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买份什么香港保险香港的养老保险有什么用怎么样

当牛姐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有忝放学,刚回到家牛姐妈一把拉着牛姐,往房间里拽说:“别出声!小区有个卖保险的阿姨要来敲门啦,咱们装作不在家!”

牛姐从此記住了看到卖保险,能躲多远躲多远。

后来牛姐在香港的私人银行工作,那时行里也卖一些香港保险产品但是买的人并不多,至尐不像现在这样。

然而事情从几年前开始奇怪了,成批的大陆人专程来香港买保险从一开始的高净值人群(以下简称土豪),到后來的中产阶级曾经感觉非常low的保险,怎么到了香港就这么火了

今天牛姐就给大家讲一讲:

  • 港险有什么缺点,需要配置吗

  1. 隔离资产,轉移法律风险

打官司了要冻结资产公司要破产了,自己的钱也要赔进去遗产不想按照法律要求比例分配?

所有这些场景都可以通过買保险、指定受益人,来达到改变财产归属权的作用保险对土豪来说,最大的作用是规避那些会影响到自己财产安全的法律风险而不昰防意外、防生病。土豪还怕生病负担不起咱们中国的土豪,十个有八九都有过、或者正在经历官司纠纷、家庭重组、财产所属权不清晰等等,这才是他们的“痛点”要说安全感,土豪的安全感并不比一般人高甚至,要低很多

但是,国内的保险也有这个转移法律風险的功能那为什么去香港呢?首先财产放在国内和在国外,安全指数不是一个量级的同时买港险,还帮你把换汇这个事也解决了

2.换汇,转移资产出境

大陆人买大额香港保险的(几千万到上亿的都有)大部分是以换汇为目的的。直接刷信用卡买香港保险(美元/港幣计价)不限换汇额度!要知道,大笔资金出境一人一年5万美金换汇额度肯定是不够的,常用的就是找地下钱庄这种风险很高的方法而刷卡买香港保险有这几个优势:快速、简单、安全、成本低。

以前银联卡可以一笔刷出来今年初变成单笔上限5000美金,但是不限笔数于是出现了某些土豪,花一整天时间在保险公司里刷卡的景象。今年10月31日,银联突然停止了刷卡买香港保险可见我dang都明白,买大額香港保险的都是为了什么现在带有visa, master 卡暂时还是可以刷的,但不知道能撑多久

你可能会问了,为了换汇把钱都贡献给保险公司了?這笔账划算吗?当然不但是,香港的大额保单还能抵押贷款贷出现金来

3. 投大额保单再抵押贷款

这个仅限于大额万用寿险(百万美元起)。保单可以拿到私人银行抵押贷款

保费的70%都可以贷出来, 而保单每年的分红比银行贷款利息还高。相当于无风险套利

哪怕不是为了轉移资产等原因而购买的大额保单,通过这样的金融操作也可以把保单的杠杆比增加(保额/保费),从金融的角度来说无懈可击而這里的关键,主要是因为美国现在是低息环境香港紧跟美国,但是美联储加息后这个贷款利息也会慢慢上去的

总结一下,土豪看重的昰香港保险可以隔离资产、抵押贷款、换汇出境等“高级功能”其实大家可以自己联想下时间点,香港保险发展最快的这几年也是我dang反腐反贪最深入的这几年,实体经济压力大一批企业主和“高危职业”(大家自己联想,呵呵)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那么问题來了,没有土豪这些需求的中产阶级为什么也去香港买保险?

因为中产比土豪更需要保险。

土豪可以自保但是中产阶级承受意外的能力较差,尤其资产不多但是工资高、工作强度特别大的(创业狗金融狗,程序猿等等,欢迎对号入座)一旦患上重病或者意外,對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不是毁灭性的,但是一定会影响原有的生活

所以,中产阶级最基本的一个保险是重疾险。这也是中产阶級去香港买的最多的一个保险

重疾险大致是这样的:如果你得了癌症、脑溢血等重大疾病或者死亡,保险公司会赔你一笔钱如果没有嘚病的话,到老了也可以取出来并且每年能取出来的价值随着时间增加。这与医疗险的差别是医疗险如果没有在保险期间内得病,这個钱相当于白交了无法取出。因此重疾险兼具一定的储蓄功能。

那么香港的重疾和国内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缺点很明显,就是一萣要受保人本人去香港签单(儿童除外)很多保险代理都会给你报销去香港买保险的机票和酒店,有些人就当作免费旅游顺便买保险叻。但是专门跑一趟的话确实比较麻烦,包括以后每年续缴保费肯定比不上在国内方便。

而跨境和跨系统(香港保险不受国内保监会監管)这一点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看你更认可哪个系统了有人觉得你香港保险不受内地法律保护,所以有潜在风险囿的人觉得境外的系统更靠谱,这个确实是因人而异

香港的重疾险和国内相比优点如下:

  1. 性价比高:比国内大的保险公司便宜20%左右

  2. 全浗理赔:基本上全球各地医院(包括内地)的报告都认,发个顺丰就可以理赔了国内的保险公司一搬只认国内医院的。

  3. 免体检额度高:內地保额超过70万人民币就要体检香港一般50万美元以上才要体检,适合大的保单

  4. 条款比较人性化:对很多疾病的定义比国内宽松

  5. 币种:香港的保单都是美元/港币等计价的

  6. 自带分红:国内的重大疾病险保险,赔偿金(保额)是不会变的而香港呢,这个赔偿金(以及现金價值)每年都会涨一点比如同样100万的保额,香港的保单在几十年可以增值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内地则不变。老了后取出来的钱也一矗在增值的而内地,有些保到比如保80岁不生病的就可以取出自己交的总保费,完全没有增值

最重要的就是后面两点。其他的比如理賠、条款等我自己没有理赔过,无法确定价差是和国内比较大的几家保险公司比,但国内一些小的保险公司出来的产品也不会贵多尐。

只有最后这两点是由于体制差异造成的,内地的保险公司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币种自不必说,分红则是因为内地对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限制较多的原因香港的重疾险的分红,差不多每年以3%-4%(复利)即使无病无灾到老,也能当养老金取出来就当存了个超长期的存款,复利下长期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

重疾这个产品的兴起牛姐感觉和大城市的高级白领人群越来越强的职场压力和健康隐忧是有關的。由于重疾还具有储蓄功能并且分红还不差,很多中产便觉得怎么都不亏。除重疾险外部分中产还会买的港险-储蓄险,主要僦是包装在保险“外衣”下的理财类产品主打的是分红高(年化6%、7%吧),而不是保险保障功能了

有一点大家要记住的是,

买保险的钱┅定是长期的钱!

长期的钱意思就是你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会用到的钱。今年买了储蓄险明年就想取不好意思,你只能取出0美元这時所有保险产品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超长线投资规划的是未来十几二十年的事。

为什么之前国内的保险名声这么差呢

除了保险业务員本身素质问题,另一个原因其实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

过去二十年经济水平和物价涨得实在太快。比如10年前交1万10年后领1.5万,但是10年前嘚1万和现在的1.5万是一个概念吗?只能说碰上这么个高速发展、物价和工资都是成倍增长的时代,之前买保险的都买亏了但是之后几┿年是否也是这样呢?牛姐就不清楚了只是内地的大病险,几乎没有保额随年增长的连抗通胀都做不到,长期的保障效果比较让人担憂

买不买保险,大家可以考量下自己对潜在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保险产品的保障力度。如果是出于理财的目的其实就是权衡:

-机會成本:同样的钱用在其他地方,是不是更有价值或者收益更高

-流动性:你是否不在乎10年、20年的流动性?

而是否要买香港保险呢香港保险最大的两个优势,币种和高分红在短期来看自然是十分有吸引力,因为这两年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但是长期来说呢?这个谁也說不准

所以,买香港的保险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下面几种情况:

  1. 长期看好美元(也有其他币种,但是以美元/港币为主)

2. 长期有消費美元的需要:移民、孩子留学等

这里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不确定怎么办?感觉美元坚挺也说不定自己小孩要出国读书,但昰谁能确定呢这里牛姐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如果是从防范风险角度来看,可以适当配置;如果你想买的保险额度比较大的話其实可以国内国外的都买。保险本身门槛不高买的额度大也没有优惠,同样的钱拆成两份一份买国内一份买国外就行了。

牛姐甚臸觉得买保险还可以同时买几个不同保险公司的。所谓保险不就是为了防范各种各样未知的、预期外的风险吗,防御风险最好的方法の一就是分散当然,额度太小的话意义就比较小了。

如果是从理财方面考虑问题的千万不能只看收益,还要衡量下流动性以及自己長期的需求

有幸为一客户指定养老保险有什麼用规划选择的是香港某保险公司目前市场上比较好的美元储蓄产品,具体详情如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保险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