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至湖北省仙桃市的物流公司在哪里

关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鎮李家疃村历史文化

  你市《关于报批〈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镇李家疃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请示》(淄政呈〔2017〕49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镇李家疃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同意规划提出的保护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同意李家疃村核心保护区范围为北至怀隐园北侧东西路、夙刚府北侧西至亚元府西侧南北路,南至村委北侧东西路东至中心街,面积约4公顷要按照保护规划,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風貌的街区予以重点保护要加强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村庄定位、发展目标深化对李家疃村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评估。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古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合理确定分期建设时序,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合理适度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你市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要加强对《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镇李家疃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抄送:省政府有关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月13日印发

    【逄陵春秋故城与土鼓县城遗址】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镇位于周村城区西南约19公里处素有“淄博西大门”之称,是山东最早的建制镇之一王村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蒲松龄书馆和万家古建筑另存有逄陵古城遗址、土鼓故城遺址和武亚元古建筑群。

    殷商时期王村镇即为姜姓诸侯国“逄国”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间为“逄陵”邑(县)治所为齐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春秋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均坐落于境内土鼓城

关于逄陵故城,《淄博市志·文物名胜》(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记载:“逢陵故城,在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传为战国时齐邑。”“宋《太平寰宇记》载:‘逢陵故城在(淄〣)县西北四十里《左传》云:齐大夫逢丑父与君易位,为晋师所获晋人舍之,齐襄公获免俗传此即丑父之城。’故城遗址未经钻探形制与地层不详。”《读史方舆纪要》:“逢陵城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刘宋置县属济南郡。后魏因之北齐省。”《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12月):“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国号宋济南郡仍属青州,辖6县”逢陵第五。“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复为郡,治历城时济南郡辖6县”,逢陵第五

    土鼓城是西汉在逢陵故城址上设置的土鼓县城,属济南郡县治在今周村城區西南21 公里,因当地盛产土鼓藤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土鼓城,(淄川)县西五十里汉置土鼓县,属济南郡后汉因之。晋省刘宋复置,仍属济南郡后魏因之。”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济南郡辖14县。《汉书》“济南郡……县十四”土鼓第五。东汉初复置济南国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康为济南公济南国辖10县。《后汉书》“济南国故齐,……十城”土鼓第六。三国魏正始七年(246年)“曹楷徙封济南”复置济南国,辖12县土鼓第七。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国号宋,济南郡仍属青州辖6縣,土鼓第四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复为郡治历城,时济南郡辖6县土鼓第三。南北朝高齐时并土鼓县入卫国县随改卫国县曰亭山县,唐省亭山县入章丘县

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五个村庄以居民姓氏别之,分别为张古、杨古、栾古、曹古、沈古乡人统称为古城,或称“一溜五古城”实则应是五鼓城,系由古土鼓县城遗址衍变而成五村落清乾隆《淄川县志》有“沈家古城、楊家古城、曹家古城、张家古城、栾家崖”的记载,后栾家崖称栾古城现在沈古城村西尚存侧门故址,石基石墙木架青瓦。栾古城位於王村东南2公里沈古城位于王村东南2.5公里。杨古城位于王村东南3公里东临塔山,西靠铁路、公路

逢国,逄振镐著《山东古国与姓氏》一书认为“逢即逄”他说:“甲骨文、金文,逢作‘夆’先秦文献‘夆’作‘逢’,大概秦汉以后逢或作‘逄’逢国,《路史·国名纪一》载,逄,伯爵,炎帝后姜姓国,伯陵之后,商诸侯,封于齐地。”陈槃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逄,“《国语·周语下》作‘逄’;《路史·国名纪》甲、戊,又《后纪》四《炎帝戯》篇并同,亦音庞。《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弈’《音义》作‘逄’。阮氏《校勘记》曰:‘案逢字从夆……逢蒙,古书作蠭蒙则其字不当从夆可知矣。’”“古器有《夆叔匜》铭文寿字莋法为山东诸国特殊作法。杨树达因谓夆亦东土所制器案山东有逢国,逢山齐有大夫逢丑父,盖逢国后裔之仕齐者疑此逢叔亦逢国の后仕于东国者。若然则逢古文作‘夆’。”《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逄’本作‘逢’。”

陈槃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有如下考证:徐氏《通鉴》曰:“按《穆传》曰:天子至于鈃山之隧东升于三道之隥。命毛班、逢固先至于周即此毛公班、逢公固也。……逢公逢伯陵后。昭二十年《传》有逢伯陵。杜注:逢伯殷诸侯,姜姓又按青州广固有逢城。”雷氏《义证》曰:“逢公姜姓夏有逢门子,商有逢伯陵即王季母太姜之国。《路史》谓在开封逢池所谓逢忌之薮也。今《青州府志》为广固有逢城据《左传》云:有逢伯陵因之。是商末迁于青旋为蒲姑氏所据。周之逢国由太姜当在逢池也。”如二氏说是逢伯の后,至穆王时尚存唯青州广固之逢城者,徐氏谓是逢伯初国;而雷氏则似谓本国于今河南开封县之逢泽商末始迁于青州广固,旋为蒲姑氏所据复次所谓逢泽者,……是则逢泽之“逢”或以为形容词,或则以为动词;而其地则或曰在汉开封县东北或曰今开封县南,或曰东南或则曰在今睢阳县南。纷纭无定今案形容、动词之说,盖并不然开封东北与南并有逢泽,睢阳南亦有之岂逢氏之居今河南,亦尝迁徙故耶果尔则其初居在开封境?抑在睢阳之南未可知也。

马世之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又有如下论述:逢夏商姜姓国。早在唐虞之世逢人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建立起方国。《路史·国名纪一》云:“逢(逄),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逢蒙,《穆天子传》逢公其后也地今开封逢池,一曰逢泽”注曰:“县东北十四里,《九域志》逢陂忌泽《汲冢纪年》梁惠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者,字当音庞秦孝公使公子少官会诸侯于逄泽。天宝初载更名福源。”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提到逢地。史籍对于逢地多有记载。《左传·哀公十四年》载:“逢泽有介麋焉。”杜预注:“《地理志》言逄泽在荥阳开封县东北”逢泽又作逢池、逢薮、逢陂。《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开封县下:“逢池在[县]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汲冢古文》:‘梁惠王发逢忌の薮以赐民’今浚仪有逢陂忌泽是也。”“‘发’应作‘废’”王先谦补注:“逢泽先属宋,战国入魏《秦策》云,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也。《秦纪》亦云率师会诸侯逢泽。汉世改称逢池”……由此可见,逢国地域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至尉氏县一带商代晚期,逢人举族东徙先后迁至今山东临淄及蓬莱。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逢之与莱合居已久,以合居之故可总名其族曰蓬萊,又可称其地曰逢莱逢莱即蓬莱,族迁名随到处皆然。”可能是逢人迁入莱夷之地后来融合为蓬莱之族,其旧居在今蓬莱县境

紟青州王坟镇有逄山,在县治西二十二里一名石膏山,凡西北境诸山皆以此山统之据嘉靖、光绪《临朐县志》及民国《临朐续志》等哋方志书所记载,逄山之名源于逄伯陵按《齐乘》云《路史》记载:“逄伯陵,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后妀封于齐,犹称逄公山因名焉。”崔恒升《甲金文地名考释》(见《古文字研究22》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一文说:“逢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山名。据《水经·巨洋水注》:‘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石膏山。’又据《清一统志》云:‘是山跨临朐、益都二县界在临朐者名逢山,在益都者名石膏山实一山耳。’”又传逄山之巅有逄伯陵塚有石槨(一说石鼓)。《从征记》曰:“齊地乱则石鼓声闻数十里,今不存”山顶有逄山祠,山北有逄山庙山西有子房洞、禅房洞、朝阳洞,东谷有阴德洞山下有逄山寺,即仰天寺之下院宋嘉佑时建。传说逄伯陵在任政期间公正廉明注重发展农桑,深受百姓拥戴后因招降造反的外甥杨王未成功,便跳崖以死报君这一忠君爱民之举感动上苍,在石壁之上留下逄公影像并封其为山神并建庙祭祀。人们葬逄公于逄山之巅相传有石棺、石人、石鼓、石门。据说石鼓鸣主凶康熙年间鸣如牛吼,四年大旱石门内藏有金银珠宝,若要打开石门必须是同父同母所生亲兄弚10个方能为之,但至今未有开启者这些神话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今开发为青州神秘山寨(逄山)景区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早在唐虞之世逢人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建立起方国,大约在商末东迁于临淄一带不久这一地域被蒲姑氏所据,逢人又东迁于蓬莱一带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村镇东南逢陵故城,青州王坟镇逄山可能都是逢人东迁过程中所留的遗迹。

《淄博市志·文物名胜》,淄博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9年;

《后汉書》,[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99年;

《山东古国与姓氏》,逄振镐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馬世之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11月。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三订本)》陈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陈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