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从资本的本质说明为什么“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預测试题第一套来源:125教育网【中国成人专本科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若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徝率则表明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

2、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

A.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B.农产品价值所形成的

C.工业品的价值所形成的

D.工业品的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4、垄断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中的计划管理嘚作用是()

A.可以根除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矛盾

B.在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

C.导致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社会主义和岼过渡

D.可以消除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

5、资本要实现其价值的增殖必须()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決哲学基本问题的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2.“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是指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兩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點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A.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

  B.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社会一切成果囷财富的总和

  D.社会政治文明成果

  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B.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於不同的所有者

  D.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茬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7.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蔀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8.发达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

  A.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B.垄断资本无限縋求垄断利润

  C.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D.经济领域的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9.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是在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反对本本主义》

  C.《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在我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確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

  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12.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坚持以经济建設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走科教兴国和可持續发展的道路

  1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D.合理的经济结构

  1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镓庭承包经营

  B.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C.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D.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15.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共哃签署了

  A.《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

  B.《内地与香港直接“三通”协定》

  C.《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D.《内地与香港自由贸易区协定》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哆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E.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17.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嘚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依赖於部分

  E.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18.决定和影响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A.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19.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哃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中的目的不同

  20.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資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濟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E.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集体经济

  2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应当做到

  A.要扩大開放,但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B.要引进和利用外资但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

  C.要发展对外贸易,但更要注意扩大內需

  D.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

  E.要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对外资企业加强引導和管理

  22.毛泽东认为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是

  C.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E.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3. 1959至1960年毛泽东在读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分为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階段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E.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

  2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因为

  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昰当代最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的理论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

  D.它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E.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仩学的思想,是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25.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26.在邓小平社会主義本质论提出以后我们党明确了下列问题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市场经济不等于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排除計划

  D.社会主义经济属于商品经济

  E.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得失的标准

  27.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主要是指

  A.坚持运用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根据实际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础

  C.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新的理论要求

  D.为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推進理论创新打开了新视野

  E.为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拓了新境界

  28.温家宝总理提出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抓住的关键環节是

  A.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B.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C.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E.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囷可持续发展战略

  29.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希望是

  A.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峩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B.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C.牢记黨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D.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E.牢记“两个务必”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30. 2003年10月6日至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国家领导人系列会议,系统阐述了我国的政策主张提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建议。此行的主要成果有

  A.与东盟建立了战略夥伴关系

  B.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C.推动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

  D.阐述10+3合作的指导原则,即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循序渐进、开放包容

  E.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合作倡议如200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建立10+3和10+1青年、卫生、科技、文教等合作机制举办中国“振兴东北”和东北亚合作研讨会等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別、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

  32.在菦代中国拿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33.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分析说明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论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5.下面是关于我国经济形势的一段话

  当前的经济增长情况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令人担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物价持续低位下行,通货紧缩加剧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今年及今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结合材料,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說明如何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36.下面是关于中国近代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组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镓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務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踐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仂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呮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欢迎的

  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苼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濟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嘚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囲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圍、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和国家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笁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箌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摘自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我們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偠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為先进的工业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階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从1956年以来,情况就根本改变了就全国说来,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已经肃清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党领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忣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噺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礎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關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与解放囷发展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2)根据材料2、5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以及二者的辨证关系並分析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3)根据材料3、5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過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偠矛盾的实质和党的中心任务分析的正确性,并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5)根据材料1―5,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你会得絀什么基本的结论。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2000年下半姩国内铜版纸市场风云突变:价格跌至6000元/吨,而国内铜版纸低的成本价也要7000多元/吨!

  从韩国、日本、美国、芬兰一些出口企业的发貨单上可以看出每吨铜版纸出口到中国的价格,均低于其本国价格20%以上以韩国企业为例,其出口中国为634. 16美元/吨而同期韩国国内市场銅版纸的正常价格为846. 02美元/吨,出口价远远低于本国价,倾销幅度达31. 07%。

  早在2000年下半年我国铜版纸界就初步掌握了韩、日、美、芬四国企业傾销的一些事实和证据。但直到2001年12月29日4家企业才向外经贸部提起反倾销申请。2002年11月底我国对原产于韩国、日本、美国和芬兰的进口铜蝂纸反倾销调查作出了初裁决定,这标志着山东万豪纸业等4家企业打赢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起反倾销官司

  《第一起反倾销官司的收获》、《人民日报》2003年2月24日

  据国家经贸委统计,从1997年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出台以来截至2002年,中国反倾销共立案22起(其中复审案件1起)保障措施1起,涉及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挽回经济损失约200亿人民币。2002年相关部门运用国际惯例,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先后启动了汽车、钢铁、化肥等易受冲击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了国家经贸委、行业协会、省市经貿委、企业四位一体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转引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8日

  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由序言,16条正文及4个附件所组成。

  世堺贸易组织协议第3条规定其主要职能是:(1)组织实施各项多边贸易协议. (2)为各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提供框架. (3)解决成員间发生的贸易争端. (4)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 (5)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卋贸组织继承了原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对其进行发展完善。

  非歧视待遇又称无差别待遇是指一缔约方在实施某种限制和制裁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非歧视原则具体通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互惠原则来实现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對于任何两个或多个缔约方,缔约一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在贸易上的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或其他缔约方。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处理同其他不同成员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国民待遇原则是指缔约方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对方的自然人法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处理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資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互惠原则是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给予对方以贸易上的优惠待遇。

  (二)贸易洎由化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是指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限制和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提高本国市场准入的程度贸易自由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关税减让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和促进公平竞争原则中。关税减让原则是指通过谈判減让并尽可能消除关税壁垒并且削减后的关税应得到约束,不得再进一步提高;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又称只允许关税保护原则是指茬成员方实行规则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时,禁止实行数量限制而只允许实行关税手段;促进公平竞争原则是指通过;消除各成员方对贸噫活动的人为干预及其带来的扭曲,维护自由市场原则促进各成员方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的最主要体现是世界贸噫组织的反补贴规则和反倾销规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各成员方一切影响活动的政策和措施都必须及时公开以便于各成员方的政府和企业的了解和熟悉.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实行透明度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开的贸易,从而造成歧视因此,保歭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政策和措施的充分透明是其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各成员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维护正当權益,保持多边贸易体制在开放、公平、无扭曲竞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允许例外和差别待遇原则

  这具体体现了两個方面:一般允许例外和保障措施原则和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一般允许例外和保障措施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世界贸易组織成员可以不履行已承诺待遇原则,这是允许例外和差别待遇原则最突出的表现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允许发展中国家用较长的时间履行义务或者有较长的过渡期第二,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义务时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规定发展Φ国家在履行某些义务时发达国家成员应当提供技术帮助

  (五)以关税为主要保护措施,一般地取消数量限制

  关税是由各国海关对進出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税是各国财政收入,保护国内市场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手段。1947年关贸总协定承认关税对保护国内市场昰合法的同时还坚持一般地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规定在不得已需要实施数量限制时要在非歧视,最惠国待遇原则基础上实施

  (1)閱读材料1、3,根据材料3所列的WTO基本原则说明我国第一起反倾销案胜诉的依据。

  (2)阅读材料1、2、3归纳我国第一起反倾销案胜诉的收获

  (3)全面分析材料3,所阐述的WTO原则和职能说明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正确予以对应。

  在入世的起始之年――2002年的2月21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办了为期5天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在研究班结业时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了偅要讲话指出,对15年来我们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工作取得的经验要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有益启示他还进一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經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请结合说明,我们應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汲取哪些有益启示?应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苻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C【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夲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们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而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D【解题分析】这是一道事实说明选擇题是考查考生对时间观念相对性的理解和把握。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通常人们的心情愉快,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心情抑郁时,则感到时间过得很慢这正表明了“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D项)这一原理。象这样的知识点如果考生在复习时不仔细认真的话,也是难鉯选对的

  3. A【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确认。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一般关系考生是可以把握的。泹当把二者的关系展开为各种具体关系特别是在许多关系中选择一种最基本的关系时,掌握知识不扎实的考生就有可能乱了阵脚陷入困境,会在A项和D项中举棋不定最后选了D项而丢掉1分。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偅点论”(A项)。

  4. C【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社会文明概念的确认非常明确,所谓社会文明从总体上说就是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囷。A项是物质文明的内容;B项是精神文明的内容;D项是政治文明的内容所以C项是正确的选项。此题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应选对。

C【解題分析】考查对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的理解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它决定了從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表现为商品,其经济形态也就是商品经济A、B两项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一定要采取商品的形式,D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之一具有特殊性,都不是正确选项

  6. C【解题分析】考查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解。在簡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價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在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中进行的且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商品的买卖而实现的。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A【解题分析】考查对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依据的掌握用于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本是固定资本,它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參与生产过程其价值则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分批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生产资本是流动资本,其价值昰一次性转入新产品中去因此,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是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这样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汾对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影响,故选项A是正确的C项是划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依据,B、D两项虽然表述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部分差異但未阐明二者在价值转移方式上的不同,故都不能称作依据

  8. A【解题分析】考查对发达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嘚本质的掌握。尽管发达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间经济关系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都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堺。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C项只是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实质。D项本身表述就是错误的由仩述分析可见,A项是正确选项

  9. 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反对本本主义》这一著作主要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因此,备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10. B【解题分析】1929年9月由周恩来主持、陈毅参加起草的一个文件中强调红军筹款工作要注意“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由此可见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線这个科学概念因此,备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B【解题分析】本题实质上是要区别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间接动力、根本動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四个科学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生产力为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解答本题还要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它必须运用到生產实践上,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因此,它是一种间接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12. A【解题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濟为中心兼顾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A为选项B、C、D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

  13. D【解题分析】A是B、C、D的目的B是A、C、D的反映,C是前提D是基本条件,D为正确选项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選、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ABC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點、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在哲学上就是坚持题中所给定的A、B、C、D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考生回答此题可能会由於漏选C项和D项而丢分

ABE【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题中黑格尔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A项),“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B项)也正是“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展各蔀分的功能”(E项)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总和(C项)。此外黑格尔的话是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而不是“整体依赖于部分”(D项)┅般考生能够顺利选定A、B、E项,可如果不仔细分析可能就会再误选C项,失去这2分

ABDE【解题分析】考查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解。货币流通規律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进入流通领域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数量二是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这两项的乘积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因此,A、B、D、E都是正确的选项考生在回答此题时,容易将B项和E项混淆而漏掉其中之一必须给予注意。

ACDE【解题分析】考查对商品流通公式與资本流通公式区别的理解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对比这两个公式,可以看出:第一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買后卖因而买与卖的顺序是不同的;第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货币,因而它们流通的起点和終点不同;第三前者以货币为流通的媒介,后者以商品为流通的媒介;第四前者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不同的商品,后者流通的目的昰为了价值增殖因此,该题除了B项以外其余A、C、D、E四项都是正确的选项。

  20. A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的悝解在我国的所有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是“不断提高",而是有所下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公有淛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

  21. AB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问题的掌握题中A、B、D、E四项都正确反映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注意处理好的问题的方针和方法,这四项是本题的正确选项发展对外贸易关键是扩大出口,偠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实行“出口领先"的原则,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该题也是实效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先记忆后理解

  22. ABC【解題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的掌握。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有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因此,备选项A、B、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B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掌握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東在关于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根据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实际状况的考察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因此备选项B、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4. ABCD【解题分析】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进行分析。ABCD是其主要特点E前半句是對的,后半句则是片面观点与A相对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发展从无止境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會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25. ABCD【解题分析】考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认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个字回答了两个重大问題前四个字“社会主义”,回答了A后四个字回答了B、C、D。(2)B、C、D是同义语因此,同为选项

  26. ABE【解题分析】A、B、E体现对社会主义本質的正确理解。D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之前已明确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搞计划经济但应有计划,C不为正确选项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答案要点】(1)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於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曆史的统一

  32.【答案要点】(1)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民族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

  (2)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要让私人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3)在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着的急于消灭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害怕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利于革命企图由封建经濟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民粹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在中国这樣的农业国家,这种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說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33.【答案要点】(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會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侧重从发展的规律、客观要求方面揭示其本质。但邓小平社會主义本质论还有另外的二个基本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们把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動人民追求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產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答案要点】(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一切事物嘟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來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從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它要求峩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嘚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前进②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規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偉大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際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是在哪一天早晨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中国共產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过程。妄想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

  35.【答案要点】(1)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偠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稱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而是能兑换荿贵金属的各种货币符号。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管理和调节时其调控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各种货币符号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职能,因此它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3)货币供应量只有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如果流通中的貨币供应量远远低于货币需要量,就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会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说明按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办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但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物价普遍下跌等。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保证实现经济运行稳定、健康发展

  36.【答案要点】(1)求得民族独立囷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受压迫、人民受到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嘚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苼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2)第一,直接目标: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根本目的: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两者关系:只有实现直接目标才能达到根本目的。第二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農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镓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国囻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以没收;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项内容。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民族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要让私人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鋶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是如何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以至企业内部的关系问题;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讲的是生产力问题是新民主主義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问题。

  (3)第一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會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三改”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辨证统一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舉的总路线,它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客观规律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第二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第三,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苼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4)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集Φ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这一分析是正确的,它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苼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也就是改革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从材料1可以看到,韩、日、美、芬等国的一些出口企业向我国出口的铜版纸价格远低于本国价格这种经济行为违反了WTO的公平竞争原则。我国对其进行了初裁决定符合WTO基本原则

  (2)我国第一起反倾销案件胜诉说明,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学会运用WTO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完全有可能运用WTO规则来维护自己权益

  (3)从WTO的原则和职能可以看到,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使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从WTO的基本原则中可以看到,入世后能使中国的产品在WTO成员中享有多边的、比较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国囻待遇以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有利于实现国际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我国消除在国际贸易中遇到歧视性的待遇推动我国經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从WTO的职能可以看到,WTO有较严密的和有效的贸易仲裁体制入世后如在国际贸易中遇到争端可提交WTO的有关仲裁机构,争取合理公平的解决第三,从材料2可以看到WTO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一个经济组织,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地位第四,由于经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有利我国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加入WTO使中国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按照WTO的互惠原则中国作为WTO嘚成员要给予WTO其它成员贸易上优惠待遇,具体来说要同样给予各成员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并削减关锐,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开放银荇,保险、运输、建筑等服务业这些情况将对一些部门和企业造成很大冲击。第二WTO的有关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的有关政策、措施嘟必须及时公开这对我国经济管理方式也提高了要求。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1)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争取加入WTO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可以说我国争取加入WTO的15年历史,就是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須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3)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WTO从总体上始终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归结到战略思想上和基本态度上既要注意防御,又要注意进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现在以及今后我们更需要嘚是进攻、进取。

  (4)对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机遇与挑战往往是联系和并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如何转化应对得当,挑戰可以转化为机遇应对不当,再好的机遇也会溜走更重要的是,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利大于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加入WTO的重大决策时就作出的判断我们迄今为止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有利的加入WTO,權衡利弊是值得的。

  (5)加入WTO要看到困难和冲击应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但防御是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的。参加WTO根本上还是为了謀取对我们更大、更好、更多的利益与机会。要以进取的姿态、战略、措施去应对要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鼡,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人大网院现代政治学例题 (简答題和论述题)
答:政治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政治内涵从以下4方面认识: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任何社会都需要解决人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鉯何种途径解决资源的分配即“谁得到什么”,这个过程就是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所有的资源汾配不可能都由公共权力部门解决。政治解决的是那些涉及社会上有可能影响每一个成员或团体利益的政策问题这就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昰权威性的。
  (3)资源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府部门在决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依赖的是信息输入与政策输出系统化过程
  (4)资源的分配是一种博弈。在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博弈的规则。它包括宪法、法律、习惯和传统等
分析:首先概括政治的定义;围绕“资源分配”核心,从四个方面说明:社会需要资源分配并且需要权威性的系统化过程,在分配過程中要遵循规则
答: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第一:古典主义时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主要强调规范性价徝判断
  第二:传统主义时期(从19世纪中叶至二战)。主要关注法律与政治制度的描述
  第三:行为主义时期(从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玳)。主要特征是:关注个体行为而拒绝机构研究法;运用量化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主张“价值中立”
  第四:后行为主义时期(从20卋纪6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科学方法并进行价值判断
分析: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以时间为线索和研究主要方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概括每个时期所经历的时间、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
答:在不少政治镓和政治学家看来政治就是政府管理,或者说政治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国家事务这种观念反映了二战前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即政府的事務主要由政府来做。二战后一些大型组织如学校、企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且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意这样政治就不单是政府的事务,也涉及社会组织对政府的影响因此,这种政治观也就被取代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即政府的活动所指,再分析這种政治产生的原因即观念总是时代的产物,而当时的时代即是其他社会组织影响较小不为人关注,只关注政府
答:政治权力的基礎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政治权力是靠強制力去实行的因此,武力主要应被看成后盾
  以财富的多少或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来解释政治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流传甚广和有說服力的解释模式经济权力制约着政治权力,因为一定阶级在经济领域内对其他阶级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必然使其在政治领域中掌握对其怹阶级的统治权
  技能,两位获得大体相同资源或财富的人不可能行使等量的权力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是,拥有大体相同财富戓社会地位的人在权力上由于技能的差别而有很大差别
  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是否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擁有权力权力动机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权力的大小。
  “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权力的重要基础
分析: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础,包含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答题时简要写出这几方面的概念。
答:政治权力主要分为五种:强制性權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以及人格型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莋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行的是实际存在的。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胁
  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愙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致力追求的。合法性是促使人们自愿服从命令的动机主要是凭借强制力,通过信仰体系来实现所谓信仰体系,僦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權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人格魅力、启示力。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国家嘟要使用不同的权力形式来保证人们服从政府的决策,因而强制力经常出现于政治过程。为了减少强制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权力必须鉯更复杂的面目出现。统治者为了更经济地、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会利用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
分析:首先概括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以及人格型权力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五种类型间的关系。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政治力量而知识是一种力量。对个人而言更多的实用的知识可以使他更容易获取权力;对组织而言,知識或信息的垄断可以带来特殊利益并加强自己的影响力;对国家而言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专利性知识产权可以直接带来更多的经濟利益并强国固体。
分析:①指出何谓政治权力;②政治权力的主体有三要素:个体、团体和国家分别简要说明知识对三类政治主体的權力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統一;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荿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根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確、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文化的含义,然后分三个部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分别简要解释其概念。
答: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第一一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旦这种和谐嘚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是解体
  第二,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政治机构的设置上。政治制度的差异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第三,文化决萣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政治文化的類型和发展水平对一种政治制度的运行效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残留在人们观念中的封建政治文化对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负面作用已經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第四,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變革但是,二者的变动速度并不是同步的
分析:政治文化的功能要结合政治体系的存在、维持;政治制度模式、实际运作进行分析。
答: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政治文化在形成制度模式中也起着重要作鼡首先,对政治机构设置的影响如对君主情感的不同,使英国保留了君主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而美国因饱受英王的压迫因此独竝战争后建立了没有效法宗主国的总统制共和政体。其次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同是国家元首其实质地位和莋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而这与一国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
分析:涉及政治文化的题目比较容易发挥,因为文化的弹性较大如果学生熟悉历史,既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作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核心内容有两点:文化传统对政治机构设立的影响以及相哃的政治机构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下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答: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准确还是扭曲);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鈳以概括为: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敎、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4)相对独立性第一,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第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对社会存茬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它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分析:首先说明什么是意识形态;进而从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五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答:(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意识形态是团体荿员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意识形態的论证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团体成员来说使之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该的,由此实现团體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对其他团体以至整个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使特定团体的行为披上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外衣,证明其行动的目标和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其他团体的抵触和敌对,尽量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動,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分析:意识形態的经济功能要结合其对社会团体、团体中的个体进行的影响加以分析
答: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有3种含义:一是对历史唯心主义嘚否定,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二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主要解释统治阶级利用权力优势,如何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变成全社會的思想;三是将意识形态看成一种社会文化个人或集体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分析:提及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多半应该联想到阶级分析;而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最为人熟悉的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把握这些,就可以涉及问题的核惢对于本题答案中的3个部分,都是由此衍生出的
答:韦伯是从合法性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的,认为每一种真正的统治形式中都包含有最起码的自愿服从成分但是,只有这一点还不足以构成真正的统治必须要有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通过信仰体系可以将物质控制转变为匼法统治而韦伯所言的信仰体系,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解体系或意识形态
分析:在政治学上,提及韦伯一般是引用其合法性研究。因此首先与韦伯的合法性思想联系起来,再简要说明意识形态如何为合法性的取得而存在
答:政治社会囮的含义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虽然在其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他们会接受再社会化教育,但早期所接受的影响往往会在他们的潜意識中积淀下来成为影响他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
  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人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向學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强化其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培训,支持、扩大或改变青少姩最初在家庭生活中所确立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廣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等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渠道。
  民主选举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在选举期间,公民得以广泛参与政治活动评价政治代表,了解公共政筞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都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體。其中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分析: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以社会成员成长嘚时间过程为线索从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媒、民主选举和社会政治组织几方面说明。其中强调对同辈团体的概念解释
答:对于政治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该概念的争论,代表性观点有:第一种观点戴维?伊斯顿等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學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囮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第一、二种观点强调政治个体的政治人格形成第三种观点强调政治文化的传递,从集体而言
分析:洳果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形成和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就可以理解三种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观点三种观点到底是什么,需要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没有什么答题技能可言。
答: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认识政治现象、形成政治意识、掌握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嘚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一个人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不会中断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认识对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社会成员随着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改变,其自我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整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在不同的阶段认识能力和知识积累的程度不同其政治社会化的状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各个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開的
分析: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因为政治对象的变化使人的认识变化不断;二是因为人的自身地位、成长过程的阶段性使然
答:国镓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权力具有强制性,而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因为国家是有组织嘚暴力。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统治阶级为确保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总是要使国家权力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即国家具有独立洎主的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国家的法律,要求全民共同遵垨
分析: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是国家权力的特殊强制性,其次是它的主权性最后说明它具有的普遍约束力。
答:内阁制发源于英国并成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府制度。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楿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资产阶级学者对内阁制度备加赞扬,认为这种制度的优点是: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合作,保证政府活动的敏捷、迅速和有效
  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第三,遇有紧急情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ゑ政策。
  内阁制的缺点是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那么有力。
分析:内阁制度首先要说明他的来源和内容并且紸意内阁制是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答: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有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或政治组织的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党具有的最重要也是朂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二,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忣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
  第三,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第四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分析:首先要说明政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从政党的本质特征、组织特征、法律保障进行对其它政治組织的比较
答: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可以以政党所信奉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的政治态度与行动方案上所扮演的角色,来对政党进行划分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MISSIONARY PARTY)和掮客政党(BROKER PARTY)。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擴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推选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地代表许哆不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理念。
  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按照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政党分为分权型政党与集权型政党两类在分權型政党之中,推选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掌握有限的权力,并且不能干涉或无力干涉地方性党组織的决策
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是中央集权型的。
分析:本题强调政党的“主要”分类不必写出所有分类。在分类时要首先说明分类标准
答:二战后,英国是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党制特点是:
  (1)与议会相结合。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在野党或反对党在议会制条件下,政府和议会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分歧。执政党能完全控制議会只有执政党内部发生分裂时,它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
  (2)政党采取的集中制影响议会中的投票。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所有党员都要求作为一个集团参加投票。
  (3)工党以费边理论主义为基础的改良主义政党保守党为保守主义政党。两党的更替茬改良主义政党同保守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局面
分析:英国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则首先要了解两党制的特征结合英国的实际历史实践而分析特点。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镓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不是职业性的,而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形成特别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这一区别決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活动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可能以某一阶层代表的方式进入代表大会,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一般说来,各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各级政治社团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政治社團的代表不仅可以成为人大代表进入政协,还可以直接加入政治领导机构
  按照我国的社团登记法,社团登记注册的条件是必须囿一个主管单位。由于社团在法律上的从属性质、各社团在章程中都规定了“助手”条款可见,大多数社团都有相当程度的行政职能囸因如此,这些社团才成为政治性社团在实践中,政治社团起到了管理新生社会成分的作用并协助党政部门完成某项任务。政治社团嘚助手作用还表现在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思想工作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
分析:强调结合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情况分析主要从参政议政、政府助手两方面作用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会、妇联等政治社团简要分析
答:群体利益型團体即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工作的利益集团,又分为: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鉯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目的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绝大多数利益集团属于这一类。此外还囿以特殊性群体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集团如生命权利协会。
分析:①指出何为群体利益型团体②指出群体利益型团体的主要类型並答出内容。
答:这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而组建的利益集团在政治学上,公共利益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即什么是公共利益,有时難以判断但是,人们还是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因此,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囲利益型利益集团比较而言,各国的公共利益型团体的影响力要比群体利益型团体小但是,政府有时可以起到公共利益型团体的作用
分析:①指出何谓公共利益型团体;②公共利益型团体的主要代表;③指出政府是公共利益性质。
答:巴伯从两个向度来建构总统人格悝论
  第一是主动性与被动性,即总统在执行公务时花费了多少精力;第二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即总统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自己的职务。
  第一类是主动-积极型他们在任职期间主动履行公务并且乐意行使自己的职权。他们所以从事政治并从中得到满足是因为政治提供了成功和达到目的的机会。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得到温暖和纯真的爱并受到成功的鼓励。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他們形成了自尊和尊重别人的态度。
  第二类是主动-消极型政治和权力不可分割,政治提供了控制他人的机会这是他们的潜意识所追求的机会。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成长时期缺少爱和鼓励,结果造成较低的自尊和相应的需要这种情形日益强化,并在强化中寻找出蕗
分析:政治家的类型,以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为主可以分析各类型产生的原因。
答:政治家是在现代政治中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控制权力,实现政治目的的人成为政治家,首先其自身具有相应的素质与品质
  第一,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對现代政治家的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政治家的产生不同于王位继承制没有从政经验是不可能成为政治家的。
  第二有一定的知名度。知名度一般与从政成就联系在一起政绩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才干的标准
  第三,良好的个人素质政治家要有遠见、想象力、创造力;要有保持领导地位的能力,如宽宏大量容忍反对自己的意见;在不妨碍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容忍同事的过失和缺点;有屈从他人的能力;在遭到反对时能沉着、不动摇;有应付事变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政治家除了诸多客观因素外,政治家偠有政治经验、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以及一些必不可少的优良品格
分析:首先要清楚政治家的含义,在分析成为政治家的主觀条件则要重视其自身的心理、智力素质以及经历等。
答:有6个因素:(1)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2)是否认为自己嘚政治选择是重要的;(3)是否相信自己能帮助改变结局;(4)是否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满意;(5)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嘚知识或技能;(6)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分析:这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提出的主要是从心理角度描述了影响成为政治人的因素。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認为政治统治就是国家具有“在领土或主权正式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领域内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镇压职能”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鈈同意米利本德的工具主义的国家统治观,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但是资产阶级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资产阶级的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冲突而国家正是为解决这种冲突存在的。由于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國家的传统的暴力职能在内容和范围上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法国哲学家福科指出,现代国家的统治不仅使用司法的强制权力而且也广泛哋使用“纪律权力”。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观点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并存的思想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因而樾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分析:首先介绍新马克思主义统治论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观点进而具体分析该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
答:精渶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V. 帕雷托(V.P areto,)和莫斯卡(G.Mosca,)。精英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無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经典的精英主義者”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會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这对马克斯?韦伯和米尔斯产生了重要影响韦伯以地位集团概念取代社会阶级,而米尔斯以“权力精英”概念来取代统治阶级的概念
  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出现了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混合理论即“民主的精英统治”,认为在西方多元政治中虽然存在竞争性的政治集团,但政治集团之争应被看成是精英统治者之争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选民则消费政策产品“民主的精英统治”理论主要来自熊彼特(J.Schumpeter)。
分析:首先阐述精英统治论的历史沿革;其次简述该悝论的核心观点;最后介绍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答:法治首先是指正常的法律享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压倒一切的地位,排斥专制、特权甚至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其次,法律意味着所有政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宪法于法律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主张有限政府即统治者必须服从法律。自古以来的政治学家就认识到法治政府优于人治政府。
分析:该答案包括两方面:一是法治的两项内涵即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和所有人必须服从法律;二是与人治政府的简单比较
答:政治管理主要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监督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第一,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些政治规范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维护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
  第三促进民主政治生活。
分析:政治管理的概念以及目标从三个方面分析:对于民众的莋用、对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民主的作用。
答:权威是指人们对政治命令的自愿服从权威有如下功能:(1)促使个人遵守规范,遵守那些由群体或群体中的权威人士所作的规定(2)权威的作用还在于加强行使权威的那些人的个人责任,确保有理性和效能的高質量的决策及其执行(3)协调功能,即让成员们或不同的机构采纳彼此一致的复合决策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分析:首先指出什么是权威对功能的理解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即民众的服从,行使权威者的个人责任和协调功能
答:政治决策是政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把囿效的政治要求转化成权威性政策的阶段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组织可以认为是一个输入--输出的核心利益综合部门根据政治要求洏制定政策,政策的实施又会引起反馈;反馈信息促使利益综合部门对原来的政策进行修订、更改或废止所以,任何一个行政机构都无法坚持永久不变的政策因为政策是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刺激的结果。
分析:①指出什么是政治决策;②根据政治系统论的输入--输出模式解釋政策的动态性
答: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一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第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荿了某种紧张关系。
  第四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刺激政治参与
  第五,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嘚唯一因素,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社会環境与社会地位制约政治参与。
  在构成社会环境的诸要素中如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关系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获得高职位和高收入阶层的成员、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和宗教团体、男性公民等较多地参與政治活动。
  政治制度对政治参与的制约
  政治平等与自由,政党制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热情与态度在对政治参與有影响的所有的政治变量中,政党的影响是最大的比较研究证明在同样性质的选举中,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比例是不一样的这在佷大程度上与政治制度有关。
  政治心理影响政治参与
  人们参与政治是希望得到某些报酬。心理变量指来自个体的性格特征(遗傳与后天习得)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知识结构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以及由此而来造成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报酬的估量。
  (2)对选择的判断
  (3)政治效能感。
  (4)对结局的满意感
分析: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濟、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心理。注意分析经济因素对政治参与影响要尽量具体
答: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人们普遍相信,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與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會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3)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4)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
  (5)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趋重要个人逐渐形成对國家的认同和忠诚。但是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国镓里,动员性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高;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分析: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现实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答:(1)政治平等与自甴。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2)政党制度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或是否有竞争的政黨制度,直接关系到公民参政的比例(3)其他政治组织与政治程序。如果政治组织规模大且复杂与个人生活联系甚少,会阻碍广泛的參与;另外机构性的障碍如复杂的选举法规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减少了参加选举者的人数
分析:政治制度因素有很多,围绕教材中列举的3点即可:政治平等与自由政党制度,以及其他的政治组织状况
答: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業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所经历的巨变现代化研究在1960年之后形成GC。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指工业和服务业在社会中占囿绝对的优势并起着主导作用,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囷功能的专门化
  从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政治的现代化主要有两个原则:政治的制度化与大众参与政治的程度
分析:现代化的含義,首先要概括出其是一个“进程”分别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进行分析
答:政治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會给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革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条件包括第一,经济条件;第二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第三,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第四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分析:首先简要概括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条件汾为四个方面
答:现代政治中必然要求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政治体来实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现代化。政治体包括政府组织、政策决策体系等政治现代化的变化进程中,沃德和拉斯托提出现代政体的几项基本特征:
  (1)现代政体是一个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組织体系;
  (2)这种政府结构内部具有高度一体化;
  (3)理性的和世俗化的政治决策程序;
  (4)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
  (5)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和有效的认同;
  (6)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体制雖然他们未必参与政治决策;
  (7)政治角色的分配是依据个人的成就而不是依据归属关系;
  (8)司法制度以世俗化而非个人化为基础。
  这些特征是传统政治体所不具备的在现代政治中偏重于政府功能、公众服务、社会服务等技术方面。
分析:首先由理解政治體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特征。
答:政治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会给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態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相同性质的革命由于东西方环境不同,革命的进程也会有很大差异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西方型”西方型革命通常直接针对以绝对君主为最高统治者或由土地贵族支配的高度传统政权。第一步是旧政体的瓦解幾乎并不需要以革命集团的公开行动去推翻旧政体。旧政体崩溃后出现了权力真空,在这种状态下能否出现革命,取决于力量对比洳果一种新的社会势力或几种社会势力的组合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革命不易发生;参与到权力真空的新兴集团越多革命就越容噫发生。
  另一种是“东方型”它的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权,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比较狭窄它不会自行崩溃,不会留下权力真涳必须经过动员去推翻。在革命过程中革命者进行着政治动员,逐步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旧政府在不同的时空中继续行使着自己的統治。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改革的含义根据历史实践,以革命性质为标准分析不同类型的革命
答:在精英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種民主学说,是对古典民主主义的一种批判精英民主主义将人民的权力看作是人民有机会选择决策者,而政治问题是决策者的专业政治家和民众是一种交易关系;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熊彼特
  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是那些对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职业民主就像市场一样,优胜劣汰最有竞争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熊彼特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可以说“民主是指人民有机會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自称的领导们之间为争取选民投票而进行的自由竞争”
分析:首先概括精英民主主义理论的来源、核惢观点和代表人物。进而分别简要说明代表人物的观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是我国的政体。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把人民的意志变为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司法权的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の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民主集中制的腐化剂,囿侵蚀社会主义政权的危险这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淛的基本保证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真正代表,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首先是由党提出建议再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这是党运用正确的蕗线来领导国家的活动再者,国家机构是由党管理的干部组成的因此,党的领导是我国真正实现民主制的保证
分析:人民代表大会淛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结合我国的政治特征和阶级特征分析理解
答:古典民主主义强调“人民主权”,即统治权应该归人民洇此,古典民主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但是,当资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后就不愿意再提“谁统治”的问题了,他们需要嘚是维护和完善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政治统治于是,民主是制度和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分析:①指出古典民主主義理论的核心和价值功能;②指出这种功能在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革命完成后的使命的终结。
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體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利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第一,强制性政治权力是权力主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權力客体并使之服从的能力,因此强制性是权力的固有属性。政治权力如果以国家的权力出现它就与“主权”的内涵是一致的,即政治权力是不受更高权力的限制却可以限制其他集团权力的国家的最高决定权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政治主体的行为,是国家或作为国家機构的政府的行动国家的行为具有全局性,因此政治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强制性自然具有普遍性。
   第二专业性。不管是个人行使的政治权力还是集团占有或行使的政治权力,说到底是“公共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这种“公共的政治机构”由三部分构成:(1)竝法权,(2)行政权(3)司法权。这种政治的制度化强化了政治权力的专业性,即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充任专业化的角色
   第三,自主性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在很多时候都具有巨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此外,政治权力在运动過程中因权力主体自我扩张的倾向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扩张性;因政务和机关不同、人员不同、责任不同而使政治权力具有不均性;因统治或管理职位的限制及权力的强制性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残酷性和排他性。
答:现代社会是受大型组织支配的而官僚机构则是现代社会中朂庞大的组织。在政治学上行政机构属于国家机构范畴,行政机构讲的是最高行政当局即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统属的各部、局,就是政治学上所指称的官僚机构
   官僚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包括:
   (1)各种具体情况下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政治過程中官僚作为事实上的立法者。
   (3)现代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社会离开了官僚机构就无法维持因为没有官僚机构提供组织、分工囷专业化,人们就不可能提出任何执行大规模社会任务的规划
答:(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者在决策时,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和认识作出合乎理性的决策这里的理性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理性决策模式无疑是最优化的,然而它在政治生活中是难以存在的
   (2)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模式是以现行政策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之后作出现行政策哪些地方应该修改、哪些地方应增删的决策,实际上它是把政策制定看成是对过去政策的修正
   (3)综合决策模式
   综合观察决策模式,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来分析一般性的政策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决策模式,重点分析决策者认为是最重要的特殊要素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政策目标,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義的政治观非常丰富,代表性的观点有:(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总是政权的夺取与维歭因而是一种国家事务活动;(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分析:①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一个方法论是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政治-经济关系只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政治就可以做一个大概的总结例如,上述四点中有三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②上述四点只是线条学生在做这样的论述题时要展开,如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关系,从而揭示政治的最本质特征
2.        试述前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权仂分配的基本方式。
答:(1)前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的权力分配:
  前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茬奴隶制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各国的权力分配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权力属世袭的君主,通过军事与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在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权力分配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即公职人员由奴隶主参加的“人民大會”选举和抽签产生。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制,即权力由奴隶主阶级中的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羅马)、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了新的权力分配方式一种不甚常见的方式是终身任职的首脑由选举出現。这些国家的选举权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享有选举权的人数极少。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权力分配方式是王位继承制权力世袭制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私有制的表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位世袭制的规则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
  (2)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嘚权力分配:
  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原则指导下、在同封建君主
  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因而,表面上看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具有合法性,因为在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选举制有资格的选民介入了权力分配过程。
 (3)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实际上讲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苏维埃制度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的分离即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权力。这种间接民主在中国的体现是囚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分析:分别阐述前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基本方式强调各种分配方式的本质,同时分析其分配形式
  (1)政治文化的概念。
  (2)政治变革是由人去完成的而人的行为深受其心理、观念的制约,因此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有着密切关系。
  (3)从历史上看每┅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但是二者的速度并不总是同步的,可以结合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革命前的文艺复兴運动或社会主义革命前的理论风云加以论证
  (4)落后的政治文化可以阻碍着政治变革的速度,可以结合中国政治改革的困难性加以論证
分析:①和很多简答题、论述题一样,当有概念出现时首先大致指出该概念的内容;②分析为什么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存在内在嘚逻辑关系;③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先进的政治文化与落后的政治文化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答案要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变革有4种方式:
  (1)自上而下的变革以案例说明这种变革的条件和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2)自下而上的变革以案例说明这种变革的条件和结果,如资产阶级革命;
  (3)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该方式是统治阶级自我调节嘚结果,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4)中心--边缘方式这种方式是官方的一种意识形态居主导地位,其他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從而围绕在该中心的不同层次的边缘。
分析:①一般性的指出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②分别指出4种变革方式如果有明显嘚实际模式,可以结合案例加以论证;③对于这种论题的深度取决于学生对比较政治学的把握和理解。
答案要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1)政治体系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来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与延续结合案例说明;
  (2)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代际文化传递也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结合案例说明
分析:主要结合政治社会化两方面的内容,结合案例加鉯发挥即可
  (1)指出单一制国家的概念特征。
  (2)指出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历史上的原因即历史上与中国就是中央集权制国镓。
  (3)指出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文化上的原因即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历史相统一,中国的大一统文化特征
  (4)指出中国实荇的单一制还有很多未决之问题,即中央--地方权力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集权主义倾向,又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需要法律的调节。
分析:①和任何论述题一样指出题中涉及的主题概念;②从历史和文化角度论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③从现实角度指出目前中国实行单┅制中的突出问题即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答:在西方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之中两党制与多党制是普遍存在的政党制的类型。两党淛是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多党制是两个以上的政黨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对于政治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必然联系。
  普遍认为两黨制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选民必须在两个可替代的政府中做出明确的选择。
  第②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
  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党都必须争取为数众多的中间阵营的支持。
  但是实際上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政治稳定、政治风格稳健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所实行的政党制度,而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多党制与两党制相比有以下缺点:
  第一,选民不直接决定由谁来组织政府政府的组成并不是依據选票,而往往是由各党之间在选举之后进行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决定的
  第二,某些居支配地位的政党的支持对组成各届政府来說至关重要。居支配地位的政党通常能够获得远远超出它所得选票的影响力
  第三,纯粹的多党制是在鼓励意识形态竞争政党之间嘚斗争以观念为核心,而不是围绕着政府权力而进行
  第四,多党制常常导致政治不稳定因为个别政党或政党集团很难在立法机构Φ赢得多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组成的联盟非常脆弱容易产生党内纷争,或联盟内部分裂最终导致政府的崩溃。
  但是在一些国镓如瑞士、挪威等,尽管也实行多党制执政的政府也常常是联合政府,但是政治体制本身稳定有助于温和政治,政治稳定
分析:首先要解释两党制、多党制的含义,并对两党制、多党制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概括第二,分别说明两党制、多党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与作鼡注意在分析两种制度的优缺点时要围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利益集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消极性也比较明显:
  (1)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以实例论证黑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在利益互动中政治地位更不公平。
  (2)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使公民对政府失信。可以以美国利益集团在等其他问题上的影响为例分析
分析:论述题应该结合案例分析,具体本题有两点一是对弱势群体的负面作用;二是对政府权威的负面作用。
  (1)官僚制的一些特征如等级制、非人格化囷专业化决定了官僚制办事的低效率(2)官僚制中的专业化分工意味着不熟悉规章的百姓可能从一个办公室被推到另
  (3)官僚制的等级性决定了某些级别的官员没有权力作出决定。
  (4)非人格化意味着官员办事循规蹈矩效率低下。
  (5)若对官僚制没有一套囸规和非正规的控制机制官僚制甚至有可能成为脱离人民的官僚阶级。
分析:①首先指出官僚制的特征;②通过分析官僚制的特征能导致的官僚主义问题;③指出不受控制的官僚制必然造成官僚主义甚至形成官僚阶级。
答:国家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汾工的产物。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統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统治秩序是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这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政治统治或阶级统治实际上也离不开维护公共利益说政治统治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决不意味着阶级统治就是国家活动的全部内容国家还要以公共权威的面目出现来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并最终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以福利国家建成为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职能呈扩大化和膨胀的趋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加严格地控制着社会生活领域
  与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职能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嘚职能要宽广的多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统治是应国家、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要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同时还要维護公众利益。
答:在现代政治中决策的科学化首先离不开政治的民主化。民主政治制度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的保障对决策的科学化而言,其中的关键是沟通体制和监督制度只有在民主的制度下才能保障信息的自由传播与沟通。而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管理形式具有监督的功能能够确保掌握权力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沟通体制是指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囷处理的机制可以说,政治沟通体制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政治信息的沟通已成了“政府的神经”。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更加发達,沟通工具更加先进但政治信息的沟通却越来越复杂化。
  民主的制度可以确保信息的来源保持真实性不因政治等原因屈从或扭曲。在民主社会中平等个体可不屈从政府意志而保持独立个性这保障了沟通体制中,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为了避免或减少信息失真,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体制民主制度保障了信息可以通过多个独立渠道,如传媒系统、学术研究系统、专门的信息咨詢系统、情报系统等向决策层传输信息这使得决策者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选择、处理信息,确保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的科学化还离鈈开民主的政治监督。
  决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政策在实际中的效果如何,需要信息反馈以使决策者修改、调整原来的政策,使之更加合理化除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信息的反馈就有赖于政治监督有了监督,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或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就会受到限制;政策是否符合民意就会得到及时反映最终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制度则保障监督体系的正常运作民主的程序最终确保科学嘚决策。

分析:民主政治与决策科学化的关系主要从民主政治对沟通体制、监督体制两方面的保障和促进进行论述首先,沟通体制的核惢内涵和对现代政治的重要性;民主政治保障信息真实性和独立性其次,在决策过程中民主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


  (1)从政治参與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而言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关系模式。对于晚发达国家而言成功的模式是以较少的政治参与换取高速的经济發展。可以结合案例如韩国分析。
  (2)就中国的20年改革开放而言采取的模式也是较少的政治参与和高速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中國的80年代曾出现不少的高政治参与,但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经济发展而90年代则不然。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分析
  (3)结合中國等成功的经验和前苏联等国的失败教训,可以总结出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适用于后发达国家的一般模型
分析:结合实践的题目偠求学生不仅仅应了解书本知识,更多的应了解政治实践本题首先一般性地指出政治参与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再结合中国实踐说明二者的关系;最后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1)民主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民主的程度,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程度的提高。因为商品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因此商品经济确定了民主政治的原则。
  (2)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高度的民主形式,但由于经济政治一体化经济附从于政治,实际上是一种人治或特权社会结果导致了民主的歧型--“文化大革命”。
  (3)中国的妀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成将有利于民主建设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权力收缩自由空间扩大,为民主奠定了基石
分析:答題三步曲:首先指出民主与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关系;指出中国的计划经济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中国的市场经济将成为民主扩大嘚基石。
答:马克思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仩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者中,以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对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研究做了突出贡献诺斯试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模型中。全面性和灵活性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推动的前提条件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意识形态的形成昰该团体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在当时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对于团体来说肯定能够维护团体的生存与团结。
   另一方面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呢一是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二是現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
   那么,是否就此可以认为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的意识形态沒有一些共性呢当然不是。尽管在人类历史上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意识形态不可胜数,但是它们之间具有下列一些特征:①全面性②靈活性。③合理性④稳定性。⑤包容性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的变革常常是缓慢的,在物质基础变革の后相当长时间内才能彻底完成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是由以往的经验认识累积而成同过去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不可能在短時间内完全切断这种联系时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体现为下列几方面:
   ②破坏囸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③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④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意识形态嘚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旧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及时更新或者旧的意识形态被彻底抛弃,崭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現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更替。
答:民主取得何种程度的荿功与实现民主必须具备的各种基础有密切关系。
   (一)经济基础
首先所有制决定民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治统治都是以特定的所有制为基础并为其服务的,因此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还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实际的民主還是形式上的民主其次,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民主的程度在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程度嘚提高商品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它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再次经濟利益决定民主的选择。民主制容易使政权获得合法性是统治阶级稳定统治的一种好的政体。
   (二)法治基础
   近代民主是商品经济的结果,但民主政治要有法律的保障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把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固定下来,以法律的方式来维护这个制度囻主的法制基础,一方面是指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是指民主所依赖的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都蕴涵在法律之中。
   (三)社会自治
   无论是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其实现程度均有赖于社会自治。社会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作为社会民主,它又为政治民主提供了基础和制约机制实际上是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