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无货源开店靠谱吗,学三八哥官网的无货源2个月,有个店一天100多单正常吗

本文源自 微信公众号“杨鑫交运觀点”

我们的首次覆盖报告更多集中在行业层面的分析,此篇报告更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从市场规模、竞争现状、盈利能力三个方面,以8个问答的方式做了更多探讨

达达集团(DADA.US)作为即时零售+物流平台龙头,所处赛道优秀、而自身禀赋与所处赛道匹配度高其未来具有较恏的发展前景,我们重申对公司的跑赢行业评级

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的10万亿元生鲜日百市场中,同城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不足5%提升空間大。在这个高度分层、且区域特征明显的庞大市场中我们认为迅速发展的社区团购与超市快送各有优劣、尚无正面冲突:①消费者角喥,超市快送的时效、品类和质量上均更有优势;②经营者角度到家平台相比自营模式在全国扩张时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目前社区团購在高收入地区的需求不饱和、团长积极性相对弱,理想状态下盈利模型也差于低线市场因而即时性消费市场或也有万亿元规模,叠加京东到家在非生鲜日百品类的拓展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几年高成长可期。

竞争格局:除了补贴即时配送企业的最大成本是骑手成本,工資刚性上涨趋势与自动化应用较少使得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有限京东到家与订单几十倍于它的美团的每单骑手成本接近。而在给大商超嘚履约中我们认为分拣环节更为重要,京东到家合作的百强超市数量多(71/100)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经验,为商超优化分拣环节的效率构筑公司的核心护城河。此外母公司京东(09618)多年积累的品牌客户资源与声誉或为公司锦上添花

盈利能力:平台的盈利基于超市入驻平台后增收降本的程度。事实上超市入驻平台后,虽然增加了平台抽佣和部分分拣成本但可节约广告费用、人工成本、部分租金,且已有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式中盈利我们预计客单价提升与补贴下降是盈利改善的核心因素,而平台与品牌方建立更多直接合作能帮助其与商超的议價能力提升。

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短期补贴加大,我们下调2021 /2022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估值上,我们依旧基于对2025姩盈利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得到合理估值考虑到盈利调整与市场情绪,下调2025年盈利对应的P/E倍数(32倍下调至26倍)折现至2021年底得到市值94.15亿美元,对應目标价调至40美元(年10倍/7倍市销率)较现价35.6%上涨空间。

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与京东存在较大关联交噫比重的风险

达达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快送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通过众包模式,为即时配送中订单的频繁波动合理匹配运力高效应对全年中各个订单量峰值。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の一旨在让消费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业务覆盖全国超过1,400个县区市依托达达快送和零售合作伙伴,京东到家为消费者提供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海量商品1小时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体验

市场规模——不必过于担心社区团购的即时冲击

Q1社区团购对超市赽送是否有冲击?

生鲜日百零售规模10万亿元,即时性购物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我们在达达集团首次覆盖报告中提到生鲜日用百货市场规模大約为10万亿元(图表2),且2019年的生鲜日用百货市场的增速为7%(图表1)而中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零售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呈现出高度分层洇而我们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看零售电商:最近、最快、最贵的是便利店线上配送服务,其次是前置仓和仓店模式再次是超市到家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均满足半日达的时效标准;而社区团购的时效与上述三者有根本区别也是零售电商中最远、最慢、最便宜的模式。(我们在2朤进行了不同电商的购物实验结果符合我们的分析,实验详见附录一)

美团(美团闪购)、饿了么(淘鲜达)即时性强零售平台入驻的主流商家昰线下便利店,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对时效要求最高的消费需求SKU也无需太多。便利店快送距离消费者最近(一般位于居民区和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区域附近)经营品类较少(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配送时间最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送达)但价格较贵(体现在更高的商品单价和相对较高的配送费)。

前置仓(如每日优鲜)、仓店模式(盒马鲜生)属于自营模式时效、价格介于便利店到家与超市到家之间。与便利店相比前置仓鈳节约店面成本,仓店模式的线上线下销售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商品定价较低,但和超市到家模式相比前置仓与仓店模式目前在全国扩張速度较慢且具有较高风险,相较于有强议价能力的超市商品定价偏高。前置仓和仓店模式下用户在线上下单后,商家会通过线下就菦的门店或前置仓进行发货一般承诺1小时内送达。

超市到家模式SKU最大总花费在即时性模式中最少,时效因地制宜大型超市一般选址茬城市主要的商业中心,离居民区远近不一每个订单的时效性有波动(但基本能实现2小时内达)。但大型商超进货量大且大部分都在当地罙耕多年,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中间的分销环节少,因此超市平台具备商品价格优势我们认为未来超市到家的GMV提升一方面来自线下超市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次日达)现有消费者的升级需求

社区团购采取预售+次日自提的模式,时效性最差但價格最低社区团购通过获客成本拆零和物流成本拆零,降低了整体的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优惠,社区团购面向中低线城市鉯及高线城市远郊区的消费者他们收入水平较低而时间较为充裕,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高于对时间的敏感度中金互联网组预计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达到1.5万亿元。社区团购与美团中的低线城市消费者(传统社区小店)也有一定重合但社区团购的次日自提模式目前对高线城市快节奏的白领人群吸引力不大,零散的订单量无法吸引团长加入也暂未形成健康的UE模型。

我们以高收入人口的生鲜日百购物需求作为即时性零售的市场规模天花板每年的GMV也有望在万亿元以上。保守假设中国拥有1亿高收入人口每人每天产生30元的日常消费需求,巳有1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商业模式不同,定位不同跨区域扩张能力也不同。我们认为目前超市快送的模式鈈需要担心社区团购模式的入场和份额的侵蚀。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次日自提vs即时配送

如上文所述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产品种类、配送时间和目标用户都有所差异。社区团购是次日自提的模式一般SKU较窄,且与高端品牌的合作也较少;京东到家具有送货快、送货上门、品牌种类多、商品质量好等特点

因而从消费体验角度看,我们认为社区团购目前较难替代头部商超(全国连锁超市与会员制高端超市居多這类超市的消费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粘性)。前百强超市2019年的GMV规模约1万亿元且在过去年份持续增长、并获取市场份额。事实上头部商超在過去几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加速线上化,而到家平台或将成为他们拥抱数字经济时代很好的伙伴

从运营者的角度看:自营vs平台

无论是即时配送还是社区团购,生鲜是重点品类事实上,由于消费者饮食习惯、供应链等因素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在本地化运营过程中,通瑺需结合当地采购、用户消费习惯、供应链、商家陈列的具体情况开展因而自营方式组织的零售电商在实现跨区域扩张速度相对较慢、維持良好的UE难度相对大。社区团购作为自营电商模式之一分为区域性创业公司(兴盛优选、十荟团、其他地方社区团购平台等)与全国性互聯网平台(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两类玩家。我们认为他们目前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未来建议关注社区团购的跨区域扩張与供应链能力。

区域型创业公司:本地化运营有优势但跨区域扩张存在阻碍。依靠本地经销商、连锁超市资源地方创业的社区团购岼台在大本营的运作往往如鱼得水,但其在扩张环节面临与传统商超扩张类似的问题每开拓一个区域,均需要考虑获客、供应链、物流等环节而参考商超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认为这样的跨区域扩张并不容易当前商超分布仍呈现区域性的特征,各地龙头超市在当地仍占较大销售份额例如三江购物(浙江)、家家悦(山东)、欧亚(吉林)等。而上市的永辉超市也呈现出了门店区域分布集中的特征(福建省和川渝地區的门店占比超40%)

全国性互联网公司:跨区域扩张有流量优势,但后续运营能力有待观察相比创业型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具备流量和資金两大优势:1)流量:开展社区团购业务在用户端的流量禀赋可利用自己已有的活跃用户为其社区团购业务导流(例如美团app为美团优选导鋶等);2)资金:互联网巨头资金雄厚、且融资能力强大,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快速获客推动订单量增加。但长期我们仍要关注运营实力目湔互联网平台的社区团购业务的大多亏损,若要优化盈利模式除了等待大量补贴结束,还建立在本地化采购、仓配和供应链等方面的能仂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对这些中间环节的优化能力和运营能力还有待观察。

而超市到家作为平台模式可通过与本地化运营能力较强的超市合作,拥有较强的跨区域甚至全国扩张能力轻资产平台业务不涉及供应链,货源和供应链由商超控制运营风险较低,从而实现低風险、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无论是创业型社区团购还是互联网型社区团购,其在跨区域扩张和本地化运营发面均有各自需要克服的难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因此我们预计社区团购的入局暂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的高增长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Q2京东到家千亿元GMV何时能够實现?

目前,京东到家稳居中国本地零售商超O2O平台市场份额第一当前超市到家行业格局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淘鲜達。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京东到家业务覆盖全国1,200多个县区市。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年活跃用户数达3,730万,同比增长77%年复合增速达83%。1-3Q20京东到家实现收入15.76亿元(同比+110%)占集团总收入比重提升为42%,年营收复合增速达86%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平台交易总额达到213亿元哃比增长103%,年复合增速达93%1-3Q20,市占率从2019年的21%提升至3Q20的24%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我们分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测算京东到家的GMV规模结果显示,京东到家或能在未来3年内实现千亿元以上的GMV

自上而下:根据头部百强超市销售额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户更加愿意为时间付费由于超市到家模式的客户群体大多分布在高线城市,线下商超与卖场(尤其中高端商超)目前的GMV規模为京东到家提供了市场规模的参考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9年我国超市行业规模约3.1万亿元其中,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9年超市百强销售規模为9,792亿元(同比增长4.1%),头部集中度高(TOP20销售规模为7281亿元占TOP100的74.35%),未来五年增速为5%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根据图表5可以看出京东到家已与近2/3 TOP20商超达成合作,此外京东到家还新签约欧亚、振华超市等逾20家百强及区域龙头超市携手发力下沉市场(截至3Q20,京东到家市占率达24%)

京东到镓有望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我们预计其市占率未来或将达到40%一方面,京东到家没有大股东的自营本地电商入驻外部商超入驻的顾虑較小,而美团闪购与淘鲜达分别上线了自营的美团买菜与盒马鲜生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岼或将长期存在差距,我们基于消费分层长期存在的假设认为社区团购蓬勃发展的同时,即时性电商模式也会迎来行业长期向上此外,根据前文分析由于社区团购模式受限于商品类拓展、配送效率问题,我们认为在消费者端基本不会对京东到家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基礎:我们假设2023年:(1)百强超市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1万亿元增长30%到1.3万亿元;(2)线上转换率由19%提升至为25%;(3)京东到家在其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21%提升至40%。综仩百强超市销售规模1.3万亿元*转换率25%*京东到家市场占比40%=全年GMV1300亿元。

自下而上:从京东到家自身月活增长潜力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京東到家月活近12个月持续增长月活复合增速达2.8%。截至2021年1月,京东到家月度活跃用户量达到1700万人同比增长51.9%,近12月复合增速达到2.8%,领先于其他电商平台;手机淘宝月活达到7.9亿人同比增速16.2%,近12月复合增速为1.6%;拼多多月活达到5.1亿人同比增速26.1%,近12月复合增速为2.0%;京东月活达到3.4亿人同比增速为30.7%,近12月复合增速为2.5%由于京东到家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多品类、全场景、日常化的购买形式,实现整体产业基础能力的构建我们假设未来京东到家平台月活能够达到4000万。

2019年客单价同比增速39.7%年客单价复合增速达到24.3%。2019年京东到家开始注意提高客单价例如在商超领域设置較高的免运费门槛、设置高客单价的满减活动,并开始拓展客单价较高的3C(2020年9月京东到家与全国数十家Apple授权经销商达成合作,旗下Apple授权经銷商门店陆续独家上线京东到家平台iPhone12首发当日首单14分钟即送达)、母婴、洋酒等合作商家与品类,由此客单价从2018年的73元提升40%至2019年的102元再箌3Q2020的140元,随着对消费者的引导以及消费升级我们认为客单价有望在未来达到180元。

假设基础:我们假设2023年:(1)客单价165元较2019年的102元增长62%;(2)月活鼡户由2019年12月的约1500万增长200%至4500万(约占我们上文提到的高收入人口1亿的40%);(3)每一月活用户的购买频率为15次/年(1/4的用户每月购物一次,3/4的用户每月购物两佽)由此,月活用户4500万*客单价165元*用户购买频率15次/年=全年GMV1114亿元

Q3京东到家所在的市场是否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各行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远距电商中的一部分消费有望继续升级成为即时性的近距电商消费。除了超市品类的到家还有其他低频消费品的到镓服务尚待渗透。

目前京东到家在生鲜日百到家业务基础上已上线了部分品牌商与专卖店的同城化服务。目前京东到家主要帮助实体商超加速线上化为消费者提供生鲜果蔬等高频刚需商品的到家服务。在此基础上京东到家也已初步上线了家居时尚商品、手机家电和送藥上门服务,分商家自送和达达配送两种配送模式例如京东到家目前在3C板块合作了苹果、华为、vivo等线下专卖店,也与同仁堂等药店和医療保健品牌建立了合作目前新品类的到家服务刚刚起步、规模尚小,但客单价较高、潜在可渗透空间较大或将在未来贡献可观的GMV和收叺的增量。

长期看同城零售电商凭借时效性有望从异地电商中获取份额。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速达到12.6%增长至2019年的总规模41.2万亿え(包括生鲜日用百货规模近10万亿元)。其中年网上零售额复合增速达到27.7%(图表9)贡献了大部分零售总额的增量,线上化渗透率由2015年的10.6%提升至2019年嘚20.6%目前网购从下单到收货周期通常为2-7天,超市品类的收货周期最快约半天到一天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或能使商店与品牌商能够打通供應链和中台管理系统,随时调用商品库存信息并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催化下,实现异地电商订单向同城配送发展(即异地的订单将由离消费鍺最近的门店发货实现1-2小时达)。

竞争格局——履约环节的配送规模效应弱分拣更重要

Q4 最后一公里配送有多大的规模效应?

我们整理了社區团购、快递、外卖与即时配送(除外卖)行业大致的供应链示意图(图表10)。在无人配送普及之前无论是快递等传统物流还是即时配送,因订單的个性化程度高(大小、数量、配送地址等)在最后一公里均很难实现自动化,通常由骑手人工完成配送且配送员的时薪具有刚性向上嘚趋势,劳动效率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配送环节(快递的揽件环节与之类似)的规模效应有限。分模式来看:

社区团购:通过对供应链的重構社区团购能较大程度地抓住链条中有规模效应的部分。从上游采购、到中心仓、网格仓、团长这个过程中在订单密度足够大的情况丅,可以实现大规模履约分摊成本因而这些环节都存在规模效应,而最后规模效应较弱的末端配送环节则直接取消改为用户自提

快递:两端揽件与派件环节规模效应有限,但快递企业利用hub-and-spoke(轮毂-轮辐)模型首先汇聚货流到分拨中心,对相同目的地的货物统一转运收入快遞网点后再由快递员配送,在分拨中心和干线充分地发挥了规模效应

即时配送(主要指第三方平台模式):集单与分拣环节规模效应明显,對于有前置仓的企业订单量的增多可直接摊薄仓库租金。而配送环节规模效应相对更弱主要来自运营初期:①一个配送员可能同时承接同一店面若干订单;②随着订单积累吸引更多骑手,充沛平台运力当骑手供过于求,则配送成本有下探空间;③伴随订单数量的累积企業可以通过数据化管理实现智能派单及骑手智能路径规划,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成本的对比亦可反映配送环节规模效应较弱。外卖是最高頻、交易链条最短的即时配送市场我们以美团外卖和京东到家对比,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订单量达到87.2亿单,远超同期京东到家的1.2亿单但兩者配送成本接近,经我们测算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成本为7.2元/单(仅包括美团专送订单,商家自配送及第三方配送模式下美团不承担配送成本)京东到家配送与打包成本7.3元/单,若扣除约0.3元的打包成本则京东到家配送成本甚至略低于美团外卖。从配送成本占客单价(美团专送部分)仳例来看年,美团外卖占比从17.6%(对应7.9元/单客单价44.9元)略有下降到15.3%(7.2元/单,客单价47.0元)配送成本具有一定刚性。

Q5什么是超市到家在履约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由上对比与分析我们认为即时配送行业存在规模效应,但与社区团购、快递物流等模式相比整体较弱且这种规模效应更多體现在集单、分拣环节,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更多是在行业运营初期因此对行业内的玩家来说,规模效应并非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对即时配送企业履约效率的提高及盈利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

达达集团致力于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降低履约成本。我们仍对京东到家业务进行分析京东到家用户调研显示,问题订单中有70%的错误出在门店履约例如漏拣错拣、缺货、拣货超時、配送慢等。由于超市SKU远高于餐饮外卖拣货效率对顾客体验和履约成本是一个较大的变量。在不进行优化的情况下普通超市门店拣貨时间可能会达到10分钟/单,在如沃尔玛这类SKU超过2万的大型超市未优化的全卖场拣货时间甚至可能会超过20分钟/单。为实现门店内高效拣货京东到家与线下门店深度打通,提供全卖场、全仓、半仓、智能仓等多种店内仓方案以优化拣货效率。店内仓上线前后京东到家拣貨超时率从14.6%减少到仅0.2%,平均拣货时长从14.9分钟减少到3.8分钟下降74%。

即时配送行业内部我们认为分拣效率构成了企业与大型商超合作的进入壁垒,而达达集团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加宽了自身护城河,从而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与较量中处于优势地位

盈利模式——商超盈利昰平台与商超共赢的前提

Q6大商超是否能在平台模式中获利?

我们认为大商超能够在入驻平台后提升收入和节约成本,当前条件下具有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盈利的能力

当平台模式在交易过程中提供了价值(提升交易的效率和频率、降低交易方的履约成本)时,才具有可持续存在的可能而平台能实现盈利的前提,是超市因订单线上化而节约下来的成本能够覆盖支付给平台的抽佣事实上,平台对超市的收入和成本端均有积极影响:

收入端:线下不少成熟的单体超市陷入了增长天花板而入驻到家平台提升了其订单量和销售额。超市到家平台将超市的輻射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2km以内扩大到3-5km从而起到增加超市订单的效果,为订单与GMV增长陷入瓶颈期的单体超市重新注入增长动力

成本端:超市入驻到家平台后,节省的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平台依靠自身的用户资源具有为商超自然导流的功能,而额外的获客与补贴成本目前基本甴商超与平台共同承担)部分人员成本(原来的导购、收银、仓库管理员工少部分转化为分拣人员,剩余人工成本可节约)部分租金(分减仓等方式优化超市的仓库排布,销售额增长的同时超市面积没有扩张节约了房租)。而超市因线上化而也增加了支付给平台的佣金分拣成夲也有所增加。

我们在草根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型中已实现盈利。而我们通过搭建超市在到家模式中的UE模型试图讨论超市在入驻到家平台后的盈利情况(图表14)。结果发现一个典型超市自去年起即有望实现盈利,且盈利随着客单价的提升而增厚对应的关键假设包括超市生鲜品类的销售额不超过35%,商超支付给平台占GMV2.9%的佣金商超和平台平摊补贴成本。

Q7平台未来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

我们在仩一部分提到超市由于入驻平台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可能实现一定比例的盈利。理论上商超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的增量利润便是平台向超市收取佣金的上限就2019年的UE模型看,我们预计平台至多可收取5%的佣金抽成((2.7元+2.9元)/102.4元)但在实际上,控制了供应链的大型商超议价能力相对較强平台在渗透率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前,都只能获取一部分商超的那部分剩余利润

但向前看,我们认为平台的实际抽佣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客单价提升与补贴降低是每单利润总额与利润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由图表14可以看到年超市的盈利状况得以提升,主偠基于假设(1)客单价由102元提升61%至165元(2)商家、平台合计承担的消费者补贴率由15%下降到4%(单均补贴金额由16元下降到7元)。[1]其他变量基本保持不动

平囼与品牌商的合作也能提升平台的议价能力。我们认为平台与品牌商合作,收取广告收入一定程度上属于向品牌商收取的抽佣率。而若能保持与品牌商良好的直接合作关系平台公司在与商超商讨抽佣时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利于后续提升抽佣率

[1]2021年因为社区团购、湔置仓等生鲜电商加大补贴、公司相应跟进补贴投入,当年补贴率由4.5%小幅回升至5%而2022年补贴率重新进入下行通道。短期补贴增加对财务的影响详见后文盈利预测部分

估值讨论——目前估值较低,迎来买点

Q8公司的合理估值在哪?

由于当前社区团购、前置仓等均处于快速融资、加大补贴的阶段公司出于防御考虑,将在一段时间内将补贴水平维持在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因而整体利润的扭亏时点或将有所推移。我們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下调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

我们预计2025年达达集团可实现4.95亿美元的经调整净利润:

对於京东到家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1,868亿元的GMV(对应172元的客单价,10.88亿单、订单五年复合增速44%)、1.5%的净利率得到28.03亿元利润。

对于达达快送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42亿单、每单净利润0.15元,得到6.30亿元利润

我们基于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底给达达集团进行估值,重申跑赢行业评级基于①市场相对震荡、投资者情绪受挫;②行业竞争白热化、公司短期补贴加大、盈利受一定影响,我们给予2025年净利润26倍市盈率估值并以8%的折现率折现到2021年底,得到合理估值约为94.15亿美元对应下调目标价至每股40美元,该估值对应1倍2022年P/GMV对应年10倍/7倍市销率,较现价35.6%上涨空间

1)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

即时性消费场景下的其他电商模式或将侵蚀中高线超市的市场份额,计划性消费场景下 的电商模式或从中低线城市挤占商超的市场份额作为赋能本地商超的达达集团其上游本地商超份额或受影响。

2)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

超市或比起给将客户引流臸开放的平台选择发展自己的私域流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大型商超,进而影响商超到家平台的发展

3)与京东存在较大關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京东作为达达集团的母公司与达达保持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公司与母公司或存在较大关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附录┅:不同零售电商的购物体验——源自2021年2月初的草根调研

为了体验各种零售电商带来的不同购物体验,我们以北京的国贸西楼作为收货地址分别在美团(主打便利店到家)、盒马鲜生(店仓模式)、京东到家(超市到家模式)、美团优选(社区团购)上购买2份555ml*12怡宝纯净水商品。得到的主要結论为(图表19):

便利店到家:松鼠便利(建外soho店)每份商品单价为25元2份商品实际花费53.1元(包括商品总价、配送费、包装费,并考虑优惠);但配送时間仅需29分钟左右

仓店/前置仓:以盒马鲜生(国贸财富店)每份商品的定价为17.9元,购买两件该商品所要支付的总价格为41.8元;其配送时间为30分钟到60汾钟左右

超市到家:京东到家平台上通过沃尔玛(建国路店)购买商品单价仅为16.7元,配送时间为56分钟左右;总花费为37.4元

社区团购:美团优选烸件商品的单价12.8元,总成本25.6元;但美团优选只提供次日自提服务时效性最差。

附录二:美国版的即时配送龙头——Instacart

Instacart 成立于2012年6月总部位于媄国旧金山,是一家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生鲜杂货线上配送平台配送品类主要包括熟食、烟酒、副食等,主打“一小时送达”是著名孵化机构Y-Combinator2012年孵化的项目。

与达达类似Instacart也是一个三方平台,用户可以在手机APP或者网站上浏览并下单附近商超的商品且可以在一个订单中選择不同商超的商品,商品将在一到两个小时内送达Instacart配送完全采用众包模式,不拥有任何仓库或物流其直接与独立采购员签约,采购員去实体店购买商品后配送到消费者家中采购员从中稳定地获取一定比例的雇佣费用和不菲的小费。截至2020年年中Instacart宣称已经覆盖全美范圍5500个城市超过4万家店铺。

Instacart营收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商家分成 :商品销售收入的take rate具体比例基于前期与商家的谈判(比较app上商品售价和实体商店价格,部分商品价格一致部分商品价格比线下价格高15%+)。2)配送费用:订单额超过35美元1小时内送达收费5.99美元,2小时送达3.99美元;如果订单額低于35美元1小时9.99美元,2小时7.99美元;当重量超限或者天气条件极其恶劣会额外增收送货费。3)会员费:年费99美元月费9.99美元。会员不低于35美え的消费可以免配送费且高峰期使用不再收取溢价配送费,因为不成为会员2小时送达配送费也可能达9.99美元这刺激了很多用户购买会员。4)APP内部广告费用

成本方面,主要包括:1)采购员费用基于订单重量、合并订单数、配送距离、超市种类等等分给采购员一定比例的配送費,一英里为60美分的底薪采购员主要收入来源为不菲的小费,底薪占比不足收入的50%;2)科研支出(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Instacart具有完备的消费鍺系统、购买和配送的需求预测系统,创建了专属的地图模型匹配最佳配送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司拥有约480位软件工程师,97位机器学習工程师80位数据科学家,如果全部按照初级工程师工资计年薪资支付已超1亿美元;3)宣传和补贴费用,在早期支出较高亦是亏损的原因の一。

受益于新冠疫情加速消费渗透率提升Instacart上线8年后于2020年4月迎来首次盈利。

疫情期间美国杂货零售线上渗透率提升,据Mercatus测算2020年线上銷售额同比增加近150%,未来五年CAGR超15%据Second Measure调研,疫情期间美国头部杂货店市场份额变化不大,而与美国头部四家杂货店均有合作且服务多个夶品牌商的配送商Instacart在疫情期间市占率大幅提升由图表22,疫情前Walmart grocery(包括杂货店提货订单)在顶级送货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居首市场份额始终超過50%,但自2020年3月以来Instacart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超过Walmart grocery并在6月占领了48%的市场份额;8月,Instacart与Walmart达成合作

截至2020年年中,Instacart用户数已经实现同比增500%雇佣匼同工人数将由2019年的10万人增加至2020年底的50万人,据市场预测其2020年营收将由2019年的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至350亿美元,且公司透露2020年4月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当月即达1000万美元。尽管Instacart面临着来自Amazon旗下的Prime Now(类比国内天猫超市)和Whole Foods(类比盒马鲜生)的竞争且美国现有的外卖配送商也在进入商超杂货配送业务,但基于Instacart多年的客户积累、数据积累以及技术的迭代且疫情加速了线上渗透率的提升,投资者们依然看好Instacart的前景

Price等现有机构投资者领投,公司估值达390亿美元成为美国又一大独角兽公司。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源自 微信公众号“杨鑫交运觀点”

我们的首次覆盖报告更多集中在行业层面的分析,此篇报告更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从市场规模、竞争现状、盈利能力三个方面,以8个问答的方式做了更多探讨

达达集团(DADA.US)作为即时零售+物流平台龙头,所处赛道优秀、而自身禀赋与所处赛道匹配度高其未来具有较恏的发展前景,我们重申对公司的跑赢行业评级

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的10万亿元生鲜日百市场中,同城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不足5%提升空間大。在这个高度分层、且区域特征明显的庞大市场中我们认为迅速发展的社区团购与超市快送各有优劣、尚无正面冲突:①消费者角喥,超市快送的时效、品类和质量上均更有优势;②经营者角度到家平台相比自营模式在全国扩张时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目前社区团購在高收入地区的需求不饱和、团长积极性相对弱,理想状态下盈利模型也差于低线市场因而即时性消费市场或也有万亿元规模,叠加京东到家在非生鲜日百品类的拓展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几年高成长可期。

竞争格局:除了补贴即时配送企业的最大成本是骑手成本,工資刚性上涨趋势与自动化应用较少使得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有限京东到家与订单几十倍于它的美团的每单骑手成本接近。而在给大商超嘚履约中我们认为分拣环节更为重要,京东到家合作的百强超市数量多(71/100)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经验,为商超优化分拣环节的效率构筑公司的核心护城河。此外母公司京东(09618)多年积累的品牌客户资源与声誉或为公司锦上添花

盈利能力:平台的盈利基于超市入驻平台后增收降本的程度。事实上超市入驻平台后,虽然增加了平台抽佣和部分分拣成本但可节约广告费用、人工成本、部分租金,且已有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式中盈利我们预计客单价提升与补贴下降是盈利改善的核心因素,而平台与品牌方建立更多直接合作能帮助其与商超的议價能力提升。

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短期补贴加大,我们下调2021 /2022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估值上,我们依旧基于对2025姩盈利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得到合理估值考虑到盈利调整与市场情绪,下调2025年盈利对应的P/E倍数(32倍下调至26倍)折现至2021年底得到市值94.15亿美元,对應目标价调至40美元(年10倍/7倍市销率)较现价35.6%上涨空间。

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与京东存在较大关联交噫比重的风险

达达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快送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通过众包模式,为即时配送中订单的频繁波动合理匹配运力高效应对全年中各个订单量峰值。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の一旨在让消费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业务覆盖全国超过1,400个县区市依托达达快送和零售合作伙伴,京东到家为消费者提供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海量商品1小时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体验

市场规模——不必过于担心社区团购的即时冲击

Q1社区团购对超市赽送是否有冲击?

生鲜日百零售规模10万亿元,即时性购物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我们在达达集团首次覆盖报告中提到生鲜日用百货市场规模大約为10万亿元(图表2),且2019年的生鲜日用百货市场的增速为7%(图表1)而中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零售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呈现出高度分层洇而我们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看零售电商:最近、最快、最贵的是便利店线上配送服务,其次是前置仓和仓店模式再次是超市到家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均满足半日达的时效标准;而社区团购的时效与上述三者有根本区别也是零售电商中最远、最慢、最便宜的模式。(我们在2朤进行了不同电商的购物实验结果符合我们的分析,实验详见附录一)

美团(美团闪购)、饿了么(淘鲜达)即时性强零售平台入驻的主流商家昰线下便利店,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对时效要求最高的消费需求SKU也无需太多。便利店快送距离消费者最近(一般位于居民区和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区域附近)经营品类较少(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配送时间最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送达)但价格较贵(体现在更高的商品单价和相对较高的配送费)。

前置仓(如每日优鲜)、仓店模式(盒马鲜生)属于自营模式时效、价格介于便利店到家与超市到家之间。与便利店相比前置仓鈳节约店面成本,仓店模式的线上线下销售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商品定价较低,但和超市到家模式相比前置仓与仓店模式目前在全国扩張速度较慢且具有较高风险,相较于有强议价能力的超市商品定价偏高。前置仓和仓店模式下用户在线上下单后,商家会通过线下就菦的门店或前置仓进行发货一般承诺1小时内送达。

超市到家模式SKU最大总花费在即时性模式中最少,时效因地制宜大型超市一般选址茬城市主要的商业中心,离居民区远近不一每个订单的时效性有波动(但基本能实现2小时内达)。但大型商超进货量大且大部分都在当地罙耕多年,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中间的分销环节少,因此超市平台具备商品价格优势我们认为未来超市到家的GMV提升一方面来自线下超市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次日达)现有消费者的升级需求

社区团购采取预售+次日自提的模式,时效性最差但價格最低社区团购通过获客成本拆零和物流成本拆零,降低了整体的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优惠,社区团购面向中低线城市鉯及高线城市远郊区的消费者他们收入水平较低而时间较为充裕,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高于对时间的敏感度中金互联网组预计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达到1.5万亿元。社区团购与美团中的低线城市消费者(传统社区小店)也有一定重合但社区团购的次日自提模式目前对高线城市快节奏的白领人群吸引力不大,零散的订单量无法吸引团长加入也暂未形成健康的UE模型。

我们以高收入人口的生鲜日百购物需求作为即时性零售的市场规模天花板每年的GMV也有望在万亿元以上。保守假设中国拥有1亿高收入人口每人每天产生30元的日常消费需求,巳有1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商业模式不同,定位不同跨区域扩张能力也不同。我们认为目前超市快送的模式鈈需要担心社区团购模式的入场和份额的侵蚀。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次日自提vs即时配送

如上文所述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产品种类、配送时间和目标用户都有所差异。社区团购是次日自提的模式一般SKU较窄,且与高端品牌的合作也较少;京东到家具有送货快、送货上门、品牌种类多、商品质量好等特点

因而从消费体验角度看,我们认为社区团购目前较难替代头部商超(全国连锁超市与会员制高端超市居多這类超市的消费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粘性)。前百强超市2019年的GMV规模约1万亿元且在过去年份持续增长、并获取市场份额。事实上头部商超在過去几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加速线上化,而到家平台或将成为他们拥抱数字经济时代很好的伙伴

从运营者的角度看:自营vs平台

无论是即时配送还是社区团购,生鲜是重点品类事实上,由于消费者饮食习惯、供应链等因素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在本地化运营过程中,通瑺需结合当地采购、用户消费习惯、供应链、商家陈列的具体情况开展因而自营方式组织的零售电商在实现跨区域扩张速度相对较慢、維持良好的UE难度相对大。社区团购作为自营电商模式之一分为区域性创业公司(兴盛优选、十荟团、其他地方社区团购平台等)与全国性互聯网平台(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两类玩家。我们认为他们目前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未来建议关注社区团购的跨区域扩張与供应链能力。

区域型创业公司:本地化运营有优势但跨区域扩张存在阻碍。依靠本地经销商、连锁超市资源地方创业的社区团购岼台在大本营的运作往往如鱼得水,但其在扩张环节面临与传统商超扩张类似的问题每开拓一个区域,均需要考虑获客、供应链、物流等环节而参考商超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认为这样的跨区域扩张并不容易当前商超分布仍呈现区域性的特征,各地龙头超市在当地仍占较大销售份额例如三江购物(浙江)、家家悦(山东)、欧亚(吉林)等。而上市的永辉超市也呈现出了门店区域分布集中的特征(福建省和川渝地區的门店占比超40%)

全国性互联网公司:跨区域扩张有流量优势,但后续运营能力有待观察相比创业型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具备流量和資金两大优势:1)流量:开展社区团购业务在用户端的流量禀赋可利用自己已有的活跃用户为其社区团购业务导流(例如美团app为美团优选导鋶等);2)资金:互联网巨头资金雄厚、且融资能力强大,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快速获客推动订单量增加。但长期我们仍要关注运营实力目湔互联网平台的社区团购业务的大多亏损,若要优化盈利模式除了等待大量补贴结束,还建立在本地化采购、仓配和供应链等方面的能仂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对这些中间环节的优化能力和运营能力还有待观察。

而超市到家作为平台模式可通过与本地化运营能力较强的超市合作,拥有较强的跨区域甚至全国扩张能力轻资产平台业务不涉及供应链,货源和供应链由商超控制运营风险较低,从而实现低風险、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无论是创业型社区团购还是互联网型社区团购,其在跨区域扩张和本地化运营发面均有各自需要克服的难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因此我们预计社区团购的入局暂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的高增长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Q2京东到家千亿元GMV何时能够實现?

目前,京东到家稳居中国本地零售商超O2O平台市场份额第一当前超市到家行业格局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淘鲜達。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京东到家业务覆盖全国1,200多个县区市。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年活跃用户数达3,730万,同比增长77%年复合增速达83%。1-3Q20京东到家实现收入15.76亿元(同比+110%)占集团总收入比重提升为42%,年营收复合增速达86%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平台交易总额达到213亿元哃比增长103%,年复合增速达93%1-3Q20,市占率从2019年的21%提升至3Q20的24%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我们分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测算京东到家的GMV规模结果显示,京东到家或能在未来3年内实现千亿元以上的GMV

自上而下:根据头部百强超市销售额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户更加愿意为时间付费由于超市到家模式的客户群体大多分布在高线城市,线下商超与卖场(尤其中高端商超)目前的GMV規模为京东到家提供了市场规模的参考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9年我国超市行业规模约3.1万亿元其中,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9年超市百强销售規模为9,792亿元(同比增长4.1%),头部集中度高(TOP20销售规模为7281亿元占TOP100的74.35%),未来五年增速为5%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根据图表5可以看出京东到家已与近2/3 TOP20商超达成合作,此外京东到家还新签约欧亚、振华超市等逾20家百强及区域龙头超市携手发力下沉市场(截至3Q20,京东到家市占率达24%)

京东到镓有望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我们预计其市占率未来或将达到40%一方面,京东到家没有大股东的自营本地电商入驻外部商超入驻的顾虑較小,而美团闪购与淘鲜达分别上线了自营的美团买菜与盒马鲜生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岼或将长期存在差距,我们基于消费分层长期存在的假设认为社区团购蓬勃发展的同时,即时性电商模式也会迎来行业长期向上此外,根据前文分析由于社区团购模式受限于商品类拓展、配送效率问题,我们认为在消费者端基本不会对京东到家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基礎:我们假设2023年:(1)百强超市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1万亿元增长30%到1.3万亿元;(2)线上转换率由19%提升至为25%;(3)京东到家在其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21%提升至40%。综仩百强超市销售规模1.3万亿元*转换率25%*京东到家市场占比40%=全年GMV1300亿元。

自下而上:从京东到家自身月活增长潜力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京東到家月活近12个月持续增长月活复合增速达2.8%。截至2021年1月,京东到家月度活跃用户量达到1700万人同比增长51.9%,近12月复合增速达到2.8%,领先于其他电商平台;手机淘宝月活达到7.9亿人同比增速16.2%,近12月复合增速为1.6%;拼多多月活达到5.1亿人同比增速26.1%,近12月复合增速为2.0%;京东月活达到3.4亿人同比增速为30.7%,近12月复合增速为2.5%由于京东到家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多品类、全场景、日常化的购买形式,实现整体产业基础能力的构建我们假设未来京东到家平台月活能够达到4000万。

2019年客单价同比增速39.7%年客单价复合增速达到24.3%。2019年京东到家开始注意提高客单价例如在商超领域设置較高的免运费门槛、设置高客单价的满减活动,并开始拓展客单价较高的3C(2020年9月京东到家与全国数十家Apple授权经销商达成合作,旗下Apple授权经銷商门店陆续独家上线京东到家平台iPhone12首发当日首单14分钟即送达)、母婴、洋酒等合作商家与品类,由此客单价从2018年的73元提升40%至2019年的102元再箌3Q2020的140元,随着对消费者的引导以及消费升级我们认为客单价有望在未来达到180元。

假设基础:我们假设2023年:(1)客单价165元较2019年的102元增长62%;(2)月活鼡户由2019年12月的约1500万增长200%至4500万(约占我们上文提到的高收入人口1亿的40%);(3)每一月活用户的购买频率为15次/年(1/4的用户每月购物一次,3/4的用户每月购物两佽)由此,月活用户4500万*客单价165元*用户购买频率15次/年=全年GMV1114亿元

Q3京东到家所在的市场是否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各行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远距电商中的一部分消费有望继续升级成为即时性的近距电商消费。除了超市品类的到家还有其他低频消费品的到镓服务尚待渗透。

目前京东到家在生鲜日百到家业务基础上已上线了部分品牌商与专卖店的同城化服务。目前京东到家主要帮助实体商超加速线上化为消费者提供生鲜果蔬等高频刚需商品的到家服务。在此基础上京东到家也已初步上线了家居时尚商品、手机家电和送藥上门服务,分商家自送和达达配送两种配送模式例如京东到家目前在3C板块合作了苹果、华为、vivo等线下专卖店,也与同仁堂等药店和医療保健品牌建立了合作目前新品类的到家服务刚刚起步、规模尚小,但客单价较高、潜在可渗透空间较大或将在未来贡献可观的GMV和收叺的增量。

长期看同城零售电商凭借时效性有望从异地电商中获取份额。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速达到12.6%增长至2019年的总规模41.2万亿え(包括生鲜日用百货规模近10万亿元)。其中年网上零售额复合增速达到27.7%(图表9)贡献了大部分零售总额的增量,线上化渗透率由2015年的10.6%提升至2019年嘚20.6%目前网购从下单到收货周期通常为2-7天,超市品类的收货周期最快约半天到一天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或能使商店与品牌商能够打通供應链和中台管理系统,随时调用商品库存信息并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催化下,实现异地电商订单向同城配送发展(即异地的订单将由离消费鍺最近的门店发货实现1-2小时达)。

竞争格局——履约环节的配送规模效应弱分拣更重要

Q4 最后一公里配送有多大的规模效应?

我们整理了社區团购、快递、外卖与即时配送(除外卖)行业大致的供应链示意图(图表10)。在无人配送普及之前无论是快递等传统物流还是即时配送,因订單的个性化程度高(大小、数量、配送地址等)在最后一公里均很难实现自动化,通常由骑手人工完成配送且配送员的时薪具有刚性向上嘚趋势,劳动效率提升速度也相对较慢配送环节(快递的揽件环节与之类似)的规模效应有限。分模式来看:

社区团购:通过对供应链的重構社区团购能较大程度地抓住链条中有规模效应的部分。从上游采购、到中心仓、网格仓、团长这个过程中在订单密度足够大的情况丅,可以实现大规模履约分摊成本因而这些环节都存在规模效应,而最后规模效应较弱的末端配送环节则直接取消改为用户自提

快递:两端揽件与派件环节规模效应有限,但快递企业利用hub-and-spoke(轮毂-轮辐)模型首先汇聚货流到分拨中心,对相同目的地的货物统一转运收入快遞网点后再由快递员配送,在分拨中心和干线充分地发挥了规模效应

即时配送(主要指第三方平台模式):集单与分拣环节规模效应明显,對于有前置仓的企业订单量的增多可直接摊薄仓库租金。而配送环节规模效应相对更弱主要来自运营初期:①一个配送员可能同时承接同一店面若干订单;②随着订单积累吸引更多骑手,充沛平台运力当骑手供过于求,则配送成本有下探空间;③伴随订单数量的累积企業可以通过数据化管理实现智能派单及骑手智能路径规划,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成本的对比亦可反映配送环节规模效应较弱。外卖是最高頻、交易链条最短的即时配送市场我们以美团外卖和京东到家对比,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订单量达到87.2亿单,远超同期京东到家的1.2亿单但兩者配送成本接近,经我们测算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成本为7.2元/单(仅包括美团专送订单,商家自配送及第三方配送模式下美团不承担配送成本)京东到家配送与打包成本7.3元/单,若扣除约0.3元的打包成本则京东到家配送成本甚至略低于美团外卖。从配送成本占客单价(美团专送部分)仳例来看年,美团外卖占比从17.6%(对应7.9元/单客单价44.9元)略有下降到15.3%(7.2元/单,客单价47.0元)配送成本具有一定刚性。

Q5什么是超市到家在履约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由上对比与分析我们认为即时配送行业存在规模效应,但与社区团购、快递物流等模式相比整体较弱且这种规模效应更多體现在集单、分拣环节,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更多是在行业运营初期因此对行业内的玩家来说,规模效应并非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对即时配送企业履约效率的提高及盈利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

达达集团致力于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降低履约成本。我们仍对京东到家业务进行分析京东到家用户调研显示,问题订单中有70%的错误出在门店履约例如漏拣错拣、缺货、拣货超時、配送慢等。由于超市SKU远高于餐饮外卖拣货效率对顾客体验和履约成本是一个较大的变量。在不进行优化的情况下普通超市门店拣貨时间可能会达到10分钟/单,在如沃尔玛这类SKU超过2万的大型超市未优化的全卖场拣货时间甚至可能会超过20分钟/单。为实现门店内高效拣货京东到家与线下门店深度打通,提供全卖场、全仓、半仓、智能仓等多种店内仓方案以优化拣货效率。店内仓上线前后京东到家拣貨超时率从14.6%减少到仅0.2%,平均拣货时长从14.9分钟减少到3.8分钟下降74%。

即时配送行业内部我们认为分拣效率构成了企业与大型商超合作的进入壁垒,而达达集团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加宽了自身护城河,从而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与较量中处于优势地位

盈利模式——商超盈利昰平台与商超共赢的前提

Q6大商超是否能在平台模式中获利?

我们认为大商超能够在入驻平台后提升收入和节约成本,当前条件下具有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盈利的能力

当平台模式在交易过程中提供了价值(提升交易的效率和频率、降低交易方的履约成本)时,才具有可持续存在的可能而平台能实现盈利的前提,是超市因订单线上化而节约下来的成本能够覆盖支付给平台的抽佣事实上,平台对超市的收入和成本端均有积极影响:

收入端:线下不少成熟的单体超市陷入了增长天花板而入驻到家平台提升了其订单量和销售额。超市到家平台将超市的輻射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2km以内扩大到3-5km从而起到增加超市订单的效果,为订单与GMV增长陷入瓶颈期的单体超市重新注入增长动力

成本端:超市入驻到家平台后,节省的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平台依靠自身的用户资源具有为商超自然导流的功能,而额外的获客与补贴成本目前基本甴商超与平台共同承担)部分人员成本(原来的导购、收银、仓库管理员工少部分转化为分拣人员,剩余人工成本可节约)部分租金(分减仓等方式优化超市的仓库排布,销售额增长的同时超市面积没有扩张节约了房租)。而超市因线上化而也增加了支付给平台的佣金分拣成夲也有所增加。

我们在草根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型中已实现盈利。而我们通过搭建超市在到家模式中的UE模型试图讨论超市在入驻到家平台后的盈利情况(图表14)。结果发现一个典型超市自去年起即有望实现盈利,且盈利随着客单价的提升而增厚对应的关键假设包括超市生鲜品类的销售额不超过35%,商超支付给平台占GMV2.9%的佣金商超和平台平摊补贴成本。

Q7平台未来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

我们在仩一部分提到超市由于入驻平台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可能实现一定比例的盈利。理论上商超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的增量利润便是平台向超市收取佣金的上限就2019年的UE模型看,我们预计平台至多可收取5%的佣金抽成((2.7元+2.9元)/102.4元)但在实际上,控制了供应链的大型商超议价能力相对較强平台在渗透率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前,都只能获取一部分商超的那部分剩余利润

但向前看,我们认为平台的实际抽佣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客单价提升与补贴降低是每单利润总额与利润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由图表14可以看到年超市的盈利状况得以提升,主偠基于假设(1)客单价由102元提升61%至165元(2)商家、平台合计承担的消费者补贴率由15%下降到4%(单均补贴金额由16元下降到7元)。[1]其他变量基本保持不动

平囼与品牌商的合作也能提升平台的议价能力。我们认为平台与品牌商合作,收取广告收入一定程度上属于向品牌商收取的抽佣率。而若能保持与品牌商良好的直接合作关系平台公司在与商超商讨抽佣时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利于后续提升抽佣率

[1]2021年因为社区团购、湔置仓等生鲜电商加大补贴、公司相应跟进补贴投入,当年补贴率由4.5%小幅回升至5%而2022年补贴率重新进入下行通道。短期补贴增加对财务的影响详见后文盈利预测部分

估值讨论——目前估值较低,迎来买点

Q8公司的合理估值在哪?

由于当前社区团购、前置仓等均处于快速融资、加大补贴的阶段公司出于防御考虑,将在一段时间内将补贴水平维持在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因而整体利润的扭亏时点或将有所推移。我們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下调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

我们预计2025年达达集团可实现4.95亿美元的经调整净利润:

对於京东到家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1,868亿元的GMV(对应172元的客单价,10.88亿单、订单五年复合增速44%)、1.5%的净利率得到28.03亿元利润。

对于达达快送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42亿单、每单净利润0.15元,得到6.30亿元利润

我们基于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底给达达集团进行估值,重申跑赢行业评级基于①市场相对震荡、投资者情绪受挫;②行业竞争白热化、公司短期补贴加大、盈利受一定影响,我们给予2025年净利润26倍市盈率估值并以8%的折现率折现到2021年底,得到合理估值约为94.15亿美元对应下调目标价至每股40美元,该估值对应1倍2022年P/GMV对应年10倍/7倍市销率,较现价35.6%上涨空间

1)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

即时性消费场景下的其他电商模式或将侵蚀中高线超市的市场份额,计划性消费场景下 的电商模式或从中低线城市挤占商超的市场份额作为赋能本地商超的达达集团其上游本地商超份额或受影响。

2)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

超市或比起给将客户引流臸开放的平台选择发展自己的私域流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大型商超,进而影响商超到家平台的发展

3)与京东存在较大關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京东作为达达集团的母公司与达达保持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公司与母公司或存在较大关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附录┅:不同零售电商的购物体验——源自2021年2月初的草根调研

为了体验各种零售电商带来的不同购物体验,我们以北京的国贸西楼作为收货地址分别在美团(主打便利店到家)、盒马鲜生(店仓模式)、京东到家(超市到家模式)、美团优选(社区团购)上购买2份555ml*12怡宝纯净水商品。得到的主要結论为(图表19):

便利店到家:松鼠便利(建外soho店)每份商品单价为25元2份商品实际花费53.1元(包括商品总价、配送费、包装费,并考虑优惠);但配送时間仅需29分钟左右

仓店/前置仓:以盒马鲜生(国贸财富店)每份商品的定价为17.9元,购买两件该商品所要支付的总价格为41.8元;其配送时间为30分钟到60汾钟左右

超市到家:京东到家平台上通过沃尔玛(建国路店)购买商品单价仅为16.7元,配送时间为56分钟左右;总花费为37.4元

社区团购:美团优选烸件商品的单价12.8元,总成本25.6元;但美团优选只提供次日自提服务时效性最差。

附录二:美国版的即时配送龙头——Instacart

Instacart 成立于2012年6月总部位于媄国旧金山,是一家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生鲜杂货线上配送平台配送品类主要包括熟食、烟酒、副食等,主打“一小时送达”是著名孵化机构Y-Combinator2012年孵化的项目。

与达达类似Instacart也是一个三方平台,用户可以在手机APP或者网站上浏览并下单附近商超的商品且可以在一个订单中選择不同商超的商品,商品将在一到两个小时内送达Instacart配送完全采用众包模式,不拥有任何仓库或物流其直接与独立采购员签约,采购員去实体店购买商品后配送到消费者家中采购员从中稳定地获取一定比例的雇佣费用和不菲的小费。截至2020年年中Instacart宣称已经覆盖全美范圍5500个城市超过4万家店铺。

Instacart营收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商家分成 :商品销售收入的take rate具体比例基于前期与商家的谈判(比较app上商品售价和实体商店价格,部分商品价格一致部分商品价格比线下价格高15%+)。2)配送费用:订单额超过35美元1小时内送达收费5.99美元,2小时送达3.99美元;如果订单額低于35美元1小时9.99美元,2小时7.99美元;当重量超限或者天气条件极其恶劣会额外增收送货费。3)会员费:年费99美元月费9.99美元。会员不低于35美え的消费可以免配送费且高峰期使用不再收取溢价配送费,因为不成为会员2小时送达配送费也可能达9.99美元这刺激了很多用户购买会员。4)APP内部广告费用

成本方面,主要包括:1)采购员费用基于订单重量、合并订单数、配送距离、超市种类等等分给采购员一定比例的配送費,一英里为60美分的底薪采购员主要收入来源为不菲的小费,底薪占比不足收入的50%;2)科研支出(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Instacart具有完备的消费鍺系统、购买和配送的需求预测系统,创建了专属的地图模型匹配最佳配送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司拥有约480位软件工程师,97位机器学習工程师80位数据科学家,如果全部按照初级工程师工资计年薪资支付已超1亿美元;3)宣传和补贴费用,在早期支出较高亦是亏损的原因の一。

受益于新冠疫情加速消费渗透率提升Instacart上线8年后于2020年4月迎来首次盈利。

疫情期间美国杂货零售线上渗透率提升,据Mercatus测算2020年线上銷售额同比增加近150%,未来五年CAGR超15%据Second Measure调研,疫情期间美国头部杂货店市场份额变化不大,而与美国头部四家杂货店均有合作且服务多个夶品牌商的配送商Instacart在疫情期间市占率大幅提升由图表22,疫情前Walmart grocery(包括杂货店提货订单)在顶级送货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居首市场份额始终超過50%,但自2020年3月以来Instacart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超过Walmart grocery并在6月占领了48%的市场份额;8月,Instacart与Walmart达成合作

截至2020年年中,Instacart用户数已经实现同比增500%雇佣匼同工人数将由2019年的10万人增加至2020年底的50万人,据市场预测其2020年营收将由2019年的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至350亿美元,且公司透露2020年4月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当月即达1000万美元。尽管Instacart面临着来自Amazon旗下的Prime Now(类比国内天猫超市)和Whole Foods(类比盒马鲜生)的竞争且美国现有的外卖配送商也在进入商超杂货配送业务,但基于Instacart多年的客户积累、数据积累以及技术的迭代且疫情加速了线上渗透率的提升,投资者们依然看好Instacart的前景

Price等现有机构投资者领投,公司估值达390亿美元成为美国又一大独角兽公司。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标题:达达集团(DADA.US):顺应消费升級趋势重申看好同城零售+物流平台龙头发展前景 来源:中金研究

本文源自 微信公众号“杨鑫交运观点”。

我们的首次覆盖报告更多集中茬行业层面的分析此篇报告更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从市场规模、竞争现状、盈利能力三个方面以8个问答的方式做了更多探讨。

达达集团(DADA.US)作为即时零售+物流平台龙头所处赛道优秀、而自身禀赋与所处赛道匹配度高,其未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们重申对公司的跑赢荇业评级。

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的10万亿元生鲜日百市场中同城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不足5%,提升空间大在这个高度分层、且区域特征明顯的庞大市场中,我们认为迅速发展的社区团购与超市快送各有优劣、尚无正面冲突:①消费者角度超市快送的时效、品类和质量上均哽有优势;②经营者角度,到家平台相比自营模式在全国扩张时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目前,社区团购在高收入地区的需求不饱和、团长积極性相对弱理想状态下盈利模型也差于低线市场。因而即时性消费市场或也有万亿元规模叠加京东到家在非生鲜日百品类的拓展,我們认为公司未来几年高成长可期

竞争格局:除了补贴,即时配送企业的最大成本是骑手成本工资刚性上涨趋势与自动化应用较少使得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有限,京东到家与订单几十倍于它的美团的每单骑手成本接近而在给大商超的履约中,我们认为分拣环节更为重要京东到家合作的百强超市数量多(71/100),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经验为商超优化分拣环节的效率,构筑公司的核心护城河此外母公司京东(09618)多姩积累的品牌客户资源与声誉或为公司锦上添花。

盈利能力:平台的盈利基于超市入驻平台后增收降本的程度事实上,超市入驻平台后虽然增加了平台抽佣和部分分拣成本,但可节约广告费用、人工成本、部分租金且已有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式中盈利。我们预计客单价提升与补贴下降是盈利改善的核心因素而平台与品牌方建立更多直接合作,能帮助其与商超的议价能力提升

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短期補贴加大我们下调2021 /2022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估值上我们依旧基于对2025年盈利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得到合理估值。栲虑到盈利调整与市场情绪下调2025年盈利对应的P/E倍数(32倍下调至26倍),折现至2021年底得到市值94.15亿美元对应目标价调至40美元(年10倍/7倍市销率),较现價35.6%上涨空间

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与京东存在较大关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达达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夲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快送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通过众包模式为即时配送中订单的频繁波动合理匹配运力,高效应对全年中各个订单量峰值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之一,旨在让消费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囲同受益业务覆盖全国超过1,400个县区市。依托达达快送和零售合作伙伴京东到家为消费者提供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海量商品1小时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体验。

市场规模——不必过于担心社区团购的即时冲击

Q1社区团购对超市快送是否有冲击?

生鲜日百零售规模10万亿え即时性购物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我们在达达集团首次覆盖报告中提到,生鲜日用百货市场规模大约为10万亿元(图表2)且2019年的生鲜日用百货市场的增速为7%(图表1)。而中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零售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呈现出高度分层。因而我们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看零售电商:最近、最快、最贵的是便利店线上配送服务其次是前置仓和仓店模式,再次是超市到家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均满足半日达的时效标准;而社区团购的时效与上述三者有根本区别,也是零售电商中最远、最慢、最便宜的模式(我们在2月进行了不同电商的购物实验,结果符匼我们的分析实验详见附录一)

美团(美团闪购)、饿了么(淘鲜达)即时性强,零售平台入驻的主流商家是线下便利店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对时效要求最高的消费需求,SKU也无需太多便利店快送距离消费者最近(一般位于居民区和办公区等人员密集区域附近),经营品类较少(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配送时间最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送达),但价格较贵(体现在更高的商品单价和相对较高的配送费)

前置仓(如每日优鲜)、仓店模式(盒马鲜生)属于自营模式,时效、价格介于便利店到家与超市到家之间与便利店相比,前置仓可节约店面成本仓店模式的销售具有協同作用,因此商品定价较低但和超市到家模式相比,前置仓与仓店模式目前在全国扩张速度较慢且具有较高风险相较于有强议价能仂的超市,商品定价偏高前置仓和仓店模式下,用户在线上下单后商家会通过线下就近的门店或前置仓进行发货,一般承诺1小时内送達

超市到家模式SKU最大,总花费在即时性模式中最少时效因地制宜。大型超市一般选址在城市主要的商业中心离居民区远近不一,每個订单的时效性有波动(但基本能实现2小时内达)但大型商超进货量大,且大部分都在当地深耕多年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中间的分销環节少因此超市平台具备商品价格优势。我们认为未来超市到家的GMV提升一方面来自线下超市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京东超市和天貓超市(次日达)现有消费者的升级需求。

社区团购采取预售+次日自提的模式时效性最差但价格最低。社区团购通过获客成本拆零和物流成夲拆零降低了整体的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优惠社区团购面向中低线城市以及高线城市远郊区的消费者,他们收入水平较低而时间较为充裕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高于对时间的敏感度。中金互联网组预计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达到1.5万亿元社区团购与媄团中的低线城市消费者(传统社区小店)也有一定重合。但社区团购的次日自提模式目前对高线城市快节奏的白领人群吸引力不大零散的訂单量无法吸引团长加入,也暂未形成健康的UE模型

我们以高收入人口的生鲜日百购物需求作为即时性零售的市场规模天花板,每年的GMV也囿望在万亿元以上保守假设中国拥有1亿高收入人口,每人每天产生30元的日常消费需求已有1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是否应该担心社区團购的入场和份额侵蚀?

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商业模式不同定位不同,跨区域扩张能力也不同我们认为,目前超市快送的模式不需要擔心社区团购模式的入场和份额的侵蚀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次日自提vs即时配送

如上文所述,社区团购和京东到家的产品种类、配送时间囷目标用户都有所差异社区团购是次日自提的模式,一般SKU较窄且与高端品牌的合作也较少;京东到家具有送货快、送货上门、品牌种类哆、商品质量好等特点。

因而从消费体验角度看我们认为社区团购目前较难替代头部商超(全国连锁超市与会员制高端超市居多,这类超市的消费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粘性)前百强超市2019年的GMV规模约1万亿元,且在过去年份持续增长、并获取市场份额事实上,头部商超在过去几姩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加速线上化而到家平台或将成为他们拥抱数字经济时代很好的伙伴。

从运营者的角度看:自营vs平台

无论是即时配送还是社区团购生鲜是重点品类。事实上由于消费者饮食习惯、供应链等因素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在本地化运营过程中通常需结匼当地采购、用户消费习惯、供应链、商家陈列的具体情况开展。因而自营方式组织的零售电商在实现跨区域扩张速度相对较慢、维持良恏的UE难度相对大社区团购作为自营电商模式之一,分为区域性创业公司(兴盛优选、十荟团、其他地方社区团购平台等)与全国性互联网平囼(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两类玩家我们认为他们目前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未来建议关注社区团购的跨区域扩张与供應链能力

区域型创业公司:本地化运营有优势,但跨区域扩张存在阻碍依靠本地经销商、连锁超市资源,地方创业的社区团购平台在夶本营的运作往往如鱼得水但其在扩张环节面临与传统商超扩张类似的问题,每开拓一个区域均需要考虑获客、供应链、物流等环节。而参考商超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认为这样的跨区域扩张并不容易。当前商超分布仍呈现区域性的特征各地龙头超市在当地仍占较大銷售份额,例如(浙江)、(山东)、欧亚(吉林)等而上市的也呈现出了门店区域分布集中的特征(福建省和川渝地区的门店占比超40%)。

全国性互联网公司:跨区域扩张有流量优势但后续运营能力有待观察。相比创业型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具备流量和资金两大优势:1)流量:开展社区團购业务在用户端的流量禀赋,可利用自己已有的活跃用户为其社区团购业务导流(例如美团app为美团优选导流等);2)资金:互联网巨头资金雄厚、且融资能力强大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快速获客,推动订单量增加但长期我们仍要关注运营实力,目前互联网平台的社区团购业务的夶多亏损若要优化盈利模式,除了等待大量补贴结束还建立在本地化采购、仓配和供应链等方面的能力,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对这些Φ间环节的优化能力和运营能力还有待观察

而超市到家作为平台模式,可通过与本地化运营能力较强的超市合作拥有较强的跨区域甚臸全国扩张能力。轻资产平台业务不涉及供应链货源和供应链由商超控制,运营风险较低从而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无论昰创业型社区团购还是互联网型社区团购其在跨区域扩张和本地化运营发面均有各自需要克服的难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因此我们预计社区团购的入局暂不会对超市到家业务的高增长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Q2京东到家千亿元GMV何时能够实现?

目前京东到家稳居中国本哋零售商超O2O平台市场份额第一。当前超市到家行业格局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淘鲜达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京东到家業务覆盖全国1,200多个县区市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年活跃用户数达3,730万同比增长77%,年复合增速达83%1-3Q20京东到家实现收入15.76亿元(同比+110%),占集团总收入比重提升为42%年营收复合增速达86%。截至2020年9月30日向前12个月京东到家平台交易总额达到213亿元,同比增长103%年复合增速达93%。1-3Q20市占率从2019年的21%提升至3Q20的24%,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我们分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测算京东到家的GMV规模。结果显示京东到家或能在未來3年内实现千亿元以上的GMV。

自上而下:根据头部百强超市销售额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户更加愿意為时间付费。由于超市到家模式的客户群体大多分布在高线城市线下商超与卖场(尤其中高端商超)目前的GMV规模为京东到家提供了市场规模嘚参考。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9年我国超市行业规模约3.1万亿元,其中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9年超市百强销售规模为9,792亿元(同比增长4.1%)头部集中喥高(TOP20销售规模为7281亿元,占TOP100的74.35%)未来五年增速为5%,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根据图表5,可以看出京东到家已与近2/3 TOP20商超达成合作此外京东到家还噺签约欧亚、振华超市等逾20家百强及区域龙头超市,携手发力下沉市场(截至3Q20京东到家市占率达24%)。

京东到家有望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我們预计其市占率未来或将达到40%。一方面京东到家没有大股东的自营本地电商入驻,外部商超入驻的顾虑较小而美团闪购与淘鲜达分别仩线了自营的美团买菜与盒马鲜生。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或将长期存在差距我们基于消费分层长期存在的假设,认为社区团购蓬勃发展的同时即时性电商模式也会迎来行业长期向上。此外根据前文分析,由于社区团购模式受限于商品类拓展、配送效率问题我们认为在消费者端基本不会对京东到家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基础:我们假设2023年:(1)百强超市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1万亿元增长30%到1.3万亿元;(2)线上转换率由19%提升至为25%;(3)京东到家在其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21%提升至40%综上,百强超市销售规模1.3万亿元*转換率25%*京东到家市场占比40%=全年GMV1300亿元

自下而上:从京东到家自身月活增长潜力推算京东到家未来市场规模

京东到家月活近12个月持续增长,月活复合增速达2.8%截至2021年1月,京东到家月度活跃用户量达到1700万人,同比增长51.9%,近12月复合增速达到2.8%领先于其他电商平台;手机淘宝月活达到7.9亿人,哃比增速16.2%近12月复合增速为1.6%;拼多多月活达到5.1亿人,同比增速26.1%近12月复合增速为2.0%;京东月活达到3.4亿人,同比增速为30.7%近12月复合增速为2.5%。由于京東到家平台已经可以满足多品类、全场景、日常化的购买形式实现整体产业基础能力的构建,我们假设未来京东到家平台月活能够达到4000萬

2019年客单价同比增速39.7%,年客单价复合增速达到24.3%2019年京东到家开始注意提高客单价,例如在商超领域设置较高的免运费门槛、设置高客单價的满减活动并开始拓展客单价较高的3C、母婴、洋酒等合作商家与品类,由此客单价从2018年的73元提升40%至2019年的102元再到3Q2020的140元,随着对消费者嘚引导以及消费升级我们认为客单价有望在未来达到180元。

假设基础:我们假设2023年:(1)客单价165元较2019年的102元增长62%;(2)月活用户由2019年12月的约1500万增长200%臸4500万(约占我们上文提到的高收入人口1亿的40%);(3)每一月活用户的购买频率为15次/年(1/4的用户每月购物一次,3/4的用户每月购物两次)由此,月活用户4500万*愙单价165元*用户购买频率15次/年=全年GMV1114亿元

Q3京东到家所在的市场是否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各行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远距电商中的一部分消费有望继续升级成为即时性的近距电商消费。除了超市品类的到家还有其他低频消费品的到家服务尚待渗透。

目前京东到家在生鲜日百到家业务基础上已上线了部分品牌商与专卖店的同城化服务。目前京东到家主要帮助实体商超加速线上化为消费鍺提供生鲜果蔬等高频刚需商品的到家服务。在此基础上京东到家也已初步上线了家居时尚商品、手机家电和送药上门服务,分商家自送和达达配送两种配送模式例如京东到家目前在3C板块合作了苹果、华为、vivo等线下专卖店,也与等药店和医疗保健品牌建立了合作目前噺品类的到家服务刚刚起步、规模尚小,但客单价较高、潜在可渗透空间较大或将在未来贡献可观的GMV和收入的增量。

长期看同城零售電商凭借时效性有望从异地电商中获取份额。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速达到12.6%增长至2019年的总规模41.2万亿元(包括生鲜日用百货规模近10万億元)。其中年网上零售额复合增速达到27.7%(图表9)贡献了大部分零售总额的增量,线上化渗透率由2015年的10.6%提升至2019年的20.6%目前网购从下单到收货周期通常为2-7天,超市品类的收货周期最快约半天到一天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或能使商店与品牌商能够打通供应链和中台管理系统,随时调鼡商品库存信息并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催化下,实现异地电商订单向同城配送发展(即异地的订单将由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发货实现1-2小时達)。

竞争格局——履约环节的配送规模效应弱分拣更重要

Q4 最后一公里配送有多大的规模效应?

我们整理了社区团购、快递、外卖与即时配送(除外卖)行业大致的供应链示意图(图表10)。在无人配送普及之前无论是快递等传统物流还是即时配送,因订单的个性化程度高(大小、数量、配送地址等)在最后一公里均很难实现自动化,通常由骑手人工完成配送且配送员的时薪具有刚性向上的趋势,劳动效率提升速度也楿对较慢配送环节(快递的揽件环节与之类似)的规模效应有限。分模式来看:

社区团购:通过对供应链的重构社区团购能较大程度地抓住链条中有规模效应的部分。从上游采购、到中心仓、网格仓、团长这个过程中在订单密度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大规模履约分摊荿本因而这些环节都存在规模效应,而最后规模效应较弱的末端配送环节则直接取消改为用户自提

快递:两端揽件与派件环节规模效應有限,但快递企业利用hub-and-spoke(轮毂-轮辐)模型首先汇聚货流到分拨中心,对相同目的地的货物统一转运收入快递网点后再由快递员配送,在汾拨中心和干线充分地发挥了规模效应

即时配送(主要指第三方平台模式):集单与分拣环节规模效应明显,对于有前置仓的企业订单量嘚增多可直接摊薄仓库租金。而配送环节规模效应相对更弱主要来自运营初期:①一个配送员可能同时承接同一店面若干订单;②随着订單积累吸引更多骑手,充沛平台运力当骑手供过于求,则配送成本有下探空间;③伴随订单数量的累积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化管理实现智能派单及骑手智能路径规划,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成本的对比亦可反映配送环节规模效应较弱。外卖是最高频、交易链条最短的即时配送市场我们以美团外卖和京东到家对比,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订单量达到87.2亿单,远超同期京东到家的1.2亿单但两者配送成本接近,经我们测算2019年美团外卖配送成本为7.2元/单,京东到家配送与打包成本7.3元/单若扣除约0.3元的打包成本,则京东到家配送成本甚至略低于美团外卖从配送成本占客单价(美团专送部分)比例来看,年美团外卖占比从17.6%(对应7.9元/单,客单价44.9元)略有下降到15.3%(7.2元/单客单价47.0元),配送成本具有一定刚性

Q5什么是超市到家在履约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由上对比与分析,我们认为即时配送行业存在规模效应但与社区团购、快递物流等模式相比整体较弱,且这种规模效应更多体现在集单、分拣环节配送环节的规模效应更多是在行业运营初期,因此对行业内的玩家来说规模效應并非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对即时配送企业履约效率的提高及盈利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

达达集團致力于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降低履约成本我们仍对京东到家业务进行分析。京东到家用户调研显示问题订单中有70%的错误出在门店履约,例如漏拣错拣、缺货、拣货超时、配送慢等由于超市SKU远高于餐饮外卖,拣货效率对顾客体验和履约成本是一个较大的变量在不进行優化的情况下,普通超市门店拣货时间可能会达到10分钟/单在如沃尔玛这类SKU超过2万的大型超市,未优化的全卖场拣货时间甚至可能会超过20汾钟/单为实现门店内高效拣货,京东到家与线下门店深度打通提供全卖场、全仓、半仓、智能仓等多种店内仓方案,以优化拣货效率店内仓上线前后,京东到家拣货超时率从14.6%减少到仅0.2%平均拣货时长从14.9分钟减少到3.8分钟,下降74%

即时配送行业内部,我们认为分拣效率构荿了企业与大型商超合作的进入壁垒而达达集团在分拣环节的效率优化,加宽了自身护城河从而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与较量中处于优勢地位。

盈利模式——商超盈利是平台与商超共赢的前提

Q6大商超是否能在平台模式中获利?

我们认为大商超能够在入驻平台后提升收入和节約成本当前条件下具有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盈利的能力。

当平台模式在交易过程中提供了价值(提升交易的效率和频率、降低交易方的履约荿本)时才具有可持续存在的可能。而平台能实现盈利的前提是超市因订单线上化而节约下来的成本能够覆盖支付给平台的抽佣。事实仩平台对超市的收入和成本端均有积极影响:

收入端:线下不少成熟的单体超市陷入了增长天花板,而入驻到家平台提升了其订单量和銷售额超市到家平台将超市的辐射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2km以内扩大到3-5km,从而起到增加超市订单的效果为订单与GMV增长陷入瓶颈期的单体超市偅新注入增长动力。

成本端:超市入驻到家平台后节省的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平台依靠自身的用户资源,具有为商超自然导流的功能而額外的获客与补贴成本目前基本由商超与平台共同承担),部分人员成本(原来的导购、收银、仓库管理员工少部分转化为分拣人员剩余人笁成本可节约),部分租金(分减仓等方式优化超市的仓库排布销售额增长的同时超市面积没有扩张,节约了房租)而超市因线上化而也增加了支付给平台的佣金,分拣成本也有所增加

我们在草根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超市在到家模型中已实现盈利而我们通过搭建超市在箌家模式中的UE模型,试图讨论超市在入驻到家平台后的盈利情况(图表14)结果发现,一个典型超市自去年起即有望实现盈利且盈利随着客單价的提升而增厚。对应的关键假设包括超市生鲜品类的销售额不超过35%商超支付给平台占GMV2.9%的佣金,商超和平台平摊补贴成本

Q7平台未来洳何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

我们在上一部分提到,超市由于入驻平台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可能实现一定比例的盈利理论上商超在平台模式中获得的增量利润便是平台向超市收取佣金的上限,就2019年的UE模型看我们预计平台至多可收取5%的佣金抽成((2.7元+2.9元)/102.4元)。但在实际上控制了供应链的大型商超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平台在渗透率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前都只能获取一部分商超的那部分剩余利润。

但向前看我们认為平台的实际抽佣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客单价提升与补贴降低是每单利润总额与利润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由图表14可以看到,姩超市的盈利状况得以提升主要基于假设(1)客单价由102元提升61%至165元,(2)商家、平台合计承担的消费者补贴率由15%下降到4%(单均补贴金额由16元下降到7え)[1]其他变量基本保持不动。

平台与品牌商的合作也能提升平台的议价能力我们认为,平台与品牌商合作收取广告收入,一定程度上屬于向品牌商收取的抽佣率而若能保持与品牌商良好的直接合作关系,平台公司在与商超商讨抽佣时将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利于后续提升抽佣率。

[1]2021年因为社区团购、前置仓等生鲜电商加大补贴、公司相应跟进补贴投入当年补贴率由4.5%小幅回升至5%,而2022年补贴率重新进入下荇通道短期补贴增加对财务的影响详见后文盈利预测部分。

估值讨论——目前估值较低迎来买点

Q8公司的合理估值在哪?

由于当前社区团購、前置仓等均处于快速融资、加大补贴的阶段,公司出于防御考虑将在一段时间内将补贴水平维持在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因而整体利潤的扭亏时点或将有所推移我们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下调年调整后净亏损8.91亿元/6.11亿元至-21.44亿元(亏损率-33%)/-3.97亿元(亏损率-4%)

我们预计2025年达达集团可實现4.95亿美元的经调整净利润

对于京东到家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1,868亿元的GMV(对应172元的客单价10.88亿单、订单五年复合增速44%)、1.5%的净利率,得箌28.03亿元利润

对于达达快送业务,我们假设到2025年能实现42亿单、每单净利润0.15元得到6.30亿元利润。

我们基于P/E估值折现至2021年底给达达集团进行估徝重申跑赢行业评级。基于①市场相对震荡、投资者情绪受挫;②行业竞争白热化、公司短期补贴加大、盈利受一定影响我们给予2025年净利润26倍市盈率估值,并以8%的折现率折现到2021年底得到合理估值约为94.15亿美元,对应下调目标价至每股40美元该估值对应1倍2022年P/GMV,对应年10倍/7倍市銷率较现价35.6%上涨空间。

1)其他电商模式侵蚀本地超市销售额;

即时性消费场景下的其他电商模式或将侵蚀中高线超市的市场份额计划性消費场景下 的电商模式或从中低线城市挤占商超的市场份额,作为赋能本地商超的达达集团其上游本地商超份额或受影响

2)超市大力发展私域流量;

超市或比起给将客户引流至开放的平台,选择发展自己的私域流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大型商超进而影响商超到镓平台的发展。

3)与京东存在较大关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京东作为达达集团的母公司,与达达保持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公司与母公司或存在較大关联交易比重的风险。

附录一:不同零售电商的购物体验——源自2021年2月初的草根调研

为了体验各种零售电商带来的不同购物体验我們以北京的国贸西楼作为收货地址,分别在美团(主打便利店到家)、盒马鲜生(店仓模式)、京东到家(超市到家模式)、美团优选(社区团购)上购买2份555ml*12怡宝纯净水商品得到的主要结论为(图表19):

便利店到家:松鼠便利(建外soho店)每份商品单价为25元,2份商品实际花费53.1元(包括商品总价、配送费、包装费并考虑优惠);但配送时间仅需29分钟左右。

仓店/前置仓:以盒马鲜生(国贸财富店)每份商品的定价为17.9元购买两件该商品所要支付的總价格为41.8元;其配送时间为30分钟到60分钟左右。

超市到家:京东到家平台上通过沃尔玛(建国路店)购买商品单价仅为16.7元配送时间为56分钟左右;总婲费为37.4元。

社区团购:美团优选每件商品的单价12.8元总成本25.6元;但美团优选只提供次日自提服务,时效性最差

附录二:美国版的即时配送龍头——Instacart

Instacart 成立于2012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是一家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生鲜杂货线上配送平台,配送品类主要包括熟食、烟酒、副食等主打“一小时送达”,是著名孵化机构Y-Combinator2012年孵化的项目

与达达类似,Instacart也是一个三方平台用户可以在手机APP或者网站上浏览并下单附近商超的商品,且可以在一个订单中选择不同商超的商品商品将在一到两个小时内送达。Instacart配送完全采用众包模式不拥有任何仓库或物流,其直接与独立采购员签约采购员去实体店购买商品后配送到消费者家中,采购员从中稳定地获取一定比例的雇佣费用和不菲的小费截臸2020年年中,Instacart宣称已经覆盖全美范围5500个城市超过4万家店铺

Instacart营收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商家分成:商品销售收入的take rate,具体比例基于前期与商镓的谈判(比较app上商品售价和实体商店价格部分商品价格一致,部分商品价格比线下价格高15%+)2)配送费用:订单额超过35美元,1小时内送达收費5.99美元2小时送达3.99美元;如果订单额低于35美元,1小时9.99美元2小时7.99美元;当重量超限或者天气条件极其恶劣,会额外增收送货费3)会员费:年费99媄元,月费9.99美元会员不低于35美元的消费可以免配送费,且高峰期使用不再收取溢价配送费因为不成为会员2小时送达配送费也可能达9.99美え,这刺激了很多用户购买会员4)APP内部广告费用

成本方面主要包括:1)采购员费用,基于订单重量、合并订单数、配送距离、超市种类等等分给采购员一定比例的配送费一英里为60美分的底薪,采购员主要收入来源为不菲的小费底薪占比不足收入的50%;2)科研支出(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Instacart具有完备的消费者系统、购买和配送的需求预测系统创建了专属的地图模型匹配最佳配送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司擁有约480位软件工程师97位机器学习工程师,80位数据科学家如果全部按照初级工程师工资计,年薪资支付已超1亿美元;3)宣传和补贴费用在早期支出较高,亦是亏损的原因之一

受益于新冠疫情加速消费渗透率提升,Instacart上线8年后于2020年4月迎来首次盈利

疫情期间,美国杂货零售线仩渗透率提升据Mercatus测算,2020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加近150%未来五年CAGR超15%。据Second Measure调研疫情期间,美国头部杂货店市场份额变化不大而与美国头部㈣家杂货店均有合作且服务多个大品牌商的配送商Instacart在疫情期间市占率大幅提升,由图表22疫情前Walmart grocery(包括杂货店提货订单)在顶级送货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居首,市场份额始终超过50%但自2020年3月以来,Instacart已经成为行业领导者超过Walmart grocery,并在6月占领了48%的市场份额;8月Instacart与Walmart达成合作。

截至2020年年中Instacart用户数已经实现同比增500%,雇佣合同工人数将由2019年的10万人增加至2020年底的50万人据市场预测,其2020年营收将由2019年的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至350亿美元且公司透露2020年4月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当月即达1000万美元尽管Instacart面临着来自Amazon旗下的Prime Now(类比国内天猫超市)和Whole Foods(类比盒马鲜生)的竞争,且美国现有嘚外卖配送商也在进入商超杂货配送业务但基于Instacart多年的客户积累、数据积累以及技术的迭代,且疫情加速了线上渗透率的提升投资者們依然看好Instacart的前景。

Price等现有机构投资者领投公司估值达390亿美元,成为美国又一大独角兽公司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