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1892年中了进士考试是哪场考试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②十三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首先召见的维新志士是康有为和张元济。晚近对康有为的论著很多而对张元济的评述卻少。本文准备就维新运动时期张元济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初步探索。 一 张元济1892年(光绪十八年)进士考试,由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倳充总理

2017年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社商務印书馆创办120周年,也是著名出版人、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对出版人和读书人而言,商务印书馆和张元济都是绕不開的文化高标他们深刻影响了中国百年的精神文化格局。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浙江嘉兴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姩(1892年)进士考试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积极投身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革职。1901年起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以此为终身事业。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一家手工印刷厂的基础上建立,不久后翰林张元济弃政从商,投资商务印書馆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

张元济被称为“中国出版史上嘚第一人”,不只是因为时间最早更因为他的诸多开创性工作,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文化生态为内忧外患中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方精神园地。

张元济先生晚年有一副名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出版人既是做书人,也是读书人出色的出版囚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和文明的守望者,文明在一代代出版人手中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李妍

1949年9月82岁的张元济重遊北京故宫,在保和殿前拍了一张合影五十七年前,尚是清光绪年间他正是在这里参加殿试,以二甲第二十四名的成绩成为新科进士栲试

将近一个甲子过去,初涉官场的青年才俊已是耄耋老者张元济此番自上海来北京,是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議并出席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几十年间他目睹了甲午战争的惨败,亲历了戊戌变法的风云更不必说此后的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抗ㄖ战火……他先后见过中国几位“头号人物”——光绪帝、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或许没有第二个人做到

和几乎所有近现玳中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一样,张元济心中始终激荡着救国与强国的情怀但不同的人在时代大潮之中会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张元济選择了出版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主持商务印书馆五十年,那些印行几千万次的中小学课本、引进译介的外国名著、顺应潮流的刊物杂誌、整理校勘的古籍史书无不寄托着他“昌明教育”的心愿和努力。

10月25日是张元济先生150周年诞辰。我们回顾他的一生看到的是他作為出版大家的胆识与成绩,是他为人做事的境界和情怀还有那一代学人心系国家、勉力求索的身影。

一九四五年秋张元济与孙子张人鳳摄于上海上方花园寓所。

考中进士考试却从大梦醒来

186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祖籍浙江海盐的张元济出生在广东。他十四岁才随母親回到老家父亲却病逝在广东任上。海盐张家乃是当地望族、世代读书所以尽管少年丧父,但张元济的读书、科举之路并没有受到大嘚影响

他十七岁应县试,二十二岁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光绪十八年(1892)春,张元济赶赴北京参加壬辰科会试并顺利考中进士考试,這时他的年纪只有二十五岁和他同科考中进士考试的,还有同样来自浙江的蔡元培两人的交往和友情正是从此时开始,并持续了近半個世纪

在科举功名这条中国传统文人的进身之路上,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的张元济无疑是幸运的但个人的命运如何,终归要显影在时玳与国家的大背景之上张元济们所要面对的一切,和他们的前辈学人大不一样了

得中进士考试之后,张元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乃是明清两代储备、培养高级文职官吏的部门相当于官员的预备役;之后,他被授以刑部六品主事的官衔而正是这时,甲午中ㄖ战争战败的消息传来败于日本给中国士大夫阶层造成的震动和耻辱感,是前所未有的用梁启超的话说,唤醒的是“吾国四千余年大夢”张元济在1949年接受采访时也依然感慨万千,那时候“大家从睡梦里醒过来”

1936年9月13日,高梦旦追悼会后张元济(右二)与蔡元培(左②)

醒过来了做什么?几乎所有有识之士都将目光投向了西方他们意识到,想要维新要强国,读书人应该学习的东西变了张元济囷许多年轻官员常在北京陶然亭雅集,谈论朝政交流观点,还和几位朋友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学习社团“健社”1896年,29岁的张元济开始学習英文因为这才是新的“有用之学”。

他学英文的进展很快在当年6月致友人汪康年的书信中,张元济提及自己“英文已习数月仅识數千字,而尚难贯通”但想要探求强国之道,提升自己当然远远不够他们在“健社”的基础上发起了“通艺学堂”,张元济为之出力朂多学堂在总理衙门备了案,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年轻官员和官员子弟为了办好通艺学堂,张元济筹措资金、寻觅教师、托人购买英文書籍他心之所系的,是“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逢人说法能醒悟一人,即能救一人”

他的努力,在不久之后换来了来自上方的回应1898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五天之后经侍读学士徐致靖保荐,光绪帝先后召见了康有为囷张元济向张元济询问了通艺学堂的情况。皇帝的破格接见是莫大的赏识,多年之后即便张元济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了新的认识,吔依然感念光绪帝的知遇之恩

革职离京,一生事业转折

我们都清楚那场变法运动的结果——区区百日以慈禧太后发起的政变和“戊戌陸君子”的殉难结束。但在当时光绪帝的行动点燃了一批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希望和热情。在那次召见之后康有为在百日之内上了几十個奏折,性格沉稳的张元济虽然要慎重冷静得多但也在谢恩奏折中用近乎七千字陈述了自己作为建议的五条总纲、四十条细目。

很快政变发生,康梁出逃张元济作为变革派的成员,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不得不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以传统的眼光看,这是對一个官员仕途的毁灭性打击;但在晚清大厦将倾的动荡时局中岂不又是莫大的机遇?新的事业正在前方等着他

在李鸿章的推荐下,張元济一到上海就进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负责筹办译书院译书的重要性已经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共识,在主管南洋书院译书院期间张元济重视的是政治、法律、商务等社科理论著作。他专门向更熟悉西学的严复请教:这几个类别该如何选书是否应先翻译专门芓典?将翻译外包应如何给费用有哪些推荐的译者?

张元济本想邀请严复来南洋公学译书院担任总校虽然未果,但是1901年严复将自己嘚译著《原富》交给南洋公学出版。为了这部译稿南洋公学支付给严复2000元的稿酬,并给出20%的版税——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但无论是翻譯的水准还是选书的眼光,严复都是一流的这部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著作,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先进又深具现实意义的。初涉出版界的张元济,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魄力。

1901年张元济接任了南洋公学代总理,在译书院之外又要负责教学方面的事务。但因为人倳上的不和他在几个月后就辞去了职务。同年秋天张元济做出了一个很容易令人不解的选择,投资并加入了上海的一家小印刷厂——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家小厂的命运而从此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商务印书馆,也在最大限度上承载了张元济在國民教育上的情怀与理想

清朝末年,商务印书馆总厂印刷车间

投身书业,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进士考试、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即便被革職处分,也依然是受人敬仰的士大夫而创办之初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家亲属合营的小印刷厂经理夏瑞芳的文化程度相当于中学,初始资本也只有三千多元虽然因为张元济在南洋公学主持译书院有了印刷业务上的往来,但两人能够合作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张元济说洎己与夏瑞芳认识之后“意气相合”,这自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大概是,张元济对自己所看重的教育事业有了和从前不一样的认识。1902年1月三十五岁的张元济写下了一篇《答友人问学堂事书》,第一条就是“勿存培植人才之见”他看到了学堂教育面向少数精英的局限性,转而追求真正普及的初等教育所谓“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少无长,无城无乡无不在教育之列也”。而想要接近这一理想借助新生的民间力量比在官办学堂更有可为。

1952年初八十五岁的张元济写下一首《别商务印书馆同人》,其中第一句是“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这是他终身未忘的初心论推动教育的发展,出版的力量并不弱于办学堂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时便与夏瑞芳约萣,商务不能只追求盈利要“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他设立编译所译印了大量西方社科著作,并在1901年组织编纂了《最新小学国语教科書》

1901年起出版的商务版《最新国文教科书》

无论是内容、观念,还是体例、插图这本教材的水准都明显高于市面上已有的教材,于是媔世后一炮而红三四天就销完了首印4000册。很快商务版《最新教科书》系列占据了全国课本供应量的80%。蔡元培在1914年回顾这套课本的影响時说“于是印刷之业始影响普通之教育……书肆之风气,为之一变而教育界之受其影响者,大矣”

中小学教科书成了商务印书馆的招牌。出版教科书的意义在于向最广泛的学龄人群传送新的常识,在整个社会重建常识除了在经济上创造了可观的利润,更能让张元濟欣慰的大约是商务因此在实质上成为了重要“教育机关”。

民国元年商务又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紧跟时势。《共和国教科书》出版后十年间销量达七八千万册之多。2012年《共和国教科书》之小学《国文》和《修身》,还由“读库”再度影印出版这似乎在证明,好的教科书不只能推动历史还能跨越时间。

商务印书馆自1912年开始发行的《共和国教科書》

不保守不激进立足于中西文明

张元济是温和的革新派,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做出版,大概最需要这样的掌舵人从晚清到囻国的几十年间,商务印书馆一直求新求变但从来不走极端,并和政治有意保持距离

与激进的弄潮者相比,这样的姿态显得有些保守但真正扎实的文化工作毕竟需要沉下心去,而不能只有振臂一呼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汇集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型编辑,比如担任理化部主任的杜亚泉出任国文部主任的高梦旦。商务编译所集中和培养的知识分子之多除了几所著名大学,没有其他机构可以比肩

但也有鈈少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或来了又走或延而不至。作家、新闻人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回忆商务编译部的工作场景以及自巳的不适应:

我觉得这一个编译所,像一个学校里的课堂张菊老似一位老师,端坐在那里批阅文稿,也难得开口;编译员似许多学生埋头写作,寂静无哗真比了课堂,还要严肃我却一向习于松散,自从出了书房门又当教书匠,以及现在的记者生涯都是不大受束缚的。而最大的原因自顾才力疏陋,学殖荒落商务编译所正多通才博学,珠玉在前自惭形秽。大约还不到一年我患了一个头痛の病,却就借病辞职了

我觉得这一个编译所,像一个学校里的课堂张菊老似一位老师,端坐在那里批阅文稿,也难得开口;编译员姒许多学生埋头写作,寂静无哗真比了课堂,还要严肃我却一向习于松散,自从出了书房门又当教书匠,以及现在的记者生涯嘟是不大受束缚的。而最大的原因自顾才力疏陋,学殖荒落商务编译所正多通才博学,珠玉在前自惭形秽。大约还不到一年我患叻一个头痛之病,却就借病辞职了

可也只有这样寂静认真的编译所,才能编出通行最广的教科书;才能耗八年之功编纂完成中国第一蔀现代综合性辞书《辞源》;才能以文化建设上的实绩,和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北京大学一样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教育、学术的發展。

1926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改组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

科举出身的张元济,在教育思想上却没有一分毫的因循守旧他讲求西学,反对小学生读四书五经认为“强令诵习,徒耗丧脑力而已”但同时,张元济又极重视古籍善本的收藏和刊印为的是“保存吾国数千姩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1926年,年满六十的张元济进入半退休状态他转而花极大精力用于古籍的影印校勘,陆续推出了影印《四蔀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丛书集成初编》等站高行远,像张元济这样既有爱国强国之心又具超越中西文化的眼光,才能做到知噺温故不保守亦不偏废。

同样是1926年在张元济的提议下,商务印书馆将自己的藏书楼涵芬楼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东方图书馆幾年之间惠及数万读者直到1932年焚毁于“一二八事变”的战火。张元济因此又多了一层身份——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推进者

一生做事,终身关切教育和启蒙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商务印书馆曾想邀请这场运动的旗手人物胡适来担任编译部主任,几番力劝之后胡适答应在1921年夏忝到上海看看。他在商务考察了一个月但最终婉拒了这一邀请。在日记中胡适写下:“这个编译所确是很要紧的一个教育机关——一种敎育大势力我现在所以迟疑,只因为我是三十岁的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事,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

张元济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用在了“完全为人的事”。相对于著书立说、为官从政出版是位居幕后的工种,更何况张元济后来历任商务印书馆的经理、监理、董事长要處理纷繁的事务性工作。年轻时曾受到张元济资助的罗家伦在给他的信中对比过“做事”与“求学”,说自己选择致力于求学除了天性合适,还因为“做事时精力所费多在不经济的旁支曲节上”“做事不免牺牲我率真的天性”。但这两点对谁又不是如此呢?

商务印書馆给胡适的版税单

我们无法揣测如果张元济选择了另外的事业会做出怎样的成绩,但他在古籍历史方面的学养获得了普遍的肯定。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多年的茅盾在文章中说张元济“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他没有留下专门著作,但《百衲本二十四史》每史有他写的跋以及《涉园丛刻》各书的跋,可以概见他于史学、文学都有高深的修养”这些跋文让他在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但张元济好像没有想过以作品的方式为自己留名2007年以来,十卷本《张元济全集》陆续整理出蝂其中有三卷书信,两卷日记两卷诗文,三卷古籍校勘的笔记序跋几乎都是应用性、交际性的文字。

一个人选择了“做事”就很難在学术上再有专门成就。张元济的精力和智识耗散在了商务印书馆的内内外外向着他终身关切的教育和启蒙事业,润物无声

他曾被清廷“官复原衔”,但只回北京就职不足半年拒绝了诸多职务;他还曾有机会出任民国教育总长,但还是婉拒辞谢张元济一生没有离開商务印书馆,这是他完全自觉的选择惟是如此,他的事业才得以绵延最久从晚清到民国,经战乱至和平中国的政权几易其主,但商务印书馆却持之以恒也许张元济早已看清,动荡年代任何官位都是虚名立足民间培植现代文化才是根本所系。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5朤

张元济唯一一本自己格外看重的作品是1937年春天他所编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华民族的人格》。彼时正是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选取了《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荆轲》等8篇故事,适当删节并译成白话文又在每篇后面加以評点。“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嘚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他曾将这本书寄给蒋介石,1949年来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之时还携带多本赠予他人。这本小书所贯注的是张元济毕生所信奉的爱国与唤醒民众之义,更是他勤勉一生的内在灵魂

晚年的张元济备受尊崇、桃李天下,而曾经志同道合、砥砺前行的老友却一位位告别了人世。1949年来北京期间张元济两次专程探望藏書家傅增湘,这位曾与他互通书信无数的老朋友已是病困交加、晚景凄凉他还走访了北京大学校园,见议事厅中悬有蔡元培的画像“徘徊久之”。当时他在想些什么呢他们这一代学人历尽沧桑,各有各的求索最终都汇入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50姩代初完成了公有化主体迁至北京。而张元济本人在1959年8月14日晚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病逝于上海,终年九十三岁公祭会上,他的灵前悬掛着他先行写下的自挽联: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本文整理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10月28日B01-03版作者:李妍;编辑:徐学勤、张畅、张进。经新京报授权转载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出蝂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嘉兴海盐人为宋朝张九成的裔孙[1]

出生于名门望族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考试,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3]任刑部主事,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甲午战争后,积极投身维新运动组织陶然亭集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北京创办溪学堂。戊戌变法时被徐致靖推荐给光绪帝,变法失败后被清廷革职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元济投资上海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倡议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並延请夏曾佑编《最新中学历史教科书》张元济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后来任董事长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一文评价:“张先生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张元济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年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一届全国人大玳表。1959年8月14日于上海逝世[4]

著《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濟书札》、《张元济传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传(傅)增湘论书尺牍》等。

  1. ^ 《中庸说》跋:……民国纪元二十有五年丙子四月裔孙元濟谨识
  2.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一):光绪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见新科进士考试。得旨、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业经授职恽毓嘉、张鹤龄、李云庆、周学铭、赵启霖、周景涛、宝熙、汪诒書、田智枚、屠寄、汤寿潜、伍铨萃、黄炳元、杜彤、范德权、汪洵、王良弼、赖鹤年、徐中铨、卢维庆、张元济、张瀛……郝增祐、戴錫之、俱著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3.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九):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引见壬辰科散馆人员得旨……林国赓、朱家宝、屠寄、周景涛、郎承谟、王良弼、朱祥晖、徐中铨、方家澍、李云庆、赵鼎仁、万云路、曾述棨、喻兆蕃、周云、郝增祐、王仁俊、何锡禔、哈锐、裕绂、王庆垣、张元济、姚晋圻、衡瑞、长绍、俱著以部属用。
  4. ^ 张元济传记与张元济研究“热”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金榜

刘福姚 - 吴士鉴 - 陈伯陶

恽毓嘉 - 张鹤龄 - 李云庆 - 周学铭 - 赵启霖 - 周景涛 -宗室宝熙- 汪诒书 - 田智枚 - 屠 寄
汤寿潜 - 伍铨萃 - 黄炳元 - 杜 彤 - 许贞干 - 范德权 - 汪 洵 - 王良弼 - 史悠咸 - 赖鹤年
黄尔沤 - 林国赓 - 李哲明 - 蔡元培 - 夏孙桐 - 吴家俊 - 刘恩黻 - 何藻翔 - 翟化鹏 - 范家祚
朱家宝 - 章士荃 - 叶尔恺 - 郎承谟 - 尹昌龄 - 刘可毅 - 刘润珩 - 李 豫 - 寇宗儁 - 赵国泰
丁昌燕 - 程利川 - 赵 熙 - 衡 瑞 - 裕 紱 - 伏衍义 - 王得赓 - 吕存德 - 方家澍 - 武延绪
周 钧 - 沈文瀚 - 吴士武 - 赵士琛 - 傅国英 - 李庆棻 - 王铭渊 - 谢甘盘 - 张榕荫 - 蓝 钰
吴 钫 - 池佰炜 - 王仁俊 - 延 燮 - 曹广楨 - 傅增淯 - 高宝銮 - 曾习经 - 周汝钧 - 郭曾准
林颐山 - 姚晋圻 - 刘显曾 - 吴良棻 - 陈兆丰 - 顾 瑗 - 牟 育 - 王庆垣 - 江逢辰 - 蔡镇藩
孙多玢 - 龚心铭 - 周颂声 - 袁宝璜 - 叶德輝 - 周 云 - 王汝汉 - 连 甲 - 李书翰 - 张祖厚
饶 轸 - 哈 锐 - 杜宾羽 - 耆 龄 - 唐文治 - 潘葆良 - 陈毓鑫 - 贵 诚 - 桂 森 - 存 庆
胡鼎彝 - 张瑞芬 - 文 龙 - 陈树屏 - 贻 穀 - 赵鼎仁 - 王廷赞 - 沈宝琛 - 赵兰田 - 陈应辰
杨洪勋 - 丁福申 - 杜作航 - 俞鸿庆 - 高锡华 - 恩 丰 - 李振甲 - 周凤翔 - 恩 龄 - 黄允中
曾述棨 - 李宗膺 - --- - --- - --- - --- - --- - --- - --- - ---

饶宝书 - 章文绶 - 冯舜生 - 常棣华 - 王殿甲 - 赵协莘 - 渠本翘 - 吕懋光 - 孙友萼 - 孙乐嘉
李兆春 - 钱锡爵 - 尚其亨 - 齐绅甲 - 熙 彥 - 汪忠杰 - 陈凤藻 - 陈钜前 - 冯镜泉 - 张炳文
锺为桢 - 丁麟年 - 胡从简 - 王家骥 - 邓廷佐 - 洪汝源 - 李慎侯 - 汪文绶 - 文缉熙 - 吴思让
陈 瑜 - 何庆辅 - 张祖望 - 王宝瑜 - 陈乃賡 - 张联骏 - 顾仲安 - 芳 镇 - 周学海 - 管世骏
谭子俊 - 王世桢 - 万云路 - 宋书昇 - 焦忠贤 - 宗锦晨 - 陈福荫 - 乔国桢 - 张延龄 - 陈登元
陶福履 - 孟广谟 - 李蕴华 - 张维城 -宗室溥岳- 陈雨农 - 陈祖绶 - 温锡纯 - 吴宝镕 - 罗迪楚
长 绍 - 蒋士瑆 - 王庆埏 - 杨 楷 - 汝作枚 - 赵传琴 - 高增爵 - 吕 森 - 张心镜 - 阮士惠
关天眷 - 刘 铎 - 胡寿荣 - 冯永图 - 徐德溉 - 田宝蓉 - 屠尔敏 - 莫镇疆 - 汪庆生 - 雷宝荃
吕 曾 - 夏时济 - 陈存志 - 洪景楠 - 蒋廷黻 - 王光棣 - 李兰馨 - 孙培元 - 施启宇 - 左崇典
张镇芳 - 伍元芝 - 安秉介 - 甘作赓 - 黄鴻逵 - 宋企适 - 许克家 - 高逢源 - 许文森 - 李宗森
康 咏 - 陈棣堂 - 卢维雝 - 叶 濬 - 籍忠宣 - 嵩 瑞 - 阮大定 - 朱 本 - 李翰屏 - 李时灿
卢秉钧 - 李祥麟 - 刘亮藻 - 贺 欣 - 于楿德 - 刘锺琼 - 翁立德 - 刘正? - 谢德昭 - 李华芬
陈伟勋 - 牛 瑗 - 郑炳章 - 汤原铣 - 蹇念典 - 郭兆春 - 王懋昭 - 刘素存 - 密昌墀 - 王克鼎
李心地 - 王室藩 - 录 德 - 孔昭倩 - 裘鸿勳 - 龚心鉴 - 葛文模 - 李培之 - 傅仲涛 - 刘积义
杨介康 - 苏梦兰 - 刘瑞璘 - 沈树人 - 汪棣昌 - 杨 ? - 王麟荧 - 和庚吉 - 杨敬远 - 岳 龄
陆廷桢 - 刘 能 - 李作楷 - 孙尚仁 - 赵 鸿 - 郝增祐 - 秦士麟 - 王云清 - 武光樽 - 刘 坦
徐 聪 - 李祖寿 - 朱云从 - 张明允 - 洪兆麟 - 黄士俊 - 戴锡之 - 刘珊瑸 - 邝兆雷 - 寿 椿
丁锡奎 - 王树鼎 - 承 勋 - 刘藜青 - 赵子璨 - 檀家琮 - 赵銮扬 - 管廷纲 - 周培懋 - 游三立
孙寿翼 - 杨士晟 - --- - --- - --- - --- - --- - --- - --- - ---

前一科: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 · 后一科: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
同科进士考试:光绪十八年壬辰翻译科、光绪十八年壬辰武科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

中央研究院历届院士模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士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