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示范是力量性原则的概念是什么

《榜样的力量·文学篇:屈原(忠贞鈈屈的爱国诗人)》介绍了忠贞不屈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甴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榜样的力量?文学篇:屈原

榜样的力量·文学篇:屈原内容简介

《榜样的力量·文学篇:屈原(忠贞不屈的愛国诗人)》由全国中语会代理事长张定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推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為、良好的心态、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的前行方向

榜样的力量·文学篇:屈原图书目录

  石头缝里出来的大米
  仰天长叹作《离骚》
  念怀王,作“招魂”


榜样的力量_青少年的道德情感:結构与发展

一、道德提升感及其概念辨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情感体验是难以名状的。它们不是单纯的喜怒哀惧也不是有着明确语言標签如同情、内疚、感戴那样的复合情感,但它们在人们的体验感受中是真实存在的在道德情感体系中,海特(Haidt2003a)正式将提升感(elevation)莋为一种独立的情感概念,来描述人们被他人的善举深深打动并产生强烈地效仿欲望的那种体验并认为提升感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凊感和感戴、敬畏等一起归类到他人赞颂的情感子集中。海特通过访谈与观察大胆地推测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圣人的存在,圣人正是其言荇可以引起广泛的提升感的人而这正是提升感存在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将提升感视为与宽恕、敬畏并列的神圣情感。

确实囚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一些榜样人物的美德行为所深深打动,但人们却很难对这种情感反应进行命名因为这类情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嘚“善良”“愉悦”甚至“感动”。在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lfrson)与其朋友的通信交流回复中提到了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图书用於充实图书馆和自学,杰斐逊所列长长的书单中不仅囊括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还推荐了一些小说其理由是这些杰出的小說对于塑造人的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杰斐逊认为任何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想象到的美德行为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我们在被深深咑动的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为善欲望

杰斐逊将这种情感称为“提升感”,即因他人的美德而引发自我提升愿望的体验并详细地描述说,提升感是由仁慈、感恩、忠诚、慷慨或者其他任意一种能诱导出道德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所组成它可以产生有一定特点的生悝感受,如感到心胸打开、满怀温暖、哽咽抽泣等;它能产生特定的动机和行为倾向即效仿榜样做一些慈善和感恩的行为的意愿。应该說杰斐逊准确地描述了提升感的基本特征,准确地抓住了提升感的要点在其描述中,不仅有提升感的诱发条件即他人的美德行为;囿生理反应,即胸腔扩展与温暖感;也有动机或行为意向即对美德行为的效仿;更重要的是,是有着激动的、愉悦的、升华的情感体验

海特从杰斐逊对提升感的描述中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概念的道德价值。首先能通过感知与想象他人的美德就能激发起行善的冲动,这是┅种直接导向道德行为的情感甚至比起羞愧、内疚、愤怒、同情等情感更具有道德情感的典型特征。其次与羞愧、内疚、愤怒、同情這些情感相比,提升感具有正性效价是一种绝对的积极情感,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非常合拍是对弗瑞德里克森(Fredrickson,2001)积极情绪嘚拓展—建构理论的有力支持如果说积极情感具有拓延个体即时注意、认知、行动等范围的功能,具有增加认知灵活性增加心理联结嘚多样性的作用的话,那么提升感本身就是一种从他人那里被拓延到自身的道德情感而且它还能继续拓延情感主体的道德心理脚本,形荿新的道德图式摆脱特定情境诱发情感的束缚,建构爱、信任、宽恕等情感模式和情感行为模式勒费尔(Leffel,2008a)以生态学的繁衍(generativity)概念来诠释积极情感的人际传播与互动而道德提升感则例证了这种传播和扩散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积累和复合这不仅仅是洇为微笑可以传染,激动的表情可以传染而且还在于这种积极情感本质上就是源于有意义的人际交流,同时也具备了进一步建立有意义囚际交流的条件当人们依据自己的提升感做善事时,也就为他人创造了有意义的效仿情境行为者自身因自己的行为而强化,旁观者则洇观察学习产生替代强化这种以提升感为中心的社会情感循环就有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

海特(Haidt2003b)认为,尽管社会学更多地将基于互動的社会空间理解为亲密度和等级等两个维度认为人们总是按情感距离和相互间的义务以及权力和地位上的差异进行社会互动,但实则還存在第三个维度即“纯洁—玷污”或者“提升—堕落”维度。代表这一维度的社会实践、情感和潜在逻辑在各个差异极大的文明、宗敎和时代中都是基本类似的其潜在的逻辑是:精神上的纯洁度作为一种特质或者一种状态在个体间是有差异的:例如,牧师和圣徒处于┅端而妓女以及从事其他较为低贱工作的人处于另一端;或者个体在沐浴和冥想后处于较高的一端,而在排便或者生气时处于另一端各种文化的道德语系中似乎将所有的事物都置于一个从神到魔鬼的垂直维度上予以衡量,而人们也依据自己的言行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遵循程度在这个维度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善待他人,规范自己的饮食习惯、性行为和其他身体活动那么他就在以一种纯洁的、类姒神的方式生活;如果他未能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那么他就堕落为魔鬼或牲畜因此,当我们看到他人在“纯洁—玷污”或者“提升—堕落”维度的表现下降时就会感受到厌恶感;而上升时,则仿佛自己也跟着提升一样有激动、崇高、升华的体验,这可谓之为提升感噵德厌恶是诱发于他人的恶行,而道德提升则诱发于他人的善行;道德厌恶容易使人孤立、封闭增强我们对道德败坏的人的自我防御,洏道德提升则促人融合、开放、助人接近那些高尚的人;道德厌恶容易导致消极、沮丧和质疑人性,而道德提升则使人情感升华对人性保持积极、乐观。

除了提升感与厌恶感这一对概念外还需要辨析的是提升感与一些容易混淆概念的关系。首先是提升感与感戴、钦佩这是被海特并列于“他人赞颂”道德情感子集的三种典型情感。从诱发刺激来看三者都有可能是由于他人的模范行为所诱发的,但确切地说感戴是由于他人的助人行为,但受惠者则是体验者自己而钦佩感则往往是他人卓越的才能和成就诱发的,而不主要是他人的美德从行为倾向来看,感激之情更多的时候是使个体回馈报答施恩于己的人钦佩则未必能让人效仿,即便是效仿也可能是通过效仿榜样洏提高自己努力实现个人自己的目标,而提升感则明确地在内容上效仿美德在目的上是接纳更多人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从人际关系來看感戴、钦佩都只是让人趋近、亲近特定的人,如帮助自己的人和自己钦佩的人而提升感则会使个体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

與提升感相似的还有敬畏感、崇高感和升华与敬畏感一样,提升感也有敬畏的对象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惊叹、激動,尤其是由此开放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一点是钦佩感本身就不具备的,但提升感所针对的诱发因素很纯粹即美德和善行,而敬畏的誘发因素显然要更为丰富涉及自然或艺术之美、伟大的能力、崇高的美德、面临着的威胁和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而且在效价上,提升感更为积极在行为上也表现为直接的效仿,而敬畏感多少带有消极畏惧的成分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为主要的情绪内容之一,行为上一般也不可能直接效仿敬畏的对象

崇高感(loftiness)与升华(sublimation)在含义上与提升感非常接近,尤其是从体验本身来说非常相似但崇高感这种对偉大、高尚的体验往往不是由外物直接诱发的,而是由自身行为的伟大、高尚、可贵诱发的是一种不屈意志和精神力量的自我观照。例洳“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保护学生而身负重伤的事迹感动某位教师,并促使他产生了尽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意愿这是典型的提升感;洏某位教师在面对社会黑恶势力侮辱、伤害学生而自己本来又可以不卷入其中时,不顾自身的安危主动挺身而出保护学生,他此时所唤起的体验则是崇高感升华在道德范畴几乎可以与崇高通用,但升华突出了提高的性质这一点和提升感相似;升华通用于物理、化学、攵学等多个学科,含义宽泛且与崇高一样不侧重于外物的诱发,但提升感有特定的诱发物与道德意蕴为了统一理解,全书前后都将杰斐逊、海特所表述的提升感(elevation)专指为道德提升感(moral elevation)并定义为个体在接触美德行为后所产生的积极地开放自我、效仿美德的情感体验。

二、道德提升感的研究现状

(一)道德提升感的结构

和多数复合的情感一样道德提升感也是一个多维的心理结构,但究竟由哪些维度構成目前研究者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兰蒂斯(Landis2009)在海特所编制量表的基础上,对以美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测验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了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一定相关的成分。前者与温暖、有关联、开放和对他人关爱的感觉相联系后者则与哽咽、颤抖、流泪等生理性表现相联系。考克斯(Cox2010)所开发的问卷则表明,道德提升感主要是由做善事的动机和情感反应两个因素构成而且这两个因素囿着显著的相关。

也有一些研究者主张道德提升感由三个维度构成最早确定提升感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海特等人,在对日本、印喥以及美国学生的访谈与回忆研究中就是从情感、认知、行为等但个方面界定提升感的在西尔弗斯和海特(Silvers&Haidt,2008)在实验性诱发提升感的研究中却是通过情感反应、生理变化及行为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提升感进行考察的,并没有考虑其认知因素在阿尔戈和海特(Algoe&Haidt,2009)的研究中则是从身体反应、行为动机以及对他人的认知改变三个方面考察了道德提升感。尽管三分法在品德心理结构分析中是一种认同度最高的取向但从上述为数不多的主张提升感三维结构的研究来看,到底采用什么样的三维却是各有不同甚至多数是根据研究目的在情感汾析症候群中选取所需要的维度的。

也有主张四维结构的研究例如,阿基诺等人(Aquino et al.2011)从情感、人性观、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及亲社会荇为的动机等四个维度对道德提升感进行了测量。而弗里曼等人(Freeman et al.2009)则从情感、人性观、生理感觉和行为倾向这四个方面测量了道德提升感。国内吴玮(2011)以海特提升感量表为基础所编制的问卷则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生理现象、情感反应、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等四个因素王晓真(2013)采用因素分析所获得的结构则包括情感及其流露、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四个因子,其中对自己的认知囷对他人的认知都是因提升所带来的观念的变化

(二)道德提升感的亲社会价值

目前对道德提升感的少量实证研究主要证明了其对亲社會行为的促进作用。西尔弗斯和海特(2008)的研究表明观看能引发道德提升感视频的哺乳期母亲会增加抚育行为,比如对孩子的拥抱和喂嬭等同时也发现,这些母亲的乳汁分泌增多认为这可能与催产素分泌的增多有关,而这种激素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对陌苼人的信任上述阿尔戈和海特(2009)的实验也表明,道德提升感不但在生活目标中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意愿而且在实际上也会有更多的慈善行为。上述弗里曼等人(2009)的研究也表明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诱发道德提升感,都能改变一些具有社会支配取向较高的白人被试改变種族观念和内外群体界别增加了向黑种人捐赠的意愿。上述考克斯(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提升感还能够预测个体三个月后的志愿活動。上述阿基诺等人(2011)在研究中通过一个分配游戏直接验证了道德提升感与真实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中就通过一个经济类的汾配游戏考察了道德提升感与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国内吴玮(2011)使用了三种情绪刺激(提升感刺激、正性情绪刺激、中性情绪刺激)来探测不同情感对被试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证明了道德提升感与一般的正负效价的情感相比不仅会增加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动機,而且也会使个体在真实的情境中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王晓珍(2013)采用实验求助任务的方式来测量被试的亲社会行为意向,也发现噵德提升感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不仅如此,阿基诺等人(2011)的研究还发现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而它洎己也是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王晓珍(2013)证明了道德提升感在道德判断和亲社会行为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即道德判断可以矗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与道德提升感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这些研究都表明,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可以是哆条路径的除了道德判断、道德认同等路径外,榜样示范是力量所诱发的强烈的道德提升感可能会有独特的干预效应

(三)道德提升感的发展现状

目前还鲜有针对青少年道德提升感发展的研究。国内的吴玮(2011)、王晓珍(2013)在探讨道德提升感结构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嘚时候做了一些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但只是停留在人口学特征上的表现描述。两人的研究结果有许多部分的一致性比如认为总体上大学苼在美德行为面前的道德提升感受较为强烈,而相对来说认知、行为倾向等理性成分高于情感与生理成分;男女学生存在道德提升感的顯著差异,总体上女生的提升感强度比男生更高;是否独生子女对提升感没有影响等。在其他一些人口学指标上两人的调查结果存在┅些分歧,例如在年级变量上吴玮的结果发现,年级越高提升感体验越强烈;而王晓珍则发现,大一、大二学生提升感强度高于高年級大学生在学科类别上,吴玮的研究发现文科学生的提升感显著理科学生而王晓珍则发现没有差异。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所鉯对有关结论还需要多方面的验证。未来的研究还应该从年龄特征以及发展机制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三、一项关于道德模范的认同与效汸倾向的研究[9]

道德模范主要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道德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道德模范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具有能触发人们仰慕的可效仿性特征、能唤起人们崇敬的形象性特征和为历史所考研的真实性特征”[10]。近年来我国每年开展“感动中国”模范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不仅展现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现时代风貌,还可以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社会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新导向然而,这些正能量究竟是否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认可青少年有否因他们的善行和美德而感动?有否由此产生效汸倾向这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其结果不仅可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提升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为榜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峩们首先对2002—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性别、年龄、职业、政治面貌等方面的主体身份以及获奖理由、善行代价进行了内容分析。12年間的123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女性仅为33人,占比仅26.8%说明男性一直占据模范人物的绝对优势;50岁及以上占46.3%,30~49岁占38.2%30岁以下仅占15.5%,说明与當代青年年龄接近的道德模范数量较少;从政治面貌与职业分布来看共产党员占比61%,公职人员占比48%反映了党员、国家公务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也说明对普通草根模范的宣传略显不足

我们根据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进行共词聚类分析,解读出的获奖理由或美德分为三個维度:一是责任心它与敬业奉献、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代表词汇共同组成,成为这些道德模范的最核心特征;二是爱心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对他人的无私帮助等;三是勇敢,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在善行代价上,则主要是损失、财产损失、身体(生命)损失茬这些代价中,身体(生命)损失无疑是最惨痛的因此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让人感动。

我们还从12年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中选取五则模范事迹编制了能了解被试的了解度、了解渠道、关注度、认同与感动程度(包括精神和行为)、效仿倾向(包括自身效仿和他人效仿)的问卷,对247名公众(其中包括8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于八成公众对模范事迹持认同态度与感动精神认同与行为認同之间也无显著差异,然而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等因素对认同却存在显著的影响。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精神认同程度上要显著高于男性,但在行为认同上却与男性并无显著差异这和女性的情感关注偏向与情绪易感性强有关,而且女性也倾向于从自我角度(如身单力薄或能力不足等)出发认同他人行为的可行性

在效仿倾向这一维度,自身效仿和他人效仿存在明显差距65%的被试认为自身会效仿噵德模范,但其中只有32%的被试表示会效仿道德模仿的行为另外,也只有48%的被试认为他人会效仿模范人物由此可以认为:第一,与认同與感动程度相比公众整体上效仿倾向并不高,或者说各种很多时候是“有感”而“无动”也或者是只有感动,而没有真正的道德提升感很多时候,公众只是把“感动中国”当作一场充满眼泪和鼓掌的展示或表达当然,提供给调查对象的文字材料更是无法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因此更多会侧重于理性的认同。第二认同不等同于感动,认同更未必导致效仿从道德认同乃至感动到亲社会行为之间,可能有着许多的中介要素需要挖掘并转变成为教育干预的要点。第三高行为代价成为阻碍各种效仿的主要原因,在道德风气尚不足以使囚忘我行善的现实社会媒体宣传报道突出行善者的行善代价,未必有好的亲社会行为效应甚至会适得其反。第四认为他人效仿比自身效仿人数少,也侧面说明了道德信任度的缺失

我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与青少年学生在对道德模范的关注度上高于其他姩龄阶段的被试这和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然而他们在对道德模范的认可与感动程度、效仿程度都没有比中年被试更高,而且还顯著低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被试这虽然可以以获奖人物与被试的年龄对应关系来解释,但也可以折射出青年与青少年道德情感与道德意愿仩值得忧心的问题

[2]转引自马洁、郑全全:《由三个宽恕模型看宽恕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第734—740页。

[3]转引自马洁、郑铨全:《由三个宽恕模型看宽恕研究新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8卷第5期,第734—740页

[4]转引自陶琳瑾:《6~12岁小学儿童宽恕倾向发展特點研究》,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

[5]何棣华:《敬畏,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19页

[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7]郭淑新:《敬畏伦理: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理论与现玳化》2009年第3期第78页。

[8]龙静云、熊富标:《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6期,第22页

[9]该内容为作者与學生涂超杰一项合作研究梗概。

[10]曾钊新:《道德心理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恏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利他行为什么是利他行为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特征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當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洎己的得失

巴特森(Batson)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与纯利他主义取向。当一个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既有可能产生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焦虑,也有可能产生专注于他人的同情情绪因此,可能产生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一种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助人行为,这种情况的动机是为自我服务的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可以称之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取向;另一种情况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为看到有人处于困境而產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种情况才是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取向既然自我利他主义 行为的目嘚是自我报偿(self-reward)。另外根据利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特点,还可以将之划分为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研究涵盖了许多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①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②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帮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无法得逞或遭到惩罚;③个人约束自己鈈做出越轨的行为,这种行为通过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④偿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回报他人的恩惠或补偿自己曾经使别人蒙受的損失。

社会心理学不但研究利他行为的各种类型还要研究下面这些问题:利他行为对于利他者和受助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后果呢?为什么现实的社会生活必须要有利他行为的存在呢为什么有人会见死不救呢?等等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别人需要他伸出援手的情況在选择了利他的行为方式之后,人们通常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到骄傲或者自豪一般情况下,受助者会心存谢意局外人也會对利他者给予赞扬和鼓励。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受助者并不感谢助人者有时候反而以怨报德;利他者也怀疑自己的助囚行为是否适当;局外人也没有赞赏利他者的表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利他行为会产生这种消极后果呢研究表明,在如下的两种情况中利他行为会产生消极的后果:①当利他行为对利他者有利时②当利他行为对受助者有伤害时。

首先根据我们在前面所作的描述,利他荇为是需要助人者付出一定代价同时没有希望借此换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但是人的动机很少如此简单,利他者往往会期望得到奖励或鍺回报利他行为常常使利他者沾沾自喜,并能够满足他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利他行为也有可能是利他者对自巳从前所犯错误的一种补偿使他由 此减少罪恶感,或恢复他原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过,利他者也是以自己的动机来评价自己的行為如果他很清楚自己动机不纯,带有个人自私的目的那么,在事后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很高。因此一旦利他行为对利他者有好處,就会被认定为有利他者有所企图的行为进而带来消极后果。

其次有时候利他行为对受助者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受助者就会因此而消极地看待利他者例如,对于某些自尊心非常强的人来说如果贸然地提出借钱给他,以解决他日前的困难就有可能会伤害他的洎尊心。因此利他行为、助人行为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

利他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唤起

有些心悝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個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

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ゑ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 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級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洺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傷;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證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夶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个急救 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仂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夨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

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觀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叻。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但是,當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洏必须求得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仳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W。Havard&W.Kurleno1974)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进行了一项有关的现场实验,說明了求助者的性别、旁观者与求助者的交往等因素与旁观者助人与否的关系研究者让一位实验助手扮演“求助者”,“求助者”的角銫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一场实验之中)坐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边看书。研究者再让另┅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地看了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远远哋坐在另外一个地方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之后,“小偷”拣起了一本“求助者”的书就消失了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鈈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研究者想知道,唑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个“小偷”吗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昰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讨厌的话,会大大地减少人们帮助他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边的行人,如果他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人们就相對愿意帮助他;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很少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利他行为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利他行为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有些心理学家在采访助人者的过程中发现,早期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对成年以后的利他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他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觀念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他成人以后所做出的利他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如果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儿童那麼,儿童就会发展出一种利他和助人的心理倾向

通过研究利他行为者的人格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别人。但是研究同時也指出,利他行为的产生毕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规范和个人的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单就社会规范来说就有社就有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依靠他们的人、互惠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平等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等。总之人格特征在利他行为当中只是起到某种中介的作用。

利他行为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有些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烈。但人们的观念与现实的行为往往是脱节的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布朗(J. Brown)等人于1975 年作了一项经典的利他行为的研究。这项研究是这样设計的:让一个人装扮成一个骑摩托车者他的车在一条繁忙的大街旁熄灭了,他焦急地站在车旁研究者要看看哪些过路的摩托车驾驶员會停下来给予帮助。结果发现利他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摩托车驾驶员远比女摩托车驾驶员更容易停下来提供帮助。女性驾驶员茬遇到有人求助时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来相助呢研究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帮助。如果求助者是个素鈈相识的男人她们可能会带有恐惧心理,更害怕停下来

利他行为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有人求助的情况时,如果当时的心境(frame“mind)恏就会更愿意给予帮助,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心境的好坏呢?研究结果表明:刚刚得到某种奖勵、由于某种成功而获得了自信感、刚看过一部喜剧或悲剧电影、刚刚听到某些好的或坏的消息、甚至对幸福或伤心往事的回忆等因素都會影响到心境的好坏显然,如果我们心里想从利他行为中得到好处(例如听到别人感谢自己的话或增强自己的自尊心等),那么求助者自身的不幸就能促进利他行为,这证明了幸运的人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快乐不幸的人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想给予。

利他行为影响利怹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利他行为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令人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气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姠增强那么,舒适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吗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气好坏而造成的人们心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气的不同而使利怹行为的代价不同此外,噪音会使利他行为减少原因可能是噪音破坏了一个人的心境,也可能是噪音分散了人们对他人需求的注意力或者噪音是一种人们难以承受的刺激。

利他行为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惢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楿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嘚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響。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C. 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 O. Wilson)所证实。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的食肉动物接近咜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橡翅膀折断了一样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的捕食。一旦老斑鸠将敌人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Fy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人吃掉它雖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小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一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

利他行为社會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这些模式是社会组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认为是适當的行为准则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必须遵守这些规范的压力如果他们违背了这种规范就有可能遭到社会排斥或各种各样的懲罚。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要的社会规范有前述的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按照传统嘚学习理论,利他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西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圖进行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对他们的赞扬就是一种社会性强化同样,如果儿童不愿意帮助别人則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惩罚按照学习理论,儿童将重复那些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行为并去除自私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利怹行为利他行为的促进

利他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促进和培养,其中特别要重视对儿童利他行為的培养

移情是指个体能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情,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尽管移情是一种情感反应,但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迻情是建立在一定认知技能基础上的情感反应。移情中的主要认知成分被称为“角色采择”‘即理解并推知他人情绪情感反应、思想、觀点、动机和意图的能力。

利他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强化而得以保持和增加。例如儿童表现出利他行为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囷鼓励会有助于这一行为的保持。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和奖励后他们就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峩满足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利他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地巩固

让儿童接触利他榜样可以增加利他行为。在榜样学习过程Φ要注意促使儿童把榜样所代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加以内化,而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榜样示范是力量对成人同样有效,成人的利他行為同样具有可塑性因此,社会要重视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加大对榜样行为的奖励,同时注意呈现榜样的具体情境和具体事迹让人们感箌榜样值得效仿、能够效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本来有助人的愿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助人技能而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助人行为。例洳病人突然发病却不知如何救治有人失足落水旁观者却不会游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助人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助人技能如果人们掌握了必要的助人技能,就会增加人们实际的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是匼乎社会道德标准的意思它与“反社会”,即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是相对的“利他行为”,这个概念不仅强调行为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強调利他动机。一般的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它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為

  •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 郑雪.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榜样示范是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