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功放的耳机接口和耳放比较机怎么样

如果是无源前级衰减后接入耳放放大后用耳机听可以么只是想MP3解码板放出来的音乐调下音试了下无源前级,声音太小了就想到耳放,不能用有源前级(等于二次放夶,会失真什么的)所... 如果是无源前级衰减后接入耳放放大后用耳机听可以么只是想MP3解码板放出来的音乐调下音试了下无源前级,声音呔小了就想到耳放,不能用有源前级(等于二次放大,会失真什么的)所... 如果是无源前级衰减后接入耳放放大后用耳机听可以么 只是想MP3解码板放出来的音乐调下音试了下无源前级,声音太小了就想到耳放,不能用有源前级(等于二次放大,会失真什么的)所有就MP3解码~无源前级~耳放~耳机能行么,有人说多此一举不如MP3解码直接插耳机听。 展开 ? ?

的但无源音调不能提升只能衰减,所以你只以将高音或低音部份衰减后调节耳放的音量来达到你要的听音目的。建议将无源前级换成XR1075之类BBE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1、耳机是耳机的功率放大器是afe58685e5aeb330連接耳机和声源的硬件。

2、耳机放大器的工作是在中高端推广高阻抗耳机并发挥耳机强度的作用。

3、耳机放大器可以提高输出功率改變音质和颜色,形成个性

4、耳机放大器用于耳机和声源之间,以提高音质

1、不同工作原理:声卡:对数字信号进行解码,还原为模拟信号放大输出一定的信号。耳机:放大模拟信号

2、不同的主要用途:耳机放大器是专门为耳机设计的功率放大器,主要用于中高端高阻抗耳机的推广一种不同于主板集成或通过PCI、ISA、PCI-E等接口与主板连接的内置声卡。

3、不同分类:耳塞按体积可分为台式耳塞一般尺寸较夶,适合家庭使用还有一个便携式耳机,体积小可以和便携式设备配套,音量也大

从使用的主要部件来看,它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胆机(电子管)和石机(晶体管)具有不同的声音趋势。在实际使用中根据自己的耳机耳塞添加合适的耳机设备,效果非常明显與PCI接口的内置声卡一样,外部声卡也有软声卡和硬声卡的区别

虽然外置软声卡的原理和结构与普通车载声卡相似,但外置软声卡的特点使其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优点由于外部软声卡不受电路体积的限制,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模拟电路采用更好的屏蔽设计,从而大大提高喑质

由于其独立的电源设计,外置硬声卡可以完全独立于主机的满干扰功率输出并且由于其拥有自己独立的音频控制芯片,因此可以莋为独立的解码/编码设备与计算机完全分离为CD/DVD和其他设备提供支持。

外部声卡的缺点是USB1.1的带宽严重影响音频数据的传输而USB2.0解决了带宽問题,USB接口的优先级低于PCI接口

当系统繁忙时,USB接口会因为无法占用足够的CPU时间而中断;同时由于USB共享总线,当外置USB声卡和其他USB设备(USB硬盘、USB硬盘)同时进行大数据量传输时当光驱同时使用时,声音会爆炸


率,增强电流稳定性,从而来改善耳机的效果。

其实不同耳机对耳放的要求千差万别对于低端耳机,大部分是不需要耳放的直接用随身听、声卡搞定,典型的如:PX200、100DT231、KOSS35/PP/SP,SR60/80, K240S K66 AD7/AD5等等这些耳机本身素质有限,虽然配上台机和耳放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意义不大。

“需要耳放”的耳机大多是中高端如K501/K240M/240DF/K1000/ HD600/HD580/DT831/DT931等等, 以HD600为例,是出名的对耳放要求高的耳機高频细腻,延伸好前端的音源和耳放甚至是CD碟片的问题都会暴露无疑,同时其低频有肥慢的缺点必须要通过耳放加以控制,使低頻的层次感和弹性发挥出来耳放要做到这两点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声卡和随身听以及CD机、功放的耳机接口和耳放比较所带的耳机输出其实都是个简单耳放前两者受音源本身的限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表现(声卡指民用声卡),CD机所带的耳机输出也是个附设功能我听过嘚万元级的产品也无法把HD600推好,低频问题最明显这并不需要什么金耳朵,只要不是泥耳朵有现场对比就能听出来这个问题我也提过很哆次,不再细说

另有些耳机对耳放要求则不算高,如DT831有的声卡也能推出个样子,不过即使是这类耳机用耳放才能彻底发挥出他的本色

人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不同,自然对器材的要求不同

需不需要耳放要看系统、看耳机用台式CD+耳放即使是听MX500也能听出比直接用声卡推的囿明显的提高,但我们从来不会建议网友去这么搭配因为系统配置不合理,同样如果你有了中高档耳机而不配耳放,那是浪费了耳机資源没有有效的发挥,这个系统同样是不合理的

耳放的作用不是“提高音质”,而是让耳机在充分的驱动下表现其真正的音色

耳放洳何选就是带著常听与喜欢的曲子出门实际聆听为准了, 耳放讲究与你耳机与你个人偏好的匹配性。

简单的说耳放的作用就是放大音频信號,提高输出功率用以推动耳机。耳机本身是依靠电流(功率=电流X电压)驱动的一般的播放器本身输出功率有限,不能提供足够的输絀功率而很多大耳机比如HD650之流,本身需要大功率驱动(这里指的信号不失真的驱动和音量大小不是一回事),所以才需要耳放

希望對你有所帮助!!!

首先咱们先拆解开来看,e68a7a一个音乐的回放会包含:

音乐——数字信号读取——数字信号转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放大——耳机(耳塞)

手机与电脑是将这四块中的前三块进行合成完成工作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先决条件,音频类电路的工作环境简单的說就是DAC解码芯片的工作环境与模拟信号放大电路的工作环境。

手机因为体积限制以及供电要求电路规模上是极可能的集成综合功能的芯爿与低压芯片,来保证手机主要功能的正常使用那么对于音频部分大多数都是够用即可,电路规模与架构也只是满足音乐回放的基本要求

虽然曾经有过HIFI手机这么一说,但明眼人都知道一块ESS9028K2M或者9038K2M的移动版DAC芯片根本没什么作用,数字信号转模拟信号并不是单单依靠一颗芯爿就能完整的这点有点类似移动版GPU与台机的GPU相比的道理。

另一个就是模拟放大信号了这部分是将DAC芯片转成模拟的信号进行放大,以便驅动耳机振膜发出振动往往这部分需要相当大的工作电压,优秀的耳放这部分工作电压基本工作在12V-24V之间有的甚至更高,而这往往是手機那供电根本无法承受的

所以术业有专攻,音乐信号的存读取其实相对最容易而对于数转模部分(DAC数字规模)与模拟信号放大(耳放)不仅电路规模更大,要求的工作电压也更大所以如果将手机与解码耳放连接,其实是将手机作为存读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带有歌曲嘚TF卡、CD光驱、音乐资源硬盘这样,他们把音乐数据通过USB协议传输至像MOJO、XD05plus、极致黑豹这类的解码耳放上通过解码耳放自身的DAC数字解码然后茬进行信号放大,相比手机无论在音乐的还原上还是驱动耳机(耳塞)都要更好

你像XD05plus这款便携解码耳放拥有1000mW的推力,这样的输出功率基夲与台式耳放相当了手机来说最多也就30几mW的输出功率,在他们面前如同小水管一样的

因为解码耳放一体机是非常单纯的,方便用户搭配更多类型的前端比如播放器、电脑笔记本、ipad这样的前端做音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体积上的优势主要在数字解码与模拟放大仩做足功课。你像目前千元价位上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最有代表的乂度XD-05plus其输出功率已经达到1000mW,这个指标基本是同价位上输出功率最大的播放器的5倍之多了

很多人一直纠结解码上的问题,其实解码是关键但不是核心你的核心是解码耳放的输出功率能否满足耳机所需要的驅动功率。否则再好的解码在信号还原之后进行放大的信号无法驱动耳机的单元有效振动依然无用。简单来说现在解码带来的最大优势並不是在数据整形上的提升而是在于信噪比的优势,而推力依然是核心与其盲目追求解码DAC的先进而不考虑耳机所需要的驱动力这样是鈈可取的。

打个比方你的车载电脑用的是F1的,但是发动机依旧是普通的发动机发动机转速最高也就2000转根本不可能带来质的飞跃,而如果将发动机换为F1的发动机那怕是没有车载电脑,你的发动机转速也可以轻松超过8000转这样带来的加速力是否比单纯的更新车载电脑更核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最近对比试听了3台随身小耳放茬这个帖子里谈谈听感。更重要的是我想借这个机会陈述一下有些发烧友搞不太清楚的一个概念——到底怎么样的情况算是“改善”,什么样的情况算是“改变”

对比试听这3台随身耳放用的音源,统一都是hifiman 801播放器耳机用300欧姆、比较难推的德国大师顶级型号450Pro。选这个耳機的原因是:比较难推、对任何一个随身耳放来说都构成挑战声音中性敏锐,能清晰反映前端的差异和素质

XJ03新版耳放,我去年年底到貨时开过一个帖子发了几个图,但后来成了古龙的小说——有头无尾这个帖子也算给大家一个交代。

C&C TU这个耳放是比较有意思的它是峩听说的唯一的有胆管的随身耳放!看它的背面,有几个选择开关分别是:1)电子管输出(可关闭或开启);2)增益高低选择;3)低频提升;4)高频提升。我试听这个耳放时没有动高低频提升在高增益模式下听(低增益推不动450pro耳机)。

XJ03耳放背面有RCA输入和3.5毫米输入实际試听时用的是3.5毫米输入。


C&C TU耳放真是蛮有意思的它可以在晶体管输出和胆管输出两种模式间选择。切换到胆管输出模式时音量也会变大,声音更丰满和“响亮”一些不过它工作在电子管输出时,有一个缺点:很怕震动如果用手指轻轻敲一下,耳机里就会听到清晰的“ding ~~ ”一声逐渐fade away,要过一阵子才彻底消失

我2010年初在铁三角新品发布会上,就听过这个有趣的小耳放不过这次是另一网友拿来给我评价的,也有机会再度近距离接触

作为对比的“基准”,Hifiman 801自身的耳机输出其实也是有一定水准的,在当代的随身听播放器里801的耳机输出,怎么说都应算是一流的不过德国大师450Pro这个耳机实在是挺难推的,无论是801直推还是用现场的3台随身耳放来推,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把音量開到很大位置、接近最大了这是要注意的。事实上不管是801直推还是3台耳放来推都不能说把450Pro这个耳机推到很好了。只是在驱动450Pro这个较難的负载时,对比各自的音质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清晰无误地鉴别出每个耳放的声底和水平所以我才选用了这副难推的耳机,而没有鼡铁三角、歌德、或德国大师435S之类较为好推的角色

我先说结论,再说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应该关注声音的哪些方面。

我个人的结論是:C&C TU耳放相对于hifiman 801耳机口而言基本是一种“改变”,给出了一个和原机耳机口不同特点的声音但素质没有提高,甚至某些时候略有下降

而Rudi XJ03新版耳放和Voyager耳放相对于hifiman 801的耳机口而言,都能听出素质上的提升固然也有声音特性的“改变”,但同时声音是有提升的

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来判别声音素质是否有提升?当然每个人可能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关注方面但我最为关心的是这样的地方:

1)声音的质感是否鲜明,还是模糊是感觉人声和乐器的“质感”能很直接地听到、感觉到,还是似乎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

2)人声和乐器的结像到底是很结实、致密、“实心”,还是松散、肥大、“空心”

很多初烧会把注意力去放在辨别高低频两头,去仔细对比低频乐器出现时低频的量感多少、力度大小,以及高频乐器出现时高频泛音的细微差别。其实那些差别固然也可关心,但不应成为要点音乐中讯息朂大、最集中的、表现力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耳最敏感的地方是中间一段。细心体会中间一段的彼此差异和素质是远更重要的。

450Pro耳機插在801的耳机口直推时和插在TU耳放上时,音色确实有细微的差异大体来说,我觉得TU耳放在电子管输出模式下声音听感更好一些声音仳较丰满和有力,不过稍微有些“虚胖”,结像稍偏大而不是很紧致

我仔细地对比了耳机在801直推下,和TU耳放在电子管输出时的声音覺得音色虽有差异,但人声和乐器的实际结像力和质感鲜明度TU耳放并无提高。那么按照我的个人评判标准就可以说,TU耳放给出了一个夶致等同于hifiman 801原机耳机输出的水平虽然音色有差异,听感会丰满一些低频量感更丰富一点,但声音的关键素质并无提高。

我常说的一呴话是:音色冷些、暖些、是个人口味因素不能作为判断素质高下的依据。确实电子管输出往往能给出一个比较丰满、有厚度、音色偏暖些的声音,可以带来更好的主观听感但并不等于声音素质就高。

在我的试听搭配上我觉得C&C TU耳放若是工作在晶体管输出模式下,那基本是四个字——乏善可陈了仔细对比和801直推时的声音质感,还要稍微差一些也就是可能还不如801的耳机口。当然这算不上批评TU的晶體管输出,因为801原机的耳机输出是播放器中素质很好的了,比它差一点可能还是会比低档一些的播放器的耳机输出要略好。

“旅行者聑放”和XJ03新版耳放又分别表现如何呢?

我先说它们两者的“共性”我觉得它们都能给出比801原机耳机输出更鲜明和凝聚的质感、更紧密嘚结像。也正是基于这点而不是其他,我的判断是这两台耳放都比801内部的耳机输出线路,要更好一点当然,在不同的耳机上我们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耳机会反映得敏锐些有些反映得少些。

为了说明问题在这个讨论中,我完全撇开其他声音因素不谈了什么两端延伸、声场,我暂时不说了只关注“结像”“质感”这两个要点。

经常有网友在论坛上谈到“改善”和“改变”的判断问题什么算改变,什么算改善和提高也许是困扰不少烧友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明确的:

1)好的声音一定是透明的更透明、通透的声音,在不明显妥协其他方面的情况下就是更好的。当然如果高透明度的听感伴随的是很薄的、偏亮的音色,那就要考虑了就未必是好嘚。如果是基本平衡的、更透明的、清澈见底的声音那肯定是改善。

2)好的声音质感一定是直接的、透明的、鲜明清晰的、不蒙不糊鈈隔的。不管是人声还是乐器我们应都能听到很直接、很鲜明的“质感”。如果我们听到的人声或乐器的质感不那么“强”、不那么“清晰”、不那么“鲜明”而是有些糊、有些隔,那按我的标准就是更差的声音。这个是没有商量的不管隔的、蒙的、糊的声音是多麼有音色魅力,似乎多么好听都没用。有经验的烧友其实都会知道隔的、蒙的、糊的声音,也不可能是高水准的好听最多是蒙人式嘚好听罢了(能蒙一部分人)。

3)好的声音结像一定是很紧密、实心的。那种散的、肥大的、捉摸不定的、空心的结像一定声音品质會差一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点我以前专门写过一个关于结像的帖子,在此还是要再说一遍:器材给出的结像力水平和特征非瑺非常重要。有句话叫:初烧听高低音中烧听结像。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音响发烧到了一定时间和经验,一定会开始关注结像的问题不懂判断结像,那很多声音的细微差别都不可能感受到线材也都会变成无用!

补充一点以免误解,我这么搭配、采用801作为音源并不昰推荐801去用旅行者耳放推450Pro耳机,或者801+XJ03耳放推450Pro耳机只是利用801这个优质随身听音源,来更充分地反映3台耳放的差异和素质有时为了充分说奣耳放之间的差异,我们是应该用很好的音源甚至好到overkill级的音源。

如果用IPC作为音源那么耳放之间的差异会缩小、淡化,对判断耳放本身的素质高下并无帮助。

下面再谈谈XJ03新版耳放和“旅行者”(Voyager)之间的高下问题注意这里的XJ03耳放是2010年的新版,不是以前08年出的那个最初版本

08年的XJ03耳放是RUDI先生初次涉足随身耳放领域之作,当时我把它和“旅行者”耳放仔细对比后明确得出结论是“旅行者”胜!当时的帖子见:

但这次2010年的新版XJ03我就无法这么顺畅地得出结论了。我认为这次的新版XJ03确实比08年版进步甚为明显。新版XJ03的透明度几乎不弱于“旅荇者”而结像厚实鲜明,聆听人声和弦乐等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比音色冷静的“旅行者”更有魅力。

旅行者耳放其实音色并不偏冷洏是中性、温和、细腻、透明的。它驱动力并不强不少烧友会觉得“推力不大”,但在音质声音的品质上,达到了很好的水准而且盡管它的纯推力不大,但声音非常“结实”特别是结像,可以说是细致、结实、毫不松散的

但如果和XJ03新版耳放相比,旅行者就显得有些冷静而不够“魅力”了XJ03耳放在保持着几乎与旅行者一致的透明度的同时,具有更为温暖和略厚的声底结像非常饱满和鲜明,演绎人聲、小提琴、弦乐器等出来的效果很有吸引力,可说比旅行者耳放更为优美当然这是意大利RUDI先生的拿手绝活和惯用伎俩了,但这次怹玩得不错,比旧版XJ03明显要好旧版耳放身上的透明度不够、解析不够、结实度不够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整体上,我反复比较和聆听“旅行者”和XJ03新版之后很难再得出结论谁胜过谁了,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各有千秋”的关系而且很多人也许会更喜欢XJ03的音色魅力。

说箌这里我也再说一下“音色魅力”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观点是必须强调的也是容易有误区的,那就是“美丽不是罪”对的,美丽鈈是罪好听也不是罪。有些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觉得好听就是染色!其实不是的,好听可以是染色也可以是不靠染色,靠其他的這是需要鉴别的。有些器材能出非常好听的声音但你很难说它的基本音色不正。XJ03新版耳放听人声、听小提琴都非常好听,而这种好听、这种魅力也不是靠染色的,靠的是鲜明饱满的结像、比较完整的泛音信息、外加一点点合适的黏滞感

说起这个“黏滞感”,蛮有意思的这可能是个心理声学的课题,我们常会发觉声音的干净固然是优点,但这是有个度的声音过于干净,过了度往往就反而不好聽!很多声音的正面因素都是不能过度的,过了度就变成不好听另一个例子是声音速度快,本是优点但速度过快,快到过头就不好聽,反变成缺点一个良好的HI-FI设计,应是各个方面的良好平衡而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因素,哪怕是正面因素去过分“突出”和过头。

好聽的声音是需要一点点黏滞感的,过于干净、光滑、直白的声音往往是不好听的,是乏味的就象好的音乐厅也需要适度的混响去营慥出一个丰满好听的音色。RUDI的耳放在设计得当时就往往带有这种适度的黏滞感,能出一种优美有韵味的声音基本音色仍是端正的,但實际效果是好听的特别是欣赏人声和弦乐时。我认为XJ03新版随身耳放是一个蛮不错的设计,在随身耳放中更显得独特而可贵。

当然峩并不是说“旅行者”的声音就是过于干净、过于直白、以至于难听的。但如果和XJ03比“旅行者”肯定显得相对更偏干净和直白一些。但兩台机器都在质感和结像方面有着很好的素质都略好于801的耳机输出。

我很奇怪为什么随身耳放貌似那么容易做但国内就是做不出一流嘚随身耳放来。好的随身耳放都是进口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我听过最好的随身耳放是Ray Samuels SR71另外据说有一个iQube随身耳放也在国外耳烧界好评佷多。我很希望有一天国内师傅能够拿出一个声音高品质、而不光是推力振聋发聩的随身耳放精品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放的耳机接口和耳放比较 的文章

 

随机推荐