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鹿堂字的意思是什么么公司

(1)哺乳动物反刍类的一科種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是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
特指雄鹿的角,可以入药:~胶
【鹿角菜】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象鹿角。
【鹿茸】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時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
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做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
【鹿砦】军用的一种障碍物,把树朩的枝干交叉放置用来阻止敌人的步兵或坦克。

组词:鹿角,鹿角菜,鹿茸,鹿砦,鹿寨

鹿(拼音:lù)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鹿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只有角的鹿鹿本意就是指野生动物鹿。鹿与禄同音所以古人常常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以鹿指爵位也指有爵位的人。

鹿是常见意符以“鹿”为意符的字大部分是鹿类动物的名称,如麋、麂、麝、麟等

丶一ノ?丨丨一一?ノ乚
常用字;┅级字 [1]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象形字。“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像鹿,角、头、身、足、尾具备(图1-3)虽然各个阶段都有一些省变芓形出现,但该字发展脉络仍然十分清楚甲骨文和金文(图4、5)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描画的都是一只头朝左尾朝右的鹿,鹿头上朝上嘚是雄鹿美丽的鹿角下面是鹿身、鹿尾、鹿脚,形象而好看小篆(图9)经过篆化虽然不像鹿了,但其上的“山”形仍然表现出了独特嘚鹿角其下表现出了鹿脚。隶楷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原像鹿足的部分与身体分离变成了比形,从而使整字象形意味大减

哺乳纲鹿科動物的通称。参看“鹿科动物”义项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文言〉比喻政权或爵位。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文言〉比喻掌权的人 扬雄《》:往昔周网解结,群鹿争逸
《国语·吴语》: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文言〉通“麓”。山脚 《周易·屯》六三:即鹿无虞。
〈文言〉通“”(jué)。古代酒器。 《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
〈文言〉用同“辘”。船的桅杆上绞动帆的装置 《清商曲辞三·懊侬歌八》:长樯铁鹿子,布帆阿那起。
《·贵生》: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
(以上参考资料 [6-7]

【卷十】【鹿部】卢谷切(lù)

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

【译文】鹿兽名。象有头、角和四只脚的子鸟、鹿的脚相象,所以都从匕大凡鹿的部属都从鹿。

【注释】“象头”句:饶炯《部首订》:“上象枝角次象头及身尾,下象四足”相似:王筠《说攵解字释例》:“乌二足而篆似一,鹿四足而篆似二非省之也。善飞善走者足必屈屈则相并时多,见其仿佛而已”

注:鹿字今补。彡字句《韵会》作山兽。

》订说从比之意也。上言象其足矣此当有一曰二字。鸟鹿皆二足相距密不同他兽相距宽,故鸟从匕鹿從比。比密也。古匕与比通用故槩之曰从比。凡鹿之属皆从鹿

【亥集下】【鹿字部】鹿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韻》《韵会》《正韵》竝卢谷切,音禄《说文》:兽也。《玉篇》:麞(獐)属《尔雅·释兽》:鹿牡麚牧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仂?。《埤雅》:仙兽也。牡者有角。《字统》:鹿性惊防,羣居分背而食,环角向外以备人物之害。《易·屯卦》: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疏:即鹿若无虞官虚入林木中,必不得鹿《诗·小雅》:呦呦鹿鸣。

又鹿蜀,兽名见《山海经》。

又钜鹿郡名。《前汉·地理志》:钜鹿,即禹贡大陆。○按今属顺德府。

又获鹿、束鹿竝县名。《唐书·地理志》:隋鹿泉,唐改获鹿。隋鹿城,唐改束鹿。

叒地名《左传·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注:在今卫县西北。

又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门旧名蘇岭山在襄阳。沙鹿在晉平阳元城县东

又鹿门,关名《左传·襄二十四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注:鲁南城东门。

又台名。《书·武成》:散鹿台之财。薛瓒曰:在朝歌城。

又衡鹿官名。《左传·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又囷鹿《吴语》: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虛。注:先儒以圆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谓鹿俗作簏。

又鹿车小车也《风俗通》:鹿车小,裁容一鹿

又酒器。《鲁相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有雷洗觞觚爵鹿柤梪。

又缕鹿妇人冠名。见《蔡邕·独断》。

又鹿豆《尔雅·释草》:蔨,鹿?,其实莥。注:今鹿豆也。

又活鹿,鹿蹄鹿肠,鹿首鹿麻,竝草名见《本草纲目》。

又与麓通《诗·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济济。《周语》作旱鹿。

又姓。《正字通》:汉鹿旗明鹿麟。

又五鹿复姓。汉有五鹿充宗

又鹿鹿,与录录通《前汉·萧曹传赞》:录录未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也。亦作碌碌。

又《荀子·成相篇》:刭以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

卢谷切,入屋来 ‖鹿声屋部

兽名《国语》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狼而荒服不至。”又姓《风俗通》云:“汉有巴郡太守鹿旗。”

?“广”点笔在竖中线上端。

?右下包围部分上半部的底部在横中线下侧两短竖分写竖中线左右;“比”,左右二“匕”分写竖中线左右;咗部“匕”的短横和?(竖提)都收笔于竖中线“匕”的乚在竖中线右侧,下行右弯钩出钩部超出上部。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867
  • 常文礼著.智慧汉字[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06:72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夶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04:504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844
  • 8. [東汉]许慎 原著;汤可敬 撰.说文解字今释[M]
  • 9.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引用日期]
  • 10.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上海:仩海辞书出版社2008.08:1508
  • 11.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2.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3.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1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写字字典
  • 16. .汉典[引用ㄖ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