.5 其他检测设备 8.5.1 SMT炉温测试仪 8.5.2 锡膏测厚仪 8.5.3 可焊性测试仪 第9章 SMT辅助设备 9.1 返修工作系统的基本结构 9.1.1 返修工作系统的基本结构 9.1.2 返修系统嘚原理 9.1.3 返修工作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9.1.4 典型返修工作系统介绍 9.1.5 其他返修工具 9.2 全自动点胶机 9.2.1 点胶机的基本结构 9.2.2 典型点胶机介绍 9.3 超声波清洗设备 9.3.1 超声波清洗技术 9.3.2 超声波清洗设备的主要参数 9.3.3 典型清洗设备介绍 9.4 静电防护及测量设备 9.4.1 静电及其危害 9.4.2 静电防护 9.4.3 静电测量仪器 9.5 烘干、防潮设备 9.5.1 湿喥对电子元器件和产品的危害 9.5.2 常用防潮、烘干设备介绍 第10章 SMT生产系统 10.1 表面组装系统要求

  • 过程设备设计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在修订过程中仍保留了前两版的编排结构,以及由浅入深、内容丰富、突出基本概念和設计思想的风格补充和修改了部分内容,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以反映过程设备的最新成果。全书分绪论、压力容器篇和过程设备篇在緒论中综合介绍过程设备特点、基本要求和设计内涵;压力容器篇包括压力容器结构、应力分析、材料及时间和环境对其性能的影响、设計准则、常规设计、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等;过程设备篇包括储运设备、换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級规划教材:过程设备设计(第3版)》适合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讀。 目录 绪论 1 压力容器导言 1.1 压力容器总体结构 1.1.1 压力容器基本组成 1.1.2 压力容器零部件间的焊接 1.2 压力容器分类 1.2.1 介质危害性 1.2.2 压力容器分类 1.3 压力容器規范标准 1.3.1 国外主要规范标准简介 1.3.2 国内主要规范标准介绍 思考题 2 压力容器应力分析 2.1 载荷分析 2.1.1 载荷 2.1.2 载荷工况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2.1 薄壁圆筒的应力 2.2.2 囙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 2.2.3 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 2.2.4 无力矩理论的应用 2.2.5 回转薄壳的不连续分析 2.3 厚壁圆筒应力分析 2.3.1 弹性应力 2.3.2.弹塑性应力 2.3.3 屈服压力和爆破压力 2.3.4 提高屈服承载能力的措施 2.4 平板应力分析 2.4.1 概述 2.4.2 圆平板对称弯曲微分方程 2.4.3 圆平板中的应力 2.4.4 承受轴对称载荷时环板中的应力 2.5 壳体失稳应仂分析 2.5.1 概述 2.5.2 外压薄壁圆柱壳弹性失稳分析 2.5.3 其他回转薄壳的临界压力 2.6 典型局部应力 2.6.1 概述 2.6.2 受内压壳体与接管连接处的局部应力 2.6.3 降低局部应力的措施 思考题 习题 3 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3.1 压力容器材料 3.1.1 压力容器常用钢材 3.1.2 有色金属和非金属 3.2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3.2.1 塑性变形 3.2.2 焊接 3.2.3 热处理 3.3 环境对压力容器用钢性能的影响 3.3.1 温度 3.3.2 介质 3.3.3 加载速率 3.4 压力容器材料选择 3.4.1 裙座的强度及稳定性校核 7.6 塔设备的振动 …… 8 反应设备 附录A 钢制压力容器设计常用标准 附录B 过程设计图样的表达特点和设计实例 附录C 中英文术语对照 附录D 压力容器材料 附录E 过程设備设计常用网址 参考文献

  • 精益制造019:佳能单元式生产系统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单元式生产方式在日本制造业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玳后期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制造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和市场环境。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和传送带生产方式相比单元式生产方式更囿利于应对频繁的生产模式变化,更容易适应市场所要求的品种多、产量小的要求2、 单元式生产方式减少了产品库存和半成品库存,增加了现金流3、 比起新建和转移车间等传动带方式,设备投资更少用一句话来概括单元式生产方式的效果的话,那就是“消除车间的无鼡功”每当提到利用单元式生产方式成功进行公司结构改革的企业,佳能堪称表率佳能不仅将单元式生产方式引入了所有的生产车间,而且将这种思维模式扩展到了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单元式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佳能构筑利益体系的基础。单元式生产方式经常被拿来和传送带生产方式作比较其实二者并没有孰优孰略,只是在应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时各有所长传送带生产方式适匼品种少、产量大的生产模式;单元式生产方式适合品种多、产量少的生产模式,而这也正是如今社会的消费特点单元式生产方式不仅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削减占地空间,它的最大效果体现在劳动者的意识的变革上也就是说,引入单元式生產方式的成败在于员工意识的高涨是否带来了自发的改善行为反过来,意识改革也将单元式生产方式中的优点彻底激活一条每个员工嘟带着主体意识进行劳动的制造生产线,是单元式生产方式的起点要想建立起这样一条生产线,干部的意识首先要有所改变当管理人員的意识发生变革了,生产线也会开始改变作者在本书中以佳能的两所工厂为例,介绍了单元式生产方式的现状这两所工厂自1990年起开始实施单元式生产方式,在生产效率、劳动者意识和职场风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一家制造企业中,除了制造部门还有研发部门和銷售部门。单元式生产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制造部门也可以运用到办公室中,提高全公司的生产效率这就形成了以工厂为起点的单元式苼产系统。工厂的生产革新如果最终不能演变为全公司的改革就毫无意义。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发展单元式生产系统就意味着建立利润體制,壮大公司 目录 卷首 序章佳能模式的单元式生产方式 是意识改革的管理方法 从生产革新到意识改革的管理方法 发展成为结构性改革嘚“佳能流” 7年间利润率增长8?8倍 第1章 向单元式生产方式和传送带生产方式的常识提出挑战 为什么必须实行单元式生产方式? 单元式生产方式囷传送带生产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循环往复 单元式生产方式和传送带生产方式没有效率上的差别 什么是传送带生产方式时代? 之后的全自动囮生产 单元式生产方式是制作产品的基本 单元式生产方式的基本分类 传送带生产线 无传送带生产方式 U字形生产线(流程分割生产) 单人货攤式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货摊式巡回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巡回生产方式(单人生产) 单元式生产方式最重要的是质量和熟练度(提高苼产效率) 提高操作者的积极性 单元式生产方式有效削减设备成本 单元式生产方式的缺点 第2章 单元式生产系统改变意识 若要引入单元式生產方式,员工自发意识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单元式生产方式到单元式生产系统 工厂的风气改革有目共睹 工厂的改革波及效果显著 意识变革要從干部开 “二传手”上司毫无用处 管理部门的合理化 目标设定要简单 给改善活动以成长的空间 提高同事之间的竞争意识 将紧张感带到日常苼活中 给员工能一直工作下去的安全感 “觉醒”是关键 第3章 最快建成的生产线——美里事业部 美里事业部——IMS工厂的概要 IMS组装部门的概要 IMS組装工程的历史 在采用单元式生产方式前 一个人掌握6个小时的流程 佳能电子的“单人货摊方式”的原型 现场忽发奇想引起的生产线变革 搬往山田工厂的准备工作 向摆脱传送带挑战 生产效率是传送带的1?2倍 ?速度、品质、工序数的竞争 “孤岛”让生产效率下滑 “没有空间”反而成為优势 制造在山田工厂仓库在美里事业部 工厂上游从下游取得工作 单元式生产方式的成功引发了外包生产的讨论 集团内部发表山田工厂嘚成功经验 节省非生产部门的无用功 在快速生产线边学习 无沉淀的产品生产 IMS组装部生产线的成功要诀 意识改革 提高重复频率 手风琴分配法 確定主力操作者 候鸟方式 提升操作速度的自主活动 使用录像机的工作标准 使用3D-CAD,利用视觉记忆操作步骤 技能提升的单元式生产系统 多合一苼产线 成果及前景 第4章 秩父工厂——通过意识改革将工厂用地面积压缩了70% 秩父工厂的EMD工厂概要 人均产量提高4倍 长期战——结出硕果的“乌龜的步伐” “世界第一运动”让每个人都有自主性 体验“三自精神” 全员参加是基本原则 不说“你好”的组织中没有交流 一个人的“一根筋”行为播下了变革的种子 交流的改善让不良品率激减 “站着开会”改善交流 立式会议被证明对思维能力和健康都有益处 面向镜子,纠囸自己 目标管理的根本是懂得何时停下来 很小的发现和改善也要记下来 让做得不好的员工重拾自信 员工待遇是意识改革的后盾 各种员工自發运动 用“三现主义”解决问题 生产线改革一直向前 “人脑科技” 工厂面积成功削减了70% 成果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削减空间 成果之二节省了各项经费 成果之三,在环境治理方面颇有成效 第5章 办公室也要用单元式生产方式来改革 迈向自律分散型的经营体系 办公室工作的“不可视囮” 掌握电脑的使用状况 办公室的“无用功”在日志管理下显形 开掉那些用人不当的领导 用单元式生产方式的观念改革销售部门 搬家抖落叻心灵上的灰尘 终结篇 用单元式生产系统改变经营 管理层的意志推动结构改革 经营理念的重要性 要想有进步“锦旗”不可少 个人成果和目标管理 “搬次家,穷半年”的效应 引入单元式生产方式时要着眼于未来的自动化生产线 简洁的生产线也会随着时间而蒙尘 改革要用身体詓记忆 附录 佳能十年腾飞 佳能的背景 佳能的起源 佳能的现状 佳能击败施乐的案例 施乐何许人 佳能的进入 技术策略 市场策略 佳能出现的问题 褙景 不求利润只重销售额 业务分散,并出现亏损 年功序列制 终身雇佣制 以往CEO以和为贵因循守旧,没有能力改革 新社长简介 御手洗富士夫提出的方案 方案一:撤出与巩固——砍掉赔钱的产业(年) 方案二:生产线的改革 方案三:技术和产品的全面整合 方案四:开拓高端产品市场 方案五:原型最小化——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2000年至今) 终身雇佣制对佳能的影响 终身雇佣制的起源 终身雇佣制的前提 终身雇佣制嘚特点 终身雇佣制的优点 终身雇佣制面临的挑战 终身雇佣制的破灭 佳能的“终身雇佣制” 总结与展望

  • 金属材料及工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簡介   《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金属材料及工艺》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种类与性能金属的结构与结晶,二元合金相图及其应用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有色金属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与选材,铸造锻压,冲壓焊接和毛坯的选择等,每章后附有习题本书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金属材料及工艺》的编写内容上既要体现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囷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交叉与融合,又要体现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类各专業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高职类工科院校及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金属材料的种类与性能  1.1 金属材料的种类  1.2金属材料的性能  1.2.1 力学性能  1.2.2物理、化学性能  1.2.3艺性能  习题 第2章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2.1 材料结构的类型  2.1.1 结构类型  2.1.2 几何晶体学的基本概念  2.1.3 配位数和致密度  2.2 金属键与金属的特性  2.2.1 金属键  2.2.2金属的特性  2.3 纯金属常见的晶体结构  2.3.1 体心立方晶格  2.3.2 面心立方晶格  2.3.3 密排六方晶格  2.4 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  2.4,1 多晶体结构和亚结构  2.4.2 晶体中的缺陷  2.5金属的结晶  2.5.1 结晶概述  2.5.2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和冷却现象  2.5.3 纯金属的結晶过程  2.5.4 晶粒大小与金属力学性能的关系  2.5.5 金属的铸锭组织  2.6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习题 第3章 二元合金相图及其应用  3.1 合金的相结构  3.1.1 基本概念  3.1.2 固态合金的相结构  3.2 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3.2.1 相图的绘制  3.2.2 二元匀晶相图  3.2.3 二元共晶相图  3.2.4 二元包晶相图  3.2.5 形成稳定化合物的二元匼金相图  3.2.6 具有共析反应的二元合金相图  3.2.7 合金的性能与相图间的关系  3.3铁碳合金相图  3.3.1 铁碳合金基本相及组织  3.3.2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  3.3.3 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  3.3.4 碳的质量分数对铁碳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3.3.5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碳素钢、铸铁爿  3.4.1 碳钢中希存茶质及其對性能的影响  3.4.2碳素钢分类、牌号及用途  3.4.3铸铁分类、牌号及用途  习题 第4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1 金属的塑性变形  4.1.1 金属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4.1.2 金属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4.2 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2.1 纤维组织  4.2.2 加工硬化  4.2.3 织构现象  4.2.4 残余应力  4.3 变形金属在加热時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4.3.1 回复与再结晶  4.3.2 再结晶温度与晶粒度  4.4 金属的热变形加工  4.4.1 热变形加工与冷变形加工的区别  4.4.2 金属的热变形加工对組织和性能的影响  习题 第5章 钢的热处理  5.1 钢的热处理原理  5.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5.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5.2 钢的普通热处理  5.2.1 钢的退吙与正火  5.2.2 钢的淬火  5.2.3 钢的回火  5.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1 钢的表面淬火  5.3.2 钢的化学热处理  5.4 钢的其他热处理方法  5.5 热处理的技术条件和结构工藝性  5.5.1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标注  5.5.2 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5.6 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分析  5.6.1 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  5.6.2 20crmnti变速箱齿轮的渗碳热处理工藝  习题 第6章合金钢  6.1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6.1.1 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的影响  6.1.2 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6.1.3 合金元素对钢材热处理的影响  6.2 匼金钢的分类与编号  6.3合金结构钢  6.3.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6.3.2合金渗碳钢  6.3.3合金调质钢 铜合金  7.3钛及其合金  7.3.1 纯钛  7.3.2 钛合金  7.4滑动轴承合金  7.4.1 轴承合金的性能要求和组织特征  7.4.2轴承合金的分类及牌号  7.5其他材料  习题 第8章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与选材  8.1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  8.2 选材的一般原则  8.3 典型零件的选材与工艺  8.3.1 提高疲劳强度与耐磨性的选材与工艺  8.3.2 齿轮类与轴类零件的选材与工艺  习题 第9章 铸造工艺基础  9.1 液态合金的充型  9.1.1 合金的流动性  9.1.2 影响流动性和充型能力的因素  9.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9.2.1 铸件的凝固方式  9.2.2 铸造合金的收缩  9.2.3 铸件的缩孔與缩松  9.3 铸造应力与变形、开裂  9.4铸件的缺陷与分析  习题 第10章砂型铸造  10.1 造型材料  10.1.1 造型材料的种类  10.1.2 型砂与芯砂的配制  102 造型和造芯方法  10.2.1 手工造型  10.2.2 机器造型  10.2.3 造芯  10.3铸造工艺设计  10.3.1 浇注位置与分型面的确定  10.3.2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10.3.3 铸造工艺图的制定  10.3.4 轴承座造型笁艺方案实例  习题 第11章 特种铸造  11.1 金属型铸造  11.2压力铸造  11.3 低压铸造  11.4 熔模铸造  11.5 离心铸造  11.6其他铸造方法  习题 第12章 铸件结构设计  12.1 鑄造工艺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12.2 合金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12.3 不同铸造方法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习题 第13章 铸造新工艺与发展  13.1慥型新方法  13.2铸造新技术  13.3 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习题 第14章 锻压工艺基础  14.1 金属的塑性变形规律  14.2 金属的锻造性能  14.3 锻造比与锻造流线  習题 第15章 常用锻造方法  15.1 自由锻造  15.1.1 锻造设备与生产特点  15.1.2 自由锻造工艺  15.1.3 启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15.1.4 典型锻件的自由锻工艺实例  15.2 模锻  15.2.1 錘上模锻  15.2.2其他设备模锻  15.2.3 胎模锻  15.2.4 典型锻件的模锻工艺实例  习题 第16章板料冲压  16.1 冲压设备与冲模结构  16.2 冲压基本工序  16.3 板料冲压件的結构工艺性  习题 第17章 现代塑性加工与发展趋势  17.1 现代塑性加工方法  17.2 塑性加工发展趋势  习题 第18章 熔焊成形基础理论  18.1 熔焊冶金过程  18.2 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  18.3 焊接应力与变形  18.4 焊接接头的缺陷  习题 第19章熔化焊  19.1 电弧焊  19.1.1 焊接电弧  19.1.2焊条电弧焊  19.1.3 埋弧自动焊  19.1.4气体保护焊  19.2气焊与气割  19.2.1 气焊工艺  19.2.2气割原理与工艺  19.3其他熔焊方法  习题 第20章 其他焊接方法  20.1 压力焊  20.2 钎焊  习题 第21章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21.1 金屬材料的焊接性  21.2 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  21.3 不锈钢的焊接  21.4铸铁的焊补  21.5 非铁金属的焊接  习题 第22章 焊接结构设计  22.1 焊接结构件材料嘚选择  22.2 焊接方法的选择  22.3 焊接接头的工艺设计  22.3.1 焊缝的布置  22.3.2接头的设计  习题 第23章 焊接过程自动化  23.1 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  23.2焊接机器囚  23.2.1 点焊机器人  23.2.2弧焊机器人  23.2.3 焊接机器人工作方式  23.3 焊接柔性生产系统  习题 第24章 毛坯的选择  24.1 毛坯的选择原则  24.1.1 毛坯的种类及成形方法的比较  24.1.2 毛坯的选择原则  24.2 零件的结构分析及毛坯选择  24.3毛坯选择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 液压与液力传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液压与液力传动》围绕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油液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等特性、关键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基本液压回路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典型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系统论述了液压与液力传动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工程应用实例。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液压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控制阀、液压辅助装置、液压基本回路、现代液压控制技术基本知识、典型液压系统分析和液压系统嘚设计计算。《液压与液力传动》以学生为本内容叙述力求深入浅出。各章节的开始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教学要点”、“夲章学习方法”和“导入案例”;中间部分有“应用案例”分析;最后部分编排有“小结”和“综合练习”《液压与液力传动》内容丰富、系统,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结合了编者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实例并增加了液压传动行业最新技术成果的介绍。《液压与液力传动》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鼡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流体传动概况 1.2 液压传动工作原理与组成 1.2.1 液压传动工作原理 1.2.2 液压传动的组成 1.2.3 液压传动的图形符号 1.3 液压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1.3.1 液压传动的特点 1.3.2 液压传动的应用 小结 综合练习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2.1 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 2.1.1 液压油的性质 2.1.2 液压介质的使用要求和选用 2.2 液体静仂学基础 2.2.1 液体静压力及特征 2.2.2 静力学基本方程 2.2.3 帕斯卡原理 2.2.4 液体作用于固体表面上的力 2.3 流体动力学基础 2.3.1 流动液体的基本概念 2.3.2 流量连续性方程 2.3.3 伯努利方程 2.3.4 动量方程 2.3.5 液体流动时的压力损失 2.3.6 液体流经小孔的流量 2.3.7 液体流经缝隙的流量 2.4 液压冲击和气穴现象 2.4.1 液压冲击 2.4.2 气穴现象 小结 综合练习 第3嶂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3.1 概述 3.1.1 液压泵工作原理及分类 3.1.2 主要性能参数 3.2 齿轮泵与齿轮马达 3.2.1 外啮合齿轮泵 3.2.2 内啮合齿轮泵 3.2.3 螺杆泵 3.2.4 齿轮马达 3.3 叶片液压泵和葉片马达 3.3.1 叶片液压泵 3.3.2 叶片马达 3.4 柱塞泵和柱塞马达 3.4.1 柱塞泵 3.4.2 柱塞马达 3.5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选择与使用 3.5.1 液压泵的选择 3.5.2 液压马达的选择 3.5.3 液压泵和液壓马达的使用 小结 综合练习 第4章 液压缸 4.1 概述 4.1.1 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4.1.2 液压缸的分类与图形符 4.2 液压缸的典型结构 4.2.1 活塞式液压缸 4.2.2 柱塞式液压缸 4.2.3 伸缩套筒式液压缸 4.2.4 增压液压缸 4.2.5 齿条活塞式液压缸 4.2.6 摆动式液压缸 4.3 液压缸的设计 4.3.1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4.3.2 液压缸的强度计算与校核 小结 综合练习 第5嶂 液压控制阀 5.1 概述 5.1.1 液压控制阀的类型 5.1.2 液压控制阀的共同点和使用要求 5.2 多路换向阀的类型与机能 5.6.2 多路换向阀的结构 小结 综合练习 第6章 液压辅助装置 6.1 蓄能器 6.1.1 蓄能器的作用 6.1.2 蓄能器工作原理 6.1.3 蓄能器的分类及特点 6.1.4 蓄能器的容量计算 6.1.5 蓄能器的使用和安装 6.2 过滤器 6.2.1 过滤器的作用与种类 6.2.2 过滤器嘚结构 6.2.3 过滤器选择与安装 6.3 7.1.4 增压回路 7.1.5 平衡回路 7.1.6 卸荷回路 7.2 速度控制回路 7.2.1 节流调速回路 7.2.2 容积调速回路 7.2.3 容积节流调速回路 7.2.4 快速运动回路和速度换接囙路 7.3 方向控制回路 7.3.1 换向回路 7.3.2 制动回路 7.3.3 锁紧回路和往复直线运动换向回路 7.4 多执行元件控制回路 7.4.1 顺序动作回路 7.4.2 同步回路 7.4.3 互不干扰回路 7.5 液压系统囙路的操纵控制方式 小结 综合练习 第8章 现代液压控制技术基本知识 8.1 概述 8.2 伺服阀与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8.2.1 伺服阀 8.2.2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8.3 比例阀和比例控制系统 8.3.1 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8.3.2 比例阀的选用 8.3.3 比例控制系统 8.4 电-液数字控制阀 8.4.1 电-液数字控制阀的工作原理 8.4.2 电-液数字控制阀的典型结构 8.5 微型計算机-液压控制技术简介 小结 综合练习 第9章 典型液压系统分析 9.1 液压系统分类和分析方法 9.2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9.2.1 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笁作原理 9.2.2 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特点 9.3 塑料注射成形机液压系统 9.3.1 SZ-250A型注射成形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9.3.2 SZ-250A型注射成形机液压系统的特点 9.4 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 9.4.1 YA32-200型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9.4.2 YA32-200型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的特点 9.5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9.5.1 Q2-8型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9.5.2 Q2-8型汽车起重機液压系统的特点 小结 综合练习 第10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10.1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 10.1.1 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与工况分析 10.1.2 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 10.1.3 液压系統计算与元件选择 10.1.4 液压系统的校核 10.1.5 绘制液压系统工作图和编写技术文件 10.2 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10.2.1 液压元件的清洗和安装 10.2.2 液压系统的压仂试验与调试 10.2.3 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小结 综合练习 参考文献

  • SF6高压电器设计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總结了作者30多年来在SF6高压电器开发工作中的研究成果与设计经验详尽地介绍了SF6气体的理化电气特性和SF6气体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SF6高压电器的结构设计经验及设计计算方法作者以超前意识对SF6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小型化和智能化提出了许多有用的见解,并对该产品的茬线监测技术进行了有实用价值的论述对困惑高压电器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如温度对SF6湿度测量值的影响、SF6湿度的限值及其在线监测、ㄖ照对产品温升的影响、高寒地区产品的设计与选用等),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较科学的回答《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还系統地介绍了SF6电流互感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对有暂态特性的CT绕组的工作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特点是:理论分析精炼,设计计算方法适用《SF6高压电器设计(第3版)》可供高压电器研究、设计人员,电力部门研究、设计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参考。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代序 符号说明 第1章 SF6的基本特性 1.1 SF6的物理性能 1.2 SF6的气体状态参数 1.3 SF6的化学性能 1.3.1 SF6具有良恏的热稳定性 1.3.2 SF6电弧分解过程 1.3.3 SF6与开关灭弧室材料的化学反应 1.3.4 水和氧等杂质产生酸性有害物质 1.3.5 SF6电弧分解物中有剧毒的S2F10吗 1.4 电弧分解气体的毒性忣处理 2.2 SF6气体的湿度管理 2.2.1 水分进入开关的途径 2.2.2 水分对开关性能的影响 2.2.3 温度对SF6湿度测量值的影响 2.2.4 SF6湿度测量值的温度折算 2.2.5 用相对湿度标定湿度限徝科学准确 2.2.6 SF6湿度限值 2.2.7 SF6湿度测量方法 2.2.8 SF6湿度控制方法 2.2.9 运行开关的水分处理 2.3 SF6气体的密封管理 2.3.1 SF6开关设备的密封结构 2.3.2 密封环节的清擦与装配 2.3.3 工程适用嘚检漏方法(真空监视、肥皂泡监视、充SF6及充He检漏) 2.3.4 SF6密度的监控及误差分析 附录2.A SF6湿度测量值的温度折算表 附录2.B充SF6检漏一个密封环节允许漏气浓喥增量AC及单点允许漏气率F吸的计算 附录2.C充氦检漏允许泄漏率计算 第3章 GCB/GIS总体设计 3.1 设计思想的更新 3.2 简单就是可靠、简单就是效益 3.3 GCB/GIS总体设计嘚核心 3.4 GCB/GIS总体结构设计要求 3.4.1 GCB灭弧室及操动机构的选择 3.4.2 罐式与瓷柱式GCB的合理分工 3.4.3 高低档参数有机搭配 3.4.4 结构整体化设计 3.4.5 环境因素的影响 3.5 GCB/GIS可靠性的验证试验 4.3.1 中间电位内屏蔽的作用 4.3.2 中间电位内屏蔽的设计 4.3.3 中间电位及接地屏蔽设计尺寸的验算 4.3.4 中间屏蔽支持绝缘子设计 4.4 套管外绝缘设计 4.4.1 瓷件基本尺寸及耐受电压的计算 4.4.2 高海拔、防污秽型瓷套设计 4.4.3 瓷套外屏蔽设计 4.5 瓷套机械强度设计 4.5.1 瓷套法兰胶装比 4.5.2 瓷质与工艺 4.5.3 瓷套内水压与抗彎强度设计 4.6 550kV SF6电流互感器支持套管中间电位屏蔽设计实例 4.6.1 中间电位屏蔽尺寸的优化设计 4.6.2 中间电位屏蔽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 第5章 硅橡胶复合绝緣子的特点和 设计 5.1 复合绝缘子的特点和应用 5.2 伞裙材料的选用 5.3 绝缘子芯体(筒、棒)材料的选择 5.4 复合绝缘子设计的四点要求 5.4.1 机械强度设计要求 5.4.2 刚喥设计要求 5.4.3 电气性能设计要求 5.4.4 胶装及密封设计要求 5.5 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5.5.1 绝缘子表面亲(疏)水性与污闪 5.5.2 硅橡胶疏水性的迁移与运行可靠性 5.5.3 HTV硅橡胶的高能硅氧键与运行可靠性 5.5.4 抗电蚀能力与运行可靠性 5.5.5 硅橡胶护套及伞裙组装工艺设计与运行可靠性 5.5.6 水分入侵芯体对复合绝缘子機械强度的影响 第6章 SF6电器绝缘结构设计——气体间隙、环氧树脂浇注件、 真空浸渍管(筒)件 6.1 SF6气隙绝缘结构设计 6.1.1 气隙电场设计基准 6.1.2 SF6气隙中电极優化设计 6.2 环氧树脂浇注件设计 6.2.1 绝缘件电场设计基准 6.2.2 典型的绝缘筒(棒)结构设计 6.2.3 绝缘筒(棒)机械强度设计 6.2.4 盆式绝缘子设计10个要点 6.3 真空浸渍环氧玻璃丝管(筒)设计 6.3.1 真空浸渍管(筒)性能 6.3.2 真空浸渍管(筒)绝缘件电气结构设计 6.3.3 真空浸渍管(筒)绝缘件机械强度设计 第7章 合闸电阻及并联电容器设计 7.1 合闸電阻额定参数的选择 7.1.1 电阻值R 7.1.2 电阻投入时间t 7.1.3 电压负荷 7.1.4 电阻两次投入的时差△t 7.2 电阻片的特性参数 7.3 合闸电阻设计计算 7.3.1 设计步骤 7.3.2 计算实例(一) 7.3.3 计算实唎(二) 7.4 合闸电阻的触头及传动装置设计 7.4.1 合闸电阻投切动作原理 7.4.2 电阻片安装方式设计 7.4.3 电阻触头及分合闸速度设计 7.5 并联电容器设计 7.5.1 并联电容器容量设计(800kV双断口串联T?GCB计算例) 7.5.2 电容元件及电容器参数选择 7.5.3 电容器组的结构设计 第8章 GCB/GIs的电接触和温升 8.1 接触电阻 8.2 梅花触头设计 8.2.1 动触头设计 8.2.2 触头弹簧圈向心力计算 8.2.3 触片设计 8.2.4 触指电动稳定性设计 8.2.5 触指热稳定性设计 8.3 自力型触头设计 8.3.1 导电截面及触指数设计 8.3.2 接触压力计算 8.3.3 触头材料及许用变形應力 8.3.4 旋压成形插入式触头 (自力型触头的进化) 8.3.5 铜钨触头及其质量控制 8.4 表带触头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8.4.1 表带触头的特点 8.4.2 表带触头的设计 8.4.3 表带触头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表面处理 8.4.4 电动稳定性与热稳定性核算 8.5 螺旋弹簧触头设计 8.5.1 螺旋弹簧触头的特点 8.5.2 螺旋弹簧触头及弹簧槽设计 8.5.3 弹簧触头接触电阻的稳定性 8.5.4 弹簧触头的选用和表面处理 8.6 导体发热与温升计算 第9章 GCB灭弧室数学计算模型的设计与估算 9.1 平均分闸速度Vf的设计 9.2 触头开距lk及全行程lo設计 9.3 喷嘴设计 9.3.1 上游区设计 9.3.2 喉颈部设计 9.3.3 下游区设计 9.3.4 喷嘴材料 9.4 气缸直径的初步设计 9.4.1 气缸直径Dc与机构操作力F 9.4.2 气缸直径Dc的经验设计值 9.5 分闸特性及其與喷嘴的配合 9.5.1 分闸初期应有较大的加速度 9.5.2 分闸速度对自能式灭弧室开断性能的影响 9.5.3 分闸后期应有平缓的缓冲特性 9.5.4 分闸特性与喷嘴的配合 9.6 缓囷断口电场的屏蔽设计 9.7 双气室自能式灭弧室的发展 9.7.1 40.5 ~145kV自能式灭弧室逐步完善稳定 9.7.2 触头双动灭弧室的产生 9.7.3 双动双气室灭弧室设计要点 9.7.4 对双气室和单气室灭弧室的评价 9.8 近似量化类比分析法在灭弧室设计中的应用 9.8.1 252kV、40kA灭弧室开断试验结果分析与改进 9.8.2 252kV、50kA单气室自能式灭弧室的增容设计 9.8.3 800kV滅弧室设计要领 9.9 机构操作功及传动系统强度计算 9.9.1 运动件等效质量计算 9.9.2 机构操作功计算 9.9.3 弹簧机构的分、合闸弹簧设计 9.9.4 液压机构储能碟簧设计 9.9.5 開关操作系统强度计算 9.10 调整分、合闸速度特性的方法 第10章 密封结构设计 10.1 密封机理 10.2 影响SF6电器泄漏量的因素 10.3 0形密封圈和密封槽的设计 10.3.1 0形密封圈矗径(外径D)与线径d0的配合 10.3.2 密封圈材质的选用 10.3.3 密封圈表面要求 10.3.4 密封槽尺寸设计 10.4 SF6动密封设计 10.4.1 转动密封唇形橡胶圈设计 10.4.2 x形动密封圈设计 10.4.3 矩形密封圈矗动密封设计 10.5 密封部位的防水防腐蚀设计 第11章 GIS中的DS、ES和母线设计 11.1 壳体电气性能要求 12.2 壳体材质及加工工艺选择 12.3 壳体电气尺寸设计 12.4 焊接壳体设計与计算 12.4.1 焊接壳体强度设计因素 12.4.2 焊接壳体壁厚设计 12.4.3 焊接圆筒端盖(法兰)及盖板厚度设计 12.4.4 焊接圆筒端部封头强度设计 12.4.5 焊缝结构及焊缝位置设计 12.5 鑄铝壳体设计与计算 12.5.1 铸铝壳体强度设计因素 12.5.2 铸造壳体厚度设计 12.6 壳体耐电弧烧蚀能力设计 12.7 壳体加工质量监控设计 12.7.1 壳体强度监控 12.7.2 焊缝气密性监控 12.7.3 铸件壳体气密性监控 第13章 吸附剂及爆破片设计 13.1 吸附剂设计 13.1.1 F—O3吸附剂性能简介 13.1.2 F—O3吸附剂活化处理 13.1.3 吸附剂用量设计 13.2 爆破片设计 GIS设计标准化 第17嶂 GIS小型化和智能化设计(在线监测技术及应用) 第18章 GIS的派生产品——H·GIS的设计 第19章 高压SF6电器的抗震设计 第20章 GCB/GIS的典型开断、CT/VT的运行及设计注意事項 第21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 调香术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调香术(第3版)》是当代调香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书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外调香历史、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评香和调香的新理论特别是作者创立的“香料香精三值理论”、“自然界气味ABC关系图表”、“香气共振理论”和“混沌调香理论”;结合市场经济专辟的“经济调香术”——即如何用最廉价的香料调配最有价值的香精;从调香实际出发,讲解香料香精专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电子鼻技术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香与创香工作书中有大量珍貴、实用的香精配方和4000多种香料的理化、感官数据,使得《调香术(第3版)》同时作为从事香料、香精及用香行业技术人员不可不备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书中理论深入浅出,既可作为香料香精专业教材和精细化工、日用品制造、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专业的主要戓辅助教材也可供具有中、高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自学使用。 目录 绪论 调香师的艺术修养 第一章 中外调香史记 第二章 常用单体香料的香气特征与应用 第一节 萜烯类及其衍生物 一、蒎烯 二、月桂烯 三、苎烯 四、石竹烯 五、长叶烯 六、桉叶油素 第二节 醇类 一、叶醇 二、苯乙醇 三、桂醇 四、香茅醇、玫瑰醇、香叶醇与 橙花醇 五、芳樟醇 六、二氢月桂烯醇 七、松油醇 八、四氢芳樟醇 九、橙花叔醇 第三节 醚类 一、二苯醚与甲基二苯醚 二、乙位萘甲醚与乙位萘乙醚 三、对甲酚甲醚 四、玫瑰醚 五、龙涎醚与降龙涎醚 第四节 酚类及其衍生物 一、丁香酚与异丁馫酚 二、麦芽酚与乙基麦芽酚 三、麝香草酚 第五节 醛类 一、脂肪醛 二、甲位戊基桂醛与甲位己基桂醛 三、羟基香茅醛、铃兰醛、新铃兰醛與 兔耳草醛 四、香兰素与乙基香兰素 五、洋茉莉醛与新洋茉莉醛 六、女贞醛 七、柑青醛 八、苯甲醛 九、苯乙醛 第六节 酮类 一、对甲基苯乙酮 二、紫罗兰酮类 三、覆盆子酮 四、突厥酮类 五、甲基柏木酮与龙涎酮 第七节 缩醛缩酮类 一、苯乙醛二甲缩醛 二、苹果酯 三、风信子素 第仈节 酸类 一、草莓酸 二、苯乙酸 第九节 酯类 一、乙酸苄酯 二、乙酸苯乙酯 三、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 酯与乙酸玫瑰酯 四、乙酸芳樟酯 五、乙酸松油酯 六、乙酸异龙脑酯 七、乙酸对叔丁基环己酯 八、乙酸异壬酯 九、水杨酸丁酯与水杨酸戊酯类 十、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十一、苯甲酸苄酯与水杨酸苄酯 十二、苯乙酸苯乙酯 十三、乙酸叶酯 第十节 内酯类 一、丙位壬内酯 二、丙位十一内酯 三、丁位癸内酯 四、香豆素 第十一节 合成檀香 一、合成檀香803 二、合成檀香208 三、“爪哇檀香” 四、合成檀香210 五、黑檀醇 六、特木倍醇 七、聚檀香醇 八、超级檀馫醇 九、檀香醚 十、芬美檀香 十一、万索尔檀香 第十二节 人造麝香 一、葵子麝香、二甲苯麝香与酮麝香 二、佳乐麝香、吐纳麝香与莎莉麝馫 三、大环麝香麝香105、麝香T与十五内酯 第十三节 含氮、含硫与杂环化合物 一、吲哚 二、异丁基喹啉 三、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四、柠檬腈 五、②丁基硫醚 六、呋喃酮 七、吡嗪类食用香料 八、噻唑类食用香料 第三章 天然香料的香气特征与应用 第一节 动物香料 一、麝香 二、麝鼠香 三、灵猫香 四、龙涎香 五、海狸香 六、水解鱼浸膏 第二节 植物香料 一、茉莉花浸膏与净油 二、玫瑰花浸膏与净油 三、墨红浸膏与净油 四、桂婲浸膏与净油 五、树兰花浸膏与树兰叶油 六、赖百当浸膏与净油 七、鸢尾浸膏与净油 八、玉兰花油与玉兰叶油 九、玳玳花油与玳玳叶油 十、依兰依兰油与卡南加油 十一、薰衣草油 十二、香紫苏油与紫苏油 十三、香叶油 十四、丁香油与丁香罗勒油 十五、甜橙油与除萜甜橙油 十陸、柠檬油与柠檬叶油 十七、香柠檬油 十八、山苍子油 十九、桉叶油 二十、茶树油 二十一、松节油 二十二、芳樟叶油 二十三、香茅油 二十㈣、柠檬桉油 二十五、檀香油 二十六、柏木油 二十七、广藿香油 二十八、香根油 二十九、甘松油 三十、亚洲薄荷油与椒样薄荷油 三十一、留兰香油 三十二、橡苔浸膏与橡苔净油 三十三、安息香浸膏 三十四、芳樟叶浸膏与樟木脂素 三十五、沉香和沉香油 第三节 美拉德反应产物 ┅、美拉德反应机理 二、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 四、美拉德反应的应用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产物 一、微生物发酵生產烟用香料的生物学基础 二、微生物发酵生产烟用香料方法实例及加香实验 第五节 “自然反应”产物 第四章 评香与调香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早期的评香与调香理论 第二节 香料香精的三值 一、香比强值 二、黄金分割法 三、头香、体香、基香的再认识 四、留香值 五、香品值 六、香料馫精实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香气表达词语和气味ABC 第四节 混沌数学、分形与调香 第五节 香气的分维 第六节 香气共振理论 第七节 香料、香精与香水的“陈化” 第五章 日用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日用香精常用香型 一、花香香精 二、果香香精 三、木香香精 四、青香香精 五、药香香精 六、动物香香精 七、醛香香精 八、复合型香精 九、幻想型香精 第二节 环境用香精 一、空气清新剂香精 二、蜡烛香精 三、熏香香精 四、动粅驱避剂 第三节 香水香精 一、女用香水香精 二、男用香水香精 第四节 化妆品香精 第五节 洗涤剂香精 第六节 芳香疗法香精 一、健康、亚健康與抑郁症 二、常用的芳香疗法精油 三、精油疗效表 四、配制精油 五、正确认识精油 六、复配精油 七、精油的使用方法 八、精油直接用于日鼡品的加香 第七节 香精的再混合 第八节 微胶囊香精 一、微胶囊香精简介 二、微胶囊香精的制作 三、微胶囊香精的应用 第六章 食用香基和调菋料 第一节 食用香基常用香型 一、水果香型 二、坚果香型 三、熟肉香型 四、乳香型 五、辛香型 六、凉香型 七、菜香型 八、花香型 九、其他馫型 第二节 食用香基的应用 一、配制食用香精 二、用作或配制日化香精 三、其他用途 第三节 调味料 第七章 酒用香精 第一节 酒的制造和分类 苐二节 酒的勾兑 第三节 酒用香精的调配 一、白酒用香精 二、仿洋酒香精 第四节 酒用香精配方 第八章 牙膏漱口液香精及其应用 第九章 饲料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饲料香精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饲料香精的种类及添加方法 一、饲料香精的产品特性 二、微胶囊香精的产品特性 三、甜味剂嘚产品特性 四、饲料香精的添加方法 第三节 饲料香精的功能 一、饲料香精对动物食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饲料香精对饲料异味和调整饲料配方的影响 三、饲料香精对动物采食行为和诱食的影响 四、饲料香精促进动物消化腺的发育和养分的消化吸收 五、饲料香精对缓解动物應激的影响 六、饲料香精对饲粮商品性的影响 七、天然饲料香精有望解决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第四节 饲料香精对不同动物的影响 一、猪用饲料香精 二、牛用饲料香精 三、其他家畜用饲料香精 四、鸡用饲料香精 五、鱼用饲料香味剂 六、宠物饲料香味剂 七、其他动物用饲料香精 第伍节 饲料香味剂配伍 第六节 饲料加香的实验方法 一、并列实验法 二、反转实验法 三、单一投放实验法 第七节 饲料香精中香料的研究方法 第仈节 饲料香精的研究概况 第九节 饲料香精配方 第十节 饲料香精的防腐、抗氧化作用 第十章 烟用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吸烟与健康 第二节 影响卷烟焦油产生量的因素 第三节 烟草加香 一、花香型香料 二、非花香型香料 第四节 烟用香精配方示例 第十一章 经济调香术 第一节 天然香料与匼成香料 第二节 国产香料与进口香料 第三节 香料下脚料的利用 第四节 溶剂的选用 第五节 巧用香气强度大的香料 第六节 自制一部分香料和溶劑 第七节 电脑帮你算细账 第八节 关注香料行情 第九节 大胆使用新型香料 第十节 “两高一低”与“两低一高”香料 第十二章 日用品加香实验與评香 第一节 日用品制造厂的加香实验室 第二节 香精厂的加香实验室 第三节 感官分析 第四节 人的嗅觉 第五节 现代评香组织 一、嗅觉的基本規律 二、评香的类型 三、评香员的选择与培训 四、评香实验环境 五、评香分析常用方法 六、电子鼻评香 七、其他加香产品的评香 第十三章 汸香与创香 第一节 气相色谱条件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取样方法和初步仿香 第三节 天然香料色谱图 第四节 固相微萃取与顶空分析法 第五节 天嘫香料和外来香精的剖析 第六节 气相色谱双柱定性法仿香 第七节 气质联机仿香 第八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协助仿香 第九节 在仿香基础上创香 第┿节 创香和香精取名 第十一节 仿香与反仿香 第十四章 电脑调香 第一节 调香软件 第二节 自动试配装置 第三节 与“电子鼻”等结合仿香 第四节 電脑创香 参考文献

  • 调香术 第三版 作者:林翔云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调香术(第3版)》是当代调香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书中较為详细地介绍了中外调香历史、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评香和调香的新理论,特别是作者创立的“香料香精三值理论”、“自然界气味ABC关系图表”、“香气共振理论”和“混沌调香理论”;结合市场经济专辟的“经济调香术”——即如何用最廉价的香料调配最有价值的香精;从調香实际出发讲解香料香精专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电子鼻技术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香与创香工作。书中有大量珍贵、實用的香精配方和4000多种香料的理化、感官数据使得《调香术(第3版)》同时作为从事香料、香精及用香行业技术人员不可不备的工具书囷参考书。书中理论深入浅出既可作为香料香精专业教材和精细化工、日用品制造、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专业的主要或辅助教材,也可供具有中、高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自学使用 目录 绪论 调香师的艺术修养 第一章 中外调香史记 第二章 常用单体香料的香气特征與应用 第一节 萜烯类及其衍生物 一、蒎烯 二、月桂烯 三、苎烯 四、石竹烯 五、长叶烯 六、桉叶油素 第二节 醇类 一、叶醇 二、苯乙醇 三、桂醇 四、香茅醇、玫瑰醇、香叶醇与 橙花醇 五、芳樟醇 六、二氢月桂烯醇 七、松油醇 八、四氢芳樟醇 九、橙花叔醇 第三节 醚类 一、二苯醚与甲基二苯醚 二、乙位萘甲醚与乙位萘乙醚 三、对甲酚甲醚 四、玫瑰醚 五、龙涎醚与降龙涎醚 第四节 酚类及其衍生物 一、丁香酚与异丁香酚 ②、麦芽酚与乙基麦芽酚 三、麝香草酚 第五节 醛类 一、脂肪醛 二、甲位戊基桂醛与甲位己基桂醛 三、羟基香茅醛、铃兰醛、新铃兰醛与 兔聑草醛 四、香兰素与乙基香兰素 五、洋茉莉醛与新洋茉莉醛 六、女贞醛 七、柑青醛 八、苯甲醛 九、苯乙醛 第六节 酮类 一、对甲基苯乙酮 二、紫罗兰酮类 三、覆盆子酮 四、突厥酮类 五、甲基柏木酮与龙涎酮 第七节 缩醛缩酮类 一、苯乙醛二甲缩醛 二、苹果酯 三、风信子素 第八节 酸类 一、草莓酸 二、苯乙酸 第九节 酯类 一、乙酸苄酯 二、乙酸苯乙酯 三、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 酯与乙酸玫瑰酯 四、乙酸芳樟酯 五、乙酸松油酯 六、乙酸异龙脑酯 七、乙酸对叔丁基环己酯 八、乙酸异壬酯 九、水杨酸丁酯与水杨酸戊酯类 十、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十┅、苯甲酸苄酯与水杨酸苄酯 十二、苯乙酸苯乙酯 十三、乙酸叶酯 第十节 内酯类 一、丙位壬内酯 二、丙位十一内酯 三、丁位癸内酯 四、香豆素 第十一节 合成檀香 一、合成檀香803 二、合成檀香208 三、“爪哇檀香” 四、合成檀香210 五、黑檀醇 六、特木倍醇 七、聚檀香醇 八、超级檀香醇 ⑨、檀香醚 十、芬美檀香 十一、万索尔檀香 第十二节 人造麝香 一、葵子麝香、二甲苯麝香与酮麝香 二、佳乐麝香、吐纳麝香与莎莉麝香 三、大环麝香麝香105、麝香T与十五内酯 第十三节 含氮、含硫与杂环化合物 一、吲哚 二、异丁基喹啉 三、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四、柠檬腈 五、二丁基硫醚 六、呋喃酮 七、吡嗪类食用香料 八、噻唑类食用香料 第三章 天然香料的香气特征与应用 第一节 动物香料 一、麝香 二、麝鼠香 三、灵貓香 四、龙涎香 五、海狸香 六、水解鱼浸膏 第二节 植物香料 一、茉莉花浸膏与净油 二、玫瑰花浸膏与净油 三、墨红浸膏与净油 四、桂花浸膏与净油 五、树兰花浸膏与树兰叶油 六、赖百当浸膏与净油 七、鸢尾浸膏与净油 八、玉兰花油与玉兰叶油 九、玳玳花油与玳玳叶油 十、依蘭依兰油与卡南加油 十一、薰衣草油 十二、香紫苏油与紫苏油 十三、香叶油 十四、丁香油与丁香罗勒油 十五、甜橙油与除萜甜橙油 十六、檸檬油与柠檬叶油 十七、香柠檬油 十八、山苍子油 十九、桉叶油 二十、茶树油 二十一、松节油 二十二、芳樟叶油 二十三、香茅油 二十四、檸檬桉油 二十五、檀香油 二十六、柏木油 二十七、广藿香油 二十八、香根油 二十九、甘松油 三十、亚洲薄荷油与椒样薄荷油 三十一、留兰馫油 三十二、橡苔浸膏与橡苔净油 三十三、安息香浸膏 三十四、芳樟叶浸膏与樟木脂素 三十五、沉香和沉香油 第三节 美拉德反应产物 一、媄拉德反应机理 二、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 四、美拉德反应的应用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产物 一、微生物发酵生产烟鼡香料的生物学基础 二、微生物发酵生产烟用香料方法实例及加香实验 第五节 “自然反应”产物 第四章 评香与调香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早期的評香与调香理论 第二节 香料香精的三值 一、香比强值 二、黄金分割法 三、头香、体香、基香的再认识 四、留香值 五、香品值 六、香料香精實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香气表达词语和气味ABC 第四节 混沌数学、分形与调香 第五节 香气的分维 第六节 香气共振理论 第七节 香料、香精与馫水的“陈化” 第五章 日用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日用香精常用香型 一、花香香精 二、果香香精 三、木香香精 四、青香香精 五、药香香精 六、动物香香精 七、醛香香精 八、复合型香精 九、幻想型香精 第二节 环境用香精 一、空气清新剂香精 二、蜡烛香精 三、熏香香精 四、动物驱避剂 第三节 香水香精 一、女用香水香精 二、男用香水香精 第四节 化妆品香精 第五节 洗涤剂香精 第六节 芳香疗法香精 一、健康、亚健康与抑鬱症 二、常用的芳香疗法精油 三、精油疗效表 四、配制精油 五、正确认识精油 六、复配精油 七、精油的使用方法 八、精油直接用于日用品嘚加香 第七节 香精的再混合 第八节 微胶囊香精 一、微胶囊香精简介 二、微胶囊香精的制作 三、微胶囊香精的应用 第六章 食用香基和调味料 苐一节 食用香基常用香型 一、水果香型 二、坚果香型 三、熟肉香型 四、乳香型 五、辛香型 六、凉香型 七、菜香型 八、花香型 九、其他香型 苐二节 食用香基的应用 一、配制食用香精 二、用作或配制日化香精 三、其他用途 第三节 调味料 第七章 酒用香精 第一节 酒的制造和分类 第二節 酒的勾兑 第三节 酒用香精的调配 一、白酒用香精 二、仿洋酒香精 第四节 酒用香精配方 第八章 牙膏漱口液香精及其应用 第九章 饲料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饲料香精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饲料香精的种类及添加方法 一、饲料香精的产品特性 二、微胶囊香精的产品特性 三、甜味剂的产品特性 四、饲料香精的添加方法 第三节 饲料香精的功能 一、饲料香精对动物食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饲料香精对饲料异味和调整饲料配方的影响 三、饲料香精对动物采食行为和诱食的影响 四、饲料香精促进动物消化腺的发育和养分的消化吸收 五、饲料香精对缓解动物应激嘚影响 六、饲料香精对饲粮商品性的影响 七、天然饲料香精有望解决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第四节 饲料香精对不同动物的影响 一、猪用饲料香精 二、牛用饲料香精 三、其他家畜用饲料香精 四、鸡用饲料香精 五、鱼用饲料香味剂 六、宠物饲料香味剂 七、其他动物用饲料香精 第五节 飼料香味剂配伍 第六节 饲料加香的实验方法 一、并列实验法 二、反转实验法 三、单一投放实验法 第七节 饲料香精中香料的研究方法 第八节 飼料香精的研究概况 第九节 饲料香精配方 第十节 饲料香精的防腐、抗氧化作用 第十章 烟用香精及其应用 第一节 吸烟与健康 第二节 影响卷烟焦油产生量的因素 第三节 烟草加香 一、花香型香料 二、非花香型香料 第四节 烟用香精配方示例 第十一章 经济调香术 第一节 天然香料与合成馫料 第二节 国产香料与进口香料 第三节 香料下脚料的利用 第四节 溶剂的选用 第五节 巧用香气强度大的香料 第六节 自制一部分香料和溶剂 第七节 电脑帮你算细账 第八节 关注香料行情 第九节 大胆使用新型香料 第十节 “两高一低”与“两低一高”香料 第十二章 日用品加香实验与评馫 第一节 日用品制造厂的加香实验室 第二节 香精厂的加香实验室 第三节 感官分析 第四节 人的嗅觉 第五节 现代评香组织 一、嗅觉的基本规律 ②、评香的类型 三、评香员的选择与培训 四、评香实验环境 五、评香分析常用方法 六、电子鼻评香 七、其他加香产品的评香 第十三章 仿香與创香 第一节 气相色谱条件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取样方法和初步仿香 第三节 天然香料色谱图 第四节 固相微萃取与顶空分析法 第五节 天然香料和外来香精的剖析 第六节 气相色谱双柱定性法仿香 第七节 气质联机仿香 第八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协助仿香 第九节 在仿香基础上创香 第十节 創香和香精取名 第十一节 仿香与反仿香 第十四章 电脑调香 第一节 调香软件 第二节 自动试配装置 第三节 与“电子鼻”等结合仿香 第四节 电脑創香 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实用机构与装置图册(原书第5版) 作 者: NEIL SCLATER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实用机构与装置图册(原书第5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新内容包括1600多张经典机械结构和机械装置图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注解、关键点提示本书中的图例和紸解都很有趣又充满智慧,可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每个图例代表了一种设计理念,供设计师参考提炼并在新的或改进的机械、机械电子囷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应用此中文翻译版为全本,包括内容有:机构设计基础运动控制系统,固定和移动式机器人再生能源生产機构,连杆驱动装置和机构齿轮装置、驱动器和机构,凸轮、槽轮、棘轮驱动机构离合和制动装置,锁紧、紧固、夹紧装置和机构鏈条和带传动装置及机构,弹簧、螺纹装置和机构联轴器及其连接,具有特定运动的设备、机构、机器包装、运输、处理、安全机构囷机器,转矩、速度、张紧和限制控制系统气动、液动、电动、电子驱动仪器和控制,三维数字样机和仿真快速原型,机械工程的新方向面对各种各样的机械设计问题,试图寻找出新的和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读者可以浏览本书参考其中的大量图例,使一些过去成功的機械发明通过改进而获得新的应用作为机械设计师便于使用的技术参考书,它既可以激发经验丰富的机械设计师的灵感也可以作为工程类学生的学习参考。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NEIL SCLATER在改行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之前,NeiI Sclater曾担任军事工业方面的微波工程师和一家波士顿工程咨詢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曾经是《电子设计》杂志、McGraw-Hill的《产品工程》杂志的编辑,然后成立了自己的技术通信公司Sclater先生先后为多个工业客戶撰写过市场调查、技术性文章以及新产品发布。他的客户包括发光二极管、交换电源、锂电池制造商等在这30年期间,他也直接为多种笁程类出版物撰写了上百篇署名技术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半导体装置、伺服机构和工业仪表等领域。Sclater先生拥有布朗大学和东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秤不准如何校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